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唐-一行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0c 页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十五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复次即以偈颂次第问佛。今次列之。未结偈
句也。漫荼罗何者先作(谓漫荼罗有多种事。当先作何者也。谓先作何事)
阿阇梨有几种(亦说之也)弟子复有几种(大牟尼亦说)
何知地势。问地好恶(谓好地取地上中下成就等)云何简择地。
既择已云何作净(唯有三问更问)作净已。云何安住(虽作
净了。恐复为障者所恼。故问云何而得安住也。)唯有三问更问云何为弟
子作净。愿佛说(前问有几种弟子。今既得弟子已问先为何事也)净已之
相复云何(此中问师问地问弟子。三事三句问也)问用何护。地作护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1a 页 T39-0731.png
复云何(亦问师自作护及护地护弟子有三问)加持地复云何。结护
持等有多义。亦问三事云何初作用(谓持地护净竟缘坛
所应作事。此中所作事有二种。外所作事谓缘造坛众事内所作事。谓师自观其身如大日如来等种种瑜伽之法
也)用何真言等法也。为先作护为先净除。即
问前事先后也。此二事是作用。线为几种。量
地复云何(谓用线量地。并合线)用线作界分也。供养复有
几种。云何华香等(此中更有涂香灯等及宝网宝楼树等种种献供之物任准例而作
所以言等。等者多声也)问献香花有何方法。花合奉献谁
(谓花有若干。所应献之尊亦有差别也。献佛用何花。菩萨天等用何也)香等亦然(准法而问)
食等(食有上中下差别也)护摩云何作问献佛及护摩有何
次第列。法则即是次第。此是名通也。云何奉
诸尊座(佛菩萨八部等座。合坐何物云何献也)法教。法则方法次第
轨仪皆得。显形色等(显谓诸尊青黄赤白等。形谓坐立大小之事。色相貌也。谓喜
笑忿怒寂静住之类)此三问也愿次第说。不与法则同诸尊
印及以自座(谓自常念诵之座也。谓茅席等。愿导师说也)印复从何处
生。说此印复作何用(如世作印。为王等令他信用不疑真伪故。今如来印复云何耶)
其印名号复云何。得故名为印(欲得知也)灌顶有
几种(欲得知解也)三昧耶有几种。持诵者剂几时(准有
三问)持诵者勤修真言门。几日得成菩萨道。一
切智者愿说也。几时应见谛(谓于真言门得如实知见也。合义得时也)
悉地有几种(欲得解)几时悉地生。及说悉地时(准有
三问)云何升太虚空。云何身秘密(准有二问)云何不舍
此身。而得成天仙身。成就已种种变化云何
(谓一切事随念皆得成。从何处得生此耶。从自心耶从他耶)种种诸变化谁生。
彼复从何得生也。日月火方执曜时分等诸
不祥云何除(日月为变成火灾或方所有怪。宿是廿八宿星是众星)及生死受
苦。彼起者云何悉令除灭也。不有是除义。云
何行者常与诸佛同会一处。护摩有几种。此
中问护摩时须用几种火。欲得知也。火中增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1b 页 T39-0731.png
威是增益法也。复有几。此增威。如花等一切
处用也。尊异类诸尊性(谓佛菩萨八部形及性类)须识本性
忿寂喜等。愿导师说。无馀世界及与出世间
果。是有几其数如何(出世谓佛菩萨。世间谓八部等得成就时量及果及数皆云何
有六问也)复问世间出世三昧云何也。俱有殊胜定。
并前为八。作业成就在。何处问成就受果在
何方所。其未成者亦如是。问不成就。复云何
时能离业生故得解脱。时金刚藏乘十方佛
威神。说偈问佛故。彼真言行菩萨有所阙少。
法要方便未周备故答。时一切智毗卢遮那
世尊离众恼者。闻彼所问秘要之事。而叹之
言善哉善哉勤勇大心。是一切时中大也。大
心大愿大行等。秘密漫荼罗配尊位决者。谓
决定安列诸圣者坐位等也。秘密者。即是如
来秘奥之藏。久默斯要如优昙华。时乃说之
苟非其人则不虚授。不同显露常教也。漫荼
罗。是具种种德义。即是如来秘密之德。如是
秘密之德。如莲华开敷而自庄严。配尊位决
者。是决择义也。如是莲花秘密之藏。分别种
种分位。所应作事皆决择之也。决谓定说也。
大悲根原。从大悲根本生发。大乘无上诸佛
最秘者。谓此漫荼罗。即是无上大乘根原也。
谓此菩提之心。以大悲而为根本。亦如胎藏。
故言根本也。乘者。谓真言行菩萨事。由
是具足方便故。行大直道。一向无留难得至
于真实。犹如乘调良之乘行大直道至于
大城。此即是诸佛最上秘要之法。若广说者。
尽未来劫亦不可尽。今但以方便而略说之。
今于一言亦具一切义味。故名略说也。是佛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1c 页 T39-0731.png
密事。汝能问之我当略说也。已先叹法许为
略说。次即随彼所问次第答之也。佛告金刚
手。谛听大力漫荼罗十二支句生明王大力。
漫荼罗初业先答也。先当作之者。此即如上
所说十二支句生(从十二支持句生此大力明生)十二句法界体。
彼应最初作明王也。由此明王。悉摄一切世
出世间所有。初作坛。应先住彼明王三昧。王
者只是大日也。此谓心中置十二字中最初
字。取最初字以持身也。真言悉于中摄尽故。
欲作漫荼罗。要须先诵也谓将造漫荼罗时。
要须先诵。然后即住瑜伽。瑜伽即是此明王
应理之行也。既住瑜伽。当正观察。今此所作
宜以何事。谓随五部。如上所说五字差别之
用。或方或圆三角半月等类。于上中下坛宜
作何用。弟子根性云何。如是等种种皆知方
可作也。然此中于真言王中。分别种种差别之
事。犹未明了。更问之。复次先知即有二种。由
是见谛之师。能于如是真言王中。见一切根
缘通达无障碍。若未见谛师。即须依教及于
师所传。所传旨趣而观察之。亦其次也。既观
察知已。随所应作事而为作之。故先须此真
言王也。以本三昧持身已先知识瑜伽道。然
后随意作诸事业也。然以秘释之。此十二真
言王。即是金刚三昧。必菩萨坐道场入于金
刚界故。则蒙十方诸佛同时灌顶所共加持。
得入佛位。入佛位者。即是成就大悲藏生大
漫荼罗究竟义也。金刚手犹入此真言王故。
亦于此经中。得蒙十方诸佛同所加持。今更
决择大悲之藏。若不如是。何能获得诸佛灌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2a 页 T39-0732.png
顶同如来法王之位耶。然造漫荼罗法。先须
阿阇梨。故次答也。应知师有二种。凡师位者。
须具解真言及印本尊之相。于中一一了达
无疑。了知上中下法差别之相。然彼复有二
种分。分者为二也。一者解深秘。二者通略。
所谓深者。能了知深广也。谓得真言行中三
昧之行善知理趣。广解大乘堪受付嘱。此
中堪受付嘱者谓善知时宜了解根性。堪授
者。则为不请之友。令其不失大事因缘。未
堪者。即将护其意。更于馀深法中示教利
喜。由此名为堪委付也。当知即是佛之长
子。由见谛故见法。谓见现世果报也故不
取诸法相。离于心量分别之境。故名离也。
谓离现世利直求佛道也。当知此师。即是
蒙十方佛现前。各申右手而摩其顶。以法
灌顶而付法藏也。第二师者。但得现法中
利也。世间成就之益。痴句中加有缘念也。
为彼而造坛也。然亦具解造漫荼罗等种种
方便。无有错谬。蒙师灌顶以下。是重说深
行师也。灌顶。得阿阇梨位。亦名佛所印可也。
由彼于漫荼罗中亲对诸尊。而受灌顶师位
故。印可也。当知此中蒙佛灌顶者。为深秘
之师。蒙世间人师之所授者。为显略阿阇梨
也。金刚藏所问。皆是缘漫荼罗所须。佛亦次
第以偈答之。此偈今未断句。后当饰文也。佛
答师以次答弟子之相。所以然者。虽但有师
而无弟子。则阙传法之缘。令佛种不得相续
故。次分别弟子之相有其四种也。一者时念
诵弟子。二者非时。三者时非时俱。四者时非
时俱非。此谓四也。所谓时者。如弟子求阿阇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2b 页 T39-0732.png
梨而请真言行法。师若是见谛者。自当照彼
境缘。知其堪任于事。授与其行法令作念诵。
限若干时当得成就。更作成就方便。若世间
师者。虽不现鉴前机。但依教而作。令弟子念
诵。祈境界交感之相。师亦自念诵。若相应者。
弟子得境界许受法。时师亦自当知之。既得
相应授其法行。亦令如上念诵。此亦具有方
轨也(更问)非时者。亦如前法令修真言之行。当
于某时而得合成就也。如时法验不成。须加
作加行。故名非时也。时非时俱者。虽如上受
师言教。然未得如法依行。未至成就之时。此
不在时亦不在非时。如在学地。故名俱句也。
俱非者。但发心归依。然都未有次第。师虽已
摄取之。然待时待缘。有所未具未得与彼真
言法要。故名俱非也。复次具足诸相者。相有
二种。一者外相。谓支分等无有阙减。如前当
广说之。二内教。一一能如法修行。如佛教
敕不敢违逆。如是等是内相也(佛敕者当知即是师教以师顺佛教
作故更问也)然此四人。皆在修学之地未满足也。既
有弟子最初知地相。地教当次说也。所谓心
地也。知地相应造漫荼罗。造漫荼罗先须择
地。故次明择地也。所谓地者。即是菩提之心。
先净此心。即是先作净。先已说。谓八叶等心
如前作之也。先净其地也。如前所说净菩提
心方便。谓观八叶莲华。于华台上而观阿字。
乃至常顶而置于暗字。眼亦安蓝字。而观其
心。其咽勿令太低大直之类。此等皆是净其
心地之方便也。既净心地。次安置啰字于其
两目而以观之。即是择得心地。而更除遣诸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2c 页 T39-0732.png
秽也。此方便前已具说。当如前作之耳也。言
若离过心地得无畏者。能以净菩提心离诸
相。是则能离诸过。谓离烦恼随烦恼等见爱
之惑故。名离诸过。以离如是烦恼险畏恶道
种种不安稳故。而得安乐之性。故言无畏也。
当得清净时离一切过者也。当得一切净者。由
离诸过心无所畏故。能究竟净菩提心也。若
已至如是。坚固住于净地。即得见三菩提。知
谓如是知也。如是知即见佛处也。当坚住其
中。谓已得离一切过。不为杂染分别所污。当
守之不动勿令退失。必定能至无上菩提也。
但见如是净菩提心。究竟无馀。即是成一切
智智也。异此非能净地。若分别住非净地者。
若异于此者。非能净其地也。言阿阇梨若不
如是。而自净其大悲胎藏漫荼罗地。则非名
净择其地也。以不能离于妄想分别幻故。恒
于诸过之中。不能得免怖畏衰恼。云何得名
善净漫荼罗地耶。是故经云。若持诵者住在
分别。若作净地者非净。秘密主离菩提心故。
二种师皆须住菩提心也。分别之中则非净
地也。如前造坛中说。剂一肘以来。治法虽治
地亦未成。仍须少时住菩提心离此不成也。
穿去恶土择去沙砾毛发瓦石之类。若微细
之恶无由能一一遍简。又复一肘之内虽净。
然过一肘设有种种秽物。是亦不能择之。云
何令此漫荼罗而得究竟清净。是故当知。若
能净此菩提之心。舍离一切分别戏论之粪。
而净其自觉之地。当知乃名善修其地也。若
人师如文取解。但依前言次第法用随事而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3a 页 T39-0733.png
作。当知此人在愚夫地。不能了达秘密之用
也。当知作如是解。即非一切智人之所说也。
所以然者。若不能净此心地。犹有分别妄想。
则未能舍离苦因。是故非是等正觉者之所
说也。内外由心。心净故地净。是故应舍分别
净除一切地。缘地事总答了。既净菩提心竟。
当以大悲胎藏而长养之恐所说诸坛阙法。
我次第广说也(此次第谓依法也)彼不知先所应作事。
愚痴故不解(但问果上中下不知住心地也)若不住心而求世
间无上之佛。无有是处也。亦非名为一切智
也。乃至不能舍是等分别之苦因也。恐其退
殁故须结护。故经次云。以不动尊而守护之
即是不动明王也。当取不动真言之心。为净
菩提心。为者是所作事也。劝弟子如是发心。
即是住菩提心也。当护弟子谓不动也。即是
诃字门也。诃是因义。言此净菩提心。即是一
切。先住菩提心。师弟俱住之。然后以此二尊
护之也。智智之因也。傍有长阿是行。上有圆
点是證是大空义。以此妙因而起正行。行等
于空。用此三法而护其心。令其究竟不可移
夺也。若不用不动护者。用三世明王亦得。世
谓三毒。犹彼降伏三毒。而于世间得大自在。
故名三世胜也。此亦有方便更问。若弟子能
成此事者。非痴所摄。痴是执著也。有执著则
不能住离痴。离痴即是不动也。有所观有所
得皆是痴也。谓不为妄执之所动摇也。必定
成于无上菩提。清净无垢同于虚空。虚空无
能动摇。广大无际。而能含容一切色像。当知
一切智心亦复如是也。次又加持地者谓阿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3b 页 T39-0733.png
字门。当用阿字而加持之。此是诸佛之教也。
一切如来昔因此门而成正觉。以此护心。或
加暗。于顶及加啰于眼等。是坚固菩提心。是
故得成自在之业。若异此者不得心自在也。
故云非馀。非馀者。言一切如来成佛。无有
异路唯此一门也。初加持地依于佛教。佛谓
阿字也。第二心自在。谓安点也。点即是三昧。
定慧等故一切自在也。更不应异此教也。初
依佛教发心。即阿字后即成佛等于佛。即是
阿字也。菩提心依佛而起。是故一切分别除。
虽未成佛即是无缘之种子也。前既问答加
持地了。既加持地。次须用綖而定漫荼罗位。
綖者。梵音名为苏(去)呾缆。是连持众德令其
不散。故名綖也。线有四种。谓白黄赤黑。念此
念谓应念持也。更加一种谓虚空色也。虚空
能含一切色像。即是具一切色。若但依空色。
即是浅青之色。如草木叶色也。白是信义。黄
是精进。赤是念。黑是走。定色同于涅槃色也。
慧者即是大空。大空具一切相而无有相。故
为一切色也。凡合线时。若一一依法者。当别
造漫荼罗。安置宝瓶香花涂香灯等及诸饮
食。作种种供养(更问方法)然后令童女合之。当先
为受八戒著新净衣。香水澡浴使内外清净。
坐于坛中而合之。合线之法。先预作细丝令
极均调。大小缓急皆令得所。又不得中间断
续连接之也。又合时以帛掩口也。每一色丝
来去襵牒使成九丝。然后合为一缕。其丝但
有一头而屈襵之。中间不得接。一缕一色。凡
五色合为一绳也。若合绳缓急粗细不调。又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3c 页 T39-0733.png
不尽心作之。明则生障法。损师亦损弟子。或
令其发狂乱等。不可不慎也。私谓童女是三
昧也。由三昧极均等调停。得成五力五根。由
此根力即能连持众行也(更问)虚空中等持者。
此有二种。若是深行阿阇梨。欲作坛时。既净
菩提心地竟。于瑜伽中为度弟子故。正观胎
藏大漫荼罗加持之位。一切分位宛然明白
了也。如空中等持。等是普遍也。持谓应如是
作也。作谓知次也。先定空也。尊位均等也。第
二以线置漫荼罗地。如对目前。然为度人顺
世谛故。以方位加于坛地。然后于上。用五色
线像等而定方位也。若是深行阿阇梨者。
亦须先用此线而定方位。定方位竟。当一一
用心而布置之。亦令所有方位如对目前。或
可用纸笔抄之。临时案用。不得临事疑误也。
此云空中等者。即是如上所说。先共弟子对
立。引其线而定方位。且勿令著地。先于空中
对引。各令当心。如其次第令得周匝。若未有
具法弟子未堪共造坛者。亦可置橛于弟子
处而作也。既如是定竟。即运心布定位次。然
后得絣绳画一一。若是瑜伽阿阇梨者。亦于
此中而作方位。见诸佛菩萨天神等宛然位
定。方顺世间法亦絣线案位。案其形色而表
出之。当知此为最上之位也。一切诸佛智者
诸佛子。叹菩萨具智慧也。一切诸佛子诸智
者。莲华悦意胜吉祥世称。谓世所叹以为吉
祥也者。此次答座位表像也。如世人以莲华
为吉祥清净能悦可众心。今秘藏中亦以大
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深秘吉祥。一切加持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4a 页 T39-0734.png
法门之身坐此华台也。然世间莲。亦有无量
差降。所谓大小开合色相浅深各各不同。如
是心地花台亦有权实开合等异也。故云智
者当知也。若是佛。谓当作八叶芬陀利。白莲
花也。其花令开敷四布。若是菩萨。亦作此花
坐而令花半敷。勿令极开也(其花或白或黄或作宝莲华皆得但赤色
者是世间花在下也)若缘觉声闻。当坐于花台之上。或
坐俱勿头花叶上。浅识博以为一边之智也。
此是青莲花也。此但是青色之莲。然更别有
青莲花。坐芰荷青莲叶也。从莲花所生叶也。
种非此类也。若净居诸天乃至初禅梵天等。
世间立号为梵等。皆坐赤莲花中。念谓忆持
不妄也。其色纯赤。世称为坐王也。若欲界天
及地居等。各随其位而用表之。如帝释像即
画须弥山王。山神坐山上。水神坐水上。树神
坐树上。城神坐城上。如是甚多可以意得耳。
以下诸天分地为坐。谓欲界天等或坐草或
乾叶等也。念谓思念也。复次三藏说。西方莲
花有多种一者钵头摩(复有二种一者赤色即此间莲华也二者白色今此间
有白莲是也。非芬陀利)优钵罗(亦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卢钵罗花也)俱勿
头(有赤及青二种。又云俱勿头是莲花青色者)泥卢钵罗(此华从牛粪种生极香。是文殊所
执者。目如青莲亦是此也。更有苏健他迦花。亦相似而小花)分荼利迦(花可有百叶。叶叶
相承圆整可爱。最外叶极白渐向内色渐微黄。乃至最在内者与萼色相近也。此花极香也。昔琉璃王害释女时。大
迦叶于阿耨达池。取此花裹八功德水洒之。诸女身心得安乐命终生天。因是投花于池遂成种。至今犹有之。花
大可爱。径一尺馀尤可爱也。此法花所引申者是。是漫荼罗八叶者也)。

次答供养义。然
此中答。或不依问次。然皆依所问义。于理不
失也可智耳。当知供养略有四种。一是供养
香花等(及涂香灯等乃至饮食。此是世间供养也但以物献也)。二者合掌(谓礼敬也此是
印也)。三慈悲。四运心。谓想香花满法界。运心巳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4b 页 T39-0734.png
即用合掌印也。并慈悲三事皆运心也。然经
中不言香花等。于义必当有之也。花手此是
都牒合掌印也。此花从手生也 发生。奉一
切支分生。印观菩提心者。花手发生。谓作
印。作印已即运心供养也。此一切支分生印
者。前已有真言。而云未有印也。当捡之。如是
以印加持已。当念菩提心。想见此花从手出
也。以此为供养也。各各一切。此运心也。诸佛
及彼所生子等。慇勤以是无过花。美香光显
法界为树王。想树遍法界生花供养佛也。供
养以真言。加持胜妙。复多大云法界中生。从
彼雨花诸佛前等者。谓从诸佛菩萨。乃至二
乘八部。各各依彼本真言及印。用加持所供
养物。而供养之也。行者供养香花时。当以真
言如供养花即用花真言等也。心若不住定
何由得然。故云三昧自在转也。及印加持。然
后运心。此花香美无诸过恶。愿生胜妙复多
犹如大云。从法界中生也。从彼而雨花。谓从
法界生也。常遍诸佛前生种种光明。又以此
花等遍周法界为一大树。如天意树无异。雨
种种花云花香幡盖等及饮食物。无量无边
不可穷尽。普遍一切如来之前。种种供养令一
一周遍。如是运心。即以真言加持之。谓一一
尊所供养。各以本尊真言及印加持也。次卑
于此者。谓八部等。亦有随其本类用真言及
印也。然此诸尊。又卑此诸天神。今次说诸天
如本瑜伽。谓各各相应。谓与本尊相应也。如
忿怒用赤等。或经中有真言及印。或有𨷂无
者。别有一普通吉祥之印。如花者。涂香等亦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4c 页 T39-0734.png
如理相应相念也。当以空水二指头相捻。馀
三指皆舒散之。用此印加持诸物。乃至坛中
一切供养之具。悉用加之。皆得成也。设本尊
自有本印。临时志者。亦用普通印加之。亦得
也。其香花等真言。即是前所说香花灯等真
言。各随类也。如般若经所说。若欲以一花。普
供养一切诸佛者。当修是般若波罗蜜即是。
此中但运心以一花香。以加持及三昧故。即
普能供养一切贤圣遍于法界。令此善根不
可穷尽是也。若不作普通吉祥印者。更有金
刚拳印或莲华印及观音印。但右手作也。唯
地居天合左手作。然恐左手有所执作等。使
右手作印加物亦得也。然供养时。先用印加
已。即当捧之标心奉献。方置诸尊之所。若是
涂香者。或用涂彼尊身香。亦随所应庄严处
置之。或置其前也。其捧花等时。亦言高下等
之别。若是佛。当高齐其身头顶。菩萨在心已
上。二乘在脐上。净佛菩萨持在心。世天当
脐。此定也。地居等天在脐下已。次而下。结印
已引向空中献佛也。乃至地居等令转下也。
如上有四等诸尊从佛身出。今献花高下亦
准前。脐下以配当漫荼罗位也。然有二种师。
若瑜伽成者。但用三昧心自在故。已得通达
真言门故。随心所作便成。不必待于事法亦
得成也。若第二世间师。必须依于事法。用真
言及印加之。乃可成也。次答护摩义。应知护
摩有二种。一内二外。所谓内外。分分即别也。
护摩是烧义也。由护摩能烧除诸业。以一切
众生。皆从业生由生转业。轮回无已。以业除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5a 页 T39-0735.png
故生亦得除。即是得解脱也。若能烧业者。名
曰内护摩也。从于何处得解脱耶。谓从烦恼
业苦而得解脱也。既离世间即生种子。所谓
白净菩提心也。如世间之火。若烧物已但成
灰烬。今则不尔。既烧一切烦恼。如劫烧火无
有遗馀。而亦即从此中得有牙生。所谓菩提
牙也。此中能烧即是智也。如前所说观于啰
字周匝火鬘。令想此周遍其身。其身又持
刀及索。以此啰字门故。得尽诸业净除诸障。
业障净已得生自净种子也。是故次观菩提
之心。当知菩提心得生种子也。如此观时。当
想嚩字遍于一切身分。于其毛孔中流出白
色甘露。周遍十方以洒一切众生之身。以此
因能当令种子渐次滋长。故名内护摩也。次
释外护摩者。有其三种。一本尊。二真言。三印。
一本尊者(本尊也。为供养故置之。随所宗之门而置之。或火中可有是漫荼罗位也。更问)。二
真言者(炉。置火处也。此即真言也。火中有)。三印者(印也。即是阿阇梨坐处。自身即
是印也)。当作外护摩时。令此三位正相当也。此
三亦是净三业义。本三位。谓身炉本尊三位。
各有三位本尊真言印也。净三业成三事也
(谓息灾等也)。尊是意业。真言是口业。师身之印是身
业。由此因缘。能净三业成三事。谓息灾增益
降伏也。三业道者。道是会义。言与理同。同故
会也。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是三道同归一
致也。又三事观字各异。若作息灾观啰
字。当上加点而作白色。增益想嚂字黄。降
伏想暗字或黑或赤。如字者本尊及自身色。
亦如是三事相应即成也。就中复有上中下
差别。谓息灾为上。增益为中。降伏为下也。如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5b 页 T39-0735.png
是作者名外护摩。当知此内外护摩皆名殊
胜。若不与此相应。徒作无益也。犹作外护摩
故。能令引入内护摩中。然内外之理本无差
别。为求世间成就者。作此分别令作外护摩
耳。若异此作者。谓不依所说方轨。当知此人
无所知解。唐捐其功无有果报也。由离于真
言之智。随己无明之心而妄作之。终不能得
世出世间悉地之果。故云不得果也。次答色
及形类。然大略有三部。毗卢遮那是佛部。即
是如来法界之身白色。次观世音是阿弥陀
佛也。其身黄色。次金刚藏即是释迦牟尼。其
身赤黄色(即杂色也)佛说诸真言及诸佛所说者。
上言佛。是举佛如来部中诸真言。部谓从佛
所生。乃至诸神。佛所许可皆是佛部也。下云
诸佛者。直是诸佛所说。不通菩萨以下也。此
二种皆具二种色。谓白黄也。诸部下言诸佛
所说真言。谓毗卢遮那所说也。次第应当知。
金刚手杂类。观自在诸真言白。随事分者。此
但云应当知。以白黄和合也。谓不太黄太白
也。杂色谓具五色也。谓随事分别而用之也。
佛部一向是息灾用。白随事业分。观音纯白。
然其部中。则随事业变转也。其色当白。莲华
部一向是增益用。其色黄。金刚部一向是降
伏用。其色杂也。亦随一部中自有三事分别。
如佛部中。自有息灾增益降伏也。若息灾。即
依本法而作白色。若佛部中作增益时。但依
此法而作黄色。若佛部中降伏者。但依此法
转作杂色即是也。如佛部者。当知莲华金刚
类可解也。白事分者。谓随色类而分其事也。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5c 页 T39-0735.png
观自在诸真言者。此中诸声。即是举莲华部。
以例佛及金刚部也。次说漫荼罗形。计合息
灾在前。今随声便事便。增益在前也。诸增益
事漫荼罗。方□(而黄色)息灾坛。圆○而中白
色。降伏坛。三角△其中黑色。摄召坛。半月
其中杂色。摄召。谓杂取物呼召等也。经
云四方普者。是举一例诸也。如中坛方。谓
方则普皆方。为圆亦如是次第也。三角等亦
然者。乃至外院皆方。若中圆者乃至外次第
皆圆。护摩作炉亦尔。若坛方火坛亦方也。馀
皆例知耳。次明诸形像也。应以相貌为正义。
亦可谓色像也。偈云色像初应知。初谓我今
说也。色类然诸尊色类种种不同。大而言之
略有二种。谓男及女。男是智慧故为首。女是
三昧为次之也。或一切处随形色者。如此经
中或复馀经尊形。或随一处显形色。谓应物
示形不定。故名不思议也。各各不同。然以类
制之。若言作白色即是息灾用。黄即增益馀
可解也。见彼男女之殊及色貌。即知所用处矣。不思议智生者。如本尊合作白色。然须作
增益事。随行者心观作黄色。即有增益之用。
随心而转。然所作事皆实不虚。由不思议界
智所得故然也。今谓法界之色。于一色中即
是一切色。能观之智亦与境相应。故得如是
自在而用也。为除无智故有种种智生。虽知
无量知其实是一智。前云智是一切智也。以
一智现一切智也。前问本尊形量大小。今次
答之。然佛普门示现。皆为应赴群机。机既万
差。当知垂应亦大小无定也。至诠一一本尊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6a 页 T39-0736.png
之形。莫不量同法界。无有边际及与始终。由
智有浅深量有大小故。所见身各各差别。是
故当知所观本尊。随行者心大小无有定量
(当明密迹经三密事)所云證智者。即是佛也。以无尽之
智而證无尽之境。如函大盖亦大也。前问尊
形量中。兼问坐及印。今亦答之。身既无有定
量。当知座及印亦如是也。乃至心能广。座亦
同彼量也。印亦如是。如其次第谓随其大小
也。又次第者从佛。令本尊与座相称也。至天
亦然。次答此印从何生者。佛言。如佛所生处。
印亦如是从于彼生也。所以者何。一切如来。
皆从佛性种子菩提心生。当知一切印。亦从
菩提心生也。印从法界生。而印弟子。如王以
印印之一切信受。今以一切法界生印印之。
即法印也。即是大人相印也。次答此印作何
用者。以此法界印印于弟子也。印是不可违
越义。由自及他皆不违越故。谓始从菩提心
乃至究极佛慧。于是中间不退不转。是故世
间号之为菩提萨埵。由此印故。住菩提心更
不退转。故名不违越也。此印即是印生死门
开法界路。略而言之。此印量同法界。由以此
法界之印印之。即令彼人已有法界之标帜。
同法界普门之身。故名印于弟子也。以法界
印为略。谓以一法印之也。若广不可量也。此
即大人之标帜相也。前问灌顶几种。今次答
之。佛子善听者。准梵本正语当具慇勤谛听。
何以上来诸问不言善听。至此方说耶。然馀
法若不善听致有妄失。其过犹小。若灌顶不
成。则不合闻真言及印等。此日不得作此过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6b 页 T39-0736.png
尤大。故慇勤戒之也。譬如世间刹利之种。谓
欲绍其继嗣令王种不断故。为其嫡子而作
灌顶。取四大海水。以四宝瓶盛之种种严饰。
又严饰子身众物咸备。又饰大象。于象背上
持瓶。令太子坐于坛中。所统毕集。于象牙上
水令流注太子之顶。灌此水已。大声三唱。汝
等当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以后所有教敕
皆当奉行。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为令佛种
不断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
求不断故。为顺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
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是人毕
竟不退于无上菩提定绍法王之位。诸有所
作真言身印瑜伽等业。皆不敢违越也。然灌
顶有三种。一者但以印法作之离诸作业。此
是入秘密漫荼罗。谓有弟子诚心慇重。深乐
真言行志求大乘。然资力乏少。若令一一具
求众事反当于道有碍。如是之人师当深起
慈心。观彼心行而摄引之。然但得为此人而
作之。不得多为人作。何以故。恐彼资力能办
者生怠慢心。而不尽心损众德本故。作时随
力令办少供供养三宝。此第一最胜。谓本尊
身语意三合为一。三俱净故以此印印之。此
最胜也。师秘受其真言手印之类也(初但以手印二俱具法事
三在三昧灌顶也)二者以作事业而灌顶者。即是师及
弟子皆先作事业也。谓先令弟子七日以来
诚心礼悔之类。师亦于七日以来。为其持诵
秘求感应。及令办诸供养物香花之类。缘坛
所须一一令作。然此之灌顶与前者不殊。但
以有资力故。令尽其所有。于诸佛海会之中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6c 页 T39-0736.png
而作无尽供养。由此因缘。福施之果不可穷
尽。故须劝彼令具作也。三者但以心而作灌
顶。如是灌顶不择时不择方。谓向东设位或
向南等皆得也。由此弟子已修真言之行。于
秘密藏中有所堪任。令师心悦。此又最胜也。
师弟子俱得瑜伽以心灌顶。犹如摩顶受记
也。又能尽心承奉其师。于种种善事无有违
越。以是因缘令尊欢喜。故为作心想灌顶。其
灌顶法也。瑜伽阿阇梨先入净室而住三昧。
如前所说以身四分。作四重漫荼罗位。亦如
毗卢遮那所现之方位。一一无异也。如是作
已。以秘密加持故。令彼弟子。先在外而待命
者。自然而得金刚手威神加持引之令入。亦
自然而解作印等一一如法。既入室已。以金
刚手所加持故。现睹漫荼罗诸尊之位宛然现
前。一一本尊尊形及印字等。亦悉明了。尔时
行者复以加持力故。手中自然蒙授妙花。而
以供养大众。随所堕本尊之处。其尊即起以
妙音声。而安慰之为作摄授。尔时本尊取一
一大会诸尊处甘露三昧之水。而为彼弟子
现前灌顶。尔时阿阇梨但坐一处。而入三昧
寂然不动。而能成就如是胜事也。令尊欢喜
相应。谓承事本尊本尊欢喜。以行者现前而
为灌顶。以遍数及行具作故也。承事念诵令
尊欢喜。现前说法如所说而作之也。准前例
之。如弟子能事师令欢喜。师为灌顶教授也。

次答三昧耶有几种者。今世尊答略有五
种也。三昧耶者如有人于众多国王大臣所
尊重集会之处。而自发言作太要誓。我今如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7a 页 T39-0737.png
是之事永当不作。如是之事当依行之。以自
对可信之人而发诚言。若有所违即得重罪。
是故三昧耶者。即是不可违越义也。略而言
之即是戒义也。此中五种者。第一但得遥见
漫荼罗。谓如造漫荼罗时谓见具足漫荼罗
也。忽有诸人善心随喜。欲求礼拜供养。尔时
阿阇梨。听令引入于坛外。遥令礼拜以花香
等。遥散道场而作供养。得见如是法会。故无
量罪业皆得灭除。然未合授彼真言及印是
第一也。第二见漫荼罗坐位。谓引彼入于坛
中。礼拜供养投花散于本位。师告彼汝花堕
某尊位上。为说本尊名号。并得入坛门内悉
见诸位也。此人说名第二三昧耶也。若请真
言及印。亦得随所应者授之。第三见漫荼罗
及印位并作诸事者。谓阿阇梨从首至末。为
此人而作漫荼罗。乃至诸尊及印等一一告
示。又授真言手印。一一行法皆教授之。此是
第三也。第四者已能依随修行真言门所有法
则。言一一通解。具知缘坛所须方便众艺。堪
在师位悦可师意。师即为作传教漫荼罗。告
言汝自今已后。亦如我无异造漫荼罗。度诸
弟子令法久住。佛种不断故。此第四也。第五
即是秘密三昧耶。如教所说印坛配位皆见。
若不经入此坛。秘密智不生。是故当于秘密
坛中如法作灌顶。是名第五。智者应知也。若
异此者不名三昧耶也。即前所说第三灌顶
时所入也。若异此五事不名善作三昧耶也。
然秘密漫荼罗复自有五种。第一谓于师所
授得真言印法。依教修行与瑜伽相应。得于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7b 页 T39-0737.png
定中见诸尊大会。然未蒙引入(此例如第一人也)次第
二人已蒙引入秘密坛中得巡礼供养。而未
蒙圣尊现为灌顶等。第三既蒙引入大圣众
中。从初至末一一秘密之行。皆蒙圣者方便
告示如第三人也。四者以善修秘要之道。现
蒙诸尊为作秘密传教三昧耶。即为如来所
使行如来事也。第五已具前事又见己身。于
大会中自作阿阇梨师。即是入地人也。此人
才入三昧。即见一切佛会。乃至十世界微尘
大会悉能集之。而于其中同彼尊位也。若观
察于意善住者。告金刚也。觉其心不得于三
处。真言者得菩萨名。谓以义得名也。由自有
觉不著三处。谓自身所观法及成时。若著此
三不名觉心。以于此三无所得名菩萨也。前
说菩萨义依法相说。今此义得名也。金刚手
前问剂几时得菩萨名者。今次答之。若观意
心觉。善住三处不得持诵者。说名观。谓始从
师处受瑜伽法。略有三事。谓心观本尊口有
真言身有法印。汝当如是观之。既受法已如
闻修行。得了了明彻犹如镜中而睹面像。是
为观也。觉者觉了自心境界真实之法也。善
住者即指金刚手。佛说法次号名而告之也。
或可同彼修行之人。犹觉了自心故得无所
住而住。故名善住也。既得如是与法相应。得
见本尊无量境界广博严净不可思议。行者
尔时即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以智慧观察。如
是之法从内生耶。从外来耶。从内外合生耶。
行者自身心即名为内。本尊境界是所对境
名之为外。是二合缘名为中间。如是观察了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7c 页 T39-0737.png
知。此法种种不思议境。不从内出不从外来。
亦非内外和合中间而有。当知本来清净。毕
竟无所得无所生也(外境内心以此身心观照为中问)此三事悉
除。即是本清净一相平等也。所以者何。以行
者内心外境及心缘和合。正观察时。此三事
和合。即有不思议观境现前。以三事和合从
缘起故。当知即是无生无性不可得也。复次
行者。身有秘印口有真言。心有本尊境界之
观。以三事毕竟无生故。即是三轮清净一相
平等也。由行者离于三执净于三轮而离四
相。剂此以来即得菩萨名也(四相谓为我人众生受者如金刚经中分
别)然行者作如此无生无性观时。心无所得不
著内外之相。即是诸法究竟皆空都不可得。
然则从发心来修行种种福业。及利众生所
修万行。云何于此毕竟空中。而不堕于断灭
也。然行者有方便力故。不堕如是过失也。所
以者何。如行者初观时种种有相之境。即是
从缘起法。以从缘起故。不自生不他生。不共
不无因。是故常无生。若无生者。此因缘法即
缘同于法性。湛然清净。具足一切不思议性
起功德。随缘机起犹如镜像水月。有而不有
不有而起。虽从缘生而不堕二边。是故虽毕
竟空。而能成就种种功德。普利一切众生。大
悲化物不堕实际。故经云。以方便故。而为众
生作菩提之种。无缘观行智者。当知此仁者。
即是成菩提也。无缘观即是中道。合同佛义。
验之不思议观也。佛已离一切执。为度人故。
种是栽种之种也。已成佛同无缘觉。得于本
寂法中起方便利他。以方便利众生。以何方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8a 页 T39-0738.png
便。若住本寂即违本誓故。以方便为众生种
菩提也。此因之利益别名。为度人故。回无缘
作有缘之义也。仁者佛名越众生。谓过人也。
仁者是寂根得胜也。前问云何名见谛。今次
答言。本寂法无自性。彼诸安住于本寂法中。
弥卢等心。彼诸道修行人也。知法本寂无性
故。不动如须弥是名见谛也。名见谛者如上
所云。先从师所授得真言观行方便。得与三
昧相应明了现前。次即如实正观三事。皆无
生无灭性不可得。由是因缘。即能现觉一切法
从本以来常寂灭相。此中云彼诸法者。即是
指前所观照之境。即于此中而了知本寂。住
于自證之理也。已得安住如是法体。实智慧
中疑悔永除。犹如须弥山王无有动摇。须弥
卢即是不动摇义也。犹住此名齐此以名为见
谛也。以此实如空者。实即如空。犹空也。无自
性名实。实者即如空也。实者非妄语也。次云
以是所见犹如佛(见实即同佛也)先佛亦如是见也。我
亦如是见故云及也。实及空非妄语。并所见
如佛也如是。先佛者是释见谛义也。夫见住
者。即是安住实智慧中。故名实也。犹觉了无
性空本性净故。当知诸法皆空。空谓离虚妄
分别而住谛。俱是为实也。见此理者。即是见
于古佛所见之道。解与诸佛玄同。往昔如来
亦从此路去成正觉。既得如是自然之智。复
当转受众生。今我所得亦与此无异。故名为
实。实者即是无虚义也。前问诸得菩提心。彼
悉地更无过上者。从此之外更有五种悉地
也。次问云何名悉地。复有几种。今先答果。夫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8b 页 T39-0738.png
言成就悉地者。谓住菩提心也。此菩提心即
是第十一地成就最正觉。如是悉地。诸地中
最在其上。故。

经云。彼悉地更无过上也。次答。
入修行。是住信行地也。次升于地位。谓越世
间五神通佛及缘觉等。悉地有几种者。谓此
无上悉地以前。略有五种悉地。一者信。二者
入地。三者五通。四者二乘。五者成佛。此是五
种悉地也。初信者。谓随分能分净诸根。深
信如来秘藏决定不疑。信佛有如是如是方
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此是地前信行也。次
入地者。谓入初欢喜地也。准望声闻法中犹
如见谛人也。第三五通者。谓了知世间五通
之境。犹如幻梦水月镜像不可取著。尔时度
五通仙人之地。名第三也。第四二乘者。谓观
察二乘境界。心得无著心不堕实际。尔时得
度二乘境界。尔时到第八地也。五从第九地
修菩提行道。转转胜进成如来位也。然诸经
论师。大略皆作如此说尔。若秘藏中义复有
异。谓初欢喜地自十心。从初心至第四心得
度五通境界。从第五至第八心得度声闻缘
觉境界。从第九心一向行菩萨修道。至第十
心名为成佛。佛者觉也。谓觉自心性净本来
常寂灭相也。然此十心中。从第一至第八名
为见道。从第九至第十名为观。见观谓见于
谛理。此进修观。谓一向观于如来不思议界
秘密功德。如是秘密之境。非所见法出过心
量。故别名观道也。觉者是觉知义。已度二乘
境界。了知二乘心与菩萨异也。若入第二地
时。亦至第四心度五通。第八心度二乘。第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8c 页 T39-0738.png
十心成佛。准此有信取入位名。与初地十心
不异。但此十心转复光显离垢也。乃至第十
地亦有十心。即是凡有百心。一一转胜可准
知也。如华严真金之喻可准知耳。此初地十
心满。即能分身为百佛土等。如彼可知。但百
心成佛。是宝炬陀罗尼经所说。甚深微细。此
经未度东国也。修实不息令心心净也。次答
修行事业不息乃至心续净。心续净谓不歇
功用也。如是成熟(谓不熟令成熟当得于悉地也)亦可云彼。当
悉地。悉地何时生者。

经云。世世生生乃至业
业不除。果令成熟彼时悉地成。一时业生
令寄在身。得持诵者悉地从意生。此生生世世是义语也。梵云散跢那是识也。谓内心
中也。犹如世间众生造种种业。乘此业故而
受果报。或一生百千万等生。此业不失熟即受
报。今答此悉地生亦如是。如行人随上中下
期愿。依真言法要而修得成悉地。由此悉地
在身故。乃至世世生生。常在行人身中犹如
业果。虽复从众缘生常自空寂。不有不无。而
亦不败不亡。从此悉地成后。世世受果无失
败也。乘悉地之业而受彼果。名为生悉地家。
既生悉地家已。乃至成佛已来终不失坏。故
云业不能除也。

经云。熟者。熟即是果也。令成
熟者。是受用果义也。一时谓一时之顷。即是
行者初依法持诵。既得境界许其作成就法。
即于此一夜之中而得悉地。由一时间作。而
于长时。寄在身中长不失坏。犹如置毒乳中。
乃至醍醐悉能杀人也。如人造天业受果。既
得天报随念即得。不加功力随念而成。此悉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9a 页 T39-0739.png
地亦尔。于一切生于彼时间。彼持诵者从所
修善净业生时。次持诵者得悉地从意生。净
业与所生心。俱等无分别也。业生心等。于彼
一时间悉地成也。常得随意而生。故言随意
生也。次答云何升空界者。言行者乘悉地之
力。游步空界自在无碍。犹如于幻法中得无
畏者。无所畏者。谓于幻法方轨法则。悉能了
知无疑难故。所欲成也。如彼幻师化作种种
境界。能随人所欲而为示现。然彼幻师。实无
动摇亦无有变异。但以真言药物因缘惑众
人心故耳。今此悉地亦尔。不舍此身悉成悉
地。真言幻犹如帝释网。而步虚空界游诸刹
土种种自在。然亦未曾动摇。但是真言幻所
作故得如是耳。此幻师真言名帝释网。犹彼
网于一切事。显示相现有种种相。而实无有
一一实事。故名帝释网。此即是彼幻人世间
真言。借以为喻喻出世真言之幻也(又云网是不断绝义。
若网人则令人蒙昧不能自出。此真言网诸人心。亦彼蒙昧妄有所见。故名网也。)次答。如乾闼
婆城身秘密者。彼所有住人。非身复非识也。
云何身秘密者。言此悉地之人。不舍此身不
舍此识。而能秘密其身。犹如乾闼婆城。于中
见种种宫殿人民众物之相。虽似有是而实非
有。亦不有而有。或时可见或时而无。此行人
秘密其身。亦如乾闼婆城但从众缘而生。其
实非实或隐或显。由真言观行众因缘故。而
令此身随缘生灭。亦如是也。复次如梦中梦
上三十三天。受天种种妙乐。犹人于梦中而
游诸天宫。不舍于此身亦不于彼去。如是瑜
伽睡真言者。住真言行此身如虹霓。过于一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9b 页 T39-0739.png
劫及其梦觉。乃少时顷耳。彼人不舍此身不
往彼天。但犹眠法之心有此不思议事也。不
可以心识而能测其所以。今成就悉地者。游
诸世界亦如是。但以瑜伽梦因缘得有斯事。
成种种事宛然不无。然知彼皆如十喻。不生
取著也。身净故有悉地。犹如虹霓。真言同如
意珠。加持功德业有是悉地也。虹在天不知
从何而有。能见众色。真言如如意珠。随身语
意种种生也。随念出诸资具。虽生而无分别。
无分别而生。得悉地亦如是也。又如䌽虹在
天。五色绚明宛然可睹。今观是事。为从空有
耶从地气生耶。若从空生。空本无法云何而
得有如是色。若从地生。是亦不可。而有此事
悦可人心。观当知彼法。不自生不他生。不
共不无因。但众缘合耳。今悉地之身亦如是。
以真言持诵功德力故。而有如是不思议种
种神变之用。亦如彼虹也。复更释疑。如有人
言。此真言事相之法。云何能成无相见谛真
实之法。然此真实之法。实不离于因缘也。即
观此缘生实相。不思议境界也。如如意珠在
于幢头。能满一切人愿。随心所欲可彼所求
心而至。今观是彼从珠得生耶。从人心生耶。
若从珠出。何故一切时不出。要待人心希愿
方出耶。若从人心出。则人心得何不自求而
待珠耶。当知不从珠出不从人心出。不共不
无因缘。但和合有耳。今悉地不思议神变亦
如是。但犹真言观本尊及身印等缘而成悉
地。由真言故口业净。观本尊故意业净。印故
身业净。三事平等故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然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39c 页 T39-0739.png
亦不可分别。无思无为也。若尔既同如意。当
知是有相法耶。为除彼见处说太虚空喻。犹
如虚空无相无分别。然而一切有情种种作业
去来进止。皆因于空而得成就。种种万物一
切色相。亦因于空而得显现。而虚空性常无
分别。无有生起之相。真言亦如是。本性常净
同于虚空。一切有为所不能染。而亦能成种
种作业。普门变化不可思议。云何是有相耶。
当知世间种种有相之法。取是形相名之为
相。因由此分别而为立名。名之为名。如是名
相之法皆同十喻。但从因缘故有。因颠倒生
故。说其实无生无性。即同法界如如性也。若
能如是观者。即是与一切如来同会一处。是
人虽未即能究竟佛慧。然其所解与诸佛同。
犹与法相应称同诸佛故。即是与诸佛同会
一处也。明十方空也譬如虚空方明十方空
也。离一切有为行不染。真言者不染污一切
分别行。若如是观察解了唯是想。真言者观
察时。诸佛同随喜也。护摩有二种者。前虽略
说护摩之相。今更分别内外护摩也。如两足
尊所说。护摩有二种者。外护摩谓作法。除烦
恼随烦恼等障。二内护摩谓。诸佛两足尊。说
二种护摩。所谓内及外。息诸境界十二缘生
等也。然外护摩。与内护摩而作方便。即是彼
因也。有难者言。今作此护摩之施而求彼果。
即是有所希望岂得成真理者。答我今无以
希求。问若尔何不随檀那常法。遍施一切贫
苦之人。而虚作此焚烧令尽。有何义也。答然
凡夫之人。若有所施而有受者。即有希愿之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40a 页 T39-0740.png
心。或求反报或希施果。以此因缘不能对治
希求之心。以不能治故。即不能绝贪爱之原。
以是因缘不能与内护摩而作因缘。今烧此
施正为绝彼过失。而作观对治。作无著慧因
而为内护摩方便。故如此而作也。犹持此供
物而奉本尊。即知希求之心亦如此物无异。
一切如薪尽火灭。无可取者亦无方所。故能
与内护摩为缘也。深行。作增益分中有增威。
如献花时。先除垢秽已。即更增益威光。然后
供养。如是既尔护摩亦然。阿阇梨即作内护
摩。若浅行人即作外法。而究竟为内法因也。
复次诸尊之别相本性须證知。谓佛菩萨二
乘天神上中下。观察其形色等即可知也。修
行真言复有种种差别。今料简之。若世间人。
依彼自部之尊而修真言之行。谓如大自在
天等。有无量种类各各不同。不可具载。经但
举其一隅。以大自在为端也。然彼等作法供
养之时。各各望得成就自部本尊之果。随彼
性位差别不同。各怀希愿求成彼果。心有限
量果等亦然。世间真言等说量。世所知识诸
天自在福德者。彼所说真言。及与大力印。悉
皆现世果。故说量有少殊异者。谓是生灭法
无有坚住。谓当来世无也。说量者。佛说彼是
有限量法。如是说也。虽然。不同如来所说护
摩修行之法也。以世人但求顺彼本天神等
果报而欲求證故。佛亦作出世护摩之法而对
治之。故有真言行护摩之法也。然彼世人之
尊。若于彼法之中极究竟者。但得与彼本尊
为类。不得过上。彼真言及印亦尔。但随彼尊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40b 页 T39-0740.png
植福深浅势力所堪。而说真言手印本尊等。
随彼势力。但得成彼本尊之果。又但能成现
世之果获世间成就。终不能成出世间果也。
善修如来真言印等。则不如是。永不穷竭失
坏。此其异也。如牛蹄之涔。设令停水。随故势
力所极。即自涸竭。若人以此水置于大海之
中。即无竭尽之理。何以故。以与一切水性和
合一味故。不可尽也。修如来真言行者亦如
是。乃至成佛以来。世世受此悉地之果终不
可尽。终乘此力而得菩提。何以故。己与一切
如来大海同一味故也。出世诸真言。本初作
不生无作也。诸业生悉断。离身口意三过而
成佛。出世间真言本始不作生者。然彼世间
之尊自在独角(本云犀角论云麟角)及佛声闻众菩萨等真
言。我今说其量。天等所说真言。皆是有作之
法。从彼尊生。出世真言超越于三时。从缘而
生起。亦可用皆字也。可见非见果。从身语意
生。则不如是。非是如来自作亦非古昔诸佛
所作是。世间所称说果能经一切。等正觉所
说真言果逾劫数也。故当知此真言印等。从
本际如来法性自尔。非有生作也。问若言无
作无有生者。今现见诸人为求悉地之果。而
勤方便得成彼果。既有生有果。则有所作云
何不生耶。答是义不然。夫真言之性及以手
印持诵之者。体同虚空。所生之果亦复如是。
由从真言手印本尊三事平等因缘。能净三障。
从此而生不思议果。是故此不思议果。其量
不可得。如彼真言印等同虚空。当知此果亦
同虚空也。乃至声闻缘觉及菩萨等所有真
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馀¶ 第 740c 页 T39-0740.png
言。亦同彼量皆越三时。三时者谓过去未来
现在也。以离三时故。乘此悉地之果永无失
坏。究竟成于无上菩提也。果缘生起者。谓缘
真言手印本尊等众缘具故。而得成就。是故
此量。即是平等中道之实相也。果有二种。一
是可见法。谓现世而得成就。二者非可见法。
为当来果报永无尽故世世受果。展转胜进
以至成佛。然非表业非色非心法。不有不失
而不败亡也。然由身口意业净因缘。而得生
此无生无性也(以上有多种答更捡本问对之)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