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秘录-明-一松卷一

卷一 第 44a 页
No. 283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一
天台 一松大师 说
语溪门人 灵述 记

将释以经。大分为二。初题目。二经文。初又二。初大佛
下法题。二唐天下人目。今先释法题。

题中大佛等
二十字。乃一经之总名也。就此一题有通有别。别题
中云大佛等。乃据经而立。非无由也。如后第八卷中
文殊请结经名。如来金口亲宣。即此一经而有五种。
第一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
清净海眼。第二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
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第三名如来密因修證
了义。第四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第五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盖如来金口
亲宣如此。经家就五题中存其三隐其二成是一题。
则知大佛顶三字。略取第一题者。所谓存其一也。若
夫第二隐而不存。又知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八字。全
存第三题者。所谓存其二也。若夫第四亦隐而不存。
又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八字。略取第五题者。所谓
存其三也。如是可见如来以妙智说彼五种。经家以
巧慧集此一题。故曰大佛顶(云云)。略叙一经之来由
如此。若释其义。大佛顶之三字。古解甚多。今但举其
卷一 第 44b 页 X13-0044.png
一二。有云大之一字。盖赞楞严大定。以其最尊是胜
犹如佛顶一般。故曰大佛顶也。若如是而释者。明指
大是法体佛顶是譬喻。若以法喻而释。此大佛顶之
三字。乃题是经之题。经是题之经。据何明文而有是
义。唯下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不言如大佛顶。以
此则知以法喻释此三字乃不可也。又有云。大即法
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盖以三字分配三德。若尔则
此三德。何经不谈。何题不阐。乃独以此三字割截分
配。不唯于义不当。于文亦不稳。以此则知以三德释
此三字亦不可也。毕竟何以谓之大佛顶。无他。即下
文所谓常住真心者便是。这种尝住真心尔我现前。
若圣若凡若染若净无不具者。良由旷大劫来因一
念不觉。为彼无明动转。或于一切法念念分别。或于
一切物心心贪爱。既曰分别。乃无过不招。又曰贪爱。
乃无恶不造。因此招过造恶。常住真心本不生灭而
翻为生灭。常住真心本无去来而翻为去来。于是流
转三界。汩没四生。如环而无穷轮而不息。不唯众生
者然。即阿难虽曰出家。乃见如来三十二相之相而
发心。虽曰多闻。乃缘如来八音四辨之声而听法。所
以遇登伽淫女亦为所转。闻梵天邪咒亦为取摄。究
其所以。总由阿难不知尝住真心。唯以声色为事。以
故遇如来即为如来转。见登伽即为登伽摄。是于如
来欲救护之。非无大神通也。乃手不为之援。非无大
乐说也乃。口亦不为之说。唯顶中放光光中化佛化
卷一 第 44c 页 X13-0044.png
佛说咒而巳。其故何哉。要阿难领会。佛既曰化。则所
有三十二相之相相非相。咒又化佛所说。则所有八
音四辨之声声非声。而如来之相尚云非相。而登伽
之相岂得以相而为相乎。如来之声尚云非声。而梵
咒之声岂得以声而为声乎。繇是可了内之见闻外
之声色全体真宗无一可得。而常住真心自得显现。
即就此常住真心这种廓彻圆融无不周遍。即是今
题中佛顶之大也。就此常住真心这种灵明洞照无
不明了。亦即今题中大顶之佛也。就此常住真心这
种尊极高胜无不超越。亦即今题中大佛之顶也。如
是大佛顶三字。全是常住真心之理体。皆因如来一
番放光化佛说咒之所显现。所谓举事显理以象示
意者此也。何等事。何等象。即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也。
何等意。何等理。即尝住真心妙净明体也。今理既显
即事亦理。意既彰即象亦意。以故称之为大佛顶也。
然此大佛顶之理体何人得之。唯是如来。故即曰如
来。如来者乃果人之号也。若夫众生背觉合尘。但如
而不来。唯如来以妙明智合如来藏。亦如亦来。故称
为如来。如来有三。一法身如来。所谓毗卢遮那遍一
切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是也。二报身如来。所谓
以如实智契如实理。理如如智。智如如理者是也。三应
身如来。所谓智与理冥能起其用。如月在天影临万
水者是也。此三者皆能得之人也。若法身如来非得
非不得。所得者即佛顶廓彻圆融之大也。报身如来
卷一 第 45a 页 X13-0045.png
非得而得。所得者即大顶灵明洞炤之佛也。应身如
来得即非得。所得者即大佛尊极高胜之顶也。则知
如来乃得大佛顶之理体者也。故曰大佛顶如来。然
此如来以何为因而能得之。故即曰密因。密因者。如
来即以大佛顶理体以为因心。最为微妙秘密之者。
如下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既曰三摩提。名大佛
顶。应知奢摩亦名大佛顶。禅那亦名大佛顶也。奢摩
者。观一切法皆空。乃一空一切空者是也。三摩观一
切法皆有。乃一有一切有者是也。禅那观一切法皆
中。乃一中一切中者是也。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
圆融不可思议。是为妙奢摩。乃报身如来。以大佛顶
之灵明洞照理体为因者也。三摩。乃应身如来。以大
佛顶之尊极高胜理体为因者也。禅那。乃法身如来。
以大佛顶廓彻圆融理体为因者也。故曰大佛顶如
来密因。然此脩乃是性脩。證乃是性證。以其性脩。自
不同凡夫偏乎俗。不同二乘偏乎空。不同偏渐偏乎
中。如彼人等皆不得谓之脩了义。唯如来全性起脩。
脩性中之所具。方谓之脩了义也。以其性證。自不同
或證乎天魔外道者。或證乎声闻缘觉者。或證乎次
第历别者。如彼人等皆不得谓之證了义。唯如来乃
泯脩在性。證性中之本有。方谓之證了义也。如是则
知以大佛顶三。发之乎奢摩等三。还得乎法身等三。
而显现大佛顶也。故合而言之。大佛顶如来密因修
證了义。就如来之果人所有如此。若就菩萨因人亦
卷一 第 45b 页 X13-0045.png
不外此。故曰诸菩萨。诸菩萨者。一往而言。有大小偏
圆不同。故称曰诸。若在今经之所的指。始于乾慧终
于妙觉。中间有十信十住等五十七之夥。故云诸菩
萨也。然此菩萨。亦以大佛顶性具理体发为行因。故
曰万行。行以进趣为义。略言之即六度。广言之即八
万四千法门。今处中而说但言万行。若众生有六蔽。
从大佛顶性体行六度而对治之。若众生有八万四
千烦恼。从大佛顶性体行八万四千法门而对治之。
今言万行者。若介尔一念心舍即是布施。一念心不
犯。即是持戒。乃至一念心无痴即是智慧。六度既尔
十度亦然。十度既然。万行亦尔。虽有万行。莫不从大
佛顶理体而为脩习。故言诸菩萨万行。则知如来果
人之所以得果唯此大佛顶。菩萨因人之所以。成因
亦唯此此大佛顶。如是若理若行若證无一不究竟
坚固者。故曰首楞严。首楞严者是梵语。此云一切事
究竟坚固。何以见得一切究竟坚固。如下文。如来对
阿难所明破妄心显真见。及夫三科七大一一显发。
无非尝住真心妙真如性。又对富那所明妄之所起
大性但遍。始以非心非空乃至非常乐我净一切法
俱非。次以即心即空乃至即常乐我净一切法俱即。
三以心空乃至常乐我净皆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唯
一如来藏本妙圆心等。如此两番。岂非是理之究竟
坚固者乎。又自阿难请问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要因
门入而去。如来为其始则泛明二种决定。次则的指
卷一 第 45c 页 X13-0045.png
圆通本根。三则更示安立道场。如此三番。岂非是行
之究竟坚固者乎。又因阿难请问乾慧及四十四心
乃至等觉。如来一一为其发明。岂非是證之究竟坚
固者乎。如是若如来果人。菩萨因人。果人之果法。因
人之因法。所有之理行證三。无往而不究竟坚固者。
故曰大佛顶(云云)也。别题巳竟。

经之一字乃通题
也。梵语脩多罗。此云契经。何谓契经。以一经所诠上
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又经者常也。法也。常
则三世不易。法则十界同遵。又经者。此方圣人所作
谓之经。贤人所作谓之传。西方佛说谓之经。菩萨所
说谓之论。以此代彼。故谓之经。又此通题之中。亦具
通别二意。若佗方众生馀根峻利。六尘皆可为经之
体。如净名之香饭。食轮等者法轮亦等。法轮等者食
轮亦等。即味尘可为经体也。如有土或放光或雨华。
观此光与华者皆得悟道。即色尘可为经体也。如有
土以天衣为触。触著身者亦得悟道。即触尘可为经
体也。如众香国中。闻其香者亦得悟道。即香尘可为
经体也。如有国土令诸众生但观诸法。于一念中亦
得悟入。即法尘可为经体也。若娑婆世界之众生。馀
根俱钝。耳根独利。故下文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
闻。则知此土唯声尘为经体也。此就别言如是。若通
言之。即此土亦可色尘为经体。如佛现在。闻法音而
得悟者。乃声尘为经体。若佛灭后。所有教法唯纸墨
传持。众生观此白纸黑字亦能悟入。即此土亦可以
卷一 第 46a 页 X13-0046.png
色尘为经体也。然又一往。声唯现在。色通灭后。若更
推之。即灭后或从经卷中得者。乃属色为经体。或从
法师及善知识闻而得入者。亦可声为经体也。如是
则知此土声色二尘皆通现在及灭后耳。上来因果
并称。通别合举。故曰大佛顶云云也。

若约五重玄
义而释。此题人法为名。常住真心为体。微密观照为
宗。破妄显真为用。圆顿生酥为教相。及夫通别各有
教行理三。义皆可见。释法题竟。

人目具如通疏及
诸部。不复委记(圆)

二经文分为三。即序正流通也。自如是我闻至归来
佛所。为序分。自阿难见佛至十卷将末不恋三界。为
正宗分。自阿难若复至尽经。为流通分。初又分二。初
證信序。即如是等。二发起序。即时波等。初又有六。所
谓经前六事也。如次释之。

初如是二字。是所闻法体也。亦指法之词。又信顺之
语。指法者。前指乎一题之略。后指乎全经之广。谓如
是之题如是之文虽总别有殊。其所诠者同一法体
耳。信顺者。如世间之事。信者言此事如是。不信者言
此事不如是。今经法体。为九界众生宜信顺者。故言
如是也。此就一往。若欲深明其义。所谓不异名如。无
非曰是。今经所说心见五阴乃至七大。皆即尝住真
心妙净明体。岂非不异名如。唯此尝住真心妙净明
体。岂非无非名是。如此如是方是今经之法体也。

次我闻二字。是能闻之人也。谓上如是法体。非他人
卷一 第 46b 页 X13-0046.png
闻。乃我阿难所闻耳。我以主宰为义。有分别我憍慢
我名字我。三种不同。阿难闻此经时。巳證初果。见惑
巳断。则无分别我矣。结集之时。巳證四果。思惑巳尽。
亦无憍慢我矣。既无二我而云我者。唯为传持教法
弘宣经典。不妨无我中立一个我。所谓名字我。亦即
真我也。

三一时二字。是说经时分也。不言某某时但云一时
者。如西土称三际。此方分四季。乃彼此正朔不同。又
人间五十昼夜为四王天一昼夜。四王天五十昼夜
为忉利天一昼夜。乃人天长短亦异。所以止称一时
也。若更推之。乃机教相逗感应道交为一时耳。

四佛之一字。是谈经教主也。以其十身圆證三觉圆
满如莲华开若大梦觉最尊最贵超然独立是为之
佛。即释迦牟尼耳。

五在室罗等。是宣说处所也。梵语室罗筏。此云丰德。
其物也有货财欲之丰。其人也有解脱多闻之丰。故
为丰德。

六与大等。是同闻伴侣也。分为三。初声闻即与大去。
二缘觉即复有去。三菩萨即十方去。初又分五。即举类
示数显位叹德列名也。如次释之。

初与大比丘众
举类也。义与尝同。但云大比丘者。盖此经列众应从
大乘。若非大乘则内秘外现不彰。如法华当约小乘。
若非小乘则开权显实何着。所以自举类至列名皆
大乘也。

二千二百等。示数也。可知。

三皆是等。显
卷一 第 46c 页 X13-0046.png
位也。无漏有二义。一渗漏。二漏落。于法性理一一持
而不失。故无渗漏。生死烦恼不使落于其中。故无漏
落。若就烦恼生死明无漏。不漏落于见思无明二种
烦恼之因及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果耳。罗汉具含
无生杀贼应供三义。所谓多含不翻仍称罗汉。无生
者。若小乘断见思烦恼之子缚。使分段果缚不复更
生。今大乘一入初住。分断无明。分见中道。了知生本
不生灭亦无灭。故谓之无生也。杀贼者。贼以劫夺为
义。以其烦恼能劫夺功德财及法身慧命耳。在小乘
止杀见惑之八十八使思惑之八十一品。今就大乘。
不唯杀见思。更杀无明。故谓之杀贼也。应供者。在小
乘止应供天上人间以作福田之主。今大乘应供九
界众生以作福田之主。如法华云。我等今日真阿罗
汉应于其中而受供养也。具有大乘无生等三义。不
曰罗汉乃曰大罗汉耳。

四佛子等。叹德也。分二。初
佛子去正叹。二从佛去转叹。虽有二番。总以显位中
无生等三为叹耳。正叹中。住持二字叹无生。善超一
句叹杀贼。能于二句叹应供。佛子二字直贯三句。言
佛子者。如来是法中之父。声闻是法中之子。如世间
克绍箕裘克传书礼者是克家之子。今在法中。从佛
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堪绍法王果位。能承法王
家业。是传法之子。故称佛子。住持者。其人既證无生。
全显中道。不为空有二边之所动转。以观智为能住
能持。以谛理为所住所持。所以约住持叹无生德也。
卷一 第 47a 页 X13-0047.png
善超诸有者。因果不亡曰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以见思之因定招分段果故。若小乘既杀见思贼之
因。不复受分段死之果。乃超乎界内三有。今大乘分
杀无明贼之因。分断变易死之果。更超乎界外三有。
故曰超诸有。所以约善超叹杀贼德也。能于国土等
者。其人既能应供九界。使诸众生见之。莫不以其威
为畏以其仪为则。则一切众生无一不成就其威仪
矣。故曰能于(云云)。所以约威仪叹应供德也。正叹如
此。

二转叹中。初从佛二句。转叹住持所以。二严净
二句。转叹善超所以。三应身四句。转叹威仪所以。初
中意谓何以为佛子住持。乃转云从佛等也。佛有不
思议三轮。身为神通轮。口为说法轮。意为鉴机轮。轮
有摧碾之义。身口意三皆能摧碾众生恶业。故喻如
轮。以巳所證度入他心。是为之转。佛子助佛宣扬。故
云从佛转轮。如来一期化导。有如是之教法可说。
有如是之众生可度。其既助宣。即以应说之教法应
度之众生遗付嘱累于彼。故云遗嘱。倘中间机教少
不相逗。及说法度生二相不亡。尚不堪遗嘱。那得妙
堪遗嘱。今能以如是之教契如是之机。机教相逗。人
法相宜。虽曰说法无法可说又不妨终日说法。虽曰
度生无生可度又不妨终日度生。故不曰堪遗嘱。而
更曰妙堪遗嘱。如是。若非住持中道何能若此。以故
从佛二句转叹住持之所以也。

次中。意谓何以为
善超诸有。乃转云严净等也。严以严饰为义。谓善无
卷一 第 47b 页 X13-0047.png
不备。净以净洁为义。谓恶无不去。毗尼此云律法。即
禁止之义。如世间之律条也。于毗尼中大小开遮作
止持犯一一明了。所谓善无不备之严饰义也。又就
大小开遮等。不唯摄身不行。亦且摄心不起。乃至摄
相亦亡。所谓恶无不去之净洁义也。故曰严净毗尼。
如是。则诸有之若因若果无不超起矣。自既如此。还
化三有众生亦严净其毗尼。尊无不备者备之。恶无
不去者去之。亦超越三有之若因若果。故曰弘范三
界。如是。若非善超诸有何能若此。以故严净二句转
叹善超之所以也。

三中。意谓何以为成就威仪。乃
转云应身等也。能于十方世界随类现形。使众生见
者无不度脱烦恼之集因生死之苦果。故曰应身(云
云)。不唯现身十方。更能现身三世。使众生见者所应
拔之苦无不拔之。所应与之乐无不济之。而超越乎
烦恼尘坌生死牵累。故曰拔济(云云)。上云度脱众生。
下云越诸尘累。文互显也。以越诸尘累众生得以度
脱。以众生度脱尘累得以超越。但约人约法异耳。如
是。若非有威可畏有仪可则何能若此。以故应身等
转叹威仪之所以也。上来正叹转叹。其声闻之德无
不明矣。

又可佛子二句为总叹。住一心中所得之
三智。持一念中所显之三谛。不超而超超过九界众
生。如是。乃佛子之住持乃佛子之善超也。能于下别
叹。初二句定也。二二句慧也。三二句戒也。乃无作三
学耳。应身等四句结其普利也。不止一土故云无量。
卷一 第 47c 页 X13-0047.png
亦及三世故云未来。所谓化道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也。

五其名等。列名也。舍利弗此云鹙子。连母得名。
在大众为智慧第一。今楞严观眼识而入圆通者也。
目连此云大菽氏。在大众为神通第一。今楞严观意
识而入圆通者也。拘絺罗此云大膝。即身子之舅。在
大众为论议第一。今楞严观鼻识而入圆通者也。富
楼那弥多罗尼子。那即西方男名。尼即西方女称。富
楼那此云满。即其父也。弥多罗尼此云慈。即其母也。
连父母得名。故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为说
法第一。今楞严观舌识而入圆通者也。须菩提此云
空生。其初生也库藏俱空。及出家也解法相空。在大
众为解空第一。今楞严观意根而入圆通者也。优波
尼波陀此云尘性空。今楞严观色尘而入圆通者也。
此之六人。乃千二百五十人中之首。故称上首。

二缘觉。文虽略亦应约大乘释。初心即有学也。有学
之研真断惑。不唯研偏空之真。亦研中道之真。不唯
断见思之惑。亦断无明之惑。在无学之真穷惑尽。不
唯偏空之真穷。乃圆中之真方穷。不唯见思之惑尽。
乃无明之惑将尽。如是则知顺观生起逆观迁灭。不
唯观界内思议不思议两种因缘。更观界外思议不
思议两种因缘也。又知举无学不云后心。举初心不
云有学。亦互显耳。以其无学即后心有学即初心故。
虽学之有无心之初后之不等。不前不后俱来法会。
故曰复有(云云)。属诸比丘等。正出所为也。义应作声
卷一 第 48a 页 X13-0048.png
闻缘觉之总结。意谓。上来所明之声闻有如是之多
若彼。缘觉有如是之多若此。适值乎休度自恣之日。
所以同来佛所也。休夏者。僧当结夏今方解制。故谓
休夏。出家宜乎结夏。其有三意。一若欲安心入道必
须结夏。二若欲摄护生灵亦宜结夏。三若欲避诸讥
嫌也应结夏。讥嫌者。世人或讥出家者。鼠鹊尚有巢
穴行人反无处所(云云)。结夏虽一意涉乎三。则僧之
结夏不可少也。自恣者。有人云。九旬禁足劳顿之后
自宜肆散耳。若尔岂出家人之所应。当知自恣者。倘
自犯律。或有见者或有闻者或有疑而未信者任其
悉举。然后恭对佛前忏悔披露。故曰自恣。

三菩萨。始于十方至上首也。若恒沙菩萨等从通序。
属诸比丘等属别序。文义间错。恐未便耳。咨决心疑
者菩萨分内。不出解行證三。如似解而未解。似行而
未行。似證而未證。于心有碍其道何进。以故当九旬
禁足之后一一而咨决之。勿使犹豫在心有妨于大
道也。乃咨是咨请属菩萨。决是开决属如来。师资并
列。能所合举。故言咨决耳。慈严者。慈为可爱。能摄爱
一切。严为可畏。能折伏一切。此一往也。若如实论之。
德无不备曰慈。惑无不破曰严也。将求密义者。欲然
未然谓之将耳。密义者。盖即指下之妙奢摩等三。及
最初方便也。如来敷座等者。入定也。乃如来之身如
金刚不可破坏故称宴。如来之心如虚空不可动转
故云安。法筵清众者。就菩萨而言。巳破无明巳断变
卷一 第 48b 页 X13-0048.png
易故也。合大会而论。当自恣决疑巳后。所有过𠍴悉
皆忏悔。所有疑惑无不消释。故云法筵清众。得未曾
有者。谓如来一番入定必为说法。当闻所未闻见所
未见为得未曾有也。迦陵仙音等者。如下文所明声
尘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则声尘亦清净本然周遍法
界。如来巳證此理。所有音声遍十方也。在如来固證
法界之理。而菩萨亦早巳得耳根圆通。不复待声来
耳边耳往声处。虽在十方。自得闻佛音而来道场耳。
文殊师利为上首者。自有上意。一能领众应供。二能
将咒往护。三能腾疑代问。四能拣选圆通使当机可
以脩入。五能请结经名令后世得以受持也。

二发超序。分二。初时波等当机误堕。二如来等如来
悲救。初又二。初误堕繇即时波等。二正误堕即尔时
等。初又二。初时波去远繇。二唯有去近繇。初又二。初
王臣设供。时波下也。二圣贤分应。佛敕下也。初又二。
初时波下匿王。二城中下臣庶。

初匿王中。波斯匿
此云胜军。亦云月光。舍卫国之主也。讳日者。一曰忌
日。乃父死之辰也。有云。父死之日。倘或举之。为子者
不胜哀悼。以是隐而不言。故云讳日。亦云忌日若尔。
其子不欲闻父死日矣。岂是子乎。当知言讳日忌日。
凡遇父死之辰。一切馀事。禁而不行。隐而不言。所以
称讳日亦名忌日。为其等者。盖匿王为父营齐以资
冥福。可谓极其孝也。不款他所请至宫掖。可谓极其
肃也。不遣臣下自迎佛来。可谓极其诚也。广设珍羞
卷一 第 48c 页 X13-0048.png
无上美味。可谓极其丰也。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可谓
极其敬也。其既如是。盖佛之自应不可免矣。

二臣
庶可见。盖王臣俱设供。以其是自恣日也。

二圣贤分应。问如来自应王家。敕文殊领众应诸臣
舍。盖限以佛应王请。僧应臣斋。似不平等。佛菩萨岂
不平等耶。答佛是法中王也。王是人中王也。臣是人
王之臣。僧是法王之臣。以法王应人王。以法臣应人
臣。乃极平等非不平等也。

二近繇分三。初唯有下远行无供。二即时下平等行
慈。三经彼下正行乞食。

初远行无供中。先受别请
者。有人云。阿难曾为侍者自有三愿。不受别请是其
一也。云何今受别请耶。答涅槃经明不受别请。不随
如来受别请。非谓自耳。既有上座等。足见其日无一
人不应请矣。云先受别请及不遑僧次者。盖僧次论
心。心有广狭故。别请应田。田有优劣故。若就田而言。
供多诸凡夫僧不若供一脩十善者。供多诸脩十善
者不若供一得初果者。从是而去传传转胜。若就心
而言。供多诸阿罗汉不若于僧次供一凡夫僧。以此
可知别请专约所供之福田优劣。所以简取以为别
请。僧次唯从能供之心量广狭。所以应依僧次不宜
简别。上座是同辈也。阇黎是轨范也。佛制二人比丘
远行。防其毁犯严其行止耳。云独归。正见其无上座
与阇黎也。无供。见其不遑僧次也。今阿难既受别请
而不预僧次。及乞食而又无伴无供。乃误堕近繇之
卷一 第 49a 页 X13-0049.png
一也。

二平等行慈中又二。初行乞即时等也。二出意即阿
难等也。

初中云即时等。叙乞食之仪轨也。心中等。
叙乞食之心愿也。初求而又云最后者。似乎不解。然
初求。在阿难方将乞食作念之时。最后。在王臣设供
虽有不同总为最先。除王臣外未设供者为最后耳。
檀越者。檀即檀那。亦即布施。越即超越。盖从来巳之
所有念念不欲与人。是为悭。他之所有念念欲得于
巳。是为贪。繇此悭贪无业不造。无苦不招。则知悭贪
乃生死苦海之本。今不唯不贪他有。且破悭囊而为
布施。生死苦海从此得超越矣。故名檀越。方行等慈
者。方即法也。如来具有平等大慈。阿难意欲法而行
之。故称方行等慈。正是阿难作想之处。故云发意等
(云云)。若内有净秽贵贱之心。外有净秽贵贱之境。
心境隔别。能所对待。安能圆成平等。盖阿难期欲心
境双亡能所绝待。方是如来平等行慈。而众生之无
量功德得圆成也。

次出意中。谓阿难欲行如来等
慈。非出无因。实仰体如来呵诫之意。故曰巳知(云云)
良繇空生迦叶一富一贫两不平等。内有拣择之心。
外有贫富之境。所谓心境隔别能所对待。是不均平
非均平也。是有遮非无遮也。钦仰等者。如彼二人。既
舍富从贫未免以贫而遮富。又舍贫从富未免以富
而遮贫。于是使贫者不无生谤。富者不无生疑。今欲
平等。贫不遮乎富。富不遮乎贫。贫富两不相遮。疑谤
卷一 第 49b 页 X13-0049.png
得以远离。此乃如来意。阿难欲行故云钦仰及开阐
也。

三正行乞食中。肃恭斋法者。如分卫经云。入城不见
城相。见人不见人不相耳。

二正误堕中。尔时等者。阿难初果圣人。云何为淫女
所转邪咒所摄。以其但破分别之见惑。未破贪爱之
思惑故。究极而论。良繇阿难虽曰发心乃见相而发
心也。虽曰听法乃缘声而听法也。既因见相发心。虽
如来三十二相之相与登伽淫女之相不同。其能见
之心则一。既因缘声听法。虽如来八音四辨之声与
梵天邪咒之声有别。其能听之心不殊。以故昔日为
如来转凡入圣。今日为淫女转正入邪。总不出声色
二字。以娑下出其能摄所以也。娑毗迦罗此云黄发。
外道也。其于先世从梵天得此邪咒。登伽亦习此咒。
以此咒而摄阿难。故云以娑等也。淫躬等者。以登伽
通身淫态谓之淫躬。以阿难专持戒法谓之戒体。既
云淫躬抚摩将毁戒体。盖登伽将欲淫犯阿难。非阿
难将欲就于登伽也。如下文云。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及后文云。心清净故尚未论溺。诚可验也。

问云何
此经借阿难大权示堕淫室为发起耶。答佛菩萨度
世。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逆顺关头。纵横自在。良
繇淫欲一著乃生死根本最为深害。故下文云。一切
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生从此生。死从此死。头出
头没了不知觉。乃如来恐其丧法身殒慧命。故叮咛
卷一 第 49c 页 X13-0049.png
告诫为保护之。然昏迷者终不得悟。因此小而丧身
丧家。大而失国失天下。乃至危妻子辱父母者不可
胜数。其法身慧命安得保乎。是故今经借阿难之大
权示现。于昏眠睡中忽喝一声。聋瞽中作一样榜。为
后世之生死大海作舟航耳。

二如来悲救分三。初如来下斋毕旋归。二于时下放
光说咒。三敕文殊下将咒往护。

初齐毕旋归中。如
来知彼之知字。乃化他权智之鉴炤也。馀可知。

二放光说咒中。于时世尊等。若约脩性。具有两种三
德。世尊顶者。表法身也。以无相顶最广大故。百宝无
畏光者。表般若也。以百宝光明普炤耀故。光中出生
宝莲。表解脱也。以莲花染净不二故。以此三法明性
中三德。若夫有佛化身。表乎般若。以佛即觉离一切
染故。结加趺坐。表乎法身。以趺坐入定寂炤不二故。
宣说神咒。表乎解脱。以咒之力不可思议故。以此三
法明脩中三德。初世尊等。皆就佛身故表性中三德。
次有佛等。皆就化佛故表脩中三德。总显本始不二
脩性相即也。以一经所谈理即法身行即般若证即
解脱故。用两种三德以表发起耳。

三将咒往护中。问咒既神妙。何须往护令得脱耶。答
咒虽神妙。如世之帝王。凡有宣布必须遣官。非诰敕
之无力也。然此经以阿难误堕为发起。如来欲救不
自说咒。转令顶中放光。光复化佛。化佛说咒。无他。总
欲发起一经所以。举象示意。召事显理。举何等象示
卷一 第 50a 页 X13-0050.png
何等意。召何等事显何等理。当知如来法身无相不
相。尽法界而言无非法身。如来般若无说不说。尽法
界而言无非般若。如来解脱无现不现。尽法界而言
无非解脱。良繇阿难迷而不觉昏而不知。见三十二
相之相而发心。缘八音四辨之声而听法。如是根境
历然能所不亡。唯是生灭非不生灭。以故遇登伽淫
女之色。虽不同乎佛相。便为所转。闻梵天之咒。虽不
似乎佛声。亦为所摄。佛意从来以指标月。今阿难反
认指以为月矣。佛意从来以筌得鱼。令阿难反执筌
以为鱼矣。到此田地无可奈何。只得作大方便以无
相顶中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说咒。意欲阿难见光中
化佛知三十二相之相不可以为相。闻化佛说咒知
八音四辨之声不可以为声。然如来之相尚非相。而
登伽淫女之相岂得为相。如来之声尚非声。而梵天
邪咒之声岂得为声。于此不待转登伽而登伽自为
我转。那更为彼所转。不待摄梵天而梵天自为我摄。
那更为彼所摄。不唯悟如来之相相非相。即登伽之
相亦相非相无非法身。又不唯悟如来之声声非声。
即梵天之声亦声非声无非般若。此皆如来神力所
现之大解脱。又知如来现非现无非解脱。无一而非
是如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若能了此。见色自
不干乎色。闻声自不干乎声。见色不干色不妨终日
见色。闻声不干声不妨终日闻声。方谓之闻闻。方谓
之见见。所以下之所明。从破妄心显真见以去。五阴
卷一 第 50b 页 X13-0050.png
六入乃至七大。无一而非如来藏心妙真如性清净
本然周遍法界。从是举象示意意无不彰。召事显理
理无不著。以故顶中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说咒。如是
则知序有性中三德而为发起。则正说所明究竟坚
固之理可见矣。序有脩中三德而为发起。则正说所
明究竟坚固之行及究竟坚固之位又可见矣。更而
言之。序有法身德。正说有究竟坚固之理。序有般若
德。正说有究竟坚固之行。序有解脱德。正说有究竟
坚固之证。所以发起是正说之发起。正说是发起之
正说。苟有上根利智之人目击道存者。形教一番巳
得益矣。但中下未明斯旨。更有下文之声教耳。序分
竟。

二正宗分。复分为二。初自阿难见佛至八卷中汝当
奉持。为正道。二自说是语巳至十卷末不恋三界。为
助道。初又分为四。初明究竟坚固理。从阿难见佛至
四卷中尚留观听。二示究竟坚固行。从及诸大众至
七卷中所作如愿。三显究竟坚固位。从即从座起至
八卷中名为邪亲。四结究竟坚固名。从尔时文殊至
汝当奉持。初又为二。初从此至三卷尽。对阿难明破
妄显真以开圆解。二从四卷初至尚留观听。对富楼
那明迷真起妄以开圆解。初又分三。初阿难下当机
启请。二于时下大众愿闻。三佛告下如来答示。

初当机启请中。菩提乃所证之果体。奢摩等三乃能
证之因行。若要从因至果。必须所入之门。即最初方
卷一 第 50c 页 X13-0050.png
便也。奢摩等三。奢摩他体真止也。三摩方便随缘止
也。禅那息二边止也。合三止如此。奢摩他空观也。三
摩假观也。禅那中观也。合三观又如此。然圣人立法。
而非一偏。止者止其散。观者炤其昏。在情而论。昏则
散。散则昏。立法对治。岂单止而不观。单观而不止。是
以奢摩他止三摩观禅那止观不二也。止观共合又
如此。上来虽有三番分合。乃三番俱。举一即三。言三
即一。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三义既同。且就三观而明。
奢摩之空观。空则俱空。中假亦空。所谓一空一切空
也。三摩之假观。假则俱假。空中亦假。所谓一假一切
假也。禅那之中观。中则俱中。空假亦中。所谓一中一
切中也。三一圆融不可思议。故云妙奢摩妙三摩妙
禅那。以此之因无别有因。全以果体而作因心。还以
因心而尅果体。故曰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等也。预提
下去奢摩等中心见五阴七大等。及富那章三如来
藏对显亦可。最初方便者。问三种工夫下手所在。盖
的指耳根为最初方便耳。所以下文拣选圆通。乃
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
入。又观音自陈云从闻中入(云云)。信知耳根圆通为
最方便也。合而观之。以其问妙奢摩等三故。初三卷
半经所明莫非酬其所问也。以其问最初方便故。自
阿难请入华屋巳去所明亦莫非酬其所问也。以其
问得成菩提故。自七卷至八卷中始于乾慧终至妙
觉中间五十五位菩提之路。亦莫非酬其所问也。
卷一 第 51a 页 X13-0051.png

二大众愿闻可知。

三如来答示中分二。初从此至三卷末如来酬请。二
尔时阿难至七言偈尽当机领悟。初又三。初酬奢摩。
从此至二卷中是也。二酬三摩。从汝犹未明至三卷
中是也。三酬禅那。从白佛言至三卷末是也。初又四。
初佛告下审问发心。二佛言下双标真妄。三汝今下
劝进直心。四我今下正破虚妄。初又二。初问。二答。

问中言顿舍世间深重恩爱者。世间最重者无如父
母之恩。最深者莫若妻子之爱。除非出家学出世法
将以得慧命悟法身则无过此。是以顿舍世间深重
恩爱也。

二答中。我见如来等者。阿难大大病根正
为此耳。然见三十二相之相而发心。其内之见根。外
之色尘。及夫中间分别之识。根尘识三全属生灭。是
以纵得初果。犹未免为登伽淫女所转。梵天邪咒所
摄。若能了达根尘识三当体寂灭。又不妨根尘识三
法尔宛然。又宛然处寂灭。寂灭处宛然。遮炤一如。空
有不二。如是谓妙奢摩可也。妙三摩可也。妙禅那可
也。彼登伽也其奈尔何。所以下之所明奢摩等三。不
过除其病根而巳。问云何须要审其发心。答脩菩提
行事非小可。务在发心端楷。如发心不正道那得来。
故下文云。若以生灭为因欲求不生灭果。无有是处。
盖亦谓此。

二双标真妄中。言善哉阿难等者。要看得好。盖云汝
能发心可谓善矣。故称善哉。然见相发心犹未尽善。
卷一 第 51b 页 X13-0051.png
故又曰汝等(云云)。一切众生者。以五阴之实法成众
生之假名。即九界也。故云一切。若凡夫有六道。若圣
人有三乘。无始者。无明法性二俱无始。今言无始乃
无明也。此是集因。生死者。在六道有分段。在三乘有
变易。其虽不同总属生死。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如环而无穷轮而不息。故云相续。此是苦
果。如是烦恼生死皆因不知真。故曰皆由不知尝住
(云云)。及夫不知妄。故曰用诸(云云)。尝住二句等分字
释之。亘三世而不生不灭是为常。遍十方而无去无
来是为住。于一切虚妄永离是为真。于一切染污不
着是为净。观照诸法是为明。诸法所依是为体。若夫
心即用性即体也。若总明之。当其三千性相一尘不
立。为之真空。一尘不立不妨三千性相。为之妙有。三
千性相处一尘不立。一尘不立处三千性相。为之圆
中。三一相即。三一不二。如是之心方是常住真心。如
是之性方是性净明体。然此之真汝既不知。所以有
此无始之生死也。以不知真。所以用者唯诸妄想。故
云用诸妄想。若凡夫所用唯幻有。二乘所用唯偏真。
菩萨所用唯但中。如是对常住等之真空妙有圆中
而言。止是妄想而巳。既是妄想。自非真体。所以有生
死之轮转。则妄想是因。轮转是果。然此之妄汝又不
知。所以有此生死相续也。云何此处既标其真而又
标妄。以阿难既问奢摩等三。如来下去为他答明。就
其破妄而言。破妄心破妄见破生灭因缘自然和合
卷一 第 51c 页 X13-0051.png
不和合等无非是妄。故标其妄以为后破之把柄。就
其显真而言。显真心显真见。乃至见见之时见非是
见。更有五阴三科无非如来藏心妙真如性。地等七
大无非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皆显真。故标其真以
为后显之伏案。如是标真要他知真。标妄要他知妄。
若知真真应脩。若知妄妄应破。若能脩真妄自破矣。
若能破妄真自显矣。到此时节。那得为生死相续。所
以为当机特标此耳。

三劝进直心又二。初正劝。汝今等也。二引同。十力等
也。可见。

四正破虚妄二。初阿难下徵审。二佛告下破显。初又
二。初审将何爱乐。阿难等也。二徵心目所在。佛告等
也。

初审将何爱乐。有问有答。皆可见也。

二徵心目所在有二。初佛告下示意。二吾今下问答。
初又三。即法喻合也。

初法可见。

二喻中。譬如国
王等者。国王即常住真心也。以其能王法性土故。贼
即妄想也。所谓六媒引贼自劫家宝耳。兵即奢摩等
法也。

三合中。使汝流转等者。阿难因是心目循声
逐色。其初也为如来三十二相之色八音四辨之声
流转。其后也为登伽淫态之色梵天邪外之声流转。
皆是心目为咎耳。

二问答有二。初问。二答。

初问中。专问心目。以其属
流转故。

次答中。十种异生者。若依下文十二类生
应有十二。盖空散消沈不在心目止言十耳。异生即
卷一 第 52a 页 X13-0052.png
众生也。唯识论中皆云异生。以其十种各各因招各
各果。以其因有善恶致果有好丑耳。浮根四尘者。指
眼根也。地水火风四大为其能成。色声香味四微为
其所成。今通举之。故云浮根四尘也。言世尊等者。盖
阿难一向来认心在身内眼在面上。不敢直言。故先
举十种以明其心在内。则知其眼亦在乎面矣。次举
如来以明其眼在面。则知其心亦在内矣。但各举一
边以互显耳。取以后就自巳乃具言耳。意谓如来眼
在面上。例我阿难亦然。又谓十种异生心在身内。例
我阿难亦然。故曰我今(云云)

二破显又二。初佛告阿难去破妄心。二闻巳重复去
显真见。初又二。初七处破妄心无所。即佛告阿难等
也。二三处诘妄体无无。即阿难在大众等也。初又七。
初佛告阿难下破计身内。二阿难稽首下破计身外。
三阿难白佛下破计潜根。四阿难白佛下破计内外。
五阿难言我下破计随合。六阿难白佛下破计中间。
七阿难白佛下破计无著。初又三。初佛告等举事审
详。二尔时等摩顶诫许。三佛告等例事牒破。初又分
三。初定内外。自佛告去也。二定先后。自阿难去也。三
定因繇。自阿难去也。

初定内外中。汝今现坐等者。
盖以阿难例心。讲堂例身。祇陀林例山河大地。明暗
塞空者。所以阿难在讲堂内。祇陀林在讲堂外。先定
其内外如此。

二定先后中。汝今堂中等者。盖以阿
难在堂中先见如来等。例识心在内应先见心肝等。
卷一 第 52b 页 X13-0052.png
如是外望方见林园。例识心在内亦应先见心肝次
见乎外。次定其先后又如此。

三定因繇中。汝属林
园等者。盖讲堂既例汝身。汝心在内。何以得见外之
林园。以户牗开豁例根之窍穴故。我等例心在内。因
根之窍穴得以见外。再次定因繇。又如此。则知三文
以事审定。然后下文即以其言为例翻破。此乃如来
之妙辨也。不尔。此文为无用矣。而如来之说岂无用
耶。下皆仿此。

二摩顶诫许中。摩阿难顶者。有二意。一将开常住真
心之解。先摩顶而许之。一首当七处破妄心无所。妄
心乃彼所计。今忽破之虑其恐怖。故摩顶而慰之。有
三摩提等者。三摩提因也。大佛顶果也。又三摩行也。
首楞严王理也。此乃因果不二行理同体者也。若三
摩之因而以大佛顶果名之。则知三摩所以为三摩
全大佛顶为三摩。又大佛顶之果为三摩因之名。则
知大佛顶所以为大佛顶全三摩为大佛顶。所谓因
果不二脩性相即者也。楞严之理。对显亦然。乃结云
所谓行理不二脩性相即者也。具足万行者。既三摩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又云具足万行。正显大佛顶果
德首楞严理体具有三摩之万行耳。若六度而言。一
念无贪即名施。乃至一念无痴即名智。六度既尔十
度例然。十度既然万行亦尔。故曰具足万行。十方如
来等者。三摩既名大佛顶。又名首楞严王具足万行
者。乃是十方如来出生死之门。到涅槃之路。以其全
卷一 第 52c 页 X13-0052.png
果以成其因。全理以成其行。故云一门。以其因果不
二行理一如。不可以心思语议者。故云妙庄严路。如
是则知其门也是三摩提。其路也亦三摩提也。非一
方一佛者然。故云十方如来。阿难前问三种。今三摩
既名大佛。又名首楞严王。更具足万行为十方如来
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则奢摩禅那皆亦然耳。今当为
其发明之初。故总明之。然但就三摩者。盖此经所重
在显真故。然显则俱显。如奢摩中显真心则云常住
真心。显真见则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三摩中显五
阴三科之真则云如来藏心妙真如性。禅那中显地
等七大之真则云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谓一立一
切立。不独三摩是显真之妙有者也。又当其显真妄
心随破。所谓一破一切破。不独奢摩是破妄之真空
也。又破显俱时。真妄相泯。所谓一统一切统。不独禅
那是破立俱时之圆中也。所以谓之妙奢摩妙三摩
妙禅那。则破云三摩者。正显三法圆融不思议耳。

三例事牒破又三。初佛告下依例重审。二阿难下牒
执推破。三是故下结非在内。

初依例重审中。有问
有答。更作一番审者。上虽举事审详。今欲破之。恐其
不知所以。故重审耳。

二牒执推破又二。初牒执。即阿难等。二推破。即尔时
等。

初牒执中。汝亦如是等者。意谓。汝云众生在堂
不见如来及夫林泉无有是处。则汝之所言如此。然
在我看来。不唯众生者然。即汝阿难亦然也。盖牒其
卷一 第 53a 页 X13-0053.png
众生在堂应见如来及夫林泉之言。则汝心在内之
执可例知矣。以上举事审定中。意欲以阿难在讲堂
例心在内。如来大众例身内心肝等。祇陀林例身外
山河大地等。故牒之曰汝亦如是(云云)。二推破又三。
初尔时下夺破。二纵不下纵破。三必不下责破。


夺破中。尔时等者。意谓汝计明了之心实在身内。若
以汝言之事例之。犹汝阿难在讲堂也。汝在堂中先
见如来等。例汝心在身内。亦应先见身内所有。故曰
尔时(云云)。虽就汝所计如此。今可有众生先见身中
所有。犹汝在堂先见如来大众。后及观乎外物。犹汝
次见林泉等事否。故云颇有(云云)。先见及下能见二
见字义与知同。但就能例故云见耳。以此计心在内
不成矣。

二纵破中。应先补一转计云。心虽在内不
能先见身内。如来即破之曰。纵许心在内不见心肝
等。乃纵其在堂中不见如来也。故曰纵不(云云)。若夫
爪之生。发之长。筋之转。脉之摇。如是等通乎内外者。
诚应一一分明晓了。乃例其在讲堂虽不见如来则
大众通乎内外者应当见也。故曰爪生(云云)。如是心
在身内不见心肝等。例汝在堂中。岂有不见如来姑
许其不见耳。又不见爪发等。汝在堂中而大众亦不
见岂有事乎。故曰如何不知。以此计心在内亦不成
矣。

三责破中。必不等者。意谓上来所明汝心在内
不知内矣。若汝必然不知。则汝心在内尚不知内。其
山河大地明暗塞空等一切外物。与内了不相关。如
卷一 第 53b 页 X13-0053.png
何得知。犹汝在堂不见如来等。那得见堂外林泉等。
汝在堂中。必见内之如来及夫大众。后见外之林泉。
以其身在内也。若汝计心在内。既不见内。则不同在
堂见如来大众之例矣。内尚不知。外何能知。则又不
同在堂外见林泉之例矣。如何汝计在内。故曰必不
(云云)。以此计心在内又不成矣。上来夺破纵破责破
三番。皆按所定之事而例破之。方见前之汝今现坐
等及此如汝所言等有著落有开会耳。

三结非在
内可知。

二破计身外为二。初阿难等陈计。二佛告等审破。初
又二。初阿难下正陈。二是义下请證。初又二。初立计。
阿难等。二转计。所以等。

初立计中。闻如来如是法
音者。即指上破在内不成之说耳。悟知等所立计也。

二转计中分二。初所以下喻前。二一切下正喻。

初喻前中。譬如灯光等。喻前之识心在内不见内也。

二正喻又二。初举法。一切等。二喻合。亦如等。皆可
见。

二请證中。同佛了义者。非题中之了义也。阿难
意谓。向之所计以不了义故被如来推破。想如来必
以在外为了义矣。今我悟知心实在外。欲同如来了
义之意。得无以了义而借妄于如来了义否。故曰同
(云云)

二审破分三。初佛告下以事审定。二佛告下牒计推
破。三是故下结非在外。初又二。初问。二答。

初问中。
适来乞食者。有人疑云。说经之日正属王臣设斋。何
卷一 第 53c 页 X13-0053.png
更乞食。如来亦应其供。何言我巳宿斋。此盖不知如
来说喻与法相似。便以为例。非实在乞食应供。上说
所以云适来。适者即适才也。云宿斋等者。宿即预也。
含下一人食时之意。谓诸比丘既行乞食。还行就食。
故曰汝观(云云)。一人二句。盖例心在身外心与身不
相干耳。既有一人多人彼此相隔。那可一人食多人
饱。阿难答中亦即此意。例心在身外亦有彼此之分。
岂得心有知身亦觉乎。故下正破中即以此事例破。
虽有事理及更责三番。同此意耳。

二答中。躯命不
同者。罗汉子缚虽断。果缚犹存。故云躯命不同云耳。

二牒计推破分二。初牒计。即佛告等。二推破。即身
心等。又分三。初身心下约理破。二我今下约事破。三
佛告下更责破。及结非在外皆可见。不复记。

三破计潜根分二。初阿难下陈计。二佛告下推破。初
又二。初汎陈。阿难去也。二的指。佛言去也。

初汎陈
中。知在一处者。此阿难之偷心也。因前来计在内在
内被破。计在外在外被破。所以此中不敢实指某处。
但一处耳。

二的指又分二。初如来徵。即佛言等。可
见。二当机答。即阿难等。文有三。法喻合也。

初法可
见。

二喻中。犹如等者。盖以琉璃喻根。以眼喻心。琉
璃无碍乎眼眼即得见。以例识心潜根。根若见时。心
即分别也。故曰犹如(云云)。然阿难虽依此喻。则犯法
喻不齐之过。所以下文如来即此而破斥之。

三合
中文可见。

二推破亦分三。初就例审定。佛告下也。
卷一 第 54a 页 X13-0054.png
二牒执推破。佛告下也。三结非潜根。是故下也。初又
二。初问。二答。

初问中。犹如琉璃下。应补云。汝之所
言如此。所执如此。我即以汝之所言所执问汝。故
曰彼人(云云)

二答中可见如此审实。定其法喻不
齐。以作破斥张本耳。

二牒执推破。为二。初佛告等牒执。二当见等正破。正
破又二。初当见下总破。二若见下分破。

初总破可
见。

二分破中。以见眼不见眼分破耳。若见等者。眼
是能见之根。有炤了者。物是所见之境。不动转者。若
见山河又见其眼。能见之根同乎所见之境矣。故曰
眼即同境。然若根同乎境。境无动转。则根亦不动转。
云何如汝上之所云彼根随见随即分别。故曰不得
成随。初破见巳明。次不见可知。如是则见所立。乃法
喻不齐矣。那得潜在根内如琉璃合眼等耶。

三结
非潜根即是故等。可知。

四破计内外为二。初阿难下陈计。二佛告下推破。初
又二。初正陈。即阿难等。二请證。即是义句。

初正陈
中。我今等者。谓我初计心在内。被如来必不内知破。
乃至计心潜根。被如来法喻不齐破。然我之心岂终
无依。还应思惟得之。故云我今等也。开眼等下。应补
云。以其窍穴居外有窍则明故也。闭眼等下。亦应补
云。以其腑脏在中有藏则暗故也。在阿难虽有见明
见外见暗见内。其所计者重在乎内。意欲救第一之
在内耳。是以如来破斥。初文即云汝当闭眼见暗之
卷一 第 54b 页 X13-0054.png
(云云)。乃至总结归亦云。汝言见暗名见内者。可见
破亦专破其见暗见内也。

二请證可知。

二推破中分三。初佛告等约外见破。二若离等约内
对破。三是故下总结归破。有人云。汝当下破其见明
见外之不成。若离下破其见暗见内之不成。此皆不
然。今初约外见。破其见暗见内之不成。二约内对。亦
破其见暗见内之不成也。初约外见破中又分为二。
初审定。佛告下也。可知。二推破。若与下也。又分二。初
若与下以对破。二若不下不对破。

初以对破中。云
何成内下。应补一转计云。如来所言之暗虽在眼前。
则与内腑之暗不殊。故能成对。即破之曰。若成(云云)
意谓。汝言眼前之暗同于身中之暗故成内对。则内
暗之焦腑外暗之暗室同一暗矣。设若汝居暗室之
中。尽其暗室之暗皆汝之焦腑矣。那得暗室成汝焦
腑。

二不对中二句可知。所以见暗见内之不成也。

二约内对破分二。初正破。若离下也。二转破。见面
下也。

初正破。初若离之前亦应补一转计云。吾之
所言暗者。乃在身内闭眼而可见者。如来所言暗室。
在乎身引开眼方见。是以我之见内离乎外见也。既
离外见。岂不成其内对。即破之曰若离等也。盖谓汝
言内暗不同室暗。以离室暗而内对得成者。故云若
(云云)。此牒文也。合眼去正破也。可知。

二转破中
又分为三。初见面下在空非内破。二若在下自他混
乱破。三汝眼下身眼两觉破。

初中。先应提起在空
卷一 第 54c 页 X13-0054.png
非外之意。消文之后。更结成在空非外之过破之。下
二亦然。后应展转结云。一身那成两佛。一身不成两
佛那得一人而有两觉一人若无两觉。那得如来之
见是汝之体。如来见既不是汝体那得根在虚空得
见汝面。虚空根既不见汝面那得开眼见明得见汝
面。开眼既不见面那得闭眼见暗名为见内。如是推
破。则见暗见内之不成亦明矣。

三说结归可知。

五破计随合。自此以去三种皆引经而作转计。阿难
意谓。始自计内。次计外。三计潜根。四计内外。皆出巳
见。所以一一被斥。今即如来所说之法立义为问。谅
不能破。故从此立皆引经而立。亦阿难之词屈理穷
耳。随合中二。初阿难下依经起执。二佛告下牒执推
破。初又二。初引经。即阿难等。二谬计。即我今等。


引经中。由心等者。盖法本不生。由一念分别心生而
种种之法遂生。又心亦不生。由诸所分别之法生而
能分别之心亦遂生法既由心而生。心若未生乃法
性了不可得。心既由法而生。法若未生乃心体亦了
不可得。如是若法若心悉不可得。即所谓心法两空。
又法即六尘等。心即六识等。即由尘发知。由知发尘。
全生自体耳。故曰由心(云云)。如来正意如此。

二谬
计。阿难不知佛意。乃谬计云。在如来之所说看来。则
心随所合矣。而以如来之说验我阿难之心。我思惟
心随所合处亦应随合而有。故云我今(云云)。亦非等
者。亦非二字应约即离并看。既曰随所合。则何处不
卷一 第 55a 页 X13-0055.png
遍。不可定其即内外中间之三。又不可定其离内外
中间之三。故曰亦非(云云)。应知阿难虽牒心法两意。
所计唯在随合。

二牒执推破。分三。初牒执。佛告等也。二推破。是心等
也。三结破。是故等也。然初牒执可知。

二推破分二。
初是心下总破。二若无下别破。

初总破中。是心等
者。总以无体而破其合也。意谓。既随所合心则随有。
则汝能合之心尚无自体。将何所合。如函盖为合。其
函也有体。其盖也亦有体。方能成合。今乃无体如何
成合。故曰是心(云云)。虽知不成其合。我且问汝。故下
有无体有体之二破也。

二别破为二。初若无等约
无体破。二若有等约有体破。

初无体中。则十九界
等但有其名而无寔事。将何为合。如十八界六尘。根
尘识三各有所合。若十九界七尘。则十八界之外有
何界。六尘之外有何尘而为合耶。今汝无体而欲随
合。犹如乎十九界七尘无可成合之义。故曰是义不
然。则就无体而云随合不成矣。

二约有体破。为二。
初内外出入破。即若有等。二一多遍局破。即阿难等。
初又二。初若有下正破。可知。二阿难下会归。又二。初
阿难下当机转计。二佛言下如来正会。

初转计中
文可知。二如来正会中。佛言等。谓见虽是眼。其所以
见不在眼耳。盖以室例身。阿难例心。门例眼。既阿难
在室。门不能见。则见在阿难不在门矣。以此例之。可
知见在心不在眼矣。故曰若眼(云云)。诸巳死者。谓诸
卷一 第 55b 页 X13-0055.png
人巳死其眼犹在。不可作诸根巳死眼根犹存。以诸
根死眼亦死故。

二一多遍局破。分二。初定。阿难等
也。二破。若一等也。又分四。初若一下以一体破。二若
多下以多体破。三若遍下以遍体破。四若不下以不
遍体破。皆可知。

六破中间为二。初阿难下依经起执。二佛言下牒执
推破。初又二。初引经。即阿难等。二谬计。即如我等。

初引经中。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者。谓方等中说楞伽
等经也。实相者无相不相谓之实相。无相者无生死
相。无不相者无涅槃相。涅槃生死两不可得当体真
尝。故曰实相。言心不在内等者。心即实相之体。廓彻
圆融周遍法界。是以不在内不在外也。若有内外可
得岂是实相体哉。如是解释。方是如来正意。如我下
乃阿难之谬计耳。如我等前亦应补云。据如来所说。
心不在内及不在外可知矣。故曰如我(云云)。内无所
见等。翻前所破所计也。今相知故等。正定中间也。

二牒执推破三。初约身处破。佛言等也。二约根境破。
阿难等也。三结非中间。是故等也。初又二。初佛言去
徵定。可知。二若在去推破。又二。初约身。若在下也。二
约处。若在下也。皆可知。

二约根境破。分二。初阿难
下当机转计。可知。二佛言下如来推破。又二。初定。佛
言下也。可知。二破。若嫌下也。又二。初若兼等兼二破。
二兼二等不兼破。

初兼二破中。若兼等者。谓识心
兼根尘之二也。物是根尘。体是识心。心若兼乎根尘。
卷一 第 55c 页 X13-0055.png
根有炤了之者乃更有知。尘是无知之者。若其兼之
则亦有知。根尘之物与心之体相杂乱矣。故曰物体
杂乱。何以故。根尘之物不同心之体故。故曰物非体
知。如是两兼。一半分在尘。尘本无知亦有知矣。一半
分在根。根有照了乃又知矣。二皆有知。则根尘两家
互成敌立。所谓尔我相知止成两位。如何有汝心之
中位。故曰成敌(云云)

二不兼中。兼二不成者。谓既
不兼根又不兼尘。故曰兼二不成。根既不兼。其虽照
了亦难言知。尘若不兼。其虽无知亦难言不知。如是
不可以为知。不可以为不知。故曰非知不知。彼根尘
者汝其能生也。既云非知不知了无体性。汝心之所
生居乎中间有何相状。故曰即无(云云)。前兼二就根
尘为物识心为体。如此消释。若根为体尘为物。物本
无知。体能炤了。心若兼之。炤了者固有知。无知者亦
有知。若根若尘全无定局。故云物体杂乱。以其尘之
物非若根之体有炤了故。故曰物非体知。成敌等同
前。

三是故下结非中间可知。

七破计无著。为二。初阿难下依经起执。二佛告下牒
执推破。初又二。初引经。阿难等。二谬计。则我等。


引经中。虽曰既不在内等止显偏空。有人因见共转
二字。谓是般若转教。盖不知教相者也。若在般若。带
通别二正说乎圆。那得有如此语。其言共转者。乃或
为发起或为当机等助扬佛化为共转耳。则知常
言等。即析于二十五有之有俱无等显于偏真谛理
卷一 第 56a 页 X13-0056.png
之空也。如来正意如此。则我下。乃阿难谬计也。则我
等者。意谓以如来之说定我阿难之意。以我阿难之
意还合如来之说。经是无著。我亦无著。两相契合。第
不知如来肯印可否。故云则我等也。

二牒执推破。分三。初牒定。佛告等。二斥破。无则等。三
结归。是故等。

初牒定中。为在为无者。意谓诸所物
象名为一切。汝言一切无著。以有在为无著耶。抑以
无在为无著耶。如是消释。与下推破之意自合。不
必作他说。

二斥破。分二。初无则下正斥。二无相下
重破。及结归皆可见。

问云何破其妄心多不至八
少不至六却当七耶。答如来法药应病而施。盖世间
所执计者不出四种。四种共有乎七。阿难既是大权
示现。岂不预为堤防。故一一对治有是七耳。一是一
切凡夫所计。即身内一番也。二是一切外道所计。即
身外潜根及内外三番也。三是偏渐菩萨初心所计。
即随合中间二番也。四是二乘初心所计。即无著一
番也。此系师资并阐机应砧槌。为后世之法药而设
为之。非阿难之寔有是事也。七处破妄心无所竟。

二三处结妄体元无。云三处者。一指咄破阿难此非
汝心。即汝今欲知等也。二指此是前尘虚妄想相。即
阿难矍然等也。三指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即阿难白
佛言等也。今预分二。初尔时阿难去当机责躬陈请。
二尔时世尊去如来现瑞开示。初又二。初尔时下责
躬。二惟愿下请法。初又二。初皈敬。尔时下也。二陈词。
卷一 第 56b 页 X13-0056.png
我是下也。

初皈敬可知。

二陈词中。我是最小等
者。阿难是斛饭王子。如来是净饭王子。阿难初生适
当如来成道。则知阿难乃兄弟中最小。故云我是最
小之弟。自最小第至不知真际。具有往返两番生起。
可见。

二请法又三。初正请。惟愿等。二明益。令诸等。三谛听。
作是下。

初正请中。开示我等奢摩他路者。上真际
是所诣之理。今奢摩是能诣之行。故前云诣今云路。

二明益中。令诸等者。阐提此云信不具。弥戾车此
云恶见。意谓若得如来奢摩他路开示一番。不唯我
等显常住真心以得其益。即此辈亦应毁裂恶见而
生信矣。以前来不闻真性。所以不信而生恶见。今若
闻此真性。自当转不信为信。转恶见为正见也。


谛听可知。

二如来现瑞开示。为二。初尔时下现瑞。二佛告下开
示。初又四。初尔时等放光。二普佛等。动地。三如是等
合界。四其世等远闻。

初放光。表不思议智德。二动地。
表不思议断德。三合界。表不思议理体。四远闻。表耳
根圆通。初云从其面门者。面门在两耳两眉两眼之
间。表三德秘藏。以面门是一身最尊之处。三德乃如
来极果之体。故以表之。放种种光。表从三德秘藏发
为妙奢摩等之智也。所谓全由果体发为真因。故以
从面门放种种光表之。其光晃曜。表此奢摩等智圆
观圆炤全空全假全中。所谓泯一切法。泯则俱泯。即
卷一 第 56c 页 X13-0056.png
中假亦泯。乃至统一切法。统则俱统。即空假亦统。故
以其光晃曜表之。如百千日。表百千三昧也。以此三
智而为妙行。百千三昧自得成就。故以如百千日表
之。表智德如此。

二从来智德未成。则不思议断德
亦未能證。今智德既成。其六根所有无明悉皆断尽。
故下文云。生死流转也是六根。安乐妙常也是六根。
又云。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如是
则知生死流转全在六根。是以应破六根无明。无明
破生死断全成断德。故以六种地动表之。表断德如
此。

三前来智断二德未成未證。这种不思议理体
亦不能显。今论其智智德成。论其断断德證。其不思
议理体从是显现。所有地狱界乃至佛界无不圆彰。
故以十方国土一时开现表之。既十界圆彰。如地狱
成一法界。法界外无别有法界。则九界亦不可得。如
佛界成一法界。法界外无别有法界。则九界亦不可
得。无非一大总相理体。故以诸世界合成一界表之。
又此理体全由智断二德。盖佛即智。威神即断。故以
佛之威神等表由智断得显理体也。表理体如此。

四如是若智若断若理悉皆得成得證得显。而行人
自当从此发行而脩。以获耳根圆通妙门。若耳根一
悟。其声也声是法界。其根也根是法界。无非法界。不
必如来之声尘来菩萨之耳边。菩萨之耳根往如来
之声处。故以远闻表之。表圆通如此。何以现瑞作如
此表。无他。总是如来化导不出形声两教。如是一番
卷一 第 57a 页 X13-0057.png
放光。放光元是本具不思议智德。一番动地。动地元
是本具不思议断德。一番合界。合界元是本具不思
议理体。一番远闻。远闻元是本具不思议圆通。今经
所明全为四种。所以现瑞之中法尔表报。非是勉强
配合。从是利根机宜目击道存。当下便能成此智。證
此德。显此理体。得此圆通。若夫钝根未免声教得益。
故有佛告以去之文也。

二开示。分二。初佛告阿难等直示二种根本。二阿难
汝今等正显妄处无体。初又二。初佛告下斥迷。二皆
由下示由。初又二。初众生。佛告等也。二行人。诸脩等
也。

初一切去是不脩行者。故分为众生。二诸脩去
是脩行者。故分为行人。初中若总言之。一切众生谓
九界也。种种颠倒。失真曰颠。认妄曰倒。谓九界众生。
如六道于身受等四无常计常乃至不净计净。如二
乘于身受等四常计无常乃至净计不净。如偏渐菩
萨于身受等四常计无常亦无常乃至净计亦净亦
不净。此皆不知本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是为失真
也。而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乃至净不净亦净亦不
净。是为认妄也。故云种种颠倒。若分言之。此单斥一
切凡夫不脩行者。于身等四起惑造业招报。是为之
三道也。此之惑业苦三。有了烦恼必造恶业。造了恶
业必招苦报。乃一定不移。故曰自然。则知一切众生
是苦报也。种种颠倒恶业及烦恼也。从无始来。以无
明无始业果亦无始也。如恶句复以喻明可见。


卷一 第 57b 页 X13-0057.png
中诸脩行者。斥一切脩行人。不能全性起脩须离性
而脩。不能全妄即真须舍妄寻真。以故不成无上菩
提也。菩提下应补云。不成菩提成何等。故云乃至。总
不出前明种种颠倒中二乘及偏渐也。所以乃至之
上还有一种成偏渐菩萨者。今超略之。故云乃至(云
云)。要知魔道亦从脩行而成。故下三决定云。纵有智
定现前。淫心不断必落魔道。及杀盗妄心不断必落
鬼道。及乎妖魅及爱见魔失如来种也。

二示由。又二。初皆由下标举。二云何下徵释。

初标
举中。皆由等者。谓前不脩行者三道缠缚。修行者不
成菩提。总由不知二根本故。故曰皆由(云云)。错乱修
习者。谓其不知全妄即真。舍妄体外更欲寻真。是为
错。谓其迷妄不知是妄。从妄体上更起邪行。是为乱。
如是则上之脩行者固错乱脩习。不脩行者亦错乱
脩习。以凡夫中人大脩戒善外道亦脩邪三学故。其
喻可知。

二徵释。又二。初云何句徵也。可见。二阿难
等释也。又分三。初示真。一者下也。二示妄。二者下也。
三结责。由诸下也。

初中云诸众生等者。亦指九界
为诸众生也。能缘为攀。所缘为缘也。如人中以六尘
攀缘为自性。外道以断常攀缘为自性。诸天以欲乐
攀缘为自性。二乘以但空攀缘为自性。偏渐菩萨以
次第攀缘为自性。虽各浅深邪正不同。以理该之。总
由不知无明烦恼之妄。乃是生死根本而认为自性。
故曰一者(云云)

次中云无始等者。乃真性菩提性
卷一 第 57c 页 X13-0057.png
净涅槃也。元清净体者。所谓常住真心妙净明体。即
真性菩提性净涅槃之体也。识精元明者谓八识也。
以其生灭与真如和合而有。一分生灭为识精。一分
真如为元明。若迷之。真如亦是生灭。悟之。生灭亦即
真如。今真妄并标。故云识精元明。识精有二意。一是
识最为微细。所谓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故名识精。二
是识发之于眼根则为见精。发之于耳根则为闻精。
乃至发之于意根则为知精。故名识精。元明者。谓其
本来元白净故。若以识精等分配诸识。元明九识也。
识精八识也。能生句前七识也。有云是前六识也。今
合七者。六识固缘前之六尘。七识亦缘第八识为自
内我。以故配前七识也。缘所遗者。即上元清净体也。

三中云由诸等者。责其不知真所以失真不知妄
所以用妄。枉入者。责其不知真而不求显真不知妄
而不求破妄。以致流转六趣之中。然非其所当然。故
云枉入。则知初云生死对次中涅槃言。云根本即烦
恼对次中菩提言。则汝今等正明生死根本之烦恼
也。自性者者字正结指生死根本。无他。即汝与众生
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便是。此明其不知妄也。又知次
云菩提等亦对初中生死及根本而言。则汝等恐其
不知真体。故指识精等妄缘之所遗者便是。则知所
遗者者字亦结指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上云元清
净。下云缘所遗。文互显耳。可知生死根本之烦恼前
攀缘等巳具明矣。今复言识精等者为示其所遗之
卷一 第 58a 页 X13-0058.png
真体故重明之。所以初明其不知妄。次明其不知真
也。

二正显妄处无体。分三。初咄破缘心。阿难汝下等也。
二指属妄体。阿难矍然等也。三委明无体。阿难白佛
等也。此即三处诘妄体元无耳。初又三。初阿难下举
拳验见。二佛告下。据见徵心。三佛言下直斥非心。初
又二。初正示拳。阿难等。二辨能所。佛言等。

初正示
拳中。如来举拳者。前七处止破妄心无所而巳。然阿
难不知此心毕竟是妄。又不知此忘心毕竟无体。今
欲诘其无体。故先示拳徵之。五轮指者。有云佛之五
指表地水火风空五大故名五轮。又有云如来指端
皆有轮相故名五轮耳。

二辨能所中。曜我心目者。
据意止应云目。而兼言心者。若为如来下文徵心预
立一案也。若非大权示现何能是哉。我与大众同将
眼见者。亦阿难之躲闪处也。恐如来如前破斥。故兼
大众言。

二据见徵心。分二。初佛告等正问。二阿难
等谬答。皆可见。

三佛言下直斥非心。亦可见。

二指属妄体。分二。初阿难下阿难惊问。二佛告下如
来指属。

初阿难惊问中。矍然等者。阿难前来叠叠
陈计。虽被如来重重破斥少无惧色。意谓我心不在
彼只在此。谁知到此中来。不唯所依之处不可得。即
能依之心亦咄破之。是以大生惊惧也。

二如来指
属中。此是前尘等者。指六尘之诸法为前尘。此之诸
法乃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元非真寔。故云
卷一 第 58b 页 X13-0058.png
虚妄相。今汝之心由此而生。故云虚妄相想。认贼为
子者。如其真性能资我法身。长我慧命。生我功德法
财。堪绍法王果位大乘家业。乃是我子。若虚妄相想
欲丧我法身。失我慧命。劫我功德法财。不能绍法王
位承大乘家业。是贼也。非子也。汝反认此为真性则
认贼为子矣。故曰认贼为子。失汝元常者。元即元明。
常即真性。此之元明真性本来具有。而菩提得成。涅
槃得證。今既认虚妄相想惑汝真性则元常失矣。自
当轮回于六道流转于三界。故曰失汝(云云)

三委明无体。分二。初阿难白佛下陈请。二尔时世尊
下答释。初又三。初阿难下历叙所用。二若此下备陈
所疑。三我示下结意请示。

初历叙所用中。阿难白
佛言等者。论其来由。总因如来咄破非心。又曰此是
前尘虚妄相想。在如来所说如是。而阿难犹未知其
是非心是虚妄相想。所以有此一番之陈请也。令我
出家者。出家有三。一出世俗家。二出三界家。三出无
明家。若闻三宝尊名遂发至心。弃田园。舍家私。上别
父母。下离妻子。剃落须发。著持衣钵。犹如间云。亦如
野鹤。天子不得臣。诸候不得友。是为出世俗家也。从
此出家。若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依是而脩。必如是
而證。见思烦恼一破。分段生死自断。不复轮回六趣
流转四生。从是如火宅之三界亦超。如牢狱之三界
亦超。是为出三界家也。若从善知识及法师边闻。或
从经卷中得。这种常住真心性净明体。遂发微妙奢
卷一 第 58c 页 X13-0058.png
摩等三。圆观圆炤圆證圆显所有之无明烦恼悉皆
断尽永无缠缚。是为出无明家也。阿难所出之家其
世俗家不待言矣。其时巳證初果。又下云。断除脩心
六品巳證二果。而三界家亦将出矣。若如下文所云。
消我亿劫颠倒想。及断除脩心六品微细烦恼。巳横
断界外同体思惑。则无明家亦分出矣。故云令我出
家。及善知识者。知识有二。一者知识乎法。二者知识
乎机。凡诸佛所说偏圆顿渐等法无不领略。而指摘
之曰。何者是偏。何者是圆。何者是顿。何者是渐。如是
可谓善知乎法也。凡众生所有人天大小等机悉皆
明了。而点示之曰。谁是人机。谁是天机。谁是小机。谁
是大机。如是可谓善知乎机也。从此自能以教逗机。
以机契教。说法度生。故称之善知识。如法华疏云。闻
名曰知。见形曰识。又就他人分上而名其知识耳。叙
脩善巳后应结云。就出家也是我心。就供养诸佛及
知识也是我心。就发心行行也是我心。那得不是我
心。故曰皆用此心。纵令等前应补云。不独脩善者然。
纵使一念之差。一见之失。或致谤法也是我心。或退
善根也是我心。故曰纵令(云云)。更结之曰。如是论其
修善不外乎此心。论其造恶亦不外此心。那得非是
我心。而如来咄破云此非汝心耶。

二备陈所疑。分
三。初若此下土木无心疑。二虽此下执吝难舍疑。三
云何下嫌佛斥非疑。意皆可见。问何以见得此文具
此三疑。答提下如来所答之文而悬合之便可知也。
卷一 第 59a 页 X13-0059.png
三我实下结意请示。可知。

二答释。分四。初尔时下经家叙意。二如来下正释所
疑。三即时下大众嘿领。四佛告下如来结责。

初经家叙意中。欲令心入无生忍者。无生法忍。若通
途而释。法性本无生灭。其生也缘生。生未尝生。其灭
也缘灭。灭未常灭。唯是缘生缘灭。而法性之体了无
生灭。故称无生法。此乃中道谛理。以此谛理忍可于
心。不能举似乎人。故称之忍。圆之初住别之初地才
能显此也。若在今经。唯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以为
无生法忍。令心者即令所破之此非汝心及前尘虚
妄相想。虽属之妄妄无自体。由真而有乃全妄即真。
故所破之心可入无生法忍也。入者。即以此心发为
妙奢摩等三智以为现炤。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之无
性理自得而显。故合举言曰欲令心入无生法忍如
是。入之一字是智。无生法是理。忍之一字是位。即五
忍之一也。师子座者。师子乃兽中之王。不出则巳。出
则百兽潜踪。不吼则巳。吼则百兽脑裂。喻如来法中
之王。不现身则巳。现则魔外隐蔽。不说法则巳。说则
魔外畏伏。所以称其说法师子吼。谓其教味师子乳。
名其所居师子窟。号其所坐师子座。应知其座取意
为言。非取形如师子也。摩阿难顶者。未破七处妄心
无所之前。以其所计非一朝一夕而然。乃多生多劫
而致。一旦破之恐其恐怖。巳曾摩顶慰之。今并破其
能依之心。阿难遂有瞿然惊惧。故亦摩顶为慰。
卷一 第 59b 页 X13-0059.png

二正释所疑。分三。初释土木无心疑。如来等也。二释
执吝难舍疑。若汝等也。三释嫌佛斥非疑。我非等也。
初又可分三。初如来等总以诸法唯心所现破。二一
切等别以依正因心成体破。三阿难等举色相虚空
况以真心破。

初中。意谓汝疑无心同诸土木。汝之
所疑如此。在我如来所尝说者看之。未尝有云心同
土木。故曰如来(云云)。如来等者。一往而言。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而的指之。诸法不出色心二种。即所谓五
阴众生国土也。此之诸法。皆由真如不守自性一念
不觉而起。以不觉为因遂有虚妄相想为缘。这种根
尘器界之诸法杂然得生。则知诸法虽曰妄相全从
真体而有。如镜中之影全影即镜。如水中之波全波
即水。如是诸法之所生生唯心之所具。唯心之所具
具诸法之所生。即此乃知诸法唯心所现。汝心那同
土木。

二中。一切等者。意谓上言诸法者何。即十界
正报之因果十界依报之界尘。故曰一切(云云)。虽十
界正报不同。皆有其因而感其果。因既有善恶果遂
有好丑。所以有善道有恶道。有凡夫。有圣人有二乘
有菩萨。有因行者有极果者。优劣高下条然不同。是
为一切因果。如此因果全由此心而成其体。故曰一
切因果因心成体。又十界依报。合言之即世界。散言
之即微尘。虽十界界尘不同。亦由此心而成其体。故
曰一切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如是正报中。因之所以
为因无别有因。乃全心以成其因。果之所以为果无
卷一 第 59c 页 X13-0059.png
别有果。乃全心以成其果。依报中例之亦然。即此又
知依正皆因心成体。汝心那同土木。

三举色相虚空况以真心破中。又分二。初阿难等举
色相虚空。二何况等况妙明心性。

初云何阿难等
者。意谓在我如来看之。法法唯心所现。法法因心成
体。即就其世界中所有色空二法言之。如有相状之
最微者如草叶。最细者如缕结。虽一草一叶之最微。
推其所因必有根种之体性。一缕一结之最细。原
其所由必有元本之体性。莫说有相状者如此。若就
虚空推之。亦有太清之名显相之貌。

二中云何况
等者。意谓如是而推。色相也皆有体性。虚空也亦有
名貌。况汝之真性无自体乎。故曰何况(云云)。此即以
况心体也。清净体者。无生死无烦恼之可得曰清净。
入生死而不染曰妙。处烦恼而不污曰净。圆炤一切
诸法曰明。能为不思议力用曰心。能具不思议理体
曰性。性一切心倒文也。应云一切心性。上来就一句
诸法而论诸法唯心所现。就十界依正而论依正因
心成体。最后更举色相皆有体性。虚虚亦有名貌。以
况汝心必有其体。如是无性而非是心。那得汝心同
乎土木。而疑云我乃无心同诸土木耶。

二释执吝
难疑中。若汝等者。意谓汝言离此觉知之心更无所
有为疑。我今问汝。若汝执吝此心毕竟不无。汝且离
了六尘事业应别有全性。才可言离此觉知别有心
体。然汝今纵灭见闻等唯是法尘影事。那可言离此
卷一 第 60a 页 X13-0060.png
觉知别有心耶。故曰若汝(云云)。诸尘事业者。作事未
成谓之事。事若一成谓之业。今言事业。正指根尘交
结之所以也。内守幽閒者。即是幽深间静。但识心不
外缘耳。寔非湛然不动的境界。法尘分别影事者。法
喻交参之语也。心因法尘而有分别。如影之因形而
有。故云法尘分别影事。若灭见闻等犹为分别影事。
则知元非汝之心性。那可疑离此觉知更无所有执
吝难舍耶。

三释嫌佛斥非疑中。尘非常住等者。意
谓汝言云何如来说此非心。盖嫌我如来斥汝非心
为疑。汝阿难之疑如此。然我如来未尝敕汝非心。汝
且于心细揣摩之。离了前尘汝之心性有体无体。若
毕竟无。汝之法身尚同断灭而无脩證。故曰尘非(云
云)。但汝认此缘尘分别之心以为真心。若曰真心即
是法身。今既同乎龟兔毛角。岂汝法身亦同龟兔毛
角无脩而无證耶。如是汝自认此非心为心。何疑我
如来斥汝非心耶。前来阿难陈请之中备述三疑。如
来一一为之消释。所以默然自失也。

三大众默领
可知。

四如来结责中。世间一切等者。有云巳得阿罗汉矣
但不得成大阿罗汉。如是恐扬之太高也。有云。四禅
四空中有二岐路。若从岐路即不得成阿罗汉。如是
恐抑之太下也。今成九次第定未得漏尽等者。虽成
九次定中之第九灭受想定。未尽虚妄相想。以故未
得成四果罗汉。以虚妄相想即思惑耳。如唯识七卷
卷一 第 60b 页 X13-0060.png
中释灭受想云。于藏识义未信受者若生无色不起
此定。恐无色心成断灭故。据此与今虽成九次第定
不得成罗汉者同矣。彼云恐无色心成断灭者。以其
既在无色又灭其识。则色心俱无。所以恐成断灭。若
在色界无此虑也。九次第定者。四禅四空各一及灭
受想为九耳。从初禅成以至二禅。循循而进。传传而
上。故名次第。

二显真见分三。初阿难闻巳去见性寂常。二阿难承
佛去见性无还。三阿难白佛去见性离相。初又三。初
直显见性。即阿难闻佛下也。二重显见性。即阿难虽
复下也。三更释馀疑。即尔时阿难下也。初又二。初阿
难去陈请。二即时去开示。初又二。初迷悟齐陈。阿难
等也。二心眼并请。惟愿等也。初又二。初阿难下陈迷。
二今日去陈悟。

初中。三昧者梵语也。华言调直定。
谓一切众生曲而不直。佛菩萨以此而调直之。故云
调直定也。身心不相代者。盖谓如来之身与我阿难
之心两不相代也。失我本心之本心非元明自性之
本心也。盖其初心意欲如来惠我三昧。到此中来毕
竟不得失其所望。故云失本心耳。譬如穷子等者。不
必言本觉如父始觉如子。其意但云未出家时。如来
是兄我是弟也。今巳为僧。如来是父我是子矣。言穷
子者。未得如来功德法财。虽子而犹穷也。舍父逃逝
者。既为法子当依觉父脩行以开妙解。今不能脩行
开解如来教法。如背舍一般。故云舍父逃逝也。


卷一 第 60c 页 X13-0060.png
中云二障所缠者。即烦恼与所知也。何处是其二障
所缠。但有多闻而不脩行。是其所知障之缠。为彼登
伽淫女所转。是其烦恼障之缠。烦恼者。昏烦恼乱。因
其昏烦恼乱或为分别或为贪爱。一切善事胜行遂
不得脩。故谓之事障。所知者。所谓所知不是障被障
障所知。凡所理性遂不明了。故谓之理障。寂常心性
者。心相本空谓之寂。性体宛然谓之常。又此之心性
元非别有。一切诸法便是。以其一切诸法当体寂灭。
故曰寂。虽是寂灭而又宛然。故曰常。总之寂炤一如
寂炤不二耳。即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但变其文耳。

二心眼并请中。穷露者。无功德法财以资培谓之穷。
无权实父母以恃怙谓之露。发妙明心即真心。开我
道眼即真见。有人云。阿难巳经如来七处破妄心无
所三处结妄体无元。如是逼拶。犹作心目发问。此不
然也。不知问的意思浅深。只看答的口气何如。下
如来如此答法。岂阿难不离窼臼肯如是耶。又有人
云。此中当机与如来一请一说。乃是会见归性。此亦
不然。若作会见归性。有前后问答两重四番不相应
也。前徵心中阿难曰。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否。此时早巳会见
归性。所以与前不相应也。若后文云。阿难虽复得闻
是言与诸大众口巳嘿然心未开悟。若是此中会归
见性。其阿难与大众何复口巳嘿然心未开悟。所以
与后不相应也。据阿难请曰。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
卷一 第 61a 页 X13-0061.png
来哀悯穷露发妙明性开我道眼。乃如来云何忽以
会见归性答耶。所以与问不相应也。若谓阿难前来
不知寂常心性等语乃是会见归性之问。云何如来
忽答之曰获妙微密(云云)耶。所以与答不相应也。如
是前后后前问答答问多不相应。若以会见归性看
自不应也。今作直显寂常真性看。方与一问一答契
如函盖。于前于后昭若日星耳。

二开示分二。初现瑞。即时等也。二为说。告阿等也。

初现瑞者。又作形益也。前一番为破妄心。此一番为
显真见耳。从胸卐字等者。光表智。此智从万德果体
而出。卐字乃万德吉祥所致。故此卐字涌出宝光表
之。其光晃昱。表具此智能圆炤圆观。故以其光晃昱
表之。一番观炤。百千法门从此便得成就。故以有百
千色表之。总表智光如此。十方下表理境也。若智光
未成理境不显。今智光既成。这种理境法尔显现。故
以十方微尘等表之。如是全智即境。全境即智。境智
不二境智一如者也。这种智光理境。何人巳證之果。
何人正脩之因。唯十方诸佛为巳證之。故以遍灌等
表之。唯今日阿难等乃正脩之。故以旋至等表之。如
是果之所以为果无别以为果。唯以智光以为果。因
之所以为因亦无别以为因。唯以智光以为因。因果
虽殊。其智光一也。

二为说又二。初告阿下许说。二阿难下正说。

初许
说中。云大法幢者。幢以摧邪竖正为义。而言大法幢
卷一 第 61b 页 X13-0061.png
者。乃邪无不摧正无不竖也。摧邪如前七处破妄心
之所依无所。三处诘妄心之能依无体。竖正即今显
真见也。若摧邪中有竖正。如摧其所依内外乃至无
著之邪。其非内非外乃至非无著之正竖矣。如摧其
能依咄破缘心虚妄相想等之邪。其非缘心非虚妄
相想之正竖矣。若竖正中有摧邪。如后之离生灭颠
倒乃至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等也。所以谓之大法
幢。获妙微密等者。如今读法是义句也。若作文句。应
云获妙微密性妙净明心。一往训字。不可思议曰妙。
深固幽远曰微。无能测识曰密。离染污曰净。能炤了
曰明。若如实论之。微密性者性体空寂故也。此乃即
俗而真。净明心者心相宛然故也。此乃即真而俗。如
是真俗不二。遮炤平等。不可以心思之以语议之。故
云妙微密性。妙净明心。此许说其发妙明心之请也。
得清净眼者。烦恼不能染曰清。生死不能污曰净。以
其炤明一切悉皆真故。乃一眼中具有五眼方是真
见。此许说其开我道眼之请也。

二正说分二。初蹑事审定。阿难等也。二依例发明。佛
告等也。初又二。初问。二答。

初问可知。

二答中。赩
如宝山清净所生者。佛之金体全由无上戒定慧熏
脩得来。故云清净所生。

二依例发明分二。初佛告下类定。二佛告下正示。

初类定中。云今寔言告汝者。非谓昔日是虚今才是
寔。要知前来所明但破妄心从此以去方显真见。所
卷一 第 61c 页 X13-0061.png
显者既真。能显者亦寔。故云寔言告汝。其中问意可
见。答中云事义相类者。乃阿难之谬答也。以眼之有
见例手之有拳。其事相若。其义寔异。以故如来下斥
之曰。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二正示分二。初盲人见暗。佛告等也。二见不关眼。阿
难言等也。初又三。初佛告下直斥非义。二所以下转
释所以。三以是下正显不灭。如是三重展转推之。则
盲人瞩暗以显见性不灭。见性不灭乃见性当体真
常可知矣。

二见不关眼为二。初阿难下申难。可见。
二佛告下释明。又三。初审定。佛告等也。二正明。阿难
等也。三结显。是故等。也初可知。二正明又三。初阿难
下牒事。二彼暗下正例。三若灯下推破。又如是推显。
则见不关眼以明见性不生。见性不生乃见性当体
真寂又可知矣。所谓灭未尝灭。而灭者乃缘灭。非见
性之有灭也。生未尝生。而生者乃缘生。非见性之有
生也。如此两番皆直显见性也。

二重显见性亦二。初当机嘿请。即阿难虽复等。二如
来显说。即尔时世尊等。

初中。阿难与诸大众口巳
嘿然者。盖阿难由前来破妄心中七处破妄心无所
及三处诘妄体元无。知此二番不胜恐畏悲泪。故陈
发妙明心开我道眼之请。如来答将过来毕竟不说
明白。唯以盲人瞩暗显见性不灭当体真常。又以见
不关眼显见性不生常体真寂。在乎如来无不明了。
然阿难辈仍未领悟。若自巳未曾问还可再问前巳
卷一 第 62a 页 X13-0062.png
问矣。若如来未曾说还可待说今巳说矣。到此时节
无可祭何。只得默然其口耳。心未开悟者。前巳破妄
心无所。诘妄体元无。尚未知其无所无体之所以。今
又显见性真常见性真寂时。亦未知真常真寂之所
以。故云心未开悟。

二如来显说分二。初尔时世尊下寄陈如以悟阿难。
二于是如来下寄阿难以责大众。初又二。初尔时等
陈如巧喻客尘。二即时等阿难回解主空。初又三。初
如来问因。尔时下也。二陈那答果。时憍下也。三如来
印可。佛言下也。

初中。开五轮指者。前破妄心屈五
指。今显真见开五指。若一往论之。总欲其专心耳。若
再而推之。所谓破妄处破无所破。破此中之所显。显
真时显无所显。显前文之所破。犹之乎指屈即所开
开即所屈耳。诲敕阿难者。如来之所宣非别有宣。宣
阿难之所请。故曰诲敕。我初成道者。如来之所成非
别有成。成性中之所具。故曰成道。菩提者乃大乘之
果智。罗汉即小教之极称也。客尘烦恼即见思二惑
也。自有界内外不同。若大乘所断者是界外惑。亦名
别惑。小乘所断者是界内惑。亦名通惑。有人云。此之
客尘不应是大乘。以其在鹿苑耳。虽然。也有大小之
殊。如五人得初果固是小乘。分證罗汉所断者止是
界内。若八万诸天等悟无生忍。岂非大乘真位。菩提
所断者自应界外。则知断界外见思者即證菩提。断
界内见思者唯得罗汉。且菩提与罗汉各有多种。菩
卷一 第 62b 页 X13-0062.png
提有三。一方便。二真性。三寔智。若五人所證。就显边
当教亦可谓菩提。然于三种犹未梦见。罗汉有二。一
断通惑。是小乘。二断别惑。是大乘。如法华云。我等今
日真阿罗汉应于其中而受供养是也。

二陈那答果分二。初时憍下总述。二世尊下别陈。

初总述中。独得解名者。如来在鹿苑为五人转四谛
法轮云。汝知否。汝解否。答云。我巳知巳解。故曰独得
解名。

二别陈又二。初以主客喻。世尊等也。二以空
尘喻。又如等也。

初以主客喻中。譬如等者。行客喻
见惑也。既曰见惑。一切法上周遍计度。犹行客于四
方道中周流经历。故曰譬如行客。因邪解还求邪理。
犹行客当薄莫时必投旋舍。故曰投寄旅亭。欲求邪
理未免计常。犹行客之宿无殊。更又计断。犹行客之
食不异。故曰或宿或食。既或计乎常。或计乎断。以常
破断。以断破常。常断互破两不相成。犹行客宿食事
毕。常断破巳更有计亦断亦常。犹行客之不遑安住。
以客喻见惑如此。若夫偏真谛理。自离断常等见。犹
主人自无所往。故曰若寔主人自无收往。又以主喻
真理如此。于是若惑若理二者之间。思量惟忖过来。
可知其断常等见为分别者如客之经历不住。其偏
真谛理离四见者。如主之住无所往。故曰如是思惟
(云云)。如是则知见惑是客而非主矣。以是之故。我陈
那当时于见惑分别之上。悟得这种不住之义。名为
客也。故曰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二以空尘喻中。尘
卷一 第 62c 页 X13-0062.png
喻思惑也。前之见惑以邪解解邪理。犹天之阴雨也。
见惑巳破真理巳显。犹天之初晴也。故曰又如新霁。
见惑虽破思惑仍存。还以析空之智观察偏真之理。
所谓重虑缘真。犹新霁巳后日出晹谷光升于天。故
曰清晹升天。虽以观智观真谛境。但能观止。是析空
所显。唯是偏真。犹清晹之光入乎隙中。故曰光入隙
中。无他。以其离有显空离俗显真故耳。因此重重观
察。而八十一品思惑念念贪著心心不舍之相纷然
现前。犹光隙中之尘相。故曰发明空中诸有尘相。思
惑之相昏昏扰扰若尘之轻轻疾疾。所谓野马也。尘
埃也。熠熠不定者然。故曰尘质摇动。以尘喻思惑如
此。若夫偏真谛理全体空寂。所谓苦无逼迫乃至道
无能通。犹虚空之寂然也。又以空喻真理如此。于是
若惑若理二者之间。思量惟忖过来。可知其偏真谛
理离贪爱等者乃澄湛寥寂。犹空之澄寂。其思惑之
贪爱等相乃扶摇动转。犹尘之摇动。故曰如是思惟
(云云)。如是则知思惑是尘而非空矣。以是之故。我陈
那昔日于思惑贪爱之上。悟得这种摇动之义。名为
尘也。故曰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在如来止问客尘二
义。陈那呈解出来。不唯解见思于客尘。亦解谛理于
主空。若非师资并演乌能如是哉。

三如来印可中。云如是者。盖陈如既能以尘客喻烦
恼。又能以主空喻谛理。以其客尘之行动而喻之于
烦恼。以其主空之不迁不变而喻之于谛理。于是客
卷一 第 63a 页 X13-0063.png
尘也主空也烦恼也真理也。以法立喻。以喻合法。法
喻双齐正当佛旨。故印可之曰如是。问见惑具有十
使。何独指四见耶。答利钝十使。通乎凡外。今唯举利
者之一。以甚外道执犹甚耳。问此经显寂常心性。全
是中理及乎别惑。何借陈如所断通惑所證偏理为
发明耶。答法无大小。大小在机。理无迷悟。迷悟在人。
陈如虽叙鹿苑之所断所證。乃阿难大机既动。不妨
因之而悟寂常见性也。

二即时如来去。阿难回解主空悟寂常之文也。如来
原欲借陈如之解客尘用悟阿难。今陈如既巳述竟。
如来即引悟于阿难也。要知此意从阿难上文不知
寂常心性之请发来耳。分二。初即时等屈指令阿难
悟主客。二如来等飞光令阿难解尘空。则知如来初
借陈如主客之解逼拶阿难悟见性常也。二借陈如
空尘之解逼拶阿难悟见性寂也。如是则其前之寂
常之请亦答明矣。只此一文。若心性。若见性。两种寂
常无不显也。初又三。初屈指审定。即时下也。二依例
验解。佛告下也。三如来即可。佛言下也。初可知。依例
验解。分二。初佛言下以开合验。二佛言下以动静验。
二飞光令阿难解尘空亦三。初如来下飞光审定。二
阿难下依例验解。三佛言下如来印可。皆可见。

二寄阿难以责大众。有人云。乃是结责阿难。此盖不
然。开口便云大众。岂是结责阿难。又云汝观阿难。若
责阿难。岂令阿难观阿难耶。则知定是借阿难之悟
卷一 第 63b 页 X13-0063.png
责大众之失也。分四。初于是下劝进。二汝观下寔验。
三云何下斥过。四性心下结责。

初中。若复等者。意
谓汝等同在楞严法会。同具见性寂常。其阿难也因
陈那悟见思于客尘。解谛理于主空。一番过来。巳悟
得手自开合见无开合。佛手不住见性尚无有静谁
为无住。此即于客尘主空之义得显见性常矣。又悟
得我头自动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此即于客尘
主空之义得显见性寂矣。设若尔等复欲如阿难因
客尘主空之义以解见性寂常。亦应如摇动名尘等
也。故曰若复(云云)。应于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下补以
澄寂者名之为空二句。即以见性生灭悟见性不生
灭之常也。又应于以不住者名之为客下补以无攸
往名之为主二句。即以见性动转悟见性不动转之
寂也。经不云者盖隐略耳。然其意未尝无也。

二中
汝观等者。正借阿难因尘空以悟见性寂寔验一番。
又汝等者。亦借阿难因主客以悟见往常寔验一番。

三中云何汝今等者。斥其既与阿难同在一会同
具寂常。阿难业巳悟矣。云何汝等犹以摇动之身为
真身。不能悟见无所动为真身耶。犹以摇动之境为
真境。不能悟见无舒卷为真境耶。巳上斥其不知真
之与妄。从始下斥其逐妄失真也。汝等既以摇动之
身为身。复以摇动之境为境。所以始而终终而始。逐
乎妄而失乎真也。于真反失为颠。于妄反著为倒。而
颠倒行事也。

四中心性等者。结其颠倒之状也。性
卷一 第 63c 页 X13-0063.png
心一句。以失真结责。认物一句。以逐妄结责。轮回一
句。责其汝等寂常心性未尝不具。今失性心之真反
认物为巳。是乃轮回于寂常见性中。若能悟之。即显
寂常见性于轮回中也。自取一句。责其流转生死为
轮回者。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乃汝等自取
者耳。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一
卷一 第 64a 页 X13-00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