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教海穷源不得不溯推其始。故世尊婆心乃窾
启之。将明妄依真起。故先立一真法界之源以为
迷悟之本。特拈常谈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二语双
启二门以诘满慈。谓汝称曰觉曰明。为是觉性本
明不假明而明之称为觉耶。此诘真如门。为是觉
性不明要将明以明之称为明觉耶。此诘生灭门。
此世尊立定双关要引满慈所明一语以为造妄
之端耳。佛性有三谓正因缘因了因。天然妙性本
自圆成不借功勋故名正因。要假知识师缘开发
所谓佛种从缘起故名缘因。修而后悟故名了因。
此中性觉妙明正因佛性也。本觉明妙了因佛性
也。以借始觉之功而显本有。盖属修而后成者也。
此二佛性总会一心故双举以立宗本。
[△@△]三认妄失真。】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议曰。佛意要引满慈所明一语以启迷妄之端。而
满慈果认生灭之觉。谓若不假明以明此觉者则
但有其明而无所明之觉矣。意要必有所明方为
明觉也。
[△@△]四生灭门中依无明不觉生三细。】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
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议曰。此示生妄之始也。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此纵
遂变灵明寂灭之真空而为无知暗昧之顽空。能
所相待明暗相倾既久而成妄想。此想鼓动心体
积虚成气充满空中遂有风相。如虚室生风又如
鼓扇生风也。积想不休而风力愈大。故曰一切世
界风力所持。又一切世间境界皆依无明妄心而
得住持。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此风大种也。(老氏指觉明之
无明为道体。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又以空体为虚无大道。指此风相为冲气。故专气致柔。又曰天地
之间其犹橐籥乎。此老氏之道源也。儒氏以识神为天命之性。指空大为太极。指此风大为混元一气。由
一气以生成万物。是皆不知唯识所变也。故太极图黑白相参。然白即觉性。黑即无明。正不生灭与生灭
和合成阿赖耶识为生万法之始以此识有三分。而虚空世界乃相分耳)。
问云何世界
而以金宝为体耶。
答经云因空生摇等。谓由顽空
体中而生摇动妄想之风。返吹藏识体中无知之
明觉。一动一静生灭不停相摩相荡摩荡。既久而
明体愈坚遂结为色。即成相分无知之外色。故曰
结暗为色。彼金宝者乃明觉所成之坚。故宝有光
明以得坚觉之性也。由是故有金轮保持国土。此
性色为地大种。指体而言故曰金宝。以须弥巳下
地底为金刚际(此儒家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以为生天地之本也。此中空静也。暗幽也。
故为阴。摇动也。觉明也。故为阳。故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由动静以成金轮为地大种。即天地初成之
始也以动为乾体。静为坤体。故形而上者为天。形而下者为地。所谓乾坤成列而易位乎其中矣。斯则阴
阳未形而动静刚柔巳具所谓先天之易也)。
问云何而有火光为变化
性耶。
答经云坚觉宝成等。谓由前坚觉之宝既成
摇明之风既出。二者相对。一刚一柔相摩相荡。故
有火光为变化性。此火大种也(此易所言刚柔相摩而成变化。以形
而上者在天成象。为日。乃太阳之火精也。形而下者在地成形。为火乃变化性。谓变生为熟。化有为无。且
后天五行巽为风为木。故钻木取火。以得先天之性也。此四象中日也)。
问云何而有
水轮含十方界耶。
答经云宝明生润等。此句文倒。
应云火光上蒸宝明生润。谓由火光上𦦨而蒸坚
觉之宝。宝被火蒸故生润而水出。故有水轮含十
方界也。此句经义极难理会。且宝为地体何以火
蒸而为空中雨露之水耶。以金宝为地体须弥山
亦名金刚山。大论云。须弥山四宝所成。山顶帝释
所居三十二天。是则上界宜乎金刚为地体也。况
须弥山形如细腰鼓。是则上界地而覆于下者亦
相若。日月行于山腰照临一四天下。足知仰视苍
苍而碧色者皆上界宝地之体也。而为下方众生
业火所蒸而生润。即空中雨露霜雪之类皆宝所
生之水也。是则众生常居宝界之中。而宝中有水
岂非水轮含十方界耶(此即易所谓形而上者在天成象。月。太阴之精。为星
辰形而下者为江河湖海流注之状。此四象具矣)此前因觉明空昧相待
而有风金二大。因风金相摩而有火大因火蒸宝
润而有水大。是则因四大而成天地阴阳日月星
辰之四象。此正易经所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以为八卦之体。故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
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变化见矣。此上且说天地生成之相。后方
说万物本末之由。以此而推世界从觉明唯识所
变皎然不爽。予昔遇一梵宿谓予楞严经谈五行
而为四大之种。遂成天地日月四大部洲江河湖
海山川草木。而一气流行。阴阳错综。五行相生。八
卦流变。至六十四。故易卦始于乾坤而终于既济
未济也。故曰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
相续也。昔大慧禅师云。楞严世界相续说五行极
详。举此示众。但未细分别耳。
[?︽]二明众生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
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
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
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
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
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
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
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议曰。此明众生相续之因也。明妄非他乃至合离
成化等者。盖言四生受形之因而身为苦本也。清
净界中本无众生。但因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
遂为众生之本。故曰明妄非他觉明为咎。觉明指
无明也。因此无明遂形四大之所相。吸揽四大以
为身。故使真明之理不能踰越于色身。复取外色
所造之六尘而为受用之境。以是因缘故听不出
声见不超色因色香味触六种妄尘既就则根尘
和合而发六识。圆湛之体由是分为见闻觉知。根
【议曰。此结三种妄元也。谓三种颠倒之相本来不
有。但因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故曰觉明。由此
无明而生妄见。故曰明了知性。因无明而发所相
是从无明而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也。是知初言
因明立所。只一所字而三种之相巳具其中矣。以
妄见不泯则轮回不息。故终而复始也。
上约迷以示妄依真起竟。
[○@◇]三示本无生灭分二。
[△@△]初执妄疑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
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议曰。满慈巳蒙开示从悟至迷因依妙觉明心迷
妄而生山河大地。遂疑如来巳證妙空明觉而山
河大地何当复生耶。要显觉不生迷本无生灭之
义故兴此问。
[△@△]地球本无生灭。】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
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
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
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
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
不。不也世尊。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
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
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巳是颠倒。
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
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
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
如是。」
【议曰。满慈此问要显迷悟同源本无生灭。故如来
连以四喻答之。迷方一喻使知昔本不迷今亦无
悟。空华一喻使知真元无妄悟不生迷。金喻觉性
不变。灰喻果德无生。
上答云何忽生。下答四大相陵。
[○@◇]四显理事无碍。】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
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
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
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
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
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
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
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
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
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
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
趣故为示观相。
[○@●]二世尊委示行相分二。
[□@◇]初示自利妙圆理行分四。
[○@◇]初通示迷悟之根分四。
[△@△]初总示发觉初心。】
「尔时世尊哀悯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
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
二决定义。」
【[△@△]二别示二决定义分二。
[□@○]初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分三。
[?︽]初示能观之心。】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
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
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
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
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
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二示所观之境分三。
◎初示生灭源。】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煖触为火。动摇为风。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二喻生灭相。】
当下真常。若烦恼知根则迎刃而解矣。修行之要
莫切于此。故令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
异。意使以果地觉为本因心。殆非生灭心可契不
生灭。果也。故令照明世间诸生灭法皆可坏相。独
虚空不坏者以无作故。此则的指无作妙行为根
本也。且不生灭者即圆湛妙明清净真心也。祇因
最初一念妄动而为无明。遂形所相而成四大之
妄色。因起妄见抟取四大而为身。因此四缠即将
圆明妙心分为见闻觉知而成五蕴之众生。譬如
清冷之水投之以灰沙尘土浑浊不分。此五蕴秽
浊之因从此而有也。
◎三别明生灭。】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
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
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
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
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
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故留于
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
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
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
命浊。」
【议曰。上总显五浊生灭之元。下别示五浊生灭之
相。然五浊依五蕴而立者。意谓清净界中本无众
是皆迷妄之源也。故此下约返妄归真以示观行。
[?︽]三示观行之因分三。
◎初明因真果正。】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
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
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
圆成果地修證。」
【◎二喻断惑浅深分二。
[□@]初喻渐断。】
「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
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二喻顿断。】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三结真穷惑尽。】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议曰。此略示观行之相也。意谓欲令浑浊之觉远
契涅槃清净之妙德。应先择死生之根本。择犹摘
也。专依不生灭性以旋生灭。旋犹漩也。如水之漩
澓也。谓念念漩妄以归真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
为因地心。如此方能圆成果地修證。故如澄浊水
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此渐断也。去泥纯
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此顿断也。当等觉后心将
入妙矣。真穷惑尽则合涅槃清净妙德矣。斯由不
生灭心观行之功也。
[□@○]二审烦恼根本意择圆根分六。
[?︽]初敕令详审。】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
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
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
降伏取如来位。」
【[?︽]二正指结根。】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
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
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
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议曰。此审烦恼根本也。发业是根本无明。润生是
爱取二惑。生死实由此二而有。通名烦恼。然此二
种依根而辩者。谓此二法元无实体。但依六识妄
想为用。故于六根门头缘尘取境纯是无明用事
以资爱取。故念念爱取处处贪著。生死结于根尘
之中。故令审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以根尘相交
结处即颠倒处。乃生死结根之所在也。若欲解结
当就结根而解之。故审六根优劣。意取圆根虚而
易解。所以用其选择耳。将选圆根先示六根之优
劣欲令知所选耳。
[?︽]三显根因妄织。】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
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
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
[△@△]三略示妄尽还源分二。
[□@○]初当机疑请。】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
时清净。」
【[□@○]二世尊的示分十。
[?︽]初总明机浅法深。】
「佛告阿难。汝今巳得须陀洹果。巳灭三界众生世间
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
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
【[?︽]二令观六一虚妄。】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
一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
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
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阙身口。口
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
不汝根元一元六。」
【[?︽]三的示真妄两忘。】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
圆湛一六义生。」
【[?︽]四责迷执一。】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五喻出形名。】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
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
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六别示妄源分二。
◎初别显妄源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