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即观无为涅槃法。虽无起灭。犹然不实。亦如空
华。然则有为无为。皆成对待生死涅槃。等于空华。
下释成上义云。所以说妄者。欲显诸真故。若坚执
其真。则真亦同妄。故知。真如实性中。真与非真。犹
且双非。云何容得能见之六根。所见之六尘。且相
见二法。如束芦然。但交倚而立。中间实无独立之
自性。故曰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
芦。然根尘相偶。则因而固结。根尘不偶。则因而解
除。结则逆涅槃流。循生死流。故谓之凡。解则逆生
死流。循涅槃流。故谓之圣。是故从凡入圣。唯自六
根。岂有二路哉。汝若不知凡圣同途。但观根尘相
倚。势若交芦。其中性体。亦非空有。何则。根尘自性。
元皆藏识现起。非真非妄。适言其有。则交倚而立。
其体本空。适言其空。则互相显发。其用周圆。由其
空有俱非。故曰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
如空华。夫交中性。即根尘之源也。若迷此性。便是
结根。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非凡而何。若发明此
性。便是解脱。谓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非圣而何。凡
圣虽在迷悟。而解脱结根。要因次第。必待六解。而
后一亡。且于次第中。更当选择一圆通根本。而后
不循外尘奔逸。方可入流忘所。渐成正觉也。然阿
难但知根尘同源。犹不知源是何物。但知交中性。
而不知以何为性。虽知六解一亡。又不知一在何
处。故指示其源。及性与一者。即是第八识。梵语陀
由闻法音。悟入圆通。则根尘解散。能所不存。故曰妙
音。凡所声相。皆是遮那法音。故曰圆音。悟者知之。迷
者不觉。故曰密音。然一尘悟入。根根尘尘俱入圆通
矣。但因最先从声入故。当以音声为上耳。后皆准此。】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如我所證色因为上。」
【冠注 此因色尘悟入圆通也。优婆尼沙陀。此云
色性空。亦云近少。谓微尘是色之少分也。因多贪
欲。佛令作不净观以治之。使彼转贪心。而成厌心
也。色从不净等者。即九想观也。谓观此身。内有三
十六物。外则九孔。恶露常流不净。从生至死。终无
一净。如种子不净。住处不净。生处不净。究竟不净
等。九想者。一䏺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
想。五脓烂想。六虫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从
此九想。则白骨化尘。而归于空。盖初以九想与空。
治彼色相。至此则能空所空。一并销除。顿悟圆通。
成无学道。古德云。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
是空灭。譬如划水成文。未尝生灭。妙色密圆者。谓
一切色尘。尽是遮那法身。可以将一茎草。当丈六
金身用。亦可以将丈六金身。当一茎草用。色因为
上。准前。】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如我所證香严为上。」
【冠注 此因香尘悟入圆通也。谛观者。审实而观
也。诸有为相。即根尘识法也。晏晦。谓晏安晦寂也。
清净之室。谓之清斋。香乃有为中法也。寂然者。无
相。遍成虚净。犹如琉璃。及至净观发明。烟相渐销。
鼻端成白。以至真光透露。则出入诸息。无非光明。
合心与境。圆照无遗。是则转烦恼成菩提矣。我以
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者。化粗浊息。成智慧火。
烧灭欲种故也。旧说。息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故。
其状如烟。昧者不觉。唯谛观者。始见也。】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冠注 此因舌识悟入圆通也。我旷劫来。叙宿因
也。辩才无碍。即四无碍也。苦空。二乘权义。实相。一
乘实义。如是乃至者。谓从一佛以至无量佛也。秘
密法门者。穷尽玄奥也。微妙开示者。极其善巧而
阐发也。得无所畏。得四无畏也。佛以三轮。应物无
滞。身现神通。口说正法。意缄机缘。佛因其才。而授
以口轮。助扬法化也。助佛转轮者。谓上辅佛教。因
师子吼。谓下化众生。皆因显利他之行。而成圣果。
乃化功归巳也。降伏魔冤销灭诸漏。心内烦恼等
魔。因说法而销殒。身外天魔外道。因闻法而退藏。
内外不侵。则安然證入圆通矣。】
「优波离即从座起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冠注 此因身识悟入圆通也。优波离。此云上首。
以持律。为众纲纪故。亦云近执。佛为太子时。彼为
亲近执事臣故。贪欲诸漏者。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也。承佛教戒。即受二百五十条声闻戒也。如是乃
至下。即菩萨戒也。旧说。行住坐卧。律仪各二百五
十。对三聚成三千。复以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万
一千。复配四分烦恼。成八万四千。言三聚者。谓摄
善法。摄律仪。摄众生也。四分烦恼。谓多贪多嗔多
痴及等分也。性业者。谓所戒之法。体性即恶。如杀
盗淫。性元是恶。不待制止。犯即成业。遮业者。谓所
戒之法。体性非恶。但能开诸恶门。为前方便。即因
过始治。以遮诸恶。如酒等是也。身心寂灭。因持身
戒而得身寂。因持心戒而得心寂。是由戒生定。由
定发慧。而證圣果也。为众纲纪者。因名实相孚故。
令稽察持犯功过也。印心者。印持戒修身之本心
也。身得自在者。谓持之既纯。不止无犯。且亦无戒
可持矣。心得通达者。亦不止无持无犯。而且定慧
融通。深达实相也。身心一切通利者。谓从身识悟
入圆通。了身器二界总一妙性矣。】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冠注 此因意识悟入圆通也。目犍连。此云釆菽
氏。优楼频螺。此云木瓜癃。胸前有癃。如木瓜故。伽
耶。山名。即象头山也。那提。河名。因缘深义。显非世
间和合粗相。亦非小乘所悟之法也。我顿发心。即
发菩提心也。得大通达。谓慧性开发。渐见圆通境
界也。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者。叙投佛出
家也。我游十方乃至成阿罗汉者。叙将得圆通大
用也。十方如来叹我神力者。谓不惟释尊印其神
通第一。诸佛同印许也。圆明清净者。谓自意识而
地。遂持本行而證果。故名持地。我念往昔下。叙宿
生之行也。要地。指陆路言。津口。指水处言。即渡头。
皆舟车必由之所也。有不如法者。或险而高深。或
隘而迫狭。不宽不平。故妨损车马。平高填下。作梁
负土。俗谓修桥补路也。经无量佛者。叙效力之行
极久远也。阛。市垣也。诣往也。不取其直。不受顾价
也。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唯取一钱。以饥世而
略资身命故也。或有车牛以至拔其苦恼。其行愿
既永。故感神力。以助其行也。时国大王乃至一切
皆平者。谓毗舍如来。教以摄事归理也。心为万法
之所依。平等含育。长养一切。故曰心地。悟明此心。
则情与无情。元为一体。依正二报。本无自他。圣凡
因果。一切如如。凡所差殊。皆随心感变。所谓随其
心垢。则国土垢。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也。我即心开
下。叙承佛开示。悟入圆通也。身界微尘等无差别
者。谓达地大之相。自心所现。本无实体。微尘自性。
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者。谓地大自性空
无所有。统体唯一。如来藏性。何分其能触所触耶。
既了身世二尘。染净诸法。惟一藏心故。悟法性證
无生忍也。因悟无生。而修菩萨行。故于法华会上。
闻说佛知见地。而机缘契合。是以先得證明。而为
上首也。佛问圆通下。备叙前悟也。谓由谛观内外
地大。本一如来藏性。循业发现故。妄分根境。今悟
本性。则根境自销。镜智自圆。安得不成无上知觉
实有故。成依他起性。复从二者。周遍计度。起我法
二执。故成遍计执性。今由修定。而得悟性识。明知
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周遍法界。遂达遍计本空。依
他幻有。唯一圆成实性故。能远离依他遍计。而證
无生法忍也。唯识颂云。若时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盖由初观依正染净等
法。唯识变起。本无自性。即不起妄想遍执。计我计
法。便离遍计也。复达能变所变。唯一妙觉明性。更
无别法。便离依他。而圆成清净宝觉也。如唯识云。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
性是也。】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冠注 此因见大悟入圆通也。旧说。准观经云。以
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名大势至。
又言。此菩萨。举足下足。皆一切世界震荡。三途令
成解脱。凡入诸佛会中。必先震动。故得是名。悲华
经言。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
为次子。今在极乐。居于弥陀左右。伦。类也。十二如
来者。谓无量光。无边光。无着光。端严光。爱光。喜光。
可观光。不思议光。无等光。不可称量光。映蔽日光。
映蔽月光。超日月光。具大本。弥陀有此十三号也。
念佛三昧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若念自性弥
陀。能念属正智。所念属真理。智理一如。本性佛现
矣。若念乐邦弥陀。能念属巳。所念属佛。但巳能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