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菩萨戒疏-唐-明旷卷一

卷一 第 580b 页
卷一 第 580b 页


No. 1812 [cf. No. 1484]
天台菩萨戒疏上

天台沙门明旷删补(草书灭法传者须真)

佛性常住教起从缘缘宜不同故义有广略。或
引众释以显异。或破今古验非圆。或以绮饰
引文才。或存肤质成深致。莫非为彰教旨四
悉适时也。今随所欲直笔销文取舍有凭不
违先见。则以天台为宗骨。用天宫之具缘。补
阙销释贵在扶文。则诸家参取但自虑遗失。
岂敢呈露他人。忽漏视听之缘。幸知源意矣。
菩萨戒者运善之初章。却恶之前阵。声闻小
行尚自珍敬木叉。大士兼怀宁不精持戒品。
故得莲华藏界悬日月以照临。菩提树王开
甘露而济乏。千华千百亿卢舍那为本身。十
重四十八轻释迦文为末化。不可说法启心
地于毛端。不思议光举身华于色顶。于是别
圆大士之所同修。八万威仪圣贤以之齐致。
况乃恒沙戒品圆三聚而统收。具六位而该
摄。既如因陀罗网同而不同。似萨婆若海异
而非异。等摩尼之雨宝普洽黎元。譬璎珞以
严身功成妙觉。于是五位菩萨莫不赖此因
圆。三世如来无不由斯果满。既为道场之直
路。只是正觉之良规大矣。盛哉难得而言者
也。题云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十重
四十八轻戒品第十者。梵则从人当体离染
卷一 第 580c 页 T40-0580.png
为名。网就喻彰功能立号。意明诸佛对机设
教。药病多端如大梵王因陀罗网。故云梵网。
经谓经教。诠量分别常住佛性故名为经。卢
舍那等者宝梁经翻称为净满。三惑顿尽故
名为净。万德俱圆故称为满。满净之智自觉
觉他故名为佛。八音宣吐名之为说。菩萨等
者谓此戒法轨范妙觉之前因位大士。故标
菩萨。菩萨律仪遍防三业心意为主。举一摄
诸。譬如大地含摄万物故言心地。十重等者
简法异人。禁法虽多不出轻重两类。故云十
重四十八轻戒品。第十者案罗什法师所述
法相出自梵网经律藏品。梵网大本一百五
十二卷六十一品。唯第九品竟明菩萨心地
轻重律仪阶位差别。一品两卷。是彼之一故
云第十。总而言之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
心地十重四十八轻戒品第十。

将释此文七门分别。初明名体。二明宗用。三
明教摄。四明受法。五明传译。六略料简。七随
文解释。初又二。初释名次出体。初释名者戒
之一字也。梵言尸罗亦云毗尼波罗提木叉
等此云清凉。灭三惑之过保得解脱也。今言
戒者能防三业止三惑非故得名也。大而言
之不出四弘三聚成道知法即摄善法。誓断
烦恼即摄律仪。愿度众生即摄众生。况一一
誓三聚具足。况一一戒备此三心。如持不杀
止恶不生遍体离染即摄律仪。法身因也。制
行善等知法證真感报自存即摄善法。报身
因也。止恶行善慈悲为本。四悉利物即摄
众生。应身因也。此三聚戒依大智度论义通
卷一 第 581a 页 T40-0581.png
十种。一不缺。谓持十善性戒乃至十重。若毁
缺者无堪受用。二不破。三不穿即四十八轻。
若毁犯者如器破裂及穿漏也。四不杂念。即
欲念不起也。五随道。六无著。谓见真谛理离
三界内见思惑也。七智所赞。八自在。此约菩
萨利他为智人所赞。九随定。十具足。约證中
道首楞严禅。不起灭定现威仪。示十界身随
形化物也。此之十种禁防三业通得名戒。轨
运身心至涅槃岸又总名乘。故有人天等五乘
差别。今之所持约事达理。一刹那心十戒具
足。事持前四因缘为境。理持后六了境佛性
中道常住。体唯一心。具含凡圣依正因果。虽
具而空。无非法界。名之为观。即一心三观。空
即空观观性真谛。持于道共无著两戒。具即
假观观性俗谛。持于智赞自在两戒。法界佛
性即是中观观性中道第一义谛。持于随定
具足两戒。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
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境智俱心能所
冥一。一而不一四六宛然。即约名字观行位
初。俱持十戒名为菩萨。次出体者。初发圆心
从师请受。身口剋诚名为作戒。色心为体。三
羯磨竟纳法居怀。作休谢往讫乎未来名无
作戒。唯实相心以之为体。故璎珞经云。一切
凡圣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诸
大乘经无第三聚。不同声闻律仪非色非心
以为戒体。二明宗用者先宗次用。所言宗者
要也。趣也。从始至末依体护持。趣期圆果名
为宗也。次明用者身佩圣法美德外彰。威仪
行成清严轨范肃然可畏。制御三惑使物归
卷一 第 581b 页 T40-0581.png
信故名为用。三明教摄者释尊一化示身说
法有始有终。四种差别。谓三藏教通教别教
圆教。三藏具如俱舍婆沙。声闻阶位七贤七
圣等殊。缘觉则有值佛不值佛等差别。菩萨
则三祇百劫修相好因。并同一毗尼毗昙修
多罗三藏之学。乃至菩提树下一念相应。三
十四心断界内见思。正习俱尽名之为佛。同
僧布萨。无别菩萨律仪。故法华经云。不亲近
小乘三藏学者而得三藏之名。即劣应身鹿
苑示成丈六金容。乃至方等会中小机所。老
比丘像是其佛也。三通教者如方等般若明
三乘人共行十地。一乾慧地(外凡)。二性地(内凡)。三八
人地。四见地(不出观共断见惑与三藏初果齐)。五薄地(三人同断欲界六品思惑
与三藏二果齐)。六离欲地(断欲界九品思惑与三藏三果齐)。七已办地(断三界见思尽
与三藏罗汉齐)
。八支佛地(福德深利能侵习也)。九菩萨地(从空出假侵小习气及界内无
知学佛十力等法)。十佛地(一念相应习气永尽与三藏佛齐也)。此等十地前无
住行向名。后无等觉妙觉位。三人因果大同
名为通教。示胜应身魏魏堂堂如星中月。即
通佛相也。菩萨亦同声闻律仪。三别教者如
璎珞仁王等经明五十二位。地前属凡名贤。
登地属圣。或云七地入无功用。十信数进数
退名为外凡。十住入空而断见思及断界外
上品尘沙。十行出假断中品尘沙。遍知四教
十界药病。十回向位断下品尘沙。向后修中
伏外界无明。一分才落即入初地。八相成道。
因果迢遰劫数叵量。观行历别别前别后。故
名为别。示成报身即其相也。四圆教者圆信
三障即是三德。报障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
卷一 第 581c 页 T40-0581.png
业即解脱。依信起行。三观圆修刹那无间名
初随喜品。第二受持读诵。第三解说书写。第
四兼行六度。第五具行六度委如法华。此五
品弟子圆伏无明。即外凡位。十信之位见思
先落。故仁王经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
界苦轮海即内凡位。与别教十住及藏通佛
齐。十信后心破于界外一品无明入初住位
圆成八相。如华严所辨。与别初地功用一齐。
始终总破四十二品界外无明方成妙觉。别
而不别妙理无二。故名为圆。上根一生有入
初住之义。此之四教约于五时有多有少。华
严圆教兼别。鹿苑但一三藏。方等对半明满。
四教具足。诸部般若带半明满。通别圆三。今
此戒经结华严会。即别圆教轻重顿制菩萨
律仪。法华正明佛意。卷权归实唯一圆乘。人
法俱开依正无二。故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五佛咸令一切众生开
示悟入佛之知见。涅槃虽明四教为息权机
扶律显常。一一莫不皆闻佛性。故二经同味
故并譬醍醐。今从佛意圆教消释。四明受法
者。谨依璎珞地持高昌等文总作一十二门分
别。第一开悟。第二三归。第三请师。第四忏
悔。第五发心。第六示相问遮。第七授戒。第八
證明。第九现相。第十陈持犯。第十一明广愿。
第十二教持戒。第一开悟者夫戒德难量功
高万像。为九乘之轨筏运三宝之舟航。是故
经云。一切众生因戒而有。故萨遮经云。若不
持戒者尚不得野干之身。况功德之身。又华
严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禁戒。涅
卷一 第 582a 页 T40-0582.png
槃经云。若持是经而不持戒名魔眷属。非我
弟子。我亦不听受持是经。又月灯三昧经云。
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
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且戒有多途。五八
十具。剋论功报随受者心。今菩萨戒报圆佛
果相好无边。三达五眼十力无畏一切功德。
既发大心即上品心受菩萨戒。菩萨戒者则
五十一位圆菩萨乘之律仪也。所以经云。边
方中国若人非人。解法师语尽皆得受。须人
人正信发志诚心。诸佛究竟證圆四德居常
寂光。于法身地起无缘慈。等念群生犹如赤
子。我等愚冥日用莫知。三界轮环四生沈溺。
唯圆妙觉究尽无明。故发圆心而希圆行。知
因感果惊觉常情。故名开悟。已开悟竟。第二
归依三宝。略明三种三宝为所归依。一住持。
二别相。三一体。一住持三宝者人能弘道万
代之所流传。道藉人弘三宝于斯常住。则剃
发染衣为僧宝。黄卷赤轴为法宝。泥木素像
为佛宝。二明别相三宝者十方三世法报应化
为佛宝。所说法门为法宝。除妙觉外菩萨二
乘为僧宝。三一体三宝者实相圆理名为一
体。即一而三无非秘藏。如世珍奇故通名宝。
何者心体觉知名佛。性体离念名法。心体无
诤名僧。凡圣始终此三具足。佛已修已證应
物现形。别相住持功由一体。我等理是。如冰
在水。若欲融冰善须方便。拟趣佛果非修不
成。今始觉知正向此三为归依处。教言弟子
某甲等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
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三说)。弟子某甲等愿
卷一 第 582b 页 T40-0582.png
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
僧竟(三说)。从今已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依馀邪魔
外道。唯愿三宝慈悲摄受。哀悯故(礼三宝)。受三
归竟。第三请师。凡为师者应具五德。一坚持
净戒。二年满十腊。三善解律藏。四师师相授。
五定慧穷玄。师应教言。弟子某甲等今从大
德求受菩萨戒。唯愿大德于我不惮劳苦慈
悯故(三反)。次请和上。弟子某甲等奉请释迦如
来应正等觉为和上。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萨戒
慈悯故(礼一拜)。文殊师利为羯磨阿阇梨。弥勒
菩萨为教授师。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尊證。
一切菩萨摩诃萨为同学等侣(词句同前)。次应教乞
戒。云大德今正是时。愿与我授菩萨戒。次戒
师应起为白诸佛。唱言。仰稽首十方一切诸
佛及大地诸菩萨僧。此诸菩萨求我。某甲欲
从诸佛菩萨僧乞受菩萨戒。此诸菩萨已是
真实能生深信成菩提愿。唯愿诸佛怜悯故
施与菩萨戒(三说)。请圣为师为證明竟。十方诸佛
神通道眼皆见闻我如对目前。向之忏悔。第
四忏悔者夫戒是白净之法。身器清净乃可
堪受。故先教忏悔洗涤身心。如浣故衣方受
染色。然如来示灭向二千年。正法沈沦邪风
广扇。众生等薄福生遇此时。纵有听闻莫能
信受。良由惑障深重见执坚强。若不改往从
来罪无由灭。若罪不灭戒不发。故解脱难期。
然忏悔法有其三品。上品忏者举身投地如大
山崩毛孔流血。中品忏者自露所犯悲泣流
泪。下品忏者随师口言陈前罪咎。今请十方
诸佛诸大菩萨而作證明。诸佛菩萨大悲弘
卷一 第 582c 页 T40-0582.png
誓欲令众生如佛无异。然须行者三业清净
方可得戒。如请大王先须庄严舍宅。亦如浊
水日轮不现。三世诸佛皆因此戒而得菩提。
故须先运逆顺十心为忏悔本。师应教言。弟
子某甲等与法界众生仰稽首十方尽虚空界
一切三宝释迦牟尼当来弥勒十二分教真如
藏海诸大菩萨缘觉声闻證明弟子披心忏
悔。从无始来至于今日纵身口意。内计人我
外加恶友具造十恶五逆四重。毁谤正法一
阐提罪。杀害父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约佛在世别行
五法布萨羯磨)。出佛身血坏和合僧焚烧经像。身四威
仪损伤含识。盗三宝物及馀趣财。颠倒邪淫
污染梵行。诳惑三宝欺诈一切食啖血肉无
慈悯心。或食五辛薰秽三宝。饮酒狂乱破
坏善法。侵僧鬘物打詈呵责出家在家持戒
破戒。或夺袈裟逼令还俗策役驱使。或断命
根不随喜他一毫之善。唯遍三业广造众罪。
事虽不普恶心遍布。昼夜相续无有间断。覆
讳过失不欲人知。鲁扈底突不怖恶道。无惭
无愧拨无因果作一阐提。故于今日对十方
佛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重怖畏。发露忏悔
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勤策三业翻
昔重过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大
福慧。知一切法本性空寂。能拔我等一切众
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唯愿三宝慈悲證明(一说)
忏悔既竟身器清净堪盛法食。第五发心。言
发心者发菩提心。菩提梵音此翻为道。道心
语通。今依圆佛发圆道心。圆道心者我心佛
心及众生心三无差别。理虽无别事證天殊。
卷一 第 583a 页 T40-0583.png
故学佛慈悲发佛弘誓。灭恶生善功唯菩提。
如师子筋弦遍闻一切生于众善。如那罗延
箭贯彻铁围遍灭众恶。故密藏经云。灭重重
十恶发权道心毕竟无馀。况发圆心诸发之
最。无发而发遍法界发名圆发。一者众生无
边誓愿度度十界众生故。二者烦恼无数誓
愿断断十界三惑故。三者法门无尽誓愿知
即惑成智故。四者佛道无上誓愿成即生成
灭故。此之四心诸佛之种绍三宝位。一切诸
佛等證三身无不因此。一发之后讫至涅槃
誓无退转。又有四心菩萨须发。一观众生如
佛。二如国王。三如父母。四如大众。汝等能
发此心不(答能)。既已发心。次问遮相。相即三聚
遮谓七遮。言三聚者璎珞经云。摄律仪戒谓
十波罗蜜即止恶也。摄善法戒谓八万四千
法门即行善也。饶益有情戒谓慈悲喜舍利
乐有情。已知戒相复发道心忏除罪垢堪得
受戒。若有七遮不在受限忏亦不灭。我今问
汝当随实答。汝不出佛身血不(答无)。二不杀父
不。三不杀母不。四不杀和上不。五不杀阿阇
梨不。六不破羯磨转法轮僧不。七不杀圣人
(谓證四果等并答无)。若无七遮堪得受戒。起深重心专
注谛听莫生异缘。今正是得戒之时必须剋
心倾仰于师。如完器承物莫馀思想。已问遮
相。第七授戒。汝等谛听。汝今于我所求受一
切菩萨净戒。求受一切菩萨学处。所谓摄律
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等净戒此诸
学处过去一切菩萨已受解已行成。未来一
切菩萨当受当解当行当成。现在一切菩萨
卷一 第 583b 页 T40-0583.png
今受今学今解今行当来作佛。汝等从今身
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不(三说三问三答)。第
一遍竟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注于汝等身
心。第二遍时此妙戒法测塞虚空云集顶上
(次说第二遍)。第二遍竟更说一遍。即入仁等身心清
净满足。勿馀思虑。然此戒法无有形色流注
仁等身心不觉不知。向有形色犹如天崩地
裂之声(次说第二遍)。三羯磨竟已具戒法即是菩萨。
大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
(云云)。已得戒竟。第八證明相。弟子众等仰稽
首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此
娑婆世界南赡部洲人主地大唐国某洲县某
寺僧伽蓝佛像前有众多佛子。今于我所受菩
萨戒竟。我已作證明。唯愿诸佛诸大菩萨慈
悲亦为作證明(三说)。已證明竟。第九现相。若上
品心受得戒时。十方佛前有种种相。凉风异
香异声光明。彼彼菩萨问彼彼佛。何因缘故
有此相。彼佛答言。此相现去某方某处有众
多菩萨。于某师所三说受菩萨戒竟。今请證
明有此相现。彼彼菩萨咸生欢喜各各皆言。
如是等极恶之处具足烦恼。恶业众生能发
如此极胜之心受菩萨戒甚为希有深生怜
悯。于汝等所起坚固梵行之心宜应志心护
持。不惜身命勿使毁犯。第十广陈持犯如下
消释。旦示十重。若诸菩萨已于戒师所三说
受菩萨戒竟。若自杀人若教他杀人非真菩
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报堕地狱
不如意处。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
不得犯。能持不(答能)。盗钱满五。淫大妄语酤酒
卷一 第 583c 页 T40-0583.png
与人。说于菩萨声闻四众名德之过。自赞已
功毁他高胜。骂辱乞者悭法悭财瞋上中境
不受忏悔对众谤毁大乘三宝。若自谤若教
人谤(词句同前)。已明持犯。第十一教发广愿。上明
发心四弘总愿受律仪戒名为起行。今更总
别重发愿。回因向果回己与他成菩萨之德。
弟子某甲等愿以己受戒所生功德回施法界
众生。未离苦者愿令离苦。未得乐者愿令得
乐。未发菩提心者愿令发菩提心。未断恶修
善者愿断恶修善。未成佛者愿早成佛。又以
如是忏悔受戒所生功德愿共一切众生舍此
身已。生极乐世界弥陀佛前悟无生忍得大
神通。游历十方奉事诸佛。恒闻无上大乘正
法。诸佛行愿圆满具足。又以此受戒忏悔所
生功德愿共一切众生。从今身已往永离三
恶身永离下贱身永离不自在身。常于佛法
中清净出家精修梵行为一切众生作大善知
识。又愿一切众生闻我名者发菩提心。见我
形者断恶修善。闻我说者得大智慧。知我心
者早得成佛。发愿已礼三宝。已发愿竟。第十
二教持戒令诵戒本有所不戒解一一销通。
念佛诵经思惟修集。具如下文随戒消释。五
明传译时代者。即大秦弘始三年。有西国
三藏鸠摩罗什此云童寿。来达汉境光显大
乘匡维圣教。于逍遥园(或云于草堂寺)。传译经论三百
馀卷五十馀部。梵纳一本第十心地最后诵
出两卷成文。上卷明菩萨阶位下卷明菩萨律
仪。才翻译讫于时。沙门慧融道祥等八百馀
人请从受戒。融等笔授咸同诵持。仍于下卷
卷一 第 584a 页 T40-0584.png
偈颂之后独为一轴。自云此等戒相出自梵网
经律藏品内。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及王千子
授菩萨戒法。第六料简者问无作戒体唯实相
心。缘体护持。因果宗趣亦唯实相。如何差别。
答体是宗教之宗。不即不离。譬如屋空与梁
柱等。空譬于体梁等譬宗。不即不离思之可
见。应知体是能持能领之心。相宗是所持所
领之戒法。问涅槃篇聚并是别教菩萨律仪。
云何而言此菩萨戒别圆菩萨同禀。答别教菩
萨行布而修。四教法门无不行学。故涅槃次
第五行轨范别教之人。初心厌世出家白四羯
磨先禀藏通律仪禁防三业。故先明篇聚乃
至十戒五支名戒圣行。岂非渐具十重四十
八轻。故知此二义通别圆菩萨毗尼之藏。问
若尔教利根有入别圆之义。亦应有此律仪
之分。答且约当教钝根。未禀佛性之戒同依
三藏律仪。利根被接入于别圆。还从能接名
别圆人。或有接入之义。故四教外别立位名。
问声闻制于身口。菩萨唯制于心。云何三藏
三乘同禀五篇七聚。答大小律仪俱制三业。
自行化他之异故得大小乘名。小戒若不制
心方便兰吉从何而立。菩萨虽云刹那造罪
殃坠无间。但云刹那为无间因。十重四十八
轻莫不皆从身口具缘而结。况三藏菩萨是
彼小中之大。对此料简殊不相应。问如前十
戒乘戒互通。如何取别。答制教所明从禁
恶边而得戒名。化教所明从修禅学慧而立
乘称。此则别也。若其通者三学相须如目足
卷一 第 584b 页 T40-0584.png
并能运载所趣之处通得名乘。并有断恶之
能十总名戒。今菩萨戒三义互通。从制止恶
名之为戒。从制起行常住慈悲则是乘也。故
一一戒乘戒具足。戒即法身乘即般若。乘戒
不二慈悲应化即是解脱。解脱德假观为因应
身为果。般若德空观为因报身为果。法身德
中观为因法身为果。故知戒戒三聚互融。三
观三身相即。三聚三身既无优劣。四十八轻
十重等持心性宁有浅深。假分乘戒两名。一
一无非实相。方是圆融菩萨戒也。故序中云。
一切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言可验
矣。不别而别轻重宛然。止恶为正文广。起观
是傍语略。从多从正律仪防禁三业义边名
菩萨戒。第七随事依文销释。梵网大本彼文销释。梵网大本彼之一品但是正说。今乃
义开以为三段。从偈初讫长行清净者为序。
次从佛告下讫现在诸菩萨今诵为正说。此
下尽卷即第三劝说流通。就初序为二。初偈
颂明舍那发起。次长行明释迦劝发。初文又
四戒三劝。四戒者一舍那二释迦三菩萨四
众生。三劝者一劝受二劝持三劝诵。此之四
戒得之有由。根本传授得记成佛。所以劝受
受已须持持已须诵使佛种不断。初十一行
半偈为三。初三行三句明舍那说戒传授释
迦。次是时下三行三句明释迦迹佛授诸菩
萨菩萨授诸众生。三从谛听下尽偈明劝信
受持。此之三序悉是释迦所说。杂有经家之
辞。初为二。初二行半明本迹。次一行一句明
人法。初又三初半行明舍那本身。次一行半
卷一 第 584c 页 T40-0584.png
明释迦迹化。三半行总结本迹。初文者上句
明舍那本身。下句明舍那本土。此即依正两
报。初言我今等者常乐我净四德之我也。经
云无我法中有真我。谓报身如来智断俱圆
四德究竟名为净满。举一摄三故云我今等。
摄论明报身有二。一自受用报。谓称法界实
成依正无碍。唯佛独居妙觉同类自能相见。
二他受用报。为地上菩萨于实报土现身说
法令彼见之。此自他报身逗行布教历别之
机。胜劣两应逗藏通机。报应二身以法身为
本。言法身者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机应
咸圆犹如虚空无择时处。一三相即。举一具
三言不累舒。随机别显故标报身及明主伴。
下句明依报。言方坐等者。方者正也。安住正
法处在莲华台故云坐也。言莲华者如来所感
莲华世界。世界之下莲华为台名莲华台。故
华严经云。华擎十世界。所表有二。一表舍那
处秽不染。二表因能感果。莲华四类。人中莲
华十叶已上。天上莲华百叶已上。菩萨莲华
千叶已上。妙觉莲华量等法界。一一互融可
谓依正二报圆满。又云华藏者体能包含十
方法界。十方法界现一尘中。犹如帝网重重
无尽。不横不竖出过思议之表故名华藏。次
周匝下明释迦迹化。望千百亿国释迦则千
释迦为本。千百亿为迹。成两重本迹。若望法
华并迹中本迹。于中又三。初明迹中之本。二
明迹中之迹。三明本之与迹皆成佛道。初言
千华上者亦言千叶现千释迦。一华一佛三
千大千世界故有千佛净土。此即二住明分
卷一 第 585a 页 T40-0585.png
身也。初住分身百佛世界。二住十倍。华严二
住已去多明别义。故于二住辨圆成相。后后
之位身土叵量。次明迹中之迹。初句举一华
一佛生百亿国。国者是一四天下之名也。所
以一三千大千世界小千有一千四天下。中
千具千千。千千即十亿。大千千倍即有万亿
四天下等。经云百亿即小数万万亿。亿有百
百。大数百百为百。故云百亿。于万亿国万亿
南洲各一释迦。故云一国一释迦。第三文者
万亿南洲菩提树下一释迦与一华一释迦同
时成佛。千佛世界总有一千个万亿释迦与
千释迦放光互照。华台名舍那华叶名释迦。
释迦为伴舍那为主。主伴相关受法王职。同
时成佛故云各坐等。如是下第三结。初句结
迹身。次句结本身。明千释迦及千个百亿释
迦并以舍那为本故云如是等。千百亿下第二
明人法于中又二。初明人次约法。初文三句。
初明能化之主。次明所化之机。第三明能化
所化俱诣本佛。故云至我所。我所即舍那也。
听我下第二约法为二。初句诫听。此戒是十
方三世诸佛之法。只得称诵不云说也。甘露
门者第二叹戒功能。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
譬因此戒得至涅槃四德之理。甘露家门名
甘露门。门以能通为义。教能通理故也。是时
下第二释迦迹佛传授菩萨。菩萨授诸众生。
于中又三。初明经家叙释迦传授之缘。次明
释迦传授诸菩萨。三劝菩萨授诸众生。初文
三。初出戒相重轻之数。次戒如下叹戒功用。
三微尘下劝菩萨受持。初文前三句叙千百
卷一 第 585b 页 T40-0585.png
亿各还本位。次两句叙诵本戒。谓此戒法诸
佛所师。故云本师戒也。次叹戒用中律仪戒
能圆止三惑之恶。譬日月破暗。善法戒能圆
修三观之善。譬日月照明。饶益有情戒止观
兼具能严法身。如璎珞珠。是故经云老少中
年服常好故。第三劝菩萨受持为二。初两句
总举功能。次两句正劝。馀二如文。谛听下劝
信受持为三。初明所诵之法。次大众下劝信
受持。三大众下结劝。初言戒藏者此戒多含
三聚万善故名为藏。别别解脱从果立称云
波罗提木叉。木叉解脱此彼音异也。次劝人
信受又三。初劝信次一切下劝受。摄即受也。
三众生举位释结劝之意。言即入佛位者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依性发心受三聚戒。禀佛
戒法名入佛位。故大经云。学大乘者虽是肉
眼名为佛眼。初二句用同方便位。次二句明
同證真位。佛位名通有真有似。始终名字观
行相似。一念證中得法身本。初阿后荼分證
大觉名真佛子。故身子得记。入圆初住乃云
真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故云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尔时下第二释迦序为二。初经
家叙次释迦自说。初又三。初叙佛欲结戒。次
叙放光表瑞。三大众愿闻。初又四。初举时标
出化主。尔时者当尔之时也。谓是迹佛从本
佛舍那受旨回时。故云尔时。释迦姓也此云
能仁。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身口意满故得
名也。初坐下第二标处即菩提树。亦云道树。
树下成道。道与菩提彼此音异。在摩竭国于
此树下有金刚座。贤劫千佛皆坐此座而得
卷一 第 585c 页 T40-0585.png
菩提。今释迦主伴迹示新證故云初坐等。成
无上觉者第三明得道。谓华严会示现初成
为大根性结菩萨戒。故华严云于菩提场始
成正觉。名号品云。舍那迹名释迦牟尼。若小
机所见鹿苑初成。后乃因事制于篇聚。释迦
名同初成见别。今辨异彼故下文云初结菩萨
波罗提木叉。初结下第四出所结之法。于中
为四。初标名次孝顺下明能成胜因。三孝顺
至道下明能成胜果。四孝名下结异名。初文
言初结者。十地论云佛成道后第二七日也。
次文言孝顺等。孝谓志心敬养。顺谓随从尊
命。从谁孝顺略举三境。一父母生育恩。二师
僧训道恩。三三宝救护恩。言父母者过现曾
生养育于我。轮回六道并是父母。为是义故
起无缘慈悲。竭诚敬养令发道心拔苦与乐。
二师僧恩者。和上阇梨并名师僧。和上名力
生道力由成故。阇梨名正行糺正我行故。故
书云。非父母以无生。非师长无以成。非君王
无以荣。民生在三事之如一。今阇梨和上三
学训诲。三身由此生。近导始末三德由是而
成。自行化他光显圣旨。住持佛日名称普闻。
入位證极功归师友。如此荣益遍于法界体
等虚空。岂同世荣一界一国而已。故知师僧
能生能成能荣三事具足。自非缘理持戒三
聚为心以法供养为上为最。馀焉能报一句
之泽。三三宝者三世如来自證常乐垂形十
界俯遂机缘。夙夜惟念破惑授记宣五味法
极济无边。张八教网为种熟脱。流通永劫
由菩萨僧。或实或权本迹难测。为大为小
卷一 第 586a 页 T40-0586.png
匡辅法王。像末边方感遇遗风。一经于耳千
劫不朽。况思惟修习解脱良因。岂非三宝之
力。故须学佛慈悲行菩萨行名孝顺三宝。问
僧宝与前师僧何别。答师僧名宽体狭局我
所承。僧宝名体俱宽该通三世(云云)。第三能成
胜果中。孝顺至道等谓顺极道之法也。第四
会异名。谓行此孝即顺教无违名为持戒。故
言孝名为戒。戒能制御三业止灭诸恶故云
亦名制止。佛即下第二放光表瑞。将说此戒
放金光以为表兆。惊觉常情令众集故。是时
下第三叙众集愿闻为三。初总标。次诸菩萨
下列名。三合掌下总结愿闻。初如文。次列名
中初菩萨者道心众生也。次色天。三六欲天。
四人王。初言十八梵者色界四禅总十八天。
初禅三天。一梵众(谓梵民)。二梵辅(谓梵臣)。三梵王(谓梵主)
二禅三天。一少光(身光少故)。二无量光(光量多故)。三极光(光体
遍故)。第三禅三天。一少净二无量净三遍净(例上释之)。
第四禅九天。一无云(下地有云上地无云名无云)。二福生(胜福往生
也)。三广果(胜福感果故名广果)。四无想(修无心定因生彼天故名外道天)。次五
净居天。离欲烦惑名净净身所止曰居。一无
(初离繁杂故名无繁)。二无热(离于下地热故烦恼)。三善现(果德易显故)。四善
(渐见清彻故)。五色究竟亦名大自在(五净之极故)。正理云。
过此净居有天名大自在。初地菩萨而化于
彼。六欲天者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亦云三十三天)
三夜摩天(此云时分)。四兜率陀天(此云知足)。五化乐天六他
化自在天。十六大国王者。一央伽。二摩竭。三
迦尸。四尼萨罗。五跋祇。六末罗。七支提。八
跋沙。九楼居。十槃阇。十一阿湿波。十二婆
卷一 第 586b 页 T40-0586.png
蹉。十三苏罗婆。十四乾陀罗。十五剑浮沙。十
六阿梨提。西土诸国甚多略列十六大国王
也。问诸经集众或有来不此议云何。答闻法
由乘急。人天持戒资。乘戒俱急以人天身值
佛闻法。乘急戒缓为馀趣身值佛闻法。戒急
乘缓虽生人天不见佛不闻法。乘戒俱缓报
生馀趣又不闻法。乘有大小信法不同。戒有
三品受报优劣。故使诸经明同闻众多少差
(云云)。合掌下第四总结时众愿闻可见。佛告
下第二释迦自说又三。初明自诵二释放光
三劝受学。此三各二。初文二者。初举自诵。汝
等下第二劝化。言一切发心者通举博地。初
发圆心禀受此戒即须诵持。外凡之初名字
位中。故言一切发心。越却外凡五品弟子及
十信位超取十住已上诸位。故云乃至。十
住初闻妙理故云发趣。次入十行增修善根
名为长养。十回向位坚修善根名为金刚。金
刚后心所依转胜故名十地。文从真位不云
十信。今略列名令知圆乘诸位始末。言十信
者十心之中以信为本故言十信。一信二念
三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法九戒十
愿。始从名字外凡五品无不具十。三惑全在
未得十名。此之十心一一皆十。故璎珞经云。
一信有十十信有百百法为本。故一一位皆
言十也。乃至妙觉名异义同。十法皆大转名
十大。即是位位用于十法成一圆教菩萨大
乘。此即法华大车之义。一其车高广譬观妙
理三德佛性为不思议境。即入信心。二张
设幰盖譬无缘慈悲拔苦与乐。即入念心。三
卷一 第 586c 页 T40-0586.png
安置丹枕譬止恶行善安心定慧。即入进心。
四其疾如风譬明达之慧圆破三惑。即入慧
心。五车外枕譬识持犯通塞。即入定心。六有
大白牛譬道品调适正语正见。入不退心。七
又多仆从譬于起誓对治助开。入回向心。八
游于四方譬知次位十发趣等。入护法心。九
自在无碍譬安忍外凡违顺名利。即入戒心。
十直至道场譬离十信法爱令至发趣。即入
愿心。一信有十信一法有十法。一信既尔馀
九准知。次明十住位中。十发趣心依梵网列
名。一舍谓三因开发證平等理。即是第一观
不思议境。二起大慈悲持三聚戒。三忍即第
三巧安止观自利利他。四进即第四破法遍。
五定即第五知通塞。六慧即第六道品调适。
七愿即。第七对治助开皆由愿力。八护法即
第八识次位使法不滥。九喜即第九安忍违
顺由法界喜故。十顶即第十离中道法爱居
九心之顶。十行位中十长养者慈悲喜舍施
好语利益同及定慧。善观妙境入无缘慈。发
无作弘誓入大悲心。善巧安心而称法界喜
名为喜心。缘性破法三惑俱遍名为舍心。于
苦集等事达道灭等理名识通塞。即入施心。
无作道品善能调停正语业命名好语心。以偏
助圆名利益心。八知次位不同而同。圆理无
二名为同心。安忍违顺称称楞严定。不著法
爱名中道慧。十回向位十金刚者。一信二念
三回向四达五圆直六不退七大乘八无相九
慧十不坏。圆智观境名为信心。坚固慈悲名
为念心。法界故名回向。圆体三惑名为达心。
卷一 第 587a 页 T40-0587.png
于塞得通名圆直心。道品趣前名不退心。正
助合行皆摩诃衍名大乘心。缘理辨位名无
想心。坚固安忍名为慧心。法爱无著名不
坏心。言十地者一体性平等地。境智不二也。
二体性善慧地。缘理发心也。三体性光明地。
巧用止观名光明也。四体性尔焰地。圆破法
遍如焰燋炷。五体性慧照地。善知通塞也。六
体性华光地。因中道品名为华光。七体性满
足地。正助无阙也。八体性佛孔地。决定分别
次位无滥。九体性华严地。安忍违顺身心端
美如华庄严也。十体性入佛境界地。离真法
爱心更一转入等妙觉名佛境界。故佛十法
而得大名。一观不思议境名为理大。二发慈
悲心名誓愿大。三巧安定慧名庄严大。四破
法遍名智断大。五识通塞名遍知大。六道品
调适名为道大。七对治助开名为用大。八识
次位名权实大。九能定忍名利益大。十无法
爱名无住大。故知圆乘十法始终自他具足。
御车达到犹名为车。是故诸位菩萨皆诵。问
上释十法对名不同者何。答一法具十法法
互融随义转释无得定执。问华严经云。初住
菩萨得法身本。分身百界像供佛。利生诸位
功德无不具足。后后之位何所以耶。答言具
足者分具足也。如灯照暗。暗多灯多。初灯虽
明宁及后后。是故下第二释光明。二者。初直
标次有缘下列因缘之相。初言戒光者戒能破
惑故声光为表。次文又二。初叹体德次举宗
趣。初言有缘等者缘因即圣应。机应相关致
戒光缘理而诵。实理无作故非青等。故妙经
卷一 第 587b 页 T40-0587.png
云。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戒
体无尽故云光光。此之戒体凡圣一如。故劝
大众受持诵学。问上释戒体云实相心。今言
非心如何得同。答实相之心不同顽碍故云
非色。不同受等妄情分别故云非心。不同六
道之有。不同二乘之无。故云非有非无。理亘
始终故云非因非果。从迷辨异。是故云非。从
悟本同心等俱是。不即不离妙在其中。妙心
实相双非一切以为戒体。双照一切名宗名
(云云)。次诸佛子下举宗趣中。言诸佛子等
者。诸佛举极果菩萨约真因。即初住已上等
觉已还。大众者总该内外凡也。略举此三。
修之与极分分定慧而成立者由戒为本。本
亘初后即宗趣也。是故下第三劝学二者。初
劝受持诵学。佛子下第二释出劝意。初言受
持等者受谓受戒。三业领纳名受。顺受防护
名持。对文宣唱名读。背文通利名诵。修集义
理名学。次文先诫听。若受等者列受等众。举
一摄诸故但云受。具足应云若受持读诵善
学佛戒者等。国王者小曰邦大曰国。三阳并
列像乾道以成三。一气中表圣人之得一。故
易云。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一能三所。所谓三
才即天地人。以一贯三云国王也。王之所生
故云王子。百官者总举诸官全数是故云百。
如云百姓。非即百人而已。宰相者辅王论道
经纬国事协理阴阳。宰主之相故名宰相。比
丘者此云勤事男。比丘尼此云勤事女。从小
入大。二众通须。无色无身但列欲色。非前后
类并名庶民。民者人也。生等五种皇家掌门
卷一 第 587c 页 T40-0587.png
名为黄门。欲界男女通有贪淫。此举最多乃
至衒卖云淫男女。古因犯罪身属于人以为
贱役名为奴婢。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
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
罗伽。摩睺罗伽头上有角馀分同人。非人鬼
道之中变通胜者曰神。中下之类名鬼。善神
之类金刚密迹名金刚神。虽是大权菩萨示
为亦须引实受三聚净戒。诸天龙等现身为
人受菩萨戒名变化人。利根畜生解人语者
亦得受戒。杂类犹多略列如上故云乃至。戒
为伏断之因故云第一清净者(序文竟)。佛告下第
二正说为二。初明十重次明四十八轻。初为
三。初举数劝持。次别释。三结劝。初文又四。
初举数。次若受下诫劝诵文。初明不诵有损
阙于慈悲弘誓云非菩萨。身口离文识心疏
野。思修佛性觉悟情乖。但缘六道为怀故云
非佛种子。我亦如是等者举果劝因也。三一
切下举例劝学。三四已略下结说劝持。第二
别释十重为十。初杀人戒菩萨万行慈悲为
本。视众生犹如父母。六道轮转互不相知。故
下文云。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伤慈之甚。
是故先制。所言杀者断彼命也。从识初托讫
于老死断彼连持相续之命并名为杀。通缘
有二。一禀菩萨律仪。二住自性非颠狂等。此
通诸戒故名通缘。下不复出。别缘具四。一是
人二人想三有杀心四命断便犯。阙缘结轻。
一一戒中通具三意。初制止恶。次制行善。三
举过结犯。初文又三。初标人列于杀事。次因
下列成杀业。三乃至下举轻况重。初言若佛
卷一 第 588a 页 T40-0588.png
子者通指之辞。谓发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从
佛法生通名佛子。若自杀下列杀事五句不
同。初自杀有二。一杀自身二杀他身。杀自身
有三义。一恶心自杀。二厌身自杀。并违圣教
俱结轻垢。故经云。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
也。三为生为道亡身济物。如萨埵王子等。是
故下文令舍自命等则得福无犯。二自杀他
具缘犯夷。次教他杀者。教他杀人彼人未死
能教前死亦犯重罪。何以故戒无尽故不同
小乘顺权文说命终戒失结方便兰。三方便
赞叹杀者。见他正杀叹其德也。一赞能杀之
人。二赞所杀之法。如律中云用此恶活为等
名方便赞叹杀。四见作随喜者约于已杀随
喜之也。若见若闻皆随喜故。五乃至咒杀者
杀相犹多。刀杖坑阱药毒等类。咒杀希故越
却多种而云乃至。如咒咀人令其命断等。次
列成杀业中四句不同。自有杀心为因。刀杖
等为缘。造趣方便为法。以杀为务名业。三举
轻况重故云乃至有命者。故知除人之外并
犯轻垢。下文虽无别条义推应尔。如制春夏
放火非护生草木。及护损伤物命。但结轻。次
是菩萨下制令行善。言常住慈悲心者无缘
慈悲。与理相称。体同法界实相故名为常住。
三而反下举过结犯。言波罗夷者此云他胜
处。缘理持戒当感圣果名为佛事。即自胜处。
毁禁堕狱名为魔事。即他胜处第二不与取
戒。非理侵夺失命损道莫不因兹。此之一条
实德人之未免故次制也。别具四缘。一盗有
主五钱已上之物。若盗己物不成重也。二有
卷一 第 588b 页 T40-0588.png
主想。三有盗心。四举离本处便犯。阙缘犯轻。
就文亦三。初制令止恶。次而菩萨下制令行
善。三而反下举过结犯。初文为三。初标名列
于盗事。次列成盗业。三乃至下举轻况重。初
文言自盗者自盗人五钱已上物也。教人盗
者设不润身损境过深并结重也。方便盗者
或因寄附或因市易以短换长以粗易细。但
有盗心损五钱已上并结重也。咒术取物名
为咒盗。次文盗因者自心为因。外助为缘。施
功造趣为盗法。常思盗事为务名盗业。第三
举轻况重。鬼神为主不掷筹。从乞劫贼之物
此心未断。一针一草五钱已下并犯轻垢。故
举为况。次制令行善中。佛性等者缘佛性理
顺佛教法。同体慈悲以之为本。助成随喜。一
切之人令生五度之福智慧之乐故云应生
等。三举过结犯如文。第三行非梵行戒。大论
云。淫欲虽不恼他众生心心系缚。私情逸荡
因果轮回。漂溺爱河流转五道莫不由此。故
次制重。别具四缘。一是有情男女。二有淫心。
三与方便。四与境合便犯。阙缘犯轻就文亦
三。初标名制令止恶。次制令行善。三而反下
举过结犯。初又三。初明所犯之事。次明成业。
三乃至下举人女等。为况。初言自淫者一自
淫自如软脊者亦犯重也。二自淫他具缘犯
重。教人淫者乐不及身但得轻垢与声闻同。
一切女人等者除狂迷也。次文言因缘等者
染心思惟为因。邪想严饰为缘。姿则轨仪为
法。念念趣成前事为业。第三非人女等况中
言鬼神女者。了自心中请彼现身行非梵行。
卷一 第 588c 页 T40-0588.png
及男二女二名为非道。并得重罪。自馀故漏
等皆结轻垢。次而菩萨下制令行善。言净法
者起佛性观体离三惑。自行化他故云净法
与人。三举过结犯中言六亲者六人之亲也。
一父之亲谓祖父母及姑叔等。二母之亲即
姨[女*舅]等。三已之亲即父母兄弟及本时妻子
等。四妻之亲即妻姊妹等。五男女之亲谓新
妇等。六兄弟之亲所谓嫂等。此有二义。一染
心于彼一境即生他一切人染心不择六亲等
故云反起。起即生也。二自于一切起非梵行
不择畜生六亲等境为他起恶之因故云反起
一切等。此即秽法与人令他起秽。乖上净法
与人令他断恶故云反更。而结过也。第四大
妄语戒。未得谓得誷圣诳凡。惑动时俗抂招
名利故得重罪。别具五缘。一是众生。二对有
情想。三起欺诳心。四说过人法。五前人领解
便犯。关缘结轻。就文为三。初标名制令止恶。
次制令行善。三举过结犯。初文亦三。初明犯
事。次明成业。三举轻况重。初言自妄语者。若
言得四果八人见地已上乃至六根清净初住
已上次位得重。若说得五停念处煖顶忍世
第一乾慧地诸方便位。既是凡法但犯轻垢。
二教人者教人说得圣之法名利属他但犯轻
垢。若教他说已为圣犯重。方便妄语者假詑
异事令他生于圣人之解。如云我今日不入
初地定等故云方。次文中内起诳心为因。外
希名利为缘。巧设方便为法。常怀此事为业。
三乃至下举轻况重即小妄语。如云谁得不
净观于众中起名身妄语。暗问不声名身妄
卷一 第 589a 页 T40-0589.png
语。明问无对名心妄语。不说得圣并结轻垢。
次制令行善中。言正语正见者以中道心如
事如想知言见。自行劝他故云常生及亦生
等。三举过结犯。非正名邪通于大小妄语。今
从大妄大邪故结犯也。第五酤酒戒。酤是货
卖之名。酒是昏醉之药。酒有三十六失。放逸
之门故制重也。别具四缘。一是真酒。二真酒
想。三作酤意。四授与前人便犯。阙缘犯轻。就
文亦三。初标名制令止恶。次制令行善。三举
过结犯。初文亦三。初明犯事。二明成业。三举
轻况重。初自酤可知。教人者教人为已酤犯
重。教人自酤犯轻。次成业中。自营米面等为
因。外具度等为缘。调停方便名法。常酤为事
名业。三一切下举轻况重。谷药草木和合所
成非真面米。但似于酒酤得轻垢。尚不得酤
况真酒耶。次而菩萨下制令行善。明达慧者
实相般若也。三而反下举过结犯可知。第六
说四众名德犯过戒。菩萨运怀弘护三宝掩恶
扬善。何容说过尘黩信心。乖利他行故制犯
重。别具七缘。一说菩萨声闻四众中上名德
重罪。二作彼想。三以恶心作说过意。四对外
人。五作外人想。六言章了了。七前人领解便
犯。阙缘犯轻。就文亦三。初标名制令止恶。次
而菩萨下制令行善。三而菩萨下举过结犯。
初又二。初明犯事。二明成业。初文自说教他
并结重罪。损境同故十轮经云。占卜华虽萎
犹胜诸馀华。破戒诸比丘犹胜于外道。故璎
珞经云。有犯者名菩萨。无犯者名外道。所以
纵犯犹不可轻。次文内心为因。说彼罪境为
卷一 第 589b 页 T40-0589.png
缘。施设轨则为法。务在说人为业。次制令行
善中言外道者除七众外并名外道。外道即
恶人也。二乘恶人者厌苦集谛而修道灭。独
出生死名声闻乘。观十二因缘若逆若顺意求
出苦。利他心劣名缘觉乘。此心即恶名为恶
人。不信大乘言非法律必当堕苦。故令悲心
说大生信。悲能拔苦故也。三结如文。第七自
赞毁他戒。自赞己功抑他盛德。损物之甚故
制重罪。别具五缘。一是受戒有德之境同上
初缘。二作彼想。三赞毁双具。四恶心对人赞
毁。五前人领解便犯。阙缘犯轻。就文亦三。初
标名制令止恶。二制令行善。三举过结犯。初
又二。初明犯事自作教他俱得重罪。次明成
业内心贪慢为因。嫉他为利名缘。巧设方便
为法。以此为务名业。而菩萨下制令行善。三
若自下结犯并如文。第八故悭加毁戒。菩萨
摄生施为万行之首。岂更鄙吝加复毁辱。故
制重罪。别具六缘。一是上中之境。二自有财
法。三有二想。四广加恶心毁辱打骂。五前人
领解。六令他空反便犯。阙缘犯轻。就文为三。
初标名制令止恶。二制令行善。三举过结犯。
初又二。初明犯事。自悭教他并具上缘方结
重罪。次明成业中悭心为因。财法为缘。藏护
封缄为法。务在鄙吝为业。次而菩萨下制令
行善。乏于财法俱为贫。我行未深何能倾舍。
随心所与善言慰谢即不犯也。三而菩萨下
举过结犯。言句偈者句举能诠之少分偈据
教中之义全。如如来妙色身乃至是故我归
依。叹佛三身具足。一微尘法者举一善言以
卷一 第 589c 页 T40-0589.png
为况也。第九嗔心不受忏谢戒。夫为菩萨忍
辱为怀。而反嗔毒蕴积内心伤慈损道。劫功
德贼无过嗔恚。今生微恨当为大怨故制重
罪。别具六缘。一有所对上中之境。二生所对
想。三嗔心不息。四前人忏谢。五示不受想。六
前人领解便犯。阙缘犯轻。就文亦三。初标名
制令止恶。次制令行善。三举过结犯。初亦二。
初明犯事自嗔教他具缘俱重。次明成业中。
内心为因。前境为缘。蕴结轨仪为法。以嗔为
务名业。次而菩萨下制令行善。如文三。而反
下举过结犯。乃至于非众生者谓嗔无情也。
如人嗔心扑打生活乃至木石打著脚手于彼
起嗔。并非众生。此举轻垢为况。以恶口等者
正结过也。第十助谤三宝戒。胜德可珍名之
为宝。非理尘黩故称为谤。别具六缘。一对众
助谤。二是大乘一体及别相三宝。三起上二
想。四有谤心。五言说了了。六前人领解便犯。
阙缘犯轻。就文亦三。初标名令止恶。次令行
善。三况口下举过结犯。初文亦二。初明犯事。
自谤教人俱结重罪。次明成业。内心因。邪见
等为缘。巧设虚假为法。此心为法务名业。次
而菩萨下制令行善。中言外道者游心圆理
之外乃至外外三宗并名外道。一言谤佛常
应痛念故喻矛刺。矛者兵器也。长于二丈用
建兵车。三结犯如文。善学下第三结劝又三。
初举所持之法。二诫劝。三指广三文各二。初
文二者初总举人。言善学者叹美之辞也。次
是菩萨下举法。因中说果故云木叉。木叉者
解脱也。次应当下诫劝二者。初劝学持。次
卷一 第 590a 页 T40-0590.png
若有下举失显持。初言微尘者如俗中云臣
于国无尘露之功。涅槃经如护浮囊微尘不
犯。此举极小以之为况。次举失中又二。初明
现失十利。次明当报三途。初文者违本弘誓
不悔不失法菩提心息。故言不得现前发菩
提心。粟散国王及转轮王由戒为因。因失果
亡故云亦失等。比丘及尼等既失于戒报入三
恶。岂得为人證于次位。故云亦失比丘比丘
尼等。十发趣等者列失次位。前四是因。佛性
常住妙果者妙觉之果也。佛性常住亘于始
终。今对极位谓。佛性常住家果故云妙果。亦
如仁王不明等觉。次明堕三恶中。毁禁不同
故报入三恶。闻法奢促也。父母慈育恩深。三
宝救护之极可恃可怙。既不闻名恃怙无地
故偏举也。劫者时也。成住坏空各二十增减。
一个增减为一小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八
十增减为一大劫(云云)。以是等者结劝三等下
指广。二者初劝学。次指广本。此经广本有八
万威仪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