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58b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八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
广陵后学 陈治道 校定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58c 页 X14-0658.png
*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三渐次功夫。直到等觉地位。皆此法门修入。十二
颠倒。即动欲等。】
「汝今修證佛三摩地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五辛为助。淫杀为正。缘断则违。】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段食谓食之有分段者。又谓之抟食人食也。触食
者。鬼神食也。但歆其气而饱思食者。禅天食也。思
之即饱识食者。识天食也。伹以识想。五辛。楞伽云。
葱蒜韭薤兴渠。四在中国。一在外国。】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淫如毒蛇。怨贼者。以其能害法身。杀慧命故。】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淫欲相袭。偷劫相负。无由禁遏。故禁戒成就。二业
永无。】
「云何现业如是清净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流则分湛合尘。不流则旋元无偶。遂能反六用之
扰。复一真之湛。无生法忍。谓不见有少法生。不见
有少法灭。离诸情垢。无作无愿。安住是道。名之为
忍。】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三增进。一断辛。二断淫。三不缘尘。故业净性明。乃
可发行升进圣位。】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59a 页 X14-0659.png
* △增历圣位第二十七
五十七位。各随行相立名。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地谓地步。言到此地步。入圣有基。所以不能优入
圣域者。只抂执心上。执者守而不化之称。一味乾
慧。不如无智无得之为妙。坐忘论云。慧而不用。寔
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所以一味乾慧品为
人位之初心。要知乾慧之与金刚乾慧。初无两心。
温陵之说。近为江左太冲殷公所驳。良有至理。下
文云。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犹云适得吾体也。
非等觉后心也。故尝拟之炼金。三增进中。如金杂
沙矿。销之使尽。只有一味金体。从此加以盐矾。转
转明净。即信住行向等心也。如是矿尽。即为真金。
不复重为矿矣。到此始见十分精莹本体。故云始
获金刚心中乾慧初地。谓始终洞彻。因果圆成。如
经云。等觉圆明是巳。金刚乾慧。与前初心。只是一
心。的非等觉后心也。】
** △十信心
予按十信心即一心也。但重重入妙耳。非有等
级之相悬。可以循序而渐进者。
*** △一信心住
夫圣位以信为初因。纯真无妄之谓信。又相应
之谓信。必先审中中圆妙之道。以纯真无妄之
心体而行之。使心法相应。然后圣域可造也。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59b 页 X14-0659.png
「欲习初乾未与如来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欲尽乾枯。根境不偶。执心虚明。直到乾慧地。步犹
在凡地。未便与如来法流水接。更当审中中道。于
如来萨婆海中中流而入。中流谓不落边际也。如
是则圆妙开敷。从真妙圆之中。不立所明。便所发
者。皆是真妙。如是则心法相应。而妙信常住。一切
妄想。灭尽无馀。中中之道。纯真无妄。故名信心住。
馀皆由此增进。更无别法。但随位依真如性。净治
惑习。单复磨鍊。使纤尘不立。即登妙觉矣。
予按十信法门。皆依性而不依慧。此慧而不用也。
然慧在性中。所以审中中道者。更是何物。】
*** △二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心真而明。则一切圆通。而阴等不碍。故能洞照宿
习。忆念无遗。】
*** △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进超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通性。既纯既真。则妄习皆化。惟一精明。而进
乎真净。行无杂揉。故名精进。】
*** △四慧心住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 △五定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 △六不退心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59c 页 X14-0659.png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 △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 △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觉明保持。即护法心也。十方如来。气分交接。是它
来向我。今回佛慈光。向佛安住。是我去向他。故有
双镜之喻。】
*** △九戒心住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心光。佛之心光也。既密回于我。则佛之常凝。无上
妙净。我得之矣。此皆无作妙用。复何为哉。故曰。安
住无为。无为故无得。无得又何失。名戒心住。戒则
有常自修省之意。即此无为无作。有何修省。故戒
心自此而住。】
*** △十愿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戒心住故。住戒自在。对境无动。涉事无染。又何适
而不可。故游行十方。而所去随愿。随愿满足。则无
复有愿矣。故愿心住。
温陵曰。修行之初。必杜绝爱欲。使心性虚明。然后
能入法流。开妙圆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遂发行
治之。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湛寂发光。深入
于道。护持不失。斯能回佛慈光。获佛净戒。涉尘不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0a 页 X14-0660.png
染。所去随愿。此十信之序也。】
** △十住
从信趋人。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名之
为住。
*** △一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真方便妙慧也。十心十信心也。十心顿发。圆成一
心。住佛智地。名发心住。温陵曰。圣位以十信为初
因。以十住十行十愿十地为渐次。而终于等妙。皆
相蹑而设。欲令行人从信趋入。而住佛智地。依智
起行。济行以愿。由是超三贤。入十圣。登等妙。此修
證之序也。】
*** △三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中发明内外精莹。故有琉璃含金之喻。履是妙
心以为真基。名曰治地。如筑室者。必须治地。乃可
兴作。】
***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地治成。内外精莹。一涉所知。无不明了。任运游
行。得无留碍。】
*** △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妙行密契。则妙理冥感。将生佛家为法王族。中阴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0b 页 X14-0660.png
以喻冥感之理。亡者现阴。巳谢后阴。未生此人。自
求父母。入其胎中。斯则阴信冥通。生为佛种之喻。】
*** △五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曰如中阴身。曰如胎巳成。曰表以成人。可见皆是
譬喻。】
***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滋长名不退住。」
***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
身。福身。法身。智身。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
胎。然皆譬喻之辞。】
***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大国王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大国王太子。则分委国事。刹利诸王世子将付国
位。则取大海水。以灌其顶。温陵曰。发心者必治地。
治地乃修行。修行然后生如来家。具觉相同。佛心
长道。体圆十身。为佛子任佛事。此十住始终之序
也。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0c 页 X14-0660.png
予按十住。伹随方便立名。于乾慧中。似有增进。然
皆无作。功同长养圣胎。俟其自在成就而巳。】
** △十行
既依普智。住佛所住。遂能繁兴妙行。自利利它。
十行皆以度为体。
*** △一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巳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 △二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 △三无嗔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 △四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种类出生。化身周遍。竖遍三世。横满十方。无穷尽
也。】
*** △五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于法不了曰痴。于行纷错曰乱。今能一合。于法得
无差误。】
*** △六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种种法门。事理无碍。互见随应。圆融自在。可谓善
现。】
*** △七无着行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1a 页 X14-0661.png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尘中现刹。名现界。不坏尘相。名现尘。此由善现行
中。克扩圆融也。】
*** △八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种种所现。皆是般若德性。无作妙力。自在成就第
一波罗蜜。金刚经指般若言。】
*** △九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 △十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总括前行。无非真性。本然妙用。相虽万殊。体为一
真。故名真实。如是十行乃至后位。不离前法。而皆
相蹑。要使行人随位增进。开扩性觉。净治惑障。而
成熟佛果也。】
** △十回向
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须济以悲
愿。应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
智悲不二。进修妙行。至此极矣。
***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神通满足。成佛事巳。当修回向之行。谓回无为心。
向涅槃路也。盖以回向之行。悲愿最深。然职在度
生。而见有众生可度。即涉有为。金刚经所谓即着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1b 页 X14-0661.png
我人众生寿者。故须除灭度相。不见有众生得灭
度者。方为妙也。】
*** △二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一切虚空境界也。远离诸离。谓离
远离幻。亦复远离也。得无所离。则除诸幻。而證不
坏矣。】
*** △三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无坏不坏。无离不离。乃湛然齐佛。】
*** △四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前觉等一切。则真如体也。此地至一切。则真如界
遍也。】
*** △五无尽藏功德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真界真体。二俱圆遍。故涉入无碍。任运发挥。德用
无尽。】
***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中各各生清净因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佛地既同。性何殊别。故各各有清净善根。依用发
挥。皆可成佛。】
*** △七随顺等观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等观众生一切众生回向。」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1c 页 X14-0661.png
【真性圆融。周遍法界。故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我善
既成。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得无遗失。无有高
下。各随顺等观。】
*** △八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名真如相回向。」
【二无所着。不即不离。乃真真如地。】
*** △九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 △十法界无量回向
「德性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初證德性。以为齐佛。以为如佛。以为至一切处。皆
存量见。则法界性未离有量。及乎德性圆成。可超
三贤入十圣矣。】
** △四加行
三贤位极。当于此际。加功行即入圣位。然前云
无作功用。到此复有何功行可加。此但优柔厌
饫。使自得之而巳。加行乃不加之加。无功之行。
温陵谓复加功行以求正證。还有商量。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四十一心。指上乾慧及信住行向各十。为四十一
心。】
*** △一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巳心欲燃其木名为煖地。」
【佛之正觉。不见一人可度。不见少法可得。以此为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2a 页 X14-0662.png
心。可谓心与佛齐觉。成佛觉矣。然犹未敢以为證
以为得也。此时犹如钻火。欲出未出。将燃其木。但
不知火何时而出。木何时而燃。但养此温煖。以俟
火出。名为煖地。儒书中程子曰。到此地位。功夫犹
难。大段着方不得。此颜子所以有末由之叹也。】
*** △二顶地
「又以巳心成佛所履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前以佛觉为巳心。此以巳心成佛行。若依非依。言
无所执着也。因果未融。心迹尚滞。然巳到顶地矣。
顶地之上。即是虚空。】
*** △三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巳心佛觉。融为一体。故曰二同。因果两忘。二边不
立。故曰中道。而此中道果觉。将證未證。如忍事人。
巳證则出。未證尚怀。非怀非出。作何情思。曰煖曰
顶曰忍。可谓善名状矣。】
*** △四世第一地
「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谓二同。则巳落数量。见有中道。则犹分迷觉。此
俱泯灭。而名亦不立。脱世情量。超于三贤。故名世
第一地。】
** △十地
*** △一劝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2b 页 X14-0662.png
【由前四十一心加行妙圆。则如来妙觉。可庆圆成
矣。故地名欢喜。】
*** △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异性入同。不见有异也。同性亦灭。不见有同也。见
同见异。皆是情垢。此同尚不有。何况有异。故地名
离垢。】
***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 △四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如大火聚。一切缘影悉皆烁绝。故名焰慧。】
*** △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前异性入同。同性亦灭。犹有能至之境。此为焰慧。
烁绝永无边。彻一切异同。所不能至。故地名难胜。】
*** △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同异不至。则真如之性。明露现前。】
*** △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远行则不见涯际。真如无际。现前则局。尽际乃远
耳。】
*** △八不动地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2c 页 X14-0662.png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一真常凝。故地名不动。】
*** △九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结前显后也。自初发信。至超贤入圣。皆修习之事。
而此位巳超八地无功用道。悲智并圆。则修习之
功。终毕于此。故此九地名修习位。以结十地之因。
次后乃十地之果。】
*** △十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十地果满。智悲功圆。无复自利。纯是利他。故大悲
之阴。充满法界。无心无缘。而应彼心缘。施行利润。
而本寂无作。称合如来大寂灭海。故云覆涅槃海。】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十地菩萨。混俗利生。与如来同。而所趋顺逆。与如
来异。盖如来逆生死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涅槃流。
入趋妙觉。但巳入觉际。则与佛无间矣。入交谓觉
际相交也。以其顺流。故名等觉。等觉言与佛等也。
若逆流而出。妙同万物。则名妙觉矣。】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巳金刚心中初乾慧地。」
【金刚心中。初乾慧地。不特一味乾慧而巳。一味乾
慧但是初因。加以四十一心妙圆加行。𣷉养纯熟。
至于等觉地位。方能尽此乾慧之量。故云始获初
心乃因之果也。盖初之乾慧。譬之蓄火。此则焰慧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3a 页 X14-0663.png
炽然。充满大千。然后能尽火之量。到此始得。元初
一点蓄火之力。经意似是如此。故环师诸说。皆在
所简。
或问。四十四心皆不言慧者何。曰。戒定与慧。佛之
三无漏学也。四十四心之中。审中中道者非慧邪。
有时发光发焰者非慧邪。但慧而不用。实智若愚
耳。又乾慧即般若。舍是则入圣无繇矣。不用者。韬
光不露。乃养道之方也。】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复即重义。十二恐宜当作十四。信住行地回向皆
十也。四即加行。吴兴以二为乾慧等觉。而遗十回
向。予意未妥。
又按温陵重历诸位之说。窃有疑焉。道之增进也。
如土长苗。始培其根。终结其果。一气呵成。既到果
地。不应又复归根重新。长养一番。方始成熟。况十
信十住等位。由浅而深。由生而熟。由勉而安。自有
次第重历。则为烂饭重嚼。何异学生念书巳熟。又
复重温一遍。大修行人。恐难与童蒙。学究同论也。】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清净修證渐次深入。」
【金刚。即金刚乾慧心也。种种地。十四位也。十喻者。
幻人阳𦦨水月空华谷响乾城梦影像化奢摩他
毗婆舍那。此云正观了法。如此则顿忘情解。纤尘
不立。故曰。清净修證。】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3b 页 X14-0663.png
【三增进三渐次也。圣位资之。以成就五十五位。信
住地行向为五十。乾慧位及四加行为五十五。】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阿难自叙。大众闻经获益。开示密印。至增上妙理。
通指前经奥义。印證藏心。清净含覆。一切决了。是
谓密印般怛啰义也。以明心见性为因。等妙极證
为果。情解两忘。心虑灰凝。细惑顿断。是谓禅那进
修。增上妙理。修道所断俱生细惑。大乘八地永伏。
至佛地方断。小乘分二果。分为九地。地各九品。初
果断欲界前六品而證二果。断后三品而證三果。
断上三界各九品而證无学。今此增上顿断。故言
三界六品。其馀三品必须佛地方断。虽三果能断
九品。特分段渐伏而巳。】
* △精研七趣品第二十八
前说真净妙心。本来周遍。则法界一真。万物一
体。宜无诸趣之异。其如方今现有。乃常情所疑
故。或执诸趣而迷妙圆之体。或执妙圆而拨诸
趣之业。以致失错堕落。故特请问。欲人详明。而
知所戒备也。
** △狱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自妄发生。非本来有。】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不断三业。各各有私。众同分中。非无定处。】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3c 页 X14-0663.png
「佛告阿难快哉斯问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性动于内曰情。故情为内分。情人之阴气。有欲者
也。因诸爱染而起。能滋爱水。润业润生。轮回不断。
职由于此。】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水性润下。故情积之业。多从沦坠。】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意缘于外曰想。故想为外分。想人之阳气。有冀者
也。故因渴仰而复。以阳积故。能生胜气。吴兴云。外
分不出三界。虽云圣境冥现。但是胜气之习。非真
圣境也。】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虽得水饮。亦化为火。故能害巳。】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洞火轮即入热狱。入风火交过地。谓超寒狱入热
狱。热狱第八。曰五无间。】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阿鼻此云无间。谓受罪苦具身量劫数寿命五者。
皆无遮间。名五无间。此惟情量最重者坠入。劫坏
乃出。若兼谤大乘等罪。此劫虽坏。更入十方阿鼻
地狱。永无出期。】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答前问。为有定处。纯情所造。虽则自招。同业所感。
不无定处。各随元由也。】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4a 页 X14-0664.png
「阿难此等皆是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 △十因
十习之业。皆先言所感之境。次言所报之事。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如来为导师。故色目以警之。菩萨为行人。故深怖
以避之。二习具彼此。与交字相映。】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贪因爱心计着。吸取而发。吸积风为寒风。结水为
冰。故有积寒冻裂之境。吒吒波波罗罗。忍寒之声。
青赤白莲。寒冰之色。此为寒冰地狱。】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持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慢者自见自是。先巳后人。谓上无可事之君。下无
可使之民。中无可交之友。轻世傲物。浩然长往。如
水之驰流不息。莫可挽回。骄佚奔波。驰流不息之
像也。慢为魔民。魔能害物。故血河灰河。热沙毒海。
以成其毒。慢能滋痴。坚明立碍。故融铜灌铁。以食
其报。痴水西国水名。】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心属火。气属金。瞋者以心使气。而反动其心。加之
冲击牴牾。则心火转盛。金气转刚。故曰。心热发火
铸气为金也。断刑曰宫。肉刑曰割。】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诈习因奸智起恶。而渐渐滋蔓。如水浸田。草木滋
长。由调引相延。故感绳木延引之报。】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4b 页 X14-0664.png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见诸虚妄如临毒壑。」
【见习有五。一萨迦耶。此云身见。谓执身有我。种种
计着。二边见。于一切法。执断执常。三邪见。邪悟错
解。拨无因果。四见取。非果计果。如以非想为涅槃。
五戒禁取。非因计因。如以持牛犬戒为生天因。五
者总名恶见。顺邪反正。故云发于违拒。出生相反。
由其违反。故感王吏执證之境。权作推鞠之报。路
人相见。一去一回。喻所见违反也。五恶见能陷法
身。故名见坑。】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排挤剉也。漉沥也。衡横也。谓迫蹙其体。沥漉其血。
又以迫隘苦具。横冲而度。】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讼非官讼。公发其覆之谓也。】
*** △六报
「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 △极重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 △次重即八热狱
【同于六根。具造十因。兼境兼根。名恶业同造。其罪
极重。故入阿鼻。具五无间。各造则有先后间歇。故
为次重。入八无间。有心而不及犯。则不兼境。无心
而误犯。则不兼根。故作特犯兼二者。】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4c 页 X14-0664.png
【三重罪以不遍六。不具十故。又次于前十八鬲子
地狱。皆大狱所分。又次重。】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则入三十六地狱。」
*** △稍轻
「见见一根单犯一条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 △次轻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狱想发生非本来有。」
【上文五节。恶业不同。即别作别造也。所感狱报。各
从其类。即入同分地也。妄想发生。并酬阿难前所
疑问。】
** △鬼趣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非破律仪。无正犯也。犯菩萨戒。无正因也。毁佛涅
槃。无正果也。三者不正。诸馀皆邪。故为堕狱入鬼。】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 △畜生趣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徵。」
【凶事前验。如商羊舞水。】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充馈之物。】
「绵幽之鬼幽消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吞蚌狐貂马牛之物。】
「和精之鬼和消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社燕寒雁之类。】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第 665a 页 X14-0665.png
「明灵之鬼明消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徵。」
【麟凤之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犹犬鸡豚之类。驯服于人者。】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乾枯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 △人趣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生人道中参合达类。」
【文明达三类。皆便巧杂伎。世智辨聪者。非大贤大
圣也。】
「是等皆以宿债毕酬此辈名为可怜悯者。」
** △仙趣
「阿难复有误人不依正觉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