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之先。择一清净大沙门为师。若无有师。所学必
不成就。何也。威音王前。无师则可。威音王后。无师
则不可。以此观之。要有师法为准。师得其法巳。然
后閒居诵咒百八遍。閒居者。调伏身心是也。诵百
八遍者。灭百八烦恼是也。烦恼既灭。身心复净。便
是好器。故以道场表之。然道场非为美观也。非图
悦耳也。将必缘境以发心。缘心而求悟也。故请现
住十方如来灌顶者。乃是感应道交之意尔。
△五
明感应。】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阿难下。明感应。持佛净戒。即是戒学也。于道场中。
发菩萨愿。即是定学也。六时行道不寐。即是慧学
也。此三学法。四众皆得行持。果到心精冥一地位。
我自现身摩顶也。何谓摩顶。学道要须妙悟。如妙
悟得。便是佛摩顶矣。何也。觉无二觉故。何谓现身。
既有妙悟。要须彻见自已。如见自已。便是佛现身
矣。何也。体无二体故。又前十方如来放光灌顶者。
即是始觉。以始觉从缘。故说十方如来灌顶也。今
佛自现身摩顶者。即是本觉以本觉无所待。故说
我自现身也。
上来因说戒相带劝行神咒。及请佛灌顶者。盖抑
有故尔。夫众生惑业有浅深。而报有轻重。如浅者
即六根对境所起见思无明惑缠在界内。所谓现
业是也。现业轻易脱。但秉于戒。心自止尔。如深者
句是总。应于当阳下。别列如文。】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前取八镜围绕华钵者。表止观定慧法也。何以明
之。华中有钵。钵中有叶故。今取八镜与内钵相对
者。表圆通无碍法也。何以明之。内外镜光。彼此融
摄故。又华钵表众生之机。圆镜表诸佛之智。诸佛
之智。无众生之机不显。众生之机。无诸佛之智不
了。故以内外悬镜表之。又显重重无尽故。假如一
镜摄一华钵。八镜亦各摄一华钵。不但八镜各摄
华钵。即一镜内有八镜各摄一华钵。就一镜内八
镜亦各摄八镜。各有一华钵。一镜如是重重无尽
八镜亦如是重重无尽。内镜如是。外镜亦如是。所
谓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矣。此是不思议境界。无碍
慧法尔。举事全理举体全用行人了此。即證无学
道矣。巳上表禅那之法。故取所安之镜。方面相对尔。】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三七修持。各有所以。初七礼佛持咒。礼佛则敬其
所止矣。持咒则遮其现业矣。此表戒学法。断现障
也。二七专心发愿。专心则无异缘矣。发愿则有所
定矣。此表定学法。断报障也三七一向专持神咒。
一向则历位可阶矣。专持则感应为速矣。此表慧
学法。断烦恼障也。此总标初方便法。故以礼佛发
愿持咒为示尔。巳上通前四节为入坛行法。表示
后世。令行人依法修持。必使身心净如琉璃。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