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0a 页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二十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缚羊时者(谓戒已满梵种已出四姓已具。得杀羊而食之也。彼法云。梵天生四种故娶妻。娶四姓
之女各各生子。即是梵天生四种也。然所用阿缚河宁火。生子自有优劣。其杀羊时。首陀所生子侍之。刹利所生子
杀之。毗舍所生子割之。婆罗门姓所生子食之。当尔时亦以真言加之。此即婆薮仙人造法也)触秽时
者(谓失净法。如沙门犯戒也。或谓有时放逸不觉。人截其发。或络身绳断。或三奇杖折。或食时为首陀触等。
欲忏悔自罚。集三二百同姓者。大众中用微笑至火自悔。尔时诸净行者同声言。日月诸天證知此人。从今以
去复清净如本也。时忏者用火供养彼等。尔时用此火天神咒加法也)熟食时者暖腹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0b 页 T39-0780.png
尔时。不知彼诸火性。作诸护摩。亦非护摩行。
以下又偈也十二种火次说之。我复成
菩提。说十二种火。复云何。智火最为初。名
大因陀罗。佛意言。我尔时为大梵王。以诸焚
众来问韦陀典而演说之。令彼依此修行
获得世五通等事。然我尔时未了火之自性
及其业用。以不知故。当知尔时所作之事。不
名善作亦不得名为护摩。非行非业亦不得
其果。及我成菩提时。方了火之自性及彼方
便作果等。所谓火之自性者。即是如来一切
智光也。佛所以作此说者。欲伏诸外道分别
邪正。令彼知有真护摩。故以诸净行等于所
宗韦陀之典。自谓秘密而生慢心。今佛自说
韦陀原本。而于其中更显正理真护摩法。此
佛韦陀。当知最为第一秘密之藏。彼闻已生
希有心。即生信解也。我昔未成正觉无所晓
知。略说如上四十四种火法。广则无量。如韦
陀典中具明。今成正觉复说真慧之火十二
种法。所谓能成大事。除尽一切垢障之暗而
成大事。不同往昔邪道非法之行也。第一名
为智火。方名称色黄。端严增威力。与火光焰
三昧。住智智满足。此中最初火者。即是菩提
心之慧光也。形方色黄。即是表金刚座也。端
严者是内庄严。言此智火。本尊之形具一切
佛功德故也。增威是外事。谓十力等用也。此
智火者其性如是。内外功德庄严圆满能与
力。故名增威也。由识此火故。烧无始以来
无明薪积。无复遗馀如劫烧时火。灰烬皆尽
荡然无垢。一切如来功德自然成就也。然此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0c 页 T39-0780.png
火神即名为智。其相端严作金刚色。以圆光
焰鬘而自围绕。处此光中寂然正受三昧。由
住此三昧故。智性满足。此智光者。即是毗卢
遮那之别名也。即以此尊而表此智。若初观
即观此火神。能成一切事。若深了其性即如
上说也。此中方坛者。梵名摩诃因陀罗。是帝
释尊之别名。又则金刚轮别名也。智是内證。
其外发之表作金刚杵形。此方座形与相似
也。然但观四角之坛中有本尊即是也(此杵头有四角
形也)上云增威者。若作形像所表而论。即是体
貌圆满丰备之言也。然据理之言。即心法门
也。然火有二法。若能修瑜伽者。唯观此尊形
表之相而诵真言即名内心火法。若
顺摄世间故而作坛者。当作方炉而周匝有
光焰。自身亦著黄衣。想炉火中有此本神。
住三昧如上。然后所作事成。不然不成也。此
法与息灾相应。是坚固法也。此配初菩提心
阿字门也。由此因缘智具足也。第二火者名
为行满。即案名表义。其梵音亦即真言也。
初发菩提心。次修于行。其行满者即名为佛
也。谓此即大悲为根菩提心种子故也。其形
如秋夜月。光晖照朗四面周匝。身服白衣具
种种德其右手持数珠。次左手合
持军持也。此像住于月轮中也。如上所说。即
是心性圆明清净之义。以此妙行之火。焚于
垢心戏论之薪也。若作观时。亦即观此圆明
为本尊形也。上文云皆体如来内證之德竟
于次外故。以法门表示故也。若外作者为圆
炉。以白檀末涂。以白花等为供养。自亦著白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1a 页 T39-0781.png
衣。此是息灾法也。灾有无量。诸外世间如水
火虫霜降惶等种种寂耗。及内身一切病恼
之类。其形万端。自身他身皆能净除之也。又
无始以来有疑心。谓于深法而生犹豫。不决
定信此即障也。此火能净除此障。亦是息灾
义也。此息灾护摩亦有二种。但瑜伽相应念
诵。或外护摩而作火法也。然若能办供者。为
兼事作。若不办者但心作即得。有物可为而
不作之。但以心作不如法也。第三火尊名为
风燥。从风所生。是为风子形燥黑也。此谓内
色黑而外加燥形。如上涂灰等也。此尊处风
轮中即半月形也。亦作端坐三昧之形。谓行
人初发菩提心虽欲进行。而无始来妄惑烦
恼根本未除。数来牵破观心而加暗𦿔。谓作
此法也。风是不住义。又如世间风能坏重云。
此不住之火亦如是。能散坏诸障也。此尊坐
风坛中。手执帛去头三五寸两头执之。如天
衣形。其色青也此是阿毗阇噜迦法。
亦有内外二法。第四赤如日晖住三角中。右
手执刀端坐。刀表利慧断结也。如世日初出
时。夜除昼现暗尽明现。故取此色也。火神如
是形色。光焰亦尔。身相端满。如前住于三昧
作微怒形也。第五没栗拿是和合义也。此尊
作淡黄色。谓黄兼有火色也。和合者是兼二
法也。其像左边作怒状。右边作熙怡微笑形。
各生半身也。此微笑是不嗔不大喜。寂住也。
身上有毛。谓髭鬓发之类稍多。然不可过也。
若多置令不端严也。其项长而有大威光。其
身色一边赤一边黄也(怒边当赤)其坐亦右方(半金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1b 页 T39-0781.png
刚坐也)左三角(半火坐也)左持刀右持跋折啰。有内外
二法。例前也。此和合者。能遍一切招召息灾。
俱成也。内用即智光。烦恼即灭无生也。若外
作时。香花身服亦须二种。念诵时亦作此形
如本尊也。仍一目怒一目寂然。灾除愿满一
时得成就。以此等遍之理故。得有如是之用。
不同偏方之教也。第六火神名为忿怒。即以
此名义为真言等如上也。其身烟色者。谓非
甚黑非甚白。闭其一目其发散上如蓬
头之状。作大吼形。谓状如开口大呼吼状也。
口有四牙俱出。二上二下。此亦摄二事。一火
一风也。第七名温腹。如上世间火中。谓是身
内之火能消化食物资身也。此正法中义则
不尔。腹内之火即是内證之智也。迅疾谓其
形更加忿怒又甚于前也。极忿谓作此恶字
也。有种种色。谓形具五色也。义准前。第八
名费耗是除遣义。谓一切业垢等事令无馀
也。此尊能除身中一切障。即毗那也迦之类
皆令消耗也。其色如聚集众多电光。不可瞻
睹之状。此是金刚轮同类也。第九名意生。谓
从意所生之法。随意成也。种种形皆作所念
皆能成就。巧谓毗首羯摩也。即是随类现身。
普门成就之义。自在之慧随作皆成也。有大
力也。第十受食火名劫微。谓火施时受饮食
之义也。受食者谓施火食时。受而食之其
尊作持唵字印者。即是梵志仪法也。净行者
凡有所言语。皆侧右手作印形而举案之。以
唵字声而作相故也。第十一本文缺少第十
二名悉成。谓能悉成一切。即是所作已办处。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1c 页 T39-0781.png
寂灭道场而伏魔义也。又如有一类众生。而
为恶不可止遏。假加劝导更增其恶。若纵之
又趣恶道。以方便故而伏其身。令悉目闭都
无所知。以此因缘善恶俱不能造。次即渐引
导之。令入正法也。如金刚顶又金刚手降伏
大自在天义。说如上也。此皆住方便道所为
也。秘密主此等火色所持者。随自谓火神
色。药物等同彼。谓随彼色类也。又偈云。而作
外护摩。随意成悉地。复次秘密主。复次明
内法也。一性而具三。三处合为一。瑜秖内护
摩。大慈大悲心。是为息灾法。彼兼具于喜。是
名增益法。忿怒从胎藏。而作众事业。又彼
秘密主。如其所说处随相应事业。随信
解焚烧。自己色及药物彼。同外护摩。作此悉
地随意者。言此十二种形色。及所持物等。谓
识其性。前内外合论。今说外也。三和合。谓火
不异神神不异自身也。彼同。是自他俱同也。
内作者。本尊即火火即自身也。今谓理释者。
本尊即是毗卢遮那。此毗卢遮那不异于自
然之慧火。此火不异于我身也。即以一自性
三和合。名内护摩也。和合为本尊即火火即
同于自己。三事等也。上文如意悉地者。随世
上中下事。随意即成也。若不了此火法。无由
得成也。内法亦相况耳。若了此慧火者。随出
世上中下成就。随心即成也。复次三和合者。
谓身口意也。身印口真言心本尊。此三事和
合毕竟等。是名三和合也。若能观本尊则自
身渐净。净即同于本尊。若见一性即三事俱
净。平等皆是。次明内护摩法。即以此三事等。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2a 页 T39-0782.png
中作息灾即用大慈大悲。此三平等。大慈大
悲和合时。一切息灾尊。为第一悲也。若作增
益。即以悲及大喜和合也。若忿怒者。火为胎
作事。胎即心也。谓有因缘须作忿怒之事降
伏于人。即从其内心中而起忿怒。此忿怒非
如世间之忿怒也。谓从大悲心中照了忿之实
性。而以方便起之。以降伏恶法也。如是等。但
内作护摩即能办诸事也。故凡护摩义者。谓
以慧火烧烦恼薪。令尽无馀之义也。然今此
中。略说所用火神及内外之相。当知诸馀法
教之中。皆有火法等。随应作何事者。皆准此
法住于三昧。随彼相应而施作之。即成也。若
不如此。但焚薪木空尽供养。不尔。滥于外法
又不能成也。又经所言物者。谓所缘火法薪
苏食物众具也。尔时执金刚手。白佛言。世尊
云何世尊云何火炉三摩地。云何散洒。
云何顺敷茅草。愿佛说也。金刚手右问佛。上
来数说此火法。然犹未决。当于何处置火。何
处安炉等更有何法也。谓洒散敷茅及以物
等。皆问佛也。次佛告执金刚手秘密主言。秘
密主。彼火炉如其肘量。普皆四方。其缘四指
量。金刚围之。次以下二偈。次佛答之。彼火炉
如肘量。普遍四指缘金刚围之。谓随所住处。
穿深一肘方亦如之。口上安缘。高阔皆四指。
用大指节量也。绕缘以金刚围之也。四面各
一相接。如上八印等中说也。等者谓深及方
圆等也。如方炉。及三角半月圆等可知也。偈
云藉以青生茅。绕炉而右施。勿以未加本。应
以本加末。谓勿以梢押根。应以根压首也。以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2b 页 T39-0782.png
茅而右洒。法教当如是。奉涂香花灯。当献于
火天没栗拿火。以一花供养安置于座处也。
安置已。真言者复洒净之。智者以本真言而
作于满施。次息灾护摩。或间增益法。如是世
护摩。说名为外事。复次内护摩灭除于业生。
谓业生灭也。了知于末那。谓意也。远离色声
等。眼耳鼻舌身语意等。皆悉从心起。依止
于心王。茅谓青湿。右绕敷之者。谓布茅缘上
之法也。当令根首相压。首是上青稍之苗
也。假令布东方时。根在北苗在南。仍以苗压
次南者之根。不得以根压苗也。次第右绕敷
之。至南方即谓根在东方苗头向西。乃至
北方次第准此也。洒水谓阏伽水也。阏伽别
有方法。如悉地中说耳。然此洒水有二法。
若以茅作小束。置阏伽碗中而洒之。洒时顺
洒右旋洒也。若直用手洒亦得。然顺洒也。此
又二种。若初净火时。谓右旋顺洒。若净了供
养之时。当直洒之。不谓旋转也。如悉地中
辩之。然未洒时谓请火尊。有真言及印。上
品已说。乃是此中所用也。洒了献花次第供
养诸物。尔时当观本尊形在此炉中。取上真
言遍洒也。满施者。即是用杓物投于火中也。
杓有二种。初大方杓名满施。当满盛投火中。
次小杓即相续取内火中。然亦须满盛也。别
有法亦如悉地中略指。息灾增益折伏三事。
当知一切事准此而作也。复次内护摩业生
灭。了知彼意者。欲识意者当离于境。既离
境。亦知于离根也。然其语在舌摄身意等。从
心生依于心王而起也。眼等分别生及境界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2c 页 T39-0782.png
色等由慧未生时。依心王有妄也。欲息此者。
用风燥火灭之。谓以智风火烧也。烧除妄执
令得净菩提心也。合有净语也。故云此名内
护摩。为诸菩萨说也。以慧是火由风而生。慧
是止净心为观。从此已上明世间之事。今次
说内护摩出世之事。谓以智火除业生等也。
从业受生从生复造业。轮转无已。今言护摩
者。正是净除此业。令得清净法生也。业生既
除然后用意生。意即心之异名也。此从心生
法。离色声香味触。离眼耳鼻舌身意。此等皆
心为主。此心王而生分别。当以慧净此心王。
即一切法净也。然慧未生时。为障法所动。当
准上文。取风燥火而烧灭之。谓用上文深意
也。由深慧未生即有分别。以分别故有根境
等垢障。今用风燥火而净除之。此火即是菩
提心别名也。此菩提心火。而烧妄想等事悉
令净除。是名内护摩义也。如是智者。乃可名
为菩萨也。所云世出世者。即是事理两法事。
即方便所加之火。出世即是慧性之火也。世
出世火品了。若论其世间火天。作梵天形。今
内法火神。作三摩地形。寂然住三昧也。
* 次本尊三昧品第二十八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愿说诸尊
令威验现前。令尊现形。诸真言修菩萨行诸
菩萨。由作其形。令行者观缘尊形。即本尊
形同于自身。无有疑惑而得悉地。如是说已。
佛告执金刚秘密主言。善哉善哉秘密主。汝
能问吾等。尔时金刚手秘密主白佛言。世尊
愿说本尊灵验。令诸真言行菩萨修行菩萨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3a 页 T39-0783.png
行。本尊形像观。佛言秘密主。诸尊有三种形。
谓字印形貌也。彼字有二种。谓声及菩提心。
次印亦二种。谓有相无相。相是色义。谓有像
无像也。尊形亦二种。谓净非清净。彼證净形。
形谓身也。体同空离一切相。非净有相之身。
即有显形众色。彼二种尊形成二种事。有相
故成有相。非相故随生非相悉地。上亦列著
之。次引佛为證。有相故成有相。佛常如是说
也。若心住非想。即成非想也。佛语先标之
也。是故成一切种。当住于悲想。言事随心
故。宜求出世也。既观本尊形已。为无疑悉地
得。此以上金刚手问也。本尊者。梵音娑也
地提嚩多。若但云提嚩多者。直所尊之义也。
尊亦云自尊。谓自所持之尊也。然彼行者。犹
身印真言及观本尊。此三事和合故。本尊即
自降临道场而来加被也。然此行者初行之
时。尚是凡夫自无德力。何能即感佛菩萨等
如是而应耶。但由彼佛菩萨等。先立诚言大
誓愿故。若有众生依我此法。而修行之不亏
法则者。我必冥应。或虽不来而遥加护之。若
行人法则如法而不应赴。即是违本所愿。故
不得不应也。如方诸向月而水降。圆镜向日
而火生。因缘相应而无思念。此法亦可为喻。
非是诸佛有心行。而同凡夫之赴应也。若心
不相应事缘有阙。则本尊不加护念。故无应
验。非佛菩萨等之过也。然行者以此事故。当
须正观本尊清净身。清净身若见已。即以自
身而为本尊身。如是无疑虑者。所求悉地无
不成果也。
经云。缘者。即是行者若约其本尊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3b 页 T39-0783.png
作如是观也。无疑者。犹与彼尊相应故。无复
疑难之心也。是故所修必成。已上问竟。佛言
善哉善哉秘密主。汝能问吾如是之事。是故
金刚手。极善作意我说之。乃至愿乐欲闻。以
金刚手善能次第问疑。为劝未来真言行诸
菩萨故。又复慰喻诫劝也。次佛言秘密主。本
尊形有三事。谓字印形也。形即尊形也。彼字
二种。声菩提心者。谓行者最初修行字。略有
二种。观于字义。一但观菩提心。此菩提心即
是字也。谓阿迦遮吒多婆等。但举其首。然诸
字皆是也。以为初首故。云菩提心也。或观字
轮。谓以所持真言为轮形入身。如上持诵品
说。或观种子字皆是也。或不观字但念于声。
谓上观此声。如铃铎声等次第不绝。及以此
声调出入息。如上说皆是也。已说字竟印形
亦有二种。谓有形无形也。形即是青黄赤白
等色。方圆三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处之
类也。印谓所执印。即刀轮羂索金刚杵之类
也。初心别缘而观。谓先观画尊等。约此而观
名为有形。后渐淳纯。又以加持力故。自然而
现与心相应。尔时此本尊。但从心现不别外
缘。故云无形也。私谓或可初得世三昧。见其
本尊如是形如是色。如是住处如是坐立。如
是漫荼罗中持如是印等。犹是有相故名有
形。后转真言宛然直见。如镜像等不想而见。
故名无形也。次本尊形有二种。谓清净非清
净。谓彼行者初因有相引入无相。先观圆明
佛菩萨印身。初作不见。别画像等而观。渐则
法力所加。渐得明了。尚有所障。闭目即见开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3c 页 T39-0783.png
目不见。次渐开目闭目皆得明见。渐渐不加
作意亦见。乃至触身亦复无有碍。犹如目对
世人等也。由此有相渐引入于清净处。以有
相故名为非净。由此三摩呬多所等引故。住
清净处寂然无相。名为净也。净者是果。非净
是因。非净谓形色印像之类也。由此非净引
而成净。由无常之因而至常果也。私谓此三
事各有二种。即行次第也。观持真言观于字。
次观声渐细。次观尊形又细。次不别缘而观
又细。次就无缘又有净不净及纯净也。或可
横说之。此三事各有世出世方便。故皆有二
也。
经云。彼二种。二谓上来三事各有二种也。
彼二种中即有二种事。成就有想故有想。非
想故非想。悉地随生等云云。谓若以有想事
观见者。于有相有得成就。若无相者。亦得
无相悉地成就也。又云此三事二种中。随
以一事即致成就。然皆有世出世成就及事
成理成也。故前三种中。各有二种成就二事。
经有想有想欲成。若住非想则非想成就。是
故成一种事。当住非想。此劝令离一切想住
于非想也。结劝也。以住非想理成就故。一切
不思议神变。不加心想自然而成妙业。非如
世间成就。在于生灭心行之中而力有限。又
非究竟。故劝取其胜者也。私谓然大般若等
中。具说洗涤观心之事。然须有本也。今行人
先于缘起观。乃至具见十方佛会诸世界等
种种境界。以为悉地。而后于般若洗涤净除。
即成不思议大用。顿入佛果。若不知行之次
第。但观彼文不入深秘致。多错会经意。忽尔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4a 页 T39-0784.png
入空失圆顿道也。故此一两品。最须谛观其
意耳。
* 次无相三昧品第二十九
复次大日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言。秘密主。
彼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乐欲成就无相
三昧。当如是思惟。想从何生。自身耶。自心意
耶。然彼身因业而生。等草木瓦石。谓自性如
是也。业生之身自性如是也。顽同木石。业生
谓从一起此。观是有想。有想为外。外所有身
语等。如是观之也。顽同草木性离于作。谓
业思生也。从因业生是内也。外生谓木造
是外也。次品佛告金刚手秘密主。彼非想三
昧成就愿欲。真言门菩萨行修行诸菩萨。如
是思惟。从何想生。自身自心意者。即是修瑜
伽者。已能观于本尊等。乃至现得种种奇妙
之境。然犹是世三昧摄。未得平等慧。今更开
示入三平等观也。若此观明白。了自身口意
实相。即入净菩提心初法明门。上菩萨地也。
此是多释。然大意如此也。先明身实相观
者。谓经云。彼身业生草木塼瓦等性。如是作
离顽如外作。或业生如形像见等为等。经文
也。上来言当住非想等。今此品中。若修真言
行者。若欲得此非想三昧成就者。当造斯观
也。
经云。自身自心意者。谓从心有思生。心
是清净心。意是分别也然此身同木石。其
性顽愚者。言此四大若离于心。即同木石也。
如大般若观身心处中说。如明目人自观仓
囷之中种种米麦等。此身亦如是。身念处观
开时。自见三十六物各各异相。尔时身相即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4b 页 T39-0784.png
除。如开仓见米麦时仓囷名除也。乃至一一
皆缘生次第深说也。次又明如身同于像也。
如作像者以土木杂物和合为像。或佛或天
或馀父母形等。以不善观故。随生所尊所爱
之想。然一一细观。但众缘合会都无自性。今
我身亦尔。诸缘假合。自不了故而生身见。若
细观时。都无自性。但从缘有。如幻等境从缘
而生实不可得也。又此身者。以因心故状。若
六根有知。然实不尔。如人心亦观察则有所
住。则虽日月之明或有所不见。雷电之响或
时不闻。又如过去一心禅观比丘。乃至道行。
有大军过而不见之。当知若离于心。则此身
虽具眼耳等根。犹如木石无知也。又如像喻。
若此木石等像。或谓火所烧水所坏。刀所伤
金刚等所碎。或忿怒粗语加之。不能动其少
许心想令生不喜。或种种供养。被以妙衣献
以名馔。涂以妙香炫以妙色。乃至人天之供
具丰盈于前。亦不生喜。当知像本。性自空。自
是我心分别而生增减。或毁或供。俱颠倒不
实耳。如外观像者。为以此观而观自身。尔时
不见身相离于分别。如是观察其身见身实
相。即證无相三昧也。凡观察时见。谓触相有
相之缘。渐次深入自然。即相无相即缘无缘。
若不得此方便。但直尔观空。而不知以何因
缘故空。著是空法多生异见。故修行次第须
有指适也。何以故愚童凡夫。于自性空形像。
自我分生。谓从自身生我分别也。由此颠倒
不实起诸分别。或供养或除供养等或毁骂
毁。皆除舍之也。然观身之次合有语观。语观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4c 页 T39-0784.png
以摄入身观故不别说。今略显之。即是合论
之也。今此语从何有耶。谓从齿喉咽唇舌脐
等众缘。心动风。互相触故得有此声。犹空谷
响都无自性。凡夫不了。故闻好生欣闻逆情
生怒耳。今如是见声实相。即知此声不生不
灭同于实相。是音声平等性也。次即观心。以
法无形相。观闻觉知。先从粗观。了此身平等
语平等。自知深入之也。复次秘密主。心性离
一切相。思惟性空当思惟此也。秘密主。心于
三时求不可得。离彼三世。彼性如是当思念
之而离相。复次秘密主。亦自可观察之。行者
尔时既观外相。次了内心亦空。此心离一切
相。于三世中求皆不可得。如虚空离三世。心
亦如是。出过三世出住灭法也。然凡愚以不
了心实性故也。复次秘密主。有心想者。谓愚
童凡夫之所分别。谓心取相不能了知。不实
妄起故。有如是说。彼不如实知。谓由有是妄
执。不能如实知也。如是思念。谓凡夫起是思
惟也。如是。谓凡夫有此分别也。已上属心句
也。复次秘密主。以此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
萨。说相引无相也。谓当了知有相而起无相
也。谓诸菩萨。如是思惟。得无相三昧。由得
住于无相三昧故。秘密主。彼人当得證由除
妄故。真言实相实体现前行住坐卧常现前
也。如来所说真言。彼常亲对而自住。由识真
言之体如前十喻。即是悉地相也。妄谓我心
我愚我智我顺我违。自生种种能著之想。以
前虚妄故。所有身口亦皆虚妄也。故不知何
事耶。谓不见真实。由不见真实故。由如婴童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5a 页 T39-0785.png
无所晓解。若见心实相时自然离如是一切
戏论分别也。以不知心实相故。而生妄执名
为凡愚。若了知者即名诸佛也。次经云。秘密
主真言行菩萨證得无相定如无相定住得如
来说真言亲对而彼常住。此经文引不具。当
捡经细观也。此意言。此真言行菩萨。如是离
相修行之时。名住无相定也。由住此无相三
昧故。如来所说一切真言。皆现前而證。故名
亲对也。如是證理之时。即名常住。住者即同
佛住也。今品合次于十心说之。说义次第于
彼先言不便。故以此中结会而说也。私谓上
来经文。大意不过此行。谓口真言身法印意
观佛也。然此三事皆缘生法。缘合有。都无
自性不生不灭。即是阿字之门法界之性凡
夫不知云何得入。故佛先说此三真言门。渐
得三昧。乃至亲睹本尊。见种种神变之境。犹
是心有所著。不得三平等住。今说入三平等
法门。若行者于瑜伽心中。而复能如是观察。
离于身口意分别戏论。即得现前而證真言
实相同于佛住。自体常住同于如来也。
* 次世出世持诵品第三十
复次秘密主说秘密念诵法。亦令一一诵
诸真言。佛菩萨等别说。谓随彼之中取一一。
谓各各也。于诸真言中。随取一一。各别而作
心念诵。第二作出入息念诵。此二法最为第
一相应也。当如是作此二法。是名第一念诵
也。勿异此法也。若异此者。于念诵有所阙。支
分由不具故也。然以内外相应。分之有四。我
先已说也。今下更说也。彼世间者有所攀缘。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5b 页 T39-0785.png
谓三种中但观于一字印身。观之识其本性。如
印即字字即身。无碍而心湛然。是念诵也。若
以字作出入息者。知字即真言之体。以此出
入资力。名出入息也。然此二中由出入息。有
少所攀缘。故当知意念诵即最为上也。字印
尊无所分别。作出入息亦得也。此世出世间
持诵品。上来一部经意。只为修真言行诸菩
萨等。作持诵入道之法。而今此品。专得其名。
当知说一部之要旨也。经初金刚手。已曾问
佛持诵之法。上来亦有略答之处。然未具悉。
今为决择故。更具分别其宗要之行也。其秘
密者。上来诸品所明非不秘密。然此中宗要。
乃秘密中之秘密也。一一念诵。或作意声念
诵。或作出入息念诵。此明差别行法不同也。
一一念诵者。谓专心口诵真言。真言中声出
时。一一声字皆悉谛了。不间断攀缘也。作意
者。即直是心持。作心想念诵不出声也。出入
息念诵。如上所明服风等是也。二相应者谓
于三念诵中。其作意及出入息。此最相应为
第一也。当勿异者。谓常当依此而作。勿异缘
异想也。若不尔者。徒用功无益也。持真言者
阙支而用。谓字有点而不道。或字阙。或应
长声而作短声呼之。如是类甚众。皆名阙支
分念诵也。右此内外相应。合有四种念诵也
言世间有缘相续。所谓字句。句是举足
行步。谓观此字如一一步。字即种子字也。
次于前已出世念诵身字印合为一即得。
今世间念诵即异之。或观字或观尊或观印
也。谓句乃本尊。就世间中念诵。出入息最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5c 页 T39-0785.png
为上也。前出入息最为上者。前出入息。变字
为出入息。今世间念诵。见出入息中有字了
了分明。是有分别也。前出世间不作如是分
别也。于真言中分别为二。即世间持诵者。彼
有缘相缘字字句。此中或取一字缘之。或取
句等想在本尊心上。如前具明。是外念诵也。
取一字者即是种子字。或真言初首之字。若
真言小者或具想其句。如上说。如连环等布
于本尊心上圆明之中。此二种或字或句。随
息出入不绝不间。欲诵时绕也。有经明此
义。如观镜像分明而见。今观字见字。观印尊
即见之。此是有相也。若行者见此真实相时。
即不住有相。然由未入无相。若观菩提心。是
一向无相也。此心即是佛。佛即是自身也。自
身即成佛。成佛故一相无异。故名无相。随谓
或来或去随心也。世间念诵以出入息为上
也。当知出世间意念诵。远离于诸字。自本尊
作一合相。不坏谓不分为二取。谓分别著于
相也。一合相。谓合一为令不取著。不坏此相
也。不坏意色相。像与心不相异。故云不坏
也。勿异法则谓教法如是也。住如是法。则诵
三落叉。如前说我所说。多种念诵谓遍数时
节现相增益等。三落叉是数。数是世间也。出
世间落叉。是见三相。谓字印本尊。随取其一
一合相是也。字印尊等身语心等。名见乃至
能令持诵者净。令一切罪除。若不净更一月
等如前也。而今所说念诵数。谓牒上文也。不
应异此法则也。是故。今耳闻息出时字出。入
时字令随息出入也。今谓天台之诵经。是圆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6a 页 T39-0786.png
顿家数息。是此意也。今以此字一缘与息出
入。自然念念相续心不散乱。恬然易入三
昧也。此为世间念诵中最上也。又上明尊神
者。言此字句念诵之法。诸尊皆尔。上从佛部
下至八部。凡有念诵。皆当如是作之。其出入
息念诵。亦随本尊法一一有此行法也。出世
间者。当知是意念诵之法。离于文字也。岂拨
离前来真言字等。方名离文字耶。不如是也。
谓能达字之本性即是圆明。当住本来不生
者。即心是也。心之体性圆明清净。具足众德
而无分别。当观如是之字也。此字者还即即
前来本尊真言之字及句耳。但了知此字从
心而生。心既圆明湛寂。从心所生之字。其性
亦尔。所云离字声等者。谓离分别缘念之心
及声想等也。然持诵时有诵有观。或可观行
或可兼行。或但修观照也。诵谓如上缘于声
字或出入息等。照谓观此字之体性也。然初
观时常于有相。若观种子一字其圆明。初即
小作。若具观句等。即大作圆明状如连环等。
以心观照令宛然分明。后即从此而观其性
也。本尊一相作不坏取。意不坏形。勿异法则
者。本尊即是初观圆明之字也。次即观本尊。
如上已说。一相者即身口意也。观本尊心上
作此圆明。即是心。其身印等即是身。其真言
字等即是语。今已明见本尊。而观本尊三事。
一相平等如于实相。又观本尊三事。平等一
相即同于我。我之三相。亦复一相平等不异
于本尊。此圆明之性不异菩提心。菩提心不
异本尊。自他平等也。又所观字虽不同。然皆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6b 页 T39-0786.png
是三昧门。若解一字之性相。即解一切字之
性相。字即本尊本尊即心。心即法界体性也。
是故此阿字。即是不思议字。如阿者。一切亦
尔也。如字者。印等亦如是也。于此不思议三
相。谓字真言相身印相本尊心相。不遣不立
不增益不损减。当作一切平等相观。而达一
切法成一切智。当依此法则。勿异此而作也。
此即是三落叉义也。落叉梵音。是相义亦是
见义也。我于种种经教中。凡有持诵相应处。
多言诵一落叉或三落叉等。或言为除罪障
故诵一落叉。极重障者不过三落叉。便得罪
业清净。然此义有馀。今当决之。所谓落叉者
是相也。若得三相当是罪得除也。先明身相。
谓身体先时粗重今则轻安。乃至或行百里
千里。迅疾而往不觉劳倦。速疾异常。先时静
坐系缘。多为小虫蚊虻等所恼。今悉不生。无
复腻垢可恶之相。广如大品中所说。此是身
相也。口相者。随有所诵。暂发声时本尊即至。
又如大品所说。口发诚言。非人不娆于他之
类。皆是语业净相也。意亦有殊异相。谓发生
无量慧解。如经一月四月分别不尽等。或先
时贪嗜如是如是食味。或不得者身即不安。
尔时寂然不复思念。乃至多日不食。恬然得
喜悦之味。无馀食想身亦不困。或先多种种
烦恼。今皆净息。皆是意净相也。由具此三净
相故。名三落叉。若不尔者。徒口诵遍数。无所
益也。既得此三相。当更增修胜行也。或时诸
天八部飞行空中。不敢履践其影。或来敬礼
问讯。天诸童子以为给使问其所须。如此是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6c 页 T39-0786.png
谁得知耶。但诵持者自知而已。此亦罪除净
相也。然上来明离一切相。今说三相。与此云
何相应耶。今答此三相以阿字故。此三字即
一相。亦非一亦非异。如天台所解。与此略同。
谓一相一切相。非一非一切。即相即无相。即
非相非无相。皆是此意也。如是三相。平等住
实相。是三落叉义也。身实相是一落叉。除一
切身垢。语真言相是二落叉。除一切语垢。意
实相是第三落叉。除一切心垢。三垢除已三
功德生。即是分證如来功德也。又落叉是垛
义是标义。如文殊经中明学射。初虽远垛。后
渐近之。乃至任运中的。首楞严三昧亦尔。以
是因缘名落叉也。复次身印口真言意本尊。
即是三行差别不同。即是三相。即此三相入
阿字门故。离于三相一相平等。如是照见。是
三落叉义。落叉者见也故云勿异者不得他
观也。复次前云三句义。谓菩提为心种子即
因也。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从首至终。皆明
此三事。或自显此三德。或为成他三行。言三
落叉者。即与此相应也。谓行者最初先须有
菩提心相应。此是一切佛法因也。若不发心。
即离于妙因何有进行耶。虽已有心若望路
不进。有愿无行何能成就大悲胎藏生一切
功德身乎。或虽能进行。以离方便故而有疑
心。因疑心故一切不成。亦不得入实相也。是
故佛诫诸行人。必须依师而学。不得自专以
自利根分别力故。辄寻经文便自行之。随闻
便用。不入漫荼罗。不受三平等戒。不能具解
方轨。以不知故。虽发心修行勇猛精进。然以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7a 页 T39-0787.png
方便差失故。所为不成。故而生疑心。以疑心
故。谤毁如来秘密之藏。即是五无间因。趣五
无间道。以是因缘。须具三句义不得阙少。
是三落叉义也。已此事故。次后品付嘱中。
复明择弟子相。文相承蹑耳。次是观嘱品。经
虽不言其义如是也。
* 次嘱累品第三十一
次佛告大会。即是经文初。云十世界尘数金
刚菩萨也。今说经欲了。故加付嘱也。汝等应
住不放逸者。即是承摄前文。此大乘密教。当
如是法相承。若授受失宜。即是专檀自恣而
越法则故。云住不放逸也。复次如上三句义。
自利利他之行。汝等当住阿字义。秘密教中
而为佛事。若不随此。即是住于放逸也。以差
机而授或损彼善根。故经云。有智若闻即能
信解。无智疑悔即为永失。若菩萨不深观众
生本末因缘种相体性。而率尔传法。即是为
人天怨。是为大放逸行也。故次云。若不知彼
根不得授与。根即信等五根利钝之相也。除
我弟子者。谓已依我教而住。心相体信方堪
授之。若馀世间外道之类。未入正法信心未固。
当且于馀深法中示教利善。不得辄尔为说
也。若菩萨照机。固自由己智力。今为末代传
法人等。更明外迹可传之相也。前经初明择
弟子相。今又说之。然皆略举宗。大本中具明
也。良晨生者。大本中具明如是宿次如是执
曜时节而生。则有如是根性如是相貌。宜即
与如是教法。其言甚广。又一一皆有浅略深
秘两说。今此中但举其纲目耳。求胜上事。即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7b 页 T39-0787.png
是发菩提心。唯求如来具足道之行。凡所施
为非求馀事。所行广普妙也。微细者。谓闻一
字一句。即能自以智力广解无量义趣。广演
无僻之类也。思念恩德者。乃至从师闻一句
之义。乃至成佛。犹不忘报之。常知恩报恩也。
渴仰者。谓心慇勤希求胜法。犹如萨陀波伦
之类。乃可为说。欢喜住者。谓闻妙法心喜踊
跃遍于身心也。不求彼法者。乃至不受馀经
一字之类也。次又辩其外相。略说其色。谓青
白也。即是非白又非大黑。是吉祥色也。大本
广明。今但举一隅耳。头广。谓如罗云顶如伞
盖之类。然不太广又不合小。要直丰纤得中
而相具也。高颈。谓颈不太长又不太短。以要
言之脩直得中而不过甚也。额广而严。亦谓
极理太广。又须具足端严之相也。鼻脩者。谓
非太隆高非太卑平。当如金铤之类也。略说
身心堪为道器之相。如是之人乃堪传习也。
彼具相者。谓佛子。如是人当与之。慇勤摄受
教之也。瑜伽论十地中说也。又劝嘱必是堪
继传者。当勤教授之勿令失时也。时金刚手
等具大德者时彼听众闻说是者。于
诸本尊所说之教。我顶戴受持得已。谓已如
受王教奉行流布。当作供养。时众重起礼佛。
为法久住故请佛加持也。问佛所说顶受奉
持。为一切智作礼而请如来加护。所以者何。
佛已付嘱如是秘藏。以荷重任行如来事其
职不轻。然此妙法。如来在世犹多怨疾。何况
末代恶世之中。然我等已发诚愿。要令如是
之经广行流布也。是故请佛以自在神力。加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7c 页 T39-0787.png
护我等令所愿得成也。法眼道久住世遍一
切者。即是弘经之愿。以佛加持愿令此法眼
久行于世也。此是开佛知见之大慧道。一切
诸佛所行之路。故云法眼道也。当令此道久
住于世穷众生际。又横遍世界无不流通也。
即是上行等云。随佛有迹之处我皆誓传此
法。此本问弘经之意也。时佛受彼请故。即以
真言而加持此法。如经中说也时诸上
首菩萨等。闻佛说已顶戴受持。已广说摩诃
毗卢遮那成菩提加持神变经竟。问前三句。一
者菩提心为种子。二者大悲为根。三方便为
后。今就大悲藏漫荼罗说之。为以中台为菩
提心。次八叶为大悲。外三院为方便也。答云
此有二种。若有修行者因中说之。有如来之
果地说之也。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
前八心中从初解守斋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
然有善根开发与正道相应。即是大悲胎藏花
台之因也。如来以方便力而引导之。乃至令
成就世间八心以来。即是外院之位。次渐渐
向里。及二乘亦在此内。次又知有胜法无上
心。稍进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
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句也。然此八叶及中
胎五佛四菩萨。岂异身乎。即一毗卢遮那耳。
为欲分别如来内證之德表示于外故。于一法
界中。作八叶分别说耳。且如四菩萨东南。普
贤者何也。普贤者是菩提心也。若无此妙因。
终不能至无上大果。故最初得名。次文殊师
利者大智慧也。先发净菩提心。如普贤观经
次第。乃至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常乐我净波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8a 页 T39-0788.png
罗蜜等之所摄成。皆是净菩提心也。次即说
第一义空。我心自空善恶无主。观心无心法
不住法等。即妙慧也。以此第一义空之妙慧。
净彼遍一切处净菩提心。平等慧利刃。断无
始无明根。即入菩萨正位。故虽有菩提心而
无慧行。即不可成果。故次明文殊也。次西北
方弥勒。即是大慈大悲。俱是第二句中之义
也。以此大悲藏。增长成就妙菩提树枝条花
叶。故次说弥勒也。若慧而无悲。则方便不具。
则不得成菩提。不能具六度摄众生也。次东
北观音。即是證也。證谓行愿成满。得入此花
台三昧也。若就未成果时观之。此则差次浅
深。今以如来平等慧观。从因至果。但是如来
一身一智行耳。是故八叶皆是大日如来一体
也。若如来但住自證之法。则不能度人。何以
故。此处微妙寂绝出过心量。说何示人耶。故
渐次流出渐入第一院。次至第二院。次至第
三院。虽作如此流出。亦不离普门之身。其八
部之众。皆是普现色身之境界也。若就情机
而说。则三重坛。从深令至浅。乃至世天真言
义浅。但是应身道。方便未究竟也。若开实性。
即世天真言与大日如来。何相异耶。从如来。
则从深至浅从内渐外。而成三重坛。从众生。
则从浅至深从外渐内。而成三重坛也。又如
字义。即是此之次第也。初阿字在东方。如梵
音阿字即有动首之义。以顺世间法诸方中
东为上故。喻菩提心最是万行之初也。其名
曰宝幢佛。次即是阿字是行也。若但有菩
提心。而不具修万行。终不成果。与前四菩萨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8b 页 T39-0788.png
义不殊。其佛即是花开敷也。次即暗字三菩
提也。以万行故成正等觉。其佛名阿弥陀。即
西方也。次鼓音即是大涅槃。其恶字是正等
觉之果。果故次说也。次即入中恶字。是
方便也。此是毗卢遮那佛本地之身花台之
体。超八叶绝方所。非有心之境界。唯佛与佛
乃能知之。为念本誓开示大悲藏。普引众生
入佛慧故。复以加持神力。普现身口意。遍满
生死中。当知此即是方便也。若离方便。如来
本地尚不可说。何况以示人耶。不可为诸上
首等菩萨说。何况流入生死中耶。以此方便
同于大空。而现众像。当知一切大会漫荼罗。
皆是一身无别身也。即是普门身。即是法界
身。即是金刚界身也。又菩提黄色。是金刚性
次行赤。是火义。即同文殊之义。万行以妙慧
为导。不得离慧而有作也。次成菩提白色。
即是圆明究极之义。又是水义。如我昔所愿。
今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为是
事故。是起大悲故也。次即是大涅槃迹极返
本。众生有缘之薪尽则如来方便之火息。故
涅槃也。佛日已隐于涅槃山。故色黑也。中心
空。具一切色。即是加持世界漫荼罗。普门之
会。毕竟清净无所不有也。其百字轮。所以从
外向内。亦是此义。如中台者。一切本尊亦如
此说。如金刚手种子字。嚩即成五事。嚩
是菩提心。是行。是三菩提是
涅槃是方便。所以云方便为后。是此义
也。如莲花尊亦有五事娑是菩提心
是行是成菩提是涅槃是方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8c 页 T39-0788.png
便。如文殊以字为种子。亦有五义
菩提心行成菩提涅槃方
便。馀一切尊种子字。皆亦如是广说。以是义
故。金刚手者即是大日如来。观世音者亦是
大日如来。文殊师利者亦是大日如来。乃至
鬼神八部一一亦有此义。亦即是成大日如
来。体虽是一。而义各异。所以瑜伽中云。毗
卢遮那言我即是文殊观音等。我即是天即
是人。即是鬼神即是龙鸟。如是等无不即是
者。由此义也。又云。此大悲藏本尊位次等及
形色各殊。为未深入瑜伽者初学之时。不正
观本尊故。佛以方便示此。令心有所缘耳。及
观成时。以法力所加故。自然恒与佛会相应。
设不作念犹自明了。况加观耶。如是时。自然
真见漫荼罗也。此地者。即是净菩提心是。已
上所表。皆是大日如来法身妙庄严之相也。
又观音文殊普贤弥勒。已在八叶中。即大日
如来大法身也。为度人故渐出于外。故次图
中复有文殊观音等。以类可解也。又云。如八
叶中。普贤是菩提心。文殊是慧。弥勒是悲。
此菩提心即是大日如来。而有菩提心也。大
慧即是大日如来。不离此大日如来别有慧
也。悲即是大日如来。不离于大日如来别有
悲也。当知准此说之。万德皆尔。犹如天台法
身般若解脱义。若但法身主得名之类。与此
相合也。问百字轮外内。一一作如是次第。即
是漫荼罗引入。渐摄至于中之义耶。答此谓
于因果也。若修行者。初发菩提心。次进行。次
成正觉。次住涅槃。次起方便。即作如是次第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9a 页 T39-0789.png
也。若自果地而说者。即以迦字最在内。次
行。次菩提。次方便最在外也。其迦
字同于阿体。即为法体之果。不作菩提心
因地之说也。从法身起应。次流向外。以度众
生。犹如漫荼罗自中台出。至八部世天之位。
又从外引入佛果。犹如漫荼罗从乃至八心
之初。直至成菩提方便等也。云仰壤拿那么
等字。亦随出入义。或在百字内。或在百字外
也又问就行者心中观行。作漫荼罗大悲
藏义。即以中台为菩提心。渐次向外。乃至世
间天位为方便耶。答凡进行者。有次第也。先
依法持诵。作真言手印等观于圆明。或但观
字或但观印。随作一事成时。三事成也。初观
圆明亦不能见。由手印真言及念本尊故。三
业渐净心障净故。即渐见圆明。若见圆明
时。或于其中有本种子字宛然明著。如其形
色也。若得如是见时。自心乱想息除。湛寂心
常一。不为外缘所动也。既如是见犹是外缘。
次当引外向内作如是观察。此圆明者。即从
我心而出。当知内亦复如是。夫圆明清净。即
心之体性。无别法也。犹勤方便观察内心故。
即见此圆明字。唯是自心。不复外缘也。乃至
若外圆中。明见本尊等。如上方便。今内观时。
即是自身作毗卢遮那等本尊也。既如是与
瑜伽理相应。即是随分成就也。以瑜伽相应。
所观随意即成。即观此心八叶。如上方便。即
于此心花台上。为漫荼罗中胎。其外八叶。亦
随佛位次列布也尔时行者。观
心八叶作中胎。观其身即是漫荼罗。从心以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9b 页 T39-0789.png
上为第一院。从心下至脐第二院。从脐以下
为第三。世间天院。诸尊形色相好。各各差别
宛然。其自身中而现对之。犹如亲入佛会也。
然未见谛人。犹未能如毗卢遮那作种种神
变等。但是观心成就耳。然有一事真实不虚。
所谓我即是也。我即是者决定谛信我即法
界我即毗卢遮那我即普门诸身。此事不谬。
如上真言。加持义中我即法界是也。又云。法
身而有自在神变加持。此不足疑也。如瑜伽
金刚顶中引数百喻。大本广说其意。云如帝
释处在天宫中。其地一切皆琉璃宝。外内
清净。一一天众自居其宫室内。而见帝释常
在其宫宛然相对。何以故。以此地等一切皆
妙宝所成。递相晖映更相引发。彼不来此不
去亦不相和合。而缘具故如此。而实无生无
所有。不可不信也。又如诸天在欢喜园。放逸
太甚。尔时以其宿业力故。从树叶于中有法
教之音。呵彼令住正行。尔时天等。即暂止放
逸心念善行。然实一一树叶中。求不可得。亦
不从天身中生。不自不他而成此事。又如与
修罗战时。天鼓出声安慰天众。令发勇健之
想。令修罗怖畏退散。而实此鼓无形无住处。
但以诸天功德众缘所成。皆不可思议。况法
身耶。又如大梵王在本宫中。一切天众念欲
得见者。无不皆现其前。以诸天等。皆知彼清
净行又端严相好第一故。烦恼贪欲等心息。
为生无量善愿。随分进修净行。然梵王于本
宫中。不动不摇亦不作意。我当普应于彼而。
各各皆现其前。皆作是念。独为我现为我说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馀¶ 第 789c 页 T39-0789.png
法。是等世间以少福愿。尚有如是不思议用。
何况如来法身。而不能成就如是自在神力
加持神变耶。然常途说法。或云法性或云法
身。寂静如空无所动作。都不说具足如是力
用。以为凡起神变。皆是有为之心三昧之力。
而不言法体。如是此其未了也。问漫荼罗第
一院东方。唯有三角虚空眼及如意宝三事。
馀空缺云何。答如真言及手印中。如如来毫
相如来舌。如来牙如来齿。如来脐如来甲等。
皆在此重也。当次列之。其佛顶在第三院。此
中无也。问宝幢佛是何义。答此是菩提心也。
如世军中有幢。是众中之军首之标帜。咸所
瞻望。进止之节莫不随之。犹如一切万行。皆
为此菩提心也。以之为标为主。故得名也。次
宝幢即云华开敷佛何耶。自此是行义。十度
万行资菩提心。次第敷荣。牙茎花叶滋荣可
爱。故得名也。次花开敷云阿弥陀何也。此是
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实受用其果。无量不思
议现法之乐。皆得名也。次鼓音佛者方便也。
既得大果。是自受用而已即普为一切众生
演之。种种方便成所作智。犹如天鼓之音无
思而成事业。故得名也。又前云北方阿閦者。
经误也。此是瑜伽义。与此不相应。以鼓音佛
为定也。
大毗卢遮那经释义卷第二十
嘉保二年二月廿日于金刚峰寺奥院东庵室观音院
大僧都奉受了
观音院大僧都宽意大御室性信御付法也式部卿敦
贞亲王御息东寺第二长者存日辞退高野山御笼居
云云 从嘉保二年至宽永六年五百三十五年也。
广泽受法末资显證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