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旧说彼第十法云地。名灌顶菩萨。今此十住。亦分
得也。然圆教分真以来。悉有应用。论智力。不无优
劣。故初住百佛世界。现十界相。利祐众生。位位竖
入。倍倍增胜。经中所明。各就一为。若论一位具诸
位功德。则十义俱备。十住既尔。馀位皆然。华严云。
此菩萨其巳成就。及当习学。共二十种智。文繁不
录。
冠注 此明十住位次也。住者。亲生佛家。领佛家
业。一切邪外。不能摇动也。以真方便等者。谓真如
心中。本具十心妙用。然非方便。不能显发。故今依
本真心方便。发此十种妙用。而此十种。纯是心光。
毫无杂染。故将十用。涉入一心。圆满成就。本无二
体。且开一为十。涉十为一。曾未变动。故名发心住。
心中发明。蹑前位琉璃喻智。精金喻理。谓以前开
涉圆成之妙心。为真智。而契于真理。从此履践平
坦如地。一切施行步无错乱。故名治地住。心地涉
知。蹑前。心即智。地即理。盖智理互涉。则日用动静。
见色闻声。一切明了。毫无迷谬。故游履十方。纵横
无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蹑前。谓妙行密契佛行。
妙理密契佛理。所谓始本一同。将生佛家为法王
子。如中阴与父母。同业相感。无不冥会。亦如太子
处胎。贵压群臣。故名生贵住。上明初入圣胎。下明
长养圣胎。既游道胎。蹑前。亲奉觉胤者。谓秉佛二
行佛事。故利他之事渐显矣。成佛子巳。蹑上位。具
足诸佛妙德。谓习学及演说。皆诸佛本所修行事
也。十方随顺。言以身命财法。广施一切。自他利备。
机应皆喜。故名欢喜行。善能益诸众生。谓推巳妙
德。利益一切。令诸众生。如巳无异。故名饶益行。自
觉觉他。得无违拒。谓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
生。同得此法故。于一切毁辱。皆能忍受。是名无嗔
恨行。种类出生。言度尽十二类。出生诸佛也。穷未
来际。言尘劫苦行。不生悔念也。三世二句。言知三
世十方。平等一性。曾无隔碍。是则一心恒常。正大
无极。故名无尽行。一切下。言一念定心。能持一切
法。而闻无量法。经无量劫。不忘不失。于诸音声。分
明无惑。故名离痴乱行。则于下。同中现异。即理不
碍事。以真融俗。异相见同。即事不碍理。以俗融真。
事理双显。真俗并融。故名善现行。如是下。言由此
善现。扩充圆融。则大小相容。一多无碍。界入尘而
界不小。故小不碍大。尘合界而尘不大。故大不碍
小。毫有执著。不能如是。故名无著行。种种下。蹑前。
由得二无碍智故。能于种种变现。皆合如来涅槃
妙德。此是最上顶法。故名尊重行。如是下。蹑前。既
获圆通无碍。则道同如来。行齐诸佛。一言一行。皆
合诸佛轨则。故名善法行。一一下。谓上自利利他。
一切行愿。皆是清净无漏智中流出。称一真性。本
自无为。故虽修万行。总归真如实际。故名真实行。
别。故名平等善根回向。真根。即平等善根。此根既
成。则性真圆融。本周法界。故见诸众生。皆我本性
中众生。然我根既成。众生齐成。亦不妨度生之行。
而一一随顺。一一成就。故名随顺等观众生回向。
即一切法。即世出世法。离一切相。离生佛等相。然
犹未出即离之间。必并其即离。而两忘之。方契真
如实相。故名真如相回向。前證真体。此发真用。故
曰真得所知。既得所知。则在处皆如。更有何碍。不
唯无缠缚。即解脱亦无。故名无缚解脱回向。真如
性德。体用圆成。则体无不遍。用无不周。是以法界
微尘。大小量灭故。名法界无量回向。上十回向竟。】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冠注 此明四加行为入地之胜进也。阿难下。结
前起后。四十一心。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妙圆者。
既经四十一心。则悟三谛理。非三非一。即一即三
矣。加行者。至此加功用行。方入圣地也。佛觉。果地
根本镜智。巳心。自巳因地心。前虽觉齐佛觉。犹未
用为巳心。今虽用为巳心。亦未见其十全。设若镜
智全转。则无明妄习灰飞烟灭矣。八地方转。此位
但望见耳。故若出未出。喻如钻火欲然木而未然。
但有暖相。故名暖地。前以佛果地智。为巳因地心。
此又以巳因地心。成佛果地智而巳。心相犹未净
尽。故若可依止。而尚未可依止。喻如人登高山。身
若入空。足未离地。下有微碍。故名顶地。前曰用曰
单。一名十位曰复。乾慧四加行等妙七者。为单。信
住行向地五者。为复。共成十二。以乾慧为始获。以
妙觉为方尽。十一属因。后一属果。获则始有所得。
尽则终无所得。足见虽入妙觉果海。毫有沾带。犹
未成无上道也。此皆分释从乾慧至等妙之所以。
犹云此等觉从何而至耶。曰由始获金刚心中初
乾慧地。如是重重所历信住行向加行地位。方至
等觉。从此等觉。方尽妙觉。成无上道矣。下结显妙
性圆明。离诸名相。见种种地。即单复十二位也。金
刚观察。即实相般若。言既成无上道巳。更用实相
般若。返观从前所经地位。无一实体。所谓如幻三
摩提。言不但观有为法。如梦幻。即观无为法。亦如
空华。故曰深喻。十种者。幻人。阳𦦨。水月。空华。谷响。
乾城。梦。影。像。化也。奢摩他。即楞严大定。毗婆舍那。
即正观。此反上云。至此返观。虽则如幻。而渐次修。
證。亦不可偏废也。最初必入正定用诸如来正观。
令其五住究尽。二死永忘。亦不著定观之相。无修
而修。无證而證。方得成就无上妙道。故曰清净修
證渐次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上明證道分竟。自首卷至此。方完结前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
出妙庄严路义故。下明结经分。文殊请名。世尊仍
以大佛顶安之于首。正显因义以定名。由名以彰
义。而名义常相须也。
冠注 此勉进初心舍邪趋正也。良以圆修圆證。
虽因果互彻。而发足进取。须重初心。故承上云如
是渐次深入者。最初皆以三种渐次。为增进修行
也。五十五位等。以信住行向加行地等觉。皆是归
菩提家之路。前乾慧地。犹未起程。故除之。后妙觉。
巳归其家。亦不名路。作是观等。谓决定由奢摩他。
乃是清净修證。方名正观。其馀皆名邪观。盖圆教
之外。三乘所修。皆名邪观。非指邪外也。】
「尔时文殊师利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冠注 此请安经名也。此经。以修楞严大定。證常
住真心性净明体。为要旨故。初以阿难发起教源
者。故令多闻人修大定也。终以文殊请名奉持者。
要非根本大智。莫能总持全经。而證常住真心性
净明体也。故世尊与之安名。首曰大佛顶者。大即
称赞之词。言诸佛以正智證真理。是以心證心。不
见有能所之相。乃无上最尊之顶法也。曰大白伞
盖者。言覆被一切。不染纤尘。含育佛子。荫庇众生
也。曰无上宝印者。言尽十法界。皆由一法之所印。
乃佛祖相传之心印。众生迷此故。触处成碍。如来
悟此。圆通法界。故曰清净海眼。此约理智立名也。
亦名救护亲因等。亲。即阿难。因。即登伽。菩提心。即
正智。遍知海。即真境。言此显密教理。令彼脱因地
苦难。證果地乐境。此约人法立名也。亦名如来等。
如来。即果[跳-兆+]。密因。即因行。言此日用寻常见色闻
声处。即是真因。而凡小不知。故曰密因。依之而修。
则修无所修。依之而證。则證无所證。故曰了义。此
约因果立名也。亦名大方广。言一理而具体相用。
喻如妙莲华王。即万法而不着一物。犹莲处污泥。
脱体香洁。十方佛母等。言此法能生诸佛。亦能总
一切法。持无量义。能一念契此。即革凡成圣。此约
法喻立名也。亦名灌顶章句者。谓此经。出自灌顶
部中。乃传绍佛位之顶法也。诸菩萨等。言此法门
总之一心。扩充之万行。俱备总括之。唯一正定。从
定起行。究竟坚固。此约教行立名也。故知。此经。教
该显密。而理智人法因果法喻教行。无有不载。三
宗五教。靡不包容。以具多种要妙故。立多种名目。
汝当奉行保持。不可遗失也。】
「说是语巳即时阿难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旧说。修道所断之惑。小乘于三界九地。地各九品。
断欲界前六品而證二果。断后三品而證三果。断
上二界各九品而證四果。阿难备闻全经。方證二
果。表多闻之劣。不如进修无漏之胜。结经分竟。此
下明助道分。自首卷至此。虽真妄互明。其正意唯
以修楞严大定。證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圆满无
始菩提涅槃之果。乃至始终地位中间。永无诸委
曲相也。此下七趣等文广明。首卷云。用诸妄想。此
想不真。故有轮转。而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
也。宝莲香比丘尼。犯因有三。一犯淫。二谤戒。三误
人。渐至极重故。堕阿鼻。其报有二。一现报。谓身火
自烧。二生报。谓堕无间狱。琉璃。是犯杀戒。善星。是
犯妄语戒。皆感生报而堕者也。旧说。琉璃。匿王太
子。废父自立。挟宿嫌诛释种。取万二千释种诸女。
刖劓耳鼻截断手足。推之坑堑。佛记其七日当入
地狱。王泛海以避。水中自然烧灭。言宿嫌者。旧恨
也。善星。即佛堂弟。妄说法空。拨无因果。生陷者。以
业力炽盛。连肉身陷狱也。此诸地狱。为有定处者。
谓本来自有定处。问别业同报。淫杀妄语。即别业。
皆陷地狱。即同报也。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
受者。谓因彼各自造业故。各自私受其报问别业
别报也。向后世尊结答有此二义。临文自见。惟垂
下。求示护戒以严禁初心。令其决意持守勿得故
犯也。】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冠注 此总明内外二分。为七趣之因也。所问者
称合佛意。故曰快哉。巳上犯戒谤成等。皆是邪见。
悉非正因。故今因问而发明。令诸众生。不入邪见
也。实本真净者。谓彼七趣众生。所具性体。实是本
元真如。性净妙心。无诸杂染。因彼一念迷真。遂起
妄见。既有妄见。复生妄习。谓妄见者。即无明现行。
妄习者。即杂染种子。由无明种习为因。自有情想。
相续不断。是故开为内外二分。然情想坠升。胜劣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冠注 此下。明情想所招之果也。意谓。诸趣虽别。
不出情想二因。伹业有轻重故。报有差殊也。生从
顺习者。谓现世之苦乐。皆从昔前所造善恶业习。
随顺生来也。死从变流者。谓此身既死。而生前业
报巳尽。则改头换面。迁变不一。是未可知。故于现
阴将谢。后阴未续之时。虽则未舍暖触。而一生所
造善恶。俱时顿现。将复从此善恶业习。而变为流
类矣。且诸众生。皆爱生而恶死故。于是时。若生则
顺其习。若死则逆其习。然二习相交。唯听业力感
变。而岂容著意于其间哉。】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冠注 此明想多情少者。超升腾处也。纯想生天
者。谓三界诸天。皆想心善业所感。其间有兼行六
度。而愿见诸佛者。亦得随愿往生。如想愿西方。而
生净土之类。是也。情少想多者。胜想不纯。少带邪
情也。轻举非远者。谓竖不越四天。横不出轮围。九
想一情为飞仙。八想二情为大力鬼王。七想三情
为飞行夜叉。六想四情为地行罗刹。游者。谓暂时
游行。非同前卜居天上常住者也。去往也。其中者。
指上四类中也。善愿善心者。谓虽带邪情。而愿心
不息也。护法。护戒。护咒。护禅定者。各随心愿。各有
种习也。绥安也。法忍。如忍辱行。及无生法忍是也。
住佛座下者。心愿护教如八部之类也。情想均等
者。五情五想也。不飞不坠等。谓上不在天仙。下不
在毛群。多生人类。虽则情想均等。若于想中。知解
明达。则事理清彻。斯乃聪利者也。若于情中。知解
幽闭。则事理昏迷。斯乃暗钝者也。】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冠注 此明情多想少者。沉坠幽涂也。六情四想
为横生。其中业稍重者。为毛群。业稍轻者为羽族。
七情三想为饿鬼。旧云。俱舍说。大地最下。有金风
水三轮。有八寒八热地狱。在三轮之上。今经云。沉
下水轮生于火际。似水轮下又有火轮。此寒狱第
八。在水火交际。处受气猛。火谓受火气以成身。故
常被火烧。或得饮水。亦化为火。故曰水能害巳。八
情二想。生有间狱。九情一想。生无间狱。下洞火轮。
即八热狱。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者。是风火相交处。
而身居此。其苦可知。有间即十八狱。无间八无间
狱。纯情即沉入阿鼻者。旧说。受罪。苦具。身量。劫数。
寿命五者。皆无遮间。名五无间。此惟情业最重者。
坠入至劫坏乃出。若兼谤大乘等。则此劫虽坏。更
入十方阿鼻。无有出期。以谤法者。令无穷人。堕邪
见故。循造下。结答。由前问云此诸地狱。为有定处。
为各私受。故答云。虽是自招私受。在众同分中。兼
有元地。元地即定处。正答别业同报也。】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冠注 此结前起后之文也。前明情想为因。所感
七趣为果。此下。明十习为因。所感三涂为果。自业
所感者。谓自心所造之业。自心所化之果。非天造
亦非人与。所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感化也。】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冠注 此详明淫习因果也。旧说。恶业起于情惑。
而淫为情惑之最故。前后皆首明之。首句。总徵十
因。一者下。先陈生前所造因相。如人下。次设喻以
验其因果之实。二习下。三明死后所感果相。是故
下。四引圣示戒。令知畏避。下皆仿此。交者。结搆也。
接者。会合也。发者。动也。相磨者。染心触乐也。研磨
不休。精血自耗。则火大炽然。于其生时。自有消渴
内热等疾。便是自心所造。因相巳现狱中矣。故曰
有大猛火于中发动。设喻验之。令知因果之实也。
二习者。生前现习。是种子所发。死后种习。是现行
所熏。现习属因。种习属果。亦是因果相符也。相然
者。谓成焚烧之事铁床等。如别经中言。化王女引
罪人。抱之即成火床火柱。足见是目心种习所化
也。如来名为欲火。依因示果。令知惊惧也。菩萨见
欲如避火坑。举果揭因。令知畏避也。意谓。果极无
馀。尚厌其名。位登圣地。犹避其害毒哉。欲也。而初
心者。岂可近之乎。下皆仿此。】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冠注 此详明贪习因果也。贪谓吸取。计谓执著。
由执身财为我有。故起贪也。吸者。揽取诸物。贪吸
习久之。则心火益盛。气金转刚。是则自心所造。因
相巳现狱中矣。故有刀山铁橛。乃至鎗锯。设喻以
验因果不谬也。击者。触也。二习相击等。由因果相
符故。感宫割乃至槌击之果相也。宫者。截其根。割
者。劓其鼻。斩斫者。断首截臂也。剉者。碎其骨。剌者
削其肉。槌击者。鞭朴也。利刀剑者。触之即丧身失
命。诛戮者。犯之即首领不完。】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冠注 此详明诈习因果也。謟谀不实曰诈。交诱。
彼此哄赚也。调者。以謟言调弄也。引者。以诈行勾
引也。受彼调引者。如被绳缚才禁索。绞校。锢而不
能脱去。若积久不住。则自心所造。因相巳现狱中。
矣。故有绳木绞校。校即枷也。以謟诈诱人。必浸渍
曰久。而后令人甘受系缚。不肯脱舍。故喻如水之
浸田。草木生长。其因滋果蔓。亦如是也。延者。引长
也。二习相延等。由因果一如故。感杻械乃至挝棒
之果相也。以谗言中伤正人。故曰谗贼。豺狼毒狠
之物。故当畏避之。】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冠注 此详明诳习因果也。以言眩惑曰诳。交欺。
彼此瞒昧也。罔者。欺彼不知不见。而谩之也。诬者。
说虚为实。指无说有也。积习既久。则运心飞扬。设
智暧昧。所造奸恶。神出鬼没。令人不知不觉。堕其
计中。此则自心所造。因相巳现狱中矣。故有尘土
屎尿秽污不净。以诳语惑人。如猛风鼓尘。令彼不
见。验其因果。亦当如是也。二习相加等。由因果相
符故。感没溺乃至漂沦之果相也。以诳能陷害人。
故。感沦没陷溺之报。以诳能鼓舞人故。感腾举抛
掷之报。以诳能抑扬人故。招飞坠漂沦之报。劫杀
者。遭之必害法身故。蛇虺。践之必伤两足故。】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冠注 此详明怨习因果也。阴恨曰怨。交嫌。彼此
相憎也。衔。含藏也。由含藏恨心。即现因相于狱中。
故有飞石。乃至囊朴之事。投即坠也。礰亦石也。匣
贮。即匣床也。车槛。即囚车也。瓮盛。如钟炙之类。囊
朴。囊贮而扑杀之。如始皇囊扑两弟。是也。设喻以
验因果如是也。吞者。啖也。尤见其怨恨也。二习相
吞等。由因果相宜故。感投掷。乃至抛撮之果相也。
违害鬼。谓违背正理。暗中害人。鬼之最恶者也。酖
鸟最毒。毛羽沥酒。令肠寸断。】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虚妄遍执如临毒壑。」
【冠注 此详明见习因果也。见。即邪见。交明。彼此
妄分别也。见习有五。一萨迦耶。此云身见。谓执身
有我种种计著。二边见。于诸法上。执断执常。三邪
见。邪语错解。拨无因果。四见取。非果计果。如以无
想为涅槃之类。五戒禁取。非因计因。如持牛狗戒。
为生天因之类。五者总名邪见。顺邪反正。故曰发
于违拒。彼此是非。故曰出生相反。由自心造。此因
相现于狱中。故曰有王使主吏證执文籍。以决其
邪正。设喻验之。令知因果相质。无处回避也。交对
也。二习相交等。由因果相符故。感勘问权诈乃至
文簿辞辩之果相也。权变者。将巧术以诱其真词
也。推鞫者。细推穷鞫。以审定邪正也。察访披究者。
详察访问。尽情剖析也。照明。以业镜照明。令无所
匿也。此五邪见。能陷法身故。名见坑。能致人于苦
海故。喻如毒壑。】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冠注 此详明枉习因果也。枉者。以直作曲也。交
加者。彼此以罪相加也。诬谤者。以无妄之祸。加之
于人。惟图畅自巳之怀抱。不顾逼压人之身心。即
此因相。以现狱中。故有合山等事。合山者。两山相
合。令人无处逃避也。合石。谓二石夹之也。碾硙。即
碓磨之类。以此恶囚必招恶果。喻谗贼之人。断然
逼枉良善也。排。挤挫也。二习相排等。由因果不谬
故。感押捺乃至衡度诸事之果相也。押捺者。压伏
也。搥按者。打扑也。蹙漉者。榨淋出血也。衡。称也。度。
量也。谓称其轻重。量其长短。以治其罪也。亦曰衡
度者。以迫窄孔中。衡度其身。如拔丝之状也。谗能
伤人。故名谗虎。以可惊怖。故名霹雳。】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冠注 此详明讼习因果也。掩巳所短。讦人所覆。
谓之讼。交諠者。彼此相诤也。攻发人之阴。私故曰
见暗。无异故。明则见诸恶物。生无量畏。暗则寂然
无见。生无量恐。盖畏生于境。恐生于心也。如是下。
正详交报。此因中造业时。虽眼识为主。诸识必互
助之。如眼见美色。耳取淫声。乃至身著淫触。意主
贪恋。一刹那间。何所不具。而果中互报。固其宜矣。
然经中所明果相。唯依诸根本性变起。若强配前
因。终难尽举。徒增繁杂耳。后皆仿此。听性属水。被
见火所烧故。为镬汤洋铜。嗅主气性亦属土。被见
火所烧故。为黑烟紫𦦨。舌性属金。亦主五味。被见
火所烧故。为焦丸铁糜。身具五行。亦主触。约土木。
被烧故为热灰炉炭。心为五行之主。正性属火。被
烧转炽故。为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冠注 此别释耳根交报也。言耳识与俱意识。造
业偏多故。招引恶果。从耳根出。而与此闻业交矣。
下示临终所见之境。闻性属水。业力亦胜故。临终
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而神识降注乘流。而坠入
地狱。发明二相者。是初入狱时。所闻之境。元与生
前流逸奔声。闻动闻静。无异。开听。闻动也。谓性听
种种喧。闹嘈杂之声。令人精神愗乱而无主。闭听。
闻静也。谓杳无所闻。令幽魄沉没而罔依。下正详
交报。闻性属水。故曰闻波。根能显声故。能为责罪
诘情之境。见火与闻水相凌。如阴阳相薄。故为雷
为吼。为恶毒气。鼻属土。息即气。土气随水。而变故。
逸奔触。合离取著。无异故。合触。则感合山逼体。骨
肉血溃。离触。则感刀剑触身。心肝屠裂。下正详交
报。道。趋狱路也。观。狱王门阙两观也。听案。皆治罪
之处。皆身根所依处也。二火交发故。为烧爇。水火
交感故。为撞击倳射。倳。插刃于肉也。括袋。所以收
气也。水土阏塞。令气不通。考缚者。不容身根动摇。
与括袋一意。以火铸金故。为耕钳斩截之具。思乃
飘荡不定。亦是二火交炽。故感飞坠煎炙之境。】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以上十因六报。皆顺生灭门中论有为因果。则未
出世间物理且生则为阳。死则为阴。所谓未离三
界外犹在五行中。故以根性所变之境。悉按阴阳
五行而释之。然穷源极本。不出自心。不惟众生因
果。即诸佛化报。亦皆自心所现之影像。矧阴阳五
行。犹是业识见相二分。又岂外乎自心。而别有耶
抑且因果报应。虽谓粗浅法门。亦乃业识中不思
议熏。不思议变非镜智圆明。五眼具足。莫能测其
源委。所谓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而
世智肉眼者宁得轻忽于此哉。
冠注 此别释意根交报也。言意识。为前五识所
依。造业偏多故招。引恶果。从意根出。而与此思业
交矣。下示临终所见恶境。思为五行之主。而且飘
荡。亦以思本无形。能坏有形之物故。临终时。先见
恶风吹坏国土。而神识被风吹上空中。旋从空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