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第 827c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
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
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
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
疟。唯愿大慈哀悯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
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
巳。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
示。」
【通曰。前富楼那问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
受此沦溺。今阿难问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
解。皆欲穷极妄根。细研俱生无明。庶知所结之元。
而破除之也。前答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所生。
欲何为灭。今答相见无性。同于交芦。观交中性。空
有俱非。前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今云知见无见。
附录¶ 第 828a 页 X16-0828.png
斯即涅槃。先后一辙。但前属见道分。知妄即觉。觉
即菩提。此属修道分。离见即无。无即涅槃。结谓迷
之缚于根尘。故沦生死。解谓悟之脱于根尘。故證
妙常。此从耳根返闻。脱黏内伏。摄伏攀缘。入佛知
见。属功勋边事。故云第二义。有僧问石头。如何是
解脱。头曰。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头曰。谁垢汝。问
如何是涅槃。头曰。谁将生死与汝。若于此得个安
乐处。即不向第二头作活计矣。】
「尔时世尊怜悯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
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
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
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
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于是阿难
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
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證
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难虽闻
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
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通曰。前阿难云。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应恒
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
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
心心既无二。六根亦无二。胡为明于彼而暗于此
乎均此六根也。顺之而出。背觉合尘。即入生死流。
附录¶ 第 828b 页 X16-0828.png
逆之而入。背尘合觉。即至不生灭。喻如翻手覆手。
从上如来。当无异说。蹒庵成禅师上堂云。一念心
清净。佛居魔王殿。一念恶心生。魔王居佛殿。怀禅
师曰。但恁么信去。唤作脚踏实地而行。终无别法。
亦无别道理。老僧恁么举了。秪恐你诸人见兔放
鹰。刻舟求剑。何故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
不受。然大梅常禅师。闻鼯鼠声。乃曰。即此物。非他
物。汝等诸人。善自护持。言讫示灭。永明寿禅师赞
曰。师初得道。即心是佛。最后示徒。物非他物。穷万
法源。彻千圣骨。真化不移。何妨出没。信得大梅与
鼯鼠声无别。又何生死涅槃之异乎。】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通曰。根属见分。尘属相分。皆由一念无明黏湛发
起。故曰同源。但自源头观之。见相未形。根尘何有。
自根合尘而逐流。则谓之缚。自根背尘而返源。则
谓之脱。其缚也。此六根。非他物也。其脱也此六根。
非他物也。无二体故。但自无二之体观之。缚不为
垢。脱不为净。于无二之体。曾无加损。是根尘本同
源也。孰见其异。缚脱本无二也。孰见其二。所以分
别其间者识也。此识虚妄分别。犹如捏目妄见空
华。本无根尘。妄见根尘。本无缚脱。妄见缚脱。知此
识性。有如捏目。转识归源。即睛明眼。故速證安乐
解脱寂静妙常。非徒于根上返。犹系于识上转也。
附录¶ 第 828c 页 X16-0828.png
何以名识性虚妄犹如空华哉。非谓离识性虚妄
而别有所谓寂静妙常也。但信识性之为虚妄。而
妙常即在于识性矣。但言空华之无自性。而晴明
即在于空华矣。故由尘发识。识不自生。因根有相。
相不自有。是根尘识三者。相交而立。同于交芦。本
无自性。以为交性是有。未交之时。何为无也。以为
交性是无。既交之时。何为有也。既非空性。又非有
性。故曰无性。相分见分。二俱无性。当体即是无生。
故知生死结根之中。自足寂静妙常也。是不可以
信缚脱之无二哉。石头示众曰。吾之法门。先佛传
受。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
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巳心灵。体
离常断。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
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
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此最上第一义也。所云菩
提烦恼。名异体一。非根尘同源之谓乎。体离断常。
性非垢净。非缚脱无二之谓乎。三界六道。唯自心
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非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之
谓乎。交芦空华。亦无生灭。故知识性虚妄。即是安
乐解脱也。】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
义而说偈言。」
【通曰。知见立知。即因明立所。故知无明根本。乃所
附录¶ 第 829a 页 X16-0829.png
结之元。是生死结根者识也。不但根也。知见无见。
即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故知解脱知见。乃无漏之
果。是寂静妙常者。转识而成智也。亦不但根也。所
以偈中颂出陀那微细识。备显根识无二。非为孤
起颂也。瑞鹿安禅师。于此尝破读。知见立句。知即
无明本。知见无句。见斯即涅槃。洞然开悟。每习诵
以为常。门人谓宜以四字为句。安曰。此是吾悟处。
不可易也。时谓之安楞严。将示寂。偈曰。不是岭头
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如此。非吾
今日无君裁。付嘱巳。自入棺。右胁吉祥而卧。经三
日。门人启棺哀恸。乃再起升堂说法。诃责垂诫。再
启吾棺者非吾弟子。复入棺长往。非得无漏真净。
安能去来自由如此。】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通曰。有为随缘起灭。是生死法。无为起灭俱无。是
涅槃法。真性中本无生死涅槃之相。结从何起。解
从何名。故以有为如幻。无为如涅。二俱虚妄。此颂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于同源无二处。见得有无皆
为虚妄。百丈云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
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
同于有为。故经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
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亦无虚。但能一生
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诸入五欲八风之所飘
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
附录¶ 第 829b 页 X16-0829.png
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自缚为因。同事利
益。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
应病与药。此百丈直指真性不落有无。并示解脱
方便。所谓发明成解脱者也。】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通曰。有为之法。缘根尘而生。固可谓之妄。无为之
法。脱于根尘。离起灭相。何谓不实如空华乎哉。言
生灭之妄。所以显涅槃之真。既有真与妄对。真亦
成妄。故曰二妄。何以故。谓有真可得故。若真性之
中。真与非真。俱不可得。遣妄之真。固不可得。遣真
之真。亦不可得。即真而非真。即性而无性。云何更
有能见之根。所见之境乎。见有者。固是见幻。见无
者亦是捏目。凡有见者。即落方所。故见有涅槃可
成。即谓之妄也。谓之曰真。原不容妄。况非真非不
真。真且无之。妄从何起。僧问黄蘖。妄能障自心。未
审而今以何遣妄。檗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
根。只因分别而有。你但于凡圣两处。情莫计念。自
然无妄。更拟如何遣他。都不得有纤毫依执。名为
我舍两臂。必当得佛。僧曰。既无依执。当何相承。檗
云。以心传心。僧曰。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檗云。
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僧
曰。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檗曰。汝闻道传心。将谓
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会。何堪也。知
附录¶ 第 829c 页 X16-0829.png
之一字。尚自不容。始可言真。】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通曰。中间指见所见。中间也。由尘发知。知即识也。
属能见。因根有相。相即尘也。属所见。是尘识根三。
相藉而有。本无实性。如交芦然。相依而立。原无自
性。试观交中之性。以为空。则相依似有。以为有。则
不依本无。非有性。非空性。是谓无性。本是无性。结
者此六根。非有所损也。解者此六根。非有所益也。
何以解之即名圣。而结之即名凡哉。为不达无生
之旨。一念自迷。内有能见。外有所见。为根尘所缚。
无自由分。是晦昧即无明之本。结之所由起也。若
真见无性之妙。脱黏内伏。发本明耀。明不循根。见
不藉缘。六根互用。超越世间。是发明即解脱之因。
解之所由名也。结则俱生无明。生死结根。故为凡
夫。因此六根。非他物也。解则速證安乐。寂静妙常。
故谓圣人。因此六根。非他物也。同此六根。更无二
路。彼缚于有为者。犹以交芦为性有也。而性实有
尝有也。彼缚于无为者。犹以交芦为性空也。而性
实未尝空也。达非空有无凡圣等见。乃可语真性
矣。僧问黄檗。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种种
形貌不同。檗云。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
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
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秪是一块。此一即一切。
附录¶ 第 830a 页 X16-0830.png
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
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
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何得有别。至哉言也。于
此发明。可使博地凡夫。立跻圣位。】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通曰。发明便解脱。此是顿门。何为有解结次第之
说。顿不废渐。所以为圆顿法门也。若是大根大器。
一悟便至佛地。更不假于脩證。其次莫若选择耳
根圆通。一根返元。六根解脱。先销六根。次亡其一。
此观世音。入流亡所。乃至寂灭现前。而成正觉之
次第也。即如顿门。大悟小悟。不记其数。何尝无次
第哉。昔灌溪闲禅师。初参临济。济擒住良久。溪曰。
领也。济托开曰。且放你一顿。溪住后。乃示众曰。我
见临济无言语。直至如今饱不饥。后到末山。先自
约曰。相当则住。不然则推倒禅床。既入堂内。山闻
新到至。令侍者问。上座游山来。为佛法来。溪曰。为
佛法来。山乃升座。溪上不礼拜。山问今日离何处。
溪曰路口。山曰。何不盖却。溪无语。末山代云。争得
到这里。始礼拜。起问。如何是末山。山曰。不露顶。溪
曰。如何是末山主。山曰。非男女等相。溪曰。何不变
去。山曰。不是神。不是鬼。变个甚么。溪于是伏膺。作
园头三年。临济放他一顿。到此方吃。后垂语云。我
在临济处得一杓。我在末山处得一杓。又云。十方
无壁落。四面亦无门。露裸裸。赤洒洒。没可把。天童
附录¶ 第 830b 页 X16-0830.png
拈云。灌溪恁么说话。且道是临济处得底。末山处
得底。虽然一箭双雕。奈有时走杀有时坐杀。且作
么生得恰好去。捏聚放开都在我。拈来抛去更由
谁。于此透得尽。始亡其一。始可名真解脱也。】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通曰。六根非能为凡为圣。所以主之者识也。六识
既销。我见犹存。是第七识境界。六解一亡。归于如
来藏海。是第八识境界。马鸣曰。依如来藏。有生灭
心。转不生灭与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
最为微细。含藏种子为习气。莫知其所藏。积生识
浪成暴流。莫知其所生。故曰微细。以依不生灭。则
谓之出缠如来藏。似乎真矣。以依生灭心。则谓之
在缠如来藏。又似乎非真矣。真与非真。总是这个
识。所以难辨。将谓之真。恐认贼作子。将谓之非真。
恐认子作贼。世尊所以不轻谈也。若能转第八识
为大圆镜智。非真非非真。乃可语无上菩提。真如
佛性也。后来性宗不明。只缘相宗不彻。以第七识
中我见为佛性。以第八识刹那中生灭相为真如。
故谓之颟顸佛性。儱侗真如。认定湛不摇处以为
究竟。故知其一未亡也。僧问长沙岑。第六第七及
第八识。毕竟无体。云何得名转第八识。为大圆镜
智。沙示偈曰。七生依一灭。一灭持七生。一灭灭亦
灭。六七永无迁。由此观之。不但六解一亡。更有所
谓七解一亡者。微哉微哉。】
附录¶ 第 830c 页 X16-0830.png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通曰。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真性本空。何得幻
生。良由第八识。内缘真如。外生有为法。故如幻耳。
深密经云。阿赖耶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
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此自心取自心。
正自分别执为我也。一执为我。于非幻中生起幻
法。湛由是分。结由是始。此六根所以逐尘而轮转
也。不执为我。则非幻尚无。幻从何立。湛入合湛。同
源无二。此六根所以清净。而并亡其一也。六根属
幻。一属非幻。一六俱亡。故曰非幻尚不生。幻法云
何立。此转识成智。在取不取之间耳。楞伽云。分别
是识。无分别是智。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但无分
别。即是不生灭真性。故不为识阴所覆。僧问黄檗。
文殊执剑于瞿昙前者。如何。檗云。五百菩萨。得宿
命智。见过去生业障。五百者。即你五阴生是。以见
此宿命障故。求佛求菩萨涅槃。所以文殊将智解
剑。害此有见佛心故。故言你善害。僧云。何者是剑。
檗云解心是剑。僧云。解心既是剑。断此有见佛心。
秪如能断见心。何能除得。檗云。还将你无分别智。
断此有见分别心。僧云。如作有见。有求佛心。将无
分别智剑断。争奈有智剑在何。檗云。若无分别智。
害有见无见。无分别智亦不可得。僧云。不可以智
更断智。不可以剑更断剑。檗云。剑自害剑。剑剑相
附录¶ 第 831a 页 X16-0831.png
害。即剑亦不可得。智自害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
可得。母子俱丧。亦复如是。此等妙论。不但于取处
不许出头。即不取处亦无踪迹。微乎其微矣。须如
是透彻。乃可语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通曰。初阿难谓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不
能降伏摩登伽难。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
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今十方如来异口
同音。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
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證
安乐解脱。寂净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如前冰
水之喻。水凝则成冰。岂容他物参之而为冰。冰释
则成水。岂容他物参之而为水。六为贼媒。自劫家
宝。此六根也。六解一亡。速登正觉。此六根也。即妄
即真。即真即妄。有妙悟存乎其间。妙之一字。难以
言语形容。必其转识成智。与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有相当处。方可语无上菩提也。喻如莲华出于淤
泥而不染。此在寻常莲华皆然。若优昙钵华。异世
间相。所谓瑞应妙莲华也。此唯发明最上一路。入
佛知见。乃足当之。金刚王宝觉。即金刚心中初乾
慧地也。金刚能摧毁一切。十地皆云金刚心。亦以
坏灭前地故。即所谓慧剑也。此觉一现。不但无始
无明顿息。即佛见菩萨见。亦无出头处。三摩提。正
附录¶ 第 831b 页 X16-0831.png
受也。而曰如幻者。幻人作为。本于无作。即寂而照。
即照而寂。忘情绝解。不可思议。即所谓如幻闻熏
闻修金刚三昧也。此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唯在一
悟。一悟便至佛地。故弹指顷即超二乘无学之上。
无学犹落功勋。犹执无见在。此真性现前。有无俱
离。一超直入。更不假于勋级。乃顿门也。如太子处
胎。贵压群臣。频伽在鷇。声逾众鸟。岂寻常禅定观
行所可拟乎。故曰。此无比法而速證寂常者也。薄
伽梵具六义。曰自在。曰炽盛。曰端严。曰名称。曰吉
祥。曰尊贵。众德成就之故。故不翻。僧问乾峰。十方
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甚么处。峰以拄
杖一画云。在这里。僧请益云门。门拈起扇子云。扇
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筑著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
一棒。雨似盆倾。会么会么。黄龙南云。乾峰一期指
路。曲为初机。云门乃通其变。故使后人不倦。竹庵
颂云。乾峰不用指陈。云门休打骨董。自然东海鲤
鱼。筑著帝释鼻孔。天童颂云。入手还将死马医。返
魂香欲起君危。一朝拶出通身汗。方信侬家不惜
眉。此何等事。讵可道理解说。令人得入。须是自家
彻底开悟。方得其妙。】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祗夜
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
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唯垂大慈。
附录¶ 第 831c 页 X16-0831.png
再悯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即时如来
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黎。揽七宝几。
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
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
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
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
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
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
佛。此名为结。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
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
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
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
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秪许初时。
第二第三。不名为结。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
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
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
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
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
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
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
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
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
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
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
附录¶ 第 832a 页 X16-0832.png
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
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
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
相。」
【通曰。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前巳详言之矣。何
为复有此喻。前由明暗动静等尘。黏湛发起六根。
自外而内。故但不循动静明暗等相。脱黏内伏。发
本明耀。即得六根互用。是返流全一。所以制其外
也。今由心性狂乱。劳见发尘。自内而外。故根结若
除。尘相自灭。先得人空。乃至得无生忍。是解散结
心。所以融其内也。于湛精明。无因乱起。迷本无因。
因明立所。此知见妄发。即结起之由。以湛旋其虚
妄生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六用不行。即解散
之义。方其结也。听不出声。见不超色。此结非彼。彼
结非此。如劳目睛。别有狂华。及其解也。既销其六。
复亡其一。一尚无名。云何成六。如清明眼。本自无
华。故结之名生死。而未尝损也。解之名涅槃。而未
尝益也。譬犹狂华。无端起灭。于太虚何增减哉。故
知生死之为颠倒。则六解矣。知涅槃之为空华。则
一亡矣。返流全一。一犹未亡。至亡其一。则结心解
矣。僧问风穴沼禅师。一即六六即一。一六俱亡时
如何。穴曰。一箭射双雕。曰意旨如何。穴曰。身亡迹
谢。又张拙秀才。初见石霜。霜问何名。拙曰。姓张名
拙。霜曰。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拙于言下契悟。
附录¶ 第 832b 页 X16-0832.png
遂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
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妄想重增
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
等空华。若拙者。深得六解一亡之旨。岂由次节而
致者哉。】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
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
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吾
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
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
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涌曰。旧说左右牵。喻依空有二边。不能解结。须依
圆观。于根不生分别。于境不生取著。则解结矣。夫
待观而后解者。犹然左右牵也。于结心何与。不如
衲僧家语更妙密。寿圣云。月半前用钩。月半后用
锥。僧便问正当月半时如何。圣云。泥牛踏破澄潭
月。天童拈云。两头得用。寿圣作家。直下忘功。是谁
体得。放行也。互换尊宾。把定也。不留朕迹。还有体
得底么。玉女夜抛梭。织锦于西舍。又云门示众云。
十五日以前即不问。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自
云。日日是好日。天童拈云。属虎人本命。属猴人相
冲。石门聪云。十五日以前诸佛生。十五日以后诸
佛灭。十五日以前诸佛生。你不得离我这里。若离
我这里。我以钩钩你。十五日以后诸佛灭。你不得
附录¶ 第 832c 页 X16-0832.png
住我这里。若住我这里。我以锥锥你。且道正当十
五日。用钩即是。用锥即是。遂有颂云。正当十五日。
钩锥一时息。更拟问如何。回头日又出。云门即不
然。十五日以前。诸佛本不曾生。十五日以后。诸佛
本不曾灭。十五日以前。你若离我这里。我也不用
钩钩你。一任横担拄杖。紧捎草鞋。十五日以后。你
若住我这里。我也不用锥锥你。一任拗折拄杖。高
挂钵囊。且道正当十五日。合作么生。乃云。十五日
前后。钩锥徒尔为。今朝十五日。正好用钩锥。且作
么生用。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蓝子盛将归。若于
此数则得端的去。结心一时顿释。】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
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
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
乌玄。皆了元由。」
【通曰。佛知世出世法。皆由于心。随染缘则出九界。
随净缘则出佛界。此因缘犹可解也。至恒沙雨滴。
及现前种种。何因何缘而知其元由耶。佛有权实
二智。实智冥理。权智鉴物。故知种种元由者。皆权
智所鉴也。如来法身。圆满周遍。无有一物能出法
身外者。如来安得不知。洞山聪上堂云。教山僧道
甚么即得。古即是今。今即是古。所以楞严经道。松
直棘曲。鹄白乌玄。还知得么。虽然如是。未必是松
一向直。棘一向曲。鹄便白。乌便玄。洞山道。这里也
附录¶ 第 833a 页 X16-0833.png
有曲底松。也有直底棘。也有玄底鹄。也有白底乌。
久立珍重。且道洞山是转楞严。为楞严转。毕竟作
甚么话会。】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
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
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
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
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
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巳。俱空不
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通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详如此喻。迷则六
根同结。悟则六根互用。有何次第。但迷以积迷。由
精而粗。悟以入悟。由粗而精。不无渐次云尔。非谓
一根拔而馀五以次拔也。佛语圆融。本无拘泥。即
如初名为结。结处本同第二第三。不得复名为结。
宁有结而又结者乎。故结即是一也。结既是一。第
一即是第六。第六即是第一。彼此异名。未尝不可。
然人之生也。自胞胎以至具体。六根不无先后。及
十八界成。而根有圆通者。有不圆通者。故循圆通。
一日證道而有馀。不循圆通。百劫修道而不足。此
日劫相倍。六根具有利钝不同。故根有易拔者。有
不易拔者。孔子六十而耳顺。耳根化也。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踰矩。意根化也。是有多少次第。此结非
一日所积。而解亦非顷刻能除也。初得人空。以至
附录¶ 第 833b 页 X16-0833.png
得无生忍。即入流亡所次第。隐然以返闻为圆通
第一。待阿难自择耳。人空是破五阴假名。即断见
惑也。法空是破五阴实法。即断思惑也。乃至破涅
槃净法。即永断根本无明也。俱空不生。即平等空。
所空既尽。能空亦灭。境智双泯。能所俱寂。即妙湛
总持首楞严定也。故曰得无生忍。僧问百丈。如何
是大乘顿悟法要。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
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
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
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但歇一切
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
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
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净乱。不摄不散。透过
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
用。亦不爱一切法。亦不舍一切法。名为大乘人。不
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在出世间。福德
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
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
便登佛地。夫百丈纵口所谈。默与经旨符契。非大
解脱人。不能为此解脱语。】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
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
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
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
附录¶ 第 833c 页 X16-0833.png
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唯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
最后开示。作是语巳。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
最初法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通曰。开示慧觉圆通。即前六解一亡。乃至得无生
忍也。由六解故。身得无碍。由一亡故。心得无碍。虽
未至于六根清净。然一拔六销。六销一亡。固巳皎
然无惑。特未知圆通本根所在。何根最为圆通。循
何根而入。即證圆通。循圆通之根。證圆通之果。在
阿难因此而道成。在如来即为最后之开示。故愿
世尊不惜秘严而冥授之也。若论圆根。前巳显示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脩行。皆得圆满无上菩
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今复普告菩萨及阿罗汉
等。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
摩地。较量圆根。犹自可说。至方便悟入。此在各人
自知自證。岂言说所可及乎。言说所不及。而可以
冥授乎。据阿难之请。冀佛以冥授。不以言言。我以
冥授。不以闻闻。不以言言。是谓密言。不以闻闻。是
谓本悟。故得佛之密言。即同我之本悟。虽若有闻。
同于未闻。闻而不闻。是谓真闻。所以退藏密机而
冀得之也。向使佛可授。阿难可得。即非密矣。非秘
矣。以是而證圆通。非圆通矣。悟由自悟。岂人所可
附录¶ 第 834a 页 X16-0834.png
与乎。盘山积禅师上堂。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
劳形。如猿捉影。影可捉则秘严可授也。荆南节度
使成汭。入云居设供。问曰。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
藏如何。膺召尚书。汭应诺。膺曰。会么。汭曰不会。膺
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故
知此事。非自悟彻不可。】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
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
所證。音声为上。」
【通曰。憍陈那初悟客尘二字。巳得解名。兹于佛音
声悟明四谛。佛初于鹿苑三转四谛法轮。一示相
转。二劝修转。三作證转。示相者。示其相状。谓是苦。
是苦集。是若灭。是苦灭道也。劝脩者。劝其令脩。谓
苦应知。乃至道应知也。作證者。引巳證彼。谓苦我
巳知。不复更知。乃至道我巳脩。不复更脩也。悟明
四谛。仅解生灭法尔。于客尘二字无异。乃因是得
阿罗汉。岂谓音声皆生灭。而我非生灭者伦乎。音
声皆客尘。而我非客尘者伦乎。然谓妙音密圆。圆
妙又在于音也。岂以音声即生灭而非生灭者乎。
音声即客尘而非客尘者乎。此其悟唯憍陈那自
知之。而不可以语人。故谓之密。彼其證在音声。故
以音声为圆通也。香岩智闲禅师。在百丈时。性识
附录¶ 第 834b 页 X16-0834.png
聪敏。参禅不得。洎丈迁化。遂参沩山。山问我闻汝
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
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
看。闲被一问。直得茫然。归寮将平日著过底文字。
从头至尾。要寻一句詶对。竟不能得。乃自叹曰。画
饼不可充饥。屡乞沩山说破。山曰。我若说似汝。汝
以后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闲遂将
平昔所看文字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
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乃泣辞沩山。直过南阳。睹
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
击竹作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遥礼沩山。赞曰。和
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
事。乃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
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
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
仰曰。此是心机意识著述得成。待某甲亲自勘过。
仰后见闲曰。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
闲举前颂。仰曰。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别
更说著。闲又成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
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曰。如来
禅许你会。祖师禅未梦见在。闲复有颂曰。我有一
机。瞬目视伊。若也不会。别唤沙弥。仰乃报沩山曰。
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玄觉云。且道如来禅与
祖师禅分不分。长庆棱云。一时坐却。又叶县省和
附录¶ 第 834c 页 X16-0834.png
尚。因僧请益赵州柏树子话。省曰。我不辞与汝说。
还信否。僧云。和尚重言。争敢不信省曰。汝闻檐前
雨滴声么。其僧豁然。不觉失声云㖿。省曰。汝见个
甚么道理。僧即以颂对云。檐头雨滴分明历历。打
破乾坤。当下心息。若闲与此僧所證。亦以音声为
上。】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
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
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
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
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證。色因为上。」
【通曰。优波尼沙陀。贪著色尘。故佛教以不净观。使
对治之。色虽可好。以从不净。大可厌也。况身后白
骨微尘诸不净相。一膀胀。二脓烂。三异赤。四青瘀。
五啄啖。六离散。七骸骨。八焚烧。九一切世间不可
保。是名九想法。九想成时。色性毕竟归空。空无所
空。是为色空二无。得慧解脱。成无学道。尘色既尽。
妙色密圆。岂离尘色而别有所谓妙色者乎。岂空
其色相而能空者即为妙色乎。岂色相有生灭。而
色性无生灭。即为妙色乎。抑岂心无贪著。而一切
色皆妙色乎。此尼沙陀悟处。应难以口吻宣述。但
谓之曰妙曰密曰圆而巳。昔七贤女游尸陀林。一
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么处去。一女曰。作么
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感帝释散华曰。唯愿神
附录¶ 第 835a 页 X16-0835.png
姊有何所须。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
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要
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不应山谷一所。帝释曰。一
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得。女曰。汝若
无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尸
迦。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萨
乃解此义。此亦观不净相而得證者也。又灵云因
见桃华悟道。有颂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
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举似
沩山。山云。从缘入者。永不退失。汝善护持。玄沙云。
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云云师兄彻也未。
觉范颂云。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著华。叵
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鱼虾。投子颂云。山前
桃发故园春。华绽红枝省此身。證处谢君旁著力。
笑颜虽展意生嗔。烟锁绿杨莺啭缓。雨侵石笋倚
空邻。金乌放出无消息。木马嘶声过汉秦。据灵云
见处。亦以色因为上。】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
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
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
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
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證。香严为上。」
【通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附录¶ 第 835b 页 X16-0835.png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名如
来。此金刚般若之旨。香严与闻此教。恒自谛观。偶
触香气。遂尔发明。此香寂然。入我鼻中。非烟非火。
非木非空。非自相。非他相。非共相。非无因相。去无
所著。来无所从。本自无生。此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来义也。故得无漏。凡夫不能无漏者。意根未销也。
意根未销。故著有为。一著有为。即落生灭。意销即
證无为。无为即无生灭。故尘气倏生倏灭。而妙香
无生无灭。香严悟处。一切分疏不下。曰密曰圆。乃
其所自證者耳。昔黄山谷太史。因圆通秀激发。往
依晦堂。乞指径捷处。堂曰。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
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公拟
对。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巳。一日侍堂山行次。
时岩桂盛放。堂曰。闻木犀华香么。公曰闻。堂曰。吾
无隐乎尔。公释然。即拜之曰。和尚得甚么老婆心
切。堂笑曰。秪要公到家耳。又尼有悟道者。偈曰。终
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华
嗅。春在枝头巳十分。此尼与山谷所證。亦以香严
为上。】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
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一万八千。如是悉知
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
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
附录¶ 第 835c 页 X16-0835.png
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
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
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證。味因为上。」
【通曰。无始劫来。为世良医。但能知味冷热。足以疗
病而巳。及事如来。始知知味性空有俱非。不即不
离。夫空有俱非。不即不离。如来藏中。妙明圆心。体
本如是。因味开悟。觉明自性。故登菩萨位。彼所云
觉者。如来藏中。性味真空。性空真味。清净本然。周
遍法界。即味即觉。即觉即味。此其悟有难以语人
者。大愚辞归宗。宗问甚么处去。曰诸方学五味禅
去。宗曰。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秪有一味。曰如何
是一味禅。宗便打。愚曰。会也会也。宗曰道道。愚拟
开口。宗又打。后僧到黄檗举前话。檗上堂曰。马大
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著。个个屙漉漉地。秪有
归宗较些子。唯檗深明一味禅。故与归宗相见。后
即用此机接临济。济不契。指往大愚。既见大愚。述
三度被打因缘。愚曰。黄檗为你得彻困。却来这里
问有过无过。济言下大悟。曰元来黄檗佛法无多
子。愚搊住曰。速道速道。济从肋下祝三祝。愚托开
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愚方欲展归宗家风。早被
临济夺却。故知济见处先一头地。隆兴法居禅师。
晚见黄龙。深蒙印可。上堂云。此事如医家验病。方
且杂毒满腹。未易攻治。必瞑眩之药而后可瘳。就
令徇意投之。适足滋其狂惑。增其沉痼。求其巳病。
附录¶ 第 836a 页 X16-0836.png
不亦左乎。法堂前草深。于心无愧。即此数则融通。
不唯知味。且能疗人。】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
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
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
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
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
圆通。如我所證。触因为上。」
【通曰。雪窦举古有十六开士。于浴僧时。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诸禅德作么生会。他道妙触宣明。成佛
子住。也须七穿八穴始得。颂云。了事纳僧消一个。
长连床上展脚卧。梦中曾说悟圆通。香水洗来蓦
面唾。此现成公案。后来诸老宿更与重重发明。韶
国师初参龙牙。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牙曰。
道者合如是。凡经十七次问。牙秪如是答。再请垂
诲。牙曰。道者汝巳后自会去。后于通玄峰澡浴次。
忽省前话。遂具威仪。遥望龙牙礼拜。曰当时若向
我说。今日决定骂也。后参法眼。有僧问法眼。如何
是曹溪一滴水。眼曰。是曹溪一滴水。僧惘然而退。
师于坐侧豁然开悟。平生疑滞。涣若冰释。至此方
得七穿八穴。尝有偈曰。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
无法。满目青山。法眼闻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又
石梯和尚因侍者请浴。梯曰。既不洗尘。亦不洗体。
汝作么生。者曰。和尚先去。某甲将皂角来。梯呵呵
附录¶ 第 836b 页 X16-0836.png
大笑。几被侍者蓦面一唾。僧问天盖幽禅师。有一
院名无垢净光禅院。化造浴室。有人问。既是无垢
净光。为甚么却造浴室。僧无语。天盖代云。三秋明
月夜。不是骋团圆。丹霞更为出语颂曰。虽然答尽
深深意。争奈投机句未亲。欲会本来无垢的。更须
入水见长人。空室道人智通者。龙图范珣女。尝谒
死心印可。居金陵。设浴堂。揭榜于门曰。一物也无。
洗个甚么。纤尘若有。起自何来。道取一句子玄。乃
可大家入浴。古灵秪。解揩背。开士何曾明心。欲證
离垢地时。须是通身污出。尽道水能洗垢。焉知水
亦是尘。直饶水垢顿除。到此亦须洗却。后为尼。名
惟久。诸尊宿梦中说梦。重重指出妙触宣明。可与
十六开士同参。】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
我得亲近。闻法脩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
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
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脩于灭尽。身心乃能
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
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
所證。法因为上。」
【通曰。前云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唯大迦叶。久灭意
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彼唯悟法空寂。成阿罗汉。
附录¶ 第 836c 页 X16-0836.png
六尘之生。依空而生。六尘之灭。灭归于空。尘有生
灭。空性不坏。抖擞法尘。即是空法。意不缘法。得无
生灭。故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至今持佛金襕袈
裟。于鸡足山入定。待弥勒下生授之。亦其验也。紫
金光比丘尼。宿为贫女。迦叶为铸师。女以金少许。
托铸佛面。愿生生世世。为无情夫妇。感九十一劫
生天。身常圆满。紫金光聚。今值佛出家。果酬宿愿。
永嘉玄觉禅师。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
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
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
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
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觉曰。体即无生。了
本无速。祖曰。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觉方具威
仪参礼。须臾告归。祖曰。返大速乎。觉曰。本自非动。
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觉曰。仁者自生分别。祖
曰。汝甚得无生之意。觉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
意谁当分别。觉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
少留一宿。时谓之一宿觉。此非久灭意根。得无生
忍。安能应答如响。一至于是。自憍陈那至此六圣。
曰妙音。曰妙色。曰妙香。曰妙触。皆曰妙者。不缚于
尘者也。此由六尘而證圆通者。】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
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
附录¶ 第 837a 页 X16-0837.png
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
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證。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通曰。阿那律陀。白饭王子。于佛为堂弟。过去世以
一饭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佛尝诃之
曰。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
名字。因此激发丧目。乃得半头天眼。智论云。那律
天眼。四大造色。半头清净。佛天眼。四大造色。遍头
清净。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即旋见循元法门。明属
所。照属能。明之所在。照能照之。照之所在。见能见
之。照从何起。见从何来。至于见无所见。照无所照。
即得金刚三昧。觌体见元矣。金刚能摧坏故。见照
俱亡。三昧即正定。乃寂照本体也。乐此观照。即是
旋见循元。至得天眼。则非思议所及。德山初到龙
潭。至法堂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
不现。潭引身曰。子亲到龙潭。据此初到机缘。合受
龙潭衣钵。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山珍
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烛度与山。山拟接。
潭复吹灭。山于此大悟。便礼拜。潭曰。子见个甚么。
山曰。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来日
潭升座。谓众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
一棒打不回头。他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山
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
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逐焚之。礼辞
附录¶ 第 837b 页 X16-0837.png
而去。若德山所得法眼。于阿那律陀较多少。临济
将示灭。说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
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复谓众曰。
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三圣出曰。争敢灭
却和尚正法眼藏。济曰巳后有人问。你向他道甚
么。圣便喝。济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
却。天童颂云。信衣夜半付卢能。搅搅黄梅七百僧。
临济一枝正法眼。瞎驴灭却得人憎。心心相印。祖
祖传灯。夷平海岳。变化鹍鹏。只个名言难比拟。大
都手段解翻腾。到此分齐。即正法眼藏。也须灭却。
何况天眼。】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
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
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悯我愚。教
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
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
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
为第一。」
【通曰。此即诵帚比丘也。过去世为法师。吝法。感愚
钝报。虽乏多闻。终鲜散乱。故能于调息得入。息之
粗细。由心生灭。心渐息故息渐微。心息相依。至穷
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极微细相。息即无息。心即
无心。一杀那顷。透入金刚乾慧地。故得豁然无碍。
此悟境也。非言思所及。昔莫将尚书因官西蜀。谒
附录¶ 第 837c 页 X16-0837.png
南堂静禅师。咨决心要。堂使其向好处提撕。适入
厕。俄闻秽气。急以手掩鼻。遂有省。即呈偈曰。从来
姿。韵爱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万别千差无觅处。
得来原在鼻尖头。南堂答曰。一法才通法法周。纵
横妙用更何求。青蛇出匣魔军伏。碧眼胡僧笑点
头。此亦反息循空。忽然證入。几与诵帚比丘觌面。】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
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
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
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
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
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證。还味旋知。
斯为第一。」
【通曰。憍梵钵提。异舌知味。以有牛呞病故。牛旁生。
唯知草木而巳。今舌相如牛。而能了别众味。缘于
舌本。观味旋知。味有多种。知无两般。此知未旋。心
即未灭。即为有漏。旋知归无。知无所知。故得无漏。
此知不于根生。非体也。不于境有。非物也。非体故
内脱身心。非物故外遗世界。以是离于心垢。销于
外尘。得意生身。常居天上。受天人供。佛为遮谤故。
赐之数珠。令常念佛。是谓一味清净法门。无始以
来。舌根所造诸业。应时清净。因此得寂灭心。入乎
正定。盖味乎道矣。仰山送果子上沩山。沩接得。问
子甚么处得来。仰曰。家园底。沩曰。堪吃也未。仰曰。
附录¶ 第 838a 页 X16-0838.png
未敢尝。先献和尚。沩曰。是阿谁底。仰曰。是慧寂底。
沩曰。既是子底。因甚么教我先尝。仰曰。和尚尝千
尝万。沩便吃曰。犹带酸涩在。仰曰。酸涩莫非自知。
沩不答。又玄沙与韦监军吃果子次。韦问如何是
日用而不知。沙拈起果子曰吃。韦吃果子了。再问。
沙曰。秪这是日用而不知。仰山曰自知。玄沙曰不
知。知而不知。不知而知。还味旋知。应如是见。如是
知。方名法眼清净。】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
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
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
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
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
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
问圆通。如我所證。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运曰。毕陵伽婆蹉。呼河神为婢子。有宿生尊贵习
气在不能遗身。故于毒刺伤足。举身疼痛。乃能省
入。虽有能觉觉于所痛。觉乃清净心。离于能所。非
痛所及。痛是所觉。觉能觉之。觉是能觉。痛不能痛
之。一痛一不痛。既觉痛。又觉不痛。岂一身而有双
觉耶。觉唯一真。觉痛是妄。由是摄念。外忘其身。所
觉既泯。内忘其心。能觉亦化。身心忽空。斯證无学。
止一清净觉。故曰纯觉。既證纯觉。能所俱离。乃能
遗身。既能遗身。则诸世间不可乐事。当即解脱。昔
附录¶ 第 838b 页 X16-0838.png
第四祖优婆鞠多。有著身见者求度。祖曰。求度之
法。要信吾言。不违吾教。人曰。既来投师。固当闻命。
祖乃化一险崖。山耸乔木。令其上树。又于树下化
作大坑。深广千肘。祖令放脚。其人受教。即放二脚。
令放一手。便放一手。令复放手。其人答曰。若复放
手。便堕坑死。祖曰。先约受教。如何违我。是时其人
身爱即灭。放手而堕。不见树坑。即證道果。玄沙初
欲遍历诸方。参寻知识。携囊出岭。筑著脚趾。流血
痛楚。叹曰。是身非有。痛从何来。便回雪峰。峰问那
个是备头陀。沙曰。终不敢诳于人。又一日。峰召曰。
备头陀何不遍参去。沙白。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
往西天。峰然之。云门初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闭却
门。门乃扣门。州曰谁。门曰某甲。州曰作甚么。门曰
巳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门。如是
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门乃拶入。州复擒
住。曰道道。门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𨍏轹钻。遂掩
门。损门一足。门遂彻悟。州乃指见雪峰。若玄沙云
门。亦毕陵伽婆蹉再来者也。依然伤足。习气不除。】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
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
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證得空性。蒙如来发性
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
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
我所證。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附录¶ 第 838c 页 X16-0838.png
【通曰。须菩提自旷劫来识得空性。但知偏空而巳。
蒙佛发明性觉真空。乃知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
发。故谓宝明空海。偏空即不圆。真空即圆。偏空即
未解脱。真空即解脱。非顿入真空者。犹坐二乘见。
不能同佛知见也。诸相入非者。初以单空空其诸
相。非所非尽者。次以重空空其空相。始也旋相归
无。既也旋法归无。人法双空。故能归于宝明空海。
如宴坐岩中。见如来法身。佛亦云须菩提先见我
法身。此亦同佛知见之一验也。僧智常参六祖。祖
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对曰学人近往洪州白
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
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指示。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试
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
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
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
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见本性犹如
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
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
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
决了。乞和尚开示。祖曰。彼师所说。犹存知见。故令
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
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犹如太虚生闪
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
自知非。自巳灵光常显现。此即宝明空海也。常闻
附录¶ 第 839a 页 X16-0839.png
偈巳。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
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
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趋两头。可谓一念知非。非
所非尽矣。自阿那律陀至此五圣。曰旋见。曰反息。
曰还味。曰旋法。皆返流全一。由六根而證圆通者
也。不以观音返闻列于此者。圆通极果。邻于佛位。
故当压后。】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
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
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
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
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
我所證。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通曰。舍利弗初在母腹。其母慧辨过于舅。舅曰。是
儿生。智慧不可敌。乃往南天竺学法。无剪爪暇。是
为长爪比丘。舍利弗生九岁。即能论议屈其众。为
国君所重。尝与目犍连友善。约曰。得甘露味。幸相
与共之。目犍连道逢马胜比丘。问汝师说何法。胜
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
是说。连即开明證初果。速往报舍利弗。亦于言下
證初果。二人同往谒佛。佛遥见二子。谓众曰。此吾
二大弟子也。一智慧第一。一神通第一。舍利弗心
见最利。从佛出家。七日而遍达佛法。经十五日。成
阿罗汉。故称智慧第一。为佛长子。心见不属根识。
附录¶ 第 839b 页 X16-0839.png
故能内莹发光。光极知见。即见觉明圆得大无畏
也。见未彻者。即有疑即有畏。舍利弗九岁论议。巳
得无畏。至此遍达佛法。方名大无畏也。长庆棱禅
师初参雪峰。问从上诸圣传受一路。请师垂示。峰
良久。棱设礼而退。峰乃微笑。如是往来雪峰玄沙
二十年。坐破七个蒲团。不明此事。一日捲帘。忽然
大悟。乃有颂曰。也大差。也大差。捲起帘来见天下。
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峰举谓玄沙
曰。此子彻也。沙曰。不可。此是意识著述。更须勘过
始得。至晚。众僧上来问讯。峰谓棱曰。备头陀未肯
汝在。汝实有正悟。对众举来。棱又有颂曰。万象之
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日谬向途中觅。今
日看来火里冰。峰乃顾沙曰。不可更是意识著述。
夫看来如火里冰者。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棱禅师
可谓具眼。】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巳曾与
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
脩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
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
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
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定慰。令其
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
第一。」
【通曰。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普贤巳證果
附录¶ 第 839c 页 X16-0839.png
位。兹说本因。从心闻发明。分别自在。尽虚空界。无
非心闻所及。分别脩普贤行者而拥护之。中有一
种自在三昧。非有一毫作为其间。良由所證法身。
巳充满法界。念初动处。即为行愿之所。德用无碍。
体即用。用即体。故曰自在。观音从耳根返闻。故得
寂灭现前。普贤从耳识发明。故得分别自在。曰现
前。则未尝不分别。曰自在。则未尝不寂灭。二圣所
證。实无优劣。昙翼初入庐山依远公。后还会稽。于
秦望山诵法华经十二载。感普贤菩萨化女子身
披采服。携筠笼。一白豕。大蒜两根。至翼前曰。妾入
山采蕨。日巳斜。豺狼纵横。归无生理。敢托一宿。翼
却之力。女复哀鸣不巳。遂令居草床上。夜半号呼
腹痛。告翼按摩。翼辞以持戒。不应手触。女号呼愈
甚。翼乃以布裹锡杖遥为按之。翼日。女以采服化
祥云。豕变白象。蒜化双莲。凌空而上。谓翼曰。我普
贤菩萨。特来相试尔。郡太守孟顗闻于朝。敕建法
华寺。其事颇与观音试吴道子略同。分身示现。摩
顶安慰。盖莫可殚述。东土如此。恒沙界外可知。僧
问长沙。善财为甚么无量劫游普贤身中世界不
遍。沙曰。你从无量劫来。还游得遍否。曰如何是普
贤身。沙曰。含元殿里。更觅长安。又僧辞大随。随问
什么处去。僧曰。峨嵋礼普贤去。随竖起拂子云。文
殊普贤秪在这里。僧画一圆相。抛在背后。随云。侍
者将一贴茶与这僧。天童拈云。识法者惧。欺敌者
附录¶ 第 840a 页 X16-0840.png
亡。水中择乳。须是鹅王。这僧既说礼普贤去。却又
抛在背后。难免大随检点。还识得在这里么。更觅
长安则不可。】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
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
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
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
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
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
灭漏。斯为第一。」
【通曰。此难陀。佛亲弟也。好爱其妻。心常散动。佛多
方调伏之。乃得證果。前调息。依根也。由粗入细。由
细入无。所以返乎根。此观白。依识也。气初如烟。既
成白。卒化为光明。所以发乎识。鼻中之气。何以如
烟。息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故其状如烟。及净观
发明。身心洞彻。烦浊渐消。故鼻息成白。心开漏尽。
无复烦恼。内莹发光。所见世界犹如琉璃。岂有鼻
息不化为光明者乎。此二种。养生家以为秘传。傥
于圆通有證。安往而非佛种也。昔百丈侍马祖行
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丈曰。野鸭子。祖
曰。甚处去也。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丈鼻搊。负痛
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丈于言下有省。归侍者
寮。哀哀大哭。同事问曰。汝忆父母耶。曰无。曰被人
附录¶ 第 840b 页 X16-0840.png
骂耶。曰无。曰哭作甚么。曰我鼻孔被大师搊得痛
不彻曰有甚因缘不契。丈曰。你问取和尚去。同事
问大师曰。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和
尚为某甲说。大师曰。是伊会也。汝自问取他。同事
归寮曰。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丈乃呵呵大
笑。同事曰。适来哭。如今为甚却笑。丈曰。适来哭。如
今笑。同事罔然。次日马祖升堂。众才集。丈出卷却
席。祖便下座。丈随至方丈。祖曰。我适来未曾说话。
汝为甚便卷却席。丈曰。昨日被和尚搊得鼻孔痛。
祖曰。汝昨日向甚处留心。丈曰。鼻孔今日又不痛
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丈作礼而退。雪窦颂云。野
鸭子。知何许。马祖见来相共语。话尽山云海月情。
依前不会还飞去。欲飞去。却把住。道道。还有人道
得么。须如百丈鼻孔痛不彻。始得光明照十方界。
顿證圆通。】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
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
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通曰。此取舌根宣扬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故不以
尝味显舌识也。了知苦无苦相。空无空相。名为深
达实相。即于苦空宣说实相。是为秘密法门。微妙
附录¶ 第 840c 页 X16-0840.png
开示。洞彻法源。故得无畏。佛以身口意三轮应物
无滞。满慈子仅以音声轮成阿罗汉。内则销灭诸
漏。密證实相。外则广宣秘密。降伏魔怨。辩才无碍。
说法第一。皆由舌识而得圆通者也。亮座主参马
祖。祖问曰。见说座主大讲得经论。是否。亮云不敢。
祖云。将甚么。讲亮云将心讲。祖曰。心如工伎儿。意
如和伎者。争解讲得经。亮抗声曰心既讲不得。虚
空莫讲得么。祖曰。却是虚空讲得。亮不肯。便出。将
下阶。祖召云座主。亮回首。豁然大悟。便礼拜。祖曰。
这钝根阿师。礼拜作么。亮归寺。告听众曰。某甲所
讲经论。谓无人及得。今日被马大师一问。平日工
夫。冰销瓦解。径入西山。更无踪迹。不几乎销灭诸
漏哉。又蹒庵成禅师对众曰。诸仁者。当知我今一
喝。能入五教。良久。高声一喝。问曰。还闻么。众曰闻。
成曰。汝今闻此一喝为有是入小乘教。复问曰。汝
今还闻否。曰不闻。成曰。汝今不闻。则此一喝是无。
是入大乘始教。我初喝时。汝既道有。喝久声销。汝
复道无。然道无则从前是有。道有则即今是无。此
乃不有不无。是入大乘终教。我初有喝之时。有非
是有。因无故有。无喝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此
乃即有即无。是入顿教。我于一喝不作一喝用。有
无不立。悟解两忘。道有之时。纤毫不立。道无之时。
横遍虚空。即此一喝。即百千万亿喝。百千万亿喝。
即此一喝。是入圆教。诸辨论甚多。闻者屈服。不几。
附录¶ 第 841a 页 X16-0841.png
乎降伏魔怨哉。】
「优婆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
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
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诫。如
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
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
戒脩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
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通曰。如来六年勤苦。凡外道所不能行者。佛悉行
之。故能制诸外道。又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故魔不
能娆。即以兵兵之。悉化为莲华。而诸魔伏。皆由身
执戒行。三千八万。无不圆满。所以魔外拱手而叹
服也。行住坐卧律仪。名二百五十。对三聚成三千。
复以三千。配身三口四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四
分烦恼。成八万四千。佛制此律。教戒沙门。令其身
心俱获清净。浊边过患。如杀盗淫妄。性元是罪。不
待制止。犯即成业。故曰性业。馀因过始制。制前犯
即无罪。故曰遮业。二业悉除。即得寂灭。始以执身。
身得自在。性业清净之谓也。次第执心心得通达。
遮业清净之谓也。执身而及于心者。心为身识。身
识既灭。故真智现前。净戒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此
优婆离持戒第一为众纲纪也。至身心一切通利。
盖进乎悟矣。岂徒身之执乎哉。婆脩槃头尊者。此
云遍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
附录¶ 第 841b 页 X16-0841.png
归。二十祖阇夜多尊者。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
遍行头陀。能脩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
何故不可。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使苦行历于尘
劫。皆虚妄之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议我师。
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
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
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时遍行闻巳。发无
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
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
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遍行曰。吾适对众抑挫
仁者。无得恼于衷乎。遍行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常
安乐国。师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證斯陀含果。
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叱
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
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
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
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耶。唯愿大慈。
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遂付法
偈曰。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
事理竟。是为二十一祖。夫不脩梵行而冀得无上
菩提者。从古未之闻也。】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
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
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附录¶ 第 841c 页 X16-0841.png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
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
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
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通曰。人不能圆明清净者。由意识流逸奔尘。故其
心为形用。不为神用。若识不流逸。旋归妙湛。如澄
浊流。久得清莹。心光发宣。神通自在。即意识得无
碍也。六通唯漏尽是其内證。馀五皆属外用。圆觉
经曰。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故须久积。乃能莹
洁。僧宝志。初唯习定。定久忽获神通。邓隐峰禅师
冬居衡岳。夏止清凉。元和中吴元济阻兵。违拒王
命。官军与贼交锋。未决胜负。峰曰。吾当去解其患。
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事符预梦。
斗心顿息。峰既显神异。虑成惑众。遂入五台。于金
刚窟前。将示灭。先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
尝见之。还有立化者无。众曰有。峰曰。还有倒立者
否。众曰未尝见也。峰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顺
体。时众[臼/丌]就茶毗。屹然不动。远近瞻睹。惊叹无巳。
峰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
循法律。死□荧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
神通固是果位。明眼人不贵。仰山升座。有梵僧从
空而至。仰曰。近离甚处。曰西天。仰曰。几时离彼。曰
今早。仰曰。何太迟生。曰游山玩水。仰曰。神通游戏
则不无。阇黎。佛法还须老僧始得。曰特来东土礼
附录¶ 第 842a 页 X16-0842.png
文殊。却遇小释迦。遂出梵书贝多叶与仰。乘空而
去。仰山示众曰。我今分明向汝说圣边事。且莫将
心凑泊。但向自巳性海。如实而脩。不要三明六通。
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如今且要识心达本。但得
其本。不愁其末。他时后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纵
饶将情学他亦不得。汝岂不见沩山和尚云。凡圣
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此圆明清净
正脉路也。自舍利弗至此。曰心见。曰心闻。曰心光。
不因根。不因境。脱去根尘。了无惑习。此由六识而
證圆通者也。】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
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
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
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
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
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
谛观身心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𦦨。登无
上觉。斯为第一。」
【通曰。前七大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
遍法界。火光三昧原具有不可思议力故。而火头
金刚。乃以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正于真
火初动处。返本还源。归于清净。故成智慧。多淫人
煖气迫发。生为欲火。死为业火。业力增炽。故成猛
火聚。弥勒菩萨曰。男女展转。二二交会。不净流出。
附录¶ 第 842b 页 X16-0842.png
欲界诸天。虽行淫欲。无此不净。然于根门。有风气
出。热恼便息。四天王众天。二二交会。热恼便息。如
四天王众天。三十三天亦尔。时分天。唯互相摄。热
恼便息。知足天。唯相执手。热恼便息。化乐天。相顾
而笑。热恼便息。他化自在天。以目相视。热恼便息。
岂非其欲渐减。其处渐高者乎。摩登伽淫心销歇。
即證三果。火头金刚诸漏既销。登无上觉。又何怪
焉。沩山侍立百丈次。丈问谁。沩曰某甲。丈曰。汝拨
炉中有火否。沩拨之。曰无火。丈躬起深拨。得少火。
举以示之。曰汝道无。这个聻。沩由是发悟。礼谢。陈
其所解。丈曰。此乃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
省巳物不从他得。故祖师曰。悟了同未悟。无心亦
无法。祗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原自备足。
汝今既尔。善自护持。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务。丈曰。
将得火来么。沩曰。将得来。丈曰。在甚处。沩乃拈一
枝柴。吹两吹。度与丈。丈曰。如虫禦木。妙喜曰。百丈
若无后语。几被典座热慢。此亦由火大而登无上
觉者也。岂必谛观身中诸冷热气。乃證圆通。】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
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
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
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
附录¶ 第 842c 页 X16-0842.png
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
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
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
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
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
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
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
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證明。
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
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通曰。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心地若平。不生分别。即
不见彼我高下等相。则一切皆平。持地菩萨。从此
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微尘
自性。不相触摩。本自平等本自无生□也。即此微
尘。内而身尘。由微尘所积。外而界尘。亦由微尘所
积。是微尘原无自性。由虚妄发生。当虚妄处。即当
处无生。即是妙真如性。吾此身尘。是妙真如性。则
此界尘。亦妙真如性。性本无二。尘何差别。既无差
别。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悟此法性。触本不生。触即
无触。故□无生忍入佛知见也。入佛知见。乃谓之
智。即尘非尘。故尘自销。不离尘而證智。智斯圆矣。
智圆斯能證明妙法莲华而成无上道矣。沩山一
日指田问仰山。这亩田。那头高。这头低。仰曰。却是
这头高。那头低。沩曰。你若不信。向中间立。看两头。
附录¶ 第 843a 页 X16-0843.png
仰曰。不必立中间。亦莫住两头。沩曰。若如是。著水
看。水能平物。仰曰。水亦无定但高处高平。低处低
平。沩便休。若沩仰父子。二边不立。中道不安。可谓
善平心地故一切皆平也。有打地和尚者。自江西
马大师领旨。常晦其明。凡学者致问。唯以棒打地
示之。时谓之打地和尚。一日被僧藏却捧。然后致
问。但张其口而巳。僧问门人。秪如和尚每日有人
问便打地。意旨如何。门人即于灶内取柴一片。掷
在釜中。非彻尽尘销智圆。得无生忍。不能解此旨。】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
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脩习水观。
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涶。如是穷尽
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
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我于是时。
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
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
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
今我巳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
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
复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
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
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
附录¶ 第 843b 页 X16-0843.png
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
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通曰。太阴水精也。水性圆明。故号月光。最初脩习
水观观于水性无夺者。内之精血。外之刹海。水相
虽异。而性不相夺。惟不相夺。初成此观。但见其水。
此即十遍处定也。入定则有。出定则无。十遍处者。
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如作青想。则一切处。皆
青。此定果也。随心所变。火光定亦然。虽得此定。根
本无明尚在。故不知病缘。未得亡身。有我见在。即
是根本无明。但见其水。一切皆为水。故投之瓦砾。
亦化为水。舍利弗于恒沙岸入定。违害鬼击之。出
定头痛。佛曰。汝无定力。身当碎坏矣。违害。夜叉鬼
王之名。乃身子过去之怨也。浮幢王刹。准华严经。
华藏海中。有大莲华。其莲华中有诸香水。一一香
水海。为诸佛刹世界之种。华藏世界。在香水中。故
曰浮幢王刹。华藏十二重。累高如幢。最为高大。故
称王。月光初證法身。方得亡变易之身。与诸香水
海性合真空。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
本然。周遍法界。一味流通。并忘其不相凌夺之相
矣。此依水大而證圆通。逢无量佛。乃克有成。讵可
易言乎哉。洞山辞云岩。临行。问百年后。忽有人问
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秪对。岩良久曰。秪这是。山沉
吟。岩曰。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山犹涉疑。后
因过水睹影大悟。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
附录¶ 第 843c 页 X16-0843.png
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
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洞山至是。方得亡
身。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也。船子和尚。与同参道吾
相别次。谓道吾曰。他后有灵利座主。指一个来。道
吾到京口。遇夹山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山曰。法
身无相。问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
失笑。山乃下座。请问道吾。某甲适来秪对僧语。必
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吾曰。和
尚一等出世。未有师在。华亭参船子和尚去。曰访
得获否。吾曰。此人上无瓦片遮头。下无卓锥之地。
山遂易服。直造华亭。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
寺。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曰不似又不似个甚么。
曰不是目前法。曰甚处学得来。曰非耳目之所到。
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勘破了也。船子又问。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
口。便以篙打落水中。才上船。又曰道道。拟开口。又
打。夹山忽然大悟。乃点头三下。船子曰。竿头丝线
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这些子便是师承。山遂
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曰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
意。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船子曰。钓
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耳。船子曰。如是如是。果
然是个灵利座主。遂嘱曰。汝向去。藏身处须没踪
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二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
汝今既得。他后不得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
附录¶ 第 844a 页 X16-0844.png
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夹山乃辞行。
频频回顾。船子遂唤阇黎阇黎。夹山回首。船子竖
起桡云。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后华亭有
性空庵主。书寄雪窦持禅师曰。吾将水葬矣。后持
至。见其尚存。以偈嘲之曰。咄哉老性空。刚要喂鱼
鳖。去不索性去。秪管向人说。空笑曰。待兄来證明
耳。遍告四众。众集。为说法要。仍说偈曰。坐脱立亡。
不若水葬。一省柴烧。二省开圹。撒手便行。不妨快
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高风谁继百千年。一曲渔
歌少人唱。遂盘坐盆中。顺流而下。众皆随至海滨
望欲断目。师取塞戽水而回众拥观。水无所入。复
乘流而往。唱曰。船子当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妙难
量。真风偏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散场。其笛声呜
咽。顷于苍茫间。见以笛掷空而没。斯诚一味流通。
得无生忍者。僧问云门。佛法如水中月。是否。门曰。
清波无透路。曰和尚从何得入。门曰。再问复何来。
曰正与么时如何。门曰。重叠关山路。更须往见船
子始得。】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
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
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
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
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
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
附录¶ 第 844b 页 X16-0844.png
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
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
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
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
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通曰。东方有琉璃光如来。行愿与弥陀无二。此法
王子。当如观音势至等。何为观察风力无依入三
摩地。风性动。因动有声。故无量声开示菩萨。观此
世界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皆是妄
缘风力所转。风之动也最微。其力最大。充塞法界。
无处不周。如身动止。与心动念。此其近而可见者。
如界变迁。与世流转。此其远而不可见者。可见不
可见。均此动也。即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周
遍世间。无有方所。唯其无所。本无生灭。唯无生灭。
本自不动。于此观察。得无生忍。即悟菩提。入三摩
地也。此即动中有不动性在。非必离动而别有所
谓不动也。东方属震。震动也。东方有不动佛国。即
动而静。此即本觉妙明之旨也。性觉妙明。本自非
动。本觉明妙。即动而无动。错综言之。总一妙真如
性。十方如来。共此一妙心也。若离动以求静。则非
妙矣。本觉坚明。风金相摩。故光如琉璃。洞彻无碍。
传一妙心。不但自證圆通。且令世界众生。凡有此
动性者。无不證圆通也。高沙弥初参药山。山问甚
处来。曰南岳来。曰何处去。曰江陵受戒去。曰受戒
附录¶ 第 844c 页 X16-0844.png
图甚么。曰图免生死。曰有一人不受戒。亦无生死
可免。汝还知否。高于言下大悟。曰恁么则佛戒何
用。山曰。这沙弥犹挂唇齿在。高礼拜而退。道吾来
侍立。山曰。适来有个跛脚沙弥。却有些子气息。吾
曰。未可全信。更须勘过始得。至晚。山上堂。召曰。早
来沙弥在甚么处。高出众立。山问。我闻长安甚闹。
你还知否。高曰。我国宴然。山忻然曰。子从看经得。
从请益得。高云。不从看经得。亦不从请益得。山云。
大有人不看经。不请益。为甚么不得。高云不道不
得。自是他不肯承当。山回顾道吾云岩曰。不信道。
投子颂曰。兴亡云去与云来。渠无国土绝尘埃。须
弥顶上无根草。不受春风华自开。若沙弥见处。乃
见东方不动佛国。不为妄缘风力所转。麻谷持锡
到章敬。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敬云是
是。又到南泉。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泉
云不是不是。谷云。章敬道是。和尚为甚么道不是。
泉云。章敬即是。是汝不是。此是风力所转。终成败
坏。天童颂云。是汝不是。好看捲䙌。似抑似扬。难兄
难弟。纵也。彼既临时。夺也。我何特地。金锡一振太
孤标。禅床三匝闲游戏。丛林扰扰是非生。想像体
髅前见鬼。雪窦颂云。此错彼错。切忌拈却。四海浪
平。百川潮落。古策风高十二门。门门有路空萧索。
非萧索。作者好求无病药。若知无病药。则丛林是
非不生。自不为风力所转。】
附录¶ 第 845a 页 X16-0845.png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
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
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
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
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
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
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
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
明。斯为第一。」
【通曰。虚空藏菩萨。巳同如来于定光佛所。證得三
身四智矣。三身唯重法身。故言得无边身。四智唯
重大圆镜智。故曰又于自心现大圆镜。无边法身。
虚空无际。何以能与四大不相妨碍。良由谛观四
大无依。色质皆空。清净四大。犹如宝珠。以观照力。
照明十方。化成虚空。即四大为虚空。即虚空为法
身也。何碍之有。本一大圆镜智。何以放十种宝光。
良由脩行十种波罗蜜。微妙圆满。总于镜内自在
发现。流灌十方。尽虚空际。唯一镜所摄。是镜即身
也。身即镜也。三身即是四智。四智即是三身。身智
互融。心境俱化。故曰诸幢王刹。来入境内。涉入我
身。光影交涉。不可分别。唯身是智。故同虚空。不相
妨碍。唯智是身。故能善入国土。广行佛事。而说三
乘之法。得大随顺。而循四悉之机。视妄想生灭。即
是虚空。虚空与妄想生灭无二。视国土即是佛性。
附录¶ 第 845b 页 X16-0845.png
佛性与国土无别。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于同发明。
得无生忍。證得虚空无边身。妙力圆明。身刹互入。
但證理事无碍法界云尔。若镜镜相涉。重重帝网。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事事无碍法界。非如来不
證此。虚空藏菩萨尚在弟子列也。为滞在虚空无
边处。犹有身可得故。黄檗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
此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
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
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
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
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
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离一切相即
是佛。若檗此语。真见虚空藏菩萨无边身也。曹山
问德上座。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
月。作么生说个应底道理。德云。如驴觑井。山云。道
即太煞道。只道得八成。德云。和尚又如何。山曰。如
井觑驴。天童颂云。驴觑井。井觑驴。智容无外。静涵
有馀。肘后谁分印。家中不畜书。机丝不挂梭头事。
文彩纵横意自殊。明此可知善入国土。如井觑驴。
本自不生。故合虚空。】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
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
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脩习唯心识
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
附录¶ 第 845c 页 X16-0845.png
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
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
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
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
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
无生忍。斯为第一。」
【通曰。我以谛观十方唯识。唯识二字有深意味。唯
遮境有。识拣心空又。识言总显。唯言但。遮总显者。
谓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及所变见相二
分。并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如是之法。皆
不离识。故总显识名也。但遮者。谓愚夫执离识心
外实有色等诸法。故言唯字但遮愚夫见也。识心
圆明。入圆成实。由初脩习唯心识定。至成无上妙
圆识心三昧。巳转识而成智矣。故曰入圆成实。未
转识时。初为境缚。是粗惑。名遍计执。继为法缚。是
细惑。名依他执。心重世名。好游族姓。是遍计执样
子也。求世名心。歇灭无有。是依他执样子也。至了
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乃圆成实样
子也。解深密经曰。翳眼人。如遍计。现青黄。如依他。
净眼如圆成。宝杖论曰。如人见动物为蛇。久而视
之。乃绳也。则疑蛇之心。不断而自息。离遍计执如
之。然绳尚在。又细视之曰非绳也。盖麻耳。则执绳
之心。又不断而自息。离依他执如之。麻与绳本一。
有结即名绳。无结即名麻。以喻性与识本一。有缚
附录¶ 第 846a 页 X16-0846.png
即名识。无缚即名性。至了唯识。识外无性。识即是
性。乃第八识如来藏妙真如性也。既离依他及遍
计执。则销镕生灭种子。而依不生不灭真性矣。故
得无生忍。一切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
现。我不分别。即当处寂灭。是于相分證无生忍也。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理即法身。智即报身。行即化
身。智即文殊。行即普贤。悲即观世音。皆从一心流
出。我无分别。即当处寂灭。是于见分證无生忍也。
法眼颂曰。三界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
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山河
大地。谁坚谁变。法眼识心圆明。故能为此圆语。盘
山垂语云。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
住。璿玑不动。寂止无痕。觌面相呈。更无馀事。雪窦
颂曰。三界无法。何处求心。白云为盖。流水作琴。一
曲两曲无人会。雨过夜塘秋水深。又僧问石霜。万
户俱闭即不问。万户俱开时如何。霜云。堂中事作
么生。僧无对。经半年。方道得云。无人接得渠。霜云。
道则太煞道。只道得八成。僧云。和尚又如何。霜云。
无人识得渠。投子颂曰。古殿岩开月锁松。霜凝雪
露韵无穷。星前人卧千峰室。佛祖无因识得渠。弥
勒菩萨脩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今盘山道何处
求心。石霜道无人识得渠。此二转语。待当来下生。
次补佛处重重开演。】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
附录¶ 第 846b 页 X16-0846.png
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
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我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通曰。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今离三途。得无
上力。名大势至。同伦者有五十二菩萨。亦足验往
生净土者。易于成就。夫念佛者。不得一弹指顷念
世五欲。是为系念。净念相继。如子忆母。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口念心忆。耳目无他。威仪肃肃。都摄六
根。一心不乱。如是三摩地中。见佛必矣。去佛不远。
慧光熏灼。不假脩为。自得开悟。如染香人。不期香
而自香。此弥陀愿力妙难思也。大势至既以念佛
心得无生忍。复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自觉觉他。真
菩萨行。六根俱属见分。此所重见佛。故以见大摄
之。见大何序于识大之后。必转第八识。證后得智。
而后能转前五识也。既转识成智。生佛净土。巳为
附录¶ 第 846c 页 X16-0846.png
极果。而观音返闻。何乃更居其后。夫所贵生净土
證圆通者。非徒自了。为度众生故也。必如三十二
应。在在处处。皆为净土。皆證圆通。然后满其分量
尔。永明寿禅师。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
毕。后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
定。有鸟斥晏巢于衣裓。尝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
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至七度。俱
得诵经万善。于是专脩净业。诵经三载。禅观中见
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辩才。忠懿王请住灵隐。
二年。迁永明。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
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忠懿
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切也。乃为
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弟子千七百人。尝与众
受菩萨戒。施鬼神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
土。为书百卷。名曰宗镜。又述万善同归。指归净土。
既灭度。起塔山中。有僧来自临川。曰我病中入冥。
得放还。见殿室有僧像。阎罗王自来顶礼。我问此
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寿禅师也。闻巳于西方上品
受生。王敬其人。故于此礼耳。杨杰字次公。乃大年
弟也。荆王夫人亦于梦中见其坐莲华上。脱洒自
如。初次公睹日出如盘涌。有悟。尝作偈曰。男大须
婚。女大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要与庞翁
翻案。后辞世偈曰。无一可恋。无一可舍。太虚空中。
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是永明寿与次公
附录¶ 第 847a 页 X16-0847.png
俱生净土。章灼如此念佛三昧。如子忆母。洞山有
云。向道莫去。归来背父。僧问曹山。子归就父。为什
么父全不顾。山曰。理合如斯。僧曰。父子之恩何在。
山曰。始成父子之恩。僧云。如何是父子之恩。山曰。
刀斧斫不开。天童拈云。翡翠帘垂。丝纶未降。紫罗。
帐合。视听难通。犯动毛头。月升夜户。密移一步。鹤
出银笼。还知么。脱身一色无遗影。不坐同风落大
功。又僧问护国。如何是本来父母。国云。头不白者。
僧曰。将何奉献。国云。殷勤无米饭。堂上不问亲。丹
霞颂云。出门遍界无知巳。入户盈眸不见亲。虚室
夜寒何所有。碧天明月颇为邻。此二则。深明自性
弥陀。唯心净土。须如是见得。乃名真见。昔有尼礼
拜云岩。岩曰。汝爷在否。尼云在。岩云。年多少。尼云
六十五。岩曰。汝有个爷。非年六十五。汝还知否。尼
云。莫是恁么来者。岩曰。恁么来者。犹是儿孙。洞山
云。直得不恁么来者。亦是儿孙。噫嘻。本来父母。可
易见乎哉。故能见本来父母。即见自性弥陀。而禅
土双融。俱属不可思议境界矣。】
** 附录
楞严经第六卷云。从闻思脩。入三摩地。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
附录¶ 第 847b 页 X16-0847.png
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
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观世音菩萨入道之
门也。理极精深。非言诠所及。偶与乾法师谈之有
味。因述于此。所云从闻思脩入三摩地者。谓从返
闻而思。从返闻而脩。即从返闻而入。至于不生不
灭正定之地。此三摩地。本无动摇。湛然常寂。但以
声尘感之。闻根黏湛而出。遂至闻声逐声。流而忘
返。去三摩地远矣。唯从闻思脩而入。是闻性即理
也。思即智也。脩即行也。理智行三德圆融。一齐俱
到。故一返闻而思在其中矣。一返闻而脩在其中
矣。思脩圣慧。从返闻生。步步归真。地地增进。如下
文详明。即入三摩地之次第也。初于闻中。返流而
入。不入于声尘而入于圣流。即与自性相依。外亡
其所矣。凡声尘之感。必有其所。今虽亡所。犹未能
寂。当声动时。见有动相而欲亡之。当声静时。见有
静相而欲趣之。二相历然。故未能寂。唯从亡所而
入。至于寂然之地。则动者自动。吾不知其动也。动
相何自而生。静者自静。吾不知其静也。静相何自
而生。盖亡所之极。不但动相不可得。即静相亦不
可得矣。是动静二相。闻根所缘。固是所闻之境。二
相不生。了然明白。亦是能闻之根。亡所闻易。亡能
闻难。如是渐增。进进不巳。既亡其所。复亡其能。则
能闻与所闻而俱尽。是所闻者声尘也。自亡所而
渐至于所闻尽。更无可闻者。则声尘泯矣。能闻者
附录¶ 第 847c 页 X16-0847.png
闻根也。自入流而渐至于能闻尽。更无能闻者。则
闻根泯矣。根尘俱泯。归于尽地。有尽相可得。即是
著空。若住于空。虽得所觉空。未得能觉空也。今外
尽其尘。内尽其根。如是尽闻亦不住著。则不但所
觉空。而能觉亦空矣。是所觉空者。即人无我也。能
觉空者。即法无我也。證人无我易。證法无我难。必
以大乘真空空之。而后能觉可空也。有空以空乎
觉。而空不得圆。有觉以觉乎空。而觉不得圆。唯以
空空觉。并忘乎其为空。以觉觉空。并忘乎其为觉。
可谓之圆矣。犹未极也。极之空即是觉。求空相不
可得。觉即是空。求觉相不可得。是觉而无觉。空而
无空。故为圆之极也。唯觉极圆。无觉相可得。则所
空灭。唯空极圆。无空相可得。则能空亦灭。是所空
灭者法空也。能空灭者空空也。俱空不生。然后可
谓之生灭既灭也。有声在。则声生声灭。有闻在。则
闻生闻灭。有觉在。则觉生觉灭。有空在。则空生空
灭。皆未离乎生灭也。今人空法空而又空空。凡属
生灭者。皆巳灭尽。则不生不灭。一真如性。乃得现
前。夫一真如性所以不现前者。皆为生灭法之所
覆。今纤毫荡尽。真体呈露。本自寂然。本无可灭。非
有以灭之而后灭也。故谓之寂灭。是寂灭之性。随
处显现。不必离声而声自寂灭也。不必离闻而闻
自寂灭也。不必离觉而觉自寂灭也。不必离空而
空自寂灭也。寂灭现前。安往而不空哉。此三摩地。
附录¶ 第 848a 页 X16-0848.png
即首楞严大定。故返闻法门。为此经之纲领也。既
得寂灭现前。发起慈悲妙用。抑岂有别法以度人
哉。世有不得人空者。则说人空法以度之。世有不
得法空者。则说法空法以度之。世有不得空空者。
则说空空法以度之。要归于寂灭现前而止。此佛
佛一心。不独观世音为然也。永嘉證道歌云。心是
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
法双忘性即真。大意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