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直解-明-德清258-A¶

258-A¶ 第 494c 页

大方广圆觉脩多罗了义经直解卷下
唐罽宾国沙门佛陀多罗译
明匡山逸臾憨山释德清解
明新安 程梦旸觉我较阅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
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脩习。而得善利。」

【此庆闻赞谢也。以闻佛圆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
众心。神力所加。照破无明。各各自心光明顿现。此
所以不因脩习而得善利也。下请入门方便。】
258-A¶ 第 495a 页 X10-0495.png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
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
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脩行人总有几种。令此
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
大寂灭海。」

【此问行也。由上但闻所證之差别。未闻能證之行。
故今特请入门之方便也。城喻圆觉。门喻所入之
路。方便正是入證之行。即楞严之最初方便。所谓
随方取便。乃下手之工夫也。渐次者。以初圆照二
字。为成佛因地故。初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幻
即离不作方便。乃圆脩顿悟故。不假方便。乃上上
根人之行。今为中下故请渐次。意在开三观门。即
下单复圆脩二十五轮。皆渐次也。】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求法恳诚。】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
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
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
正示。】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
体平等。于诸脩行。实无有二。」

【此示法性圆满本无迷悟平等无二。但契一真。不
258-A¶ 第 495b 页 X10-0495.png
假多行。故云于诸脩行实无有二。】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
种。」

【此正入證之门也。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
皆为入證之门。但随机圆摄。不无其要。故但有三
门。然此三门。即楞严三观。谓空假中也。且二经列
三名同一。梵语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古释奢
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静为相。义当空观。三摩钵提
此翻云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为相。义当假观。禅
那此翻云静虑。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下义当中
观。然脩證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具三谛理。谓
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观。各照一谛。圆摄一心。故
曰圆照。以一心圆照则为顿。三观次第各照故为
渐。其实本无三一次第之差也。后文自明。

初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此标行本。乃悟后称性脩。非迷中脩也。谓菩萨脩
行。先要了悟本有净圆真心。依此不生不灭真心。
安立观行。净治历劫无明习气。以此为脩。唯约称
性为脩耳。】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此示空观行相也。发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时
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觉心。发起
258-A¶ 第 495c 页 X10-0495.png
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故云取静为行。由此妄想
消歇。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故云由澄诸
念觉识烦动。久久观察。则自心光明。忽然发现。故
云静慧发生。心光一发。则顿见身心幻妄本来不
有。故如客尘。如此则内脱身心。故云永灭。此最初
工夫。一念顿證无生也。】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
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示入观之效也。以圆觉妙心。向以幻妄身心无
明遮障。今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故云内发
寂静轻安。到此十方廓然。则本有法身挺露。故云。
诸如来心显现。如镜中像。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心还共如来合。乃妙契法身。此正楞严返流全
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
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当圆教
顿破无明之相也。】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结名也。奢摩他。此翻云止。寂静义。在因名止。在果
名定。义当空观。

次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以所悟净圆觉心。而为行本。】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
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
258-A¶ 第 496a 页 X10-0496.png
大悲轻安。」

【此示假观行相也。心性识也。谓依所悟净圆觉心。
发起智照。照彼识与根尘。本来不有。皆因无明之
所变现。虽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幻化
指枝末无明也。既了自巳识及根尘悉如幻化。则
例观一切众生。一一如幻故。云即起诸幻以除幻
者。诸幻谓幻智。此幻者。推根本无明。谓依如幻始
觉之智。顿破根本无明。变化等者。谓除灭无明。自
然而有不思议业用。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广
作度生佛事。现十界身。普应一切。此出真涉假之
行相也。由起幻等者。谓巳證真如。从真如起利生
事业。而以同体大悲。广化众生。不取众生之相。故
云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

【此示观行增进之相也。以證性未圆无明未净。渐
渐深入。故云渐次。以对待未忘。先遣所观之境。犹
存能观之智。故云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观幻者。观
即能观之智。幻者即所观之境。真智独存。故不同
彼幻。然所观既妄。能观亦泯。若存能观。犹未离幻。
故云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能所双忘。境智俱绝。唯
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此喻增进之相也。谓菩萨观行。境智双忘。一真独
258-A¶ 第 496b 页 X10-0496.png
立。则法身真地。智种灵苗渐渐增长。土喻法身真
地。本觉真如如种子。观智增明如苗长。】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此结观名也。梵语三摩钵提。此云等至。等持之中。
能至圣位故。

三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此标行本。】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
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
不相留碍。」

【此正示中观行相也。谓依所悟净圆觉心。建立观
行。直观中道一心。外忘其境故云不取幻化。内忘
其智。不取静相。境智俱忘。身心寂灭。皆无障碍。故
云了知。知觉明。乃根本无明也。谓对待既忘。能所
不立。则无明净尽。故云无知觉明。境智俱空。故云
不依诸碍。以离境故超碍。离智故超无碍。毕竟寂
灭。故云永得超过。锽乃钟鼓之声。言虽有体质。而
不碍声之远达。正取器微声大。以明即碍处能达
无碍。意谓向心境未忘。则身心世界为碍。今既了
悟法身。即此幻妄身心世界不碍法身。故云受用
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以
喻法身出碍也。烦恼约生死法。谓身心世界也。涅
258-A¶ 第 496c 页 X10-0496.png
槃约理智。唯一真心故。生死涅槃。不相留碍也。】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
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示观行成益之相也。以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三
德圆證。涅槃常乐。故云寂静轻安。心心随顺妙觉
寂灭。故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
想。此则二障永断。二死永忘。所谓究竟一心之极
證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结名也。】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
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
种事业。若得圆證。即成圆觉。」

【此总结方便之渐次也。谓此三法门。皆是随顺亲
近圆觉之方便。即如来之因地。诸菩萨之万行。或
渐次。或偏圆。皆依如是三种事业。或单复圆脩。若
一念圆證。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脩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
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
那顷。顺脩习。」

【此结行显胜也。偏圆脩习日劫相倍故。教多多二
乘。不若暂闻此法。以是成佛正因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次以偈重宣。】
258-A¶ 第 497a 页 X10-0497.png

「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总颂标立三种观行。】

「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地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此颂三种行相。】

「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地得成道
 三事圆證故」


【此总颂结名。】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
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初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庆赞。】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脩习。」

【此正陈问意也。谓前佛说三观。未审菩萨所脩。为
一人具三。为三人各一。为同时。为次第。故请开示。
以便脩习也。】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此问所为也。】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虔诚。】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258-A¶ 第 497b 页 X10-0497.png
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脩习。汝今
谛听。当为汝说。」

【诫听许说。】

「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脩习及脩习者。一
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脩习。尔时便有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此总答问意也。圆觉净性。众生本具。不假脩习。但
今在迷中。以幻脩幻。唯以幻力故。有二十五种之
不同。盖三观一心。元无别异。第各随人。意要偏重。
所习展转。而为二十五轮。非定有二十五种也。然
二十五种不出三观。单复圆脩而分差别。初单脩
三观。】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脩奢摩他。」

【此单脩空观也。然三谛本唯一境故。三观本乎一
心。圆融该摄。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所谓正偏
带兼故。虽单脩一观。必兼馀二。虽不明说。义即全
具。今言唯取极静。是以观空为主。由静力故。永断
烦恼。则义该于假。以烦恼幻化以静力断之。若究
竟成就。圆證一心。则摄中也。故不起于座。便入涅
槃。此单以圆脩空观而入也。能作如是观。义方满
足。标名应有悟净圆觉四字。译人略耳。】
258-A¶ 第 497c 页 X10-0497.png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
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此菩萨者。名单脩三摩钵提。」

【此单脩假观也。佛力者。谓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内
熏之力故。发起种种变化作用。备脩妙行。此依幻
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则全体起用。兼摄一心中
道寂灭之体。而起空慧。照破无明。是以假摄中空也。】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
便證实相。此菩萨者。名单脩禅那。」

【此单脩禅那中观也。唯灭诸幻。独断烦恼。乃摄假
入中。烦恼断尽。便登实相。乃摄空入中。正遮照同
时。以显中也。以唯灭断尽则双遮。独断便證则双
照。此上单脩三观也。下复脩二十一轮。每观领七。
故二十一。初空观颔七。先复二观二。

初先空后假。】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
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脩奢摩他后脩三摩钵提。」

【次先空后中。】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證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
此菩萨者。名先脩奢摩他后脩禅那。」

【即体之智。故云静慧。还照寂体。故云證至静性。便
断烦恼。永出生死。因亡果丧。圆證一心。故为中道。

次复三观二。

初先空。次假。后中。】
258-A¶ 第 498a 页 X10-0498.png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现。度诸众生。
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脩奢摩他次脩
三摩钵提后脩禅那。」

【次先空次中后假。】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巳。后起菩萨清净妙行。
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脩奢摩他中脩禅那后脩
三摩钵提。」

【次齐脩三观有三。
初先静齐寂幻。】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
此菩萨者。名先脩奢摩他齐脩三摩钵提禅那。」

【次先齐静幻后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
名齐脩奢摩他三摩钵提后脩禅那。」

【后齐静寂后幻。】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
此菩萨者。名齐脩奢摩他禅那后脩三摩钵提。」

【上静观七轮巳竟。
下幻观七轮。

初先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
名先脩三摩钵提后脩奢摩他。」

【次先幻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
名先脩三摩钵提。后脩禅那。」

【上复二。
后复三。
258-A¶ 第 498b 页 X10-0498.png

初先幻次静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
此菩萨者。名先脩三摩钵提中脩奢摩他后脩禅那。」

【次先幻次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
此菩萨者。名先脩三摩钵提中脩禅那后脩奢摩他。」

【后齐三观三。

初先幻静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脩奢摩他禅那。」

【次齐幻静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
此菩萨者。名齐脩三摩钵提奢摩他后脩禅那。」

【后齐幻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
此菩萨者。名齐脩三摩钵提禅那后脩奢摩他。」

【三寂观领七。
复二有二。

先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
名先脩禅那。后脩奢摩他。」

【次先寂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
此菩萨者。名先脩禅那后脩三摩钵提。」

【次复三有二。
初先寂次静后幻。】
258-A¶ 第 498c 页 X10-0498.png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
此菩萨者。名先脩禅那中脩奢摩他后脩三摩钵提。」

【次先寂次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
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脩禅那中脩三摩钵提后
脩奢摩他。」

【后齐三有三。
初先寂齐静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
此菩萨者。名先脩禅那齐脩奢摩他三摩钵提。」

【次齐寂静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
名齐脩禅那奢摩他后脩三摩钵提。」

【后齐寂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
此菩萨者。名齐脩禅那三摩钵提后脩奢摩他。」

【后圆脩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此菩萨者。名为圆脩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圆脩三观。乃三观一心。一念具足。即初云圆照
清净觉相。圆觉圆合。即圆照一切。则该十法界。于
诸性相。无离觉性。即清净觉相。诸佛本起因地。唯
一心圆照法界。以为妙行故。二十五轮。究竟归极
于此。意显此一观以为圆脩。其二十四。皆随根耳。】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脩行如是。若
258-A¶ 第 499a 页 X10-0499.png
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
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
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
就。」

【此总结劝脩也。当持梵行者。所谓因戒生定。即楞
严三种渐次。乃入禅之基本也。寂静思惟忏悔。即
观罪性空。所谓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也。求哀
结标。以验根之顿渐。乃请诸圣神力加持。起决定
信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辨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觉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渐次脩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脩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二十五轮。皆菩萨因行。颂言十方如来。意约所趣
之果。此正如来因地法行也。顿觉人。则不须渐次
法。不随顺者。乃阐提不信之人。则渐亦不能入矣。】

「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脩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此颂结劝也。】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问法威仪。】
258-A¶ 第 499b 页 X10-0499.png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
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
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此庆所闻也。谓从一心。建诸定轮。乃诸如来因地
行相勤苦境界。一念具见。故深自庆也。】

「世尊。若此觉性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
不入。」

【此正问也。上章佛说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脩
习。然清净则本来无染。今因何有染污更假脩耶。】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今此大众。及末世众
生。作将来眼。」

【此请意也。】

「说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求法恳诚。】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
与寿命。认四颠倒实为我体。由此更生憎爱二境。于
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
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258-A¶ 第 499c 页 X10-0499.png

【此正答染污所以也。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
有我人等者。正初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
缘影为自心相者也。由诸众生最初不觉迷本法
身故。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实我体。故名我相。计
我展转趣于馀趣。故名人相。计我盛哀苦乐变异
相续。为众生相。计有一期命根不断。为寿者相。以不
达无我。执妄为真。故云颠倒。然执虚妄为我。巳是
颠倒。且于此妄我。起憎爱之心。故云重执虚妄。此
起惑也。心境二妄相依造种种业。故云生妄业道。
此造业也。故有妄业。必受苦报流转生死。此苦果
也。惑业苦三。皆因妄认我执。以取三界轮回。故云
流转。此分段生死也。若二乘人。厌生死苦。断烦恼
集。出三界外。复妄见涅槃。以取变易生死之苦。皆
由执我之故也。故云由此更生等。然此四相。有迷
识迷智粗细之分。粗者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
我。妄生憎爱。乃金刚经前半所明者。是也。细者迷
智。乃一切圣贤。妄有證得。能所未忘。即此经所说。
乃金刚经后半所明者。是也。此中粗细二种我执。
正属俱生。此经众生意该九界。此中先举凡夫之
四相。以显三乘之四相。以凡夫四相由憎爱而有。
三乘四相由證取而有。以證取发于爱根种子故。
凡圣双举。】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
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258-A¶ 第 500a 页 X10-0500.png

【此正答不能入觉之所以也。由上所说妄执我故。
染污真性。由此不能入清净觉。盖非觉性违拒不
容入也。以执我能入觉故。云有诸能入。非觉入觉
耳。若以觉入觉。则如空合空。又何拒之有。以我执
未忘故。凡夫动念二乘息念皆归迷闷。

下重徵释迷闷之本。】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巳主宰。」

【此徵释迷闷之根本也。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
觉生相无明也。法身无我。由一念无明。迷本法身。
成陀那识。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故云
为巳主宰。我者主宰义。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
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巳还。未破生相无明。
异熟未空。皆属我相。然此我相。与诸教所说不同。
后文自明。】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
不自断命。」

【此重释无始无明至今难断之所以也。谓全体无
明。变成五蕴身心。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不
能破。以诸众生从来未逢知识开发慧眼照破。岂
有无明能断无明之理耶。故云譬如有人不自断
命。】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此序无明相续长劫之所以也。谓此无明相续长
258-A¶ 第 500b 页 X10-0500.png
劫而难断者。以有憎爱二惑以滋养之也。以执我
故则偏爱我。若有爱我者。则更增长我之爱见。若
违我者必生憎怨。然憎怨亦从爱起。以不顺其爱
故憎怨耳。以此憎爱。资熏无明种子。发起现行故。
劫劫生生爱憎未断。故无明日厚。所以相续长劫
生死耳。今以爱憎之心。而求佛道。岂有成道之理
耶。故云皆不就。
下示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證者。」

【此正示我相之体也。此我等四相。旧解都分粗细。
今详佛意。指无始无明。为巳主宰。是为我体。是则
四相单约生相无明。今以观照研穷对待未忘。展
转有四。原非粗细之分也。何以明之。谓妙性圆明
本无能所。良由最初一念障此妙性。失其本明。故
名无明。自尔以来。一向皆是无明为巳主宰。而为
我体。今以始觉观照。欲證圆觉。未能圆合。中间。皆
因根本无明而为障碍。故对待未忘。即此所对所
證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故云心所證者乃我相
也。按此始起无明为我。岂有粗细之分耶。永嘉一
念中五阴。正此意耳。智者请深观之。下以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
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现我体。」

【此以喻明我相也。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
我任运而巳故。如人调适忘身。今以观照研穷方
显无明之体故。如人针艾知有我身也。以观心所
258-A¶ 第 500c 页 X10-0500.png
取證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故云取證方现我体
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巳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
为我。岂可以粗惑目之耶。
下结指。】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
是我相。」

【此结指我相根本也。意谓不独三贤十圣之所證
者为我。乃至證于如来究竟涅槃。若一念證性未
忘。乃生相无明未破。正是我相根本。云门云。法身
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忘。巳见犹存。
亦是病。问曰。三乘教中说。俱生我执七地巳破。其
八地后乃俱生法执。破此法执即入妙觉。今经等
觉后心犹未破我相。何相悬若此耶。答曰。然我法
二执。总属一我。谓我之我。我之法。然俱生法执。正
是我所执之法故。法亦名我。以异熟未空故。但约
證取为我耳。此经不同诸说。以四相总属一我。故
云皆是我相。

次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
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巳超过一切
證者。悉为人相。」

【此示人相也。谓前所證者是我。则不复认我。若存
我能悟之心。即为人相。以约对我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
殚證理。皆名人相。」
258-A¶ 第 501a 页 X10-0501.png

【此释人相也。谓纵然悟得涅槃是我不自證取。即
此能悟之心皆名人相。弹尽也。谓了悟涅槃极尽
之理为我。若存丝毫悟心未忘。即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此示众生相也。谓觉前證悟。二皆是妄。即此觉了
之心名众生相。以此觉了之心。非證悟之可及者。
以见有證悟之可离故。名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
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
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此借明众生相也。以凡夫之众生相。乃计我所感
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今圣人。但以了悟證取。
两忘能所。只存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以不属能所
故。借世人彼此之语。以喻明之。谓言我是众生故。
非我非彼。

下结指。】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證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
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此正示其相。谓了前證悟二皆不及。只此了心不
忘。为众生相耳。】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此示寿命相也。谓前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今观智
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所谓觉
258-A¶ 第 501b 页 X10-0501.png
心源故。名究竟觉。到此境智俱泯。一切俱离。谓以
即心之智。还照寂灭之体。境智一如。如眼不见眼。
故云一切业知所不自见。以返妄归真。至法身极。
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所谓抱守竿头
静沉死水宗门。名为尊贵堕。即此堕处。不能超越
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语云。百尺竿头坐的人。虽
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
身。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前云不住生死不住
涅槃。此正住涅槃相耳。】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
离尘故。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
复如是。」

【此直示妄源也。一切觉者。前三相也。谓心照清净。
觉前三相。皆为尘垢。即此觉心亦未离尘。然以真
照妄。妄即是真。故如汤消冰冰即是汤。今存我觉
我。则如冰知冰。以不能自遣。如不自断命。所以为
寿者相也。

下明我为法障。】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脩道。终
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此明我为障道之本也。谓末世众生。若不了此四
相。纵多劫勤苦。终不能成圣果。以执我见而脩故
也。正法末世。谓末世众生。幸遇此圆教法门。可为
正法。若错乱脩习。与不脩等。故无行證。所以为末
258-A¶ 第 501c 页 X10-0501.png
法也。释迦法中。正法一千年。教理行果四法皆全。
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證果者少。末法一万年。
但有教理而无行證。今教理虽存。而徒劳无益者
多矣。下有三徵三释。此久脩无證之义。】

「何以故。」

【此徵何故久脩无證耶。
下释。】

「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
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释义。谓所以久脩不證者。以认一切我为涅槃故。
以證悟未忘。得少为足故。言认一切我者。谓凡所
脩行皆依我见。将此我见。以为涅槃。故终不成就
耳。认贼为子。喻终不成就。】

「何以故。」

【此徵何故认我便妨于道耶。】

「有爱我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
亦憎生死。不知爱根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释义。所以认我妨道。者以我为爱憎之根本故也。
谓凡执我者必爱我。今以我爱而求涅槃。则涅槃
但资爱根。非真涅槃也。故云。伏我爱根为涅槃相。
故非真也。凡不顺我爱者。必起憎心。以有憎我者。
亦憎生死。然此憎心。本从爱起。不知此爱真生死
本故。今脩行人。不知断巳爱根。而别憎生死。迷之
甚也。故不解脱。然说认我妨道者。以爱资爱故也。】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258-A¶ 第 502a 页 X10-0502.png

【此徵。云何当知爱涅槃者本解脱法。何以返不解
脱耶。】

「善男子。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巳微證为自清净。犹
未能尽我相根本。」

【释义。所以于涅槃法不解脱者。以执我而求。以取
微證。便自以为清净。得少为足。未尽我相根本。故
不解脱耳。

下以境验知不解脱处。】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
彼所得者。便生嗔恨。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此以违顺二境。以验我相未忘也。言脩行人自谓
巳得涅槃法矣。假若有人。赞叹彼法则生欢喜。诽
谤彼法则生嗔恨。然涅槃乃空法也。何有喜怒于
其间。今闻赞诽而生喜怒。即此喜怒。本于我相。非
涅槃也。以此验知。其人我相坚固执持。以此种子
潜伏藏识。遇境击发现行。则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以此求道。云何而得解脱耶。】

「善男子。彼脩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总结执我求道之过也。

下翻显病源。】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
生寿命亦复如是。」

【此以法验病。翻显我相未忘也。然涅槃乃空法也。
若果證涅槃。则我相必空。我相若空。则何有赞毁
258-A¶ 第 502b 页 X10-0502.png
哉。今因赞毁其法。而生喜怒。正是我相未断。若我
相未断。则人及众生寿命四相。居然全在。如此正
是众生病根。又岂可为得涅槃耶。

下正示病源。】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悯者。虽
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正示病源也。谓末世脩行之人。未断我相。以认
我为法故。所说者乃说其我相之病。非说涅槃之
法也。故云说病为法。以此之故。虽精进脩行但增
益诸病。故不能入清净觉耳。是故名为可怜悯者
下示执病之过。】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
自脩行。终不成就。」

【此示执病为法之过也。谓脩行之人。不了四相。但
以如来解行。回为巳有。非巳亲證。故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證谓證。见胜进者。心生嫉妒。
由彼众生未断我见。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示执病之过。必堕增上慢人也。其实未得未證。
而自谓为證得。得少为足。故为增上慢。乃是我爱
未断者。何以知之。但于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然此
嫉妒之心。发于我爱。故知此人乃未断我爱者。是
故不能入清净觉。此甚言我爱为病根也。

下诫访过。】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
258-A¶ 第 502c 页 X10-0502.png
长我见。」

【此深诫防过也。谓上执病为法之人。所以四相未
除者。秪是将心待悟一事。为病根耳。苟有待悟之
心。则必广求经教。执相似语。回为巳解故。此但只
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脩也。末法志道之士。可
不惧哉。】

「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
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此劝真脩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亦不必广
求多闻。只当降伏烦恼。为第一行。亦不可得少为
足。其未得涅槃必志得之。其于未断烦恼决欲断
之。但历境验心。若贪嗔爱慢一切烦恼对境果然
不生否。至若彼我恩爱果然一切寂灭否。如此自
验其心。即如古德云。学道不必将心求悟。但于一
切烦恼境界上透得过。便是悟处。故佛说此人渐
次可以成就。虽然如是。更要求善知识。决择邪正
分明。亦不堕于邪见。如此脩行。方有少分相应耳。
学者可不勉哉。】

「若有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重勉真脩。诫令离过也。谓必如上所说。乃是真
脩。若舍此外。别起欣厌取舍憎爱之心。则毕竟不
能入清净觉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258-A¶ 第 503a 页 X10-0503.png

「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城喻涅槃。谓此涅槃。魔外不能侵。万德之所聚。众
圣之所归。万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刹乃世界之都称。亦取喻涅槃。心爱涅槃。故云法
爱。馀颂可知。】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
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
获大安隐。」

【赞谢。】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
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
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此正陈所问也。此问有五。一问求何等人。下答求
善知识。二问依何等法。三问依何等行。四问除去
何病。此三总答。依所證法。应离四病。五问云何发
258-A¶ 第 503b 页 X10-0503.png
心。末后发广大等心。下文俱明。】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翘勤。】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咨问如来如是脩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
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下答有五。
初答求人。】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脩行者。当
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
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
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答求何等人也。善知识。谓善知众生根器。应机
说法。知病说药。令得安隐也。正知见人。即心不住
相。不著二乘之行者。虽现尘劳等六句。言善知识
之行也。菩萨居尘不染。故云心恒清净。以同事摄。
故云示有诸过。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故云不
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无上正道
也。】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借身命。彼善知识。
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
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
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258-A¶ 第 503c 页 X10-0503.png

【此教承事知识之法范也。不惜身命。如雪山舍身
常啼破骨乃至身为床座等。四仪常现清净者。乃
善知识之顺行也。固当尽命承事。即有逆行。示现
贪嗔痴等。如婆须密女无厌足王之类。亦不敢起
憍慢心。况复抟财等耶。抟乃抟食。财乃财宝。意谓
内现贪嗔。尚不敢慢。何况身外抟食财宝妻子眷
属。乃人道之常。如净名之类。又岂可慢之耶。若脩
行者。于彼逆行知识。不起恶念。所谓依法不依人。
即能究竟成就也。永断疑根。直心正念。故得心华
发明。照十方刹。下答所依法。】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證妙法。应离四病。」

【此答所依法。意在择师。乃求正知见人也。脩行依
法。法必依师。故在所择正知见人。乃可依也。如何
得知是正知见人。但于法验之。若所说法。心住相
者。则为法病。若离法病。则知见自正。故从上诸祖。
拈情去缚。曾无实法系人。是为不住相者。若此乃
可依也。】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
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此徵释四病之相。一作病也。然作为病者。以圆觉
之性天然本具。不假作为。今以有作之脩。而求圆
觉妙性。且此妙性。岂作为而可求耶。故说为病。若
复有人作如是言者。假若彼知识自作此言也。】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
258-A¶ 第 504a 页 X10-0504.png
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此示任为病也。然此任病。乃狂解之人。悠悠任性。
纵放身心。自谓无拘无碍得大解脱。返借口本无
生死可断本无涅槃可證。以为放逸之资。非真知
见善知识也。若依此等之人。则堕狂妄。故说任性
为病也。】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
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
说名为病。」

【此示止为病也。然圆觉普照。大用无方。岂可以永
息诸念耽著枯寂之行以求之耶。以圆觉妙性非
止可合。故说为病耳。】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
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此示灭为病也。觉性圆满。随缘应现。寂而常照。今
以毕竟空无所有。则几沦断灭。以永寂灭而求圆
觉。久则不沉。无想则堕二乘。故为病耳。】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
名为邪观。」

【此结示正观也。初云。圆照清净觉相。以圆觉妙性
本不属于作止任灭。今离此四。则自性圆明。本无
欠缺。故云清净。然作止等四。皆属脩行功用。今说
258-A¶ 第 504b 页 X10-0504.png
为病者。以在未悟门头。此四皆药。今就圆觉自性
言之。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说为病耳。古德云。脩
行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所谓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故离此四则名清净。作是观者。乃约法观人。非观
智也。谓观离病之人。乃不住相。为正知见人。方取
为师。可依之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脩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
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
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
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脩行。方入圆觉。」

【此答脩何等行也。此中脩行。不说六度万行。但只
事善知识断憍慢心一行为本。即如善财童子一
生圆旷劫之果。唯以参善知识一事。即得圆满无
量法门。所谓依善知识教。不生二念故。观合离逆
顺之境。犹如虚空。且了知身心与众生平等。此无
人我相。乃受道之器也。以此心此行。方与圆觉法
体相应。故能入耳。】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
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巳父母。心
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众生所以流转生死者。以有无
始无明爱憎种子。为障道之病根。故虽脩行。未得
解脱。今事善知识。不起憍慢嗔恨之心。则折伏现
行。了知自巳身心与众生平等。则了无人我。爱憎
258-A¶ 第 504c 页 X10-0504.png
种子自伏。至若视怨如亲。则爱憎种子自断。而障
道之病自断。故云即除诸病。此正除病之妙药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
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
无取觉者。除彼我相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此答发何等心也。般若弥勒颂云。广大第一常。其
心不颠倒。此言尽空一切众生。广大心也。皆入究
竟圆觉。第一心也。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常心也。除
彼我人一切诸相。即除四病。不颠倒心也。凡诸行
人。亲师授法脩行之要。无出此者。舍此即堕邪见
矣。故云如是不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此颂求师。】

「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


【此颂依法去病。】

「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戒
 戒根永清净」


【此颂脩行。不犯非律仪二句。长行言在师示现有
过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此中正言。弟子事师。倘见
逆行。不得随之。便犯非律。必以戒根永清净。而为
正行。旧解为追颂求师中文。非本指也。】
258-A¶ 第 505a 页 X10-0505.png

「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
 證觉般涅槃」


【此颂发心也。五句颂四心因行。末句显果證。】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
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
生有大增益。」

【庆前所闻。】

「世尊。我等今者。以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
悟者。云何安居。脩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
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
大饶益。」

【正陈请词。以何为首。即最初方便也。】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虔诚。】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
听当为汝说。」

【许说诫听。】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
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脩行者。若
258-A¶ 第 505b 页 X10-0505.png
在伽蓝。安居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巳说。」

【此下正答所请也。性谓种性。犹根器也。以圆觉乃
秘密妙心。非上根人。不能脩习。故许具大乘根性
者可脩也。意谓若无外缘。则当安居伽蓝。与众同
脩。若有外缘不能安居者。则当随分思察也。巳说
者如前当观此身等。】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
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此教结制规则也。意谓苟无外缘。必以安居为上。
易入道也。三期随意。长短元无一定。但取克期进
道耳。】

「若复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
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
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此教安居进脩之法则也。若如来在世。则当正思
惟佛。若佛灭后。则当设像观佛法身。故云还同常
住。悬诸幡华。广如楞严坛场。今此中至简故。但举
幡华。言忏悔得善境界者。谓见光睹瑞感梦等。乃
灭罪之相也。一向摄念。则脩正观。应如二十五轮
各安标记。结取单复圆脩。乃正行也。】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菩萨清净住止。心离声闻。
不假徒众。」

【此言入期之法。言菩萨住止意拣小乘之众也。前
258-A¶ 第 505c 页 X10-0505.png
言三期。乃克定期限。今结安居。乃入期之法。西域
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结夏。今言夏首。乃入期之初
也。律制。当结制时。必先集众布萨作法。然后安居。
多小乘人。今言菩萨住止者。谓不同彼小乘多众。
但随一类脩观行菩萨自便。不必念彼小乘布萨
法事。亦不假彼徒众也。此言不假小乘徒众。非与
前文安处徒众相违也。】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
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脩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
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
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
大菩萨三月安居。为脩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
系徒众。」

【此示入期安心之法也。上言心离声闻。此正示菩
萨所脩。乃离相寂灭之行。不比声闻著相而脩也。
以大圆觉为伽蓝者。谓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
双忘平等寂灭之地。谓涅槃自性。本无身心世界
可系属故。殊非声闻境界。故云不依。唯依如来法
身实际故。为菩萨所脩妙觉因缘。乃自觉圣智之
境。为自證处也。此乃菩萨独诣之地。故云不系徒
众。某甲者。以甲乙为名之次。乃当自称巳名也。今
诸方后进。见善知识。不自称名。但曰某甲。无知之
甚也。】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258-A¶ 第 506a 页 X10-0506.png

【此结示休夏也。言示现安居者。以上言菩萨脩寂
灭行安居平等性智。此又何假期限耶。然必以三
期为限者。以示同权小引发未悟耳。过期随往无
碍者。以小乘解制之后。有新学者。凡所出游。侣须
三人。以妨误失。今菩萨以观知安心。不必伴侣。故
云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末世脩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
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妨误失也。所闻者。即上三观单复圆脩二十
五轮。及根尘识界一一清净等。乃正观也。若非所
闻一切境界皆不可取。如楞严五十重阴魔及起
信论中所说魔事。皆不可取。恐堕邪误也。初有二
问。一问安居。二问三观。以何为首。上答安居竟。下
答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脩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
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一复如是。善
男子。若觉遍满一切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
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
境界终不可取。」

【此答三观。初首先空观方便也。言脩奢摩他先取
至静者。以止为前方便也。言至静者。即天台三止
中体真止。谓体合真空。故云至静。一念不生。故不
起思念。静极光生。故云便觉。初从一身等者。谓内
脱身心外遗世界。内外平等。寂然不动。以身心世
258-A¶ 第 506b 页 X10-0506.png
界荡然一空。则与一切融为一心。一切世界合为
一界故。凡众生起心动念。即从自心中现故。凡起
一念。无不了知。所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
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此空观之极则也。如此方
名正观。非彼所闻。皆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脩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
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脩行勤苦三昧。
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三摩钵提假观方便也。三摩钵提。义当幻观。
言忆想十方如来一切菩萨种种脩行勤苦三昧
者。谓思惟诸佛菩萨因中。脩种种难行苦行。度诸
众生。于三昧中起如幻观。以巳身心。自历其境。内
验其心。种种境界。备历如幻。以此幻观。发度生愿。
久熏成种。久久纯熟。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起菩
萨利生妙行。所谓以如幻观而开幻众。作如幻佛
事也。此则三摩钵提。以如幻为首也。非彼所闻。终
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脩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
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
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
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寂观方便初首也。禅那义当中道一心。名为
寂观。言先取数门者。正入禅最初工夫也。以脩禅
人一向心多杂乱。难得寂静故。先以数门为首。谓
258-A¶ 第 506c 页 X10-0506.png
初摄心。先归一息。依息出入。为度数之。从一至十。
又从十至一。如此往复。息息不断。心心不昧。生灭
头数。一一分明。自少至多。以验定力浅深。若久久
纯熟。数到一念不生。则其息自断寂然一心。湛然
安住。是为定相。如此周遍。四威仪中。念念了知。久
则百千世界唯心所现。乃至一滴之雨分明了知。
如目睹物。此寂静观之成功也。如起信所说。脩止
观者。不依气息。彼以内脱身心为要。此依之者。以
初机摄心为方便。非究竟依之也。若以息为得。则
堕邪道。非彼所闻也。】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此结名也。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巳于
此结指。是知前二十五轮。但说观相。此三方便。乃
最初下手工夫。即楞严二十五圣。一一皆说最初
下手工功夫。即此义也。】

「若诸众生。遍脩三观。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此示三观之益也。以此三观。乃一切如来本起因
地。故有圆根众生。能遍脩三观者。即名如来出现
于世。言毕竟成就无碍也。有此胜益。故劝应脩。】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根。
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脩彼观。心不放舍。
渐次求證。」

【此言钝根障重众生。当以忏悔断障为要也。由昔
258-A¶ 第 507a 页 X10-0507.png
业障者。乃夙习种子。今脩行时。熏发现行作障道
缘。所谓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者。乃夙习使然
也。故当精勤忏悔消宿业障。业障若消则道缘可
办也。常起希望者。谓希望愿断业障也。故下即云
先断憎爱等。乃贪嗔痴也。胜上心慢也。谓根本烦
恼既断。现行不行。则习气可除。观行易成。此观不
得乃复脩彼观者。乃二十五轮标记之意。故云渐
次求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名数门
 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脩习
 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悔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


【上正宗分竟。
下流通分。】

「于是。贤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
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来不思议事。」

【庆前所闻全经大义。

下正陈请意。】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脩习得何
258-A¶ 第 507b 页 X10-0507.png
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此问经名并流通此法也。此问有五。一问经名二
问奉持。三问功德。四问护持。五问流布至何地位。】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虔诚。】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
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许说诫听。】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
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此总叹法胜。令生信重也。此经。乃诸佛如来本起
因地法行故。是诸佛所说。如来守护。教授菩萨故
为菩萨之所归依。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
故。为十二部经之眼目。】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脩多罗了义。亦名
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
差别。汝当奉持。」

【此答名字。示经名有五种也。今结集经题但存其
二。旧解五名约教理行。脩多罗约教。秘密王三昧
约行。馀皆约理。中道一心故曰秘密。非密语也。依
如来藏。建立差别。义尽于此。当如是持。】
258-A¶ 第 507c 页 X10-0507.png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
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脩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此叹法胜。意令脩习。答至何地也。佛佛成道。皆依
圆觉为本因。及成佛利生。亦唯说此法教化菩萨。
此外更无别法故。劝令脩习可至佛地也。】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
摄渐脩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蚋及
阿脩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此答何功德也。独被上根故。教称圆顿。普摄三根
故。功德最大。以是一切众生清净觉地。皆證圆觉
故。无不充足故。如大海不让细流饮者大小皆足
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
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此较量显胜也。世宝盈刹。但资有漏。至理一言必
转凡成圣。故功倍天渊。】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
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此以人较法。更显益也。小果虽多。终无实證。此经
半偈。为成佛正因。故难比也。】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
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
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此叹胜机能受也。谓能信受此法者。盖从多佛广
258-A¶ 第 508a 页 X10-0508.png
脩福慧。殊非小福薄德之人可堪也。】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脩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
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正嘱流通。以护脩行者。为第一也。以脩习此法
者乃慧命所系。若恶魔恼乱生退。则慧命断绝。故
当护持也。】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
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
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
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脩行处。我等金
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
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此叙金刚受嘱发愿守护持经人也。金刚者。以护
法神执此宝杵。故此得名。以金刚宝能碎一切故。
言火首金刚。谓头有火𦦨。即楞严所云。化多淫心
成智慧火者。乃菩萨示现者也。尼蓝婆。未详所译。
言此诸神皆夙习发愿护法者也。故常在佛会。】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
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
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此叙诸天受嘱护持经者也。大梵天王乃初禅王。
为娑婆世界主。佛佛出世。此王为请主。二十八天
总举三界诸天。谓六欲天。十八禅天。四空天也。须
弥山王。特举帝释。乃欲界主。护国天王乃四王天。
258-A¶ 第 508b 页 X10-0508.png
为守护国界之主。意列三界诸天皆为护法也。】

「尔时。有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
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护是持
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
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此叙鬼神受嘱护持经者也。吉槃茶亦名鸠槃茶。
此云可畏鬼。食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无端。住于
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不属人天。单居鬼趣。此
鬼既发愿守护。则一切恶鬼无能为害者矣。一由
旬四十里。言守护方隅可四十里内无灾害也。

问此经。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于三昧。为地上一
类大菩萨说。二乘绝分故。前法会不列。又何有诸
天鬼神。发愿守护耶。
答曰。此非常情可测也。然
佛住大光明藏。义当常寂光土。则自他平等。说听
皆无。既曰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则不特实报。而同
居必该。若华藏实报。必摄同居故。华严法会。诸天
神王。各各赞佛。各得一种法门。岂绝无耶。是以。约
法则二乘绝分。约境则凡圣该通。况圆音落落。十
刹顿周。岂此界诸天神王而不仰其嘉会耶。况影
响示现。住佛境界。无足疑也。】

「佛说此经巳。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
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结会也。旧解。此天龙八部。必内證法性。示现此
形者。然会初不列。义显法胜。结会该众。义必同闻。
258-A¶ 第 508c 页 X10-0508.png
故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圆觉经直解卷下(终)
* No. 258-A
刻圆觉经解后跋

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是则众生清净觉地。即诸
佛本起因地。但以无明障蔽。日用而不知。故劳我世
尊。特特现身三界。俯顺群机。指示各人本有佛性。以
众生迷来久矣。无明日厚。障蔽日深。非观照无以通
之。故设三观妙门。为悟心之要。良由根钝不能圆脩
故。散出一代时中。初说空观。以破见爱烦恼。次说假
观。以破尘沙。后说中观。以破无明。又以先后历别渐
次不能圆證一心。故说首楞严大定。以统摄三观。圆
照一心。顿破无明。是为圆顿法门。然其文该三藏。教
摄五时。十界圣凡。迷悟因果。纤悉备殚。而学者智浅
心粗。以文广义幽。艰涩难通。况离言得意。妙契一心
者乎。若夫至简而精。至切而要者。无尚
圆觉之最胜法门也。其文不过一万三千馀言。统摄
无边教海。该罗法界圆宗。彻一心之源。历三观之旨。
偏正互换。单复圆脩。搜穷妄宰。批剥禅病。而悟心妙
258-A¶ 第 509a 页 X10-0509.png
门。一超直入。是所谓法界之真经。成佛之妙行也。顿
悟顿證。如观掌果。西来直指。秘密妙义。此外无馀蕴
矣。凡学佛者。莫不以此为指南。昔圭峰禅师。著有略
疏。则似简。别有小钞。若太繁。然文有所捍格。则义有
所不达。义不达则理观难明。理观不明则恍忽技岐。
而无决定之趣矣。予山居禅暇。时一展卷。深有慨焉。
于是。祖疏义而直通经文。贵了佛意。而不事文言。故
作直解。以结法缘。草成。适新安觉我居士程君梦旸。
闻而欣仰。乃因居士吴启高特请以梓之。予因叹曰。
佛说持四句偈胜施恒沙七宝之福。以宝乃有漏之
因法乃成佛之本。较之天渊。此吾 佛金口称赞也。
程君法施之福无量。当与虚空等矣。敬题于后。令观
者知所自云。


天启二年岁次壬戌仲夏望日

中兴曹溪嗣法沙门憨山释德清撰
* No. 258-B
大方广圆觉经直解后序

原夫。羲画文系。圣人缘此标言。什译安研。梵氏因而
衍教。非生智识。莫问钻求。夏虫不可语冰。火齐方能
258-A¶ 第 509b 页 X10-0509.png
照夜。自汉徵宵梦华徙胡像。八声九部。篇籍竞埒于
五车。四辩三空。授受不摹于一贯。望门而入者。每挂
于眉。寻岸而登者。厥踬其步。虽慈云普荫法雨频倾。
而能借洒润以𤀹心。仰覆被而超神者。抑亦鲜矣。若
乃圆觉真经。尤是佛祖妙谛。圆何所圆。觉何所觉。至
矣哉。孰得而思议焉。维唐圭峰禅师。了其旨归。精为
疏注。可谓独竖幡幢。直提今古。然镜华水月。何常有
定影定形。美玉钝金。不妨于再彫再铸。属有匡庐大
师憨山者。禀姿擢干。秀含耆阇崛之山。涤虑澡情。净
引阿耨达之水。猛力精进于披铠。戒行莹彻于怀珠。
一汎慧舟。长游觉海。牙签缣帙。现于坟开。壁坏者。靡
不赅融。玉检金函。载夫地涌。粒藏者。悉从淹洽。稔持
圆觉。透其包括。西来务殚参穷。阐是圆灵上品。句详
节解。理串脉联。拔新濯故之馀。笔华逐宝华齐坠。相
印合符之际。字叶等贝叶呈芬。显隐毕彰。光明迥放
龙宫遽失其深。鹫岳讵云其峻。盖真源实相。久伴于
跏趺。故辟户开牖卓立。夫见解比常。踞座挥尘。吐论
展义。洋洋匹长河之潟流。隐隐拟洪钟之待叩。兹者
藉银不律。代铁如意。劙鸿濛之未分。收象罔之所得。
遂令四八慈容更生欢喜。二六大士共作威仪。洵乎
先悟后悟俱具法眼。此说彼说。总启禅关。且天孙鲛
人。不必同机。而织摩尼缨络。允堪并箧而珍。圭峰无
二。憨山惟一矣。旸也。根凡不颖。器钝欲镕。睇法桥。企
足知趋。对经藏。墙面难睹。捧斯注集。得未曾闻。窃意
258-A¶ 第 509c 页 X10-0509.png
憨师婆心最热。佛愿克弘。特付枣梨。为广流布。又溯
憨师。劫来灾难。凭向磨砻。业非设阨于推山。自应消
危于醉象。因缘阐发盛护慈悲。大众奉传宜加默体。
沾甘露以解惑霜。傍慧炬而躧觉路。则人不负师旨。
师可报佛恩矣。凡若干卷。勒成一部。题曰圆觉直解。
其佗所注。儒书释典。巳行于世。未易缕数。幸宝轮之
常转法。并金铎不难辨声。倘云此为文字之禅。则世
谁称缄默之慧。敬图赞叹。致妄敷扬。

明天启壬戌中秋日新安内史程梦旸拜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