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
缘非自然性。」
【议曰。此会耳入也。曰听闻性名闻性。拣鼻入也。辩
无自性本如来藏矣。
[?︽]三会鼻入。】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
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
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
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
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
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
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
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
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
性。」
【议曰。此会鼻入也。亦曰闻性曰闻机义与耳同。在
耳曰听闻。在鼻曰嗅闻。体同而用异。所谓性中相
知用中相背也。
[?︽]四会舌入。】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甜令劳。其人若病则有
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
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
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
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
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
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
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
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
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
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议曰。此会舌入也。以舌抵物曰舐。吻唇吻也。曰知
味性。又曰知味根。则根性一源也。
[?︽]五会身入。】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
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
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
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
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
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
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巳灭。云何觉离。违顺二
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
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
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议曰。此会身入也。在身为觉。名觉知性也。
[?︽]六会意入。】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
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
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
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
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
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
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
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议曰。此总徵十二处也。初约色尘以对眼根以显
根尘十二处虚妄。说者谓十二处正破在色。经文
明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岂单在处耶。今皆无体
则本如来藏矣。
[?︽]二会声处。】
「阿难。汝更听此祗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
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
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
在祗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
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
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祗陀林中。
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巳往击鼓之处。
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议曰。此会声处也。声不来耳边耳不往声所。是则
音声闻性两皆寂然。而妄生分别。二妄无体则本
如来藏矣。
[?︽]三会香处。】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
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
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
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
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
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巳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
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议曰。此会香处也。香无定在。闻根本空。二皆无体
则本如来藏矣。
[?︽]四会味处。】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
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
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
其舌尔时巳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
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
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
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议曰。此会味处也。约味以辩。味若生于舌则一舌
而不能知多味。若生于食则食自知而无预于舌。
若生于空则根尘无干何名知味。是知二皆无体
则本如来藏矣。
[?︽]五会触处。】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
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
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
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
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
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
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
然性。」
【议曰。此会触处也。约触以辩。以手摩头而为身之
触也。若触在手头不应知。触若在头则不待手触。
若头手皆有触则有二知应有二身。若头手是一
则不成触。若头手二体则触无定在。是知觉触与
身俱无处所。二俱虚妄。此以自手触身故一体二
体以辩。毕竟无体则本如来藏矣。
[?︽]六会法处。】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
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
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
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
尘同他心量。(若有知而又异汝则非汝之法尘应同他心量矣)即汝即心(若有
知而即汝之尘乃即汝之心矣)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异汝而)非知者
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
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
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议曰。此会法处也。约法尘以辩。以意中所缘善恶
无记三性生成法则名为法尘。以此法尘唯意识
所变。故即心离心推之。若此法尘即心而有法则
是心而非尘矣。既非法尘则非汝心所缘之尘矣。
云何成处耶。此言即心而有者妄矣。若此法尘离
心而有必别有方所。若有方所则法自性为有知
耶是无知耶。若知则非尘当名汝之心矣。若有知
而又异于汝则非是汝之法尘应同他人之心量
矣。且异汝而又有知而言即是汝之尘即是汝之
心故云。即汝即心。斯则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耶。此
则异汝而言有知者非也。若异汝而非知将为汝
之法尘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煖之实法
又不同于虚空毕竟当何所在耶。此言离心而非
知者妄矣。今于色空求之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
有空外而为汝之法尘也。此喻五尘之外别有法
尘也。纵许法外有法则非汝心所缘之境矣。处从
谁立耶。以此观之都无实体。一切总非。则空如来
藏之义于是乎显矣。
[□@○]四会十八界。
[?︽]初会眼识界。】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如
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
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
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
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
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
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
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
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
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议曰。此徵会十八界也。以根尘和合识生其中故
就根尘以辩识无体。前后辩法要显无生之义。中
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
说无生。从根生自生也。从色生他生也。根尘合生
共生也。虚空生无因生也。此四生法前后间出。总
显无生之义。所谓不生灭性即如来藏矣。
[?︽]二会耳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
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
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既无所知之境亦无
能知之根)知尚无成识何形貌。(知根尚且无成所生之识作何形貌)若取耳
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
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
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
(若此识果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是则识巳被闻)闻应间识(不是
闻声矣)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巳被闻谁知闻识。若无
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
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
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又声界三。本非因缘非
自然性。」
【议曰。此会耳识界也。耳闻声尘故约动静以辩。若
因耳生下约根以辩。若耳识但因耳生何假动静。
若无动静则根不成知。必无所知之境。亦无能知
之根。知根尚且无成而所生之识作何形貌。若取
耳闻为根。无动静时则闻亦无成。闻性尚且无成
岂有耳形杂色触尘便为耳识界耶。既无动静又
无耳根则耳识界复从谁立。此计因耳生识者妄
矣。若生于声下约境以辩。若耳识因声而生则此
识因声而有。既因声有则不关汝闻性矣。若闻既
是声则有闻便有声。无闻则无声相所在矣。若果
识从声生又许此声因闻而有声相。是则识巳被
闻。识既被闻则闻声应是闻识不是闻声矣。若不
闻识又非声界。若是闻识则识巳同声。识既同声
巳被闻矣。将谁又知闻识耶。若无知者则终如草
木矣。此计因声生识者妄矣。不应声尘与闻根共
处杂成中界。此破共生也。反覆推之根尘无体而
识界竟从何立。识界既空则本如来藏矣。
[?︽]三会鼻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
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阿难。若因鼻生
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
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
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
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
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
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知性尚无将何为鼻鼻根
尚无又从何而生识耶)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
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
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
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
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
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若因香生。识
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
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
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
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
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
自然性。」
【议曰。此会鼻识界也。辩识界文皆约根尘。独此一
段有嗅知之性。以从鼻形兼嗅知性双辩无体也。
谓若鼻识因鼻而生先审以何为鼻。是取肉形之
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
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
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
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
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
自性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
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议曰。此会舌识界也。若因舌生下。约根以辩。此识
若因舌生何假众味而显也。若无众味当自尝舌
为甜为苦。若舌成味谁来尝舌。舌不自尝谁为知
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此计从舌生识者妄矣。若
同味生下约境以辩。此识若因味生则识自为味
同于舌根。舌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味非
一物则识应多体。若识体是一而识从味生则识
一而多味通成一味应无分别矣。既无分别何名
舌识耶。此计从味生识者妄矣。根尘无体不应虚
空生汝识也。若舌与味和合共生即于是中元无
自性矣。从根生自生也。从味生他生也。和合共生
也。从空生无因生也。前后皆据此义以显无生。独
此段文最显。微细推穷三处都无。了无自体本如
来藏矣。
[?︽]五会身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
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若因身生。
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
谁有非身和合离者。阿难。物不触知。身知
有触。(身因有知而即有触)知身即触(身知即因触而显)知触即身。(知触即因
身而显是则身触不相离也)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
四大和合发明者妄矣。此地大体汝元不知如来
藏中循业发现。本非和合而有也。若了循业发现
则性真周遍之义显矣。
[?︽]二示火大。】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
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
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谁为一。诘其根本
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
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矍昙种姓。阿难。若此
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
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
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
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
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汝犹不知
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
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
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
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议曰。此示火大周遍也。以手执镜于日求火。谛观
此火不从日来。不从镜出。不从艾生。又非无从自
有。则非和合明矣。汝犹不知如来藏中周遍法界。
而性火真空本然周遍。故一处求火一处火生。若
遍界求则满世间起。足知循业发现之义矣。
[?︽]三示水大。】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
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大阴精用和
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
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
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
方珠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则此珠中
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生无边
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
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
无从自有。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
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
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议曰。此示水大周遍也。方诸水精珠也。但观幻师
以方诸求水。此水不从珠出。不从月来。不从空出。
又非无从自有。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本
然周遍元非和合。遍法界求满法界生。则循业发
现可知矣。
[?︽]四示风大。】
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本然周遍。宁有方所。
循业发现。非识心计度可知也。
[?︽]五示空大。】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
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
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
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
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阿难。
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
迥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
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
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
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
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
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
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
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
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
如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
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议曰。此示空大周遍也。虚空因色而显。以空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