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第二卷¶ 第 719b 页
首楞严经集解熏闻记卷第二
吴兴沙门 仁岳 述
* 起第二卷
二明性无生灭分三一密请。
▲经愿闻下孤山云阿
难但合掌礼佛而默有斯意故至结集得备叙之所
以不发言者以屡扣佛慈亟承指诲内惭暗短未识
大方欲更兴言未得机便以师严道尊理非容易者
也后因匿王疑断灭致问如来以不生灭为答遂承
佛语方得陈辞美哉圣人等斯令范。
起第二卷¶ 第 719c 页 X11-0719.png
二时下显示为三一匿王陈疑。
▲注具云下纂要曰
迦罗鸠陀此示牛领迦旃延此云剪剃删阇夜此云
正胜毗罗胝此云不作。
▲自然得道者如于高山转
缕丸缕尽自止。
▲每渡河冰者述征记曰北风劲河
冰合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声然后过河。
▲
经證知此心者问前言此身今云此心者何耶答外
道谓身死断灭盖由心灭匿王既闻佛斥生灭遗失
真性是知若得真性则无生灭故此间心即是问身
下文信知身后舍生趣生必亦信知心无断灭斯亦
善权助发机教耳。
△二佛告下如来示性又二一示
身有迁变二示性无生灭初又二一审肉身变坏二
佛言下审颜貌迁移。
▲经孩孺者谷响云孩或作咳
礼曰子生三月执右手咳而名之释名云儿始能行
曰孺子孺濡也言濡弱也。
▲颓龄谓颓毁之年也注
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文出礼记。
▲耄惛忘也者此
依礼记注又释名曰耄头发耄耄然也。
▲经刹那至
不得停住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
百生灭。
▲注时之极少者准俱舍有三极少颂云极
起第二卷¶ 第 720a 页 X11-0720.png
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论曰分析诸色至一极微为
色极少分析诸名及时至一字一刹那为名时极少
如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
△二佛告下示性无
生灭为二一示性二斥邪初又二一显身性不灭上
文所观刹那不停但是小乘生灭细相尚未及偏真
之理况圆中之性乎故佛问不灭而王答不知。
△二
佛言下指见精为證又二一审观河无异。
▲经恒河
者应法师云或言恒伽或作殑伽旧译为天堂来见
从高处来故此河从雪山顶无热恼池东面象口而
出流入东海。
▲携者广雅云提挈也。
▲宛然者荆溪
云边高中下边下中高皆名为宛显了可见故也。
△
二佛言下显见精无常。
▲注言偏意圆者佛意虽圆
机缘未会故匿王所领且存偏解耳。
▲抑语辞也。
△
二而犹下斥邪。
▲注具云下珙钞曰末伽梨此云不
见道拘赊梨此云魔彼之三者一富兰那迦叶二阿
耆多翅舍钦婆罗三尼揵陀若提子。
△三闻下大众
得解。
▲注主伴同置犹止也此且约佛与王俱未显
谈生灭即不生灭故曰同置应知王若显谈则无由
发起阿难后问秪由王解身有生灭性无生灭与阿
难云我头自动见性不动其理似同是故下文对前
为问。
三阿难下辨惑分二一惑问。
▲经若此见闻者据经
现文但应云见又云闻者相带而来以闻性与见性
同故。
▲注私谓下明对机之意也。
▲身境者身谓我
起第二卷¶ 第 720b 页 X11-0720.png
头境即佛手。
▲破当体之妄者如云云何汝等以动
为身以动为境等此斥阿难认物为巳名为失真也。
▲显所依之性者夫当体之与所依犹波之与水必
不相离由当体既动难为指示故寄见精以显所依
也当体故不即谓前破当体犹存不即之义所依故
不离谓次显所依欲彰不离之意。
▲应知下明互有
得失阿难何尝为失此约性也匿王亦未为得此约
解也如云信知身后舍生趣生等。
△二即时下辨示
又二一现相略示二兴慈广辨初又二一现相表法
二就法问名初又二一以轮手审其倒正。
▲经世间
众生下孤山云阿难以前立义屡遭捡责故今答佛
正倒不敢言巳唯指众生。
△二告下以倒正比于迷
悟。
▲经一倍胆视沇疏云此明垂手是正以顺身故
竖臂却倒以不顺身故世人以倒为正以正为倒故
云一倍今谓不然阿难虽指世人其实巳见亦尔岂
陈正倒虽此反常耶顺与不顺夫何所据请从孤山
释之则知汝身者前文所斥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正
由以动为身故今所示复言汝身也。
△二随汝下就
法问名又二一问名二于时下昧旨。
▲经瞪瞢至不
瞬谷响云此失措之状也瞪直正反定目直视也瞢
莫宜反目不明也瞬亦作眴目动也。
▲注认悟中迷
为身为心者以经云不知身心颠倒所在故斯盖阿
难虽知见性不动然犹未绝能见之情故今因佛问
身颠倒乃与大众俱昧两端由是下文皆约身心广
起第二卷¶ 第 720c 页 X11-0720.png
辨真妄。
二佛下兴慈广辨为二一显真心二示倒相初又二
一举昔说。
▲注喻以海潮者海有八德潮不过限此
其一焉。
▲总有五法下一百法也具如彼论今文所
列少不次第节疏云八识心王识心王识自相故五
十一心所识相应故十一种色识所变故二十四不
应识分位故六无为识自性故摄所归能摄相归性
故言唯心所现此依法相宗释也若约山家谛境明
之所现之法不出十界百如三千世间俗谛之境也
能现之心即三千真中之理也然此文意大同初卷
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前记巳备学者思
之。
△二汝身下显今法。
二云何下示倒相又三一总诃。
▲注示所迷三谛者
理具俗性开成三谛性本无相实唯真中珠具众宝
喻意可识今既不达名悟中迷者众生不达真心是
在诸佛悟中而迷也或指本觉之性名之为悟于觉
不觉名悟中迷观其经意当取前义上文云如来之
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下文云汝等即是
起第二卷¶ 第 721a 页 X11-0721.png
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有异故知迷悟约生佛对
论耳。
△二晦昧下正示又二一法。
▲注又空谓下上
约理惑相待变起顽空则以无明为因而生细相也
下约心境相由变起色等则兼境界为缘而成粗相
也。
▲妄想者即四住烦恼验前晦昧即根本无明也。
▲五阴备矣五阴是实法。
▲众生是假名假实相依
犹如形影故今言身而不云众生下云众生而不言
身也。
▲妄想四心者受等四阴也。
▲是知下荆溪云
自法华前藏通三乘俱未禀性二乘惮教菩萨不行
别人初心教权理实以教权故所禀未周故此七人
可云无情不云有性孤山据此故通斥言九界妄心
岂信草木等。
△二譬如下喻。
△三汝等下结斥。
▲注
迷悟相翻此约一重为倍也迷中更迷即约两重为
倍也若观前文首尾相换一倍瞻视诚如孤山所说
若销今文迷中倍人如我垂手有似真际之义是故
两存傥如资中云垂手是正世人以正为倒何故如
来偏用垂手喻迷中倍人耶当知须将垂手为倒以
况于迷并通圆节二师所解纵约两重为倍不应更
难法喻不齐也。
二阿难下遍历缘尘简非显是分二一略简缘尘之
心二广简缘尘之见初又二一疑请。
▲经允所瞻仰
允信也所瞻仰即法音也法音由金口而宣故带瞻
视而仰听焉。
△二佛告下简示又二一简所缘之法
二简能缘之心初又三一法二如人下喻。
▲经以所
起第二卷¶ 第 721b 页 X11-0721.png
标指者若依常涂解能所义能犹此也所犹彼也应
以指为能标月为所标今言所标即能标耳如云所
生父母不可以常义例之。
▲注引圆觉其意亦尔。
△
三汝亦下合。
二若以下简能缘之心为二一正破二结斥初又二
一破缘声二例缘色初又三一法。
▲注私谓下恐人
谓前遗所标之指但遗能诠之教今破分别方破缘
心故引阿难所疑以明喻意须知前喻意在今法故
上文合法从略而辞见于此耳。
△二譬如下喻。
△三
此亦下合。
△二斯则下例缘色。
▲经声分别心谓声
上分别之心也若取义便应云分别声心。
▲分别我
容者以前阿难言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故例破之。
△
二如是下结斥又二一结属邪宗。
▲注二十五谛谷
响云外道迦毗罗此云黄头头如金色故说经有十
万偈名僧祛论此云数术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
计一为宗。
▲言二十五者一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
前冥然不知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以宿命力恒忆想
之名为冥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即
世间本性也亦曰自然无所从故从此生觉亦名为
大即中阴识也次从觉生我心此是我慢之我非神
我之我即第三谛也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从五尘
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粗合尘成大故云从尘
生大然此大生多少不同从声生空大从声触生风
大从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五尘生地
起第二卷¶ 第 721c 页 X11-0721.png
大地大藉尘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尘少故其
力最强故四轮成世界空轮最下次风次火次水次
地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根能觉知故名五知根
手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故名五业根心能遍缘名
平等根若五知根各用一大谓色尘成火大火大成
眼根眼根还见色空尘成耳根耳根还闻声地成鼻
水成舌风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
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即二十五也。
▲数论外道
者證真云拘舍离是自然外道今经云昧为冥谛非
斯人所谈故长水云是彼类耳。
△二离诸下斥非常
义。
▲经各有所还者如下文八种还相。
▲云何为主
者复假前喻斥非亭主常住之义也。
二阿难下广简缘尘之见分二一约缘尘正简见性
二约见性广破执情初又二一相待简二绝待简初
又四一明还不还二明物非物三明遍不遍四明是
非是初又二一疑请二佛告下简示又二一总示。
▲
注观河之见即见无童耄也。
▲虽异缘尘即分别之
性也。
▲而犹是妄者以能见未亡故。
▲真心无朕者
起第二卷¶ 第 722a 页 X11-0722.png
朕兆也郭象注庄子云朕迹也。
▲应知此见下问此
异孤山所说耶答非异也但其言略故重明之诸家
并以三义解之者唯疏疏云如人捏目见有二月一
是本月二是假月非是月影者不取水中之月为第
二月也疏公虽不用三义然解影字之义误矣。
▲唯
配法有异者真际云真月似圆成二月如遍计月影
则依他长水云第二月捏目所观全体虚妄堪喻妄
见本不可得水中月影从真月降可喻妙应感而遂
通今谓以水月喻妙应虽金光明有之用释此经涂
浂远矣。
△二阿难下别简又二一缘尘可还二见性
不还初又二一示尘相。
▲经𡋯者𤇆尘之貌或作㶿
者非氛孚云切又音焚祥气也。
△二阿难下还本因。
▲经缘还分别者缘是所缘之境分别是能缘之心
馀七所还俱还前境唯此所还则还自心良以心非
境而不存境非心而不立是故缘谢由分别不生故
曰缘还分别应知此缘若于明等起于分别明还日
时即缘还分别也暗还黑月等莫不皆尔。
△二汝见
下见性不还又二一显性二诸可下警悟。
▲经不汝
还者非汝而谁正示见精元也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例显妙精明心也。
▲注若离业识则无相者因无明
故而有业识由业识故乃有转识转识即能见相也
是知无明若破业转俱亡。
三汝自下斥迷。
二阿难下明物非物又二一疑请二佛告下简示分
起第二卷¶ 第 722b 页 X11-0722.png
三一示缘尘二简见性三破执情初又二一泛明见
境广狭。
▲经无漏清净者近谓四果远谓圆真据理
而言唯圆无漏得真天眼。
▲阿那律如圆通中解。
▲
注旧翻难分别等此依净名疏释纂要云庵摩罗旧
译云柰误也此果华多子少其叶似柳而长尺馀广
三指果形似梨而底钩曲。
▲经诸菩萨等等取缘觉
智论明支佛天眼亦见百千世界。
▲不过分寸者沇
疏云如隔皮肤不见五藏等孤山云比对圣人言其
近也。
△二阿难下正示缘尘留碍。
△二汝应下简见
性又二一定自他二阿难下择物见又二一择物。
▲
经从日月宫下谷响云日月与四天齐俱在须弥半
腹但日月处空耳七金山围绕须弥其山中间各有
香水海高下齐四天。
▲草芥者杨雄方言云苏芥草
也江淮南楚之间曰苏自关而西或曰草或曰芥。
△
二阿难下择见性。
▲注见性似在于内者性实非内
以前来所说皆附能见之性而示故云似内也。
▲真
性必因于外者华严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
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馀亦无形相而可得肉眼所
见者阿难前见初禅虽是天眼盖承佛力今约自力
言之故云肉眼。
▲是故下文推而破之者节疏解前
文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谓阿难
意望世尊指彼真性同诸物象分别显现斯乃执真
有相矣寻下破意其理可知今谓节公明执意大早
观前文势且无厥由圆师用之予实不韪。
△二若见
起第二卷¶ 第 722c 页 X11-0722.png
下破执情又二一破物见。
▲经吾不见时何不见吾
不见之处资中两释初同孤山次云若同吾见吾见
无相名不见之处汝何不见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
见之相者资中初释亦同孤山次云若能见吾无相
之处能见巳成见相自然非吾不见之相巳上二节
经文沇疏皆作两释彼自判云前解为正證真云前
约缘事境而说后约缘真理而谈然其前解甚合经
旨自然非物者此且一向作真见离物示之至下明
是非是中方显见物非即非离不成安立者约谛言
之安立即俗谛也若非安立即真谛也夫俗有差别
真无差别今虽欲显无差之性而约差别破之者以
阿难能见所见差别未亡将恐认俗为真是故约俗
而破。
△二阿难下显真性。
▲经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指见精也见性周遍非汝而谁示真性也前私谓云
此寄见性之遍以显真性之遍岂不然乎。
▲云何自
疑下此责阿难言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三阿难下明遍不遍又二一疑请。
▲经娑婆者谷响
云亦言索诃此翻堪忍悲华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
起第二卷¶ 第 723a 页 X11-0723.png
及诸烦恼故名娑婆。
▲庑音武说文云堂下周屋也
释名云大屋曰庑。
△二佛告下简。
△二譬如下喻。
△
三若如下难谷响云挽谓牵挽也续迹或作窦迹之
误。
△四一切下斥。
△二若能下示性遍孤山于此约
六即明义从名字巳上皆能转物是则有名字如来
乃至空竟如来云云。
▲注理事双显体用备陈者如
来藏唯妙觉明即理体也圆照法界即事用也一为
无量无量为一等义例可知。
四阿难下明是非是又二一疑请。
▲注前既难破即
体性纷杂不成安立等。
△二佛告下简示又二一如
来示性二经家叙相初又二一约见精定其方所二
且令下约方所简其是非又二一约离义简物是见
二约即义简物非见初又二一历缘审见请二佛告
下如来显示为二一示菩提本绝缘见二斥妄想令
出是非初又四一法。
▲经十方如来下此约果人所
證以示众生所迷上證虽殊见性是一及大菩萨即
迷圆住巳上也。
▲注见谓下两释当取次释为便以
根境识三宛如次第故前文云分别之处则复见缘
正是以境为缘也十八界如法界次第。
▲经元是菩
提等第四卷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即此中菩提之
体焉。
△二明文殊下例又二一问二如是下答。
▲经
若有是者则二文殊节疏云若立二身即有是非之
相既唯一体终无对待之名此喻真本无妄也乃至
长水亦以是非解二文殊请详私谓自见藏否。
△三
起第二卷¶ 第 723b 页 X11-0723.png
佛言下合。
▲经此见妙明与诸空尘指阿难所迷之
境也亦复如是总合前例。
▲本是妙明下别示真妄
应以真合文殊妄合是非二相但文隐略耳。
△四如
下喻。
△二是以下斥妄想令出是非。
▲注物为所指
者如云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见非可指者如云必
无见精受汝所指。
二阿难下约见性广破执情分四一破自然二破因
缘三破和合四破非和合初又二一疑请二开示初
又二一约滥彼邪外故生疑。
▲经投灰等诸外道种
纂要云外道苦行宗计有十三种涅槃云有五百外
道在恒河边常以灰涂身佛往彼浴亦以灰涂身外
道见而喜曰瞿昙亦同于我而不全说无我世尊为
说真我具八自在外道因而发心。
△二世尊下约违
昔因缘故致请经彼外道等常说自然者如末伽梨
计众生苦二随见破执。
△初又二一历缘二若必下
审见二阿难下随见破除执又四一正破二汝可下
重诘三阿难下申答经有两节初答前正破次世尊
下答前重诘如佛所说即披剥万象析出精明等四
佛言下印成。
▲二佛复下约即义简物非见又二一
牒前复问文有四节初牒前答重诘义二则汝所指
下牒前答正破义三今复告汝下总案定两重答意
四汝又下正设今问。
△二阿难下据问申答又二一
申答二佛言下印成。
▲注则此见性宛如空华者以
阿难妄认物象为见性故。
△二于是下经家叙相又
起第二卷¶ 第 723c 页 X11-0723.png
二一大众惶悚。
▲经非无学者携李云非小乘无学
孤山云非圆真无学今谓二说并通若依携李则三
果巳还通惑尚在迷中既重故有茫然惶悚之状此
据多分而言也若顺孤山则别教巳还未破别惑俱
有此相然应不无轻重优劣之异此约全分而说也。
△二如来安慰。
▲经变慑者变易慑也。
▲如所如说
即智论云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也。
▲注如来有五语
下引金刚般若释之彼无不妄此无不异若会通者
由不妄故所以不异。
二是时下绝待简为二一文殊发起二如来显示初
又二一叙疑。
▲经法王子者荆溪问曰经称文殊为
法王子其诸菩萨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义一
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并为菩萨众首。
▲非是畴昔善根轻鲜者畴语辞也意云大众惊怖
乃是宿植深厚闻佛所说将破无明故有是相耳。
△
二惟愿下致云一空二根三明四境五作意六种子
七分别八染净九根本若加等无间缘则成十也今
经云因心即分别缘因眼即根缘也。
△二佛言下随
情正破又四一申昔义二破执情又四一定二阿难
下难三阿难下并四若复下结。
△三是故下显真性
又二一简缘显见。
▲经四义成就长水云四境自属
前尘见性未曾生灭虽见四境而非四境成就于见
译人巧略故别列而总结也若欲经文当句中具者
应云见明之时见非是明成就等今谓此解非但销
起第二卷¶ 第 724a 页 X11-0724.png
文不便抑又释义全疏若当句中须云成就者是则
下文亦合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成就语既相类何
无成就之字耶此销文不便也原夫佛意既破四缘
俱非见性欲显真性亦非能见故先牒能见以离四
缘即见明之时见非是明等后约真性以离能见即
见之时见非是见若依长水则失两重伦次之美此
释义全疏也谷响云四义成就是结上之辞请从斯
解。
△二汝复下简见显真。
▲注映色之性者第四卷
云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
色结色成根今言性者即眼根中能见之性也。
▲性
脱于见方名见见者问见见之时为属何位答沇疏
谓前离缘尘是相似位即别教三贤圆教十信也引
唯识颂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
是住唯识今离能见是见道位即别圆地住巳上也
引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离二取相故真实
住唯识今谓亦应约圆教六即明之从名字即以解
为见乃至究竟即以證为见更有异说谓诸疏钞或
后人所谈也集解中非掩彼之长衒巳之短尝委寻
诸说释此文相意所未安然而人情不同取舍各异
但恐浅昧未晓其深故云余佛能知也。
△四云何下
垂诃诫。
二阿难下破众生颠倒为二一叙迷致请。
▲注中真
际长水二解不同左右观之各有其美孤山亦用节
公所释惟后贤择之。
△二尔时下兴慈广说又二一
起第二卷¶ 第 724b 页 X11-0724.png
总告二阿难下正说又三一标业示见。
▲注不可以
常途二业相配者如云别业属前六识同业属第八
识或言别业感正报同业感依报等今不取者以下
文同别二见皆指现前妄识所见依报之相故。
△二
云何下方喻合明为二一引喻二合明初又二一喻
别业妄见二喻同分妄见初又四一喻二于意下破
又二一定二阿难下难又二一难因缘。
▲经此若灯
色下破因生也若是见色下破缘生也又灯色是自
生见色是他生若和合义后文自破故此不论。
△二
复次下难自然。
△三是故下结。
▲注譬圆初心下此
约解论也若沇疏云證真之时了知遍计脱体全空
故云见眚非病此约證说也真际长水皆作两释但
笔语有殊耳然孤山引大经为證于义似亲故不取
他说。
△四如下例又二一指捏月。
▲经第二月非体
非影资中云非是月体又非水中月影真际长水等
俱同此说前佛释见精明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曾
引此文證之谓影即二月也今以向之灯影唯青之
观例同月影捏所成示不由因缘自然而然耳。
▲注
畏无我句者外道所计不出四句谓有无双亦双非
此属无句也。
二佛告下开示又三一斥前疑二阿难下责自体三
阿难下破执情。
▲注兴福下先设问辞云庆喜所疑
唯约真理者此据前文云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
等。
▲然一体下答也。
▲既兴能计必有所缘者识哉
起第二卷¶ 第 724c 页 X11-0724.png
是言也当知阿难言虽涉理心未亡缘况疑自然滥
于外道岂无所缘之相乎问前疑觉缘滥于冥谛及
以真我如来何故但破自然耶答阿难云我今观此
觉性自然即是观前觉缘之性。
▲所言遍者亦是自
然遍也故知对他相滥虽有三名自巳所疑秪是自
然自然若破冥谛真我复何滥欤。
二阿难下破因缘为二一因缘各破二因缘同破初
又三一转计重询二佛言下随情正破又二一破因
二破缘初又二一定二阿难下难。
△二复次下破缘
又二一定二阿难下难。
▲注因亲缘疏者如因明有
见则境亲而根疏若缘空有见则根亲而境疏因缘
皆对境破不对根破者以境有明暗空塞推捡为易
根无此相故不论之又则阿难见性未脱前尘由于
前尘而生转计如上文云汝今因见见性现前等是
故所破并从境说。
△三当知下示性通诃。
▲经精觉
妙明下示性先简非次显是。
▲汝今云何下通诃有
法有譬戏论名相总合因缘自然二执。
△二阿难下
因缘同破又二一破世间因缘二破众生颠倒初又
二一据昔重疑。
▲注唯识明九缘谷响故文甚显着
无劳致疑。
△二此亦下例眚灯。
△二云何下喻同分
妄见。
▲注孟康下谷响云唐贤颜师古注汉书多引
先儒孟康张晏皆师古所引今全取彼注以释经文。
▲皆曰旁气者谓晕适等皆气也如淳曰晕读曰运
适如字或引礼记适见于天日为之食乃作谪音者
起第二卷¶ 第 725a 页 X11-0725.png
非也今云适自是黑气耳。
▲如玉玦者如环而有缺
也。
▲除旧布新者此本左传申须之辞张晏引之也。
▲孛气似惠者释名云言其气孛孛然似扫惠也惠
即埽帚妖星之状似之。
▲飞绝迹而去等者此乃星
说之文孟康引之耳星说云自上而降曰流自下而
升曰飞又云光迹相连曰流绝迹而去曰奔。
▲珥形
点黑者以其黑点似珠在耳也。
▲虹蜺者通占曰阴
阳之气和则为雨怒则为风雷妖气击作散为虹蜺。
△二阿难下合明又二一总标。
▲注将同例别即进
义也以别例同即退义也由前别业光明同分后说
故得进退之名。
△二阿难下正明为二一明别业二
明同分初又二一法喻对辨二法喻合辨初又二一
指喻二例法前私谓目眚见灯之喻正欲引例阿难
目观山河等皆是妄见其文在此。
△二见所下法喻
合辨又二一正辨。
▲经此实见见者应有二义一约
真见简非妄见此则通取解證俱名见见二别约真
證而见简非似解而见。
▲注此即重破因缘自然者
如破别业妄见中二科是也。
△二是故下结示。
△二
阿难下明同分又二一合例同别二喻。
▲经瘴恶者
瘴是恶病之气。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者此非邈无
萌始即指现前见妄无其始因也。
△二例下别例同
分诸法。
△三若能下指迷归悟。
▲经诸和合缘及不
和合者问此云和合与上文和合之义同耶答同也
但上文虽说和合而未破其计故下文破之问不和
起第二卷¶ 第 725b 页 X11-0725.png
合应是自然耶答如注文。
三阿难下破和合为二一结前生后。
▲注中真际长
水既于前文两解有异故今销文亦复不同。
△二阿
难下牒疑正破又二一牒疑。
▲经前尘者即明暗通
塞也汝今下正牒所疑證菩提心證犹悟也。
△二则
汝下正破又二一破和二破合初又二一通定二若
明下别难又二一难明缘。
▲经若非见者下此由上
文云见相可辨杂何形像恐计者于可辨处起即离
之见成相杂之义故先破离义次破即义。
▲必见圆
满下又因上文作即离而破复恐计云非即非离但
是见之与明性皆圆满所以相杂故相对破之。
▲见
必异明下若更执云虽各圆满而不妨见异于明共
成杂义是故破云杂则失彼性明名字等沇疏云如
微尘与水相和但名泥团不名尘水。
△二彼暗下例
馀境。
△二复次下破合又二一通定二若明下别难
又二一难明缘二例馀境。
四阿难下破非和合为二一转计。
▲注中论破计者
彼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
知无生初破自然即无因者亦可属自性次破因缘
虽通三性正破于他和合及不和合共成四句若尔
则阙无因义应以自然兼之此与注文不同两取无
咎然则非和合义亦从自他开出者盖其性中离立
其义不同自然唯执理体故也。
△二佛言下正破又
二一破非和二破非合初又二一通定文中总举和
起第二卷¶ 第 725c 页 X11-0725.png
合别定非和二若非下别难又二一难明缘。
▲经必
有边畔者说文云畔田界也左传云如农之有畔。
△
二例馀境。
二又下破非合又二一通定总别例前二若非下别
破又二一难明缘。
▲经云何甄明合非合理者此对
前合义责今非合也。
▲注角谓隅者亦可角谓兽角
乖是背义如牛二角生则相背。
△二例馀境。
二阿难下会破阴入明法空分二一破四法二破七
大初又二一示法本真。
▲经诸幻化相智论云譬如
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可见闻。
▲注刹
那不相到者一刹那间即生即灭无前无后是不相
到故楞伽云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
不为愚者说。
▲二乘非不破法者藏通二乘修析体
观亦破五阴实法小菩萨义同二乘故不别说。
▲菩
萨非无有我者界外人执也无明未尽但有我见故
涅槃中迦叶菩萨云我等今日之前悉名邪见是也。
▲一往分配斯亦可然者以古师并云小破人执大
破法执盖言二乘未得涅槃法空菩萨巳得界内人
空耳法执例然谓上界外惑亦不可以二乘思惑为
类也。
▲对愚根别乐各有三者谷响引俱舍颂云聚
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愚根乐有三故说蕴处界且
愚三者一愚心为说五阴则开心为四合色为一二
愚色为说十二处则开色为十处半谓五根五尘及
法尘少分合心为一处半谓意根及法尘少分三愚
起第二卷¶ 第 726a 页 X11-0726.png
心及色为说十八界则更开心为七界半谓六识意
根法尘少分皆言愚者迷也根三谓上中下乐三谓
略中广皆如次配三科。
▲果有三身因理含摄者众
生心因具三佛性即含摄三身也。
▲无二边相者圆
师以去来迷悟生死三双为二边相。
二阿难下依真破妄为四一破五阴二破六入三破
十二处四破十八界初又二一总牒二阿难下别破
又五一色阴乃至五识阴初又二一以喻显妄二即
喻破执初又二一喻。
▲经瞪以发劳埤苍云瞪直视
也。
▲狂乱非相者长水云或见毛轮第二月等。
▲注
现九界色者且约迷说佛界因果非无色阴以了色
唯心故不言之。
△二色阴下法。
▲经亦复如是此须
兼带上下文相显之方见其义上文既以狂华喻于
色阴下文云是诸狂华非从空来等正喻色阴不从
因缘等生也以能喻之文既委故所喻之法甚略说
在中间其语巧妙也后四阴例此可知。
△二阿难下
即喻破执又二一破。
▲经非从空来破他性从非自出
破自性约法言之应以心境而分自他馀四阴皆有
自他二义盖四性中存略而破也唯行阴中有离自
他义似破无因性问经破人法二执何故须破四性
于四性中多破自他二性耶答荆溪云四性为诸见
本自他复为共无因本所以然也故龙树尊者为被
末代人根转钝广作观法造于中论实以推捡四性
为本正顺今经最后垂范愿说经者无忽繁文。
▲如
起第二卷¶ 第 726b 页 X11-0726.png
是阿难者先指定前义再召而破之馀皆放此。
▲翳
者广雅云障也奄也。
△二是故下结。
▲注则显色阴
本如来藏者以前总牒云何五阴本如来藏故知结
意虽则简非正显前义。
△二阿难下受阴乃至识阴
科节同前。
▲经譬如有人手足宴等竦疏云且以近
事以况远旨亦是法亦是喻譬字即半含喻也今谓
若尔岂唯受阴前色阴剩及下想阴等并言譬如皆
可云以近况远应知此中虽带事说意在比况耳至
六入去虽有譬字正约事相而破也。
▲忽如忘生
者有作妄生字之误也證真云忘生犹言忘形也谓
百骸调适不与若苦乐忧喜诸受相应恬然静住似
无形命然李陵与苏武书云每一念至忽然忘生文
选注云忽然不知生之有生今译者盖用此语但改
然作如也。
▲谈说酢梅口中水出者世说云魏武帝
行失道三军皆渴帝令日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
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水出。
▲注二相若殊俱应现
在长水云如树生果果不是树二俱现在今且不然。
▲经若离空水此似无因也。
▲用饷他国者饷馈也
以鉼擎空如器贮食往馈他国也。
▲注犹业持身识
而去者中阴生阴皆有色心并由业力之所任持也
问真际谓塞其两孔喻六七二识我法二执塞二空
理长水云死有至时诸根不通如塞两孔二说然乎
答凡立譬喻有全取合法有分取合法今但分取合
其大义恐伤曲说吾未敢然。
起第二卷¶ 第 726c 页 X11-0726.png
* 起第三卷
二破六入为二一总牒。
▲夫六入者凡有二义一根
境互相涉入二根境俱为识之所入是故诸经名十
二入。
▲今经唯以六根为六入者盖根有胜义亲能
生识又根能受境吸举前尘故偏名入下文云六为
贼媒自劫家宝金光明云六入村落结贼所止皆此
义焉。
△二阿难下别破分六一眼入乃至六意入初
又二一指事喻妄。
▲注斯取前文能喻之根便为此
中所喻之法者问若尔此中以何为能喻耶答同是
菩提瞪发劳相即能喻也然此能喻带法言之菩提
即觉从觉生妄如瞪发劳经意云彼色阴中所说目
之与劳亦是觉明瞪发劳相劳相即空华也应知前
文空华遍喻九界五根之色此中空华但喻九界眼
入之相前宽此狭不可混同。
▲塞耳闻声等例亦如
是者例如劳目皆易解之妄事也。
▲沇师所解于义
不然者以将所喻作能喻解故。
△二因于下从妄破
执又二一示妄性。
▲经二种妄尘者前指劳目且据
明缘示其妄相明必对暗相待而成此见离尘既无
实性则一切眼入皆同虚妄耳等诸入义例咸然讲
者至下须明此意。
△二如是下破执情又二一破。
▲
经非于根出證真问曰此中本破其根今何得云不
从根生若然者与破识何别答今言根者但指自体
以自望自如言诸法不自生即斯义也今谓不然上
云见性下云闻性乃至意入名觉知性性即识也若
起第二卷¶ 第 727a 页 X11-0727.png
非识者岂可诸根未发识时巳有见闻之义耶应知
破根而推识者以现前六根生灭难见故从诸识推
而破之识各不生根云何立譬如草木之根能生枝
叶方名根耳枝叶若死知根巳枯以喻观法大意可
见问若尔但破十八界于义即足何须遍破六入十
二处耶答盖随所计实法有异故分三科至论推破
必须三事相兼而说所云以自望自殊无所以长水
云亦可胜义望世俗根故云根生更增他味也。
▲不
于空生者證真以此句破无因生前非于根出破自
生非明暗来破他生即成三句若合自他为共性者
四句意也问前五阴中记以空为他生今證真何故
以空为无因耶答凡四性之义随文分别不可局定
前文空外无别他性之义故得以空为他盖虚空亦
是眼根所对之境今文既有明暗之说可对他生空
对无因于义甚便。
△二是故下结。
△二阿难下耳入
乃至意入科节同前。
▲注非取比况之义者然譬喻
二字一往分之如法华疏以比况为譬晓训为喻若
通言之如说文中譬即喻也今从通义故不取比况。
▲往人者自兴福至长水也。
▲乃谓下携李之说今
经了华静亦名闻等为显性常故下文云声于闻中
自有生灭非汝闻性为有为无了义著矣。
▲经急畜
其鼻畜犹缩也。
▲通塞虚实者通塞对尘虚实在根
根虚则尘通根实则尘塞。
▲离合违顺二尘者身与
境合有违有顺顺对细滑违对粗涩不与境合故名
起第二卷¶ 第 727b 页 X11-0727.png
为离二尘即离合也经非离合来此破共生以离亦
对尘故非违顺有破他生不于根出破自生又非空
生即无因也。
▲注落谢五尘者阿毗昙名无表色亦
云不可见无对色眼等五根但缘现境者百法疏云
前五转识五尘为境是现量故缘实非假实谓青等
假谓长等。
▲流入五根不及之地者资中云眼耳取
外尘境刹那流入意地从外入内名为迸流至第二
念缘之不及故云流不及地。
▲虽通两释者前是孤
山新义后即资中所解真际长水意同沇师经非寤
寐来破共生非生灭有破他生不于根出破自生空
生如前。
三复次下破十二处为二一总牒二阿难下别破分
六一眼色处乃至六意法处初又二一指处审情二
阿难下随情破执又二一破。
▲经谁明空质者语似
推人意存破法即眼根也然此中破处还复破根者
以根如捏目色如空华捏若不生华则随殒乃至法
处例此可知。
△二是故下结。
△二阿难下耳声处乃
至意法处科节同前。
▲经旃檀者一云此方无故不
翻或曰义翻与释论云一切香木中旃檀为第一。
▲
一铢者谷响引律历志云二十四铢为两今云一铢
其少也。
▲注如法华下引證香有胜力又张华博物
志云有西国使献香者汉制不满斤不得受使乃私
去著香如大豆许在宫门上香闻长安四面十里经
月乃歇又任昉述异记云千年松香闻于十里亦谓
起第二卷¶ 第 727c 页 X11-0727.png
之十里香。
▲注五尘及以虚空摄一切法者问法有
二种一心法谓相应诸心数法二非心法谓过去未
来色法等是则五尘等外更有心法今何以云摄一
切耶答此中为破法若非知须属五尘及以虚空故
云摄耳若是心法自属上文所破也。
四复次下破十八界为二一总牒二阿难下别破分
六一眼色识界乃至六意法识界初又二一指界审
情二阿难下随情破执又二一破。
▲注不可见有对
色者非青等色故不可见能照境发识故可对此是
胜义根非浮尘根二种根如第四卷解。
▲经又一切
味下以根从境破识。
▲体若一下以境从根破。
▲又
汝识心下长水云识心第八也思量第七也了别第
六也七八二识但第六根亦同名意今谓不然经文
前后此指阿难现前第六识心破其情执秪可取俱
舍小宗释此三义况将七八同名第六于义甚疏又
则七八是住地菩萨境界非今对破阿难之意。
▲注
集起名心等天台用此为觉意三昧所观之境故止
观云对境觉知异乎本石名心次心筹量名意了了
起第二卷¶ 第 728a 页 X11-0728.png
别知名识云云婆沙下彼论问曰心意识此三何别
答或别不别言不别者心即意识如火名𦦨亦名为
炽亦名烧薪秪是一心有三差别言有别者名即差
别或云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或云在界名
心在入名意在阴名识等上引俱舍释今经义亦约
不别而别分此三名也。
▲经世间诸法不离五尘者
问前意法处推所缘法则云此尘非色香味等今何
故取五尘为法耶答前文正推法处故对落谢五尘
言之此中既破意识须对现前五尘而说以五意识
从现境生故非意所摄者此据意法斥之言五尘之
法自属五根所摄非意家法入之分也。
▲注例前可
知者应云若意法共生合则中离则两合体性杂乱
云何成界。
二阿难下破七大为四一疑请。
▲经皆因四大和合
发明者此疑实法和合不同前文觉元和合应知四
大有内有外内谓正报外谓依报前五阴中色必具
四大一往通内外二往唯在内下七大中地水火风
一往通依正二往唯在依空大对四皆属于境并根
与识还是重破三科之法圣言被物各随所宜得益
不同故兹异说耳。
▲戏论者谷响云谓同儿戏言论
而无实理也。
△二尔时下诃诫。
▲经如说药人喻多
闻真药现前喻义谛。
△三阿难下承旨。
△四阿难下
正说又二一牒疑总非。
▲注此破阿难不和合疑即
上文云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也今所破者
起第二卷¶ 第 728b 页 X11-0728.png
体兼真俗即上文云大性是也阿难唯执世谛盖据
小宗如来兼破真俗斯约大义以真如是万法由随
缘故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
二汝观下约性别破分七一地大乃至七识大初又
二一破妄二显真初又二一立析法观境。
▲经汝观
地性者此指析法差别之性也下水火风等皆是俗
谛性耳前云若彼大性则指四大之中真谛性也随
文释义不可混同如地持中有二法性一事法性性
差别故二实法性性真实故。
▲注有方分微至无方
分微者證真云诸瑜伽师作析色明空观以假想慧
刀分析尘色至一微尘此尘犹有东西南北四隅及
上下方分但名微尘不名极微更析此尘以为七分
即无方分名为极微对法等论呼为极略色至此方
名色边际也以不可析故若更析之即成虚空故名
邻虚经中言析彼极微者乃通相呼微尘为极微也。
△二阿难下破和合妄情。
▲经若此邻虚等将欲破
之先且立之。
▲汝今问言等重牒前执。
▲汝且观此
下正破妄情以小乘所迷诸法如幻当体无生故遭
合色合空等难。
△二汝元下显真又二一示真性。
▲
注此言理具非关事造谷响云理具如摩尼具宝事
造如摩尼雨宝理具如水具波性事造如因风起波
若不具宝性馀珠应雨宝若不具波性大地应起波
是故一家明圆必谈理具深符佛旨妙得自心若说
若行皆须了此。
▲随染净缘者谷响云九界高下通
起第二卷¶ 第 728c 页 X11-0728.png
名妄染五即圣贤总号真净以圆五即通为佛界故
也。
▲顺差别业者以顺释循汉书云因时循理注曰
循顺也。
△二世间下斥邪说。
▲注世间通指九界者
别而言之多指人天巳上别教菩萨巳还以谓识心
分别计度因缘自然等此如初卷中云诸修行人不
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
天魔王及魔眷属。
二阿难下火大为二一破妄二显真初又二一立妄
境二破执情初又二一示因缘。
▲经阳燧古文作燧
应法师云五石之铜精也圆以仰日即得火。
▲注火
方诸者出火珠也非今经意。
▲洼俞短切器空中也。
△二阿难下例和合。
▲经婆罗门者应师云此讹略
也具云婆啰贺磨拿义云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
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唯五天竺有馀国即无
诸经中言梵志亦此名也。
▲注例和合义者问破七
大中何故唯此火大例和合耶答前地大和合义疏
其执易破从火洎识和合义亲所计难破且如火性
以俗谛观之灼然因于镜日艾三和合而生今以众
起第二卷¶ 第 729a 页 X11-0729.png
人和合诘其根本各各不同用显诸法和合皆是虚
假都无真实火大既尔须将此义贯下五大亦复如
是所举舍利弗等三人且欲例同镜日艾三也水风
等三随义可解。
▲瞿昙星名者此依南山解也若慈
恩云释迦之郡望也应师云此翻为最谓除天外人
类中此族最胜故。
△二阿难下破执情又二一审二
阿难下破。
▲经日镜相违资中云日去人间四万踰
缮那。
△二汝犹下显真二科可见
三阿难下水大为二一破妄二显真初又二一举事
审情。
▲注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论衡云十一月壬
子日夜半时于北方鍊五方石为之状如杯盂向月
得津此与高诱注别。
△二阿难下随情破执。
▲经皆
同滔溺者乙咸乙陷二切破水没也有作滔及陷者
字之误。
△二汝尚下显真二科可解。
四阿难下风大科节如前。
▲经僧伽梨此无正翻义
云杂碎衣以条数多故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时
入聚落时衣慧上菩萨经谓之大衣。
▲注袈裟从色
得名者此是不正色亦云坏色南山业疏云本作迦
沙至梁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言道服也。
五阿难下空大为二一破妄二显真初又二一举事
审情。
▲经空性无形因色显发沇疏云虚空与色二
俱是假亦相因有体不离色故小乘以明暗为体大
乘以空一显色及极迥色为体孤山
云凡夫妄执或谓空是色等如涅槃迦叶品破之或
起第二卷¶ 第 729b 页 X11-0729.png
引法相谓空是色全背经宗今为资中救之此经空
大先立后破涅槃虚空亦复如是何以明之彼经佛
说众生佛性犹如虚空此即立也迦叶乃以虚空对
于四大谓空是有故佛以一十复次而遮其非意恐
众生认所喻之性同能喻之空此即破也今言空性
无形者盖云无依正之形耳而亦因依正之色显空
大之相故云因色显发斯则正取涅槃能喻之空非
无色也故下文凿井得空乃是迥色之类况前文云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下文云见觉空顽等然则顽空
岂无色耶应知今经说空为大者以明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又言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是
故次四大后须说空大此先立也至下文作三句推
之方是破也孤山用涅槃破义解此中立义仍斥沇
师全背经宗者误矣。
▲注刹帝利等四姓全依西域
记释谷响云刹帝利此云田主如此方之帝王也。
▲
奕世犹云继世也。
▲仁恕者以心度物曰恕。
▲操谓
操行。
▲商贾者行卖曰商坐卖曰贾。
▲贸交博也。
▲
迁谓迁易以有博无贩贱卖贵也遂利远近唯利是
求无择所在。
▲肆陈也畴垄田亩也。
▲上穑者种曰
稼敛曰穑。
▲清浊殊流者刹帝利净行是贵姓如清
流毗舍首陀是贱姓如浊流。
▲婚不通者贵贱各自
婚嫁也。
▲飞伏异路者西土之制贵贱之姓行则各
路居则异处。
△二阿难下随情破执。
▲经若因土出
下破有二义一约空土相异破二若无出入下约空
起第二卷¶ 第 729c 页 X11-0729.png
土相即破。
△二若此下显真又二一示真性二斥邪
说初又三一类通诸大。
▲注或有下指长水也彼云
夫言大者常遍为义常故无生灭动摇遍故时处悉
有乃至云本如来藏故名为大。
△二阿难下反责迷
心。
△三汝全下正示真性。
▲经性觉真空性空真觉
上句即真而俗下句即俗而真。
△二世间下斥邪说
六阿难下根大乃至识大科节如前。
▲注觉触觉知
皆意根者谓身根觉触起分别时则属意根此解恐
非故私谓别释经可状成有不相成无珙钞云上句
色也下句空也于前境上复分此二即明暗色空之
谓也。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者此约根识动静相违
名非和合若望他境还破自生耳若风大中云风空
性隔非和非合既对境论仍破他生也若火大中云
日镜相远非和非合此乃自他相望正是破和合性
随义而说故非一涂。
二尔时下闻法领悟为二一经家叙事二阿难说偈
初又二一叙悟心。
▲注十方即十界者然法华云深
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以罪福在人故智者释方以
起第二卷¶ 第 730a 页 X11-0730.png
众生为界今云心遍十方但以方所之方下文一切
世间等自摄众生也况迷妄有空依空立界宛成次
第学者审之。
△二礼佛下叙敬相。
△二阿难说偈分
四一赞德述益赞德二句先赞能说教主次赞所说
行法。
▲注尊者十号之一此依释论也若涅槃与璎
珞云一者如来乃至十者佛陀具足十号名世中尊
以开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两号也孤山云所赞三德
是佛所證乃由因中修乎三止三观寂照心精而得
斯果故阿难前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
摩禅那盖请如来自行之因欲依修学既蒙开示巳
悟常心故还以三观之因所克三德之果以赞于佛
前后钩锁其义如是。
▲教行理三悉号楞严者问理
是所冥岂曰楞严答例如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
何妨说定及定处皆名为楞严。
▲乃至如唯识下圆
师具引藏通别三教而为校量前引婆沙即藏教也
次引大品明七地齐罗汉八地扶习润生经无数劫
然后成佛即通教也后引唯识明别教义今略中间
也。
▲分见如来藏心者沇疏云据此境界合是别教
登地圆教初住所證真如。
▲又解下必非经意引华
严为例其事不类须据偈中不历僧祇等者问此义
可通圆人初心否答通说无妨如前文云若能转物
则同如来孤山亦约六即辨之今文所述既是佛世
当机之众须作分證法身而释。
▲阿难虽在众中等
者纵未真證亦应似證何于涅槃为魔所罥者彼经
起第二卷¶ 第 730b 页 X11-0730.png
第三十六佛问陈如阿难比丘今何所在陈如曰在
娑罗林外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娆乱是诸魔众悉
自变身为如来像说种种法乃至示现神通变化阿
难见巳作是念言如是神变昔来未见谁之所作将
非世尊释迦作耶欲起欲语都不从意尔时文殊师
利从佛受陀罗尼至阿难所说咒巳魔王等发菩提
心舍于魔业即放阿难来至佛所罥古法切系取也。
△二愿今下发愿报恩长水云即于此身期获證果
故云愿今予谓今者指我之辞以妙觉极果非即身
可擭故。
△三伏请下请證求加又二一请證化他。
▲
注愿取土如释迦谷响云按法华经授阿难记未来
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彼既巳说故此不云然彼
所明乃是净土故云其国土清净名常立胜幡而今
誓取秽土者何乎且夫證悟常心虚空尚殒唯一本
妙净秽谁论但顺物机乃有差别极论其致佛佛道
齐故大论三十六云当知释迦文佛更有清净国如
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国如释迦文佛
国既弥陀释迦各有净秽今阿难取土两经异说何
必致疑况复此云秽土先入后取净土于义弥通当
知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梦土净秽胜劣谁分庶
几后昆试思此旨。
△二大雄下求加自行。
▲注法身
之用者问法身无相其用若何答法身冥应潜通机
感即其用焉备如法华玄义。
△四舜若下取譬结誓。
▲注比较音挍不等也。
起第二卷¶ 第 730c 页 X11-0730.png
* 起第四卷
二对满慈破性相两疑显不空如来藏分三一经家
叙仪二大威下满慈述意为四一叹人法二世尊下
述自他又二一述自。
▲经说法人中我为第一者据
小乘言之。
▲注本不似见者亦从昔日慧眼言之。
△
二世尊下述他。
▲经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述同类也
其间多是法身大士晦本垂迹引接小机如富楼那
巳于法华得受记莂当来成佛号曰法明等问若据
迹论阿难初果满慈无学前文阿难尚巳开悟何故
满慈等犹纡疑悔耶答非谓前悟而今不疑亦非今
疑以前未悟处相起教叩佛宣扬若乃一期观此二
人迷理之心不无轻重何者阿难从初据人法二执
迷空如来藏其迷则重满慈于此怀性相两疑迷不
空如来藏其迷则轻又则空如来藏理犹易明不空
如来藏义复难解是故阿难初果发起于前满慈无
学对扬于后孤山云前得悟者是上根利智今未悟
者是中下之机今谓不然诸经说法若被中下须有
委曲逗会之意如法华譬喻因缘二周开权显实虽
与法说不殊而比况指昔稍成委曲今经所谈不空
藏义盖与空藏二义相成文旨愈深未易开解前阿
难云希更审除微细惑意在兹矣苟分利钝恐枉当
机予尝议之若于此经欲分三根者从阿难请行巳
前虽通被三根其得悟者皆上根也请行巳后方被
中下然于行中有正有助亦可以正为中以助为下
起第二卷¶ 第 731a 页 X11-0731.png
云云。
△三世尊下疑性相又二一疑藏性云何生相。
▲经云何忽生下前文虽曰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
业发现但总略而说且未委明诸法生起之由故今
疑问广谈世间性相等义山河大地依报也诸有为
相正报也依正各有生住异灭故云次第迁流等。
▲
二又下疑大性云何俱遍。
▲经陵灭者苍颉篇云陵
侵也或作淩其义亦同。
△四惟愿下请开示。
三尔时下如来演说为二一总告二正说初又四一
许宣二令汝下示盖。
▲经未得二空下问佛意欲令
未得空者而得于空此与不空如来藏义云何销会
答如说空华元由翳目从有所见知华本空谈不空
义亦为显空耳。
▲注五性之宗楞伽经云一声闻性
二辟支佛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无性谓一
阐提佛地论庄严论瑜伽论皆说五性大同楞伽谷
响云五性者三无二有祖于弥勒宗于天亲析薪于
玄奘克荷于慈恩立言垂范自为极唱今准此经显
知权说问纂要云法华与胜鬘经但回不定性二
乘今经兼回定性是故最胜也斯义可否答甚不可
也且法华中生灭度想者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岂非
回定性耶胜鬘云罗汉支佛自知当得阿耨菩提此
对菩萨说其往昔元发大心后终归大非对二乘彰
灼开显问今经定性皆获一乘为现世获为同法华
彼土方获答二义俱通若尔法华应无现获者耶此
须善会经旨经云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
起第二卷¶ 第 731b 页 X11-0731.png
法无有是处斯乃逼令现世回心从除佛灭度后方
指未来回心者耳若解此意勿谤法华劣于今经也。
△三汝今下诫听。
△四富楼下承旨。
二佛言下正说为二一释藏性生相疑二释大性俱
遍疑初又四一牒前疑二汝常下举常说又二一问。
▲注兴福下彼云性觉妙明者妄觉也发性缘明因
明觉生生遂名妄妄明云妙本觉明妙者本真也本
源冲寂寂体无迷妙净常如故云明妙资中下彼云
性觉妙明者在缠真如也本性清净不为烦恼所染
名为性觉。
▲本觉明妙者出缠真如也从无分别智
觉尽无始妄念名究竟觉始觉即本觉悟本之觉名
为本觉。
▲又解下节疏具云体即用故下文云我以
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是故
于中一为无量等用即体故下文云观性元真唯妙
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等。
▲变其文者谷响云变
文之例儒释咸然舜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
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极鲧于羽山孔安国曰极窜放
流皆诛也异其文述作之体。
▲能所双绝者二与一
性其体元同故。
▲寂照互融者二亦无二其用常合
故即寂而照下示互融之相也此性觉妙明本觉明
妙有似璎珞经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但彼二句分
对因果俱约修说今唯显性是故互融问以妙明为
寂照其有證乎答智者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
名观荆溪云止体静观体明故知寂照即静明静明
起第二卷¶ 第 731c 页 X11-0731.png
即妙明也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明皇注云人生
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若常守清静解心释
神变照正性则观乎妙本矣此岂非以妙为静耶秪
是本性之觉妙明互融者荆溪云若知烦恼及以生
死本性清净名之为寂本性如空名之为照。
▲髣髴
者谓见物未谛相似之貌也夫藏性希微本绝言象
非佛智眼莫能究尽如上所解且销现文未敢言其
明了故云髣髴在兹。
▲辞异意同者当以二句次第
配之一一句中皆有三义。
△二富楼下答。
△三佛言
下研现解又二一问。
▲注次问则别者且孤山以妄
为觉既释上句云为是觉体不明将何以辨虚妄分
别称为明觉耶长水以他为觉亦释上句云为复觉
自不明又何以知由觉他明明与觉异名为明觉耶
若如二师所解并须于经更添句逗方显其义斯由
不晓上句中觉字是修非性故释故句曲成巳意耳。
△二富楼下答。
△四佛言下显正义为二一通示真
妄二别示迷悟初又二一真觉非妄明。
▲注无明尚
混者从分證巳还皆真妄相混故。
△二性觉下真明
生妄觉。
▲经妄为明觉者明觉二字俱通能所注中
为令易解一往分之。
△二觉非下别示迷悟分二一
迷真故妄相忽生二悟真故妄相永寂初又二一略
示二广显初又二一立妄法二示妄相初又二一立
能所。
▲注然有二义下一约悟二约迷应知迷中未
圆修时则无理智悟中未极證时必兼惑。
▲相涉于
起第二卷¶ 第 732a 页 X11-0732.png
立法立修二义者问不空如来藏为二义俱取为但
取立法耶答正取立法旁通立修以修有智行因果
亦属□□不空至因果泯亡方显本性空如来藏。
△
二无同下立境界。
▲注资中下彼云炽然成异即业
相因异立同即转相无同无异即现相云云孤山下
彼云异即六道执有同即二乘执空无同异即菩萨
取中此九界执秪是一根本无明冥具此事耳云云。
▲
不韪者左传息侯伐郑犯五不韪杜预云韪是也。
▲
若论三细者起信云无明为因生三细一无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
不离因故二能见相以依不觉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三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
斯由下论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
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今云而分三相
者以三细属梨耶故藏法师疏引楞伽经以七识染
法为生灭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此二和合为阿
梨耶识以和合故非一非异。
▲六粗者疏云境界为
缘生六粗一知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受与不受故
二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
故三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
故四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起业
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业系苦相以
依业受报不自在故藏疏明三细六粗蹑前起后略
有八重一以一心为本二不觉一心成业相三能见
起第二卷¶ 第 732b 页 X11-0732.png
相四境界相五分别相续六取著计名七造业
八受报今经同异等盖由人法二执造九界业受依
正二报之相故云合是六粗境界。
▲又若以惑性所
具等者惑性即根本无明此与法性无始同体故云
须在性觉必明等二句中摄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
切法今惑性即其本也。
▲其犹下此喻理造未有事
造也苟失大涂请从良导者若谓私解失于大涂请
从旧师良者之导。
△二如是下示妄相又二一示因
相。
▲经自相浑浊者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
故云自也。
△二起为下示果相沇疏云起是动即是
风因风动摇积成世界故云起为世界动息之处即
名为静是前同相结成虚空故云虚空为同彼无同
异真有为法即前无同异相结成有情含藏识也今
难曰起是动相意谓动相即前业相业相起风结成
世界且世界之与虚空乃三细中现相此相并由业
转而现岂可业相唯结世界转相独成虚空又以无
同异相结成含藏识者斯更不可也既将无同异
相对于现相现相即是藏识岂可复生藏识耶又若
前三结成此三经文秪合云同为虚空异为世界彼
无同异成有为法何文义之倒昧乎孤山谓由前性
中计异之心外感世界立同之心外感虚空彼无同
异心乃但中之妄执非真性无为之无同异也名既
滥真故简示云真有为法今难曰若由性计而感空
界其文亦倒且计异之心岂不感空立同之心岂不
起第二卷¶ 第 732c 页 X11-0732.png
感界以六道二乘皆迷妄有空依空立界故又则前
同异二心既感外相无同异心那无所感乎纵巧销
其文终非经意故集解中斯皆别释或曰狂简试为
裁之。
首楞严经集解熏闻记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