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5a 页
No. 1458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一
尊者胜友集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 敬礼调伏除烦恼,
灭众生惑为正因;
如日广照利无边,
咸能破尽诸冥闇。
佛说广释并诸事,
尼陀那及目得迦;
增一乃至十六文,
邬波离尊之所问。
摩纳毗迦申要释,
比尼得迦并本母;
我今随次摄广文,
令乐略者速开悟。
别解脱经难得闻,
经于无量俱胝劫;
读诵受持亦如是,
如说行者更难遇。」
此中初颂意明教行难得。言别解脱者,由依
别解脱经如说修行,于下下等九品诸惑,渐
次断除永不退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名别
解脱。又见修烦恼其类各多,于别别品而
能舍离,名别解脱。由惑漂没三界有情,为此
先应勤求解脱。经谓佛语,简外道教。闻者于
他所说谓文及义,以其耳识并后决断心而
了知故。言难得者,诸佛出世时乃一逢,又
善趣等极难得故。言无量俱胝劫者,谓是大
劫,虽经多数戒法难逢,设过于此亦难值遇,
此显难遭之极。言读诵者,若文、若义以慧领
受。言受持者,谓于彼二数数忆持长时不忘,
由念诵等勤相应故。言如说行者,于所作业
以身语心顺大师言无违犯故。更难遇者,闻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5b 页 T24-0525.png
读受持斯犹易得,如说行者极为难遇,勇励
精勤方全戒行,非下劣心之所能得,故说更
言彰极难也。此中明教及行是难遭遇,闻读诵持谓是其教,遵奉修习即是其行。
「 诸佛出现于世乐,
演说微妙正法乐;
僧伽一心同见乐,
和合俱修勇进乐。」
此颂意明三宝兴世所有事业皆是乐因故。
言诸佛出现于世乐者,谓入胎时、现生时名
佛出世,依将成理作如是说。虽曰菩萨受佛
陀称,或成正觉时名佛出世,由于尔时成一
切智得佛陀号,是妙解脱喜乐因故,说名为
乐,犹如世人名火为乐。言演说微妙正法乐
者,谓契经等十二分教。言僧伽者,谓八大人
等。言一心同见者,谓于戒见威仪正命众同
遵故,又明一心同事难可坏故。言和合俱修
者,即是齐心俱净尸罗故。言勇进者,于三学
处勤修行故,或勇心策励令诸烦恼究竟尽
故,又心勇决于所修事进无退故并是乐因。
「 若见宝人则为乐,
并与共住亦为乐;
若不见诸愚痴人,
是则名为常受乐。」
此颂意明亲近善人远离恶友亦是乐因故,
上半、下半如次应识。言宝人者,于罪恶事远
而舍弃,即此宝人有胜善德,见及同住并
能生乐。若不修善品,多为恶行迷于正理故
曰愚痴,不应亲近速当舍离。
「 见具尸罗者为乐,
若见多闻亦名乐;
见阿罗汉是真乐,
由于后有不生故。」
此颂意明善友差别。然诸宝人有其二种:一
者世俗、二者胜义。世俗复二:一、住定分;二、住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5c 页 T24-0525.png
慧分。言具尸罗者,谓住定分,虽是俗宝亦
能远恶,此明因戒能发定故。言多闻者,谓住
慧分,由定发慧故。下半明于定慧二法平等
运心住究竟处,即是胜义真善知识。言阿罗
汉者,于流转中證不生法,谓从烦恼众苦系
缚永得脱故。
「 于河津处妙阶乐,
以法降怨战胜乐;
證得正慧果生时,
能除我慢尽为乐。」
此颂上半明致乐之因,下半明慧生断惑。言
河津者,谓解脱河离二边过故,由八正道方
能获得名为妙阶,喻若河津有妙阶道,是
行旅乐因故。言以法降怨战胜乐者,此明以
正行法为捍敌具,降伏烦恼令不更生,故名
战胜。次下半颂明以智剑斩我慢幢,破魔罗
军彰胜乐故。
「 若有能为决定意,
善伏根欲具多闻;
从少至老处林中,
寂静闲居兰若乐。」
此颂述前修正行人杜多功德圆满相应,是
乐因故。言决意者,谓初发净心为知足行,
决断策勤不希名利,捡摄身心防护外境,解
脱胜果因此成故。言善伏根欲者,此显助伴
清净能与戒俱故。言具多闻者,此明获胜上
果必藉多闻,智能简择烦恼方断。非愚痴人
堪住兰若,是故苾刍先学多闻,设非多闻但
明戒相,亦得住于兰若之处。言从少至老等
者,明决定心始终无退故。言寂静闲居兰若
乐者,谓离谊杂方能趣理令心乐住。
上之六
颂是诸罗汉结集所置,自下序文总开十义:
初、明佛所教;二、呵不总集;三、不集随听;四、供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6a 页 T24-0526.png
养法式;五、正明诫敕;六、诫敕利益;七、无诫过
生;八、正作白事;九、劝至心听;十、净其徒众。
「诸
大德!春时尔许过,馀有尔许在;老死既侵命
根渐减,大师教法不久当灭。诸大德!应勤光
显莫为放逸,由不放逸必当證得,如知应正
等觉,何况所馀觉品善法?」「大德僧伽先作何
事?」「佛声闻众少求少事。不来诸苾刍说欲及
清净。」
初、明佛所教者,即是诸大德春时尔许过等。
过者,是已往义。言春时者,谓三时内随在何
时说波罗底木叉而称其事,此中且据春时
也。言三时者,谓春夏冬。言尔许者,指其限
量,谓随说戒日取数。而言馀有尔许在者,可
准当时馀日而说。言老死既侵者,意明老死
常在现前,老及于死名为老死。然十二有支
但言此一者,为于忧悲等此用最强故,欲显
修净行者失圆满事,此是初因。然修行者圆
满之因略有二种:一谓所依、二谓行本。
言所依失者,由老死逼故,无所堪能命根断
坏如其次第。言行本失者,谓大师教法不久
当灭,由佛法灭退失行故。大悲世尊以无
倒义化诸有情,故曰大师。法谓十二分教,世
尊以此导利有情,随有缘者悉皆受化。由此
二事失圆满行故。言莫放逸者,劝不放逸,勤
心勇决光显圣教故。所以但言不放逸者,显
不放逸诸善品中为最胜故。言应勤者,劝不
放逸能与出世圣道加行为依止故,谓于奢
摩他、毗钵舍那双修等运获圣道故。由不放
逸必当證得等者,此显世尊令出家众求解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6b 页 T24-0526.png
脱者證道果故,制众学处。言如知者,如所
了事称实知故。应者,于诸有情应受供养故。
言正等觉者,谓是无倒遍了知故。言何况所
馀觉品善法者,此亦配前,由不放逸能趣菩
提,所有善法皆悉名为觉品善法。
次、明呵不总集。言大德僧伽先作何事者,此
明先无别事应来共集故。下文云佛声闻
众少求少事,既无馀事何故不来?又释云褒
洒陀时洒扫,清净严设,灯花等是。前作业故,
须问云:「大德僧伽!先所作事并已作未?」言少
求少事者,少求谓少欲,少事谓知足。又少求
谓意业,少事谓身语。言声闻者,随他闻也,随
他音声而听闻故,以斯成众故言声闻众。众
者,同心共集不可坏故。
次、明不集随听。言不来等者,于长净时不同集
会名为不来。言大德者,是相敬言。如世尊说:
「于诸苾刍若少、若老,不应唤名及氏姓等,应
言:『具寿。』或言:『大德。』若佛世尊应唤德号,不尔
者得越法罪。」言说欲及清净者,苾刍身有病
患及修胜善品不能赴集,应与欲净,或身表
业而与欲净。应如是与,偏露右肩脱革屣,随
其所应为敬事已,蹲踞合掌作如是说:「具
寿存念!今僧伽十四日为褒洒陀,我苾刍某
甲亦十四日为褒洒陀。我某甲自陈遍净无诸
障法,为病患因缘故,彼如法僧事,我今与
欲清净,此所陈事当为我说。」第二、第三亦如
是说。若苾刍病重不能与欲者,若堪扶去应
将入众;若不堪者,俱就病人为褒洒陀。
若不尔者,作法不成得越法罪。若非褒洒陀,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6c 页 T24-0526.png
作馀羯磨者,但直与欲不说清净。其持欲净
苾刍既入众中,应对比座苾刍作如是言:
「具寿存念!于某处房苾刍某甲身婴疾苦,今
僧伽十四日为褒洒陀,彼苾刍某甲亦十四
日为褒洒陀。彼苾刍某甲自说遍净无诸障
法,为病患因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彼所陈
事我今具说。」若更有馀缘,随当时事而称说
之。所以于别人边说欲清净不告大众者,为
遮延时、生疲劳等诸过失故。若苾刍懈堕及
为鄙法而与欲者,得突色讫里多罪。若羯
磨陀那或现有病、或恐病将生、或遇患新差、
或瞻病人、或复疲困、或遭饥渴寒热、或可禀
性多有闇睡、修馀善品冀遣惛沈、或于静房
自诵戒本、或可于他听受戒义、或守文句人
系心思义恐其废忘、或创修得妙观现前为
伏心故、或于觉分善品不令间杂若杂馀缘
恐失正念、或时见谛得初果位,斯皆与欲无
犯。若与欲者,多同集者少年老苾刍,应废馀
善事,当赴集处。持欲之人既受欲已,若急走、
若逃坑、若在栏楯危处、若乘空、若向界外、
若登双蹋道、若蹑两梯横、若睡眠入定身
死归俗;或云:「我是求寂等。」并不成善持欲净,
应更取欲。若一人持多欲净,随能忆说。若在
地居空互皆不成,亦不应转授欲净。授学之
人不持他欲,应与他欲,由是苾刍故。在界
内住人应与界内者欲,异此不成。尼请教授,
有无随说。
因明界法有其二种:一、小;二、大。
在大界内,无妨难处,安小界场=杨【圣】*场,先观场,先观标
相,且如东方,或以墙树栅篱、聚土立石、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7a 页 T24-0527.png
钉橛、崖等,馀方亦然。众知相已言白,复
周敷座席鸣楗椎,作前方便,大众俱集,
无与欲法。诸旧住苾刍共称方相,先从东
方次南西北。既知相已,次一苾刍作白羯
磨,先结小界不应在后。
「大德僧伽听!今于此处所有旧住苾刍共称小界四方久住标相:东方某=其【圣】*某相,乃至北方某相某相,乃至北
方某相。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
于此相域内结作小界场。白如是。」次作羯
磨:「大德僧伽听!今于此处所有旧住苾刍
共称小界四方久住标相:东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某相,乃
至北方某相。今僧伽于此相域内结作小
界场。若诸具寿听于此相域内结作小界场
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于此相域内
结作小界场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
今如是持。」(此小界场,文无定制,西方在处,皆有其量,才可丈馀,平地砖围,更无阶级,中安制底,
门向一边)次结大界法,此中大界量者极大,横
阔两踰膳那半,若其无水向下亦然,有水
隔者齐水是界;若界内有树有山,界随树山,
上至水界与阔量同。若乐小界量事随情。
结大界时同前标相,旧住诸苾刍共于四
方观标相已,敷座席鸣楗椎,众应尽集,同前
告知。次一苾刍作白二羯磨:「大德僧伽听!
今于此处所有旧住苾刍,共称大界四方
久住标相:东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若僧伽
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于此相域内结
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从阿兰若
至斯住处,于此除村及村势分。白如是。」次
作羯磨:「大德僧伽听!今于此处所有旧住苾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7b 页 T24-0527.png
刍,共称大界四方久住标相:东方某相,乃至
北方某相。僧伽应许于此相域内结作一褒
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从阿兰若至斯
住处,于此除村及村势分。若诸具寿听于
此相域内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
界:从阿兰若至斯住处,于此除村及村势分
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于此相域内
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竟,僧伽
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僧伽已
结大界,此中苾刍应集一处,为褒洒陀及
随意事,并作一切单白、白二、白四羯磨;若众
不集,作法不成,得越法罪。
若欲于此界上结作不失衣界者,还依大界
相而结,如是应作,令一苾刍应为白二。先
作白已,方为羯磨:「大德僧伽听!于此住处
和合僧伽已共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
伽大界,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
于此大界相域内结作苾刍不失衣界。白如
是。」「大德僧伽听!于此住处和合僧伽已共结
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僧伽今于
此大界相域内结作苾刍不失衣界。若诸具
寿听于此大界相域内结作苾刍不失衣界
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于此大界相
域内结作苾刍不失衣界竟,僧伽已听许,由
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僧伽已结不失衣
界竟,唯将上下二衣界内行住无离衣咎。
若
小界大界有缘须解者,应以白四解之。于小
界场中敷座席已,次鸣楗椎,若众不集下
至四人在小界中,令一苾刍应先作白,方为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7c 页 T24-0527.png
羯磨:「大德僧伽听!于此住处和合僧伽先共
结作小界场,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
伽今共解此小界场。白如是。」「大德僧伽听!于
此住处和合僧伽先共结作小界场,僧伽今
共解此小界场。若诸具寿听解此小界场者
默然,若不许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
如是说。「僧伽已解小界场竟,僧伽已听许,由
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或可先有大界无小
界,今欲结小界者,应先以白四羯磨解其大
界,应如是解:「大德僧伽听!于此住处和合
僧伽先共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
界。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解大
界。白如是。」「大德僧伽听!于此住处和合僧
伽先共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
僧伽今解此大界。若诸具寿听解此大界者
默然,若不许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
如是说。「僧伽已解大界竟,僧伽已听许,由其
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既解界已,先结小界,后
结大界,并不失衣,如上应作。若不解旧界更
结新者,后结不成,得恶作罪。
若欲小界大界
一羯磨人以一白二同时结者,并以白四同
时解者,于两界上集二僧伽,应以座席压二
界上,其秉法者住此应作羯磨。又复应知结
时小界在前,解时小界在后。若欲双解双结,
牒文作法准事应知。凡结界时不应以界而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8a 页 T24-0528.png
入馀界及现停水处兼小界场,并尼住处
亦不以界而越。馀界有五处不应越,谓苾刍
界、苾刍尼界、小界场、停水处,及二界中间。
亦非解此界而馀界亦解,若以一大树亦得
为多界之相。其结界时既知方相,所作羯磨
已说多分,秉羯磨者忽然身死,亦成结界。若
现幻术及神通力作界标相,不成结界。亦不
应以水波星月等而作界相。若客苾刍至
空住处,不七八日待于旧人,便结界者得恶
作罪,应依前界不依后结。若诸河涧有桥梁
者得通结界,异此便非。河涧之上桥梁坏者,
若欲修治得经七夜,若至第八夜界法便失。
若本无心重修理者,桥梁既破界亦随失。有
五事失大界:一切僧伽皆悉转根、一切僧伽
决舍而去、一切僧伽并皆归俗、一切僧伽同
时命过、一切僧伽作法而解。
若阿兰若及在
村中非结界处,齐何名界?阿兰若齐一拘卢
舍,村中齐墙栅处并外势分,名之为界。斯二
界内苾刍同集,在手相及处,诸有羯磨咸随
意秉,如上所说,违教作者咸得越法罪。
「 合十指恭敬,
礼释迦师子;
别解脱调伏,
我说仁善听。」
此颂明供养法式。言合十指恭敬者,谓合两
手表恭敬相。凡于大师作供养者有其二种:
一、谓致礼;二、申赞叹。合掌恭敬是致礼仪,释
迦师子是赞叹德。言释迦者,明在俗时族姓
高胜非下流故。言师子者,显出家后先所
畏惮诸外道类皆恐怖故。言别解脱者,于
大师法而生恭敬,起方便时能脱烦惑,有极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8b 页 T24-0528.png
胜德名别解脱。现被染等烦恼所缠具缚有
情能调伏故,名为调伏。我说仁善听者,劝听
法也。
「 听已当正行,
如大仙所说;
于诸小罪中,
勇猛亦勤护。
心马难制止,
勇决恒相续;
别解脱如衔,
有百针极利。」
此颂正明诫敕。言听已当正行等者,谓听闻
已无倒而行,不为懈怠、心常勤勇,劝彼修行、
舍诸非法,犹如大仙亲为说教皆奉持故。大
仙者,谓薄伽梵,于世俗中是尊胜故。又于
声闻独觉之仙是殊胜故,号为大仙。小罪谓
是遮罪,非性罪类,于小罪中勇猛防护心无
懈怠。此中亦言准知已防性过,于小罪处亦
遣用心。有本云:「勇猛应勤护。」者,即准防性
罪略去亦声,此言为表于诸犯处勿生缓慢,
至意守持。言罪者,谓鄙恶法,胜流之人所嫌
耻故。言勤护者,于善法中起精进故。言勇决
者,勤勇决列贪著诸境,如马奔逸实可畏故。
恒相续者,交驰不绝与境相近极难遮止,此
言显心是难调主故遣调心,此若善调身语
随正。由此心根生烦恼故,为此唯劝专念
洗除,令善清净,应常观察无常无我。执我常
者犹若虚空体无变易,断惑之理不相应故。
言衔者,谓是不调伏类犯戒之口,于其口中
施辔勒故。言如者,谓是顺理善能远离著乐
自苦二边过故。又为称其根欲性等故名为
如,又复如者是譬况义。有百针者,谓破戒人
于现法中种种热恼悔恨伤心,比于针刺。略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8c 页 T24-0528.png
举大数,且言其百。言极利者,能于后时生
犯之因割令断故,于戒衔处两种义成,即是
心生追悔说所犯罪,又令恶见永不生故。
「 若人违轨则,
闻教便能止;
大士若良马,
当出烦恼阵。」
此颂明诫敕利益。违者,谓是违犯。轨则者,谓
诸学处。闻教便能止者,言其不由刀杖等物
而为遮制。言大士者,谓近圆人。若良马者,谓
贤善智马。当出烦恼阵者,烦恼难摧喻之军
阵。大士要心欲出生死,策修净戒破烦恼军。
言当出者,谓是当获阿罗汉果等。
「 若人无此衔,
亦不曾憙乐;
彼没烦恼阵,
迷转于生死。」
此颂明无诫过生。若人无此衔者,诸外道等
心驰邪境及耽欲者,惛于欲乐。言亦不曾喜
乐者,显无涅槃性,于圆寂理无爱乐心。彼没
烦恼阵者,谓因邪教共烦恼战,为无善辔被
他降伏,名为没阵。迷转于生死者,由无别
解脱衔,于五趣中轮回无救,随业而转失正
道故。
次下明正作白事。告众令知:「大德僧伽听!
今僧伽黑月十四日作褒洒陀。若僧伽时至
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作褒洒陀说波罗底
木叉戒经。白如是。」言大德僧伽听等者,欲
令勿生异想专心听故,于所听事正忆持故。
言僧伽者,有其五种:谓四人、五人、十人、二十
人、多人。此中四人僧伽者,谓除随意、出罪、近
圆,自馀羯磨咸悉应作。五人僧伽者,谓除中
方近圆及以出罪,馀并应作。十人僧伽者,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9a 页 T24-0529.png
但除出罪,馀并应作。二十人僧伽及多人僧
伽者,诸法皆作。言十四日者,是显褒洒陀时,
此据春、夏、冬三时之中,每四月内,各取第三
半月尽,及第七半月尽,恒是十四日为褒洒
陀,馀并是十五日。应知一年之中六是十四
日,十八是十五日。又黑白月每日之中,须
以日数白众令知,或上座白、或授事人、或
复馀人云:「诸大德!今是黑白月某日,可为
造寺施主及护寺天神并四恩类,人人各说
施福伽他。」所以此时须告白者:一、为知褒洒
陀时;二、防俗人来问。又复日数或依星次、
或依王法,日月大小应可随之。言褒洒陀者,褒洒是长养义、陀是持义,谓由众集说戒
便能长养善法持自心故,名褒洒陀。又复褒
洒同前、陀是净除义,谓增长善法净除不善
故。言时至者,谓是褒洒陀时无馀妨难。言听
者,谓问当时现座徒众为听许。不言僧伽应
许者,僧伽应许我为众说戒。白如是者,谓指
其事而告知也。所以不举众俱说者,为皆不
能诵持戒故,或有虽诵不能尽熟;又听法者
理不应然。所以不于房内别别说者,由此便
非大众为褒洒陀,共集一处利益多故;又
别别说便有不听正法之过。凡说戒日有善
苾刍诵得戒者,不应令授学人说戒。若于住
处但有四人,皆可共集,不应别住,亦不取
欲。若于諠杂制底之处、或俗人处、或露现
处、或不净处、或愦闹处而长净者,得恶作
罪。必无馀处,在四无犯,不应对俗。又于眠时、
入定时、乞食时、消息时、供养时为长净者,得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9b 页 T24-0529.png
恶作罪;馀时有碍在此非过。若有苾刍在于
界内,为官所拘不来共集为长净者,得别住
罪,不成长净。其被拘者,馀人应为诣官求
令释放,若不尔者得恶作罪。癫狂苾刍与癫
狂法,防别住故。
凡苾刍等每至长净日,先应
审谛观察自身,我不于此半月之中犯诸罪
耶?若忆所犯应如法说,应往清净人边,随其
所应具威仪已,蹲踞合掌忆先罪名,作如是
说:
「具寿存念!我苾刍某甲犯如是罪,此所犯
罪,我今于具寿前,从清净来,并皆发露说罪,
我不覆藏。由发露说罪故得安乐,不发露说
罪不安乐。」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彼应问言:「汝
见罪不?」答言:「我见。」「将来诸戒能善护不?」答
言:「善护。」所对苾刍应云:「尔。」其说罪者,答云:「善。」
若于罪有疑,应就持律者善决,知已后当发
露,应对苾刍而说其罪,不应对苾刍尼等,若
对尼等得越法罪。不应对彼犯同分罪人而
为发露,谓波罗市迦望波罗市迦为同分,乃
至突色讫里多望突色讫里多为同分。言同
分者,是相似义,谓同罪者。若褒洒陀时忆
所犯罪,彼即应可心念守持云:「今僧伽于十
四日为长净事,我苾刍某甲于僧伽中忆所
犯罪。我某甲于所犯罪自心守持,若僧伽长
净已后,对净苾刍如法当说。」疑罪准知。其诵
戒人若忆若疑,类此应作。若僧伽咸有犯者,
应劝一善苾刍向馀住处,对清净人说除罪
已,还来本处,诸有犯人对此苾刍而说其罪。
若无能者可为单白,应如是作: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29c 页 T24-0529.png
「大德僧伽听!今僧伽十四日为褒洒陀,一切
僧伽悉皆有犯,然无一人能向馀处对清净
苾刍如法说罪,可令我等对彼如法说除其罪。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作
褒洒陀,后向馀处当如法除罪。白如是。」若复
苾刍于罪有疑者,应云:「于罪有疑。」准前应
作。若众中有一苾刍清净无犯,时净苾刍应
诣同意苾刍处善心告语,令忆念已。对诸苾
刍前当说其犯,冀彼众人普知闻已,亦说
其罪,必无同意自默而住。若知他苾刍情所
不乐,强诘忆者得越法罪。若不知前人有罪、
无罪,斟酌将为清净就其说罪者不成说罪。
若别住想疑为长净者,得越法罪。若作破坏
心为长净者,是破僧方便,犯窣吐罗罪,应
更和合而为长净。若长净时旧住苾刍已为
长净,客来数少,应可慇勤求众和合更为长
净。如不肯者,往小界场中自为长净。若客来
等多者,旧住苾刍应共和合更为长净。若安居竟,为随意时即名长净,更不须作。其大
苾刍与苾刍尼不应同处而为长净。若苾刍
尼来请教授者,当共言语,不应避去。教授
之人每至长净日,应在门屋下坐,待尼来请,
随时处分。言有住处者,谓于其处有解羯磨人。言无住处者,谓于其处无解羯磨人。言有住处、无住处者,谓一分解为羯磨,一分不解。若苾刍处是堪共住,至长净日应就
其处而为长净。若处有诤人而往就者,得恶
作罪。纵无苾刍住处,有同行者堪为乐住,任
往无犯。若难事将至,随情应去。若至长净日,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30a 页 T24-0530.png
弟子门人不应随情听向馀处。若当处无说
戒者,应往馀处就说戒人而为长净,如不往
者得越法罪。若于无说戒人处坐,前安居不
得过第二长净,应向有说戒处,皆不得在俗
人前而为说戒。凡安居时应与同意清净无
犯及同见者而为长净。若苾刍耳聋及无识
解者,应共一处为长净事,亦成足数。
若至长净日,唯独一身者,应于长净之处,
以新瞿摩涂拭洒扫,敷座席鸣楗椎,作前
方便竟。自诵少多经已,于高迥处观客苾
刍。若有三人来共为长净、若无来者时彼苾
刍应居本座,心念口言,作如是说:「今十四日
僧伽长净,我苾刍某甲于十四日亦为长净。
我苾刍某甲于诸障法自陈遍净,我今且为
守持长净。若于后时遇和合众,我当共和合
众而为长净,满诸戒聚故。」第二、第三亦如是
说。若有一、二人来者,应为对首长净,准一
人法作。若苾刍行路遇到村坊、或有入村、或
住村外,是长净日,彼应各各为其长净。住村
者齐村势分,不得别住;在村外者村势分外
应为长净。若与商旅同去,彼不嫌者,随住随
行应为长净。若彼嫌者应作心念。守持长净
有其六事,应心念守持皆成无犯:一、守持三
衣;二、舍三衣;三、分别长衣;四、舍别请;五、作长
净;六、作随意应为长净。而不为者,得越法罪。
不应长净而辄为者亦越法罪。除吉祥长净,
此由众破重得和合,大众欢喜为长净故。若
有苾刍先被僧伽为舍置法,后得解时,应请
大众乞作别时长净。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30b 页 T24-0530.png
说波罗底木叉有其五种:一、说序,馀以常闻
而告知之;二、说序并波罗市迦讫,馀以常闻
而告知之;三、僧伽伐尸沙;四、至二不定;五、
乃至终。谁应为说波罗底木叉?谓众中上座。
如不能者,应令第二、第三;或为番次,或可别
请馀人。若上座诵得序,馀不能诵者,馀人应
诵波罗市迦等。若癫狂人能说者,亦成说戒。
「诸大德!我今作褒洒陀说波罗底木叉戒
经。仁等谛听,善思念之。若有犯者当发露,
无犯者默然,默然故知诸大德清净。如馀问
时即如实答。我今于此胜苾刍众中,乃至三
问亦应如实答。若苾刍忆知有犯不发露者,
得故妄语罪。诸大德!佛说故妄语是障碍法,
是故苾刍欲求清净者,当发露。发露即安乐,
不发露不安乐。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今问
诸大德是中清净不?」「诸大德!是中清净,
默然故,我今如是。」
次明劝至心听。言诸大德等者,别解脱经说
时欲至,若不敬仰法水不沾,故劝摄心勿生
散乱。言谛听者,总遣用心。言善思念之者,别
明三义。欲明三类听人,喻之三器,谓仰、全、
净堪贮用故;若覆、漏、秽不堪受物,如次应知。
次明净徒众。言若有犯等者,若先有犯今默
不言,更招其罪。如馀时中他问实答,此亦如
是。我今于此胜苾刍众中者,赞美当时听戒
徒众。言忆知者,设令有犯而不忆知,为妄语
罪故。妄语者虽默不言,亦名妄语。由现身
相表语业故。有云:「唯是意所犯罪。」是障碍法
者,于二时中能为障碍:一、于现世障诸善法;
初释波罗底木叉经序¶ 第 530c 页 T24-0530.png
二、于未来碍生善趣。欲求清净者,清净谓是
涅槃。为求涅槃故,不为畏他诘责治罚而说
于罪。言发露即安乐者,有五种相:一、由勤
策治诸懈怠故;二、由无罪治诸过失故;三、由
敬重治慢式叉故;四、由无悔治诸恶作故;五、
由寂定治散乱心故。
戒经序者,经是略诠义。
欲明略陈戒相,诠其纲目,不广释故。言序
者,是由绪也。谓说戒时以此为先,能令馀说
得生起故。所以但为三问者,离极略极广故。
若极略者,闇昧之人卒难知故;若极广者,恐
多延时令众倦故。然于三问皆别得罪。持者
是了知义。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