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12
首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
清 行策撰
首楞严一经。说在法华之后。实为佛法堂奥。昔智者
判教时。此经未来支那。故唯以法华涅槃为后味。若
令一见。必广有疏释。且判属醍醐无疑矣。奈四依大
土巳灭。古今疏主各兴异见。久如聚讼。后学不具择
法眼。靡所适从。至欲尽废疏解唯看经文。亦过激之
论也。及乎以巳智寻经。又多不能达其旨趣。则终于
昧昧而巳。试平心论之。众解岂无长处。然不失之乖
谬。即失之粗略。閒有智识高超出乎其类者。则又借
此经。发挥匈中。刱论有真。能舍巳从经。曲顺佛意。则
西湖鉴一疏之外。吾未见其能并美者。孰谓今人必
不能迈古耶。或病其主张太过。讥其杜撰不无。纵未
能无遗憾。要亦大有功于此经者矣。至于舍识用根
归重圆通之说。则诸佛诚言谁敢不信。此方教体谁
敢不遵从。而议之者。皆违经抗佛者也。现前诸善友
既巳标心净土。复欲研究此经。甚不易得。然始末无
论。只此圆通文中大有淆讹处。若非善读善会者。则
所谓醍醐毒药亦不甚远。岂不闻楞严会上选佛场
开。观音登科。势至下第。修净土人于此若不拣辨。何
以发此经之密意。而坚后学之行愿耶。但势至法门
非此经要义。故鉴师疏中亦引而不发。今则先辨法
门。次彰密意。
辨法门者。当知此圣圆通属七大中根大。以都摄六
根故。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一者念
自佛。二者念他佛。三者念自他佛。若念自佛。则与诸
圣圆通。是同以根性为所念法门。以旋湛为能念方
便。如央崛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
修。了了分明见。乃至彼意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
修。了了分明知等。亦如此经十方诸佛同告阿难。令
汝速證安乐解脱寂静妙常。唯汝六根更非他物。又
如祖师云。在胎名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
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识者知是
佛性。不识唤作精魂。从上诸祖如斯指示甚多。此念
自佛三昧具摄一切教义。一切禅宗直指法门。罄无
不尽也。若念他佛。则与诸圣圆通有异。以六根为能
念。以果佛为所念。法身虽复一体。我无二种庄严。诸
佛福智圆满成两足尊。念彼果德。不生疲厌。眼常瞻
佛相。耳常闻佛教。鼻常触佛香。舌常称佛号。身常礼
佛像。意常缘佛法。六根所注无非佛境。如是相继无
閒无杂。此念他佛三昧。具摄一切弥陀药师弥勒上
生等经。及莲社一切业行事想法门。罄无不尽也。若
念自他佛。则与诸圣圆通。同而复异。先须开圆顿解。
了知生佛一如心土不二。托彼依正显我心性。既不
迷性外。有佛亦不执。彼土非心。此则开圆解处与诸
生故暗选。虎榜高显处人所共知。朱衣暗点时人所
不觉。故曰大有淆讹。须善读善会也。或曰既是密意。
何得泄漏。曰楞严选佛场中。揭榜巳二千馀年矣。此
时若不明破。密将焉用。或又曰。诚如子言则文殊说
偈选择时。岂亦不知密意。何不遵前例一概都拣耶。
曰。诸圣自陈各说第一。故寄推压巧示密机。若承敕
正选时。一依前轨。何得成密。然但声尘火大准归常
次。以此二门别意助显。非本所归重。故不更推出。至
于势至法门。仍顺长行。置识大后。为二十四门之殿。
未始不遵也。且既令专选一门。何得不拣势至。观其
拣辞。仍与诸圣不同。但曰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意谓彼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此相继之念。既属
行蕴迁流。亦生灭法。以此为因。欲往生见佛。谁曰不
可。今欲现證不生灭圆通。则因果不符。何能克获。此
拣现获圆通为难。非拣往生后益也。其馀诸圣单念
自佛。唯属现修现證。故拣则全拣。以不逗此土机宜。
不合此方教体故也。有志修證者。亦可以深长思矣。
然此为信力未坚者说。若果深信净土。纵令楞严独
贬势至。亦自不疑。何以故。以他经广赞故。曰不可思
议功德。曰世间难信之法。曰一切佛护念。曰无上深
妙禅。曰胜异方便。曰三昧中王。多处极赞。既不生信。
一处乍眨。何辄生疑。而况曾不独贬。而况复示暗选
乎。奈末世众生读此经者。既不能依教从耳门深入
现證圆通。偏于念佛法门好起疑惑。乃至破他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