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A¶ 第 874b 页
* No. 750-A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序
原夫此经二卷。律宗该摄。文辞昭著。义趣幽深。乃初
心入道之枢机。末运修行之关键也。第失译人之名
目。有疑非佛之亲宣。噫若非釆菽氏之大权示现。五
百请何易咨询。自弗释迦文之至圣深慈。半千酬恐
难报答。矧乎经中言言尽明学处。句句咸畅毗尼。必
也圣贤之所自断。非常人之所能。奚惑之有哉。当知
此正如来异妙方便。助发实相义者。宁不思之乎。倘
固疑而不信者。谤法之尤。恐难追逭也。愿吾侪深信
深入。慎勿惮其名相多端。忽而不学。定宜熟览斯文。
谨洁身心。依而奉行者。庶不失于戒体。抑且严护威
仪。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三学圆明。无上菩提必亦由
兹而成就也。然而文虽显著。恐蒙学初心犹未谙其
旨趣。近有几家疏注。文虽颇足。而亦未尽其详。故吾
不得巳。而重笺释之。目为略解。以便后昆。用广流传。
无遏绝焉。是为序。
崇祯七年仲春中浣菩萨诞日刀果道人性祇谨识
750-A¶ 第 874c 页 X44-0874.png
*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目次
* 卷上
* 自序
* 五篇事品第一
* 问佛事品第二
* 问法事品第三
* 结界法品第四
* 问岁坐事品第五
* 度人事品第六
* 问受戒事品第七
* 受施事品第八
* 疾病事品第九
* 死亡事品第十
* 卷下
* 三衣事品第十一
* 钵事品第十二
* 杂事品第十三
* 三自皈事品第十四
* 问五戒事品第十五
* 十戒事品第十六
* 问沙弥品第十七
* 岁坐竟忏悔文
* 此九十日中所犯事通威仪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目次
750-A¶ 第 875a 页 X44-0875.png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
略解卷上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明姑苏报国寺弘戒沙门性祇 述
。
(经通五人所说。言佛说者。拣非菩萨天仙化人。是释迦如来金口亲宣。以非他佛。不别立名。故伹言佛说也。离
而释之。佛者觉照义。觉者破大夜之重昏。照者朗万法之幽邃。乃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等。俱如常解不引。说
者悦也。佛以八音回辨。观机应病。称悦众心。故云悦。梵语目揵连。此云采菽氏。亦如常解。尊者神通第一。切为
物情。逆知末世众生。虽云学道戒律难持。来时救弊。故兴此问。使吾世尊一一发明。令人进修有地。实乃大权
示现。行菩萨道也。防非止恶曰戒。调伏身心曰律。又文殊净律经云。调伏恩爱尘劳曰律。晓了贪欲故云为律。
戒相不胜其广略申五百而统之。言轻重者。在五篇中而为轻重。如四波罗夷为重。十三僧残为轻。僧残为重。
舍堕为轻。乃至提舍尼为重。众学为轻。事者事相。即五篇五百等之条相也。其问一有所犯者。遇知律之师。或
谏或治。或自知而忏悔。更不再犯。如是修行。调其三业。制伏过非。即名正智。此乃初心入道之阶梯。轻重事相。
宁可缺乎。不然放旷身心。全无羁勒。事行不谙。拨无因果。而非罪福。莽莽荡荡自招殃祸者。过在于斯矣。呜呼
近来一等狂妄。初心出家未几。经教未通。戒律未明。听信一等狂骋之师。未得谓得。开口便言。我修大乘顿教。
超佛越祖。悟道在心。不在戒相。何用如是繁琐。反拘乎身耶。如是等非议多言。不能尽述。惜哉。此等之流。蔑裂
戒律。轻毁圣言。吾亦不知其是何心行欤。此即执理行废事行。不达理事无碍者之过也。梵语素怛览。此云契
经。契理合机。故云契经。又经者径也。即下五篇五百。乃脩行入道之径路。心欲依此进修。始从博地凡夫。直至
萨婆若海。莫不由斯而入故也。馀有五重玄义。乃至人法等释俱详。他解不赘○次释译人名。译人失名者。据
750-A¶ 第 875b 页 X44-0875.png
新疏有多义。或彼时朝廷事多。不暇请奏。或翻经少。行道不久。有事西归。未及传名于此上故。乃至后秦罗什
翻经。大弘圣教。所译般若维摩法华等经智度百门等论。故云附东晋者。必也是乎。晋有东西者。始以武皇帝
司马氏受魏禅。建都于洛阳。西晋遭乱。元帝渡江。复建都于江东。即位建康。故曰东晋。录者。有云唐宣律师内
典录也。俱俟再考)。
。
* 五篇事品第一
(五篇者。如下所明。应当学至波罗夷等是也。篇者编次也。章段之义。事即事相。即下五种事迹是也。品者
义类相从曰品。亦章段之义。但彼此总别略异也)。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如是指法之辞。如是
之法。我从佛闻。自我亲闻。非胸臆之谈。亦非私淑之说也。师资相契机教相投之时。故云一时。佛说法之主。亦
即释迦牟尼佛。千王所住之处。故云王舍城也。迦兰陀者。经律皆云山鼠之名也。时毗舍离王入山。于树下眠。
有大毒蛇。欲出害王。树上有鼠。下来鸣。令王觉。王感其恩。将一村食供之。即号此为迦兰陀村。村中有一大富
长者。王即赐号迦兰陀。长者先以此园。施诸外道。后见佛。又闻深法。恨不以园得施如来。时地神知其意。为现
灾怪。怖诸外道。逐之令出。告长者曰。欲以园施佛。汝宜速去。外道含怒而出。长者欢喜。建立精舍。躬往请佛。于
中说法。故〔去〕迦兰等。此是说法之处也。但缺听众。必译人略之可知。更有六种成就等。亦详他处。兹不繁解)。
(△
通序竟。二别序分四。一当机起欲所问)。
是时目连从坐而起。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问。惟
愿世尊。(发大慈悲)为我演说(起坐禀白。师资常轨。演者宣扬流布之辞。此乃尊者为众
生故。而发问也。先白而后请问者。以尊如来。不敢辄问故)。
。
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能大利益无量众生。恣汝所问
。
目连白佛言。世尊。末世比丘。(远指今时受戒比丘。比丘义亦如常解。虽云受
戒。信根浅薄。不重佛教。不遵律仪。所以)轻慢佛语。犯众学戒。杂用三宝物。
750-A¶ 第 875c 页 X44-0875.png
俱名杂用)当堕何处。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
750-A¶ 第 876a 页 X44-0876.png
岁故)。
。
犯波夜提。(亦云波逸提。此云堕。堕于众合地狱。此有九十法。始于知而妄语。终于如来等量。作
衣但略。尼萨耆波逸提俱详比丘戒本可知○下明时分)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
泥犁中。(梵语须夜摩。此云善时分。又云妙善。又云须燄摩。此云时分。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
知时分故。人间二百岁。此天为一日。十□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通为烧煮。八寒黑暗。通为覆障)于
人间数二十亿千岁(此中岁数亦当依前第二篇中四倍算。该一万四千四百万岁
是实。此亿应以万万为亿也。此中二十亿者。亦是传写有误可知)。
。
犯偷兰遮。(梵语也。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是华言。谓遮障善道。华梵双举也。谓犯此罪者。大障
善道。堕于恶趣。善即人天。恶即地狱饿鬼畜生也。体是鄙秽。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四波罗夷十三僧残
两篇之罪故。又有丑恶二种之分。如犯杀生妄语二种重罪。成即波罗夷。欲作未成即名恶偷兰。如犯淫盗二
种重罪。成即波罗夷。欲作未成名丑偷兰。十三僧残中。当例此说。如故〔泻〕精等。成则僧残。未成则偷兰遮。丑恶
亦可知○下明时分)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泥犁中。
750-A¶ 第 876b 页 X44-0876.png
犯波罗夷。(即淫杀盗妄四根本也。梵语波罗夷。僧祗义翻极恶。又云弃罪边罪。犯此罪者。永弃
于佛海边外。不得与清众同居。如大海下著死尸相似。佛法大海。不著破戒死尸故。极恶有三。一者退没。由犯
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伹失道而巳。不得于说戒羯磨二种僧中共住故。三者堕落。舍此身巳。堕在
阿鼻地狱故。四分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更成比丘行故○下明时分)如他化
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此堕焰热地狱。谓狱卒置罪人铁城中。火
燄燋烂。由烧炙众生。故堕此狱。梵语婆舍跋提。或云波罗尼密。大论云。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
乐故。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他所作。以成巳乐。即魔王天也。人间一千六百岁。此天一昼夜)于人
间数五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此中岁数五百等者。当依上第五篇中四
倍算。该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岁是实。此亦当以万万为亿。五百等者。亦皆笔误。自当察之。呜呼痛哉。以是观
之。修行学道受戒之人。不可不慎。一有毁犯。依上所说。受如是苦无穷者也。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云。信相菩
萨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众生。为诸狱卒。剉碓斩身。从足斩之。乃至其顶斩之巳讫。旋风吹活。而复斩之。何罪
所致。佛言。以前世〔持〕斋月杀生。不信三宝。不孝父母。屠儿魁脍。斩截众生。故获斯罪。其间更有镬汤炉炭剑树
刀山寒冰剥裂种种诸苦。不可胜言。皆是生前所作杀盗淫妄饮酒。昏迷无智慧心。造诸恶业。受斯罪报。受罪
众生。白世尊言。作何善行。得离斯苦。佛言。当勤孝顺父母。敬事师长。皈奉三尊。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智慧。慈悲喜舍。怨亲平等。同巳无二。不欺孤老。不轻下贱。护彼如巳。汝等若能如是修行。则为巳得报佛之恩。
永离众苦。乃至不堕三涂八难之处。地狱休息。苦痛安宁。是故当知苦乐罪福。本〔罪〕天降。亦非地生。又非人与。
唯是自心之所招感也。故应戒谨恐惧。慎毋忽之。一者要明戒相。二要摄持一心。谨洁无犯。犹若冰霜〔如〕名清
净持戒之人也。珍重。更有破戒。有五过失。具如四分略解之。后可知。以上总明五篇。以定轻重罪报之果巳竟。
下别明五百以应轻重报果之因。有十六品。初佛事品。至第十七沙弥品。且初。佛事品)。
* 问佛事品第二
(佛事者。或塑𦘕圣像。盖造佛[乃@共]。乃至礼敬供养三宝等。皆名佛事。下言佛物者。皆为此事而有也。佛为最
胜之尊。事为最大之事。遵行者功德无边。违忤者罪报无尽。先问于佛事。后以法僧等事。而次第问之。凡
三十七条问答○佛物可移问第一)。
问。(凡问之一字。即是目连尊者请问世尊之说)佛物先在一处。(佛物者。即指塑𦘕佛
750-A¶ 第 876c 页 X44-0876.png
像。盖造佛堂。乃至本处佛前所供香灯幡盖钟鼓等物也。若)有比丘。赍至馀处作
佛事。犯何事。。
答。(凡答之一字。即世尊答目连尊者所问之言)犯弃。(极重
波罗夷罪报。如上初篇所明。此以贪心为利。移此作彼。互有互无。因果有错。与盗佛物相同。故犯弃罪。所以)
一切佛物。都不得移动。若有事难。
众僧尽去。当白众。若众听。得
赍至馀处。(佛事)无罪(众若不听。则亦犯罪。如上人王之物。尚不敢移。法王之物。理当尊重。
故不可也○物易供器问第二)。
问。佛物得买供养具否。
答得(总是佛之
受用。皆令施主得胜福故。若供神道等。即不得○造堂与赁问第三)。
问。佛物造堂。与直可赁否。(赁者。即今租典之谓也。物亦指塑𦘕所馀等物。将此
造成私堂人。或与直赁之。得所直物。私用可不)。
答。一切佛物得买。不得赁。(以佛
不同世人。有所取物故。此堂当供养佛。如不造堂佛物所馀。当买供具供佛则可。如造堂赁用。因果有差。与盗
佛物罪同。断不可也。人或欲买此堂。应如下文五倍价。所得之值原作佛事。始得无咎○佛物借使问第四)。
问。比丘作佛事。(或在寺院或檀越家。供养三宝。礼忏诵经等。虽云法事。即是佛事。事完。檀
越或以佛奴等而作谢仪。比丘)得佛奴牛驴马。(若自若他)得借使不。
答。若
知本是佛物不得。不知得。以非法得故。
(以全不知是佛物。亦不知檀用有罪故得。知而故违得罪。佛奴者。用佛物买之。佛前使役者是也○僧地作篱
问第五)。
问。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篱。篱裹可住不。(僧地僧塔理应僧住。篱既
属佛。僧可住否)。
答。若知而故入犯堕。不知不犯。若
知故住。(或有知法者一谏。乃至)过三谏。犯决断。(此以残罪决定。断然不可改。故
名决断。犯此罪者。堕大嗥叫地狱。亦如上说)过四谏。转犯重。
750-A¶ 第 877a 页 X44-0877.png
者。纵是佛篱。乃至佛塔。亦无所犯。忏僧残法。详明四分略解○故财施僧问第六)。
问。先佛堂坏。(颓毁曰坏)主人更出。私财作堂。(后有施主。重用巳财作佛
堂)用故财(所遗砖瓦木植等)施比丘。比丘可取不。
答言。不得。
(以佛物故不得。计钱犯罪。又不得馀用。毕竟何如。但以佛前随分用之。不废前人之功。亦可十分烂坏者。或也
无过。僧护经云。昔有比丘。私取破佛刹〔住〕用搆巳房。后感地狱之中。报为大柱焚之。慎诸○佛篱僧地问第七)。
问。僧地佛物用作都篱。篱里先有井
果菜可食不。
答。不得。
若是檀越物作佛事。先要以果并菜。施僧得食。(供佛而后
供僧。未供佛。僧不宜先食故)不要不得食。若买五倍价。
750-A¶ 第 877b 页 X44-0877.png
向弟子言。何处偿物。遣还本国。言汝
偿物巳还。我住此待汝。弟子偿物讫。还报之。即起七
步。便死。堕阿鼻地狱中。初入温暖。未至大热。谓是
温室。便举大声经呗咒愿。狱
中诸罪人鬼闻经呗者。数十人得度。
狱卒大嗔。便举铁叉打之。即命终生三十三天。(下结上文
而诫云)以此验之。佛法僧物不可不偿。(因偿故)虽复受罪。
故得时出矣。(意含不偿。地狱难出。地有三过。一者贪心罢道犯重。二者用三宝物。三者难消
信施故尔。然而犹藉经呗咒愿之功。而得至此。不得此功。犹亦未能出于恶道也。所以念佛经咒功德无穷。于
兹可见○塔尘馀用问第九)。
问。佛塔上扫得土弃之。有罪不。(塔有多种。佛塔十三层。辟支塔十一层。罗
汉塔四层。轮王有塔无层。此佛塔者。十三层也。阿含经中有三意造塔。一表人尊胜。二令他生信。三为报佛恩。
故每勤行。打扫毋怠)。
答。得弃。不得馀用(既言佛塔即是佛物故。当知彻物尚尔。大者可
知矣。佛法深细。以至如此。防微杜渐。令人知因果明罪福。故云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正在
此也○佛物取息问第十)。
问(若比丘以)佛物出与人。取子息用。犯罪不。(息者生义。如世俗放债求
取利息)。
答。与佛物同体。俱犯重。出
入合子。与佛由故。无福。以坏法身。而为
形故(佛物即属法身故。为形者。贪求佛物。而养色身故。呜呼比丘信施。犹恐难消。况又以佛物起息
而用哉。故云俱犯重○给使佛奴问第十一)。
问。佛图主遣佛奴小儿给比
丘。可使不。
答。不得使。(何以故)以是佛物故(此是洒扫伽蓝。添香
换水。佛前服役之净人。故云佛奴。所以比丘不得役使。擅用佛物。得罪弥重。图主亦不可擅自给出。慎之○佛
作得食问第十二)。
750-A¶ 第 877c 页 X44-0877.png
问。比丘要与佛作得食佛食不。。
答。不
得。比丘无客作之理。何况取佛物衣
食用耶(若比丘见佛堂倾𡉏。或圣像颓零。巳有塑𦘕修葺之能。发心而为之。但取其功。不取其利。
谓之佛作客作。乃类土工水匠之流。觅利糊口者。故无此理。违者得罪○白衣佛食问第十三)。
问。白衣与佛作得佛物。用
此物作食请僧。僧得食不。
答不得食(彼既供众僧宜食。何以不得。虽
经白衣之手。还是佛物故。此是白衣养家活计。在彼理当。若在比丘。知法犯法。亦应计钱犯罪。故云不得。非佛
作者不论。审之○佛事觅利问第十四)。
问。佛事法事。得捉金银钱不。
答
不得捉。(有贪慢心)犯舍堕罪(佛事法事或以礼谢世之常法。若取钱财。类于裨贩。亦同
客作。有违佛制。故不得也。教中比丘只应乞食。不畜钱财。或彼为法。必有所施。不可却者。应转作净。别作功德
可也。舍堕如上初篇罪报所明○施主作福问第十五)。
问。(若有)人施牛驴马奴(与比丘)造佛事。(刻雕佛相等)法事(印造经典
等。比丘)可(得)受不。
答。得受使用。伹不得费。(经中不得长养猫狸犬等。
牛。马许受者。伹随顺施主要福之心。一时方便。非常法也。人或可留。出家学道。牛等物类。卖即伤慈畜。恐不能
多容。亦可当自知时)弓刀军器一不得受
750-A¶ 第 878a 页 X44-0878.png
问。非佛屋。佛像在中。可在前
食卧不。
答。得。若佛在世。犹于前食卧。
况像不得。但
卧须障。若有灯光明。不得
足光中过住。(此光属佛。践蹋佛光。有过无福故)若自(另)有(一)灯得(古人
尚〔下〕敢揣殿影。况佛光乎。动止威仪。常懹敬畏。无令疏旷。失其正智。入佛知见。异妙方便。亦在其中。文淡义丰。
于斯可见○阙游[乃@共]塔问第十九)。
问。(若比丘)上佛图佛塔佛墙远望。犯何等事。(如世俗人登高远眺。
故云远望)。
答。不知不犯。若必(有)急难事上。亦不犯。(难者或有水火
刀兵等事也或)知而上。犯舍堕。
750-A¶ 第 878b 页 X44-0878.png
世多愚见。以此可戒○佛墙倚物问第二十四)。
问。佛墙得持物倚不。
答。不得。犯
舍堕。(墙即下文佛图墙。如今之寺院等处绘图三宝等像。庄严于[乃@共]〔字〕壁〔问〕者是。持物倚之。亦即轻
慢圣像。故犯此罪。下文引證)昔有一比丘。入寺礼佛。有婆罗门知
相。相比丘。有天子相。便语比丘。我有一女。嫁
与比丘。比丘言。须我礼佛还。比丘
便持锡杖。倚佛图墙。入寺礼佛巳还出。婆罗门便不
复与语。比丘问故。与我女不。(索前所许)婆罗门言不与。(何不
与耶)婆罗门言。向见比丘有贵相。故与。今无复此相。是
故不与。所以尔者。消其功德故。(一者𧜼慢圣贤。二者怀意不端正。应尔也。
下警谏总结)以是佛墙及塔壁。不可持物倚。既犯戒。又消
其无量功德(律中细行三千八万。于此可见。古云。染绿易就。净德难成。不矜细行。终累大端。
初心入道者。当宜自慎○佛物人天问第二十五)。
问。佛物得作天人世人畜生像不。
答。佛边得作
(非佛边不得。以是佛物故。佛边天者。梵释等是。世人给孤独等。畜生金翅鸟等。受佛所化。常在座下。护法受教。
故得作之无过○度不知本问第二十六)。
问比丘度人。不知本来。后度知是佛奴。而不
发遣犯何事。。
答。知而度犯重。
若先不知。(则巳)知便发遣。(忏悔无过)若不发遣(亦)犯重(知而不改
其罪犹深故。若欲度人。必当察之。为要慎之○仍上再问第二十七)。
问。其人是大道不。
答。非(度人比丘因其故违佛制。不惧因果。无惭无智故。非大道
也。然而佛奴者。别有用钱买。唤佛前洒扫使役之者。非今名。有行人发心。侍佛执劳运力者比也。今之学者慎
毋错认。而便轻忽。行行之人而自招殃咎。何以故。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皆从行门。而入道故。思之○作像取物
问第二十八)。
750-A¶ 第 878c 页 X44-0878.png
问。自有私财。顾比丘作佛像。
作者得取物不。
答。不得(此有二过。一因佛所得。即佛物故。二既有此能。
彼此共作。功德为妙。若取物。便同客作。失比丘体。故云不得○佛幡佛事问第二十九)。
问。(若有信施)先上佛幡。(供佛之幡。比丘)得取用作佛事不。(幡者转也。转恶
成善。故名曰幡)。
答。佛事得用。(或以别作佛前帐幔等用。或小幡执之。引道行香。皆为佛事。不
以别用。可得然而)檀越不听。不得
750-A¶ 第 879a 页 X44-0879.png
问。(若比丘用)佛物作鬼子母屋。及作(鬼子母)像。(作者)有罪不。(有鬼
子母天。其母生子皆鬼。故以名之)。
答。同以佛物施人(其罪甚重。同上可知。以尊作𢍉。
与堕落信施相类故。又且比丘不得祀奉神祇。此乃贪利失仪。断乎不可○佛前礼僧问第三十五)。
问。佛塔前得礼比丘不。。
答。不得。(有何
过咎)犯舍堕
750-A¶ 第 879b 页 X44-0879.png
三谏犯决断。(以恶性不受人谏故)复过三谏至弃。(以其非沙门故。或清众见
其非法。一总不谏何如)若使不谏经三说戒转增
750-A¶ 第 879c 页 X44-0879.png
毛不得〔尘〕即〔尘〕王尾也。鹿王出在华国鄤县宜君山。古今以此作拂。而用此乃伤生之物。故得罪。或避蚊〔蚊〕绳
等类。伹用木棕等物。无犯。故云非毛得上座说法。或执青松如意等得○吝法不传问第七)。
问。秘经及戒律有事不。
答。犯舍堕(经律者。成佛之妙道。出世
之指南。应当流布。莫大之功。而反秘吝。怠惰不传。故得此罪。半偈舍身。断臂求法。尽只为此。故不可吝○俗裳
说法问第八)。
问师具著俗服向说法。得礼不。
答。
(有病)得。不病(俗服)不得为(人)说法。(上文听者不如法。亦且得罪。况说者乎。病不拘
礼。从权则可。除此不得。同上不如法罪可见○有帽说法问第九)。
问。白衣头上有帽。得为说法不。
答。除有病必
须覆头。(得)馀悉不得(此礼非但而域如是。东土亦然。即如今之世人。尊礼必假衣冠
为是。𢍉礼则不然。例此可知。西域有此轨式。律中不得与覆头等人说法。除病应应当学故。今之说法者。但依尊
礼为是。不拘可知○口吹经法问第十)。
问。经上有尘土草秽。得吹去不。
答。不得(以口秽气熏经
亵慢不恭得罪。当以净巾拭之。乃至佛像经桑等。俱不得口吹。统记云。点香点纸。俱不得向油烛上点化。油气
所熏亦得罪。此纸钱等皆堕破钱山。其过不小。又法苑云。上香供佛。如不泯口。口气熏香。作但无福。当来堕于
黑粪地狱。佛之诚言。敢不信乎。悲夫。今之僧俗学佛道者。尽不知此罪过之深。草匇忽略。无不皆然。今吾为人
心切。故特书此。以诚当宜谨肃幸矣○为利书经问第十一)。
问。比丘得书经取物不。
答。不得取。犯舍堕(若自书与人书。
流通慧命福德无穷。佛恩可报。若取物者。是贪慢心。故犯此罪。其过非小。戒之慎之○慢法不尊问第十二)。
问。经上有饭食犯何事。
答。有慢意故。为犯决断。
(慢渎不尊故)不慢意犯堕(犹失敬谨故。当知比丘僧等。若书诵经典之时。临斋之际。必须
别席。若无别席。必须先请法宝于尊重净处。犹当问讯法宝。即是佛之全身。舍利成佛之本。固宜尊敬。如或不
然。得罪可知○焚烧戒律问第十三)。
问。戒律不用流落可烧否。
答不得。不知
750-A¶ 第 880a 页 X44-0880.png
有罪烧。舍堕。若知烧有罪故烧。犯决断。与方便破
僧同。(与调达破和合僧无异故)亦如烧父母(戒律乃法身父母故。盖夫流落而烧。俗见
之常也。经典既尔。佛像犹然。如无用者。安置塔中供养。若能补□复持。功德之甚。虽他处有开。无如依佛所说
为胜○法事竟。下结界品)。
* 结界法品第四
(结制也。界限也。畔也。凡有冬夏安居坐禅处所。宜应制立界限。以定规绳。谨束身心。勿令放逸。失其九旬
德业。又结界以摄衣。令无离宿罪也。律中界有三种。一者大界。二者戒场。三者小界。以佛听许。疲极僧众。
随处结界。尽应集。不得受欲。是中旧住比丘应唱大界四方相。若有山树林池城堑村舍。随有称之。馀仪
皆准随机羯磨说。比丘告云。大德僧听。我旧住比丘为僧。唱方大界相从东南角某处标。至西南角某
处标。从此至西北角某处标。乃至还于东西角某处标。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必有屈曲。或方或圆等。随
事称之。并须别指分齐尺寸处所。或洒净水。或以刀画地。乃至于撒砂结绳等。皆持大悲神咒二十一遍。
而用以为制限犹妙由不知制限结既不成。羯磨受戒等事。俱成虚设。故须如上分明唱相。三遍则巳。乃
至羯磨问答等事。尽详羯磨本中。可知。下且随文释义。有二十二条。作二十一问答中。有缺略一问。临文
可见○结界远近问第一)。
问结界为云何。。
答。结界法若山泽无人处。
随意远近。若在城邑聚落。不得远结。亦不
得夜结。结时要须比丘在四角头立。不
得使外人入。(何也)外人入。则界不成。(俗外无戒。亦生讥谤故。未结大界之
前)先结界场。僧家白衣奴子尽著界场上。然后视度四方。
750-A¶ 第 880b 页 X44-0880.png
藏云。五里是也。相传以此为定。俱卢舍。有云拘屡舍。四百弓为一拘屡舍。又云鼓声所及之处。有远近少异可
知。若难事兰若。如善见论云。七槃陀之量。相去五十八步。四人八寸得作羯磨。既得羯磨。亦得说戒。下开前事
之方便)恐说戒羯磨时。有种种事难。不得来。(何也)白众求
别结小界。众若听可。(律云。不同意者未入界。听在界外一处集结小界。受戒亦得。又
言。若布萨日于无村旷野中。不得来者。亦如是。自恣亦尔。然而难听)彼无五人(不得结)众。
当遣僧与结别界。(下结名)此谓阿练若坐处。(上三结大界竟。下第
四受戒场)四者受戒场。先结界。文均除结戒场。除是结界。以是其事。或先结大界。后结戒场。于中受戒。如界公所云。若有病比丘不能得往。一切比丘不持衣。夜中得入中
750-A¶ 第 880c 页 X44-0880.png
(戒。忏悔者)亦可三语。(何为三语)三语者。谓三说(三说者。三番羯磨。忏悔清净巳。
许广说戒也。忏悔之语。应云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佛地通结问第二)。
问。结界得通佛地结不。
答。(得。但)不得于中受戒。(佛地
即佛殿也。受戒自有戒场。大圣尊前不预馀事。又亦即佛物故。或必无处所。先对忏悔。借过遮障。避之可
尔)。
若先不知法。巳受得戒。师僧
若知故违。有罪。
问。(若比丘)行船。(正遇结界之时)船上得结界不。(如僧舟行之次。亦恐失其一夏
禅坐之功。故问)。
答。得。若有沙弥白衣。驱著岸上。然后
结界。若不驱出。(或不便上岸)当障隔著一处。然后结界。(或隔
在前后小舱之处而避之。船上界畔。众中有力者。以水若砂。四面掷所及处。以作齐限。准萨婆多十诵律。纵广
六百步为畔。以此观之。必是船行泊岸行止之界畔也)结界后。比丘夜不持衣。
不得入中(非大界故。不得入也。噫舟行尚尔。结制用心。非船散诞遨游者。可不慎乎○僧行界
坏问第四)。
问。(若)大僧(有事)尽行。唯有沙弥在界。为得坏不。(界由僧结。必假
僧持。僧去必坏耶)。
答。但有一清信士。界便不坏。况
沙弥尽无一宿界坏。若僧尽去不还。亦不须解
。
问。贼来界里。杀比丘。界坏不。
答。不坏(贼杀比丘。于界无涉。况有
馀比丘在。故不坏可知○三四结界问第六)。
问。一人三四人行道。或在白衣家。得
结界不。
答。不得。(不成众故)五人以上得结界(律规如此。可知○通流结
界问第七)。
问。结界得通流水池水结不。
答。一切停水尽得。
750-A¶ 第 881a 页 X44-0881.png
分流(水俱)不得。(何以故)以不知齐畔故(停水如池塘之类。有限可结。分流如
溪涧等。急流散漫。难定界限。故不得○界无楗槌问第八)。
问。结界后不打楗槌。界坏不。。
答。不坏(修行之法。
不在楗槌。打楗槌法。不过云集清众。乃至利益苦趣众生。打与不打。乎界不碍。故不坏○官塘通结问第九)。
问。结界。得通王路结界不。。
答
得。当结界时。遣人两头断行人。然后
结界(伹入田路。向井取水路等。皆不得作界相。馀俱尽得作界相。然而佛世比丘最为尊重。王亦不
敢违佛规制。非今末世之所行。常自知时。可也○无主结界问第十)。
问。(若)无主(人所〔营〕之)地。可得结界不。(伹凡比丘所须。皆当乞之。离不与取过。今
既无主。无可乞者。故问)。
答。得。(无主何以得。曰)便如郁单越法(北俱卢洲人无我执。
一切俱无有主。既无有主。宜结便结。故云得○水坑界坏问第十一)。
问。先结界。后有大水。或堀坑长十五步。或复
于中行欲。此界坏不。
答。尽不坏其人云。(应云尽不坏其
界。尔人字即界字。亦笔误也。云亦助辞。若亦指人。是佛说法。又指谁耶。亦如上说。下佛自举况不坏所以)假
使堀大坑。深广一由旬。界犹不坏。况
小小坑耶。
问。(若)比丘(偶尔有事)得比丘尼界里宿不。(二部界别。以远嫌疑及犯事故。
恐比丘偶有因缘。不及还于本界。故作此问)。
答。得。(律中僧差教授比丘尼。不及日没即还。违者犯
堕。今言得者。以戒虽遮。缘必开故。故云得)亦不得失衣。但不得入其房内
尔(此二句应宜借转倒看为妙。入房之礼重故。宜自裁之。不入不失。缘开无过。故得○共住无衣问第
十三)。
问。僧结界竟。后来僧共住不持衣。失衣不。
答。不
失。(何以不失)当结时。巳通三世僧故(或云。结大界时。随结摄衣界故。夫失者。受
而不持曰失。三世之中。若前若后。或有本未受持。有何所失。故云不失○不齐结界问。第十四)。
750-A¶ 第 881b 页 X44-0881.png
问。僧不尽集。得结界不。
答。若有事嘱授得。无事不得
。
问。一结界得几时。。
答。不限年数。若施
主要增地更结耳(不要不必更结。有僧不坏。故不限数。若随增减方便。更结亦得○不
解再结问第十六)。
问。先僧结界。不解而去。后来僧得于中结
界不。
答。得(先僧不解。一宿便坏。既无持法人。后僧得结也。此释前疑。可知○界场多少问第十
七)。
问。结界场时。要须集一切僧。为随
意多少。
答。五人以上得。以无大界故。众不集。
无犯。
问。(若)结界场。(五人以上亦听)要须至场上。亦得遥结耶。(身不亲至。
伹遥作想念而结不)。
答。要须至场上。乃得结尔(不至不得者。何也。身心不恭。故
违佛制。不能成就。故不得。也○相叉结界问第十九)。
问。(若)二众结界。得互相叉结不。(如两手相叉之状而结不。二众。或僧尼二
众。或二处庵院比丘。自有二部众)。
答。不得相叉。得共通结耳(彼此相叉。混杂
难分。犹恐犯诤。故不得。伹共通结者。虽云二众。事同一体故○一界二槌问第二十)。
问。一界里得鸣二楗槌不。
答。得。
伹不得二处说戒及以羯磨种种僧事。(僧事不过僧中教诫等。事
宜一处。不宜二处。以律云此一住处一说戒故)惟得烧香饮食而巳
750-A¶ 第 881c 页 X44-0881.png
* 问岁坐事品第五
(岁者。律中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岁即生。又七月十五日。是五分法身腊除之日也。今
言岁坐之岁。正为坐禅腊满。至七月十六日受岁。得其五分法身之新生。故云岁坐。此经上来发明微细
威仪微细因果。与比丘戒。非僧上缘。然而欲生定慧。应须坐禅。故结界巳。□之于岁坐事。即下文种种事
相。宜为宜止。有所不决。必须问明。使无疑虑。故有此品二十九问答○结坐期限问第一)。
问。(比丘)夏中几日得结坐。(应更问。几日得受岁略也。结制安居坐禅。各结坐。形心摄
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此下四月十六至八月十五四月。皆称夏中者。以西域一年三际春夏冬也。四月日为
一时。此当夏分。故云夏中)。
答。从四月十六日。尽五月十
五日。日日可结。此
谓坐初有事难。不得结。或五三四日乃至一
月。尽不失前坐。此名三十日结坐一日受
岁。(此因后人来结。不免前人同结。故有三十日之名。受岁一月者。因至七月十五日。九旬巳满。受岁即
行。故止一日。此乃最初一日来者。曰前人。下明最后一日来者。曰后人)后坐人惟得一
日结坐。过七月十五日有事
难。日日可受岁。尽八月十五日。(然而受岁止得七月十五一日。一日可受
者。为前坐初事难等。人延迟日子。所以七月十五。九旬未满。不得即受。迟来一日。待一日。直至最后五月十五
来者。当至八月十五。始满九旬。方许受岁出期。故下立名曰)此名一日结坐三十
日受岁(此为前人受岁。他虽未满。亦在中间同受。故云三十日等。中间有二十八个次第。相续结
之。作中安居可知。盖夫此之大意。要知一处安居。四方可聚。此是如来深大慈悲。怋其事难之人。不使失其禅
坐之功。特此善权方便耳。学者当知。佛恩难报。于斯可见也○遇缘告出问第二)。
问。结坐受七日法。为坐初受。为临行
时受。
答。若坐初受者好。坐初不受。亦可临行时
受。夫受七日法。行不满七日还。后行不复
更受。计满七日。乃复更受。若虑忘(失者)亦可日受(此为比丘
750-A¶ 第 882a 页 X44-0882.png
禅坐之时。或遇种种生善灭恶利益等事。乃至缺衣钵等。必不得巳。理须告假。而有常规。少则七日。多则三十
九日。故下有三受七日等说。然而律中亦不得专为饮食告出而去。以非法事故。受亦不成。信之律有受法。文
云。应具威仪对众白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受七日法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三说。若受半
月等法。方作白二羯磨。纵止一日事。皆须七日法。恐有小事。频频告出。桂安之名。故尔○坐禅受物问第三)。
问。夏坐中不受床坐房舍十二物。得坐不。
答。不须
受(十二物详明根本毗尼律中。下云。三月补治房舍。似亦应受三衣六物。不可缺故。馀卧具等。夏热不
受亦可。故云不须○不坐得岁问第四)。
问。结坐而不坐。得岁不。
答。若先不知
(有夏)坐(之)法。受岁得。若知(坐法)故违不得(不知者。未晓禅坐工夫。知法者
或修止观。或看话头。乃至持咒念佛。返照回光。收摄一心。契悟无生。外当调和四大等事。详明宗教。不可不知。
如或不然。虽云结坐。放逸纵情。徒有虚名。总是虚消信施。慎诸○不结不坐问第五)。
问。都不结不坐。受岁得不。
答。若先不知有结。
不知有坐法。受腊得。有结知。便应向僧
悔。(先总不知。然后一知有结有坐。即当忏悔无咎)若先知法。故违不得(受岁知而
故违。得越法罪。忏悔者。忏其先不知之过。可也。知而故犯。忏亦犹难。忏而犯。犯而忏。杀子同葬。教有明文。不可
不慎。忏悔之说。随事可知○不结而坐问第六)。
问。不结而坐。得岁不。
答。同上事(同上知不知等。乃坐禅时始到。因结
时不在。亦同故违。故曰同上○池流澡浴问第七)。
问。夏坐中得入流水池水浴不。。
答。
界内尽得。(随其所宜界外不得)若受七日(法)行过水。亦得(受法在外。
不越于事。故无所犯○决断不悔问第八)。
问。夏中犯决断不悔。受岁得不。
答。虽有罪得岁。所以尔者。(何也)故是比丘故(不至犯弃。不失比丘
事故。亦得受岁○不和得岁问第九)。
750-A¶ 第 882b 页 X44-0882.png
问。受岁不和合得岁不。
答。
要先忏悔。然后受岁。(众僧受岁。和合方成。中间有一犯诤。乃至非法非律等。不如法
事。必使他忏悔清净。众可受岁)若其人不悔。(有妨于众。故须)摈出(始)得受。(岁)
若不摈出。众当三谏。过三谏不受犯
决断过四谏。犯重。若力能驱
逼出界好。若其不出。当牢闭著一房中。然
后受岁。无苦。以其非复比丘故。
若恶人多众所不敌。当避出界。
若共受(岁必)不得岁。(何也。比丘以和为贵。忏悔为先。若能一忏。无罪不灭。若不忏者。转至
犯重。故不能也。例如十人同修净土。一人不净。九人亦不得生故○坐中造福问第十)。
问。夏坐中得为亡师造福不。
答。得。伹不得手自造
事(比丘或和尚阇梨等师归逝。当感其携训之德。须造福而酬报之。然而伹不得自造。一妨禅坐之功。
二亦类于客作故○坐中摇扇问第十一)。
问。夏中得捉扇拂不。
答。一切毛不得。捉竹扇得(毛扇
乃鸡翎鸟羽伤残等物。俱不得捉。竹扇无伤故得。拂者摇也。以扇摇动。使令有风故。当知此是一物。非另指拂
子为拂也。前巳明故○后坐同起问第十二)。
问。后坐人得七月十五日受岁起去不。
答。不得。(后人
必待九旬巳满。始得。因不满故不得。下开)若(后坐人)先不知(满与不满)巳(随前人)受
得岁。若知法故违不得。若巳和合
僧。(议通)就受筹而巳(亦得下前后例同)若后坐人受岁时。(和僧受筹
得者)前坐人亦尔
750-A¶ 第 882c 页 X44-0882.png
未受于一月中。何者应大。
答。先大
故大。(大即上大者之大。元指戒大为大。何以故)计本日故(本日即指最初受戒之本日。不
说夏中受岁之本日。要知小大者。言戒之前后。非生年之大小。故虽坐腊受岁。在一月之中。巳受未受而分前
后受戒之本日。还是大者为大。故云先大等也。喻如朝廷序爵乡党序齿之谓也。若只论受岁。不论戒腊。似乎
单序爵。而不序齿。岂理也哉。何也。戒腊乃僧家尊𢍉次序之衡。如在家之生年大小等故○不受出界问第十
四)。
问。夏中不受七日法。暂小小出界。故得坐不。
答。
忏悔得(欲出受法二利无遗。不受而出。得越法罪。故须忏悔。始得夏坐。要知律规。出必告知于众。
或偶失告。必须忏悔可也。不忏悔。罪益深重。律中可见○三受七日问第十五)。
问。夏中一因缘得三受七日不。
答。言得(比丘若为三宝看病
供养大众等缘。或路远事难。日浅则缘不能成。枉劳出入。故佛以慈悲。方便而开之。勿为此言无事闲游。偷安
怠惰。失大功德。甚不可也○不坐寄受问第十六)。
问。夏中不坐。或十人至十五人。欲来寄
(托而)住共受岁。(前坐人)得共住共受岁不。(不坐者。即十五等人。如此间结
坐时。他或自时言。我某大师处受戒坐岁而来。不必此间结坐。伹要寄在于此受岁。何如)。
答。若及
(五月十六)后坐。(众)当(与他)结(后坐。令他后受岁得)若不及后坐不得。(自恃
怠惰。与法相违。故下开端)此人若全不知有(结)坐法。(而来者)得(姑)容。
(之共受岁)若知有(坐法)故违(强来欲受岁者)不得(何以故。此乃罔尊自大。我慢居懹。纵
容他受。亦不得岁故○有事移坐问第十七)。
问。夏中坐。若为三宝事。若疾病种种
众难得移坐不。
答。得(移)坐。(以坐定制。
缘事必开。下立法既移。有何法则)当白众中受三十九日法。(受)三十
九日法巳。有事便出界三十九日
法。三十九
750-A¶ 第 883a 页 X44-0883.png
日满得还。(于本处受岁亦好)一若不得。(一者万一之辞。万一彼处缘事未终。受岁
又近。不得还者)亦可彼处受岁。无犯。若坐初不受。临行时亦得受。若坐。巳满三十九日者。事便出界。若以夏僧一谏取好。
750-A¶ 第 883b 页 X44-0883.png
后不得者。一则日属来朝。二则缺于志诚。故云不得。此亦为最后来者。开端无别○忘受可坐问第二十一)。
问。夏中坐忘不受七日法。一出行得坐不。
答。
忆即悔得。一坐中不过二三悔。过二三悔不
得岁(既悔不应再犯。再犯不名为悔。亦同上文。引喻可知。故云不得忏悔羯磨。依所犯事说即得○
屋下受岁问第二十二)。
问。受岁时。若天雨。得屋不受岁不。
答。得(依律受岁。应在
戒场露地而坐。表夏满之功。超出界外。故以天雨移亦不妨。此临时之方便也○结坐有碍问第二十三)。
问。既至某方结坐。有碍不达得进。
遥结坐不。。
答。不得。正可到
彼结后坐。若道路有僧住处。便应就坐
住二三日。治房室。然后受三十
九日去。若无
僧住处。五人以上共结界坐。然后坐。
(若欲去受岁)留一二人守界。(然而欲去)满三十九日乃得去。(受岁
则可)若后人(此三字宜衍。若)不满三十九日去(充受岁)者。前去人
不知。(不满有过)不失(前)坐。(受岁亦得)后人失(后人知不满日有过。故违佛语而去。
即失前坐。受岁亦不得。故知必须日满而去可也。此为欲求不及者。开端无别○檀家结坐问第二十四)。
问。一人至四人。得白衣家。结坐不。
答。不得。五人以
上得(五人乃至多人者。方可羯磨作法。结小界而坐。如众少不如法。故亦不得○一人结坐问第二
十五)。
问。一人静处得结坐不。
答。(应云不得。上来四人尚且不得。况一人乎。下开
端)先有结界。二人以上得。一人以不得。
750-A¶ 第 883c 页 X44-0883.png
后得。
问。比丘夏坐中得受请他施。及受他寄物。或经十
日。至三月得尔不。
答。作不贪(心)受。不限时节(不拘远近无过。
若有贪心。十日内即应舍。以急施衣止开十日故。详明律部可知○坐作有为问第二十七)。
问。夏坐中界内作有为事。得应坐不。
答。福
(德)事得指授。馀(非福德事)不得(若有三宝等有益者。但得指示令作。犹不宜亲自营
为。恐失威仪。亦废禅坐故。馀不得者。犯客作罪。故制○夏坐修葺问第二十八)。
问。受夏坐人。云何房舍破。当补治为。
谓始坐坐讫时耶。。
答。三月中破即治(不论
时分。有主事僧。未安居前。便应作唱云。房舍破。当补治。僧祇律中。有房屋破漏。春末月应当治。若草覆者。还用
草补。若瓦覆者。还用瓦补云云○尼来受岁问第二十九)。
问。受岁时。尼来界内。求索受岁。应与受
不。
答。二尼以上得。一不得。所
以尔者。(何也)以尼独出界。犯重故(因尼犯重。故不得岁○上岁坐竟。下度人
事品)。
* 度人事品第六
(度者。提携救脱之谓也。末世众生。居家苦迫。不能出世。欲求出家。度于生死大海。故云度。以上结界安居
坐禅。名为自利。既得自利。亦当利他。故继之于度人事品。有九问答○单巳度人问第一)。
问。一人得度沙弥不。
答。二人得。(一人不得。何也。一为
和尚。一作阇黎教授故。和尚亲传戒法。阇黎诫轨则。不同佛世。一亦能故。所以众多更妙。单巳为师者不可○
度人遥请问第二)。
问。(比丘)度沙弥。得遥请和尚不。(梵语乌波吒迦。于阗国翻为和尚。此云力生。三
乘道力。五分法身。皆因师力而生。即亲教师也)。
答。不得(一度即为本师。自既未能。且律其时故。不
得遥请者。或远处另请他师。而来代之。故不得。何也。他度即他弟子故。或遥空礼请。原受本师之名。以为作證。
750-A¶ 第 884a 页 X44-0884.png
亦不得。虚得其名。不及面面相承故。此乃滥叨师位。故制○腊缺度人问第二)。
问。未满五腊度人。犯何事。其弟子为得戒不。
答。若
知非法而度。犯舍堕。过三谏不止。犯
决断。(上答师犯之问。下答弟子等问)若弟子不知(师)是非法。(受时恳切。无有
馀念。亦可)得戒。若知不得
750-A¶ 第 884b 页 X44-0884.png
请和尚戒师。所投比丘。故是师非。
答。非
师。若后从受法者。可为法师。若
(但)依随者。可为依止师(毕竟不得称和尚。不曾得他戒故。混滥称师者。于此可鉴
○度人不教问第九)。
问。比丘多度弟子。或作二师。都不教戒。犯
何事。
答。犯舍堕。昔迦叶佛时。有
比丘度弟子。不教戒。多作非法。(或毁禁戒等。以无教诫。不能忏悔。下明感
报)命终生龙中。(□□□□)龙法(受苦法)七日一受对时。火烧
其身。肉尽骨在。寻后还复。则复烧。不能堪苦
便自思惟。我宿何罪。致如此苦耶。便
观宿命。自见(即知)本作沙门。不持禁戒。师亦不教。(因知师不
教戒)便作毒念。嗔其本师。(此乃忤逆怨爷娘之类也)念欲伤害。(其师)会
后其师与五百人来乘船渡海。龙便出
水捉舟。众人即问。汝是谁。答我是龙。问
汝何以捉船。答汝若下此比丘。放
汝使去。问。此比丘何豫汝事。都不索馀人。
而独索此比丘者何。龙曰。本是我师。不
教戒我。今受苦痛。是故索之。众人事不得止。便欲捉
此比丘著水中。比丘曰。我自入水。不须见捉。即便投
水丧命。以此验之。度人不可不教
戒(既为人师。勿失于教。欲善学无善教。善即翻成不善。失教之过也。或不善因教而善。此即教化之功也。是
故律云。凡是弟子应勤检察。不然。乃至令其不修善品。非法自居。如无缰之马。为害非细。所以佛言。汝诸苾刍。
宁作屠儿为杀害业。不与出家授近圆巳。舍而不问。令我正法速时坏灭。是故于弟子处。极须检察。乃至不顺
呵教者。驱令出院。慎毋姑容。而彼此有害也。噫近世往往见。有诫之者谆谆。听之者茫茫。是谁之过欤。此乃专
750-A¶ 第 884c 页 X44-0884.png
为度而不教。教而不善者为诫。深有意焉。思夫大悲世尊。碎身殒命。不能报其洪恩者在。上度人事品竟。下受
戒事品)。
* 问受戒事品第七
(既度人出世。必须与之受戒。因上度不教诫。而招大过。所以度人后。继之于受戒品。受戒者。三皈作法。白
四羯磨。此受彼授。递递相承。令人改恶从善。反邪归正。回光摄念。了悟自心。直至于无生法忍之谓也。事
者。如下犯戒舍戒等事。有十九问答○犯戒不悔问第一)。
问。(若)沙弥犯十戒。(一不杀。二不盗。乃至十不捉银钱等。为之十戒。犯即干犯毁损之意。
其中或犯)一二三(戒)不悔。受大戒得不。
答。若忆而不悔不
得。(身器不净。不得净戒故。或)都不忆。若不知法。受得(戒。如前。以非法得故。下诫
其师)大受戒法。师应问沙弥。(曰)汝不犯戒不。(沙弥)答。若言
犯。即教忏悔。若本师不问。坛上师应问。若
(一总)都不问。师犯舍堕(慎矣哉。为师范者。必须严密细心。审察为上。不然。未见利人。先
损于巳。何益之有哉○受大忏小问第二)。
问。以受大戒。得悔沙弥时所犯不。
答。得。
(既不覆藏。有益无损故。伹)忏悔法同沙弥时(忏)悔法(或向本师。或一比丘即得。
不必同大比丘忏悔法。不忏犹恐大戒不固。又不可大抵同上。先犯而不忆受大戒。复始忆而忏悔者。是恐后
忆而不悔。故出之也○衣钵不全问第三)。
问。(若)沙弥坛上。欲受大戒。(应著袈裟。脱履圆顶。可也)或著俗服。(非袈
裟)脚著履屣。(皮革之属)或衣钵不具。假借当时为得戒不。
答。惟俗服师不问不得。(恐是破内外道。假意受戒故。当知师若问过。令其改过始
得)其馀尽得。师僧犯舍堕
750-A¶ 第 885a 页 X44-0885.png
好彼此名闻。诈作沙弥。欲求增胜)而更受戒不。
答。不得。
问。若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
答。在(因前受者在。所以今受者
不得。然而即大道人而言在者。文中或字宜衍。只作一人看可通。若作二人看。前者犯戒不舍。而言在者不可。
何也。律中比丘若犯重者。必须舍戒而作沙弥。犹尚未许便受大戒。况他不舍而得受乎。故总言不得。经中不
说者。恐译家润文不足。未可知也。当自详之○后师是非问第六)。
问。后师。故是师不。
答。非(因不得戒。不得称师。此为后受忘前者制
○一人为师问第七)。
问。多人受戒。而并请一人为师。可得十人五人一
时受戒不。
答。无此理(律中受具戒。具须十师具足。一和尚。二阿阇黎。并须如法七师
为證。皆请清净等者。若不满十人。戒不成就。何以故。如戒仪云。圆成三聚。必假于三师。举检七非。全凭于七證。
所以必满十人。始得举人受戒。十等一时者。僧祗律中。但许三人一同受戒。四亦不得。以非众为众。而作羯磨。
与理相违。故总云无此理。须异时次第受者可也。或遇僧众太多。不及次第者。或可权开方便。多人一时而受
者亦得。不然。当依僧祇一二人为正○二师受戒问第八)。
问。沙弥更受大戒。请一比丘。为大戒师。而此
比丘不知羯磨法及受戒法。更与请一人。与受
戒。以何当为师。
答。与受戒者是师。无
戒法与者非师(羯磨法者。一白三羯磨策发审问等事也。然欲为师范者。应当深明三观。
精练二持。五德十数。说行两遂者。可也。不然。巳事不明。欲为人师者。非也○师不如法问第九)。
问。(若受戒时)坛上师僧。(三师七證)或著俗服。(不搭袈裟)或犯禁戒。(失比
丘体)受戒者得戒不。
答。若受戒人知是非
法。不得(以生疑动念故。经中有一不清净者。汝戒律仪。必不能成就故)不知得(不知是非。
师虽有过。弟子认真。信心致切。了无疑念。故得。信为道元功德母。正在于此。师师受与弟子无涉故○不知受
戒问第十)。
问。受戒时。众僧不和合。或相打骂。为得戒
750-A¶ 第 885b 页 X44-0885.png
不。。
答。若坛上僧和合。便得。(坛僧)不和。(受者)不得(僧宝贵在
六和。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如是可名为僧。今既打骂不和。非僧之类
也。然而众不和。与受戒者无涉。只求坛师和合者。可也。此若不和。当俟调适而后受亦得○取时受戒问第十
一)。
问。受戒。为有时节不。
答。惟后夜不得。初
夜中夜无灯烛。亦不得。要须相睹形
色乃得(受戒要须师师相授。递递相承。睹师形相。如睹圣容。能生信乐。发欢喜心始得。无灯不及
至此。故不得。伹在日中为正。可知○移坛受戒问第十二)。
问。受戒时。或值天雨。更移场屋下受戒。得戒不。
。
答。若欲移戒场。当先
解大界。更结戒场。乃得受戒。不尔者。不得
。
问。受戒时。或有事难。不得究竟。是大比丘不。
答。但
三羯磨讫。便是(大比丘。或三羯未托。未便得戒。可知。事难同上水火等。究竟者。三羯磨后。
更说四随四依开示等法。无别也。所以下文广明○同前不究问第十四)。
问。受戒。尽十三事。后诸戒师和尚不续教戒。得
戒具不。
答。若师不教诫。至十五日说戒。专心听受。便
得具足(例上白四羯磨竟。便得具戒故。尽十等者。戒师坛上但示四重十三僧残事之二篇重戒。
后三篇等。不续教者。或亦有事缘故。专心等者。说戒时。必当具说戒相故。萨婆多云。白四羯磨竟。以得具戒。后
说四随四依十三僧残等者。但为知故说。所以不受三皈。不得五戒。不白四羯磨。不得具戒。受三皈竟。巳得五
戒。后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戒相故。又云。三皈竟。说一不杀戒。而五戒具矣。为能持一。五亦能持故。有以五
戒势分相著故。乃至本意誓受五戒故○衣不具足问第十五)。
问。受戒。三衣不具。有持衣直。或染不染。或裁不裁。
得当衣不。
答。尽不得(有名无实。失威仪故。下三衣品中自明。受戒必须三衣具
750-A¶ 第 885c 页 X44-0885.png
足。缺一不可。纵有衣价等。俱未得全衣。故尽不得。如上假借等说。非但不得戒。将来反要。坠堕三途。有何益哉。
但欲受戒者。必不可草匇。未得其功。先招其过。宁不慎乎○众不能齐问第十六)。
问。受戒时。众僧难得限齐。几僧得受大戒。
。
答。除三师。(外)五僧以上得(若全为正。同前三师七證等说。有六亦可。此但
暂时从权。非常法也。有云。七證表破七逆。佛世有七。今无出佛身血。故云五六亦得○诡诈自尊问第十七)。
问。沙弥曾诈称为大道人。受大比丘礼。后得受大
戒不。
答。不得(礼犹履也。进退有度。尊𢍉有分。以最尊之首。礼于最下之。足。恭敬之至。故称为
礼。彼既无尊无𢍉。虚许不端。未得谓得。犯大妄语。此名偷腊贼住之人。佛〔下〕许度。故云不得○彼处依止问第
十八)。
问。沙弥辞师行。事难不得还。辄于彼
处。请依止师受戒。得戒不。
答。得戒(事难无妨。若师如法堪受便受。
彼此无过故得○哄诱沙弥问第十九)。
问。若比丘诱他沙弥。将至异众。与受大戒。犯何
事。彼众知应听不。
答。若其师有非
法事。(或犯根本大戒。乃至贩卖等不如法事)沙弥及将去者。无罪。(及者趁也。
趁机随去。有益无损。比丘无罪)若无非法将去者。犯重。坛上师僧犯舍堕。
750-A¶ 第 886a 页 X44-0886.png
(受戒品后。继之于受施者。受戒比丘。堪为人间福田。或有檀越。所施四事等物。比丘或当受不当受。种种
事相不同。亦当问明。故有二十七问答○受施得分问第一)。
问。比丘受檀越请。四事供养。所受
物。得分施人不。
答。得(损巳利他。或施饥渴等。功德无穷。正本分事。显其不贪。理
应如是。故云得○长请分外问第二)。
问。以受四事长请。小小缘事出行。
得食外食。得服外药不。。
答。施主听
得(以普欲令人修福故。若不听不得。违他心愿。生讥嫌故。古云。导师有敕。戒勖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分
外贪求。宜应自反○贪心诳受问第三)。
问。(□)他人(若)欲施比丘物。先问比丘有无。(孔恩周急。岐政先煢。
故问有无)比丘实自有。(不应分外更受)以贪心欺彼。言无。他即施
物犯何事。
答。贪取犯舍堕。妄语犯
堕。
问。若众僧食偏与上座。上座得食不。(上座者。三十年四十年大戒。称
为上座。二十年十年大戒。伹称中座下座。今之前戒。但可〔处〕敬。有上座名。未至实位也)。
答。上座
贪心犯舍堕(出世。大事。去贪瞋痴。以为最急。既称上座。当自知之。虽或为众勤劳。理当馀供。
无贪无过。贪即得罪。如僧护经中。上座贪心。乃至堕地狱中。受骆驼身。火烧号叫等苦。可不慎哉○诈求好食
问第五)。
问。比丘不病。称有患苦。求索好食。
既得食之。犯何事。
答。犯重(虚妄贪饕。与盗无异。欺诳悲田。故犯
重罪○失仪受食问第六)。
问。不著三衣受食。犯何事。
答。犯舍堕(□□乞食许着大衣。
赴斋七衣。平常受食五衣。又非伹受食。有持衣者。第三袈裟时不离体。始名真持律行者。不遵佛语。唯图简便。
故得此罪○请人须唱问第七)。
750-A¶ 第 886b 页 X44-0886.png
问。檀越适请二人三人。须众唱不。
答。须唱(唱者应执事人资次
轮流差请。毋得越次。一切客僧。有利养分。不唱不明。故须唱也○僧尼均得问第八)。
问。大比丘羯磨分物时。尼来界内。应得分不。
答。应
得(此所分者。乃十方现在僧物。尼亦是僧数故应得。不然。吾我分别。得悭吝报。为住持者。不可不知○前后
均分问第九)。
问。有人寄物。施一处僧。物至后。更有比丘
来。分时在座。应得分不。
答。(若)打楗槌。(以通十方僧故)应得(分。不
分有过)不打不得分者犯盗
750-A¶ 第 886c 页 X44-0886.png
问。白衣有贯嚫物。本道人
去。与后人。后人得受不。
答。应取。问主人。
(即问此白衣人。或知事等人)本道人。(必)当来不。(主人)答言。永不来。(后人
即当)咒愿取若言或来。不得取。取犯舍堕。知取犯弃是僧物故犯。若道人施他人。他人言。是我物可食
750-A¶ 第 887a 页 X44-0887.png
神受享。或鸟雀等食之。有功无过。若含吐弃之。即是作贱。檀那信施。滴水难消。故得此罪○长食施人问第十
九)。
问。乞食。长得与人不。
答。先无贪心。取长。
得施众生。(乞食有馀。当作四分。一与同行者。一与穷乞人。一分施鬼畜。一分自食。然而无贪心。
偶尔有馀。则可。若贪心多取。则不可)若无众生。举著树头。(上)有众生啖
好。若无。明日还自受水取食。不得弃。以
信施重故。所以还得自取者。以更
无主故。如郁单越取食法(北洲衣食。随处自生。人皆随取而用。都无主执故。然
而律中不受宿食者。惜恋命故。恐有病故。此处还取等者。惜信施故。随机方便。无一定故。可知○得受长请问
第二十)。
问。主人慇勤。得长受请不。
答。(有三可受。无则不宜。
何等为三)若其(主人之)处得行道。(又)无难(事又。)无短乏。(有此三益)得
往。
问。主人请食。得遣人代不。
答。主人意无在
(不拘)得。若主人嫌代去。犯舍堕(决意请此。不请彼故。反令讥嫌退息。故得此罪
○比丘鬼食问第二十二)。
问。鬼子母食。可食不。
答。咒愿然后可食(非但此也伹有
香火神祇等食。悉当咒愿可食。咒则随意可持。愿者愿鬼子神等。速超净土。施食檀那增其福慧。比或偶遇。必
无食处。则可。不然。不可○施生食直问第二十三)。
问。主人施比丘牛马奴供食直。得
取不。
答。取用。不得卖。弓刀
一切凶器仗。皆不得受(此乃伤残物命之器。受之有损无益。又有所忌故。不得受。
慎之○斋竟馀后问第二十四)。
问。人自出物供斋。斋竟。去馀物。后僧来。
750-A¶ 第 887b 页 X44-0887.png
得食不。
答。打楗槌得(食无过)不打犯盗(此同上十二斋米中说○共盘
受食问第二十五)。
问。比丘共盘食他分。犯何事。
答。若
问听无罪。不听取食犯堕。若
不问亦犯堕。所以不犯者。以共仰手故受
。
问。(若)比丘(欲)乞前人(物。此人)问好比丘非。(意谓好者当施。不好无施
乞物比丘)若(云)是(好比丘。而)得物至。犯何事。
答。实好言好。犯堕。
(好者实自言有戒德等。以贪心自赞。故得此罪)不好言好(与大妄语罪同)犯弃(为物犯戒。
失比丘行。故得此罪。慎矣哉○施物还取问第二十七)。
问。比丘一切长物。施人言。我后
须还自取。得尔不。
答。得(虽尔要)与可信者(好。不
可信者。有失约故)然后更语一人。我物施某比丘。若取还语。不得辄取
750-A¶ 第 887c 页 X44-0887.png
骨铭心。始得○看病为人问第三)。
问。看病人。不语病者。私用钱与他病人。作食汤
药。犯何事。
答。若用五钱。(与他)犯弃。(虽有好心。为人私取。故得此罪。下开
端)若后语病者。(知之。病者)欢喜不犯。若病人(嗔)恚(不喜者。应偿)
不偿(亦)犯弃(嗔恚心生。便同盗论。故得此罪。当知一切因果罪福。只在一念之间。毫釐有差。
天地悬隔。岂得忽乎○长物与馀问第四)。
问。为病故。主人日供一百钱。五十便足。馀
者得与馀病者。作食不。
答。病者自与。便得(病者不与。或私取与
者。罪应同上。但私用馀长。问辞略异。可知○与病作食问第五)。
问。病比丘无人看。比丘。得与作食不。
答。山
野无人处。日中不得往还得作七日。
先净薪米。受取得作
(薪米不净。恐伤虫蚁故。又云。在众中作净羯磨。而受取作亦得。昙无德部受日法云。时有佛僧塔事。及父母檀
越召请。受戒忏悔等缘。并瞻病求药。问疑请法。如是诸事。不知云何。佛言。不及即日还。听受七日去。不及七日
还。听受十五日去。不及十五日还。听受一月。及一月日应还。要须众僧和合。白二羯磨。方得出界。事讫还来安
居。至期满受岁○用酒下药问第六)。
问。病人须酒一升二升下药。可与不。
答。若师
言。(用之)必瘥。得和药服。(亦)不得空服(空服破戒故不得。亦应犯堕。酒中过
多。有三十六乃至无量。处家者。败国亡家。为僧者迷真失性。详明律中。不引○病欲服气问第七)。
问。比丘病。得服气不。。
答。不得。同外道故(外道炼身。不识惟心。病从业感。服气何为。业散病除。不劳馀力故○
病可使咒问第八)。
问。比丘肿病。得使人唾咒不。
答。得(唾口也。以口持
咒。咒水治病。仗其威力。而瘥病故。此是密部所有。随意所求。如如意珠。非同外道。故得○卖衣求福问第九)。
750-A¶ 第 888a 页 X44-0888.png
问。比丘病困。或阙。衣钵。施众或卖
用作福德。犯何事。
答。若更得弊故即受
得。(不犯)无有(旧衣受持)犯舍堕(因保病而违佛教故。所以衣钵乃资身之急。务入道之正
缘。如车之两轮。如鸟之二羽。宁舍身命。勿离衣钵。于此可见○上疾病事品竟。下死亡事品)。
* 死亡事品第十
(死亡乃终尽之谓也。盖夫病痊则生。病殒则死。死则未免有所遗之物。必当因果分明。羯磨散众。众当与之咒
愿。令亡者灭罪生福。乃至超升净土。故疾病品后。继之于死亡事品。有十四问答○越规分物问第一)。
问。亡比丘物。都不打楗槌。
不羯磨。而分者。犯何事。
答。界里一人以上(乃至
二三人)尽得打楗槌羯磨。若不羯磨。而打楗槌。
750-A¶ 第 888b 页 X44-0888.png
舍堕(奈何。今之为弟子者。若见师亡。便谓。我师之物。是我所有。如父家业。必属于子。谁敢得之。不达
佛法与世法不同。那管犯罪不犯罪纵有地狱。且顾眼下故也。此等非伹世谛俗僧。学道禅和。不通佛教者。亦
或有之。哀哉惜哉。求道者当通教相。明信因果。不然。虽云学道。反入泥犁。无所祷也○师物应得问第三)。
问。若师亡。僧羯磨分物。弟子应得分不。
答。
应得。(何也)即是(现前)僧故(呜呼弟子随众。祇分一分者。可见佛法平等以至如此。末世果
有如是弟子。即可谓之真修行人。戒定慧品必得增明。无上菩提庶可希冀矣。不然。瞒顸儱侗。因果不明。欲求
圣道。秪恐未望见在。信夫○无众分物问第四)。
问。(若)师亡。更无馀僧。(无僧在界)唯有弟子。或五戒十戒。(未得
具戒)得羯磨分此(亡师)物不。
答。即是僧故。
得分。但打楗槌羯磨。不打不羯磨。不得
。
问。病者无常。供病馀物。后人
得与馀病者不。。
答。此是僧物。
不得辄取。(与人)直五钱犯弃(纵减五钱。计直轻重。一总都应打楗槌。羯磨分者。始
得无过○因亡哭泣问第六)。
问。(若有)师徒父母兄弟死。(比丘因之而)得哭不。(哭泣皆悲哀之意。大声曰
哭。细声曰泣)。
答。不得。一举声。犯
舍堕。可小小泣涕而巳(中泣者。虽在出世道中。亦不越世谛之法。同生一会。不忍
顿离。如盂兰盆经中目连悲哀涕泣等。可知。又明教嵩禅师辅教篇中。有父母师僧。临丧之际。不得用缞经等
服。当以僧服。大亦可也。必以心丧三年。修清净法。以资冥福。春秋追慕。必以营斋诵经。乃至事事法法。皆当异
于世俗。此乃谓之大孝也。略取其意。文繁不引○不在分物问第七)。
问。或比丘死时在。羯磨时不在。或死时不在。羯磨时
在。各应得分不。。
答。及羯磨尽得。(此是
现在十方僧物故)死时在。羯磨时不在。不得
750-A¶ 第 888c 页 X44-0888.png
未来。俱非现在故。不得。然准僧祇律中。有或值死。不值羯磨。乃至若为病人求医药。若为塔事僧事。云应与。是
名无常物法也。复有不应分物。其中或有经律等。应分处与能读诵者。不应分卖。分卖得罪。慎之○厚葬不宜
问第八)。
问。比丘死。后人与买棺木衣服。葬
埋与者。犯何事。
答曰。白僧与泥洹僧僧祇
支。(此云覆膊掩腋衣。即今褊衫之类。与其之)自覆。自馀(所多者一切皆)应入僧。(不得
买棺等。买即有过。何以故)师物一切不得埋(故。埋有何罪)埋过五钱。犯
弃。若弟子私物得。亡者
(存日)知法巳。得分处分者无罪(随其在日之本心。欲用者用。欲散者散。乃至欲
存者存。后人依其遗命。而行者无罪。不然。皆属四方僧物。故不得也○僧与俗葬问第九)。
问。父母诸亲死。比丘与办衣棺木埋
不。
答。不得。(以俗难消信施故。上明死事。下明在事)若父母亡日。(亡应作存。或作
无亦可。无物之日)若病无人供养。乞食与半。
750-A¶ 第 889a 页 X44-0889.png
(众)犯突吉罗。若众不与。(或不应与故)强取。(取物比丘)犯舍堕(此是
僧物。不应取故。舍者善。不舍者当堕泥犁。贪饕违制。故得此罪也。有云。比丘借物与人等说。文字不顺。故不取
也○为师起塔问第十二)。
问。(若)比(丘得)为亡师起塔(欲报师长训诲之恩。可得)不。(塔者。准十二因缘经。塔有
八种。佛塔八重。菩萨七。辟支六。四果五。三果四。二果三。初果二。轮王一。凡僧但蕉叶火珠而巳。今亡师塔。蕉叶
火珠者是。此与上塔。义略异)。
答。自物得用。(与师起塔)师物作(者)不得(以是
十方僧物故。作者同上。犯师物埋葬之罪。可知○得礼师冢问第十三)。
问。比丘得向师冢礼不。
答。得(礼。感师恩德故。下文佛预
设难问。以为或者之辞。或有)难曰。生是我师。(以法益人。当礼可也)巳死尚非
比丘。唯枯骨而巳。何由向礼。答。若佛
在世应供养恭敬。泥洹后亦是枯骨。何以供
养耶。师生以法益人。后亦应恭敬
礼拜。(埋之必然)有何过也(亦如佛恩罔报。理应敬礼。所谓投身不足报洪恩。殒命不能报
深泽。佛恩既尔。师恩例然。可知也○后僧分物问第十四)。
问。分物时。羯磨巳讫更有僧来。得分不。
答。若羯磨讫。不与无咎。若及后羯磨。
犹故得分(后或更有遗忘之物。谓之索欲羯磨。故有此说。此乃世尊深慈细密。一得利于均沾。
二者功乎无失。彼此因果。纤悉无差。非大圣大智慧者。孰能于此哉○上死亡事品竟。下卷三衣事品)。
五百问经略解卷上
750-A¶ 第 889b 页 X44-088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