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第 1a 页 WYG1137-022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峰集卷五
宋 胡宏 撰
易外传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者盈也物之始生盈盈然皆有充满塞实之意及
既生则发舒矣刚柔始交而难生震始交于下坎始
交于中难屯未通畅也震为雷坎为水阴阳始交则
卷五 第 1b 页 WYG1137-0224b.png
勃郁为雷未为雨也震动坎陷二卦相重动乎险中
也屯有大亨之道贞且因雷雨之动满盈也故勿用
有攸往往则不贞失大亨之道矣方天下屯难之时
纪纲未正法度未明岂独力所能济建侯广求辅忧
勤不懈然后能济矣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
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秦暴既极而未息汉安方来而未定陈涉以匹夫首
卷五 第 2a 页 WYG1137-0225a.png
事出万死之计不畏狼秦动乎险中也诚能立为天
下除残贼之志复立六国后于此有人贞固其心为
秦益敌以自辅助守正而不移则秦可灭时可治而
天下之屯解矣自蕲至陈未远也秦兵方强残贼肆
行未艾也而遽王之示天下私无中正诚悫之心岂
有大亨之道也傲长者而妻父去斩宾客而故人行
听谗毁而诸将不亲附失建侯之义甚矣死于城父
不保首领非不幸也勿用有攸往岂不信乎若汉高
卷五 第 2b 页 WYG1137-0225b.png
则起丰沛扶义而西卷蜀汉扶义而东诛残贼其贞
固可知矣得张良于邂逅举陈平于亡命拔韩信于
行阵取英布于敌国收雍齿于故怨是以能诛灭秦
项刬革暴虐与天下更始四海会同六合为家由是
观之则大亨贞利建侯之义圣人示后世之意悉矣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
下贱大得民也
东汉之末豪杰竞起有刚阳之德宜为君者昭烈而
卷五 第 3a 页 WYG1137-0225c.png
已痛王室之倾颓愤奸臣之窃命扶本宗诛奸宄一
匡天下其志也而为相于平原为牧于徐州归袁绍
投曹操依刘表曾未足以舒其志然临祸患而信义
益明不少变其初志三顾草庐以致诸葛得庞统来
法正追景升顾恋赴义之徒而众士景从若水之归
海以贵下贱而大得民也于是遂定巴蜀三分天下
而有济屯之势居贞建侯之利大矣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
卷五 第 3b 页 WYG1137-0225d.png
乃字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二九五之正应而逼于初阳不得相从者以屯故
也天子者天下之首蛮夷者天下之足中国盛强蛮
夷屈服天下之常经也而汉之时匈奴暴桀抗衡中
夏其为足也犹初其僭乱也犹九苏武使焉匈奴壮
其节义凌折困辱必欲降之武虽倚汉武刚明之君
而远在蛮夷为所拘絷降之不可归欤不听故屯如
邅如乘马班如进退不能也六阴也二亦阴也妻道
卷五 第 4a 页 WYG1137-0226a.png
也臣道也从一而终者也武守是道舍生取义以死
守节心归中国义绝蛮夷虽身在匈奴不为之用岂
求有功名于彼哉譬如贞女虽或介于强暴而不可
侵陵终不为之字也夫使蛮夷而善归者多是时匈
奴强暴非心服中国而武乃使之是以遭难如此耳
十者数之终极而后变也居十九年匈奴势衰欲归
计强汉武乃得还然后名扬于匈奴功显于汉室完
节而归乃字也蛮夷服中国反常也
卷五 第 4b 页 WYG1137-0226b.png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曰
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炎汉再建之初隗嚣起于陇西以庸才居民上有偏
霸之意即是鹿也夫立国以得贤为本若马援申屠
刚杜林郭兴诸贤皆莫之与而去之是无虞也惟陷
身于不义以及乱亡耳嚣终不悟举兵背叛不知几
而往困于西城饥而死吝穷甚也窦融则不然矣其
保河西也岂无专据方面之志哉然闻光武勃起中
卷五 第 5a 页 WYG1137-0226c.png
原土地最广甲兵最强号令最明遂舍五郡之权一
心汉室终保福禄亦可谓之君子矣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
桓公自莒入齐鲍叔实辅之既而不执其政乘马班
如也管仲者已之交游有贤才而胜已则求之于鲁
脱之于俘荐之于公让之以政求婚媾往吉也于是
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而管鲍为齐臣至于今称
焉可谓吉无不利矣非其能知己之短而肯进人之
卷五 第 5b 页 WYG1137-0226d.png
长乎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鲁昭公当三桓强盛禄去公室之时以人则皆季氏
之人以政则皆季氏之政君位虽存而威权去已不
足以有为欲恩泽下流难矣其膏也膏凝结而不流
者也然则宜奈何自小而以渐正之使恩泽浸润加
于百姓仁心仁闻著于天下则有吉如唐武宗宪宗
是也鲁昭不知出此举兵攻之欲夺数世之权于一
卷五 第 6a 页 WYG1137-0227a.png
旦恩泽未孚民莫之与以致失国出奔客死他所凶
矣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汉献帝皇泰主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利贞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
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卷五 第 6b 页 WYG1137-0227b.png
太甲成王以幼冲未有所知而居君位童蒙也伊尹
周公以刚阳之才任顾托之重为发蒙之主者也夫
伊周非有求于太甲成王太甲成王非伊周无以保
其尊位守其宗庙社稷故匪我求童蒙乃童蒙求我
也初筮告若伊尹于太甲方其居忧之时即放之桐
宫密迩先王其训是也若不决之于初待其听政然
后随事之失而言其非则渎蒙矣周公于成王自幼
冲之中不顺其意而行姑息之恩故左右侍御仆从
卷五 第 7a 页 WYG1137-0227c.png
即以正人为之以检束其行使幼而闻正言见正行
亦不待其临尊位然后因事一一以教之也是以太
甲成王虽无过人之才而卒皆为大贤者以伊尹周
公能养其正于蒙有作圣之功此蒙之所以亨也夫
当天子蒙蔽未发之时当发蒙之任负天下之责苟
不持正自信不疑则必有乘间投隙而起者矣故圣
人又戒以利在于贞也惟贞然后足以弭奸邪窥伺
之心厉忠贤进为之志事功可就而祸难不生矣
卷五 第 7b 页 WYG1137-0227d.png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
以正法也
大舜之有天下也先诛四凶孔子之执鲁政也先诛
少正卯唐太宗之起义兵也先诛高德儒盖时方蒙
蔽未知好恶之所在惟先威之以刑则观听耸动而
民知所从矣是说去其不知所从之桎梏也虽然刑
加于恶之尤者然后足以正法新民之耳目而施教
化也若用之不正以及众人则不足以得民心民苟
卷五 第 8a 页 WYG1137-0228a.png
免而无耻于治安之道为可吝矣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诸葛孔明执蜀政柄上有后主孱暗之君下有扬仪
魏延昧于大体之属北有蔽欺天下窃命之魏东有
不知天命称尊之吴可谓蒙之世矣然孔明尽礼后
主听信无所嫌忤圆融仪延使各展其才力结好江
东而不明其称帝之罪志在北征亦必闭关息民然
后用之其志大其量弘虽未能致其亨而有安强之
卷五 第 8b 页 WYG1137-0228b.png
吉矣广开言路弃非如敝屩得是如珠玉孜孜尽下
事无不察算无遗数纳妇吉也岂有凶祸之及哉大
臣事君犹子事父九二刚阳之才而六五柔顺之君
与之相应故虽居蒙世而有吉圣人举而示人以近
故云子克家也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汉元初立萧望之以师傅下行端揆之职为发蒙之
主史高与望之同受顾命位望之上为亲近大臣以
卷五 第 9a 页 WYG1137-0228c.png
阴柔庸劣之才辅暗懦之君而昵比于恭显阉宦不
中正之人疏远望之不与同心辅政于先帝付托之
意岂不负哉是亦自远于刚阳笃实之贤故有困蒙
之吝耳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汉昭所以委政霍光者冲幼未明习国家事耳非天
资愚蒙乃童蒙也以其童蒙而天性聪明故能上顺
先帝之志下任霍光之贤而燕王之谋不成篡弑之
卷五 第 9b 页 WYG1137-0228d.png
祸不作故为吉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禦寇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顺也
大舜之征苗文王之伐崇汤之放桀武王之伐纣皆
以其蒙昏之极不得已故击而去之耳若后世汉高
之诛秦项汉宣之诛先零之类禦寇者也平城之兵
马邑之伏唐太宗之伐高丽为寇者也禦寇者出于
不得已故天人顺之汉武为寇于四夷而望天下之
人皆如卜式之顺已其可得乎
卷五 第 10a 页 WYG1137-0229a.png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
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彖曰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
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文王虽有亹亹刚健之德既受命为人之主矣若遂
欲进定天下则纣之才犹足以有为恶未贯盈人心
未尽去天命未尽改时未可以定也文王逡巡不进
退处于西伯而纣在上险在前也文王以服事殷其
忠信于上下其诚动于残贼故得行其号令于诸侯
卷五 第 10b 页 WYG1137-0229b.png
天下化之而纣不以为嫌刚健而不陷岂有困穷哉
有孚光亨贞吉此之谓也若文王中非有孚则不足
以动商纣而至于以兵相加文王虽得天下是篡也
非位乎天位中正之义矣惟文王位乎天位中正而
不过故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夫以天道处之何事不济故曰
利涉大川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
卷五 第 11a 页 WYG1137-0229c.png
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行之古之君子如伊尹之耕于
有莘傅说之筑于傅岩吕望之钓于渭滨皆待时于
郊野旷远之地不冒犯世患而求进者也其耕也其
筑也其钓也用常而已非有惊时异众之行也故无
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
有言以吉终也
卷五 第 11b 页 WYG1137-0229d.png
孔子孟轲执其规矩准绳周行于诸侯见可而进需
于沙者也近于世难矣然孔孟志在天下后世非私
己也故不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或以微罪行或三
宿而后出昼道广德弘其心甚大虽小有患害厄于
陈蔡围于匡人景子谓之不敬尹士谓之干泽于孔
孟乎何伤故当时诸侯敬之重之万世之下尊之仰
之以吉终者此之谓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
卷五 第 12a 页 WYG1137-0230a.png
敬慎不败也
范滂李膺名冠天下激浊扬清进必以其道需于泥
者也然时方多僻灾在外也其气刚其志锐其行劲
无所顾虑露其锋刃欲以力除奸邪奸邪畏忌则思所以
中伤之矣党人禁锢岂无自而然哉皆自致之也若
敬慎如陈寔虽中常侍张让父葬亦往吊焉敬慎之
至也及党人被诛而名士因寔得免者甚众使范滂
李膺敬慎如此岂有诛死之败乎
卷五 第 12b 页 WYG1137-0230b.png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汉桓既诛梁冀拔黄琼首居天位天下想望异政琼
奏诛州郡贪污者十馀人海内翕然称之时小人充
朝正人处乎其间佞幸之所必中伤也需于血者也
夫琼之心岂止于诛州郡贪污而已哉肃清廷列乃
其志也少须服之耳及嬖宠益横琼自度力制不能
遂上疏极言称疾不起不敢安其位出自穴也琼虽
言然一言不听则不敢据其位而去力言之而不止
卷五 第 13a 页 WYG1137-0230c.png
以与嬖宠争也顺听时命委而去之虽其志壅遏不
行戮于小人而无凶祸之及矣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文王当纣之时位乎天德退称西伯天下归之实行
天子之事矣其居中正又何疑哉饮食宴乐以待天
命所需必遂可谓吉矣故孔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
乎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卷五 第 13b 页 WYG1137-0230d.png
韩冯翊之说萧赵广汉之讼魏皆中无孚实不知畏
惕过而失中道者也故终极其事皆至于凶左雄周
举中吉也王浑王浚利见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中吉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
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郑兴桓谭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𤯝象曰不克讼
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卷五 第 14a 页 WYG1137-0231a.png
杨恽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象曰食旧德从
上吉也
郭子仪鱼朝恩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
失也
杜淹
九五讼元吉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卷五 第 14b 页 WYG1137-0231b.png
曹腾梁商贺若弼韩擒虎贾复寇恂和事天子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
敬也
主父偃来俊臣之徒
师贞丈人吉无咎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
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
何咎矣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纣率其众七十万战
卷五 第 15a 页 WYG1137-0231c.png
于牧野武王鼓之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前者倒戈后
者北焉其故何也纣不能正心以正天下故众莫为
之用武王征之非富天下也正已而已矣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刘虞吉德之主士民之所与也公孙瓒暴黠之将士
民之所不与也然虞以十万之众声罪讨瓒而一败
不振者以无律故也不以律虽臧亦凶矣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
卷五 第 15b 页 WYG1137-0231d.png
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赵将李牧初守雁门之塞赵王听谗而罢之既而边
境不安复命牧将牧请行其初志赵王听之牧乃受
命于是利钝进退功罪赏罚牧皆专制赵王不得而
与也故能一战而破灭三国边境清净夫不用则听
命而退用之则专命而行得中道者也故吉而无咎
其后牧禦秦师赵王罢之而不受命则恃专而失为
臣之道矣见杀宜哉故象以承天宠为中吉也吴楚
卷五 第 16a 页 WYG1137-0232a.png
反景帝命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讨之亚夫言于帝
曰楚人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
制也于是吴攻梁急梁求救于帝帝命亚夫救之亚
夫守先谋不奉诏坚壁不出而遣轻兵绝吴楚粮道
吴楚兵卒困于梁饥死叛散遂以破灭惟其委之重
而自任也专故能有是功吉无咎也虽然人臣有大
功于天下奉身而退不为天下先可也亚夫绛侯之
子复有大功又为辅相守正而行抗义不挠其居正
卷五 第 16b 页 WYG1137-0232b.png
也善矣然卒取死亡之祸者不知消息盈虚与时偕
行之过也唐宪宗之讨淮西也既命裴度长御史往
视师矣又命以为相使赏罚用命不用命又命往釐
以既厥事信之深任之确恩礼有加而无怠也所以
平逋寇宿贼威震诸藩合乎王三锡命怀万邦之义
可以为天下后世法矣
六三师或舆尸凶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用师之道必以才德谋虑足以服人心如丈人者主
卷五 第 17a 页 WYG1137-0232c.png
之故能有成功若燕乐毅丈人也而以骑劫代之若
赵廉颇丈人也而以赵括代之李牧丈人也而以颜
聚代之此以众人而尸丈人之事者也不败亡何待
六之才德众人也而三之位则统师也故圣人明舆
尸无功之义
六四师左次无咎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齐桓伐楚退师召陵赵充国讨先零固守不战汉高
祖伐项羽舍荥阳成皋而趋宛叶朱隽讨韩忠解围
卷五 第 17b 页 WYG1137-0232d.png
而后复战皆左次也左次者不以气也必有义也不
以力也必有谋也夫聚众而付以艾杀人之器岂得
已哉能以谋义行之庶几其可胜矣此兵家之常也
故无咎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象
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夷狄居边塞不毛之地盗贼屏其邪心而从于教化
不害良善其宜也夷狄若有侵犯于中国盗贼若有
卷五 第 18a 页 WYG1137-0233a.png
干犯于天下则是禽兽在田而侵犯稼穑也当申其
罪而讨之若大禹之征有苗汤武之征桀纣汉高之
伐项羽则皆申其罪而讨之故蛮夷率服天下响应
为利大矣故无咎然任将之道必以名德才行足以
率众者为之九二刚阳三才在下为师之主长子也
若不任长子而以弟子众人庸才间之未有不败者
也以郭子仪李光弼尚有相州之败况他人乎故吕
蒙不肯与孙皓并为大督曰昔周瑜程普并将几败
卷五 第 18b 页 WYG1137-0233b.png
国事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彖曰比吉也
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
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张良以兵法说他人皆不省及以说汉高则常用其
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不去原筮也其从沛公
以复仇暴秦而济世安民非以为乱也此仁人之心
可久之道为天下之正理得元永贞之义也故无咎
卷五 第 19a 页 WYG1137-0233c.png
若沛公之约法三章以收秦民马援之择君窦融之
归光武郭嘉之去袁绍皆原筮者也其相比莫非有
善谋行常道守正理者故邴原告曹操曰原之所以
自容于明公明公之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训典而不
易也非刚中者不能如是不然以利相比如赵高二
世之君臣与夫窦灌之朋友未有得无咎者也夫天
下未定国家未立而身未安固宜汲汲求此若楚汉
分争之时君臣未定百姓未知所归贤能未尽见用
卷五 第 19b 页 WYG1137-0233d.png
韩信彭越英布之徒不能乘此时举贤恤民求上下
之助以宰制山河保其大功及楚已灭天下归汉乃
奉兵叛逆自取灭亡后夫凶也况隗嚣之徒才不逮
数子方纷乱之际则坐谈西伯及中原略定乃始举
兵图大事者乎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成汤三聘之然后起诸葛孔明
躬耕南阳先主三顾之然后见聘之在彼而起在我
卷五 第 20a 页 WYG1137-0234a.png
顾之在彼而见在我其尊德乐义之心著于礼貌之
间然后就之故足与有为也不然则失身于人虽有
规矩准绳焉得而用之反为有势者之所贱矣安得
吉
六三比之匪人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如齐王建所有之群臣宾客反为秦用卒误王建死
于松柏之间不亦伤乎
小畜亨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卷五 第 20b 页 WYG1137-0234b.png
郭子仪虽为鱼朝恩所忌然朝闻命夕引道信命而
行复自道者也是以奸邪莫之能害而终吉也若李
光弼因谗邪之间遂拥众不朝则不能复于道矣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汉明帝察察刚急治楚王英狱无辜连逮不可胜数
群臣希旨无敢以情恕者独侍御史寒朗心伤其冤
出万死为无辜一言其言发于忠诚恻怛有孚者也
其情既笃其辞既达其义既明故帝卒从其言死罪
卷五 第 21a 页 WYG1137-0234c.png
免而恐惧亡矣正君心救无辜何咎之有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舜既受尧之命有天下而尧朝旧臣如共工驩兜伯
鲧佐尧治天下其执权利之日久矣舜江海陶渔之
人也虽以尧命听居其上其志未尝不欲专命使舜
不得有为于天下也然舜以天德居天位其有孚可
知固将分天职与天下圣贤共治之分天禄与天下
圣贤共食之列天位与天下圣贤共守之岂奸邪之
卷五 第 21b 页 WYG1137-0234d.png
臣所能遏哉是以九官命而不仁者远矣挛如富以
其邻此之谓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象曰
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东汉阉宦之盛自孝和永元中郑众始得与闻政事
其宦者出入禁闼以奉承为事者也昵比则易以亲
顺事则易以信其后遂得天宠日侵朝权至永兴之
时中官近习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政令一自之出矣
卷五 第 22a 页 WYG1137-0235a.png
然贤者犹或用势已张而未成也及延熹之末逐党
锢贤智举不得进于是乎成矣所以及此者以其昵
比顺事足以惑媚人君而桓灵之君心与之同性与
之合既雨既处也彼赵忠张让之徒岂知其非日以
益甚终受诛戮固其宜矣妇贞厉也虽然阉竖也而
执国柄政自己出侵逼人主月几望矣陈蕃窦武以
区区之力不复顾虑诵言诛之欲以一旦而夺百有
馀年凭藉之权不亦难乎孔子曰有所疑者戒时君
卷五 第 22b 页 WYG1137-0235b.png
子必知疑虑徐思所以制之则不至于凶矣
履虎尾不咥人亨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
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袁涣之答吕布严颜之答张飞薛包之事父母谢安
之待桓温所处至顺所言至当皆以柔履刚说而应
之故虽履强猛暴戾之地终不见伤害也纣至强暴
也而文王徽柔懿恭以事之故能免于羑里以西伯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则得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其德
卷五 第 23a 页 WYG1137-0235c.png
光大明于天下后世也其亨可知
初九素履住无咎象曰素履之住独行愿也
张良以布衣起为帝者师及功成天下定则从赤松
子游杨秉以儒生起为三公尝称我有三不惑酒色
财也此安其卑下之素往行其志愿者也故贵势不
能动其心利禄不能乱其操以是而行岂有咎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黄宪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非有惊众
卷五 第 23b 页 WYG1137-0235d.png
险异之行也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之仕宪亦
不之拒也行至京师竟无就若其中以利欲自乱岂
能从容应之若是乎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
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有行也咥人
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吕布刚决不常智卑而才小虽统众为将固不足以
济乱也然以董卓之悖逆而杀之以袁绍之背叛而
卷五 第 24a 页 WYG1137-0236a.png
绝之眇能视跛能履者也其见非能穷理其行非能
尽义亦迫劫于形势因以为功耳使布统御于人遵
约束而行则未必不为名将如尉迟敬德之流保其
天禄矣以其刚决猛暴而居人上自主一方也故躁
率妄行谋不中礼义动不中几会履虎尾蹈危难为
曹操所擒而被咥人之凶焉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东汉之初窦融保据河西专有方面厥后归命光武
卷五 第 24b 页 WYG1137-0236b.png
以为大司空居近君之地光武刚强明决以法术制
驭臣下之君也融尝专制则光武心忌本处于外入为
大官则旧功臣心不平履虎尾也然融谦恭小心有
子欲其恂恂守道不愿其才能其畏慎可知愬愬畏
惧也融能如是不以宠利居成功其志行也故终吉
九五夬履贞厉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夬刚决也尧舜之圣犹曰钦明文思允恭克让禹戒
舜曰无若丹朱傲仲虺戒汤曰从谏弗咈先民是若
卷五 第 25a 页 WYG1137-0236c.png
诗称文王曰小心翼翼盖优游从容宽大尽下者圣
人之容止也能如是则履帝位而不疚矣若自以为
居位正当任其刚决不复畏惧则德不能日新往住
日退不如其初此危道也故曰贞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曾子寝疾病谓门人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
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夫
人有一善一功一言一事欣欣然自喜自足而不能
卷五 第 25b 页 WYG1137-0236d.png
有终者多矣焉知君子以天下世世为消息没身而
后已乎曾子启手足可谓视履考祥矣必得正而毙
可谓其旋元吉矣
贲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象曰舍车而徒义勿乘也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
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王烈寓于辽东公孙度欲
以为吏烈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六二贲其须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卷五 第 26a 页 WYG1137-0237a.png
六二文明贲之主其质阴柔随质之善恶而贲之耳
故不能变其质也如叔孙通制礼仪因汉高所能行
者而已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三处文明之极阳奇阴耦阳居其中阴阳交合情文
悦怿贲之盛也如舜得十六相文王得四友汉高得
三杰光武得二十八将唐太宗得房杜王魏君臣相
辅光被天下后世而膏泽下于斯民贲如濡如也方
卷五 第 26b 页 WYG1137-0237b.png
世之乱英雄角逐君择其臣臣择其君非素有定分
也皆以情合气浃相从耳苟不长守贞固而继之以
疑阻猜嫌则君臣必不相保未有能终者也安得吉
如陈灵之杀泄冶赵迁之杀李牧袁绍之杀田丰是
也终为人所凌辱矣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喜
也
德宗陆贽
卷五 第 27a 页 WYG1137-0237c.png
剥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汉和帝以郑众诛窦宪有功遂得与闻政事阉宦擅
权侵害正人自此始矣小人得志君子道消其凶必
矣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天子者天下之本民神之主其得位也上受于天下
受其君父而辅之以大臣者也桓帝以李润江京而
废来历以死争之是也而同谋之徒皆见险而止历
卷五 第 27b 页 WYG1137-0237d.png
独立无助桓帝遂废后虽立于孙程等然进退人才
更张政事皆在天子之手犹未甚也而执朝政与大
臣为伍之势成矣若大臣得人以其类进则犹可为也
六三剥之无咎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剥者阴剥阳也三居刚应刚以阴从阳者也昔东汉
吕强处阉宦之中独有爱君子忧宗社之心虽身被
杀犹有令名无咎也
语指南
卷五 第 28a 页 WYG1137-0238a.png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
黄氏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观人子之志
可也父没之后其志可以施为则观其所行如何耳
君子不忍其亲三年之间孝子唯恐不及于父所行
之道或当或否将有所不暇议忍改之乎
沈氏曰昔居先君之丧于哀苦中而得此说甚以为
合于人情也
卷五 第 28b 页 WYG1137-0238b.png
评曰观其言可见其为子矣如此说极是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
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黄氏曰事无大小一于敬而无和其失也过严知和
而无礼以节之其失也无辨二者偏胜概之以先王
之道其不可行均也
沈氏曰礼固贵和小大由之则过于和矣不以礼节
之则不可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申
卷五 第 29a 页 WYG1137-0238c.png
上言也
评曰小大由之谓事无钜细皆以和为贵也而有所
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也礼用和为贵不以
礼节之则不和故亦不可行也沈氏谓申上言是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黄氏曰孔子之时礼乐废坏不仁之人用之是言盖
有为而言也如季氏旅泰山舞八佾知礼乐者如是
乎
卷五 第 29b 页 WYG1137-0238d.png
沈氏曰不仁者私意横生何有于礼乐
评曰不仁者所行七颠八倒虽用礼乐舞八佾雍彻
而非礼乐也故曰如礼乐何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或问禘之说子
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
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黄氏曰鲁跻僖公乱昭穆也既灌之后所以降神故
不欲观之或者不喻而穷其说孔子为鲁讳故托以
卷五 第 30a 页 WYG1137-0239a.png
不知而指其掌其意若曰明乎上下之分治天下无
难矣夫祭以诚为主今从逆祀而失昭穆之义于诚
何有是祭与不祭等矣此孔子之所以不与若吾与
点也之与同
沈氏曰逆祀之说极好指其掌上词已断矣下所言
以类记之者也不必比而同之与字一说恐未安也
评曰逆祀之说固好但恐孔子之意不止谓此也鲁
之郊禘逆祀之大者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此情
卷五 第 30b 页 WYG1137-0239b.png
状见于礼乐不可乱也禘祫之礼乐不同其鬼神亦
异岂可乱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连上文说亦通吾
不与祭如不祭恐却是以类记故有子曰二字题之
与字一说诚未安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黄氏曰古者射有五善不特主皮兼取礼乐容节也
古者力役之事分而为二欲其可法也后世徒以中
皮为善强弱无别同为一科故夫子言古之道以明
卷五 第 31a 页 WYG1137-0239c.png
今之不然
沈氏曰尝见赵岐有是说而然之当无以易也
评曰二氏之说极是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黄氏曰仁人心也私意不萌于心故能公天下之好
恶苟志于仁有心于仁也虽未能见于所行而一念
之间已向于善矣
沈氏曰弟子之善记事如此上言仁者好恶矣然言
卷五 第 31b 页 WYG1137-0239d.png
能恶人则或者疑焉于是复明仁者之心曰本无所
恶也
评曰仁者之心如鉴妍者来则妍丑者来则丑方其
妍也乌得不谓之妍方其丑也乌得不谓之丑好恶
如此吾心初未尝动也若恐或者以恶人为疑复明
仁者之心曰本无所恶则是当好恶之时胸中原未
了了也乌得为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恶字或读作
入声有心于仁如此立言恐不识心不识仁也
卷五 第 32a 页 WYG1137-0240a.png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黄氏曰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
仁可知也盖功者人所乐赴过则人祈于苟免而后
知君子存心甚厚虽过也不害其为仁若周公之厚
于其兄孔子之厚于其君皆不以有过为嫌者其仁
可知也
沈氏曰伊尹周公皆是过乃所以为仁
评曰闻诸先君子曰党偏胜也有所偏胜则过而不
卷五 第 32b 页 WYG1137-0240b.png
得其中或敏慧而过于太察或刚勇而过于太暴或
畏慎而过于畏缩或慈爱而过于宽弛人能内观其
过深自省焉则有所觉矣窃谓伊尹周公不可以言
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
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黄氏曰夫子垂世立教学者宗之或得其一体或闻
其一言有称其博学者有誉其多能者皆不能遍观
卷五 第 33a 页 WYG1137-0240c.png
而熟察之乃若圣人之道则闻而知之传以心也默
而识之悟以心也况其泛应于域中虽千变万化未
始有穷而会归于一心则天地之纯全万人之大体
皆其分内耳所谓一以贯之也曾子早游圣门省身
于内守之以约故夫子告之不待发问而曾子受之
不复致疑可谓相契以心得于言意之外矣及其答
门人之问语之以忠恕者亦以其违道不远者告之
使之求诸心而切于践履者也盖忠之为心无纤介
卷五 第 33b 页 WYG1137-0240d.png
之私其毋自欺亦不欺人也恕之为心无物我之间
其处人亦如其在已也忠恕生于吾心则彼已不立
孰为町畦将尽已之性以尽物之性而至于参天地
其于一贯之妙举积此矣曾子至是盖不容言而门
人之问不得已而应之于是形容夫子之道非忠恕
两言无以明之使门人而悟曾子之言则一之名亦
不立矣是道也曾子之传于圣人门人之受于曾子
又未可以浅深论
卷五 第 34a 页 WYG1137-0241a.png
沈氏曰此论亦鄙见所同曾子所以告门人者别是
一转语也
评曰唯仁者为能一以贯天下之道是故欲知一贯
之道者必先求仁欲求仁者必先识心忠恕者天地
之心也人而主忠行恕求仁之方也施诸已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即主忠行恕之实也黄氏之言非不高
妙然言意支离恐使学者惑也夫圣人垂世立教者
是也而黄氏以垂世立教与道为二途其支离者一
卷五 第 34b 页 WYG1137-0241b.png
也圣人所传者心也所悟者心也相契者心也
今曰传以言悟以心相契以心是人与心为二心与
道为二矣其支离者二也夫忠恕即道也而子思谓
之违道不远者闻诸侯师圣先生曰以学者施诸已而
不愿然后不施诸人故谓之违道不远非以忠恕为
违道不远也今黄氏似以忠恕为违道不远其支离
者三也夫人心忠则为忠恕则为恕今曰忠之为心
恕之为心似以忠恕又自有心又曰忠恕生于吾心
卷五 第 35a 页 WYG1137-0241c.png
则彼已不立夫人能忠恕推已及彼轻重先后不失
其宜仁之至义之尽也若彼已不立是无本矣墨子
二本孟子辟之况无本乎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
予与何诛
黄氏曰记曰昼居于内问其疾可也君子非有疾不
居内今宰予好内而怀安无其质矣教何所施故孔
子深责之
卷五 第 35b 页 WYG1137-0241d.png
沈氏曰好内之说窃以为不然宰予固不至是圣人
亦不察人之微至是也但昼而多寝昏惰无精进故
夫子深责之
评曰宰予只是昏惰无精进之意故夫子深责之尝
见表兄范伯达亦如此说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黄氏曰晏子相齐景公执国政孔子久于齐而不能
用徒以交际为恭非王公之尊贤也于此犹善其能
卷五 第 36a 页 WYG1137-0242a.png
全交者所见夫子之忠恕
沈氏曰此恐只是不没其实非有为而言也
评曰沈氏之说极是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黄氏曰凡事之是非利害两端而已过是而思则惑
也观其使晋之时其虑当矣至于求遭丧之礼以行
不亦过乎
沈氏曰乡人林德惠尝云时人称季文子三思而后
卷五 第 36b 页 WYG1137-0242b.png
行夫子以为不然曰如能再思可矣何望其三乎如
三家之强文子殆未之思也
评曰德惠之言甚好黄氏之言上半截亦好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黄氏曰此论仲弓之德不用于天子必用于诸侯如
牛之骍且角虽不用于郊山川亦不舍之矣鲧殛而
禹兴不以其类废之也
沈氏曰先儒谓指仲弓之父言非也斥父称子岂圣
卷五 第 37a 页 WYG1137-0242c.png
人之意人之才德不系于世类才者虽不大用必小
用故以郊与山川言之亦非谓天子诸侯也
评曰沈氏之说为长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
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黄氏曰学道未至于无心非善学也自问不能至实
若虚无矜伐之心也犯而不校无物我之心也此颜
子克己之学
卷五 第 37b 页 WYG1137-0242d.png
沈氏曰矜伐之心由物我之心生也自好问若虚以
至不校皆是无物我之事不必分也
评曰黄氏以此五者为颜子克己之学甚好而曰学
道未至于无心非善学也异乎愚所闻矣学道者以
传心为主不知如何却要无心心可无乎又二氏皆
有无物我之说愚窃惑焉盖天地之间无独必有对
有此必有彼有内则有外有我则有物是故一阴一
阳之谓道未有独者也而圣人曰毋我者恐人只见
卷五 第 38a 页 WYG1137-0243a.png
我而不见人故云尔也若物我皆无不知酬酢万变
安所本乎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
矣
黄氏曰文王之有周天命之人归之有天下之二可
以王矣而犹事殷所以为德之至不可少訾者也不
曰文王之德而曰周之德者诗于皇矣云天监代殷
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则文王所以致此者
卷五 第 38b 页 WYG1137-0243b.png
固非一世之积其所由来远矣至文王而后成耳于
是推本而言之
评曰此意甚好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方见
其德之至不曰文王而曰周者三分天下有其二以
服事殷非特文王也武王亦然考之诗书可见至于
代殷又别是一义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
趋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卷五 第 39a 页 WYG1137-0243c.png
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
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黄氏曰哀敬之道常存于心故见之者诚有触于中
其作也其趋也有不期而然矣盖夫子平日践履之
道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也众人懵不知觉
颜子于此独有省焉所以喟然发叹也盖尝论圣人
之道大包六合而小不外乎吾身远贯万古而近不
离乎日用若穷高极妙而求之于渺茫恍惚其去道
卷五 第 39b 页 WYG1137-0243d.png
益远矣颜子既发叹而悟昔者之非于是吐其胸中
所见言之若曰人之所以不见道者以才为之累也
向也从事于高坚前后之际矜吾聪明任吾智力卒
之罔然无得若有遐志矣而夫子诱而教之于博约
之间则又欲罢而不能至是才无所施聪明智力尽
矣恍然若有见其卓然独存者不可以他求也虽欲
从之又乌得而从之反之吾身而已然后知吾之心
即圣人之心也圣人所谓哀敬之道亦吾所体之道
卷五 第 40a 页 WYG1137-0244a.png
也平居日用之间吾与圣人岂有二哉所以四科之
列回为之冠圣人之门独以好学许之也
沈氏曰此论深见颜子学问之道尝见一乡人髣髴
此说谓钻仰前后之初未有所见及夫子诱之于博
约之后不能自已竭力而进乃有所见虽欲从之末
由也已终不可及不若此论去聪明智力而有所得
之为妙也但上文见齐衰者恐意不相蒙也
评曰此颜子之学学者所宜尽心不可姑从人言而
卷五 第 40b 页 WYG1137-0244b.png
已也仰之而知其弥高钻之而知其弥坚瞻之而知
其在前而又知其忽焉在后此颜子习而察见圣人
分明所以为善学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其先后次
第不可得而详闻矣博我以文所以使我见识极高
明穷广大也约我以礼所以使我践履不失中庸也
此夫子所以善教也欲罢不能理义悦我心自不能
已也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子庶几圣人在欲化未化之间故发言如此也夫
卷五 第 41a 页 WYG1137-0244c.png
欲化未化之时似犹用聪明智力又似用聪明智力
不得真当得之于意表不可言语形容也若圣人从
心不踰矩则聪明智力具存而无所用之故所过者
化所存者神与天地参矣沈氏谓去聪明智力而有
所得之论为妙窃谓聪明智力在学者不当去在圣
人不去去之则必入于空沦于静又乌能有得而可
以开物成务乎哉颜子喟然而叹真与上文不相蒙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
卷五 第 41b 页 WYG1137-0244d.png
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
臧
黄氏曰子路之勇以气为主能捍贫贱而轻富贵者
也不以贫贱为不若人故衣敝缊袍无忿疾之心所
谓不忮也不以富贵为愈乎已故与衣狐貉者无歆
羡之心所谓不求也不忮不求亦人之所难而子路
既躬行之矣犹终身诵之故曰何足以臧所以进之
也
卷五 第 42a 页 WYG1137-0245a.png
评曰不知夫子进之欲其何所进向上义理如何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评曰黄氏尝读厌作平声可见圣人之中节一切世
务不能移也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黄氏曰礼乡人裼子朝服而立于阼阶存室神也傩
即裼也
沈氏曰龟山谓诚意于除厉此论自佳先儒谓存室
卷五 第 42b 页 WYG1137-0245b.png
神恐非也
评曰傩起于乡非先王之制礼也其说以驱逐厉鬼
为事龟山之说虽好而先儒之说亦自有理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黄氏曰颜回问为邦夫子尝以四代之礼乐告之而
此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盖其德行纯备心不违仁
可以为人上矣故以是道明之也记曰一家仁一国
卷五 第 43a 页 WYG1137-0245c.png
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
此则天下归仁系乎一人之克己复礼不可不慎其
机也夫仁人心也心之不仁私欲害之也私欲苟萌
则视听言动举越于礼而施为之间流风浸远天下
必受其弊况能使之归仁乎惟自反而充于礼不役
耳目乱之不作好恶扰之正心诚意于上而天下安
于无事风俗自是归于淳厚矣所谓天下归仁也必
曰一日者以见克己诚非自外至其用力甚寡其成
卷五 第 43b 页 WYG1137-0245d.png
效甚远而功利之及于天下者甚博也
评曰黄氏所言仁之功也须要见颜子居陋巷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处方是真有所见仁人之心也
心之不仁私欲害之也窃谓人有不仁心无不仁此
要约处不可毫釐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黄氏曰蒯瞆得罪于南子故出奔宋灵公之死也卫
人欲立公子郢郢辞焉乃立辄以灵公之命也苏内
卷五 第 44a 页 WYG1137-0246a.png
翰谓灵公黜其子而子其孙出公不父其父而祢其
祖人道绝矣夫以父子之间至于争国逆天理乱人
伦名之不正孰大于此以春秋考之蒯瞆出奔与赵
鞅纳之皆称卫世子以示其得世于卫也使夫子果
为政于卫其将周旋父子之间使辄辞位而纳蒯瞆
则辄无拒父之名蒯瞆复世子之位灵公亦无黜子
之过此正名之大者为政所先务也
评曰蒯瞆无父出奔失世子者罪其轻佻谋非常至
卷五 第 44b 页 WYG1137-0246b.png
于出奔失世子之道也赵鞅纳之而称世子者罪大
臣辅辄而拒父也蒯瞆无父辄亦无父天下岂有无
父之人尚可以事宗庙社稷为人上者哉故孔子为
政于卫则必具灵公父子祖孙本末上告于天王下
告于方伯乞立公子郢然后人伦明天理顺无父之
人不得立名正而国家定矣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
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卷五 第 45a 页 WYG1137-0246c.png
黄氏曰为宰之政则所治者小也夫子告以久远之
图者以子夏之学失之不及特将扩而大之也
评曰政者正也正无大小圣人之言可以为天下万
世之法非特救子夏一人之失也两汉以来为政者
恐多未免欲速见小之病也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黄氏曰不知义之所在小廉曲谨之士耳其见者小
故谓之小人
卷五 第 45b 页 WYG1137-0246d.png
评曰向宣卿常说有读小为之者似亦意味好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
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
之
黄氏曰同乎流俗乡人或好之有拔俗之行乡人或
恶之好恶未必当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则为君
子也审矣
沈氏曰好恶而唯乡人是从未必当也要当公吾心
卷五 第 46a 页 WYG1137-0247a.png
而察焉其善恶者自有见焉可也孟子言国人皆曰
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得此也
评曰察人之贤否以乡人好恶为主察乡人之好恶
以善为主则人之贤否得其实矣黄氏之说自己明
白不必引孟子之说也有人非不公其心而见善不
明或入于邪曲故察乡人之好恶必以善为主弗可
改也已而善未易明也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
卷五 第 46b 页 WYG1137-0247b.png
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评曰原宪说克伐怨欲不行便以为仁是未识仁也
故孔子提醒之曰要克伐怨欲不行可以为难矣使
原宪自此能克去克伐怨欲如人饮水冷煖当自知
之孔子不得而与之也故曰仁则吾不知也此圣人
著力为原宪处可得之于意表不可以言语求也若
黄氏之言制克伐怨欲不行未若泊然无心克伐怨
欲不萌于中亦无有制之者然后为仁此说大体既
卷五 第 47a 页 WYG1137-0247c.png
非所以言仁且泊然无心之语大有病也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
子哉
黄氏曰刚义得于天资有其质矣所乏者威仪文辞
也行之以礼则行正而不过威仪可观矣出之以孙
则言顺而不暴文辞均也三者备而后信有诸已所
以成始而成终也是为令德之君子
沈氏曰此非为学者言为立政事言也以义度宜事
卷五 第 47b 页 WYG1137-0247d.png
之始也行之则有节文焉又出之以孙民听不骇戾
守之以信又久有所成也若夫为学者则敬以直内
乃其本也
评曰圣人之言无所不通使在上之人行已如是则
政立矣使在下之人行已如是则身修矣敬以直内
固学者之本为政者敬以直内可顷刻忘哉若谓欲
不失此四事非敬以直内不能则可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卷五 第 48a 页 WYG1137-0248a.png
黄氏曰人之于师所当让也至于仁则为之唯恐不
及若出人于患难拯人于饥溺皆所急务者何暇让
乎
沈氏曰此言为仁之急如此值当为之时师亦不让
非真不让也
评曰人之于仁犹饥食渴饮不可让不饥者使食不
渴者使饮也当饥则食当渴则饮非不让也非谓为
仁之急亦非谓为之唯恐不及而不暇让也师所以
卷五 第 48b 页 WYG1137-0248b.png
发吾仁也言当仁虽师不让所以明仁之义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黄氏曰生知出于天资如由仁义行是也故为上学
而知则思而后得如行仁义是也故次之
沈氏曰行仁义非学也仁义在我而已而曰行之是
人与道二也执柯以伐柯疑于同矣而犹以为远者
二物故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知
卷五 第 49a 页 WYG1137-0248c.png
行仁义非学也生而知之诚也学而知之诚之也
评曰圣人与道一体故不用学学者学道者也若体
与道一则更何用学惟未能与道为一故须学也学
道便是行仁义也至于德盛仁熟则由仁义行不用
行仁义矣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指大
体而言也欲求全体故须戒慎恐惧莫使有亏欠也
戒慎恐惧便是行也至于纯熟自不用戒慎恐惧然
后谓之由仁义行矣诚之便是行仁义也若曰行仁
卷五 第 49b 页 WYG1137-0248d.png
义非学之至则可矣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
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黄氏曰朋友先施之可也父党无容笃于恩而已无
所施也
沈氏曰君子不施其亲不私于亲也
评曰李丞相纲云君子亲亲不施者不加刑杀也汉
成帝欲恐诸舅曰今将一施之必是鲁公天性严冷
卷五 第 50a 页 WYG1137-0249a.png
寡恩故周公戒以四事事皆相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黄氏曰仁人心也虽以学问求之必以心得之
评曰仁人心也言以心得之不支离否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
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
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
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卷五 第 50b 页 WYG1137-0249b.png
黄氏曰道不离动静语默之间所谓洒扫应对进退
无非道也下学而上达非于下学之外复有上达也
故君子之道初无二致孰以为先而不传孰以为后
而或倦譬诸草木其始生也及其长也区以别之虽
若不同而所以为曲直之性则一而已子夏之门人
所谓小子者知克勤小物于正心诚意之时其进于
成人之德无疑矣苟不达此而概以为末务是厚诬
也子夏推明君子之道以正言游之失以为道之在
卷五 第 51a 页 WYG1137-0249c.png
人其致无本末其施无先后而小子之学率由始以
成其终其序不可越也若以为必求其本而不循始
终之序则虽圣人亦不能凌节而施矣
沈氏曰理一而已本末先后贯焉如草木一区之内
种子根茎华实具在其中人未之见也下学上达亦
在识之而已
评曰草木生于粟粒之萌及其长大根茎华实虽凌
云蔽日据山蟠地从初具乎一萌之内而未尝自外
卷五 第 51b 页 WYG1137-0249d.png
增益之也故区以别矣君子下学而上达其道正如
此沈氏曰亦在识之而已此至言也愚以谓正当心
了不以言语到也黄氏曰下学而上达非于下学之
外复有上达也其言妙矣而曰克勤小物于正心诚
意之时则愚所不解也夫正心诚意自先自后彻本
彻末岂可以时节言哉又曰道之在人其致无本末
其施无先后亦愚之所未解也夫道有本末有先后
人之行不失本末先后则当于道矣子游不识本末
卷五 第 52a 页 WYG1137-0250a.png
先后故子夏正之
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黄氏曰前言惠而不费其所谓吝则惠不足以及人
也易以屯其膏为小贞吉则出纳之吝特有司之事
非为上之道也
评曰不知如何理会屯其膏小贞吉疑与此义若不
相似然
释疑孟
卷五 第 52b 页 WYG1137-0250b.png
司马文正之贤天下莫不知孰敢论其非者然理之所
在务学以言可也夫孟氏学乎孔圣虽未能从容中道
迹其行事质诸鬼神亦可谓釐中缕当矣其道先天如
青天白日而司马子疑之愚窃惑焉作释疑孟有能宥
其狂简而相切磋者吾与之友矣
性
孔子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知
天性感物而通者圣人也察天性感物而节者君子也
卷五 第 53a 页 WYG1137-0250c.png
昧天性感物而动者凡愚也告子不知天性之微妙而
以感物为主此孟子所以决为言之使无疑也此圣学
之原也而司马子乃引朱均之不才以定天性是告子
之妄乱孟子之正其不精孰甚焉
辨
形而在上者谓之性形而在下者谓之物性有大体人
尽之矣一人之性万物备之矣论其体则浑沦乎天地
博浃于万物虽圣人无得而名焉论其生则散而万殊
卷五 第 53b 页 WYG1137-0250d.png
善恶吉凶百行俱载不可掩遏论至于是则知物有定
性而性无定体矣乌得以不能自变之色比而同之乎
告子知羽雪玉之白而不知犬牛人之性昧乎万化之
原此孟子所以不得不辨其妄也以此教民犹有以性
为恶而伪仁义者犹有以性为善恶浑不能决于去就
者今司马子徒以孟子为辨其不穷理之过甚矣
舜
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桃应设为是事以问孟
卷五 第 54a 页 WYG1137-0251a.png
子者应之意若曰父子天性也而生杀之柄乃大君所
以辅翼民德者惟以处是事观圣人御变之权耳若皋
陶体舜孝心舍瞽瞍罪而人有犯者执之为天子行法
不公民生悖心矣纵而释之无以佐天子主天下民生
离心矣进退罪也今皋陶畏天命执之不赦以昭示天
下使有罪者不敢幸于免怀奸者不敢伐其技自世俗
观之于吾身可矣而君人子也吾人臣执君之父置之
于法情何安焉行法而有私者非君道徇法而不仁者
卷五 第 54b 页 WYG1137-0251b.png
无君德圣人宁弃天下而存此矣此民所以生也天地
之大本也孟子曰圣人人伦之至非天下之至精其孰
能知之故瞽瞍有罪舜窃负而司马子以为狂夫不为
瞽瞍见执而司马子以为皋陶犹可执也使司马子事
君不幸有是事遂行其言岂不伤人情逆天理乎自周
室既衰文武之道不著申商之术肆行积习至于秦生
民不忍起而攻之秦以天下之力不能禁禦至于绝灭
者尚刑名灭天理之效必至于斯也汉兴鉴秦取亡之
卷五 第 55a 页 WYG1137-0251c.png
道力行宽厚其涵养民彝之意厚矣君子犹曰以智力
得天下无三代之淳懿矣如此则知孟子之言微且远
矣而司马子之贤乃孔子所谓多学而识之非知之者
也
仲子
天下之事人伦为重舍人伦而矜细行以欺世盗名者
君子不与也陈氏齐之世臣相与戮力同心定社稷者
也是以有万钟之奉若祖若父皆享焉仲子起而非之
卷五 第 55b 页 WYG1137-0251d.png
不义齐国避兄离母处于于陵方是之时天下之君非
不奉王命则篡夺之子孙天下之人从而事之是天下
皆不义也仲子于于陵不义之地何居焉于于陵不义
之纑何辟焉履所易者乃不义人之粟何食焉不然则
盖邑之禄可受而室可居矣而离母焉是不孝也而避
兄焉是不恭也不孝不恭天理灭人伦废矣虽云有义
亦将安施此孟子所以深罪之也且仲子敢于避兄离
母卓然为绝微之行狷者有所不为而司马子与之过
卷五 第 56a 页 WYG1137-0252a.png
矣
责善
天地之间人各有职父子以慈孝为职者也朋友以责
善为职者也故孟子谓父子不责善以明其分如曰中
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有中和覆育变化之道如雨露
滋益草木之功其效至使子弟于父兄忻忻爱慕而乐
生焉此与朋友察言观行切磋琢磨之义相去远矣夫
岂必面诤犯颜见于声色然后为善哉而司马子议之
卷五 第 56b 页 WYG1137-0252b.png
毋乃思不及是耶
仕
天气盛乎下则地气应乎上一有感而不应则为水旱
寒燠之灾君臣之义犹天地之道也其感应从违岂有
异乎因君用舍以有行藏察君厚薄以有去就过则为
抗为骄傲不足则为谄为邪佞故陈臻问仕孟子折衷
以明三去三就之义斯亦概举大体云尔其曲折万变
惟其人为能神之司马子乃以就有礼周之而受者为
卷五 第 57a 页 WYG1137-0252c.png
无礼猊饮食而仕岂不过甚矣哉今有常人等夷也为
之折枝而不应则必怒矣为之饮食而不荐则必怨矣
有施而无报其怨其怒情所宜也君子与常人交称情
而应犹必尽道使无纤芥况君臣之际所宜尽心者乎
迎之致敬又有礼焉而不就也周其饥饿恩意有加而
不受也使司马子执此意以事君必不免于抗傲不恭
之诮矣虽与谄邪者不同求其无意必固我之凿行藏
去就与天地相似其可得乎
卷五 第 57b 页 WYG1137-0252d.png
霸
二帝三王施仁政定天下之功尽道而已非有利天下
之心也五霸仗义结信搂诸侯奖王室谋自强大非有
正天下之心也五霸桓公为盛忿不惩而灭谭欲不窒
而窥鲁其心原不可考矣虽力行信义岂其如日之昼如
月之夜不可掩乎使其无死要知其不至骄溢而复有
失信弃义之事哉唯其执之不致中道而废是以得成
霸者之名耳此孟子之所谓假也今有人假人之器以
卷五 第 58a 页 WYG1137-0253a.png
为用方其用也谓之非已用可乎为己用矣谓之文具
而实不从可乎用之来归以至于没身孰知非已有乎
五霸假仁义而不归则既有之矣其得罪于三王何也
以有为而为之也此王霸之所以分乎
德
君子于天下无成心不徇人以失己不徇物以失道称
情而施当于义而已周道之衰人怀利以相与为君者
自恃崇高足以致士而怀轻士之心为士者怀利宴安
卷五 第 58b 页 WYG1137-0253b.png
知进而不知退死生谬制于人海内荡荡纲纪文章扫
地尽废者以君臣之道不明于天下也孟子曰天下有
达尊三朝廷尚爵乡党尚齿辅世长民尚德乌得恃其
一慢其二所以明进退之分权轻重之义明为臣之道
非可以奴隶使也夫由义而行事异则行异何必蹈古
人之陈迹然后为是乎故仲尼当官召不俟驾周公为
相北面称臣其义然也孟子有师诸侯之德斯文所系
以位则齐王君也我臣也召之役则往役矣以德则齐
卷五 第 59a 页 WYG1137-0253c.png
王事我者也夫召我者岂礼也哉唯而起可也难乎为
臣者矣于义得乎司马子以是疑之其不察于进退之
分轻重之义也亦甚矣
师
师严然后道尊贵贱一也孟子于齐王有师道焉未闻
有官守言责也夫官守于一职言责于一事职修事行
则有功而受赏出守忘责则有过而受罚可程可督受
之于君者臣也君所未知而已发之君所未有而已与
卷五 第 59b 页 WYG1137-0253d.png
之提携其善增益其能以陶冶君心君反受命焉者师
也孰敢官之而责以言哉故齐王于孟子君不能致去
不能止而蚳蛙之徒不敢拟议者以孟子有师德而师
道固然也司马子曰愚恐后世挟其有以骄君无所事
而贪禄位者皆援以自况是不识孟氏心而未知所以
为师耳噫自秦汉以来师傅道绝朝廷乏仪大抵皆袭
嬴氏尊君抑臣之故无三代之遗风久矣司马子习于
世俗溺于近闻譬之安于培塿者骤窥泰山乌得不惊
卷五 第 60a 页 WYG1137-0254a.png
且疑乎
伐燕
沈同之问燕事孟子之对私论其理也齐人伐燕正行
其事行之是也而齐人行之非矣司马子疑之必将使
孟子言燕不可伐然后为是乎夫燕有可伐之道惧诸
侯伐之遂言其不可是弃理而尚术也夫弃理而尚术
乃战国纵横之事也而谓君子为之耶且齐欲伐燕议
不起于沈同必其既伐也或者疑之以问孟子孟子曰
卷五 第 60b 页 WYG1137-0254b.png
彼然而伐之也则伐燕之举孟子初不知之矣及燕败
齐胜齐人来问所以告之者甚明齐人不用吾将谏乎
非所宜言旅臣犯分而言于义何居未能救燕人之系
累而已已颠沛矣亦君子所不为也
理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故天地之间物必有对感则必应
出则必反不易之理也是以禹汤保天下而天下归之
桀纣虐天下而天下弃之周室道衰诸侯睥睨天子大
卷五 第 61a 页 WYG1137-0254c.png
夫僭夺诸侯当时君臣以权术相驭以职势相使因隙
而起乘间相图者皆是也盖君感之以此则臣应之必
以此君所出者如是则臣之反者必如是孟子知此理
故告于齐王曰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寇仇矣
欲其有感于斯而更待臣下以礼也而司马子以为非
忠厚之道则凡忠于君陈政令之不便而言民有怨离
者虽指为叛逆可矣
王
卷五 第 61b 页 WYG1137-0254d.png
孔子于周自平王东迁等之于诸侯圣人何容心哉载
其实也故黍离降为国风而春秋作矣春秋天子之事
也人曷尝务于尊周乎区区务以尊周为事者五霸之
虚名耳孟子所以劝时君者实行王政也自春秋时周
室微弱诸侯强大亘相讥议者臣弑君子弑父周天子
不能禁禦沦夷至于战国天下横溃人欲肆而天理灭
矣使天下诸侯有能知孟子之言遏人欲明天理于天
下者是春秋之法行也岂与圣人异乎且天生民而立
卷五 第 62a 页 WYG1137-0255a.png
之君使司牧之非为一人也故汤武虽圣必征伐然后
定而天下与之后世圣人与之况周室微弱威令不能
行于家人天命已去矣而司马子犹欲尊焉昧于时变
岂非腐儒之论哉
卿
贵戚之卿君之辅也宗庙社稷之卫也君不可辅则宗
庙有绝食之忧社稷有变置之虞乃若异姓之卿则去
矣而吾仕不可委亲不可离国有危难咎将谁归与其
卷五 第 62b 页 WYG1137-0255b.png
灭亡俱为累囚覆及宗庙孰若废昏立明以保国家乎
是道也虽异姓之卿予顾托之重亦有行之者矣故伊
尹放太甲使太甲终不类则别立君必矣后世霍光废
昌邑立孝宣天下服之人至于今称焉而况贵戚之卿
耶孟子之言可谓正而不苟矣司马子疑后世有援是
言行篡夺者夫子哙行礼让以起乱王莽擅居摄以篡
汉彼尧舜周公何罪哉得其人则放伐可为非其人则
以义济奸亦何所不至孰能禁之乎君子知正言其义
卷五 第 63a 页 WYG1137-0255c.png
而已矣
学
子思子曰君子知风之自夫学之本一有亏而未纯则
其流必有偏而不起之处君子欲窒其起弊之原以开
示学者是以历举数圣之行剖析其义而归诸中焉夫
孔子圣之时者也兼天下之善伯夷圣之清者也兼天
下之清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兼天下之和使二子者所
为易其行则必跋前疐后疑其所之而有所不通矣乃
卷五 第 63b 页 WYG1137-0255d.png
若孔子则左右周旋无施不安此孟子所以舍伯夷柳
下惠而必愿为孔子者也司马子历取孔子之行以二
子之行事参配之其无不合固宜矣曾不知各以二子
之行反复质诸孔子则卫南子之见公山弗扰之召伯
夷必有所甚耻膰肉之行女乐之去展禽必有所不忍
矣而谓二子之行孔子如之是弃已之全为人之偏也
岂不失孟氏逢源之旨哉
五峰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