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经义释-唐-一行卷五

卷五 第 339a 页

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卷第五
沙门 一行 述记

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第二之三
卷五 第 339b 页 X23-0339.png

经云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一切众会中谛观大日
如来目不暂瞬者时佛如所示现普门漫荼罗演说
诸尊图位竟秘密主以普眼观此一一诸尊皆不见
根本亦无住处悉是莲华台藏实相之身出生种种
方便不可穷尽尔时深自庆幸发希有心倍于此法
生难遭想将欲更问深义故先说偈也初偈意言一
切智者出兴世间如彼灵瑞华时时乃一现耳佛优
昙华虽则难遇然此真言法要倍复过之何以故此
是如来秘密藏长夜守护不妄授人苟无顿悟之机
则不入其手也世尊在世犹多怨嫉况末代乎。


次经自释难现因缘若众生一见此漫荼罗者无始
以来恶业重障摧灭无馀必定得于大菩提记故非
钝根薄福之人所能遭遇也一见尚难何况次第修
行当知是人转复希有常为普门海会之所称叹名
闻十方又同大日如来有种种名号故曰无量称也。

经云行此无上句者即是修行无上菩提句此阿字
门为一切真言之王犹如世尊为诸法之王故曰真
言救世者次二句明救世之业所为能令行人成金
刚性止断诸恶趣一切苦不生也经云若修如是行
妙慧深不动者若具存真本应言慧极深不动如大
海之心以极深广故又极远离二边故乃至大风起
时不能摇动若行者入此真言大海心时亦复如是
以妙慧甚深无量又极远离二边故一切诸法不能
动摇如娑竭罗龙王降雨六天时于自宫中三业都
卷五 第 339c 页 X23-0339.png
无动作若解如是义者则知漫荼罗种种方便皆悉
住于实际也。

经云时普集会一切大众及诸持金刚者以一音声
赞叹金刚手言者彼诸大众闻佛广演漫荼罗图位
竟欲问此中法界幖帜及金刚事业敬重世尊故未
敢发言以金刚手能观察众心乘机说偈必知欲决
疑网普利无量众生是故称赞證明劝令发问又十
佛刹微尘众等以一心一味令一人赞诵此法音非
谓人人俱时别说也。

偈云善哉善哉大勤勇汝巳
修行真言行能问一切真言义我等咸有意思惟者
真言行即是三平等法门汝于持三密人中最为上
首故能问世尊普门深义如仁者所欲问佛我等亦
皆有是思惟今悉同心思欲当速陈说也。

次云一
切现为汝證验依住真言之行力者亦言我等初发
心时由住此无上句故乃至能于金刚慧海甚深不
动是故必定师子吼于汝前所说偈现作證明我等
诸有所作皆由住真言行依真言势力而得成就若
汝咨问如来秘密方便者诸有求大乘人当于真言
卷五 第 340a 页 X23-0340.png
行法皆得通达以通达故不久勤修亦与我等无异
以见如是利义故以一音声同心劝助也。

尔时秘密主蒙大众劝发巳即说伽他广问世尊初
一偈问彩色义有四句第一句问云何是彩色义第
二句问当以何色第三句问云何安置此色先于何
处内耶外耶第四句问布色时以何色为先此是造
漫荼罗时一种支分也。

次偈问诸门标相有三句
第一句问门旗形量第二句问门厢形量第三句问
建立诸门法度形量如是种种秘密幖帜阿阇梨皆
应善通达之又是一种支分也。

次有二偈大约凡
八问第一句问云何奉食及华香等第二句问宝瓶
法则当知一切诸供养具皆在其中阿阇梨当随事
相应辨其性类又是一种支分也第三句问云何引
召弟子入漫荼罗第四句问云何作灌顶法第五句
问云何儭奉所尊然此中复有二种若初心行人依
世谛漫荼罗云何召入灌顶奉献阿阇梨若巳修习
瑜伽作秘密灌顶云何召入灌顶奉献阿阇梨正作
法时所有加持教授方便皆此中摄又是一种支分
也第六句问护摩处所亦有浅密二释及息灾增益
降伏等诸异方便第七句问真言部类字义句义等
第八句问三昧门浅深差别之相凡阿阇梨未善通
达如是法者不应建立漫荼罗又成三种支分也如
是问竟大寂法王告执金刚言汝当一心谛听。

次说偈言最胜真言道出生大乘果者大乘果即是
卷五 第 340b 页 X23-0340.png
佛无上慧要由如是方便然后得生由汝善言能请
问我故今普为诸摩诃萨开示演说也初一偈答色
义云染彼众生界以法界之味古佛所宣说是名为
色义者犹如世间染色能染净叠使同一味故以味
解色如云袈裟味者即是染作袈裟色也今此漫荼
罗色义亦然以法界不思议色染众生心同一净菩
提味复次如世间染色衣先以灰水净洗则易受染
色今以啰字门焚烧弟子心垢使成灰烬然后以
嚩字门大慈大悲水洗净之使纯一清白离诸戏论
然后染作法界漫荼罗令种种普门身皆同实相色
也。

次有两偈通答三问问中云当以何色今此答
中具用青黄赤白黑五色也偈云先安布内色非安
布外色者是答云何布色何处先起何处后起也洁
白以为初赤色为第二如是黄及青渐次而彰著一
切内深玄是谓色先后者是答是色谁为最初也白
是毗卢遮那净法界色则一切众生本源故最为初
赤是宝幢如来色既发菩提心于心明道中降伏魔
怨灭除盖障故第二黄是娑罗树王色以成正觉时
万德开敷皆到金刚实际故第三青是无量寿色既
到金刚实际故即以加持方便普现大悲漫荼罗如
净虚空中具含万像故第四黑是鼓音如来色所以
垂普门之迹皆为显本本者即如来自證之地住大
涅槃若舍加持神力则一切心量众生非其境界是
故其色幽玄而最居后也。

复次如世间净帛先受
卷五 第 340c 页 X23-0340.png
染色故最初黑是染色之极以最深故不可复加是
以居后漫荼罗色义亦然白是越百六十心垢义此
名信色故最初赤者大勤勇义是精进色故第二黄
谓一念相应时定慧均等七觉开敷是名念色故第
三青者大空三昧义是名定色故第四黑者谓大涅
槃义即是如来究竟之慧是名慧色故第五或有说
言白色最初黄为第二赤为第三青为第四黑为第
五者此约受染浅深有容有上之义又白是信义最
初黄者犹如金刚不可俎坏即是进义故第二赤谓
心障净除光明显照即是念义故第三馀如上释法
门所表各殊也。

复次白是寂灾色如来部义故最
初黄是增益色莲华部义故第二赤是降伏色金刚
部义故第三青是成办诸事亦出生随类之形故第
四黑是摄召义即诸奉教忿怒等所为众务故第五
也复次如世间彩画不过五色然更相涉入有种种
浅深不同巧慧者善分布之出生万像无有穷尽法
界不思议色亦复如是统而言之不过五字门然亦
更相发挥成种种差别智印耶如来以普门善巧图
卷五 第 341a 页 X23-0341.png
作悲生漫荼罗乃至出生世界微尘数随类之形犹
不穷尽若瑜伽行人善得此中意者当触类而长自
在施为寂灭真如中当在何次如偈中所说且举一
途法门提其纲领耳。

经云先安布内色非安布外色者凡图画法当先建
立内心秘密莲华藏竟次造第一重伊字三点诸内
眷属次造第二重四菩萨等诸大眷属及以第三重
一切世天眷属又诸界道中央及第一重当具五色
先以白色为周界竟次于其外布赤色界次外又布
黄色次外又布青色最外布黑色其第二重亦依如
上次第布白赤黄三色第三重周界但布纯白一色
皆极令均调正直渐次右旋布之其行道及供养处
外缘等随作一纯色界瞿醯云但用白色也所以先
自白色从中向外者明此菩提心五种根力渐次增
广乃至住于大般涅槃则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故黑
色最居外也若从浅至深自迹归本则世尊俯同六
趣为初门眷属开发净菩提心若众生入此明门超
百六十心时则巳出过世间上菩萨位故第三漫荼
罗唯以白色为界也第二漫荼罗于白心之上更加
赤色黄色者赤是勤勇菩提心中进修万行黄是如
来念处万德开敷尔时即入重玄门居寂光土乃至
迹居补处犹固不识一人故第二重但以三色为界
也第一重漫荼罗于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者青
是大空三昧所谓如来身口意密无尽加持故作大
卷五 第 341b 页 X23-0341.png
虚空色黑谓如来寿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毕竟无
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如来秘密藏非普为一切
众生故名内眷属也又入此深玄色时即是如来自
證中胎华藏尔时见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浅
深之殊而诸众生有渐入者有超升者有顿入者然
其所趣毕竟同归故云一切内深玄也。

经云建立门幖帜量同中胎藏厢卫亦如是华台十
六节者漫荼罗夹门皆竖幢旗以为标志谓之门标
二标相距尺量令与中胎正等上置横棔其广亦然
幢竿上皆置偃月月下置旗帜像取缯帛裁令正方
可隅角破之以为两帜各附幢竿之外上锐下垂也
四维际亦置幢竿偃月其幖帜两向置之于大勤勇
门偃月上各置如意宝金刚手门偃月上各置拔折
罗莲华手门偃月上各置商祛其四维上亦皆置宝
也夹门厢卫处如亚字形而于中间通道每于曲际
皆置金刚橛橛首如一股拔折罗形其下铦锐一厢
六橛两边总十二橛四门并四角总五十八枚三重
例尔并备五色线皆以不动真言或降三世真言加
持一百八遍或一千八十遍阿阇梨正作法夜既画
漫荼罗竟先观中胎及第一院知无阙少即下金刚
橛金刚橛以金刚线周匝围之至通门处则止不须
横断三重皆如是置之若不能尔者其第三院必应
具依此法勿得阙少至通门处当举线随门标屈曲
而上使不阂头既结界竟当依门出入不得辄越馀
卷五 第 341c 页 X23-0341.png
处每出入时仍须诵不动真言若是瑜伽阿阇梨亦
可周匝以线围断若须出入时想举此线而于下过
过巳则还如故或去门远急须出入者当观自身作
毗卢遮那以无挂碍身勿生越线之想随意出入无
咎也六橛间回屈处皆令尺量均停仍须通行道往
来界院最外门厢卫两边亦与中胎正等故云厢卫
亦如是也华台是灌顶处莲华坛规制大同中胎八
叶之藏极小者剂十六指馀义下当更说之但开一
门其门令向大坛也。

偈云应知彼初门与内坛齐
等谓第一重门相当准约九分令广狭正齐使门之
中道正当华藏之心所馀第二第三门亦以此为率
分之自然渐次增广各得其所于第二重门厢曲中
置二龙王兄弟难陀在南拔难陀在北其馀众宝庄
严大同入秘密漫荼罗位品阿阇梨言若作深密释
者四面方相正直均等是四念处义四门是四静虑
亦是四摄法门标是四梵住厢曲是四正勤四维是
四真谛金刚线即是修多罗以此连持三十七品作
法门分齐也所以外门标相长短广狭之量皆与中
卷五 第 342a 页 X23-0342.png
胎正等者明如来一一法门皆与法界相称乃至无
有毫氂增减又令所行中道正当莲华台实相之心
其普门之迹远而逾广故云智者于外院渐次而增
加也。

偈云略说三摩地一心住于缘从此以下答漫荼罗
中三昧支分若未修瑜伽者不得作阿阇梨以阙支
分故法事不成也经中初略释三昧名义次深广说
之初略释者谓心系缘一境而不驰散是等持义故
偈云略说三摩地一心住于缘也且就有相瑜伽自
有上中下三种上谓观毗卢遮那等诸如来身中谓
观文殊师利等诸菩萨身下谓观因陀罗等随类之
身一一如漫荼罗所示色像威仪秘密幖帜或印或
字但一心住缘不复驰散即是彼尊三昧门以要言
之如漫荼罗海会佛刹微尘数一一善知识皆是一
种入法界三昧门若总观如是普门大众一心住缘
而不驰散即是普眼三昧门亦名普门世界三昧门
如一门及一切门者或但入正遍知部三昧门或但
入莲华部三昧门或但入金刚部三昧门或以文殊
眷属普皆集会为一三昧门馀三菩萨亦尔随行人
心量大小种种不同也行者修习瑜伽或观本尊或
观秘密印或观真言时有种种境界现前不与本观
相同皆是邪观也如于定中或见日月众星光明粲
丽或见大莲华王遍满空中或见宝树楼阁殊胜庄
严犹如天宫及诸净刹或复豁然不复有身心相或
卷五 第 342b 页 X23-0342.png
见诸佛菩萨无量大众或闻种种异声或见悬崖巉
绝至无间狱以不依本所缘故皆不应取但如常一
心作意虽得与定境相应应须深修观察十缘生句
不应味著也若见异境以为殊妙而取著之名为我
慢定亦名悭执定但与正观相应时自然得见俱胝
佛刹此中佛谓百千众刹谓净处也如是相应时即
知承前以来种种事相非无因缘以如是如是因缘
故有如是如是事相不由他悟而无所挂碍也。


次深秘释者谓于一一善知识法门身真实相中心
住于缘不生妄想戏论是等持义如入阿字门一念
法界是毗卢遮那三昧于法莲华印一心不乱是观
自在三昧于金刚慧印一心不乱是秘密主三昧乃
至梵释诸尊各于一法界门而得自在若于彼解脱
身一缘不乱名彼净天眼三昧若于大悲藏云海中
一心不乱名普眼三昧亦名普现色身三昧若使如
来于无量阿僧祇劫演说是中广义犹不穷尽今欲
以两偈摄之使究尽无馀故云广义复殊异大众生
谛听也此中复有二初明如来三昧印次明三昧道
中差别印。

偈云佛说一切空者即是入阿字门乃至无有少法
而可得者亦无定相可名三昧住如是一心法界名
为正觉之等持也所以然者若出此心性外有境界
可缘即非常住之境境为四相所迁时住缘之心亦
复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耶是故正觉三昧觉诸法
卷五 第 342c 页 X23-0342.png
本不生故唯是心自證心心自知心从久远巳来常
如实际无有变易即以如是心自住如是缘故得名
为等持也此正是毗卢遮那本尊所现无尽庄严藏
亦不离如是本尊若他观者皆名邪观故次说必定
印言三昧唯證心非从异缘得若据梵本质言之当
言彼更无异得意言更不从馀处得之也次云彼如
是境界一切如来定者如大般涅槃经明一切有心
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三昧
亦名般若波罗蜜佛佛道同更无异路若行人初发
心时能如是正观心性者亦即名为入如来定岂烦
渐超四处方至究竟乎复次瑜伽行人若蒙诸佛威
神加被故乃至于三昧中具见十佛刹土微尘众等
无量圣尊三种密印互不相杂或复一心不乱转成
自身虽则奇特难思尚以有相有缘故名为世间三
昧若此三昧现前时行者观察十缘生句净除一切
妄想戏论与空寂相应即悟如是漫荼罗海会皆悉
从众缘生如镜像水月乾闼婆城等都无性相是名
出世间三昧然尚以空病未空故未得名为大空及
坐道场自證心性时即知如是等加持境界皆是心
之实际尔时心不住相亦不依空而照见空与不空
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住此三昧者
即是住于佛无碍慧佛说是人一切智智究竟圆满
所以经云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也。

经第二卷初云尔时毗卢遮那世尊与一切诸佛同
卷五 第 343a 页 X23-0343.png
共集会各各宣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三昧道者如
来巳说究竟三空三昧印为令普门进趣者无留难
故复说三昧道中差别印三重漫荼罗所示种种类
形皆是如来一种法门身是故悉名为佛此等一切
诸佛各于本所流通法门自说彼三昧道若现世天
身者则说彼天三昧道若现声闻身者则说声闻三
昧道若现辟支佛身者则说辟支佛三昧道若现菩
萨身者则说菩萨三昧道若现持金刚身者则说金
刚三昧道当知此中偈颂如是无量刹尘非世间结
集经卷所能具载然诸行人若深入瑜伽境界时自
当了了听闻如正说时无异以此故名为佛加持日
也。

经云时佛入于一切如来一体速疾力三昧者谓入
此三昧时则證知一切如来皆同一法界智体于一
念中能次第观察无量世界海微尘数等诸三昧门
知如是如是若干众生于彼彼三昧门中应得入道
知彼善知识巳为若干众生作种种因缘未为若干
众生作种子因缘或有众生入如是法门可得超升
成佛入馀法门久远稽留不得成佛如是等种种根
性不同进趣方便皆亦随异乃至游戏其中次第修
习出入超世间于一一门各得能成就无量众生故
名一体速疾力三昧也尔时世尊遍观察巳了知种
种三昧道同归一体皆是佛乘复为执金刚说一切
三昧道中成菩提印初有二偈明成佛之外迹谓我
卷五 第 343b 页 X23-0343.png
初坐道场以此一体速疾力三昧降伏天魔军众然
是中更有难降伏处所谓烦恼等魔无有形相方所
亦无足迹难可觉知于一念中亦皆殄灭故云降伏
于四魔也以大勤勇声者谓佛以诚实言告彼魔波
旬我于无量无数劫为调伏众生故弃舍身命不可
称数而今悉巳成就有入道之机故我将證菩提为
彼等众生开发净眼汝之势力何能留碍耶适发此
声时一切众生怖畏悉除天魔迷闷躄地寻皆退散
若有众生受持如是三角印者乃至能除无间狱中
无量怖畏何况天魔鬼神等怖耶故云以大勤勇声
除众生怖畏尔时地神欢喜展转称说乃至声及净
居尔时大梵天王等八部众生徒见此伏魔之外迹
是故有名称生号为大勤勇者然我实成佛处则非
彼等所能测量也故次有二偈明菩提实义我觉本
不生者谓觉了自心从本以来本不生即是成佛而
实无觉无成也一切众生不解如是常寂灭相忆想
分别妄念有生死轮回六趣不能自出今虽闻正法
音还于种种有为事迹中推求挍计冀望成佛何有
得理耶出过语言道者从此以下皆是转释阿字
门觉本不生即是佛佛自證之法非思量分别之所
能及亦不可传授与人智度谓之言语尽竟不行处
也诸过得解脱者一切妄想分别名之为过即是生
灭断常去来一异等种种戏论以不知诸法实相故
悉皆可破可转若了诸法本无生际即于如是一切
卷五 第 343c 页 X23-0343.png
过失皆得解脱是故金刚之身远离百非也远离于
因缘者若法界体有生灭之相则有因有缘可得宣
说而今法从缘生则无自性若无自性则是本来不
生因缘和合时亦无所起因缘离散时亦无有尽是
故如净虚空常不变易大经亦云唯有如来离诸因
缘也知空等虚空者本来不生即是毕竟空义以自
性净无际无分别故同于大虚是故以世间易解空
譬不思议空也如实相智生者心之实相即是毗卢
遮那遍一切处佛坐道场如法相解时种种不如实
见悉灭无馀是故萨婆若慧与虚空等也巳离一切
闇者于一切法相不如实知即是无明是故觉本不
生时即生遍法界明以一切种观一切法无不见闻
触知也第一实无垢者此最实事更无过上名为第
一实际所谓自性清净心以离一切暗故佛之知见
无复垢污皆转释本不生义也次有二句结云诸趣
唯想名佛相亦复然者言六趣众生与毗卢遮那本
无二体但随众生种种妄想立种种名耳佛亦如是
一切世间徒见我降魔成道方便度人之迹随彼心
卷五 第 344a 页 X23-0344.png
相而称说之或云大沙门或云大勤勇乃至华严所
说于一切世界中有无量异名非谓自證法中如其
所说而可表示也次一偈复释通世谛明起教所由
故云此第一实际以加持力故为度诸世间而以文
字说谓以佛眼观之如是种种名言亦复不出第一
实际而诸众生入道因缘种种不同若应以文字语
言得度者则如来不动实际以自在神力加持彼彼
声字而演说之若众生如法修行者得与三密相应
时则知世谛不异第一义谛也。

经云尔时执金刚具德者得未曾有开敷眼顶礼一
切智而说偈言者具德谓具足一切如来秘密庄严
之德如莲华增长具足时蒙日光所照自然开敷端
严可爱执金刚亦尔心莲华眼遇菩提印光朗然开
敷万德皆备美畅于内彰于外容亦有青莲目开敷
之相而说伽陀领解前旨也初云诸佛甚希有权智
不思议者具存梵本应云一切诸佛希有智方便不
思议智谓领解前偈中觉本不生方便谓领解前偈
中加持神力复次智谓心莲华台具足方便谓叶蕊
开敷二种具不可思议故云希有也次云离一切戏
论法佛自然智是广叹不思议智而为世间说满足
众希愿是广叹不思议方便若法依师而得从于众
因缘生即是戏论生灭相非法性佛自然之慧若是
自然之慧则非修学可阶亦不可授人如内證天甘
露味假令种种方便为未尝者说之终不能解然佛
卷五 第 344b 页 X23-0344.png
大方便力以无相法身作种种名相加持令诸众生
以因果法證得非因非果法是故权实二慧俱不可
思议也次云真言相如是常依于二谛者是结成不
思议二智领解上文施设二谛之意以知名相即实
际故能以实际加持而作名相以知浅略即是深秘
故能以深秘为浅略随众生所成义利皆实不虚若
能解此世谛时自当通达第一义谛故云诸佛说法
常依二谛也次有一偈明信解佛菩提印得无量福
聚故云若有诸众生知此法教者世人应供养犹如
敬制底制底是生身舍利所依是故诸天世人祈福
祐者皆悉供养若行人信受如是义者即法身舍利
所依堪受一切世间供养恭敬也。

复次梵音制底
与质多体同此中秘密谓心为佛塔也如第三漫荼
罗以自心为基次第增加乃至中胎涅槃色最居其
上故此制底甚高也又从中胎八叶次第增加乃至
第三随类普门身无处不遍故此制底极广莲华台
达磨驮都所谓法身舍利也若众生解此心菩提印
者即同毗卢遮那故云世间应供养犹如敬制底也。

经云时执金刚说此偈巳谛观毗卢遮那目不暂瞬
默然而住者时执金刚巳闻毕竟三昧印欲问三昧
道中差别印若以语言白佛恐乖至理是以默然观
佛一心而住即是甚深发问也。

复次执金刚默然
而住者欲表如来照机义故如常教所传云佛于昼
夜三时观可化众生而度脱之此随声闻心量自作
卷五 第 344c 页 X23-0344.png
如是说耳若佛眼观而后见不观则无所见观时则
智慧生不观则智慧不生是则生灭明暗之境不得
名为平等大慧也以如来无相无分别慧法尔无碍
常照法界根缘如大海潮终不过限是故金刚手适
有可传之机如来即为演说不待问而后答也。


次金刚手了知世谛即是第一义谛所行处不异毕
竟处也是故默然无言如来了知第一义即是世谛
毕竟处不异所行处是故广分别说为令众生通达
二谛相故更相发明而实同归一致也。

就如来答
中略有四句第一句云复次秘密主一生补处菩萨
住佛地三昧道离于造作知世间相住于业地坚住
佛地者此是最上灌顶位故先明之如馀经所明此
是一生所系菩萨从此上生兜率天宫次绍佛位故
名一生补处也今此经宗言一生者谓从一而生也
初得净菩提心时从一实之地发生无量无边三昧
总持门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长当知亦尔迄至第
十地满足未至第十一地尔时从一实境界具足发
生一切庄严唯少如来一位未得證智更有一转法
性生即补佛处故名一生补处此是究竟发菩提心
于一切三昧道中最为牢强精进进入佛道故云住
佛地三昧道也离诸造作者作谓修治地业乃至庄
严佛土成就众生以有智分别心犹是世间之相今
此菩萨正行大空三昧远离从缘生法微细戏论故
云离作也知世间相谓如实知世间实际毕竟不异
卷五 第 345a 页 X23-0345.png
涅槃际而能不动实际悉见世间本起因缘是故住
此三昧道中念念进趣如来地住于业地梵音质言
之当云作地即是学如来金刚事业皆得善巧璎珞
亦云入重玄门学佛威仪也坚住佛地即是于如来
地坚固不动名之为住与前住字义殊如人渴乏求
水巳经历多时忽得睹见清凉池中门更无障碍但
一心进趣无复异缘是名补处三昧道巳到清凉池
希愿尽息亦为佛地故虽同名大空定而义有差别
也。

经云秘密主八地自在菩萨三昧道不得一切诸法
离于有生知一切如幻是故世称观自在者如上巳
说十地道若次第而进当说佛地若渐下者当说第
九地何故说第八地耶以一切菩萨初度第七地时
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谓是住大涅槃
于万行休息尔时十方诸佛以此三昧道发起其心
得度菩提心难地是故别说从此进入九地中无别
患难故不须别说行处印也从初发意以来深观十
缘生句入此地时得度性空彼岸故云不得一切诸
法离于有生复以善巧方便于如如不动中起十缘
生无边大用以如幻三昧遍至十方佛刹亲近种种
善知识普学无量度人门随诸众生应以何等像类
言音而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是故世间见如
是事迹故号为观自在者是初入莲华三昧之异名
也此中自在梵本正翻是富贵义如人得大势位具
卷五 第 345b 页 X23-0345.png
足财宝随心所欲自然成就此菩萨亦尔假令十方
世界一切有情希求世出世间种种资具随其性欲
种种不同能以如幻三昧一时给与各得满其所愿
然未能绝起用之迹使诸有所作皆如金刚故分为
二印耳复次此中应说初法明门三昧道于上品中
巳说故不重言又如上所说一生补处及八地三昧
是约教道法门作如此说耳然秘密乘人于世谛中
即能通达第一义谛者从初发心时即具行大空三
昧其谓不然则于一生之中不能顿满诸地也。

经云复次秘密主声闻众住有缘地识生灭除二边
极观察智得不随顺修行因是名声闻三昧道者如
阿毗昙明九想八念背舍胜处一切入三三昧等皆
名住有缘地依此等三昧为方便故令其心恬然而
静得正观察觉世间出世间法皆悉有因有缘世间
以集为因以苦为果出世间以道为因以灭为果如
阿含中广明毗尼中举要言之所谓诸法从缘起如
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也以知因缘生
灭故灭有无见远离断常二边得真谛智生故名极
观察智以能极观察故不倒不谬故名为谛也从无
明至老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乃至轮回无际
若随此无明而转名之为顺既见四真谛巳背生死
流随行圣道乃至能自说记我生巳尽梵行巳立所
作巳办不受后有是名不随顺如是种种不随顺行
要以三昧为因故曰得不随顺修行因声闻三昧虽
卷五 第 345c 页 X23-0345.png
复诸部异说种种不同但令有如是法印者即名正
行若无如是印者是名邪行也。

经云秘密主缘觉观察因果住无言说法不转无言
说于一切法證极灭语言三昧是名缘觉三昧道者
因果即是十二因缘法如声闻极观察智解了唯蕴
无我以厌怖心重故疾断烦恼自證涅槃不能分折
推求十二因缘实相辟支佛智慧深利故能以总别
之相深观察之见一切集法皆是灭法此与声闻异
也阿含云十二因缘法有佛无佛法位常住龙树亦
云此中法位即是如之别名此是一切世间最难解
处故世尊始成道时不乐说法意在于此辟支佛所
入渐深故云住无言说法言不转者谓住此第一义
时无有声字故不可转以授人也世尊得无碍知见
于法自在能于无言说法中为作名字转入众生辟
支佛智慧有碍是故不能演说也。

复次辟支佛观
一切集法皆悉如涅槃相于种种有为境界中皆亦
戏论风息不知所云故名證极灭语言三昧修瑜伽
者与此相应是名缘觉三昧也此二种三昧皆是菩
提心难处然但是所行道中一种心相非谓不思议
心性可有如是三乘之定相是故行人以此法印自
印知巳便当直过无碍若不善识知则为所留碍也。

经云秘密主世间因果及业若生若灭系属佗主空
三昧生是名世间三昧道者谓一切世间三昧以要
言之至于究竟之处皆灭坏因果及从因办果时所
卷五 第 346a 页 X23-0346.png
有作业谓此三事若生若灭皆系属于佗佗谓神我
也所以然者若行人不解正因缘义而修證诸禅必
当计著自心以为内我彼见世间万法因心而有则
谓由神我生设令不依内我必依外我即是自在梵
天等也若深求此中至赜自然拨除因业唯我性独
存乃至无一法入心而證空定最为世间究竟之理
是故垂尽三有还堕三途虽于禅定之中发种种世
间胜智具五神通研其宗趣终归是处故以斯一印
统收一切世间三昧道若行者入此心时当自觉知
也经中佛说摄偈就五种三昧道中大分为二谓佛
菩萨缘觉声闻四种皆名出世间三昧若诸天等所
说真言法教皆属世间三昧出世间三昧皆有实益
故云摧害于诸过世间三昧但有权益故云为利众
生故也如馀经所说求小乘人当于世间法教深生
厌离求大乘人又于声闻法教深生怖畏此皆为未
知秘密藏者作此方便说耳就此经宗则五种三昧
皆是开心实相门如行者初住有相瑜伽则是世间
三昧但于此中了知唯蕴无我即是声闻三昧若以
十缘生句观诸蕴无性无生即是菩萨三昧馀如住
心品中广明不同馀教以心性之旨未明故五乘殊
辙不相融会也若更作深秘释者如三重漫荼罗中
五位三昧皆是毗卢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
可一生成佛何有深浅之殊今偈中所说就彼等自
所流传法教而言耳。
卷五 第 346b 页 X23-0346.png

经云复次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言秘密主汝当谛
听诸真言相者是明漫荼罗具缘中真言支分也大
判真言略有五种谓如来说或菩萨金刚说或二乘
说或诸天说或地居天说谓龙鸟修罗之类又前三
种通名圣者真言第四名诸天众真言第五名地居
者真言亦可通名诸神真言也如圣者真言亦说阿
字或啰字等彼诸世天乃至地居鬼神等亦复说之
彼相有何殊异者阿阇梨言若佛菩萨所说则于一
字之中具无量义且略言之阿字自有三义谓不生
义空义有义如梵本阿字有本初声若有本初则是
因缘之法故名为有又阿者是无生义若法揽因缘
成则自无有性是故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实境界
一实境界即是中道故龙树云因缘生法亦空亦假
亦中又大论明萨婆若有三种名一切智与二乘共
道种智与菩萨共一切种智是佛不共法此三智其
实一心中得为分别令人易解故作三种名即此
阿字义也又如啰字亦有三义一者尘义二者以入
阿字门故即是无尘义又有波罗蜜义以究竟到彼
岸故即是本初不生当知亦具三点三点即摄一切
法如阿字啰字等者馀诸字义皆然又一切语言中
带阿声者皆阿字门所摄若带啰声者皆啰字门所
摄馀字亦尔与大论语等字等中释义亦同下文不
复广释也若诸菩萨真言有阿字者当知各于自所
通达法界门中具一切义非于普门法界中具一切
卷五 第 346c 页 X23-0346.png
义若二乘真言有阿字者当知只约尽无生智寂灭
涅槃明不生义若梵天所说真言有阿字者是约出
离五欲觉观不生明义若帝释护世真言有阿字者
是约十不善道及灾横不生明义馀皆以类可知也
如上所说皆是随佗意语明浅略义耳若就随自意
语明深密义随入一门皆具一切法界门乃至诸世
天等悉是毗卢遮那何有浅深之别若行者能于无
差别中解差别义差别中解无差别义当知是人通
达二谛义亦识真言相也。

复次经中自说诸真言相初偈云正等觉真言言名
成立相如因陀罗宗诸义利成就者此明如来真言
通相也今且约最初三昧耶真言说之言谓一一字
皆是一种入法界门如言阿三迷者阿字是无生门
娑是无谛门迷是大空门也名谓以此字门共成一
名阿名为无三迷名为等若更合之即是无等也成
立谓藉此众名始终共成一义如初句云无等次句
云三等次句云三昧耶共相成立即是无等三平等
三昧耶。

复次如以多名共成一句所谓诸行无常
等乃至综此多句共为一偈然后义圆即是诸行无
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巳寂灭为乐等皆是真言所成
立相馀皆仿此如因陀罗宗者因陀罗是天帝释异
名帝释自造声论能于一言具含众义故引以为證
也世间智慧犹尚如此何况如来于法自在耶诸义
利成就者谓如来真言于一一言皆具能成就一切
卷五 第 347a 页 X23-0347.png
义利一一名中亦具能成就一切义利一一成立相
中亦能具能成就一切义利且举三昧耶真言最初
阿字以本不生义故即有息灾用以本不生故一切
功德具足无缺即有增益用以本不生故无量过失
殄灭无馀即有降伏用更无一法出此本不生者即
有摄召用如是本不生中无所不有功即能成办一
切诸事如阿字者馀一一字亦如是如一一字者一
一名句及成立相皆亦如是是故当知即此真言中
具足一切功用也巳说真言通相竟。

次明真言别相故云有增加法句本名行相应谓凡
作真言事业当观此真言中本所立名及所为意趣
辨其部类差别随性相所应而行用之若真言中名
义与所用或不相应则当依法增加语句如真言中
法界法性大空不思议界种种差别名言与如来自
證真体相应者当知是佛部真言设令是馀部者亦
可作佛部用若有大悲普眼无染著等相应名义当
知是莲华部用若有金刚不坏无戏论等相应名义
当知是金刚部用如是等义无量无边瑜伽者当以
意推之不可详载也。

复次经中自说名行相应之用谓若诸真言中有此
唵𤙖癹磔迦颉哩媲等字当知是
佛顶名号也若有揭㗚()很拿()(是执取义)()()()(是食义)()()
(是破坏义)()()(是顶义)()()()(是杀义)()()()(是扑义)如是等类
当知是忿怒等诸奉教者真言可作降伏摄召用如
卷五 第 347b 页 X23-0347.png
说啖食义者啖食谓令诸忿怒等吞灭一切毗那也
迦之类果如所言诸佛则有杀众生罪今此宗明义
所谓毗那也迦即是一切能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
心生若能啖食如是重障使心目开明当知是名真
忿怒者以此祛字门啖食一切众生障则是如来所
使行如来事馀以类推之可解也。

复次若真言中
有纳么(是归命义)娑嚩诃(是摄取义)等字当知是修
三摩地寂静相应真言也或有扇多(是寂义)
微戍陀(是清净义)等字当知是成满一切诸愿真言又
此扇多是息灾义佛部相应馀如苏悉地等详说也
如上所说皆是诸佛菩萨真言相。

次云若声闻所说一一句安布者以声闻因他得解
入法性未深不能于一言中具含众德如说诸行无
常一四句偈要令次第安布文义无缺乃成真言不
得以字门明义及增加名句辟支佛虽无言说亦能
以神通力现出真言诸有受持之者皆获义利是中
稍少有差别者谓辟支佛与声闻漏尽则同而三昧
有浅深之异能以神通利物令其所愿皆得成就除
四大弟子之外馀声闻力所不能又其真言唯说十
二因缘寂灭之理故云谓三昧分异净除于业生也
经中自次说真言如实相故云复次秘密主此真言
相非一切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随喜何以故以
是诸法法如是故若诸如来出现若诸如来不出现
诸法法尔如是住谓诸真言法尔故者以如来身语
卷五 第 347c 页 X23-0347.png
意毕竟等故此真言相声字皆常常故不流无有变
易法尔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法法若
有生则可破坏四相迁流无常无我何得名为真实
语耶是故佛不自作不令他作设令有能作之亦不
随喜是故此真言相若佛出兴于世若不出世若巳
说若未说若现说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
印众圣道同即此大悲漫荼罗一切真言一一真言
之相皆法尔如是故重言之也若如是者则是诸真
言相毕竟寂灭不可授与人何故有时出兴有时隐
没故。

经复释所由云秘密主成等正觉一切知者一切见
者出兴于世而自此法说种种道随种种乐欲乃至
种种诸趣音声而以加持说真言道此真言如来自
證法体非佛自作非馀天人所作法尔常住而以加
持神力出兴于世利益众生今此真言门秘密身口
意即是法佛平等身口意然亦以加持力故出现于
世利益众生也如来无碍知见在一切众生相续中
法尔成就无有缺减以于此真言体相不如实觉故
名为生死中人若能自知自见时即名一切知者一
切见者是故如是知见非佛自所造作亦非他所传
授也佛坐道场證如是法巳了知一切世界从本以
来常是法界即时生大悲心云何众生去佛道甚近
不能自觉故以此因缘如来出兴于世还用如是不
思议法界分作种种道开示种种乘随种种乐欲心
卷五 第 348a 页 X23-0348.png
机以种种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说真言道虽从机感
因缘而生不动实际虽善巧方便无所不为然非佛
所作虽普门异说而但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若行
者于此真言十喻中妄见有为生灭更增心垢则非
如来之本意也。

复次世尊以未来世众生钝根故迷于二谛不知即
俗而真是故殷勤指事言秘密主云何如来真言道
谓加持此书写文字以世间文字语言不异真言实
义是故如来即以真言实义而加持之若出法性外
别有世间文字者即是妄心谬见都无实体可求而
佛以神力加持之是则堕于颠倒非真言也巳知所
加持处如来以何法加持耶故佛次言秘密主如来
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积集修行真实谛语四圣
谛四念处四神足十如来力六波罗蜜七菩提宝四
梵住十八佛不共法秘密主以要言之诸如来一切
智智一切如来自福智力自愿智力一切法界加持
力随顺众生如其种类开示真言教法者谓以如来
无量阿僧祇劫所集功德而作遍一切处普门加持
是故随一一言名成立中皆如因陀罗宗一切义利
无不成就又此一一功德即同真言之相法性自尔
非造作所成今且约阿字一言以辨其义如行者自
證心时了知世出世间因果本不生故无苦集灭道
而有一实真谛见此谛巳必定师子吼广为众生说
之是名积集修行真实谛语又知八倒本不生故成
卷五 第 348b 页 X23-0348.png
如来念处知四如意足本不生故成法性神通知是
处非处智等本不生故成佛自然智力知六蔽本不
生故到于六度彼岸知七菩提分本不生故成七种
无师觉宝知四梵住本不生故成无缘慈悲喜舍知
十八种法本不生故是故出过心量不与一切众生
共乃至种种法门当自在说之。

复次如此经初品中义若了知唯蕴无我乃至證寂
然界时当约我人众生寿者本不生故明种种法门
以立五喻观察性空时当约诸蕴本不生故明种种
法门观察蕴阿赖耶乃至觉心前后际不可得时当
约心之影像本不生故明种种法门极无自性心生
时当约净菩提心本不生故明种种法门乃至入如
来地当约大悲胎藏漫荼罗究竟不生义明种种法
门如阿字不生门者及迦字无作门等皆应广说如
一一字者乃至一一名一一成立皆应广说。

复次世尊于法自在或以一字摄菩提心等种种一
法门或以二字摄止观等种种二法门或以三字摄
三空等种种三法门或以四字摄念处等种种四法
门或以五字摄根力等种种五法门或以六字摄六
度等种种六法门或以七字摄七菩提宝等种种七
法门或以八字摄八真道等种种八法门或以九字
摄九定等种种九法门或以十字摄十力等种种十
法门乃至以无量字摄无量法门诸名句等亦复如
是若就真言通相如行者持一阿字门时随彼性欲
卷五 第 348c 页 X23-0348.png
机缘或悟四念处或悟四神通等各各不同然随解
了一法门时即具诸馀法门种种法宝不求自至若
就别相如以四字摄四念处门若如法修行时虽自
昔来未曾正观身受心法自然悟念处门而入法界
诸法门常途名义如智度等广说也。

复次如来以种种法门不可遍举故复举要言之初
云一切智智者即是总举十方三世如来一切金刚
智印以此同共加持则无所不周又一切如来本行
菩萨道时所集无边福聚发生无尽大愿至萨婆若
中究竟圆满是故皆得智名言以如是福愿智力及
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随顺世间如其种类而作加
持是故于一切众生种种身语意皆可开示真言教
法。

经云秘密主云何真言法教者即谓阿字门等是
真言教相虽相不异体体不异相相非造作修成不
可示人而能不离解脱相现作声字一一声字即是
入法界门故得名为真言法教也至论真言法教应
遍一切随方诸趣名言但以如来出世之迹始于天
竺传法者且约梵文作一途明义耳。

经云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者阿字是
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
声则无一切言音说故为一切众声之母凡三界语
言皆依于名而名依于字故悉昙阿字亦为众字
之母当知阿字门真实义亦复如是遍于一切法义
卷五 第 349a 页 X23-0349.png
之中也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无不从众缘生从缘生
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观此能生之缘亦复从众因缘
生展转从缘谁为其本如是观察时则知本不生际
是万法之本犹如闻一切语言时即是闻阿声如是
见一切法生时即是见本不生际若见本不生际者
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毗
卢遮那唯以此一字为真言也而世间凡夫不观诸
法本源故妄谓有生所以随生死流不能自出如彼
无智画师自运众䌽作可畏夜叉之形成巳还自观
之心生怖畏顿躄于地众生亦复如是自运诸法本
源画作三界而还自没其中自心炽然备受诸苦如
来有智画师既了知巳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漫荼罗
由是而言所谓甚深秘藏者众生自秘之耳非佛有
隐也。

迦字门云一切诸法离作业故者梵音迦哩耶是
作业义如诸外道计有作者使作者等诸部论师亦
说有作有作者有所用作法三事和合故有果报若
因般若方便谓有决定即堕无因若堕无因一切法
则无因果能生法名因所生法名果是二法无故作
及作者无所用作法罪福果报及涅槃道一切皆无。

复次作作者相因待生若定有作法则当定有作
者是皆不异外道论议如中论观作作者品中广说
今正观察作作者等皆悉从众缘生即入本不生际
本不生际者有佛无佛法尔如是谁造作之乎是故
卷五 第 349b 页 X23-0349.png
若见迦字则知一切诸法皆是造作所成名为字相
若是作法者当知毕竟无作名为真实义也。

祛字门一切诸法等虚空不可得故者梵音祛字
是虚空等义世间悉共许虚空是无生无作法若一
切法本不生离诸作是毕竟如虚空相今此空相亦
复不可得也何以故如世间无色处名虚空相色是
作法无常若色未生未生则无灭尔时无虚空相因
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空中论观六种品中广说
此中义亦如是若色本来不生何者名为无色处无
色处不可说则无虚空定相。

复次诸法如虚空相
是为不诳相如涅槃经说五阴灭更不生馀五阴是
涅槃义若五阴本来不生今何所灭而名涅槃耶是
故如虚空相亦不可得是祛字门真实义。

哦字门一切诸法一切行不可得故者梵云哦哆
(二合)是名为行行者谓去来进退不住之义今从阿
字门展转释之以诸法本不生故无作无作故则无
所待对可说为空空者即是不行处不行处尚不可
得况行处耶中论观去来品明行止义以相续故名
行如从谷子生牙茎叶及无明缘诸行等以断故名
止如谷子灭故牙茎灭无明灭故诸行等灭若法巳
行则无行巳行故未行亦无行未有行法故行时亦
无行不离巳行未行故以如是等种种门观察毕竟
无行无行故则无所止以无行无所止故则是无有
往来诸趣者亦无住涅槃者。

复次若人不动本处
卷五 第 349c 页 X23-0349.png
即是所诣处者当知是人无行无到故云一切行不
可得也。

伽字门一切诸法一合相不可得故者梵云伽那
是密合义如众微相合成一细尘诸蕴相合成一身
等中论观合品诸论师言以见可见见者三事故而
有所见当知有合闻可闻闻者乃至染可染染者等
诸烦恼亦然答者云凡物皆以异故有合而今一切
法异相不可得是故无合如彼广说以字门展转相
释故且以行义明之凡有所行当知必有行可行行
者三事相合今一切法本不生故则无所行若无所
行云何行可行行者得合耶。

复次若诸法各各异
相终无合时若至本不生际则无异相亦不可合是
故一切法毕竟无合也。

遮字门一切诸法离一切迁变故梵云遮庾(二合)
即是迁变义又梵音遮哩耶是诸行义如见遮字时
即知诸行迁变不住中论观行品云诸行名五阴以
从诸行生故是五阴皆虚妄无有定相如婴儿时色
乃至老年时色中间念念不住分别决定性不可得
性名决定有不可变异如真金不变今诸法虽生不
住自性是故当知无性如彼广说若无性者即是本
初不生本不生者即是如来之身常恒安住无有变
易故云离迁变也。

复次若一切法是和合所成则
有迁变今诸法无生无作乃至无所行故则无和合
无和合故则离一切迁变凡诸字门皆当逆顺旋转
卷五 第 350a 页 X23-0350.png
相释使无挂碍今且约次第相承耳。

车字门一切诸法影像不可得者梵音车(上)野是
影义如人影像皆依自身如是三界万法唯是识心
因缘变似众境是事如密严经广说乃至修瑜伽者
有种种不思议事或能面见十方诸佛普现色身亦
皆是心之影像以心本不生故当知影像亦无所生
无所生故乃至心无迁变无迁变故影像亦无迁变
所以然者如影自无定性行止随身心影亦尔以心
动作戏论无一念住时故世间万法亦复为之流转
若了心如实相时影亦如实相故不可得也。

惹字门一切诸法生不可得故者梵云惹哆也是
生义如泥团轮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缕绳机杼
织师等和合故有叠生持地筑基梁椽泥草人功等
和合故有舍生酪酪器钻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种
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等和合故有芽生内法因缘
亦如是无明行等各各生因而复生是故若见惹字
门即知一切诸法无不从缘生如说偈言众因缘生
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是故生不
可得也外道论师说种种邪因缘或无因缘生一切
法佛法中人亦有失般若方便故取著因缘生灭相
如中论广破。

复次阿字门是诸法本性不生惹
字门以十喻观生虽从缘有而不可得若生毕竟不
可得则不异无生际又十喻是心之影像影像不出
法界故生亦不出无生际也。
卷五 第 350b 页 X23-0350.png

社字门一切诸法战敌不可得故者梵云社么攞
是战敌义若见社字则知一切法皆有战敌如世间
善不善法逆生死流顺生死流法布施悭贪持戒破
戒乃至智慧无明等更相待对胜负无常乃至如来
出世以一切智力破四魔军众亦名为战然一切法
中我义不成故智慧烦恼竟为属谁而言毗婆舍那
能破烦恼耶若言明生时暗灭故名为破者为巳生
故破未生故破耶巳生则无暗更何所破未生则自
无有体又何能破若生时名为半巳生半生生故明
暗毕竟不相及又一切法本不生乃至无影像故便
同一相不出于如云何佛界如与魔界如战故佛坐
道场时但了知诸法如无对而世间谈议自立战胜
之名耳。

吒字门一切诸法慢不可得故者梵音吒迦啰是
慢义谓见彼法卑下此法高胜如三界六趣种种优
劣不同所起慢心无量差别略说有七种相如毗昙
中广明乃至求三乘人犹有上地下地不平等见今
观诸法无生乃至无待对故则知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于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故如来亦名一切金刚
菩萨亦名四果圣人亦名凡夫外道亦名种种恶趣
众生亦名五逆邪见人大悲漫荼罗正表此义也。

吒字门一切诸法长养不可得故者梵音毗吒钵
那是长养义如世间种子为因五大时节为缘渐次
滋长得成果实内法亦尔于业田中下识种子无明
卷五 第 350c 页 X23-0350.png
所覆爱水所润而得滋长如稻芉经中广明故今此
经违世顺世八心相续增长亦各有因缘乃至净菩
提心以五字门为缘生大悲根佛娑罗树增长弥布
满于法界然一切法即由此五字门本不生离言说
自性净无因缘如虚空相故长养不可得。

复次从
阿迦字以来展转相释乃至诸法毕竟平等无
有高下以无高下故当知无有增长也。

拿字门一切诸法怨对不可得故者梵音云拿么
啰是怨对义如世间仇雠更相报复故名为对又前
云战敌是彼此相加此中怨对是避仇之义梵音各
自不同毗尼中佛说以怨报怨怨终不绝唯有无怨
怨乃息耳又女人是梵行者怨无量义经亦说生死
怨敌自然散坏證无生忍半佛国宝是故行者见
拿字门则知一切法悉有怨对名为了知字相又以
诸法本不生乃至长养不可得故当知怨对亦复本
来不生乃至无有长养是故如来毕竟无有怨对名
为字门真实义也。

荼字门一切诸法执持不可得故梵音汤迦是执
持义以荼字上安点是故转声云汤其体则同又云
蘖哩诃者亦是此别名经云鬼魅所著或云非人所
持智度云著衰皆是蘖哩诃鬼所作以著人不相舍
离故以为名其日月五星等亦以终始相随故梵语
名蘖哩诃翻为九执正相会一处天竺历名正著时
此执持义与陀罗不同也见此荼字门即知一切
卷五 第 351a 页 X23-0351.png
众生从无始以来为四魔所著不能舍离是名字相
今以阿字等种种门展转观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
当知一切法无有怨对以怨对本不生故终不以平
等法界执著平等法界故云一切法执持不可得也
多字门一切诸法如如不可得故者梵云哆佗多
是如如义语势中兼有得声證得如如即是解脱义
如谓诸法实相种种不如实见戏论皆灭常如本性
不可破坏若见多字门即知一切诸法皆是如如
相名为字相然有一类外道计有如如之性若知见
此者名为解脱虽作此说只是于我见上转作异名
龙树以为声闻经中言法住者亦是诸法如义以所
入未深故而生灭度之想谓證涅槃然生死涅槃是
相待法若知生死从本际以来常自如涅槃相复待
谁故说为涅槃是故一切法毕竟非实非虚非如非
异中论亦云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
无毫釐无别以无差别故一切法差怨对无怨对故
无执持无执持故亦无如如解脱也。

佗字门一切诸法住处不可得故者梵云萨佗娜
是住处义亦是位义如人从此住处升上某处其所
依处所说名为位诸贤圣地位亦如是约诸行道人
心迹所依所止息处故说种种名若见佗字时即
知一切诸法无不待缘成故当知悉有所依住处是
为字相然诸法本来不生乃至如如解脱亦不可得
则无去无来无行无住如是寂灭相中当有何次位
卷五 第 351b 页 X23-0351.png
耶。

复次入多字门时了知诸法皆如故不住生
死中即此如如亦不可得故不住涅槃中尔时行处
尽息诸位皆尽遍一切处的无所依是名以不住法
住于如来大住也。

娜字门一切诸法施不可得故者梵云檀那是舍
施义若见娜字即知一切诸法皆是可舍相所以
者何以一切法离合在缘无有坚住若于中执著生
爱必为所焚乃至十地诸菩萨于自地所生净妙功
德未到舍彼岸故犹有不思议退失不名第一安乐
处今观诸法不生故施者施处及所施物皆悉本来
不生乃至一切法无住处无住处故即此三事亦无
住处是故佛坐道场都无所得亦无所舍于虚空藏
中无所蕴积而普门流出遍施群生是名见檀实相
亦名具足檀波罗蜜又如来秘密之藏皆是法然所
得所谓不可授人若施佗时还就众生心室中开出
之耳是故经云一切诸法施不可得名为字门真实
义。

驮字门一切诸法法界不可得故者梵云达磨驮
都名为法界界是体义分义佛之舍利亦名如来驮
都言是如来身分也若见驮字门即知一切诸法
悉皆有体谓以法界为体所以者何若离诸法实相
则一切法体义不成故夫法界者即是心界以心界
本不生故当知法界亦本不生乃至心界无得无舍
故当知法界亦复无得无舍尚无法可舍况可得乎
卷五 第 351c 页 X23-0351.png
若法界是可得相者即是从众因缘生若从众因缘
生当知自无本体何况为诸法体故法界者唯是自
證常心无别法也。

复次如来大施者所谓大悲漫
荼罗法界者即是普门实相如是实相不可以加持
神力示人是故无法可得。

跛字门一切诸法第一义谛不可得故者梵云跛
罗么佗翻为第一义或云胜义萨底也此翻为谛谛
义相于娑字门说之今此跛字门正明第一义相龙
树云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

复次诸法
中第一名为涅槃如阿毗昙云云何无上法谓智缘
尽智缘尽即是涅槃若见跛字即知一切法不离
第一义第一义不离诸法实相是为字相若知字门
真实义者第一义亦不可得何以故无爱无著故智
度论又云以众生著涅槃音声而作戏论若有若无
以破著故说涅槃空是名第一义空不破圣人心中
所得以圣人于一切法中不取相故。

复次一切法
皆入平等法界则无高下岂欲令无生法中有胜劣
相耶是故第一义不可得也。

颇字门一切诸法不坚如聚沫故者梵云沫奴译
云聚沫如大水中波涛鼓怒相激而成聚沫有种种
相生乃至固结相持遂有坚固用然从粗至细一一
观察只是缘复从缘不可撮摩都无性实至其本际
则举体是水都无所生今世间种种五阴亦复如是
今摄末归本去丈就尺观之乃至如丝忽之际介然
卷五 第 352a 页 X23-0352.png
微动皆是展转从缘若是从众缘生则无自性若无
自性当知是生即不生至于本不生际但是心性海
耳而随六趣妄情遂有世界之目夫心性海者即是
法界法界者即是胜义涅槃若能如是见时虽复洪
波震荡作种种普现色身亦不坏澄清之性也。

么字门一切诸法缚不可得故者梵云满驮此翻
为缚如人为缧绁所拘不可得动转是缚义若以方
便解是结时则名解脱若离身若离绳无别缚解法
如天帝释以微细缚缚阿脩罗王置忉利天上起念
欲还时五缚巳在其身若息念时缚自除解若波旬
羂网复过于此百千倍数何况业烦恼缚无为缚意
生缚等耶以要言之若离诸因缘不堕诸法数者乃
谓无缚是为字义中论云若离五阴别有众生者则
应以五阴缚众生而实离五阴无众生若离五阴别
有烦恼者则应以烦恼缚五阴而实离五阴无别烦
恼以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无缚无缚则无解无缚
解故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观缚解品中广说。

复次若诸法本来不生乃至如聚沫者是中谁为
能解谁为所缚是故诸缚不可得也。

婆字门一切诸法一切有不可得故者梵云婆啰
嚩此翻为有有谓三有乃至二十五有等若见婆
字即知一切诸法皆悉有因有缘众缘和合故说名
为有无决定性所以者何若云定有有相则终无无
相是则为常如说三世者未来中有法相是法来至
卷五 第 352b 页 X23-0352.png
现在转入过去不舍本相则堕常见若说定有无是
无必先有今无是则为断灭见因是二见故远离佛
法如中论破有无中广明今观诸有从缘即是本不
生义以本不生故无作无行乃至无缚无脱是故
婆字门以从缘有故具足一切字门若具足一切字
门即是三昧王三昧能破二十五有释迦牟尼由此
义故名为破有法王也。

野字门一切诸法乘不可得故者梵云衍那此翻
为乘亦名为道如人乘驭舟车则能任重致远有所
至到若见野字门则知一切众生以种种因缘趣
向生死果报及趣涅槃者各有所乘亦知无量诸乘
悉是佛乘名为字相今观诸法本不生故即是无行
无住不动不退是中谁为乘者当乘何法耶。

复次
是乘从三有中出至萨婆若中住若见三有实相即
是萨婆若五百由旬无非宝所者欲行何道往诣何
处乎是故一切乘不可得乃名摩诃衍道。

啰字门一切诸法离一切尘染故者梵云啰逝是
尘染义尘是妄情所行处故说眼等六情行色等六
尘若见啰字门则知一切可见闻触知法皆是尘
相犹如净衣为尘垢所染亦如游尘纷动使太虚昏
浊日月不明是为字相中论以种种门谛求若见法
无有见者若无见者谁能用见法分别外色见可见
见法法法无故识触受爱四法皆无以无爱故十二
因缘等分亦无是故眼见色时即是涅槃相馀尘例
卷五 第 352c 页 X23-0352.png
尔。

复次以阿字门展转观察诸尘以其本不生
故无造作故乃至无所乘法及乘者故当知所可见
闻触知法悉是净法界岂以净法界染污如来六根
耶鸯掘摩罗经以佛常眼具足无减明见常色乃至
意法亦如是是啰字门真实义也。

逻字门一切诸法一切相不可得故者梵云逻吃
洒此翻为相有人言性相无有差别如说火性即是
热相或言少有差别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释子受
持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若见逻字
门即知一切法皆悉有相相复二种一者总相谓无
常苦空无我相别谓诸法虽无常无我而有各各相
别如地坚水湿火热风动等舍为施相不悔不恼为
持戒相心不变异为忍相发勤为精进相摄心为禅
相无所住著为慧相能成事为方便相识作生死为
世间相无识为涅槃相等今观有为无为法体性皆
空此相与谁为相耶如中论三相品及十二门中广
说。

复次净法界中百六十心等种种诸相本不生
则无造作无造作故乃至毕竟无尘无尘故离一切
相以离一切相故名为诸佛自證三菩提也。

嚩字门一切诸法语言道断故者梵云嚩劫跛名
为语言若见嚩字时即知一切诸法不离语言地
以是诸法无不有因有缘故若法本来不生则是离
诸因缘是故语言道断。

复次若法是造作相则可
宣说无造作则语言道断若虚空相是有相则可宣
卷五 第 353a 页 X23-0353.png
说以诸法如虚空相亦复无相是故语言道断若法
有行有迁变有影像则可宣说若无行无迁变无影
像则语言道断乃至诸法若是有相者则可宣说今
一切法离一切相故不可表示不可授人是故语言
道断。

复次无相亦无定相当知一切法即相即无
相即非相非无相如彼三目不可思议是故语言道
断馀法门例此可知也。

奢字门一切诸法本性寂故者梵云扇底此翻为
寂如世间凡夫获少分恬怕之心止息諠动亦名为
寂乃至二乘人等永断诸行轮回得涅槃證亦名为
寂然非本性常寂所以然者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
相三界六道何者非是涅槃无漏智生时复与凡夫
何异而今独于其中作灭度想岂非颠倒耶又若诸
法本性寂者于四十二地中何者非是如来地何者
非是凡夫地若弥勒菩萨以本性寂故得一生记者
一切众生皆亦应得记若一切众生于本性寂中不
妨修学凡夫事者弥勒菩萨亦应修学凡夫事而今
作差别想岂非戏论耶若入奢字门时则知是法
平等无有高下常无所动而无所不为故云解脱之
中多所容受大般涅槃能建大义皆以此也。

沙字门一切诸法性钝故者若梵本存质当云性
同于顽顽谓犹如木石无所识知无触受之义所云
同者是兴喻之言非一向即同于彼也又大品云般
若无知自性钝故即与此字门义合故饰文者存古
卷五 第 353b 页 X23-0353.png
译之辞耳夫自性钝者即是极无分别心不愚不慧
无识无智无妄无觉乃至一切诸法不能动摇但是
一纯固金刚地耳所以然者如世间人以取舍不忘
故尚智慧而弃愚痴尊涅槃而贱生死而今一槩本
不生乃至一槩本性寂则谁利谁钝耶如彼金刚利
刃以对不坚物故以偏用一边故则名为利若令所
向之处悉是金刚举体皆圆不可偏用则利相同归
于钝矣。

沙字门一切诸法一切谛不可得故者梵云萨跢
也此翻为谛谛谓如诸法真相而知不倒不谬如说
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苦谛不可令异集真是因
更无异因因灭则果灭灭苦之道即是真道更无馀
道。

复次涅槃云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馀
三亦尔乃至分别四谛有无量相及一实谛如圣行
品中说之是为字门之相然一切法本不生乃至毕
竟无相故语言断故本性寂故自性钝故当知无见
无断无證无修如是见断證修悉是不思议法界亦
空亦假亦中不实不妄无定相可示故云谛不可得
中论四谛品中亦广辨其义也。

诃字门一切诸法因不可得故者梵云系怛嚩即
是因义因有六种及因缘义中因有二十五种如阿
毗昙广说若见诃字门即知一切诸法无不从因缘
生是名为字相以诸法展转待因成故当知最后无
依故说无住为诸法本所以然者如中论以种种门
卷五 第 353c 页 X23-0353.png
观诸法因缘悉不生故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
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即是诸佛法界法界即是诸
法之体不得为因也以是言之因亦是法界缘亦是
法界因缘所生法亦是法界前说阿字门从本归末
毕竟到如是处今亦诃字门亦从本归末毕竟到如
是处阿字从本不生生一切法今亦以无因待为
诸法因终始同归则中间旨趣皆可知矣。

复次此中旋陀罗尼字轮相者谓以一字释一切字
义以一切字释一字义以一字义成立一切字义以
一切字义成立一字义以一字义破一切字义以一
切字义破一字义如是一字一切字逆顺旋转例此
可知云何以一字释一切字如释迦字时但以种种
因缘观本不生即见无所作义乃至释诃字时亦
以种种因缘观本不生即见无因义云何以一切字
释一字如释阿字门时以种种因缘观无造作即
见本不生义乃至以种种因缘观诸法无因即见本
不生义馀字例尔当广说之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
谓一切法本不生以无作故如虚空无相故无行故
无合故乃至无因故云何一字成立一切字谓一切
法无作以其本不生故乃至一切法无因以其本不
生故云何以一切字破一字如人执诸法有本有生
应破彼言若诸法离于造作而云有生者是义不然
乃至若诸法因不可得而云有生者是义不然云何
一字破一切字如人执有造作应破彼言若诸法本
卷五 第 354a 页 X23-0354.png
不生义巳成立而云有作是义不然乃至执有因者
亦破彼言若诸法本不生义巳成立而云有因是义
不然云何逆顺旋转所谓若法本来不生则无造作
若无造作则如虚空无相若如虚空无相即无有行
若无所行则无有合若无有合则无迁变乃至若无
因者当知法本不生是名为顺若法无因则谛不可
得若谛不可得则自性钝若自性钝者当知本性寂
若本性寂者当知无相乃至若本不生者当知无因
如是以种种门自在旋转说之。

复次今言一切法
者是总相耳若依摩诃般若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一
一别异说之义则无量又一一门当约真言住心品
中浅深之相次第分别以字门转故义亦有不同以
是义故能出生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也。

复次如来
一切言说无非真言故当以如是字义普入一切修
多罗是故智度论云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
随义知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
生)若闻啰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罗〔字〕秦言垢)若闻
跛字即时知一切法入第一义中(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若闻
遮字即时知一切行皆非行(遮利夜秦言行)若闻那字即知
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那字秦言不)如彼论四念处
品中广说。

复次一切名言中有阿声者悉入阿
字门有迦声者悉入迦字门乃至有诃声者悉
入诃字门是故一字门中具无量义非从诃字门
中但有无因义也馀字门当知例尔且如娑哆也是
卷五 第 354b 页 X23-0354.png
谛义是故经云娑字门一切诸法谛不可得又娑哆
是著义是故供养法中云娑字门一切诸法无染著
又如婆缚是有义是故经云婆字门一切诸法有不
可得又婆嚩娜是观义是故供养法中云婆字门一
切法离诸法观馀皆效此所以大品经及华严经入
法界品皆说四十二字门涅槃文字品文殊所问经
大集陀罗尼自在王品各释悉昙字母与此经所说
其义或异或同若得此意则诸经冷然悬会无所违
妨也。

复次一一字门皆言不可得者为明中道义
故今且寄车字以说之如观镜中面像以本质为因
净镜为缘有影像现是为所生之法妍蚩之相现前
不谬故名为有以种种方便推求都不可得是名为
空此有此空皆不出镜体体即一为名中三相不同
而同不异而异是故世间论者不能思议今真言门
亦尔以观心为因三密为缘普门海会现前不谬故
名为有以种种门推求都不可得是名为空此有此
空皆不出法界故说为中三谛不同而同不异而异
一切方便乘人不能思议馀法门例皆如此不可遍
举也。

经云秘密主仰娘拿曩莽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
办诸事所为义利皆悉成就者于迦遮吒
多跛五类声中复各有五字其第一至第四字皆
是慧门巳如前说其第五字皆是證门今合说之梵
书以此五字皆同圆点且如迦祛伽哦四
卷五 第 354c 页 X23-0354.png
字增加至第十一声皆于首上安点若欲除去此点
而于次后字上累加仰字其前字即与有点不殊
又凡诸梵字十二声中第一是本体故名为空第二
字是行第三以去以诸画增加者皆名三昧第十一
其上安点是證第十二傍置二点是般涅槃若此
仰字能遍智慧三昧声故当知即是大空义是故别
说不与前字合论也如涅槃经此五字亦具明字义
今毗卢遮那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大空是證处无
法可说故但以圆点表之又此圆点虽自体无门而
遍一切法门如虚空远离众相而含万像是故一切
字门若加空点者具自在之用悉能成办诸事也且
如阿字门无生妙慧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但以不
自證知故如贫女家宝藏不能得其势力发行时如
方便开发入證时如宝藏现前尔时随意受用所求
必获故云加此大空点者诸有义利皆得成就也。

次世尊说偈中真言三昧门圆满一切愿者具存梵
本应于真言之下更加道字如行人一缘住于阿字
即名阿字三昧此三昧即是开心明道门馀一切字
亦如是一切愿者梵云萨嚩奢是心所祈愿之愿谓
诸众生修此三昧门者一切志求皆得圆满此愿圆
满时即是如来不思议果也常住之果无师之慧犹
能给与众生何况世间悉地之愿耶。

复次如来一
一三昧门声字实相有佛无佛法如是故即是常故
不流即是如来本地法身为欲以此法身遍施众生
卷五 第 355a 页 X23-0355.png
故以自在神力加持如是法尔声字故此声字即是
诸佛加持身加持身普作随类之身无所不在当知
加持声字亦复如是是故行者但一心谛缘观此声
字自当见佛加持身若见加持身即见本地法身若
见本地法身时即是行者自身故此一一字门即是
如来不思议果不从别处来也具足众胜愿真言决
定义者具存梵本当云具一切所有胜愿真言决定
真实义此中胜愿梵云嚩嚧是具足种种功德所谓
三昧总持力无畏等所愿巳满所求悉备之义义与
前愿字梵音各殊所云决定者且如阿字门若声
若字举体不生声字之义全举体不生若證时还只
證此不生中间更无间杂亦无异路若见此真实义
时假使十方诸佛同时现前说种种相似波罗蜜欲
令改易其心然亦不生疑惑故云决定也复次具足
众胜愿者是如来十世界微尘数内證功德以决定
故一一皆成金刚印从此自證身复起加持身故云
超越于三世无垢同虚空者即是净治无垢不思议
心地也以大悲方便于此地上画作普门漫荼罗故
经次云住不思议心起作诸事业梵本具云心地以
偈中五字成句不可累书然地即是心体故但云住
不思议心也真言三昧门中虽有如是不思议果德
堪能周给一国等赐众生若诸众生不能生难遭想
供养修行譬如王膳盈前无心饮啖则诸佛其若之
何故经次云若到修行地授不思议果此修行地即
卷五 第 355b 页 X23-0355.png
是净菩提心初法明门例如声闻见谛以后复入修
道位也此菩萨于百字明门中各见莲华胎藏漫荼
罗世界海其庄严相皆悉不同先从祛字门大空
轮中以诃字门起大风轮次于其上以嚩字门起
香水海次于其上以阿字门起金刚地金刚轮山
馀如华严经说于此百莲华藏一一世界菩提漫荼
罗各有十世界诸菩萨金刚等以为眷属此瑜伽者
能不起于座悉至如是诸佛会中亦能次第询求诸
善知识故云初地菩萨化归百佛国也非徒见之而
巳亦能以此百莲华藏转作自身至初地芽茎华疱
等十心满时一明门中开出十解脱门成千世界皆
是随分蒙授不思议果至十一地时于虚空云海明
门中一一皆见莲华藏世界性相形类展转不同用
作自身佗身自在无碍是名不思议果满也次有二
句偈劝信印成故云是第一真实诸佛所开示此中
开示即是佛之知见与法华义同次半偈云若知此
法教当得诸悉地是引诸佛道同劝信世谛若真言
行者明解此法教中次第方便以必定信如说修行
当得成就一切悉地若谓此说不然是十方三世佛
有违负本誓欺诳众生罪也次一偈劝信真谛然此
悉昙字母幼童牧童皆亦诵持至于护摩供养等韦
陀世仙亦皆共作而今此真言门所以独成秘密者
以真实义所加持耳若但口诵真言而不思惟其义
只可成世间义利岂得成金刚体性法乎故偈云最
卷五 第 355c 页 X23-0355.png
胜真实声真言真言相行者谛思惟得成不坏句此
声即是真言门语密之体如阿声中第一真实义
所谓本不生也初云真言梵本以多声呼之即是总
指百字门世谛字轮之相也次云真言相者是此真
言实相由谛思惟故一一皆入莲华台句是迹息之
处也。

经云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不
思议真言相道法者如声闻法解脱之中无有文字
而维摩诘不离文字说解脱相故名不思议解脱相
今此字轮亦尔即以无相法身作种种声字以种种
声字作无相法身故名不思议真言相也不共一切
声闻缘觉亦非世尊普为一切众生者此经是法王
秘宝不妄示卑贱之人如释迦出世四十馀年因舍
利弗等慇勤三请方为略说妙法莲华义今此本地
之身又是妙法莲华最深秘密处故寿量品云常在
灵鹫山及馀诸住处乃至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
即此宗瑜伽之意耳又因补处菩萨慇勤三请方为
说之苟无顿悟之机则不入其手故不普为一切众
生亦是领前偈中到修行地方授不思议果次又云
领解劝信印成二偈故云若信此真言道者诸功德
法皆当说满足若满足时即是具足众胜愿也巳上
广说真言支分竟。

执金刚复承蹑上文请佛次说入漫荼罗所须次第
世尊说偈中先答奉食香华等及与众宝瓶二句总
卷五 第 356a 页 X23-0356.png
名供养支分也就诸供养具中先明献华凡所奉献
各随诸尊性类及漫荼罗方位等一一善分别之当
令色香味触适悦人心其水陆不祥诸华但可作折
伏用耳白黄赤三色中如来部类当用白色莲华眷
属以黄色金刚眷属以赤色。

复次当如漫荼罗方
位圆坛者以白方坛者以黄三角坛者以赤。

复次
诸佛白用诸菩萨以黄诸世天以赤其馀香等亦当
准傍此意兼采苏悉地瞿醯等文用之不可备载也
钵头摩是红莲华凡青黄赤白莲等水生诸华皆可
通献诸尊也龙华奔那伽者此奔那伽是龙树华弥
勒世尊于此树下成佛其直云龙华者是龙中所尚
之华西方颇有其种其计萨啰华末梨华得蘖啰华
瞻卜华无忧华底罗剑华钵吒罗华娑罗树华皆是
天竺所有此方不可具识经云是等鲜妙华者梵本
兼有或声谓此等诸华皆可通用故举以为例然或
馀方所有彼方所无但使人心所好世间以为吉祥
者皆可供养当一一存意善分别之采集以为鬘者
谓错杂庄严或缀或结以行人殷净淳厚心故则令
诸尊欢喜护念也。

次明涂香其旃檀青木郁金皆此方所有苜蓿香者
梵名萨跛㗚今迦颇类今时妒路婆草是迦颇类今
西方苜蓿香与此间苜蓿香稍异也及馀妙涂香者
如沈水甘松丁香桂心西方豆蔻香附子等如苏悉
地瞿醯中说又云其涂香中勿用众生身分及与紫
卷五 第 356b 页 X23-0356.png
矿并虫食等当取净好者以水研之若献佛当用新
好郁金或黑沈香和以龙脑莲华眷属当以白檀金
刚眷属亦当以白檀自馀诸尊随意而合用之随所
合香皆置龙脑也。

次明焚香当用沈水香甘松香嚩蓝香龙脑香白檀
香西方名为么啰庾是山名即智度论所云除摩梨
山更无出旃檀处是也白胶香是娑罗树汁室利嚩
塞迦香者似此方熏陆香室利是具德吉祥义言此
香乃至天神皆悉爱乐故以为称也及馀焚香类芬
馥世称美者亦如上说瞿醯云烧香用白檀沈水相
和供养佛部其树汁香供养莲华部黑沈及安悉供
养金刚部或依彼法作普通和香以献诸尊应当随
法教者谓以真言密印去垢加持等如供养次第中
说自馀涂香及华等例此可知。

次云依教法献诸食者如经大本中诸食供等各有
修治方便至于深密之意一一与法门相应此方既
不具传但依苏悉地等如法造作结护加持即名依
教也乳糜者西方粥有多种或以乌麻汁或以诸豆
并诸药味如十诵药法等文广明然最以乳糜为上
凡献食时当更加以酥沙糖等令色味兼具而先奉
之也又西方饭有多种亦以酪饭为上献此食时应
配以沙糖盐姜诸味又当奉羹依彼方造食之法或
随国俗所用也欢喜丸应以酥煮诸饼糅以众味及
三种辛药等令种种庄严漫荼迦是此方薄饼其百
卷五 第 356c 页 X23-0356.png
叶饼是西天竺食法以糖蜜诸味和面酢油煮之至
为甘美沙糖饼者此沙糖名为蹇荼状如益州所出
者而色甚白触之便碎用此和水先以面作饼数渍
其中然后食之净妙谓务令精洁使色香兼备也布
利迦译云著[饥-几+蓝]饼以种种上味和合为[饥-几+蓝]作之间穴
饼有二种或刺为孔穴或状如乱丝重重间穴加以
众味也末涂失啰饼亦著[饥-几+监]兼糖蜜涂之媲诺迦饼
用起面作之著以[饥-几+蓝]酥油煮状如水上浮泡甚可爱
也无忧是卷缘沙糖饼播钵吒食是不起面𩛞𩜶如
是诸肴饼者亦谓随诸方国所有上味及珍妙果随
意献之也其白糖白石蜜沙糖酥蜜又各别置之种
种浆饮者西方浆法甚多皆杂以香药美而愈疾及
蒲桃等诸非时浆如毗尼所说其食乳酪亦用毕拨
或龙脑等如医明食法为之大氐西方造食及饮啖
先后次第多依药术有养性防疾之功故多尽其天
年鲜夭折之患也凡置食处当以涂香周遍涂之置
食埦内遍布莲荷叶或芭蕉叶等令使周匝若无应
用新净白叠或净布极以净水浣濯以香遍涂布食
时上首诸尊当增加之谓中胎胎藏毗卢遮那第二
院观音金刚手次院文殊等四菩萨外院释迦牟尼
及所奉本尊等假令馀位置一分者上首诸尊当置
二分或馀位置二分者上首诸尊置三分瞿醯云漫
荼罗主当数倍加之虽有此阶降不同然上自诸佛
下至世间鬼神应等心供养务令丰厚均等也乃至
卷五 第 357a 页 X23-0357.png
不办者但当供养部主或置食内院运心供养一切
诸尊所奉香华等例此可知也。

次说奉献灯明者香油之类甚多谓薝卜香油苏摩
那华油等凡作香油等法当取新华如作鬘法穿之
悬置日中承以油器以物取油于华上灌之令还堕
油巳又复取油灌之如是周而复始从日出至日入
乃停明日又取新华作之如前令此油香气与此华
香气均等然后止也其献食及灯明等诸器以众宝
为上若不能办用银铜等乃至新净瓦器亦得充事
也四方缯幡盖者若有财力当于一一尊所各别置
之亦以杂宝为上若不能办当用杂䌽乃至绘画画
时当用净物不得用胶等也若不能广造者下至四
方各置一盖门标铃铎等皆随力分作种种庄严兼
准约入秘密漫荼罗位品中所示之相。

经云或以心供养一切皆作之者如世尊说诸供养
中心最为上如前一一供物皆当运心遍及法界以
真言秘印持之如供养次第中广说或观大宝树王
遍覆一切世界如华严菩提树王之相具足庄严随
一一所须受用之具悉于中出无有穷尽遍至一切
贤圣前广大供养并普济一切众生如是运心巳当
用虚空藏转明妃加持自然随意成就也。

次说吉祥瓶法当用金银等宝乃至无者应以瓷或
净瓦为之极令圆满端正又不泄漏如毗尼中方便
灌漉净水盛满其中内五宝五谷五药于瞿醯中说
卷五 第 357b 页 X23-0357.png
之然此五药皆出五天此方不能遍有也又取如前
所说诸涂香抹香和水兼置龙脑牛黄于瓶中插以
宝华或随方土所有名华取其华果条叶茂好圆具
者使间错垂布令极端严以䌽缯缠颈并系华鬘涂
以众香结护作净方便亦如供养次第中说于中胎
藏当安五瓶最中大日瓶安在华台馀置外华蕊中
凡献中胎食时四佛四菩萨各随本座在华台内奉
毗卢遮那者置华台前也若有力者于一一尊所皆
置一瓶如不能尔随内外方于上首诸尊处置之其
四门处各置二瓶四角各置一瓶通门外别有一瓶
用降三世真言印加持之拟出入时洒身自护及召
弟子入时亦用洒之护摩处又别置一瓶大略可百
馀瓶也。

经云六瓶者最少之限当于中胎四方各
置其一门外一瓶必定不得阙之若用十八瓶者中
胎置一瓶第二院大勤勇处莲华金刚部主及门凡
四瓶第二院四大菩萨谓文殊等各置一瓶外院四
门四角及门外者用之适足所欲受灌顶者若多各
随人数令造一瓶不得阙少也如香水瓶者诸阏伽
器亦然当用金银白琉璃等为碗乃至商祛熟铜石
木或以树叶新瓦盛众香水置诸名华如前所置瓶
处亦一一置之又当于诸尊处各奉净衣如前所说
上首诸尊亦准献食法倍增故云各奉兼服若不能
办者但于上首诸尊处置之或以箱箧随其所有置
在中胎院内运心供养一切诸尊凡献中胎供养具
卷五 第 357c 页 X23-0357.png
当置胎中外一重空界中若献无名诸尊当置三重
界缘之内又供养时先当奉阏伽水次献涂香次献
华烧香饮食后献灯明经文先后不次也。

复次若
深秘释者涂香是净义如世间涂香能净垢秽息除
热恼今行者以等虚空阏伽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
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之生死热恼除灭得清
凉性故曰涂香所谓华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
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
为华烧香是遍至法界义如天树王开敷时香气逆
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香亦尔随一一功德即为慧
火所焚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熏一切
故曰烧香饮食是无上甘露不生不死之味若服此
味果德成就更无过上味时即名入證故说为食所
谓灯者是如来光明破暗之义言至果地时心障都
尽传无尽慧遍照众生故说为灯若竖说者一一地
中皆具如是五义若横说者一一门中皆具如是五
义例如上文所明诸食虽异适口则一然随调膳人
身手有种种滋味不同馀香华等当知例尔若行者
善能以五字门作金刚舞戏普应众生譬如和五味
布五䌽韵五音调五药虽性分不过五种而千变万
化巧转不穷当知是人则解涂香三昧义也亦解华
三昧烧香三昧饮食三昧灯明三昧义亦解此五种
陀罗尼义以如是种种法门供具供养心王如来能
令诸尊欢喜所求必获若以此中意趣及观世谛香
卷五 第 358a 页 X23-0358.png
华等自然知彼色香性分所应用处无量方便触物
而生也。

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