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唐-尊者胜友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4b 页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四

尊者胜友集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摄颂曰:

「 非亲尼自受,
 舍中处分食,
 不请向学家,
 受食于寺外。」


**** 从非亲尼受食学处第一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莲花色苾刍尼自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4c 页 T24-0604.png
发愿言:「我乞食时得初满钵奉施僧伽,得第
二钵自供而食。」后因行乞见饥苾刍,复持第
二钵以用布施,缘斯断食。明日又乞初钵施
僧,得第二钵方欲自食,时邬波难陀从彼乞
求,便持施与,身体虚羸于大巷中闷绝倒地。
诸居士见咸生讥议:「沙门释子无悲悯意。」由
苾刍尼乞食,事过分废阙待缘,讥嫌烦恼,制
斯学处。

「若复苾刍,于村路中从非亲苾刍尼自手受食
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
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
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非亲者,若是亲尼受食非犯。苾刍尼者,谓
已近圆是清净行。于村路中者,若尼住处受
取、若苾刍尼自为施主,食非乞得苾刍受取,
悉皆无犯。自手者,谓是自受、若他为受。若尼
遣人送者,无犯。言食者,谓五珂但尼、五蒱膳
尼,受得便犯重。言食者,说本意也。是苾刍者,
简苾刍尼。应还村外住处者,往本住处说悔
其罪,设村路中有苾刍者亦不应说。诣诸苾
刍者,谓清净人。我犯恶法者,谓是如来所遮
之事。是不应为者,言非苾刍所应作事。是名
对说者,各各对人说罪名字。问:「自馀诸罪皆
对他说,云何于此得对说名?」答:「谓于住处现
有苾刍,皆须一一别对陈说,不同馀罪故受
别名。又犯罪已,即须陈说不得停息,复异馀
罪。」实非亲尼作非亲想疑得根本罪,亲非亲
想疑得恶作罪,于亲非亲而作亲想无犯。

**** 受尼指授食学处第二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5a 页 T24-0605.png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语窣
吐罗难陀苾刍尼曰:「若有施主请僧食处,汝
可就宅教彼施主多以好食与我。」尔时彼尼
既受教已,于他请处多持好食偏与六众。由
此食少不得周遍,令诸苾刍空腹而去,事恼
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众多苾刍于白衣家食,有苾刍尼指授
此苾刍,应可多与美好饮食。诸苾刍应语是
苾刍尼言:『姊妹!且止少时,待诸苾刍食竟。』若
无一人作是语者,是诸苾刍应还村外住处,
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
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众多苾
刍者,二人已上乃至大众。白衣家者,谓有门
户巷陌之处;若在寺中者,无犯。食者如上说。
此与多好等者,显胜显多。姊妹!且止少时
者,谓据食竟以为少时,是故云待诸苾刍食
竟。若无一苾刍作是语者,若一人遮合众无
犯。若在门外食者,应问:「门内无苾刍尼指授
食不?」若不问者,得恶作罪。若见有尼或出或
入,亦应问之。若不问者,亦得恶作。若尼亲族
家、若由彼尼而设供食指授者,无犯。

**** 学家受食学处第三

佛在广严城,僧诃将军已见谛理,心生正信
常行惠施,所有库藏遂致空竭。世尊知时教
作白二羯磨,于彼舍内不应受食,若有床座
应为受之。时尊者舍利子、目乾连,先受彼请
于舍内食。六众见已作是念:「此人初见谛时
亦请我食。」又因食竟,见彼家中有小男女求
食而泣。由乞食事烦恼同前,制斯学处。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5b 页 T24-0605.png

「若复苾刍,知是学家僧与作学家羯磨,苾刍
先不受请,便诣彼家自手受食食。是苾刍应
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
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
法。」

言学家者,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唯此
学人处在居家,非无学位。学家羯磨者,谓众
共许作法成就。先不受请者,虽得羯磨受请
非犯。若非二五羹菜等类,自手受取及得解
法,并皆无犯。言解法者,谓彼赀财还复如
故,应作白二舍前遮法。境想六句如上应知。

**** 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第四

佛在劫比罗伐窣睹城多根树园,时六众苾
刍在阿兰若住,时彼林野多诸贼寇,有信心
者持供食来,欲就林中兴设福会。是时六众
预往迎食,见彼女人被贼剥脱身无衣服隐
在草中。六众见已强令授食。家人后至问知
非法,断绝信心因生讥谤。事恼同前,制斯
学处。

「若复苾刍,在阿兰若恐怖处住,先无观察险
难之人,于住处外受食食者,是苾刍应还住
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
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阿兰若者,去村一拘卢舍有僧住处,此据缘
起故作是说;若更远处亦同此制。凡是住处
若有恶魔不信天众,可畏药叉及诸猛兽,并
不应住。若险难处无看守人者,应差苾刍具
五法者令往看守。既被差已,彼应晨朝诣险
难处用心观察,若见贼时应放火烟、或道中
布叶、或竖高幡令人远见。若有施主送供食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5c 页 T24-0605.png
来,见此标时令其警备、或遣人迎接。其观察
人,听在中前食五正食。若看守人在道受供
者无犯。住处外者,谓离住处也。应还住处者,
前三学处过由家起故云向村外;此一学处
过在空林,故云应还住处。实无看守作无看
守想疑,得根本罪,次二轻,后二无犯。在阿兰
若所居方地,星辰道路咸应善知。行人来往
随力供给。乾[麸-夫+少]及水量时贮畜。若见客至应
唱善来,含笑先言不应嚬蹙。若女人。来随其
年几作母女姊妹等想,馀文可知。

*** 第五部众学法

总摄颂曰:

「 衣食形齐整,
 俗舍善容仪,
 护钵除众病,
 草水过人树。」


众学法者,谓于广释及十七事中,所有众多
恶作恶说,咸悉摄在众学法中。如诸苾刍不
应鼓乐,若供养时不得告云:「汝可作乐。」应语
言:「汝可供养大师。」不应三指点灰于自额上
画为三道,亦不以镜及水为好观。而观虫之
时,见面无犯。若看面疮痕、若看头白面皱、观
知前后容颜改变生厌离想,此皆无犯。不应
以梳理发,于诸善品不应懒惰。若为大众种
植诸树,未花未果不应舍而远行,若嘱别人看
守者无犯。出入门户咸须用心,开闭之时
不应造次。若经行时勿缓勿急。应畜洗足器,
若见瓶空应即添水。不应以杙钉于制底。不
应登上。若无求寂及以馀人者,应香汤洗足
为供养事上亦无犯。若作大师形像,除脚钏
耳珰,馀庄严具随意应作。若菩萨像者听。佛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6a 页 T24-0606.png
陀大会旋绕村城行道之时,五众咸应随从
围绕,其最老上座应受吉祥水,有力少年应
助擎像,如是等于律所说,不依行者咸得恶
作。又于苾刍尼学处,苾刍所不应为者,亦皆
得罪,是故通言众多学法。此等皆由法式事
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过去诸佛云何教声闻
众著衣服耶?」是时诸天前白佛言:「如净居天
所著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观知,如天所说无
有异也,因制苾刍披著衣法。言齐整者,离不
齐整著衣之过。应当学者,是应学事。不太高
者,不过膝上。此中犯者,若苾刍不依佛教,不
顾羞耻欲为非法者,捉衣开张得责心恶作;
若披著身得对说恶作。若苾刍有顺奉心,而
著衣不如法、或时忘念、或是无知非法著者,
唯犯责心恶作。如是于馀学处准此应知。不
太下者,语不下垂至地。齐何是著裙量?谓齐
踝上四指。不象鼻者,不放裙边,当脐内擪下
垂于地,由如象鼻。不蛇头者,谓反出衣角,
屈擪腰间,头若龙蛇。不多罗叶者,谓捉裾边
细叠成襵,腰边总擪,形若多罗叶,上聚下散。
不豆团形者,总捉上裙傍内腰裹,同俗妇女
著裙作豆团形。齐整披三衣者,亦是离不齐
整著衣过。不太高者,谓不过膝上。不太下者,
不垂过裙缘。好正披者,不张手足现撩乱相。
好正覆者,应好覆盖不偏露形。少语言者,不
应同俗多作言说,不大叫呼如童儿类,设有
须唤他不闻时,应请俗人为其大唤。不高视
者,举目视前一踰伽地是为视量,踰伽量者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6b 页 T24-0606.png
长四肘也。不应傍视亦不回顾,端形直视徐
行而进,牛马犬等应预观察,不应逼近恐有
伤损。不覆头者,不以衣物覆头如新嫁女。上
下衣服不得偏抄一边露现形体。双抄者,总襵
两边置于肩上。凡是行步非大人相者,皆应
远离。不摇身者,如衒色女摇身而行。不掉臂
者,犹如小儿及瘨狂类。不摇头者,犹如象子
摇动其头。不肩排者,不以肩膊排触于他。不
连手者,不应连手在路并行。

未请坐不应坐
者,在室罗伐悉底城,由邬波难陀在婆罗门
舍,制斯学处。不善观察者,亦在室罗伐悉底
城,由邬陀夷不观床座坐杀小儿。放身者,缘
在劫比罗伐窣睹城,由邬陀夷习学菩萨昔
在宫时生戏弄心放身而坐,床座摧破招讥
故制。不垒足者,不以一脚重于脚上垒之而
坐。不重内踝者,谓不正身重踝而坐。不重外
踝者,准事应知。恭敬受食者,凡受食时极须
存念,不应宽慢致令钵破。不得满钵受饭者,
受食之时应观其钵勿令流溢,所有羹菜不
应多请,后安饭时恐溢出故。行食未至不应
遥唤,随到受之勿生贪想。若预申钵表有贪
心,钵临食上是丑恶相。言恭敬者,不多言说
相同淫女。应善用心搏者,谓以手把饭非多
非少可口而内,非是搏令相著,张口待食现
饕餮相。食在口中不应言说,同白衣法。羹饭
不得互掩覆者,意欲多求长贪心故,应于饮
食生厌离想,是为出家所应作事,随得随食
少欲为念。不弹舌食者,施主设食其食过甜,
故为弹舌诈现醋相。不[口*((甫-、)/寸)]㗱食者,其食实醋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6c 页 T24-0606.png
故[口*((甫-、)/寸)]㗱唇作声而现甜相。言呵气食者,其食
过热戏现冷相呵之使热。吹气食者,其食过
冷戏现热相吹之使冷,此等皆是调弄施主
致招讥过。不手散食者,不如鸡爬食。不齧半
者,半在口中半堕钵中。不舒舌者,长舒其舌
舐掠两唇。窣睹波形者,下置[麸-夫+少]团仿其塔状,
上置萝菔作相轮形,是地狱中脯烂拿塔,为
其调戏致俗讥嫌。舐手者,手有馀食不应舌
舐,手有食水不振馀人,系心而食充躯长道,
不得观他生嫌贱心。

污手捉净水者,谓食所
沾及不净所污。凡欲食啖,皆须土屑澡豆等
净洗手已,方捉食器饮器及净水瓶。有诸俗
人从苾刍乞钵中水,为吉祥故、为除病故。时
邬波难陀以所食钵水和残饭持与,令生嫌
贱,是故圣制授钵水法,应先三遍净洗钵已,
盛满清水诵圣伽他,可两三遍方授与人。地
上无替不应安钵者,若以树叶等为替者无
犯。不立洗钵者,恐堕破故,及危险等处皆恐
损故。

听法之人先应虔敬,若怀憍慢法水不
停,是故恭勤方能受道,离憍傲相及诸兵刃
方为说法,若有病者无犯。

若青草上好树下,
及花果树人所停息者,不应大小便。若棘刺
丛处者无犯。若大林中行枝叶交茂,应离
人行处,若涉生草田间无空处,应持乾叶布
上便利。若无可得者无犯。应于寺东北角安
置圊厕,其厕四边应栽棘刺,大小行厕并须
别作,各安门扇皆著傍扂,其便利处应在隐
屏。凡欲入厕应脱上衣,在于上风净处安置,
向洗手处于砖版石上,先置灰土用为洗净,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7a 页 T24-0607.png
其置土物长一肘、阔一磔手馀,用灰及土列
作两行。行别七聚,更安一聚总十五聚,土须
细末聚若半排,贮土之器应用木槽,预收备
拟无令阙乏。将入厕时持土三块,事讫可用
馀物随时去秽。一用洗身,二块遍洗左手。其
筹片等不应弃于厕内,应穿小孔向外弃之。
下湿之乡别为洗处,水流外出不应停溢。若
悬绝临崖者随事筹量。初入厕时作声謦欬、
或时蹋地、或复弹指,应掩门扇闭以傍扂。便
转既竟,左腋抱瓶右手开门,至洗净处蹲在
一边土近右手,瓶安左髀左臂牢[(序-予+厌)/手],或安三
叉木上。注水向身,然后右手拨取七土但洗
左手,后之七土两手俱洗。馀有一土用洗君
持,其水随洗随流勿令停住。次向馀处别洗
双足,披衣持瓶,既到房已安置触瓶,以乾牛
粪揩手,取净瓶水如法再三洗漱,方名为净,
得作馀事。此由身子作斯洗净,伏彼外道婆
罗门故。世尊因此制诸苾刍,若不依行咸得
恶作。若小便时,但一土洗身一土洗身,如广
文说。捡挍寺人数观厕处,见有不净即应扫
拭涂治、或水洗令净。其小行处有不净时,应
用草揩或破布拭以水灌洗,有泥决通无令
臭秽。若有病人不能起动者,应穿床席作孔
以破衣替,身恐生疮损除弃不净,应畜两盆
更互净洗、或将油拭。大小行时不应披三衣,
但著僧脚崎及裙,亦不应用好者,善须详审
勿衣触地。若苾刍大小行讫,乃至未将净水
漱口,不受他礼亦不礼他,不坐床座及啖饮
食,违者皆得恶作。若饮药汤无水可求者无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7b 页 T24-0607.png
犯。若服泻药若患苦痢,乃至未止不应数洗,
须将筹等权时且用。若泻痢竟依法而洗。鞋
履沾污即应洗除。病人坐处及洗净处勿令
劳倦。若便利未至不应预去,时至不应久留。
若泄下气勿使作声。旋溺事了,不应久住其
处。于厕屋内若上座前、若在净地,及对食者
皆不洟唾。凡洟唾时勿作大声,亦不应数。若
多唾者应向屏处,若有病缘听安承器、若沙、
若石、及草土等,安在器中勿使灒溢,应数洗
之无令臭气。不得水中者,若水阔应于木上,
若无可得同上草田。不上过人树者,恐日时
过望取食人,若有虎豹听上高树,但有难缘
并皆无犯。

此众学法总为八例:一、著衣服事;二、入村事;
三、坐起事;四、食啖事;五、护钵事;六、说法事;七、
便利事;八、观望事。馀如广文。

*** 七灭诤法

摄颂曰:

「 现前并忆念,
 不痴与求罪,
 多人语自言,
 草掩除众诤。」


「 应与现前毗柰耶,
 当与现前毗柰耶。
 应与忆念毗柰耶,
 当与忆念毗柰耶。
 应与不痴毗柰耶,
 当与不痴毗柰耶。
 应与求罪自性毗柰耶,
 当与求罪自性毗柰耶。
 应与多人语毗柰耶,
 当与多人语毗柰耶。
 应与自言毗柰耶,
 当与自言毗柰耶。
 应与草掩毗柰耶,
 当与草掩毗奈耶。」


若有诤事起,当以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7c 页 T24-0607.png
而除灭之。此等皆由他诘问事,不忍他诘讥
嫌烦恼,制斯学处。

七灭诤法者,于四诤事七法能除,是故名此
为七灭诤法。何谓四诤?一、评论诤;二、非言诤;
三、犯罪诤;四、作事诤。言评论诤者,如有诤云:
「凡说法时获利养者,此物合入说法之人。」有
云:「不合。」由此为缘,遂致纷竞。因评论事而起
诤故,名评论诤。此之诤论局在僧众、或望别
人诤根有六,若缘差别乃有十四。何谓为六?
一、忿恨;二、覆恼;三、嫉悭;四、谄诳;五、无惭愧;
六、恶欲邪见。何谓十四事?一、法;二、非法;三、
调伏;四、非调伏;五、有犯;六、无犯;七、重;八、轻;
九、有馀;十、无馀;十一、责心罪;十二、恶作罪;十
三、恶说罪;十四、越法罪。下三对人说。又有三
种:谓善、不善、无记,亦是诤根。问曰:「凡是评论
即是诤耶?」应作四句。第一句是评论而非诤,
谓但有评论不入诤门。第二句是诤非评论,
谓馀三诤。第三句前二合。第四句谓除前相
馀之三诤。各为四句,准此应说。言非言诤者,
若前人是善不应诘责而诘责者,名非言诤。
非者,是鄙恶义,谓以鄙恶之法而责诘他,如
世人云:「此非是人。」意欲说其是鄙恶人。如以
非法诘实力子而兴于诤,此即是根,馀如上
说。犯罪诤者,谓五部罪,由诤此罪而起于诤,
此即是根。从身语心有犯,唯身如苾刍,与
未具人同室宿,未出作已出想。若卧睡已,女
人后至或睡不觉,他置高床、或他然灯烛等
有犯。唯语谓无故心过五六语,为女人说法
有犯。唯心谓长净时有心覆罪有犯。身心俱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8a 页 T24-0608.png
如杀生、饮酒有犯。语心俱如为女说法,故心
过五六语有犯。身语心俱,谓杀生、饮酒、发言
称叹,是谓三业犯罪差别。作事诤者,由作单
白等羯磨之事而为诤根,于所作事诤得生
故。

已明四诤。七灭云何?今于此中略言其要。
初评论诤以二法灭,谓现前及多人语。次非
言诤以三法灭,谓现前、忆念、不痴。次犯罪诤
以四法灭,谓现前、自言、求罪自性、如草相掩。
次作事诤,和合僧伽当为除殄。言现前者,有
其二种,谓人、法现前。人是能殄诤。人及所为
者。法,谓如法如律为其除诤。言多人语者,若
诤难殄,应可行筹。据筹多者而除其诤。有四
种:行筹、覆盖、显露、耳语,一切僧伽。言忆念者,
如实力子,被他苾刍非法诘时心生愧耻,众
应与作白四羯磨,忆念之法彰其无犯。言不
痴者,如西羯多苾刍,瘨狂之时造众过恶,后
被他诘,众应与作不痴羯磨。言自言者,如有
苾刍既犯罪已,或诘不诘、或令忆不忆,诣苾
刍前如法说罪。言求罪自性者,谓在众中初
言无犯生轻慢心,后言有犯等,应与羯磨为
治罚法,求罪自性。言如草相掩者,两朋斗诤
不和合时,二朋之中有尊宿者,各于自朋以
理告示,于他党处共作忏摩。其所犯罪咸皆
说悔,息高慢心求共和合,如是展转更相愧
谢。如草相掩有三种人:一、举事人;二、被举人;
三、处中人。此三各有十六法,及处中人八法。
五法简与重简,令就有德付使往还。殄诤法
等,具如广文。前云因论说法诵经之时,所获
施物谁当合得共生诤竞者,佛言:「但说法人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8b 页 T24-0608.png
下至说一颂,所得利养法师合受,勿致疑惑。」

复次既识于诤及除灭事苾刍,要行伏烦恼
法,依阿笈摩教当略言之。此别解脱经统明
首末,体义大纲要有十事,谓止息、忍證、依仗
僧伽、净信女人、资生受用、苾刍、苾刍尼俗人之
事、取食、受请、威仪轨范、共相诘事。若苾刍依此
十事修行之时,由二种烦恼而生其犯:一、远;
二、近。远者,谓由忘失正念,追寻昔事而起烦
恼作其罪业。近者,谓烦恼心忽然自起,于现
前事作其罪业。时彼苾刍知其因已,应当远
离如避火坑,顺理作意令因不起。若彼烦恼
以自心力不能除者,应就尊宿及闲三藏有
德行人请对治法,作意除遣。仍不除者,当于
昼夜读诵闻思简择其义,于三宝所及师长
处,至诚供养忘自劬劳、或向他方或减食等,
令彼烦恼不复现行。仍不除者,当往尸林独
居兰若修不净观、为四念住无常等想。仍不
除者,应生惭耻作如是念:「我所为非,戒不清
净,不能一一如法护持,而复受他四事供养。
诸佛世尊及得天眼诸同梵行,并天神等悉
遥见我知我破戒。为此不应起烦恼心造诸
恶业,当自剋责如救头然,于清净境说除所
犯勿致后悔。」如上所说不能依行,及受信心
所有衣食,皆得恶作罪。若作如斯对治行时,
性多烦恼未能殄息,仍起染心,虽受信施亦
无有犯。当自审察,虽作种种折伏方便,然烦
恼心不能除者,即应舍戒归俗而为白衣,勿
令有罪受他信施,此诸恶业定感当来恶异
熟果,如增三经广说其事。上明四诤及七灭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8c 页 T24-0608.png
事了。

次明略教。

问:「于此广说毗柰耶中、或时有事非佛所遮
亦非开许,苾刍于此当云何行?」答:「若有此事
应观略教。如律杂事中说,佛告诸苾刍:『或时
有事,我从先来非遮非许者,然于此事若违
不清净顺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行之。若违
清净顺不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制此略
教有其二意:一、为遮外道云释迦子非一切
智故;二、令未来诸弟子众得安乐住故。」总结
如文。此是如来、应、正等觉戒经中所说所摄,
若更有馀法之随法与此相应者,皆当修学。

「仁等共集欢喜无诤,一心一说如水乳合,应
勤光显大师教法,令安乐住勿为放逸。」

言所
说者,谓是文句所摄,是义有馀,谓十七跋窣
睹等所说学法咸应修习。法之随法者,法谓
涅槃清净无累,随法即是八圣道等,能随顺
彼圆寂之处,是故名随。馀文劝学可知。
*** 七
佛略教法

毗钵尸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苦身以
为正行,又诸邪师顺其情欲为说邪法,但由
苦行能招乐果令生信解,作如是说:「往昔恶
业由苦身除,今日新罪更不复作;宿业既尽
苦果不生,果不生故破生死堰;永出有流获
得常乐,作如是行方曰沙门。」尔时彼佛为欲
对治此邪解故,说斯略教:

「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处;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此颂意显对治苦身修行之类,故说忍是精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9a 页 T24-0609.png
勤中上,不由自饿苦身受诸热恼得胜涅槃。
此中忍者,谓谛察法忍,由解了法终获涅槃,
是常善故,不由苦身而能證会。复为遮彼邪
见外道出家之辈,妄说异法教化他人,无益
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恼终无果益故,云出
家恼他人不名无沙门。沙门者是寂静义。


弃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为生天而修梵
行,希望后世受天妙乐。尔时彼佛为欲对治
诸弟子众,说斯略教:

「 「明眼避险途,
 能至安隐处;
 智者于生界,
 能远离诸恶。」」


如人有眼能避险难,终获安隐。此中眼者,谓
是慧眼。眼有明照,与慧相应,故名明眼。险途
者,谓是二处:一、是生天;二、是恶道。虽复生天
受诸胜乐,报尽之后还堕恶趣。安隐处者,所
谓涅槃安隐常住。智者,即是善解方便修出
离因。生界者,谓是三界众生。诸恶者,谓是愚
夫杀羊祠祀求生天乐,智者了非不随其见,
修出离行远彼邪途。

毗舍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于持戒心
生喜足不修胜行,又常乐说他人过失,以语
以意恼害于人。为遮彼故,说斯略教:

「 「不毁亦不害,
 善护于戒经;
 饮食知止足,
 受用下卧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诸佛教。」」


此颂意明,初遮口过不毁訾他,次防意业不欲
害彼。善护戒经等者,为对治彼不能證得沙
门果故,令依教行求妙涅槃,要由戒净舍诸
欲乐及以苦身,不同白衣诸外道辈,离二边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9b 页 T24-0609.png
过方契正修,故言饮食知止足。下卧具者,谓
在边房,受粗卧具,及兰若处常习定门,顺教
勤修故,云勤修增上定此是诸佛教。

拘留孙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希利养
慢修善品。为欲遮彼,说斯略教:

「 「譬如蜂采花,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苾刍入聚然。」」


彼佛世尊,教诸苾刍行入聚落乞食之时,不
应坏彼施主敬心,喻若游蜂在于花处,少持
轻蕊无损色香,趣得充虚勿生恼坏。又释云:
「苾刍之行有二端严,犹如妙花色香具足;持
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资身勿亏此二。」

羯诺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自谈己
胜毁訾于他,唯习多闻讲论义理,好相违逆
乖上人行。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 「不违逆他人,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时彼苾刍,由自持戒观他破戒,常乐伺求他
人过失,是应作是不应作,令心散乱不能證
解,为对治彼说初半颂。下之两句反上应知,
正不正者,谓善恶行。

迦摄波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习定,心
生味著更不进修。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 「勿著于定心,
 勤修寂静处;
 能救者无忧,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众恶,
 惑尽至涅槃。」」


勿著于定心者,劝勿放逸耽味于定。勤修寂
静处者,谓是涅槃,劝彼速令證入见谛,由见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09c 页 T24-0609.png
谛理是妙涅槃所生处故。能救者,谓是苾刍
无忧。常令念不失者,显由见谛获斯果利长
无忧恼。假令證定暂得无忧,由定不能断烦
恼故,由有烦恼心不静息念不圆满,于未来
世忧恼还生。若见谛理更不复退,诸馀烦恼
渐次断除。次一行颂明见谛者断馀烦恼次
第之义。初之三句,明断欲界烦恼,除悭贪垢
故,能行施等,其福渐增。又于圣人清净尸罗
及行忍等息诸怨诤,由上二地等持力故,能
除欲界散乱恶心。惑尽至涅槃者,若三界惑
尽业累俱亡,契会无生證涅槃乐。

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性多烦恼
造诸恶业,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时便
生喜足。为三事故说其三颂,为遮恶行示善
方便,令不忘念善品日增,于十二年中为无
疱僧伽,说斯波罗底木叉略教:

「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
 是则诸佛教。
 护身为善哉!
 能护语亦善;
 护意为善哉!
 尽护最为善。
 苾刍护一切,
 能解脱众苦;
 善护于口言,
 亦善护于意。
 身不作诸恶,
 常净三种业;
 是则能随顺,
 大仙所行道。」」


此中初颂上句云一切恶莫作者,明性遮罪
俱不应作,遮其恶行事通三业,故云一切恶
莫作。所有众善悉应奉行,故云一切善应修。
心所行处悉皆调伏,故云遍调于自心。是则
略明佛所教诫。次颂即是示善方便,初之三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0a 页 T24-0610.png
句如其次第。别护三业,故云善护身等。一一
不作体皆是善,然生死涅槃皆由三业舍恶
从善,劝令尽护,即解脱众苦故叹善哉。是故
苾刍随其力分,常善护持能證常乐。次第三
颂令不忘念,然于三时人多忘念,教令存意
摄想现前。一、于他人诘罪之时,应审护口以
答于彼,勿令失念为卒暴言,故言善护于
口言。二、于先时所经欲境若起忆念,当善护
心勿生爱著,故言亦善护于意。三、于五处非
所行境而作游行,他不与物而辄自取,所不
应食而强食之、或时以身触恼于彼,离此诸
过,故言身不作诸恶。此之三业常令清净名
善苾刍,方是光显奉顺圣教,能随大师所行
正道。

然七佛世尊褒洒陀日,随机设教多少
不同。初则六月一为长净说其略教,次则五
月,乃至释迦如来半月半月说斯略教。

「 毗钵尸式弃、
 毗舍俱留孙、
 羯诺迦牟尼、
 迦摄释迦尊,
 如是天中天,
 无上调御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护世间,
 具足大名称,
 咸说此戒法。
 诸佛及弟子,
 咸共尊敬戒,
 恭敬戒经故,
 获得无上果。
 汝当求出离,
 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
 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
 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所为说戒经,
 和合作长净,
 当共尊敬戒,
 如𤛆牛爱尾。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0b 页 T24-0610.png
 我已说戒经,
 众僧长净竟,
 福利诸有情,
 皆共成佛道。」


初有三颂,结集所说。初一颂彰七佛名。言天
中天者,一切诸佛皆是净天,由彼自證清净
无上法故。释迦大师是天中天,独能于此五
浊恶世调难调者,号调御师,随机教化令得
解脱,故曰天中天。次有二颂赞佛胜德,诸声
闻众尊重戒经。次有二颂是结集引经,劝希
出离勤修解脱,言汝当求出离者,发心舍俗
修出离行,于无常等不应乐著。于佛教勤修
者,谓得见道。降伏生死军者,谓得修道。如象
摧草舍者,譬如大象摧于草舍未劳尽力;智
者亦尔,坏生死狱不假多时,依教奉行作
自他利断诸结漏,于佛教中不为放逸,出烦
恼海尽苦边际證妙菩提。次有二颂亦是结
集所置:初序劝诫作长净意,护戒慇勤宁死
不犯,如𤛆牛爱尾不顾身命。次明所为福业
回施有情,广利无边俱成佛果。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四

* 四波罗底提舍尼法

摄颂曰:

「 非亲尼自受,
 舍中处分食,
 不请向学家,
 受食于寺外。」


*** 从非亲尼受食学处第一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莲华色苾刍尼
自发愿言:「我乞食时,得初满钵奉施僧伽,
得第二钵自供而食。」后因行乞见饥苾刍,
复持第二钵以用布施,缘斯断食。明日又
乞,初钵施僧,得第二钵方欲自食,时邬波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0c 页 T24-0610.png
难陀从彼乞求,便持施与。身体虚羸,于大
巷中闷绝倒地。诸居士见咸生讥议:「自言
出家无悲悯意。」由苾刍尼事,讥嫌烦恼,制
斯学处。

「若复苾刍于村路中,从非亲苾刍尼自手
受食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
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
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非亲者,若是亲尼,受食于彼非犯。故苾
刍尼者,谓已近圆是清净行。于村路中者,
若尼住处受取、若苾刍尼为施主施食非
乞得,苾刍受取悉皆无犯。自手者,为是自受、若他为受。若尼遣人送者无犯。言食者,
谓五珂但尼、五蒲膳尼。受谓受得,即获其
罪。言若啖嚼者,此说本意也。是苾刍者,简
苾刍尼。应还住处者,圣制遣村外住处说
悔其罪。设村路中有苾刍者,亦不应说。诣
诸苾刍者,谓清净人。我犯恶法者,谓是如
来所遮之事。是不应为者,言非苾刍所应
作法。是名对说者,各各对人出罪名也。问
曰:「自馀诸罪亦听对说。云何于此得对说
名?」答曰:「谓于住处现有苾刍,皆须一一别
对陈说。不同馀罪,故受别名。又犯罪已,即
须陈说不得停息,亦异馀罪。」实非亲尼作
非亲想疑,得根本罪。亲非亲想疑,得恶作
罪。于亲非亲而作亲想,无犯。

*** 受尼指授食学处第二

佛在室罗筏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语
窣吐罗难陀苾刍尼曰:「若有施主请僧食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1a 页 T24-0611.png
处,汝可就宅教彼施主,多以好食与我。」尔
时彼尼既受教已,于他请处,多持好食偏
授六众。由此食少不得周遍,令诸苾刍空
腹而去。由饮食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众多苾刍于白衣家食,有苾刍尼指
授:『此与根果、此与饼饭、此与羹菜、此可多
与。』诸苾刍应语是苾刍尼言:『姊妹!且止少
时,待诸苾刍食竟。』若无一人作是语者,是
诸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
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
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众多苾刍者,二人已
上乃至大众。白衣家者,谓有门户巷陌处
也;若在寺中者无犯。食者如上说。此与根
果等者,显胜显多。姊妹且止少时者,谓据
食竟以为少时,是故云待诸苾刍食竟。若
无一人苾刍作是语者,若一人遮合众无
犯。若在门外食者,应问门内无苾刍尼指
授食不?若不问者,得恶作罪。若见有尼或
出或入,亦应问之。若不问者,亦得恶作。若
尼亲族家、若由彼尼而设供食指授者,无
犯。

*** 学家受食学处第三

佛在广严城,僧诃将军已见谛理,心生正
信,常行惠施,所有库藏遂致空竭。世尊知
时,教作白二羯磨,于彼舍内不应受食,若
有床座应为受之。时尊者舍利子、目乾连
先受彼请,于舍内食。六众见已作是念:「此
人初见谛时亦请我就食。」又因食竟,见彼
家中有小男女求食而泣。由乞食事讥嫌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1b 页 T24-0611.png
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是学家僧与作学家羯磨,苾
刍先不受请,便诣彼家自手受取珂但尼、
蒲膳尼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
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
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僧伽者,谓众已为作遮护法。言学家者,
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惟此学人。处在
居家,非无学人也。学家法者,谓众详许善
为羯磨。先不受请者,虽得羯磨受请非犯。
言自手者,谓从彼手堕此手中,初堕手时
便得本罪。列二五食者,欲明羹菜等类受
取无犯。若作解法竟者无犯。言解法者,谓
彼赀财还复如故,应作白二舍前遮法。境
想六句如上应知。

*** 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第四

佛在劫毕罗筏窣睹城多根树园,时六众
苾刍在阿兰若住处而住。时彼林野多诸
贼寇,有信心者持供食来,欲就林中兴设
福会。是时六众预往迎食,见彼女人被贼
剥脱,形体露现隐于草中。六众见已强令
授食。家人后至问知非法,断绝信心因生
讥谤。由饮食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在阿兰若恐怖处住,先无观察
险难之人,于住处外受食食者,是苾刍应
还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
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
法。」

阿兰若者,去村一拘卢舍有僧住处,此据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1c 页 T24-0611.png
缘起故作是言;若更远处亦同此制。凡是
住处,若有恶魔、不信天众、可畏药叉及诸
猛兽,并不应住。若险难处无看守人者,应
著苾刍具五法者令往看守。既被差已,彼
应晨朝诣险难处用心观察,若见贼时应
放火烟、或道中布叶、或竖高幡令人远见。
若有施主送供食来,见此摽时令其警备,
或遣人迎接。其观察人听在中前食五正
食;若看守人在道受供者无犯。住处外者,
谓离住处也。应还住处者,前三学处过由
家起,故云向村外;此一学处过在空林,故
云应还住处。实无看守,作无看守想疑,
得根本罪,次二轻,后二无犯。在阿兰若所
居方地星辰道路咸应善知,行人来往随
力供给,乾[麸-夫+少]及水量时贮畜。若见客至应
唱善来,含笑先言不应嚬蹙。若女人来,随
其年几作母女姊妹等想。馀文可知。

*** 第五部众学法

众学法者,谓于广释及十七事中所有众
多恶作恶说,咸悉摄在众学法中,是故总
言众多学法。如苾刍众不应鼓乐。若供养
时不得告云:「汝可作乐。」应语言:「汝可供养
大师」。不应三指点灰于自额上画为三道。
亦不以镜及水为好观面,观虫之时见面
无犯。若看面疮痕、若看头白面皱,观知前
后容颜改变生厌离想,此皆无犯。不应
以梳理发。于诸善品不应懒惰。若为大众
种植园圃,未华未果不应舍而远行,若
属别人看守者无犯。出入门户咸须用心,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2a 页 T24-0612.png
开闭之时不应造次。若经行时勿缓勿急。
应畜洗足器,若见瓶空应即添水。不应以
杙钉于制底,不应登上。若无求寂及以馀
人者,应香汤洗足为供养事上亦无犯。
若作大师形像,除脚钏耳珰,馀庄严具随
意应作。若菩萨像者听。佛陀大会旋绕村
城行道之时,五种咸应随从围绕。其最老
上座应受吉祥水,有力少年应助擎像。如
是等于律所说,不依行者咸得恶作。又于苾刍尼学处,苾刍所不应为者亦皆得罪。
是故通言众多学法。此等皆由法式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后【宋】【元】处处。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过去诸佛云何教声
闻众著衣服耶?」是时诸天前白佛言:「如净
居天所著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观知,如诸
天所说无有异也,因制苾刍披著衣法。言
齐整者,离不齐整著衣过也。应当学者,是
应学事。不太高者,不过膝上也。此中犯者,
若苾刍不依佛教、不顾羞耻、欲为非法者,
捉衣开张,得责心恶作;若披著身,得对说
恶作。若苾刍有顺奉心而著衣不如法、或
时忘念、或是无知非法著者,惟犯责心恶
作。如是于馀学处,准此应知。不太下者,谓
不下垂至地。齐何是著裙量?谓齐踝上四
指。不象鼻者,不放裙边当齐内擪,下垂于
地由如象鼻,故以为喻。不蛇头者,谓反出
衣角屈擪腰间,头若龙蛇。不多罗叶者,谓
捉裙边细叠成襵,腰边总擪形若多罗叶,
上聚下散者是也。不豆团形者,总捉上裙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2b 页 T24-0612.png
傍内腰裹,同俗妇女著裙作豆团形也。齐
整披三衣者,亦是离不齐整著衣过也。不
太高者,谓不过膝上。不太下者,不垂过裙
缘。好正披者,不张手足现撩乱相。好正覆
者,应好覆盖不偏露形。

少语言者,不应同
俗多作言说。不大叫呼,如童儿类;设有须
唤他不闻时,应请俗人为其大唤。不高视
者,举目视前一踰伽地是为视量。踰伽量
者,长四肘也。不应傍视亦不回顾,端形直
视徐行而进,牛马犬等应预观察,不应逼
近,恐有伤损。不覆头者,不以衣物覆头,犹
如新嫁女。上下衣服不得偏抄一边露现
形体。双抄者,总摄两边置于肩上。凡是行
步非大人相者,皆应远离。不摇身者,如衒
色女摇身而行。不掉臂者,犹如小儿及癫
狂类。不摇头者,犹如象子摇动其头。不肩
排者,不以肩搏排触于他。不连手者,不
应连手在路并行。未请坐不应坐者,在室罗筏悉底城,由邬波难陀在婆罗门舍制
斯学处。

不善观察者,亦在室罗筏悉底城,由邬陀
夷不观床座坐杀小儿。放身者,缘在劫毕
罗伐窣睹城,由邬陀夷习学菩萨昔在宫
时生戏弄心放身而坐,床座摧破招讥故
制。不垒足者,不以一脚重于脚上垒之而
坐。不重内踝者,谓不正身重踝而坐。不重
外踝者,准事应知。

恭敬受食者,凡受食时
极须存念,不应宽慢致令钵破。食钵不得
满者,受食之时应观其钵勿令流溢,所有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2c 页 T24-0612.png
羹菜不应多请,后安饭时恐溢出故。行食
未至不应遥唤,随到受之勿生食想。若
预申钵,表有贪心。钵临食上,是丑恶相。言
恭敬者,不多言说相同淫女,应善用心。抟
者,谓以手爬饭非多非少可口而内,非是
抟令相著张口待食现饕餮相。食在口中
不应言说,同白衣法。羹饭不得互掩覆者,
意欲多求长贪心故。应于饮食生厌离想,
是为出家所应作事,随得随食少欲为念。
不弹舌食者,施主设食其食过甜,故为弹
舌诈现醋相。不[口*专]㗱食者,其食实醋,故
[口*专]㗱唇作声而现甜相。言呵气食者,其食
过热,戏现冷相呵之使热。吹气食者,其食
过冷,戏现热相吹之使冷。此等皆是调弄
施主致招讥过。不手散食者,不如鸡爬食。
不齧半者,半在口中、半堕钵中。不舒舌者,
长舒其舌舐掠两唇。窣睹波形者,下置[麸-夫+少]
团像其塔状,上置萝菔作相轮形,是地狱
中脯烂拿塔,为其调戏致俗讥嫌。舐手
者,手有馀食不应舌舐。手有食水不振馀
人。系心而食充躯长道,不得观他生嫌贱
心。污手捉净水者,谓食所沾及不净所污。
凡欲食啖,皆须土屑澡豆等净洗手已,方
捉食器饮器及净水瓶。有诸俗人从苾刍
乞钵中水,为吉祥故、为除病故。时邬波难
陀,以所食钵水和残饭持与,令生嫌贱。是
故圣制授钵水法。应先三遍净洗钵已,盛
满清水,诵圣伽他可两三遍,方授与人。地
上无替不应安钵者,若以树叶等为替者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3a 页 T24-0613.png
无犯。不立洗钵者,恐堕破故。及危险等处,
皆恐损故。

听法之人先应虔敬,若怀憍慢
法水不停,是故恭勤方能受道。离憍傲相
及诸兵刃,方为说法。若有病者无犯。

若青
草上、好树下,及华果树人所停息者,不应
大小便;若棘刺丛处者无犯。若大林中行
枝叶交茂,应离人行处。若涉生草、田间无
空处,应持乾叶布上便利。若无可得者无
犯。应于寺东北角安置圊厕,其厕四边应
栽棘刺,大小行厕并须别作,各安门扇皆
著傍扂。其便利处应在隐屏。凡欲入厕应
脱上衣,在于上风净处安置。向洗手处,于
砖版石上先置灰土用为洗净。其置土物
长一肘阔一搩手。馀用灰及土列作两行,
行别七聚,更安一聚,总十五聚。土须细末
聚若半挑。贮土之器应用木槽,预收备拟
无令阙乏。将入厕时,持土三块,事讫可用此物随时去秽,一将拭体、一用洗身、一
块偏洒左手。若有筹片,两块便得。其筹不
应弃于厕内,应穿小孔向外弃之。下湿之
乡别为洗处,水流外出不应停溢。若悬绝
临崖者,随事筹量。初入厕时作声謦咳、或
时蹋地、或复弹指,应掩门扇闭以傍扂。便
转既竟,左腋抱瓶右手开门,至洗净处,蹲
在一边土近右手,瓶安左膝、左臂牢压,或
安三叉木上。注水向身,然后右手拨取七
土但洗左手,后之七土两手俱洗,馀有一
土用洗君持。其水随洗随流,勿令停住。次
向馀处别洗双足,披衣持瓶,既到房已安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3b 页 T24-0613.png
置触瓶,以乾牛粪揩手,取净瓶水如法再
三洗漱,方名为净得作馀事。此由身子作
斯洗净,伏彼外道婆罗门故,世尊因此制
诸苾刍。若不依行,咸得恶作。若小便时,但
一土洗身、一土洗手,如广文说。检校寺人
数观厕处,见有不净即应扫拭涂治、或水
洗令净。其小行处有不净时,应用草揩、或
破布拭、以水灌洗,有泥决通无令臭秽。若
有病人不能起动者,应穿床席作孔,以破
衣替身恐生疮损。除弃不净应畜两盆,更
互净洗并将油拭。大小行时不应披三衣,
但著僧脚崎及裙。亦不应用好者,善须详
审勿衣触地。若苾刍大小行讫,乃至未将
净水漱口,不受他礼亦不礼他,不坐床座
及啖饮食。违者皆得恶作。若饮药汤无水
可求者无犯。若服泻药若患苦痢,乃至未
差不应数洗,须将筹土权时且拭,若泻痢
竟依法而洗。鞋履沾污即应洗除。病人坐
处及洗净处,勿令劳倦。若便利未至不应
预去,时至不应久留。若放下气勿使作声。
旋溺事竟,不应久停圊内。于厕屋中不弃
洟唾。若上座前、若在净地及食者前,皆不
洟唾。凡洟唾时勿作大声,亦不应数为洟
唾。若性多洟唾者,应向屏处。若有病缘听
安承唾器,若沙若以石若斩草竖安器中
莫使灒溢,应数洗之勿令臭气。不在水中
者,若水阔应于木上,若无可得同上草田。
树过人不上者,恐日时过望取食人。若有
虎豹听上高树,但有难缘者皆无犯。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3c 页 T24-0613.png

此众学法总为八例:一、著衣服事;二、入村
事;三、坐起事;四、食啖事;五、护钵事;六、说法
事;七、便利事;八、观望事。馀如广文。

*** 七灭诤法

 应与现前毗奈耶,  当与现前毗奈耶。

 应与忆念毗奈耶,  当与忆念毗奈耶。

 应与不痴毗奈耶,  当与不痴毗奈耶。

 应与求罪自性毗奈耶,  当与求罪自
性毗奈耶。

 应与多人语毗奈耶,  当与多人语毗
奈耶。

 应与自言毗奈耶,  当与自言毗奈耶。

 应与草掩毗奈耶,  当与草掩毗奈耶。

若有诤事起,当以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而除灭之。此等皆由他诘问事,不忍他诘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七灭诤法者,于四诤事七法能除,是故名
此为七灭诤法。何谓四诤?一、评论诤;二、非
言诤;三、犯罪诤;四、作事诤。言评论诤者,如
有诤云:「凡说法时获利养者,此物合入说
法之人。」有云:「不合。」由此为缘遂致纷竞,因
评论事而起诤故,名评论诤。此之诤论局
在僧众,或望别人诤根有六,若缘差别乃
有十四。何谓为六?一、忿恨;二、覆恼;三、嫉
悭;四、谄诳;五、无惭愧;六、恶欲邪见。何谓十
四事?一、法;二、非法;三、调伏;四、非调伏;五、
有犯;六、无犯;七、重;八、轻;九、有馀;十、无馀;
十一、责心罪;十二、恶作罪;十三、恶说罪;十
四、越法罪。下三对人说,又有三种,谓善、不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4a 页 T24-0614.png
善、无记,亦是诤根。问曰:「凡是评论即是诤
耶?」「应作四句。第一句,评论但私未入诤
门。第二句,是诤非评论,谓馀二诤。第三句,
前二诤合。第四句,谓除前相馀之三诤。各
为四句准此应说。」言非言诤者,若前人是
善,不应诘责而诘责者名非。言诤非者,是
鄙恶义,谓以鄙恶之法而言诘他。如世人
云:「此非是人。」意欲说其是鄙恶人。如以非
法诘实力子而兴于诤,此即是根。馀如上
说。犯罪诤者,谓五部罪,由争此罪而起于
诤,此即是根,从身语心。有犯惟身,如苾刍
与未具人同室宿,未出作已出想;若卧睡
已女人后至;或睡不觉他置高床;或他然
灯烛等。有犯惟语,谓无故心过五六语为
女人说法。有犯惟心,谓长净时有心覆罪。
有犯身心俱,如杀生、饮酒。有犯语心俱,如
为女说法,故心过五六语。有犯身语心俱,
谓杀生、饮酒、发言称叹。是谓三业犯罪。差
别作事诤者,由作单白等羯磨之事而为
诤根,于所作事诤得生故。

已明四诤、七灭
云何,今于此中略言其要。初评论诤以二
法灭,谓现前、多人语。及众行筹有三种人,
谓能诘、所诘及处中人。此中能诘人有十
六事,当审观察然后诘他:他信语不?其事
实不?是顺时不?有利益不?有是闻疑根不?
为身为语、若村野昼夜、有馀无馀,我有力
不?如是称量,自有五法成就,方始诘他;异
此不应。其被诘人亦有十六事,当审观察
容他诘问:此诘我人是持戒不?有追悔不?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4b 页 T24-0614.png
有多闻不?善律教不?见等十二如前已说。
称量彼人具五法不?又处中人亦具十六
法,谓持戒等、有慈爱心、亲往二朋和谐诤
事、有德有能?异此便非,应以现前法而殄
其诤。有二现前,谓人及法。其称量事有多
十六法,及以八法。诸进不事其相繁多,此
不详述。

其所治人若不肯随顺者,应连缰杙等弃
而调御之。若仍不随顺者,应授与僧及简
重简人并具德行解三藏者。若皆不能殄
息,应付上座遮不令诤。若此亦不息者,应
还付僧作行筹等。是名三法,具如广文。又
非言诤如初诤说。忆念法者,如实力子应
与忆念法。不痴法者,如西羯多苾刍痴狂
时犯,应与不痴法。又犯罪诤,以四法除。作
事诤,惟对众灭。颇有诤事不以七法除灭
得销殄耶。有,谓二人为斗诤事,随一身死、
或时归俗、或复长病、或向他方。前云说
法诵经之时所获施物,谁当合得?因生诤
竞者,但说法之人下至宣说一颂,所得利
养法师合受。勿致疑惑。

有七种事,以七法
灭。云何为七?谓所犯罪不自言事,于他所
说言无犯事。制不自由曾为恶事,他诘问便讳事。若他诘时,时不自臣事。先有许言,后慢事。初谓苾刍见自言悔事,共相朋党为傲事不臣其罪。众应彼犯罪对面诘问,彼臣其察彼罪非罪相,随所犯罪应令说
悔,不令更诘。此之诤事以现前法而除灭
之。复次于他所说。具以三根而诘问时,彼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4c 页 T24-0614.png
云:「我不忆其事。」众应善察问,能诘者令其
忆念,观知虚实,以忆念法而除灭之。复次
制不由己,曾为臣事,他诘问时云:「我痴狂,
不自省觉。」差后不为众,应对彼善三藏者
宣陈其事。彼当善察,于犯不犯求其实性,
以求实事法而除灭之。复次他诘问时,初
言有犯、后言无犯。众应善察,彼对多人自
言其犯、今云不犯,取多人语而除灭之。复
次他诘问时,不往众中自言有罪,即如法
悔,以自言法而除灭之。复次若彼此两朋
共相纷竞,各执己见恃怙慢情,有善苾刍
于后此朋各令息诤,更相忏谢说悔其罪,
起卑下心不相举发,以草敷法而除灭之。

既识诤事及除灭法,苾刍要行当总言之。
此别解脱戒经统明首末体义,大纲要
有其十事,谓遮止不忍、不證、依仗僧伽、净
信女人、受用资具、苾刍苾刍尼、俗人相涉、
取食受请、威仪轨范、共相诘问。若苾刍依
此十相修行之时,有二种烦恼或容生起,
由忘正念便忆曾经远境,起染爱心造众
过失;复由观现前近境起染爱心而犯众
罪。苾刍了知起犯缘已,即于此事生对治
心令其除灭。若染缘强盛不能除遣,应就
尊宿及闲三藏有德行者所,请受教诫作
意蠲除。若仍不息者,当勤昼夜请诵闻思
简择深义,于三宝所至诚供养,师长等处
忘自劬劳尽心供给,或游他方,或复灭食,
于时时中制断饮食。或往尸林独居兰若,
修不净观等,或为四念住,或作无常死想,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5a 页 T24-0615.png
冀令烦恼因斯除灭。若仍不除者,应生惭
耻作如是念:「我所为非,戒不清净,犯小随
小不能一一如法护持,而复受他信心施
主四事供养。又复诸佛世尊及有天眼同
梵行者并诸天人悉观见我,知我破戒。为
此不应造众恶业,当自剋责如救头然,于
清净境说除其罪勿致后悔。」如上所说不
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恶作罪。
若作如前对治行时,性多烦恼未能殄息。
虽受信施者无犯。然应审自观察,虽作
种种折伏方便仍烦恼不能除者,即应
舍戒而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由
受用时更造众多罪恶之业,定感当来苦
异熟果。如经广说,应善修持。

言此是如
来戒经中所说所摄者,于戒经中所有
文句,名为所说。其所有义,即名所摄。谓
是略教,或时有事,非是佛遮亦非佛
许,苾刍于此当云何行?若有此者,应观略
教,如律杂事中说,佛告诸苾刍:「诸所有事,
我从先来非遮非许,若违不清净顺清净
者,此即是净,应可行之。若违清净顺不清
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佛制略教有其
二意:为遮外道云佛非一切智故;又令未
来诸弟子众得安乐住故(即如用箸吃食、著黄衣等是。由事无定准,
但以义摄之耳)。言若更有馀者,谓是十七事等,所
说学法咸应修习。言法及随法者。法谓涅
槃清净无累正行之法。八圣道等能随顺
彼圆寂之处,故名随法。馀文劝学,勿为放
逸,当勤奉行。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5b 页 T24-0615.png

次明略教。

问:「于此广说毗奈耶中,或时有事,非佛所
遮亦非开许。苾刍于此当云何行?」答:「若有
此事,应观略教。如律杂事中说,佛告诸苾
刍:『或时有事,我从先来非遮非许者。然于
此事,若违不清净顺清净者,此即是净,应
可行之。若违清净顺不净者,此是不净,即
不应行。』制此略教有其二意:一为遮外道
云释迦子非一切智故;二令未来诸弟子
众得安乐住故。」总结如文。

此是如来、应、正
等觉戒经中所说所摄。若更有馀法之
随法,与此相应者皆当修学。仁等共集欢
喜无诤,一心一说如水乳合,应勤光显大
师教法,令安乐住,勿为放逸。言所说者,谓
是文句,所摄是义,有馀谓十七跋窣睹等
所说学法,咸应修习。法之随法者,谓涅槃
清净无累。随法即是八圣道等,能随顺彼
圆寂之处,是故名随。馀文劝学可知。

*** 七佛略教法

毗钵尸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苦身
以为正行。又诸邪师顺其情欲为说邪法,
但由苦行能招乐果。令生信解作如是说:
往昔恶业由苦身除,今日新罪更不复作,
宿业既尽苦果不生,果不生故破生死堰,
永出有流获得常乐,作如是行方曰沙门。
尔时彼佛为欲对治诸弟子故,说斯略教:

「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处;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此颂意显对治苦身修行之类,故说忍是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5c 页 T24-0615.png
精勤中上,不由自饿苦身受诸热恼得胜
涅槃。此中忍者,谓谛察法忍,由解了法终
获涅槃。是常善故,不由苦身而能證会。复
为遮彼邪见外道出家之类,妄说异法教
化他人,无益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恼终
无果益,故云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沙
门者是寂静义。

尸弃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为生天而
修梵行,希望后世受天妙乐。尔时彼佛为
欲对治诸弟子众,说斯略教:

「 「明眼避险途,
 能至安隐处,
 智者于生界,
 能远离诸恶。」」


如人有眼,能避险难终获安隐。此中眼者
谓是慧眼,眼有明照,与慧相应,故名明眼。
险途者,谓是二处:一是生天;二是恶道。虽
复生天受诸胜乐,报尽之后还堕恶趣。安
隐处者,所谓涅槃安隐常住。智者,即是善
解方便修出离因。生界者,谓是三界众生。
诸恶者,谓是愚夫杀羊祠祀求生天乐,智
者了非不随其见,修出离行远彼邪途。

毗舍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于持戒
心生喜足,更不修馀所有胜行;又常乐说
他人过失,以语以意恼害于人。为遮彼故,
说斯略教:

「 「不毁亦不害,
 善护于戒经,
 饮食知止足,
 受用下卧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诸佛教。」」


此颂意明,初遮口过不毁訾他,次防意业
不欲害彼。善护戒经等者,为对治彼不能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6a 页 T24-0616.png
證得沙门果故,令依教行,求妙涅槃要由
戒净,离诸欲乐及以苦身,不同白衣及诸
外道,离二边过方能出离,故言饮食知止
足。下卧具者,谓在兰若,依寂静处常习定
门,顺教勤修,故云勤修增上定,此是诸佛
教。

拘留孙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希利
养慢修善品。为欲遮彼,说斯略教:

「 「譬如蜂采华,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苾刍入聚然。」」


彼佛世尊教诸苾刍,行入聚落乞食之时,
不应坏彼净信敬心,喻若游蜂在于华处,
少持轻蕊无损色香,趣得充虚勿生恼坏。
又释云,苾刍之行有二端严,犹如妙华色
香具足:持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资身,勿
亏此二。

羯诺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自
谈己胜毁訾于他,惟习多闻讲论义理,好
相违逆乖上人行。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 「不违逆他人,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时彼苾刍由自持戒观他破戒,常多伺求
他人过失,是应作、是不应作,令心散乱不
能證悟。为对治彼,说初半颂。下之两句反
上应知。正不正者,谓善恶行。

迦摄波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习定,
心生味著更不进修。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 「勿著于定心,
 勤修寂静处;
 能救者无忧,
 常令念不失。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6b 页 T24-0616.png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众恶,
 惑尽至涅槃。」」


勿著于定心者,劝勿放逸耽味于定。勤修
寂静处者,谓是涅槃,劝彼速令證入见谛,
由见谛理是妙涅槃所生处故。能救者,谓
是苾刍无忧。常令念不失者,显由见谛获
斯果利,长无忧恼。假令證定暂得无忧,由
定不能断烦恼故,由有烦恼心不静息、念
不圆满,于未来世忧恼还生。若见谛理更
不复退,诸馀烦恼渐次断除。次一行颂明
见谛者断馀烦恼次第之义。初之三句明
断欲界烦恼,除悭贪垢故,能行施等,其福
渐增。又于圣人清净尸罗及行忍等,息诸
怨诤。由上二地等持力故,能除欲界散乱
恶心。惑尽至涅槃者,若三界惑尽、业累俱
亡,契会无生證涅槃乐。

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性多烦
恼造诸恶业,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
时便生喜足。为三事故说其三颂,为遮恶
行、示善方便,令不忘念善品日增。于十二
年中为无疱僧伽说斯波罗底木叉略教:

「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
 是则诸佛教。
 护身为善哉,
 能护语亦善,
 护意为善哉,
 尽护最为善。
 苾刍护一切,
 能解脱众苦,
 善护于口言,
 亦善护于意,
 身不作诸恶,
 常净三种业,
 是则能随顺,
 大仙所行道。」」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6c 页 T24-0616.png

此中初颂上句云一切恶莫作者,明性遮
罪俱不应作。遮其恶行,事通三业,故云一
切恶莫作。所有众善悉应奉行,故云一切
善应修。心所行处悉皆调伏,故云遍调于
自心。是则略明佛所教诫。次颂即是示善
方便。初之三句如其次第别护三业,故云
善护身等。一一不作,体皆是善,然生死涅
槃皆由三业舍恶从善,劝令尽护即解脱
众苦,故叹善哉。是故苾刍随其力分常善
护持,能證常乐。次第三颂令不忘念。然于
三时人多忘念,教令存意摄想现前。一于
他人诘罪之时,应审护口以答于彼,勿令
失念为卒暴言,故言善护于口言。二于
先时所经欲境若起忆念,当善护心勿生
爱著,故言亦善护于意。三于五处非所行
境而作游行,他不与物而辄自取,所不应
食而强食之,或时以身触恼于他。离此诸
过,故言身不作诸恶。此之三业常令清净
名善苾刍,方是光显奉顺圣教,能随大师
所行正道。

然七佛世尊褒洒陀日,随机布
教多少不同。初则六月一为长净说其略
教,次则五月,乃至释迦如来半月半月说
斯略教。

「 毗钵尸式弃、毗舍俱留孙、
羯诺迦牟尼、迦摄释迦尊,
如是天中天,无上调御者,
七佛皆雄猛,能救护世间,
具足大名称,咸说此戒法。
诸佛及弟子,咸共尊敬戒,
恭敬戒经故,获得无上果。
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
所为说戒经,和合作长净,
当共尊敬戒,如󰣃牛爱尾。
我已说戒经,众僧长净竟,
福利诸有情,皆共成佛道。
 毗舍俱留孙、
 羯诺迦牟尼、
 迦摄释迦尊,
 如是天中天,
 无上调御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护世间,
 具足大名称,
 咸说此戒法。
 诸佛及弟子,
 咸共尊敬戒,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第 617a 页 T24-0617.png
 恭敬戒经故,
 获得无上果。
 汝当求出离,
 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
 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
 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所为说戒经,
 和合作长净,
 当共尊敬戒,
 如󰣃牛爱尾。
 我已说戒经,
 众僧长净竟,
 福利诸有情,
 皆共成佛道。」


初有三颂,是结集所说。初则总说七佛名。
号言天中天者,一切诸佛皆是净天,由彼
自證清净无上法故。释迦大师是天中天,
独能于此五浊恶世调难调者号调御师,
随机教化令得解脱,故曰天中天。次有二颂赞佛胜德,诸声闻众尊重戒经。次有二
颂是结集引经,劝希出离勤修解脱。言汝
当求出离者,发心出家修出离行,于无常
等不应乐著。于佛教勤修者,谓得见道。降
伏生死军者,谓得修道。如象摧草舍者,譬
如大象摧于草舍未劳尽力;智者亦尔,坏
生死狱不假多时,依教奉行作自他利,断
诸结漏,于佛教中不为放逸,出烦恼海尽
苦边际,證妙菩提。次有三颂亦是结集所
置。初序劝诫作长净意,护戒殷勤宁死不
犯,如󰣃牛爱尾不顾身命。次明所为福业
回施有情,广利无边俱成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