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故起轻慢心四身不敬养即犯。
五阙缘者阙初二缘并有小罪以于一切含灵皆
须敬故阙第三缘得中罪以于师长身心不敬故
阙后缘得上罪以于师长起轻慢心故。
六轻重有四种一约境有三品一于二师二于长
友三于同类于此三境犯上中下罪可知二约心
亦三品若以嫌恨心恚恼心犯上品二若无嫌恨
等心但由憍慢痴心是中品三懈怠忘念是下品
三约对以三心对前三境如此绮互轻重可知四
约事亦三品一不能卖身等二不如法敬养等三
不迎送礼等上中下三品可知。
第七通塞者若夜黑暗烟云尘雾中不相识二若
睡眠时他觉想三若重病四若病新差无力五若
在座说法六若正听法护说者心皆无违犯如瑜
伽戒本若此经中一切不开。】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者。」
【述曰此正释不轻慢师长戒文分三别一先应受
菩萨戒(从初至诸佛欢喜是)二标起长师令如法供养(从既得戒
巳至而供养之是也)又可前是佛子应受戒此是佛子应随
行应受戒而不受应行供给而不行即是二戒
同制也三违制结犯就初文二一
明应先受戒(从初至应先受菩萨戒是)二明受戒利益(从一切鬼神至
诸佛欢喜是也)初明应先受戒略举三位一国王是粟散
王及诸封王位国帝不得执权衡者是如此国帝
法供养若通准上下文并皆具五种供养若实贫
穷无财供者终无开许空不供养可以令自卖身
通在家出家位卖国城约王位所统曰国所据曰
城卖男女者是本誓愿之男女故卖时无失所也
又是菩萨重愿愿行至深故破生死恩爱于恩爱
处舍而不著故卖男女成就行愿也(上二位约在家菩萨勇决
持无著戒故卖国城男女)。】
「七宝者。」
【有二种一金轮藏臣等宝七宝者一金轮宝玉女
马象珠玉兵臣主藏臣宝等(以〔巳〕七宝十回向菩萨作世间金轮王王
四天下先咸得后皆能舍成无著戒也)又七宝者一金二银三琉璃
四颇梨五赤珠六车渠七玛瑙(此七宝十信十住十行巳示粟散王
等为成菩萨行愿舍而不著成无著戒也)。】
「百物者。」
【通一切所有或随法师所须而供给之或卖易供
给务令尽力无所悭惜一切供给自成菩萨行愿。】
「若不尔者。」
【述曰此是第三违制结犯言若不尽力供养法师
便成悭惜财宝自非于物无染无著清净愿戒无
由得成然违本愿心故唯结轻垢实悭相应即波
罗夷轻则结薄重即增深轻重成𠎝随心可解(轻慢
师长不供结戒竟)。
▲不得饮酒戒第二文前七门一制意二次第三
释名四具缘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
业此皆开通理亦无犯亦是菩萨以众生病是故
我病众生病愈我病即愈有心佛子一一隐心能
于病行无染无著或方可行之矣。】
「若佛子故饭酒而生酒过失无量善者。」
【述曰此不饮酒文分三一举酒过。
二出犯相(文云若自身手下至众生饮酒是也)三违制结犯(文云若故自饮
下是)今初举犯过者而此经本传来既久有本云故
饭酒而生酒过失无量又有本云加一善字云失
无量善今依失无量善本释之言故饮酒者
简痴犯无故也。】
「失无量善者。」
【以过多多故一切善失也。】
「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下至及一切众生饮酒者。」
【述曰此第二出犯相分二先出过酒器相次出饮
酒相今初言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
世无手者此举轻以明重举浅以况深过器是轻
是浅犹五百世无手若自饮教他饮定当多劫堕
况梨也。】
「何况自饮下至众生饮酒者。」
【述曰此第二正犯相正是以轻况重文无赞叹随
喜理有略无。】
「若故自饮下至轻垢罪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皆受得戒若教他饮酒皆发惛狂塞他明达之慧
菩萨意成菩萨心断恶生善破惑见理故应为之
。】
「云若佛子食肉下者。」
【述曰此不得食肉戒文分三一举不食肉意(文云从佛
子下至不得食一切众生肉也)二明食肉得无量罪(文云即章一勺是)三
违制结犯今初为二先举不食肉意
二制断就前先标起
不得食肉如文一切肉不得食也次释不得食肉
意文云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故谨按入楞伽经断肉品中有十义故不得食一
切众生肉此断大慈悲种子是一意众生舍
去又是一意又一涅槃经云一切众生见食肉人
悉皆怖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又诸经说食肉人
口四边连头常有血肉光或时令众生得见所以
怖走(楞伽悲华大云一切智光仙人经涅槃经等广说断肉善学佛子于心行之于事无令漏
失)。】
「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者。」
【述曰此第二制断食肉也。】
「食肉得无量罪者。」
【述曰此第二论食肉罪报如论经中同说食肉之
人一者短命二多病乃至贫穷诸衰以自庄严故
。】
「若故食者犯罪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法犯也。
五阙缘者随阙如上一一缘或轻无犯。
六轻重者犯五八戒者不教悔过教义名轻犯十
戒具戒七逆等不教悔者长劫受苦弥成菩萨无
慈悲甚故重又若以理论诸法平等戒随情别菩
萨违理不教一切悔过如今戒结一一同犯轻垢
也。
七通塞者自无五德十德他不信顺理通无犯若
实有德轻心慢心不教悔过此则无慈故塞。】
「若佛子一切众生犯八戒下者。」
【述曰此不教悔过戒文分三一标起一切犯戒应
教忏悔(从初至应教忏悔是)二出不教忏悔共同法利(从而菩萨
至一众住说戒是)三违制结犯(从而不举至犯罪是)今初先列一切
犯罪相次应教忏悔今初八戒
五戒十戒此三种戒若小乘中通道俗受此巳上
十戒即十善戒故若以十戒为沙弥戒者即唯道
非俗即是今经十重通六道一切受得毁禁者沙
弥十戒中煞盗淫犯者禁为毁比丘四重尼八重
此经十重犯者并名毁禁又犯一切制戒不
同轻重皆名毁禁七逆者如后戒说之八难者古
师云是三涂八难此八难是生死人受报之处
非是举罪忏悔之因故不用今准地持论中说菩
萨戒有八重法与今经十重大同而菩萨犯八重
者生八难处即以八重八难之因令菩萨举处忏
悔因中说果故名八难也。】
。】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下者。」
【述曰此懈怠不听法戒文分三一举戒缘(从初至有讲法
处是)二正制(从是新学菩萨至听受是)三违制结犯(若不至下是也)今初
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者述曰讲法两学总通
一切佛法毗尼者此翻为灭能灭五住烦恼(即大乘中
说灭能灭一切烦恼义也)若以小乘有漏木叉能灭身口七支
恶名为灭者若定共戒道共戒能灭九
十八使者经律者通一切大乘经律也
若菩萨晓了巳身有佛性戒故如涅槃经住实智
用权智者则不与一切小乘而相违背虽听学小
乘而知是佛权智摄诱一类终归大乘而学佛方
便即不犯次后背大听小戒若不得此意即犯背
大向小戒也。】
「是新学下至听受者。」
【述曰此第二对缘正制也。】
「若不至彼下。」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
▲不得背大向小戒第八文前七门。
初制意者为菩萨者住十信之位十住之位名习
种性人唯舍邪法皈正法背小乘入大乘今乃舍
正皈邪弃大习小本原种性遂被尘蒙佛子之行
顿成乖僻违行之甚故劳圣制也大般若经戒品
云若菩萨设殑伽沙劫受妙五欲于菩萨戒由不
五阙缘六轻重。
七通塞如涅槃经第三金刚身品云于末法中初
护正法令与优婆塞等执持刀杖而相随逐口常
宣说方等大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当知是人不
名破戒名护法师此通也又一切人施者口应报
云出家人法所不应畜檀越回易如法布施其福
甚多或未回易间暂时隐处安置亦应无犯馀一
切皆塞。】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者。」
【述曰此不畜煞生具戒文分二初戒缘(从初至一切不得畜
是)二举违行结犯(从而菩萨下至犯罪是)今初为二先举一
切煞具二制断。】
「而菩萨下者。」
【述曰此第二举违行结犯菩萨断怨行乃至煞父
母尚不如报况故畜刀杖者结犯。】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者。」
【述曰结前十戒劝学奉持也。】
「下六品中当广开者。」
【述曰此是以今本之略指大本之广故云下六品
中广开也。
▲不得故作国贼戒第十一文前七门。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和诸违诤令息相害而反作
国贼令兴师相煞者为害滋甚故劳圣制又别意
有六一招彼此讥嫌故二两发怒害故三两成乖
诤故四兴师相伐故五非四等行故六业道深重
故为此伤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戒制畜煞具今戒遮为军使故次第
也。
三释名者为国传语名国贼两军相合或名相煞
立制防此故名不住国贼戒亦名不作两国通使
戒释云鲸敌胜负名两国传彼此语名通使戒互
觇盈虚兴师相伐制戒防此故名不作两国通使
戒。
四具缘有四一二国二军二有恶心为利养三传
彼此语四彼此知闻便犯若令两国相煞传者有
煞心一一人死即犯煞戒夷罪又犯两国通使轻
垢罪。
五阙缘六轻重。
七通塞者若菩萨住不思议解脱神通力用立之
以等力降伏使和安者来往并通馀皆塞也。】
「若佛子为利养。」
【述曰此不作两国通使戒文分三一戒缘(从初至无量众
生是)二正制戒(从而菩萨至故作国贼是)三违制结犯(若故作下是也)今
初为利养者望得赏赐故又望爵禄故恶心者或
自有恶心或为亲识国家作报怨心是恶心故云
通国使命命兴兴师师者众也帅也谓帅众人煞
无量众。】
「而菩萨不得入军往来者。」
【述曰俗书周礼云牛羊犬马豕鸡为六此随世言
六理实无六畜通一切畜生皆不得贩若贩卖者
即是十六恶律仪摄故。
▲不得无根谤毁戒第十三文前。
初制意者有四一为护十重中说谤毁他等三重
戒故二为令不恼诸好人故三为护佛法无丑恶
过失故实恶尚不许说何况虚起谤耶四为离招
重业累故。
二次第者前戒于下利不贪故制今戒于上人无
谤故制。
三释名者非见闻疑等恶事名曰无根枉恶熏心
而语名谤立制防此故曰不得无根谤毁戒。
四具缘有四一境实好人二知无恶事三起恶心
四发言谤毁便犯。
五阙缘六轻重。
七通塞若痴狂心乱又初地以上见机而逆化之
可通馀并塞。】
「若佛子以恶心故者。」
【述曰此不得无根谤毁戒文分三一举过
二举胜立制(从父母兄弟下至慈悲心是)三违制犯结(从反而至垢罪
是)今初以恶心者明用三毒七毒或怨嫌心或诤
名利眷属胜他等种种恶心皆是起谤之因故(云
云)。】
「无事谤他者。」
非小缘错误也烧山林旷野者此明所损弥广也四
月乃至九月放火此是约时明损生恼害尤多以
从四月乃至九月方寸之地有多生今故举制也。】
「若烧他人家屋宅者。」
【述曰此第二举损立制以烧山野元是无主火随
风势烧他人家屋宅城邑乃至一切有主物故云
不得故烧此正立制若有主无主山野并不得烧。】
「若故烧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
▲不得邪僻教他戒第十五文前。
初制意者菩萨唯应以大乘教化一切众生令速
成佛乃以恶心嗔心教他二乘外道邪僻之法(外道
名邪二乘名僻)流转生死不达其本源故须制也(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遮其外损今戒护其内益故次来
也。
三释名者外道法邪二乘法僻佛子以此施他有
损自他立制防禦故名不邪僻教化戒。
四具缘有四一所对人二以恶心三教二乘外道
法四前人领受即犯。
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
「若佛子自佛弟子者。」
【述曰此不邪僻教化戒文分二一应教化以大乘
之法二教化邪僻之法结犯
今初及外道初入佛法佛子应以慈心教以大法。】
四规他利五倒说法言六前人闻知即犯。
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
「若佛子应好心者。」
【述曰此不得惜法规利戒文分三一先制自学(从初
至解义味是)二制教他学(从见后新学至开意解是也)三违制结犯
今初应好心简不是求利杂染等心也先
学至义味是自学成立也。】
「见后新学下至心开意解者。」
【述曰此第二制教他学有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
律应如法为说有事有理两种如法如烧身臂指
等行此难行能行难作能作此事如法为说也理
如法为说者即是教诸新学菩萨观身观一切众
生一切贤圣一切法亦如也众生圣贤亦如夫如
者不一不异平等无二如是心心寂灭念念真如
住正法故亦不分别自身他身自事他事自行他
行远离恐怖身心豁然与真应名理如法为说戒
净名曰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此即标事理两种如法为说竟。】
「为说一切苦行下者。」
【述曰此是释事理两行为二先释事行次出理行
今初苦行烧身臂指供养凡圣者以菩萨心住平
等清净法界观心佛众生一如无二如以真如心
而行行苦行舍身臂指所以虎狼狮子饿鬼畜生
而无差别平等施与而供养之。】
愿等十心为进修之行若佛子信三宝性相常住
无变生死轮转犹如循环如是生死异动不动异
自行教化此别教菩萨修行信心也若观生死即
而生信心了了分明通达生死空寂即是无二无
别如是自行此信教他赞喜等此是圆学菩萨修
行信心也进念定慧等九法修行一一皆有别圆
二种行唯以义可论结会谤不谤义也
三结会者涅槃云有信无慧能谤三宝有慧无信
能谤三宝者此等经自释云有慧无信增长邪见
以瞋恚心故谤佛法僧有信无慧颠倒解义令闻
法者谤佛法僧故云心口异想异说皆谤三宝(此多
约别教别相信慧不融故云谤三宝是也)若菩萨如华严十无尽藏品
说信一切法性相常住不生不灭同真际等法性
若菩萨住是信者所有慧身不从他悟信慧圆融
一体一相能以自行化人者真名不谤三宝(结会不谤
三宝竟不惜法规利戒竟)。
▲不得依势乞求戒第十七文前。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谦下无碍利生益物而反倚
恃乞索打拍横取钱物违慈之甚故须圣制又别
意有三一护前盗戒故二乖自慈济故三倚势恐
他失所化故。
二次第者前戒他来求法倒说成谤故制今戒非
分倚势恶求多求故制故次明也。
三释名者假托官力名倚势恶取无厌名乞求立
制防此故名不得倚势乞求戒。
四具缘有六一为自名利二故近官等三倚威势
四逼恼他人五恶乞他物六人入手便犯。
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
「若佛子自为饮食者。」
【述曰此不得倚势乞求戒文分四一自行恶求(从初
至多求是)二教他恶求(文如章是)三无慈孝心(文无慈孝心是)四
违制结犯文。
▲不得无知解作师授戒戒第十八文前。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内成巳德外益他人而乃内
实无知外欺一切诈为知解故劳圣制也。
二次第者前戒倚势强乞故制今戒诈言知解故
制相次来也。
三释名者隐无知解诈言知解为人师范自诳诳
他立制防禦故名不得无知解作师授戒戒。
四具缘有四一随不习学二性非愚痴三隐迷诈
解四与人授戒犯。
五阙缘六轻重。
七通塞者若痴狂心乱立性闇钝勤学未成又如
法为说千里内更无人为戒师救彼死畏病苦应
告他云某甲随力随分而说受者通也馀并塞(通塞
竟)。】
「若佛子学诵戒法者。」
【述曰此不得无知解作师授戒戒文分三一制学
知解二实无知解三违
制结犯今初制学知解戒法者谓一
法即是光明金刚宝戒是名戒法若三法即三聚
净戒是名戒法若二法即戒体戒相(体者从师顿受得是相者
十重八万略则四十八是)如是准本业经三聚净戒摄受一切
佛法故须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
性。】
「而菩萨者。」
【述曰此第二实无知解文分三一实自无知解(从而
菩萨至戒律因缘是)二欺诳自他(从诈言至他人是也)三结自无知解
。】
「而为他人作师者。」
【述曰此违制结犯去圣时远人多嬉犯自他俱堕
如何出离也。
▲不得斗遘两头谤欺贤人戒第十九文前。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见人少善便称赞也何乃内
怀恶心两舌欺谤积亹由此无恶不造大圣哀悯
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戒自无知解故制今戒谤他贤人故
制故次来也。
三释名者两舌来往故名斗遘两头矫设端绪故
名谤欺贤人立制防禦故名不得斗遘两头谤欺
贤人戒亦名不得两舌戒亦名不得离间戒。
四具缘有五一内有恶心二见他恶行三谤以恶
言四矫传彼此五彼此作恶便犯。
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
「若佛子以恶心故者。」
【述曰此不得两舌戒文分三一叙制戒缘(从初至菩萨行
是)二制戒意(从而斗遘至不造是)三违制结犯(从若故作下是)今初
以恶心故者种种嫉妒心欺陵心憍慢胜负心朋
党爱见心不省巳过心常讼彼短心如是缠缚相
应心皆是恶故。】
「见持戒至行菩萨行。」
【此是贤人以恶心者见生欺谤故名制戒缘也。】
「而阙遘至不造者。」
【述曰此第二制戒意佛意不许行两舌令彼此造
恶故。】
「若故下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
▲不得不救众生苦戒第二十文前。
初制意者菩萨初发心时救度一切众生而乃见
他杀害无救度心违慈行甚故制也。
次第者前戒见贤欺谤故制今戒见生不救陷他
受苦名生苦难能所合目故名不救众生苦戒
四具缘有四一内无慈济二见人杀生三舍而不
救四命断及不讲戒便犯。
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
「若佛子以慈心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