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解脱。然慧净心净。方可从凡人圣故。有清净慧
菩萨一章。经文安排凡贤圣果无位之位也。
四明聪讲师曰。长安肇法师。称摩诃衍论云。诸法
不动去来处。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其去而不迁也。
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故往而
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庄生之所以
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难留。岂曰排
今而可往。
清净慧问。觉性圆满。本来不动。云何修
證者。所得差别。而有位次浅深之殊。
肇云。不动者
即诸法实相也。而动者。法华三草二木也。又云虽
动而不动。言照而寂也。又言虽静而常往者。即寂
而常照也。此章大意论静中动。故有位次阶降。】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
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表修證地位中因果之相。
而智慧不为行相之所染著。又前巳智圆觉净性
体上。凡圣无殊缚脱不二。但未辩随顺圆觉之心。
从凡入圣之差别故。当此菩萨请问。】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
【菩萨为佛前章所言。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拟议之
事。】
「本所不见。本所不闻。」
【佛所说不思议事。菩萨等。本来不曾得见。本来不
曾得闻。】
「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承佛诱诲。无诸疑惑。善诱者。即论语。循循然善诱
人之说。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发文者也。广说如是不思
议事。此指弥勒章说。轮回及五性。不可以心思言
议之事也。谓名是言语道路。法本无名故。言议不
及。相是心之行处。法本无相故。心思不及。所以云。
理圆言遍。言生理。丧法无相。想思则乱生寻常。佛
说诸相法门有染有净。破相法门。染净俱绝。此巳
亲睹巳亲闻毕。独未曾见。未曾闻宣说。如是顿教
大乘。染净二法。融通法门也。小乘破我空。曰小饶
益。菩萨破二空。曰大饶益也。
四明聪讲师曰。其间本所不见眼也。本所不闻耳
也。菩萨慧眼。不及佛眼。故云本所不见等。请法仪
式具释前章。】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
【菩萨请佛。重说圆觉法门也。佛为万法之主。故曰
法王。圆觉妙性广大圆满。故曰圆满觉性。】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别。」
【菩萨。又请佛说众生菩萨佛。所證悟处。差别不同
之理。】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欲令众生闻佛说此圣妙之教。顺而不违。开悟本
性。渐次修行。入于圆觉。】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请问也。重宣法王者。前文
殊章巳说无上法王等。今重说也。一切众生者。即
凡位也。诸菩萨者。即三贤及十圣二位也。如来世
尊者。即果位也。此乃请问世尊。凡贤圣果。所證之
法。及所得涅槃中。云何得有差别次第。
四明聪讲师曰。清净慧本意。问圆觉性。性自圆满。
不流不动。不生不灭。可谓满而不溢及。令末世修
圆觉者。亦依如来妙奢摩他妙观修之。本合一超
直入如来地。与佛相似。何故證得之时。有佛菩萨
声闻缘觉之殊。大凡在迷者。亦具圆觉性。有天人
阿修罗鬼畜地狱之异。欲佛开显迷悟生佛。三乘
五性。所證所得。阶位高下浅深。使诸末世。至不疑
之地。】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
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
听。善男子。圆觉自性。」
【佛谓圆满觉性。乃本来自性。非从缘而有也。】
「非性性有。」
【前说五性。皆非圆觉自性。故曰非性。诸非性中圆
觉自性一一具足。故曰非性性有。】
「循诸性起。」
【圆觉自性。随顺诸缘故。五性起时觉性亦起。圆觉
上修圆觉妙观。观五阴境空。达本性空寂。到境观
双绝处。病去药亡。能所双绝。于双绝之处。融妙三
千一时显现。豁然同皆真净。法法皆实故曰真。皆
非染碍故曰净。如是则一切众生皆毗卢体。一切
国土悉常寂光。又须知此圆觉之性非独佛有。凡
法界众生共之。盖性无定一之性。乃三千之性也。
以佛具三千。方摄心生。众生具三千故。方融心佛。
我心具三千故。岂隔生佛。若心无佛性。岂能摄佛。
佛无生性。何能摄生。故知性体无殊。一切咸遍。华
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今之觉性。乃即染
之性。乃曰非性。亦可云凡所有性皆是非性。若见
诸性非性。非性乃真圆觉性。此性既以九界为性。
验知不是定一之性。故曰非性。性有者乃真性随
缘。变为一切诸性。故曰循诸性起。此圆觉若寂然
不动。则无取无證。于实相中。无菩萨众生差别。亦
由菩萨众生。未證实相。未破无明。但幻生幻灭非
实性。相即非圆觉境界故。曰无取證者。若真圆觉
性即染。是圆觉之性。则能随染净。缘染则十界俱
染。则无佛惟众生。若净则十界俱净。即独尊于佛。
此佛性随净缘。则四圣起。若随染缘。则六凡起。虽
随染净性。不曾变。故曰寂而常照。感而遂通。诸家
不知性具染恶故。恶时便作恶会。净时便作净会。
先辈多把真如。分为两派。错会佛性也。】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證者。」
见此殊相速进无生。谓之增长。念佛三昧住观觉
中。谓之而不自在。故结云。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
顺觉性。未入地地。借别十地。名为圆十住。此是别
初地圆。初住佛未究竟。故云随顺也。】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有照者。即前之净解心也。有觉者。即前之觉碍心
也。圆觉性中。皆名障碍。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十圣位也。上菩萨有照者。
指前信位之人净解。有觉者指前贤位之人能见
之觉。是二皆是障碍之境。此谓之悟前二位之人。
所见皆非。只如达磨欲西反之际。命弟子各呈巳
见。时有道副。出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
而为道用。达磨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
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达磨曰。汝得
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
法可得。达磨曰。汝得吾骨。此三大士。皆是有照有
觉。法执未除者也。】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
【湛然常觉。不住于相。金刚经所谓。菩萨应生无所
住心者也。】
「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谓所照之境。与能照之智。悉皆寂灭。此乃巳入佛
地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常觉者。常则常常不变之称。
虽百界度生。无生可度。金刚经云。实无众生可度。
真是菩萨。】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巳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
自灭诸碍。碍巳断灭。无灭碍者。」
【以净觉心。灭除诸碍。诸碍巳除。觉心亦泯。如彼世
人自断其首。首巳断绝。别无能断之人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巳断
故。无能断者。此举喻。喻如世人头未断之时。头为
所也。手为能也。既自将剑。斩断之时。头为所断。手
为能断。自家之头。既巳断了。岂更分能断之手。所
断之头乎。决无是理。故东坡先生云。首断故无能
断者。冰消那复更知冰。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巳
断灭。无灭碍者。此合也。碍心者。即能觉碍之觉。诸
碍者即所觉之碍。谓既用能觉之碍心。觉去所觉
碍之觉心。更将能觉之心一时拂去。即无能灭碍
之心。亦是能所俱忘。经文从常觉不住。至此。皆明
地上菩萨。不住著能證所證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譬境智寂照。不二而二。二而不
二。境属所断。智属能断。境智一合。无复分张。谁为
能断。谁为所断。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既融。色
心依正同一觉体。八相成道百界度生。虽是药病。
仍以药治故。云则以碍心自灭诸碍。境智亡了。唯
有真智独存。故云无灭碍者。】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下镜不见其面。问一切人觅头云。你见我头在处。
问人人谓此人狂矣。佛云此狂才歇。歇则菩提。无
明者狂性也。真如者菩提也。无明若歇。歇即真如
境界。即指目前境界。无非真如。无非无明。无异境
界也。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者。戒定慧净
也。淫怒痴秽也文殊云我是贪欲师利。以理用事。
无非梵行。以情用事。善恶不可同日而语。众生国
土同一法性者。依正也。众生正报人之身也。国土
人之所依山河屋宅等也。究竟到家。依即是正。正
即是依。依正不相妨。色心无挂碍。华严破一微尘。
出大千经卷。又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
转大法轮。斯之谓也。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者。天宫
地狱。以事相论之。霄壤之殊。究理言之。不出人一
念造。古云。天堂地狱门相对。只在人心一念中。净
土亦只人一念心也。心净则佛土净。荆溪云。阿鼻
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
念。有性无性齐成佛道者。有性者。有情应蠢动之
物。皆有情性。无性者无情。如草木瓦砾之类皆无
情也。成佛了有情无情总名为佛。一切烦恼毕竟
解脱者。烦恼即是菩提。在因地时烦恼。成佛后变
为菩提。众生将烦恼作烦恼用。佛将烦恼作菩提
用。有时亦将烦恼只作烦恼用。若能转物即同如
来也。】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法界海慧者。佛之智慧。如法界之广。如大海之深
故也。其慧光照了诸相。如太虚空廓然无碍。方为
佛之随顺觉性。此之随顺。如孔子之无可无不可。
是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上文十对。皆明所證之境。即
无差别之理。此则明能观之心。即无分别之智。法
界即妙觉之用。其体用深广如海故称海。此法喻
双举。问。十对境上。何故得事事无碍。今答云。良由
用离念深广法界海慧照彻了达。前之十对诸境
之相。皆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镜像。如水月。如龟
毛。如兔角。如乾城。如阴晴。如黑白。脱体皆空。所以
心不碍心。心境融通。理事一致。岂不见。寿禅师云。
截琼枝而寸寸是玉。折栴檀而片片皆香。又云。末
后一句始到牢关也。此明十方如来入妙觉果位。
常与觉性相应也。上来凡贤圣果四位。深浅各各
不同。对文可见。禅教同归。今时学者。彼此迷源。修
心者以经论为别宗。称说者以禅门为别法。闻谈
因果修證。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修證正是禅门
之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臆之禅。不知心
佛正是经论之本意。以参学为户牖。各自开张。以
禅教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䤴矢而迁变。法逐人
我以高低。是非纷拿莫之能辨。譬如一父两子。
其一子爱其父右足。若左足之子出。则其右足之
子。遂以利刃剌其父左足。若右足之子出。则其左
呜呼。是说足以息争。不然则转增后人之病。何利
益之有哉。足宜察焉。
四明聪讲师曰。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者。
佛惠如海无涯。能映照一切森罗万象。虽照了诸
相皆为色相。如水底树影故。云犹如虚空。此名如
来随顺觉性者。如上明六即佛。至究竟即妙觉极
圣无过之者。伹圆觉寂照之性。随六即转。在凡在
圣。并皆具之觉性。无浅深。随證有浅深耳。今至极
證。亦云随顺者。此且约六而言之。若论即字则是
也。一切诸法。无非是者。有甚随与不随。】
「善男子。伹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不起妄念者。不起一切念也。】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妄心即是真心。不必求其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此妄想境界。不起了知之心。】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知心既寂。即是真实。何必更起辨别之念。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忘心顿證也。谓前说凡贤
圣果地位阶降渐次。乃就机说有浅深不同。又恐
后人随语生执。执实有地位。定存渐次。若如此者。
则悟入无期故。又示之。以安心随顺也。令人速證
圆觉。所以永嘉云。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
不能也。文三。初妄心入觉内。一指示妄心。文有四
节。言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此第一节。于诸妄心。亦
不息灭。此第二节。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此第三节。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第四节。世尊到此。复告清
净惠菩萨云。善男子。伹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处
一切行住坐卧之时。不得起妄想之念。行时不得
起行时念。住时不得起住时念。坐时不得起坐时
念。卧时不得起卧时念。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然后
于诸妄心。亦不得息灭。何也。既知是妄。即全妄为
真。以至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
譬如波外无水。前若不止息无量劫来颠倒攀缘
分别妄想生死之心者。即是著常见。此则若更止
息真心者。又落断见。所以云。我师说法。常依二谛。
定有著常。定无著断。是故智者。不著断常。所以禅
宗云。死蛇拈得作狞龙。粪土握来成至宝也。住妄
想境。不加了知者。谓此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妄想
境界。全是圆觉妙境。更不可分别。此是生灭畜生
饿鬼地狱人天生死凡夫之境界也。于无了知。不
辨真实者。谓于无分别了知境界之中。亦不辨别
此是真实涅槃。是诸圣人境界。所以道。衲僧行履
要周旋。坐卧经行触处圆。举步直教千圣外。抬眸
常在月明前也。盖一则不起妄。第二不灭真。第三
不作凡见。第四不作圣解。凡圣俱尽。一念不生。即
是圆明妙觉之心。此谓之忘心顿證也。亦可一忘
妄。二忘灭。三忘知。四妄辨也。问。此忘心顿證。未审
就何处耶。答。只就前凡贤圣果四位之中忘矣。若
于地位中。能忘其差别之相。名顿證也。亦可行人
以此安心。于一切法。悉得般若现前也。】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
随顺觉性。」
【众生。修此无念法门。不惊不畏者。乃顺其本来无
念之性。无所迷执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二依法顿入也。是法门即忘
心顿證法门。惊则初心。怖则续心。畏则决定心。闻
则闻惠。信解则思惠。受持则修惠。以谓彼当根之
众。若闻此方便法门。心无疑惑。体达领受任持。则
坦然合道。与本觉相应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但诸菩萨。至随顺觉性。但
诸且言十二大士。及末世众生。佛灭后后五百岁。
亦有修圆觉者。常以寂照照此妄念。但是觉性。任
运不起。又此妄心本是圆觉。不须息灭。若息灭者。
即无圆觉。去冰求水无益于求。虽住此妄想。此妄
既是圆觉。不属思惟。不属造化。不假修證。本性具
故。若向思惟处见。则是了知。今云不加了知。不在
修之。乃尔要须知。妄想多则觉性大也。水长船高
故也。上虽真妄同体。又须于无了知中。不辨真实。
若辨真实。则存了知。到此不存。真如方见。本来无
也。彼诸众生。末世之人。佛在世时。为真正导师。则
无疑诲。去圣逾远。邪法炽盛。龙蛇混杂。恐闻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