梵网经菩萨戒略疏-明-弘赞音义¶

音义¶ 第 761b 页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八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广州宝象林沙门 弘赞 述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违本念而妄为。恃权势而横作。制限非法。破灭三
宝。罪若弥天。焉名好心而受佛禁戒者乎。】

「若佛子。皆巳信心受佛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
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
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
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
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
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
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皆巳信心受佛戒者。此总标能制所制。皆巳信心
受佛正戒也。能制即明作制法。所制谓为官走使。
二俱得罪。四部弟子者。按诸经律。即四辈弟子。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据义疏。则居士。居士妇。
童男。童女。僧尼既巳出家。复令还俗。在家二众。不
许出家。故云不听。问。王官可作制法。岂四部亦能
制四部耶。答。或父母。兄弟。子女。互相制限障碍。故
不听也。如付法藏经云。阇夜多尊者。诣城乞食。见
音义¶ 第 761c 页 X38-0761.png
一乌。便微笑。弟子问之。尊者曰。过去劫中。我欲出
家。父母不听。强为聘妻。得一子六岁。我复欲去。父
母教儿抱住我脚。啼哭言。父若舍我。依谁养活。先
当杀儿。然后可去。由此儿故。不得出家。从是九十
一劫。流转六道。未曾得见。今以道眼观见彼乌。乃
是前子。悯其愚痴。久在生死。是以微笑。若障人出
家。罪报恶道。后生人中。眚盲无目。是故智者。见人
出家。方便成就。勿作留难。又老女人经云。时有贫
穷老女人。闻佛说法。心开意解。阿难白佛。此女人
何以智慧乃尔佛言。是我前世发意学道时母也。
又问。是母何贫乃尔。佛言。拘留孙佛时。我欲作沙
门。是母慈爱。不听我去。我愁一日不食。由是五百
世贫。今者寿尽。当生弥陀佛国。如经所说。子障父
母。父母障子。感报若是。况其夫妻兄弟朋友。互相
障碍。罪当如何。不听出家。是灭僧宝也。不听造立
形像佛塔。是灭佛宝也。不听书写经律。是灭法宝
也。立统官制众。安籍记僧者。安设簿籍。记录僧名。
同世编户。统官摄僧也。白衣高座。比丘地立。非兵
奴之事主如何。菩萨乃人天师范。说法律令生妙
慧。受供养使种福田。如子之事父。犹臣之敬君。而
甘自媟。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如何。纵王臣强逼。
而僧可杀。不可辱。即一死而存正教。何苟生以坏
法门哉。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者。谓王臣曾巳好心
受佛正戒。正当兴隆三宝。护法为心。始不忘灵山
音义¶ 第 762a 页 X38-0762.png
涅槃会上。谆谆付嘱之旨。而反作破灭三宝之罪。
非忤逆如何。问。既云是逆。云何但犯轻垢。答。以王
臣在家。未堪制重。而其得罪。感报实重也。仁王经
云。佛告波斯匿王。后五浊世。国王王子大臣。自恃
高贵破灭吾法。横作法制。不依佛教。制我弟子。不
听出家。造佛塔寺。立统官制。安籍记录僧事。比丘
地立。白衣高座。又云。未来世中。四部弟子。诸小国
王太子。乃是住持护三宝者。转更破灭三宝。如师
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外道也。各坏吾法。得大
罪过。正法衰薄。民无正行。以渐为恶。其寿日减。无
复孝子。六亲不和。天神不祐。疾疫恶鬼。日来侵害。
死入地狱饿鬼畜生。如经所说。宛同今制。其好心
受佛戒者。时当自慎也。

○第四十八破法戒。

僧有过犯。自有如来法律治罚。而反令王官陵辱
内众。破坏正教。深玷法门。非大士护法心慈悲心。】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
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
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
非馀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本以好心出家受佛正戒。故为王官所重。后被名
利所迷。自失初志。内虽毁戒。外现威德。是以凡有
言说。王官无不听用。而令作世间治罚。使内众弟
子。无辜受罪。或系缚手足。禁闭身形。故如狱囚之
音义¶ 第 762b 页 X38-0762.png
法。或无礼轻贱诃责。故如兵奴之法。种种刑辱内
众。于心奚忍。虽自不顾身后遗殃。而且现前宁无
羞颜。何以贪名利。而自败巳德。恃王官。而丧本良
心。依佛法中得利。不念报恩。而反加害。破坏法门。
正所谓恶魔比丘也。师子虫者。师子乃百兽之王。
故无有禽兽。能食师子者。惟师子身中生虫。能食
师子肉。非外虫能食。如来正法。天魔受化。外道归
心。故无能破坏。惟于佛法中出家。不依佛教。乃能
破坏耳。若出家五众有过。当以佛法律治罚。或使
忏悔。或作驱𢷤等羯磨。岂宜以王法陵辱。致使王
官损福。善神出境。是则非独破法。而复令国作难。
经有明文。宁无恐惧。】

「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
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
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
狱。经于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
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
作者。犯轻垢罪。」

【法身由戒而成。利生由戒而度。故应保护。如父母
之慈念一子。念念在怀。犹子之敬事父母。事事无
逆。如是慈念敬事于戒。则无有毁破之者。菩萨宁
受三百万杖。百劫之剧苦。不忍一闻谤破佛戒之
声。何以故。虽楚痛万端。惟是苦我一身。谤戒即破
灭正教。坏佛法身。使无量众生而失信心。沉沦苦
音义¶ 第 762c 页 X38-0762.png
海。不得解脱。其随谤者。永堕阿鼻。然闻声犹且乃
尔。况自作破坏佛戒。复教王臣作破坏佛法因缘。
治辱僧众。自既不知护法。而反作破法之事。是为
忤逆三宝。无孝顺心。故得罪也。大集经云。佛言。若
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须发著袈裟。设不持戒。彼等
悉巳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有以非法。而作恼乱。
骂辱毁訾。以手刀杖打缚斫截。若夺衣钵。及种种
资生具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实报身。则挑一
切人天眼目。时大梵天王白佛言。若为佛出家。剃
须发著袈裟。不受戒。受巳毁犯。其国王与作恼乱
骂辱打缚者。得几许罪。佛言。大梵。我今为汝且略
说之。若有人于万亿佛所。出其身血。于意云何。是
人得罪宁为多不。梵王白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
得无间罪。尚多无量。不可算数。堕于阿鼻大地狱
中。何况具出万亿诸佛身血。终无有能广说彼人
罪业果报。唯除如来。佛言。大梵。若有恼乱骂辱打
缚剃须发著袈裟片。不受戒。受而犯者。得罪多于
彼。何以故。是人犹能为诸人天。示涅槃道。是人巳
于三宝中。心得敬信。胜于一切九十五种外道。其
人必速能入涅槃。胜于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
得忍者。是故人天应当供养。何况具能持戒。三业
相应者。其有王臣见有于佛法中出家者。作大罪
业。但摈出国。不得鞭打。何况鞭打出家具持戒者。
十轮经云。佛言。若有破戒比丘。如败脓血。退失堕
音义¶ 第 763a 页 X38-0763.png
落圣道果證。为诸烦恼结使所坏。犹能开示一切
天龙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是以出家。若
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国王大臣宰官。谪罚系闭
鞭杖。乃至断命。况复馀轻犯小威仪。破戒比丘。虽
是死人。有戒馀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人故取之。
亦如麝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恶行比
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利益无量人天。譬如烧
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自堕
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不
应侵毁。轻蔑破戒比丘。皆当尊重守护。心地观经
云。复有一类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像。并诸法
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
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
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
亦胜四种转轮圣王。何况馀类一切众生。如郁金
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见比丘。亦复
如是。胜馀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
是因缘。名福田僧。若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
德。无有穷尽。大集经云。尔时一切天龙八部神等。
得增上信巳。白佛言。我等一切。从今以往。护持正
法。若诸国王。见有为佛出家。受持禁戒。或不受戒。
或受而毁犯。如其事缘。治其身罪。鞭打之者。我等
不复护持养育。如是国王。舍离彼国。以舍离故。令
其国土。而有种种疾疫。饥馑。刀兵。俱起。非时风雨。
音义¶ 第 763b 页 X38-0763.png
亢旱毒热。伤害苗稼。令佛出家弟子。悉向他国。使
其国土。空无福田。若有佛弟子。但著袈裟片者。若
有宰官鞭打彼等。其王不遮护者。我等亦当出其
国土。问。诚如经说。天龙尚乃尔护法。岂王臣而不
护持。奈有贫穷避难。窜人法门。不守佛戒。冒犯国
法。谏之而不从。𢷤之而不去。内律治而不得。则将
如之何。答。若果有大罪。玷辱三宝者。宁除一人。而
全三宝。不可全一人。而祸及三宝。如大集经云。宁
舍身命。护一如法比丘。不护诸恶比丘。是王舍身
当生净土中。若随恶者。是王无量世中。不复人身。
不治则断三宝种。夺众生眼。犯过比丘。应须治者。
或不与语。或不共坐。或摈出一国。乃至四国。有佛
法处。治如是恶比丘。诸善比丘。得安乐受法故。使
佛法久住不灭。涅槃经云。佛言。譬如国王。诸群臣
等。有犯王法。随罪诛戮。而不舍置。如来世尊。不如
是也。于毁法者。与作驱遣羯磨。诃责羯磨。为欲示
诸恶行之人。有果报故。有持戒比丘。护持正法。见
坏法者。即能驱遣。诃责徵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
不可称计。胜鬘经云。佛言。菩萨所有恒河沙数。无
量行愿。皆应摄入一大愿中。所谓护持正法。护持
正法者。是大境界。乃至少护持正法。令魔波旬得
大忧恼。我不见馀一善法。能令恶魔生此忧恼。惟
少护持正法之者。按唐书。显庆元年五月。敕天下
僧尼。有犯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与民同科。斯诚
音义¶ 第 763c 页 X38-0763.png
圣王贤臣。不忘灵山之嘱。王臣如此尊重三宝。护
持法门。而出家者。反作破法事。实为僧中之大贼。
法门之恶魔。经云。毁犯禁戒。犹能为诸人天。示涅
槃道者。谓其虽为烦恼所逼。毁犯于一时。然戒破
而见不破。恒说正法。时怀惭愧。故云其巳于三宝
中。心得信敬。又能赞叹一乘。深信因果。故璎珞经
云。舍戒不舍大愿。破戒不破正见。斯人终得还复
清净。优波离问经云。住大乘菩萨。于初日分时。有
毁犯罪。当中日分时。不舍行一切智心。如是菩萨
得戒蕴具足。若中日分时。有毁犯罪。当后日分时。
不舍行一切智心。则菩萨戒蕴。亦复具足。非同今
者无般若慧。自谓有智。常作恶业。不畏后世。拨无
因果。无惭无愧。邪见之徒。可比也。今时复有争占
田地。及住处等。躬持词状。诣于公庭。而甘为屈膝。
胜则犹恨责彼不深。负则自取刑辱。大玷僧伦。了
无羞愧。犹云我受菩萨大戒。诚可耻也。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从拣择受戒戒。至此破法之九戒。应一一习学。恭
敬奉持。不可暂忘也。

○三总结。】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巳诵。
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前巳一一劝持。今复总举三世菩萨诵以劝持。可
谓大悲谆谆慈诲无倦。虽粉身碎骨。亦奚足云报
音义¶ 第 764a 页 X38-0764.png
哉。

●三流通(分二) 初正嘱流通 二结颂回向流通。

○初正嘱流通。】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巳诵。当诵。今
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
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
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
不绝。得见千佛。为千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
生人道天中。」

【此是释迦如来。付嘱在座道俗大众。令流通此戒。
以此五十八戒。是诸佛之本源心地。菩萨众生成
佛之根本。故三世诸佛。及今佛皆诵。汝等一切在
会大众。受菩萨戒者。嘱令行五事。一受持莫失。二
闇读通利。三朗诵令闻。八部获益。四解悟义理。为
人广说。五书写流通。普利一切。大士授诸众生心
地大戒。彼既得戒巳。彼复书写此戒卷。转授一切
众生心地大戒。此诸众生。既得戒巳。复书此戒卷。
转化将来一切众生。如是三世。化复转化。展转相
因。如灯灯续𦦨。无尽无绝。正所谓荷负三世佛法。
诱化一切。然无尽灯是也。如是三世一切众生。依
戒修行。故皆得见本源千佛。佛为授手。摩顶授记。
从今以往。不堕三恶八难。以至成等正觉也。佛性
常住戒卷者。此是舍那心地佛性常住不变不易
之戒。故一受直至成佛。不同声闻戒。止在一生也。
音义¶ 第 764b 页 X38-0764.png
世世。是离苦。常生。是得乐。以此戒能止身口意之
非。故不堕恶道。出生万善。故常生人天。原此佛性
心地大戒。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即凡成圣。而岂止
离三恶生人天耶。须知如来未出世时。天竺之人。
多乐生天。佛且暂就初学凡情未契心源者。起其
忻善报。厌恶道苦。而为说也。今佛初会说法。若直
示之以极果。恐其心生疑惑。致有退失正戒大益。
或由此戒力。不堕恶道。常生有佛世界人天中。见
佛闻法。速阶不退也。】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
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
广明。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
受持。」

【略开者。谓七佛法戒。非止五十八。今所说者。是略
示七佛法戒。如一毛头许。俾就初机易学。则欢喜
奉行。如欲广知戒中事理。当如大本无相天王品
中详明也。三千学士者。未阶妙觉。犹居学地。故名
学士。时如来劝百万亿大众。当一心学。而在会三
千诸大菩萨。闻佛自诵。故尊重顶戴受持。此亦举
先学。以摄百万亿之初机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
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
如是说。」

【初明一日月世界。一释迦如来说舍那所说心地
音义¶ 第 764c 页 X38-0764.png
十无尽戒法竟。后明千百亿日月世界中。千百亿
释迦如来。悉同说舍那心地十无尽戒法。故云亦
如是也。今单举十重。不言四十八者。以此十戒。包
摄无量诸戒。况四十八。故云无尽戒法也。】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
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前明一佛说舍那所说心地十无尽戒。千百亿佛
悉亦同说。今明于十住处。说诸法门。下文总结千
百亿释迦。及一切诸佛。说诸法门。亦如是也。】

「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
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
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
欢喜奉行。」

【世界之多。不可以数说。故举微尘喻之。一尘喻一
世界。故云微尘世界也。莲华藏世界。具足无量微
尘世界。如是千百亿世界。微尘世界。总不出一莲
华藏世界。如是世界中。一切诸佛同具心等诸藏。
故同说诸藏。藏者。包含之义也。一心藏者。惟一真
如心体。圆包太虚。具足万法。无量妙用。故如藏也。
二地藏者。心体本无分别。平等如地。出生无尽诸
善功德。故如藏也。三戒藏者。心体本空。而具足无
尽戒法。容纳无量福河。故云藏也。四行愿藏者。心
行善事曰行。心所尅期曰愿。行海无边。愿门无尽。
故云藏也。五因果佛性常住藏者。心之始修名因。
音义¶ 第 765a 页 X38-0765.png
终之所證名果。然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互融。
而證法身。是名为佛。法身性本寂灭。湛然常住。而
不变不迁。圆包法界。量等虚空。故云藏也。心藏。地
藏。戒藏。正显此非小乘波罗提木叉。乃菩萨本源
心地正法戒也。如是一切佛者。即上千百万亿。莲
华藏。微尘世界诸佛也。如是无量诸佛。说无量一
切法藏。如此五藏。该尽无馀。而戒藏为五藏之枢
要。握枢要。而万行备。圣果圆。是故三世一切诸佛
同说。千百亿世界一切众生。各各尊敬受持。欢喜
奉行。】

「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心地相相者。元心地无相。而戒有持犯。即心地之
相。相有总别。十重是总。四十八是别。总有无量。别
亦无穷。重重无尽。犹天帝网。如欲广开发明心地
事理之相。当如大本七行品中说。然此品。今此方
无也。

○二结颂回向流通。

此颂虽非佛说。而文义备悉。或西土贤圣所置。或
此方哲人所安。乃赞叹持戒。劝学。度生。发愿。回向
之文。如比丘戒本。初述赞颂。中列戒相。后结颂回
向。方合三启之义。今阙初赞颂。以今经非全本。品
兼上下故也(诵戒式中。略具赞颂)。】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强是勇锐坚固义。忍即生法忍也。慧是般若慧。由
音义¶ 第 765b 页 X38-0765.png
生法忍。而心不动。以般若慧。而断惑證真。是知此
心地大戒。故非愚小浅慧所可堪受。乃明达智者
方能持也。未成佛道间者。能坚持此戒法。汝定成
佛。今虽未成。而于其中间。世世先获此五种福德
利益也。安获者。由戒德力故。安然而然自得。非虚
望强求之也。下五种利。出地持经。】

「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诸佛子。」

【一由保重坚持诸佛心地之戒。故得诸佛慈悲悯
念。常为守护。令其安修道业。成就自行。无致退失。
及魔所得便。故般若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是
也。二由自具正见。了知善恶因果无爽。毁戒即堕
恶道。故终时必心生怖畏。持戒则往生佛刹。故终
时心自生欢喜。比丘戒本云。如人自照镜。好丑生
欣戚。是也。三谓此戒是三世菩萨敬重爱护。同学
同持。岂不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为三贤十圣。诸
大菩萨提携。与之为友耶。四谓六度万行。无量众
善功德之聚。若能持戒品之一度。其馀诸度万行
功德等。悉皆成就也。五谓此戒是本源佛性之戒。
性自贤善。身口业净。任运止恶。任运生善。止恶是
慧。生善是福。今生坚持。则昼夜福德智慧。任运增
长。后世二严圆满。成佛极果。号曰两足尊。一切佛
子从戒而生。今能持戒。福慧渐满。即是诸佛真子。
音义¶ 第 765c 页 X38-0765.png
当来绍继佛位也。】

「智者善思量。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證者。
亦非下种处。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决定了知故名为智。即是以般若观慧。审思筹量。
知外道凡夫。迷本真心。谬计神我。妄执四大为自
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不能发生是心地戒
法也。灭寿取證者。二乘灰身灭智。取證枯寂涅槃。
故非下菩提种子处也。如欲增长菩提道芽。当来
成等正觉。以智慧日。照曜世间。破诸众生。烦恼闇
宅。惟在今时。以般若观慧。静观诸法真实相也。一
切诸法。皆从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空即真空。
真空无相。故云实相。即本源心体也。真空实相。不
属有为身心。故非生灭。不堕二边。故非断常。不堕
数量。故非一异。本离动静。故无来去。如是诸法。唯
是一心。菩萨欲得庄严本源心地。还从自心起用。
以方便智。照心境界。境界即是实相。故云静观察。
所应作者。谓大士应于戒定慧。次第习学。菩萨修
进六度万行。无戒而不持。无善而不修。无生而不
度。所谓万事门中。一法不舍。故云学。观察一念不
音义¶ 第 766a 页 X38-0766.png
生。前后际断。万法俱息。所谓金色门头。一尘不立。
故云无学。若起念分别。即是有为心识。非般若智。
则不能趣人第一中道。摩诃衍。此云大乘。暂起分
别。即凡夫有无。二乘偏见。非大乘中道。若趣入大
乘中道。则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之戏论
恶见。从是而灭矣。萨婆若。此云一切智相。在因名
般若。在果名萨婆若。即是诸佛一切种智。诸佛种
智。皆由不起分别。灭诸戏论。直入中道。而出生也。】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巳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

【是故者。承上起下之词。欲得诸佛萨婆若。宜应发
起精进勇猛。坚持诸佛心地净戒。如护明珠也。然
珠体本自洁净圆明。大士持戒不染故净。无亏故
圆。痴暗破故明。是为善护持也。此戒是三世菩萨。
所同习学。而證菩提。十方诸佛。所共行履。而趣涅
槃也。佛是圣中之圣。故称圣主。佛子如是勇猛。护
持净戒。故为诸佛之所共赞叹也。】

「我巳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我者。作颂人自称。今亦可以为诵戒者称也。随者
不乖经文。顺者不违戒旨。谓我今说此心地大戒。
即有无量福德积聚。心无吝惜。尽以回施一切众
生。悉同趣向如来一切智智。不向人天二乘小果。
音义¶ 第 766b 页 X38-0766.png
复愿有闻如是戒法者。尽成无上佛道。盖由此戒
一言一字。皆从舍那心地流出。是诸佛之本源。菩
提之根本。故一闻之。则永为佛种。岂不成等正觉。
伹由根有利钝。修分勤堕。故成有迟速。若得一念
相应。前后际断。生佛无二。古今冥一。又何迟速之
有哉。】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八(终)


** 音义

五浊
一众生浊。谓此末世众生。不孝敬父母师
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修善法也。二见浊。谓众生邪
见炽盛。不修正道也。三烦恼浊。谓众生爱欲。悭贪。
瞋诤。诳惑。恼乱心神也。四命浊。谓众生恶业日增。
寿命短促也。五劫浊。谓饥馑。疾疫。刀兵。三灾起时。
众生无不被害也。

二严
福慧圆满。庄严卢舍那身也。

六尘
谓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能染污眼耳鼻
舌身意之六根。故名为尘。

福田僧
谓有人供养此僧。得无量福。世世不受
贫穷。得大富乐。如沃壤田。多获成实。今俗讹称不
勤斋戒。坐食田地者。为福田僧。大违经旨。

师子
梵语㕽多。此云师子。方颊。大骨。身肉肥满。
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牙利白净。口鼻方
音义¶ 第 766c 页 X38-0766.png
大。齿密齐利。舌赤白色。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
广大。肤肉坚著。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
足安立。身有大力。食不过时。

皇臣护法

元魏宣武帝。景明二年。诏僧有犯。悉付昭玄都统
法师。以内律僧制判之。

梁武帝。制僧尼犯过。依佛律行罚。

唐代宗。永泰元年。诏出家沙门。尊居三宝。其令天
下官司。毋得捶辱僧尼。

徽宗宣和。敕吴国公。主敬重空门。品官庶民。有毁
辱僧尼者。照祥符三年指挥。

宋景德三年。敕品官。无故毁辱僧尼。口称秃字者。
勒停见任。庶民流千里。

元世祖。见僧有过。不加王法。止令阅教忏悔。

生法忍
生忍有二。一谓于恭敬供养顺境中。能
忍不著则不生憍逸。二谓于瞋骂打害逆境中。能
忍则不生忿恨怨恼。是为生忍也。法忍亦有二。一
者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二者心法。
谓瞋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若于此二法
能忍不动。是名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