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直指-明-函是音释¶

音释¶ 第 563b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直指卷第八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门 函是天然 疏
嗣法门人 今释澹归 阅
今辩乐说 较

【上三示二颠倒因竟。
△四结颠倒本因。以起渐次
修义。】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
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
乱想。」

【上言十二类生。各各自成一类。此一一众生。各具
十二。原一妙性圆明。本来无有一切。随妄颠倒。无
所不具。随其重轻。先后变化。若不当下知归。流转
终无底定矣。】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
音释¶ 第 563c 页 X14-0563.png
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
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本自净器。本贮甘露。以有毒蜜。权用香汤。毒蜜若
除香汤徒设。故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

△五示三种渐次。分四。初总标名。】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五辛能资发烦恼业道。故曰助因。修习者谓习中
易忘。所当拣择也。淫杀盗妄。为生死根本。故曰正
性。真修者谓根本不除。馀皆成伪也。离尘脱根。以
至尽闻。则现行无馀。故曰违其现业。增进者谓以
理以事。圆通增胜也。持戒则由粗入细。證理则自
浅之深。此自悬示当来未尝发明者依此渐次。非
谓巳明初心也。
△二除助因。分二。初明食为助因。】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
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
皆依食住。」

【唯识云。一者段食。变坏为相。香味触三。于变坏时。
能为食事。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裁取境
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三者思食。希望为相。谓有
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四者识食。执
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
此四欲界全具。色无色界无香味二尘。当亦无触。
故唯二遍。地狱唯以业识。不能断命。故亦但思识
音释¶ 第 564a 页 X14-0564.png
也。
△二出五辛过患令断。】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
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无毒曰甘。非但局甜也。五辛葱蒜韭薤兴渠也。兴
渠慈悯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此方所无。】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
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
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
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
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
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
增进修行渐次。」

【但一五辛。而能发淫发恚。远离菩萨。天仙。亲近魔
王饿鬼。既修菩提。岂艰断绝。

上二除助因竟。
△三刳正性。分三。初劝断。】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
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
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先重言淫者。众生色身。从淫欲来。更为难断。欲出
三界。此为首戒。又本经缘起。再三丁宁也。带言不
啖酒肉。遮昏远杀。可以槩括耳。
△二示断次第。】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
音释¶ 第 564b 页 X14-0564.png
执心不起。」

【声闻执身。菩萨执心。就乘之大小而言。非谓声闻
竟不执心也。四弃八弃前释。
△三示除累获通。】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
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
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
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断淫则无相生。断杀则无相杀。断贪则无相负。妄
贪利养。亦宿债摄也。是清净人。修三摩地。故能观
见十方。睹佛闻法。非单以持戒言也。法华论云。眼
能见大千。应是天眼。那名肉眼。智者大师云。此是
圆教位。因经之力。有胜根用。既未发真。不称天眼。
犹名肉眼。是分段之身。故称父母所生。虽云肉眼。
具五眼用。见大千内外。

上三刳正性竟。
△四遗现业。分二。初六根返源。】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
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
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
琉璃。内悬明月。」

【上云是清净人。修三摩地。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
方。睹佛闻法。而此复云。心不贪淫。于外六尘。不多
流逸。盖原其持戒之始。故曰因不流逸。旋元自归
也。外离动静。内脱根闻。是为旋元自归。所谓一根
音释¶ 第 564c 页 X14-0564.png
返元。六根解脱。由是十方皎然。犹如琉璃。内悬明
月。此乃亲證空觉。不同前文由戒定所发得相似
位也。
△二顿悟无生。】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
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
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前文十方皎然。如净琉璃。是由发明空觉。故能销
镕根器。身心快然。于自当念。妙得平等。见如来圆
觉果海。顿现因中。不二随顺也。此无生忍。便巳成
就乾慧之体。后乃标示其名。

上五示三种渐次竟。
△六安立圣位。分八。初乾慧
地。】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
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乾有
其慧。名乾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欲爱乾枯。即上尘既不缘。根无所偶也。根境既不
偶。则子缚不生。虽有果缚。尽此报身。更不相续耳。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圆明。蓥十方界。亦犹十
方皎然。如净琉璃。内悬明月。此正当圆教初住。初
心发明。便与如来同一体性。所谓如来密圆净妙
皆现其中也。圆教十信满心。方成此位。此经即于
十信所圆真智中用作因位。以与极果相成。究竟
初心。二俱不别。然则此位之下。复立十信何也。十
信各有行布。此特先标本智。因上增进从离尘脱
音释¶ 第 565a 页 X14-0565.png
根。巳得旋元。与此相符。故特珍重言之。若圆教即
以此位为初住。亦指信极所发耳。
△二十信。】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馀。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此即乾慧根本智眼。观本觉心。如箭锋拄。故曰中
中。此的一破则顺流而入。始本交融。圆妙开敷。言
之莫及。故曰重发真妙。妙信常住谓常住真心。从
信入妙。分别无明。一时顿灭。唯一中道。智眼纯真。
此大乘初心。即能预知极果。尽此十心。同一本智
也。】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
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
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由一真信。便能圆通一切阴入处界。俱得无碍。此
非根本智明。人法二执。分别顿尽。岂能自在也。舍
身受身。一切习气。此人法俱生。在分别既尽时。生
灭念歇。自尔现前。如人初觉。一切梦境。了了如见
也。】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
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纯真。亦指本智。积久益明。虽有习气。了知无
碍。故曰通一精明。即以精明。泯智归理。故曰进趣
真净。】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音释¶ 第 565b 页 X14-0565.png

【智入理而逾纯。此蹑前位所得。】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智得理而智益精。理得智而理逾湛。所谓寂妙常
凝。非无照而得此。此亦蹑前位而互见也。】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此乃定慧双融。觉心常住。如百川入海。静深不摇
矣。】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亦承上寂照湛澄。心安如海。亦如放舟中流。东西
不触。不持之持。用意良深。此乃发真断惑之际。所
谓十方如来气分交接也。智者大师云。同除四住。
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即指此位。】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
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此保持即蹑上保持安住之妙力。以回佛慈光也
诸佛慈光。无不普照。惟行者理智未融。则不能相
接。今以本智寂照之力。回佛慈光。以归自心。即以
自心光明。向佛安住。如两镜相照。重重涉入。华严
论云。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
不离于当念。于斯可證。】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
名戒心住。」

【心谓自心。光即佛光。密回即互相涉入。自佛他佛。
感应道交。成一妙净。无为即无功用道。无遗失谓
音释¶ 第 565c 页 X14-0565.png
不暂落有为。盖随念敬慎之意。故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住戒谓住于无为戒心之中。渐至自然。便能随愿
所向。不堕有为。总此十信。皆乾慧之所显发。融成
一心。以入初住。下文自明。
△三十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
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方便即指前十心。以此十心离妄显真。发智契理。
顺彼佛流。圆归自体。安住觉海。以无为心精任运
色身。而发晖自在。唯一乾慧。妙用无亏。分證十心。
发明当念。标于信前。成于住始。究于等觉。无踰此
心矣。】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心中发明即前所发之心。如净琉璃内现精金。精
金喻真如坚利。琉璃喻智体空净。以空净真智。妙
运十心。净治无明。以自依止。故曰治地。】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地即前治成之心地。涉知者随所涉历。妙智圆
融。所谓文殊普贤。圆成一佛。所向十方。不落空有。
在因地中。巳无不备。】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
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蹑前行符理智。冥与佛同。虽未究竟。气分相接。密
音释¶ 第 566a 页 X14-0566.png
齐果德。入如来种。如人在中阴。于有缘父母。机感
冥交。渐成胎育。生贵者将生佛家。为法王子也。】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巳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
足住。」

【上入如来种。此则觉胤巳成。虽在胎中。人相不缺。
言权实二智。具足方便。故曰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者谓慈悲摄物。权实互隆。此皆本自觉心。实
相如是。内外同符。肇公云。实相之相。即如来相。】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承上心相一如。故曰身心合成。日抵妙圆。任运增
进。故曰不退。】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卢舍那。此云净满。十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
身。如来身。法身。智身。国土身。业报身。众生身。虚空
身。如来身亦自具十种。谓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
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一时具足
者此十妙应在极果位。如摩尼珠。五方各映。今虽
未得一切种智。而智体巳具。障尽所显。随位而彰
也。】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华严此位菩萨习学法王十种亲密之事。堪任绍
续。称法王子。温陵云。自登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
方便至童真。名长养圣胎。长养功成。名出圣胎。】
音释¶ 第 566b 页 X14-0566.png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
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华严十住满足。与十地冥符。故云初发心时。便成
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相。所有闻法。不由他悟。具
修十种智力。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
身。湛然应一切。此经亦云十身灵相。亲为佛子。陈
列灌顶者华严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
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奏诸音
乐。取四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
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
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彼明十地。此指十住。
彼约究竟。此约分得。无生忍中。一位遍具。非同馀
乘。
△四十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巳。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
随顺。名欢喜行。」

【具足无量如来妙德。此结上理智权实。修习如来
德相。巳获满备。此乃起行。故云十方随顺。随顺有
二。一能随。菩萨至此。妙智方便。德性慈柔。能舍巳
意。二所随。众生根欲。种性备悉。迟速大小。随机随
时。无有所失。自生法乐。生彼利乐。故曰欢喜。】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既能随顺。即获善利。拔烦恼苦。与菩提乐。俱为实
益。故名饶益。】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音释¶ 第 566c 页 X14-0566.png

【曹溪云。若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
是自性现。又曰。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
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若曹
溪者。真可谓忍力随顺矣。】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上言自觉觉他。得无违拒。此乃随诸种类。对现色
身。十方三世。当念圆满。此由菩萨深达法空。发十
无尽愿行广大。故曰无尽。】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如来种种法门。皆从真实智慧。出生言说三昧。能
随自意。种种譬喻。得法实相。无少违误。菩萨至此。
一切合同。盖由修习自性三昧。于一切法。无二随
顺。所获妙智。与佛冥契也。】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于同现异。于异现同。即同即异。即异即同。此不思
议妙智。事理融通。无非一法界性。自在无碍。故曰
善现。】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
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上言身说善现。此言尘刹相融。乃一切法空。一切
法如幻。自心无著。故诸法亦无碍。此由实證。非直
圆解也。七行经云。此菩萨以无著心。于念念中。能
入阿僧祇世界。于诸世界。心无所著。又于毛端遍
现世界。于一毛端处。尽不可说不可说刹。教化众
音释¶ 第 567a 页 X14-0567.png
生。如一毛端处。一一毫端。皆亦如是。乃至不于一
弹指顷执著于我生我所想。】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波罗蜜此云到彼岸。同异之身如是。同异之说如
是。能现之尘如是。所现之刹如是。一一各得自相。
非可智知。不容言说。是为第一波罗蜜。固可即现
前日用證知也。此最尊无上法要。故云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如是总承上一切无碍法行。伹云能成十方诸佛
轨则。此乃回到大悲利生。是为大行。经云。菩萨安
住此行。为一切众生作清凉池。能尽一切佛法源
故。】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从性起行。全行是性。故知一切妙用。皆归真实。此
无漏清净。不是神通。亦非法尔。璎珞经云。二谛非
如非相。非非相。名为真实。證真菩萨。自性缘起。不
思议境界。不离自性而有所现也。李长者云。一切
自在神通之慧。出入妙定之门。皆不离无尽真心。
致兹无碍。
△五十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巳。纯洁精真。远诸
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
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满足神通指八行巳前。成佛事巳指九行成佛轨
则。纯洁精真指第十行一真无为。上虽异同各现。
音释¶ 第 567b 页 X14-0567.png
尘刹圆融。犹是以行成理。自利心胜。故于第一回
向独回此心。令生广大也。度无度相则能度之智
俱亡。是真无为。所度之理亦泯。是真涅槃。菩萨平
等悲智。方能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也。李长者云。以
十住初生诸佛智慧家。虽有第七方便波罗蜜。成
大悲行。然为创始应真。出世心多。十行位中。以智
眼慧眼法眼。观根利生。化令出俗。此十回向位中。
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将十住初心所
得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门。处俗利生。
回真入俗。故名回向。大意以无作法身。无依住智。
以十回向大愿调和。令得成就大慈悲利众生之
行海。令使一切思量分别。便为智用。令使一切知
见。总为禅门。令使理性本寂定门。起差别智身慧
身变易身。令使一毛孔中。安立一切佛利众生刹
悉皆无碍。令使有为无为。一法界自在。故如是回
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于自性上起一著想。皆为可坏。于法性上起一离
想。皆为可离。此于心法皆得实相。以为利生第一
广大无碍。涅槃生死。俱为幻化。如是回向。是为不
坏。】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妙湛。为三世如来平等觉心。上于利生处得
度无度相。离远离幻。益显觉心湛寂。本无起灭。所
音释¶ 第 567c 页 X14-0567.png
谓悲智互成也。此以回向佛道。而实以自觉心。等
于诸佛。即知一切众生亦无别觉。无有众生得灭
度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耳。】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即指本觉。承上觉湛巳能等一切智觉。同诸
佛觉。以此发明。亦即等一切理地。同诸佛地。理智
一如。等于法界。一切身说。应现无尽。】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即理地。如来即智觉。承上二位理智交融。身
土相即。以此发生一切功德。广大无尽。故曰藏。】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此亦蹑上如来世界理智一同。即于同中圆满清
净因地。以此发挥取涅槃果。故知此果具足因中。
顺流而至。深得生佛平等善根。用此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
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即上位平等善根。此根既成。即于圆證自性
时。见一切众生巳成佛道。故能等观众生。无二解
脱。此真度无度相者也。】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
回向。」

【一切众生平等。则一切法亦自平等。平等之法。无
有高下。即离俱非。唯一觉心。内外无著。净名云。不
音释¶ 第 568a 页 X14-0568.png
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
碍。稽首如空无所依。此真如自相。随在相应耳。】

「直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即离俱泯。则真如体性。圆遍十方。任运大悲。自在
成就。】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智理无碍。摄尽真如。此德性圆成也。一真法界。无
法界量。等如虚空。是为法界无量。华严云。此菩萨
所修愿行。等法界。如虚空量。尽回与一切众生。同
向一究竟菩提。不唯此位。前后诸位。无非此义。

六四加行。】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
加行。」

【此四加行。正与先标乾慧之意。互相含摄。盖以乾
慧从三渐次之后。巳得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
皎然。如净琉璃。内悬明月。此即十信心所获根本
真智。以此真智。发真妙用。调和理智。等均定慧。融
通体用。至四十一心。然后加行。但曰即以佛觉。用
为巳心。盖非此时乃知佛觉之为巳心也。良由乾
慧发明。历诸方便。虽皆妙圆。然證心偏胜。不觉佛
果高悬。至此益信初心。更无二佛。一回亲切。比前
增彻。今此加行。目为妙圆。乃转功就位之极。不同
别经仍作功用也。】

「即以佛觉。用为巳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
音释¶ 第 568b 页 X14-0568.png
名为煖地。」

【本有觉心。久为功勋所掩。至法界量消。性德圆成。
初忘下劣。若现不现。然本智内熏。如有烟气。故立
煖地。】

「又以巳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
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巳回佛觉。用作巳心。即以巳心。履佛觉地。任心所
向。无非佛用。然志气初增。稍涉矜重。似依非依者
如童稚初行。顿忘依倚。此心相未尽。所谓微碍者
非实有法碍也。喻如山顶。足有所履。故以喻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心佛二同。则佛心双泯。只此当念。非忘非忆。如忍
事人。非怀非出。正喻中道之不可名言也。】

「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非迷非觉。谓之中道。中道亦非。关棙一转。大道享
衢。全彰日用矣。所谓世第一者如转轮圣王。巳齐
天福。未离人间。此亦可想其理行之极。数量即指
迷觉中道也。
△七十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
境界。名欢喜地。」

【自四加行后。会佛归巳。迷觉中道。二无所目。方于
菩提深达源底。故曰觉通如来。不曰通如来觉。此
以本自觉心。自然与佛契同。圆彻乾慧。实履其地。
心眼通明。初得法乐。故云欢喜。此地二空所显。名
音释¶ 第 568c 页 X14-0568.png
为遍行真如。谓遍一切诸有为法。无一法而非二
空也。华严以此地修檀波罗蜜。以前四十四心一
切方便。至此舍尽。任运利生。以悲满智。正与悉檀
相符。非此乃修也。下地例此。】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异性即异生之性。异性本同。以有我法二障。故称
为异。前地巳得断障所显。是深达同性。今言同性
亦灭。益信生佛同体之智。即名为垢。所为法界一
真。犹存见隔也。由此二地始断所知俱生一分。及
彼谨犯微细三业。成就性戒。故称离垢。合戒波罗
蜜。】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净极即蹑前地离垢。见尽性彻。由内心净。能发光
明。此光明从性净所得。非从定发也。华严配忍波
罗蜜。一切忍力。亦由净极所胜耳。】

「明极觉满。名燄慧地。」

【明极亦蹑前地。既发性明。则一切微细现行二障。
能障觉心者。一时净尽。斯觉体圆满耳。此地證无
摄受真如。谓不为现障之所摄取。觉心明净犀利。
为精进度。】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异谓异性。同谓同性。生佛二途。各有所至。此不能
至。极难担荷。故曰难胜。是知不涉二途。得大自在。
乃为第一禅波罗蜜。诸疏论皆云。真俗二谛。极难
音释¶ 第 569a 页 X14-0569.png
相应。难合能合。此为难胜。似与经文微戾。盖谓同
异所不能至。非谓同异之所难合。此有差别。不可
不味。】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此于同异所不能至。得无为真如。随处露现。绝一
切转合回互之想。所谓大智现前也。此地證无染
净真如。若存染净。则现前不得自在。在五地随俗
利生。巧达五明之后。故所證更自明决耳。】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瑜伽云。第七名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第八名无
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二位皆无相住。然七以加行
功用之尽所现无相。尽真如边际。从功极所显。所
有建立。无异如故。现行微细顿尽。远去下位。故云
远行。】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加行功用至此巳歇。唯一真如常住不变。唯识云。
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故云不
动。菩萨成就此地。念务皆息。乃至佛心菩提心涅
槃心尚不现起。何况起于世间之心。由本愿力。诸
佛劝发。然后十身相作。得大自在。】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前位舍阿黎耶。住真净如。同于罗汉。断分段身。出
三界道。此乃发真如用。从如起智。具四无碍。作大
法师。经云。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何等为四。
音释¶ 第 569b 页 X14-0569.png
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智。
以此智故。名为善慧。】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巳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
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从此巳往指乾慧以后。此地以前。一切断證之功。
至此方毕。盖以功毕而得修习之名也。慈阴悲。妙
云智也。悲智圆备。可能阴庇众生。以此因位之极。
将合涅槃果海。如云遍虚空。覆含无外。更待霖霔。
普润法界矣。法即法身。云该慈阴。楷定上语。以称
斯位。
△八结等妙二觉。以显乾慧成就。从渐次终
于菩提。】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从因入果曰顺行。从果入因曰逆流。如来果位巳
极。念众生轮转。示现报化。从真寂界。入生死海。是
为逆流。菩萨依如来教。从生死海。发根本智。历五
位修行。至于等觉。是为顺行。顺逆皆至觉际。故曰
入交。妙觉即佛。佛从此逆。菩萨从此顺。故曰等觉。】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巳。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
慧地。」

【是觉即指等觉。谓至此觉乃获也。八识颂云。金刚
道后异熟空。无明有生住异灭四十品。从断灭起。
至金刚道后。方断无明生相。故此金刚亦指等觉。
谓初乾慧至等觉心中。始获圆满。前云未与如来
法流水接。盖自初心发明。犹是众生佛性。历五位
音释¶ 第 569c 页 X14-0569.png
以至等觉。而后知更无别有耳。】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等觉者。究竟穷尽微细无明。是有所断。名有上士。
妙觉者。究竟解脱无上佛智。是无所断。名无上士。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乃总结上文。从获乾慧。转溯
所历信住行向加地等妙。如人到家。回忆途路。始
知历尽劬劳。却似未出门时更为直捷也。单复云
栖云。位各一位为单。一位具十二位为复。以单重
复。以复重单。各尽十二。大乘圆位。一位具一切位。
不同藏通。一位不知一位也。是故初心便同究竟。
至于妙觉。无踰初心。无上道果。即在众生现前日
用。直未易谛信耳。】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證。渐次深入。」

【种种地即指前十二位也。金刚喻定。不但等觉。地
地皆具。方能随位断證。亦即初乾慧心也。此金刚
如幻三昧。观察一切诸法。与所断證行智。能所皆
空。然后于圆定中。用如来圆智。渐次深入。奢摩他
翻寂。毗婆舍那翻照。此奢摩他。毗婆舍那。以清净
尸罗清净闻思所成正见为因。以善清净心善清
净慧为果。从初心以至空竟。对治微细二障。究竟
證得无著无碍一切知见。建立最极清净法身。十
种深喻。谓幻人阳燄水月空华谷响乾城梦影像
化也。】
音释¶ 第 570a 页 X14-0570.png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
提路。」

【自乾慧历信住行向四加行十地。共五十五位。等
妙是果。即菩提路也。皆以三增进者由三增进所
发初乾慧心。故此转结也。】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表圆观。为如来真修。若实有则成阶级。实无则
成断灭。二皆邪观。毕竟圆融行布。行布圆融。斯真
法眼矣。

谛观法界。自凡讫圣。唯一乾慧而巳。迷此乾慧。则
流转四生。穷十二类。种种乱想。更非他物。在乱想
中。望乾慧地。亦犹乾慧望于极果。都如分外。而不
知舍乱想必无乾慧。亦犹舍乾慧必无极果也。遂
以乱想为乾慧。似有悟迷。及至乾慧。回观乱想。悔
不安住。尚若逊其所不及者。然后知迷之未易得
也。迷中之悟。如值木盲龟。悟中之迷。似劳形避影。
极果亦然。未至极果。则乾慧为因。以果示因。只在
目前。以因望果。徒纡心外。淬如幻之剑锋。斩乾城
之六贼。投水中之月影。合镜里之空明。岂知月本
在天。空非观镜。唯瞪目而弗休。始回头而恨晚。明
知其故。未免有时。此乾慧所为至等觉而始信其
无他谬巧也。以乱想为乾慧。祇贵自知。以乾慧为
觉心。亦须亲到。历三增进。岂假问人。及四加行。谁
为佛觉。终是性慧内熏。力穷自见。虽地上之顺流
音释¶ 第 570b 页 X14-0570.png
可至。极金刚而乾慧始圆。逆究竟于初心。證佛心
于群妄。众生成佛。唯佛乃知。佛即众生。众生不觉。
识此而后可无邪观矣。

上六示修證始终位置竟。
△七结经名。】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
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文殊于本经。此为四出。初持咒往护。次问二种发
明。次敕选根。今结经目。此经重根本大智。一切众
生。循根揽尘。由迷本智。是生颠倒。转识成智。最为
直捷。涅槃云。有烦恼则无智慧。有智慧则无烦恼。
非以智破烦恼。烦恼即智。为示深义。故须始终归
本文殊也。】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
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如来藏性。本不可见。性相无二。故称佛顶。悉怛多
般怛啰。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此即如来无上宝印。
十方如来于此具大法眼。清净无为。体用兼备。首
标此义。】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
提心。入遍知海。」

【此约悲度立名也。救护亲因前文云。如来行此咒
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
惊怖是也。菩提心谓真智。遍知海即涅槃真理。以
智入理。斯为究竟。】
音释¶ 第 570c 页 X14-0570.png

「亦名如来密因修證了义。」

【因即本修因地。本修因地。不生不灭。本觉秘密。非
声闻缘觉之所能知。顺性起修。不落阶级。是为了
义。非不了义。此约人法立名也。】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性体含容法界曰大。楷定凡圣。一路涅槃。即法华
所谓唯有一乘。更无二三。曰方。由体表用。权实圆
融。大小均齐。曰广。莲华华果同具。喻佛性涅槃。因
果相彻。纯一鲜白。如华开敷。曰妙。随处称尊。曰王。
出生十方一切如来。曰母。首楞严是大总持。曰陀
罗尼咒。此约法体用得名也。】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此约密言。名灌顶章句。有受持者。如来以智水灌
其心顶。亦如轮王受职。菩萨万行。于此出生。归于
究竟坚固。一切如来。一切菩萨。同入毗卢自性觉
海。会因于果。此以果得名也。此经独重根本大智。
于修證门。皆寓圆摄。故如来特敕奉持。当为弘广
菩萨传教弘通。同于杂华。亦可一證。
△八闻法增
进。】

「说是语巳。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
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
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密印即指此般怛啰。为十方如来密印。了义即指
上文显示开悟修證。皆为直指了义。禅那中道妙
音释¶ 第 571a 页 X14-0571.png
智。谓获此智。圆入真理。一切心虑。皆得凝寂。此妙
智所得断證之验。故曰断除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长庆云。约四果地地别断。故初果身中断欲界一
地九品中前六品惑。證第二果。二果身中断下三
品。證第三果。三果身中断上二界七十二品。即得
阿罗汉。今阿难證二果。故断六品也。理虽顿悟。位
由渐證。故圆修亦准小乘相配。

上三广垂修范竟。
△四细别业果精剔魔外。分九。
初问六道生起本有妄习。】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
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
然。得大饶益。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
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
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
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
起。」

【开微细惑即指前所断六品烦恼也。若此以下盖
先原妙心遍圆。后会万法皆真。以起不应复有三
途六道。总出为复本来自有为复妄习生起之疑。
不知妄见即有。妄灭即无。不可以即无疑于即有。
亦不可以即有碍于即无。此为圆义。始于悟修两
无所误也。
△二问拨无永陷同分各私。】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
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巳。先于女根生大猛
音释¶ 第 571b 页 X14-0571.png
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
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
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
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
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问意总在为有定处为复自然也。彼彼发业各各
私受盖疑自然。应无定处。故下文云。不断三业。各
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即答此意。
宝莲香未详所出。交光云。宝莲香尼所犯有三。一
犯淫。二谤戒。三误人。渐至极重。故堕阿鼻。琉璃王
经云。初迦罗卫国。有舍夷贵姓五百长者。为世尊
造讲堂。誓曰。沙门梵志。乃至群黎。不得先佛妄升
此堂。舍卫太子琉璃。与梵志子好苦。定省外氏。见
堂高广。顿止其上。贵姓骂曰。此婢生物。敢于中坐。
催逐令出。太子语好苦。释种辱我至此。我绍位。汝
当告我。后即位。好苦来告。集兵伐迦罗国。杀舍夷
人三亿。佛言。却后七日。当入地狱。涅槃经云。佛言。
善星比丘。虽复读十二部经。坏欲界结缚。得四禅。
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之义。亲近恶友。退失四禅。退
禅定巳。生恶邪见。作如是说。无佛无法。无有涅槃。
如来虽复为我说法。而我真实谓无因果。今者近
在尼连禅河。如来即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遥见
佛来。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入阿鼻地
狱。
△三示众生内分外分。分四。初总标。】
音释¶ 第 571c 页 X14-0571.png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邪见指宝莲善星拨无因果。琉璃见佛讲堂。敢于
先登。闻言不悔。反更生瞋。即一阐提。亦为邪见。】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
分开内分外分。」

【真性本净。由妄见起惑。因惑造业。遂有妄习。惑业
为因。故为内分。反此则为外分。下文自详。
△二内
分。】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
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
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
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
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众生从无明妄见。结为我体。便有违顺。顺我生爱。
损爱生瞋。是瞋亦由于爱。故爱为情本。以此名为
内分。谓众生分内所有也。情根凝重。理必从坠。水
亦流下。即事可明。情爱不断似流。牵滞自缚如结。

△三外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
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
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
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
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音释¶ 第 572a 页 X14-0572.png

【众生执我。动念随情。此不随情。外生渴仰。故曰外
分。想必从理。对情实而谓之虚。气以理胜。故生胜
气。轻清雄毅飞举冥现轻身。皆想虚气胜之验。

四别情想转重。分八。初纯想。】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
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
相交。」

【众生执我。谓是我心我体。此平日所习。故生为顺。
死为变。谓反其所习。故曰变流也。未舍煖触即现
阴之末。中后阴之初。二习者前识为故习。后识为
新习。正当此时。现生所作之善恶。与后生所感之
升沈。瞥尔现前。如所梦觉。见梦中事。】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
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纯想生天。此为常途。今开纯想兼有福慧愿生佛
国者。须知虽兼福慧。未有愿力。亦未遂生佛国。众
生以业生。菩萨以愿生。则愿亦不可少耳。
△二情
少想多。】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
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
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
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情少想多。飞举不远。此但通举。其间一二三四。应
有差等。别开善愿善心。则不在此中多寡较耳。

音释¶ 第 572b 页 X14-0572.png
三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明聪幽钝。各就情想中分。如同是一想。此以事胜。
彼以理胜。则入理之明。必资聪慧。同是一情。此耽
恩爱。彼专阴险。则险诈之幽。必感昏钝。
△四情多
想少。】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毛群羽族。同是六情。所谓轻重者。亦即六中较量。
如上情想均等之中。亦各有聪明昏钝之别也。

五七情三想。】

「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
常被焚烧。水能害巳。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沈下水轮生于火际谓水轮之下。有火轮际。近在
地狱。此类属阎罗所领。受火气而生。身依火中。为
火烧然。纵得水饮。亦化为火。故为水害。
△六九情
一想。】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
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风火二交。乃第七热狱。此无间。对有间说。受苦稍
重。非下阿鼻也。
△七纯情兼谤等。】

「纯情即沈入阿鼻狱。若沈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
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
阿鼻地狱。」

【此在阿鼻常途中。别开谤法犯禁妄说滥施四种。
音释¶ 第 572c 页 X14-0572.png
别寄十方。不局一方者。劫数成坏各别。极长久难
出耳。
△八结同分各私。】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造各自私。受当同分。此答报有定处。元地即定处
也。

情想皆心。何名内外。若以情为众生分内。想必勉
然。世间一切善行。不由本心。因既不真。果何能致。
曰。此由众生妄见有我。从妄见我。见有我心。见有
我身。循妄身心。一念一行。无非为巳。故众生造恶。
是为真恶。众生造善。未为真善。盖谓恶必徇私。随
顺妄我。是故为真。善乃从公。无与于巳。易邻于伪。
世间圣贤若不由发明本性。得本真心。从本真心。
出生善业。观其所由。未易穷诘。故有勉力进修。稍
涉身名。犹为巧顺妄我之所变现。何以故。真性无
我。若发明者。依性起用。所有及人之事。彻见一体。
更无近名之意。故知众生情为真情。由妄我生。皆
顺我故。想因慕善。皆损我故。若能以损我之想。反
顺我之情。增一分损。即减一分顺。损我之想愈明。
则顺我之情益劣。始由勉强。循至自然。以此而望
于顺性之业。本源虽别。功用恰齐。此纯想诸天所
为光耀无极也。福极慧生。或得心开。见十方佛。或
遇善友。方便悟明。则又循想发真。谁复云伪矣。

上三示众生内分外分竟。
△四示十习因六交报。
分六。初总标。】
音释¶ 第 573a 页 X14-0573.png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
交报。」

【此等承上情想多少之别。皆众生自业所感。非于
心外实有报地也。十习六交乃就恶业。以示总别。

△二正示十习因。分十。初淫习。】

「云何十因。」

【苦系生于惑业。目之为因。因极于十。以尽恶果。十
因唯淫是身业。馀皆意口也。】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
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煖相现前。」

【此以根境相摩。为发业之因。交接即指根境也。研
磨成火。动于心。应于体。喻以自手。但取煖相易见
耳。】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即以二习相然。得作受必然之理。铜铁所触之身
为根。身所受触之铜铁为境。根境无二。因果宛然。】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
如避火坑。」

【色目者因色名目。因目名色。故曰色目行淫。同名
欲火。当知如来根境。无根境相。下皆例此。菩萨深
知欲因。又为行人持示远离之鉴。
△二贪习。】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
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
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
音释¶ 第 573b 页 X14-0573.png
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
瘴海。」

【淫于贪中别开。以示最重。故此贪专指财物也。计
谓计较。计较驰求。有吸取前境之义。坚执此心。如
水成冰。揆因知果。乃有八寒地狱。二习相陵。总非
他事。
△三慢习。】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
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
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
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
巨溺。」

【陵欺侮也。发于恃心。如恃势恃名。皆有驰骋腾跃
之状。此即血河等之所感召也。本文喻如口舌绵
味。乃高举自得。遂成流漫。不可不警矣。
△四瞋习。】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
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鎗锯。如人
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
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
见瞋。如避诛戮。」

【因在忤结。结心成金。内外二习。交相感发。本所自
作。还教自受矣。
△五诈习。】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
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
鞭杖挝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
音释¶ 第 573c 页 X14-0573.png
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交诱有调弄牵制之力。故其所受。皆其所施也。如
水浸田。草木生长。亦形容其行诈谄挟。用心滋蔓。
众生之情。备极于此。
△六诳习。】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
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
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
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诳属于罔。诬罔之心。多诸杂糅。变幻漂沈。如水风
荡。此没溺飞坠之所感致也。飞心随风。备悉其态。
各无所见。则罔人自罔。正在不觉耳。
△七怨习。】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
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
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
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冤成衔恨。则一切阴险。无所不备。其祸必极于飞
石槛车等事。投掷擒捉。皆其所欲致于人者。反在
目前。众生于此。当无自悔耶。违害鬼。常伺取人。鸩
鸟名。其毛羽划酒。皆能杀人。
△八见习。】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
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执文籍。如行
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
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有。是故
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
音释¶ 第 574a 页 X14-0574.png
遍执。如临毒壑。」

【见恶见。恶见有五。一身见。执我我所。二边见。执常
执断。三邪见。邪悟错解。拨无因果。四见取。谓一切
诸见。非因计因。非果计果。执为最胜。能断智慧。五
戒取。执自戒定。或邪戒定。谓为最胜。凡此诸见。是
巳非彼。故曰违拒相反。乃有一切勘问考讯诸感。

△九枉习。】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
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搥按
蹙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
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诬谤为枉。谓本无之事。比之谗贼逼枉良善也。合
山合石诸境。皆枉逼之所感现。一切押捺。则见诸
事矣。蹙漉谓榨淋出血也。衡度如迫窄孔中衡度
其身也。谗虎谗能伤人。惨于虎也。
△十讼习。】

「十者讼习交谊。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
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
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
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讼习本于覆藏。然巳心不昧。必生疑悔。本具鉴见
照烛之用。故有恶友业镜之果。不敢自发。名为阴
贼。戴山履海。适足自压耳。

上二正示十习因竟。
△三总举六报。】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
音释¶ 第 574b 页 X14-0574.png
根出。」

【业本识造。初从六根出。还从六根受。故曰报。一根
所造。六根同受。此造彼受。彼造此受。故曰交也。业
并由心。报多约色。然色之所受。心岂不知。又现生
之色。与后生异。要为识变。故知全色皆心也。
△四
正示六报。分六。初见报。】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
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
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
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
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𦦨。烧味。能为
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垆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
煽鼓空界。」

【业皆由识。从眼所引。便为见业。故感临终见火。以
眼取色为因。即眼见猛火为报。由眼招报。遍于五
根。亦犹一根返源。六根清净。悟迷真妄。当无二辙
耳。明暗皆属见境。见业巳满。尽见境界。无非苦系。
由是烧听。烧息。烧味。烧触。烧心。始由一根所造。五
根同受妄乐。今由一根招报。五根同受妄苦。苦乐
皆妄。要无所逃也。
△二闻报。】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
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
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
幽魄沈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
音释¶ 第 574c 页 X14-0574.png
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
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
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波涛声之最浩淼者。故闻报所招。先见没溺。温陵
曰。观听旋复。则水不能溺。依之造业。能感波涛。亦
一巧合也。雷吼毒气。皆非见境。亦惧眼周慞之态。
不可过泥也。雨雾毒虫。乃闻波蒸变。皆有恶气。与
鼻相应。畜鬼阴类。与电雹雷雨。悉晦冥波荡之象。
闻业所感。不出斯类。
△三嗅报。】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
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
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
闷绝于地。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
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
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
无量𠯗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礰。击碎身体。」

【从地涌出。气自下升上故。质碍也。履通也。即上通
闻塞闻二相。见属火。则冲为火炬。闻属水。则冲为
没溺。味随气变。则为馁为爽。体受气熏。则为绽为
烂。思因气蔽。则为灰瘴。为飞沙。总之一根感报。则
五根扰乱。随类各现。
△四味报。】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
猛𦦨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桂网。倒悬其头。
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肉。
音释¶ 第 575a 页 X14-0575.png
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如是尝味。历尝。则能
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
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
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贪味。则罗网烧捕一切羽毛鳞甲。皆如其因施。以
为果受。毫发不爽。承领也。忍受也。物之所忍受于
我者。今皆领之。遍历诸根。无非贪味取物之事。报
何巧欤。
△五触报。】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
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
虎狼师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鎗槊。驱入城门。
向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
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
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
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
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
为煎为炙。」

【触有离合二相。合则触合逼体。离则触离分身。道
所趋狱路。观狱王门阙。与厅与案。皆为治罪处也。
馀约文可解。智论云。此触是生结之大因。系缚心
之根本。何以故。馀四情各当其分。此则遍满身识。
生处广故。多生染著。以其难舍。故多作重罪。若堕
地狱。一名寒冰。二名炎火。此二部中。皆以身触受
罪。苦毒万端。此触名为大黑暗处。危难之崄道也。
音释¶ 第 575b 页 X14-0575.png

△六思报。】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
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
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
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如是邪思。结思。则能
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證。结听。则能为大合石。
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
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
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意思生灭。因身坏而见国土倾𡉏。又意思悠忽如
风。舍煖触时。业风吹荡。意思先觉。不觉则荒莽无
据。觉则众苦交攻。众生不识自心。随意思流转。业
识茫茫。未有果报。且无自主。况当报至耶。方所受
罪处也。温陵云。结听则为大合等。水土交感也。车
船槛乃息气乘乱思所变也。尝即舌根。声所自发
也。大小以下皆言其身。乃乱思见于触业。极其幻
出耳。

上四正示六报竟。
△五结因报全缺。再答别造同分。】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观迷妄所造一句。尽诸因报。俱非实有。迷自本心。
妄见前境。起惑造业。犹如梦中。当下自知。如梦而
觉。所有现前。真如残质耳。】

「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音释¶ 第 575c 页 X14-0575.png

【十因六报。兼根兼境。谓之同造。此阿鼻苦与劫数。
皆称无量。故与无间别也。各造者时固不同。因亦
有间。虽兼根境。在八无间。苦劫俱减。】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
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
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身口意。则三业悉全。杀盗淫。则身业俱犯。以此而
入十八地狱。则知三业不兼。身业唯二。应入三十
六狱。若现见一根。是为身口意之一。单犯一业。是
为杀盗淫之一。当入一百八狱。】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
非本来有。」

【别作别造者各各有私也。入同分地者众私同分
也。此正结答为复自然为有定处。即前文云众同
分中兼有元地也。又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故知
众私若有。同分俨然。如在梦中。觉何所有。决定决
定。眨眼从头矣。
△六示馀报。分十一。初总标鬼报。】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
诸馀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此言馀业。举三极重。以例其馀。皆于地狱受罪既
毕。复受鬼身。以尽馀报。非破律仪者破而又非。言
无律仪也。菩萨般若。如来涅槃。皆众生慧命。一犯
一毁。故为极重。
△二十种鬼类。】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音释¶ 第 576a 页 X14-0576.png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贪惑为罪。
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贪恨为罪。是人罪毕。
遇虫成形。名蛊毒鬼。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
名为厉鬼。贪慠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贪明为罪。
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贪成为罪。是人罪毕。
遇明为形。名役使鬼。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
名传送鬼。」

【于物生贪。故馀报鬼趣。仍托于物。凡一切依草附
水以为妖怪。是其种类。牝牡相诱谓之风。淫习之
馀。故遇风成形。魃女鬼。亦曰女妖。此感淫佚而受
也。惑即诈因。凭虚惑正。如狐狸能现美男女。此媚
惑之鬼。故名曰魅。恨为怨因。怨恨之馀。仍为蛊毒。
故凡毒蛊。皆鬼所托。怀瞋不巳。积抱成忆。乘人衰
运。入身为疾。谓之疠鬼。高举陵人。托气为质。中无
所有。常自饥饿。此慢馀报也。诳罔虚矫。以欺无识。
为心幽隐。故遇幽成魇。魇惑寐者也。执见明悟。外
道异解。与正相拒。其馀报能假日月光华。山川灵
气。以自成形。名为魍魉。成枉因。押枉成證。其馀报
必凭明显。以供役使。名役使鬼。如灵庙使者之属。
引党自覆。如鬼附人。今巫祝为鬼所凭。传送吉凶。
此讼馀报也。
△三结鬼报。】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乾。上出为鬼。此等
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
音释¶ 第 576b 页 X14-0576.png
所有。」

【此结十因馀报。而曰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
有。须知妙性圆明。现在地狱三涂。常无间歇。所谓
佛性流转五道也。菩萨随类现身。皆为此故。是安
知无善根众生。在极苦中。当下发明者。况人而可
自弃耶。情报既尽。故云业火烧乾。
△四总标畜报。】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
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此想皆情所摄。非上情坠想升之想也。既云情想
俱空。则畜生单为偿负。然馀习增上。亦各随类。下
文自详。
△五十种畜类。】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风魃之鬼。
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徵一切异类。畜魅之鬼。
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虫蛊之鬼。蛊灭报尽。
生于世间。多为毒类。衰厉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
多为蛔类。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和精之鬼。
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明灵之鬼。明灭报尽。
生于世间。多为休徵一切诸类。依人之鬼。人亡报尽。
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附物为怪鬼。抱块作枭伦。此贪物馀习。咎徵如群
鼠众雀。兆为荒俭。商羊水灾。鹤舞旱应。诈为魅惑。
馀生狐身。前鬼附畜。此竟作畜也。毒类蚖蝮蛇蝎。
蛔类即蛔蛲。前厉鬼乘衰。此蛔蛲附腹。食类即一
音释¶ 第 576c 页 X14-0576.png
切生命。可作饮食。昔为鬼饿。今供人饱。服类今蚕
丝兽毛。皆堪服用。应类如社燕宾鸿。皆应时至。此
见习精耀之所感。在鬼托明。在畜休徵。即麟凤之
属。为人兆祥。非彼能致也。依人为鬼。畜仍依人。如
世猫犬。凡此畜类。虽偿夙负。悉是馀习。故各以类
感也。
△六结畜报。】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乾枯。酬其宿债。旁为畜生。此等
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
所有。」

【上结鬼趣云。则妙圆明。本无所有。此结畜报。又云
则此妄缘。本无所有。是知妙性不染。虚妄元无。再
三提命。所应自返耳。
△七带牒前问重示。】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
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
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菩提心中。本无一切业果。故自菩提心观此业系。
虚无实事。然以众生妄想凝结。现在迷中。不可言
无。所谓无我无作无受者。所作之业亦不亡。心悟
业空。境界自别。不可同日语矣。
△八酬剩还徵。】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
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
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
偿彼馀直。」

【分越所酬谓所酬之债。馀于所负。此或受负之人。
音释¶ 第 577a 页 X14-0577.png
诛求过甚。则此畜生还复为人。以徵所馀。如羊死
为人。人死为羊也。有力谓有能不失人身之力。如
宿世护法。受不杀戒。皆为长寿之因。福德亦夙世
所作一切三宝福德。此生未尽。故现世酬还。无俟
后生。例知富贵之人。偶为人负。当作此想。便无酬
上起负耳。
△九偿报相寻。】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
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
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
不可停寝。」

【此言财物力使。酬足即憩。若杀身命。抱恨无穷。今
世所酬之畜。即后生徵负之人。徵复成负。负复为
徵。无有了日。除是当人悟本自性。得真三昧。则业
惑两空。不则值佛出世。各得解脱。乃可休息。杀戒
当严。同于淫欲。不可不铭。
△十人道馀感。】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彼咎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彼狐伦者。
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彼毒伦者。酬足复形。
生人道中。参合很类。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
参合微类。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彼应伦者。
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彼休徵者。酬足复形。
生人道中。参合明类。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
参于达类。」
音释¶ 第 577b 页 X14-0577.png

【人道为五戒正因。今以畜生复形。故云参合。因贪
物堕者。在鬼附物为怪。在畜抱块为枭。复人为顽。
故知心附物则不灵也。贪欲所迷。为魃为咎。得复
人身。成于异类。不可与语。淫之能销铄人性灵如
此。狐为媚惑。丧失廉耻。近于昏庸。虽复为人。愚昧
弥甚。毒伦元鬼为蛊。在人为狠。习性难易。隔世犹
在。蛔伏人腹。心志微劣。人之寒贱。良有宿因。食伦
历刀砧之馀。柔性不振。在人犹尔。服用多出皮毛。
牛马馀习。劳累见于人身。应类有知时之识。明类
有世辩之聪。循类通祸福之故。世智辩聪。八难之
一。人之负才哲者。非出性慧。反足障道。其宿感固
自有由也。
△十一结馀感。】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
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
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悯者。」

【再结十因六报。皆由众生颠倒。虽宿债暂酬。而相
生相杀。终无穷尽。唯有遇佛闻法。见性为道。天上
天下。更无可了轮转者。众生懵然。为可怜悯。

上四示十习因六交报竟。
△五别修妄成。分三。初
总标。】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
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正觉即本元自性真觉。三摩地即自性三昧。舍此
皆为邪见别修也。妄念谓五蕴身中我体。以此为
音释¶ 第 577c 页 X14-0577.png
性。存想摄身。依于山林人不到处。功毕成仙。略有
十种。下文各详。
△二别成十种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
行仙。」

【捣合众药。而成膏饵。饵属凝滞。但可固形长年。不
能轻举。故为地行。】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草木多能永年。但须久服。方得成功。比饵较轻。故
得飞行。】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金石如养炼丹砂。九转大还。自此以上。皆外凭药
力。】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动止谓引导精气。如熊经鸟伸之法。自此以下。皆
取足于身也。】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津液即服津之法。津化而汗液自敛。肤[胜-力+天]凝密。此
以阴润销融邪火。而真火自足。故曰润德。】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精色即吸采日精月华。及云霞雾露之属。此虽藉
外。亦有内符之法。不则成风邪之疾。通谓与阴阳
之气相通也。】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此以符咒愈疾解厄。道家亦重弘济累功之事。兼
音释¶ 第 578a 页 X14-0578.png
摄静持。亦敛神聚精之理。故名奉成法。而实资内
力。故谓之术。以其及物。亦名为道。】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此以澄寂心念。不杂异想。乃抱一守静之常。道家
亦谓见性。如朗日晴空。而不知其同是思忆也。】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交遘谓水火交遘。所造四大。唯水火相济。则地风
从之。此从坎位起火。直透上关。化而为水。以会于
离。循此感应环运。目能化血成精。化精成气。至谓
男女媾精。又道家之魔说矣。】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人之一身。有主则变。无主则化。有变无化。则滞于
形骸。有化无变。则日就销殒。于此觉悟。则绝地而
行。时节若到。自能隐显随意。远近无迹。唯此一类。
与前第八。为道家正传。馀皆岐路耳。
△三结仙道。】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鍊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
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
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总结仙道。责非正修也。凡此十种。不出妄念。背正
知见。以此用心。穷极一生。十不一成。成亦仅延年
岁。纵得神变。亦为妄力所持。力尽沦坠。不如一日
修无漏业。即未成就。巳植正因。终不虚弃。又五戒
十善。径得天身。以天视仙。如王与民。天且易尽。而
况仙乎。心本无生。始背觉心。趋于生门。其间自有
音释¶ 第 578b 页 X14-0578.png
必然之理。得其肯綮。不劳功用。然生则必灭。无生
则无灭。别者拣非正修也。

上五别修妄成竟。
△六诸天差别。分四。初欲界。分
七。初四王天。】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
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
一类。名四天王天。」

【六欲皆以十善全缺粗细而为差等。此经不说十
善。但举淫断。以准馀善。非单一善也。妻妾之外。皆
名邪淫。心有所限。即不流逸。由不流逸。故言澄蓥。
此亦明理寡欲之俦。以此明邻日月。故生四天。性
觉常住。不求常住。即不修正觉也。
△二忉利天。】

「于巳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
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淫爱微薄。即无全味。此于世心。更较超越。故生忉
利。忉利翻三十三。此天在须弥山顶。四角有三十
二天围绕。帝释为主。以上二天。皆依须弥。名地居
天。离地八万四千由旬。
△三须𦦨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
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
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𦦨摩天。」

【逢暂去无。可知不逢欲境念必不生。即此类馀。情
想俱薄。故动少静多。便有空居之应。众生欲心浓
厚。遂多滞碍。反此则虚豁朗住。固可比量而知耳。
音释¶ 第 578c 页 X14-0578.png
𦦨摩此云时分。以莲华开合为昼夜。
△四兜率陀
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
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
名兜率陀天。」

【兜率陀此云喜足。后身菩萨。于彼教化。多修喜足
之行。得少意悦为喜。更不求馀为足也。应触未违。
此但随顺。故知一切时静也。精微约天而言。此天
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发弘誓愿。得生彼处。以菩萨
无漏力故。三灾不及。此指内院。今经约胜。
△五乐
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
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无欲应彼。同于兜率。在境无味。更过于是。横陈应
欲时境也。瑜伽云。由彼诸天。为自巳故。化为欲尘。
非为他故。唯自变化。变谓转变。变粗为妙。化谓化
现。无而忽有。
△六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
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诸乐欲境。不劳自化。现在受用。故云他化也。前但
无味。此巳超越。自住心与不住心之别。化指乐化。
无化指前四天。
△七结欲界。】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名为
欲界。」
音释¶ 第 579a 页 X14-0579.png

【人界于欲。未接巳接。身心摇动。天随境到。心止于
境。故云出动。心迹尚交。且非绝无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直指卷第八


** 音释



(音械)


(荣去声磨饰也)


(音利机棙也)


(音翠坚刀刃也)


(同擿马箠)


(音毁
蛇属)。


(音力石声)


(沈去声毒鸟)


(音菊诘也)
碾硙

(碾同辗硙开上声碎物之器)



(音促缩也)


(音诈压物器)


(音茂愚貌)
𠯗

(咎入声啮也)


(音朔矛属)


(音恣
插刃也)。


(音剳动也)


(音拔)


(音谒)


(音器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