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宋-怀远卷二

卷二 第 94b 页

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二
长水沙门 怀远 录

九通释名题中初正题然此一题凡二十字有唐梵
具通别梵言摩诃此云大佛陀云觉乌瑟尼沙云顶
此之三字即总指性净明心为一经正体也心性虽
离名相为益物故须立强名夫名能召法寻名可以
识体譬如因指可以见月又经云俗谛有名无实义
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今谈实谛立乎妙名其宜者
哉法性常住周遍含容曰大下云空生大觉中如海
一沤发本有灵知曰佛下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等
本具出生妙用曰顶下云不动道场遍能含受十方
国土此直指一心法体本具三德妙常是心佛众生
之本性一切诸法之亲依是妙定之所显是现化之
元基湛寂明圆常住平等包万有以无馀吐十方而
发现众生迷故目前不辨日用罔知华严云法性遍
卷二 第 94c 页 X11-0094.png
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馀亦无
形相而可得下经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又云无始
菩提涅槃元清净体由是迷之即为生死为烦恼为
结缚悟之即为菩提为涅槃为安乐解脱名秘密藏
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能超绝二死故以顶
对解脱然此三字须约修性离合释之若约性者即
离义谓本有三种三理元遍为性三也从如来下即
全性起修如来密因修證即妙三观为三般若菩萨
万行首楞严即妙三止为三解脱即修六也故不二
门云离谓修性各三然此九法三三相冥秪是三法
三无别三体即是一九一难思方彰秘妙故我如来
四十九年说教盖为开示众生此之心性故下斥云
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
故受轮转故知一经首题只是总明三法如是我闻
巳下即是别明三法若得此意一经之旨思过半矣
若以大佛顶三字自论修性者即是合义大即性德
法身佛即修德般若顶即修德解脱修性融通不思
议一名大佛顶不二门云合谓修二性一如来巳下
即是别显圆顿修證之相以此二义释之理无不尽
问长水何得不作此释答文异义同寻疏可解(云云)
梵云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即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上冥下显三身备矣梵语散脂醯都斯云密因约教
则秘密首楞严但处心诵持自然成德约行则圆修
定惠非五乘七方便所知故曰果因又密是三德果
卷二 第 95a 页 X11-0095.png
因即圆定惠修圆定惠趣三德果故曰密因然初心
能了森罗万像即空假中皆是自巳心性故曰密因
然则见有自巳早隔十山岂况更存心外之法如斯
体达至近至妙一经宗旨无出斯也涅槃云复有一
行名如来行。

△修證者修圆因證圆果也。

△了义者
称实究竟之谈非是有馀覆相之说。

△菩萨者具云
菩提萨埵此云大道心众生上求大道下化众生。


万行首楞严者由修妙定万行自圆达事实相名事
究竟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经即通
号通一切故然具教行人理(云云)七种立题此从人
法得名孤山以顶字为喻即具三为目。

疏二初总显意经有下假设难意云下问名中备显
五名一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二名救
护亲因度脱阿难入遍知海三名密因修證了义四
名大方广妙莲华王五名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何故
题中不说大方广妙莲华王及救护亲因入遍知海
之二名耶谓该下释通也所以但合三为题者谓该
教等诸法足故了义教也密因修證万行首楞严行
也如来菩萨人也大佛顶理也万行等因也如来佛
顶果也了义为显首题严为密又咒辞名密今经是
法华后说所谈教等圆妙与法华不殊教即惟有一
乘法无三及二行乃即观之止解脱难思人则分證
极果如实遍知理则法界中道性德含容因之与果
诸法实相显即无覆无遍密乃惟圆无外如斯八法
卷二 第 95b 页 X11-0095.png
玄妙览者足见幽深。

二别释中。

△义含者经中虽无理果为大佛顶文而
有理果为大佛顶义。

△明指者既云三摩名大佛顶
岂非称行为佛顶耶既云佛顶神咒岂非以教为佛
顶耶。

△悟修无妄者由分明宣示令所行如所说也
又不历僧祇获法身即悟修也销我亿劫颠倒想无
妄也。

△寂照含空者藏体寂而常照含育太虚岂非
理有大义性觉妙明岂非理有佛顶义耶周遍法界
即果有大义。

△明极即如来即果有佛顶义也。

△至
极无上者如上教理行果四法皆至极无上也。

▲二
若以下全约理法配体大即常住心体也起信云摩
诃衍者一法二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
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灵照
等者心体本来灵明鉴照无有九界染碍之法故曰
绝诸妄想。

△自性显照者当体鉴觉故起信云所言
相大者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谓自体有
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清凉不变
义常乐我净义等。

△随缘现益者即体具性德无方
妙用也随彼根熟众生现真应二身作冥显两益故
起信云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诸佛所师之法者无一佛而不依此證菩提也经
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二。


如来下配下诸字。

△显了宣说者无覆相故。

△究竟
利他者拣三无二有故又不令得权小之乐故然此
卷二 第 95c 页 X11-0095.png
八字即显圆人圆行圆理圆教即天台四一之义也
(云云)

△诸菩萨下约因修配后八字此定为诸三昧
总领能摄一切行故故曰万行首楞严疏引下经双
證上义也下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巳成就现在诸菩
萨今各入圆明。

次广释中初标。

△当体者非是形对小法而受大称
涅槃云譬如虚空名为大空不因小空名为大空涅
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此是绝待之大故曰当
体受称佛出无增佛灭无减曰常十方无外曰遍。

二释中初释名。

△拣小名大者彼欲拣异小乘故曰
大乘百法论今言大者体性周遍无不含容非生非
灭无去无来不挂唇齿不涉有无但以别无名目强
受大名故起信云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毕
竟平等不可破坏惟是一心故名真如。

▲二显义。


竖穷三世者世是迁流造作为义但是有为皆被三
世所迁今此常心穷彻三世而三世莫之能易。

△惟
此先于诸法者依此建立诸法也下云一切因果世
界微尘因心成体。

△今经常遍者下云常住真心性
净明体又云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又云失
汝元常故受轮转又云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又
云无为起灭等即常义也又云妙性圆明又云清净
本然周遍法界又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
点太清里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此皆遍义
也。

△仍具三义者体相用也性即体净即相明即用
卷二 第 96a 页 X11-0096.png
又无始菩提即相涅槃即用元清净体即体诸可例
(云云)

释佛顶初标。

△佛即觉也。

△顶即究竟也故曰佛顶
究竟觉也。

▲初。

△本觉绝妄想者体既本来灵鉴即
无无明暗昧无暗昧故绝诸妄想之法也此则本来
清净非适今也故起信云从本以来不与妄染相应
即空如来藏亦名自性清净心等。

△具足无量功德
者本具性德三千之法也即起信自体有大智慧光
明义等名不空如来藏也寂故空藏照故不空藏寂
照不二二藏体一名为本觉。

▲二。

△始觉依本觉有
不觉者觉性本明由不如实知故忽然念起即成无
明无明不觉也。

△依不觉有始觉者若无不觉无明
何有始觉可得良由不觉流浪生死内假本觉资熏
外由知识教道从此悛迷成悟乃彰始觉之名论云
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后念令其不起即始觉初起也。

▲三。

△究竟觉始本不二者谓极果之时惑障都尽
智照无用遂合归体名究竟觉。

△藏性显现时者即
前本觉藏性由始觉而究竟显也。

▲三结。

▲二约现
事释既因佛顶放光而说教行故以现事目教行也
三释如来。

△如者常也。

△来者合也即始觉智合本
觉理故曰如来此报身如来然有三身若云无所从
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法身如来若云乘如实道
来成正觉即报身如来若云从真如海中流出即应
身如来三身相即方是圆谈今虽约报上冥下应三
卷二 第 96b 页 X11-0096.png
身足矣。

△下说教行俱约诸佛者下云即时如来从
胸万字涌出宝光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又
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又云十方普佛世
界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汝欲识知无上菩
提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等又云十方薄伽
梵一路涅槃门斯显一心一智佛佛道同也。

四释密因约行中。

△具空假中者以此定是不思议
妙三止一体真止是即空二方便缘止是即假三息
二边分别止是即中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一二三
而一二三不可思议止即是观名偏意圆故也斯圆
三止圆照二谛空即三谛俱空一空一切空假即三
谛俱假一假一切假中即三谛俱中一中一切中非
谓先空次假后中故曰即是一心此定成时五眼三
智一念开发故龙树云三智一心中得。

△非纵者不
同点水之纵。

△非横者不同烈火之横。

△不并者非
合也。

△不别者非散也。

△诸佛同此法门者过去诸
如来斯门巳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等。

五释修證。

△缘即缘教作理比度生解未能亲證三
德密藏即是地前菩萨唯识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
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真即分破无明亲證
密藏依真如实理而修名为真修即地上巳去菩萨
也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
二取相故然今疏中且约一代佛经总说故以地上
地前对一修也若的就今经所论即前二渐次为缘
卷二 第 96c 页 X11-0096.png
修从第三渐次證法忍去为真修也天台圆教住前
为缘登住为真地住至等觉皆名分果惟妙觉名满
以远离微细无明故。

△所修所證俱大佛顶者因果
俱法界也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
亦诸法实相。

△如观音圆通者下云初于闻中入流
亡所乃至空所空灭即缘修寂灭现前即真修。

六释了义。

△了义者显了宣说也又了者究竟也即
究竟称实说也。

△覆相者隐覆真实之相而不显谈
也如般若经始自色心终于种智一向遣荡若今经
则节节明示真实如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
体又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又云其性真为妙觉明
体又云菩提涅槃元清净体等尽理极谈更无隐覆
也。

△胜义中真胜义性者胜即空义也于空而见空
实性故曰真胜义性也。

七释菩萨。

△具多义者以此妙定具一切定是故修
之则无行不备。

八释首楞严中初翻名。

△究竟坚固者修此定时五
蕴三科一切事法咸即实相故曰究竟不为烦恼动
乱能尽微细无明故云坚固。

▲二释义。

△观法如幻者
得如幻三昧也了九界法绝待如幻故。

△于法自在
者即王三昧为诸三昧总领曰王不为六尘烦恼染
缚曰自在一切众生为法所缚故于法不得自在下
云从无始来迷巳为物为物所转若能了物则于法
自在下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二殊胜者于同体
卷二 第 97a 页 X11-0097.png
法性起慈悲二德也下云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
觉心与诸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六道一切众生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佛母者诸佛皆依此修也。


莲华者离染清净然并妙定之异名也。

▲初正出体。

△此三昧偏就妙止得名是解脱故以寂用为体既
是圆妙三止必须寂照常俱岂不即是妙三观耶观
即般若德即照用为体故知慧非定则无以穷其照
定非慧则无以深其寂寂照相资方尽其妙。

△染净
都尽者染即六道凡夫净即三乘贤圣今融九界咸
会实际故曰都尽又九界为染佛界为净形对染法
故说为净今九界之染既亡佛界之净亦遣。

△净用
显者成圆明净妙也。

▲解能诠初。

△就事释法者任
持自性轨生物解也苟非能诠住持所诠义理莫显。

△诠显性相者诠辨理事分明令众生亡其相而会
其理也又相即性故诸法绝待性即相故法法摐然
举一全收自在无碍经能持义令不散失似线贯华
无飘散也。

△不颠坠者由经说故知恶堕苦知善受
乐故无颠坠三涂二死之患也。

▲二约理释初惟就
藏体释心性在缠出障无增无减曰常凡圣通为体
性曰贯含容具足色心染净之法名摄论云是心即
摄一切世出世间法二遍一切法但于一切物上起
解悟心即为经也如古人见桃华而悟道因担柴以
达性但取得意入解便名经也。

△亦具四义者良由
理具方有事用理既具四事亦必然如水具德波亦
卷二 第 97b 页 X11-0097.png
具也若以义点示者但能于一切物上生于解心名
法世间相常本无去来曰常于事达理见法实际曰
贯一色一香三千具足曰摄是知法法法尔具四故
得手不执卷常读是经矣。

▲二别号初释印度。

△月
邦者又彼国贤圣继兴如月照世也。

△中印者彼国
北背雪山画野分邪七十馀国统论其要惟五印土
今拣馀四故曰中也。

△或翻为不至者此国兵马强
壮所有怨歒皆不能至或翻为善胜亦云无害。

▲二
释道场。

△施无厌者此龙能兴祸福凡有祈求雨水
皆蒙殊应人感其恩施多宝物于池以报龙也。

△缉
兴者自佛灭后六朝帝王相继兴建也。

△六帝者一
帝日王为恋佛故造伽蓝二觉护王又造南伽蓝三
三如来王建东伽蓝四幻日王又于北造寺五金刚
王造南伽蓝六中印度王又造伽蓝。

▲三释灌顶。


五部者以彼土密言凡有五部一东方金刚部阿閦
佛为部主二西方莲华部无量寿佛为主三南方羯
磨部不空成就佛为主四北方宝部宝生佛为主五
中央灌顶部毗卢佛为主。

三译人。

△中宗者隋封高祖为唐公因号大唐自高
祖至景宗凡二十二主总合二百八十九年中宗即
第五主名显即高宗第七子也。

△乙巳岁者是载岁
星次于乙巳也。

△般剌密帝亦翻为极量。

△四方各
有名者南曰象东曰纪西曰歒低北曰译今言通四
方语曰象胥者善四方语者别受象胥之号也。

△正
卷二 第 97c 页 X11-0097.png
谏者以正道谏君也汉时名谏议龙朔改为正谏至
中宗时复名谏议也。

△二省者中书省门下省也。


润色者以其才力润饰使语言流美理味焕然也。


乌长国者具云乌长那此云苑昔轮王之苑囿也。


弥伽释迦正云弥伽烁祛或翻为云峰。

十别解文义疏二初分科。

△准常三分者始自道安
法师判一代佛经总为三分即初中后三善也初善
生人信心即序分彰说法之由致中善生人慧心即
正宗分畅本意之玄门后善生人传心即流通分继
遐方于万古此之三分冥符西域今古同遵也从如
是我闻至归来佛所即序分从阿难见佛顶礼悲泣
至不恋三界是正宗分从阿难若复有人至作礼而
去是流通分。

二随释经分三段初序分疏二初分文二随释二初
證信序二发起序。

△證信者六成就也显说听时处
一一分明以證非谬令物生信故亦谓之通序经经
皆有此言故或云经后序以佛说时未有至结集时
方安立故然亦可谓之别序以经经如是等言茂深
异故。

△发起者则以事相表示发起正宗法义也或
曰别序谓经经发起别故如法华放光金刚乞食涅
槃劝人令问等或云经前序谓佛先自发起后方说
故或曰通序以经经皆有发起故。

證信疏初立由。

△由阿难问者谓佛将欲涅槃倚卧
双林告阿难言吾今背痛阿难闻语知佛涅槃闷绝
卷二 第 98a 页 X11-0098.png
愁恼有尊者阿泥楼豆(即阿那律阿难堂兄)告阿难言汝是持
佛法人且须裁抑如来今日即有明日即无汝当往
问后事阿难言何谓后事阿泥楼豆教问四事阿难
如教往问一问世尊在日以佛为师世尊灭后以谁
为师佛令以戒为师二问如来在日依如来住如来
灭后依何而住佛令依四念处住三问恶性比丘佛
自调伏佛灭度后如何调伏佛令梵坛治之四问遐
益后来理宜结集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佛令安如是
我闻等言故云由阿难问佛令置之。

▲二立意。

△断
疑者谓佛灭后诸阿罗汉各欲涅槃诸天王等心自
念言众生有病谁当治者即礼大迦叶足白言大德
知否法海欲竭法船欲破法城欲颓法幢欲倒当以
大悲建立佛法于是迦叶受请诸圣弟子得神通者
皆来集会共一千人唯除阿难馀皆罗汉迦叶牵出
阿难苦言清净众中结集法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
仍备举阿难六种吉罗之罪阿难惭耻一一忏悔求
断结使靡不精诚朗然大悟三明六通作大罗汉却
至窟中礼僧足巳大众乃请阿难升座结集才升座
巳未发言间感得自身相好如佛于是大众遂起三
疑一疑他方佛来二疑如来重起说法三疑阿难成
佛才唱如是我闻等言三疑顿息。

△息诤者同是罗
汉德业颇齐若云自言理宜喧诤才言我从佛闻即
息诤也。

▲异邪者外道经首皆云阿忧阿忧表告今
云如是等言即异邪也。
卷二 第 98b 页 X11-0098.png

二科定经文初说经时处。

△经如是者所传之法也。

△我闻者能传之人也。

△一时者机理契会之时也。

△佛者说教之主也。

△在室罗伐城者说法地也向
下与大比丘众等即同闻伴也然此六事亦随五教
不同且就今经。

△如是者众生一念即佛为如三科
七大无非中道为是如此如是是信圆融一实如是
也。

△我闻者我有四种谓我我我无我无我我非我
非无我闻亦四谓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不闻
今经即以非我非无我不闻不不闻为我闻也圆人
了我即空故云非我即空而假性具宛然故曰非无
我即中道妙义也不闻不不闻者谓不闻不不闻即
中道妙闻也又我即是闻以能闻所闻俱法界故故
使我外更无能闻耳根也所以但云我闻。

△一时者
亦五教异今取不思议一时也所谓非一非一切而
一而一切即中道双非双照也。

△佛者即应之法身
佛也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以应即法故说即
无说法即应故无说即说得则非说非不说事则而
说而不说若得斯意即于应身能了三身圆妙。

△在
者内住首楞严妙定迹住伐城精舍。

疏初释如是二初合释佛地论即阿难海与文殊结
集诸大乘经也故云传法菩萨然有四种阿难一贤
二持三典藏四海贤即结集小乘持与典藏对始教
海即终顿圆也然人秪是一随教而立四名也。

▲初
约人释。

△肇即肇法师也。

△顺则师资者信则师承
卷二 第 98c 页 X11-0098.png
资取其道不信则不师禀也。

▲二约法释如者䐇合
之辞是者无非之称故云永离过非曰是。

▲二就此
经克性说。

△不动曰如等者若有生灭不可名如良
以藏性无动故得名如若有虚伪则不名是唯真实
故方称曰是。

▲二会妄说。

△一切诸法本空无生灭
等者下云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
随处灭尽乃至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净
名云弥勒如草木如等。

△离一切等者约遮照解是
也遮故离相照故即是遮照同时中道方显。

▲更有
馀义者注法华云如是者感应之瑞也如以顺机受
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
应故言如是长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约佛明三世
诸佛共说不异名如以同说故称是二约法明诸法
实相古今不易名如如如而说称是三约僧释阿难
所传望佛本教不异名如永离过非曰是等。

释我闻初释我。

△假者谓于五蕴身上假立我称要
别自他。

△遍计者凡夫计身为我计诸法为我所有。

△外道宗计者各宗邪见为我也即十八种九十六
种等备在止观净名。

△非邪慢者异外道故非邪异
凡夫故非慢。

▲二释闻。

△听受者根境识三和合声
在可闻处方为闻也若约瑜伽须具八缘方得成闻
谓根境识空种子染净分别作意。

△废别者耳是身
之别废耳之别从身之总故曰我闻。

▲二约空宗释。

△不坏假名者缘生之俗存故有假名也。

△不闻闻
卷二 第 99a 页 X11-0099.png
者达无闻故曰不闻不坏俗故而闻也。

▲三就法性
释。

△非一异者非一故根境历然非异故能所泯绝
即以中道妙耳闻第一义谛法故曰真俗无碍也。

三释一时总言一时盖不约四六十二等时亦不局
成道以来若干年月等时但取根熟众生能感于佛
佛即应之为说说毕听终为一时也肇公云法王启
运嘉会之时。

▲二出体。

△一言略周者但举一时之
言略可周足。

▲三通妨。

△时分延促者此土四时西
但三时又此十二彼六时等天与人间延促可知。


二据实释。

△心境泯者泯亡也能所都亡翛然无滞
也净名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理知融者闻法之际亡情与法性妙理相应若以
缘心听法非得法性。

△凡圣如者心冥平等之性故
得凡圣皆如净名云众生如诸佛如等。

△本始会者
始觉合本觉时摄用归体名究竟觉故曰会。

四释佛初正翻名。

△觉了真妄性相者了真本有达
妄本空诸法皆空性也诸法缘生相也真心虽体无
一物而体不空即了性也虽随缘成色等相而体非
色即了相也真俗两亡中道究显故名究竟觉也。


二广辩相初约三义释。

△自觉者觉知遍计依他如
梦幻如空华独显圆成实性也。

△觉他者悟知十界
依正与巳无异。

△觉满者自他俱究竟也。

▲二佛地
下引十义十义中有自他法喻等。

△具一切智即根
本智。

△具一切种智即后得智。

△出所知烦恼二障
卷二 第 99b 页 X11-0099.png
即二智所亡惑也然三智配对又别即一切智为空
智断烦恼障道种智为假智断尘沙烦恼一切种智
为中道智断无明随经论配释(云云)

△诸法性相者
义如上释又诸法性相即性相二执也计一切法从
自生从他生自他共生无因生此四名为性执推捡
四处皆无生故名为性空若计有此空可得名为相
执推捡此空亦空名为相空。

△如梦觉即自行果圆。

△如华开即化他功着。

五释处所初总指。

△祇桓者梵语也若作方言释者
应法师曰桓即林也即祇陀太子林也以古桓字与
园字同用也。

▲二别解初释伐城。

△举城者拣南憍
萨罗国也。

△丰解脱者多五通仙人得道故名解脱
也。

△就胜易彰者城有胜迹易彰明也。

▲二释祇桓。

△战胜者即生太子时王与外国战胜也。

▲三释精
舍。

△精舍者非粗暴者所居故曰精舍。

△须达买园
等者须达即波斯匿王臣其家巨富为儿娉妇至王
舍城寄止珊檀那宅其家中夜而起辨诸肴膳须达
问云大士欲请谁耶答云请佛须达闻巳身毛皆竖
问云何等名佛答云汝岂不闻释种太子号悉达多
舍父出家无师自觉贪恚痴尽得大菩提号之为佛
须达云善哉大士所言佛者今在何许答云在伽蓝
陀竹林精舍时须达多一心念佛天忽大明犹同白
日寻光遂至佛所头面礼足世尊即为如应说法得
须陀洹乃请佛云惟愿临顾至舍卫城受我微供佛
卷二 第 99c 页 X11-0099.png
云颇有精舍容受我否须达云若见垂顾便当营辩
世尊默然受请时须达遍观何处堪起精舍唯祇陀
林最好安立告祇陀言我欲建立僧坊惟仁者园堪
任造立祇陀戏言应以真金遍布其地园即可买须
达便欲取金祇陀云我园不卖云何取金时首陀天
化作断事人云王既许卖决须与也于是取金唯五
百步金未周遍祇陀云无上法王真实无上致使斯
人轻宝如是语云金未遍者请于此处造立门楼使
佛经游园中林树是我施之兴功七日一时周备即
执香炉请云唯愿受我此处佛与大众如展臂顷至
祇陀园今于此处说佛顶经也。

二引众同闻疏三初总叙天龙八部即说咒处明也。

△八部者一龙二神三夜叉四乾闼婆五修罗六迦
楼那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王臣菩萨发起中说
盖译人巧互其文也。

二科分。

▲三随释经文二节初声闻众初标类举数
二初释标显四初释疏与字然大释论以七一释与
字与者共也共一处时戒心见道解脱比丘及佛共
此七一故言与也然今七一亦不与法华前经同以
是开显之后唯共祇洹精舍处共最后无范时共大
乘中道戒共常住真净心共圆融无漏见共三德涅
槃道共一不思议解脱故曰与也。

▲二释大。

△内外
者内即三藏教文外即四韦陀典。

△九十五种者外
道有六师每一人有十六法以十五法教十五弟子
卷二 第 100a 页 X11-0100.png
师资合论有九十六内一道实故云胜出九十五若
以小衍相对以衍为正以小为邪今经圆实亦可云
胜出九十六种又七方便人恭敬故云大通达权实
性门故言多于圆实众而为上首故云胜。

▲三释比
丘。

△离邪正命者邪即四邪五邪四邪者如净目女
问舍利弗云汝食净否答云净净目云下口食耶答
云否乃至问仰维方食皆答云否舍利弗言姊我不
堕是四种不净食中我用清净乞食活命净目因闻
清净法食欢喜信解得须陀洹五邪者一作现异相
二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供
养以动人身。

△正命者不问净秽于食等者于法亦
等也如是乞食名乞士众。

△又怖魔者发真归无能
隳裂魔宫故曰怖魔。

△七支者身杀盗淫口妄言绮
语两舌恶骂也。

△九十八使者即见思烦恼也约三界
四谛见惑有八十八颂曰苦下具一切(即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
见取邪见戒禁取也)集灭离三见(即身见边见及戒禁取也)道除于二见(只除
身边二见四谛共有三十二使)
上界不行恚(上色无色二界各除四使瞋惑每界但有二十
八使)由是三界共有八十八使见惑此在见道门中顿
断即證初果又三界共有十使思惑欲界具四(贪瞋痴慢)
色无色各三(贪痴慢也)故见思合九十八也又若就今经
应以九界烦恼即是菩提妙用元心无恶可破故名
破恶。

▲四释众。

△说恣者说戒自恣也。

▲二释举数。

△五人者陈如頞鞞跋提十力迦叶拘利太子。

△三
迦叶者优楼频螺在火龙窟有徒五百那提在象头
卷二 第 100b 页 X11-0100.png
山有徒三百伽耶在希连河有徒二百。

二总叹行德疏总指。

△三漏者欲漏有漏无明漏也
谓欲界四谛下各具贪瞋等十使烦恼合四十使除
四使痴但三十六修惑于六根本中亦除一使痴但
有五(六根本即贪瞋痴慢疑邪见也)见修合论有四十一名为欲漏
又色无色界于前四十一使名除五使瞋(见惑四使修惑一使)
每界但有三十六二界合有七十二使名为有漏三
界共有十五使痴名无明漏共有一百二十八使见
思此约大乘说小则如上九十八使由兹造业漏落
三界然疏解罗汉三义且约小说若称今经应云害
无明贼不受变易生应受十界供。

△此皆无疑者
然罗汉有三一时解脱即信行钝根待时及众缘具
方解脱故然有二种一慧解脱是人因中偏修性念
处观不得灭尽定二俱解脱是人因中修性念及共
念处观得灭尽定二不时解脱即法行利根此人不
待众具随欲进修即得解脱(亦如上二种人得定不得定异)三无碍
解脱即闻佛说三藏教法修缘念处观发四辩才能
具一切罗汉功德然若称经实谈应遍解权实教文
决定无疑名大罗汉。

▲二别叹疏。

△从佛口生者从
言教生也。

△从法生者从理作意之所生也。

△得法
分者受用无漏法财也。

△二十五有此出涅槃经超
地狱有得无垢三昧超饿鬼有得心乐三昧等总即
欲等三有然有界内分段三有界外变易三有如华
严说阿僧祇香云即变易欲有百千禅定无量心尘
卷二 第 100c 页 X11-0100.png
即变易色无色有细开即二十五有所谓四洲四恶
趣无想及那含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须超变易
二十五有方称善超。

△不为界系者不被三界业惑
缚也。

▲二叹利他五。

△无利不现者即竖入实报方
便同居横遍十方诸刹随彼彼根一一现益也此经
诸大声闻巳證三德故能应物现形也照而常寂故
不损灭定寂而常照故现诸威仪。

▲二智堪遗付。


随从者常从如来转大小权实法门广大利物故于
今经堪可遗付也。

▲三戒可遵依。

△断割重轻者十
方僧物招提之物或犯罪心境一一皆能决断判割
体用轻重使织毫不滥或此开彼遮等无不明白也。

▲四定能现化。

△化复作化者入无记化化禅于化
体上复化种种形类皆如幻也。

△令彼度苦即除报
障业即业障惑即烦恼障。

△内秘外现者即内秘菩
萨行外现是声闻其实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方为至
说。

▲五结悲济无尽令脱分段变易二生死苦令證
菩提涅槃二无上乐故云脱苦得乐。

三列众上首疏。

△六菽即豆也。

△胡豆即菉豆也。


大膝者膝盖大也。

△佛令立论者汝若论胜甥可还
汝遂立云一切论可破一切法不忍忍安也佛问汝
见忍否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乃云沙门著我于
二负中从兹负愧低头得阿罗汉意云我答忍即违
自宗以我立云一切不忍故若云不忍如何破他于
是心调柔软得法眼净。
卷二 第 101a 页 X11-0101.png

二缘觉众然有独觉缘觉独觉生无佛世然有大小
不说法名小说法名大缘觉亦然以利根故不须制
果能断正使兼除习气也。

△不叹德者皆为机设自
有希高慕远沾迹扬名即以多知识引之自有藏名
隐德退让为怀即以少知识引之也。

二发起序疏二初指诸经。

△放光如法华般若法华
云放眉间光照于东方万八千土般若云尔时世尊
放六百八十万亿那庾多光等。

△微笑者报恩经尔
时如来熙怡微笑。

△乞食金刚经尔时如来食时著
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等。

△入禅如光明经是时
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等。

△自唱位号如梵网经
我今庐舍那方坐莲华台等。

△劝人令问即涅槃云
普告大众大觉世尊将入涅槃若有所疑今悉可问
等。

▲经四初夏制圆成众求密义。

△自述等者违犯
禁戒述不自知恣任众僧举其过失此则内表无私
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曰自恣又自陈三
法之词恣举七聚之罪欲令知过必改省巳增修皎
洁尸罗凝清律海故也自恣凡有二种五德一举罪
五德谓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损
减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二自恣五德谓不
爱不瞋不怖不痴如自恣不自恣然自恣通三日七
月十四十五十六又修道安乐亦通延日自恣可延
至八月十五日(云云)菩萨三释初全约所求觉果所
度众生以得名即全取他名有财释次则分取他名
卷二 第 101b 页 X11-0101.png
有财释第三。

△觉悟智者分證真故。

△情虑识者惑
未尽故即依主释。

△限内者九旬中也。

△将求密义
者文通两势一则恣决心中所疑故曰密义二众来
咨求法义意在欲闻楞严了义法也。

▲二教演真乘。

△非禅不慧者夫欲说法先须入定从定起说言无
谬也。

△为后轨者释难也或曰佛常在定何用入禅
答云要作后人轨则也佛有所为皆效效故金刚并
缘入对面等。

△无量义为一乘本者欲显一乘先说
无量义法谓从一法生二道(顿渐)三法(三乘)四果(四位)故一
无别一即无量而为一故以无量为一乘本如净名
先说普集经等。

△必有经目者但云深奥略故不言
也。

△迦陵者具云迦陵频伽此云好声。

△仙者褒之
也如云佛仙神妙等。

△卵壳者(苦观切)初出在[歹*需]时也
或苦角切(云云)

△最胜者苑法师经音金匮中云如
来声有八胜相一极好二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
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

△妙吉祥者一切天人亲近
供养即获一切微妙庆瑞之事此菩萨是南天竺憍
萨罗国梵德婆罗门子尼拘树下左胁而生生即能
言相好如佛有七宝盖行住随身又西域记云此菩
萨生时有十种吉祥之相一光明满宅二甘露垂庭
三地涌七珍四地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产龙豚
七马产骐驎八牛生白驿九仓变金粟十象具六牙
或翻濡首以河沙功德濡润法身之首也此菩萨在
此方欢喜世界作摩尼宝积佛又是七佛祖师。

△无
卷二 第 101c 页 X11-0101.png
私不伏者此显众咸心伏也若言伏而心不伏者非
真伏也礼云畏而爱之郑玄云心伏也。

▲三王臣请
供。

△斋者吾教以不过中食为齐齐者齐也齐其身口
故。

△羞者熟食也波斯匿亦翻和悦。

△忌举吉事者
于是之日不乐歌也礼云哭日不歌。

△讳避其名者
体以卒哭后讳名也。

△宫掖者汉书曰朱虚侯章从
勃请卒千人入未央宫掖门注云非正门在两旁若
人之臂掖法苑珠林音义云掖者庭也。

△策掖者扶
助之人也即宫娥内官之类也。

△十德一姓尊谓三
皇五帝之裔左貂右蝉之家二位高辅弼亟相监梅
阿衡三大富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四威德严霜隆重
不肃而威五智深即[月*匋]如武库权奇超拔六年耆苍
苍棱棱物仪所伏七行净即白圭无玷所行如所言
八礼备节度庠序世所式瞻九上钦一人所敬十下
敬四海所归韩子云重厚自居谓之长者。

△三品居
财者居财百亿上十亿中一亿下又守道下别约慈
恩解居士也玉藻云居士锦带郑氏注云道艺之处
士也。

▲四庆喜无斋循乞二初归园无请。

△不随佛
受别请者佛召阿难为待者先从佛求三愿一佛以
故衣施我听我不受二佛受别请听我不随三听我
出入无有时节佛赞阿难善哉具足智慧预见讥谦
恐人云为衣食故给奉如来出入若有时节即不能
广利四众也又具八不思议一不受别请二不受故
衣三未断诸漏入王宫见诸女人而无欲心四侍佛
卷二 第 102a 页 X11-0102.png
左右不尝失时五佛说三藏教法一历耳根曾无遗
忘六未得他心智知佛入禅出禅七未得愿智而能
了知他人现得四果后得四果八能请说所未闻法。

▲初正行平等以乞食。

△日初分者涅槃明四分初
诸天食时即丑寅卯时二人法食时即辰巳午时三
畜生食时即未申酉时四鬼神食时即戌亥子时今
取初分人家正炊爨时故易得也。

△色与体量应法
度者色即薰作绀青之色或赤黑色体即瓦铁也量
即上三斗下一斗半中可知也南山云此姬周之量
若唐则上者斗半下者五升。

△乞食十利者一为摄
受诸有情故二为次第故三为不疲厌四知足五为
分布六为不耽嗜七为知量八为善品现前九为善
根圆满十为离我执故。

△刹利旃陀者略举初后以
摄中间二姓西国凡有四姓一是婆罗门此云净行
即守道自居二刹帝利此云田主即君临奕世三毗
舍此云商贾即货迁有无也四首陀此云农人辛勤
稼穑者。

△田主者即贤劫初成天降人种因食地饼
粳米男女既形各估田土学耨耕稼奸盗繁兴无决
断者遂推一人世钦信者以为民主各输税财以归
此人因号田主旃陀正云旃荼罗此云严炽恶业自
严行则摇铃持竹为自标故。

△魁鲙者魁帅也脍切
割也为屠割之主帅也仰效无遮。

△印可者因佛命
问维摩疾自述被诃故不堪任因佛印可故云佛诃
也又净名诃盖承佛意故净名诃即是佛诃也。

△猜
卷二 第 102b 页 X11-0102.png
嫌者猜疑嫌恶佛有拣择也又疑佛嫌我也。

△隍者
枯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二示遇恶缘。

△幻术
者妖法也。

△先梵天咒者指祖承也谓娑毗迦罗先
师梵天说此咒也如云某人先禀说。

△义翻本性者
谓过去有婆罗门名莲华实莲华实有女名为本性
今经又名性比丘尼约此义翻也然有三本摩登伽
经一是汉世高译为一卷二吴支嫌译为三卷三东
晋失译然三本文节大同其吴本云佛在给孤独园
晨朝食时阿难持钵乞食分卫还祇陀林于其路次
有一大池聚落人众游集其上池侧有女旃陀罗种
执持瓶器来池取水长老阿难往到其所语言姊妹
今我渴乏甚须见饮可惠少许女言大德我无所吝
但吾身是旃陀罗女若将施者恐非所宜阿难言但
时见施不宜夂留即以净水授与阿难阿难饮讫还
其所止其去巳后此女即取阿难容貌等相深生染
心乃至告母母即于舍以生粪涂地布以白带于此
场中燃大猛火用一百八茎妙遏迦华诵咒一周即
以一茎投于火中(其咒如经)乃至云若天若魔等闻我此
咒急令阿难至此如此咒巳阿难心则迷乱不觉诣
旃陀舍等。

△别解脱戒者梵云波罗提木叉此云别
解脱身口七支别别防非得解脱故。

△白四所发者
一白三羯磨也。

△形愿业体者形愿业是能发通作
无作体即所发惟是无作形即身形屈申俯仰也愿
即立誓要期于此一形至三法竟时发生于身能为
卷二 第 102c 页 X11-0102.png
善种业通二义一发动身口营为造作名之为业二
业即思业即运意也此总名作戒于正作时若淳重
心作即有一类无作与作戒齐生即作俱无作假此
二戒为因引生向后无作戒体也即三番羯磨谢后
无作戒体随生也纳在身中尽形受持此即形俱无
作谓形灭戒失也亦名作巳无作一成之后更无施
作也此之戒体能清身心革凡成圣不与色心相应
故曰非色非心非粗浮可见尘大之色亦非四蕴缘
虑之心但是要誓造心领受之功熏纳在身中以为
生善息恶之基全依色心假建立也问毕竟体是何
法耶答既云非色非心依色心假立故不可以形相
求也譬如火烧坯器令坚实可用若求坚实体毕竟
离器外别无坚实体相但有坚实功能尔或依有部
属不可见无表色为体若据结界之地地行罗刹过
之不得义亦无爽戒者警策三业止过防非也是故
持则善法恒流曰肥犯则善法不流曰羸也。

△应知
不毁吉罗者沈疏结吉罗也既本无心咒力所摄纵
然犯戒犹不为罪涅槃云药狂咒狂贪狂本业狂因
此四狂而破戒者我终不说是人犯戒况经明云尚
未沦溺岂初果人而有犯耶。

三佛垂哀救三初斋毕归园如来斋了匆匆回园意
在说咒解救庆喜淫逼之难问何不即就王宫说咒
耶答王宫说咒众有阙闻藉缘得道讵在一人由是
回宣举众咸益又上首文殊领众他适缘在斯人须
卷二 第 103a 页 X11-0103.png
至敕遣疏释文。

△生死智明者三明中一也谓得此
智明能知他人死此生彼。

△不二天眼即天眼通见
法不异故云不二又见涅槃生死一也。

△啐啄者如
鸡抱子内啐外啄如镜鉴物形对象生皆法尔也。


一放光说咒。

△百宝者表具众德也能破暗障故曰
无畏光明。

△千叶宝莲者华表权莲表实即千如权
实法也。

△佛顶无见故表体寂也。

△光明众也表相
德也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等。

△莲华是因故表
用也修行发智会理意在成就妙果故也。

△表大定
智悲者顶定也光智也华悲也莲华出水开敷见者
咸悦以表无缘大悲拔苦与乐也。

▲三遣咒往救。


见佛离欲者才蹄佛所便获三果说圆通巳增道损
生成无学也。

二正宗分疏二初总叙意。

△正请等者由兹正请正
说解行圆彰故节此去为正宗矣。

▲经阿难悲恨请
修。

△慇勤等者巳悟多闻是失故归见佛率先请行
其所请行惟是圆顿止观一实大行欲令九界众生
咸会如来藏体故示邪缘以为发起。

△奢摩他者即
体真止既是不思议止止即是观名即空观圭峰谓
之泯相澄神观起信云止者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
摩他观义故。

△三摩云观即方便随缘止名即假观
圭峰谓之起幻消尘观起信云观者所谓分别生灭
因缘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禅那云静虑即息
二边分别止名即中观圭峰谓之绝待灵心观起信
卷二 第 103b 页 X11-0103.png
云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以即一
而三即三而一故得止即是观亦观即平等故称曰
妙然奢摩他显止体之静三摩显观体之明禅那即
彰明静之不二故此三法为一经之宏要是趣理之
枢机阿难遭难良以阙是六道轮回祇由迷此二乘
缠空盖缘偏是菩萨著中实由异此圆人直至道场
即同如来秪由得此。

▲疏释叙偏失。

△入流小乘初
果也。

△极證人者始觉究竟合本觉之人也。

△极證
法者所證究竟果也。

二辩观行相中初翻名总指。

△如圆觉经者彼经云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便能内发寂静经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如来诸如
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觉知
心性及与根尘皆同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
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此方
便者名三摩钵提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
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
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二通示微妙。

△三义秪在一心者秪是一心三义圆
足实无前后亦一时体唯一法义立三名寂故奢摩
他照故三摩非寂非照故禅那举一即具三言三体
即一如是妙修方曰楞严大定故龙树云三智实在
一心中得天台云即空即假即中然天台凡有三种
三观今拣异别相通相二种观法故云即天台一心
卷二 第 103c 页 X11-0103.png
三观也。

△證涅槃三德者由修三止三观即證法身
般若解脱三德然则五眼三智无量百千三法无不
證得也。

▲二别解方便二初浅深总示。

△浅深虽异
俱方便者约解约行或圆通或所归即皆称方便也
三摩地云等持亦云正定方便为能入正定为所入
也。

▲二别解中初约解释。

△了悟发菩提心者下云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又云愿我早登无上
觉于十方界坐道场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
泥洹。

△示三观者即威德自在章中明奢摩他等三
观显诸轮即辩音章中以止为首有七一前修止后
修观二前止后禅三前止次观后禅四前止次禅后
观五前止后齐修观禅六前齐修止观后修禅七前
齐修止禅后修观观为首亦七禅为首亦七又有单
止单观单禅及圆修三法即二十五也既皆先须悟
净圆觉即是以解为方便。

▲二约行释。

△从闻思修
为方便者但取耳根顺机易入为得最初方便从者
随顺也若初心随顺闻思修而修即是方便若违而
背之即非方便也二同时大众俱欲钦闻闻所成慧
如渴饮水思所成慧如饥啖食修所成慧如服药病
除三慧成就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于是住持秘藏
受用法财如蜂采百华成蜜依蜜而活人集万行證
真依真而住。

△愿闻甘露法者喻所闻也甘露服之
不死妙法闻而常住。

△收视者合掌低头更无他瞩
也。

△反听者耳不随外声也。

△渴饮者无心睥睨听
卷二 第 104a 页 X11-0104.png
者谁暇别观。

△入语义中者意中现义方发于言今
令采义而忘言得意而舍义一览无遗可谓至妙者
也。

△踊跃者欢荷之貌悲喜者伤庆之深也。

三如来乘机广为开演疏四初指古判二明今判。


前五科开合之异者今疏妙解一科即振公显如来
藏心妙行即振公修行方便妙位即振师辩地位阶
差妙名即出圣教名殊今不明辩魔者以魔业即是
行所杂故摄在妙行科中也。

△后三段者今趣生差
别即振公趣生因果示禅境即振师陈禅那现境并
顿渐科也顿渐即禅中所问事也。

三明去取今疏不从巳判者遏巳扬人推功归他也。

△没第八者存则顿渐之外更有馀文收不尽也初
显如来藏心是开圆解失真心本妙迷不觉知于平
等中枉受轮回轮回无体即是元常故下文云生灭
去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斯之理佛若不说众生
莫知故托阿难为请以开一切群迷之圆解次明修
行方便巳去即依解发行也有解不修如贫数宝解
行相资凉池可到。

▲初中二初破阿难认妄迷真显
如来藏中五初审其初心二一问发心之始。

△同气
者书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孔者甚也怀者亲也谓
甚亲兄弟同气相连也。

△天伦即兄弟也诗云兄弟天
伦即情爱均等天然成其兄弟之伦序也又均者同
也虽是堂从兄弟情爱恰似同父兄弟一般也。

△疏
祖父相传亦名同气者虽是堂弟以净饭与斛饭同
卷二 第 104b 页 X11-0104.png
祖亦名同气也。

△修行见爱者本虽正修见爱忽生
尚为魔业又在似位见爱未亡是为顶堕(云云)

▲二
答舍爱之缘经梵言吠琉璃此云不远山宝去楞伽
山不远其山有此宝故一云远山宝者出须弥山顶
惟鬼神得之也。

△疏暗昧不明者虽有大相不分明
显著凡有七义不如佛相一佛相明好二分明了了
三不失处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俗七
随远离行。

△纯是不净者有漏色身具五种不净一
种子不净谓乘过去业识种子揽现在父母精血成
故二住处不净谓母胎中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常
熏秽故三自体不净合三十六物成故所谓外十二
即发毛爪齿眵泪涕唾垢秽便利次次有十二即十
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内有十二脾肾心
肺肝胆肠胃赤痰白痰生藏熟藏四自相不净九孔
常流不净物故五究竟不净一旦命终膀胀烂坏臭
恶狼藉不堪见闻。

△纯不净者诚不虚也。

△互生爱
欲者若男胎于母起爱作妻妇想女胎于父起爱作
夫婿想故俱舍云九处命终心皆须生爱想。

△歌罗
逻者梵语也或云羯逻蓝此翻杂秽状似凝酥此胎
中一七之称也二七名遏部昙此云疱三七名闭尸
此云凝结状似熟血四七名犍男此云凝厚渐坚硬
故五七名钵罗奢祛此云形位具诸根故六七名发
毛位有毛发爪齿生故七七名具根位五根圆满故。

△五谷者黍稷麻麦豆也。

△革者生皮也。

△展转比
卷二 第 104c 页 X11-0104.png
者以阎浮金比四天王金阎浮金犹如聚墨展转比
至夜摩天金夜摩金比迦叶身金夜摩金犹如聚墨
又以迦叶身金比如来身金迦叶身金犹如聚墨也。

△以爱舍爱者舍爱粗身反爱净质所爱之境虽殊
能爱之心匪别故圆觉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等盖
是见相实有而发其心则生灭宛尔金刚云不可以
三十二相见如来又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净
名云夫出家是无为法无利无功德是真出家出二
死家栖三德舍般若云无有如来为如来者苟能如
是无见而见无发而发始为真正发出家心也今以
爱心出家故未尽善也。

初总彰沦溺。

△佛言善哉者略赞阿难所述也虽离
粗重亦甚为难故赞善哉未为真正发心故不重言
善也。

△当知一切众生者总而言之十界无□众生
欲破阿难是妄先责一切众生意显一人既尔众多
亦然佛慈无缘广大若此。

▲初。

△迷真不知者无明
不了也以不了故全迷三德成三道故所以枉受转
回也。

△性净明体者性即法身净即解脱明即般若
意云若识性净明心即无生死相续也。

▲二认妄。


认他虚想者认者执著也攀缘之心刹那生灭非本
心源故称曰他从缘暂有当处即无全由想象而生
故曰虚想由迷不了但见随尘想象之心认为自巳
心性此心缘会即有缘散即无如此不常安得保为
真实下云若汝执吝分别觉观为自心者此心即应
卷二 第 105a 页 X11-0105.png
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等大似不
识镜体认象为镜失之甚也若知象全是镜象亦无
遗然此所明约破妄显为病重者真须打破执情拂
除群妄的指性常令是非明白然后始可会妄全真
若根利惑薄可指一念即是元常如世良医随病与
药故也。

三劝直语。

△真发明性者发明真性也山根曰礭也。

▲引證。

△同一道者无一佛而不以直心得出生死
也事直则理直也。

△脱苦得乐者脱二死苦得二真
乐也。

△向理之心无别岐路者理既惟一能向讵差
谓修无作正定离二边邪曲故曰直也。

△三心者起
信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
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众生苦故正念真如即
向理也。

△二行根者深心大悲心即是自利利他也。

▲三结益。

四问其见爱二初问。

△谁为爱乐者此正徵诘爱见
两门也前云我见如来三十二相等即是见也又云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是爱也。

△指见谬称者云将眼见也。

△三空者人法
及俱空。

▲二答。

△单牒者秪言如是爱乐不言其见。

△双指者而云用我心目。

△岂惟等者不了根识本
空执为实有即迷法空也于此计有主宰即是人我
见爱也。

△皆由根识更非他物者秪由根识妄生取
著起惑系缚不得解脱下文云汝欲识知俱生无明
卷二 第 105b 页 X11-0105.png
使汝流转生死结根更非他物等。

五辩真妄二初推妄所在七一破内中初牒前以语
意云若知心目所在二障尘劳此可伏矣或可尘劳
便是心目以染污劳累故初引他为例中。

△异生识
心居在身内意例佛心亦在身内佛眼在面例众生
眼亦复在面生佛既尔我之心眼岂不然耶。

▲二指
巳结答。

△故指浮根者根有二种一胜义根即清净
四大所造属不可见有对色二浮尘根是外四大所
造属可见有对色为胜义所依。

△四尘者色香味触
也然二种根皆二具八法(云云)

△面与身中心眼定
处者面是眼所处身是心所处。

二破初问境内外。

△计宗危者喻既见堂内外法亦
须然向下法合但见外而不见内法喻不齐所以计
宗危堕。

▲二示益安怀。

△妙庄严路者妙庄严是果
路是因由修首楞严因路能远趣庄严果海也庄严
之路尔标宗叹德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
足万行标宗也十方如来下是叹德初引例正问。


亦有众生者亦者别上之义也还更有人但见堂外
不见堂内以否。

三合喻夺破三初正夺。

△心能灵鉴内外俱缘者堂
内堂外皆能缘也或可内是缘比量外是缘现量又
心灵者汝心甚灵利于一切事靡不了知还有众生
先不见身中后方见外否。

△腑藏者五藏六腑也白
虎通云五藏即肝心肺肾脾六腑者为五藏之官府
卷二 第 105c 页 X11-0105.png
也即胃为脾之府膀胱为肺之府三焦为肾之府胆
为肝之府大肠小肠为心之府也。

▲二纵破。

△爪生
等者意云心肝在内暗密难知容许不见秪如爪生
发长等连内及外粗浮转动何以不见。

▲三反责。


必不内知者意云汝心定不能见内五藏六腑将知
心不在内也毕竟居存甚处又却见外。

△昵者近也。

▲二结破。

△境风外动者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
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等此明由境牵生
第六识也即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也然兹结破未指
此心全是虚妄者要引阿难种种推划令情尽理穷
不生倒执故也由是直至下文七处徵心之后方始
指云此非汝心等。

二破在外初正立。

△谢非立是者谢执在内之非立
今在外之是也。

▲初引喻领悟前非。

△所以者何者
意云所以此心不在内者何谓也此可立比量领前
在内之非云心有法定不在内故为宗因云不见五
藏故同喻如室外烛烛不在室故不能照室心不在
内故不见五藏。

▲二蹑喻成立今义亦可立量成今
在外之是云心有法定在外故为宗因云见外不见
内故同喻如室外灯室外灯照外不照内身外心见
外不见内。

△是义必明者此在外之义必定明白请
无惑也将请也此义决定如佛所谈了义教也。

正破初引例一多同饱问。

△抟食者可抟握故新云
段食但有形段皆可摄也。

△宿训预者论语云子路
卷二 第 106a 页 X11-0106.png
无宿诺孔安国注云宿预也孤山云凡齐经宿方食
待明相也故以宿名齐也如汉书名麦为宿麦颜师
古云秋冬种之经岁方熟故云宿麦例如守狗路马
等盖犬能守禦因是名狗为守狗也。

▲二自他殊体
答。

△躯命不同者虽皆罗汉其奈各有父母所生形
躯寿命不同也然一多之喻配合法上应随经文而
转若以一人喻心众人喻身配下则心所知身不能
觉二句意云若许一人食众人同饱即容汝身在身
外知时身亦能知又将一人喻身众人喻心将配觉在
身际心不能知二句意云若一人食时众人亦饱则许
汝身处有知之时在外之心亦知也。

▲二约见验其
相知。

△云何在外者心既在外如人自食不及他饱
应须眼见不及心知今既相知云何说言在心外耶
三破潜根中初举喻合法。

△彼根随见随即分别者
上随者任也下随者逐也意云随任眼根照一境时
此心随逐根后便起分别也。

△同喻不成者法喻不
齐也此是因明家阙量也。

△比量者须三支无过方
能成立于法今既同喻不成即不能成立于法既无
同喻即三支阙也或有宗因无喻或有宗喻无因或
有因喻无宗等皆名阙量今既喻则远近俱见法则
但见山河不见其眼故不可以琉璃为同喻也。

△不
觉随语过生者法喻不齐过也。

▲二破中初蹑喻定
其俱见。

△略牒者合云如汝所言潜根内故犹如有
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者。

△问答极成者谓道理分
卷二 第 106b 页 X11-0106.png
明两家共许故曰极成今立琉璃笼眼之时琉璃与
境俱见彼此分明许可也。

▲三纵见不见咸失。

△若
见眼者者牒计词也意云我见境时亦见其眼有何
过耶汝既云根取境时心便随根分别今却敌对显
是所分别境也。

△二过者不齐与相违过也。

四破见内初约见暗以成立。

△七窍者眼耳鼻三双
及口也初对眼不属内。

△云何成内者责破也既在
眼前云何却称为内应立量破云汝眼见暗是有法
定非内故为宗因云与眼作对故诸有对境皆在前
故同喻如色空等境凡所取境不离色空明暗色空
明三既在眼前暗亦须在前也二外台成焦腑汝处
幽室是有法(此名前陈谓之宗依)应汝焦腑为宗(此名后陈亦曰宗体须以
二句合方成体合云幽室即焦腑焦腑即幽室将前挂后将后挂前方曰谄宗)因云以同是
暗故同喻如汝所见暗。

▲二破不对。

▲初牒计夺破。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者阿难云我所见暗是闭眼
所见暗室之暗是开眼所见今如来将开眼之暗难
我闭眼之暗有甚交涉故牒云若离开眼外见之暗
唯取闭眼见暗为内对所成者。

△无执麻者勖人理
长即就也莫如愚人担麻遇金不取也。

△何不见面
者夫眼取境秪是向前今却反见身中之暗既能反
见身中亦合反见自面若不反见于面亦不反见身
中故云成则俱成破则俱破也。

▲二展转纵破四初
在空非内同他破。

△自非汝体者谓此心眼既离汝
身处于虚空自然不是汝心眼体也又亦可作身体
卷二 第 106c 页 X11-0106.png
之体谓心眼既在空中即汝现前身体即非是汝身
体也以是所见境故以无心眼故疏云二过即不在
内及非汝体之二过也。

△同喻如他者他人能见汝
面非是内故汝之心眼能见面故亦应非内也。

▲二
他见还同巳体破。

△佛亦见汝应是汝身者汝之心
眼处在别处能见汝面故定汝身我亦处在别处能
见汝面合是汝身。

▲疏。

△设或不许等者反显也理
合有之但是文略也应立量云汝之心眼是有法非
汝身故为宗因云在别处见汝面故同喻如如来如
来能见汝面不是汝身应知心眼能见汝面亦非汝
身。

▲三根身互阙能知破。

△身若有觉眼必无知者
处空之眼处必无知觉也。

五破随合初引经成立前之四处皆以自巳成立道
理尽被除自此巳去并是引圣言量而建立也。

△由
心生等是楞伽经。

△三境者由不如实知成阿赖耶
变起根身种子器世间也故起信云以有能见心故
境界妄现。

△境界风动能起识浪者由心生境不了
虚妄全是自心执境外来起心分别故云能起识浪
即起事识分别也论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
等。

△即思惟体者今我现起推度心之处所即于能
推体便是我心但有境处心即随生也初破无体。


是心无体者既随境有毕竟自无体性若实有体境
不对时终不可灭。

△一法云何合者论云染法染者
一一法云何合染法染者异异法云何合。

△是义不
卷二 第 107a 页 X11-0107.png
然者世间秪有六尘与十八界合今执无体有合大
似执有第七尘与十九界合必无其理也应立量云
随境生心毕竟无宗因云无体合故如十九界与七
尘合。

▲二破有体初正夺破。

△汝所知心者有所了
知也。

△难同前破者内则同前在内理须先见五藏
外则同前何不见面。

▲二破转救。

△心知非眼者意
云心自是知非是眼见。

▲二破。

△门但能通无碍。


见须假人亦似浮尘眼根但是见缘照了分别须籍
于心故以死者破之。

▲别破中。

△桎有所者如本触
左臂亦了了知是触左臂也。

△何体为汝者心既多
种即成多人以一心成一人故于多人中何体是阿
难正当体耶。

六破中间二初引经成立。

△谈实相等者既谈实相
即显常住真心也非根识故不在内非尘境故不
在外今阿难妄立心在根尘中间也。

△相知者意
云心若在外合不相知但以合字助亦可也。

▲推破
二初定其中位。

△中必不迷者立此中间道理必定
明了更无所惑也此先按定后破之也。

△身处者处
即依报也。

▲初在身无中破。

△若在身者牒计也阿
难意云我以正报身上立中故牒破之。

△在边非中
者在边二字牒非中二字破下句亦然若言在边非
可谓之中也故云非中。

▲二在处不定破。

△表体既
混者如以一标表此是中若在西望此表表则在东
若东观此表表则在西故知此表名(去声)为东亦得西
卷二 第 107b 页 X11-0107.png
亦得也故疏云东西南北皆可道故。

▲二托根境立
中初立。

△如世尊言者指佛于权小教中说云眼色
为缘生眼识也。

▲二破初若兼成杂破。

△物体杂乱
者既兼根境根境须杂物本是无知今须有知以杂
著有知根故根体本是有知今须无知以杂著无知
物故如水杂尘混然无别也或可中间心有知与不
知之杂故云物体杂乱。

▲二不杂非中破。

△物非体
知者阿难意云虽兼根境其实不杂不妨物自无知
根自有知故云物非体知故破云若然即中义不成
也若二物相应可说有中今根境各立则二体全别
如何立中中论云异法云何合以不合故中不成也
如教云二和生识今既根境不杂则失和合义也和
义既无无生识理故云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二破
不兼。

△兼二不成者不兼根境二法而成也。

△即无
体性等者若存根境可生中间之识根境既无教谁
生得识之体性体性既无名(去声)何为中故云中何为
相又即无体性者若汝之识不兼根境则根境都无
体性根境体性既无则无以生中间之识故云中何
为相。

七破无著初引经成立。

△不知佛意破妄无体者佛
为遣彼妄执令知诸法无性全是一真则了法法皆
无所得故云无著不执令知诸法无性全是一真则
了法法皆无所得故云无著不了此旨便执不著是
我真心。

△三际求心者此竖约三世破也。

△不在内
卷二 第 107c 页 X11-0107.png
外等约横破也。

△执此无著亦是妄想者若谓有无
著心正是倒执舍一取一药还成病也恰同楞伽云
若执无体为心量即正是其心量也故云我说为心
量。

▲二推破二初牒计双徵。

△为在为无者意问此
无著心为著一切法中为不著一切法中。

▲初不在
同无破。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者兔角者阿难计云
一切法中无不著心故牒破也无则两字是牒同于
下是破亦可立比量破云汝不著心是有法定毕竟
无故为宗因云一切法中无故同喻如兔角龟毛兔
角龟毛无故故不着一切法也今汝不著心亦毕竟
无故所以不著一切法也更名何为无著之心故云
云何不著也。

▲二有体成著破。

△有不著者牒计也
阿难计云不著之心实有体性何谓无耶遂即破云
不可名无既云实有体性即不可言不在一切法中
也。

▲三双指二过结责前非。

△无相则无者半牒半
破下句亦然。

△非无者有也。

△即相者即在一切相
也。

△相有即在者在犹著也一切法中既有不著之
心则显是有著何谓无著故责云云何无著上来七
处广其道理破妄所依若是利根即达妄想本空无
常体遍纤尘不碍等佛斯须也其如情牢执固者理
须更尽破除方无所惑也。

疏初叙意。

△欲推妄体者即能依心也。

▲二定处。


似破能依者似破心也然但挟能破所也。
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二
卷二 第 108a 页 X11-010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