碍。只得又说喻以明之也。喻空中无方圆之相。见
中无物我之情。若无物我。何性不真。若不执器。何
光不透。如是一用则千用。千体只一体。玄沙云。尽
大地无第二人。教阿谁承当。便是这意思。
△二开
受成道。】
「阿难白佛言世尊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阿难承佛逼拶。见性不在物上。若在物上。则著物
见。不在身上。若在身上。则著我见。便为不可。今知
目前山河大地四天王殿等。随所见处。皆即是我
妙性。返观自已若身若心。却同见外之物。故曰。今
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且又转计云。彼之见
性。不能分辨于我。我今身心却是分别有实。若谓
彼见是我。而身非我。若身是我。彼见非我。不尔。彼
见亦是见。我见亦是见。既两皆见。何如来先所难
言。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杂乱。不成安立。吁。阿
难倒之甚矣。自已一个主人。却作如许分别。犹是
鬼著。虽能应对。然非已出。嗟乎。受蕴之害如此夫。】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阿难下。是斥其非。
若实汝前下。总徵其见。且
今与汝下。别徵其有见之相。
佛复告阿难下。别徵
其无见之性。
盖前来世尊是直指其心。而阿难不
识宗旨。谬谓此性现在我前。佛故与伊截断曰是
义非实。此一句如利刀相似。不愁阿难不死。虽然。
亦未可放过在。须要问其来处。乃问阿难。且今坐
贵。梵志何劣。若尔。法王则有不极成之过矣。此难
内外滥同也。嗟乎。阿难真是不守本分。却在游想
上之绕。何哉。世尊今日直提第一义谛示。阿难却
不荐。而反记楞伽山如此如彼。岂非是其游想乎。
如来今日直指本性示。阿难却不领。而反说先梵
志如何若何。是非其之绕耶。此所谓枯木崖前错
路多。阿难以之。
梵志外道都名。娑毗迦罗。黄发人也。冥谛者。谓冥
冥之中有个主宰。即神我之谓尔。投灰指外道之
苦行。唯识论广明。】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方便者。约理约事。约喻约法。如是说者。名为方便。
又凡有言句。皆是方便。古德云。盖为慈悲之故。有
落草之谈。落草亦是方便也。今世尊曰。我今如是
方便开示。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此亦落
草方便之说矣。
从汝且观此下。徵其自然体。
从阿
难下。破其自然义。中将明暗等法四字格之。谓自
然性若有。则不容明暗等法。何以。无二体故。谓明
暗等法若有。则不许自然性。何以。多体非一故。俱
存则两碍。存一不成。如是验之。无有自然性。为汝
执得矣。】
「阿难言必此妙见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此总结前非以示本法也。
佛言汝言下。徵其因缘。
阿难下破因缘义。破义同前。
所言本法者。非因非
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问。云何
远离和合及不和合耶。曰真如随妄心起灭。故有
生死。若达真如性空。便不与生死和合。故曰远离
和合。然有个远离和合。便有个不和合在。亦是生
死圆觉曰。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
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
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
无所离。即除诸幻。此亦如是。远离诸和合缘。及不
和合。自然灭除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前阿难请中。疑因缘自然和合与不和合。及见见
非见等。佛将同别二喻。巳解其见见非见。是当无
惑矣。次当破和合与不和合者。若因缘自然。前开
想中。先以辨竟。不须复言也。故曰。汝虽先悟本觉
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
今从阿难汝虽先悟下。
总标和合与不和合。
次阿难我今下。别破和义。破
中还将前四义格之。便知无和底道理矣。何者。四
尘既假。将何物为和耶。明见若二则为杂。不成和
矣。明见若一则无辨。不成见矣。若说非见。则明亦
是无。若说即见。将何见见。至称圆满者。乃是相齐
之义谓见若齐则无明。谓明若齐则无见。共则明
见俱失。谁知和者。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同此破。】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从复次阿难下破合。文义可见。不复更辨。但和是
空相摩者。喻转计也。无故者。无事之时也。以无事
故忽然以二手相摩。即有故矣。有故。岂非不是转
计乎。妄生涩滑。冷热诸相者。喻受阴之相也。真如
不守自性转计恬安无事为乐。灭智灰心为究竟
者。明是虚妄也。故曰。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阿难下。别破。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亦非掌出。何以
故。空若有触。不应选择来触。掌若有触。应非待合。
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必合知。以是知空掌俱无
触相。今见涩滑等者。是非其虚妄耶。喻真如亦无
不觉等相。今见恬安无事不觉者。是非其转计。而
成虚妄耶。】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法喻双结。悟得涩滑等是无从。乃出于相
摩。受阴亦是无从。即是真如自性转计。识得真如
自性。受阴亦非他物。原是如来妙真如性。何有因
缘自然为你受得耶。
△三想阴。】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下。第三辩想阴者。先举喻以明其由。口说无
实。而有水流。悬崖不有。而令足酸者。喻想阴也。想
者像也以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就一。一想像皆
是。自心之变。岂梅崖也哉。故曰。想阴当知。亦复如
是。】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阿难下。广破。梅不自谈。口亦无闻。闻人说梅。口遂
流沫。此何为耶。崖酸类此。由是知真如不变随缘
转计为相。有矣夫。】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法喻双结。梅崖是无体。即说水酸。亦是虚
妄所习。想阴亦然。全是自心取自心。无体可执。即
如来妙真如性。云何有因缘自然。为你想得耶。
△
四行阴。】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下。第四辩行阴者。譬如暴流。波浪相续。若说
浪相。则有前后。若说水性。则不相踰越。喻行阴也。
以真如不守自性。随行迁流。念念不停。新新不住。
究竟出不得自体。与波浪迁流无异也。】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阿难下广破。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谓空
若能生。十方俱受漂溺。水若有流。体性俨然分二。
喻真如无行相。行相乃众生转计相续尔。】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法喻双结。空水实无流相。而真如亦无行
相。今见行相迁变者。乃是众生转计所移也。若了
真如不动。彼行阴即是如来妙觉性。无有因缘自
然。为你所行矣。
△五识阴。】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下。第五辩识阴者。识阴以频伽喻者。取其形。
谓是好音。取其瓶。实是无常。塞其两孔者。以善恶
业塞之。而成妄有。以理而论。善恶本空。元是无常
故以两孔言之。所谓一喻而众理得也。满中擎空。
用饷他国者。众生持业往来于六道。喻真如不守
自性。随业托识往来三界何异。故曰识阴当知。亦
复如是。】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开空倒瓶应见空出。」
【阿难下。广破。擎空饷远。则彼不增。贮空持去。则此
不减。喻真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生亦不有。死亦
不无。今见圣凡增减生死有无者。乃是众生情识
转计也。于真如何有哉。】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法喻双结。虚空无往来相。而真如亦无往
来相。今见三界纷纷。六道扰扰者。乃是众生之虚
妄也。若见真如彼识阴即如来妙觉性。何有因缘
自然为你识得耶。】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