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B¶ 第 932c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十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
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
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
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
318-B¶ 第 933a 页 X16-0933.png
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
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
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
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
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阿难。
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
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类本中生元
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
坠入二无因论。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
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
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祗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
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
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
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
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
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
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
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
立无因论。」
【通曰。想阴未尽。寤则取像。寐则成梦。故逐前尘粗
重影事。想阴既尽。内守幽閒。寤寐恒一。觉明虚静。
如镜鉴明。虽无去来踪迹。却有光明影子。犹为法
尘边事。向来前尘昏扰。但随生灭流转。不睹根元。
318-B¶ 第 933b 页 X16-0933.png
今虚受照应。惟一精真。生灭既停。而其根元从此
披露。见同生基。绵绵密密。微细迁流。是为无风匝
匝之波。野马者。游埃也。熠熠者。萤光也。行阴微细。
如日光所照隙尘。熠熠然了无住相。乍生乍灭。无
复粗影。故曰清扰。清扰四大为浮根四尘根元。其
体本空。究竟枢穴。实在于此。黏湛发起。故有六根。
自人天以至蝼蚁。莫不各有四大六根。故为十二
众生同生之基。是名行阴区宇。若通别相。能见众
生各命由绪。慧福不齐。由于多生积习种子发现。
属识阴边事。故非行阴所测。然此行阴清扰之性。
本自无扰。故曰元性。其不能不扰者。多生习气也。
故曰元习。习不能澄习。唯性归元。则能澄静。以一
澄静之性。澄其元习。则迁流相尽。无风匝匝之波
灭。则化为澄水矣。化为澄水。至湛不摇处。名行阴
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众生浊者。生灭不停。业运
常迁。今于不停者停矣。常迁者不迁矣。几入灭尽。
故能超也。然行阴密移。曾无觉悟。以幽隐妄想为
本。于其幽閒隐密而破除之。非彻悟性体者不能
也。彼寤寐恒一。是得正知。与前动静不移。忆忘如
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同一脉路。以此为发悟阶
级则可。便执以为实證则不可。故想阴尽者。凝明
正心。邪虑无自而生。即十类天魔。亦无缘而入。天
魔未离邪想而现神变。今想阴尽。观见幽清动元。
盖巳入乎无想之天矣。六欲天魔所不得而窥也。
318-B¶ 第 933c 页 X16-0933.png
幽清。本无所动也。圆扰。则动而未尝动也。故谓之
动元。动元虽圆。不离生灭。于此生计度者。总于生
灭中计无因也。一者见本无因。不悟善恶业缘。唯
识所造。祗凭生相暂无。行流不息。于其定中。发宿
命通。见八万劫来。众生轮回。如环无端。便以众生
无因。自然而有。自八万劫外。冥无所观。固不知菩
提为正因也。二者见末无因。不悟善恶业果。唯心
所召。祗凭通力。能见八万劫后。长时业果。未转移
相。便以人畜黑白横竖从来如此。非因修得。固不
知菩提为极果也。惑菩提性。不名正知。止知前后
八万劫。不名遍知。外道末伽黎。谓众生苦乐。不因
行得。皆自然尔。正坐此见。此二无因。仅见七识无
根。传送暂息。而生此计度。以七识内但依于八识。
生之无本。遂谓本无因。以七识外但依于六识。推
之无用。遂谓末无因。唯见其流注不息。乃谓自然
如此。镜清问灵云。混沌未分时如何。云曰。露柱怀
胎。清云。分后如何。云曰。如片云点太清里。清云。祗
如太清还受点也无。云不对。清云。恁么则含生不
来也。云亦不对。清云。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云曰。
犹是真常流注。清云。如何是真常流注。云曰。似镜
常明。清曰。向上更有事否。云曰有。清曰。如何是向
上事。云曰。打破镜来。与子相见。天童拈云。分与未
分。玉机夜动。点与不点。金捘暗抛。直是一色纯清。
未得十成安隐。且道打破镜来。向什么处相见。还
318-B¶ 第 934a 页 X16-0934.png
会么。清秋老兔吞光后。湛水苍龙蜕骨时。此真常
流注。恰与行阴相符。而似镜常明。亦与如镜鉴明
无异。若能破镜相见。如湛水苍龙。蜕骨而出。则几
转成智矣。宁但破行阴而巳哉。】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
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
坠入四遍常论。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
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
散失。计以为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
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
散失。计以为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
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
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四者
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巳
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
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
外道。立圆常论。」
【通曰。立无因论者。见其断。立圆常论者。见其常。推
之亦断亦常。非断非常。总不出断常邪见也。穷生
类本。至圆扰动元。见其虚而愈出。动而不穷。便计
为常。从广至狭。从粗入精。略有次第。一者通五阴
四大心境二处。皆无因自有。循环不失。二者但指
地水火风清净四大之性。能成众生色阴。体恒不
变。三者但指心识六根所依末那七识。执受之心。
318-B¶ 第 934b 页 X16-0934.png
执受之意。执受之识。本元由处。即行阴也。众生虽
有循环。而行阴不失。即此七识为常住性。如见细
流。谓之止水。无始以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此之谓也。四者妄认行阴为自然理。谓生灭想心
既巳灭尽。其永灭处。自然成不生灭。于此生灭中。
计不生灭。如见虚空谓之常住。不知虚空亦可灭
也。且又因心计度为常。非真见其常者比。此四尚
未睹八识真常流注。何况转识而见菩提性乎。瑞
岩问岩头。如何是本常理。头曰动也。岩曰。动时如
何。头曰。不见本常理。岩伫思。头曰。肯即未脱根尘。
不肯即永沉生死。岩乃礼拜。天童颂云。圆珠不穴。
大璞不琢。道人所贵无棱角。拈却肯路根尘空。脱
体无依活卓卓。此于本来常住。见之极真。肯之一
字。尚须拈却。而况计度执受神我。坠入圆常窟中。
终从沦堕。岂能常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
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
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
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
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
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
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
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改移。能令此身即生即灭。
318-B¶ 第 934c 页 X16-0934.png
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是流出。名无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
色受想等。今巳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
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
一分常论。」
【通曰。此亦常亦无常见也。本妙明心。遍十方界。未
尝不是。但执为神我则非也。唯执是我。正是末那
执受意识。虽云凝明不动。其中微细迁流。即生灭
种子。特不自觉耳。既以暂时不动心性名之为常。
又以一切众生生灭为无常性。则所谓遍十方者
有二我也。岂不颠倒。无论心性。只论国土。则三禅
以下。三灾所及。名之无常。四禅以上。灾不能及。名
究竟常。无论国土。但论心性。性无改移。名我性常。
死此生彼。名无常性。始合自他总计常无常。既分
自他各计常无常。又复以行阴为自。色受想为他。
行阴常流。名为常性。想等灭尽。名无常性。于一心
中分常无常。是以心有二也。岂不颠倒。此视前圆
常之论。稍无拘执。然源头不清。总属谬计。忠国师
问僧何方来。曰南方来。师曰。南方知识如何示人。
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即佛。佛是觉义。汝
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
运用。遍于身中。挃头头知。挃脚脚知。故名正遍知。
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
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蜕皮。人出故
318-B¶ 第 935a 页 X16-0935.png
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师
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彼云。我此身
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
如舍被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常矣。审如此
者。邪正莫辨。孰为是乎。吾比游方。多见此色。近尤
盛矣。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
他坛经改换。添糅杂谭。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
言教。苦哉吾宗丧矣。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
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
闻觉知。非求法也。僧又问法华了义经开佛知见。
此复若为。师曰。他云开佛知见。不言菩萨二乘。岂
以众生痴倒。便同佛之知见耶。行昌问于六祖曰。
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为解说。祖曰。
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
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祖曰。吾传佛心印。安
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
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常。此即
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祖曰。涅槃经。吾听尼无尽
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
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
开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
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
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
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
318-B¶ 第 935b 页 X16-0935.png
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
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
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
真净。汝今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
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
然大悟。乃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
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
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祖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礼谢而退。若此甚深常无常义。彼诸外道。未梦见
在。】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
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
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
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
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
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是计度
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
立有边论。」
【通曰。此就常无常。例起边无边。论常无常以性言。
属见分。边无边以分位言。属相分。一三际分位。二
318-B¶ 第 935c 页 X16-0935.png
见闻分位。三彼我分位。四生灭分位。总局于行阴
之分位。而妄生计度也。一者因行阴流用不息。以
其流用也。成过未现三际。故名有边。以其不息也。
相续无际。故名无边。二者但计众生八万劫内见
闻所及。故名有边。八万劫外无闻见处。故名无边。
三者计我遍知一切众生。名无边性。彼之知性遍
与不遍。但彼自知我曾不知。彼则局于自知。不能
通之于我。但有边性。四者穷行阴空。昔有今无。因
计正报众生。半生半灭。依报世界。亦半生半灭。半
生为有边。半灭为无边。此四有边总不出前众生
生灭循环及劫坏不坏等见。特以边量论耳。僧问
忠国师曰。有知识示学人。但自识性。了无常时。抛
却壳漏子一边著。灵台智性。迥然而去。名为解脱。
此复若为。师曰。前巳说了。犹是二乘外道之量。二
乘厌离生死。欣乐涅槃。外道亦言吾有大患。为吾
有身。乃趣乎冥谛。须陀洹入八万劫。馀三果入六
四二万劫。辟支佛一万劫住空定中。外道八万劫
住非非想中。二乘劫满。犹能回心向大。外道还即
轮回。曰。佛性一种。为别。师曰。不得一种。曰何也。师
曰。或有全不生灭。或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孰为
此解。师曰。我此间佛性。全无生灭。汝南方佛性。半
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如何区别。师曰。此则身心一
如。身外无馀。所以全不生灭。汝南方身是无常。神
性是常。所心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和尚色身。岂
318-B¶ 第 936a 页 X16-0936.png
得便同法身不生灭耶。师曰。汝那得入于邪道。曰
学人早晚入邪道。师曰。汝不见金刚
经。色见声求。皆行邪道。今汝所见不其然乎。曰某
甲曾读大小乘教。亦见有说不生不灭中道正性
之处。亦见有说此阴灭彼阴生。身有代谢而神性
不灭之文。那得尽拨同外道断常二见。师曰。汝学
出世无上正真之道。为学世间生死断常二见耶。
汝不见肇公云。谈真则违俗。顺俗则违真。违真故
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无味。中流之人。如存
如亡。下士拊掌而笑之。今汝欲学下士笑于大道
乎。曰师亦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识亦尔。那有异同。
师不应自是而非他。师曰。或名异体同。或名同体
异。因兹滥矣。只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名异体同。
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体异。缘南方错将妄心
言是真心。认贼为子。有取世智称为佛智。犹如鱼
目而乱明珠。不可雷同。事须甄别。曰若为得离此
过。师曰。汝但子细返观阴入界处。一一推穷有纤
毫可得否。曰子细观之。不见一物可得。师曰。汝坏
身心相耶。曰身心性离。有何可坏。师曰。身外更有
物否。曰身心无外。宁更有物耶。师曰。汝坏世间相
耶。曰世间相即无相。那用更坏。师曰。若然者。即离
过矣。华严经曰。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
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此所谓自
他不隔于毫端。始终不离于当念。不知有边无边
318-B¶ 第 936b 页 X16-0936.png
之见。从何建立。】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
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
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
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
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
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
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證。有人来问。
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馀。无所言说。三者是人
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證。有人来问。唯答一字。
但言其是。除是之馀。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
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
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
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
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通曰。此犹然亦有亦无见也。上言常无常。边无边。
尚有区别。未至溷淆。此则即常即无常。即边即无
边。一切矫乱。无容穷诘。实为虚无荒唐之论。颠倒
之甚者。就上迁流有边处。名之为变。相续无边处。
名之为常。八万劫内所见处。名之为生。八万劫外
不见处。名之为灭。又于相续中不断处。计为增。如
318-B¶ 第 936c 页 X16-0936.png
白黑月渐生。中所离处。计为减。如晦夕白黑俱尽。
又于各各生处。总谓之有。互互亡处。总谓之无。于
一行阴生灭。分为八义。以理都观。两可俱是。不能
定其端的。于一切时。皆乱其语。沉溺于行阴之中。
不能超越于行阴之外。故为生灭所转耳。又从有
无而分之。于念念灭相而得證者。但言其无。于念
念生相而得證者。但言其是。又从有无而合之。言
亦有即是亦无。亦无即是亦有。亦有之中不是亦
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语虽互见。与前微有别。前
两端并陈。不能决了。此但举一端。两端具在。言亦
有即是亦无。不专言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不专
言是。知见纷错。莫有定衡。儱侗慌惚。归于虚谬。外
道计天为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
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乱。佛诃云。此真矫乱议
论。故名为不死矫乱遍计虚论。曰遍计者。计有又
计无。生灭增减恒变。一切遍计。其实无益于得。总
为戏论。虽然。通方作家。道有也得。道无也得。在在
有出身之路。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
有。僧云。既有。为甚么却撞入这个皮袋。州云。为他
知而故犯。又有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
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州云。
为伊有业识在。天童颂云。狗子佛性有。狗子佛性
无。直钓元求负命鱼。逐气寻香云水客。嘈嘈杂杂
作分疏。平展演。大铺舒。莫怪侬家不慎初。指点瑕
318-B¶ 第 937a 页 X16-0937.png
疵还夺璧。奉王不识蔺相如。天童别有颂云。赵州
道有。赵州道无。狗子佛性。天下分疏。面赤不如语
直。心真必定言粗。七百甲子老禅伯。驴粪逢人换
眼珠。又京兆惟宽禅师。僧问狗子还有佛性否。师
曰有。曰和尚还有否。师曰。我无。曰一切众生。皆有
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师曰。我非一切众生。曰。既非
众生。莫是佛否。师曰。不是佛。曰究竟是何物。师曰。
亦不是物。曰可见可思否。师曰。思之不及。议之不
得。故曰不可思议。外道欲于可思可议者遍计立
论。岂不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
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
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
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
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
心颠倒论。」
【通曰。前五所计或有或无。或亦有亦无。不出三句。
未见双非。尚滞在行阴中。故今计及死后有相无
相。及有无俱非。又于后后有无。起断灭涅槃二见。
盖行阴几空。而窥见识阴矣。且来先去后。唯识主
之。故此以五阴并言。龙胜曰。五道中众生身见力
318-B¶ 第 937b 页 X16-0937.png
因缘故。见四种我。色众是我。色是我。我中色。色中
我。合云唯色是我。唯离色是我。我在色中。色在我
中。如是推求。了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而外
道返执为有相。或自固身。即色是我也。含遍国土。
色在我中也。前缘回复。离色是我也。依行相续。我
在色中也。依此四计。受想行识皆然。乃至即行是
我。离行是我。我在行中。行在我中。所计之我。即识
阴也。皆计死后复有。成十六相。烦恼由阴而生。菩
提由我而證。两性并驱。入未来际。皆毕竟有。故云
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此从各各有处。因
有得證而创为此论也。本庵道琼首座。尝举只履
西归语谓众曰。坐脱立亡倒化即不无。要且未有
逝而后出遗履者。为复后代儿孙不及祖师。为复
祖师剩有这一著子。仍大笑曰。老野狐。绍兴庚申
冬。信守迎主超化。不赴。贻偈得法弟子慧山曰。口
觜不中祥老子。爱向丛林鼓是非。分付雪峰山首
座。为吾痛骂莫饶伊。顾专使曰。为我传语侍郎。行
计迫甚。不及修答。声绝而化。有僧问洞山。亡僧迁
化后。向甚么处去也。山云。火后一茎茅。投子颂云。
野火烧时越转新。至今烟𦦨雨难霖。旱地红莲遮
日月。无根树长翠成阴。若识此有相。虽言有相也
不妨。】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
318-B¶ 第 937c 页 X16-0937.png
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
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
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
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
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通曰。此断见也。第于色受想灭而勘校之。即此行
阴生理。将来究竟断灭。行阴灭。则归藏识海。彼之
所计。未为无见。然藏识非可灭者。彼但见其灭。遂
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究竟断灭。不知此特无相。
非无其理也。故约四阴现在因亡将来果灭。合之
成八无相。乃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此亦
从互互无处。因无得證。而创为此论也。长沙岑因
僧亡以手摩之曰。大众。此僧却真实为诸人提纲
商量。会么。乃有偈曰。目前无一法。当处亦无人。荡
荡金刚体。非妄亦非真。又曰。不识金刚体。却唤作
缘生。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洞山将圆寂。谓众
曰。吾有闲名在世。谁人为吾除得。众皆无对。时沙
弥出曰。请和尚法号。山曰。吾闲名巳谢。石霜云。无
人得他肯。云居云。若有闲名。非吾先师。曹山云。从
古至今。无人辨得。疏山云。龙有出水之机。无人辨
得。大阳明安问梁山。如何是无相道场。山指观音
云。此是吴处士画。阳拟进语。山急索曰。这个是有
318-B¶ 第 938a 页 X16-0938.png
相底。如何是无相底。阳于言下有省。礼拜。乃归本
位立。山云。何不道取一句。阳云。道则不辞。恐上纸
墨。山呵呵笑云。此语上石去在。后果上碑。投子拈
云。道旷古今。行人难度。山危绝险。登者无因。倘
不发明先踪。履践无期得入。所以悟由自巳。印乃
凭师。递代證明。续佛慧命。此者穷崖问路。力尽指
踪。岩壁无门。力穷进退。既金龙失水。妙翅急提。别
透波澜复归本位。诸仁者。正当恁么时。还知古人
退位处么。若知得。可谓万仞峰摧。千波竭沸。龙宫
与天界分檐。凤阙并星辰合彩。岩松笼瑞。川雾草
薰。不犯化门。千山迥出。若不知落处。岩阔无人问。
龙愁沧海深。颂曰。路穷崖仞问山翁。别指岩西岭
近东。拟进雾垂岚气重。回头顷见太阳红。若于此
无相得个消息。虽言无相也不妨。】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
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
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
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
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
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通曰。此非有非无见也。起于双计有无。自体相破。
不但色受想灭。有即非有。行阴迁变。无即不无。于
318-B¶ 第 938b 页 X16-0938.png
此循环返复观之。向之灭者曾有。虽无不无。今之
存者终灭。虽有非有。以是四阴双计。故成八非。随
举一缘。皆具有相无相。此但于缘观其相之有无。
未为精也。又于行性生灭流变之中。见生中即有
灭。故非有也。见灭中即有生。故非无也。此有无俱
非。于行性上观。非心发通悟者不能。有而不有。是
谓妙有。无而不无。是谓真无。乃道中第一义谛妙
真如性也。彼但于行性见其俱非。后际识阴。尚昏
瞢无睹。故虚实失措。莫知所归。既无归宿。即无可
道。虽欲发挥藏识非生非灭境界。亦不可得。况
真如第一义谛。不生不灭之至理乎。彼所谓通悟。
仅同缘觉之悟。而不可语于正悟也。此有无俱非。
亦从前矫乱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
有。推极死后。创为此论。均名颠倒。外道问佛。不问
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
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去后。阿难问佛。外
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佛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
行。世尊以良马许此外道。亦其心发通悟者。雪窦
颂云。机轮曾未转。转必两头走。明镜忽临台。当下
分妍丑。奸丑分兮迷云开。慈门何处生尘埃。因思
良马窥鞭影。千里追风唤得回。唤得回。鸣指三下。
有僧问法眼。如何是亡僧面前触目菩提。眼云。是
汝面前。又问亡僧迁化。向甚么处去。眼曰。亡僧几
曾迁化。僧云。争奈即今何。眼云。汝不识亡僧。法眼
318-B¶ 第 938c 页 X16-0938.png
尽力呼唤。尚不回头。若于此省去。可谓四句俱离。
灵根独露。】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
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巳无复。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通曰。前见有行阴而无受想。此行阴亦无。故曰后
后无。前死后无相。但属身灭一际耳。此穷尽七际。
灭不复生。身属欲界。兼人与天。欲尽属初禅。苦尽
属二禅。极乐属三禅。极舍兼四禅无色二种。虽言
五事灭。实该七际。此入无想天外道。大约与无闻
比丘同一断见。谓巳證果不受后有。故立死后断
灭论。开先照禅师上堂。丛林规矩。古佛家风。一参
一请。一粥一饭。且道明个甚么。祗如诸人心心不
停。念念不住。若能不停处停。念处无念。自合无生
之理。与么说话。笑破他人口。参。僧问云门。不起一
念还有过也无。门云。须弥山。白云端颂云。须弥山
兮塞宇宙。千眼大悲看不透。除非自解倒骑牛。一
生不著随人后。天童颂云。不起一念须弥山。韶阳
法施意非悭。肯来两手相分付。拟去千寻不可攀。
沧海阔。白云闲。莫将毫发著其间。假鸡声韵难谩
我。未肯模糊放过关。此二颂大有甄别。若靠著不
318-B¶ 第 939a 页 X16-0939.png
起一念。不解倒骑牛消息。即是假鸡声韵。不免随
人后矣。恶能透向上关捩子耶。】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性无苦故。或以三禅
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
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
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
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
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
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
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
标指。」
【通曰。既云后后无巳。何以复后后有也。盖此幽清
常扰动元。是灭不得者。非得真寂灭场地。妄于灭
处见有可證。故言后后有。盖行阴刹那暂停。圆明
略现。便谓此无生灭。即是涅槃。乃于五处计涅槃
果。使涅槃而有五也。可谓之真涅槃乎。即前七际
灭尽。立五涅槃。爱慕圆明。人天所共。苦药二亡。不
受生灭。四禅与无色天同也。此五处安稳不出三
318-B¶ 第 939b 页 X16-0939.png
界。欲漏有漏无明漏。依然潜伏。且本于有为功用。
纯熟成就。彼唯證无想定。便谓得无为果。迷于有
漏之中而不自觉。劫满还入轮转。岂得为真涅槃
耶。僧志道请益六祖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
载有馀。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祖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巳。寂灭为乐。于此
疑惑。祖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
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
无觉。经云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
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
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
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阴是生灭之用。一体
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
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
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
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
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
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
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
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
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
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悯
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
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
318-B¶ 第 939c 页 X16-0939.png
现前之量可得。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
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之
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无上大涅
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
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
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
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相。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
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
别想。劫火烧海底。风吹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
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
汝知少分。志道闻偈大悟。作礼而退。若六祖所论。
直指真义。作大觉王。清净标指。诚有契乎其言。枝
见不生。心魔自息。庶几行阴可破。而超众生浊矣。】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
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
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
东方。巳有精色。六根虚净。无复驰逸。内外湛明。
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
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巳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
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巳获同中。销磨六门。
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
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
命浊。观其所由。冈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318-B¶ 第 940a 页 X16-0940.png
【通曰。诸世间性。不出十二类生灭之性。其行阴幽
清扰动。虽无生灭粗相。然常扰动元。新新不住。此
即同分发生之机。行阴尽者。此机隳裂。谓之曰机。
深沉而不可见。微细而不可指。如纲之纲。如衣之
纽。有此纲纽。即生灭根元。补特伽罗。中阴取趣之
身。酬因答果。脉脉感应。毫发无爽。今者生机隳裂。
则业因既亡。孰为引果报。身既无。孰是酬因。因果
俱亡。感应悬绝。为绝其传送沉细之深脉也。脉之
动也甚微。脉不断。则命根不断。脉断而机泯。乃可
入乎无生之境也。前三阴尽。如鸡初鸣。精色未分。
尚在昏瞢。此行阴尽。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巳有精
色。入此识阴。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动扰之相。湛明
澄彻。内而又内。深之又深。以至入无所入。直达本
源之地。故前未通其各命由绪。仅见同生之机。今
达十二种类受命元由。盖巳见其同而不见其生
也。观其由。执其元。不令迁流。不令驰逸。此既无端。
彼自不召。尽十方界。唯心唯识而巳。又恶有不同
哉。既获其同。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浑然
一藏识海也。瞻顾精色。不至昏沉。则不睹不闻。名
至幽者。无声无臭。名至秘者。渐渐于此发现呈露。
虽能发现而未至于精莹。尚为识阴所覆。故名识
阴区宇。若于十二类生受命元由。巳获同中。能以
定慧之力。销磨六门。使其分者可合。壅者可开。开
合自由。明不循根。其见其闻。与圆通邻。则六根清
318-B¶ 第 940b 页 X16-0940.png
净。可以互用。即前所云返流全一。六用不行。于是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此亦云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盖金翅鸟卵也。精
莹朗彻。如金刚然。不可破坏。既内而身心。外而世
界。朗然明彻。不但精色发现而巳。一切如来。密圆
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即所谓乾慧
地也。非识阴尽者不及此。识阴细微难断。即是命
根。受命元由。皆始于此。今识阴尽。则根元俱尽。诸
类不召。并其不召者而妄之矣。十方皆同。并其同
者而泯之矣。故能超越命浊也。古师以息煖识三
和合成命。受生之际。识阴为先。若本识既离。则息
煖随灭。此识谢命终。凡夫皆然。而可谓之超命浊
乎。所云识阴尽者。巳无来先去后之识。所云超命
浊者。业巳證阿罗汉道。不受后有。讵可轻谈。且前
数取趣身。各从其类。行阴尽者。巳绝此脉。若此识
阴命脉。更为微细。故谓之罔象虚无。罔者若无。象
者若有。若有若无。又毕竟虚无。虚无者。不生不灭
真如体也。罔象者。八识中生灭影子也。故依真如
即名正觉。依八识即系妄觉。背觉合尘。故名颠倒
妄想。识阴尽者。则是转识成智。转生灭而依不生
灭也。除此罔象虚无细微颠倒妄想。岂易为力哉。
僧问香岩。如何是道。岩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
是道中人。岩云。髑髅里眼睛。僧举问石霜。如何是
枯木里龙吟。霜云。犹带喜在。僧云。如何是髑髅里
318-B¶ 第 940c 页 X16-0940.png
眼睛。霜云。犹带识在。又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
吟。山曰。血脉不断。僧曰。如何是髑髅里眼睛。山曰。
乾不尽。僧曰。未审还有得闻者否。山曰。尽大地未
有一个不闻者。僧曰。未审龙吟是何章句。山曰。不
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山以偈示之曰。枯木龙吟
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
那辨浊中清。天童拈云。王居门里。臣不出门。故喜
识俱尽。则子归就父。名乾得尽。即所云识阴尽也。
不有如是章句。恶能明是章句。】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巳灭生灭。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巳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
诸类通觉。觉知通㳷。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
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
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通曰。识阴湛明。因行而流。行阴既空。巳灭生灭流
注之相。然尚依识元湛不流处。故于寂灭精妙未
圆。寂灭云者。生灭灭巳。不复更用灭其生灭也。今
灭生灭。尚属功用。故未为妙。有识元在。故未得圆。
然巳还识元。销磨六门。归在一处。能令巳身六根
间隔者。至是互用。合开无碍。寄根明发。操纵自如。
不但自觉内莹。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诸类之觉。即
我之觉。我之觉。即诸类之觉。觉知相通。吻合无二。
能入觉元。圆融无滞。是元极圆。即诸类受命之元。
318-B¶ 第 941a 页 X16-0941.png
亦即诸类发觉之元。命由此立。觉由此起。既为觉
所自出。不见有知觉之相。是觉者非常。而无觉者
为常。故觉归无常。即是真常。于识还元。即是真常
之因。此特于八识未形之前。冥然罔觉。认为归宿
之地。乃外道所谓冥谛也。既有所归。又有所因。能
因所因。皆即是妄。立所得心。成所得果。即因即果。
皆堕所安。有所即非圆。有所即非真。故曰违远圆
通。与无上涅槃相背而驰也。云盖山志元禅师。因
潭州道正表闻马王。乞师论义。王请师上殿相见。
茶罢。师就王乞剑。师握剑问道正曰。你教中道。恍
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
何精。道得不斩。道不得即斩。道正茫然。便礼拜忏
悔。师谓王曰。还识此人否。王曰识。师曰。是谁。王曰。
道正。师曰。不是。其道若正。合对得山僧。祗是个无
主孤魂。因兹道士更不纷纭。直饶对得分明。也不
出冥谛。与无上正等正觉。大相远在。】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
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
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
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
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
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通曰。前常无常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
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
318-B¶ 第 941b 页 X16-0941.png
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即此所云皆我身中一类
流出之见。但彼见其行。故计生灭。此见其元。故计
能为。虽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十
二类生受命元由。握之在我。即谓命自我出。无不
可者。何以曰非能。盖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无我相
可得。故能为万象生也。今于识元览为自体。便谓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其身。是犹窥见海能生沤。而
自身未离乎沤也。沤岂能生沤哉。一有能执。虽现
广大神通。总归于慢。为其强不能而谓能也。摩醯
首罗。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能现起无边众生
身。遂谓众生自我流出。彼所居色顶天。未能超三
界也。不出三界。而曰能生三界。岂不自慢。立我能
生彼之心。计我能成彼之事。存一能见。便不自圆。
故曰违远圆通。背涅槃城。雪峰示众云。尽大地撮
来粟米粒大。抛向面前。漆桶不会。打鼓普请看。雪
窦颂云。牛头没。马头回。曹溪镜里绝尘埃。打鼓看
来君不见。百华春至为谁开。他日又云。尽大地是
沙门一只眼。汝等诸人向什么处屙。赵州闻举云。
阇黎若回。寄个锹子去。海印信颂云。沙门只眼不
容物。万象森罗从彼出。锹子何人识赵州。放行底
事须绵密。别峰印颂云。雪峰何处屙。赵州寄锹子。
沙门一只眼。狼藉乃如此。呵呵呵。大唐国里鼓声
起。新罗国里舞婆娑。看雪峰这般举唱。只要识取
本来一类流出。实际理地。了无影响踪迹。若说能
318-B¶ 第 941c 页 X16-0941.png
解能悟。能为万法之源。即系脱空谩语汉。须用赵
州锹子始得。】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
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通曰。前云若依所归。立真常因。归既有所。是我有
所归也。我所归者。实能生我。于是自疑身心从彼
识元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不自我起。故曰都
起。不自我流。故曰宣流。未有我时。先有此识。不但
生我。能生一切。于是稍稍窥见神我为常。识元是
常。神我犹属七识。识元纯是八识未动之初也。即
以此为无生无灭。作真常身。于此湛不摇处。微细
生灭中。早计常住。不但不见真不生灭性。亦且迷
现在生灭法矣。安住沉迷。以为胜解。是以非常为
常也。故堕常非常执。如计自在天能生我者。而以
为常。不知自在天亦非常住天也。道书曰。太乙者。
元一之气。始生于太虚之上。有玉京之天。四方各
有八天。三十二帝居之。玉京之上有玉清上清太
清三清之天。三清之上。有虚皇十天。元老元尊与
天皇九皇居之。是色顶及空居天。外道所不能详。
318-B¶ 第 942a 页 X16-0942.png
便以为生天生地之本也。至谓天皇降九气为混
沌。而西域亦以大梵天为世界主。皆出此见。此则
立因依心。因依识元。能生我故。成妄计果。妄计常
住。非由我故。前计我圆生物。此计彼圆生我。故名
倒圆。盖欲忘我忘能。而不能尽泯其生相也。故曰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大宁宽示众。拈拄杖云。前佛
性命。后佛纪纲。总在这里。如今用去也。为云为雨。
为瑞为祥。利人利天。出生入死。他方世界。出没卷
舒。若也通身是口。说不能尽。通身是眼。照不能穷。
一念相应。刹那万劫。又慈明示众云。道吾打鼓。四
大部州同参。拄杖横也。挑括乾坤大地。钵盂转也。
覆却恒沙世界。且问汝等诸人。向甚么处安身立
命。若也知安身立命处。北俱卢洲。吃粥吃饭。若也
不知。长连床上。吃粥吃饭。此诸尊宿指出真不生
灭为真常身。且道有归宿无归宿。不妨疑著。】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
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
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
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通曰。前所归冥谛。冥然无知。而知毕竟不可灭。故
又因知立解。谓识元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
计知体遍圆诸法。至谓无情遍皆有知。无所简择。
318-B¶ 第 942b 页 X16-0942.png
是以无知为知。故名倒知。谭子化书曰。老枫化为
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
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孰为
彼。孰为我。孰为有识。孰为无识。万物一物也。万神
一神也。即此草木为人人为草木之见。僧问忠国
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
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
若为。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
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
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
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
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华既不越于
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于是
禅客作礼而去。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客
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
若。珠曰。法身无像。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
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故经云。
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
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还能
应用。座主会么。云不了此意。珠曰。若见性人。道是
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
人。说翠竹著翠竹。说黄华著黄华。说法身滞法身。
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座主礼谢而去。
妙喜曰。众中商量道。二尊宿恁么切磋。一人得其
318-B¶ 第 942c 页 X16-0942.png
体。一人得其用。得其用者。事上建立。得其体者。理
上扫除。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
一法。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或抑或扬。无得无失。恁
么见解。唤作矮子看戏。妙喜见处。也要诸人共知。
不见道破驴脊上足苍蝇。又僧问云门。如何是清
净法身。门云。华药栏。僧云。便恁么去时如何。门曰。
金毛狮子。雪窦颂云。华药栏。莫颟顸。星在秤兮不
在盘。便恁么。大无端。金毛狮子大家看。天童拈云。
贼来须打。客来须待。云门雪窦。二俱作家。这里莫
有便恁么去者么。切忌撞头磕额。据二三老宿见
处。何等圆妙。便恁么去且不可。况于其中计圆知
心。成虚谬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巳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
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
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
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事。事火崇水。求出
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
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
槃城。生颠化种。」
【通曰。行阴既空。六根互用根根圆融。资发变化。随
顺无碍。便以圆融变化一切。皆能发生。谓此六根
由清净四大而有。清净四大之性。常住世间。曾无
灭息。既能化起六根。一切群尘。皆由发起。是清净
318-B¶ 第 943a 页 X16-0943.png
四大其本因也。现前地水火风。虽迁灭无常。而本
因之地。常住不毁。故求火光明。光明之性常住故
也。乐水清净。清净之性常住故也。爱风周流。周流
之性常住故也。观尘成就。成就之性常住故也。于
此各各崇事。求出生死。非徒崇事其相。欲因相而
得其性也。如月光童子初习水观。至累劫乃能与
水为一。外道崇奉之意。彷佛类此。欲与四大之性
合而为一。常住世间。名不生灭。此其非所求而求。
谓之妄求。非所冀而冀。谓之妄冀。四大能生。有为
之生者。四大能化。有为之化者。四大为所生。而实
不能生。四大为所化。而实不能化。执此不生而以
为生。颠倒化理故名颠化。且心为万化之原。一切
万物。皆由心出。今迷心从物。舍本事末。欲出生死。
返入生死。亡失知见。而至愚痴若此。岂不违远圆
通背涅槃城。以是为忘知泯见。冀不生灭难矣。昔
鲁祖凡见僧来。便面壁。南泉闻云。我寻常向他道。
空劫以前承当。佛未出世时会取。尚不得一个半
个。他恁么。驴年去。保福问长庆。只如鲁祖。节文在
什么处。被南泉恁么道。庆云。退巳让人。万中无一。
天童颂云。淡中有味。妙超情谓。绵绵若存兮象先。
兀兀如愚兮道贵。玉雕文以丧淳。珠在渊而自媚。
十分爽气兮清磨暑秋。一片闲云兮远分天水。此
岂壁观婆罗门可共语哉。又雪峰问僧。甚么处来。
曰神光来。峰曰。昼唤作日光。夜唤作火光。作么生
318-B¶ 第 943b 页 X16-0943.png
是神光。僧无对。峰自代云。日光火光。且道日光火
光。便当却神光也无。须是见诸相非相。方契无生
之旨。】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
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
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通曰。前妄计四大为不生灭。是堕常见。此破灭群
化而依永灭。是堕断见。明中虚。虚中明。似现圆明。
唯执定明中虚无。以无归为归。坐住空性。便落无
想天果。舜若多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见。由
于以空为因。故以空成果。此乃断灭如来种性。所
谓蕉芽败种者也。外道以是为涅槃。去真涅槃千
里万里。僧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门云。体露金
风。雪窦颂云。门既有宗。答亦攸同。三句可辨。一簇
辽空。大野兮凉飙飒飒。长天兮疏雨濛濛。君不见
少林久坐未归客。静依熊耳一丛丛。此岂无归为
归者。所能窥其万一。玄沙上堂云。佛道闲旷。无有
程途。无门解脱之门。无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际。故
不可升沉。建立乖真。非属造作。动则起生死之本。
静则醉昏沉之乡。动静双泯。俱落空亡。动静双收。
颟顸佛性。必须对尘对镜。如枯木寒灰。临时应用。
不失其宜。如镜照诸像。不乱光辉。鸟飞空中。不杂
318-B¶ 第 943c 页 X16-0943.png
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
不住中间意。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相
交。句句无前后。如壮士展臂。不藉他力。师子游行。
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
暗。若到这里。体寂寂。常的的。日赫𦦨。无边表。圆觉
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迥然照。玄沙云门。洞见涅
槃真体。本无生灭。发挥精妙若此。足令外道寒毛
卓竖。】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
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
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因
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通曰。窥见圆明。便计明中虚相。窥见圆常。便计常
不毁相。此智者不免。然圆明未尝不虚。而虚不可
执。执虚则落于空。精圆未尝不常。而常不可执。执
常则趣于劳。庄子云。大块劳我以生。又态经鸟伸。
吐故纳新。亦勤劳之事。故曰长劳。别本有作长牢
者。即常住果也。且此四大色身。定业所拘。分段不
可为变易。犹变易不可为分段也。身本无常。实不
可贪。今乃贪著欲其长久。是谓贪非贪执。虽诸长
寿仙有得其术而證此者。不过坚固其妄身而巳。
于真常不毁之性。大相遥远。故谓之违远圆通。背
涅槃城也。著执著命元。凝定识精湛不摇处。乃能
318-B¶ 第 944a 页 X16-0944.png
超无想天。而生非非想天。此又西域外道第一种
视固身常住者。最胜八万劫满。还入轮回。恶在其
能常住乎。玄沙因误服药。遍身红烂。僧问如何是
坚固法身。沙云。脓滴滴地。怀和尚颂云。滴滴通身
是烂脓。钓鱼船上显家风。时人只看丝纶上。不见
芦华对蓼红。端和尚云。曾有人问法华。如何是清
净法身。只答他道。屎臭熏天。又云。莲华叶上化生
儿。且道与古人是同是别。法华亦有颂云。屎臭熏
天亦偶然。法华争敢为君宣。鼻中若有通天窍。一
任横行不著穿。此诸尊宿。于坚固法身。尚且谈之
欲呕。况敝陋色身。而欲妄延乎哉。然亦有乘愿力
而来者。非假修得。如千岁宝掌。中印度人。周威烈
十二年生。左手握拳。七岁祝发。乃展。因名宝掌。魏
晋间游此土。入蜀礼普贤。常不食。日诵般若等经
千馀卷。有咏之者曰。劳劳玉齿寒。似迸岩泉急。有
时中夜坐。阶前神鬼泣。一日谓众曰。吾有愿住世
千岁。今年六百二十有六。故以千岁称之。次游五
台。徙居祝融峰之华严。黄梅之双峰。庐山之东林。
寻抵建业。会达磨大师入梁。因就扣其旨。开悟。武
帝高其道腊。延入内廷。未几入吴。有偈曰。梁城遇
导师。参禅了心地。飘零二浙游。更尽佳山水。顺流
东下。至天竺。住鄮峰。登太白。穿雁荡。盘礡于翠峰
七十二庵。回赤城。憩云门法华等处。返飞来栖之
石窦。有行尽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人游之句。
318-B¶ 第 944b 页 X16-0944.png
时贞观十五年也。后居浦江之宝严。与朗禅师友
善。每通问。以白犬驰往。朗亦以青猿为使令。故题
朗壁曰。白犬衔书至。青猿洗钵回。显庆二年正旦。
手塑一像。至九日像成。问其徒慧云。此肖谁。对曰
与和尚无异。即澡浴易衣趺坐。谓云曰。吾住世一
千七十二年。今将谢世。听吾偈曰。本来无生死。今
亦示生灭。我得去住心。他年复来此。顷时嘱曰。吾
灭后六十年。有僧来取吾骨。勿拒。言讫而逝。越五
十四年。有剌浮长老。自云门至塔所。礼曰。冀塔洞
开。少选。塔户果启。其骨连环若黄金色。浮即持往
秦望。建塔奉藏。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显庆丁
巳。实一千七十二年。抵此土历四百馀。外道家求
长寿。能如宝掌者。几何人哉。】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
广化七珍。多增宝煖。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
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
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
槃城。生天魔种。」
【通曰。识阴为十二类众生之命元。我命通彼。彼命
通我。故曰互通。识阴若尽。十方众生命即皆尽。我
命亦尽。谁證真常理。谁为所化众生。徒有真常。无
證真常者。恐其销尽。欲留尘劳。度脱众生。始而坐
莲华宫。广化七珍。意非不美。既而多增宝媛。恣纵
318-B¶ 第 944c 页 X16-0944.png
其心。则邪思入之矣。依此邪思。欲證真常。起用化
物。而不知其非。故名真无真执。吒枳迦罗。即欲顶
他化自在天。能化欲境以自娱乐者。他化天未必
皆魔。然魔王神变与之相类。故与同居。唯欲尘如
火。故曰炽尘。前十种天魔。一一以潜行贪欲为事。
是邪思所发。不可禁制。无著则谓之天。有著则谓
之魔也。法华经曰。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无贪
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昔郁
头蓝弗以世俗智。伏下地惑。获非想定。具五神通。
时君尊敬。迎以入宫。宫中女子。接足而礼。郁头蓝
弗触女子手。遂生贪欲。便失神通。饭食讫。徐步归
山。故偈曰。才生一念欲。便失五神通。此乐变化天
魔。以识阴伏而得之。未尝不以邪思发而失之。通
报既尽。便入沦堕。是乐亦何可常。故谓之真无真
也。若维摩大士所现神力。即时须弥灯王佛。遣三
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
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包
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宝觉禅师曰。以师
子座之高广。毗耶室之狭小。伫思其间。即成妨碍。
此真神通力。故不可思议。】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
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證灭修道。居灭巳休。更不
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
318-B¶ 第 945a 页 X16-0945.png
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
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通曰。识阴露现。故曰命明。识既含藏有漏无漏种
子。今于此中分别决择。苦集有漏名粗名伪。道灭
无漏名精名真。择去粗伪苦集。而留精真道灭。修
道为感。證灭为应。意但取此。不复更进。此四谛法
轮。本脩圆观。法界平等。离二边垢。名清净道。今发
小乘欣厌之解。不离因果。居灭便休。是清边垢也。
故谓之背。趣寂缠空。證于偏真。与前断灭稍异。前
一向归无。属无想天。此有灭可證。属四空天。缠空
云者。精圆感应。为寂所缚。不能回向趣大乘也。定
性声闻。巳證入定。未證漏尽。执滞四谛言教。故命
之曰声闻。不能发悟求进无上菩提。闻举顿教法
门。便乃退座。此所谓增上慢者。未得为得。卒归于
无闻也。古人云。莫守寒岩异草青。坐著白云宗不
妙。所以莲华庵主拈拄杖示众云。古人到这里。为
甚么不肯住。众无语。自代云。为他途路不得力。复
云毕竟如何。又自代云。楖𣗖横担不顾人。直入千
峰万峰去。雪窦颂云。眼里尘沙耳里土。千峰万峰
不肯住。落华流水共茫茫。剔起眉毛何处去。又僧
问云居简禅师。孤峰独宿时如何。居云。九间僧堂
里不卧。谁教你孤峰独宿。丹霞颂云。法尔非脩本
十分。平常酬答最分明。虽然指出长安道。无奈游
人不肯行。声闻趣寂。尚属巧勋。法尔非脩。是真寂
318-B¶ 第 945b 页 X16-0945.png
灭。彼钝根者。故不了此。】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
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㳷心。
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通曰。圆融清净。则非背清净道者可及。于常乐我
净四德。庶几近之。但执而未化耳。彼盖以觉为明。
见其圆则滞于圆。见其明则滞于明。明故不惑于
因果感应。圆故不泥于居灭即休。于此发研深妙。
深而又深。不堕于有。妙而又妙。不堕于无。即此非
有非无。立为不生不灭之涅槃而不复前进。是乃
定性辟支果也。辟支有二种。出有佛世曰缘觉。出
无佛世曰独觉。皆以观缘悟道。至湛不摇处。吻合
圆觉。但觉字不能除得。滞在圆明一路。坚执不化。
故曰不回心者。宗门所谓夜明帘外转身难也。僧
问金峰志禅师。四海晏清时如何。峰云。犹是阶下
汉。丹霞颂云。四海烟尘巳晏然。当轩明月照人寒。
大功不赐将军赏。宝马金鎗顿懒观。僧问曹山。朗
月当空时如何。山曰。犹是阶下汉。曰请师接上阶。
山曰。月落后来相见。正与此同。投子示众云。若论
此事。如鸾凤冲霄。不留其迹。羚羊挂角。那觅其踪。
金龙不守于寒潭。玉兔岂栖于蟾影。其或宾主若
立。须威音路外摇头。问答言陈。乃玄路傍提为唱。
318-B¶ 第 945c 页 X16-0945.png
若能如是。犹在半途。更乃凝眸。不劳相见。颂曰。水
澄月满道人愁。妙尽无依类莫收。劫外正偏兼带
路。不萌枝上辨春秋。若于此等公案有透彻路。便
可与诸缘独伦为师。此缘独本一种。前分者非是。】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涂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
生满足證。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
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
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
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
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
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通曰。前行阴十种禅那。至五现涅槃而极。巳有悟
机。尚未證果。今识阴十种禅那。至辟支涅槃而极。
巳入果位。故曰生斯位。前八种外道。违真中二理。
起界内邪见。业终仍入轮回。后二种二乘。违中道
谛。起界外邪见。回心即入大乘。故能增进。回智向
悲。即菩萨道。前云心魔。此云见魔。心尚流动兼六
识。见唯执持兼七识。总不出无始习气见爱二惑。
因依迷惑。不能究竟。于未足中生满足證。巳至八
识湛不摇处。不能转识成智。故曰惑菩提性。亡失
知见。此知见即佛知见。非果亡也。迷在识阴。不得
莹彻。为识所覆。故违远圆通。八识即如来藏性。悟
之即能转识而成正果。迷之则为识转而入轮回。
318-B¶ 第 946a 页 X16-0946.png
故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则从始入门。即得成就。
不复为歧见所惑矣。云峰悦上堂。有情之本。依智
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祗为情生智
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诸禅德会么。古
佛与露柱相交。佛殿与笼灯斗额。若也不会。单重
交拆。僧问芭焦彻和尚。有一人不舍生死。不證涅
槃。师还提𢹂也无。彻曰。不提𢹂。僧云。为甚么不提
𢹂。彻云。老僧粗识好恶。投子颂云。百岁童儿出户
来。满身红烂惹尘埃。火中闲步清凉地。识者无因
敢近抬。若识此人。即入佛知见。不遭歧路。】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
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
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
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
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
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
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
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
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
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若诸末
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
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
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
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318-B¶ 第 946b 页 X16-0946.png
【通曰。此段经文。与前阿难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
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首尾呼应。
此先佛世尊。于禅那中。觉明分析细微魔事。魔不
得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要于识阴都尽而巳。陀
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故迷之则中途成狂。而诸魔炽盛。悟之则转识成
智。而菩提现前。若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
未得谓得。未證谓證。有得有證。此即魔属。识阴若
尽。神我都忘。返流全一。诸根互用。从互用中。透入
金刚乾慧。于中发起真智。如净琉璃。内含宝月。一
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于是即获无生法忍。
乃能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及菩萨
所行金刚十地。證于等觉。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
庄严海。即妙觉位也。前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
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即此谓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若有一法可得。然
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故得无所得。證无所證。即是
见性。能见性。即成佛也。有由乾慧地即證菩提者。
谓之曰超。超固顿也。有由乾慧地安立圣位而至
圆满菩提者。顿而圆也。此圆顿法门。当下转识成
智。诸魔事根柢于识者。从何出生。故曰不取无非
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幻且无有。何有于魔
哉。故凡夫而知此也。直至菩提。更无欠少。二乘而
知此也。回心增进。得大涅槃。此妙奢摩他三摩禅
318-B¶ 第 946c 页 X16-0946.png
那。固是最初方便。亦是最后垂范。但可忽然自悟。
非由人得。亦非可寻常观行修證而得。是不可思
议境界。如修三昧而持咒者。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不可思议。故此以持咒终之。与前大佛顶相应。所
以表至尊至贵第一法门也。青原思禅师问六祖
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云。汝曾作什么来。思
云。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思云。圣谛尚不为。
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令思首众。既乃命分化一
方。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巳。菩
提果自成。投子颂云。无见顶露云攒急。劫外灵枝
不带春。那边不坐空王殿。争肯耘田向日轮。丹霞
颂云。卓尔难将正眼窥。迥超今古类何齐。苔封古
殿无人侍。月锁苍梧凤不栖。僧问瑞岩。作么生商
量。即得不落阶级。岩云。排不出。曰为甚么排不出。
岩曰。他从来无阶级。曰未审居何位次。岩云。不坐
普光殿。曰还理化也无。岩曰。名闻三界重。何处不
归朝。夫妙庄严海。福慧俱足。万行具备。大不可思
议。圣谛且不足言。而况其凡乎。】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
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
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
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唯愿如来发宣
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
来眼。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
318-B¶ 第 947a 页 X16-0947.png
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
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
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
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
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通曰。阿难所问。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决择顿渐二
门。作将来人天眼目。世尊先以最上一路。乘悟并
销者示之。唯在悟入精真妙明本觉圆净。此体非
留死生妄业。及诸尘垢妄缘。乃至虚空非业非缘
者。如大海不宿死尸相似。即有五阴死生尘垢虚
空等相。亦无处著。如是见得妙明原自精真。何有
于妄。本觉故自圆净。何有于染。而世间死生迁流
属受想行者。尘垢浑浊属色者。依虚空而立属八
识者。皆由妄想生起。既是本觉妙明真精。何因起
妄。发生诸器世间见相二分等。妄本无因。如前所
云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人人皆知是妄。此妄从何
而起。以为因缘。非因缘也。以为自然。非自然也。非
因缘。非自然。无乃虚空性乎。亦非虚空性也。彼虚
空性如海一沤发。以大觉观之。犹然是幻。何况生
死尘垢依虚空而立者。岂非幻中之幻乎。故说因
缘性。说自然性。皆妄心计度。原非实有。既非因缘
自然。则五阴之妄。本无自性。既无自性。本自不生。
妄本不生。何处觅妄。故知妄起处。乃可说妄因缘。
318-B¶ 第 947b 页 X16-0947.png
此妄如何而生。应当如何而息。斯有五阴销灭次
第可言。若妄元无。即妄即真。起处尚且不知。何从
而名之曰因缘。又何从而推之曰自然。如眼无眚
病。但见一月。本无第二月。何处更索第二月。而与
之论因缘自然哉。此乘悟并销。为最上圆顿法门。
固不论云何销除。而亦未尝不并销除。但唯悟入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更无馀事。僧问长沙岑。本来
人还成佛否。沙曰。你道大唐天子还割茅刈草么。
投子颂云。苔殿重重紫气深。星分辰位正乾坤。金
轮不御阎浮境。岂并诸候宝印尊。又僧问九峰满
禅师。人人尽道请益。未审师还拯济也无。满曰。汝
道巨岳还乏寸土么。曰四海参寻。当为何事。满曰。
演若迷头心自狂。曰还有不狂者也无。满曰有。曰
如何是不狂者。满曰。突晓途中眼不开。此于觉明
为咎。巳断妄根。故演若迷狂。无自而起。非真见本
来面目者。未易达此。】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汝体先因
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
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未有。
酢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酢出。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通曰。想胡为乎生哉。生于识也。识初动处。是谓想
元。识是命根。依想而传。识动则想生。想生则命立。
命立则四大具。所谓命煖识三。和合而成人是也。
318-B¶ 第 947c 页 X16-0947.png
故巳之想与父母之想合。则福德优劣。随其所愿。
而色身坚固。于是乎现。未生以前。但有想耳。未想
以前。但有识耳。识神不死。是谓命根。命根欲其坚
固长久。故既现色身。唯恐销殒。此即妄想坚固之
明验也。若曰秉天地阴阳之气。实有此身。非从妄
立。则谈酢必无涎生。谈崖必无酸起。决不从妄流
转。今口中水出。足下酸起。未必实境。但因想生。则
此身宛是妄想伦类。故与妄感相应。又何怪乎此
身不从父母想生哉。唯以想从想。如水出酸起。现
有色身。则此色身。明是一坚固妄想也。故谓色阴
坚固妄想以为其本。若识此想非因缘生。非自然
生。全体是妄。则当下寂灭。本自无色。孰与交织而
为劫浊哉。故能空劫浊也。忠国师上堂。青萝夤缘。
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泞。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
闲而人自闹。云门上堂。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
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曰。与
我拈案山来。僧便问学人见山是山水是水时如
何。门曰。三门为甚么骑佛殿从这里过。曰恁么。则
不妄想去也。门曰。还我话头来。夫学人明知万法
本闲。色阴不有。明知妄想是妄。于我无与。为甚么
不空色阴。只未明云门话头在。参。】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
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
第二妄想。」
318-B¶ 第 948a 页 X16-0948.png
【通曰。想在心而形乃酸涩。必有受之者。而后动其
色体也。有想即有受。有受即有现。故乐受为顺为
益。苦受为逆为损。二现迭迁。驱驰不息。谁为之受。
唯虚则受。唯明则领纳。是虚明妄想。属前五识。即
是见分。见与相淆。故名见浊。若识此受非因缘生。
非自然生。故属虚妄。虽有虚明。原无自体。既无自
体。本自不生。既本不生。谁为受者。谁为见者。故能
破见浊也。赵州上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
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理地。甚么处著。一心不生。
万法无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
老僧头去。梦幻空华。徒劳把捉。心若不异。万法一
如。既不从外得。更拘执作么。如羊相似。乱拾物安
向口里。老僧见药山和尚道。有人问著。但教合取
狗口。老僧亦教合取狗口。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一似猎狗专欲得物吃。佛法在甚么处。千人万人。
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王为
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又僧问洞山。时时勤拂拭。
为甚么不得钵袋子。山曰。直饶道本来无一物。亦
不得他钵袋子。曰未审甚么人合得。山曰。不入门
者。曰祗如不入门者。还得否。山曰。虽然如是。不得。
不与他。复曰。直饶道本来无一物。犹不合得他钵
袋子。且道什么人合得。这里合得下一转语。且道
下得什么语。一上座下九十六转语。不契。末后云。
设使将来。他亦不受。山深肯之。雪窦云。他既不受。
318-B¶ 第 948b 页 X16-0948.png
是眼。将来必应是瞎。天童拈云。长芦则不然。直须
将来。若不将来。争知不受。直须不受。若不不受。争
免将来。将来的必应是眼。不受的真个是瞎。还会
么。照尽体无依。通身合大道。此从长爪比丘两处
负堕化将来。直须不受亦不受。方能超越见浊。】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通曰。念虑无形。色身有质。念动身随。何因为其所
使。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种种心酬。与
念相应。由想通之也。使心随境。使境随心。摇动妄
情。无间寤寐。此属妄想本际。力能融通无碍。盖第
六识作用也。是为烦恼窠臼。若识此想。非因缘生。
非自然生。当体虚妄。即当体空寂。想本无生。又何
烦恼之为祟哉。昔仰山于僧堂三昧次。夜半。不见
山河大地。寺宇人物。以至巳身。全同空界。明晨举
似沩山。沩曰。我在百丈时得此境。乃是融通妄想
销明之功。汝向后说法。有人过者。无有是处。天童
举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不。于诸妄心。亦
不息灭不。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不。于无了知。不辨
真实不。颂云。巍巍堂堂。磊磊落落。闹处剌头。稳处
下脚。脚下线断我自由。鼻端泥尽君休斲。莫动著。
千年故纸中合药。琅琊觉尝问讲僧曰。如何居一
切时不起妄念。对曰。起即是病。又问如何是于诸
318-B¶ 第 948c 页 X16-0948.png
妄心亦不息灭。对曰。息即是病。又问如何是住妄
想境不加了知。对曰。知即是病。又问如何是于无
了知不辨真实。对曰。辨即是病。觉公笑曰。汝识药
矣。然未识药中之忌也。宝觉为之偈曰。黄华熳熳。
翠竹珊珊。江南地暖。塞北春寒。游人去后无消息。
留得云山到老看。此诸尊宿。可谓脚下线断。纵横
自由。足为破想阴者规则。】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
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
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通曰。坚固妄想。不离色尘。虚明妄想。犹与色对。融
通妄想。即属内尘。有像可取。有境可得。至幽隐妄
想。无像可窥。无境可执。新新不住。运运密移。趣乎
生则爪生发长。趣乎灭则气销容皱。日夜相代乎
前而我不觉。以为非我乎而我体日迁。以为即我
乎而我又无觉。盖至幽至隐之妄想。念念迁流。莫
可方物。不知者第归之于化理而巳。行阴属第七
识。巳离诸想。故不可觉。而生灭流注。最为微细。总
不出于三界轮转。故命之曰众生浊。若于念念不
停。有个停处。即不受众生轮转。僧问龙牙遁禅师。
二鼠侵藤时如何。牙云。须有隐身处始得。僧云。如
何是隐身处。牙云。还见侬家么。丹霞颂云。寒月依
依上远峰。平湖万顷练光封。渔歌惊起汀洲鹭。飞
出芦华不见踪。故知此隐身处。神鬼也觑不著。而
318-B¶ 第 949a 页 X16-0949.png
行阴不能惑巳。盖微细生灭。即系明暗二境。日夜
相代。而形体迁变如二鼠侵藤。日就销灭。此属幽
隐妄想。而藏身处无踪迹者。足以破之。】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
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
曾无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
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
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
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阿难。是五
受阴。五妄想成。」
【通曰。行阴生灭。念念不停。但幽隐不可见耳。至湛
不摇处。巳灭生灭。何以名妄想耶。为有识体精明
在也。即此精明体段。善恶不萌。意识俱泯。湛然常
凝。似有类于本觉精真者。而实非本觉精真也。本
觉精真。不落见闻觉知。故不受熏。今湛不摇处。识
无所存。落在无记。无记之性。通于现量。不出前五
识见闻觉知境界。此见闻觉知。虽无拟议卜度。却
能领纳受熏。故所见奇物。忆忘俱无。偶一覆睹。记
忆宛然。真如夹冰之鱼。触境即发。而生灭未尝泯
也。当知此湛非真。念念受熏中。串习几习气。几微
常习未巳。如串珠相似。有此精明。即有此见闻觉
知。有此见闻觉知。不离根尘。即能搅境受熏。容习
318-B¶ 第 949b 页 X16-0949.png
妄业。故知非真湛也。必须返流全一。销磨六门。迥
脱根尘。六根互用。但一精真。寄根明发。开合自由。
妄习无寄。故口如鼻孔。眼似眉毛。以耳观色。色不
能摇。以目听声。声不能引。如是乃为妙湛总持。妄
想无自而入也。盖前五识未入思惟。与八识贴体
而近。故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非有后得智。不
能转前五识也。至转识成智。得其真湛。然后信八
识种子微细生灭。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虽似恬静。
不名真湛。彼湛了内。罔象虚无。微细精想。似有若
无。未尝无想。故亦谓之妄想也。盖第八识依不生
不灭与生灭和合。而成识。若背尘合觉。依不生灭。
即名正知。若背觉合尘。依于生灭。即名颠倒。想元
乃识初动处。五种妄想。皆由此起。由一念迷妄。受
此取此。以自蔽覆。故名五受阴。亦名五取蕴。悉妄
想为之本也。永嘉曰。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者。谓历
历分明。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心缘此理。
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秽污真性。即是色
阴。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一念者。举体全是五
阴。历历见在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是人空慧。见
如幻化。即是法空慧。必如永嘉所言。人法俱空。识
阴乃尽。而后能超越命浊也。赵州问投子。大死底
人却活时如何。子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雪窦颂
云。活中有眼还同死。药忌何须鉴作家。古佛尚言
曾未到。不知谁解撒尘沙。天童颂云。芥城劫石妙
318-B¶ 第 949c 页 X16-0949.png
穷初。活眼空中照廓虚。不许夜行投晓到。家音未
肯付鸿鱼。此妙绝想元。不容习妄。实际理地。不动
步而到。分明画转识成智底格则也。】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
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通曰。前阿难问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此详答有因
有界。自浅及深。色不自色。因空显色。是色空边际。
乃色界也。受不自受。因触有受。是触离边际。乃受
界也。想不自想。因记名想。是记忘边际。乃想界也。
行不自行。因生灭不停名行。是生灭边际。乃行界
也。识称湛了。巳灭生灭。性入元澄。而合乎湛。有入
有合。即有边际。乃识界也。盖湛入为识阴。真湛为
性识明知。明知即智。智之与识。有边际存焉。真性
不名湛入者。周遍法界。无出入故。湛出为行。湛入
为识。内内湛明。入无所入。即至不生灭地。此以渐
入微。由五尘五识。六识七识。而至八识。又五阴浅
深之界也。既合乎湛。得无生法忍。又何边际而可
窥测哉。既无边际。即空五阴。五阴皆空。即超五浊。
所云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
始入终。五叠浑浊。至是同归于湛矣。还原观曰。由
于尘相。念念迁变。即是生死。由观尘相。生灭相尽。
空无有实。即是涅槃。智證传曰。于色声等法。念念
分别。名为变迁。观此色声等法。起灭无从。当处解
318-B¶ 第 950a 页 X16-0950.png
脱。先观巳眼曰。是眼即不能自见其巳体。自体尚
不见。云何见馀物。次观前境曰。若见是树。复云何
树。若见非树。云何见树。次观三际曰。若见在是有
耶。则过去未来亦应是有。若过去未来是无耶。则
见在亦应是无。此还原之要旨也。沩山上堂。夫道
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
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
即是。从上诸圣。祗说浊边过患。若无许多恶觉情
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
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沩山数语。直示湛入合
湛消息。但令识阴都消。更有何事。】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识从色除。理则顿悟。
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巳示汝劫波巾结。
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
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
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通曰。前阿难问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初答直示。向
上一著。唯在悟入精真妙明。本觉圆净。更无妄想
可除。更无次第可指。所谓乘悟并销者也。此答事
非顿除。因次第尽。慈悲之故。稍涉廉纤。所谓顿而
不遗乎圆者也。此五阴根元。重叠生起。其生也有
因。所因八识想元。生起见相二分。由内造外。由细
至粗。今欲灭此五阴。其灭也有渐。先从色阴销除。
由外及内。从粗入细。不无次第。若论真如之理。一
318-B¶ 第 950b 页 X16-0950.png
悟便至佛地。有何阶级。了阴无体。当体全空。故乘
悟并销。当下无事。乃若无始习气。熏染日久。现行
无明。缠缚五重。岂能一旦而拔。故须渐渐淘汰。因
次第尽。如劫波巾结。巾本无异。结必渐除。先得人
空。次得法空。次得空空。乃得无生法忍。寂灭现前。
故不识虚妄根元。心逐识转。不得开通。今明知是
妄。妄本无因。当下心开。證涅槃乐。既證涅槃。至不
生灭。视彼五阴虚妄。无因自生。原无自性。深为可
厌。若五阴不灭。流转三界。生死循环。更有何乐。而
恋恋不舍哉。此觉妄根元。远离五十种魔事。尤先
佛世尊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所当次第
而修者。皆足为末法明训也。故嘱令流通云。圭峰
禅师答史山人十问。一问如何是道。何以修之。必
须修成。为复不假功用。答。无碍是道。觉妄是修。道
虽本圆。妄起为累。妄念都尽。即是修成。二问道若
因修而成。即是造作。便同世间法。虚伪不实。成而
复坏。何名出世。答。造作是结业。名虚伪世间。无作
是修行。即真实出世。三问其所修者为顿为渐。渐
则忘前失后。何以集合而成。顿则万行多方。岂得
一时圆满。答。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尽。
顿圆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体巳全。渐修如长养
成人。多年而志气方立。此三答可为此段经文注
疏。又圭峰答温慥尚书问曰。真理虽然顿达。此情
难以卒除。如风暂止。波浪暂停。岂可一生所修。便
318-B¶ 第 950c 页 X16-0950.png
同佛用。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真如为
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
自然业不能系。黄龙晦堂答韩宗古侍郎问曰。然
心外无剩法者。不知烦恼习气是何而欲尽之。若
起此心。翻成认贼为子也。从上以来。但有言说。乃
是随病设药。纵有烦恼习气。但以如来知见治之。
皆是善权方便诱引之说。若是定有习气可治。却
是心外有法而可尽之。譬如灵龟曳尾于途。拂迹
迹生。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苟能明达心外无
法。法外无心。心法既无。更欲教谁顿尽耶。据晦堂
见处。即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据圭峰答处。
即时时勤拂拭。休使惹尘埃也。晦堂主于顿。喻如
人梦被枷锁。觉来更须脱枷锁乎。断无此事。圭峰
主于渐。喻如水结成冰。失灌溉之用。须火日渐邻
始是流通。宗镜录云。入吾宗者。先须知有。然后保
任。又头尾须得相称。不可理行有阙。心口相违。若
入宗镜。理行俱圆。据宗镜断。大鉴祗具一只眼。大
通双眼圆明。何者。大鉴具理而无行。谓本来常净。
不假拂尘。大通巳悟须修。拂尘鉴朗。所以道。正虽
正却偏。偏虽偏却圆。非久参洞上之宗。未可容易
谈也。】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
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
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
318-B¶ 第 951a 页 X16-0951.png
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
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是珍宝。穷劫思议。尚不
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
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
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末学。是人罪障。
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
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
所不能及。」
【通曰。遍满虚空。盈满七宝。世间岂有是事。以佛眼
观。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亦寻常事耳。况
妙真如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为家宝。能證清
净法身。即至宝所。此宝岂不遍满虚空乎。故以世
间金银珠贝珊瑚玛瑙车磲七珍之宝奉佛。尚且
得福无量。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能
使人人皆至宝所。此出世之宝。能分别世间宝者。
故非世间之宝可及。其得福报尤不可胜计也。不
但得福。且能销罪。福有福报。罪有罪报。福罪两不
相准。故虽得天福。不能免地狱苦。罪莫重于五逆。
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焚烧经像。此但举
四重。父母一体耳。三宝不可易也。前云四弃。指杀
盗淫妄。又云八弃。此云十弃。总不出十恶业。即前
十习因六交报也。罪业重者。此方无间狱坏。复移
他方。至十方无间狱。一一经尝。何其苦也。但一念
318-B¶ 第 951b 页 X16-0951.png
回心。将此法宝。开示末学。转迷为悟。转烦恼为菩
提。虽在生死海中。自有涅槃之乐。此自罪自忏。自
业自解。虽佛亦不能与力焉。无罪即是得福。无苦
即是受乐。故以法宝开示人者。不但自免罪。且令
人人免其罪。不但自得福。且令人人得其福。不但
自获宝。且令人人皆获至宝也。宝盈世间。宁有方
所。何但以七宝奉佛所得之福。较量多寡哉。佛虽
实语免罪得福。有如是无量功德。分明赞叹此经。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无穷无尽。尊贵无比。僧问大
岭禅师。如何是一切处清净。岭云。截琼枝。寸寸是
宝。折旃檀。片片皆香。丹霞颂云。乾坤尽是黄金骨。
万有全彰净妙身。玉女背风无巧拙。灵苗华秀不
知春。若是则更无地狱等相乎。何以调达生陷地
狱也。调达谤佛。生身陷入地狱。佛令阿难传旨。汝
在地狱中安否。达云。我虽在狱中。如三禅天乐。佛
又令阿难问。汝还求出否。达云。我待世尊来便出。
阿难云。世尊是三界大师。岂有入地狱分。达云。我
岂有出地狱分。翠岩真云。亲言出亲口。调达为佛
堂弟。即阿难亲兄。巳得神通。推山压佛。时有金刚
护持。然亦伤其足指出血。既欲害佛。尽收其众。行
至中途。生身陷入地狱。然达自为鹿王时。巳与佛
同修行。今情均天伦。乃有此变。亦其迷心太重。未
易回头。须于地狱业火烧乾。乃能发悟。佛记调达
于多劫后。亦当作佛。即在地狱中无出入见。安知
318-B¶ 第 951c 页 X16-0951.png
其不能变地狱为安乐国哉。】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
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通曰。一念转移。便消罪业。得福无量。若能常诵此
经。常持此咒。其获福也。穷劫不尽。若能依教行道。
必成正觉。无复魔业。此经此咒。所以发挥妙觉者。
至为详备。所以防范阴魔者。至为周悉。魔不能惑。
而觉道成矣。若持咒诵经而不明自性。却又被魔
所缚。僧问百丈。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如
同魔说时如何。丈云。因守动静。三世佛冤。此外别
求。如同魔说。后僧问同安。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
经一字。即同魔说。此理如何。安云。孤峰迥秀。不挂
烟霞。片月横空。白云自异。丹霞颂云。云自高飞水
自流。海天空阔漾虚舟。夜深不向芦湾宿。迥出中
间与两头。此于经义不即不离。自有出头处。若能
悟此。魔不能惑。寿州道树禅师。于神秀言下知微。
乃卜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
言谈诡异。于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仙
等形。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学徒睹之。皆不能测。如
此涉十年。后寂无形影。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
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
不见不闻无尽。若会不见不闻无尽之旨。直至菩
提曾无欠乏。阴魔销尽。何天魔之足虞。】
「佛说此经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
318-B¶ 第 952a 页 X16-0952.png
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
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通曰。佛说此经。乃最上圆顿法门。佛以一音演法。
随类各解。故随所證量。皆得法喜。踊跃而去。何以
故。本有之性。各各具足。故赵州示众曰。看经也在
生死里。不看经也在生死里。诸人且作么生出得
去。僧便问。只如俱不留时如何。州曰。实即得。若不
实。争能出得生死。天童颂曰。看经也在生死里。饭
萝里坐无吃底。不看经也在生死里。锦衣堆里无
著底。忽然乌鹊叫一声。反身踊跃浑家喜。休拟议。
如今抛向众人前。千手大悲提不起。西川座主至
华严。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严曰。如车二轮。如鸟
两翼。主曰。将谓禅门别有奇特。元来不出教意。后
闻夹山盛化。遣小师驰问前语。山曰。雕沙无镂玉
之谈。结草乖道人之意。小师回。举似主。主乃赞叹
遥礼曰。将谓禅门与教意不殊。元来有奇特事。不
见僧问睦州。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州云。青山自青
山。白云自白云。天童拈云。若向这里识得睦州。释
迦出世。达磨西来。总是不守分底汉。还识得么。臂
长衫袖短。脚瘦草鞋宽。僧问洛浦。祖意教意。是同
是别。浦云。日月并轮辉。谁言别有路。僧云。恁么则
显晦殊途。是非一揆。浦云。但自不亡羊。何须泣歧
路。丹霞颂曰。月筛松影高低树。日照池心上下天。
赫赫炎空非卓午。团团秋夜不知圆。会此。则日月
318-B¶ 第 952b 页 X16-0952.png
不到处。别有一乾坤。岂沾沾宗教为活计者可拟
哉。】
* No. 318-B
书楞严宗通后
曾金简。名凤仪。字舜徵。楚之来阳人。性耽内典。宿根
猛利。先以文业受知于王凤州先生。未几遂成道谊。
继复师事罗近溪先生。而学益进。愈研精覃思。力究
向上事。万历癸未。以进士为祠部郎。因卧病少林。忽
闻钟声发悟。洞见法源。由是左宜右有。超方逸俗。当
代大老。如王龙溪罗念庵李卓吾。及所交游。如瞿元
立管东溟袁了凡王肯堂诸名贤。咸相推奖。时论韪
焉。生平以宏护圣教为巳任。径山募刻方册大藏。其
倡导之力居多。尝与元立诸人作发愿文。刻于藏中。
所著述甚夥。率皆心得了义之言。无世论文字之习。
此宗通十卷。诠释谛理。融洽分明。更博采从上宗师
公案言句。与经文逐段互发。为向来未有之创格。而
实宗说兼通之要典。自序中所谓天地间合有此种
议论者是也。惜原板久湮。传本寥寥。乃与二三有志
此宗者。重刻于浙中。共结一究竟坚固因缘。不匮其
318-B¶ 第 952c 页 X16-0952.png
法施之意。并桾摭旧闻。稍为序次。用识其行履之少
分云。盘水后学陈熙愿复斋父谨跋。
时道光庚寅仲
夏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