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分第三¶ 第 539a 页
楞严说通卷之十
巴县居士非眼刘道开纂述
成都沙门离指方 示鉴订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
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
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
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生灭根元。从
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
命由绪。见同生基。(环师谓。由绪为识阴。而生基为行阴见二阴深浅之殊。圆师谓。各命
为别相。同生为总相。定二阴细粗之别。皆宜深玩之也)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
流通分第三¶ 第 539b 页 X15-0539.png
识转成妙观察智矣。于是观诸世间大地山河。直
如镜之照像。像来无粘。像过无迹。但虚受照应而
巳。夫浮想扰心。诚宿积难除之习气。所谓陈习也。
今虚受照应。则巳了无陈习。惟一觉明精真之体。
湛然独存。此皆想尽之相也。彼三界众生。所以生
灭无停者。其根元皆是行阴所迁。前三阴未破。则
此根元终不可见。今前三尽除。第四自现。故生灭
根元。从此披露。由见此根本。故能尽见十二类生。
皆由此而生生灭灭也。虽未曾知十二类生各各
受命之由绪。而十二类同生之基。巳见其肇。若阳
𦦨光明。闪烁不定。熠熠然幽清扰动。为浮根四尘
动转迁谢之枢穴。此熠熠清扰。正行阴之相。故名
行阴区宇。喻之于水。想阴如大浪。行阴如细浪。识
阴如无浪流水。真觉性体。如湛然不动之水。故行
阴为分段根元。识阴为变易根元也。是则惟一精
真。亦纵而许之。岂真精真也哉。行阴未尽之相如
此。若行人将此清扰熠熠之元性。反入于元澄之
体。收细浪之行水。归无浪之识海。而一澄元习。永
绝行阴之重习。如波化为水。更不再起。此即行阴
巳尽之相。亦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时也。如是
之人。则能超众生浊。盖生灭不停。业识常迁。名众
生浊。此浊本乎行阴。故行阴尽而超之也。观其所
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盖行阴密移。皆是幽隐细
相。非若前三瀑流之粗。故知其本于幽隐妄想也。
流通分第三¶ 第 539c 页 X15-0539.png
行阴将尽未尽之间。而十计生矣。】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
(即圆定发明也)诸善男子。凝(不动也。即始终不起爱求)明(不迷也。即魔来先觉)正(双承
不动不迷。而头正尾正也)心。(用心如此)十类天魔。不得其便。(以上想阴尽也)方
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
幽。清圆扰动元。于圆
元中(圆元勒成行名)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先世外道修心
邪解所立违理背正之恶见。今现之解适与之同故。即堕彼论中。如后车蹈前车之故辙。同堕一坑堑也)。」
【此下明行现十计而此先明计无因也。阿难。当知
是得其便。良以想破之后。天魔无可奈何。不
复更至。方得加功用行。精研穷究十二类生之根
本。故十二类生根元。方得披露。元即行阴也。露则
显见矣。于是观彼幽清之相。皆以圆扰动元。然虽
观察动元。实未曾识得藏识种子。喻观水者。只见
细浪之水。而未睹无浪之水。乃于圆元中。忽起异
计。是人必坠入外道二种无因论矣。】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生机
发动之本。即指行阴破乃显意非尽也)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
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秪见众生轮回其处。
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
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何谓二种无因。一者是人见前际无因。何以故。是
人既得行阴披露。乘此定中眼根全分功德。彻见
流通分第三¶ 第 540a 页 X15-0540.png
过去八万劫中。诸类众生。逐业流浪。死此生彼。湾
环不断。而八万劫前。冥然无睹。妄计冥无所睹处
为冥谛。为自然。为浑沌。不知巳之见量有限。而便
作是解。谓一切众生。皆八万劫前无因而有。由此
计度。邪计而非正知。不了业道无始而非遍知。所
谓依旧认贼为子。堕外道之邪觉。而迷菩提之正
觉矣。二无因论。此其一。】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
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
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此犹
是详推过去。下方是倒定未来也)今尽此形亦复如是。
流通分第三¶ 第 540b 页 X15-0540.png
计度。亡失正遍知。全落外道。迷菩提性。二无因论。
此又其一。
○二种无因。皆由未见识阴。不能别见
各命由绪。但是总相。见于多分众生。辄起斯计。如
人总观闹市。但见人行。不见坐立。遂计行者是人。
而坐立者非人也。若四果罗汉行开识现。便能别
见各命由绪。终不执于自然矣。
○旧解无复改移。
谓人物皆长时难变。玩文意。但重无因。何故又添
不变。故知无复改移。但谓此无因自然之理。历久
而不移也。学者详之。】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二种无因。皆先世外道所立。违理背正之论。奈何
行阴将开之时。而妄计堕此也哉。
○由彼不达善
恶循业发现。妄计八万劫前。自然而有。八万劫后。
自然而无。成断灭论。邪见中摄也。
○贺云。西域外
道。自有一种无因论师。今此行人。忽堕其中。非谓
此人自立无因论也。】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
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
坠入四遍常论。」
【此明第二计遍常也。阿难。是三摩中常扰动
元。虽然穷至行阴。尚犹被覆。而未见其幽隐迁流。
于未遍未常者。早计遍常。是人则坠入外道四遍
常论。
○四种虽皆不离行阴起计。而前三皆兼穷
他法。且以法之广狭。而分劫之多少。惟第四则无
流通分第三¶ 第 540c 页 X15-0540.png
所兼。而亦不言劫量。此其别也。长水曰行阴生灭。
相续不失。故名常。而所计四种。遍一切法。故名圆
温陵曰。遍即圆也。故此标名遍常。而后结名圆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
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何谓四遍常论。一者是人想破行现。乘此心开。遂
以穷研内心外境。本元自何而起。则见心境二处。
皆起于无因。然所穷之法。粗略而狭。故其见量有
限。即穷心境之修习。穷至二万劫外。冥无知见。但
能知此二万劫中。所有众生。生灭循环。不曾散失。
故不计劫外无因为断灭。唯计劫内相续为遍常。
所以异乎前计。而为第一遍常论也。】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
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想破行现。乘此心开。见万法皆从四大
和合而成。故作意穷之。究极本元。则见四大种性。
本来常住。依此修习。遂能洞照四万劫中众生虽
有生灭。而四大之体常恒。元来不曾散失。则又计
以为常。惟所穷之法。稍为详广。故其照劫数倍于
前。而为第二遍常论也。】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
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
本来常住。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乘心开后。穷究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
流通分第三¶ 第 541a 页 X15-0541.png
及末那七识。执受八识。将此八识之心。七识之意。
六识之意识。其中本元由处。悉穷尽之。不知彼尚
为行所覆。所谓本元由处。亦但行阴而止耳。限于
七。而未至于八也。乃遂妄谓真常。依此修习。能观
八万劫中。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本性常住。良由六
八二识。皆以第七为生灭根元。故即计此生灭根
元为常住性。如见细流。谓之止水。尚未望见八识
真常流注。况菩提妙性乎。所谓无量劫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也。特以所穷八识法门。深广详
切。倍前四大。故所知劫数。亦倍前人。而为第三遍
常论也。
○问。行阴未开。岂能顿穷八识。答。八识但
是此人乘心开后所用进修法门。彻固未彻。穷乃
许穷。例如声闻穷四谛法。但尽生灭。岂能彻无作
底也。】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
今巳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想阴更无再生之理。遂谓此
流止运转。种种生灭。皆属想心。今巳永灭。则不生
不灭之理。自然属行。不复研穷观察。便计为常。比
之第一。尚为浅劣。何况二三。故不复立能知之劫
量。度其所知。必不逮于二万劫矣。此为第四遍常
论也。
○温陵谓生理为行阴。则更无二字说不去
矣。若行阴更无。又何有下之妄计耶。】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流通分第三¶ 第 541b 页 X15-0541.png
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由此计常之故。非遍圆而计遍圆。非真常而计真
常。故堕邪觉而失正觉。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
常论。奈何行阴将开之时。而妄计堕此也哉。
○此
四皆计生灭为圆常。在边见中摄也。
○首楞严定。
顿穷八识。今于想阴尽处。不了行阴微细生灭。妄
认为常。岂顿穷哉。若了八识。何得异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
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此明第三双计常与无常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当想尽行现之后。于自而巳身。他而众生国土中。
起邪妄分别者。是人坠入外道四种颠倒邪见。一
分无常。一分常论。盖平等性中。本无自他。而妄计
自他。中道了义。本无偏执。而妄执两边。且首楞严
王。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为正觉。今乃常与无常分
计之。故成颠倒见也。】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
从是则计我遍十
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
性。名之为常。彼生灭中。真无常性。」
【何谓常无常论。一者。是人观此妙明之心。周遍十
方。湛然澄彻。量同虚空。以为一切法。皆以此神为
主。谓之究竟神我。从是起计。我心遍于十方。凝明
流通分第三¶ 第 541c 页 X15-0541.png
不动。而凡一切众生。皆自生自死于我心中者也。
心无生灭。岂非常乎。众生生灭。岂非无常乎。无生
灭之心。即自是常也。有生死之众生。即他是无常
也。此一颠倒见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
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此舍自观他也。二者。是人不观巳心。但观十方国
土。自三禅以下。三灾所及处。计为无常。自四禅以
上。三灾所不及处。计以为常。岂知所谓常者非真
常。而所谓无常者。亦非种性乎。此二颠倒见也。】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外道所计我相有三。一微细我。二广大我。
三大小我。此微细我也。精言非杂。细言非粗。微言非著。密言非显)犹如微尘。流转十
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
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此舍他观自也。三者。是人不观世界。但观我心。见
此心精细微密。其难见有如微尘。虽然流转十方。
而本性元无改移。心为身主。能令此身有生有灭。
其无改移为不坏性者。即我性常也。其一切生死
之身从我性流出者。即无常性也。岂知所观之心。
细如微尘者。即是幽清常扰之相。行阴未破。岂能
顿见真心哉。计常非。则计无常亦非矣。此三颠倒
见也。】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
色受想等今巳灭尽。名为无常。」
流通分第三¶ 第 542a 页 X15-0542.png
【此观四阴而双计也。四者。是人知想阴巳尽。见行
阴密流。即此眼前行阴常流。便计为常。三阴巳灭。
便计为非常。此四颠倒见也。】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四种计度。虽自他不定。总是一分无常。一分
常。以此双计。堕落外道。迷失菩提。故名第三外道
一分无常一分常论。行阴将开。而妄计堕此。可惜
也巳。
○此亦边见中摄也。
○贺云。此与四遍常异
者。彼计一切俱常。此计自他之中。止有一分是真
常耳。】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
位。生灭分位)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此明第四计无边有边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
想尽行现之时。于四分位中。起妄计者。是人则坠
入外道四种有边无边论。
○经文不言无边者。或
是省文。或可兼摄也。
○贺云。前二种计真常。此种
计广大也。】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
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何谓四有边论。一者。是人观行阴现在迁流。无有
间断。遂计过去者巳灭。未来者未见。名为有边。惟
现在心。相续不绝。名为无边。此在无边际中。妄立
流通分第三¶ 第 542b 页 X15-0542.png
边际。所谓刻画虚空也。岂知菩提之道。无去来今
者哉。】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
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此与前计相反。所谓回互倒计是也。前计过未为
有边。似计无闻见处也。计现在为无边。似计有闻
见处也。今却计劫内有闻见处为有边。以其限于
八万之数也。计劫外无闻见处为无边。以其无穷
极。而不可测知也。
○吴兴曰。后八万劫。亦合如前。
今恐存略。】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三者。是人计自巳神我。色来见色。声来听声。无不
遍知。自谓唯我一人。得无边性。而彼一切众生。皆
现我遍知之中。然我但见其人。曾不知彼之别有
知性。是则彼人元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而巳。
岂知汝自不见。非彼人性有边也。且汝非人。安知
人之有边哉。
○前后以物体有无名边。此以际畔
有无名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
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
一半无边。」
【四者。是人穷究行阴。不了区宇未空。而遂谓真空
寂灭之性。从有心路处。妄自筹度。谓众生身中。自
流通分第三¶ 第 542c 页 X15-0542.png
想阴以前。半属于生。自行阴以后。半属于灭。推而
至于世界一切所有。皆是半生半灭。生为有边。灭
为无边。则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也。意取行阴空
寂。为无边际之胜性矣。】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由此四种计度。或无边。或有边。总落外道。迷菩提
性。以菩提性中。无分位。无边际故也。是则名为第
四外道立有边论。行阴将开。而妄计堕此。可惜也
巳。
○此在邪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四种颠倒不死(婆沙论。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不乱答者得生彼天。故有问时。答言秘
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也)矫乱
流通分第三¶ 第 543a 页 X15-0543.png
名之为
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
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答中略举六义。皆两楹而答也)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即问义之
人)遗失章句。」
【何谓四种矫乱。一者。是人观变化之元。就上迁流
有边处。名之为变。中间相续无边处。名之为恒。非
随缘不变之旨也。以八万劫内所见处。名之为生。
八万劫外不见处。名之为灭。非果生因灭之旨也。
相续不断处。名之为增。中间所离处。名之为减。非
不增不减之旨也。各各生处。名之为有。各各灭处。
名之为无。非有无俱遣之旨也。以理总观行阴。而
用心分别八义。若有求法人来。问义于我。即以两
楹之说而混答之。生灭不定。有无不定。增减不定。
时时错乱其语。令彼问义之人。遗失章句。或因其
矫乱而自难忆持。故随闻随失。或因其是非不决。
而翻疑平日旧习经论。丧其所守。皆遗失也。此一
种。乱多于矫也。】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證。有人来问。
惟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馀。无所言说。」
【二者。是人在无处观心。即从无处有个入路。便执
一切法皆无。逢人来问。唯一字无以答之。而无之
外。别无所说。此一种矫多于乱也。
○要识得赵州
流通分第三¶ 第 543b 页 X15-0543.png
无字。所以不同于此者。在何处。便识得邪正之分
矣。】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證。有人来问。
惟答一字。但言其是。(玩经文与上节一例如何是字不同。若强解是字。毕竟不通。固
知当是有字之误矣)除是之馀。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在有处观心。即从有处得个入路。便执
一切法皆有。逢人来问。惟一字有以答之。而有之
外。别无所说。此一种亦矫多于乱也。
○要知若是
真实得底人。道有道无。总有出身活路。】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
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
矫乱。无容穷诘。」
【四者。是人既见其各各有。又见其互互无。所见之
境枝岐。能见之心惑乱。故逢问即答云。亦有即是
亦无。如冰即是水也。亦无即是亦有。如水即是冰
也。知见纷错。杳冥恍忽。中无定衡。故总归矫乱。而
不可容其穷诘矣。此一种。又乱多于矫也。】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行阴将开者。慎毋妄见而堕此也。
○此四种。邪见
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
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流通分第三¶ 第 543c 页 X15-0543.png
【此明第六计后际有相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
想尽行现之时。于无尽流之行阴。妄生计度。见行
阴有相。并前巳灭三阴。皆成有相。是人则坠入外
道死后有相。发心颠倒。若真悟无生。了知初生本
即有灭。则生前尚空洞而无相。何况死后。岂可妄
计有相耶。】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
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
环。有十六相。」
【何谓死后有相。行人或自坚持护养其身。云色乃
是我。或见我性圆。能遍含国土。我大色小。而云我
有色。或见彼目前之色。随我运用。云色乃属我。或
复我依行中相续。行中即是色中。色大我小。而云
我在色。以现在之生有。推未来之死有。妄生计度
死后有相。色阴既尔。三阴亦然。以四推之。则循环
有十六相。此即六十二见中之四见也。】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根触。
。」
【又从此转计。毕竟烦恼。一切染法。毕竟菩提。一切
净法。既四阴是常。则知烦恼菩提。二性并行。各不
相碍。故凡则决定凡。圣则决定圣。决无转凡成圣。
转烦恼成菩提之事。总为执定有相。故认确死常
如此。亦迷于不变随缘之旨矣。】
流通分第三¶ 第 544a 页 X15-0544.png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
相心颠倒论。」
【行阴将开者。慎毋妄计而堕此也。
○此亦边见中
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
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此明第七计后际无相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
想消行现之时。于前所除灭三阴中生计度者。是
人则坠入外道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此与上计
敌体相翻。故变有成无。盖上睹未灭之行阴。见其
无尽。而因计前三并万法。皆当无尽。此睹巳灭之
前三。见其无相。而因计行阴并万法。皆当无相也。】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
无复连缀。阴性消散。纵有生理而无受
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
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
有八无相。」
【何谓死后无相。色为形。想为心。而受则双以连持
色心。是人见其色灭。则形无所因矣。观其想灭。则
心无所系矣。知其受灭。则无复连缀矣。三阴消灭
如此。纵有行阴微细生理。而既无色受想。则亦与
草木同其无知。而俱归断灭矣。此以断而推断也。
流通分第三¶ 第 544b 页 X15-0544.png
且此四阴之质。现在生前者。尚无相之可得。云何
死后更有诸相耶。此因生而推死也。因之推勘比
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每阴各计现未
二无。四阴故成八无相矣。
○问。此与前解中初生
有灭等意。何以别乎。答。彼约即有而空。木自无生。
前后一际。是佛正教。此约昔有今无。今灭后无。全
是生灭颠倒邪计。何殊天壤哉。】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又从此转计涅槃因果。皆依现阴而修。后阴而證。
阴既叵测。修證何有。故涅槃因果皆空。且因果摄
世间法。涅槃摄出世间法。涅槃因果空。则一切诸
法皆空。徒有名字。而究归断灭。上因三阴而推行
阴同灭。此因四阴而转计诸法皆同灭也。】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行阴将开者。慎毋妄计而堕此也。
○此亦边见中
摄也。通前计有观之。岂知菩提性中。不立一尘。不
舍一法。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非不断灭。亦非断灭
也哉。】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
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此第八双计有无俱非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
想尽行现之时。于行存中。见行阴未灭。区宇宛在。
流通分第三¶ 第 544c 页 X15-0544.png
兼受想灭。见前三巳灭。体相全空。于是双计有无。
于存计有。于灭计无。自体相破。以行阴之有。破前
三之无。以前三之无。破行阴之有。破无。则成非无。
破有。则成非有。是人坠入外道死后俱非。起颠倒
论。】
「受色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曷言乎自体相破也。是人于色受想中。正在灭境
时。见行阴虽有。亦同于灭而非有。如暗使中。看皎
洁之物。亦同暗而非皎洁矣。于行迁流内。正在扰
动处。观前三虽无。亦同于动而非无。如动水中。看
静定之影。亦同动而非静定矣。互破以成双非。正
自体相破也。】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
有相无相。」
【如是循环。历四阴而遍计之。每于一阴。计此二非。
合四阴而成八俱非相。于是随得一缘。皆成双非。
非无。故言死后有相。非有。故言死后无相。此但穷
尽四阴而巳。】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
【又从正计八非而转计之。谓万法无不皆然。其性
迁讹。例皆死后有无。交相破夺也。于是心发通悟。
而增广邪见邪解。其究归于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何尝有一定哉。】
流通分第三¶ 第 545a 页 X15-0545.png
「由此计度死后皆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
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以生存例死后。而谓死后俱非。尽未来
际。杳冥恍忽。道有不得。道无不得。而皆不可道。职
此之故。堕邪觉而迷正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也。良以未得真知灼
见。揣摩彷佛。而创为此论。若真得见谛者。不妨道
有道无。皆成妙论矣。
○此亦在邪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七断灭论。」
【此明第九计七际断灭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
想尽行现之时。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于此
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是人则坠入外道
七断灭论。
○此之断灭。虽似第七无相。而起计不
同。彼计现在无。故死后亦无。此单计死后断灭为
无耳。】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
或乐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消灭。
灭巳无复。」
【何谓七断灭论。是人计此阴性。如无源之水。有流
近而竭者。有流远而竭者。至近如人间即灭。至远
如有顶方灭。故自身灭。以至极舍灭。如是循环。穷
流通分第三¶ 第 545b 页 X15-0545.png
尽四洲。六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之七处。现
前终归消灭。灭后必不复生。则止有现阴。而中阴
与后阴全无矣。
○此方儒宗末流。恶闻轮转之说。
亦是计此。然但计人间即灭。仍不许有六处也。】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岂知菩提真性。亘古亘今。常住不断也哉。
○此亦
边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五涅槃论。」
【此明第十计五涅槃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
尽行现之时。于行阴念念生处名后后有。而起计
度者。盖观见行阴念念相续。新新成有。故计其当
有实果。必不灭无。是人则坠入外道五涅槃论。五
涅槃者。不待灰断。即于现所生处。计此是果。其数
有五也。
○此计与第六有相。大不相同。彼计死后
有相。此计现所生处。即常住极果。旧言从彼流出。
甚无谓也。】
「或(或者不定之词。显非一人遍计五处。各随所见。各计一处而巳)以欲界(如仙家计玉皇横统
三十三天为玄都。上清之境。无生无死。不知此即六欲之帝释也)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
流通分第三¶ 第 545c 页 X15-0545.png
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
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
竟。」
【何谓五涅槃论。或以六欲天上为真涅槃境。谓可
转生死而依之。以彼初得天眼。普观天光。圆满明
丽。超过日月。心生爱慕。故计此处是现涅槃也。或
以初禅为正转依。以初禅苦恼不能偪故。或以二
禅为正转依。以二禅忧悬不能偪故。或以三禅为
正转依。以三禅欢喜毕具故。或以四禅为正转依。
以四禅苦乐双舍。三灾不坏。不受轮回生灭故。凡
此皆有漏天也。迷有漏为无为。妄计为离系自在
之果。此误滥涅槃之真我也。以稍离下界之不安。
遂计五处为安隐。此误滥涅槃之真乐也。以稍离
下界之浊秽。遂计五处为胜净依。此误滥涅槃之
真净也。如是循环妄计。惟此五处。为究竟极果。此
误滥涅槃之真常也。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中。而
妄计常乐我净。其颠倒为何如哉。】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
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
论。」
【岂知菩提涅槃。尚在遥远也哉。
○此亦邪见中摄
也。通论十种。不出断常空有四字而巳。前五属断
常。后五属空有。第一断见。第二常见。第三双亦。第
四第五推广双亦。第六执有。第七执空。第八双非。
流通分第三¶ 第 546a 页 X15-0546.png
第九推广毕竟断空。第十推广毕竟滞有。若更以
空有摄入断常。仍惟断常二见而巳。】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狂解。乃
心魔自起深孽。凡见道不真。多岐妄计。皆即狂解。是谓心魔。最宜深防也)皆是行阴用心
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
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
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流。遍令众生觉了斯义。
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教其身心
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
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此结劝覆护也。阿难。来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
阴与用心交攻互战。故现斯邪悟。众生顽焉而正
悟难发。迷焉而邪解易生。又不揣巳之修證。至何
地位。逢此心魔现前。以迷为解。辄敢自专。判决立
论。且僣称圣位。成大妄语。堕极重狱。汝等必须将
如来今日之语。传示于我灭之后。遍令末法众生。
觉了斯义。而迷解分明。无令自心之魔。自作其孽。
于以保持覆护正法。而消除灭息邪见焉。凡若此
者。乃教其身心开觉真实了义。迥然不属于断常
空有。然后于无上道。直修直證。不遭枝岐。盖遭枝
岐。即堕外道矣。又勿令心之所求。得少为足。而以
偃鼠鹪鹩之见自限。盖求少足。即落二乘矣。此二
者。皆极果中途之险阻。心目洞开。不为所惑。乃堪
为众生作成佛之标指也。教示之责。汝其勉哉。
○
流通分第三¶ 第 546b 页 X15-0546.png
要知心正事正。心邪事邪。若未达一心。触途皆伪。
正行亦成邪行。佛门变作魔门。若了一心。则无往
不利。邪行亦成妙行。邪宗即是正宗。即如五热炙
身外道一法。若了之。则胜热为无分别智𦦨之门。
若昧之。则尼乾作大邪见严炽之解。是以法无邪
正。道在变通也。
○贺云。十种狂解。皆是误认行阴
为妙真如性。故有此异见耳。第一无因论。误认精
觉妙明。非因非缘也。第二第三遍常及一分常论。
误认湛然常住也。第四边无边论。误认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也。后六种。误认如来藏。遂生空有二见。
如第七死后无。及第九断灭。俱误认空如来藏也。
第六死后有。及第十现涅槃。俱误认不空如来藏
也。第五矫乱。及第八死后俱非论。乃误认如来藏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先德云。佛法中误了多少
人。岂不然与。】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
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
沉细纲纽。(亦指行阴言。幽隐深微。故曰沉细。生灭总要。故曰纲纽)补特伽罗。(此云
数取趣。即中有身也)酬业深脉。感应(即因果也)悬绝。于涅槃天。将大
明悟。如鸡后鸣(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每一阴现。如鸡一鸣。故色阴现如鸡初
鸣。受阴现如鸡二鸣。至识阴现。则如鸡后鸣矣)顾瞻东方。巳有精色。六根虚
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
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所谓各命由绪。即识阴也。显异前之
总相。故曰深达)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巳获其同。
流通分第三¶ 第 546c 页 X15-0546.png
情界。同有二解。一同者一也。言其消六和合。复一精明也。一同者空也。言其根尘既尽惟一空性也。此即巳得
六消犹亡未一。小乘涅槃正齐于此)精色不沉。发现幽秘。内外明彻。名识阴尽。
流通分第三¶ 第 547a 页 X15-0547.png
其受生。至此则断异生性障。證遍行真如。于十方
情界。巳获其同矣。然此才是初见佛境界。如见东
方晓色方萌。巳能发现幽秘中物。但所见佛境。如
黎明时观物。非若大明当空。无不洞彻。以有一层
识阴区局而宇覆之。故名识阴区宇。此识阴未尽
之相也。若于群类既不能召。十方又获其同之中。
更用金刚智力。消磨六门。使其分者合。壅者开。皆
得成就。则见闻等六根。如邻之相通。可以互用。眼
家能作耳家佛事。馀四六然。迥脱根尘。清净无碍。
而世界身心。内外明彻。如吠琉璃。成一圆融清净
宝觉。非复发现幽秘之比。是识阴巳尽之相也。夫
受命之浊。本乎识阴。识阴巳尽。则连持色心不断
者。亦巳断尽。故是人得超命浊。至此。方见受命之
元。皆是罔象虚无。恍忽不真。总名颠倒妄想者。以
为此识阴之本也。识阴既本于罔象虚无。其可误
认之而起下十种之执哉。
○通议云。身心世界。皆
识体所变。今观归识性。故云巳获其同。
○莲师云。
开合成就。古解根合而不分。界开而不隔。义犹未
尽。愚谓合者。根门虽行布成六。而六处未尝不一。
返流归源。喻如鉼镮钗钏。元是一金也。开者。六根
虽圆融成一。而一处未尝不六。从体起用。门门相
通。喻如一金而各成鉼镮钗钏也。开合自在。名为
成就。然下节方在识中。何亦曰根隔合开乎。盖止
曰合开。不曰成就。犹乍合乍分。乍开乍隔。不得互
流通分第三¶ 第 547b 页 X15-0547.png
用。故第六节。亦但互用中得随顺而巳。】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巳灭生灭。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既空行阴。是巳灭生灭也。尚依识元。是寂灭未圆也。识阴即首
卷所谓见精明元也。盖阿赖耶识巳切近妙真如性。但尚有二种同别妄见。故曰未圆耳)。」
【此第一因所因执也。行阴即是前楹。识阴即是后
楹。而十执起处。正当此二之中。故十执皆以此科
冠之也。阿难。当知是修定善男子。既巳研穷照见
行蕴是空。行空而识现。则前之行相。泯然没入于
识海之中。盖元从识海腾跃而生者。自然反本还
元。是则巳灭清扰之生灭。超出分段生死。而变异
生死尚在。于末后之寂灭。不带纤毫生灭之精。惟
馀一味寂常之妙者。犹未圆满。此正识阴未破。尚
为所覆之象也。】
「能令巳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
能入圆元。」
【大凡起执。必睹大定中殊胜之相以发端。今行空
识现者。能令巳身之六根。隔者合之。合者开之。则
六根近于互用矣。又与十方诸类之有通觉者。其
觉知通同吻合。如千灯共室。光通无二。则内外几
于明彻矣。用能入于圆焉。而诸类遍含。入于元焉。
而万化托始。盖四阴荡尽。归宿于斯。如诸浪巳停。
消落于海。斯非殊胜之相乎。然未离乎识阴区宇
也。】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
流通分第三¶ 第 547c 页 X15-0547.png
娑毗迦罗(此云黄头外道)所归冥谛(冥谛者。从冥生觉。从觉生我知。从我知生五唯
量。从五唯量。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中间二十三法皆以神我为主。谓诸法从冥谛生。而神我即受用此诸
法者也)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流通分第三¶ 第 548a 页 X15-0548.png
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
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
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
遍圆种(西域第十五外道。说三界中所有一切情无情物。皆是摩醯首罗天生。摩醯首罗者。虚空是头
大地是身。水是溺。山是粪。一切众生是腹中虫。风是气。火是煖。与此方所言盘古生天地者略同也)。」
【此第二计能非能执也。阿难。又善男子。于行空识
现之时。若于所归之识阴。前但计为归托之性者。
今复览为自体。而谓一切众生。皆从我体流出。遂
生胜妙之解。执我能生彼。彼不能自生。是人则堕
能非能执。正与摩醯首罗能现无边众生身遂谓
一切众生皆我生出者。同一种类。故首罗为其伴
侣。由此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如窥见海内生沤。而
不知巳身尚未离沤也。是名第二立我能作为心。
成我能办事果。违圆通。背涅槃。生摩醯大慢之天。
轻慢一切皆自我生。而成我遍我圆之种矣。岂知
圆满菩提。自然造化生心也哉。
○上计所。此计能。
贺云。此误认十方唯识及识性流出无量如来等
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
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
流通分第三¶ 第 548b 页 X15-0548.png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此第三计常非常执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
时。若于所归识阴。既喜有所归依。遂自疑我之身
心。乃从彼中流出。即十方世界。亦从彼中生起。计
此生起流出之处。即是真无生之体。此则在生灭
中。早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现生灭法。住沉
迷而生胜解。以非常为常。是人则堕常非常执。既
计彼能生我。即与计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故计
自在天为其伴侣。良以自在亦非常之天。外道不
知。遂执此为生天生地之本。由此迷
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
谓依识元妄计常住也。违圆通。背涅槃。而生倒圆
种。谓前计我圆生物。此计彼圆生我。故曰颠倒也。
岂知圆满菩提。方许说万法唯识也哉。
○此与上
执。皆从识起。而所计不同。上谓识即是我。能生万
物。此谓我从识出。彼是真常。是其差别也。
○问。万
法唯识。是如来说。云何此中皆堕外种。答。内教万
法唯识。从缘变起。悉如梦幻。不是实生。故不立知
见。不生法执。今曰立所得心。立能为心。立因依心。
皆是知见立知。又唯识正明无识外之法。此计识
能生他法。宛是颠倒。安得混同也。
○贺云。此误认
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也。
与第一种相似。但彼以识元为所归。此复以所归
为能生耳。】
流通分第三¶ 第 548c 页 X15-0548.png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
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
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计无情有知。而
实本无知。故曰知无知执也)婆叱霰尼(二外道)执一切觉。(觉即知也)成其
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
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此第四计知无知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
若于所观识阴。见其知性无处不遍。无境不圆。故
因此遍圆之知。而妄立见解。谓一切法。由知变起。
知无异。法亦无异。则草木之无情。亦可称为有情。
人之有情。亦何异于无情。草木可以为人。人死还
成草木。不择有情无情。而遍皆有知。于此生胜解
者。是人则堕入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有知
者。成其伴侣。迷菩提而失知见。是名第四外道。计
圆知以为因心。则果终虚谬无成。徒远圆通。背涅
槃。而生此倒知之种类矣。以无知为知。故名倒知
也。岂知圆满菩提。则十方世界。应念化成无上知
觉也哉。
○问。观国师有情与无情共一体之说。忠
国师有无情作佛之谈。与此有何差别。答。内教谓
由迷真如而成业识。从业识而起相见二分。遂分
有情无情。各自安立。既悟之后。则转业识而成真
如。故有情无情。同一圆融清净宝觉。通为一佛国
土。谓之法性身。法性土。全身是土。全土是身。岂复
流通分第三¶ 第 549a 页 X15-0549.png
有草树为人。人为草树。种种差别。是知内教所说
无情说法。是说破识之后。浑成一心时也。此则业
识尚在。相见犹存。未能融为一体。是妄计也。问。前
文草木金石。皆能作妖为孽。岂非有情乎。答。此是
依草附木之精灵有知。非草木元有知也。曰。若老
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此自无情而之有情。
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此自有情而之无
情。则又何谓。答。此偶有所感而化也。非老枫朽麦
元有情。亦非贤女山蚯元无情也。今之未破识阴。
而妄言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者。皆婆吒霰尼之俦
也。昔晦堂老人。与夏倚公立论道。至会万法为自
巳。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一犬卧香案下。以压
尺击犬。又击香案。曰。犬有情便去。香案无情自住。
情与无情。何得便成一体去。夏不能答。堂云。才入
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法为自巳也耶。
○贺云。
此误认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应念化成无上
知觉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巳得随顺。
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
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
群尘(即四大也)发于本因。(发者出生也。作者办造也。本因根元也。邪计四大为出生一切
办造一切之根元也)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
流通分第三¶ 第 549b 页 X15-0549.png
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
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
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此第五计生无生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
彼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虽未得互用。
而于圆融根互用中。巳得随心顺意。于十八禅变。
如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之类。凡阿罗汉皆有神通
变化是也。然亦才得随顺而巳。互用之妙。尚含而
未发也。行人便于随顺中。圆化种种起著。妄谓一
切变化。皆从四大发生。于是背自巳之性火光明。
而求火光明。背自巳之性水清净。而乐水清净。背
自巳之性风周流。而爱风周流。背自巳之性地无
法不生。而独观地大。为能成就万物。于是事水事
火。事风事地。各各崇事。以此四大为发生造作之
本根。遂立此四大为司物之真宰。而常住不坏。妄
计能生万物。而实不能生。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
迦叶波。并婆罗门。勤苦身心。以事水火。而求出生
死者。来为伴侣。迷惑正果。亡失正因。是名第五计
著邪惑。崇事邪业。迷灵觉之心。从四大之物。非因
计因。而立妄求因。无果望果。而求妄冀果。圆通日
远。涅槃明背。而生颠倒化理之种类也。岂知心为
化元。识是化种。四大为所生所化。而实非能生能
化者哉。
○贺云。此误认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也。】
流通分第三¶ 第 549c 页 X15-0549.png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
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略举
非非想以该四空。非取四禅无想也)诸舜若多(空神)成其伴侣。迷佛菩提。
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
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此第六计归无归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
若于识阴圆明。遂计明中罔象虚无之体。为毕竟
空性。于是毁灭群化。便欲灰身灭土。纤尘不立。谓
永灭可依。以此永灭依。为所归休之地。生胜妙解
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良以永灭空。亦是幻境。非
实归处也。由此四空天中诸趣空天众。为其伴侣。
迷菩提。失知见。是名第六以罔象虚无为因。以断
灭空亡为果。违圆通。背涅槃。而生断灭种也。岂知
圆满菩提。自然真空妙有也哉。
○问。此与后二乘
何别。答。弃有取空。见解皆同。但先心各别。此凡外
种。伏惑取空。彼圣性种。断惑取空也。
○此方儒者
驳佛。动曰空亡。曰断灭矣。岂知断灭空亡。先佛诃
为魔种。又何待儒氏之讥切耶。
○贺云。此误认空
与三有一切本无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常。(历观上来。于此一境。称圆元圆融圆明圆常。义各有表。元表诸法统归。融表万化含
畜明表彻体虚朗。常表究竟坚牢。各与本文关涉。细寻可见。然同是识海周遍。故皆称圆。且均是识阴相似之
相。行人不达似而非真故。各随所见而起异计异执耳)固身常住。同于精
流通分第三¶ 第 550a 页 X15-0550.png
如见性转称见精之类)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
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
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此第七计贪非贪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
若于识阴圆常。见性常。而并欲命常。遂欲坚固其
身。使之常住世间。同于性之圆常。而常不倾逝。如
仙家性命双修。形神俱妙之类。于此生胜妙之解。
妄起贪著。留形世间。不知此身如芭蕉电露。本不
可贪以为常也。不可贪而贪。故是人则随贪非贪
执。贪求长命。故诸无比仙人。求长命者。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识阴为长命之
元。立坚固妄因。趣长牢妄果。违圆通。背涅槃。而生
妄想延长之种矣。岂知法身是亘古亘今。不毁不
坏之体也哉。
○外书云。造化劳我以生。逸我以老。
息我以死。故长劳劳字。亦不必以牢字换之也。
○
长命本无足贪。况所托之性。但唯识阴。巳是似常
而非真常。所兼之命。全是生灭。虚幻。纵经多劫。终
落空亡。岂真实常住哉。昔洞宾参黄龙。龙曰。饶你
八万劫。是个守尸鬼。洞宾大悟。有槭瓢碎琴之偈。
嗟乎。阿思陀。仙之古者。为佛诃斥如此。今之提罐
子。讲房术者。不又斯陀之罪人哉。而士大夫惑而
不悟。亦足哀矣。】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流通分第三¶ 第 550b 页 X15-0550.png
观命互通。却留尘
劳。恐其消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
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叱枳迦
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
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此第八计真无真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时。
既以识为命元。观此命以连持色心为名。而尘劳
不出运心役色。是则命元本与尘劳连持。则存与
俱存。亡与俱亡。故惧尘劳尽而命元必断。由是妄
起留尘之计。不令消尽。又乘此行尽识现之际。圆
化随心。故恣意化诸欲境。七珍美女。于中放逸。反
生胜解。以为大菩萨行事。岂若菩萨真见命元。人
尘劳而度生也。由彼妄计此是真菩萨行。而不知
非真。故堕真无真执。而欲顶自在天。能化欲境以
自娱乐者。为其伴侣。而正果正因。俱迷失矣。是名
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夫始求圆通。乃云缘思
净尽为因。今反以邪思纵恣为因。是违远圆通也。
始求涅槃。乃以纤尘不立为果。今反以尘劳炽盛
为果。是背涅槃城也。方以类聚。其生天魔种也必
矣。岂知识阴若尽。圆满菩提。固不妨淫房酒肆寻
弥勒。柳巷华街觅普贤也哉。
○昔郁头蓝弗。以世
俗智。伏下地惑。得非想定。具五神通。时君尊敬。迎
以入宫。宫中女子。接足而礼。蓝弗触女子手。遂生
贪爱。便失神通。故曰才生一念欲。便失五通神。岂
流通分第三¶ 第 550c 页 X15-0550.png
有邪思炽尘。而不退堕者乎。若罗什娶妻。三车纵
欲。其所造莫测。又不可例论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流决真伪。因果相酬。
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
證灭修道。居灭巳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
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
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
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此第九计定性声闻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
时。因穷识阴。深明众生受命元由。于命明中。见此
识既含藏漏无漏种。即于此分别决择。苦集种子。
是有漏。是粗。是伪。灭道种子。是无漏。是精。是真。双
明二种因果。尅定相酬。惟求执因之感。以招果之
应。实修实證。但要速出生死。而不顺无修之修。无
證之證。是为背清净道。于所谓见苦断集。證灭修
道者。一居寂灭。即便休息。于诸菩萨游戏神通。净
佛国土。不生好乐。所以恋住化城。不趣宝所。于此
中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不回心钝阿罗
汉。诸无闻僧。愚法声闻。未證谓證。未得谓得者。为
其伴侣。于佛菩提。亦竟迷也。于正知见。亦亡失也。
是名第九满其专精求应之因心。成其遍趣冥寂
之断果。此有馀涅槃。仅齐七信。识阴所覆。尚不达
圆通因地。安能至无馀果地哉。吾见其为空所缚。
流通分第三¶ 第 551a 页 X15-0551.png
祗生缠空种类而巳矣。是虽未即真魔也。约其沾
著法执处。实与众魔无异矣。】
「又善男子。穷诸性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
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
圆觉吻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
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不能融化透过所悟。徒执空净圆影。祖家所谓
隐人胸次自成情也)。」
【此第十计定性辟支也。又善男子。当行空识现之
时。若于消六入一之圆融。破有归空之清净。了见
命元之觉明。而发研深妙。独觉。则观物变易。发深
妙之悟。缘觉。则观十二因缘。发深妙之悟。即于发
深妙处。立为涅槃归休之地。坚执不舍。滞在圆明
一路。不趣宝所。所谓水澄月满道人愁也。于此而
生胜解。是人则堕定性辟支。比之声闻。稍胜一步。
诸缘觉独觉之同伦。不回心趣大乘者。为其伴侣。
于佛菩提。亦竟迷也。于正知见。亦亡失也。是名第
十以其圆融觉明清净之心。成其发研深妙之果。
其所谓圆觉者。亦但吻合而巳。实去圆通远矣。其
所谓湛明者。亦但悟境而巳。实背涅槃多矣。是虽
有觉圆明。而不能融化。透过所悟。岂若菩萨之常
觉不住哉。故生不化圆种也。虽未即真魔也。约其
沾著法执。实与众魔无异矣。
○昔有僧问曹山。朗
流通分第三¶ 第 551b 页 X15-0551.png
月当空时何如。山云。犹是阶下汉。僧云。请师接上
阶。出云。月落后相见。
○问。声闻辟支。皆是出世圣
人。何故亦列魔数。答。此经以圆通为宗。略有纤毫
沾滞。便是违背圆通。堕之者。则枝岐钝寘。害正事
均。非魔而何。然以定性简之。是但取其不回心者。
若肯回心。便名大阿罗汉。不堕斯类矣。】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前八居多)因依迷惑。(因迷而起
依迷而住。故曰因依)于未足中。生满足證。(后二居多)皆是识阴用心
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
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
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七是外道
八是邪魔)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
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
斯义。无令见魔(分别曰见。前七纯是见。第八是见爱。至于二乘。界内见爱虽尽。而法爱尚
存。总属分别见妄也)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
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此总结嘱护也。阿难。如是十种禅那。或中途成狂。
如前八种。或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證。如后
二种。皆是识阴区宇。与行人用心。交攻互战。故生
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巳之所造何如。逢此现
前。各以无始来堕贪爱境。所薰习气。因境打动。发
其痼疾。自迷其心。自画不进。妄谓究竟极證。而大
妄语成。其在外道邪魔如前八种所感。邪业既终。
堕无间狱。其在声闻缘觉。虽能断惑取證。但惟永
流通分第三¶ 第 551c 页 X15-0551.png
闭化城。不达宝所。不成增进。亦归堕落矣。汝等既
巳存如来大悲之心。秉如来二利之道。是必将此
辨魔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咸知此
辨魔之义。无令见魔。各随所堕。自作深孽。于以保
而安之。哀而救之。消磨息灭此等邪缘。令其障尽
理现。于佛知佛见。自然證入。而从始至终。更无诸
委曲相。而不遭岐路矣。传示之责。汝其勉哉。
○初
卷云。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至此。则知妄
想即是五阴。若此五阴妄想。有一毫不尽。不能得
入佛知佛见。若破除五阴。方得真无生法忍。譬如
髯公五关斩将。方能得见真主也。以上五种见解。
并是迷宗失旨。背湛乖真。捏目生华。迷头认影。若
敲冰索火。缘木求鱼。畏影逃虚。扪空捉电。苦非甘
种。砂岂饭因。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会。尽迷
方便。悉入见缠。不达正宗。皆投见网。所以天魔外
道。本无其种。修行失念。遂派其原。故知但有所重
所依。立知立解丝毫见处不忘。皆成外道。故华严
云。见在即凡。情亡即佛。祖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
安。是以悟宗之士。尚不得无见无解。岂可更随言
执意。而起有见有解乎。】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
得无上道。」
【此又通结五阴而此显诸佛共證也。夫如是五阴
中。辨魔法门。非独今日莫能外也。乃从先过去世
流通分第三¶ 第 552a 页 X15-0552.png
无数劫中。无数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第于一
阴未开之时。要须依此法门以辨别之。不为十种
魔境所惑。方得一阴破除。从色至识。无不皆然。乘
此阴破入住。可以超證极果矣。诸佛先證如此。】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
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
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
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
等觉圆明。入于如
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贺云。从前五十种邪境。总为有所得
故)。」
【此明入住菩萨亦不外此法门也。夫诸佛既尔。菩
萨可知。菩萨用此辨魔法门。历破五阴。至于识阴
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每一根中。皆具五根之
用。此正初住圆通位也。从初住位中。便能一超直
入等觉后心。特其圆明精心。于初住等觉两楹之
中。发化诸位。亦自历历不昧耳。正如净琉璃。内含
宝月。琉璃可譬圆明精心。而含月可譬发化诸位
也。试即发化诸位而确指之。识阴既破。正信满入
住之初。如是乃超越满过之十信。以及十住。十行。
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
皆是一超直过。中间更不取證。如飞隼上山。本最
迅疾。然自下历上。亦自彻见阶级也。由此入于如
来妙庄严海。是福究竟。圆满菩提。是智究竟。归无
流通分第三¶ 第 552b 页 X15-0552.png
所得。是理究竟。福即解脱。智即般若。理即法身。不
纵不横。三德秘藏。于兹具显。至此而所谓金刚乾
慧者。既巳底于妙觉矣。然皆自识尽入住中来。何
莫而非用此辨魔法门乎。
○按圆宗只有二位。一
断前通惑。从观行位。一超直入初住。中间更不取
證。二断后别惑。从初住位。一超直至等觉。中间亦
不取證。非若别教一位必经多劫。渐断渐證。直待
满三祇劫。因圆果满。方證菩提也。而佛于圆家。仍
列多位者。有二意。一者为引渐机。令欣从圆顿也。
二者见佛眼明极。能于至迅速中。详见详晢也。】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
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阴魔消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
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
心不迷闷。」
【此言先佛授受心法以示行人也。夫此辨魔法门。
岂自我创始哉。乃是过去古佛世尊。在止观中。用
始觉智。观察魔事。历历分明。故立此五重。使人随
阴检察。免受其害耳。然害定虽由诸魔。而致魔实
因心垢。汝能依此明诲。则当魔境现前。便能谙其
根脚。识其名色。良以自家所爱先习迷心。而为心
垢者。洗除净尽。主人既正。不怕客邪。自然不落邪
见。如是。则心见两魔。称为阴魔者。早巳消灭绝根。
何况外魔。焉敢留难。是以天魔。及鬼神精魅。悉摧
流通分第三¶ 第 552c 页 X15-0552.png
心丧魄而逃逝。不复更出也。出天魔等逃逝。则破
前三阴者。自初因以至无上智果。圆满菩提。略无
缺乏矣。由阴魔消灭。则破后二阴者。小乘下劣。皆
得增进。直至如来大涅槃海。亦不迷闷矣。向非先
佛分析微细。立此法门。安能直修直證。利有攸往
如是哉。】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
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
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
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此转令劝人持咒也。夫利根之人。依法辨魔。一超
直入。更无留难矣。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既不识禅
那。而明悟处少。又不知说法。而多闻性缺。而心复
好乐直修反闻大定。汝恐落于邪见。将何以保护
之。惟劝彼专心一意。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诵亦
不能。则写于禅堂。或带于身上。一切诸魔。自不能
扰。盖此咒心。是至尊至胜。第一法门。有不可思议
之力也。十方如来。所以垂范修进者。无以复加矣。
合而言之。论自利之智。则究竟之修进。非中路化
城之止息也。论利他之悲。则最后之垂范。非始教
不了之权义也。汝可不敬承以利巳利他哉。
○最
后有二义。若约当经。则此魔事。在末后宣扬。若约
一大时教。则此经在法华巳后宣说也。
○无问自
说五阴魔境巳竟。】
流通分第三¶ 第 553a 页 X15-0553.png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
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
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又此五阴。为并消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
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此复问五阴所以名妄想也。阿难闻佛示诲。顶礼
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即从座起。重复白佛云。
世尊寻常但说此五阴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曾
未说此五阴皆本妄想生起。如色名坚固妄想。受
名虚明妄想等。我等今日虽一往闻此微细开示。
然不知此五种阴。何故通名妄想。既此五阴总名
妄想。今日若欲刬除。为当一时并尽。为复次第渐
除。若欲断除。至于何处。方得尽其边际。更愿大慈
无倦。重为发宣。为此现前大众。清明心目。使不致
迷眩。兼为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使有所尊循焉可
也。
○钟云。历观五阴种种邪魔。皆生于各阴将尽
未尽交界处。所谓边际也。处最宜著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
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
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
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
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
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
流通分第三¶ 第 553b 页 X15-0553.png
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
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此总示五阴皆以妄想为本也。佛告阿难。我说五
阴皆本妄想者。岂无其故哉。原夫精真妙明本觉
之体。本来圆满。本来清净。纤毫不著。一物不留。若
夫有生有死之根身。为尘为垢之器界。乃至虚空。
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死生即界内分段。受想行之
三阴也。尘垢即界外涅槃。识阴也。虚空即色阴也。
取要言之。但是本觉中。元无五阴。皆因五种妄想。
次第生起而巳。所以然者。斯缘本觉妙明精真。本
来圆净。由妄想发生诸器世间。正如演若多妙自
巳之头。而认镜中之影。真本有而妄迷如失。如演
若头本在。而妄惊其失也。妄本空而误迷为有。如
演若影非实。而错认为真也。夫五阴既从妄生。则
本无因矣。汝等寻常。但知五阴从因缘生。迷无因
之妄想。立有因之因缘。又迷有因之因缘。而立无
因之自然。二计不忘。则五阴牢不可破矣。岂知彼
虚空性。不动不坏。犹是虚幻而非真。何况因缘自
然。本出众生颠倒分别。岂有真实义哉。阿难。且汝
果能知妄起处。犹可许汝说因缘也。若妄本无起
处。可得而说。则说因说缘。本非实有。而为不了义
矣。何况并此因缘。亦未通达。复违因缘。而谬说自
然。岂非迷执中之迷执耶。是故如来今日。与汝发
明五阴本是妄想。一欲众生了见五阴真正本因。
流通分第三¶ 第 553c 页 X15-0553.png
而破除无难。二欲众生捐舍五阴偏执情计。而达
妄无惑也。
○钟云。开卷指人病根。在用诸妄想。此
处乃将五重妄想。一一发明。是全经大起结。】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悬崖不有。酢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
因谈酢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此下详示五种妄想而此先明色阴为坚固妄想
也。色阴虽兼五根六尘。今图易显其与想相应。故
且单就内身而言也。且汝不知色阴为坚固妄想
耶。即汝形体。先因父母妄想生起。以父母俱动爱
染之想。而后有赤白二阴也。虽有父母想心。若汝
中阴爱涎不发。决不能流爱为种。而来父母想中
结胎。以续其命。则知浑身都是妄想所成矣。正如
我先所言。心想酢味。而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而足
心酸起。悬崖不曾有。酢物不曾来。汝之身体。若非
与妄想通为一类。则口中之水。如何因人谈酢而
出乎。是故当知。汝现前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以父母巳三。和合一处。固结而不可解也。知根身。
则知器界矣。彼坚明立碍。及坚觉宝成等。何莫而
非坚固妄想乎。
○识动为想。必我之想。合当生父
母之想而成胎。则前阴之命。转为后阴之命。嗣续
不绝。所谓想中传命也。】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
流通分第三¶ 第 554a 页 X15-0554.png
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
第二妄想。」
【此明受阴为虚明妄想也。欲知受阴。即前色阴中
一语。可以通之。如前所说临高虚想。能令足心真
受酸涩。岂非汝之胸中。巳先领受悬崖高峻之境。
故能动汝色体。而酸涩乃在汝形乎。即此推之。而
诸受之妄。例可知矣。然则汝今现前。因违顺二境。
而生损益二受。交驱互驰。而不休息。皆是虚明妄
想所成。盖受阴无体。虚有所明。故名为虚明妄想。
且以虚故受。如太虚之受物。以明故受。如明镜之
受形也。
○即前足心受酸涩处发明者。所谓一滴
水墨。雨处成龙也。按受有三。谓苦受。乐受。不苦不
乐受。顺益即乐受也。违损即苦受也。合有非违非
顺。即不苦不乐受。但是文略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
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
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此明想阴为融通妄想也。夫汝有念虑。所谓意识
也。念虑一动。凡眼耳鼻舌身。皆听其使役。若汝色
身。非与念虑同类。则身实念虚。虚实不伦。何因随
念所使令耶。故凡目前种种取像。必因意识先动。
而后诸根方取。足知此身与念相应。无顷刻离。正
如歌舞工伎之人。随他拍转。拍缓则步缓。拍急则
步急。五根于意亦然。意地若生。身轮动作。意地若
流通分第三¶ 第 554b 页 X15-0554.png
息。根境寂然。故寤与形接。则为想。寐与神交。则为
梦。想与梦。皆是独头意识为体。因想念而摇动妄
情。顿失寂静真心。此想阴所以名融通妄想也。曰
融通者。谓此想心在五根中。圆融通贯。非若诸根
之滞而不融。局而不通也。】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消容皱。日夜相代。
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
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此明行阴为幽隐妄想也。夫行阴以变化为性。故
又名化理。此化理迁流不住。运而又运。密密推移。
在人一身。甲长发生。迁少至长也。气消容皱。迁壮
成老也。生生灭灭。日夜相代乎前。所谓刹那刹那。
不得停住。而无一人能觉悟者。其密移为何如也。
阿难。若此行阴非汝身者。云何使汝甲生发长等。
可见不离汝矣。若此行阴真汝身者。云何日夜变
迁。曾无觉悟。可见不即汝矣。非汝是汝。二不可定。
足知虚妄而非真矣。然则汝今诸行念念迁流。而
不停者。幽而难见。隐而难知。良由幽隐妄想以为
其本。岂不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乎。
○大抵受想行
之三阴。虽皆属心。而文中皆要显与色身通贯。受
则能令色身领境。想则能驱使于身。行则能迁变
乎体。然虽说三阴通贯色身。而实要显身为念伦。
非真实有也。】
「又汝精明(即识精明元也)湛不摇处。(即湛若止水。皆指第八识也。迷位识阴虽通收
流通分第三¶ 第 554c 页 X15-0554.png
前七。而修断位中前四阴尽。无复粗浮迁动。更何论于前七。应知此惟第八也)名恒常者。于
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
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
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
念受薰。有何筹算。(犹云不可算量。言此方是验一物之不忘。而实持种之无量积习之
无边也)阿难当知。此湛(即湛不摇处也)非真。如急流水望若恬
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
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串贯也。几微也。中串习几者。即睹物不忘。
念念受薰也)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流通分第三¶ 第 555a 页 X15-0555.png
若安恬寂静。此但流急。故不见其流相。非真不流。
藏识亦复如是。非真不动。以此是前四妄想根元。
故受妄习。若非妄想根元。宁受前四妄习之薰哉。
夫识阴既非确实精真。犹属妄习。然则此妄何时
而方灭耶。要须六根互用之时。根隔合开之后。此
之妄想。方以灭除。否则终不可灭也。故汝今现在
见闻觉知六根之中。贯习几微。如所云睹物不忘。
念念受薰者。似实而虚。似有而无。则湛了内。罔象
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而巳。颠倒者。颠倒妙圆
真净妙心而有也。微细者。陀那细识也。精想者。识
精明元也。何莫非妄想为之本哉。
○既云见闻觉
知根中之性。即第八实体。识体是妄。而又剋取根
性者何居。六祖云。识即觉也。何用转乎。所谓亡国
破家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钟云。二乘不知
八识。认湛不摇处。以为妙真如性。所不必言。即地
上菩萨。所破止住相无明。能除转现二识。犹未离
湛不摇中。至湛不摇中所带和合之妄。为生死根
者。则生相无明是也。惟如来能照见而直指之。如
急流水四句。尽情描出。此即四缠所分之湛。但彼
槩指识阴。此专指识阴边际。湛入合湛之时。伏似
无形。薰则复起。必至六根互用。识阴巳尽。此之妄
想。方得灭除。乃佛境界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此总结五阴为妄想也。阿难。是五阴者。由一念迷
流通分第三¶ 第 555b 页 X15-0555.png
妄。受此取此。以自蔽藏。故总名五受阴。又名五取
蕴。虽浅深粗细不同。而要之皆妄想所成。□非真
心本有。若见五阴有。即众生世间也。若见五阴空。
即真谛世间也。若了五阴实相。即中道第一义正
觉世间也。离此五阴三世间外。更无一法。能建能
立。为俗为真。一代时教所诠。除此别无方便。迷此
为凡。悟此成佛。在人认取而巳。
○受想并列五阴。
而五阴皆有受有想。故曰五妄想成。】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惟色
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亡。是想
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是识边际。」
【此答前五阴诣何为界也。阴之为界。有浅有深。汝
今欲知阴界之浅深乎。如色阴中。有相为色。无相
为空。寻常但知有相之色为色阴边际矣。而不知
无相之空。亦是色阴边际也。盖离诸色相。而栖心
空净。谓之一色边。是知尽色而不尽空。皆未出乎
色阴边际。而一切空忍。皆非究竟也。受阴中。根境
相对曰触。根境不对曰离。寻常但知领纳违顺二
境为受边际。而不知不领纳二境。亦是受边际也。
盖断诸取著。而不忘厌舍。犹住舍受之中。故佛于
离幻之后。复教离离。是知尽触而不尽离。亦未出
乎受阴边际。而一切背舍。皆非究竟也。想阴中。有
念为记。无念无忘。人但知念一切法为想边际。不
知不念一切法。亦是想边际也。盖除诸念。而不除
流通分第三¶ 第 555c 页 X15-0555.png
无念。是仍住于静念之中。故曰。有念无念。同归迷
闷。又云。莫谓无心真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是知
尽记而不尽忘。亦未出乎想阴边际。而一切无想。
皆非究竟也。行阴中。迷位散心粗行为生相。修位
定心细行为灭相。人但知散心粗行。喻如瀑流者。
为行边际。而不知定心细行。喻如野马者。亦是行
边际也。盖细行似灭非灭。仍是清扰细迁。如定中
人。不免爪生发长。足可为验。是知尽生而不尽灭。
亦未出乎行阴边际。而一切灭定。皆非究竟也。识
阴中以有入为湛入。谓泯行流而没归识海。以无
入为合湛。即流急不见其流。人但知行阴方消。识
海初入。位当七信。齐于四果者。为识边际。而不知
识海久停。区宇渐启。位当十信。待入初住。證圆通
者。亦是识边际也。盖合湛虽视湛入有加。居然仍
在识境。咸不免于最细四相所迁。是知尽湛入而
不尽合湛。终未出乎识阴边际。所谓清光照眼。犹
似迷家。而一切明白法身。俱未究竟也。以阴界之
浅深而总较之。但知色为色。而不知空亦是色者。
知色界之浅者也。知空色之皆色者。知色界之深
者也。如是乃至但知湛入为识。而不知合湛亦识
者。知识界之浅者也。知湛入合湛皆识者。知识界
之。深者也。至此。而五重妄想。可谓极尽其境界矣。
○钟云。上湛字。是工夫。下湛字。是本体。谓以澄湛
之功。入流旋元。与圆湛之体。彷佛相合也。人知流
流通分第三¶ 第 556a 页 X15-0556.png
逸奔尘。分汝湛圆者为识。不知湛入合湛。亦是识
之边际。何以故。以湛了内。微细流注未断故。】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
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巳示汝劫波巾结。
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
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
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此答前问五阴顿除渐断也。汝问断除五阴。为顿
为渐。抑知其有理有事乎。夫此五阴根元。原是一
重叠一重。次第而生起也。其生也。由一念不觉。而
转此觉心为业识。因识有行。因行有想。因想有受。
因受有色。是生因识有也。其灭也。先除色。次除受。
次除想。次除行。而后除识。是灭从色除也。生则从
细至粗。犹如著衣。灭则从粗至细。犹如脱衣。生灭
之序如此。若单论灭除次第。则理与事。政自不同。
盖五阴之理圆。元从一念妄想而生。故一言之下。
心地开通。乘其一悟。而疑惑顿消。如暗夜惊杌为
鬼。奔驰荒越。一旦被人说破。鬼想全消也。若破除
之事显。明从五层重叠逆破。故一念之间。未能顿
除。心因次第。乃可得尽。如鬼想虽以全消。驰途岂
能遽返。要须历返前途。方归旧处也。夫此破五阴
而入初住。与前解六结而入圆通。总是一理。故从
色空以至湛入。即解前三结也。自湛入至于合湛。
即解后三结也。我前示汝劫波巾结。次第而解。法
流通分第三¶ 第 556b 页 X15-0556.png
喻照然。何不明了。汝当即彼悟此。方为善领佛诲。
何乃忽略于彼。而再问于此耶。我之告汝。尽于此
矣。汝应将此五阴。一一了达。知其根元。全是妄想。
使心得开通。不为所惑。则自利之道在是矣。又复
将此传示将来。使末法之中。诸修行者。皆识得五
阴虚妄。则深厌自生。识妄。则知有涅槃果性之为
真。厌生。则不恋三界生死之可乐。而利他之道在
是矣。阿难勉之。
○问。顿悟渐除之义何如。答。如大
海猛风顿息。是顿悟也。波浪渐停。是渐除也。如孩
子诸根顿生。是顿悟也。力量渐备。是渐除也。似曦
光顿出。是顿悟也。霜露渐消。是渐除也。似春笋顿
长。即与母齐。是顿悟也。枝叶分敷。节节而上。是渐
除也。
○顿悟而不渐除。则有解无行。执理迷事。终
非正修真三摩地也。此四句。乃千佛相传之的训。
万世不易之宏规也。
○正宗分竟。】
* 流通分第三
问。此经与法华既为一辙。法华流通劝赞之文。
品品有之。而此流通之文。何甚少耶。答。法华废
立之初。疑深信浅。故洗荡疑情为详。而发挥理
行为略。此经开显之久。疑消信定。故发挥理行
为详。而洗荡不信为略也。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
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
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流通分第三¶ 第 556c 页 X15-0556.png
【此先举功令较也。阿难。若复有人于此。举遍满十
方虚空。盈满都是七宝。财无尽也。将此七宝。持以
奉上微尘诸佛。田无尽也。承事供养。心无虚度。念
无尽也。于汝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功德。得福为
多与否。盖不问而知其多矣。】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
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
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此较定无量也。阿难答言。如佛所云。十方虚空。则
无尽矣。盈满珍宝。则无边矣。以我所闻。昔有众生。
施佛七文之钱。功至微也。而舍身之后。犹获转轮
王报。况复现前虚空。既穷十方。佛土充遍。皆施珍
宝。思议尚不能及。其视七钱何如。以彼例此。而得
福更有边际耶。】
「阿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
【此因向下弘经之功至少而灭罪获福至多恐难
信及。故此先明佛无不实不真之语令其谛信之
也。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设立戒律。先戒妄语。若诸
佛如来而语先自妄。必不然矣。故知其语无虚妄
也。既无虚妄。则今日之语。汝可不谛信之哉。】
「若复有人。身具四重(杀盗淫妄)十波罗夷。(即十恶也。译名弃。五刑如斩。盖
恶报之极重者)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
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
示末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
流通分第三¶ 第 557a 页 X15-0557.png
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
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言弘经获福之多也。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恶。
恶因极矣。瞬息遍经十方地狱。恶果极矣。此将堕
地狱之人。若能暂尔发心。将此大定圆通深入之
一门。于末劫圣远魔强之日。开示末学难进易退
之人。将见是人罪障。应此一念。即得消灭。如汤泼
雪。如火爇草。无不灰荡者矣。且不但只消恶业而
巳。复能转苦为乐。令其所受地狱。变成安乐国土。
而往生其中。乐何如也。且不惟只灭重罪而巳。而
且获福超前。视前七宝供佛之人所得之福。百千
万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福何如也。良以
斯经开如来秘密之宝藏。获本然周遍之家珍。成
尘刹互融之佛果。故非财施之多。执相之供。有为
之果。所能及矣。夫一念弘经尚能如此。何况久弘。
一念之弘。不过一句一偈。尚能如此。何况一句半
部。乃至全经。重罪之人。尚能如此。何况轻罪无罪。
乃至有福多福之人。其果报殊胜。又何可量哉。】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
不尽。」
【此显无罪者之持经持咒功德无尽也。阿难。若有
众生。能诵此首楞严经。能持此首楞严咒。如我八
音四辨。称扬斯人。灭如上罪。获如上福。穷尽劫数。
尚不能尽。夫持诵方得闻慧。其功德巳有如是。何
流通分第三¶ 第 557b 页 X15-0557.png
况进于思修者哉。】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若乃从闻思修者。依我教中之言。如我之教而行
道。顿悟渐除。一门深入。从初发心。以至成佛。中间
更无诸委曲相。如水赴壑。似箭穿空。无复魔障为
之留难。又何虑小乘化城之中止。渐教历證之迟
延哉。是则此之流通。据文无几。而研究词旨。虽重
篇累帙。亦不能过。岂非以约收博。无所遗馀。所谓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信不诬矣。】
「佛说此经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
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于仙而特加圣
字。是居仙趣。而修内教。希获童真妙果者)并初发心大力鬼神。
流通分第三¶ 第 557c 页 X15-0557.png
膜。而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示真觉。则见
犹离见。既显真而破妄。仍即妄以谈真。穷阴入处
界。而列为四科。因缘自然。二俱排摈。会地水火风。
而通名七大。真俗中道。三谛圆融。本如来藏。而含
吐十虚。随众生心。而发挥诸相。乃至一多相即。大
小互容。现宝刹于毛端。转法轮于尘里。得无挂碍
者。倒想销于亿劫。不随分别者。狂心歇即菩提。圆
顿机。巳解密因中下器。须陈妙行。于是开远客还
家之路。指天王赐屋之门。诘诸圣之本因。依證悟
说最初方便。顺此方之教体。选音闻为第一圆通。
次为摄心。乃重持戒。依先世尊。举扬清净明诲。现
化身佛。宣演秘密伽陀。三学圆具。而所證非偏。诸
妄消亡。而不真何待。况复精研七趣。随业受生。痛
喻六交。因习招报。示五十重禅那之境。深防爱见
邪魔。具八万种解脱之机。对治尘劳烦恼。保持覆
护。嘱劝弘宣。在始在终。无非修證了义。或破或立。
不离常住真心。琴瑟箜篌。既逢妙指。林木池沼。皆
演法音。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或自分真而安立圣位。或从互用而超至后心。坐
大道场。登无上觉。一切事。究竟坚固。广开菩萨多
方便门。十方界。任运纵横。同入如来妙庄严海。其
教至矣。】
楞严说通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