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者。若佛在世可以声为经。今佛去世纸墨传持。应
用色为经。大品云从经典中闻也。用法为经者。内心
思惟。心与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纸墨。但心晓悟。即法
为经。故云修我法者證乃自知。此三尘为经施于此
土也。私谓次以色为经唯在灭后可尔。若初声为经
不局佛世。如今时自有不识文字亦因声得悟。然能
说者终从色法纸墨中得。故大师偏约佛世说也。第
三用法为经。则佛世灭后皆可论之。又此通别。盖是
因明教体故作此说。若行理皆名为经。则此土根尘
识三亦遍可为经。如二十五圣从十八界悟入。此行
经遍也。普贤观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
无非佛法。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此理经遍
也。故知若约行理而论。根根尘尘遍法界中皆可为
经。次约相代以训经义者。古以修多罗翻为经者。开
善云。非正翻也但以此代彼耳。此方圣说为经。贤说
子史。彼圣称经。菩萨称论。既不可翻。宜以此代彼。故
称经也。既以此代彼。此方经义训法训常。法乃万代
轨则。常则百王不易。佛经亦然。天魔外道不能沮坏。
是为教常。真正无杂无能逾过。是为行常。湛然不动
决无异趣。是为理常。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是名
教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是名行轨。觉海性澄
圆圆澄觉元妙。是名理轨。释名竟。
大章第二辨体者。体是主质。前文解释大佛顶等二
十来字皆能诠名。今辨此名所诠之体。欲令学者因
于立五重玄义之所及见者唯孤山圆师之经疏。吴
兴岳师之说题。孤山则以常住真心为体。吴兴则以
空如来藏为体。虽泾渭分清兰蕙竞秀。然于中间所
得偏正亦或不无容议。如孤山以常住真心为体。谓
此经正宗之首。佛告阿难。当知一切众生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
故有轮转。然依此而立是得经之正体者也。但不应
云经文显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安得不以此为体。
今谓。若显言其体而便立为体者。且经中处处言体。
如首卷云。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二卷云。元是菩
提妙净明体。又云。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此皆经文显
言其体。何独舍彼而取此乎。吴兴以空如来藏为体
者。谓如来藏是经之盛谈故也。若以经之盛谈宜立
为体者。一经始末无非常体常宗之诠表。是则常住
真心其谈尤盛。乌得晦其义而独取于言乎。须知常
住真心即空如来藏也。经云。空如来藏等七种称谓
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此其
是矣。是知若以常心为体。名义俱正。常住体遍无所
不摄。今还双收二家。正以常住真心为体。旁取如来
藏文释义。以常住真心为体则有多意。一是经之首
领。如经初发轸即云。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心性净
明体故。二是经之盛谈。如屈指飞光验见不动观河
之见童[髟/老]不迁。讫第四卷皆明常住真心故。三以智
验谛。盖体是如来妙智究尽之法。既云我以妙明不
和会云。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
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
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夫诸法真常圆会若此。
称之为大不亦宜乎。是以圣言至此诠理既极。当机
冰执情亦泮然。故经叙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
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
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
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
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中吹一微尘若存
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
妙心常住不灭。观斯妙悟。验前圆诠。岂唯见藏性
会通之玄。抑以知经体性具之妙。由数来所宣惟明
藏性。欲委常住尚须义求。今此叙悟乃云。一切世间
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洎乎结文又云。获本
妙心常住不灭。岂非为其常住真心性具诸法。即此
诸法性本无生。而谓之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乎。是故
今经之体其义遍圆。前曰双收二家义又见乎此也。
问常住真心理固若是。即事而验可得示乎。答根尘
识三理虽常住。即事而验难可毕指。良由众生循业
既久情器确分。即鼻舌诸根尚不及牛马。矧六尘乎。
今择其目前可以对[改-己+易]即法易乎。直指唯耳根及以
眼根。庶几可以为似。虽曰眼根明前不明后四维亏
一半。观其见性洞然。而于不灭不生之义犹不假乎
晏居而辨。似有愈于耳根者。今撮其枢要而言之。如
摇动。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头动。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
如是。阿难所答。我见如来手自开合。即客义也。非
我见性有开有合。即主义也。我头自动。尘义也。而我
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空义也。当机领解既巳亲
切。于是如来普告大众云。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
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
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
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
行事。盖曰汝观阿难头自摇动岂非尘乎。见无所动
岂非空乎。如来手自开合岂非客乎。阿难见无舒卷
岂非主乎。是则主之与空不生灭义。阿难既然。人固
有之。诚宜即此非动而体悟真常。云何汝今以动为
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
事乎。且有动之身非真身也。有动之境非真境也。今
人者以之为身。以之为境。所谓性心失真。认物为巳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矣。此中及下文。印匿王观河之
见垂手无遗。悉是明见性不生灭义。然下文虽以六
十年观河之见验其不迁。而于直指见性之义犹似
太缓。不若此间屈指飞光验见不动。乃目前对[改-己+易]之
事。而常住深旨易为领略。学人于此切宜自验。弗效
贫人数他财宝。古师云。此寄觕相密谈真见。分别显
了并在后文。此言似太容易。智者勘之。经文继此辨
于八还。择于诸物。洞视十方。非舒非缩等。是明见性
之释是贵极之称也。此之妙体竖穷三世不生不灭。
即天台所谓体是底义。穷源极底理尽渊府究畅实
际乃名为底也。此之妙体性体清净不受妄染。即天
台所谓体是达义。得此体意通达无壅如风行空中
一切无障碍也。复次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等。
体底也。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等。体达也。如来
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体礼也。复次耳根
圆通具圆通常三义。圆体礼也。通体达也。常体底也。
体礼是法身德。体底是般若德。体达是解脱德。若以
三德分对五章。名章总三德教相说三德。体章别在
法身。宗章别在般若。用章别在解脱。今体章别在法
身。而明体底体达者。妙宗所谓空即中故故般若德
是法身底。假即中故故解脱德是一切法自在之体。
大章第三明宗者。妙玄云。宗者修行之喉襟。显体之
要蹊。如梁柱持屋结网纲维。提维则目动。梁安则桷
存。盖因果之宗是一经显体之要故也。释此为二。初
简宗体。次正明宗。简宗体者。妙玄云。有人言。宗即是
体。体即是宗。今所不用。何者。宗致既是因果。因果即
二。理体非因非果。体即不二。体若是二体即非体。体
若不二体即非宗。宗若不二宗即非宗。宗若是二宗
即非体。云何而言体即是宗宗即是体。又梁柱是屋
纲维。屋空是梁柱所取。不应以梁柱是屋空屋空是
梁柱。宗体若一其过如是。又宗体异者则二法孤调。
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家之体。宗非显体之宗则邪
通以首楞大定为本而为佛之知见。今云。入流之旨
其法无他。但体此耳根常住真净即是入流。且与前
释名中奢摩他等云何会合。答观子之问。似必以止
而止其动必以观而观其昏方曰修于止观。亦必曰
以空而破其有以假而破其无以中而泯其边方曰
修于三观。即世人之忽视圆顿止观类若是也。若然
则缨络初地之修三观。此经始终之修奢摩。皆成有
作。何名圣阶。须知夫止观者。无妄名止。不昏名观。明
静寂照定慧之异称也。如方其入流之时胸中稍有
一丝情系。则彼闻性莫得其圆通且常矣。乌足以为
入流乎。故善入流者。当是时根尘迥脱独露真常。知
灭对遗惺惺寂寂。如偈所谓。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
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矣。何止观而不在乎。又
复应知法本非空非假亦非非空假。秪由法性绝待
就此寓名为中。秪由法性无染就此寓名为空。秪由
法性具足诸法就此寓名为假。只一法性即绝待即
无妄即具法。如摩尼宝珠即莹彻即具宝即体圆。虽
三宛然而是一珠。虽是一珠而三宛然。耳根圆通亦
复如是。十方俱系鼓十处一齐闻。就此绝待说名为
中。能观此圆是观中道。故经云。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就此无碍说名为空。能观
此通是观真空。故经云。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声无亦
非灭声有亦非生。就此无生说名为有。能观此常是
观妙有。故经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天台云。全由性
然诸法是一真法界本有。即通是别。即别是通。故无
通不别无别不通。是以。一真法界之性圆通常。诸法
之性亦莫不皆圆通常。他乃混以法性流释。故拣云。
通而不的。今则的指耳根法性。即圆通常正在其所
取。不在其所拣也。问天台明法性有三种。一曰性体。
此当正因。二曰性量。此当了因。三曰性具。此当缘因。
今观耳根圆通。于三性中为观何性。答夫耳根者。本
无明生死之法。以由性具故能当体即圆通常。圆通
常即性体性量。今则称此而观。乃即性具观性体性
量也。问若性具者必生佛互具根尘互摄。在今耳根
其义云何。答性具之法有自有他。自心生佛。他心生
佛。只此耳根靡不毕具。耳根圆通常。自他生佛亦圆
通常。故曰阴入处界本如来藏。又曰。清净本然周遍
法界。譬如一室千灯彼彼互具彼彼互遍故。今只观
耳根。而自他生佛莫不等观。故观音妙證之时。而云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上合十方诸佛同一觉心。下合
六道众生同一悲仰。顿获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
思议。若不修时。一念顿观果地何能顿合生佛。又若
自心不具巳他生佛。则三十二应等皆成作意神通。
须知。此云合者即前不生不灭合如来藏十界三谛
也。称性而修名之为合。背性而修名为不合。览教之
者故宜会通。耳根圆通竟。次顺理绝待以明诸境者。
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
方便也。此中绝待须明两意。一顺耳根之理以论绝
巳如诸解所释。顺藏理今略明之。大意为二。一缩法
并义。二正明诸门。缩法并义者。若二十四门逐一分
释则似文繁。单明一十八界则似义阙。故缩地水火
风空五大以入六尘。缩见大以入六根。缩识大以入
六识。秪作三科而释并七大。如来藏性色真空等义。
以例三科而解。文约既尽。义深且明。况界以大为体。
大与界同义。故缩之并之。行者苟能持此缩并文义
以历六根。则虽刹刹尘尘皆斯妙观矣。又何直于二
十五门而巳哉。次正明诸门为三。初六尘。次六根。三
六识。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数虽秪六。义各有三。
所谓违色顺色非违非顺之色。乃至违法顺法非违
非顺之法。不可意者为违。可意者为顺。非可意非不
可意者为非违非顺。众生日用目之所睹乃至意之
所知不出此法。由众生盲瞑不了此法其相虚假其
性乃真。所以执之以为实有。于是逢可意之色。乃至
逢可意之法。即起贪爱。逢不可意之色。乃至逢不可
意之法。即起嗔恚。逢非可意非不可意之色。乃至逢
非可意非不可意之法。即瞢然无记。此之三毒诸惑
根本。根本既立技末浩然。流浪生死莫之遏绝。今之
行人既闻圆理。逢此等境即当了达。法无自性。当体
我心。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乃至性法真空性空真法。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无能无所。非有非无。若逢违顺
之境。以此称性三止而止息之。则贪嗔之心预能降
伏。若逢非违非顺之境。以此称性三观而照了之。则
无记之心预得破除。次六根者。非取浮尘根以为根
体。乃取能见能闻胜义之根。此之六根。乃眼因明暗。
耳因动静。鼻因通塞。舌因甘淡。身因离合。意因生灭。
吸此尘象以为见闻嗅尝觉知之性。离此诸尘毕竟
无体。众生不了。谓能见闻。取境发识念念执著流浪
生死不能断除。今之行人。既闻圆理。于此诸根即当
了达。法无自性当体我心。性见觉明觉精明见。乃至
性知觉明觉精明知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无能无所
非有非无。若因明暗生眼见时。乃至生灭生意知时。
以此称性三止而止息之。则善恶之心不能生起。若
明暗等灭见亦随灭。乃至生灭灭时意亦随灭。以此
称性三观而照了之。则无记之心预得破除。三六识
者。谓众生日用根尘相对即有心起。取境分别名之
为识。此之六识。乃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乃至意法为
缘生于意识。离此根尘本无自体。众生不了谓为我
心。念念分别。心心生灭。致罗生死无有尽期。今之行
人。既知圆理。于此六识即当了达。识无自性当体妙
心。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周遍法界。若根尘
缘起生分别时。以此称性三止而停止之。如此等心
即得并息。若根尘缘离生无记时。以此称性三观而
照了之。此无记心即得破除。此妙奢摩他是金刚王
宝觉。诸尘劳门拟之即销。行者自当取意而修。不暇
多云矣。问耳门三昧与馀三昧相比较量胜劣有几。
答耳根圆通胜妙甚多。今以要求大略有二。盖圆修
法门。一须因果名目相应。一须浅深可以长修。因果
相应者。如经云。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若于
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
是处。且经言。果地觉中有七种名。所谓菩提。涅槃。真
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
谓虽别。莫不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
坏。今观二十五圣因地发心。唯观音耳门三昧具圆
通常。与果地觉名目相应。其馀三昧或得其一不得
其二。况复具三。如二十四中择其利者则眼根为上。
若相与比较。惟屈指飞光验见不动正与耳根击钟
验常相类。若论圆通。眼根则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
后四维亏一半。及不能观于障外。非如耳根十方俱
击鼓十处一齐闻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故眼见
虽得一种常住不坏与果地名目相应。既不得圆之
与通。则果地清净圆满之德又不能与之相应矣。又
复应知。今耳根圆通十方俱击鼓十处一齐闻。即果
地大圆镜智也。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即空如来
藏也。声无亦非灭声有亦非生。即真如佛性庵摩罗
识也。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即菩提涅槃也。又耳
根三昧。若以题中大佛会通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
齐闻。即大取包括法身法界遍一切处。是广大义也。
声无亦非灭声有亦非生。即多取含摄报身智境照
发相应不可穷尽。是含摄义也。隔垣听音响遐迩俱
可闻。即胜取秀出应身自在无能遏绝。是胜出义也。
乃至十种大义十种三法一一会通可知。是故耳根
三昧若总若别皆与果位相应。次浅深长修者。其馀
法门或浅位可修深位不可。如优波尼沙陀修不净
观等。或深位可修浅位不可。如普贤心闻洞十方生
于大因力等。故文殊拣云。自馀诸方便皆是佛威力
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今耳根三昧
具圆通常。初心修此尚与极果名目相应。况其馀深
位乎。故结位中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
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證渐
次深入。普贤观经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
者诸法实相是。于兹见矣。
大章第四明用者。天台云。用是佛之妙能经之胜用。
灭恶生善为经力用。灭恶故言力。生善故言用。灭恶
故言功。生善故言德。此皆偏举。具论必备也。旧或以
破疑生信为此经力用。此滥同法华。孤山以返妄归
真为用。以经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
故。此说宗之力用可尔。若当章明义则又不然。何者。
以妙玄拣宗用中云。宗亦有用。用亦有宗。宗用非用
用。用用非宗用。用宗非宗宗。宗宗非用宗。宗用者。因
果是宗。因果各有断伏为用。用有宗者。慈悲为用宗。
断疑生信为用用。若论于宗。且置断伏但论因果。今
明于用。但论断疑生信且置慈悲。孤山返妄归真
正是宗中因果各有断伏之用。今章中正意不说宗
用正明用用。宜以破妄知见显真知见为如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