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0a 页
No. 1797 [cf. No. 848 Fasc. 7]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
卷上
零妙寺僧释不可思议撰
「 稽首毗卢遮那佛
实相法智缘起法
圣者妙音阿阇梨
垂恩令證法性海」
*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言行学处品第一
释此经法四门分别。
初述大意者。夫真性至理离言绝像。应机示
现无相非显。所谓阿字等门妙明其理。今此
经者理蕴于词意绝文外。是故以如来加持
神力对以秘印导以真言。所以若不从师受
学。禁入其门。非其人者制妄授传。未经灌顶
禁其辄闻。若得见闻顶礼者灭除恒沙之罪。
如说奉行者德海集于其身也。
次说来由者。
昔在中天竺国王有四子者。其王临命终之
时。王后请问大王。若崩以后何子当为嗣位。
王即答曰。小子可能继位也。于是父王崩后。
大臣百寮皆悉来集请问遗制。王后即答如
王终言。是时王后及诸兄并大臣等奉请小子
将继王位。小子答曰。我有誓愿。出家学道望
济群品。不堪继位也。母后等再三重请如父
王遗言。小子亦如前辞谢。母后等再三请已
后强令继位。小子不敢违逆。遂即王位之后
更亦思惟。我住此国不得出家。我之阿姨邻
国为后。宜以投托必能出家。方便逃出奔赴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0b 页 T39-0790.png
其国。到彼国境即有镇将问曰。汝何人也。小
子即答曰。我是中天竺国之王也。镇将曰。若
是国主何以独来也。答曰。我本冀望出家学
道。若久住本国必不得出家。深冀出家学道
礼拜。遣使闻奏。王后闻之使人来迎。小子见
王后䠒说志愿。王后闻说悲泣流泪哀悯
伤心。良久曰。汝姓是刹帝利。净饭王子孙释
迦如来远从侄也。我闻释迦舍太子位。出城
入道乃成正觉。天下难舍唯弃宝位。汝同释
迦舍国王位发大誓愿。必得成佛哉。今日以
后随百姓门。持钵乞食粗饭持斋。可以悲伤
矣。虽然大丈夫所冀至心誓愿。无可奈何。便
许出家。为请境内高德法师。为作弟子出家
学问。小子禀姓明慧。一闻便领妙宗。二问比
知千百。虽学不多年。所学者尽达。于是其法
师辞曰。我之所解尽矣。更无所以演说。吾闻
其国贤圣太德。宜到彼所而学也。小子奉教
礼谢而退。往至贤师之所。修学如前。乃至经
历五十馀国。乃至北天竺。乃有一城名乾陀
罗。其国之王仰凭和上受法念诵。其经文广
义深。不能寻遂供养次第。求请和尚供养方
法。和上受请。于金粟王所造塔边求圣加被。
此供养法忽现空中。金字炳然。和上一遍略
读分明记著。仰空云。谁所造也。云我所造也。
云谁我也。云我是文殊师利也。即唤书人遂
便写取。即与其王一本。自写一本随行将行
流通四方也。所谓小子者。厥号善无畏三藏
和上。即是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
闻法要随分抄记。
三释题目者。大毗卢遮那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0c 页 T39-0790.png
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言行学处品
第一者。大者即是无边义也。毗卢遮那者是
日。所谓即慧日也。成佛者證正觉正智义也。
神变加持者神力所持也。经者贯穿缝缀能
诠在此矣。供养者理事供养。理者会理入證。
是云理供养也。事者尽心竭力营办香花供
养佛海。是言事供养也。次第者作礼及发遣
之前后次第也。法者轨则之义也。真言者简
虚妄也。行学者行学真言也。处者此四种。一
如法界自性。二教本也。三传教师也。四妙山
辅峰等也。品者品类也。第一者此法有五品。
此品最初故言第一也。是以言大毗卢遮那
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言行学处品
第一。
四随文解释者。此中有三分。谓序正流
通。第一品是序。次三品是正说。末后一品是
流通。就序分中初有二颂。归敬劝信序。然初
以下精勤修行序。初中有四门。初中二句者
敬主叹德门。次二句者依经所现门。次二句
者成法得益门。次二句者契本结说门。毗卢
遮那此云日也。开敷净眼者开悟妙理也。我
者文殊也。供养者理事供养也。所资者诸本
尊也。众仪轨者诸印真言等也。为成次第者
礼拜发遣也。如彼者指慧日尊也。令本心者
令悟本不生理之心也。我今一句者结上已
来之意。精勤修行序中分为六门。初一偈之
全成就信解门。二一偈之半劝信三宝门。三
有情信解以下廿五偈劝行制戒门。四依此
正住一偈依正戒重禁门。五妙真言门一偈
觉心得益门。六欲于已下十偈一生成佛门。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1a 页 T39-0791.png
就初段中。然初自他利成就者举所成果。无
上智愿之方便者明能成智。成彼者指所證
果。发起等者举果显因。约第二段中。于满悉
地诸胜愿等二句总表佛僧二宝。彼等等一
偈别释也。真言形者即是真言字所庄严身。
所住种种印威仪者明印及右胁而卧也。所
行道者即是如法界自性。方广乘者即是大
日经也。以上明谛信三宝了也。问此中归敬
三宝与初分归敬佛宝其义云何。答初分者
显文殊自敬。此中明后代修行者法则。问文
殊归敬三宝不耶。答归敬。所谓我依大日经
者即是敬法。不轻自身即是敬僧也。同体三
宝可知。约第三段中。有情信解上中下者即
是六趣众生也。若于最胜等者指前大日经。
调伏行者不犯三昧耶也。别律仪者谓大日
经也。具缘众支分者是修造道场支分也。一
心住者一心系师所。三昧耶者明平等本誓
等也。道场者妙圆坛也。教本者是毗卢遮那
经。亲于尊所者为灌顶之师也。获胜三昧耶
及护者受传法灌顶之人所得也。摄正真言
平等行者。于本不生理中安心不动也。入此
真言最上乘者入者解也。最上乘者即是毗
卢遮那所證理自体。密行者行真言行者。轨
范者即阿阇梨等也。广大诸功德者。轨范者
即是功德大海。功德大海住在其身也。何以
故。经云。若欲见佛礼拜。若欲供养佛礼拜供
养。此人与佛无异也。何以无异者。以五种真
言心及印等庄严其身故。契经者指毗卢遮
那经。莫过瞋者如华严经广说也。净菩提心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1b 页 T39-0791.png
者即是真言也。常怀忍辱不观过者。于世间
法忍中难忍。唯有背恩德者故劝励忍也。俟
者待也。所谓俟时者。正欲修真言者三昧
之时也。忽有檀越请讲说者。即语道我修三
昧。以后为汝讲说。当时不可也。清白醇净法
者。于体理中恒有得恒沙性无漏功德及布
施等诸度门也。由诸酒者。此酒放逸之本。若
饮者乱三昧也。增我慢者。增妄执。妄执深则
习定更远。今已等者叹略言义深。令广知解
生决定者赞多闻之益也。从上以来戒理定
慧略说已了。第四段中依此正住平等戒。正
住平等戒者。住戒性心不起持戒心也。前以
明德此禁犯因。第五段中妙真言门觉心者
等相应者有二。先观本尊。观本尊熟自身作
本尊。此心不散乱言相应也。智者悟本不生
理。第六段中明法者真言也。智者蒙师等二
句结前起后也。妙山辅峰以下三偈半表行
者所依处。此中有四处各有表制。一妙山者
高妙名山也。辅峰者大山怀里之峰可居安
隐也。半岩间者石壁之中有穴可居也。龛者
有三种。一室龛。二土龛。三石龛。谓似窟而安
尊像处名为龛也。窟者石室也。两山中者泉
石清洁修行安稳处河等处。芰者菱角也。荷
莲叶也。泾川者常流水不绝也。洲者水中可
居所也。岸者侧傍也。谓河之崖侧清洁之处
可居修道。次一句现离可不宜处也。愦心乱
也不静也。谓人物所烦乱闹也。三明草木林
树处。扶疏者树木敷茂貌也。林薮寂寥可住
修行处也。乳木者桑谷也。祥草者此土黄茅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1c 页 T39-0791.png
也。次二句明其可不也。四明寺塔处。练若者
三。一达摩。二檀陀伽。三摩登伽。达摩者是菩
提场也。檀陀伽者是无秽草也。摩登伽者无
諠动处也。此中所说者约摩登伽也。次一句
明简可不也务事也。五欲者色声香味触。诸
盖缠者五盖。悭贪瞋昏沈睡眠掉举散乱疑
盖。悉地者成就亦云成菩提。云净命者小欲
知足之行。胡语头陀之具有十六。经论隐显
故说十二。十六衣四食六处六。衣四。著粪扫
衣。著毳衣。著纳衣。畜三衣。粪扫衣者。火烧
牛嚼鼠啮死人衣等。外国之人如此等衣弃
于巷野。事同粪扫名粪扫。行者取浣染缝治
用供身。问何唯受此衣。三品。下治生活贩
种种邪命得衣服。中远离前过受僧衣且越
施衣。上不受僧且越受粪。何不受僧受此衣。
僧法须同断理僧事。处分作使断事宾人乱心
废道。何不受且越。若受且越。为衣追求多堕
邪命。又则生亲著难得出离。又得处偏亲不
得处便疏。妨等化。又数得生慢不得怨言。彼
无知不识福田应施不施。或自鄙耻生忧悔。
又数往废道不去致恨。又憎嫉好人谗谤良
善。不欲便往见。是多过。是故不受且越施
衣。何唯受粪。少事增道离过无罪。故唯受
之。言毳衣者。湿洗鸟狩细毳。行者无粪可
取得此为衣。言纳衣者。朽故破弊缝纳供身
不著好衣。何者。若求好衣生恼致罪费功废
道。又好衣未得道人生贪著处。又在旷野多
致贼难或至夺命。言三衣者。五条七条大衣。
上行之流唯受此三不畜馀衣。何者。白衣求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2a 页 T39-0792.png
乐畜种种衣。外道苦行裸形无耻。佛住中道
舍离二边。故畜三衣。又求多衣费功废道。少
不济事畜三衣。然三衣供身事足。若营作务
大小行来著五条。为善事著七条。化摄俗人
令至敬信须著大衣。又在屏处著五条。入众
时著七条。若入王宫聚落之所须著大衣。又
调和温暖之时著五条。寒冷之时加七条。寒
苦严切加以大衣。故往一时正冬以夜天寒
裂。如来于彼初夜分时著五条。夜久转寒加
七条。于夜后分天寒转盛加大衣。佛便作念。
未来世中不忍寒苦诸善男子以此三衣足得
充身。以此多义故畜三衣。食中六者。一乞食。
二次第乞食。三不作馀食法食。四一坐食。五
一揣食。亦名节量。六不中后饮水。乞食者。
人中有三。下中上。下品之流虽恣出家邪命
自活。耕田种植活生。方博作诸工巧种种邪
命自在活。中品舍离前过受僧食且越请。上
行之人不受僧食且越请食。唯行乞食。何不
受僧且越请。过同前。何义故专行乞食。所谓
有二。一自为省事修道。二为他福利世人。
次第乞食者。通亦乞食收。彰乞食时离于偏
过。别论凡愚贪味弃贫从富。小行悲狭舍富
从贫。上行之流离贪去狭等慈众生。不简贫
富次第乞等。言不作馀食法者。律中说。有
人虽复次第乞食。于求处数得正食馀食法
数数食。行者作念。此馀食法世尊虽开听病
者。我今无病不应受。是故不作馀食法。通而
摄一坐食收。故经论中多不别说。律中别者。
彼一坐食不于中前食馀小食。此约远离数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2b 页 T39-0792.png
数正食有此不同。见故别说。一坐食者。有
人虽不数数生食。而于中前数食其馀饼果
粥等。行者作念。愚夫养身为增烦恼受数
数。我今为道不为养身。为破烦恼。不为增结。
故受一食。又思为求一食已妨道。况求多食。
故唯一食。又观。饭食多若中生。若受多食恼
乱弥多。故受一食。又观。饭食信心所施。一食
叵消。何况多食。故受一食。一揣食者。经中亦
名节量食。一受便止名一揣食。节俭少食名
节量食。何况爽。有人虽受一食法。于一食
中恣意饱啖。腹满气胀睡眠消息。半日不灭
妨修道法。故须节量。又多食增长烦恼难可
折伏。故须节量。又多食增长睡眠。难消如病
令身不安。故须节量。又行者为求法身渐舍
食身。故宜节量。节量至几许。随己所堪三分
留一施诸鸟兽。馀便自食。能少益善。所言不
中后饮浆者。有人虽节量饮食而犹贪味。于
中后饮种种浆果浆蜜浆石蜜浆等。为求是
浆多致邪命费功废道。是故不饮。又观。此心
难放纵。如马无勒左右啖草不能疾疾随。御
者意加以辔勒。方能速进随人意去。故裁断。
处中六。一在阿兰若处。二在冢间。三在树下。
四在露地。五常坐。六随坐。阿兰若者此翻名
为空闲处。如杂心说者。一弓有四肘。去村五
百弓名一俱卢舍。半名阿兰若处。计有三里
许。头陀行者极近在此。能远益善。何在此。行
者作念。我本在家父母亲属共相缠缚。为是
舍之今出家已。若还师徒同学知识共相结
著。与俗无异。是故须舍在兰若。又聚落男女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2c 页 T39-0792.png
参杂多增俗染。不宜住中。又近聚落音声愦
闹妨修定意。言冢间者。冢间多有尸尸。烂坏
膀胀臭秽。睹臭秽易入不净观门。又冢间死
尸破坏。由食火烧分离散灭。睹之易入无常
观门。又冢间骇骨分散。见之易入空无我观。
故在冢间。言树下者。前在冢间观察死尸得
道事办。故舍冢间来至树下。又前冢间取死
尸相。然彼多有哭泣等声妨修止观。故来树
下系念思察。又树荫覆事同半舍。安身修道。
故在树下。有佛贤圣得道證果多皆依树。故
在树下。露地坐者。树下荫湿久居致患。故至
露地。又树上多有鸟雀音声。闹乱妨修定意。
故在露地。又行者久在树下著树心生。或复
分别此好彼恶。为除是患故须舍树来至露
地。明了显现所谓无碍。故在露地。又露地月
光明照心想明净易入定。故在露地。常坐
者。四威仪中行立太苦。卧则太乐。坐离二边
堪能长久。故须常坐。又行立心即掉动难可
摄持。卧则昏沈入睡眠中。坐离沈掉故须常
坐。又求道者大事未办。诸烦恼贼常伺人便。
不宜安卧故须常坐。又中多有成办食易消
化。气息调和故须恒坐。言随坐者。随有草地
得处便坐。故曰随坐。随别细分有此十六。经
论就此隐显合宣说十二。依四分律。衣中立
二。食中立四。处中立六。合为十二。衣中二
者。一著纳衣。二著三衣。馀皆不论。食中四
者。一乞食。二不作馀食法食。三一坐食。四
一揣食。次第乞者乞食中收。所言中后不饮
浆者。一坐中摄故不别论。处六同上。依十二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3a 页 T39-0793.png
经衣中立三。食中立三。处中立六。合为十二。
衣中三者。一著粪扫衣。二著毳衣。三畜三衣。
馀皆不论。食中三者。所谓乞食一坐一揣。馀
皆不说。次第乞食中收。不作馀食法食及中
后不饮浆一坐中摄。处六如上。大智度论十
二与前复异。衣二著纳衣著三衣。与四分律
同。食五。一乞食。二次第乞食。三一坐食。四
节量食。五中后不饮浆。不作馀食法摄入一
坐更不别立。处中说五除随坐。馀如上。若
依如上所说修行者名为净命人也。若虽如
是依如上说。求名利者亦名不净行人也。亦
道邪命人也。亦道佛法中大贼。是故经云。诸
鬼见此者扫其脚迹。即其义也。说净命行竟。
已下说邪命不净行。邪命四种。一方口食。二
仰口食。三遗口食。四下口食。十住论第二
云。五邪命法。一矫异。二自亲。三激动。四抑
扬。五因利求利。矫异者。有人贪求利养故。若
作阿练若。若著纳衣。若常乞食。若一坐食。若
常坐。若中后不饮浆。受如是等头陀行。作是
念。作是行得供养恭敬。我作是行或亦得
之。为利养故改易威仪名为矫异。二自亲者。
有人贪利养至檀越家语言。如我父母兄弟
姊妹亲无异。若有所须我能相与。若有所作
我为作。我不计远近能来问讯。我住此者正
相为耳。为求供养贪著檀越。能以口辞索
别人心。如是等名为自亲。三激动者。有人不
计贪罪。欲得财物作得物相。如是言。是钵好
若衣好。若户钩好若尼师檀好。若我得者即
能受用。又言。随意能施此人难得。又至檀越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3b 页 T39-0793.png
家作是言。汝家羹饭饼完香美衣服复好。常
供养我。我以亲旧必当见与。如是示现贪相
是名激动。四柳杨者。有人贪利养故语檀越
言。汝极悭惜尚不能与父母兄弟姊妹妻子
亲戚。谁能得汝物者。檀越愧耻俛仰施与。又
至馀家作是言。汝有福得受人身不空。阿罗
汉常入出汝家。汝与坐起语言。作是念于檀
越生是心。更无馀人入出我家。必谓我是。是
名柳杨。五因利求利者。有人以衣若钵僧伽
梨若尼师檀等资生之物。持语是人言。若王
王等及馀贵人与我是物。作是念。檀越或能
生心。彼诸王贵人尚能供养。况我不与。是人
因以此利更求馀利。故名因利求利。若顺诸
佛菩萨行者。行人捧心示于佛。以此身心对
人畜。又对墙如人面。无处造恶佛欢喜。故言
顺佛菩萨行。于正真言坚信解者。谓此真言
知从清净法界流。以此智慧力如金刚不动
不摇坚信解。具净慧力能堪忍者。知此身心
妄想起。妄想休息如太虚八风。所过不动念。
故言慧力能堪忍。精进不求诸世间者。弃舍
名利如涕唾。莫心回顾如烂尸。直求悉地救
头燃。故言精进不求世间。常乐坚固无怯弱
者。勇猛精进如金刚。随不失如师子。是以坚
固不怯弱。自他现法作成就者。见他得利如
自获。若见自身得利必与他。故言自他作成
就。不随馀天无畏依者。住心本尊直进修之。
傍闻赞天不改动。故言不随馀天无畏依。具
此名为良助伴者。世间出世所有善凡圣见
皆欢喜。故言具此良助伴。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3c 页 T39-0793.png
* 增益守护清净行品第二
将释此品四门分别。
初释名者。随修性理清
净行。护戒保身言守护。修必得果言增益。
二
来意者。前品所说清净戒。此品能护所说人。
是故第二此品来。
三宗趣者。能修行人蒙法
力。以用此品为所宗。用不坏身住佛心。自悟
悟他。此品所趣。
四摄文者。此品大分有二。初
二偈半当品之总序。二次于脐以下别释。初
总序中初二句结前起后。每日先住于念慧者。
每日者。受法当日初修乃至成佛。于其中间
三时不阙言每日也。念慧者念师慧也。依法
寝息者。右胁而卧。右手为枕。左手长申髀上
押著。即是也。初起时者。受法夜即其后夜出
明相时也。为障者。生死流转三毒烦恼为根
本。悟三毒烦恼本不生。即是除障也。是夜者。
受法以前生死长夜也。放逸所生罪者。根尘
和合所生罪也。慇勤者。如救头燃依法念诵
也。寂根者。悟根本不起也。具悲利益心者。慧
简劣小乘。显大悲勇猛也。誓度者。众生界不
尽我愿不休也。如法澡浴者。外浴必用香汤
水也。或不浴者。内浴达无身法可浴也。二别
释中有十五真言。即是十五门也。门皆有偈颂
真言。就颂中斋室空静处者。妙山辅峰等处
中所造作坛念诵成就悉地室也。散妙华等
者。凡所奉献各随诸尊性类及漫荼罗位等。一
一善分别之。当令色香味触适悦人心。于白
黄赤三色中。如来部类当用白色。莲华眷属
以黄色。金刚眷属以赤色。复次当如漫荼罗
方位中。圆坛者以白。方坛者以黄。三角坛者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4a 页 T39-0794.png
以赤。诸世天者以赤。钵头摩是红莲。青黄白
等水生诸莲皆可通献诸尊也。龙树花弥勒
世尊于此树下成佛。其直言龙花者。是龙中
所尚之花。西方颇有其种。其计萨罗花娑罗
树花皆是天竺所有。此方无也。但使人心
所好。世间以为吉祥者。皆可供养。当一一在
意善分别之。采集以为鬘。为错杂庄严。或缀
或结。以行人慇净淳厚心故。则令诸尊欢喜
护念也。随置者前所造堂也。典者大日经也。
当依本尊所在方者。一云。前念诵堂本尊所
在方也。二云。十方世界随机显方。如东方药
师西方阿弥陀清凉山文殊等亦得。一心住
者。结心本尊目不暂舍等也。五轮者身中五
支也。归命者。众生所重命为最珍。用此宝藏
奉献三宝。用真言印等也。身口意清净业者。
舍命归尊言净业也。真言中作礼方便者。由
此作礼真实言者。真言即是实相智。诸尊以
实相智为身心。以实相智真言诵。即遍至实
相智尊。实相智尊一时顿受真言礼。故言即
能遍礼十方佛。右膝著地以下一段出罪方便
真言门。诵真言同前。实相智自无罪。若执有
罪。此智能令解无罪。是故言出罪。南无十方
三世佛以下第三归依方便真言门。此真言
智外无妄。外无妄处即是真言。自身若诵此
真言悟自真。故言归依。亦有诵真言。颂中南
无者。度我也亦云礼敬也。三种常身者。法身
等三身。悟生死本不生故言常身也。正法藏
者。正者蕳邪。法者轨则。藏者含恒沙德也。
大心众者。菩萨乘也。我净此身离诸垢以下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4b 页 T39-0794.png
第四施身方便真言门。亦有诵真言。真身以
外无别身。三世如来亦同体。众生妄执有别
身。此真言门能令解我身佛身等无别。故言
施身。净菩提心胜愿宝已下第五发菩提心
方便真言门。有诵真言长行。我身佛身既无
别。佛菩提智同我智。此真言令悟此法。能令
知云发菩提。增加者能显真言义加也。菩提
心者自性清净自觉也。心者中实义也。故云
离一切等也。蕴者五蕴也。界者十八界也。处
者十二处也。能执者妄心也。所执者妄境也。
舍离也。法无我有者离妄境等也。自心平等
者无妄想也。又自心者妄想自心也。平等者
妄想自心本不生也。是故云能执所执乃至
本来不生。如大空者。大慧日轮中无生死昼
夜别。自性者慧日即为身。捧妄不生令同真
性故云如也。此增加句译人赞叹梵本也。若
能诵梵本者第一。依汉文得意读诵亦得。道
场者寂场也。十方无量世界中以下第六随
喜方便真言门。亦有诵真言。如实智自无有
嫉。自无嫉智令无瞋嫉。至诚念诵此真智令
不异真实之智。故言随喜方便法。我今劝请
诸如来以下第七劝请方便真言门。颂真言
同前。真智大悲恒利物。利物故降法雨。至诚
念诵此真言令请法住世。故云劝请。愿令凡
夫所住处以下第八奉请法身方便真言门。
颂真言同前。法身恒住于本真。以恒住故令
至法身。诵此真言直奉请。故云奉请方便
法。所修一切众善业以下第九回向方便真言
门。颂真言同前。本觉真智外无散。以无散故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4c 页 T39-0794.png
同回向。勤苦念诵此真言。归真本法云回向。
复造所馀诸福事以下第十入佛三昧耶明门。
是生法之身也。此中有颂印真言。所馀者念
诵真言以外也。遍清净者。自三业中不净令
不生也。哀悯救摄者。即是他三业中不净令
不生也。心性者。如心本性自清净也。身随所
应者。面向本尊也。又于三部五部中以何尊
是我本尊者也。以安坐者。头顶鼻脐皆悉正
直结跏及半坐等也。净除三业道者。不生三
业不净即是道也。印者。真言所依身也。问身
智云何别。答身是诸功德所依。智即照明义
也。然则约用别而约体一也。入佛三昧耶持
明经云。时薄伽梵住广大法界加持。即于是
时。住法界胎藏三昧。从此定起说入佛三昧
耶持明者。梵音毗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
际不可测量。如是诸法自体名为毗富罗法
界。诸佛实相真言实相众生实相皆是毗富
罗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为法界加持。复
次如男女交会因缘种子托于胎藏而不失
坏。即是相加持义。如是诸佛国王明妃为夫
人。和合共生毗富罗种子。为大悲胎藏所持
无有失坏。故名法界加持也。世尊普遍加持
一切众生。皆作平等种子竟。即时入于遍法
界胎藏三昧。观此一一种子。皆是莲华台上
毗卢遮那。普门眷属无尽庄严亦与大悲漫
荼罗等无有异。而诸众生未能自證知。故名
在圣胎俱舍。若出藏时即是如来解脱也。世
尊如是现观察已。即时从三昧起说三昧耶
持明。三昧耶者。是平等义是本誓义。是除障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5a 页 T39-0795.png
义是警觉义。言平等者。谓如来现證此三昧
时。见一切众生种种身语意。皆悉与如来等。
禅定智慧与实相身亦毕竟等。初发心时与
地波罗蜜满时亦毕竟等。是故出诚谛言以
告众生。若我所言必定不虚者。亦一切众生
发此诚谛言时。亦蒙三密加持。无尽庄严与
如来等。以是因缘故能作金刚事业。故名三
昧耶也。言本誓者。如来现證此三昧耶时。见
一切众生悉有成佛义。故即时立大誓愿。我
今要从普门。以无量方便。令一切众生皆至
无上菩提。剂众生界未尽已来。我之事业终
不休息。若有众生随我本愿发此诚实言时。
亦令彼所为事业皆悉成金刚性。故名三昧
耶也。言除障者。如来见一切众生。悉有如来
法界。但由一念无明故。常在目前而不觉知。
是故发诚实言。我今要当设种种方便善为
一切众生决除眼瞙。若我誓愿必当成就者。
令诸众生随我方便说此诚实言时。乃至于一
生中获无垢眼。障盖都尽。故名三昧耶也。言
警觉义者。如来以一切众生皆在无明睡故。
于如是功德不自觉知。故以诚言感动令得
醒悟。亦以此警觉诸菩萨等。令起深禅定窟。
学师子频申。若有真言行人说此三昧耶者。
我等诸佛亦当忆持本誓不得违越。犹如国
王自制法已。还自敬顺行之。故名三昧耶也。
持明者梵云陀罗尼。明谓总持一切明门
行。乃至尽此三昧耶誓愿以来终不漏失。故
名入佛三昧耶持明也。初句归命一切诸佛
如上释。次句云无等。次云三等。连下句言之。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5b 页 T39-0795.png
即是无等三平等三昧耶也。复次阿是诸法
本不生义。即是法界体性。娑是谛义。迷是三
昧义。磨是自證大空亦是我义。世尊證此三
昧时。谛观一一众生心中普门漫荼罗皆等
于我。是故更无待对无可譬类。名为无等也。
三等为三世等三因等三业道等三乘等。即
是转释前句。所以无等之意。呾[口*履]谓心如实
相一切尘垢本来不生。三世如来种种方便
悉皆为此一大事因缘故。即是除障之义。结
云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师子吼说诸法平等
义。故立大誓愿。当令一切得如我。故欲普为
众生开佛知见故。是故以此警觉众生及诸
佛故。是故此三昧耶名为一切如来金刚誓
戒。若不先念持者。不得作一切真言法事也。
世尊以遍满一切佛刹身语心轮。说此三昧
耶已。一切诸佛子众无不闻之。既闻是已。于
一切真言法中不敢违越。所以然者。若菩萨
于众生诸法中作种种不平等见。则越三昧
耶法。若于此平等誓中作种种限量之心。亦
越三昧耶法。诸有所作随顺世间名利。不为
大事因缘。亦越三昧耶法。放逸懈怠不能警
悟其心。亦越三昧耶法。以越三昧耶法故。有
种种障生。自损损他无有义利。是故诸菩萨
等奉持此三昧耶。如护身命不敢违越也。能
净如来地者。念诵真言及作印即能除烦恼
所知障也。地波罗蜜满者。净除诸障。皆以出
现佛地功德也。成三法道界者。印真言及意
密。道界者即是果也。合而云成三法之果也。
次结法界生以下第十一法界生真言门。是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5c 页 T39-0795.png
养法之身。此中有印真言颂。经云。薄伽梵复
说法界生真言者。世尊前入法界胎藏三昧
时。见一切众生悉有菩提种子等同诸佛。故
说入佛三昧耶持明。以此持明得入佛平等
戒。即是托圣胎藏也。尔时世尊复以普眼谛
观。见一切众生皆悉圣胎具足生在佛家。尔
时无尽庄严亦复与如来等。从此三昧起已
即说法界生真言。又以普眼谛观。见此一一
众生金刚事业具足成就。尔时无尽庄严亦
复与如来等。从此三昧起已即说金刚萨埵
真言。故此三种皆名三昧耶也。复次由入佛
三昧耶故。于胎藏中不令夭折。由法界生故。
初出胎时离诸障碍。由金刚萨埵故。能持家
业备诸伎艺。又以入佛三昧耶加持秘密胎
藏。以法界世加持金刚菩萨二重眷属。以金
刚萨埵加持种种随类之形。入佛三昧耶如
莲华藏。法界生如莲华敷。金刚萨埵如莲华
实成就复还为种。故此三种皆名三昧耶也。
达磨驮睹是法界义。萨嚩婆嚩是自性。亦名
根本性。句痕是我义。其句义云我即法界自
性也。以必定师子吼言。我及一切众生皆是
法界自性。是平等义。我常当设种种方便令
一切众生皆悉證知。是本誓义。以知我即法
界自性故。能除一切分别开净知见。是除障
义。诸佛唯愿忆持本愿。故令我此身即同毗
卢遮那法界自性。是警悟义。当以字门广释
之。如法界自性者。以显所观法体。谓即是大
日智体也。而观于自身者。显行者能观之智。
或以真实以下二句非但意业。亦以口诵真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6a 页 T39-0796.png
言也。三转者三遍也。当见住法体以下四句
明行者所得之益也。为令彼坚固以下第十
二金刚萨埵真言门。是坚固法之身也。又有
印真言及颂也。令彼坚固者。欲令依法界生
修行者坚固其身心也。观自金刚身者。同于
金刚萨埵身也。结金刚智印以下二行偈明所
作印。是人当不久等二句以现作印之益也。
真言印等二句显救世者所见之相也。常如
宝轮转等二句于救世者所见中举事宝轮况
法宝轮也。金刚萨埵真言门初句将说金刚萨
埵真言。故归命一切金刚。即是从无量门持
如来金刚智。皆令忆持护念也。次句云伐折
罗呾么句痕。谓我身即同金刚。即是法界自
性。以成就大坚固力不可俎坏故。异门说为
金刚。如来以普眼观一切众生金刚智体与
我无异。是平等义。以众生不自觉知故。从无
量金刚智门作种种金刚事业。要摧如是大
障令至实际。是本誓义。如是实际名为无垢
眼金刚。即是除障义。以此师子吼声震动十
方佛刹。即是警觉义。故名三昧耶也。复次真
言行者。以初三昧耶故。得同如来秘密身口
意平等之身。以第二三昧耶故。得同如来加
持法界宫尊特之身。以第三三昧耶故。令此
生身皆作金刚。与无量持金刚众而自围绕
眷属。佛说初三昧耶为自受用故。第二三昧
耶为成就法性身诸菩萨故。第三三昧耶为
折伏摄受随类众生故。佛说初三昧耶为建
立大悲胎藏漫荼罗故。第二三昧耶为作毗
卢遮那阿阇梨事业故。第三三昧耶为执金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6b 页 T39-0796.png
刚弟子事业故。初三昧耶为加持如来眷属
故。第二三昧耶为加持莲华眷属故。第三三
昧耶为加持金刚眷属故。是故佛说三三昧
耶也。即是执金刚者。金刚萨埵是也。勿生疑
惑心者。劝修行者令定信心。次以真言印以
下第十三金刚甲冑真言门。亦有颂真言印。
初二偈总现印德。是中密印相以下一偈半
正显印相。次二句结前起后。无垢者览字。次
说金刚铠真言者。为庄严金刚萨埵身故。行
人已发金刚誓愿。欲为一切众生摧灭诸障
故。以牢强精进被金刚甲冑。且如六波罗蜜。
一一如实相皆如金刚不可破坏。又一度中
皆具五度。是故同体密致无有间隙。如六度
者。三十七品十八空百八三昧五百陀罗尼等
皆当广说。以被如是金刚甲故。旋转六道出
生入死。一切烦恼业苦所不能伤。若就浅略
说者。由行人以此真言自加持故。一切诸天
龙等皆见同于金刚萨埵身遍体皆被金刚甲
冑坚密无际光如猛焰。是故一切为障者皆
不能伤也。伐折罗是金刚迦嚩遮名甲。如来
以金刚眼普观众生。无不被此金刚甲冑。是
故以诚实言而演说之也。以最初嚩字为真
言体。嚩是诸法离言说义。若是戏论言说所
行处。悉皆可破可转。无有坚固。是故以嚩字
皆转释之。何故诸法离言说。以生不可得故。
何故生不可得。以自性清净故。自性清净即
是金刚萨埵身也。次明甲义。若法是造作所
成。当知但有假名从缘迁变。尚不能自固其
性。况能蔽捍六尘利箭耶。今观此金刚体无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6c 页 T39-0796.png
尽庄严。皆悉离诸造作。是故坚固不坏。百非
所不能干。是故名为金刚甲冑。末后吽字即
是无所畏声。亦是自在力义亦是欢喜义。以
定慧具足。證此吽字门时。自知必能摧坏诸
障普护众生。是故大欢喜也。啰字色鲜白以
下第十四囕字真言门。亦有颂真言。初一偈
明所置之处。此中初一句指字体色相明净。
次一句明庄字法用也。如彼者指金刚也。次
一句显诵持者所安囕之处也。设于百劫中
以下一偈现持诵者所得之益。啰者是垢。上
有点是大空义。谓是离垢同于大空。是法界
心之义。亦名无垢字。真言同法界者是也。即
谓真法界以外其真言无所从来处。故下云
无量众罪除。谓显真言德用也。不久等二句
明持真言者所得之位也。一切触秽处等二句
明持诵者出入秽处之时。以用严身之法。赤
色等二句围绕囕字光焰之相。其字用梵字。
约供养仪式品云。现前观啰字。具点广严饰。
谓净光焰鬘赫奕如朝日晖。持诵法则品曰。
囕字初日晖。彤赤在三角。加持本心位。是名
智火光。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云。顶戴无垢
字。严以大空点。周旋开焰鬘。字门生白光。流
出如满月。疏云。又观彼顶上有一啰字。字
上安点。故云严以大空点。此是囕字也。此四
边遍有光焰。犹如华鬘连环不断。字中又遍
流出白光。如净满月之晖。以此净法界心所
加持故。能除内外诸障。谓润益义故。悉地出
现品云。第一摄除相安以大空点。啰字真胜
真实。佛说火中上。疏云。次说啰字除障漫荼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7a 页 T39-0797.png
罗。于除障中最为第一真实之法。此啰字是
亦赤中之赤火中之火烧中之烧。由能烧灭
种种烦恼业苦。乃至现作五无间罪。若修此
字门。亦能净除无有遗馀。既除罪已则生诸
善功德也。出现义故。次为降伏魔已下第十
五无堪忍大护明门。亦有诵真言。此中降伏
魔者有四。烦恼魔阴魔天魔死魔。无能堪忍
者。魔鬼等者见此持诵真言人。开眼欲见不
能见。故言无堪忍明也。漫荼罗法事时所要
真言支分门。尔时毗卢遮那复观一切众会
告执金刚秘密主等以下明漫荼罗法事时所
要真言支分。阿阇梨宜应解了故次说之也。
将显示如来语密之藏。故复普观大众而加
持之。如生身佛。将发诚实言时。或示广长舌
相遍覆其面而告应度者言。汝经书中颇见
有如是相人而出虚妄语不。若摩诃衍中或
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今者世尊将说如来
平等语故。以此语轮横竖皆遍一切法界故。
曰广长语轮相。此相字梵本正云漫荼罗。前
已开示普门身漫荼罗。今复显示普门语漫
荼罗。如如意珠寂然无心亦无定相。而能普
应一切皆令称悦其心。故名巧色摩尼。从巧
色摩尼身出巧色摩尼语。示巧色摩尼心普
雨法财。满法界众生种种希愿。如是应物之
迹常遍十方三世。以无量门植众德本无穷
已时。住不可害行。即是于一切事业中皆悉
不可留难不可破坏之义。故名三世无比力
真言句。此是总说诸真言所出生处也。至下
文所明大力大护等。即是从如来如意珠轮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7b 页 T39-0797.png
所出称机之用。尔时一切大众自知。心器纯
洁。又蒙如来不思议加持故堪受大法。即时
以无量门各共同声请佛言。世尊今正是时。
善逝今正是时。据梵本前时名迦罗。是长时
之时。如一岁有三分等。后时名三摩耶。是时
中小时。如昼夜六时之中复更有少分等。如
有人言。今正是动作之时。遇获膏雨。宜趣时
下种。勿使失其机会。故重言之也。尔时世尊
既受请已。将说大力大护明妃故。住于满一
切愿出广长舌相遍覆一切佛刹清净法幢高
峰观三昧。此中言出者。梵本正翻当云发生。
旧译云或奋迅。出此广长舌相。即是如来奋
迅示现大神通力。故会意言之也。此三昧于
如来广长舌相遍满一切佛刹巧色摩尼普门
大用中最为上首。犹如大将之幢。故云清净
法幢也。梵云驮嚩惹此翻为幢。梵云计都
此翻为旗。其相稍异。幢但以种种杂䌽标帜
庄严。计都相大同而更加旒旗密号。如兵家
画作龟龙鸟兽等种种形类以为三军节度。
有一家亦翻为幢。故合言之。若具存梵本。
当云清净法幢旗也。如大将高峰之上建立
幢旗。备见山川倚伏敌人情状。指麾百万之
众。动止齐一离合从心以战必胜以攻必取。
若拙将暗于事势又失幢旗。则人各异心败
不旋踵矣。如是净菩提心为万行幢旗亦复
如是。住中道第一义谛山上。安固不动以健
行三昧普观十方。悉见无量度门种性优劣
所应用处及与诸地通塞障道因缘。故能摄
持无量功德普护一切众生。凡有所为不可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7c 页 T39-0797.png
俎坏也。尔时世尊作如是念。我从初发意以
来常以此勇健菩提心护持正法及与众生。
于种种难处行苦行事中。犹如金刚无有退
转。正为成就如是三昧普护十方诸佛刹故。
今我所愿皆已满足。作所应作正是其时。
即时发遍一切如来法界哀悯无馀众生界音
声。说此持明法句。若我所言诚实不虚者。其
有诵持修习。令其势力与我无异。故名大力
大护也。阿阇梨云。明是大慧光明义。妃者梵
云啰逝。即是王字作女声呼之。故传度者义
说为妃。妃是三昧义。所谓大悲胎藏三昧也。
此三昧是一切佛子之母。此佛子者。即是清
净法幢菩提心。如彼胎藏。始从歌罗罗时含
藏覆护。令不为众缘所伤。渐次增长。乃至诞
育之后。犹固勤加守护而乳养之。故说母恩
最深难可报得也。从此三昧起者。入住出时
皆是不思议法界。非如世间禅定动寂相碍
有退失间隙时也。初句归命一切诸如来。次
句能除一切诸障恐怖等。是叹一切如来大
力大护之德。又次句叹无量诸门。毗湿嚩亦
是巧义。所谓无量巧度门。即是法幢高峰观
三昧普门业用。今欲说此明妃。故先归敬一
切如来如是功德也。次云萨婆他。是总指诸
佛如是功德。欲令同入一字门故。次有唅欠
两字。正是真言之体。亦名种子。已下诸句皆
转释二字门。诃字是因义。所谓大乘因者即
是菩提心。以一切因本不生故。乃至离因缘
故。名为净菩提心。净菩提心是成佛真因正
法幢旗之种子。上加空点是入證义。所以转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8a 页 T39-0798.png
声云唅也祛是大空。上加点转声为欠。即是
證此大空名为般若佛母。正是明妃之义。于
此虚空藏中含养真因种子。即是大护义也。
复次祛字门犹如虚空毕竟清净无所不有。
即是高峰观所知境界。诃字是菩提幢亦是
自在力。以此二字相应故。犹如大将能破怨
敌。又诃字门是菩提心宝。与祛字门虚空藏
和合故。得成巧色摩尼。能满一切希愿。今此
真言中阙此欠字。下文具有也。次句云啰乞
洒。即是拥护义。如人恐怖厄难。若恃怙有力
大人。或得高城深池之固。则泰然无劳。彼
诸怨敌虽以种种方便无若之何。行人亦尔。
依恃菩提心王。以般若胎藏为城郭。犹如虚
空不可破坏。即是转释前义也。次句摩诃沫
丽翻为大力。诃字菩提心具足一切如来力。
今与祛字合。故离诸系缚无挂碍。如虚空中
风自在旋转。故名大力。又诃字自在力与祛
字无量巧度门合。故犹如力士具足千种伎
能。是故众人无能胜者。故名大力也。第七句
释大力所由。故云从一切如来功德生。言此
坚固大力本从诸佛金刚种性生。又于无量
劫以来常以此诃字真因具修祛字万德。一
一皆如金刚不可破坏。今众德已满诸力悉
备。复当以此法幢高峰观三昧。大摧法界怨
敌普护众生。次即发诚实语。所谓𤙖字也。𤙖
是恐怖彼声。所以重言之者。一摧外障二摧
内障。复次外是烦恼障内是智障。若释字门。
如来以何法恐怖诸障耶。谓以此诃字门也。
下有三昧画。即是具修万行。上有大空点。即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8b 页 T39-0798.png
是已成万德。诃字即是法幢旗三昧。空点合
故即是高峰观三昧。诃字具一切如来种子
者。上点是明妃之母。下画是胎分日增加。具
如是义故。适发声时。魔军散坏也。次云怛啰
吒。是吒呵摄伏之义。如师子奋怒大吼时众兽
无不摄伏。亦重言者。是对根本烦恼随烦恼。
乃至对界内烦恼界外烦恼也。末句云阿钵
啰[口*底]诃谛。是无对无比力义。结持上文。以此
因缘故。名为大力大护明妃也。莎诃是警觉
诸佛令作證明。亦是忆念持义。如前已释。经
云。时一切如来及佛子众说此明已。即时普
遍佛刹六种震动者。谓大日如来发此普遍
法界声时。一切诸佛菩萨以无二境界故。皆
悉同声而共说之。今此所加持句威势具足。
又以如来诚谛言故。即时十方佛刹六种震
动。以明佛之大誓真实不虚也。六种震动义
馀经具说其相。今此宗秘密释中六种震
动。谓贪瞋痴见慢疑六根本烦恼。一切众生
心地。常为此重垢所持不能自起。今以此世
尊至诚之所感动。悉皆甲折开散佛种萌生。
故云六种震动也。尔时一切菩萨见此浅略
深秘二种地动因缘。无不心自开敷得未曾
有。以微妙偈称叹大日世尊。而经云。于诸佛
前者。谓佛说此明时。十方世界诸菩萨等各
见彼佛前亦皆说之。是故同一音声俱时领
解。即寄此文證成大护之威力也。领解偈中
诸佛甚奇特者。具存梵本。应言奇哉一切诸
佛说此大力护。即是一一世界诸菩萨皆悉
同时领解十方一切诸佛所说真言也。以十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 第 798c 页 T39-0798.png
方诸佛共护持故。犹如金刚城重阁高不可
升。又环以汤池深不可越。是故一切诸障不
能侵凌也。由彼护心住者。谓诸行人能以此
真言密印守护身心而住。是故所有为障者
诸毗那夜迦恶形罗刹等自然退散也。此住
字若依梵音亦在名。为镇在其心。若作深释
者。言此净菩提心人以此明妃实义护心而
住。是故三种重障诸恶罗刹等皆悉驰散不
能伤彼善根。下至生心忆念时。亦有如是力
势。故末句更结成也。由才念故。初起南么乃
至莎诃。于其中间即云才也。彼一切者。毗那
夜迦之类也。驰散者。驰散于十方莫知去处
也。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义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