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 843a 页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三
圭峰兰若沙门宗密于大钞略出
疏将解下二开章注解二初标列章名十门分别者
前八义门后二正释以经题目即属本文故然此十
门生起有绪初因缘者夫圣人言不虚发动必有由
岂同凡愚无端率尔欲明圣典先知因由故受之以
教起因缘二者因缘既彰有所起教教虽无量不出
二藏三藏大小诸乘十二部分须知此经何藏何乘
何分所摄故受之以藏乘分摄三者然其藏乘部分
皆通权教实教须知此典为实为权判权实者须有
凭据况西域此方末代诸德造论制疏宗尚不同故
受之以权实对辨四者既辨此经是实教摄未知此
经所诠之义分齐深浅如何故受之以分齐幽深五
者巳知经义甚深未审是何根器堪受此法故次明
所被机宜六者虽知深义正被顿机未知能诠之经
以何为体故次明能诠体性七者能所文义巳知深
妙未审其中所宗所尚有何旨趣故次明宗趣通别
八者上之七门悬谈文义巳知纲领虽能所诠异终
属教宗然因诠得意得意须忘诠忘诠修心不无顿
渐顿渐證入方便如何故次辨修證阶差九者宗意
以陈将释文义先明题目包尽难思故受之以通释
名题十者通意虽知在文难晓欲使差别义门彰乎
翰墨宗通理味现乎经文故受之以别解文义也。
疏初有下二随章注解十 一教起因缘然因缘之
卷三 第 843b 页 X09-0843.png
言有其通别通者因是因由缘是由缘皆是所以之
义其意不异如云因何作如是事或云缘何作如是
事二言总得语势同矣别者缘是资缘助缘此则因
亲缘疏今此疏云因缘者是前通意不分亲疏之异
也若约前说酬因是因酬请是缘亦得然疏本意但
通辨如来有何因由由缘说诸教矣文二初通二一
正显因缘者佛在因地修行发愿愿得成佛说法度
人今转法轮酬因地之行愿故华严云毗卢遮那佛
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疏酬请者佛
初道成梵王帝释等请转法轮故法华云尔时诸梵
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合掌恭敬
礼请我转法轮佛酬其请故始于鹿苑终至鹤林四
十九年说诸经教度脱众生疏显理度生者说二乘
教显四谛十二缘等生空之理度凡夫外道说大乘
教显二空理度二乘人及上中根凡夫外道说一乘
教显三谛三德法界法性究竟之理度二乘人及权
教菩萨并上上根一类凡夫故云显理度生也疏皆
由是矣者是此也佛一代时教皆由此酬因等意而
得兴起于世流布也。
△疏若原下二剋就佛意谓若
据机感则具多缘缘会即应机请即说所说之教亦
三乘深浅不同若直就佛本意而言唯为开示众生
如来知见更不为馀事故法华云诸佛唯为一大事
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
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乃至入佛
卷三 第 843c 页 X09-0843.png
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
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
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一
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故知佛意唯为一乘二别者
唯说圆觉一经所起因缘不说馀经故云别也文十
一显因行有本者因行即是诸波罗蜜三十七品助
道之法言有本者此等因行皆由了悟圆觉方成实
行方曰正因故文殊请说如来因地清净法行世尊
标指觉心为诸行本云从圆觉流出波罗蜜等又云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又说一切
众生妄认四大及缘虑为自身心等又说无明本空
能了之智亦不可得等此一章意令了悟自心本来
圆觉本无无明烦恼生死等法以为起行之本为欲
显此行本故说此经。
疏二泯绝果相等者谓泯绝菩提涅槃唯是清净觉
性方为无始无终不增不减究竟之果故经云一切
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
成佛又云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又
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上所引文皆是泯绝菩提涅
槃二果相也注云本无菩提等者释泯果相也故无
始终下皆释成圆也谓菩提无始烦恼无终不同法
相宗菩提有始烦恼有终故摄论云世间不破出世
间不尽无增减者起信论云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
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
卷三 第 844a 页 X09-0844.png
本巳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
明等乃至亦名如来法身究竟之果者
了生死涅槃烦恼菩提俱不可得不取二相彻到空
寂灵觉之心即此觉心本来空寂本来知觉元是菩
提涅槃故云究竟果也故经云三事圆證故名究竟
涅槃又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又云
若事理障巳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即是上说所彻到之
者)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又云流出菩提涅槃
卷三 第 844b 页 X09-0844.png
幻尽灭觉心不动又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
界乃至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如钻火等偈云幻从诸
觉生幻灭觉圆满普眼章云幻身幻心幻尘灭故幻
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又
云證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
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等言应当远离者
即是起幻智也虚妄境界者即是所除之幻也幻身
幻心幻尘灭者即是幻尽之言也远离亦复远离及
幻灭亦灭等皆是智泯之言也言觉圆满及非幻不
灭垢尽明现觉所显发觉圆明等皆是觉心圆明之
言也注然今下二印定其要二一彰要所以唯说等
者拣圆悟之人于中道第一义谛真性之体知真性
随缘成如幻之法缘无自性故一切空此说即不溺
无修今有但说空幻者不知体是灵性及性随缘者
即乖修也何者以虚空无可除断无可添补增益故
空不可修其幻法等及翳所见华亦无体可断终无
结果之义故幻亦不可修南宗谈禅失意者多有此
类若经论学者即西域清辩门下此方习三论不得
意者亦有此类又华严疏钞引智论说方广道人立
空幻宗西域推为附佛法外道注修习下谓不先求
了达自心不知性具一切功德不悟缘起如幻本空
但凭佛语发心运意而修既不寻佛意迷四悉檀但
执佛语故系缚在于有所得也北宗禅门下多有此
类若经论学者即多是大小乘法相宗人及不参问
卷三 第 844c 页 X09-0844.png
善友不听经论但以善心修行之者故三圣观云有
信无解增长无明既不知性德本圆诸法空幻即心
有所得但结三界因果注良由下二结以印定于中
先且辨迷所以言似反者既顿悟性德本具烦恼本
无即不应更修既假修之积渐断惑成德即不名顿
悟故似反也言符者顿见九层之台渐渐而登顿生
孩子六根具足渐渐成长顿认得身是良人渐学仁
义礼乐顿见本性渐渐修行亦复如是故二义相符
契合不乖反也注故最下正是印定也上句结下句
印定言最难者若一向说顿一向说渐或说顿渐各
别皆是易明唯说二不相乖故难也。
疏四穷尽等者人皆难到此境故曰甚深
今彻底决了故云穷尽注文二一正明三一举疑念
云菩萨者即金刚藏也由前云始知众生本成佛道
故生难也其文具云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
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
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
何时复生一切烦恼释曰此有三句一谓先真后妄
二谓说妄为真三牒而纵之责无穷过注佛答下二
斥疑念文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
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释曰种种取舍之言通摄一
切分别即巳该刚藏三句疑难也故疏叙意云即此
分别便是无明矣馀文易见注如云驶下文云譬如
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
卷三 第 845a 页 X09-0845.png
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
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
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释曰四喻中初由目数动湛
水如波摇次眼识迟钝旋火成轮相馀二可见诸旋
者眼目云舟彼物者水火月岸注但一下三断疑念
清凉大师答顺宗皇帝心要之言也次云照体独立
物我皆如注如翳差华亡者文云譬如幻翳妄见空
华幻翳若除华于空灭注等者等者二意一者等于
馀文文不具取故二者等于后喻谓佛通此难有其
二喻空华喻顿悟本无烦恼金矿喻渐断惑习若但
用前喻即拨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见若但用此喻
即似众生觉性本来不净失真常理亦成邪见故说
二喻疏但举一故等取二也金矿文云善男子如销
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
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注众
生下二显要二一辨要所以有四重展转难得其人
谓难知难信难解难了后后难于前前也通论难者
凡圣相违故说有多门故别释相者初谓不遇人说
旷劫无由自知既善友难逢故知之不易次谓宿有
缘种闻之方信且千万亿之数无一有宿缘宿种故
虽闻之难生信也故金刚经赞信者云不于一佛二
佛等三谓设但有缘无种或但有闻种无信种者今
生虽闻而信亦难解悟不论根性利钝要须宿世闻
信所熏今再闻方解故须拣择所闻之法不得杂熏
卷三 第 845b 页 X09-0845.png
杂熏累于至道矣然缘则属人种则属法由此缘种
应成四句谓有缘无种等于人有缘则易信于法有
种则易解馀句可知四谓才闻一门之义一重之法
即便信解领受未经纵夺推徵或宿种本非深广者
则虽解亦不觉此刚藏所难三句之境故云难了也
此意言尚不解生疑匪唯不解通决罕者稀也寡鲜
皆少也臻至也注今经下二结成其要于中上二句
结众生与佛若各随相说是生灭门中染净缘起皆
是枝派之义良由泯相归真同一心源二门不异故
得相即当知相即即是穷源也下二句正显要也言
群疑自释者然求大乘之人于一切法数一切教门
未能通达故有多疑今穷一切诸法唯是一心一切
教义唯有二门一心是二门所依之法体
二门是一心中之义相今既以空华金矿之喻穷究
决了生佛之义彻一心源心通一切法通故群疑自
然泮释如坚冰遇阳暖之气而销释也故华严云不
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即能了一心是知正道正道
既知何所疑矣。
疏五除断等者无明贪爱即是轮回根本也故文殊
章云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弥勒章云由有
种种贪爱故有轮回注文三一显所除过患其发润
之义下当具释此通诸教故十二缘生生起有绪且
约大乘一重因果者最初是无明无明发业业是行
也发巳成种即识等五支次爱取能润润巳名有有
卷三 第 845c 页 X09-0845.png
故受生即后二支注若不下二明应除所以言贼能
为者涅槃经云觉知是贼贼无能为今反此意若不
识无明无明即能为也能为者能发业也注不可断
者中论云定有著常常故不可断也如真如体由此
必须先显其相后显本空具如下文可捡而说之故
智度论云佛有二种说法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
即此意也注故答下三指能除之文各于本章检而
略叙然显示无明巳不即说断贪爱者由断贪爱是
修行之心心行难顿相应不同悟解之慧故须假普
贤巳下三章之理观照圆通方能穷达微细染习根
本。
疏六搜索者委曲寻求也菩提隐障者但障菩提不
起惑造业故举菩提以目其障菩提之隐障依主释
也故文云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所言障者是覆蔽妨碍之义隐者疏中自释注文三
一正指隐障注虽名下二释隐所以然此四种统唯
我相是主宰义但由展转约义故有四名四名复有
二相一迷识境谓取自体为我相计我过去从无始
来种种生死为众生相计我现在一报命根不断而
住为寿命相计我未来展转趣于馀趣为人相诸教
亦说我等行相皆是此也故云名同二迷智境即此
经所明约以智證理能所难忘微细展转成此四相
文云以巳微證为自清净由未能尽我相根本四相
者一认證名我二悟我成人三了迹迹生四潜续如
卷三 第 846a 页 X09-0846.png
命故云深密等也亦须检文略叙注故净下三指能
除文。
疏七少文等如注所列具顿渐空有悟修性相也且
如大般若六百卷文唯无相一宗之义即少义多文
今此二十八纸便具所列众多之义故云少摄多也
云顿及性正是一部所宗顿者流通文云是经名为
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性者文中遍泯染净
一切诸法唯显觉性如云非幻不灭觉性圆满喻云
磨镜垢尽明现位位皆云随顺觉性等也渐者二十
五轮三期道场及忏业等是也故流通文云亦摄渐
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修罗蚊虻饮之皆
饱等言空者文殊章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乃至亦
无身心受彼生死等又普眼章中显根尘识界一一
清净如大般若文势准智论释清净即是空义也有
及相字即当法相宗亦含小乘小乘是有教故也法
相者弥勒章中五性差别清净慧章位地阶降含小
乘者普眼章中分析身心根尘内外即当界分别观
观察四大皮肤血肉髓脑垢色唾涕脓血津液涎沫
淡泪精气大小便利等即当不净观也悟修者文中
一一法门皆令悟觉托法而修故观门之首一一云
悟净圆觉以净觉心方说所修之行故云取静为行
等不同权渐教或但劝策发三心四愿修施等六度
不先显本有圆觉本成佛道据此即是唯修不言悟
也或但显理泯迹而巳更无劝策愿行之文即是唯
卷三 第 846b 页 X09-0846.png
悟不言修也余备寻大藏经文大部小部例如此者
偏多其文于一经中便委细说悟说修者甚少若具
备如上所列者转更复少其华严等数部大经虽首
末备足文又广博浩瀚难究今如来特开无遮大慈
为欲被其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
解者故说此经叙之为第七因缘也。
疏八一法等者据诸经义或以了义胜法被于利根
或以不了义劣法唯被钝根上中下品各随阶降以
其三法而被三根三根所得胜劣殊品三车之喻三
乘之法是也今以一法巧为方便以被三根三根胜
劣虽殊皆令入于胜法故云尔也注中指文文相甚
显可检略叙。
疏九令修等者然诸教所说修禅唯论五停心总别
相念及四禅八定之类唯起信论直修真如三昧(论云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形色不依于空地水火风见闻觉知乃至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
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此经便入
圆觉观门虽三根顿渐之殊所入无非圆觉故注指
云皆以悟净圆觉为本。
疏十劝事等者然诸随相之教所说修行有轨可则
有迹可依以此未必长随诸善友师僧和尚缘此经
说本无惑业障恼复云勤断说本来成佛复曰勤修
故注云佛本是而勤修等也一切仪式类皆如此末
世后学难可依从故注云必须离相明师触向晓喻
故令亲近等也经文甚显可检叙之其文在普觉章
卷三 第 846c 页 X09-0846.png
中也。
○第二藏乘分摄门 文三一藏摄三藏者一修多
罗此土义翻云契经契谓契理契机(或有人说法唯契真理而不契
合人心不令人悟入或复有人但说顺世道理令人欢喜悦乐而不称真理此二俱不名转法轮必须契理合
机方名经也)经谓贯穿摄化伏故通故
卷三 第 847a 页 X09-0847.png
智度论释大品经之类也)亦名优波提舍此云论义然此三种皆
云藏者皆能含藏所诠法义故略而言之即经律论
是三藏也经诠于定律诠于戒论诠于慧诸佛菩萨
本意欲令人学戒学定学慧故以经律论三藏三教
而诠示之故云三学非为欲令学于文字言教而巳
故大小乘诸教中皆云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
上慧学不言增上经学律学等疏修多罗摄者谓唯
契经摄此圆觉之教非馀二藏所能摄也若约此经
摄彼藏者即亦兼于律论谓二空观前先令持戒三
期修中说安居故刚藏菩萨徵难佛故疏二藏者一
声闻藏二菩萨藏即由前三藏诠示声闻理行果故
名声闻藏诠示菩萨理行果故名菩萨藏(庄严论云此三藏由
上下乘差别故复为声闻藏菩萨藏)疏菩萨藏摄者小乘三藏教中并
无圆觉中之法义故非彼摄但是大乘菩萨藏中实
教所摄若此摄彼即亦兼之深必该浅故。
疏诸乘下二乘摄据诸经论乘有开合合者统唯一
乘谓十方佛土中无二无三也开
者或立三乘准法华云为求声闻者说四谛为求缘
觉说十二因缘为求菩萨说六波罗蜜或立五乘加
人乘天乘若准梁摄论成立正法即具四乘(〔彼论云如来成
立正法有三种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于此三中第三最胜一即为四也〕)梁朝光宅
法师约法华经亦立四乘谓临门三车即是权教三
乘四衢等赐大白牛车即是实教大乘以临门牛车
亦同羊鹿俱不得故并无
卷三 第 847b 页 X09-0847.png
体故(出门既三车皆不得即明三皆无体)诸子皆索故(法华云诸子各白父言父先所
许羊鹿牛车愿时赐与)然大乘与一乘异者法相宗中学人多
不信之故华严藏和尚制五教义分齐文中料简大
乘一乘有十义差别都引二十馀部经论證之故知
学识寡浅者难免谤法一乘所摄者此是四乘中之
一乘(约权实相对而料简故也)非通相但一之一乘(通相即一代之教皆同是
一无复料简故云诸乘之中)。
疏十二下三分摄十二分者如注所列旧云十二部
经近来诸德恐滥于部帙故改云分教一契经者大
意如上然有总别总者涅槃经云始从如是我闻终
至欢喜奉行皆修多罗别者杂集论云谓长行缀缉
略说所应说义(就前总中出十一分十一分中不收者还摄在修多罗名为别相即缀缉等是
也言略说等者且如色中复有青黄等然此别相亦名直说成实论中直说语亦名法本谓经为论本初为后
本略为广本也)二应颂者或与长行相应之颂由长行说义
未尽故重颂之或为后来应更颂故三授记者佛记
弟子生死因果及记菩萨当成佛事四讽颂者谓孤
起偈非颂长行或为易诵持或为乐偈者故五因缘
者或因请或因事方说故六自说者不因请故七本
事者说佛及弟子往昔事故八本生者说佛及馀人
昔受身故九方广者方正广博平等称性广利乐故
十未曾有者德业殊异法体希奇故十一譬喻者为
深信者说似令见真故或为浅识就彼取类诱令信
故十二论义者以理深奥直说不了故须论也疏二
分所摄者修多罗中就总相必摄诸经故就别相中
卷三 第 847c 页 X09-0847.png
此经直说法门即广若展转分析差别之义即略故
修多罗摄就方广中正是其宗故题云大方广也平
等称性昭然可知若将此经摄彼十二分者即摄九
分谓正宗中一一重颂故摄于应颂记安人心成就
佛智故摄于授记因请说故摄于因缘说佛因地法
行故摄于本事六度非因(六度对菩提涅槃即名因今此经既指觉性为本起
因也从此方修六度故六度望本起因不名因也)菩提涅槃非果
卷三 第 848a 页 X09-0848.png
谓三草二木不同同承一雨之润五性三乘不一法
雨一味无差故彼经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
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等疏三原佛本意为一事故者亦是法华中意故彼
经云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
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等疏四
随一一文众解不同者此通明诸经如经说一无常
或有解者以生灭代谢故云无常或云无彼真常故
名为无常或云不生不灭名为无常或即无法可常
或云真如一法随染净缘转变不常故名无常或云
无常者对常以说无常非常非无常以为中道等明
知随人解不同也又苦集灭道四谛其名则同随机
解殊乃有四种谓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
作四谛等也又涅槃说十二因缘之法亦无多种但
观察者智有浅深谓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
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
得佛菩提又如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有四宗人解之不同如
大钞中说既随一一文由人异解何须定判不同疏
多种说法成枝流故者华严法界品云法欲灭时有
千部异千种说法等何不寻条以得根乃欲派本而
为末混淳源之一味成浇薄之枝流疏故不可分者
总结也夫子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巳何得执异迷同
是非竞作。
▲疏即后下二正明即元魏菩提流支云
卷三 第 848b 页 X09-0848.png
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什公云佛一圆音平
等无二无私普应机闻自殊非为言音本陈大小故
维摩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此上二
师初则佛音具异后则异自在机各得圆音一义耳
。
疏其分下二明分教二一标意二一立理注云后三
别说者显过于前疏理虽一味等者谓今欲分教非
欲分理迷于权实宁契佛心二中一音但是教本非
即是教教方在机不同今分彼教即净名云众生各
各随所解今分随所解耳一雨亦就佛说三草即就
机殊今分三草教殊非析一雨令异故经云虽一地
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以一音一雨义
相不异故但说一音三中本意未申者如佛本为一
事出现于世四十馀年未显真实今分一代时教何
妨判有浅深言随他意语者佛有三语一随自意语
说自所證一实等故二随他意语一向方便引众生
故三随自他意语亦称自證亦随机故既有三种故
须分析也四中言有通别者如前所引此通随闻异
解有不通者就此分之就显者如大般若明空理则
文显明觉性则文隐等五中有二义故虽分权实不
成枝派一善会佛意故谓所说权教乃是随宜所说
实者称理究竟二有开显故谓说彼权教是方便门
说于实教是真实相不说方便为真实则方便门开
知实理之普周则真实相显故法华经云此经开方
卷三 第 848c 页 X09-0848.png
便门示真实相今能开显故不滞枝流约佛施设故
须分权实。
△疏六王之密语下此下更有三意显开
教之理过前不分此初一也涅槃第九说先陀婆一
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彼文云如是
四法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
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
食巳将欲饮浆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
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
乘经亦复如是有四无常大乘智臣应当善知若佛
出世为众生说如来涅槃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
常者说无常相欲令比丘修无常想或复说言正法
当灭智臣应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
比丘多修苦想又复说言我今病苦众僧破坏智臣
当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比丘修无
我想或复说言所谓空者是正解脱智臣当知此是
如来说正解脱无二十五有欲令比丘修学空想以
是义故是正解脱则名为空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
如来性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于常法欲令比丘修
正常法是诸比丘若能如是随顺学者当知是人真
我弟子然引此文意令随所言须善得意岂可混然
不分权实。
△疏七不识佛意以深为浅等者第二意
也如经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而浅见者谓言是如
来方便说故云以深为浅也既以为浅不能正修高
推圣境即不能速證无上菩提故云失于大利离世
卷三 第 849a 页 X09-0849.png
间品云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等言以浅为
深虚其功者犹如世尊为止乱想权令数息观心为
厌苦者令出三界众生不了耽味为真勤苦不巳多
用功力所获至微不得涅槃一日之价故云虚其功
故谓虚癈功力也。
△疏八诸佛下第三意也亦自分
者如解深密立三时不同解节金光明立三轮之异
涅槃自分半满又约五味之差皆佛分也若无著之
扶五性及与三时龙树之判四门共与不共皆拣权
实有取有舍即菩萨亦分也又亦意在庄严圣教令
深广谓分析权实空有偏圆迟速方知佛法微妙深
玄无不包摄譬如不泛大海岂识边涯不辨权实安
知真实故智论释法施云依随经论广作义理为立
名字皆名法施又若不分权实则谓三教大同今明
大乘尚有权实何况小乘小乘比大犹若萤光方于
日照故小乘是佛教尚被所诃况于儒道比之佛法
则天地悬隔矣以此重重拣之方知佛法深奥。
▲疏
以斯下二双结离合而舍合从离。
疏然就下二正开二一略标互阙言诸德不同者谓
昙无谶三藏泽州远法师皆判一代佛经总为二种
谓小乘半字教大乘满字教唐初
印公判一切经亦有二种一释迦屈曲教(随机说故即涅槃法
华巳下皆是)二舍那平道教(称性说故即华严是)此于屈曲教中又
不分析权实了不了又齐梁晋宋之间南中诸师同
判一藏经文为三种教一佛初成道便说华严一时
卷三 第 849b 页 X09-0849.png
顿诠理事性相因果一切诸法名为顿教二始自鹿
苑终于鹤林三时(一小乘有教二大乘空教三不空不有中道之教也)五时(加第
四时中法华同归教第五时涅槃常住教)自浅之深渐次而说名为渐教
三者佛于一代之中随遇上根即顿诠一真觉性常
住之理遇
中下根说对染之净或说二乘之法(故临涅槃度须跋陀罗却成小
乘罗汉也)遇何机缘即称之而说不定初后时节不属三
时五时所摄者名不定教又西域戒贤智光二大论
师各立三时教又天台大师立藏通别圆四教上来
诸德判教皆互有阙略或有违妨故未可全依。
疏今依下二广明周备二初总判诸教二初列章此
师是华严宗主即康藏和尚也姓康名法藏为帝师
敕谥号贤首大师当今天下所传华严新旧二疏皆
出大师门下皆宗承大师义门制造华严广略文义
及诸经论章疏约三五十本数百馀卷判一大藏经
总为五种教阶降不同以显顿渐偏圆大小权实一
一教中所诠法义断證悟修一切法数各有行相言
五种者如疏所列。
疏初者下二判教五一小乘教三一明立教意言以
随机故等者且明佛设此教之意以凡夫外道邪正
不分真妄混滥佛若说了义云一切皆真即此等因
何改心悔过故说诸法染净定别善恶云泥令知善
净可欣恶染可厌知彼贤圣胜妙自觉凡夫过患发
心立志修因證果故云随机等也随他语者义如前
卷三 第 849c 页 X09-0849.png
说。
▲疏然其下二辨所诠言七十五法者束之总唯
五类一者色法有其十一二者心法唯有
一意识也三心所有法有四十六(复分为六一者遍大地法有十种谓
受想思触欲慧念及作意胜解三摩地也此遍一切心故名遍地二者大善地有十谓信勤行舍惭愧及无贪
无瞋不害轻安不放逸三者大烦恼有六谓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此六恒为染也四者大不善有二谓
无惭无愧五者小烦恼有十谓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六者不定有八谓悔眠寻伺贪瞋慢疑也)四者
不相应法有十四(一得二非得三众同分四无想异熟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根八
生九住十异十一灭十二名十三句十四文也)五者无为法有三
卷三 第 850a 页 X09-0850.png
有八心所有五十一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无为法有
六故成百数于前七十五中加二十五谓心法加七
小乘唯一意识故心所加五不相应行加十无为加
三并如彼说疏法性即法相数者说真如法性乃是
百中六无为数。
▲疏决择下三总结判又类胜前前
云未尽法源故多诤论多诤论者二十部异今云少
诤者成立唯识之论但十师之殊唯有十部故对前
为少然对后无诤论此又是劣。
疏三终教中三一正立言终者终于始故谓以空义
相义初诱导之后以中道实理终竟成之故云终教
以始教中无实果故复言实者疏文自释。
▲疏少说
下二所诠言小说等者然大小乘法相所诠义于源
则略枝派则广如说染法俱舍于起业相及业系苦
果三界六道依正之相甚广唯识说六识中二执二
障亦甚广第八识三细乃至所依根本则略其本始
觉三大及真如门乃至一真心源之义混不分析行
相若起信则于此等开章广辨其六粗障执之义则
唯略说其起业受果但列之而巳都不解释故知法
性宗所说本广而末略小乘末广而本略大事法相
本末俱略而中间广馀皆例知学者遍寻三类本末
俱通方解教理疏相亦归性者如说五蕴五蕴即空
空即法性又云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彼灭非世
间如是但假名等又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
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又如说心心即离念法界一
卷三 第 850b 页 X09-0850.png
相等说诸净土亦复皆空等又华严云华藏世界海
法界无差别等其文非一故此宗中非不有相但意
显性以为玄妙令物达此速證菩提故疏无诤论者
起信智度宝性等三论皆无诸师诤竞之异。
▲疏上
二下三结会始终两教文二初且略结始终束之为
渐以对第四顿教之殊疏然大下二复开始终两教
自有三宗以摄尽一期渐教也文三初且标列三宗
谓若不许容有二宗之外别有法性宗者未审以何
教为法性邪不可以第二时密意方便破相不了之
教而为法性故始终穷究除圆顿称性教外自有三
宗兼小乘为四总是渐教故藏和尚起信疏佛法中
宗计总有其五下立宗中当叙又尘外法师金刚经
疏悬谈义门亦立大乘三宗注各立互破者戒
贤立法相宗破无相宗心境俱空之义云迷佛密意
方便破执之教以为实理智光破法相宗境空识有
之义云迷佛方便接引劣机说识变等便以依他为
有广如大疏所叙注皆认等者然法性宗有顿有渐
故后注云通于顿渐等而渐宗所依经者是法华涅
槃等第四五时中所说法性实理是结会始教之终
极故名终教顿宗所依经者是华严圆觉之类不属
三时五时顿诠真性常住之理其破相宗所依之经
自是第二时空教般若等其法相宗所凭之经自是
第三时中四十年前解深密等今后辈传习或云唯
识依华严等六经所造或引涅槃等皆有佛性等理
卷三 第 850c 页 X09-0850.png
證成空宗之义故云尔也。
疏今将下二两重相对料拣谓以法性对二宗也文
二初总标如文疏初中下二别对二一对法相二初
辨异言有多差别者所宗既别所说一切义旨皆殊
十对中皆上句相下句性一中三乘者意云教具三
乘为圆了若言唯小乘或唯一乘是不了义由一切
众生具五种性须有三乘被机方足深密云云者彼
经云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一乘者法性宗
意云教唯一乘为圆了若言唯小或言具三是不了
义由一切众生皆同唯有一佛性故法华云十方佛
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则知云有三乘
但是方便之言)又云未来诸世尊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复言等者等涅槃之类涅槃云一切众
生皆同一乘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
常乐我净是名一味。
二五性中楞伽经中佛告大慧有五种性一声闻性
二辟支佛性三如来性四不定性五者无性无性之
人无种性故虽复勒行精进终不能證无上菩提(据理
亦应云终不能得声闻缘觉也)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卷三 第 851a 页 X09-0851.png
楞伽者谓入楞伽第二第四第七皆同说二乘
无实涅槃但是三昧力故后必当得无上菩提(既无实二
乘涅槃即唯同一大乘性)涅槃者彼经云佛性者名为一乘师子
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云
无佛性者所谓无情故总标云法华楞伽涅槃皆唯
一性也。
△后趣寂下破于三五释成其一文有五句
句末皆故字初一唯破定性次一通破二种次一唯
破无性后二破三乘五句皆即破彼便成此也初句
云趣寂等者即法华经化城喻品结喻世尊所化弟
子云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
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复有
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
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馀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
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
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等释曰言馀国者即天台
依智论所立四种国土中方便有馀土也故智度论
第九十五云阿罗汉先世因缘所受身必应当灭住
在何处而具足佛道若得阿罗汉更不生三界别有
净土出三界外乃无烦恼之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
华经具足佛道如法华经说有阿罗汉我于馀国等
释曰智论之文昭然与法华符会即知声
闻虽出三界自有国土于彼决定回心成佛非永寂
灭次云菩萨与记等者即法华经中说常不轻菩萨
于衢路中普礼四众语言我不轻汝等汝等皆行菩
卷三 第 851b 页 X09-0851.png
萨道皆当作佛是时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士女打骂
云我不受此虚妄之记法华论释云此诸增上慢声
闻根未熟故如来不自与记菩萨与授菩萨记者方
便令发心故言我不轻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者诸众生皆有佛性故释曰论家所释甚
显不应更疑引此一段文者通破定性无性也次云
阐提有佛性故者涅槃第九广破阐提断善不能发
心当文即云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
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以是业缘不能生于菩提妙
用流转生死释云既言虽有则显不无故如蚕处茧
茧喻罪垢罪垢是能缠蚕喻佛性佛性是所缠故胜
鬘经说在缠名如来藏如来藏即佛性也据佛正当
诃毁阐提之处尚不云无佛性不知彼宗何以苦执
五性不同若尔楞伽经何以说有五性答彼宗所引
不晓经意自迷其文彼经具云五者无性谓一阐提
此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即谤菩萨藏二者怜
悯一切众生界即是菩萨若有众生不入涅槃我亦
不入大慧白言此二何者常不入涅槃佛言菩萨常
不入涅槃非焚烧一切善根者以知诸法本来涅槃
不舍一切众生故此意则明菩萨入而不入既云菩
萨常不入非阐提者则明阐提后必入矣后二句破
三乘中初云摄论者彼本论第八云佛说正法善成
立彼释论自解云诸佛共说理不相违故名正法如
来成立正法有三种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
卷三 第 851c 页 X09-0851.png
于此三中第三最胜故
名善成立释曰据彼论以一乘居后判云最胜故知
深密所立三乘是不了也后云法华破三多嫉怨者
由四十年中深密等教立有三乘法华涅槃在后所
说乃破三乘三乘习巳性成故被破而生怨嫉故法
华经法师品云佛告药王我所说经典无量百千亿
巳说当说今说而于
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经秘
要之藏从昔巳来未曾显说如此经者如来现
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由是会三之始归一之初故偏难信昔经虽妙犹滞三乘
故未招怨嫉涅槃虽明一极由法华巳破三讫故一闻便受法华如先锋涅槃如大军以先锋巳破故大军用
力不多故唯法华难也今果有保执五性三乘不信唯一经文验矣今注中但取意略标指耳)
三唯心中妄者法相宗所释诸大乘经万法唯心之
义但云唯有为八识生灭之心也谓此心识后惑业
生一期报尽便归坏灭以其识种引起从识(以现在第八名
异熟识由过去烦恼及业熏习成种招此识果酬引业故因果相续展转无穷故唯识偈云由诸业习气二取
习气俱前异熟巳尽复生馀异熟也)依生灭识种建立生死(依识生死如上巳明)
及涅槃因真者谓性宗诸大乘经万
法唯心之义具云八识之心通如来藏如来藏是自
性清净本觉真心谓此净心为因根本不觉为缘生
三细三细即是阿赖耶识从此识等方转起一切境
界故反推其源唯真心也具如起信说然彼宗唯妄
即不通真今性宗云真即兼妄故注云八识通如来
藏也。
卷三 第 852a 页 X09-0852.png
四真如中凝然者相宗所说一切有为染净等法既
但是生灭妄识为本不关真如故真如一向凝然不
变无随缘义随缘者性宗所说八识既通如来藏性
藏性即是在缠真如故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楞伽
经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皆明随缘
成一切法也起信亦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成
其染心等而疏云但是者蹑上而起谓上生灭但是
真如随缘成也由对上始教但说凝然故云随缘非
谓此宗无不变义由不变故始能随缘由随缘故方
能不变何者谓若无不变自体将何随缘如水失湿
性将何随风而成波浪即由此义经中说言真如随
缘若不能随缘体则不遍缘中缘中既无何成不变
是以二义返覆相成故胜鬘经不染而染染而不染
难可了知此经二对上对即不变随缘下对即随缘
不变不失自性也楞伽亦云不思议变是现识因藏
和尚释云变即不变名不思议等。
五三性空有中离者
相宗说三性空有如注所配空者自空不得言有有
者自有不得言空故云离也即者遍计如镜中骨肉
之面依他如镜中影像圆成如镜之圆明由骨肉之
面但是孩稚痴情所执都无一毫自实体
性智者达之但是影像如遍计无性即依他也
又深智之者推穷影像不从外入不从内出都无一
毫自性举体但是圆明之镜如依他无性即是圆成
卷三 第 852b 页 X09-0852.png
也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
假名(依他释也)亦是中道义(圆成也皆云亦者明即是空者假假者中中者空一体三
名故云亦也注云无性者遍计依他二俱无自性也此与破相宗中无性即圆成义意稍异如下料简之)
六生佛不增减中谓佛教诸大乘中
说云生界不减佛界不增两宗解释不同相宗但就
定性二乘无性阐提等三类众生所说以三类定无
佛性永不成佛故无增减不约定有佛性及不定性
二类所说若性宗解则云一切众生悉无差别自性
但是真性一理齐平无成不成故无增减故华严出
现品云佛子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
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
谓无性无何等性所谓无相性无尽性无生性无灭
性无我性无非我性无众生性无非众生性无菩提
性无法界性无虚空性亦复无有成正觉性知一切
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佛子譬
如虚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坏常无增减何以故虚空
无生故诸佛菩提亦复如是若成正觉不成正觉亦
无增减何以故菩提无相无非相无一无种种故佛
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一一心复化作恒
河沙等佛皆无色无形无相如是尽恒河沙等劫无
有休息佛子于汝意云何彼人化心化作如来凡有
几何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言如我解于仁所说义化
与不化等无有别云何问言凡有几何普贤菩萨言
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说设一切众生于一念中悉
卷三 第 852c 页 X09-0852.png
成正觉与不成正觉等无有异何以故菩提无相故
若有相则有增有减。
七二谛空有离者相宗真谛俗谛条然不同故云离
也说遍计是俗此俗即空依他是俗此俗假有圆成
是真一向实有既真不得俗俗又非真空不得有有
不得空故皆离也即者谓真妄
俱空非独妄有真空妄空真有故云第一义空该通
真妄此是即妙有之真空非无物为空故言第一义
矣故仁王经二谛品云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
一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涅槃经佛告文殊云世谛者即第一义谛文殊云若
尔则无二谛佛言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云
云如大疏具引而释)梁摄论云智障甚盲瞑谓真俗别执然
性宗二谛不即不离非但即也以敌对相宗条然故
但云即也又性宗本末细寻具有三谛如下所明。
八四相中前后者唯识论云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
位暂停即说为住住别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
时名灭前三有故同在现在后一是无故在过去(既现
在过去之殊即是前后也)同时者以性灭为灭故得同时故楞伽
云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
说净名云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故又过去巳灭
未来未至现在无住三世皆空故体即灭乃会相归
性也故起信论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
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同时而有
卷三 第 853a 页 X09-0853.png
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九能所断證中根本智缘真断迷理
事二种随眠后得智达俗唯断迷事随眠即是根后
缘境断惑相离也又智證理之时智是有为(以转识而得有
始无终故属有为)理是无为(真如之理在障出障体无增减但是显得不是修生故属无为)
故不相即即者以心真如本来知觉元无烦恼故惑
智及理皆相即也智论云菩提菩提断俱名为
菩提故云惑即菩提华严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
證亦无如外智能證于如故云见即真如
十佛身中有为者四智菩提是佛报身(四智者转第八识成大圆
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下文殊章中当具释之)此智
既依生灭识种四相所迁故是有
为无为者既上明世出世智依如来藏始觉同本则
非有为非一非异故云化身即常等
也故涅槃经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恐人谓言
但是不断常非凝然常凝然常者即是法身今云即
是常身法身明化身即法身凝然常也不堕诸数者
即净名经弟子品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以诃阿难
谓化身有小疾故上举二经明化身常下况报体安
得不常。
疏若知下第二会通二宗令不相违也然此会者恐
后学宗计是非以生过患故复会通虽复会通权实
不失于中先总标后谓就机下正会言约法一者非
佛化法化法亦有权说三乘故今言法者佛之知见
卷三 第 853b 页 X09-0853.png
一乘可轨之法耳疏新熏则五本有无二者然准法
相立新熏者亦说有五立本有者亦说有五今但会
经文五性之意不约彼执为众生遇缘熏三乘种性
及不定无性故有五耳何者谓唯习近声闻成声闻
定性习近缘觉成缘觉定性(故法华安乐行品中不许亲近小乘三藏学者
恐被熏习成其性故)若唯近菩萨则成菩萨性若俱习近三乘
则成不定性若俱不习近则成无性亦如今人偏习
禅戒等即成定性若三学俱习成不定性不定偏执
故若都不习则成无性卒难教化故知熏习成五种
性依其长时故说各别言本有无二者本有佛性理
不容差故说有心定当成佛非是本性有五种性也
然若人理双拂则三一俱亡谓真理寂寥不属诸数
借一以遣三一亡而一遣言穷虑绝何实何权体本
寂寥孰三孰一故法句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一亦不为一谓欲破诸数浅智著诸法计一以
为一故须三一两亡若别约佛化仪则能三
能一谓随物机宜则说三乘陶鍊巳久则便说一故
经云或有国土说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
无有量况三一邪。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三
卷三 第 853c 页 X09-08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