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偈颂。偈颂之由有四。一论文体。二为机宜。三逗好
乐。四因未闻。论文体者。此方文体。先以文叙其事。后
以词铭其意。如来说经而亦然之。故先长行后重颂
也。为机宜者。利根众生。即繁长者亦能领略。钝根众
生。唯简短者可能明了。既所为之根宜有二。则能为
之说亦二。故先长行后重颂也。逗好乐者。如来说法
有长行重颂。如华之有贯与散也。或有好其散华者。
或有乐其贯华者。是以长行重颂两俱说之为逗其
好乐也。因未闻者。如来法会听者乃广。如先集者巳
闻之于长行。若后来者更为说之以偈颂。到会虽有
前后。法无不被者也。略言四种如此。若夫广明具如
法华疏。文可分二。尔时下经家叙起。真性下如来正
颂。正颂有二。初谓之应颂。应长行而说者也。即真性
等。二谓之孤起。别为发明者也。即解结等。此亦一往。
若细推之总一意耳。应颂分三。颂长行之标举释成
结显也。初真性等一行。颂标举。二言妄等行半。颂释
成。三结解等行半。颂结显。
初中。云真性者。如来藏
心妙真如性也。有为者。谓心之与见五阴三科七大
等法。以其造作而有故也。空者。即谓是法虽因造作
而有。然于真性莫非虚妄。故云真性有为空。缘生一
句。释有为空也。毕竟有为。何以是空。总由因缘和合
虚妄而生。因缘别离虚妄而灭。既是缘生。又是缘灭。
犹如大幻师以幻术作幻药幻出一切男女牛马一
般。故云缘生故如幻。以其如幻故云有为空也。无为
前之所以萦结。中间伦类之宛然。及夫次第之不乱。
三句之中具有六意。则知犹未达之句应贯下六意
看。是以如来下发明之。有结成即结也。有伦类即伦
也。有次第即次第也。有六之解一之亡即六解一亡
也。更有解结由心解当次第即舒也。
二答示分二。
初结巾示迷。即时去也。二解中示悟。佛告去也。初又
二。初即时下举事例显。二佛言下约法合明。初又三。
初结成。即时等。二伦类。佛告等。三次第。佛告等。此皆
是例非喻也。
初结成。例元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也。劫波罗此云时分也。次伦类。例虽成六和合本是
一精明也。我初绾巾等者。盖使阿难自知一根既是
其结。馀根亦当解之。故以一名是结。馀不当名是结。
而反诘之。
二合明中。毕竟一句。例性中相知
也。生乖一句。例用中相背也。
二解巾示悟分三。初
佛告下一解六亡。二阿难下解结由心。三阿难下解
当次第。初又二。初就事审定。即佛告等。二合法例显。
即佛言等。
初中。汝必等者。意谓阿难汝必以六之
结要解目一之体不亡。那可得六之解一之不亡耶。
以其初果止得六根不入六尘。如前虽得六销犹未
亡一之意耳。所谓一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
中也。此结非彼二句。谓见不是闻。闻不是嗅。乃至知
不是触也。
次中。有法喻合三。初法中。心性狂乱。即
妄为觉明也。知见发妄。即觉非所明因明立所也。发
妄不息。即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劳见发尘。即无同
三从憍陈那去。诸圣各陈之文也。有谓此经在法华
后巳经开显。二十五圣所證圆通直作圆顿消释。又
有谓如来前说三科七大悉皆如来藏性。二十五圣
依之而修證乎藏性。既證藏性。亦当圆顿释之。此皆
不然。殊不知此经确在方等。四教并谈。众机溥被。原
有大小偏圆之意异耳。彼不是此。此不见彼。彼此衡
之如隔霄壤。岂可直作圆顿消释。又二十五圣。因如
来徵问云最初发心谁为圆通从何方便。所以各陈
昔之所修所證如此。例如净名述昔诃意。说虽在今。
而事在昔。岂因令说藏性依之为修證耶。今正随其
大者以大释。随其小者以小释。随其偏渐者以偏渐
释。随其圆顿者以圆顿释。庶不失师资之问答。亦不
外时味之次第也。大分为五。初六尘。二五根。三六识。
四七大。五耳根。
初六尘又六。各有因由开悟结答三科。随文点示。起
止可见。
六尘次第。尼沙应先。今陈如声尘而先者。
意盖有三。一以娑婆世界音声为佛事故。二以初转
法轮陈如最先悟故。若夫其三耳根圆通为此方最
初方便。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今以音声而居先
者。正欲显普门所修为当耳。
初陈如观声尘中。憍
陈下因由也。于佛下开悟也。佛问下结答也。初中。我
在二句。乃如来说法之处。亦陈如修道之所也。二中。
于佛等。转四谛法轮也。佛问等。谓佛三转轮巳问云
解否知否。陈如答言巳知巳解。故云佛问等也。印我
之所宜晏然晦寂者。所谓闲居静处也。则知晦是韬
晦。非明晦之晦耳。我观此气下。正是四性推简也。香
若在木。既成烟成火。那更有木。故云非木。香若生空。
空性常恒香应常有。何待爇方才有。故云非空。香若
生于烟之与火。一切烟火皆应有香。何独此之烟火。
故云非烟非火。当知非木者不自生也。非烟火者不
他生也。非空者不无因也。既非因木。又非因烟火。则
不共生又可知矣。如是推简皆不可得。故云去无等
也。既非木等则尘不可得。尘不可得则根亦不可得。
既根尘不可得则分别之识亦不可得。故云由是意
销。到此自不为根尘识所转。故云发明无漏。尘气二
句。谓其既非木等。全体空寂。唯一真谛理秘密妙圆
之香也。然此四性推简。四教皆有。藏之析空。通之体
空。别之次第三观。圆之一心三观。就罗汉菩萨分之
可见。
四药王观味尘中。药王下因由也。承事下开
悟也。佛问下结答也。初中。变异者如炮炙等也。亦酝
酿等也。二中。承事如来等者。谓多劫来。但知药味而
巳。今日承事吾佛闻法修习。四性推简。味不可得。故
云承事等也。了知味性等者。味若空生。所谓试啖虚
空当作何味。故云非空。有谓味之自有也。味若味生
孰知其为味耶。故云非有。味若舌之身识之心而生
者。谁为能尝。谁为能知汝之味耶。故云非即身心。味
若离乎身之舌识之心而生者。味是所尝所知者。舌
是能尝识是能知者。若离舌之身识之心而生。谁尝
者。以偏空寂灭之理而灭受想二阴。法尘既亡。不领
纳前境故灭尽受阴。亦不想前境相故灭尽想阴。从
是不唯受想阴破。识阴亦破。识阴破则思惑自尽。所
以弹指顷得阿罗汉也。身心等者。以能如此故。受如
来之嘱入灭受定。于鸡足山待弥勒下生付其衣法
耳。妙法开明。亦无前妙音密圆义同也。
二自阿那律陀去是五根之文也。亦各有因由开悟
结答三科。
初那律观眼根中。阿那下因由也。世尊下开悟也。佛
问下结答也。初可见。次中。乐见等者。依法华疏。乃系
心在缘也。其目既失。深忍乐于这种能见。故云乐见
炤明三昧。当分而言。止是天眼。跨节而言。自有性具
妙智。能显发一切众生无上智德也。三中。旋见循元
者。有二意。一旋缘尘分别以循见精。二旋见精以循
元明真见。
二周利观鼻根中。周利下因由也。佛悯下开悟也。佛
问下结答也。初中。忆持等者。以一句最少之偈诵百
日极多之功根何钝哉。无他。总由昔为法师吝法之
报耳。二中。教我等者。据吾宗所论想观。摄散归静。照
昏归明。自有六种。一曰数数鼻之息。从一至十又从
一至十也。二曰随乎息之出入。知其所以出所以入
也。三曰止。即以能观之心系乎所观之息也。四曰观。
以此能观照乎所观了了分明也。五曰还。以所观摄
归乎能观也。六曰净。至此能所不立全体空寂也。如
如来所證之理。佛之知者乃三智一心中知也。佛之
见者乃五眼一眼中见也。如来有是理体则有是知
见。有是知见则有是理体。今空生既巳空性圆明。则
与如来之理体不二。故云顿入如来空明空海。又与
如来之知是无别。故云同佛知见。问空生所證。据前
云空性圆明得阿罗汉。据后云印成无学解脱性空。
深言之不过通教七地。浅言之止一藏之四果。其理
体也止一偏真。若夫如来宝明空海佛之知见。就其
近也则应别之初地。就其远也则当圆之初住。若空
生位之巳办理之偏真。如何顿入而云同耶。答有二
意。一者此虽通之巳办及夫偏真。所谓含中之真。所
含者。若但中即彼别教来接。所言者。若圆中即被圆
教来接。所以前之如来溥告中大阿罗汉及无学。皆
有此意耳。解脱空性者。前来虽空寂。能观所观尚未
泯合。既巳證入。与佛无二。理智平等。能所一如。故云
解脱空性。三中。诸相入非者。金刚所谓四相皆空也。
非所非尽者。亦金刚所谓法相空非法相空也。此乃
共般若耳。
三自舍利弗去是六识之文也。凡讲六识。须看明白。
勿得涉乎根尘二边。分六。亦各有因由开悟结答三
科。
初身子观眼识中。舍利下因由也。我于下开悟也。佛
问下结答也。初中。心见者。以眼识为能见耳。既是心
见。于诸法上不为分别。亦不贪爱。故心见自得清净
二普贤观耳识中。普贤下因由也。世尊下开悟也。佛
问下结答也。普贤者即其名也。行弥法界谓之普。位
邻极圣谓之贤。总依法界理起法界行證法界果耳。
普贤行者。即法界为行。舍法界外无行可得。舍行外
无法界可得也。次中。心闻者。正谓耳识也。分别等者。
众生九法界也。了知谁是普贤行谁非普贤行。是为
分别。若于等。正明能成就众生普贤行也。发明普贤
行者。所谓能依法界理起法界行者也。六牙象等。应
补云。非一众生修普贤行者而至其处。即其百千众
生修普贤行者无不以六牙象而至其处。故云分身
等也。其处者。亦应补云。我既现身。若人障浅自应见
我。纵惑障深而不见我。我必为其摩顶而拥护之。
使其魔业驱除而安慰之。今其身心精进所修之行
自得成就。故云纵彼等也。他方恒沙何其远也。有一
众生何其少也。其远其少尚尔。其近其多可知。三中。
心闻等者。总显耳识圆炤圆应无乎不有无乎不到。
所谓以法界合法界无一而非法界者耳。
三孙陀观鼻识中。孙陀下因由也。世尊下开悟也。佛
问下结答也。初中。入道下应提起云。若欲入道必先
持戒。由戒生定。还发乎慧。我虽具戒律。每因淫心而
为散动。定不能生。故云虽具等也。定既不生。慧从何
发。故云未获无漏也。次中。世尊等者。在我难陀常为
淫心散动。固应观白。然拘絺罗曾有世间智慧。亦当
观白。故云世尊等也。观鼻端白者。非谓眼根而观鼻
根。乃以鼻识观乎鼻息。观若成时其息白耳。我初等
者。其观未成心亦未定故也。身心等者。观渐成。烟渐
消。所以内之身心外之世界无不圆明洞然虚白。犹
之琉璃一般。而鼻息白自得成也。心开等者。前之能
观所观未能双亡。但鼻息白而巳。今能所双融。即时
心亦开发漏亦尽除。所有之息皆为光明洞照乎十
方也。故云心开等也。若略言之。心开句。理显惑破也。
诸出句。由境发智也。照十句。以智照境也。得阿句。从
是境智一如能所不二而果位自得證也。世尊等者。
记有显密不同。法华中声闻皆得记者。是显记也。方
等会上一经弹诃便欲回小向大。则应密为授记。故
云世尊等。三中。我以等者。鼻息既消智光自发。智光
发处所有惑业无不消尽。故云我以等也。
四满慈观舌识中。有谓我旷去助佛说小。如是去助
佛说大。殊不知旷劫等在过去。世尊等方是今佛。岂
可古今隔别合为一大小耶。今富楼下因由也。世尊
下开悟也。佛问下结答也。初中。宣说等。者非是大乘
实相以为深达。唯因宣说身受等四。悟得身不净乃
至法无我之偏真谛理以为实相。所谓诸法实相三
乘人得不名为佛。故云宣说等也。如是等者。谓古佛
具有不思议身口意三轮。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
说渐。或为此人说大。或为彼人说小。使其彼此互不
相知。是为秘密法门。亦名三密及三不护也。满慈即
以如来所说秘密法门。应小者即大中而为说小。应
堪为法门之执持故。亲随亲见亲观。正显以身识而
为用也。解脱等者。谓如来成道也总是三十四心一
时现前。见思正习一时断尽耳。次中。三千等者。有威
可畏曰威。有仪可则曰仪。比丘二百五十戒行住坐
卧各各具之。则成一千。如此一千定共道共及摄律
仪三各具之。即成三千。是为三千威仪也。以此三千
对治身口七支。即成二万一千。更约贪等四分。即成
八万四千。今举大数。是为八万微细等也。性业者。性
是不改之义。谓杀盗淫等。无论其受戒不受戒。不犯
则巳。犯则一定有罪。是为性业。遮业者。遮是制伏之
业。其馀等戒如来随其犯者而制。遮伏后来无使有
犯。是为遮业。身心寂灭者。戒律严持巳久。能持所持
而双亡耳。我是等者。于重轻开遮毁犯作止无不为
众指示。是为众中纲纪也。执身执心等者。有谓执身
不行。在小乘边说。执心不起。在大乘边说。此亦一往。
岂小乘但有执身不行而无执心不起者乎。大乘但
有执心不起而无执身不行者乎。只就此文看之。那
得各偏而不融耶。则知大小乘其始也皆执身不行。
其继也皆执心不起。其后也能执之执亦不可得。故
曰我以等也。
六目连观意识中。大目下因由也。我顿下开悟也。佛
问下结答也。初中。宣说等者。即前身子中宣说因缘
也。此之因缘云深义者。因诸外道执此诸法。或从时
生。或从方生。更有从微尘生。乃至从梵天生。此皆邪
生大宝𦦨同耳。
二结答中。诸漏等者。正见得智慧
火生也。以其誓愿拥护佛法。头有许多火𦦨示乎降
魔之形势耳。
二持地观地火中亦二。初缘起。持地等也。二结答。佛
问等也。初亦三。初持地下遇佛受教。二我即下依教
修观。三我于下观成入證也。
初可为二。我念下遇
多佛也。毗舍去遇一佛也。遇多佛中。初正行。即我念
等。二助行。即或有等。初中。佛号普光等者。以一心三
智圆照圆明耳。若其照理。但炤于有不炤于空。乃至
但照于中不照二边。鉴机。但鉴凡夫不鉴二乘。乃至
但鉴菩萨不鉴凡小不名普光。今炤理理无不炤。鉴
机机无不鉴。故名普光也。我为下。正出持地之正行
也。要路等者。乃见妨挽车马之处。我皆等者。如其田
地。险阻者平而下之。狭隘者增而阔之。津口不能涉
励者或作桥梁以津济之。要路不能行步者或负沙
土以填补之。故云常于等也。助行。可知。遇一佛中。亦
有正助二行。初助行。即毗舍等。二正行。即时国等。助
行中。佛号毗舍者。华言遍一切自在。一切指诸法说。
自在即王义。以其法身遍一切法。犹之乎王之大自
在耳。即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佛也。我为负人者。谓自
为负物之人。如今之脚夫也。唯取一钱。即一文也。此
云唯取一钱。前云不取其直。盖前是丰年饭食易得。
故不取直。此是荒岁谷米勇贵。故取一文。正行中。毗
舍如来摩顶等者。意谓汝行如此。行心何苦哉。世界
颇大众生亦多。为能处处平填人人得负耶。我今示
汝一法。特平心地。心地若平世界自平矣。无他。山河
大地无非妙心中物。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则知
要路津口田地唯一如来藏妙净明体。既是如来藏
性妙净明体。何须劳顿若是。心若一平无不平矣。故
云毗舍等也。
二依教修观。我即等者。明平心地之
妙观也。所以见身根之微尘。是四大之所造也。见
世界之微尘。是身根之能造也。虽有能造所造两种
微尘。同一如来藏性妙净明体。有何差别可得。所谓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故云我即
等也。如是内之身根。外之世界。同一微尘。同一藏性。
那有能触所触可得。犹如以空合空以光合光。故云
微尘等也。如是不唯身根与微尘皆是自性不相触
摩。即身根刀兵亦即自性不相触摩。既皆藏性。那有
能触之刀兵所触之身根。肇公所谓将头临白刃一
似斩春风。故云乃至等也。如是之观。则一切大地自
为平矣。
三观成入證中。我于等。正明入證也。问既
得无生法忍。云何止得阿罗汉耶。答悟有解悟證悟
不同。此但自利功多利他功少。但成罗汉。虽则罗汉。
以其无生之力。即回小而向大也。若约圆论。相似即
也。所以今入菩萨位矣。若约圆论。分證位也。有云成
阿罗汉是大乘罗汉。此非然也。若既大乘。何待回心
才入菩萨位也。闻诸等。有云是诸佛会中之事。亦可。
有云今佛法华会中證明普门人法。亦可。若在今佛。
内若外无不观也。二不同者。彼观琉璃之地不易。水
与琉璃相似。借水作一方便而修。不若此中直以水
观而显藏性。
二依教修观中。文可为三。初初心观。
观于去也。二中心观。我于去也。三后心观。逢无去也。
初中观于等者。有谓水与地等诸大同一如来藏。是
为无夺。此则非然。但以水论。不诸大论也。谓其正报
水性及夫依报水性同一藏性而无相夺。故云观于
等也。初从去。正观依正二水之无夺也。初从至精血
自外而观内也。津液至便利自内而观外也。身中等
总显也。自内至外。自外至内。周旋谛审往返观察。无
非同一藏性也。自见水去。论依正二水同一藏性耳。
此中止应云香水。浮幢王刹乃带言也。以其在香水
耳。香水海中有一大莲华。华中具有无数华藏世界。
一华藏中有二十重世界。既在香水其状如浮。是为
之浮。重重高累其状如幢。是为之幢。王者谓其最高
而无比也。虽有香水之大。与正报水同一藏性而无
差别。故云见水等也。次中。我于等者。意谓依正水观
虽成。然犹未忘内之身耳。当为去。明内身未亡之所
以也。我出等者。出定之后忽觉身痛。因念身子曾禅
定于恒河之畔。被一宿业鬼以掌掌头。出定之后遂
觉头痛。我昔身痛亦如身子之头痛耳。故云如舍等
也。久离病缘者。有人问云。罗汉但断子缚。果缚犹在那
得离病。如舍利弗之头痛毕陵伽之身痛。彼皆罗汉
诚可验也。今之月光也是罗汉。何得云久离病缘耶。
说顿。或为说渐。或先开示三乘然后会归一乘。无一
而非佛事也。或有欢喜机说世界。或有生善机说为
人。或有破恶机说对治。或有入理机说第一义。又无
一而非佛事也。如是说顿。说渐。说开三。说会一。说世
界。说为人。说对治。说第一义。皆随机相逗。少无违逆
之者。故云广行等也。依正相即如此。又依正中。身同
虚空。正显若依若正同一真空法界也。唯观空大證
得真空无边法界身。所以境智一如自他不二依
正相即。皆总归于虚空藏性也。
三出所由中。亦可
分二。此大下正出。于同下陈悟。此大一句。指上境智
一如乃至依正不二也。然此神力由观四大證得四
大妙智而有者也。故曰由我。四大无依者。了得
内身四大皆无可依者也。何以见得无依。以其生也
从因缘虚妄而生。其灭也从因缘别离而灭。既皆虚
妄生灭。那得有依。了达生时生未尝生。灭时灭未尝
灭。全体不生不灭真空自性。故云四大等也。不唯四
大虚妄生灭。虚空皆尔。佛国亦然。以虚空世界犹之
乎内之四大。即虚妄之生灭全体真空自性之不生
灭。故虚空云无二。佛国云本同也。陈悟而云于同等
者。谓既观内之四大及夫虚空佛国。悟明其生也当
体不生。其灭也当体不灭。唯一不生不灭理体。既證
理体发为妙用。以故有大神力耳。
二结答。妙力圆
明者。谓此神妙智力圆炤圆显也。
六弥勒观识大中分二。初缘起。弥勒等也。二结答。佛
问等也。初又三。初弥勒下遇佛受教。二历劫下依教
修观。三世尊下观成入證。
初菩萨名弥勒等者。梵
语弥勒。此云慈氏。所谓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以其慈
隆即世。现在是等觉菩萨。以其悲臻后劫。未来是妙
觉如来也。古佛号日月灯明者。日能照昼。以喻彼佛
之道种智能知于有。月能炤夜。以喻彼佛之一切智
能知于空。灯明炤日月之所不及。以喻彼佛之一切
种智能知乎中。以彼如来三智具足三谛圆显。就德
彰人。故号日月灯明。此即法华所明二万中之最后
一佛也。心重等者。此非同庸俗之僧身虽出家必涉
名闻利养谓之心重世名。亦非同势力之僧心不入
道身游华屋朱门谓之好游族姓。良由菩萨初出家
时。不了依他幻有遍计本空。是为心重等耳。然何以
谓之依他幻有。乃一切诸法虽千殊万别。总是仗因
托缘而生。亦由虚妄和合而有。以其仗因托缘全无
自性。是为依他。以其虚妄和合全无其体。是为幻有。
又何以谓之遍计本空。乃不了所有诸法皆是幻有。
起种种分别以为计度。起种种贪爱以为执著。是为
遍计。所计之法固是幻有。能缘之心原亦不实。是为
本空。唯心识定者。唯遮境有。识简心空。境既遮乎有。
乃心外无法之妙有也。心亦简乎空。乃法外无心之
真空也。依此妙有真空而修其定。谓之唯心识定。从
是證得即空即假即中之三摩。故云入三摩地。
二
中。约位分之。历劫下观行也。求世下相似也。至然下
四十位也。观行中。三昧即唯识定也。依唯识定发为
妙有真空之观。巳入第五正行六度之品。故以三昧
而事恒沙佛也。相似中。求世等者。以此三昧而事诸
佛。观道将著。理体将显。所有依他遍计之粗垢自当
先落。圆成实理相似而见。故云求世等也。四十位中。
我乃等。分證圆成实理之法身德也。乃至等。正明圆
妙识心也。如来国土等者。如同居等四。一往论之。
寂光为有净无秽。下三有秽无净。又同居为有秽无
净。上三为有净无秽。中间二土亦有净亦有秽也。克
实而论。如妙宗所明。四各有净秽。同居以见思重轻
为净秽。方便以体折巧拙为净秽。实报以次第一心
为净秽。寂光以分證究竟为净秽也。则知见寂光时。
全下三土而为寂光。见同居时。全上三土而为同居。
中间例之。今所明者。在实报是净。以其一心观故。在
寂光是秽。以其在分證故。然既寂光心性那得有净
秽之相。故云尽空等也。自初住乃至十地。分入分深
也。世尊等。乃观成入證中等觉位耳。上四十位中。言
国土依报唯心变现。此中云如来正报唯识流出。乃
互显耳。
二结答中。识心句。能观智也。全识是智。故
云识心圆明。入圆句。全妄即真。所观境也。故云入圆
成实。圆即圆满。成即成就。实即真实。又圆即法身。成
即般若。实即解脱也。到此能观所观唯一大圆镜智。
而依他遍计自当远矣。故云远离等也。
七势至观见大中分二。初缘起。大势等也。二结答。佛
之忆子。或倚门长望。或兀坐遥思。或停梭罢织。或忘
餐废饮。世间母之忆子也如是之甚。若大慈母之忆众
生也更何如哉。其如子不忆母。母虽忆也何益。故曰
若子。子若等。合两人俱忆也。初子若下正明。二
如染下重喻。初中。现前等者。谓众生深心念佛。或在
梦寐或在禅定皆得现前。故云现前。或在临终得见
佛者。故云当来。不假等者。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
开悟也。重喻中。香光庄严者。染香人以香庄严为庄
严。念佛人以佛庄严为庄严也。
三所悟之由中。我
本等者。自因念佛得悟。还以所悟摄持众生念佛者
耳。摄念之念有二意。一摄持念佛之人念念增明心
心开豁也。一摄持念佛之人必得往生自无退转也。
二结答中。都摄六根者。都即总义。前来五根各观
一门。以为圆通。念佛之法总摄六根。以意根念佛馀
根无不念佛也。具如圆通中说。净念相继者。一往而
言。一心念佛也。克实而论。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
不以双亦心念。不以双非心念也。以其不以有心。即
奢摩之真空念佛。不以有心即三摩之妙有念佛。不
以双亦双非。即禅那之中道念佛。若能奢摩等一心
三观念佛。百非尚遣。何四句之不离也。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