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秘录-明-一松卷四

卷四 第 99c 页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四
天台 一松大师 说
语溪门人 灵述 记

前所说者及乎今文。总为明究竟坚固理之一科也。
巳前对阿难明破妄显真以开圆解今对满慈明迷
真起妄以开圆解耳。云何此经必假二人发起。总由
一经所谈纯是如来藏性。自非多闻广说之者。不唯
不能领解。亦且不能生疑。如阿难多闻者也。若满慈
广说者也。法门推为多闻说法二俱第一。以其多闻
而言。定是能知法相的人。以其说法而言。定是能释
法相的人。是以此经为二人发起也。且阿难将来凡
世尊所说之教法都从结集。今日倘不作一番审实。
将何以结集流通于未来世耶。又满慈现在凡如来
所谈之经典悉为演说。今日若不发一番疑问。将何
以演说开示于晚学耶。则二人之为发起无容缓也。
文分为二。初疑请。尔时富楼去也。二演说。尔时世尊
去也。初又二。初尔时下经家叙敬。二大威下满慈陈
词。

初叙敬可知。

二满慈陈词为五。初叹佛所说。
大威等也。二陈巳未悟。世尊等也。三述他未悟。世尊
等也。四正陈所疑。世尊等也。五结请开示。惟愿等也。

初叹佛所说中。云大威等者。以如来具神通之大
威。凡众生所有颠倒想最难消者悉能指点令其审
除。故云大威。又如来有慈悲之大德。凡众生所具妙
法身极难證者无不开示令其早登。故云大德。如是
卷四 第 100a 页 X13-0100.png
乃世出世间无可得而拟者无可得而上者。故云世
尊。若人若法。合而称之。是为大威德世尊也。云善为
等者。世出世间最尊胜者。谓之第一。深有所以莫能
测识。谓之义。诸佛菩萨审实不虚。谓之谛。此第一义
谛。即前来妙奢摩等不思议三谛妙理。谛理是所證
之法。如来是能證之人。以法显人。以人显法。亦人法
合举。故云如来第一义谛也。然此第一义谛乃生佛
一如圣凡不二。在如来之所證。即众生之所具。若为
众生说法。不说所具。但可名之数演。未可称之善为。
今所说者乃即所具。故不云敷演而云善为敷演也。

二陈巳未悟中。云世尊等者。显巳之名称也。以其
自鹿苑巳来便有说法第一之称。故云常推。今闻去
正明巳之未悟。微妙法音即前来奢摩等之能诠也。
以其妄心妄见便是真心真见。以其阴入界虚妄生
灭之相便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以其因缘和合之
七大便是清净本然之法界。虽有真妄生灭不生灭
因缘不因缘等。乃破无所破。妄即真故。显无所显。真
即妄故。不可得而思议之者。故称微妙法音。犹如下
立喻也。消释喻文。应云。既曰聋人。于近犹可。且去百
步所闻者亮亦可。且聆蚊蚋。蚊蚋甚小。见也不得。况
闻其声。意谓。我富那既为说法第一。乃如来凡所说
者闻无不解。今日不然。故云今闻等也。虽曰第一。与
所闻妙音不无大小之别。所以自谓声闻根机狭劣
喻曰聋人。自谓声闻地位与圆顿大乘相去甚远。喻
卷四 第 100b 页 X13-0100.png
曰逾百步外。圆融三谛能诠法音最是幽微而深细
者。喻曰蚊蚋。自谓这种教法尚不能解。何能从解起
行由行入證。故喻之曰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以不能
解故下即云不能无疑。此之喻文。应作是看。庶像富
那口吻不必粘著闻见上讲。若即闻见其如喻何。佛
虽下法上明未悟耳。意谓。如来宣扬发明这种妙教
欲令我辈所有疑惑悉皆除尽。奈我辈闻之如聋人
百步外聆蚊蚋声者一般。犹然不知斯义究竟之所
以。故云佛虽等也。

三述他未悟中。云阿难辈习漏
未除者。谓未断思惑耳。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谓思惑
巳断尽也。阿难辈开悟者。悟前说奢摩等所诠之妙
理也。我等会中尚纡疑悔者。疑前说奢摩等能诠之
妙法也。然悟者未断。断者未悟。有云二障自有轻重。
故有悟不悟断不断异耳。盖谓阿难辈烦恼障重所
知障轻者也。富那等所知障重烦恼障轻者也。若更
约信法二行。如圆通疏说。尚纡疑悔者。声闻人依折
空观观二十五有诸法缘生缘灭。得断见思證偏真
理。自谓所作巳办不受后有。于心见五阴三科七大
但知是因缘生灭。不知全体常住真心寂常真见本
如来藏周遍法界。前来如来如是而说。则知昔之所
修所證尽情扫荡。是以生疑。然因缘生灭全体三谛
理体。云何我等不依此而为修證以致今日。虽巳證
真于佛所说了不领解。是以为悔。则知疑因昔以疑
今也。悔因今以悔昔耳。

四正陈所疑有二。初世尊
卷四 第 100c 页 X13-0100.png
下疑妄之所起。二又如下疑大性周遍。下文如来亦
即此而为答也。初中文义。不必看作。既是清净。云何
忽生山河大地。既是本然。云何忽生诸有为相。若了
得富那问之口气。庶明白如来答之意思。盖富那意
谓。一切等法悉皆如来藏性清净本然如此理体吾
巳得解。第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中间所以吾尚不知。
以故问云云何等也。当知一问之中具有三种。山河
大地世界也。诸有为相众生及业果也。次第等即问
三种次第相续。如成住续乎坏空。坏空读乎成住。是
为世界次第(云云)也。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死死
生生。是为众生次第(云云)也。种子缘现行。现行缘种
子。是为业果次第(云云)也。所以答中。自妄为明觉去。
答其世界众生业果出生之所以。即圆通疏所谓妄
因者也。自觉明摇空去。答其世界众生业果相续之
所以。即圆通疏所谓妄果者也。可知此中云何忽生
四字是问的大关节处。下之妄为明觉四字是答的
大关节处。此乃不可不深心体会者也。次疑大性周
偏。可知。

五结请开示中。云开我迷云者。上云不知
是义攸往。所谓抱迷未遣。犹若浮云弥满虚空。故请
云开我迷云。

二演说亦五。初尔时下叹法。二令汝下显益。三汝今
下诫许。四富楼下受旨。五佛言下答示。

初叹法中。
云宣胜义中真胜义者。如前文对阿难。破妄心妄见
显真心真见。说虚妄生灭之五阴三科即本如来藏
卷四 第 101a 页 X13-0101.png
妙真如性。说因缘和合之地等七大即清净本然周
遍法界。虽曰破显不二真妄相即。但即谓之胜义。未
可谓之真胜义也。若夫此去所明。如而如来藏本妙
圆心。非则十界俱非。万法当空一尘不立。乃不思议
之真空也。又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则十界俱即。森
罗万象法尔圆彰。乃不思议之妙有也。又即如来藏
妙明心元。非即非离则十界俱非即非离。是即是离
则十界俱是即是离。空有平等真俗不二。乃不思议
之中道也。如是三智圆炤。三谛圆显。寂而照照而寂。
寂照一如。一而三三而一。三一圆融。虽云似不异前
不曰胜义。而曰真胜义也。盖所说既同。一云胜义一
云真胜义者何也。总由前对阿难但云真妄相即。而
不云妄之所从真之所自。所以彼但云胜义。此云胜
义中真胜义耳。妄之所从者无他。即性觉必明等也。
真之所自者亦无他。即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也。
然胜义有四。一世间胜义。所谓阴处界也。二道理胜
义。所谓苦集道灭也。三證得胜义。所谓二空真如也。
四胜义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也。今之胜义即第四耳。
虽深浅有异。同是佛之所说。皆谓之胜义也。

二显
益中。定性声闻者。谓其沉空滞寂株守偏真。所谓焦
芽永无芽事。败种永无种事。破瓶永无瓶事者也。一
切未得二空者。未得大乘之二空也。则知定性声闻
乃小乘中未回心者。未得二空乃大乘未成就者。回
向上乘阿罗汉等乃小乘中巳回心者。虽有小乘大
卷四 第 101b 页 X13-0101.png
乘巳回未回。皆令證寂灭场地耳。寂灭场地者诸佛
所證之理体也。外无二种生死所侵。内无五住烦恼
所害。所谓涅槃山顶诸法不生般若不生者也。正修
行处者。即以寂灭场地之不思议果体为因。还尅寂
灭场地之不思议果体也。乃全因即果。全果即因。修
性不二。因果相即。是为正修行处也。既为正修行处。
则阿练若自不同乎小乘。故云真耳。处字与上地字
对看。处即以果体为妙因的所在。地即以妙因尅果
体的所在。

三诫许。四受旨。皆可见。

五答示分三。初佛言富楼那去答妄之所起也。二富
楼那又汝去答大性俱遍也。三富楼那言我与去为
更释馀疑也。初又二。初正答。即佛言等。二释疑。即富
楼那言等。初又五。初佛言下牒所问。二汝常下举所
闻。三佛言下验所解。四佛言下答所疑。五富楼下结
所因。

初牒所问。可知。

二举所闻又二。初问。汝常等也。二
答。富楼等也。

初问中。云汝常等者。盖不止今会才
作是说。故云汝常等也。然即指前对阿难所说者为
常亦可也。性觉二句。不必用寂照真俗对讲。若用此
等反属支离。不唯与富那所问不切。亦且与如来所
答犹泛。何以故。富那之疑问者。正为三科七大皆如
来藏性清净本然吾巳得解。然云何随众生心循业
发现而忽生山河大地等也。所以如来之答。虽云十
界不同。总是三科七大。须知如来藏中无法不出生
卷四 第 101c 页 X13-0101.png
者无法不具足者耳。性觉本觉。名虽有二实则是一。
妙明明妙义复尔尔。性觉者。此之觉体。性分而具少
不迁改者也。本觉者。此之觉体。天然而有绝无造作
者也。妙明者。这种性觉所有之明。乃全体起用最为
灵明亦为洞彻者也。明妙者。这种本觉所有之明。虽
从全体起用还照这种觉体。不唯离能所亦且绝对
待也。广而言之。若如来藏但可一空不能出生诸法
未可谓之如来藏也。今则不然。阴等诸法无不出生。
虽云出生而当体真空。虽云真空而当体出生。是为
妙明。若如来藏但可一空不能具足诸法。未可谓之
如来藏也。今则不然。阴等诸法无不具足。虽云具足
而当体真空。虽云真空而当体具足。是为明妙。如是
生无所生。生本觉中之所具也。又具无所具。具性觉
中之所生也。生具不二。具生相即。故曰性觉妙明本
觉明妙也。则知如来藏中有何忽生可得有何迁流
可得。如来将欲答其所问。先举所闻而为问之。


答可见。

三验所解亦二。初佛言下问。二富楼下答。

初问中
汝觉等者。因其上有云何忽生等问。既举其所常闻。
即其所闻设为二意问之。探其迷解何如。凭他认来
随可而破。所谓平剖玉环施异饵。任渠左右上吾竿
也。意谓。汝称性觉本觉之觉。及妙明明妙之明。还是
性具。而然灵明不昧者称为觉耶。还是为其不明。要
加明而明者称为觉耶。故云汝称等也。

二答中。若
卷四 第 102a 页 X13-0102.png
此等者。富那不解如来两关设问之意。即为答曰。若
不明者是为妙觉明体。则不可为性觉妙明矣。故云
若此等也。则知富那之答。以下句为觉不明。而疑于
上之为复性明句耳。

四答所疑分二。初佛言下略示。二性觉下广示。


略示中。若无等者。乘彼所疑遂为破也。谓如汝所言
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据汝所解如此。故云若无等也。
在我如来看。将起来性觉之中元无能所。若有一个
所觉便非真觉。故云有所非觉。岂如汝之所解若无
所明则无明觉者同。故云无所非明。此之一句作如
是看方得妥贴。若曰性觉之中有所固不可得无所
亦不可得。以无所便为非明故。如是而看消文亦可。
则于佛意恐未当也。然据汝所言若无所明则无明
觉。必有能明之明所明之觉矣。如是能所宛尔特一
无明而巳。故云无明。若是无明岂是性觉妙明本觉
明妙觉湛之体耶。故云又非等也。略示如此。

二广示分二。初云何忽生。即性觉等也。二次第迁流。
即觉明等也。初又二。初性觉下释。二起为下结。初又
三。初性觉去世界忽生。二异彼去众生忽生。三如是
去业果忽生。有人以三细六粗消释世界忽生等三
节。今但点示大略而巳。妄为下。是无明不觉生三细。
异彼下。是境界为缘长六粗。如是下。是细复引粗粗
复引细。所谓种子缘现行。现行缘种子。种现交加无
可得而休息者也。解者至此引为细释各逞手眼配
卷四 第 102b 页 X13-0102.png
亦不定。然此三细六粗出自起信论。起信论乃集诸
大乘经以成之者。以彼释此亦无不可。但此文字深
奥义理幽玄。将彼配合反更不明。所以唯略点示耳。
初中。云性觉等者。谓性觉必明。全无明与不明。故云
性觉必明。既无明与不明。欲加能明之明及夫所觉
之觉。元非本有。是为妄也。故云妄为明觉。性觉之觉
元非所明。是以上曰有所非觉。故云觉非所明。然既
非所明。因汝无明不觉要去明他便有所矣。故云因
明立所。不应有所而加之者是为虚妄而立者也。既
有妄所。还生妄能。故云所既等也。何以故皆称之妄。
以其性觉原不有故。既曰妄能。又云妄所。则无同异
之中炽然成同异矣。故云无同等也。炽然成下应有
一同字。今略者以四字成语故。无同异者非性觉也。
以其始起一念不觉亦无同异之可分也。第因能所
妄为角立。便有同异炽然生矣。下云虚空为同世界
为异。正指此中同异。所以是世界生起也。如前所谓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也。如后所谓元明照
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


众生忽生中。异彼二句。为起众生之文。先借世界同
异为敷演耳。上句既云异彼所异。下句应云同彼所
同。今不然者乃变文耳。彼所指上因明立所之所也。
虚空世界言同异者乃对无明而言也。以虚空顽然
无知似乎无明。故称为同。以世界流叠不定异乎无
明。故称为异。故云异彼等也。同异下正明众生。谓其
卷四 第 102c 页 X13-0102.png
既有虚空之同。亦兼世界之异。一同一异互相发明。
遂有非同虚空之无同及夫非异世界之无异。含灵
抱识名众生者。乘彼发明而出生焉。故云同异等也。
云何众生谓之无同无异。无即非也。须知众生无别
有众生。唯揽五阴而成。然五阴不出色心二法。以色
法有形相故。非若虚空之洞达者然。故云无同。以心
法有知觉故。非如世界之浑浊者然。故云无异。则知
众生之忽生亦从一念不觉也。如前所谓色杂妄想
想相为身也。如后所谓知觉乃众生也。

三业果忽
生中。云如是等者。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遂有同异
之虚空世界非同非异之众生炽然生起。故云如是
扰乱。因此妄明待妄觉。妄觉待妄明。无情待有情。有
情待无情。众生待世界。世界待众生。彼此相待烦恼
生起。故云相待生劳。劳即烦恼也。因有烦恼造业感
果。此盖无始而致然者。故云劳久发尘。然有烦恼业
果皆由一念而起。故云自相浑浊。从此一念不觉细
相而生粗相。粗相复生细相。种子而缘现行。现行复
缘种子。种现交加粗细互生。了无休息可得而止。故
云由是等也。如前所谓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
相以为心性也。如后所谓亦即知觉乃众生也。以其
知觉即烦恼众生即业果耳。

二结中。起为等者。起
即动也。静即沉耳。非澄静之静也。自因明立所巳后
全是无明境界。其起也即为千差万别之世界。其静
也即为顽然洞达之虚空。故云起为等也。然而虚空
卷四 第 103a 页 X13-0103.png
者何物。即上之所谓同者是也。故云虚空为同。又世
界者何物。即上之所谓异者是也。故云世界为异。此
就虚空世界结上同异也。彼无下。还约上之无同无
异结众生及业果也。彼亦指无明。谓众生与无明既
非同又非异耳。此之众生既非世界之异又非虚空
之同。唯是烦恼生死有为之者。以前富那问中诸有
为法之句具问众生业果。所以结答之曰真有为法
也。如是则应补如来一结语曰。汝问云何忽生山河
大地诸有为相。如我看来。只因一念不觉遂有世界
之所以忽生也。众生之所以忽生也。业果之所以忽
生也。如此。

二觉明空昧去次第迁流也。初世界相续。觉明去也。
二众生相续。复次去也。三业果相续。富楼去也。初又
三。初觉明等释相。二交妄等显意。三以是等结示。初
又二。初成四大。即觉明等。二成诸相。即火腾等。


成四大中。觉明等者。原夫性觉明体乃无虚妄可得。
当体真空本来妙明之者。第因一念不觉而起。翻真
空而成顽空。翻妙明而成无明。故云觉明空昧。既有
所缘之顽空及夫能缘之无明。互相生起。致有动转。
故云相待成摇。既无明顽空相待摇动。风大得以生
起而世界有执持者矣。故云故有等也。既有无明顽
空互相摇动。其所生之妄能妄所坚执不巳。遂成质
碍之相。故云因空等也。然坚碍者将是何物。即彼金
宝者。是又金宝由何而有。即能明之妄明所觉之妄
卷四 第 103b 页 X13-0103.png
觉二者所成之坚相也。故云彼金等也。金轮者即地
大也。以金由土生故。坚碍之宝既成。还以风动摇。明
一风一金互相摩荡不一。遂有火大乘此而生。火大
既生。能令万物变生作热化有为无。故云坚觉等也。
既有妄明之坚宝遂生润焉。兼有火大之烈𦦨遂发
烝焉。一润一烝之为因缘。遂有滔滔水大含裹十方
界矣。故云宝明等也。四大如俱舍等论明世界安立。
最下风。次水。再次金。今论生起所以不同耳。如是则
知四大之所以成莫不由一念不觉也。

二成诸相
中。交发立坚之坚。即下巨海洲潬也。虽曰水土不同
总属一坚相耳。馀可知。

二显意中。交妄发生二句。
应跟上文妄为明觉因明立所等看。以此递相为种
生诸相故。

三结示中。云因缘者。妄为觉明为因。交
妄发生为缘也。

二众生相续分三。初释相。复次等
也。二显意。情想等也。三结示。以是等也。初又二。初复
次去成六入。二同业去成四生。

初成六入中。明妄
是倒文。应云妄明。谓妄明非因他有。皆由性觉妙明
体上一念不觉为咎耳。而能明之妄明所明之妄觉
既互而立。则使性觉妙明之理不能超中能所之间。
故云明妄等也。以是下。正出不踰之相也。谓六入无
非如来藏性清净本然。良由妄明妄觉之因缘故。遂
致六根不超于六尘也。故云以是等也。既见闻等不
超色声等。以成六妄。本来如来藏性清净本然无不
互互通者。今分开之成为六矣。故云由是等也。


卷四 第 103c 页 X13-0103.png
成四生又三。初总标四生。即复次等。二别示胎生。即
见明等。三更明四类。即胎卵等。

初总标四生中。同
业句标胎卵也。合离句标湿化也。胎卵而标同业者。
以父母巳三。同成一业。缠缚而不得舍故。又胎卵二
生情想俱多。故云同业相缠。湿化而标合离者。合即
附也。以巳之气附湿种耳。离即离故生新也。从此合
离之中生生不巳是为成。化化不绝是为化。故云合
离成化。

二别示胎生中。见明色发等者。明中阴托
胎之相也。人有三种阴。身未死前谓之前阴。巳死后
谓之后阴。既死之后未生之前谓之中阴也。中阴身
乃因前业而有。若善业身。如三四岁小儿其色亦白。
若恶业身。唯尺二三许其色亦黑。虽有大小黑白。然
其所见唯一黑暗。今云见明色发者。父母交媾之时。
淫火炽盛。有一点明。状如金灯。其虽在黑暗中即远
必能见之。谓之见明色发也。此明不见则巳。若一见
之。自巳求托生之想及父母淫欲之想悉皆得以成
之。故云明见想成。当其托胎之际。若男子。以父为异。
见而成憎。女人。以母为异。见而成憎。则知男以母为
成想。女以父为成想耳。这段光景罪岂胜言。流爱下。
明受胎之相也。以父母巳三之情受处流而为种。以
父母巳三之思想处纳而为胎。故云流爱等也。总由
交会遘合互为发生吸引三人宿生业耳。故云交遘
等也。以是因缘之故遂有羯罗蓝等胎位。故云故有
等也。

三更明四类中。胎卵等。明其四生而各成也。
卷四 第 104a 页 X13-0104.png
情想等。明其四生互相成也。若各若互虽有不同。总
是随业胜劣分受报之飞沉耳。故云所有等也。


业果相续分三。初富楼去释相。二汝负去显意。三唯
杀去结示。初又三。初欲贪。富楼等也。二杀贪。贪爱等
也。三盗贪。以人等也。

初欲贪中。云想爱同结等者。
即上之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为想爱同结也。由此想
爱而固结自不得舍。故云爱不能离。此正明欲贪为
业之相续。以其互互而同结故。则诸下。正出业所感
之果相续也。所谓以是因而招是。果由是果复起是
业也。下二亦然。是等下。结成也。

二杀贪中。云同滋
等者。明其以血肉互相贪爱也。故云贪爱等也。则诸
下。正明大小强弱互啖之相也。是等下。亦结成也。

三盗贪中。俱用杀中之事者。盖显所盗者身命。则知
世盗财物或盗名闻犹其小者也。然盗有二。一者不
与而取为盗。二者阴以取之为盗。人若杀众生时众
生未尝以身命许汝。汝竟杀之。岂非是不与而取之
为盗者乎。人若杀众生时众生未尝知有此事。乘其
不知汝竟杀之。岂非是阴以取之为盗者乎。所以盗
贪唯用杀为事也。

二显意中。应补足四句云。汝负
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债我还汝债。则盗杀业果之
相续盖不越此。汝爱等显爱贪之意也。亦应补足云。
汝爱我心我爱汝心汝怜我色我怜汝色。则欲之业
果相续盖不越此也。

三结示中。亦以妄为觉明为
因。杀盗淫三为缘也。
卷四 第 104b 页 X13-0104.png

五结所因中。总结世界众生业果之所以生起及夫
世界众生业果之所以相续。皆由性觉妙明体中妄
为明觉一念而起。则山河大地之世界诸有为相之
众生业果从是而生起也。又世界众生业果之次第
迁流终而复始亦从是而相续也。汝问云何忽生山
河大地诸有为相及云何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者如
此。

二从富楼那言去释疑之文也。分二。初蹑迹生疑。即
富楼等。二约喻答释。即佛告等。

初蹑迹生疑中。云
若此等者。蹑前如来所说为疑也。意谓若此妙觉妙
明众生如来平等不二。在如来而不增。在众生而不
减者。其众生由一念不觉。而山河大地之世界诸有
为相之众生业果巳忽生矣。若夫如来妙空明觉中。
山河大地之世界有为习漏之众生业果何当更复
生耶。故云若此等也。无状者。即无因也。妙空明觉者。
即性觉妙明等乃当体真空故也。彼之所疑正在生
佛平等之处。若生佛有殊。一生起一不生起可也。既
平等而不增减。云何一生起一未生起。所以有此疑
也。

二约喻答释。具有四喻。诸解作一样看。似无指
归。今作四样看。庶觉法喻宛合彼此不混滥也。分四。
初佛告下迷方喻。喻觉不生迷也。二亦如下翳华喻。
喻迷不更生也。三又如下金矿喻。喻真不成妄也。四
如木下木灰喻。喻妄不更成也。初又二。初喻。佛告等
是。二合。富楼等是。初又二。初佛告下指迷因无本。二
卷四 第 104c 页 X13-0104.png
佛言下示觉不生迷。

初指迷无本中。迷人喻十方
如来为众生时也。聚落喻如来藏性。惑南为北喻如
来藏性之理清净本然惑为虚妄生灭因缘自然之
事也。

次示觉不生迷中。悟人喻先佛也。

二合中。
此迷等者。谓迷因一念不觉而有。乃全虚妄故也。昔
本等者。谓迷悟于藏性中二皆不可得也。

二翳华
喻。喻迷不更生。分二。初正喻。亦如去也。二斥责。佛言
去也。

初正喻中。翳人亦喻如来为众生时也。空中
亦喻如来藏性也。翳病喻无明妄见也。馀可知。


金矿喻。喻真不成妄。可见。

四木灰喻。喻妄不更成。
分二。初正立今喻。如木等也。二总合前法。诸佛等也。
亦皆可见。后应总出四番之喻。以显如来不复生山
河大地也。

二从富楼那又汝去。答大性俱遍之文也。分二。初牒
疑问。即又汝等也。二为答释。即譬如等也。

初牒疑。
可知。

二为答释分三。初譬如下正释。二真妙下合
明。三如何下结责。初又二。初举喻推审。譬如去也。二
例法斥责。观相去也。初又三。初譬如等正喻。二所以
等转释。三于意等审破。

初正例中。譬如等。例如来
藏非四大之相也。而不等。例如来藏虽非四大却不
拒彼四大纷然而发挥也。立此以显相容不相凌灭
耳。

二转释中。彼太虚下日等七种。有人即配七大。
盖以日为火。云为空。风即风。霁为见。气为识。土即地。
一往合之。似乎使得。若细推之。地等四大依稀相若
卷四 第 105a 页 X13-0105.png
空见识三如何相应。且佛本举喻如实配之。其如喻
何。然前虽明七大。阿难所问秪在四大。可见此中日
等亦喻四大出生。不必定配于七大也。

三审破。云
如是殊方者。谓日等七随处而发也。诸有为相者。谓
日等七元属因缘生灭者也。因彼之彼指日等也。空
即指太虚空也。此是审定。若彼下推破。推破中止就
日破以例馀六。意谓虽有七种我且只举一种。一种
既尔。馀六亦尔。所以初云且日。谓日照虚空之时。十
方虚空尽成日轮之色。故云且日等也。既十方虚空
同一日色。不应空中更有一日轮矣。如何空中更见
日轮。故云云何等也。若空中更见圆日。则虚空那得
同为日色。虚空既不同为日色。则知照明之相因曰
而生无是理也。若是下。破空生也。照明之相既不日
生。若曰空生。空若能生明相则空应自为照矣。何关
彼日。故云若是等也。且能生之空体性常恒。则所生
之明亦应常恒。如何或中宵时或云迷时或雾障时
明之光耀而不生耶。故云云何等也。既于中宵等时
光耀不生。那同虚空常恒。既不同空常恒。那得空应
自照。虚空既不自照。则知明相因空而有无是理也。
当知下。结破也。意谓始推也非因日生。既推也又非
空生。则知明相固非日之自生。亦非空之他生。若更
而推之。又非日空共生。更非离日空二而无因生。如
是而推皆不可得。元是虚妄非真实也。故云当知等
也。日明既尔。馀可例之。日等七喻既皆虚妄。地等四
卷四 第 105b 页 X13-0105.png
法之虚妄可见也。

二例法斥责分二。初观相下责
不知相。二观性下责不知性。

初中。观相等者。意谓
就喻而论。日等既皆虚妄。则知地等之相皆幻化虚
妄者也。所以云观相等耳。地等之相皆是因缘生灭。
那可得以指陈。故云观相等也。如三摩初一切浮尘
诸幻化相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等也。又如奢摩中见
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也。地等之相
既皆虚妄无可指陈。汝疑相陵相灭及不相容那可
得耶。相之虚妄如空华也。汝疑相陵相灭。如欲邀空
中华而结为空中果无二矣。故云犹邀等也。其空华
既不可结空果。如何汝疑地等四大为相陵相灭而
不相容耶。故云云何等也。就相而观。则知地等四大
互相陵灭而不相容无是事也。

次责不知性中。观
性等者。意谓地等皆虚妄者相也。若就性体而观。元
即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之真体也。所谓真空之中。当
体具足当体出生者耳。亦如三摩初殊不能知生灭
去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又如奢摩中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也。故云观性等也。既皆真性。所
谓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乃至性空真风性风真空。无
一而非真性。那有地等之相可得。故云先非水火。既
曰同一真性先非水火。那有相陵相灭而不相容。如
何汝疑地等四大为相陵相灭不相容耶。故云云何
等也。约性而观。则知地等四大互相陵灭而不相容
无是事也。则知论相是虚妄生灭不可以为指陈。何
卷四 第 105c 页 X13-0105.png
疑陵灭等事。论性无一而非真性。亦何疑陵灭等事。
无他。总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而大性俱遍者也。

二合明分二。初以喻合喻。即真妙等。二以法合法。即
富楼等。初又二。初真妙下正合。二云何下转释。


正合中。真妙二句。合前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
彼诸相发挥也。汝以下。释出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
以也。初明其各各次第发明次第现生。若俱等。明其
诸相一时发明则一时现生也。如是藏性之中。随其
地等四大或次第或一时。随其发明。随其现生。自无
相陵相灭而不相容可见也。

二转释中。云何等者。
转释俱发俱现之所以也。一水喻藏性。日影喻四大。
两人喻染净二种人。同观水喻染净二人所依四大
皆如来藏也。东西各行喻染净造行不同也。各有日
随喻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者也。一东一西
先无准的。喻染净二人所见四大虽有染净不同总
是如来藏性。如前云先非水火也。又可二人虽有染
净之分皆属虚妄然于藏性而言本无染净可得耳。
不应下应分二。初不应以性难相。二各日下不应以
相难性。则不应二字应贯各日句看。初喻随染净二
人之心应所知量而发现者总是清净本然周遍法
界。所以勿得难言而有见染见净之分也。犹如一水
天视之为琉璃乃至鬼著之为火𦦨之不同也。二不
应以相难性中。云各日等者。各日喻染净所见之不
同也。现一喻所见虽有染净之分同一如来藏性。所
卷四 第 106a 页 X13-0106.png
谓观相元妄则各各有。观性元真则唯一也。所以勿
得难言既有染净之分云何同是如来藏也。宛转下。
正出染净二见皆是虚妄也。前云无可指陈。此云无
可凭据。同一意耳。此盖指以性难相以相难性重重
虚妄。故云宛转等也。

二以法合法分二。初汝以下
释前观相。明众生以生灭之心皆如来藏也。二我以
下释前观性。明如来以不生灭心合如来藏也。


中汝以等者。意谓云何我前责汝不知相而有观相
元妄等言。皆由汝以生灭心背如来藏故。故云汝以
等也。色即地等四大。空即空大。总谓其不了四大虚
妄生灭之相。以疑陵灭而不相容。为色空相倾夺于
如来藏也。而如来等者。如来藏性本是清净本然周
遍法界。因其以生灭心疑为色空倾夺翻如来藏性
而为生灭。色空纷然生起法界矣。其生灭色空而云
周遍法界者。相即性故。亦可谓法界但见性灭色空
而非藏性清净之周遍矣。故云而如等也。若就一切
众生而言。总是从真起妄迷妄失真耳。是故下。出其
色空周遍也。众生下。结其背如来藏之所以也。一往
而言。谓其不达如来藏性逐乎四大妄相耳。如实推
之。背觉即妄为明觉也。合尘即因明立所也。发尘等
即生起世界众生业果之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也。如
是岂非以生灭心背如来藏乎。

二释前观性。明如
来以不生灭心合如来藏者。分二。初我以下正明。二
而如下出意。初中。我以等者。意谓云何我前责汝不
卷四 第 106b 页 X13-0106.png
知性而有观性元真等言。皆由我以不生灭心合如
来藏故。故云我以等也。如定多慧少者但寂而不照。
未可谓之妙。如慧多定少者但照而不寂。未可谓之
明。今如来之定全慧为定。如来之慧全定为慧。所谓
大乘之定唯实相。大乘之慧亦唯实相。如是寂而照
照而寂寂照不二能所一如者也。故云妙明。既是妙
明。虽曰生当体不生。虽曰灭当体不灭。故云妙明不
灭不生。总是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以为其智。此即
如来不生不灭之妙智也。如来藏者能出生一切法。
谓其生也了不可得。以全体真空故。能具足一切法。
谓其具亦不可得。以全体真空故。故如来藏亦是性
觉妙明本觉明妙以为其理。此即如来不生不灭之
妙境也。以不生不灭之妙智照不生不灭之妙境。还
以不生不灭之妙境而发不生不灭之妙智也。如是
智无所智。全境以为智也。境无所境。全智以为境也。
境智一如。能所不二。故云而如等也。圆照法界一句。
正明智境全彰也。上既曰全智即境。虽有能照所照
惟以智照智也。上既曰全境即智。虽有所照惟以境
照境也。如是寂则三谛俱寂。照则三谛俱照。尽法界
无非不生不灭之妙智及夫不生不灭之妙境。故云
圆照法界。是故下。正明其境智一如之处起为大用
也。一为无量等四句标起。不动道场等四节释明。一
往看之。似乎四节秪释二句。再而推之。标既四释亦
四也。但初后约依报。二三约正报耳。其小大相容一
卷四 第 106c 页 X13-0106.png
多无碍如常不录。灭尘下。结其合如来藏之所以也。
可知。二出意中。广明如来藏之圆融三谛也。非心非
空等。具明十界法也。心即识大。空等即六大。以摄五
阴眼耳等入处界也。总是六道法也。明无明等。即二
乘谛缘法也。檀尸等。菩萨六度法也。如是等三号四
德佛之法也。初俱非。次俱即。三俱双非双即离即离
非二句文句也。约义而句应云离即离非即是即是
非即也。空则一空一切空。即中有亦空。故云非心非
空乃至非我非净所谓非则十界俱非也。有则一有
一切有。即空中亦有。故云即心即空乃至即我即净。
所谓即则十界俱即也。中则一中一切中。则知其始
也心之与空双遮双照。其终也我之与净亦双遮双
照。所谓遮照平等空有不二。所谓十界俱离即离非
俱是即非即。所谓双遮双照也。如是真空可也。妙有
可也。中道可也。所以就俱非而言。揭而出曰而如来
藏本妙圆心。本妙即妙有之有。本圆即中道之中。本
心即真空之空也。以空为主。故居其后。正显空则俱
空耳。妙有而揭出曰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元即中道
之中。明心即真空之空。妙即妙有之有。以有为主。故
居其后。亦显有则俱有耳。中道揭而出曰即如来藏
妙明心元。妙即妙有之有。明心即真空之空。元即中
道之中。以中为主。故居其后。亦显中则俱中耳。如此
才见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不思议圆融之三谛也。

三结责分三。初法。即如何等。二喻。即譬如等。三结。即
卷四 第 107a 页 X13-0107.png
汝与等。

初中。如何等者。正斥富那及夫大众也。意
谓如来以不生灭心合如来藏而如来藏乃如是之
妙体也。那有相陵相灭不相容耶。故云如何(云云)。三
有即凡夫也。唯知乎有。声闻缘觉唯知乎空。有之与
空自不能知空则俱空乃至中则俱中也。用世语言
者。就近而云。即富那所疑相陵相灭不相容也就远
而云。即阿难计内计外乃至因缘自然等也。佛知见
者。有能所不同。所知见者即如来藏也。能知见者即
三智一心中知五眼一眼中见也。

二喻中。琴瑟等
喻佛与众生也。妙音喻藏性。琴瑟而有妙音喻佛与
众生皆有如来藏也。妙指喻妙智。若夫如来有妙指
之智者也。彼之众生无妙指之智者也。所以下云。如
我按指海印发光也。

三结中。如我按指等者。海中
无不具足无不出生者。而云海印发光者。谓上以不
生不灭智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之时。一中现无量。无量中现一。种种妙用全体显现。
故云如我等也。如来有妙指者如此。若夫众生无妙
指故。故曰汝暂(云云)。谓上以生灭心背如来藏而如
来藏随为色空等也。不得妙指者无他。总由不勤无
上道故。故曰由不等也。上来初答妄之所起。次答大
性俱遍竟。

三从富楼那言去。为更释馀疑之文也。分二。初释何
因有妄疑。即富楼那言等也。二释因缘自然疑。即即
时阿难等也。初释何因有妄疑亦可总结富那之问
卷四 第 107b 页 X13-0107.png
也。所以中有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之语。盖以性夺修
耳。如下释因缘自然疑亦可总结阿难之问也。是以
中有虽曰多闻秪益戏论之语。盖以修夺性耳。初分
二。初富那下富那疑问。二佛告下如来答示。

初富
那疑问中。云我与等者。性觉妙明心中具有恒沙性
功德。是为宝觉。以无缺陷谓之宝觉圆心。以无昏暗
谓之宝觉明心。以离虚妄谓之宝觉真心。以绝思议
谓之宝觉妙心。以无染污谓之宝觉净心。这种宝觉
心体。在诸佛所證得者。在众生所具有者。诸佛證无
所證。即證众生所具。众生具无所具。即具诸佛所證。
平等平等不二不二。故云我与等也。虽曰无二圆满。
然就修證而论不无差别。所以下正明差别也。昔遭
无始妄想者。谓因妄为明觉遂有世界众生业果之
生起也。久在轮回者。谓世界众生业果之相续也。今
得圣乘者。谓如来所说四谛教也。犹未究竟者。以其
所成止折空智。于佛菩提犹在遥远。以其所證止偏
真理。于大涅槃尚未得近故也。此犹小乘边说。若约
内秘外现。或登住。或登地。惑未尽。理未穷。亦是未究
竟也。一切圆灭者。谓如来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所谓
一破一切破一断一切断也。独妙真常者。以其五住
尽。固无虚妄之烦恼。二死亡。亦无染污之生死。所谓
破无不破断无不断矣。究竟不可心思语议真如寂
常也。如是虽曰我与如来无二圆满。一因一果。一修
一證。不无霄壤之隔。故曰而我(云云)。敢问等者。意谓
卷四 第 107c 页 X13-0107.png
前以随业发现而问。云何发现有世界等三之生起。
云何发现有世界等三之相续。巳蒙如来开示。皆因
妄为觉明因明立所。遂有如是之世界等三为之生
起。及夫如是之世界等三为之相续。我巳明矣不复
疑矣。然不知妄为觉明之妄又何因而有耶。故云敢
问等也。则知此问与前迥然不同。不可作一意看以
致彼此混淆。自蔽句。即妄为觉明等世界等生起。受
此等。即觉明空昧等世界等相续也。

二如来答示分二。初妄本无因。佛告等也。二真元无
得。富楼等也。初又三。初佛告下举事辨审。二佛言下
约法详明。三如彼下提事合显。

初举事辨审中。初
斥责。二正举。初中。汝虽除疑等者。谓其前疑忽生山
河诸有为相等。及疑地等四大相陵相灭而不相容。
我巳为汝开示。尚有馀疑而未除尽。更以妄因而为
问也。我以下。正举事而辨审也。室罗城即丰德城。以
例五浊世界也。演若多此云祠授。盖因祈祠而得者
耳。例一切众生也。忽于晨朝以镜照面。例于性觉妙
明之中一念不觉因妄境而起妄心也。爱镜中头。例
还因妄心逐妄境也。眉目可见者。例于妄境尘象可
耽而不反也。瞋责巳头不见面目。头例真性。言瞋责
者例背觉也。以为魑魅。例迷真为妄也。无状狂走。例
一念不觉而起无明。总属虚妄故云狂走。然于妙性
原无虚妄。故云无状。又九界众生虽曰不同。所执不
过俗有偏空但中三种。皆非全性起修。故云无状。又
卷四 第 108a 页 X13-0108.png
非泯修归性。故云狂走。是人心狂等者。富那答得。正
是与所问妄因甚相应耳。既曰心狂更无他故。若以
心狂为狂走之因。未照镜前何不狂走。若以照镜为
狂走之因。一城之人谁不照镜。唯演若多而狂走耶。
狂走之因既不可得。其妄因也那得有。故所答得。正
是与所问甚相应也。

二约法详明分四。初约理。佛
言等也。二约教。自诸等也。三约行。如是等也。四约果。
得菩等也。初云约理者。以妙觉等是理故。次云约教
者。妄想等既是佛为发明。岂非是教。三云约行者。既
云识迷无因。识迷之识岂非妙智。所以是行。四云约
果者。既云菩提。自应是果。其四之后皆应结云。那有
妄因可得而为疑耶。就义分文如此。

初中。妙觉二
句即上性觉二句。但换字耳。明妙下。应牒其所问而
断之曰既称(云云)

次中。自诸二句。即上妄为明觉
等而有世界等之生起也。展转二句。即上觉明空昧
等而有世界之相续也。虽佛二句。正指上之答示世
界等三之生起及相续也。总指妄之所起及大性俱
遍之二答也亦可。意谓如是分明为汝开示。犹然不
能返妄归真。仍以妄因问之。盖叙前来备责之耳。故
云虽佛等也。

三中。迷因者。迷即因也。犹人之自与
巳耳。迷为妄之所依。若以观智了得迷本无因。则妄
无所依之处矣。故云识迷等也。所依若无。妄何得生。
生尚不得。那更有灭。故云尚无等。详如圆通疏。


中。复以喻而显之也。意谓众生不唯在迷无妄之因
卷四 第 108b 页 X13-0108.png
可指。即如如来纵使在觉亦无妄因可指。故喻之曰
得菩提云。如寤等所谓梦时非无也。心纵等所谓及
至于醒了不可得也。巳上是喻。况复下合法。应先云。
梦中非无物也。寤时尚不可取。何况迷本无因。即我
如来得菩提者从何可得而指之耶。故云况复等也。
如是约理教因果四番。皆无妄因可得。则其无妄因
也明矣。如其未明。更当提事而合显之。故有如彼等
云。

三提事合显中。忽然二句。若合法。上狂心一歇
證得本有也。纵无二句。若合法。上虽在迷中随缘不
变也。若了得狂走时头不失。歇狂时头自非外得也。
则知如来藏性。其妄也不失。其歇也不得。既是不失
不得。那有妄因汝为疑也。明妄本无因竟。

二真元无得分二。初法。富楼等也。二喻。譬如等也。初
又二。初富楼去劝息妄缘。二歇即去令显真性。


中。妄性等。牒前所明妄本无因。而为徵起耳。汝但下
释明也。不随分别者。一往而言。眼□□所转。耳不为
声所转。如是六根不涉六尘。所谓根尘之不偶也。若
克实论。于凡夫之俗有。二乘之偏空。菩萨之但中。如
斯三中虽有胜者。于妙性中总属分别。若能了得空
有中三。无往而非如来藏性。不随其而为分别耳。世
间等者。有云淫杀盗三为之三缘。此非然也。应即世
界众生业界之三种相续。所以今云世间等。彼云以
是因缘世界相续。乃至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则知非
淫杀盗之三也。以其但业果一种相续耳。如下阿难
卷四 第 108c 页 X13-0108.png
云。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者。此乃所引不全。
未可据此以淫杀盗为三缘也。若夫三因即能缘之
分别心也。克实论之。即妄为明觉耳。能以妄境不生
妄心不起。故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二令显真性
中。云歇即等者。有人疑云。云何狂心得歇耶。云何歇
即菩提耶。须知即者直下便是。应约六种以明其即。
歇者即前不随分别便是。则知歇即俱应有六。但就
歇明即。唯除理一皆可得也。肯綮二字。虽出南华。但
用其文不用其意。盖彼论妙技自在。此说行之委宛
耳。此正以性夺修。故作是说。问何以对富那之结文
以性夺修耶。下对阿难之结文以修夺性耶。答前与富
那所说皆是性故。若对阿难。不唯其请奢摩等三是
行。亦且下文即欲起行。是故以修夺性耳。此一往就
机而分如是。然修未尝离性。性亦未尝离修。修性相
即方是圆宗。

二喻中。譬如等者。正喻歇即菩提也。
有人喻众生也。衣喻五阴也。阴以覆蔽为义。故喻之
衣。如意珠喻如来藏性。珠能具一切宝。雨一切宝。藏
性中能具足一切性功德。能出生一切诸功德。故喻
之珠。穷喻乎无功德法财。露喻乎无慈悲覆盖。他方
喻随逐于九界。乞食驰走谓九界中有执有者如凡
夫。有执空者如二乘。有执中者如菩萨。故喻乞食。空
有中三而无一定故喻驰走。虽实二句喻虽九界随
逐如来藏性依然无恙也。智者喻如来。指示其珠喻
开示如来藏性。所愿从心喻以藏性发智还观藏性。
卷四 第 109a 页 X13-0109.png
即前之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也。致大饶富
喻理智一如能所不二。即前之而如来藏唯妙觉明
圆照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等也。方悟二句喻迷
时无失悟时无得。所谓歇即菩提者也。上来约妄本
无因真元无得两番答示。真既无得。妄岂有因。则知
其妄因之疑应释然矣。

二即时阿难去。释因缘自然疑之文也。此之因缘。不
同前之显见性中所推破者。彼是在缠。此是出缠。前
但明理下去将欲明行。有修有證。恐有众生疑为因
缘故以为问。岂同醉汉东扶西倒西扶东倒也。分二。
初阿难疑请。即阿难等。二如来答示。即佛告等。初又
四。初阿难下牒前反难。二我从下巳他从悟。三今说
下难同自然。四惟垂下结请开示。文虽分四。义皆可
见。二如来答示分二。初佛告下辨破。二菩提下诫劝。
初有三。初总破。即佛告去。二别破。即阿难去。三结破。
即木然去。

初总破中。佛告阿难下。应补云。汝之因
缘自然之疑。若欲假喻发明。不必他取及夫远举。故
云即如等也。狂性因缘等者。狂性属因缘也。不狂性
属自然也。若狂性之因缘得破。则不狂性之自然应
出矣。出即灭也。一灭一出。因缘自然之理。尽乎此矣。
故云狂性等也。此之理字非谓妙理。但云无是理耳。

二别破又三。初阿难等寄事。二是故等约法。三犹
如等举例。初又三。初破因缘自然。阿难去也。二破转
计自然。本狂去也。三总结成戏论。若悟去也。初又二。
卷四 第 109b 页 X13-0109.png
初阿难下以因缘破自然。二若自下以自然破因缘。

初中。无然非自者。谓无往而非自然也。何因二句。
谓有何等因缘而怖头狂走耶。设若有一因缘。则自
然宗坏矣。故云何因等也。

次中。若自等者。意谓汝
自然头若有因缘故有其狂。何更不以汝自然头亦
因因缘而故失耶。故云若自等也。然汝自然之头本
来不失。但由汝之狂妄而出。出即认为失耳。故云本
头等也。又汝狂走之时。头或有所迁改须藉因缘而
得。头既依然具在何用因缘。故云曾无等也。

二破
转计自然中。应补其转计云。其狂走也乃自然而然
者。非待因缘而然故。即约狂不狂两番破之。上文在
头上讲。此中就狂上看。可见。

三总结成戏论中。若
悟等者。意谓。谓其头本不失。徒自狂走。固不可为因
缘。亦不可为自然。如是则知因缘自然俱属世间戏
论。以其皆虚妄故。阿难因缘自然之疑。被如来寄演
若怖头狂走之事委宛破之。两俱不得。可见矣。第恐
犹未释然。故下文还约法而破。

二约法分二。初破
因缘是故等也。二破自然。若有等也。

初破因缘中。
初是故等。乃顶上寄事所破而言也。又即牒前所言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者也。以阿难所疑从此生故。菩提等出其
疑也。意谓汝疑歇即菩提。菩提心生三因不生不生
心灭。随计此一生一灭但是因缘而有生灭。故云菩
提等也。灭生下破也。意谓就汝所疑如此。然不知其
卷四 第 109c 页 X13-0109.png
生也生未尝生。其灭也灭未尝灭。乃破显不二修性
相即之者。不假造作。任运流入。那有一生一灭之因
缘可得耶。故云灭生等也。则因缘破矣。

二破自然
分二。初若有下正破。二无生下结破。

初中。应补云。
我以灭生俱尽无功用道。破汝生灭因缘之疑。汝之
阿难将非遂计生灭俱尽无功用道为自然耶。故牒
之云若有自然。如是下正破。意谓汝前见三因不生
歇即菩提遂计为因缘。又见灭生俱尽无功用道遂
计为自然。汝之所疑如此。据汝所疑。则亦自然心生
因缘心灭。既是一生一灭。犹然生灭。那得自然。故云
如是等也。

二结破中。云无生等者。意谓上之自然
生因缘灭。犹然生灭非自然。那可为自然。复结破云。
必须无生无灭方可为自然。故云无生等也。然不知
有生灭可有无生灭。既无有生灭。那有无生灭得为
自然耶。则知二句结破之词也。

三犹如下举例也。
又二。初正例。二重遣。意兼因缘自然而双言之。其始
也见三因不生等遂计为因缘。其既也见灭生等遂
计为自然。若举例明之。汝计因缘。犹世间诸相和合
成一体者无异。汝计自然。犹世间诸相非和合不成
一体者相同。故云犹如等也。重遣中。本然等。双遣而
双显耳。本然即自然也。非然即因缘也。明所例和合
一句即和合非和合也。向二句重牒上之法。例合然
下双遣而双显之。初句合即和合谓因缘也。此就例
说。然即自然谓非和合也。此就法说。因缘自然俱不
卷四 第 110a 页 X13-0110.png
可得。故云合然俱离。次句离即上之合然俱离之能
离也。合即上之合然俱离之所离也。故云离合俱非。
遣之又遣。显之又显。到此离合俱非之句。能离之离
尚不可得。那有所离之因缘自然可得。故云此句方
名无戏论法。虽和合非和合。是例亦阿难辈曾所计
者。故并破而显之。上寄事结云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此中结云方名无戏论法。其意虽同。今以双遣而即
双显。故云方名无戏论法。阿难既疑因缘又疑自然。
如来其始以寄事辨破。继以约法辨破。后以举例辨
破。则因缘自然当下释然而可知也。

二诫劝分二。初总举。菩提等也。二别示。虽复等也。

初总举中。应先云。汝之欲修菩提。当以菩提中法而
修。汝既以因缘自然为疑。乃菩提涅槃尚在乎遥远
矣。故云菩提等也。此去正是以修而夺性之文也。

二别示又二。初虽复下诫。二是故下劝。初又二。初正
诫。虽复去也。二实验。汝虽去也。

初中。秪益戏论。指
因缘自然之疑也。何须待我之上。亦应先云。汝多闻
有益。非属戏论。不唯不遭登伽。纵遭自能解脱。何须
待我佛顶之神咒方得解脱耶。故云何须等也。


劝分二。初正劝。是故等也。二实验。如摩等也。

初中。
秘密妙严者。如如来八教中。或为此人说渐。或为彼
人说顿。彼此互不相知者即秘密也。能以一音出无
量音。能以一义出无量义。是为之妙严也。脩无漏业
者。即修奢摩等三法也。若修奢摩时。这种不思议空
卷四 第 110b 页 X13-0110.png
观法尔现前。乃万法当空一尘不立。此是真空。自不
漏落于俗有偏空但中。乃至修禅那亦然也。远离憎
爱二苦者。一往言之。即违顺二境也。因此憎爱为因。
必受无端苦报也。若广推之。九法界人皆有憎爱。如
凡夫憎空爱有。二乘憎有爱空。菩萨憎空有二而爱
乎中。今若修奢摩等无漏之业。自得远凡夫等空有
之憎爱。故云远离等也。

次中。同悟宿因者。悟宿世
淫欲之因也。或得受记者。问此经既在方等。盖耶输
受记千万光相如来。是法华中事。云何得其或蒙授
记耶。答经有前分后分。前分即是本经。后分若他经
有同类者收归乎一。今以法华收归此经。以其是同
类耳。如何上亦应云。彼登伽者一淫女耳。尚能如此。
汝阿难乃须眉丈夫也。如何尚留观听于色声间而
自欺之若是耶。故云如何等也。尚留观听者。斥其见
相发心缘声听法不能超其色声见闻。亦即斥其因
缘自然之疑也。自首卷巳来明究竟坚固理竟。

自阿难及诸大众去。第二示究竟坚固行之文也。分
二。初启请。即阿难等。二开示。即尔时去。初又二。初阿
难下经家叙相。二无上下当机陈词。

初中。闻佛示
诲者。即如来对富那巳来所说者也。疑惑消除等者。
阿难大众前虽领悟。因富那发问巳来然心未免有
疑。更蒙重重开示。疑又消除一番。故云疑惑消除。不
唯除疑。且闻妄本无因真元无得。了达中道第一义
谛实相之理故云心悟实相。问前之阿难自云亿劫
卷四 第 110c 页 X13-0110.png
颠倒想巳消矣。及夫法身巳获矣。如何此中更消疑
惑并悟实相耶。答前所消者是见惑。今所除者是思
惑。若夫无明正当断也。又前所悟者。在初信巳后之
似因位。今所悟者。可是初住真因位矣。如是则知其
消也时有后先。所消者亦有粗细。其悟也时有远近。
所悟者亦有浅深。是以昔日消颠倒获法身。今日除
疑惑悟实相也。且就阿难一人如此。若就众人。或有
破界内惑者。或有破界外惑者。或有得相似位而悟
实相者。或有證分真位而悟实相者。其惑之粗细。位
之浅深。更未可一端而言也。是以圆教有四十二番
破无明。四十二番见真理耳。

二当机陈词分四。初
无上下赞显。二世尊下述领。三唯愿下申请。四作是
下待旨。

初中。无上大悲等者。世出世间最尊最胜
无可得而加上之者。故云无上。具有无缘之悲。遍拔
众生之苦。故云大悲。所得菩提智德如出矿之金不
复杂矿。所證涅槃断德如成灰之木不重为木。智断
合举故云清净。具有一切性功德财。出生一切诸大
功德。乃世出世间最为自在。故云宝王。以众生之所
具。还教之于众生。故云善开我心。如卷初之善为说
法也。能以下。正出善开之意也。或直说法相。或假喻
以明法相。或直显理体。或托事以显理体。有如是不
同。故云种种等也。溺于生死海中永不得出。谓之沉。
迷于烦恼海中永不得出。谓之冥。能令众生破烦恼
断生死。故云引诸等也。

二中。知如来等者。即述前
卷四 第 111a 页 X13-0111.png
之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
一等也。以包括而言之为含。以出生而言之谓育。无
大小便利坑坎荆棘等。是为清净。有宝地宝树金绳
界道等是为宝严。如来复等者。述前汝虽谈说因缘
自然等。诫劝其积劫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业等文
也。不逮修习下。应补云。从如来所知者如彼。蒙如来
所责者如此。我之今日这段光景。假喻发明犹如乎
旅泊者。故云我今等也。言旅泊者。阿难未出家前心
心分别乎有。如陆宿之旅者一般。既出家后念念耽
著乎空。如水宿之泊者一般。到今日虽解其理未能
起行。犹之乎旅泊之人耳。忽蒙等者。天王喻如来。谓
是天中天圣中圣耳。华屋喻藏性也。如来种种开示
令其得悟藏性。如赐与华屋也。云虽获大宅要因门
入者。意谓若欲入华屋必得其门。若欲入藏性亦须
行入也。若就喻言。屋是所入之处。人是能入之人。然
由而入者门也。若就法论。藏性是所入之理。奢摩等
是能入之行。然由而入者唯耳根圆通也。所以拣选
云。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此中入字正与彼之入
字相照应耳。

三中。回小向大。谓之捐舍小乘无馀
涅槃。乃最上大涅槃也。本发心路者。如来从此发心
而得證此涅槃。欲令回小向大之人。亦获此路进脩
如来大涅槃也。则知无馀涅槃乃所趣之不生不灭
之果也。本发心路。乃能趣不生不灭之因。所以下文
如来有第一决定之答也。从何摄伏畴昔攀缘者。正
卷四 第 111b 页 X13-0111.png
是择六根烦恼得圆通根本处。所以下文如来有第
二决定之答也。则知如来之所说正说阿难之所请
耳。令有学者。亦即回小向大之者。今虽向大犹未成
就。故云有学。从何下。总欲断惑證真也。然不知何因
得入。故云从何。攀缘有多种。若修奢摩他时。空观法
尔现前。使俗有之攀缘自得摄伏。若修三摩提时。假
观法尔现前。使偏空之攀缘自得摄伏。若修禅那时。
中观法尔现前。使空有二边之攀缘自得摄伏也。且
就一往而论如此。若夫三观圆修。所有一切攀缘自
应圆摄伏耳。陀罗尼即总持也。亦名遮持。总持。以其
总一切法而不散。持一切义而不失。遮持。以其遮一
切恶而不起。持一切善而不失也。入佛知见。即三智
一心中知为知。五眼一眼中见为见也。分释如此。若
总言之。意谓令有学者从何摄伏攀缘。从何得陀罗
尼。从何入佛知见。佛之知见未入以未得陀罗尼故。
陀罗尼未得以攀缘未摄伏故。可知攀缘伏而陀罗
尼自得知见自入。乃至知见入而攀缘自伏陀罗尼
自得也。所谓说虽次第。事在一时耳。

四中。云在会
等者。以叙相既云及诸大众。以申请又云示我在会
诸蒙暗者。所以在会皆一心而伫佛慈音妙旨也。

二开示分二。初经家叙。尔时等也。二如来说。汝等等
也。

初经家叙中。云哀悯会中缘觉声闻等者。正是
阿难请中捐舍小乘而向大乘者也。于菩提心未自
在者。谓二乘人虽回小向大。然未得本发心路。未获
卷四 第 111c 页 X13-0111.png
无馀涅槃。故云于菩提心等也。开无上乘者。乘以运
载为义。然大小乘运载不同。若人天之戒善。但可运
出于三途。若二乘之谛缘。但可运出于三界。偏渐之
度门。但可运出于三空。唯如来不思议微妙之乘。不
唯运出三途三界三空。亦且运入三德秘藏。故名无
上乘也。妙修行路者。即奢摩等三乃性具之行。举一
即三。言三即一。全性起修。全修归性。不假造作及夫
施设。不可思议者也。

二如来说分三。初自汝等决
定去。汎明二种决定。二自五卷初阿难及诸大众去。
的指圆通本根。三自六卷中阿难整衣服去。更示安
立轨则。初又二。初正明二义。汝等决定等也。二展转
释疑。阿难白佛等也。初又二。初汝等下标举。二云何
下徵释。

初标举中。汝等等者。牒阿难最初所请妙
奢摩等及今所请本发心路而言也。有人见此妙三
摩提之句。谓从此去正答三摩之请。盖拘妙三摩提
一言辄判。前为奢摩。后是三摩。则首卷有三摩提名
大佛顶。岂七徵巳来皆属乎三摩耶。此中汝等等诫
也。如前奢摩结云无得疲怠妙菩提路同耳。应当下
劝也。云发觉初心者。觉即菩提。即发菩提之初心也。
二决定之义。一从五阴审观一番。决定为能观。五阴
为所观。若能择去生死根本之生灭。依不生灭而修。
即生灭亦成不生灭矣。所以文云。以湛旋其虚妄灭
生伏还元觉等也。二从六根详审一番。决定为能审。
六根为所审。若能拣去烦恼根本之不圆通。依圆通
卷四 第 112a 页 X13-0112.png
而修。即不圆通亦圆通矣。所以文云。但于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也。然名决定者。其有
二意。一是如来圣人决而方定。故名决定。二是受决
于如来楷定而不可易。故名决定。同名决定。但就机
应授受之分。有此二义耳。

二徵释又二。初总徵。云何等也。二别释。阿难等也。初
总徵可见。二别释又二。初第一下第一义。二第二下
第二义。初又三。初劝观。第一去也。二出意。若于去也。
三正审。以是去也。

初劝观中。若欲等者。牒前阿难
所请之词也。应当等。正劝观也。云因地与果地为同
为异者。毕竟如何同而不异。按下出意中云生灭不
生灭。正审初云变坏不灭。则知大乘之因无别以为
因。唯常住真心。大乘之果无别以为果。唯常住真心。
即以常住真心理体作我因心。以此因心还克常住
真心理体。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事理不二。修性
相即。自得同而不异。正欲劝其以常住真心发心。故
云应当等也。

二出意中。若于等。正出宜同不宜异
所以。故结云无有是处。

三正审又二。初以是等指
事。二云何等约法。

初指事中。诸器世间者。世间不
出乎依正也。皆有局量。如器之有界限。故名器世间。
不烂坏虚空者。借虚空对有为而言不坏。若实论之。
虚空亦坏。以其由一念不觉翻真空而为顽空。若转
不觉还成乎觉。应顽空还转乎真空。所以下文云十
方虚空悉皆消殒。

二约法分二。初拣妄。则汝去也。
卷四 第 112b 页 X13-0112.png
二依真。汝今去也。初又二。初则汝下总标。二云何下
别释。

初总标中。云则汝等。正出可坏之相。由此下
言性觉明体分为视听等六。皆由地等四缠也。从始
入终者。以其视听六根即是色等五阴。但开合之不
同耳。就五阴而言始终。依生起。以识为始色为终。据
破灭。以色为始识为终。故下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二别释又二。初释浑浊。即云何等。二释五叠。即汝见
等。

初释浑浊中。譬如等喻也。汝浊等法也。喻中。清
水喻藏性。本来妙明故云清洁本然。尘土喻四大。生
成凝滞故云本质留碍。二体等者。喻藏性本来明妙
之清洁。与四大生成凝滞之留碍。一真一妄。迥别而
不同也。有世间人等。喻众生逐四大妄失藏性真也。
土失二句。谓土本留碍。一投其水即留碍不留碍矣。
下文所谓水火风土旋令觉知者也。水本清洁。一受
其土即清洁不清洁矣。下文所谓见闻觉知壅令留
碍者也。容貌等。喻藏性四大一真一妄和合相杂而
莫辨也。法可知。

二释五叠。即五浊也。应知此中五浊不同他经。他经
所明。见浊五利使为体。烦恼浊五钝使为体。众生浊
因此十使招感假名。即以二浊为体。命浊既有众生
朝生暮死修短不定。即以众生浊为体也。劫浊亦无
别有体。以此四浊聚在一时。大小三灾无不具有。是
为劫浊。此中唯以五阴为体。劫浊以色阴为体。色即
质碍义故。见浊以受阴为体。受即领纳义故。烦恼浊
卷四 第 112c 页 X13-0112.png
以想阴为体。想即想相义故。众生浊以行阴为体。行
即迁流义故。命浊以识阴为体。识即分别义故。彼此
所以。思之可见。然何以见得此之五浊五阴为体。亦
不必远引他经。即下破阴魔中。初破色阴。则云是人
则能超越劫浊。乃至五破识阴。则云是人则能超越
命浊。所以此经五浊五阴为体断无疑也。今次第为
五。

初劫浊中。汝见虚空等者。见即五根之一。举一
以摄馀四。空即五尘之一。亦举一以摄馀四。五根五
尘同是色法。正以色阴为体。故根尘各举其一以明
之。能见之见所见之空无不周遍。故云汝见等也。既
皆周遍。所见之空能见之见无分别矣。故云空见不
分。汝若云空与见可分者。虚空元无体相。有空可分
反无空之体矣。故云有空无体。汝见但可了别。有见
可分反非见之觉矣。故云有见无觉。相织妄成者。织
本经纬。以无体之空为纬。而织乎无觉之见。以无觉
之见为纬。还织乎无体之空。互互不巳。妄相遂成。如
是根尘之色皆虚妄而为织成。则所成之劫自非清
洁。故云相织等也。下四相织等意皆应例此。

二见
浊中。搏者取也。正受阴领纳之意。见闻觉知本是妙
明藏性。一因搏取四大。分妙明而为六。故云见闻等
也。水火风土本无知也。一分藏性以为见等。则无知
者而亦有知。故云水火等也。应以无知四大有知六
根相对为织。此皆领纳而成见浊也。

三烦恼浊中。
忆识诵习。正想阴想相之意。忆即忆过去之尘相。识
卷四 第 113a 页 X13-0113.png
即识现在之尘相。诵习即诵习未来之尘相。因忆识
诵习妄性。发为内之知见。故云性发知见。容者影也。
以三世诸尘影子现为外之尘相。故云容现六尘。如
是外之容全以六尘为相。故云离尘无相。内之性全
以知见为觉。故云离觉无性。应以无性能知无相所
知相对为织。此皆想相而成烦恼浊也。

四众生浊
中。生灭不停。正行阴迁流之意。知见等者。谓众生知
见每欲长生于此世。奈何业果必为迁改于他方。故
云知见等也。应以欲住知见必迁业运相对为织。此
皆迁流而成众生浊也。

五命浊中。元无异性。亦是
识阴分别之意。约无分别之性以明识之分别耳。云
元无异性者。所谓元是一精明。众尘隔越。所谓分成
六和合也。性中句。释上元无句也。用中句。释上众尘
句也。以其元是一精明故相知。分成六和合故相背。
若论性则无用异可得。论用则无性同可得。故云同
异失准。应以相知之性相背之用相对为织。此皆以
分别而成命浊也。上来拣妄竟。

二依真分三。初法。
汝去等也。二喻。如澄等也。三结。明相等也。

初中又
可分二。初汝今下标。二以湛下释。

初标中。

见闻等
生灭也。常乐等不生灭也。欲以生灭而修不生灭。故
云欲令远契。谓既是见等之生灭。欲契常等之不生
灭。应择去其生灭生死根本。当依著不生灭圆湛明
性。故云应当等也。云依不生等者。谓前既分圆湛明
性以成见闻觉知。欲契不生灭果。应当旋转生灭见
卷四 第 113b 页 X13-0113.png
闻等相还归如来藏性。妄相若旋。真性自圆。所以下
即以湛(云云)

二释中。以湛之湛即顶上之圆湛性
成看。伏即复也。以圆湛真性旋乎虚妄生灭。则元明
性觉自得复矣。故云以湛等也。元明觉性既得即此
以为因心。故云得元等也。正为初心之人立行之本。
未论入位。但约效验预明。故有然后(云云)。因既不生
不灭元明觉性。果应不生不灭元明觉性。所修之因
乃是性修。所證之果乃是性證。所谓修性相即因果
不二之者。故云然后等也。

二喻中。云如澄浊水者。
前以清水喻乎藏性。因彼四大分湛为视听等。今欲
以湛旋其虚妄。故喻如澄浊水。贮于静器。喻根既不
缘尘亦不偶。静深二句。喻识亦不行。如是即生灭皆
不生灭矣。清水下。法喻双明也。谓土虽沉水虽现。但
伏而巳。土全未去。法上正是初伏界之内外见思客
尘。所谓五住圆伏。故云清水等也。去泥下。正喻圆断
也。初信去见惑之泥。二信至七信去思惑之泥。八之
十信去尘沙之泥。初住至等妙去无明之泥。如是断
无不断。故云去泥等也。

三结中。明相一句。如前之
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也。一切二句。如前之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等也。皆合等。正明不生不灭因心合不生
不灭果地也。以涅槃山顶五住究尽二死永忘般若
不生诸法不生不生不生故也。

二第二义去。明第二决定义之文也。前之第一决定
义中。决择五阴生死根本。依圆湛性为因地心也。此
卷四 第 113c 页 X13-0113.png
之第二决定义中。决择六根烦恼根本。以故详审六
受用根。逆彼生死欲流。得循圆通一门深入也。分二。
初正劝审详。第二等也。二别劝详择。汝今等也。初又
三。初第二下劝审。二汝修下出意。三汝观下正审。

初劝审中。决定等者。谓欲发菩提心修大乘行。不惟
弃舍世间根尘识等。亦应弃捐小乘空无愿等。总而
言之。俗有偏空但中悉应舍之。故云决定等也。发业
者。业是恶业。能发者乃烦恼也。润生者。生是果报。能
润者亦烦恼也。谁作谁受之二谁字正令详审之也。
然作受者皆六根也。有以六识为作者之主。八识为
受者之主。此一往论则可。今文恐不然也。以其耑在
择六根耳。所以下云。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又云。六为
贼媒自劫家宝。又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
受用根。及结云。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则知
专在择六根也。虽重六根作之与受。亦应著八识之
精而讲。以其六根元八识耳。所谓分之乎眼则成见
性。乃至分之乎意则成知性者也。

二出意中。汝修
等者。正出其决择烦恼根本之所以也。处尚等者。譬
如国王讨贼。须知贼之所在方能发兵以问罪也。

三正审分二。初汝观下指事。二则汝下约法。初指事
中。解结人不见所结者。非欲见其结之而巳。正欲知
其结之所由方可从之而解。所以下有若不知其解
结之元。及若欲除结当须结心等。云结喻烦恼根本
也。解结喻决择烦恼根本也。虚空喻藏性也。

二约
卷四 第 114a 页 X13-0114.png
法又二。初总举。则汝等也。二别释。云何等也。初总举
中。眼耳等为贼媒自劫家宝者。贼喻六尘。媒即喻六
根。家宝喻藏性也。乃性具之者。是为家宝。由此等者。
指六根为六尘之所缠缚。所谓聚缘内摇趣外奔逸
也。于器等。谓六根既被六尘缠缚。遂不能超越于六
尘矣。如前见不超色听不出声等。

二别释又三。初
云何下明世界。二一切下明相涉。三汝复下定优劣。
明世界示相涉者。欲其知烦恼根本也。定优劣者。欲
其知圆通根本也。圆通根本一经入手。烦恼根本当
下化矣。所以云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也。

初明世界中。云何等者。总由世界元不在远。只在众
生一念一刹那间。眼之见耳之闻乃至意之知。即有
如是世与界也。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常念等也。


示相涉中。上下无位者。非谓上复有上下又有下是
为上下无位。以其既有四方方方各有上下。故云
上下无位。中无定方者。亦非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
观成北以为中无定方。意谓四维皆因四方而有。如
无东之与南。则东南维从何而立。故云中无定方。上
既列十。今欲拂去上下及乎四维。唯得东西南北之
四方。所以知其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当如是看也。三
四四三者。以世而涉乎方。是为三四。以方而涉乎世。
是为四三。总括始终者。初叠曰始。乃至三叠曰终。功
德者。乃是业力。非若法华六根清净持经之功德也。

三定优劣分二。初标。汝复等也。二释。如眼等也。初
卷四 第 114b 页 X13-0114.png
标中。先定优劣者。正欲以此为下选圆通之张本耳。

二释有六。即眼耳等也。初眼根中。如眼等者。就其
千二百。于十方界分作二分。如前所见正南有二百。
又见东南及西南二维各有一百。故云前方全明。又
见东西二方各有二百。故云左右旁观。若后之正北
二百及西北东北二维各一百皆不见故。云后方全
暗。合而言之。不见者四百。见者八百。故云三分之二。
下可例之。

二耳根中。如耳等者。正显耳根胜馀根
也。谓声尘有边畔。闻性无涯际。所谓十方俱击鼓十
处一齐闻也。

三鼻根中。云阙中交者。呵为出。吸为
入。两楹之间而不无阙。故云阙中交也。

四舌根中。
如舌等者。取其能说为力用耳。尽诸世出世间智者。
以智在说故。就其言诠则有方分。就其理体。元无穷
尽。故云言有等也。

五身根可知。

六意根中。如意
默容等者。谓十方三世世出世间凡圣不等之法而
意根嘿而了之。故云如意等也。嘿字对舌宣扬而言
二别劝详审分四。初汝今下寔验。二若能下较量。三
我今下许说。四十方下出意。

初中。汝今等者。以六
根缘六尘为顺流。乃生死根本。是名生死欲流。若能
逆彼顺流。即成法性流矣。以其流根全从湛然觉体
分为六者。一经返穷当体不生灭法。故云汝今等也。
当验下。令其即将上之所定优劣而验之。谁与真性
合者。谁与真性离者。谁与真性合而为深者。谁与真
性离而为浅者。谁与真性合而深乃为圆通者。谁与
卷四 第 114c 页 X13-0114.png
真性离而浅不为圆通者。故云常验等也。

次中。若
能等者。苟得圆通之根。便能逆彼生死妄流。自然相
顺而不相违。故曰若能等也。若与不圆通之根而较
量之。得圆通而修者。虽一日之短。犹胜其一劫之长。
不得圆通而修者。纵一劫之长。不若其一日之短也。
则知日与劫元相倍矣。日之短者犹胜乎劫。劫之长
者。反劣乎日。则成之相倍矣更何如哉。如是较量。欲
修习者岂可舍圆通根本乎。

三中。我今等者。指上
八百千二百功德为修显之。故云我今等也。六湛圆
明者。目其六根虽属虚妄。原从圆湛真性分出。约真
以明妄也。较量下。令其详择。谁是八百功德之数缩
者。谁是千二百功德之数盈者。谁是数盈而可入者。
谁是数缩而不可入者。故云数量等也。吾当下。正许
说也。汝若详择一定心当发明。令汝依之起行依行
證入。故云吾当等也。

四中。十方等者。意谓若夫十
方如来。根之胜者。即根尘识三之十八界。皆可修圆
通成无上菩提。故云十方等也。但汝根劣。不能于十
八界圆融自在而为互摄。故云但汝等也。以汝根劣
之故。令汝根尘识三之中择去六尘六识而取六根。
六根之中更除馀五唯取耳根。如智者大师拣境。伐
树得根灸病得穴去丈就尺去尺就寸者同耳。则知
如来祖师所用虽异其揆一也。入一无妄等者。若从
一门逆生死流一根得真。则其馀根皆清净矣。更而
推之。不唯六根。则六尘六识皆可清净。虽曰一门。与
卷四 第 115a 页 X13-0115.png
十方如来所入者不二。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
门者此也。

二展转释疑。大分为三。初释一入六净疑。即阿难白
佛去。二释因果不齐疑。即阿难白佛去。三释云何结
解疑。即阿难白佛去。初分二。初阿难下疑请。二佛告
下答释。初疑请中有二意。一者前云逆生死流。又云
六湛圆明。意谓既是六湛圆明何须逆流。故问之曰
云何逆流。二者前云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
一时清净。意谓既是一门深入入一无妄秪属一根。
彼根条然不同。云何一时清净。故问之曰云何深入
(云云)所谓摄迹生疑也。

二答释分二。初释第一疑。佛
告去也。二释第二疑。今汝去也。

初释第一疑中。佛
告阿难下。应补云。汝云六湛圆明何须逆流。汝之所
疑如此。然我看起来。就真性而言六湛圆明。若就妄
相而论。即汝阿难多所未断。故曰汝今(云云)谓其初果
止断三界见惑。故云汝今等也。而犹有三界思惑未
断。故云然犹等也。思惑尚未得断。何况有前非有之
生相。暂有用之住相。非凝然之异相。后是无之灭相。
及夫种种头数等之无明惑未断耶。故云何况等也。
如是若不逆流安得六湛圆明。汝阿难有何疑也。

二释第二疑分二。初今汝下总徵。二阿难下别释。

初总徵中。今汝等前。亦应补之。汝疑其六根也条然
不同。云何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汝之所疑
者如此。我且问汝。彼之六根还是一耶。还是六耶。故
卷四 第 115b 页 X13-0115.png
云我今问汝等也。

二别释分三。初法。阿难等也。二
喻。如太等也。三合。则汝等等也。初又二。初阿难下约
理元无一六。二阿难下由惑一六义生。初又三。初破
一。即阿难去。二破六。即若此去。三结示。即是故去。

初中。既耳不见乃至足无语。则不是一可见矣。


中。既曰耳闻。而口为问而身钦承。则不是六又可见
矣。

三中。正示彼六知根。非一处而终非六。非六处
而终非一。然终不可谓汝六根元有其一元有其六。
则知一之与六皆不可得。故云是故等也。

次由惑
一六义生中。云虽得六销犹未忘一者。谓其巳伏思
惑根尘不偶。故云虽得六销。如下云。元依一精明分
成六和合。六和合巳销。一精明犹在。故云犹未亡一。
盖指识精为一也。

二喻亦二。初如世下喻一六义
生。二彼世下喻元无一六。

初中。如太虚空等喻生
六。除器等喻生一也。

次中。同不同。谓不可有一之
同有六之不同相矣。不唯无一六之相。亦且无一六
之名。又云何况等也。

三合分二。初则汝下总合。二
由明下别合。可见。别合又二。初正合由惑有一六。由
明等也。二正合约理无一六。汝但等也。初又二。初由
明去出六种相貌。二阿难去结总属虚妄。

初出六
种相貌。次第有六。六中云粘湛发见乃至粘湛发知。
与下粘妄发光对看。前是从真起妄。后是迷妄失真。
所谓单真不立独妄不成者也。粘湛一句。因前明暗
二尘而引起根。所谓尘入根也。见精二句。根去缘尘。
卷四 第 115c 页 X13-0115.png
所谓根入尘也。成根者。成胜义浮尘二根也。说虽次
第事在一时耳。根元等。所成之胜义根也。因名等。所
成之浮尘根也。浮尘二句。正结胜义依浮尘而为用
也。可知。二根俱是能所八法所成。上胜义但举能成。
故云清净四大。四大云清净者。本从藏性分出。如六
湛圆明意耳。浮尘中但言所成。故云浮根四尘。所以
二根皆应有八法也。一文既尔。馀五例然。唯舌根中
如偃月者。初三四巳去是仰月。十七八巳去是偃月。
今云偃月者。乃指十七八巳后者也。意根中之浮尘
云如幽室见者。以意根有异于馀根之形相者耳。

二结总属虚妄有二。初示所由。即阿难等。二辨无体。
即是以等。

初中。如是等者。此之六根。若寻其根。讨
其源。皆从性觉妙明之中。有一能明之妄明及一所
明之妄觉。从是失其真性起其妄相。故云如是等也。

二中。正辨其六根缘尘则有离尘则无也。

二正
合约理无一六。分二。初但汝下结答问词。二不由下
转释伏难。初又二。初外不依尘。汝但等也。二内不依
根。随拔等也。

初中。汝但上。应先云。汝问云何入一
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然我看来。也无他法。秪要
不随前尘而巳。故曰汝但(云云)此是外不依尘也。还当
内不依根故。次曰随拔(云云)拔即逆。伏即复也。然根是
所拔。能拔者即奢摩他等之妙行也。了得根虽生灭
当体是不生灭。由境发智。由智照境。昔所粘湛之湛
自得脱矣。内性元真亦得复矣。故云随拔等也。既脱
卷四 第 116a 页 X13-0116.png
其妄粘。又复其元真。所谓妙净明体元明真性归复
还全。故云复归元真。因此三智为因。得复元真妙理。
又于所复妙理。还发本有妙智。故云发本明曜。到此
乃境智一如。能所不二。不唯拔一根而巳。其馀之五
根亦应圆拔而圆脱矣。故云诸馀等也。如是则入一
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可见矣。

二转释伏疑又
二。初释根。不由等也。二释尘。今汝等也。初又二。初不
由等正释。二阿难等引例。初正释中。不由上。应先出
伏难。云既是六根拔脱。内不依根现前。将何以为闻
见耶。遂释之曰。其时见闻无复用此前根。故云不由
等也。以其自有真明为主。不随六根而转。故云明不
循根。现前虽有见闻。但寄六根发明而巳。故云寄根
明发。从是虽曰见色不关乎色。乃所谓见见之真见。
虽曰闻声不关乎声。乃所谓闻闻之真闻。即就一根
有诸根用。故曰由是等也。二引例中。阿难汝岂等者。
恐阿难不能释然。更引凡小之事以例明之。所谓以
浅浅况深深也。故云阿难等也。舜若中。如来下。释其
空神能觉触也。如来二句。谓其无身可现身也。既为
二句。虽云暂现亦能觉触也。最后结云。那律憍梵及
诸灭尽定小乘中不因眼舌意三根而能见能尝能
知者。舜若殑伽难陀凡夫中不以身鼻耳三根而能
触能嗅能闻者。而凡小之人尚能如此。何况根尘圆
拔脱者不能六根互用而为疑也。

二释尘分三。初
今汝下正释。二如彼下例显。三缘见下合明。

初正
卷四 第 116b 页 X13-0116.png
释中。今汝上。亦应先出伏难。云既曰不循内尘。外不
依尘。云何现前犹有诸尘相耶。遂释之曰。汝之六根
不拔则巳。若能圆拔内性莹发。则诸尘相如汤销冰。
冰既消时而还成水。尘相若消即成知见。那得更有
尘相而为疑耶。故云阿难等也。如汤消冰等者。彼之
尘相元从妙明所现。犹水而成冰也。尘相既消应念
化为知觉。犹冰还成水也。

二例显中。阿难汝彼等
者。亦恐阿难未能了然。更举世人之事而例显之。故
云阿难等也。就事例法一一明显。如彼二句。例未得
拔根者也。若令二句。例六根圆拔者也。六根二句。例
浮尘诸变化相也。彼人二句。例内莹发光也。彼虽三
句。例内光之力令尘相消而成知觉也。法上以真性
光而为圆炤。不用眼根。此中唯以手外绕。亦不用眼。
其类相若。故举此以例显之。若止消文。应云眼主乎
见。今聚所见之物到于眼前。故云聚见于眼。既对其
物应以眼视。反将能见之眼急而合之。是时唯得暗
相现前。不复得见乎前物矣。故云若令等也。他所聚
之中亦有人焉。其人非无六根也。因巳合眼唯见暗
相。其头足相类而莫能辨。故云六根等也。彼合眼人。
因眼不见。寻以手顺乎其人之体绕而摸之。故云彼
人等也。彼人眼虽不见。以手摸之。此是头也。此是足
也。从头至足无不了然。故云彼虽等也。然手眼之相
虽异。知觉之性不殊。故云知觉是同。应结显云。彼之
劣者尚能如此。何况尘脱根拔之最胜者犹有尘相
卷四 第 116c 页 X13-0116.png
可得汝为疑耶。

三合明分二。初缘见下合。二根尘
下结。

初中。见缘等者。谓向来因之妄明见乎外境。
设乎明不现前复不能见。以其不能发真明故。故云
缘见等也。若能不依妄而见。自发真明以为观炤。故
云不明自发。其时所有之暗相皆属我之真明。无复
更为昏暗。故云则诸等也。消文如此。若合法例两文。
缘见二句合例之如彼二句法之未得拔根者也。不
明一句合例之急令合眼至循体外绕法之六根圆
拔内莹发光也。则知二句合例之彼虽三句法之诸
浮尘相如汤消冰应念化为知觉也。如是方见法例
合三乃一气耳。

次中。根尘既消者。谓其根尘拔而
且脱也。前来阿难疑问。云何一门深入能令六根一
时清净。如来若法若喻若合重重发明。由惑一六义
生约理元无一六。至夫随拔一根馀五圆脱。所有六
根皆为互用。所有尘相皆化知觉。则阿难之疑当下
应释。所以责之曰根尘等也。

二自阿难白佛去。释因果不齐疑之文也。分二。初阿
难下疑请。二佛告下答释。初又二。初按定佛言。即阿
难等。二陈述巳疑。即世尊等。

初按定佛言中。云如
佛等者。乃按如来第一决定义。云应当审观因地发
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等。及第二决定义中。详择六
根之一以为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以为疑
端。故云如佛等也。

二陈述巳疑又四。初世尊下陈
果常住。二若此下述因无常。三云何下正申疑难。四
卷四 第 117a 页 X13-0117.png
云何下结请开示。

初中。七常住果。皆十方如来之
證得者。即真如佛性二种巳是證得。非特性具而巳。
馀可见。即如来所谓之果地也如此。

次中。若此等
者。即牒详择六根入一无妄等之文也。以其六根因
尘有故。故云若此等也。犹如等者。引例也。乃引首卷
三处结妄体元无中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而为例耳。即如来所
谓之真因心也如此。

三中。云何等者。标立也。意谓
如来既云因地心果地觉名目相应。则知不生灭之
常住因心。才与不生灭常住之果地。名之与目乃得
相应。如何将此毕竟断灭之六妄根为因地心。欲获
如来之不生灭果地觉耶。故云云何等也。世尊下释
明也。若离等。谓六根因尘而有。如无等。仍引妄心无
体为例进退等。非指见根为进乃至意根为退。意谓
进而推之于心。乃离尘则无。固非我心之可得。退而
推之于根。乃因尘而有。亦非我心所可得故。故云进
退等也。既心与心所皆不可得。将何立因地心而求
住果地觉。故云将谁等也。如来下结成也。意谓如来
先说。六根六湛圆明可选圆通根本。以为入一无妄
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此如来之诚言也。今我微细推
求过来。所有六根全是断灭。则于如来诚言乃相违
而相越矣。故云违越诚言。如是若谓断灭。则如来巳
说是不生灭。若谓不生灭。则我巳推是断灭。彼此前
后全无定则。竟成戏论。故云终成戏论。既能诠是戏
卷四 第 117b 页 X13-0117.png
论。所诠生灭不待言矣。那可得为因地心求果地觉
耶。

四中。云何等者。意谓虽成戏论。然如来常云我
之所说真而无伪实而不虚。则知如来之说不应是
戏论矣。但就今而言不识如何是如来真实之语。故
云云何等也。在如来或是真实。我阿难不无蒙吝。愿
垂无缘大慈开揭我之蒙吝。故云惟垂等也。

二答
释分三。初责迷许说。佛告等也。二击钟验常。即时等
也。三结会迷悟。以诸等也。

初中。汝学等责迷也。以
其但断见惑未破思惑及无明。故云未尽诸漏。阿难
但知粘湛发见闻等为颠倒所因。故云心中等也。然
不知全虚妄即真实全生灭即不生灭。犹然惑为虚
妄生灭。此真颠倒也。如斯颠倒不能识者总由诸漏
未尽耳。故云真颠倒也。恐汝下许说。意谓汝既问了
一番。我若直约理说。恐汝心虽诚敬诸漏未尽。犹未
能生信伏。今且试借浅近之事易明之者为汝说之。
故云恐汝等也。

二击钟验常分三。初即时下审定
有无。二佛语下点示闻性。三汝当下结劝引例。初又
二。初约根。即时去也。二约尘。如来去也。

初约根中。
音响者。初声直吼谓之响。馀声断续谓之音。阿难大
众答言有声则闻无声无闻。非正说耳。声尘虽有有
无。而闻性岂因有无而有无耶。如下有声无声之答。
乃为正也。

二约尘可见。

三点示闻性亦二。初佛
语下斥矫乱。二阿难下正点示。

初斥矫乱中。佛语
等者。上既约根约尘诱答巳定。所以斥其矫乱也。盖
卷四 第 117c 页 X13-0117.png
声与闻报答无定为矫乱耳。佛言等。意谓后声销无
响。我问声不。汝言无声。此正也。前钟歇无声。我问闻
不。汝言无闻。此倒也。若从前无声无闻。则钟再击不
应更闻。若从后答声有有无闻无有无。如此报答无
定。岂非是矫乱之言说乎。故云佛言等也。

二正点
示。可知。

三结劝引例分二。初结劝。汝尚等也。二引
例。如重等也。

初结劝中。汝尚等者。责其尚不知声
有去来闻无生灭。今以有去来之声尘。惑为无生灭
之闻性。那得怪尔不以真常之因疑作断灭耶。故云
汝尚等也。

二引例分二。初例梦中闻性不昏。如重
等也。二例死后闻性不灭。纵汝等也。

初可知。次中。
云纵汝等者。形即四大所成而可败坏者。谓之形销。
命虽识心连持不断。识若一离。命亦随化。谓之命光
迁谢。纵使尔形尔命有销有谢。所有闻性自不同其
形命而为销灭迁谢。故云纵汝等也。如是闻性真常
而不断灭。则知见等皆真常而不断灭也。

三结合
迷悟分二。初以诸□□□□常即无常二□□□□
□□□□即常。

初中以诸□□□□□□□□□
□□□□□□□□至梦中不昏及□□□□□□
□□□□□□□□□□□□之因心耶无□□□
□□□□□□□□□□□□□□□□若弃句犹
前□□□□□□□□□□□□□□□□□□□
伏归元真等也□□□□□□□□□□□□□□
□□□□应补云当知六□□□□□□□□□□
卷四 第 118a 页 X13-0118.png
□□□□□□□□落不生灭应显以其□□□□
□□□□□□□□□□□□贪六尘之垢以为情
□□□□□□□□□□□□□□□□无不远离
矣故曰想相等也二俱远离□□□□□□□□□
显现故云法眼清净法眼净应圆之□□□□□□
□□□□常正是果地觉之因心那得因果□□□
□□□□□□□□云云何等也。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