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故名为用。三明教摄者释尊一化示身说
法有始有终。四种差别。谓三藏教通教别教
圆教。三藏具如俱舍婆沙。声闻阶位七贤七
圣等殊。缘觉则有值佛不值佛等差别。菩萨
则三祇百劫修相好因。并同一毗尼毗昙修
多罗三藏之学。乃至菩提树下一念相应。三
十四心断界内见思。正习俱尽名之为佛。同
僧布萨。无别菩萨律仪。故法华经云。不亲近
小乘三藏学者而得三藏之名。即劣应身鹿
苑示成丈六金容。乃至方等会中小机所。老
比丘像是其佛也。三通教者如方等般若明
三乘人共行十地。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
人地。四见地(不出观共断见惑与三藏初果齐)。五薄地(三人同断欲界六品思惑
与三藏二果齐)。六离欲地。七已办地。八支佛地。九菩萨地
并能运载所趣之处通得名乘。并有断恶之
能十总名戒。今菩萨戒三义互通。从制止恶
名之为戒。从制起行常住慈悲则是乘也。故
一一戒乘戒具足。戒即法身乘即般若。乘戒
不二慈悲应化即是解脱。解脱德假观为因应
身为果。般若德空观为因报身为果。法身德
中观为因法身为果。故知戒戒三聚互融。三
观三身相即。三聚三身既无优劣。四十八轻
十重等持心性宁有浅深。假分乘戒两名。一
一无非实相。方是圆融菩萨戒也。故序中云。
一切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言可验
矣。不别而别轻重宛然。止恶为正文广。起观
是傍语略。从多从正律仪防禁三业义边名
菩萨戒。第七随事依文销释。梵网大本彼文销释。梵网大本彼之一品但是正说。今乃
义开以为三段。从偈初讫长行清净者为序。
次从佛告下讫现在诸菩萨今诵为正说。此
下尽卷即第三劝说流通。就初序为二。初偈
颂明舍那发起。次长行明释迦劝发。初文又
四戒三劝。四戒者一舍那二释迦三菩萨四
众生。三劝者一劝受二劝持三劝诵。此之四
戒得之有由。根本传授得记成佛。所以劝受
受已须持持已须诵使佛种不断。初十一行
半偈为三。初三行三句明舍那说戒传授释
迦。次是时下三行三句明释迦迹佛授诸菩
萨菩萨授诸众生。三从谛听下尽偈明劝信
受持。此之三序悉是释迦所说。杂有经家之
辞。初为二。初二行半明本迹。次一行一句明
人法。初又三初半行明舍那本身。次一行半
匡辅法王。像末边方感遇遗风。一经于耳千
劫不朽。况思惟修习解脱良因。岂非三宝之
力。故须学佛慈悲行菩萨行名孝顺三宝。问
僧宝与前师僧何别。答师僧名宽体狭局我
所承。僧宝名体俱宽该通三世。第三能成
胜果中。孝顺至道等谓顺极道之法也。第四
会异名。谓行此孝即顺教无违名为持戒。故
言孝名为戒。戒能制御三业止灭诸恶故云
亦名制止。佛即下第二放光表瑞。将说此戒
放金光以为表兆。惊觉常情令众集故。是时
下第三叙众集愿闻为三。初总标。次诸菩萨
下列名。三合掌下总结愿闻。初如文。次列名
中初菩萨者道心众生也。次色天。三六欲天。
四人王。初言十八梵者色界四禅总十八天。
初禅三天。一梵众。二梵辅。三梵王。
二禅三天。一少光(身光少故)。二无量光(光量多故)。三极光(光体
遍故)。第三禅三天。一少净二无量净三遍净(例上释之)。
第四禅九天。一无云(下地有云上地无云名无云)。二福生(胜福往生
也)。三广果(胜福感果故名广果)。四无想(修无心定因生彼天故名外道天)。次五
净居天。离欲烦惑名净净身所止曰居。一无
繁。二无热。三善现。四善
见。五色究竟亦名大自在。正理云。
过此净居有天名大自在。初地菩萨而化于
彼。六欲天者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
三夜摩天。四兜率陀天。五化乐天六他
化自在天。十六大国王者。一央伽。二摩竭。三
迦尸。四尼萨罗。五跋祇。六末罗。七支提。八
跋沙。九楼居。十槃阇。十一阿湿波。十二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