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要解-宋-戒环音切¶

音切¶ 第 817a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要解卷第八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二修道分。虽见性真。非修莫證。故即前了义。示
修行门。文三。初修行真基二。初阿难伸请。】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
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
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
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赞谢前法也。惑消心悟。身意轻安。谢发明觉性决
通疑滞之益也。多方诲示。为无上大悲。洗我沉垢。
为清净宝王。】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
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
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引前请后也。】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
要因门入。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
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馀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有
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音切¶ 第 817b 页 X11-0817.png

【失性如旅泊。见性如华屋。见性不修。如获屋不入。
故请如来本发心路。冀入佛知见也。无馀涅槃。圆
果也。本发心路。圆因也。陀罗尼圆行也。佛知见圆
解也。既巳见性。又求入佛知见者。见方开示。修乃
悟入。周称天子曰天王。简诸王也。】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二佛慈开示二。初叙意标宗。】

「尔时世尊。哀悯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
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
二决定义。」

【妙三摩提。即首楞正定。二决定义。即因心业本也。

△二开示二义二。一审因心二。一总教。】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
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
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为同。以生灭心求常住果为
异。
△二审察二。一外审。】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
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使先审有为法无非幻妄。例明巳身即幻妄本。唯
音切¶ 第 817c 页 X11-0817.png
湛圆真体。终无灭坏。是为真基也。
△二内审二。一
明妄三。一示浊因。】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煖触为火。动摇为风。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四大假幻妄之身。缚性为缠。五叠织见觉之妄。汩
湛为浊。缠为生死根本。浊为惑业根本。故应审明。

△二明浊相。】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
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
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
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清水觉湛明性也。尘沙烦恼惑业也。性不相循真
妄染净异也。世间人非出世智也。故起惑扰湛。使
性浑浊。
△三释浊义。此五浊义。与法华别。盖彼依
果言。此依因言也。因者。由于觉湛明性瞥起妄惑。
汩湛成浊。次第有五。劫浊者。劫云时分。即三细初。
不觉心动之相。为无明初起之时。非劫末之劫浊
也。见浊即转相现相也。烦恼浊即六粗前四。众生
浊即业相。命浊业系苦相也。文五。一劫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
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觉非空色。由一念不觉妄见空相。以生发遍迷故
空见不分。以不分故有空无体。为杂于见也。有见
音切¶ 第 818a 页 X11-0818.png
无觉。为杂于空也。此无明初起混茫之相也。故为
第一重。
△二见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
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真性廓湛。本无见觉。由四大抟结以成根隔。故见
觉生而廓湛壅。四大旋而觉知生。是谓相织。
△三
烦恼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
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忆识诵习。即智及相续执取计名之事也。由是于
性之内分发六知根。容之外分现六尘境。根境烦
搆。以恼湛性名烦恼浊。
△四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
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朝夕生灭。即造业相也。知见欲留。即恋著三界。业
运常迁。即随趣受生。此所以为众生也。
△五命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见闻自湛圆而分故。元无异性。众尘隔圆融之体
故。无端成异。自性观之同一真常。故曰相知。自用
观之互起生灭。故曰相背。真常生灭。同异和合。失
其准常。是命浊之妄织也。五浊从细至粗。有生皆
具。所谓生死根本虚妄灭生者也。
△二审真。】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
音切¶ 第 818b 页 X11-0818.png
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
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
圆成果地修證。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
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
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
涅槃清净妙德。」

【见闻觉知。六受用根也。常乐我净。涅槃妙德也。生
死根本。五浊业用也。夫欲反妄契真。先当择去生
死妄本。依不生灭圆湛之性。以成其功。如澄浊水
必于静器。以湛旋其虚妄。使伏还元觉。如以静沉
其沙土使清水现前也。此则初伏客尘烦恼而巳。
盖方旋之使伏非真无生灭性也。及得其本元真
明之觉无生灭性。则无明之根本永断。而觉湛明
相于是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如去泥钝水一
任搅淘无复汩浊。乃可为因地心也。因心如此。则
果地修證无有不圆。涅槃妙德无有不合。故因心
不可不审也。
△二审业本五。一总教审察。】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
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
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
降伏取如来位。」

【无明发业。爱取润生。六识能作。梨耶能受。潜为烦
恼根本。发为虚妄根尘。知之乃可降伏。降之乃可
音切¶ 第 818c 页 X11-0818.png
取果。】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
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释上须知其处也。引空义者。谓除无结则无解。而
孰能无结哉。
△二正示业本。】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示虚妄根尘颠倒处也。眼耳六贼妄根也。媒引六
境妄尘也。自劫真性自生缠缚颠倒也。众生世界
即根身也。器世间即三界也。
△三广明妙用。】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
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
末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
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众生世界亦具四方。即左右前后是也。世者三际
迭迁。界者各有定位。界位有十。世数有三。一身所
具。理自互涉。故曰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秪目东西南北。
上下无位。中无定方。」

【方虽有十。常数唯四。】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
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三四互涉。故曰宛转。三世流变。故有三叠。自一叠
十。十叠百。百叠千。成千二百。六根各具。然此权依
音切¶ 第 819a 页 X11-0819.png
世论。以显妙用大略耳。若夫六解一亡。互用圆照。
夫何数量所及。】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
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
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依四方论。则一方三百。以三分言。则一分四百。先
显织妄。欲明根结之始使知所解也。次辩优劣。欲
明耳根圆通使知所选也。】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
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能周听故功全也。动若等者。随彼之动则似有近
远。在我之静则周听无边。】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
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出能取香。入能闻香。出入之中无能。故阙中交。】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
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世出世智所知之境。唯舌诠显。其言虽局。其理不
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
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离阙一分。合全二分。曰离一合双。】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
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音切¶ 第 819b 页 X11-0819.png

【△四牒审圆根二一总告。】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
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
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
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流根即妙湛不动者也。决之而出流逸奔境。名生
死流。逆之而入反流全一。名不生灭。六受用根即
上所明者。循圆则合性而深。不圆则离性而浅。深
浅相辽。故迟速之功日劫相倍。夫欲速反。须择圆
根也。】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
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
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
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得圆自在慧。则十八界无非圆通。然下劣初机未
能圆得。且自一门而入。一根无妄则六皆清净。不
唯悟十八界。尘尘刹刹皆圆通矣。
△二别明二。一
问。】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
时清净。」

【△二答四。一辩惑。】

「佛告阿难。汝今巳得须陀洹果。巳灭三界众生世间
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
音切¶ 第 819c 页 X11-0819.png
修所断得。河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湛圆因惑而分。一六因惑而生。故将告一六之义。
先与辩惑也。小乘见道门。断三界贪嗔痴等十分
别惑。乃證初果。故曰巳得陀洹巳灭见惑也。修道
门。断三界贪嗔痴慢四俱生惑。亦曰思惑。此乃根
中累生无始虚习。三果乃断。所以阿难未知也。况
此根中。更有生住异灭诸微细惑。其分剂头数。又
非阿难所知者。断尽此惑。六湛乃圆。
△二推明。】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
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
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
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
来问义。身起钦承。」

【耳不见足无语。不可以为一也。耳闻法而身口同。
不可以为六也。】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
圆湛一六义生。」

【既无定趣。则一六之义。非本元有。由颠倒生。】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六者。粗惑妄结也。一者。法执细识也。须陀洹巳断
粗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得六销。而尚滞法执。
是未亡一也。以后文證之。此乃方得人空。而未能
成法解脱。至俱空不生。乃亡一矣。然小乘必消六
音切¶ 第 820a 页 X11-0820.png
然后亡一。大乘直亡一使六自消。叔世穷道。虽曰
得妙。竟涉离微。求其真能亡一者。不可多得。覆寻
圣言。盖深有所发也。】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
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
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虚空本非同异。喻湛圆本非一六。合器除器。喻一
六义生之由也。知太虚之同异。是非了无所立。则
一六并亡而湛圆不分矣。
△三原妄。一六既无。而
现有六根者。由粘湛妄发耳。故原其妄发之源以
示之。文七。一原眼。】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

【妙湛圆明。本非见觉。由粘妄失真。于是发见。】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
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见精眼识也。色眼尘也。二者妄结以成眼根。此根
之元。揽四大而成体。以未奔境。故名清净。方是之
时。如蒲萄朵而巳。盖体虽具而识未流。所谓但如
镜中无别所知者。是也。及乎流逸奔境则染。故转
名浮根四尘。而不名清净四大。
△二原耳。】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
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
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自此而下。皆例上释。新卷叶则有窍而巳。
△三原
音切¶ 第 820b 页 X11-0820.png
鼻。】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
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
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四原舌。】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
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
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常性为恬。奔味为变。初生之月偃然。舌相如之。皆
喻无情之物者。明体虽具。而识未流也。
△五原身。】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
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
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觉精身识也。腰鼓颡徒有触体。未有触用。喻清净
根元也。颡喻根元。则鼓喻浮根。元因浮根然后流。
如颡因成鼓然后触。
△六原意。】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
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暗室之见。亦有体而巳。识未流也。
△七结显。】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
发光。」

【有明明觉。如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黏妄发
光。则妄有见觉也。】
音切¶ 第 820c 页 X11-0820.png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
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
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释上因妄发故六皆虚妄。若离六尘悉无自体。了
知即意用也。
△四显圆四。一开发。】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
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耀性发明。诸馀五粘。应拔圆脱。」

【彼十二相。能粘六根。障湛明故。拔一根而本明发。
本明一发。则妄粘皆脱而圆矣。】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不明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
互相为用。」

【粘妄则由前尘。循浮根。故成隔碍。脱粘则不由不
循。特寄根而巳。故能互用。
△二引證。】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
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
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
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
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那律尊者因精进失明而能见。贤喜龙王无耳能
听。洹河之神无鼻闻香。骄梵受牛哨报。故曰异舌。
舜若多主空神也。其质如风。而能觉触。修灭尽定
得空寂者意根斯灭。如大迦叶者。虽灭意根而能
了知。此皆不由不循。而发本明耀者也。
△三结示。】
音切¶ 第 821a 页 X11-0821.png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巳。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
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失彼精了。由尘起见。则根境成碍。故脱粘圆拔。真
光莹发。则浮尘幻相如汤消冰。成一圆融清净宝
觉。
△四验显。】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
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
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
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聚见于眼。则缘明有见之时也。急合而暗。则暗成
无见之时也。六根头足既黯然无见。而触之一一
能辨。同于明时。由是验之。不明自发。暗不能昏者。
人人具有。但脱粘消尘。自成圆妙矣。
△五牒审常
性二。一问难。】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
与果位名目相应。」

【牒前起难也。】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
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
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
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
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离幻复真。常住不坏。名七常住果。而见听六用离
尘无体。是断灭法。依断灭因求常住果。乌得相应
音切¶ 第 821b 页 X11-0821.png
耶。此误认缘尘迷失常性也。由失常性故难契常
果。实修證大患。故须难明也。诸佛所得曰菩提。寂
静常乐曰涅槃。不妄不变曰真如。离过绝非曰佛
性。分别一切而无染著。曰庵罗识。一法不立烦恼
荡尽。曰空如来藏。洞照万法而无分别。曰大圆镜
智。庵摩罗此云无垢。即第九白净识也。此巳成智。
而名识者。以能分别故。楞伽曰。分别是识。无分别
是智。有空如来藏。有不空如来藏。有空不空如来
藏。宝积经曰。空如来藏离不解脱一切烦恼。不空
如来藏。具河沙佛不思议法。空不空如来藏。随为
色空。普应一切。后二随用得名。独空如来藏为真
体。故为果号。】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
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
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
如来真实语者。唯垂大慈。开我蒙吝。」

【复揣六用疑若断灭。而反以佛说湛常为不诚。而
近乎戏论。不得为真实语者。
△二与审二。一辨迷
三。一叙迷。】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
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倒因即疑妄分别也。真倒即执常为断也。
△二验
倒二。一约根验。】
音切¶ 第 821c 页 X11-0821.png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
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
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
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此但无声非谓无闻。必再击叠问者。欲令审辨而
有悟也。
△二约尘验。】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
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
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
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上答为倒。此答为正。盖声有生灭。闻性常在。迷情
不了。以闻同声。是以常为断也。
△三责惑。】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
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
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
云何不名矫乱。」

【△二正审四。一显常。】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巳灭同于
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
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音切¶ 第 822a 页 X11-0822.png

【声尘或有或无。闻性未尝有无。所谓声无亦非灭。
声有亦非生。此即不生不灭真常性也。夫知无者
亦因闻根。不可谓无声则无闻也。】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
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牒上显常也。
△二警发。】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
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牒上警发。使悟常性也。
△三验常。】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
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
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
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
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此验劳生虽在倒妄。生死常性不昏不灭也。
△四
结告。】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
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不悟性常故逐诸生灭。能守常性常果可冀矣。前
令审择常性为因地心。而阿难牒难。故此结告也。
音切¶ 第 822b 页 X11-0822.png
常光现前根尘消落者。谓得其常心则妄尘自灭。
妄尘既灭法眼自明。以此为因。则七常住果于是
可获。故曰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要解卷第八


*** 音切



(乌奚切)


(步各切)


(与专切)


(古忽切)


(莫杯切)


(音职)


(亡候
切)。


(女廉切)


(徒廉切)


(苏朗切)


(其證切)


(乙湛切)


(昔怪)


(先充切)


(伤并切)


(书容切)


(市缘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