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 714b 页
圆觉经析义疏卷第二
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心兴 较订
△二正宗分四。一三问三答生信
分。二两问两答开解分。三四问四答教修分。四一
问一答示果分。初三。一普贤章。二普眼章。三金刚
藏章。初三。一普贤请问。二师资缘合。三酬请答问。
卷二 第 714c 页 X10-0714.png
初二。一正请二显慇。初三。一具仪总请。二持难别
质。三结问方便。初。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此章以普贤为主。(以上章文殊表智。此章普贤表行。显智行相成。如目足更资。虽
远可到也)馀众皆伴。故云在大众中。三业虔诚。具照文
殊章释。除现会疑。利末世修。要须同体之悲。故称
大悲世界。愿为此会等。请除现会疑也。及无末世
等。请利末世修也。修大乘者。拣非小机。闻此圆觉
清净境界。显是一乘顿教机故。圆觉即是一心。清
净境界。偏指心真如门。文殊章所谓圆照清净觉
相是也。云何修行者。且约观行修习为问。意谓佛
前所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此约上根利智。一念顿悟。当下顿了生死。至若中
下之流。不假观行修习。必难悟入。故总问云何修
行。仍冀顿悟也。具仪总请竟。
△二持难别质。】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令忘想心云何解脱。」
【别质有三义。一谓若彼众生。知一切无明身心。皆
如空华。即是知如幻者。谓彼能知一切无明身心。
皆如幻无实故。若尔则四大假合之身。六尘缘影
之心。亦皆如幻无实。云何以如幻无实之身心。还
修治于如幻无实之无明。其犹以水洗水。水益多
而终难尽。反资无明。亦何益哉。此一质也。二谓纵
若无明幻性。一切尽灭。则亦无有身心。以身心原
以无明有故。故上句称无明为幻性。以其能生身
卷二 第 715a 页 X10-0715.png
心等。一切如幻法故。则无有心。应是则无身心。或
翻译腾录时。误身字为有字耳。然既无有身心。纵
理由顿悟。谁为历事修行。云何如来。寻常复说历
事修行。净治如幻之无明。以成正果。其犹以空合
空。空无益而合无功。修行徒劳。安所为乎。此二质
也。三谓若诸众生。闻说如幻。即知无实。本来不用
修行。谓观行事修。二种修行。皆不用也。果其尔者。
则一切众生。常在生死。既常在生死。则起惑造业。
造业受报。一念善。天上人间。一念恶。地狱三途。惑
业袭袭。报应纶纶。尘沙劫波。莫之遏绝。故云常居
幻化。谓不假观行。无能顿悟。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不历事修。无明宛尔。令妄想心。云何解脱。心尚不
能解脱。何况于身。益应系缚。恁么则举世皆成梦。
谁为大觉人。此三质也。三执既陈。二修必要。钩深
索隐蔑以加矣。微普贤孰能与于此也。持难别质
竟。
△三结问方便。】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前总请通为现未。此结请偏为未来。良以现会有
疑是权。末世误修堪悲故。作何方便者。观行事修。
皆为方便。二者不知所用。故以作何问之。渐次修
习者。先用观行。次依事修。由观行故。一念顿悟。当
下了知如幻境界。由事修故。渐次磨砺。令妄想心
历位解脱。永离诸幻。端在是矣。普贤乃过来人也。
为怜末世众生。故推不知。而备悉具问。正问竟。
△
卷二 第 715b 页 X10-0715.png
二显慇。】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义准文殊章释。后十章皆仿此。普贤请问竟。
△二
师资缘合二。一师与资合。二资与师合。初。】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当场一问。现未具益。故重言善哉。以赞美之。诸菩
萨。权示有疑。末世众。修习多误。皆为所为。非普贤
不能为。故以乃能赞之。修习上义稍不足。应加问
于如来四字。盖翻译者意到文不到故。闻说如幻。
即观诸法如幻。时至顿悟如幻。当下一念不动。即
是如幻三昧。修习之时。又有方便渐次。众生依之。
得离诸幻。此亦世尊如其所问。而为之赞故。诫以
谛听者。令其为物示轨。非普贤不谛听也。许以当
说者。令知不负所问。正见其与资合耳。师与资合
竟。
△二资与师合。】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奉教喜听。即是与师合也。师资缘合竟。
△三酬请
答问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三。一答总问。二释别质。
三答结请。初。】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前释圆觉即是一心。今言妙心者。以其具含真如
生灭二门。摄尽世间。出世间法。互相涉入。无障无
碍故也。据前普贤问云。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
修行。是虽举圆觉。乃偏约真如门问。然真如无可
卷二 第 715c 页 X10-0715.png
修行。故世尊约生灭门。合根本圆觉而总答之。意
谓种种幻化。如身心无明等。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所谓性海缘起是也。犹如空华等。说喻以明。空华
喻种种幻化。从空而有。喻性海缘起。若尔直须以
观行力。悟得缘起无性。觉体常圆。如彼幻化虽灭。
空性不坏。此先以观行修行。答普贤总问意也。答
总问竟。
△二释别质。】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据前普贤第一质意云。若彼众生。知一切无明身
心。皆如空华。则是知如幻者。若尔则身心亦幻。设
更历事修。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故世尊以此释云。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幻心即是无明。以根本无明。
枝末无明。皆是妄想心故。还依幻灭者。谓众生无
明幻心。还依幻妄之身心。进历事修而得灭故。此
释第一质也。据前普贤第二质意云。观行既历。复
进事修。自应修心无明。一切尽灭。若其尔者。则无
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如来。寻常复说。理由顿悟。事
必渐修耶。故世尊以此释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然此犹是依幻说觉。亦名为幻。何故亦名为幻。以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以是对待法故。然亦不可说
无。以说无觉者。亦复如是。盖以无之于有。亦对待
法也。以是义故。幻灭名为不动。由不动故。方能入
缠垂手。教化众生。建立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
降伏镜里魔军。證取梦中菩提。是名深修如幻之
卷二 第 716a 页 X10-0716.png
行。此释第二质也。据前普贤第三质意云。若诸众
生。闻说如幻。即知无实。本来不用修行。果其尔者。
则于生死中。常居幻化。盖以不假观行。曾不了知
如幻境界。不历事修。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故世尊
以善男子等释之。于中有法说。有喻明。法说中。言
一切菩萨。指现会发清净心者。末世众生。指未来
发清净心者。应当远离等三句。总释显决定当修
也。盖普贤意。恐末世众生。以为闻说如幻。即知无
实。何必修行。故前言本不修行。今世尊以应当远
离等为释者。意显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务须修行
而远离之。幻化虚妄境界。该法甚富。故置一切之
言。如彼无明身心。依正凡圣等皆是也。如此等法。
务须修行远离者。盖由远离不易。要在坚固执持
远离之心。不肯放舍。或理观顿遣。如梦枷锁。窹则
巳离。或事修渐遣。如遗怨家。时时防犯。设不修行。
如何能也。然此且约以心遣幻。果其幻灭。此心亦
无所用。设存此心。犹是净眼中翳。亦如幻者。故应
亦复远离。直解云。此遣第一重能离之心也。次言
远离为幻者。谓上以知心如幻。重起远离。若心既
不有。此重离亦无所用。设若存此重离。如粗翳既
离。靠眼之细翳犹存。仍为是幻。故应亦复远离。直
解云。此遣第二重离心之离也。此下又言离远离
幻者。谓上以远离为幻。复起远离以遣之令化。若
远离巳化。则上之所谓离远离者。如净目之虚光。
卷二 第 716b 页 X10-0716.png
亦名为幻。故应亦复远离。直解云。此遣第三重离
远离之离也。得无所离者。无可遣故。既无可遣。犹
如净目真精。故云即除诸幻。文殊章所称圆照清
净觉相。即指此也。又此段后后。遣于前前。统论共
有四重。谓第一以幻心遣幻境。故云远离一切幻
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此名
正遣。第二以远离遣幻心。故曰心如幻者。亦
复远离。此名遣正。第三以远离遣远离。故曰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此名叠遣第四以
极远离遣离。故曰离远离幻。亦复远
离。此名遣之又遣。自后则无可遣。永无有
幻。故曰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诸幻尽处。即是净觉
真如。楞严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
而谁。即斯意耳。喻明中云。譬如钻火者。若论钻字。
从金似是以铁钻。钻木求火。今下云两木相因。则
能钻所钻。俱是用木。按五行木能生火。亦必相因
方生。此喻幻化虚妄境界。如无明生身心。身心起
无明。循环往复。无有穷巳。故以相因喻之。火出木
尽。喻幻心遣幻境。所谓正遣是也。灰飞者。木尽成
炭。炭熟灰飞。然炭不顿熟。灰必渐飞。喻心如幻者。
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
离。所谓遣正叠遣。遣之又遣是也。烟灭者。谓上以
灰覆。是炭犹未熟。尚有微烟。今既灰巳飞尽。炭巳
熟尽。烟巳灭尽。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所谓遣至
卷二 第 716c 页 X10-0716.png
无可遣。永无有幻是也。上是喻明。下乃以法结合。
以幻修幻者。统该前之四重。谓以后后幻。修前前
幻也。诸幻虽尽。不入断灭者。显出净觉真如心故。
此释第三质也。释别质竟。
△三答结请。】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若如我所说。则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
无渐次。释其义者。谓既知是幻。但自不著。以不著
即离。故云知幻即离。是不须更作方便以离幻也。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者。谓既巳知幻即离。则离无
所离以离于幻也。既离于幻。圆觉妙心。昭昭不昧。
故云离幻即觉。何劳渐次修證为哉。故云亦无渐
次。虽然但属理观。未涉事修。所谓理由顿悟。乘悟
并销是也。重起事相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所
谓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是也。长行竟。
△二偈颂二。
一标颂。二正颂。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自此以下十一章标颂。俱准文殊章可知。
△二正
颂三。一颂答总问。二颂释别质。三颂答结请。初。】
「普贤汝当知一切众生虚空本不动。」
【圆觉心者。即是净圆觉心。此心均禀同赋。凡圣一
如。而今言诸如来者。以众生迷之。而诸佛独能證
之。如裴相序云。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
欲證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
持圆觉者。如来也。馀义俱于长行中释。
△二颂释
卷二 第 717a 页 X10-0717.png
别质。】
「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木尽火还灭。」
【初三句。合颂释前二质。幻指二种无明。及与身心。
无明是生妄之心。长行云。众生幻心是也。身心是
所生之妄。然既皆从觉生。即能障觉。设欲显觉。务
须以现前身心。进修事行。除灭能生无明。长行云。
还以幻灭是也。偈颂文稍不足。今约长行之义补
之。此约义略颂释第一质也。幻灭觉圆满者。果其
幻灭。仍复绝诸对待。则觉性圆满。
圆满故无空无隙。动至何所。故曰觉心不动。由不
动故。所以能入廛垂手。教化众生。此亦约义略颂
释第二质也。若彼二句。释见长行。常应远离幻者。
长行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
远离心故。今偈中幻之一字。即该长行一切幻化
虚妄境界。应远离三字。即是长行应当远离。常之
一字。即该长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此约义略颂
幻心遣幻境也。诸幻悉皆离一句。义皆遣正。
(长行云。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叠遣。(长行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遣之又遣。(长行
云。离远离幻。亦复远离)以至无可遣。永无有幻。皆约义略颂也。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卷二 第 717b 页 X10-0717.png
便亦如是。是追颂长行。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此单
颂理由顿悟。不颂事必渐修者。以此经是一乘顿
教。示偏重也。普贤章竟。
△二普眼章三。一普眼代请。二师资缘合。三酬请
答问。初三。一众中具仪。二备陈问词。三至三显慇。
初。】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中以普眼为主。馀众皆伴。故云在大
众中。具仪之意。准前可知。
△二备陈问词。】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初正以备陈。急欲求佛怜悯。故称大悲世尊。此会
菩萨。指现前新学。末世众生。指未来初心。愿为及
为者。以是当被机故。菩萨修行渐次者。谓此等菩
萨。应修何等观行。观行难以遽修。最初入手。必有
渐次当急。故先请令知。思惟者。用心参究。众生不
知。故代问云何思惟。住持者。不被境迁。众生不能。
故代问云何住持。众生未悟者。未大开悟。必求大
开。故代问作何方便。普令大开大悟。盖必求事事
无碍。周遍含融观也。
○世尊下。反显问由。恐谓时
节若至。其理自彰。何劳预为致问。故当机口称世
尊而言。若彼众生等。以反显之。彼众生者。仍指现
前新学。未来初心。正方便者。即指修行渐次。如楞
严三渐前二。不尔。则入手无门。思惟。如楞严违其
现业。不尔。则觉路难通。虽闻如幻。靡脱坚执。故曰
卷二 第 717c 页 X10-0717.png
心生迷闷。此三昧。即是如幻三昧。如前普贤章云。
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乃至云一切菩萨。
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
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
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此中末二句。即是三昧成就。若无正方便。正思惟。
何以至此。故曰心生迷闷。迷者。迷于有我。我相所
乱故。闷者。闷于有法。法相所覆故。我相所乱。法相
所覆。由此于圆觉不能悟入。如是则正方便。正思
惟之二问。其势有不能巳也。
○愿兴下。总以结请。
大慈与开悟之乐。大悲拔迷闷之苦。故以愿兴为
请。假说方便者。不是单请渐次。盖通约正住持等。
皆为方便。良以圆觉本有。我法元空。实不假于方
便。其如现会根有利钝。末世惑有厚薄。根利惑薄
者。闻此三昧。巳摇鞭影。根钝惑厚者。心生迷闷。不
入圆觉。是故普眼以假说方便为请。盖是求佛于
无方便中权巧施设。假立方便名言。令现会。及末
世。释其迷闷。悟入圆觉性也。备陈问词竟。
△三至
三显慇。】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准前可知。普眼代请竟。
△二师资缘合二。一师与
资合。二资与师合。初。】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初赞其所问。重赞善哉者。现未俱益故。三渐中前
卷二 第 718a 页 X10-0718.png
二。为渐次第三为思惟。住持为保任。此是赞其所
问总相。种种方便者。兼总带别而统赞之。如渐次
思惟等。各具一切差别相故。
○汝今下。诫听许说。
正见其与资合耳。师与资合竟。
△二资与师合。】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而听。」
【释义准前可知。师资缘合竟。
△三酬请答问二。一
长行。二偈颂。初二。一约妄尽还觉以酬请。二约修
习成益以答问。初二。一妄尽还净觉。二随顺还圆
觉。初二。一酬修行渐次请。二酬思惟住持请。初。】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安处徒众晏坐静室。」
【初酬修行请新学菩萨。指现前新学。末世众生。指
未来初心。此二既是新学初心。便云欲求如来净
圆觉心者。以是如来本起因地法故。直心正念真
如。便能远离诸幻。欲求净圆觉心。非此不可。故以
应当诫之。
○先依下。酬渐次请。行远自迩。登高自
卑。欲求净圆觉心。亦应有先依者。奢摩他。此云止。
谓止一切不应行事。并一切不应动念。楞严除其
助因。亦此中摄。佛于因地之中。亦先依此。故云如
来奢摩他行。禁戒者。条分缕析。难尽多种。若约其
最所严禁者。大则十重。小则四重。楞严刳其正性。
亦此中摄。持而云坚者。如惜浮囊。丝毫无容犯故。
徒众者。从学法侣。令其四事不阙。无所忮求。名曰
安处。处犹住也。设不令其安处。于自禅观时。未免
有所扰故。晏坐者。晏安而坐。所谓身体及手足。静
卷二 第 718b 页 X10-0718.png
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然此虽因安
处徒众。外无所扰。亦质由于坚持禁戒。内无所动。
此且约因戒生定。以为入观之方便门也。静室者。
清净房室。望下即是观堂。望上即是坐禅之处。离
腥膻。绝阓闹。故云静也。酬修行渐次请竟。
△二酬
思惟住持请二。一正思惟。二正住持。初二。一观身
是幻。二观心是幻。初。】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大疏云。恒作是念者。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常如是
观也。我今此身者。执受既坚。故先观也。四大和合
者。坚湿暖动。假合为身。愚谓。此且总观。发毛等。乃
次第别观。发亦毛属。惟头上者称发。其馀浑以毛
称。爪者。指之甲。齿者。牙之对。观齿即兼牙矣。皮者。
肉之表。亦包肉之皮。肉者皮之衬。亦衬皮之肉。筋
者肉之力。骨者肉之核。亦支肉之骨。髓者骨中之
脂。脑者顶中之髓。垢者身之垢腻。色者身之颜色。
此上皆有形有质。故云皆归于地。归属也。此约义
相属地。非约死后归地也。唾口液也。从口而垂曰
唾。涕亦液属。从鼻出者为涕。脓血肉溃变也。通身
流润名血。血之精华。内会者为津。外泄者名液。涎
沫皆唾之病也。粘纤联坠者为涎。浮聚口角者为
沫。咳嗽喉出者名痰。悲泣目出者名泪。精气者肾
精有力。大便不取其滓。与小便同取其利。此上皆
有湿有润。故云皆归于水。暖气者。通身暖相和气。
卷二 第 718c 页 X10-0718.png
归火者。原从火大中来故。动转者。通身动作运转。
归风者。原从风大中来故。归地。归水。例此可知。如
楞严八还。皆向来处还。今经四归亦向来处归。但
彼以各还显有性。而此以各归显无身。故次下。即
云四大各离。妄身当在何处。又大疏云。四大皆言
归者。此身本合四大成故。如宝积经云。此身生时。
与其父母四大种性。一类歌逻身。若唯地大。无水
界者。譬如有人。握乾[麸-夫+少]灰。终不和合。若唯水大。无
地界者。譬如油水无有坚实。即便流散。若唯地水。
无火界者。譬如夏月。阴处肉团。无日光照。则便烂
坏。若唯地水火。无风界者。则不增长。四大各离者。
正观之时。各有所归。即名为离。愚谓。离则无身。故
世尊假言以徵。妄身当在何处。实显其无处也。处
尚不有。体复何云。故曰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
者。四大和合。为相者。幻妄称相。相即无相。故曰实
同幻化。观身是幻竟。
△二观心是幻。】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承上巳知身问幻化。如何复有根尘及识心耶。故
云四缘假合。四缘者。见闻觉知。以四性皆有
能缘义故。假合者。假合于身。妄有六根者。见为眼
根。闻为耳根。觉为鼻舌身根。知为意
根。此先有六根也。六根四大者。因有六根。复对外
之四大。然内之四性。既可分为六根。外之四大。亦
可分为六尘。此次有六尘也。中即是内。中
卷二 第 719a 页 X10-0719.png
外合成者。谓内根外尘。合成十二处也。妄有缘气
者。缘气即是六识。于中积聚
者。于内根外尘之中。积聚不散。此后有六识也。似
有缘相者。似有能缘之相。假名为心者。似有则非
真。如上所称妄有缘气者以此。然根尘识三。虽同
属妄有。而起惑造业。惟六识力强。急欲令其观识
虚妄。故重呼善男子以告之。俾留意也。此虚妄心。
即指六处识心。托尘似现。故曰若无六尘。则不能
有。即彼外之六尘。亦是四大假合。若四大分解。则
无尘可得。据此则于根尘识中。能缘之根。所缘之
尘。各归散灭。内外不成。中云何
立。故曰毕竟无有缘心可见。毕竟者。决定义。谚云。
到底无有。是也。文殊章。佛释无明义云。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妄认四
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今既观身如幻。
观心如幻。自是不复妄认。颠倒日损。而正见日益
矣。总结正思惟竟。
△二正住持四。一正说。二喻明。
三法合。四结示。初。】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善男子者。呼当机菩萨而告之也。彼之众生。指彼
求净圆觉之人。求净圆觉。须先观身如幻。如幻之
境能住持。则幻身自灭。幻身灭故。能住持则幻心
亦灭。以心依于身。身灭则心无所依故。幻心灭故。
能住持则幻尘亦灭。以尘托心现。心灭则尘无所
卷二 第 719b 页 X10-0719.png
托故。幻尘灭故。能住持则幻灭亦灭。以为灭尘故。
立幻灭名。尘既巳灭。幻灭无所用故。幻灭灭故。能
住持则是法皆真。故曰非幻。非幻则体无终穷。故
不灭也。正说竟。
△二喻明。】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求净圆觉。譬如磨镜之人。幻身。幻心。幻尘。幻灭。重
重盖覆。不是净圆觉心。皆如镜上之垢。身灭。心灭。
尘灭。乃至幻灭亦灭。譬如镜垢磨尽。非幻不灭。即
是净圆觉心。譬如镜之本明。全体俱现。据此。则喻
文虽略而摄义无遗。细玩正说自知。喻明竟。
△三
法合。】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恐其闻延失意。故重呼善男。教以当知也。不了身
心如幻。执我执法。盖覆净圆觉心。故曰皆为幻垢。
必至身灭心灭。乃至垢相永灭谓尘灭。灭亦灭也。
如是则法法皆真。故云十方清净。上云非幻不灭
者以此。约义而合。勿过拘执。法合竟。
△四结示二。
一结示因执成垢。二结示垢尽还净。初。】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初喻说以示。清净摩尼宝珠。龙王髻中所有。清净
言其体。内外明彻无垢染故。摩尼言其用。此翻如
意。能雨宝故。宝珠言其相。非寻常物。珠中宝故。善
友入海。取以济世者此也。映于五色者。映谓影现。
谓对彼外之五色。影现于内。喻净圆觉心。对众生
卷二 第 719c 页 X10-0719.png
外之五阴身心。影现心内。随方各现者。何方有五
色。即于何方影现五色。喻众生何类中有五阴身
心。即随何类现自已五阴身心。如形影相肖也。诸
世间人。不知是影。名为愚痴。喻诸众生。不达是幻。
名为凡小。以凡夫愚我。小乘愚法。同愚痴也。影元
无实。由世间不知是影。遂见摩尼实有五色。喻幻
元非真。由凡小不知是幻。遂执圆觉真有五阴。执
我执法。即其相也。
○善男下。约法以合。圆觉净性。
合清净摩尼宝珠。现于身心。合映于五色。随类各
应。合随方各现。诸愚痴者。法喻文同。迷影迷幻。义
亦颇肖。故皆以愚痴名之。说净圆觉。实有身心。自
相合。见彼摩尼。实有五色。法义宛同喻义。故云亦
复如是。
○由此句。结显成垢。由此者。承上执为实
有而言。谓由此执身心为实有。于中诤人竞我。计
是较非。所以不能远于幻化。既不能远。自应常在
其中。起惑造业。造业受报。轮转往复。染污净圆觉
心。成深垢也。结示因执成垢竟。
△二结示垢尽还
净。】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是故者。承上不能远离而言。不能远离。由于不知。
以是之故。我说身心是幻是垢。说是幻者。令知非
是真实。应远离故。说是垢者。令知染污净觉。应对
治故。设彼众生。闻佛所说。即能对治垢染。远离幻
化。是为对离幻垢。如是众生。非比寻常。佛说是人。
卷二 第 720a 页 X10-0720.png
名为菩萨。以其能随分断妄。随分證真。随分成位
故也。垢尽者。不肯得少为足。必至细垢亦尽。细垢
既尽。无烦更为对治。故名为除。如上所谓幻尘灭
故。幻灭亦灭是也。即无对垢者。谓既巳垢尽对除。
即无对垢之人。人且是无。菩萨之名。又向何处安
立。故曰及说名者。显菩萨之名亦无。惟有净觉真
心。如上所谓幻灭灭故。非幻不灭是也。齐此以前。
宛同顺祖所立。真空绝相观义。总结妄尽还净觉
竟。
△二随顺还圆觉二。一理事互融。二摄入无碍。
初二。一承前起后。二正明理事。初。】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皆指求净圆觉人也。證得诸
幻。灭影像故者。以一切诸法。本属幻有。元是净心
影像。但以众生不知。即知亦不能住。今以正住持
故。一得永得。再不至为影像所摇。故云證得等也。
尔时者。即尔證得诸幻之时。影像既灭。净觉毕露。
故云便得无方清净。无方者。即是周遍之义。如云。
此方净。彼方不净。名为有方。即不周遍。故知无方。
即是周遍净也。无边虚空。向因无明幻垢。障蔽真
觉。而为顽虚。今證得幻灭障除。觉性显发。则无边
虚空。为觉所显。而成无际净性矣。楞严云。一人发
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者此也。所谓无方清
净者。可见。承前起后竟。
△二正明理事二。(一依理成事。二
融事同理)依理成事者。事不自事。依理而成。理既清净。
卷二 第 720b 页 X10-0720.png
则所成事法。一一随理而成清净。如其不明。更助
以喻。譬如日光。普照虚空世界。所有一切物类。莫
不赖阳光而得成立。忽被尘沙障蔽。云雾晦蒙。而
日光不现。其虚空世界。所有一切物类。尽在昏暗
之中。不得显发清净。霎时云开雾散。尘灭沙澄。而
日光显现清明。普照虚空世界。所有一切物类。悉
皆显现清净。喻彼觉性灵明。圆照法界。所有世出
世法。莫不因之而得建立。忽然一念妄动。展转生
起三细六粗。而灵明觉性。全然晦昧。其法界中。所
有世出世法。尽成迷昧。不得显发。复其本净。今菩
萨證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
虚空。觉所显发。虚空尚然。何况虚空所有世出世
法。尽为觉性所显。而成清净。法喻对比。昭然可了
分二。一成世间法。二成出世法。初二。一别明。二总
结。初三。一成根处。二成尘处。三成大种。初。】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承上无边虚空。尚是觉所显发。则觉心圆满。明净
可知。正由圆满明净之故。则无法不显。因无法不
显。则显随缘所成赖耶识心。亦成清净性也。由赖
耶心清净故。依赖耶所分见尘之性。亦成清
净性也。由见性清净故。则见性所依眼根。
亦成清净性也。由眼根清净故。则眼所发识。亦成
清净性也。(此该眼家二界。谓根与识也。文中虽曰见尘。但约见尘之性。以尘界在后文说
故)次由眼所发识清净故。则赖耶所分闻尘之性
卷二 第 720c 页 X10-0720.png
亦成清净性也。由闻性清净故。则闻性所依耳根。
亦成清净性也。由耳根清净故。则耳所发。识亦成
清净性也。又由耳所发识清净
故。则赖耶所分觉尘之性。亦成清
净性也。如是乃至者。超略鼻家二界。舌家二界。身
家二界。乃至意家知尘之性。及根识二界。皆成清
净之性。故云亦复如是。成根处竟。
△二成尘处。】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闻法既久。恐不留意。故重呼善男子。而儆之也。六
性六识。皆依于根。故统言根清净故。谓六根之中。
根根兼性与识。皆成清净之性。由此之故。则眼根
所对色尘。亦成清净性也。由色尘清净故。则耳根
所对声尘。亦成清净性也。香味触法。依次皆成清
净之性。故云亦复如是。成尘处竟。
△三成大种。】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六尘者。对根之别相。一一皆成清净性故。则藏性
随缘。所成坚碍之地大。亦成清净性也。由地大清
净故。则润湿之水大。亦成清净性也。火大。风
大。次第皆成清净之性。故云亦复如是。别明
竟。
△二总结。】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四大清净者。承上由地水火风。各成清净故。则随
缘所成十二处等法。皆亦各成清净性也。十二处
者。即前内之根处。外之尘处。以根为能缘处。尘为
卷二 第 721a 页 X10-0721.png
所缘处。内外攸分。一定而不可紊故。十八界者。内
之根界。外之尘界。中之识界。各有六种。共为十八
界者。有性分二义。性则根为能照性。尘为所照性。
识为分别性。分则内外中间。各有分齐。可了明故。
二十五有者。三界众生之所依住。古德颂云。四洲
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通
称为有者。以其中生死因果。不能无故。此三则该
尽世间法。然经论皆称四大为种。以其能成诸法。
殊不知所以能成者。不在于相。却在于性。今则方
显其是。依彼圆觉净性所现。然能现圆觉。既无方
清净。则所现处界有法。一一皆成清净性也。(问准前六
根六尘。皆是依于。前前净性。随缘现起后后。今何又依四大净性。随缘。现起十二处十八界等。然此十二
处。岂不即是前之根处及尘处乎。此十八界。岂不即是前之尘处根处。及根中所该之识界乎。若言不是
云何分别。然科中虽分总别。而总则总其别。别则别其总。岂可以不是为言。若言是者。何故先依根处尘
处净性。随缘现起四大。而今又以四大净性。随缘现起处界等。乱现无据。云何会通。答诸法既各具净性。
各各随缘遍现。缘异则现异。缘同则现同。若为彼之净性。能随缘现此。而此之净性。不能随缘现彼。是诸
法之净性。各各有异也。各异则不一。不一则虽遍不遍。如砖砌墙。必有缝隙。今以互现重现。显净性一体
周遍。幸不必问其是前根尘。及与不是等。只管在净性门外打之绕也)成世间法竟。
△二成出世法(问。世间诸法。从妄缘生。可说令净。出世真实反妄所成。巳是净法。何
故亦说令净耶。答。圭山大疏云。若凡圣对待。即胜劣全殊。若称法界观。一种皆是幻化。缘起无自体故。如
有两镜。一镜现杂秽影像。一镜现胜妙影像。痴孩不了。贵贱悬殊。知者达之。一无差异。故经云。生死涅槃
犹如昨梦。然世法令净。上已具悉。出世令净。此当略辩)。】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彼之一字。通指世间诸法。据上所说。世间诸法。次
卷二 第 721b 页 X10-0721.png
第皆依圆觉净性所显。而成清净。由彼世间诸法
清净故。则净性随缘所成出世间法。若因若果。一
一皆成清净之性。故统言十力等清净。乃至八万
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然此中十力等。属于果
法。三十七助道品。属于因法。至陀罗尼。既翻总持。
则因果俱该。诸大乘经。多惟标其总名。注疏家。虽
出其别目。亦不详释其义。后学茫然。圭祖悯之。故
大疏特为详释。后之讲演者。一味循名逐义。算沙
自艰。而不知照顾本经。推源佛说要妙。执筏问桥。
未免为智者之所诃焉。今本疏既阅祖文。仍复参
看教乘法数。略出名义。使讲演者知之。勿拘泥也。
第一十力者。大疏云。如来唯一诸法实相智力。此
力有十种用。故说为十。法数云。一是处非处智力。
(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因果相当名是处。不相当名非处)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所
有诸业)三定智力。(知一切诸禅三昧。有爱见慢等为垢。无则为净)四根智力。
五欲智力。
六界智力。七
至处智力。八
宿命智力。(知过去本生本事等。虽百千世劫。皆明了无碍。声闻虽。亦有此。极远则不知。不
得称力)九天眼智力。
卷二 第 721c 页 X10-0721.png
道无畏。通称畏者。众中说法。无所畏
惧故。第三四无碍智者。一法无碍智。(诸法名字。分别无滞。如说
地水火风等法)二义无碍智。(诸法义相。了了通违。如说坚湿暖动等义)三词无
碍智。(异地方言。皆能随顺。如说晋音秦音等词)四乐说无碍智。(根有利钝。随彼
乐说。不因多说有厌等心)通称碍智者。由此四智。众中说法。
无滞碍故。第四佛十八不共法者。惟佛能有。故首
标佛字。法数云。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此三
通称无失者。由多劫戒定妙慧。大悲成就。拔诸罪根及习。故无错误)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舍心。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八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卷二 第 722a 页 X10-0722.png
助谓资助。助正道故。道即是因。所谓止观。愚谓不
必止观。若唯约大乘。即是菩提心也。言大乘菩萨。
发菩提心。欲求无上菩提。必以此等资助。方能成
故。又道即是路。谓戒定慧通于三乘。言三乘修因
期果。皆以戒定慧为正修之路。正修之路。难以遽
行。故以念处正勤等。而助成之。故大疏云。品即是
类。类正因故。此总释也。别释有七谓三四。二五只
七。单八。共成三十七也。三四者。第一四念处。第二
四正勤。第三四神足也。第一四念处者。凡夫计身
是净。妄生爱染。佛教念身不净。(谛观种子。住处。自相。自性。究竟。皆不
净故)凡夫计受是乐。妄生贪著。佛教念受是苦。
卷二 第 722b 页 X10-0722.png
盖进即是勤。但大疏列在第二。法数列在第三)虽精进无间。恐杂异缘。故
教一心。谓系心一境。
虽系心一境。恐被魔扰。故教以观。谓正观破之。(法数
云。慧盖慧即观也)由此四法。于所期境。速疾能到。故名神
足。亦名如意足。谓如其所意而能到故。二五者。第
一五根。第二五力也。五根者。第一信根。谓初发心
时。即具信心。尚属不定。今既修念处正勤神足。信
心乃定。故名为根。第二进根。谓修正勤
时。即具精进。尚或有间。今既修神足中勤。进乃无
间。故名为根。第三念根。谓修念处时。即能
系念。尚有四境。今既修神足中欲。于菩提心猛利
乐欲。念乃循元。故名为根。第四定根。谓
修念处时。即有定义。尚属轻微。今既修神足
中心。专注一境。故名为根。第五慧根。谓修正勤时。
即具慧照。今既修神足中慧。正观破魔。故名
为根。又由此五者。菩提心可以植立。如栽一树。巳
生五条根矣。五力者。一信力。即前信根。增长进念
定慧准知。譬如树。既生根。即能有抽枝发叶之力。
将来开花结果。亦可以预期也。只七单八者。七觉
支。八正道也。七觉支者。第一念觉支。(此是下六所依谓心若沉
时。念用择进喜以起之。心若浮时。念用轻安定舍以摄之。觉令定慧均等)二择觉支。三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
卷二 第 722c 页 X10-0722.png
舍觉支。亦名七菩提分。菩提翻
觉。支即是分。然觉属智德。佛果方圆。今既皆名觉
支。足显其尚未圆满。虽未圆满。巳有其分。但于此
认真行之。转烦恼而成菩提。将不外是矣。八正道
者。第一正见。第二正思惟。第三正
语。第四正业第五正命。
(如法乞食。离五邪命故)第六正精进。(净烦恼结故)第七正念。(不忘无为
道故)第八正定。(定住无为道故)亦名八正道分。然正道即是
断果。亦佛果方圆。今既皆名道分。依分行之。转生
死而證涅槃。将不外是矣。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
一切法。持无量义故。因能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故
益以门名。谓一切法从此出生。一切义由此归尽。
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然古
德有二说。一有字。二无字。无字如佛答文殊。开口
便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流出一切
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等。其总一切法。持
无量义之名。亦略见其槩矣。有字者。即如来所说
秘密。无论一字。少字。多字。皆以陀罗尼名。然既称
秘密。无容解释。但以三业相应。如法持诵。有求皆
遂。足见其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然此法此义唯
佛能知。馀皆不能。故总以秘密名之。若尔则一便
足用。何必八万四千。大疏云。法门广说。无量无边。
今齐此结数者。为对尘劳故。其意以众生尘劳烦
恼。八万四千。佛或对此而说。故云八万四千。要知
卷二 第 723a 页 X10-0723.png
行布不碍圆融。故无妨说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圆
融不碍行布。故无妨说八万四千。但八万四千之
数。唯佛能如实而知。如实而说。大疏虽引古释。未
见佛说。不敢依录。候考。总结依理成事竟。
△二融
事同理三。一同理清净。二同理不动。三同理遍圆。
初二。一正报同理。二依报同理。初。】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一切者。通该世出世法。实相者。略疏云。缘生诸法。
皆是虚妄。会缘入实。即为实相。的指即是真如净
性。而为诸法真实之相。无量义经云。无相不相。名
为实相。而上来世出世法。染净差别之相。为觉性
圆明所显。同成一实相性清净也。由是一切世出
世法。同一实相性清净故。托法显巳。即应融会得
一已之身。与彼诸法。同一实相清净。由一已之身
清净故。因已会他。又应融会得多众之身。与已之
身。同一实相清净。由多众之身清净故。如是扩而
充之。则应融会得自一方众生身。乃至十方众生
身。同一圆觉清净。上但言实相清净。今又言圆觉
清净者。以圆觉乃实相之本体。实相即真如之自
性。由真如不守自性。晦昧真体。现起妄相。愚迷执
之为身。由执身故。尚不见自性。岂见本体。今此乃
悟妄即真。由真见体。故曰圆觉清净。又上云无边
虚空。觉所显发。今提出圆觉清净。显应融会世界
虚空等。咸同清净。至下科自见。正报同理竟。
△二
卷二 第 723b 页 X10-0723.png
依报同理。】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下。文稍不足。准上科应云。十方众生圆觉
清净故。由正会依。即应融会得一现住世界。与彼
正报同一清净。由一现住世界清净故。缘一通多。
又应融会得多世界。与一现住世界。同一清净。由
多世界清净故。如是扩而充之。则应融会得自一
方虚空。三世所有世界。乃至尽于十方虚空。圆里
三世。所有一切世界。同一实相平等。清净不动。上
但云清净。此又云一切平等清净不动者。以一切
世界。有染有净。欲对染说净者。亦非真净。今则若
染若净。同归一自性清净。故云平等。而又言不动
者。约三世论。以清净若有过现未来。亦非真净。今
则圆裹三世同归真常清净。故云不动。又上云證
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今提出平
等不动。显应知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总
结同理清净竟。
△二同理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能同者事。所同者理。事中准前有二。一世间法。二
出世法。世法虽多。今唯以五大代之。五大之中。空
大居先。是故先言虚空。谓承上融会得虚空如是
平等不动。则见虚空时。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地水
火风。别录避繁。故总言四大。谓承上融会得四大
如是平等不动故。则见
卷二 第 723c 页 X10-0723.png
四大时。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等者。谓世
法中之五大。一一皆如是平等不动。例此则出世
法中。十力四无所畏等。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
平等不动。则见此等法时。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此
科意是由前以理融事。事同理而平等不动。故每
见一事即知觉性平等不动。是事理依然似有二
体。至下科则理事浑无二矣。同理不动竟。
△三同
理遍圆。】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觉性遍满者。此总承前一切世出世法。俱为觉性
圆明所显。而成清净不动。则是觉性遍满法界。无
一法不包。无一界不遍。故云圆无际也。由觉性圆
无际故。应当了知法界中。所有内之六根。浑同觉
性遍满法界也。若不遍满则成有际故。向下诸法
皆由圆无际故。六尘四大遍满。准此可知。如是乃
至等者。谓世间一切法中。一一皆如是遍满。例此
则出世法中。十力四无所畏等。乃至陀罗尼门。一
一皆浑同觉性遍满法界。皆由圆无际故。总结理
事互融竟。此上义同顺祖理事无碍观。
△三摄入
无碍二。一所證互相摄入。二能證彼此无碍。初。】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其光圆满无坏无杂。」
【初法说。谓由彼妙觉性。遍满一切世出世间法故。
此承上文出摄入之由也。根性尘性等。且约世间
法言之。谓由性遍满故。根随性。尘随性。一一皆无
卷二 第 724a 页 X10-0724.png
坏无杂。谓根入尘而根不坏。尘摄根而根不杂。如
根入尘既尔。设尘入根亦然。故总云无坏无杂。根
尘无坏句。牒上为由。不言无杂者。可例知故。如是
则地性。水性。火性。风性。力无畏性等。乃至陀罗尼
门性。一一皆无坏无杂。
○如百下喻明。百千灯。喻
世出世法。光照一室。喻随性遍满。其光各遍满。喻
互相摄入。无坏无杂者。此光入彼光。此光不见坏
相。彼光摄此光。彼光不见杂相。喻诸法摄入。此入
彼而此不坏。彼摄此而彼无杂也。所證互相摄入
竟。
△二能證彼此无碍。】
「善男子觉成就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證知觉性。遍满一切法。无坏无杂。名为成就。由成
就故。当知此等菩萨。不与诸法作系缚。不求于法
成解脱。以既知觉性遍满。则是法皆觉。缚脱无二
故。又既知觉性遍满。则生死亦觉。涅槃亦觉。故于
生死不厌。涅槃不爱。持戒亦觉。毁禁亦觉。故于持
戒不敬。毁敬不憎。久习亦觉。初学亦觉。故于久习
不重。初学不轻。何以故者。承上徵起之词。言上来
所谓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等者。何以故耳。盖以觉
性遍满。无法不觉。故云一切觉故。
○譬如下。更以
喻明。眼光者。眼性之光。喻妙觉明性。以根性光之
在眼。喻妙觉明性之在法故。前境者。统该眼家所
见。喻一切诸法。以一切诸法。统为妙觉明心所照
故。晓了者。不假分别。喻妙觉圆照。不涉思惟。其光
卷二 第 724b 页 X10-0724.png
圆满。喻一切皆觉。得无憎爱。即喻不与不求。不厌
不爱等。所谓彼此无碍者以此。徵释中。光体无二。
喻觉性圆满。无憎爱故。喻同一觉也。齐此以前。宛
同顺祖所立。周遍含容观义。总结约妄尽还觉以
酬请竟。
△二约修习成益以答问二。一承明修习
成益。二应前所问结答。初二。一知众本来成佛益。
二了性平等不坏益。初。】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此科。虽文承上来。而此菩萨。却不指觉成就者。按
前正方便中。乃指现会中初学之人。及末世众。乃
指末世中乍发心者。修习此心。即依圆觉妙观。直
观此心。日久功纯。豁尔心开。顿见此心。朗然虚静。
不见有行可修。有果可成。故曰无修。亦无成就。惟
一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之性存焉。于中下。且约依
报言之。于中者。即于圆照寂灭性中。随缘现起恒
河沙诸佛世界。且不是一恒河沙。乃有不可说恒
河沙诸佛世界。又且不是一不可说。乃有阿僧祇
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兼且不是一阿僧祇。乃
有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大
疏云。然此中意。盖直指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
不是算其数量。为欲引机。造无边境。故假积多数
耳。犹如空华者。喻从缘现起。本无自性故。乱起乱
灭者。喻成坏变迁。了无定体故。总显空华无实。世
界非有。性一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也。又言不即者。
卷二 第 724c 页 X10-0724.png
不即世。界从缘无性故。不离者。不离觉性。当体即
真故。次约正报言。准前依报。应是于圆照寂灭性
中。现起十种法界。因惑业结缚而成六凡。缘无为
解脱而成四圣。虽缚脱不同。俱是从缘无性。当体
即真。故双无也。始知者。由无缚脱而始知也。既无
缚脱。盖是四圣六凡同一圆觉。既同一圆觉。则是
众生本来圆觉。与佛无异。故云本来成佛。由是返
观。从前众生之轮转生死。并诸佛之取證涅槃。皆
是迷位中事。非圆觉境。故云犹如昨梦。觉后元空
故。知众本成佛益竟。
△二了性平等不坏益。】
「善男子如昨梦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如昨梦句摄前。由前如昨梦故。始知生死涅槃。迷
时见有。觉后元空。既觉后元空。则生死空。故无起。
谓不起烦恼成生死故。涅槃空。故无灭。谓不灭生
死證涅槃故。不灭生死證涅槃。则涅槃无来。生死
无去。不起烦恼成生死。则生死无来。涅槃无去。此
摄如昨梦故。以示生死涅槃。无起灭去来相也。其
所證者。次摄前生死涅槃。无起灭去来相言。其所
證即是涅槃。其中有得失取舍四相。得失二相。约
菩萨言。若菩萨进修。则得涅槃失生死。若懈退则
失涅槃得生死。取舍二相。约凡小言。小乘知慕灭。
则厌舍生死。忻取涅槃。凡夫乐世间。则取著生死。
舍离涅槃。此约梦事迷位中言。今从梦觉。悟得生
死涅槃元空。无起灭去来之相。由此即悟得所證
卷二 第 725a 页 X10-0725.png
中之四相亦空也。故云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
證者。指能證之行有四。一作行。谓作种种行。欲求
涅槃。二止行。谓永息诸念。一切寂然。三任行。谓任
彼一切。随诸法性。四灭行。谓身心根尘。一切永灭。
由所證中。四相既空。则能證之四行。焉能独立。故
亦云无也。于此證中者。亦是摄前。又于能所證中。
悟得无能无所也。言能證之行不立。即是无能。所
證中相全空。即是无所。据此。乃是能所两忘。对待
斯绝。惟一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之性。孤然独立。毕
竟二句。防难。恐摄前难云。能所二相。因人法而立。
今既能所俱无。不知还有可證之法与人耶。向下
以理防之。言有人有法。不契寂灭无二之理。必须
人法俱无。方契斯理。故云毕竟无證。亦无證者。一
切句总结。自悟得生死涅槃本空。乃至能所俱泯。
人法双亡。则一切依正凡圣诸法。浑然同一圆觉
普照寂灭无二之性。不见世界有染有净。圣凡有
高有下。故云平等。且是常住世间。永劫不朽。复云
不坏。承明修习成益竟。
△二应前所问结答。】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节节称善男子。皆为令其著意。况今结答。更宜审
听。呼而告之。叮咛益切矣。彼诸菩萨。统指现会初
学。及末世乍发心者。如前普眼请云。愿为此会菩
萨。及为末世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其意盖以
此会新学。末世初心。皆为当被之机。故世尊以彼
卷二 第 725b 页 X10-0725.png
诸菩萨答之。至问菩萨修行渐次。即为能被之教。
故世尊以如是修行。如是渐次答之。如是修行者。
谓如我所说。如是而修。如幻三昧。如前云。欲求如
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是也。如是渐次
者。谓如我所说。如是而立初渐次。如前云。先依如
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是也。
其次又问云何思惟。云何住持。故世尊以如是思
惟。如是住持答之。如是思惟者。谓如我所说。如是
而观身观心。如前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乃至云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是也。如是住持者。谓如我所
说。如是而住持进修。如前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
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乃至云證得诸幻。
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
发是也。如是方便者。谓如我所说。如是而方便恢
观。此中复二。一观依理成事。如前云。觉圆明故。显
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乃至云四大清净故。
十二处。十八界。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
切清净是也。二观融事同理。如前云。一切实相性
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乃至云
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
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
尼门。遍满法界是也。如是开悟者。谓
如我所说。如是而普令开悟。如前云。由彼妙觉性
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乃至云觉成就故。当
卷二 第 725c 页 X10-0725.png
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
等。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光体无二。无憎爱故是也。
至虑闻此三昧。心生迷闷。末复以求如是法。亦不
迷闷答之。佛意以求如是法者。果能如我前来所
说。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乃至
云毕竟无證。亦无證者。夫如是。则法性平等。自尔
无坏无杂。何迷闷之有哉。总结酬请答问中长行
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颂妄尽还觉以酬请。二颂修习成益以
答问。初二。一颂妄尽还净觉。二颂随顺还圆觉。初
。】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一切悉清净。」
【普眼等七句。颂前正思惟中身心如幻义也。前三
句。教以总观。身相二句。教以别观。身相说四大者。
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成故。心性归六尘者。六处识
心。外托六尘现故。四大二句。结显虚妄。四大体各
离者。质碍归地。润湿归水。动转归风。暖气归火。四
性不相顺故。既不相顺。谁为和合。明知身是虚妄。
不显心虚妄者有二义。一谓身且是虚。心复何依。
二谓六尘依于四大。四大各离。则六尘不现。识又
何所托乎。如是二句。颂前正住持义也。如云彼之
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等。
即是渐次修行。又云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
卷二 第 726a 页 X10-0726.png
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即是一切清净。
颂妄尽还净觉竟。
△二颂随顺还圆觉(随顺理事周遍二观。
复还圆满觉性。酬普眼方便开悟之请。长行中备悉周详。偈颂从略。即下之一句也)。】
「不动遍法界。」
【承上妄尽巳还净觉。若更能随顺修习。悟理融事。
知事同理。则事事皆悉不动。事事皆悉遍圆。如长
行同理清净文云。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
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
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
等不动。如是等文。此中以不动二字颂之。又如同
理遍圆文云。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
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
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
遍满法界。如是等文。此中以遍法界三字颂之。馀
略不颂。长行巳悉故。总结颂妄尽还觉以酬请竟。
△二颂修习成益以答问二。一颂修习成益。二颂
应问结答。初。】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證者毕竟无来去。」
【首二句。超颂能所齐超。言现会新学。末世初心。当
修习此心时。巳无作止任灭。谓作中具止。止中具
作。任中具灭。灭中具任。不相背而实相用故。况复
成就。岂复更有。故长行云。其能證者。无作。无止。无
任。无灭。能證无执。所證自然融通。故长行云。其所
證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然虽能證无执。所證融
卷二 第 726b 页 X10-0726.png
通。若能所不忘。岂称尽极。故须无能无所。今但云
亦无能證者。无所可例知故。
○其次四句。追颂圆
觉照世。圆觉普照。寂灭无二。故世界如空华。三世
悉平等。去来生灭相。毕竟了不可得故。颂修习成
益竟。
△二颂应问结答。】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初心菩萨。指现会新学。末世众生。指末世初心。长
行云彼诸菩萨。盖总指也。准长行有六个如是。无
非修习之法。故此中但言如是修习。如是修习。层
次秩然。长行云求如是法。亦不迷闷是也。普眼章
竟。
△三金刚藏章三。一谢益重请。二师资缘合。三据
难开通。初四。一众中具仪。二谢前承益。三致难重
请。四至三显慇。初。】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中以刚藏为主。馀
众皆伴。故云在大众中。
△二谢前承益。】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承前述益。求佛进开深难。故称大悲世尊。善为者。
循循有序。如文殊章。标本起因地。明净觉随顺。普
贤章。依如幻三昧。顿悟净觉。普眼章。明随顺修习。
由顿至圆。三根普被层次秩然。故以善为称之。诸
菩萨众。且指现会。即文殊等。及所统菩萨类也。圆
觉即一真法界。清净即心真如门。圆觉能总一切
卷二 第 726c 页 X10-0726.png
法。真如能持无量义。故通以大陀罗尼称之。依之
修习。则是因地法行。由顿至圆。则为渐次方便。此
等皆众生不知。故曰蒙昧。如来巳善为宣扬。故曰
开发。此承前也。在会法众。仍指现前菩萨。承领受
也。慈诲者。大慈深诲。令得正信乐。故于诸幻法。妄
生执取。名为幻翳。故佛前云。犹如翳目。见空中华。
至此则信知身心依正等法。顿息执取。故云幻翳
朗然。朗然者。顿然除灭。不见空华相故。能所并销。
故云慧目清净。慧目者。依圆觉起真慧观真。犹如
净目。清净者。信知真如为净觉境界。故佛前云。圆
照清净觉相。此述益也。谢前承益竟。
△三致难重
请二。一连致三难。二重请开示。初。】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前章云。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其意以彼修习净圆
觉心。得成就者。圆觉普照。寂灭无二。惟有佛性独
存。恐不善会者。谬解佛意。兴谤招𠎝。故刚藏代致
三难。求佛开通。非刚藏实有是难也。三难者。一云
众生本来成佛。成佛自应无妄。故难以何故复有
无明。此以真难妄。不应复有也。二云无明众生本
有。本有则非佛。故难以何缘复说成佛。此以妄难
真。不应说成也。三云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是
真能生妄。故难以如来證真。何时复生烦恼。此以
本觉难妙觉。还应不觉为众生也。如是三难。初难
显自语相违。以众生本成。是佛自语。复有无明。违
卷二 第 727a 页 X10-0727.png
自语故。次难显世间相违。以无明本有。世间共计。
复说本成。违世间故。三难显不顺正理。总成非量。
以异生本成。明是本觉。实是不觉。十方如来。明是
妙觉。永不再迷。故此致难也。连致三难竟。
△二重
请开示。】
「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愿而言惟者。显求之亲切。谓无别所愿。惟求开秘
密藏。利现会众。及末世生耳。不舍者。显求之决定。
谓秘密难开。虽难开亦不舍故。无遮大慈者。权分
横竖。以慈而云大者。竖约现未两利。遮而云无者。
横约浅深俱成。亦可无遮即称大慈。大慈自
然无遮。通该横竖。不必权分。秘密藏者。即指三难
中义。若未难不说。难复不说。是欲秘之。名为秘藏。
若因难而说。说不显了。是欲密之。名为密藏。并以
求开者。为求当下即说。仍复显了说故。二藏既开。
正信斯启。不惟通益现会。兼复遐被末来。故云及
为末世。一切众生等也。修多罗教者。经藏之通名。
以此经是经藏摄故。了义法门者。当经之别目。以
此经是显了说故。疑悔能障正信。既巳永断。则正
信成矣。大疏云。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
心善品为业。别有三种。一疑自。谓疑已不能入理。
二疑师。谓疑师不能善教。三疑法。谓疑所学法。能
出离不能出离。今以三疑成难。即疑法也。私曰。悔
者以前所作。懊怨为性。障进为业。别有二种。一悔
卷二 第 727b 页 X10-0727.png
善。谓于前所作。善行生悔。二悔不善。谓于前所作。
不善生悔。悔善。则不善增进。悔不善。则善行增进。
今既兴疑并断。明是悔不善。以疑属根本烦恼。为
不善法。故致难重请竟。
△四至三显慇。】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释义准前。总结谢益重请竟。
△二师资缘合二。一
师与资合。二资与师合。初。】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初赞其所问。秘密两开。现未俱益。故重言善哉以
赞美之。汝等乃能者。独许刚藏一类。方能扣关击
节。馀诸声闻缘觉等。皆不能作是问也。如来甚深
秘密者。显三难所陈。是如来所證甚深之义。有意
秘而不说。即说亦不欲显了。唯密意说。必待刚藏
致问者。为是究竟成佛方便。非刚藏不能问故。至
如来因问而说。是刚藏等诸菩萨。蒙佛最上教诲。
显了之义。广大之乘。非馀众所堪闻故。如是则刚
藏致问。如来因问而说。能使十方修学。及诸末世
众生。有利根者。了斯秘密之义。成就大乘正见。永
无退转。故曰得决定信。永断疑悔。诫听许说。正见
其与资合也。师与资合竟。
△二资与师合。】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奉教喜听。即是与师合也。总结师资缘合竟。
△三
据难开通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三。一出由呵难。二
说喻开通。三斥非正问。初三。一总出其由。二明其
卷二 第 727c 页 X10-0727.png
可呵。三正呵其惑。初。】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一切世界。总指三世间法。始终生灭。别约正觉世
间。始谓随缘示生。终谓缘尽仍灭。生灭。谓中间变
易。前后有无。别约有情世间。前谓前有生相。后谓
后有殁相。有无谓中间住异。聚散起止。别约器界
世间。聚谓聚尘成界。散谓散界成尘。起止。谓中间
成坏。念念相续等。谓中间则念念相续两端则循
环往复。种种取舍者。谓两端则大取大舍。中间则
小取小舍。是皆以六对为境。取舍为心。境既念念
相续。循环往复。心亦复尔。故云皆是轮回。谓生灭
六识心也既用此心。必致佛呵。如楞严显呵非心
之初。阿难云。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
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此非汝心。乃至
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今此中刚藏备
陈三难。何异推穷寻逐。但不执能推者为心。而如
来示以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令知备陈三难。所用
者犹是生灭心故。是知下被佛呵。非无谓也。总出
其由竟。
△二明其可呵。】
「未出轮回而辩圆觉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初法说。未出轮回者。仍用生灭心也。用生灭心。故
欲辩明圆觉。如是则谩说不明。纵明亦
非。以彼所明之圆觉性。乃是依于圆觉。从生灭识
心。变起虚妄名言。非是真圆觉性。故云即同流转。
卷二 第 728a 页 X10-0728.png
若依此而欲免轮回。断乎不能。故云无有是处。
○
譬如下。喻明动目者。数动之目。喻妄心分别。湛水
者。不摇之水。喻圆觉自性。言湛水本不摇动。因数
动其目。依于湛水。虚妄现起摇动之相。喻彼圆觉
自性。本非流转。由彼以生灭心。依于圆觉变起虚
妄名言。以辩圆觉。而圆觉性。随彼名言。亦成流转。
如彼动目。能摇湛水无异。又如定眼由回转火者。
略疏云。眼识迟钝。旋火成轮。其意盖是以眼识迟
钝。看火不真。而强瞪定其眼。回旋久观。彼火本不
转。由回旋久观。而火亦成转。此是喻明。法中盖是
以根性愚钝。见理不真。而强澄定识心。发起虚妄
名言。反复辩论圆觉真理。而彼圆觉本非流转。及
与名言。由彼妄以名言。反复辩论。而圆觉性。亦随
名言。而成流转。云飞如驶。因见月有运相。月实不
运。因云驶所显而成运。舟行似箭。因见岸有移相。
岸实不移。因舟行所显而成移。法中言未出轮回。
依妄心而辩圆觉。依圆觉妄现名言。圆觉本非名
言。因名言辩论所显。而圆觉亦成名言。因喻知法。
故云亦复如是。明其可呵竟。
△三正呵其惑。】
「善男子诸旋未息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诸旋者。目之动。眼之定。云之驶。舟之行。未息者。正
动时。正定时。正驶时。正行时也。彼物先住者。目正
动而水先不摇。眼正定而火先不转。云正驶而月
先不运。舟正行而岸先不移。尚不可得者。应与感
卷二 第 728b 页 X10-0728.png
悖故。此约目前事件为能况。以显下之无始心性
为所况耳。轮转者。显是无始妄识。出生入死。起惑
造业。莫不依之。故云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者。正在
轮转。如彼诸旋未息。圆觉即无始真性。观此不旋
复者。离于流转。譬夫彼物先住。此亦应与感悖。彼
既不得。此何能尔。故首置何况之言。谓何能况显
令其相悖成于应感。断不能也。是知未出轮回而
辩圆觉。纵辩亦非真实。以是非真实见故。汝等便
生三惑。如前云。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
明。是惑以自语相违。又前云。众生无明本有。何故
复说本来成佛。是惑以世间相违。又前云异生本
成佛道。后超无明。如来成佛。何时复起烦恼。是惑
以总成非量。若果是真实知见。此三种惑。何由而
生。出由呵难竟。
△二说喻开通三。一泛以喻开。二
实以喻通。三结示正见。】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初泛说幻翳喻。幻翳者。净目生翳。生不长生。故名
为幻。此喻六识。依八识虚妄变现。翳既是幻。见亦
非真。故名为妄。此喻六识分别。空华者。空本无华。
由妄见而兴蝇翼金星等相。名之为华。此喻分别
所辩妄境。幻翳若除者。遇药销翳。此喻遇佛闻法。
顿了识空。不可说言者。不可向翳销者说言。此翳
巳灭。何时更起诸翳。此喻世间无知。不可向顿了
识空者说言。此识巳灭。何时更起诸识。佛必泛说
卷二 第 728c 页 X10-0728.png
此喻者。其意以烦恼依六识起。我巳识空。汝等犹
问如来。何时复生烦恼。此何异于问识复生。然巳
惑之甚矣。何以句徵。谓以何以故。不说空中华耶。
释以翳华二法。非相待故。言非相待者。显二皆无
体。不是对待安立。但言翳除。华不言而可知。法中
识除亦尔。
○亦如下。因说空华喻。空华者。即蝇翼
金星等。喻众生诸佛生死涅槃等。及一切诸法。灭
于空时者。净眼无翳。蝇翼金星等。皆悉不见。喻如
来既了识空。则生佛等。一切法皆悉空故。不可说
言者。不可向净目无翳。不见空华者言。虚空何时
更起空华。喻世间无知。不可向巳达法空者说。真
空理中。何时更起诸法。佛又因说此喻者。以翳销
识灭。似惟显于人空。华除法泯。兼又进于二空。相
因而说。固其宜矣。何以句徵。谓以何以故。不可说
虚空。时时更起华耶。释以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空
本无华者。净眼不见。喻如来巳了识空。不见有法
故。非起灭故者。以既不见华。孰为起灭。喻如来于
真空理中。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焉。
○生
死下引说虚空喻。于中有三义。初承以法引。(谓承前先
以法说。引生下之空喻)生死者。众生也。涅槃者。诸佛也。同于
起灭者。同于空华起灭。此以生死涅槃。例明世出
世间一切诸法。皆同空华起灭。执则成有。不执成
无耳。妙觉者。觉巳證极。圆照者。照巳无碍。照无碍
则识空法空。喻中则离于华翳。显惟有虚空独存。
卷二 第 729a 页 X10-0729.png
据此。则三难可通。但泛尔未的也。善男子。正说空
喻。上既云离于华翳。显惟有空存。此即以虚空为
喻。故教以当知。非是暂有者。不是因离华翳而暂
有。亦非暂无者。亦不是因有华翳而暂无。此中虚
空。喻真如净觉。即是成佛本体。所谓佛性是也。不
因离华翳而暂有。显有华翳时即有。法中即是作
众生时。我法正炽。即有佛性。无妨说本来成佛。复
有无明。此可泛开初难。不因有
华翳而暂无。显虚空固有。权为华翳所覆。法中即
是佛性固有。众生为我法所覆。无妨说无明本有。
本来成佛。此可泛开二难。况
复下。泛显空性。言空性尚不因华翳而为有无。况
复有超过虚空者。则一切齐超。说生佛尚不可得。
若更于生佛上兴疑致难。非愚即狂。应不复与之
言矣。圆觉者。圆满觉性。起性论中。名为一心。唯佛
能證。故称如来圆觉。随顺者。以能随顺真如生灭
二门。成立虚空等一切法故。以既能成立虚空。则
为虚空本性。又既能成立一切法。则为平等本性。
證得此性者。则异生诸佛。无明烦恼。后起复生等。
皆为幻化。普眼章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是也。此
可泛开三难。泛以
喻开竟。
△二实以喻通(上文虽义具通难。不甚分明。如来不过泛然说喻。令
学者善会而自得之。故科为泛以。喻开。此科则的指疑根。据实说喻。令学者断除疑根。根断而诸难自通
矣)。】
卷二 第 729b 页 X10-0729.png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如销金矿者。如以炉火。镕销蕴金之矿。令成精金。
此喻诸修学人。用佛法智。断除无明。以显圆觉妙
性。金非销有者。精金非因销而有。显矿中原自有
金。此喻圆觉妙性。非因研断而得。显无明未断时。
本来自有圆觉性故。既巳成金。不重为矿者。既巳
销去矿滓。成就精金。再不复重为矿滓。此喻断无
明惑。毕彰圆觉妙性。再不复重起无明。经无穷时。
金性不坏者。以任为瓶为环为钗为钏。多历年所。
而瓶环钗钏。器器皆金。此喻乘圆觉性。涉世行化。
以任为菩萨。为圆觉。为声闻。为凡夫。经劫度生。而
菩萨缘觉。声闻。凡夫。居然圆觉妙性。不应说言本
非成就者。不应说此金体。在矿时本非成就。此喻
论圆觉者。不可说此圆觉性体。在无明时。本非具
足。此喻乃据实而说。若据实通前难者。如云金非
销有。显矿中原自有金。喻众生本来是佛。不妨说
有无明。即通初难。又云既巳成金。不重为矿。喻断
无明惑。毕彰圆觉妙性。再不复重起无明。即通三
难。至末云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喻彼论圆觉者。不
应说此圆觉性体。在无明时。本非具足。意显在无
明时。本自具足。所以虽说无明本有。复无妨说本
来成佛。即通二难。亦可前后两难既通。中间可以
例思。无烦更通。若尔则不可说言等。乃是的指疑
根。盖由佛答普眼。有众生本来成佛之语。遂致刚
卷二 第 729c 页 X10-0729.png
藏。展转而成三种疑难。意是不许本成。今云不可
说言。本非成就。正教以断除疑根。而诸难自通。由
此不用别合。但云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实以喻通
竟。
△三结示正见二。一正以结示。二况显难思。初。】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上约在缠。名如来圆觉。谓是能成如来之因心。此
约出缠。名一切如来妙圆觉心。谓是巳成如来之
果体。惟佛与佛。乃能究尽。故云一切如来。显除佛
无能證也。离烦恼碍。称之为妙。显无明巳断尽也。
体备众德曰圆。永不再迷曰觉。此心即是绝待灵
心。故云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以菩提涅槃皆属对
待法故。菩提属对待者。有成不成。成则成佛。不成
则不成佛。今以无菩提故。成佛尚不可得。况说不
成。故曰亦无成佛。及不成佛。如前云对幻说觉。亦
名为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则成与不成。皆不许
也。涅槃属对待者。有轮不轮。有轮即生死。无轮即
涅槃。今以无涅槃故。说不轮尚不可得。况说妄轮。
故曰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如前云生死涅槃。同于
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医。是有轮无轮皆不立也。
普贤章。佛答普贤有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
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至此则菩提涅槃。以
并远离。所谓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能如是观者。名
为正见。正以结示竟。
△二况显难思。】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卷二 第 730a 页 X10-0730.png
【初示声闻莫至。恐承前疑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
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莫不成声闻人。巳断见思。巳
出轮回。想必能辩圆觉。不致流转耶。故如来招呼
善男子而示之曰。但诸声闻。所圆境界。与此大相
远也。若释其名者。闻佛四谛声教。断见思惑。證生
空理。名为声闻。所圆境界者。谓声闻人。所圆满取。
證的境界。此且虚标。下乃实成。盖是以生空智。将
现前身心语言。皆悉灰断灭尽。使不复生。不复再
来三界受生也。此正是生空理所现无馀涅槃。此
既是涅槃。云何又说终不能至。彼之亲證。所现涅
槃。当知此之涅槃。是方便非真。如法华云。化城非
实也。既到化城。业过三百由旬。前趣宝所。亦可亲
到。其奈顿止化城。生安隐想。不复前进二百由旬。
亲至实所也。如彼声闻巳證生空。近于佛慧。进求。
佛果。亦可亲證。奈彼保守偏真。沉空滞寂。不复进
断尘沙无明。至彼佛果。亲證所现无馀涅槃。故云
终不能至彼之亲證等也。此既终不能至。而妙圆
觉心。说彼能辩无是事耳。
○何况下。况凡夫难思。
有法说。有喻明。法中承上言声闻小圣。巳出轮回
身心语言。皆悉断灭。说彼能辩。尚无是事。何况凡
夫。劣于声闻。有作思惟。劣于生空智分。反欲测度。
超过小乘涅槃之如来圆觉境界。断乎不能。故次
即以喻形之。萤火者。萤虫之火。似火而非火。喻有
作思惟。不过世智辩聪。非是出世正慧。既非是火。
卷二 第 730b 页 X10-0730.png
取以烧物。则是徒劳。喻凡夫用思惟心。希求人天
福报。终属虚妄。须弥居四洲之中。烧此须待劫火。
萤火欲烧。终无著理。喻圆觉为四智之总。證兹惟
凭佛智。有作思惟。相去远矣。有志圆觉者。应鉴斯
喻。
○以轮下显致难无益。佛意以我前所说。种种
取舍。皆是轮回。而刚藏虽非凡夫。若据彼所难。乃
是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不言
圆觉。而云大寂灭海者。为避重文。特约境界言之。
释义则横遍竖穷曰大。寂无声。不可以言诠。灭无
形。不可以相显。体备众德。用该万有。喻之于海。渺
无涯涘。境界若此。讵可以轮回心入。故云终不能
至。所谓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则圆觉性。亦同流转。
刚藏闻此。宜自知所难之无益矣。说喻开通竟。
△
二斥非正问。】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初承示常教断识。是故我说者。承上而言。谓以是
用轮回心。入寂灭海。终不能至之故。所以我于诸
经之中。常作如是说也。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通
指发菩提心。修大乘行者而言。先断者。急先务故。
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无始轮回根本。即指六处
识心。一切经中皆令断故。如楞严云。一切众生从
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凡此者。皆令断之意也。
○善
男子。因说展转虚妄。有作思惟者。六识之用。如眼
卷二 第 730c 页 X10-0730.png
见色。而眼识即分别为何等色。耳听声。而耳识即
分别为何等声。乃至意对法。而意识即分别为何
等法。从有心起者。如是有作思惟。皆以有识心故。
乃能起作无休。生死轮回。无不由斯。教令先断。不
无谓也。皆是句。显体用虚妄。谓能起之心。及所起
思惟。皆是于六尘境上。现起虚妄之想。并能缘之
气分。然虚妄之想。即是六处识心。说名为体。能缘
气分。即是有作思惟。说名为用。非实心体者。真实
心体有二。一纯真。即是真如。如天上真月。二带妄。
即是八识。如捏目现二。虽捏目现二。放手即真。至
六处识心。则托尘似有。离尘实无。故曰非实心体。
体既非实。用可知故。故不另言。巳如空华者。空本
无华。净眼不见故。喻上体用虚妄。辩于佛境者。佛
境即是圆觉。以是如来所證境故。刚藏三难。意皆
为辩此境。殊不知终不能辩。故喻云。犹如空华。复
结空果。犹如空华者。谓识心体用虚妄。巳竟犹如
空华。复结空果者。谓仍以妄识致难。辩于佛境。岂
不类于期空华。结空果乎。前云未出轮回而辩圆
觉。则圆觉性亦成轮回。故云展转妄想。若必以此
而欲明圆觉。断乎不可。故云无有是处。据楞严。阿
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如来呵云。此是前尘虚妄
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
汝元常。故受轮转。其大意与此略同。
○善男子。结
斥所问非正。将欲结斥。呼当机而告之曰。善男子。
卷二 第 731a 页 X10-0731.png
要知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虚妄浮心。即指六处识
心。以是虚而不实。妄而非真。浮泛说名为心。非尅
体论也。多诸巧见者。种种思惟。善巧辩析。立知立
见故。虽立知立见。总属门外之绕。欲證圆觉。终不
能至。故曰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末三句。乃正以结
斥。佛意以汝今欲辩圆觉。连致三难。如是分别。正
类虚妄浮心。多诸巧见。故曰非为正问。长行竟。
△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言。」
【△一颂出由呵难。二颂说喻开通。三颂斥非
正问。初。】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不能入佛海。」
【初颂总出其由。以少文而摄多义。恐其失意错过。
故教以当知。令其留神也。如来寂灭性。即指妙圆
觉性。寂无声。不可以言诠。灭无形。不可以相显。显
唯證乃知故。未曾有终始者。离于去来生灭等相。
由此所以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若以二句。颂明其
可呵。佛意以既无终始。汝今若以轮回之心。而思
惟之。则圆觉性。亦成流转。故云即旋复也。既即旋
复。讵免轮回。明其可呵。正为此耳。末二句。颂正呵
其惑。长行乃承上况显。故曰何况轮回生死垢心。
曾未清净。此中是直言明示。故曰但至轮回际。正
见其生死垢心。曾未清净。长行云。观佛圆觉。而不
旋复。是依况意显其不能。此中即直言不能入佛
卷二 第 731b 页 X10-0731.png
海。佛海者。即是如来妙圆觉海。意显果其能入。自
不生于三惑。长行云。是故汝等。便生三惑。承意显
不能而言。此中直说不能。故略之也。颂出由呵难
竟。
△二颂说喻开通二。一颂实以喻
通。二颂结示正见。初。】
「譬如销金矿非销故有不复重为矿。」
【长行云。如销金矿。此中云譬如销金矿。长行云。金
非销有。此中云。金非销故有。此二句全同长行。但
句增一字。成五言耳。虽复二句。乃补颂防问。(恐承上问
云。金非销故有。显矿中本自有金。何用销为。故此防云)虽复本来金。终以销
成就。此喻圆觉妙性。虽本来自有。奈为无明所障。
要必断除无明。乃能成就妙圆觉性。一成二句。亦
全同长行。馀不颂通难之义。俱准长行可知。颂实
以喻通竟。
△二颂结示正见。】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长行云。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
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总以妙
圆觉性。离于对待故。长行以智断佛生变常。而曰
本无及无等。偈颂约生死涅槃。凡夫诸佛。而言同
于空华相。其义大同。以同于空华。即显本无及无
等耳。不颂况显难思。准长行可知故。颂说喻开通
竟。
△三颂斥非正问。】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思惟二句。义颂展转虚妄。长行以有作思惟。非实
卷二 第 731c 页 X10-0731.png
心体。巳如空华。此中云思惟犹幻化。幻化即空华
义也。长行云。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
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此中云。何况以此请辩
圆觉。岂不至虚至妄。有类夫期空华。结空果哉。若
能二句。义颂所问非正。长行云。虚妄浮心。多诸巧
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意显断了此心。然后可求
圆觉。所问非正。不待言而可知。生信之义。弥勒章
初自见。三问三答生信分竟。】
圆觉经析义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