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菩萨戒疏-唐-法铣卷一

卷一 第 534a 页
No. 690
梵网经疏上
法铣 撰

将释此文即是随智之戒能破无明喻之于日随心
之戒清凉适神比之于月随戒之严身可观故如璎
珞次约人辨胜者三世菩萨由戒道成以此彰戒威
力也是谓指前无劳妄改。

次彰益劝修文中分四初有九句敕听劝持次有五
句举益劝信三有六句举益劝受后有二句结成敬
听初文四义初有二句结前正诵初句指前舍那下
句彰巳同诵次有二句诫令受持旧学之人无劳复
诫伹云新学顶戴身业珍敬受持意业存诫领纳为
受蕴守曰持三有二句训令转授初句明前受持下
句教令转受复有三句敕令审听既欲受持事须审
听听若不审则有谬闻之失错传之过故令谛听静
察为谛寻声曰听此句正令谛听下之二句出所听
法戒者所诠之行藏者能诠之教即戒之藏故如开
宗斛木叉同前第二劝信中三义初之一句教令谛
信次有二句出所信境自信作佛决定无疑即是唯
识论中希望之信信佛是巳成之佛决定无疑即是
唯识论中乐欲之信信者心净为性即十一善中信
所为体后有两句结信之益由净信故清心心所恶
卷一 第 534b 页 X38-0534.png
法不生即名具戒故涅槃云戒者伹是遮恶法若不
作恶是名持戒第三劝受有其二义初有二句劝令
受戒下有四句彰受之益初劝受中以凡有心皆有
佛性有佛性故必定成佛故堪受此大乘之戒摄者
受也无烦辄改下明益中言入佛位者以未受时名
为外道令创受戒与佛齐功名入佛位以其戒善量
同法界穷尽未来与佛身中所有戒行其体齐等约
此为言云入佛位非證理同名入佛位也故下结云
位同大觉巳真是诸佛子从佛戒生名为佛子若證
是同应名佛也第四二句结成敬听者以前文中敕
令谛听时众承命虔恭顶受此结时会敬听之相非
劝听也。

自下第三对机正说文中分二初经家序列次告诸
菩萨下对机正诵初文分四一序说戒时处二序所
结戒相三序口光表瑞四序大众敬听初中尔时者
是此化佛从报佛所领戒却还至此之时故云尔时
也初坐菩提树下者举时处也初即时树下举处唯
上偈中成佛巳后方接尘众诣报佛听戒复还道场
方诵本戒今言初者以成佛竟未法馀处未说馀经
此经在初于树下说第二七日方说华严此举诵戒
之时意不在成佛也。

次序戒相于中有二初辨结戒次会异名以此戒中
定其犯目位列防非故名为结以初诵出名为初结
非是初制名初结也兼异声闻持犯藉请然后制戒
卷一 第 534c 页 X38-0534.png
五年巳后方结木叉过十二年方说广教问所以不
同者答菩萨是本三世同行声闻戒末诸佛或异又
复菩萨之戒经生不失声闻之戒唯尽一形又复菩
萨利根闻即能受声闻根钝预制谤生以斯三义初
复不等波罗提木叉如前所解此示戒名孝顺等者
教其起行念思敬养名之为孝受遵教命名之为顺
父母等者出孝顺境父母谓是生育恩也师僧有训
导恩也三宝即是救护恩也不知恩德无异畜生岂
名大乘菩萨也父母有二一现生父母二过去父母
故下文云一切众生皆是父母于现父母竭诚供养
劝发大心当成佛道故曾参云言孝者谓喻父母以
道参伹养也于过去父母为讲大乘经律以救冥途
又救一切众生离苦获安修行成佛皆名孝顺过去
父母师僧二类孝顺亦然又复闻教奉行为报恩德
三宝恩者若无其佛法起无由若无其法无所生解
若无僧传闻则无所故知三宝于我恩深四分律云
若人因我得闻佛法僧名此恩难报非是衣食卧具
医药所能报恩三者是数宝者是喻带数从喻为名
依宝性论宝有六义颂云真实世希有明净及势力
能庄严世间最上不变等佛如上解法有二义一持
自性义如色等法常守质碍等性二轨生物解义如
无常等法生人无常等解僧伽此翻为众和合即是
僧家义用故四分律云僧者四人若过和合者一羯
磨一说戒摄体从用直翻和合故涅槃云僧名和合
卷一 第 535a 页 X38-0535.png
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名声闻僧二者第一义和合
名菩萨僧又摄用从体但翻为众此经下云孝顺父
母师众若体用合翻于僧即智论云秦言众多比丘
和合一处是名僧伽孝顺即是辨孝功能众行之先
故名至道次会异名者由孝顺故能灭诸恶顺教无
违即名持戒故云孝顺名为戒又能禁勤身心制御
诸恶复名制止制即止故故云制止。

三放光表瑞者令生信也又戒能破恶如光灭暗故
先放光将说戒故次文云是故戒光从口出。

四序众敬听有云由前放光令众集者今现文意先
集也如其未集前与谁说教令孝顺今解此中大众
即是前接往舍那所之徒众也未接往前应有集众
文中略无文中分二初先举众次合掌下正明敬听
前中四众一菩萨众二色天众三欲天众四人王众
初可知下三须释十八梵者初禅三天一梵众二梵
辅三大梵正理释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梵即大故
名为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殁故
威德胜故故名为大大梵所领故名梵众于大梵前
所列侍卫故名梵辅今解十八皆离欲故名之为梵
二禅三天一少光二无量光三极光净正理云自地
天内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名无
量光光明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净三禅三天一少
净二无量净三遍净意地乐受说名为净于自地中
此净最劣故名少净此净转增量难测故名无量净
卷一 第 535b 页 X38-0535.png
此净周普故名遍净四禅九天一无云天以下空中
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名有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
在无云首故曰无云二福生天更无异生胜方所可
往生故说名福生三广果天异生果中此最胜故故
名广果此天多是异生所居四无想天巳上五净居
天言净居者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
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此天中无异生杂纯圣所
止故名净居此释通名次别名者一者无繁天繁谓
繁杂或谓繁广无繁杂中此最初故又繁广中此最
劣故故名无繁二者无热巳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
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三者善现巳得
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现四者善见杂修
静虑除其定障馀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五色
究竟天更无有处于有色中能过于此名色究竟或
此巳到众苦所依身最后边故名色究竟六欲天者
一四大王众天四王是主众是所部即是须弥诸层
级上及七金山日月星等诸天类也二三十三天在
妙高山顶帝释居中四面各有八臣总成三十三梵
云忉利三夜摩天此经云𦦨此云时分受五欲境有
时分故(昼夜八时)四都史多旧云兜率此云知足于五欲
境生知足故五乐变化天谓彼天中乐变号境于中
受用六他化自在天所受号境馀天为化得自在故
十六国者如长阿含说一央伽国二摩竭国三迦尸
国四居萨罗国五跋祇国六未罗国七支提国八跋
卷一 第 535c 页 X38-0535.png
沙国九居楼国十槃阇罗国十一阿湿波国十二婆
蹉国十三萨罗婆国十四乾陀罗国十五𣫍设沙国
十六阿梨提国问上偈文中各接微尘众此中少者
今解前据报佛境界徒众实多此据化佛境界所以
故少如花严中菩萨云集声闻不睹问所以无有比
丘等四答以初成道未度比丘及尼众故在家二众
摄在第一菩萨众中故智论云若菩萨必在四众中
有四众不入菩萨众中何以故是人不发菩萨心言
我当作佛故今听此戒皆是大心是故摄在菩萨众
中又复多是地前菩萨化佛机故又复三界无色天
以无缘故仁王具有故彼文云佛放大光照三界中
复顶上出千宝莲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复尔
时无色界雨无量变大香花香如车轮花如须弥山
王如云而下问既其无色如何得雨香花诸论解云
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于理无违今寻大法鼓经云佛
告迦叶无色天是有为数无色天有色迦叶白佛无
色天有色是佛境界非我等境界涅槃经亦同准此
望于凡夫及以二乘名为无色非彼见故约佛所观
而实有色又约五趣而无地狱陀罗尼经有神咒拔
苦故彼经有修大乘心必须容预故使此无又无八
部无缘故也。

上来列众以下敬听合掌身恭至心诚笃听佛诵等
正明听也听谓能听佛诵等者出所听也一切佛大
乘戒者以此戒诸佛同说简异小乘故曰大乘故智
卷一 第 536a 页 X38-0536.png
论云戒为大乘能致重宝至涅槃城此能至大处名
为大乘上文亦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亦是诸
佛大人乘是戒故名为大乘亦是观音弥勒诸大士
等之所乘故名为大乘又复接机宽故名为大乘以
有心者皆许受故。

自下第二对机正诵文中分四一明自诵兼劝他诵
二是故戒光下辨戒深胜劝令修学三佛子谛听下
劝令受戒辨机宽广四佛告下广陈犯相结劝奉持
初文又二先明自诵次劝他诵初文每至半月佛自
诵戒犹如小乘略教之法月有黑白重言半月又复
但至半月即自诵戒诵非一时故重言也此戒即是
诸佛之法故云诸佛法戒自下劝他以十信初创求
大道名为发心故仁王经言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
三界苦轮海以信初心超于后九而举十住文云乃
至十住是三贤之初入位之始堪成当果故云发超
十行转胜增益善根故云长养十回向转更坚固名
曰金刚十地能生一切德行故名为地此释通名次
释别名言十信者璎珞经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
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佛子修行是十
心若经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增修百法
明门所谓十信心心有十故修百法明门问仁王起
信经十千劫方入十住何故璎珞唯至三劫答劫有
大小根有利钝行有勤惰不可一准准璎珞经若一
劫等明知不定起信仁王举其极远于中若进若退
卷一 第 536b 页 X38-0536.png
故经十千又十住婆沙有现师不退故彼问云若佛
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愿为说之
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至
干之言也若必欲闻此方便者今当说之佛法有无
量门如世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
乐菩萨亦尔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方便易行疾至
阿惟越致者如偈说十佛名执持称名号并忏悔等
如常所行既有此文幸同行者早求不退无弃时日
十发趣者一者舍心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
巳身有为诸物一切皆舍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令
成故二者戒心戒非戒无受者一切性离一道清净
故三者忍心有无相慧体性一切空空忍一切处忍
名无生行忍四者进心若四威仪一切时行伏空假
会法性蹬无生山五者定心寂灭无相无量行无量
心三昧六者慧心空慧非无缘智体名心分别一切
法假名主者与道通洞七者愿心以无量妙行愿求
菩提无量功德以求为本八者护心护三宝护一切
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恶邪见不娆九者喜心见他人
得乐常生喜悦也十者顶心是人最上智如人顶灭
我见见等文云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入贤法忍中
十长养心向果一者慈心使一切众生得慈乐果二
者悲心救一切众生无量苦故三者喜心悦喜无生
使诸众生入佛法家常起欢喜四者舍心无造无相
空法中于善恶二中平等一照五者施心财施法施
卷一 第 536c 页 X38-0536.png
皆如如相六者好语心谓入爱语三昧以圣法语教
诸众生发起善根七者利益心入利益三昧现一切
身口意于六道中受无量苦不以为患伹益人为利
八者同心以无我智同生无二无量身入诸六道一
切事同九者空心复从定心观慧證空心心静缘而
不动转十者慧心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性顺
忍空同故诸佛当知从是长养入坚修忍中十金刚
心一者信心一切法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不起邪
见信信寂灭二者念心常修六念及第一义三者深
心于二谛中深深入空无去来幻化受果而无受者
四者达心达一切法空如如想不可得五者直心入
无生智直行于空三界主者结缚而不受六者不退
心不入一切凡夫地不退一道照七者大乘心解脱
一空载一切众生度三界河入佛海故八者无想心
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蜜无二三世行如如一谛而
行一切佛一切贤圣皆同无生空故九者慧心无量
法界无作无受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
光明照性入一切法十者不坏心入圣地起智八魔
不坏诸佛当知从十金刚入贤圣忍中十地一体性
平等地出生佛家坐佛性地凡夫因果毕竟不受大
乐欢喜常入二谛而在第一义中信忍空慧常现前
故二体性善慧地清净明达一切善根从观入大空
慧方便道智中见诸众生无非苦谛观四谛法度众
生苦三体性光明地以三明解了智知三世一切佛
卷一 第 537a 页 X38-0537.png
法门十二分教等四体性尔涅槃地谓此地修七觉
品入善权方便化一切众使见佛体常乐我净经文
又云尔真𦦨俗不断不常梵云尔𦦨此云智母即真
俗境能生智故名为智母五体性慧照地有十种力
品生起一切功德以一慧方便知善恶二业六体性
华严地能于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
众生种种变化天眼智知微尘细色成大色天耳智
知十方三世六道音声天身智于一念中知一切色
非色非男非女形天他心智知众生心天人智知众
生宿世苦乐等天解脱智知众生解脱天定智知众
生心定不定等天觉智知一切众生巳成佛未成佛
天念智知众生受命久近天行智知贤圣行愿七体
性满足地谓十八不共圣人智品下地所不共于一
切国土中示现作佛八体性佛乳地入法王位三昧
其智知佛乳三昧故为大法师破坏四魔入佛境界
九体性佛华严地以佛威仪如来三昧自在王定出
入无时于十方三千世界一时成佛十体性佛境界
地其大慧空空复空如虚空平等智神虚体一法同
法性故名如来尔时坐宝莲华一切佛与授记手摩
其顶瑜伽云应知此中由能摄持菩萨义故说名为
地唯识云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
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问何故三贤十圣名
义不同答三贤十地位历三祇时既久长行愿非一
故诸圣教各举一行立名不同义亦有异然位无别
卷一 第 537b 页 X38-0537.png
故此经中前之三地皆云略开如毛头许即此义也
又位位中名有重者以名虽重行深浅义不重也。

自下第二辨戒深胜劝令修学文中分二初叹深胜
次诸佛子应受下劝令修学初文又二初明戒深次
诸佛之本下辨其戒胜初文是故戒光从口出者此
一句结前生后言是故者是前自诵兼劝他故由斯
口出说戒之光又解我所以劝汝诵者前口放无量
光故故劝汝诵以我从初至今成佛常诵此戒是以
今诵口出光明如智论中有一年少三藏比丘于迦
叶佛时在大众中演说迦叶无量法门自是以来口
出妙香世世不绝恒如今日而说偈言草木诸华香
此香气超绝能悦一切心世世常不灭类同此也又
能灭恶如光破暗从喻名光戒即光故名为戒光准
次释中多约后义下正叹深有缘非无因者出深所
由故光光下正显深也初文有解云有缘者谓此戒
法三无数劫修习圆满因所生故遮无因论又有缘
者佛大慈悲本愿因力有情感佛增上缘力如是戒
光必有因缘此即释前光出因缘令所解者欲显戒
光甚深所以由从因缘即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是
空故非青等此与下文而张本也文通两势后为正
义若不尔者如何以解非青黄等以光即是青黄相
故光即戒戒不孤起必托因缘若以教为戒即佛悲
愿为因众生机感为缘若以身中所受之戒即菩提
心为因师受为缘因缘生故所以无性由无性故非
卷一 第 537c 页 X38-0537.png
青黄等下正显深故光光等者由前从缘以如是义
故故云故也若作前解则云非无因故光今不同之
光光等者光即戒也戒相众多故重言也于中四句
一非青等二非色心三非有无四非因果由从缘生
空空无自性故十二门论云众因缘生法是则无自
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以即空故非青黄等五
次非色心者若约戒教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故非色
心若约所受亦即空故而非色心又解无表戒体依
思种立无质碍故非色无缘虑故非心故涅槃云虽
无形色而可护持虽无触对善脩方便可得具足三
离有无者从缘无性即缘非戒离缘无戒非即非离
中间亦无故非有也然则有此离相之戒故云非无
故天亲般若论云以无物故名无法相空无我理非
无故无非法相又无相故非有缘起故非无四离因
果者以无自性因果俱空故非因果故中论云若法
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又约
戒教以佛悲愿为因故非因能成众菩萨之果故非
果也若约所受以菩萨心而为因故故非因以能成
就菩萨故果故非果也虽有二义文中戒光从于口
出又次下文劝令应诵以教为戒也次彰戒胜于中
三句初句戒虽非果而能剋果故云诸佛之本原此
句约果以显胜次句戒虽非因而能作因故云行菩
萨之根本第三通为大众之本前约位高此约初位
故为两句此二约因以显胜也自下结劝修学是大
卷一 第 538a 页 X38-0538.png
众等举所学受持如前背文为诵寻义进脩并名为
学。

自下第三辨机劝受佛子谛听警众敕听若欲受戒
者辨情所为国王以下明受之机文列十八变化人
者即龙鬼等而能变形本形惟得恐变不得故别举
之但解法师语辨得之由以法师语是增上慢缘虽
有受心无缘不发即是牛羊等类中边不同皆不发
戒亦犹有种无雨而不生牙皆名第一清净者辨得
之益以其三聚戒具兼防意恶以对声闻皆名第一
清净者准此亦是劝受之言。

自下第四广陈犯相结劝奉持大文分二初广陈犯
相次诸佛子听是十重四十八下总结劝修前文又
二先明重戒次辨轻垢前文有三一举数劝持二列
名辨相三总结劝持初文有五一告所为人二略举
其名数三举失劝诵四举例劝学五结说劝持初文
合是经家提举次段有十种者举数波罗提木义者
出名第三段中初明不诵之失故云若受等次彰佛
自诵故云我亦如是诵作此言者击令诵也前举失
中非菩萨者失其位非佛种子者失其因也前失现
行之行后失如来之种由不诵戒不识持犯戒行不
存故非菩萨又复不熏以成佛种二俱失也又解此
乃过分击令诵戒不诵能持计不应失也第四段举
三世学劝令学义及修行也第五结劝中巳略说等
此结前也应当学等此劝持也。
卷一 第 538b 页 X38-0538.png

自下第二列名辨相先解其义十门分别第一彰其
犯因第二彰其犯具第三配于业道第四定其三时
第五明其次第第六辨其遮性第七明其犯境第八
明其轻重第九彰其来报第十诸部相摄。

初门犯因者犯此十重三毒为因若论究竟者杀毁
及瞋由瞋究竟盗妄说过三报究竟淫悭酤酒自赞
由贪究竟谤之一戒由痴究竟杀三起者优婆塞戒
经云若为贪故害命是名从贪若杀怨家是名从嗔
杀老父母是名从痴皆起害心由瞋究竟盗三起者
自为巳身妻子眷属贪他财物与往劫夺是名从贪
盗怨家物是名从嗔劫夺下姓是名从痴三究竟者
情有所期名贪究竟烧埋成犯由瞋究竟互用成犯
由痴究竟此约违教不同瑜伽淫三起者若人自乐
行非梵行是名从瞋于所生母作非梵行是名从贪
淫怨眷属是名从痴境悦畅思由贪究竟妄三起者
若为财利自受快乐是名从贪为坏怨故是名从瞋
若畏他怨是名从痴结成究竟亦由贪等故四分律
云有三种妄语得波罗夷贪恚痴酒三起者义云为
贪直故是名从贪酤与怨家令醉乱故是名从瞋不
信有罪而酤酒者是名从痴以财悦心无瞋究竟说
三起者贪名利故两说他过是名从贪说怨家过是
名从瞋说师父过是名从痴三毒现前可得成犯三
报究竟赞毁三起者经文唯说毁三起也为财利骂
詈妇儿是名从贪向怨家说他所恶事是名从瞋说
卷一 第 538c 页 X38-0538.png
他往昔先人之过是名从痴皆畅忿情由瞋究竟自
赞三起今义解云规求名利是名从贪为胜怨故是
名从瞋无德谓德自赞名痴为畅愚情瞋非究竟悭
三起者属贪瑜伽云于非怨有情财物资具起如是
心愿当属我名贪所生贪欲业道若于财物不计为
好伹九悭事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皆当属我名瞋
所生若作是计诸有欲生释梵世主妙世界中获大
福祐多痴所生义解悭三若吝财物拟死自恣是从
贪起瞋他不施是从瞋生谓施无福是从痴生并畅
贪情由贪究竟瞋三起者若为财利称誉安乐起损
害心名贪所生从怨对想起损害心名瞋所生住外
道法于正沙门增恶他见及坏彼见兼疑害人名痴
所生然约究竟皆瞋现前故瞋究竟谤即邪见从三
起者若作是心拨无与彼于王等获大供养即以此
义起于邪见名贪所生邪见业道若作是心若言有
施违害于我彼由增恚起于邪见言无有施名瞋所
生由不如理观察由此方便所引寻伺发起邪见名
痴所生依于瑜伽由痴究竟若依四分诸戒皆有痴
心究竟以彼文中有愚痴五犯又更一义若约位齐
起心即犯十戒皆以三报究竟。

次约犯具所谓三业此十戒中初三及五皆亦依身
犯语有犯义所谓教人杀兼道意如仙人起瞋然属
身业妄说毁谤此四语犯然妄三业现相即身说戒
默妄即属意业然属语业业性异故不究竟故悭瞋
卷一 第 539a 页 X38-0539.png
二戒是意业犯瞋通身业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方成
犯故若位稍高独意成犯。

三配业道者将此十戒配十业道初四如次配前四
业酒戒配贪及以邪见以酒生痴助邪见故若望贪
利属贪业道说配两舌若直说过则非两舌离间心
说则成两舌毁配恶口自赞非十悭属于贪瞋正相
当谤属邪见。

四定三时者优婆塞戒经云十恶道皆有三事一者
根本二者方便三者以成巳断他命根若动身作相
或口说杀是名根本求刀毒等是名方便杀巳自食
若与人食欢喜受乐无悔恨心是名后起若自盗取
若教人取是名根本若坏垣墙入舍求索乃至手触
是名方便若得物巳任意施与卖用句遗心不悔恨
是名成巳若属他妇女作非梵行是名根本若遣使
往若与信物若以手触是名方便若事巳讫共器饮
食欢喜受乐心无悔恨是名成巳若于大众舍离本
想虚妄说之是名根本若受他语起往彼说是名方
便若事成巳受取财物任意施与受乐无悔是名成
巳经无酤酒义解酤巳得直名为根本酝酿方便得
直巳后恣意受用无悔恨心名为后起说当两舌能
坏和合是名根本若说他过言和合者必有不可若
离坏者必有好事是名方便既离坏巳受财物等同
前妄语若变容色恶口骂詈是名根本起去到彼欲
说是恶是名方便若骂詈巳还受财物等同前自赞
卷一 第 539b 页 X38-0539.png
经无对人自誉是名根本起往欲赞是名方便赞巳
得财随意受用是名后起悭属于贪于他财物生贪
欲得是名根本发烦恼心是名方便作巳得财任意
施与不生悔心是名成巳若打骂人是名根本(准此嗔戒
恶打方犯)若捉杖石是名方便打巳生喜受取财物等同
前谤善因果真谛贤圣是名根本信受邪书赞叹称
誉是名方便受巳向他分别演说增其邪见受取财
物等同前瞋之与贪未得一时其馀八事可得一时
五次第者然声闻戒待犯方制淫戒居先大妄居后
以依制戒为先后故此中先后者一以菩萨慈济为
怀杀戒若首二顺本业道以杀为初乃至第十谤戒
居后以不待犯即为制故故智论云一切宝中人命
第一人为命故求财不为财故求命是故佛说十不
善道中杀最在初五戒中亦在初若人种种修福德
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何以故虽在富乐家生势
力豪族而无寿命谁受富乐以是故知诸罪中杀罪
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惜命为第一下制意
中六须此意今解十恶身三业中重先轻后以为次
第杀重盗次淫最轻也口四过中约就稀数以明次
第妄语最数乃至第四恶口最稀意三亦然贪数瞋
次邪见最稀故先后也今十戒中前四后四依本业
道以为次第中间二戒别为俗制优婆塞戒经中于
俗人制于六重而此前六第五一戒为护前四故在
第五第六一戒令护佛法故次制之。
卷一 第 539c 页 X38-0539.png

六遮性者酒戒为遮馀皆是性由佛禁故名之为遮
体是不善名之为性又世界中王等共禁名为本戒
佛教独禁名为容名戒。

七明犯境于十戒中位分为二前八局性后二通二
以瞋戒中云于众生中乃至非众生中皆成犯也以
谤戒中佛僧有情法是非情文就情中说谤局人馀
通异趣又就人中在家出家谤局出家馀通二位又
有情中有凡有圣酤酒唯凡谤境唯圣馀之八戒境
通凡圣。

八轻重者可为五门一约事明二约心说三约三时
四约稀数第五约戒初约事者如杀发菩萨心人及
罗汉等是名为重反上为轻盗佛物常住物等名之
为重馀则稍轻人望馀趣复有轻重前杀亦然淫母
污尼菩萨心人是则为重馀境渐轻称过人法夷罪
谤是则为重馀妄便轻酤与出家菩萨心人是则为
重除此应轻说于菩萨出家则重在家小乘是则便
轻毁他为重自赞应轻又毁他中圣境持戒是则为
重非圣破戒是则为轻于父母师长及贤圣所起吝
应重馀则便轻嗔戒于贤圣父母师长是则为重馀
则便轻又嗔有情为重无情则轻三宝之中谤法最
重是佛次僧轻二约心者贪心为下嗔心为次痴心
最重故优婆塞戒经云贪心杀生轻嗔心次痴心重
馀戒准同又善心不善及无记心不善为重无记为
次善心便轻戒获功德如瑜伽说又瑜伽论有三品
卷一 第 540a 页 X38-0540.png
缠如前所引三约三时如优婆塞戒经云或方便重
根本成巳轻或根本重方便成巳轻或成巳重方便
根本轻(此一时重也)或方便根本重成巳轻或方便成巳
重根本轻或根本成巳重方便轻(此二时重也)或方便根
本成巳重(三时俱重也)或方便根本成巳轻(三时俱轻)事虽是
一由心力故得轻重果四稀数者十住婆沙云事虽
是轻以数习故则成重也准此事重稀则为轻五约
戒者谤戒最重杀戒为次嗔为第三盗为第四淫为
第五毁他第六说过第七妄语第八悭为第九酒及
自赞最居后也赞又轻也。

九感报者准下文云一切皆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
明知十戒皆三受以由犯时有轻重故二劫三劫时
节不同又约十恶根本业道明感报者如善生经是
十恶业决定当得地狱果报或有饿鬼或有畜生馀
果则得人中短命(杀果)贫穷乏财(盗果)妇不贞廉(邪行果)
所言说人不信受(妄果)无有亲厚(两舌果)常被诽谤(恶口果)
耳不闻善好之声(绮语果也上等流果也)能令外物四大衰微
无有真实恶风暴雨臭秽败坏土地不平无有七宝
多有石沙味不具定(此增上果)然经不明意三报也婆沙
云诸有贪欲从彼处没来生人中贪欲猛利是等流
果所感外物多分损减是增上果诸有嗔恚来生人
中嗔恚猛利是等流果所感外物多分枯悴是增上
果诸有邪见来生人中愚痴猛利是等流果所感外
物多分零落乏少花果或全无果是增上果。
卷一 第 540b 页 X38-0540.png

十诸部相摄者依菩萨善戒经出家菩萨有八重戒
即此十中初四及后四是也以出家菩萨先受声闻
戒具前四重后受菩萨戒更加后四故有八也二依
善生经在家菩萨有六重戒即此中初六是也三依
瑜伽地持有四重戒即此后四此中十戒通摄道俗
统该诸部也。

自下释文此十重戒即为十段颂曰。

「 教盗淫妄洒
 说毁悭嗔谤」


▲初明杀戒。

先作六门第一制意第二释名第三
具缘成犯第四阙缘之义第五对治第六通塞。

初制意者一通二别通中又二初明总制轻重戒意
二明通制十重戒意前教起所因多是前意次通意
有四一者为顺十业道故二者为成如来种故三者
为成菩萨位故故上文云若不诵此戒非佛种子下
文复云若犯此戒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
位等四者与轻戒而为本故若无根本支条不存以
斯四义制兹十戒次别制意菩萨理应念彼宿恩存
斯孝行观群生之佛性起常住之悲心广拔有缘普
施无畏今断物命反结深怨现退胜心当招极苦以
斯损故制不听为。

次释名者亦有通别通即是戒能防之行别即杀生
所防之过能所通举故云杀戒所言生者即出入息
故涅槃云夫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
戒等诸佛亦随俗说说名为杀又五阴和合假名众
卷一 第 540c 页 X38-0540.png
生若坏五阴名为杀生亦涅槃云众生佛性住五阴
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众生即堕恶道善生经
云若有说言过去巳灭未来未生现在无住云何名
杀一念不杀微尘不坏若一念不杀多亦不杀云何
言杀是义不然何以故虽复现在一念不杀能遮未
来故得名杀若有说言色是无记命亦无记云何杀
巳而得杀罪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身命是善恶心
器若坏是器遮于善恶心故是故得罪若有垂终其
命馀残有一念在若下刀者是得杀罪四分亦云从
初识至后识而断其命律摄之中必死而杀不得夷
罪违经律也加水之露斯之谓矣经文又云或有说
言若心在善不善无记悉得杀罪是义不然何以故
非恶心杀不得杀罪若使他杀受使之人到巳更以
苦毒而杀口敕之者唯得作罪受使之兼得二罪作
以无作问杀既从缘则无自性无自性故应无有罪
答罪虽性空迷情执有故有罪根若證空理悲心行
杀如仙预王则无有罪二十唯识问曰若彼三界唯
是内心无有身口外境界者以何义故屠獦师等故
害猪羊得杀生罪是故应有外色等境答曰死依他
心亦有依自心依种种因缘破失自心识此偈明何
义如人依鬼毗舍阇等是故失心或依自心是故失
自心或有忆念爱不爱事是故失心或有圣人神通
转变前人心识如大迦旃延令婆罗巳见恶梦等又
毗尼中有一比丘夜踏菰皮谓杀虾蟆死入恶道是
卷一 第 541a 页 X38-0541.png
故偈言依种种因缘破失自心识故死依他心亦有
依自心以依仙人嗔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故杀馀
众生此依他心死问五阴生灭此不至彼云何受报
答善生经云是义不妨何以故我法或有即作是受
(现报)异作异受(后生报也人作天受)无作无受(约第一义无自性故也)汝意
若谓异阴异受云何复言相续不断是义不然何以
故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时故能杀人若言是业何
处住者住过去中待时待器得受保报如人服药药
虽消灭时到则发又如小儿初所学事虽念念灭无
有住处然至百年亦不忘失过去之业亦复如是虽
无住处时至则受若能了了通达是事是人则能获
无上果。

三具缘者亦有通别通缘有三一是受菩萨戒人以
不受戒人则无犯故经云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文云若佛子故二是住自性谓非犯等以无犯故三
无开缘谓即救生无间苦等此三遍该一切诸戒故
名通缘次别缘者依十地论五缘一是他身简自身
故二是众生简杭等故三有众生想简迷心故四起
害心简无心故五正加害简方便故依对法论亦具
五缘一事谓有情数二意乐谓有此想及必害意三
方便谓为害故加刀杖等四烦恼谓贪瞋痴五究竟
谓彼有情由此方便故或无间死或后时死合此二
论想具七缘一他身二众生三众生想四杀心五有
三毒六兴方便七断命通别合论十缘成犯。
卷一 第 541b 页 X38-0541.png

四阙缘者先阙通缘若阙初缘无违教夷有业道罪
故善生经云但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
戒受戒者罪重不受戒者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阙
第二缘若未狂前巳兴方便合有轻垢若始末皆狂
则都不犯故律云痴狂心乱痛恼所缠阙第三缘若
为救生反成持戒故清净毗尼经云问颇有犯戒名
尸波罗蜜耶答言有若菩萨多益一切众生不自观
戒如是毁戒是尸波罗蜜次阙别缘若阙初缘以瞋
恨故而自杀者合得轻垢若以善心烧身供养及施
众生翻成福也阙第二缘非情来替作有情想及起
疑心各一轻垢若阙第三缘实是有情作无情想本
迷无犯转想轻垢生疑二义阙第四缘误错无犯若
以瞋故而作打心犯第九戒阙第五缘内无烦恼作
利物心反生功德如瑜伽论阙第六缘但起单心唯
犯轻垢若位稍高能自禁心而不制止单心亦重阙
第七缘初兴方便即止犯轻垢若斫未死而便止者
犯重轻垢然方便罪有其二种一者进趣二者不成
言进趣者心观前事造境求成业有自他心分尅漫
步步轻垢名进趣罪及前事谐览因成果不成罪者
又分七种一者阙缘方便违教成保言必假菩萨病
舍等生罪非究竟若约菩萨无舍戒法唯病救生二
缘辨阙二境强方便怀毒造境希望事成前境既强
杀等不遂三缘若方便造境成犯要藉众缘缘既差
违杀等非遂四境差方便将欲起作事藉前境非情
卷一 第 541c 页 X38-0541.png
差本谬畅思心五善心息方便坏毒之造前事未成
忽生善心恶息非重六想心方便前是有情想次须
当境迷情谓杌转想为怪七疑心方便犯因心成事
须窍彻犹预不决心劣成轻此有二义若其通境疑
生制而不得事成非重若预疑生怀疑故杀还成重
罪五分无疑应约后义今将此七阙前十缘阙缘方
便阙前通缘境差方便阙初二缘想疑二种阙第三
缘境强缘差心息苦阙杀心方便断命心息又阙第
五三毒或不应具七至下别明疑一不定如瞋非情
及谤佛法则无境强。

五对治者文云应起常住慈悲心即是对治今随义
别可为二门一通二别通对治者善生经云有智之
人既受戒巳常观三事不作恶行一者自为谓自證
知此是恶事我今云何而自欺诳二者为世有得清
净天眼天耳及得他心我若作恶必当见我我当云
何而不惭愧而作恶耶三者为法观如来法清净无
染得现在利度于彼岸我为是法受持禁戒次别对
治略申四意一起慈悲戒文自说二观佛性如常不
轻悉记一切当得作佛以是义故应生礼敬岂容有
杀三念胜缘如智论云或可蚁子在前成佛此事难
知若断彼命与彼无缘不蒙彼化四念难事所谓念
苦难行苦行如萨埵王子舍身救虎如尸毗王割肉
代鸽又如比丘不饮虫水渴而死又如比丘护鹅命
故自受鞭挞又如鹿王代母鹿命又如船板比丘海
卷一 第 542a 页 X38-0542.png
水让板又如菩萨商主入海采宝海中船坏以剑自
害身载五百人得到海岸如王夫人以割乳房救饥
产妇如此等诚规足为龟镜观之自励宁容有杀。

六通局者通有二一通诸戒如清净毗尼经为益众
生不自观戒如是毁戒名尸波罗蜜二通此戒如瑜
伽云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教多生或复
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
事巳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当堕地狱如其
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当杀彼堕那落迦终不
令其受无间苦如是思巳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
记心知此事巳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悯心而断
彼命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次局者上不应
起一念害心何况杀命是故闭也。

次释文中分四一举能犯戒人二出所防过三而菩
萨下教修对治四而反下明违结犯初中若者善见
论云若者总名不属一人随有佛法具戒之徒皆持
犯法言佛子者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名为
佛子今此文中以受佛戒名入佛位即是戒从佛生
名为佛子故上文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等即
此义也四分亦云从佛戒所生尔乃是真生此即小
乘戒生名佛子依宝性论信从佛生名为佛子彼文
云大乘信为子般若以为父母禅胎大悲乳诸佛如
实子约佛地论圣名佛子故彼文云由佛教力彼圣
生名为佛子准此以慧为子若约法华二乘回心名
卷一 第 542b 页 X38-0542.png
真佛子如舍利弗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由闻法华
知得成佛乃悟以前亦名真子依璎珞经十住不退
菩萨之心名为佛子依宝性论初地名为佛子依楞
伽经八地菩萨名最胜子今此文中正约初义傍兼
馀义理亦无伤以初发心乃至十地皆诵此戒故知
通也。

次所防过文中分三一明杀业二明杀因三明杀境
初杀业中文举六种一者自杀二教他杀三方便杀
者闻他欲死方便与刀绳索药等四赞叹杀者如律
所云汝生便受苦死则受乐用语而死者夷五见作
随喜者或见杀怨家或心规由肉分而心生喜皆得
重罪六咒杀者以诵咒咒他令使死也杀相众多如
律广列其中更有魔祷药杀坑阱机拨咒杀最希超
举最希故云乃至如咒龙令入管等次举杀因前举
杀业无因不成故次举因此四何别三毒杀心以之
为因刀杖为缘巧施计策为法身口进趣为业又有
解杀法云谓依先师法而行杀生此有二种一有外
道经云杀羊祠天得生天上二有外道经说诸苦行
者必得生天如庄严论说有老婆罗门说外道婆罗
门书令国王信之投火死者得生天上后时王问师
比丘知巳语王言先遣伊入火坑彼即不去如是等
书名为杀法亦有本中杀业为初皆得无妨三所杀
境越其胜境但使有命皆得杀罪故云乃至瑜伽云
与寿和合现存活故名为命者误落开缘故云不得
卷一 第 542c 页 X38-0542.png
故杀。

三教起对治文中有二一起慈孝心二作救护事初
文先举修行人故云是菩萨也应起三心谓于卑境
起慈悲心若尊境所起孝顺心前文常住有其二义
一制常起暂勿令息故云常住二起离相平等之慈
故云常住前约世谛次约胜义于乐众生而起慈心
于其苦境而起悲心起孝可知又于一切众生通起
三心以皆曾为父母等故次作救事言方便者摄化
有轨名方可为权巧称便言救护者有其五义一于
卑境作救拔事顺前慈悲于尊境所作护持事顺前
孝意二于巳在苦者救命得脱未入苦者护令不入
三在苦者救之受乐者护之四以救故不受苦果以
护故不种苦因五救护但是拔济异名由前三心生
救护事也。

违而结犯中有二句初违制起犯次结示罪名违前
慈救故云而反言自恣者不犯对治纵其贪瞋故云
自恣兼生庆跃故云快乐意言杀生者正彰其过是
菩萨者指出犯人波罗夷者彰其犯因斯即梵音此
云他胜处释有二义一烦恼魔等名之为他圣道为
自若犯此戒退失堕落令魔得胜名地胜处二望同
类名之为他若犯此戒为他持者之所胜也又翻为
堕故僧祇云非唯失道不入二种僧中亦乃舍身便
入阿鼻地狱生报不久甚可怖畏。

▲第二盗戒。

六门同前。
卷一 第 543a 页 X38-0543.png

初制意者凡是资财形命之本禀识之类保重是同
菩萨理应常行给济以身血肉惠施于人速具三檀
早圆四摄反行盗窃损物非轻违慈寔深制之不许
次释名者非理损财名之为盗举其所防以别能持
故名盗戒问盗有多名公向强取名之为劫私窃往
取称之曰偷主不舍故名不与取何故今者独标盗
称答劫偷名狭摄损不周不与取名又滥非盗可为
四句一与取非盗可知二与取是盗如多论云行三
番饼错得四是三不与取是盗可知四不与取非盗
如亲友意及暂取等盗名既宽又无非滥故独标也
三具缘者通缘如前别缘同上亦具七缘一非巳物
诸无主物虽非巳有亦不成重故次第二须明有主
物虽有主转想则轻故次第三作有主想想虽当境
无心不成故次第四明有盗心心虽念盗不与三毒
伹为救生亦无有犯故次第五须有烦恼烦恼虽行
不与方便不成损主是故第六须有方便方便虽兴
若未离处未成属巳是以第七举离本处。

四阙缘者若阙初缘取于巳衣作他物想盗得轻垢
罪阙第二缘作有主想疑各一轻垢阙第三缘作无
主想本迷无犯转想获轻疑则成重不同于杀制不
得故又菩萨戒本制于心疑分当本故成重也阙第
四缘暂取等想全不犯故阙第五缘伹为救苦反成
功德阙第六缘有盗心故得轻垢罪阙七亦同。

五对治者略申四意一孝顺心一切众生曾为父母
卷一 第 543b 页 X38-0543.png
宁容盗损二慈悲心悯伤贫苦三惠施心财物身肉
无所吝惜念须达长者尸毗王如前所引尚应惠施
宁容盗损四少欲行故庄严论偈云若人展手施是
手为严胜受者能缩手严胜复过彼。

六通局者通有三义一约亲友二约救苦三约密意
初义者四分律中具七法者名为亲厚一难作能作
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报五互相䨱藏
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亲
善友即开取物不犯盗罪次救苦者瑜伽戒云又菩
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
巳执为巳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巳起怜悯心于彼有
情发生利益安乐之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
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
财物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
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生若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
波物言是巳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巳思惟彼意起怜
悯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
所能癈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
功德三密意者如梁摄论云何菩萨行夺非他所与
谓菩萨教化众生不从王主及父母等之所得故次
塞者乃至起念则便成犯故文殊问经云若起盗想
犯波罗夷。

次释文中同前四段初句同前。

次所防过中亦有三义一明盗业次出盗因三明主
卷一 第 543c 页 X38-0543.png
物初业有四赞盗随喜理亦应犯文中略无自教可
知方便盗者或托王官或假名闻而取他物言咒盗
者如咒物过开馀本在后准前杀戒及义次第理合
在前依四分律盗心有五盗业亦五初五者一黑暗
心痴心犯也如僧祇中互用成重二邪心谓贪心犯
也心规利养诈现善相即邪命也三曲戾心谓嗔心
犯示瞋怒相求财是也四不善心谓具前三心名不
善也五常有盗他物心谓垣坏侵夺必得不疑次五
者一决定取谓方便巳成决得为限二恐怯取谓恃
形胜势令他畏也三寄物取或今抵拒或复少还四
见取伺他慢藏得便而取也五倚托取或假名闻威
德或托最势是也盗因者盗心三毒以之为因锹钁
及伴以之为缘巧知计策以之为法身口进趣方便
名业三取盗主物者鬼神有主明物主也一针一草
出所盗物上从三宝次及人天鬼神劫贼皆得为主
超举最下故云乃至然小乘中则分轻重大乘之中
唯除北州馀皆犯重又不同小乘满五方重故云一
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若无故心不在犯限故
云不得故盗。

三教起对治于中有二初教起对治心次教与利乐
事初中应起四心一佛性心二孝顺心三慈四悲以
上生字道及于下初二上位下二下位各为一合应
观一切皆有佛性当得作佛不可侵损又一切众生
曾为父母故须孝顺宁容盗损缘下位时应起慈悲
卷一 第 544a 页 X38-0544.png
况当盗损又解依于佛性起下三心由佛性故当得
成佛故须孝顺由有佛性现可救护故起慈悲又解
由此佛性有二义故起后三心一常住义经云其药
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二随缘义经云随其流处
有种种味约初义故生孝顺心如常不轻敬四众等
约后义故起慈悲心如常惨菩萨悯四众等又佛性
有三约引出佛性及至得果佛性可尊敬故生孝顺
心约自性住佛性在缠可悯起慈悲心又一切众生
昔为父母今则疏隔望昔生孝顺望今生慈悲次教
与利乐者谓依前心而起此行言常助者无休息也
生福者使种乐因生乐者令得乐果又解福者富也
与其财富令生安乐故云生福生乐准瑜伽论但生
现乐而无福利或二俱无菩萨不作但生福利或二
俱生菩萨皆作此文具二说令作也。

四违而结犯谓违前对治之行故云而反更盗等且
出喜心犯故云人物然盗佛物涅槃犯兰僧祇重约
声闻结佛在得夷灭后兰罪今此戒文伹言有主佛
既成主理结夷愆然善生经守塔人边得罪者以佛
灭后人所守护故从人结俱舍两说一云若有盗取
窣堵波物彼于如来得偷兰瑜伽盗罪以佛欲入涅
槃时哀悯世间总受所施有馀师说望守护者正理
亦同然以前释于理为正故论云则彼自盗应无有
罪是则前说于理为胜今详经论经据有主论约无
主及主自盗故不同也若盗法物唯望护主以法非
卷一 第 544b 页 X38-0544.png
情无心受施不同佛也盗佛及经亦望护主盗僧物
者常住现前皆结夷罪不同小乘论满不满次示罪
名可知成论问云一切外物皆共业所生劫盗何得
罪答曰虽从共业因生因有强弱若人业因缘强又
加功力此物则属婆沙云财主于财摄受守护馀则
不然是故唯于财主得罪非馀复次财主于财作巳
有想盗者于彼作财主想是故唯于财主得罪非馀
二论少异成论释出得罪之意婆沙释从财主结意
也。

▲第三淫戒。

智论云戒律为今世取涅槃故淫欲
在初白衣不尔杀戒在初为求福德故菩萨不尔无
量世中往返生死修诸福德十善为旧戒馀戒为客。

六门同前。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常修梵行慈心悯物净法与人
绝生死之轮回出爱狱之枷锁超阴界入荷负众生
今乃纵彼邪心耽兹秽迹自挂魔网何能益他故智
论云淫欲虽不恼众生以系缚心故为大罪由斯损
故制不听为。

次释名者文但举淫不标邪称今详此戒通于道俗
文不可以并彰约道以制但言淫也故善生经六重
之中言邪淫也耽滞欲秽是名淫也此即所防戒即
能防能所合彰故名淫戒律中名不净行戒及非梵
行所为秽污名不净行乖离奇行名非梵行言邪淫
者瑜伽云若行不应行戒于非支非时非处非量非
卷一 第 544c 页 X38-0544.png
理皆欲邪行若于母等所护名不应行除产门外皆
名非支若秽下时胎圆满时饮儿乳时受斋戒时或
有病时所谓有病不宜习欲是名非时若诸尊重所
集会处或灵庙中或大众前或坚硬地高下不平令
不安稳说名非处过量而行名为非量量者极至于
五过名非量不依世礼故名非理自行媒他皆名邪
行智论问曰人守人瞋守法破法应名邪淫自妻何
以为邪答既听受一日戒堕于法中本虽是妻今不
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身淫妇人以身重故厌
本所习又为伤身乳儿时淫其母乳则竭又复心着
淫欲不复赞儿非道之道非女根故女心不乐强以
非理故邪淫问曰若夫主不知不见不恼他有何罪
答曰以其邪故是故有罪复次此有种种罪过未妻
之情异身同体夺他所爱破其本心是名为贼复有
重罪恶名丑声为人所憎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
所知多怀妄语圣人所呵罪中之罪。

三具缘者别缘亦七一是有情死尸未坏亦同犯也
长尾弱背自淫成犯不同前二有简自身二是正境
谓女三男二以馀身分不犯重故三起彼想若约邪
淫以于他妻生自妻想本迷不犯转想获轻若出家
人以本迷正道为非道想或获轻垢转想获夷律文
成重应据此说四有淫心以睡眠等一切无有淫意
不犯五有三毒以在家菩萨方便化生开不犯故六
兴方便单心但轻七与境合入侵毛分则成犯限若
卷一 第 545a 页 X38-0545.png
为怨逼但具六缘一是有情二是正境三起彼想四
为怨逼五向与境合六受乐犯。

四阙缘者若阙初缘则阙第二但犯轻垢若阙第二
未必阙初阙第三缘如具缘中说起疑全犯阙第四
缘全是无犯阙第五缘反获功德阙第六缘单心轻
垢阙第七缘亦轻垢也义分轻重次前亦然怨逼阙
缘比而可解通别合论但六方便谓除疑也。

五对治者略申四意一起不净观以此正治贪欲病
故二观欲多过律云如毒蛇领如轮力转如履锋刃
等三灭除恶觉以恶觉观能生欲心当以正智止其
思想如有颂云。

「 欲欲知汝本
 但从思想生
 我今不思汝
 汝还不得生
 四护世间如
 正法念经云
 世间果得苦
 皆由于女妇
 非少非中年
 莫不由此因
 女人坏世间
 令善悉灭尽
 天中大系缚
 莫过于女色
 女人缚诸天
 将至三恶道」


六通局者通中谓入位菩萨在家之者为化众生有
开不犯如瑜伽戒本云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世
色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
巳作是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
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悯
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功
德出家菩萨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
卷一 第 545b 页 X38-0545.png
行非梵行二局者如涅槃云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
不与彼女人身合嘲调谈笑于壁障外遥闻女人璎
珞环钏种种诸声心生爱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
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复
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
其音声见男女相随心生染着及为生天受五欲乐
而持禁戒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
令戒杂污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次释文中同前四段次所防过中亦有三段初淫业
中略标过境者欲明故犯言次须陈有人云此执笔
家著准前文中不合有者理不然也自教可知言一
切者如律文中举二十种越男黄门二形等类唯举
女人故云乃至下举境中但明馀趣亦不重举若无
此文收境不尽不得故者简怨逼等无故心也有云
简误准于此文及集论等明有境想此谓故淫于女
非谓本心拟淫外色误淫女人成本迷也三举淫因
淫心毒以之为因傍人引致及梯蹬等以之为缘巧
施计策令事成办名之为法身口进趣名之为业三
出犯境举三趣境及以非道超畜生及黄门等故云
乃至此之乃至通及诸天及以鬼神神则善恶杂报
威力胜鬼然鬼趣摄言非道者下部及口三而菩萨
下教起对治初起胜心次起胜行前中曾为父母故
起孝心现为下位应起慈悲夫寄在后次起胜行中
初教救护义同上解次教与净行谓以梵行教示于
卷一 第 545c 页 X38-0545.png
人名之为与四而反下明违结犯违前对治故云而
反此中二意一教他故云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下明
自作又有二意一淫欲炽盛不择畜生二不识羞惭
污及母等越神人天中庸之境故云乃至无慈悲心
彰其过也恶法与他令沉苦海失禅定等及三乘乐
名无慈悲下示罪名可知。

▲第四故妄语戒。

六门同前。

初别制意者诚谛之语菩萨所宜实相薰心真言导
物不顾身命何况财荣今乃违见背心欺诳前境䨱
澡盘而弃水曳曲木于稠林贤圣所呵天神不护失
利处重故须制之。

次释名者有心起犯为故言不称实为妄陈彰在口
为语能防业本为戒智论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䨱
隐实出异语出口业是名妄语又云四种口业中妄
语最重故。

三具缘者别缘亦七一对众生二起彼想三起诳心
四具三毒五䨱实事六言辨了七他领解。

四阙缘者若阙初缘无情来替迷为有情得轻垢罪
疑亦同然知是无情独语无犯阙第二缘实是有情
作非情想本迷无罪转想轻垢疑有二义同前杀戒
阙第三缘戏笑无犯阙第四缘无罪获福阙第五缘
不䨱实事失口无犯故律开云欲说此错说彼不犯
阙六七缘皆轻垢也。

五对治者略举四种一实语行十地经云离于妄语
卷一 第 546a 页 X38-0546.png
常作实语谛语时语是菩萨(二地菩萨)乃至梦中不起覆
见无心诳他何况故妄语二者观过如智论云妄语
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
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心无惭
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应观此罪勿令复作三观实
利亦智论云复次观知实语其利甚广实语之自从
巳出甚为易得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善
人之相四观果报智论云呵多比丘虽行法施以妄
语故死入地狱。

六通局者通者如瑜伽云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
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割耳剜眼等难虽
诸菩萨为身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以要言之菩
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诸
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
所违犯生多功德局者谓若自为起念便犯如文殊
问经云但起一念妄语想犯波罗夷资粮论偈云虽
由实语死退失转轮王及以诸天王唯应作实语以
性重故殒命不开。

次释文中次所防过先明妄业文举三种自教可知
方便妄语假说异事令他得解如云我今日不入初
禅等又设置方便如作书等次举妄因诳心三毒为
因身口为缘计策及所称为法发动身口为业三不
见下明妄差别谓三业异不见言见等口业妄也身
意可知越于称圣重罪谤他伹举小妄故云乃至八
卷一 第 546b 页 X38-0546.png
种境中但举其二闻触知三略不明耳前不见等以
无为境如直不见答言我见成于妄语若实闻知答
言我见亦成妄语后四见等以有为境若实眼见而
言不见及闻触知皆成妄语举初例后伹有二句身
妄语者谓即现相如有问言是阿罗汉者起即便起
立成妄语也心妄语者谓说戒时默妄者是三教起
对治中二句初起自行故云常生正语亦利他行正
语可知令他不生倒解名为正见四明违结罪中邪
语邪见反前可知言邪业者依邪见起行名为邪业
又解语业起妄名为邪语意业起妄名为邪见身业
起妄名为邪业自起尚轻教他至重故偏牒之而结
罪也。

菩萨戒疏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