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A¶ 第 323a 页
* No. 243-A
大方广圆觉经疏序
唐江西道观察使洪州刺史兼
御史大夫裴休述
夫血气之属必在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
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是众生之本源故曰
心地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
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
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
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閟故曰密严国统众
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
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
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
法也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證圆觉而
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
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
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證盖證
此也如来为一大事出现盖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
切脩多罗盖诠此也然如来垂教指法有显密立义
有广略乘时有前后当机有深浅非上根圆智其孰
能大通之故如来于光明藏与十二大士密说而显
243-A¶ 第 323b 页 X09-0323.png
演潜通而广被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圭峰
禅师得法于荷泽嫡孙南印上足道圆和尚一日随
众僧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经遇圆觉了
义卷未终轴感悟流涕归以所悟告其师师抚之曰
汝当大弘圆顿之教此经诸佛授汝耳禅师既佩南
宗密印受圆觉悬记于是阅大藏经律通唯识起信
等论然后顿辔于华严法界宴坐于圆觉妙场究一
雨之所沾穷五教之殊致乃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
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證义一十
八卷并行于世其叙教也圆其见法也彻其释义也
端如析薪其入观也明若秉烛其辞也极于理而巳
不虚骋其文也扶于教而巳不苟饰不以其所长病
人故无排斥之说不以其未至盖人故无胸臆之论
荡荡然实十二部经之眼目三十五祖之骨髓生灵
之大本三世之达道后世虽有作者不能过矣其四
依之一乎或净土之亲闻乎何尽其义味如此也或
曰道无形视者莫能睹道无方行者莫能至况文字
乎在性之而巳岂区区数万言而可诠之哉对曰噫
是不足以语道也前不云乎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
而独照者圆觉也盖圆觉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尝
离圆觉今夫经律论三藏之文传于中国者五千馀
卷其所诠者何也戒定慧而巳修戒定慧而求者何
也圆觉而巳圆觉一法也张万行而求之者何众生
之根器异也然则大藏皆圆觉之经此疏乃大藏之
243-A¶ 第 323c 页 X09-0323.png
疏也罗五千轴之文而以数卷之疏通之岂不至简
哉何言其繁也及其断言语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
所灭影像然后为得也固不在诠表耳呜呼生灵之
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狨
之悲修罗方瞋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
道为能耳人而不为吾未如之何也巳矣休常游禅
师之阃域受禅师之显诀无以自效辄直赞其法而
普告大众耳其他备乎本序云。
* No. 243-B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述
元亨利贞乾之德也始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
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脩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
虚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洞
彻十方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离相奚五色
之能盲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踞涅槃岸桂轮
孤朗于碧天大矣哉万法资始也万法虚伪缘会而
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
知目之圆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德用无边皆同
243-A¶ 第 324a 页 X09-0324.png
一性性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廓尔方之
海印超彼太虚恢恢焉晃晃焉迥出思议之表我佛
證此悯物迷之再叹奇哉三思大事既全十力能摧
树下魔军爰起四心欲示宅中宝藏然迷头舍父悟
有易难故仙苑觉场教兴顿渐渐设五时之异空有
迭彰顿无二谛之殊幽灵绝待今此经者顿之类欤
故如来入寂光土凡圣一源现受用身主伴同会曼
殊大士创问本起之因薄伽至尊首提究竟之果照
斯真体灭彼梦形知无我人谁受轮转种种幻化生
于觉心幻尽觉圆心通法遍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
沈岸实不移因舟行而鹜骤顿除妄宰空不生华渐
竭爱源金无重矿理绝修證智似阶差觉前前非名
后后位况妄忘起灭德等圆明者焉然出厩良驹巳
摇鞭影薶尘大宝须设治方故三观澄明真假俱入
诸轮绮互单复圆修四相潜神非觉违拒四病出体
心华发明复令长中下期克念摄念而加行别遍互
习业障惑障而销亡成就慧身静极觉遍百千世界
佛境现前是以闻五种名超刹宝施福说半偈义胜
河沙小乘实由无法不持无机不被者也噫巴歌和
众似量腾于猿心雪曲应稀了义匿于龙藏宗密髫
专鲁诰冠讨竺坟俱溺筌[/弟]唯味糟粕幸于涪上针
芥相投禅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
轴之中义天朗耀顷以道非常道诸行无常今知心
是佛心定当作佛然佛称种智修假多闻故复行诣
243-A¶ 第 324b 页 X09-0324.png
百城坐探群籍讲虽滥泰学且师安叨沐犹吾之纳
谬当真子之印再逢亲友弥感佛恩久慨孤贫将陈
法施采集般若纶贯华严提挈毗尼发明唯识然医
方万品宜选对治海宝千般先求如意观夫文富义
博诚让杂华指体投机无偕圆觉故参详诸论反复
百家以利其器方为疏解冥心圣旨极思研精义备
性相禅兼顿渐使游刃之士无假傍求反照之徒不
看他面斯其志矣大者绝诸边量方广正而含容圆
者德无不周觉者灵源不昧修多罗总指诸部了义
者别叹斯文经者贯穿义华以之摄化群品故云大
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也。
*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目录
* 卷首
* 序文
* 卷上之一
* 先经十门通释
* 卷上之二
* 先经十门通释
* 卷上之三
* 自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243-A¶ 第 324c 页 X09-0324.png
* 卷上之四
* 自云何无明 至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 卷中之一
* 自普眼启请 普二十五有清净
* 卷中之二
* 自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 讫普眼章
* 卷中之三
* 自金刚藏启请 至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 卷中之四
* 自知欲可厌 讫清净慧章
* 卷下之一
* 自威德启请 讫辨音章
* 卷下之二
* 自净业启请 讫净业章
* 卷下之三
* 自普觉启请 至安置净居
* 卷下之四
* 自若佛现在当正思惟 讫贤善首章
* 卷尾
243-A¶ 第 325a 页 X09-0325.png
* 疏科文上下卷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目录No. 243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上卷之一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 归命妙色身
无碍辨才智
所位清净觉
所流修證门
妙德普贤尊
十二百千众
我发深弘誓
庄严要略经
愿三宝慈哀
冥资方便慧
一切法门海
潜流入我心
心通义相生
风画空中现
文文符圣意
句句合群机
身心入觉城
同受无为乐」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
权实对辨四分齐幽深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
七宗趣通别八修證阶差九叙昔翻传十别解文
义。
初中二一总二别总者酬因酬请显理度生一代
教兴皆由是矣若原佛本意则唯为一大事因缘
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等虽
说三乘所證之法及调伏事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别者有十所为故说此经一显示因行有本故谓
文殊问本起因地佛说一切如来皆依圆照净觉
了无明空因此发清净心方可修波罗蜜等二泯
243-A¶ 第 325b 页 X09-0325.png
绝果相成圆故谓泯绝菩提涅槃二转依故唯是
清净觉性方为无始无终不增不减究竟之果故
说涅槃昨梦佛国空华等三决择悟理应修故谓
普贤问意云觉性本圆一切如幻幻空无体谁曰
修行如其不修何因證觉佛说因起幻智以除诸
幻幻尽智泯觉心圆明然今唯说空幻者溺于无
修修习之徒缚于有得良由悟修之意似反而符
故最难明理须决择四穷尽甚深疑念故谓菩萨
难意云众生本佛今既无明十方如来后应烦恼
佛答意云即此分别便是无明故见圆觉亦同流
转如云驶月运等但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如翳
差华亡等众生即佛人罕能知知而寡信信而鲜
解解亦难臻此境今经决了实谓穷源苟能精通
群疑自释五断除轮回根本故谓发业成种无明
为根润业受生贪爱为本若不识其相贼即能为
若不达其空永不可断故答文殊弥勒究了尽其
根源六搜索菩提隐障故谓我人众生寿命等四
相虽名同诸教而行相深密从粗至细展转难除
其犹眼睫非朗镜而不照我亦如是非了教而不
明故净业一章重重搜索七少文能摄多义故如
论中说或有众生广闻而取解或
少闻而多解或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此之三类初或文广义略如大般若等或文义俱
广如华严等二文义俱略如般若心等三文略义
243-A¶ 第 325c 页 X09-0325.png
广即彼论此经谓一轴之文二十八纸义具终教
顿教空宗
相宗亦该小乘兼含圆
别(历根识尘大三界二科一一云三等不动周遍法界无坏无杂如一室千灯等又三观别修及依一
法性显戒定慧等)通决悟修义意
243-A¶ 第 326a 页 X09-0326.png
贯华经能持纬此方不贵线称故存于经然天竺
呼线席经并索圣教皆曰修多罗故梁摄论译为
圣教古德见此儒墨皆称为经遂借彼席经以目
圣教则双含二义俱顺两方借义助名更加契字
拣异席经甚为允当为其义相即佛地论有二一
贯二摄故彼论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
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杂心有五一涌泉
二出生三显示四绳墨五结
鬘(线能贯华结鬘故然西域四物虽殊义意相似故同一修多罗之目而圣教多含自具其四将此五
义对详可见巳下更说)二毗奈耶此云调伏谓调练三业制
伏过非调练通于止作制伏唯明止恶就所诠之
行彰名调伏之藏亦名毗尼此翻云灭灭有三义
一灭业非二灭烦恼三得灭果或名尸罗此云清
凉离热恼因得清凉果故亦名波罗提木叉此云
别解脱三业七支各各防非故亦翻为随顺解
脱三阿毗达磨此云对法法有二种一胜义法
谓即涅槃是善是常故二法相法通四圣谛(相者性也
状也)对亦二义一者对向向前涅槃二者对观观前
四谛其能对者皆无漏慧及相应心品言对法者
法之对故故对法藏特明慧论世亲摄论说有四
义谓对故数故伏故通故对义同前数者于一一
法数数宣说训释言词自共相等无量差别故伏
者能胜伏他论故通者此能通释契经义故亦名
优波提舍此云论义亦名磨怛理迦此云本母(教为
243-A¶ 第 326b 页 X09-0326.png
义本如母)然此三藏约其所诠略有二门一则经诠三
学律唯戒定二学论唯慧学二则三藏之中经正
诠定毗尼诠戒论诠于慧兼各通三第二明二藏
者一声闻藏二菩萨藏即由前三藏诠示声闻理
行果故名声闻藏诠示菩萨理行果故名菩萨藏
三乘唯二藏者由缘觉多不籍教出无佛世故若
出佛世摄属声闻理果同故若约教行别者即开
三乘以为三藏如普超大悲等经入大乘论说然
此经三藏之中契经藏摄二藏之内菩萨藏收若
此摄彼即兼该三二二空观前先令持戒三期修
中说安居故刚藏菩萨徵难佛故深必该浅故(上来
藏摄竟)次乘摄者略有六重初谓一乘十方佛土中
无二亦无三也次谓二乘即前二藏所诠也三即
三乘开加缘觉也四者四乘加最上乘故梁
摄论成立正法具有四乘梁朝
光宅法师约法华经亦立四乘谓临门三车即是
权教三乘四衢等赐大白牛车即是实教大乘以
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并无体故诸子皆
索故(经文不言求牛车人出门即得又不言索车唯是二乘但云三车俱索明知三乘皆是方便然
约权实相对故为四乘权既无体即为一也谓约教则废三立一约理则开三显一约行即摄三为一约
果则会三归一又废立局教馀三通三)华严教义分齐亦料拣一乘
大乘有十义别一权实别(义在四乘中)二教义别(临门三车
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但是教故故经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亦不可云以佛教言但约二乘以经不拣故
彼求牛车之人寻教至义亦同羊鹿俱不得故)三所期别
243-A¶ 第 326c 页 X09-0326.png
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诸子时皆云非本所望亦不可云但约二乘经不拣故)四德量别
(宅内但云牛车不言馀德而露地所授乃七宝大车宝网宝铃等无量众宝庄严此即体具过恒沙德也
又彼但云牛不言馀相此云白牛肥壮多力其疾如风等用殊胜也又云多诸傧从而侍卫等行眷属也
又云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此显一乘主伴具足教义无量也)五寄位别七根缘别八信顺别九显示别十本末别
243-A¶ 第 327a 页 X09-0327.png
摄名为无量者则全能摄若约此经摄彼乘等则
除无量乘中一一圆融之义及一乘中主伴无尽
之义馀皆摄也流通文云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
如大海不让小流等故后分摄者谓十二
分教也旧云十二部经恐滥部袟改名分教(十二中各
有二相如注配)一契经二应颂三授记四讽诵五因缘六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
243-A¶ 第 327b 页 X09-0327.png
故唯不摄伽陀自说本生等三也。
三权实对辨者然西域此方古今诸德立宗判教
离合有殊或一味不分或开宗料拣今将略叙且
启二门初则不分后明分教不分之意其有五焉
一理本一味殊途同归故二一音普应一两普滋
故三原佛本意为一事故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
故五多种说法成枝派故故不可分即后魏流支
姚秦罗什立一音教是此意也其分教者有其八
意一理虽一味诠有浅深故二约佛音
虽一教随机异故三本意未申随佗意语故四言
有通别就显说故五由辨权实不住枝流故六王
之密语语同事别故七不识佛意以深为浅失于
大利以浅为深虚其功故八诸佛菩萨亦自分故
以斯等意开则得多失少合则得少失多但能虚
巳求宗分亦何乖大旨今明分教复有四重
第一立二种教自有两家谓西秦谶三藏半字满
字唐初印法师屈曲平道
前且对小显大后则约佛化
仪但满及屈曲皆阙分于权实馀亦有理第二立
三种教自有二门初叙此方后明西域初谓南中
诸师同立三教一顿教谓华严经初成佛顿说故
二渐教始自鹿苑终于鹤林从小之大故(齐隐士刘虬立
二教全同上二)三不定教(刘公无此)谓别有一经虽非最初顿
说而明佛性常住圆顿之理又亦有大先于
243-A¶ 第 327c 页 X09-0327.png
小之经故云不定就渐教中约时开合诸师
不同初但分二先半后满或分为三一有
相教(十二年前)二无相教(齐至法华)三常住教(最后涅槃此与唐三藏三
教大同至叙西域中说)或分为四(宋朝岌法师)即于无相之后常
住之前指法华经为同归教或开为五于有
相教之初取提胃经为人天教上来诸师皆于渐
中约时开异若不加不定则招难尤多以初有大
故虽加不定犹有妨难以十二年前亦说二空(成实
阿含智度有文)十二年后方制广戒第三时同归教中亦
云世间相常住常住教中亦有小乘见佛涅槃之
相提胃经中亦有三乘得道故知约时尅定则有
所乖拣去不定从多分说亦有理在二西域
者即今性相二宗元出彼方故云西域唐初中天
竺日照三藏云近代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
德论师一曰戒贤二曰智光并神解超伦声高五
印六师稽颡异部归诚大乘学人仰之如日月独
步天竺各一人而巳然所承宗异立教互违谓戒
贤则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
瑜伽等论立三种教以法相大乘为了义即唐三
藏所宗谓佛初于鹿苑转四谛法轮说诸有为法
缘生无我然犹未说法无我理即
阿含等是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说诸法空(翻破
小乘)然依佗圆成犹未说有即诸部般若第三时中
具说三性三无性等方尽大乘正理即解深密等
243-A¶ 第 328a 页 X09-0328.png
二智光论师远承
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
亦立三种教以无相大乘为真了义谓佛初鹿苑
说小乘明心境俱有次说法相大乘境空心
有后为上根说无相大乘心
境俱空平等一味方为了义(此三次第如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妙智
经说)问此二所说既各圣教互为矛盾可和会不答
有三义一约祖宗天亲龙树之流则不假和会得
佛意故二约末学护法清辨之类则可和会立宗
诤故三约此方转承末计则须料拣时浇处异执
转坚故初中既并圣言各有旨趣逐机利益随病
对治何须强会即智论四悉檀中各各为人悉檀
亦是摄论四意趣中众生乐欲
意趣于一法中或赞或毁是故二
说不假和会二者见趣渐起一味渐分各立宗源
党巳斥彼致令传授之辈或废或兴修习之徒住
空住相故今和会所冀如初于中二初会所立三
时教二会所宗空有义初者然二三时所明了义不
了义各有其意法相宗约摄生宽狭言教具缺明了
不了法性宗约益物渐次显理增微明了不了初
中又二先约摄生宽狭者依深密经初时唯为发
趣声闻乘者说二时唯为发趣修大乘者说此二
各唯摄一类机摄机狭故皆非了义第三时中普
为发趣一切乘者说普该三乘摄机周尽方为了
243-A¶ 第 328b 页 X09-0328.png
义二约言教具缺者初时唯说小乘二时唯说大
乘互皆有缺教既不具各非了义第三时者通说
三乘教既具足方为了义戒贤所立依此门判后
法性者亦二初约益物渐次者谓初时所说唯令
众生得小乘益益未究竟故非了义第二时中虽
益通大小然不能令趣寂二乘俱得大益是故此
说亦非尽理第三时中普皆令得大乘之益纵入
寂者亦令回向无上菩提方为了义二约
显理增微者初说缘生实有次说缘生假有后说
缘生性空前二显理未穷会缘未尽故非了义后
一显理至空会缘相尽方为了义(初唯中小二乘次添大乘以成
三乘后唯一乘)智光所立依此门判由有如此二种门故
是以圣教各依一势明了不了互不相违后会所
宗空有义者于中又二先叙异说后会无违异说
中二一有二空一者说此缘生决定不空以有因
缘之所生故犹如幻事不可言无若言空者应非
缘生如兔角等若尔则便断灭因果破坏二谛以
若无心心所法何断何證何修何益故论云若一
切空何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以为军旅如
是设有处说缘生空者应知此就遍计所执说缘
生法无二我故密意言空非谓彼法举体全无若
此无者则是断无恶取空见甚为可畏经云宁起
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论云若复见
于空诸佛所不化如是空见既是深过明知缘生
243-A¶ 第 328c 页 X09-0328.png
决定不无瑜伽深密决定说有不可违故二者言此
缘生法决定是空以从缘生必无自性故犹如幻事
不可言有设有处说从缘生法体是有者应知但
是随俗假说非谓彼法体实不空以若有体则不
从缘不从缘故则无见断證修是坏二谛大品云
若诸法不空则无道无果中论云若一切法不空
则无三宝四谛成大邪见智论云观一切法从因
缘生从因缘生则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皆空又若
言此幻事不空者今且问汝幻巾为兔兔为在巾
内为在巾外为即巾有为离巾有为有皮毛为有
骨肉既并绝无依何执有当知此兔不待灭而自
亡本不生而虚现是故要由性空得存二谛又汝以
我宗为空见者此过属汝何者若汝立有则不籍缘
不籍缘故则断因果岂非空见横执有法岂非有见
有无二见双负汝宗何不生畏我所说空离有无
见汝自空见非关我宗又汝云何有智者为除幻
敌等者诸大乘经何处不说诸法如幻如化菩萨
修幻智断幻惑成幻行得幻果等于如是教岂不
违害何不生怖又汝宗主无著菩萨顺中论内遵
承龙树称阿阇梨既师其说释彼馀论况汝后流
而辄毁谤入楞伽中佛说龙树住初欢喜地能破
有无见往生安乐国既云破有无见何曾是空此
既佛所赞叹馀生毁谤与佛违诤非释种矣第二
会无违者诸缘起法未尝有体未曾损坏无体无
243-A¶ 第 329a 页 X09-0329.png
坏无二无碍为缘起法是故龙树等虽说尽有之
空而不灭有有既不损则是不违有之空则离有
离空之真空也无著等虽说尽空之有而不损空
空既不损即是不违空之有是故亦离空离有之
幻有也当知二说全体相与际限无遗虽各述一
义而举体圆具故无违也如其不尔恐堕空无励
意立有不达此有是不异空之有是故不受彼空
反失自有失自有者良由取有又若恐堕有所得
故猛励立空不达此空是不异有之空是故不受
彼有反失自空失自空者良由取空是故举体全
空之有无著等说举体全有之空龙树等说非直
二说互不相违亦乃二义相由全摄故无二也问
若尔何故清辨护法后代论师互相破耶答此乃
相成非是相破何者为末代有情根器渐钝闻说
幻有谓为定有故清辨等破有令尽至毕竟空方
乃得彼缘起幻有若不至毕竟性空则不成彼缘
起幻有是故为成有故破于有也又彼闻说缘生
性空者谓为断无故护法等破空存有幻有存故
方乃得彼无性真空若不全体至此幻有则不是
彼真性之空是故为成空故破于空也若无如此
后代论师以二理交彻全体相夺无由得彻缘起
甚深是故相破反是相成由幻有真空有二义故
一极相顺谓冥合一相举体全摄二极相违谓各
互相害全夺永尽若不相夺永尽无以举体全收
243-A¶ 第 329b 页 X09-0329.png
故极违方极顺也龙树无著等就极顺门故不相
破清辨护法据极违门故须相破违顺无碍方是
缘起是故前后皆不相违馀准上思之诸法无不
和会耳三约此土承袭者良以去圣时遥源流益
别况方域隔远风俗攸殊翻译流通三难五失相
承传袭各党其宗然晋魏巳来犹崇理观译经贵
意传教宗心是以大德架肩高僧继踵爰及贞观
名相繁兴展转浇讹以权为实致使真趣屈于异
端虽馀乳色浑无乳味法药流布惑病唯增既性
教蔑然故道流阒尔若不料拣何指所归然大乘
教总有三宗谓法相破相法性护法清辨
各立互破但是前二而传袭者皆认法性之经成
立自宗之义今将法性对二宗料拣即为二门一
对法相二对破相初中二先辨异后会通辨异者
谓性相二宗有多差别今随类束略叙十条一一
乘三乘别二一性五性别三唯心真妄别四真如
随缘凝然别五三性空有即离别六生佛不增不
减别七二谛空有即离别八四相一时前后别九
能所断證即离别十佛身有为无为别初二相对
释后八相蹑释且初二义者由性有五一不同故
令乘有三一权实如法相宗意以一乘为权三乘
为实故深密三时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是为
若过若不及皆非了义第三时中有性者成无性
不成方为了义故云普为发趣一切乘者又云一
243-A¶ 第 329c 页 X09-0329.png
乘是密意说明知是权皆以性定五故故楞伽中
佛告大慧有五种种性一声闻乘性二辟支佛乘
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无性无性之人
无种性故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證无上菩提但
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般若深密庄严瑜伽亦如上
说若法性宗意则以三乘是权一乘为实法华经
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
便说以性无二故乘唯一故法华云知法常无性
等涅槃云佛性者名为一乘师子吼者名决定说
决定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
佛又法华第三说趣寂声闻云我于馀国唯以佛
乘而得灭度智论亦同法华论中亦云根未熟故
菩萨与记作是言我不轻汝汝等皆当作佛意欲
方便令发心也楞伽胜鬘密严皆
说二乘必无永灭明知趣寂决定回心涅槃第九
广破阐提断善不能发心当文即云彼一阐提虽
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即知无有无佛性人
况前引楞伽五性自迷其文且彼经释第五性云
大悲菩萨常不入涅槃非焚烧善根者则明阐提
后必入矣是知前来所引经论皆是未说法华涅
槃之前就其长时权说定性无性矣妙智经梁摄
论成立正法中皆以一乘居三乘后明知深密三
时不能定断一切圣教以非后故法华涅槃
方能决了皆以一乘一性破三五矣然破三显一
243-A¶ 第 330a 页 X09-0330.png
法华为先故最难信解佛现在世犹多怨嫉况灭
度后今果有保执三五不信一者经文验矣
馀八相蹑释者初法相宗说有八识从业惑生一
期报尽便归坏灭以其识种引起后识依生灭识
种建立生死及涅槃因故所立真如常恒不变不
许随缘依佗是有非即真空经说空义但约所执
一分众生定不成佛名生界不减真俗二谛迢然
不同(谓遍计是俗此俗即空依佗是俗不空圆成为真一向不空空有既异二谛体殊真俗四
重皆不相〔杂〕)因灭非常果生非断同时四相灭表后无
根本后得缘境断惑义说双观决定别照以有为
智證无为理义说不异而实非一既世出世智依
生灭识种故四智心品为相所迁佛果报身有为
无漏以生法必灭一向说故如是义类广有众多
具如瑜伽杂集等说法性宗者所立八识通如来
藏但是真如随缘成立故说真如具不变随缘二
义依他无性即是圆成一理齐平故说生界佛界
不增不减第一义空该通真妄故虽
空不断虽有不常四相同时体性即灭故灭与生
而得同时照惑无本即是智体照体无自
即是證如既世出世智依如来藏始觉同本则有
为无为非一非异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堕诸数
况于报体即体之智非相所迁涅槃云若言如来
同有为者死入地狱如是义类亦有众多次第对
上如楞伽等经起信等论后会无违者然二宗各执
243-A¶ 第 330b 页 X09-0330.png
所据则互相乖反若得意会释亦不相违谓就机
则三约法则一新熏则五本有无二若入理
双拂则三一俱亡今约佛化仪判教故能三能一
是故竞执是非达无违诤二对破相者亦二初辨
异者略有五别一无性本性别二真智真知别三
二谛三谛别四三性空有别五佛德空有别谓无
相宗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即是真如能了此者即
名真智所诠法义不出二谛有谓依
计空谓圆成虽说佛身五求不得得即虚妄无得
乃真离一切相名佛功德若法性宗则明自性清
净常住真心方是实理故论出真如体云唯是一
心一心真实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彻于染净(华严问明
品说佛境智佛境知问答皆别)所诠法义具足三谛色等即空为
真谛空即色等为俗谛一真心性非空
非色能空能色为第一义谛遍计情有理无
依佗相有性无圆成情无理有相无性有一切
诸佛自体皆具常乐我净十身十智真实功德相
好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机缘略辨此五
馀可例知后会通者谓一切法既皆真心缘起会
缘无性还即真心始不异本知外无智馀谛性等
例之可明但教有终始之殊法无浅深之异(此方西域
立三教竟)第三陈隋二代天台智者禅师立四种教一
三藏教明因缘生灭四真谛理正教
小乘傍化菩萨二通教三乘同禀故明因缘即空
243-A¶ 第 330c 页 X09-0330.png
无生四真谛理是大乘初门正为菩萨傍通二乘
三别教不共二乘人说故此教
正明因缘假名无量四真谛理的化菩萨不涉二
乘不名不共而云别者兼欲拣非圆故以一因迥
出一果不融历别而修故不得因果圆融四圆教
正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
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为圆
然此四教由三观起从假入空析体异故有初二
教从空入假从假入中有别教起三观一心中得
有圆教起又此四教不局定一部一部之中容有
多故又更以四种化仪收之谓顿渐不定
秘密初对外道戒定慧故立此三事迢然不
同故智论名为三藏成实亦然通教意融三故别
教依一法性而显三故圆教三一无障碍故此师
立义理致圆备但辨华严兼别法华唯圆有小失
也第四华严宗主贤首大师立五种教广有别章
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其五者何一小乘教二大乘始
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初即天台藏教以随机
故随佗语故说诸法数一向差别以其拣邪正辨
凡圣分忻厌明因果然其所说法数有七十五但
说人空不明法空唯依六识三毒
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就佛意即通就言教即隐
故宗习之者随言执理随相执体造论弘传相承不绝广如宗趣所辨)二始教者亦
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
243-A¶ 第 331a 页 X09-0331.png
无性俱不成佛故今合之总为一教此既未尽大
乘法理故立为始有不成佛故名为分广说法相
削繁录数犹有一百少说法性所说法性即法相
数决择分明故少诤论三终教者亦名实教定性
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
立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少说法相多说法性
所说法相亦会归性故无诤论上二教并依地位
渐次修成总名为渐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
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
从一地至于一地楞伽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总不说法相唯辨真
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
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都遣呵教观离毁相泯
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
生如净名默住是其意也问此若是教更何是理
答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别为一类离念机故亦可
对治滞相人故即顺禅宗五圆教者明一位即
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
成正觉等主伴具足故名圆教即华严经也所说
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如帝网珠重
重无尽然此所判理尽义周故清凉大师用为准
的今亦依之然更从支什一音至天台四教如次
配摄以显周尽初总为一谓圆教摄于前四一一
同圆唯是如来一大善巧一音所演二
者初一是半后四皆满前四屈曲后一平道三
243-A¶ 第 331b 页 X09-0331.png
者初三是渐四是不定第
五为顿四者初是藏教二中空
是通教相及三四皆是别教第五名圆巳知五教
贯于群诠未审此经与彼何摄今显此义分为
三门一彼全摄此此分摄彼谓圆教也(诸佛依正二果自在
无碍尘沙大用及一切诸法法尔互相即入重重融摄等义此经不说若但约直显一真法界之体及观
中一多无碍等义此经即同)二此分摄彼彼不摄此谓初二也
(文中断我除爱修二空观又云亦摄渐修一切群品故能摄彼也然皆约圆明觉心假设方便修习
始终无体一一但是觉明故非彼等所摄也)三彼此尅体全相摄属即
终教也权实对辨
讫。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上卷之一
章门有九一净土章二真如章三菩提章四涅
槃章五波罗蜜章六无明章七如来藏章八五
教唯心章九染净熏习章除释本经外旁通馀
义三十有六三藏二藏诸乘十二分佛教一异
唐竺立教会两宗立三时教会空有佛教权实
十别佛教遣显五别天台四教康藏五教教义
各本末五重根教相契教体四重经论五教性
教五重宗趣历代传法师资七宗禅门顿渐悟
修十二对诸经得名法义相对判了义不了义
经结集因缘说经身土生佛平等八对性教三
重因三业归敬本起因地法行总持法义门义
243-A¶ 第 331c 页 X09-0331.png
身心倒正四对并喻偈颂四义八义十义悟修
大意幻喻法合心名义右附录上。
* 音释
獝狘
。
詺
。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上卷之二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第四分齐幽深者巳知此经唯属实教未知
所诠义理分齐如何今约论明染净诸法从本至
末略有五重以显诸宗分齐浅深初唯一心为本
源是心则摄世出世间法等即此圆觉妙心也经
标圆觉为宗本故又说染净皆从觉心所现起故
华严即一真法界与一切诸法为体性故(然华严虽有四
种法界而彼疏云统唯一真法界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体绝有无等论中欲究妄本故约凡标心此经意
显净源故约佛标觉华严称性不逐机宜对待故直显一真法界至于能起染净一切诸法则三义皆同
三法体一也)二依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即是一
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
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
之相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乃至如法界性
等)二者心生灭门谓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
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经五
243-A¶ 第 332a 页 X09-0332.png
名中一名如来藏自性差别及云种种生于觉心等)三依后门明二义一者
觉义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
觉乃至始觉二者不觉义谓
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犹如
迷人依方故迷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自此之前正是此经宗旨始末所诠
之义分齐四依后义生三细一者业相以依不觉
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二者能见相以依动
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
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唯识宗教唯齐此门以为诸法生起之本此三正
是梨耶体故故彼论引阿毗达
磨经偈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證得以彼宗未显此识与真如同以一心
为源又不言依如来藏说为此识故所诠分齐不
到前之三重问彼说赖耶既不约如来藏则与此
异何得云是彼分齐耶答由此论后段亦云以依
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则同彼
故问此论前说依无明有阿赖耶后云依梨耶有
无明岂不二文自相柔盾答有三释一由此梨耶
有二义故谓由依真心有不觉动彼本觉心体起
灭方名梨耶三相又即此梨耶还却与无明为依
故论云三相与不觉相应不离何者谓前义依迷
243-A¶ 第 332b 页 X09-0332.png
起似即不觉真心成藏识后迷似为实即依
此识有无明二云梨耶有二义谓觉不觉前别就
本说故云依觉有不觉今就都位论故云依梨耶
有无明此即二义中不觉之义正在梨耶中故得
说依也三云此中正意唯取真心随缘之义此随
缘义难名目故或就未起说依真如有无明或约
成就起巳说依梨耶有无明然此二名方尽其义
是故文中前后绮互言耳唯识于三释二义中各
唯约后义以说无明今亦唯指后义为彼分齐问
中间一释云梨耶是都位具觉不觉二义
唯识中赖耶但是生灭岂同此耶答约此所通不
约彼执故五依最后生六粗谓一者
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
相续相依于智相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
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
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
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
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
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然小乘宗教所诠分齐唯
后四粗人乘天乘唯齐五六诸教分齐深浅历然
浅不至深深必该浅是知圆觉极尽五重(然五重中曲论
有十三法人乘天乘唯诠末二小乘有四唯识具九起信十三)标云幽深良在斯
矣。
五所被机宜者此经所诠境界既说如上幽深未
243-A¶ 第 332c 页 X09-0332.png
委何等根机而能信解修證然约即时悟入各随
宿种不同若就毕竟而论一切无非所被且约即
时料拣者又二初拣信解之器后拣修證之器初
谓乐著名相以文为解者系滞行位高推圣境者
情尚于空触言而宾无者自恃天真轻厌进习者
固执先闻担麻弃金者如上皆非其器反上即皆
是器非器之中坚持不舍者障于信欲罢不能者
障于解如次反上即能信解名
为器也后拣修證者二初明非器即经中我人众
生寿命等四相文云一切众生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不能入清净觉动念息
念皆归迷闷乃至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
终不能成一切圣果后明是器经云当求正知见
人心远二乘法离四病者应当供养不惜身命见
其清净乃至过患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
统而言之非其种者證
小果入劫位亦不能入当其器者居凡劣处末世
亦能入也后明毕竟普收者一切
众生皆有佛性但得闻之无不获益谓宿机深者
悟入浅者信解都无宿种者亦皆熏成圆顿种性
如华严经食金刚喻若约五性配者正被菩萨及
不定性令修观行證入兼为馀性作远因缘故经
文一一科段皆云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等三聚
中则为正定令增妙行为不定聚令修信心为邪
243-A¶ 第 333a 页 X09-0333.png
定聚作远因缘故下文云能令未来末世众生不
堕邪见所被机竟。
六能诠体性者略作四门一随相门于中有五(五中
前三通大小乘取舍不同各为一说)一音声为体诸佛唱(唱号)词(言词)评
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是
谓佛教其名句文但显佛教作用非佛教体离声
无别名等摄假从实故二名句文谓次第行列次
第安布次第联合能诠诸法自性差别二所依故
声是所依非正教体但展转因故谓语起名等名
等方能显义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
即声今以体从用故取名等三双取为体由前二
说皆有教理为定量故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
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此色行蕴摄即双存也故十
地经有空中风画之喻本论释云风喻言音画喻
文字清凉云以余之意亦应双取若就前二有去
取者宁依名等良以音声正就佛说容为教体流
传后代书之竹帛曾何有声岂无教体书是色法
亦与名等为所依故四遍于六尘一
切所知境界总有生解之义悉为教体如净名光
明尘劳楞伽动身直视等五通摄所诠体瑜伽云
诸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
依此明教义相成若不诠义文非教故二唯识门
谓总收前五并不离心唯识等云一切所有唯识
现故然通就诸教本影相对以成四句一唯本无
243-A¶ 第 333b 页 X09-0333.png
影谓即小乘不知唯识故二亦本亦影即大乘始
教谓佛自宣说若文若义皆是妙观察智相应净
识之所显现名本质教(佛地云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
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佗善根所起名为佛说)若闻者识上所变文义名
影像教(佛地云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此虽亲依自善根起而就强
缘名为佛说故二十唯识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护法论师等皆立此
义三唯影无本谓大乘实教离众生心佛果无有
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大悲大智为
增上缘令彼所化根熟众生心中现佛色声说法
是故圣教唯是众生心中影像(华严偈云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
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也)龙军坚慧论师等并立此义四非
本非影如顿教说非直心外无佛色声众生心内
影像亦空性本离故止言绝虑即无教之教耳(佛言
我从得道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此前四说皆有其益自浅之深
摄众生故三归性门文二一正摄归性二说听全
收初谓此识无体唯是真如故论云是故一切法
从本巳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乃至唯
是一心故名真如即前之心境同入一实诸圣教
从真流故不异于真故摄论中名为真如所流十
二分教唯识释胜流真如云谓此真如所流教法
于馀教法最为胜故是知如来言说皆顺于如(金刚
三昧云义语非文仁王说十二部皆如)二说听全收者又有四句一
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则
唯说无听故所说教唯佛所现二众生心外更无
243-A¶ 第 333c 页 X09-0333.png
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则唯听无说故所说
教即众生自现三佛真心现时不碍众生真心现
故说听双存二教齐立四佛即众生故非佛众生
即佛故非众生互夺双亡即说听斯寂
四无碍门谓前三门心境理事同一缘起混融无
碍交彻相摄以为教体以一心法有真如生灭二
门故二皆各摄一切法故。
七宗趣通别者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通
别即二初通者统论佛教因缘为宗谓古来诸德
皆判儒宗五常道宗自然释宗因缘因缘有二一
内二外外谓谷子水土人时而芽得生泥团轮绳
陶师而器得成内谓十二因缘外由内变本末相
收为一缘起故佛教从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
缘二字然有四重一因缘故生死成坏涅槃云我
观诸行生灭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二因缘故
即空谓不自佗共生等故无生也三因缘故即假
如镜像水月之流缘会不得不现四因缘故即中
若言不从因缘即是定有定无断常二过故中论
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谓是假名亦是中
道义涅槃亦说声闻等四品菩提皆由
观之而得故佛教之宗因缘收尽然约佛涅槃后
贤圣弟子相承传习通大小乘宗途有五一随相
法执宗即小乘诸师依阿含等经所立以造诸论
于中又三一我法俱有宗立五法藏谓三世
243-A¶ 第 334a 页 X09-0334.png
无为及我馀部呼为附佛法外道二无我因缘宗
一切诸法不离色心生灭从缘本无有
我于中或立三世无为或分五类或无过未唯有
现在或现在中在蕴为实在处界假或世俗是假
出世为实然皆离我及邪因无因故异外道三因
缘但名宗立一切我法但有假名由从缘故
无定实体如铁之刚遇火即镕如水之柔遇寒即
坚明知从缘则无定性此乃出世亦假名耳二真
空无相宗即龙树提婆依般若等经所立以造中
观等论三唯识法相宗即无著天亲依解深密等
经所立以造唯识等论四如来藏缘起宗即马鸣
坚慧依楞伽等经所立以造起信等论于中复有
二义初众生相尽唯是法身良以情识本空名相
巳尽未尝见一众生流转生死众生寂灭即法身
故(净名云一切众生即寂灭相又云皆如也涅槃云十二因缘即是佛性论云离念相者即是平等法
身等此与前宗异者云云可知)后法身缘起全是众生谓众生及
佛皆是生灭有无善恶境界良以情识不破识所
现佛同众生故(楞伽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涅槃云佛性随流成别
味不增不减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良由如来藏是法身在缠
之称故约在缠及法身反覆互夺曲成此二(虽有二义
必互相知若互不知便同无相及法相宗也但由于中崇尚各异故说二矣)此经宗于
前门兼之后义五圆融具
德宗谓事事无碍主伴具足重重无尽即华严经
然此五宗对前五教互有宽狭谓一宗容有多教
243-A¶ 第 334b 页 X09-0334.png
一教容具多宗故又教约佛意权实有殊宗就人
心所尚差别故宗与教其旨不同后别明此经者
又有总别总以心境空寂觉性圆满凡圣平等为
宗令修行者忘情等佛观行速成为趣谓倒心妄
境如杌鬼绳蛇元自空无不待除灭依
佗水月镜像全体即是圆成故凡圣
灵觉真心本来清净圆满行
者如斯了悟自然丧巳忘
情(即缚脱等八不)情忘即等佛心等佛为真观行(即普眼观成同
佛)亦可钩锁前文成三重宗趣谓如上为宗令修
行者忘情等佛为趣又忘情等佛为宗令观行速
成为趣又前趣为宗令惑业消灭永
绝轮回起大神用
安乐(便能内发寂灭轻安等又云三事圆證故名究竟涅槃也)自在(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为趣(上所注引皆观成功用等文)别者有五对一教
义对教说为宗义意为趣二事理对举事为宗显
理为趣三境行对理境为宗观行为趣四行寂对
观行为宗绝观为趣五寂用对绝观心寂为宗起
大神用为趣此五亦是从前起后渐渐相由矣。
八修證阶差者谓若但约教文唯生义解忘诠修
證复有其门故以心传心历代不绝自佛嘱迦叶
展转于今灯灯相承明明无尽然初五师兼之三
藏鞠多之后律教别行罽宾巳来唯传心地黄梅
门下南北又分虽继之一人而屡有傍出致令一
243-A¶ 第 334c 页 X09-0334.png
味随计多宗今略叙之会通圆
觉有拂尘看净方便通经
有三句用心谓戒定慧有教行不拘而灭识有触
类是道而任心有本无事而忘情有籍传香而存
佛有寂知指体无念为宗遍离前非统收俱是象
体上之诸宗不出定慧悟修顿渐无定无慧是狂
是愚偏修一门无明邪见此二双运成两足尊故
天台修行宗于止观其顿渐悟修者顿悟渐
修为解悟渐修顿悟顿修渐悟渐
修渐悟并为證悟若云顿悟顿
修则通三义谓先悟后修为
解悟先修后悟为證悟修悟一时
即通解證若云本具一切佛德为悟一念万
行为修亦通解證若约楞伽地前四渐
(庵罗熟陶器成大地生习艺就)圣位(初地八地报身法身)四顿(明镜现物日月照色藏识
知境佛光然曜)则修行为渐證理名顿此圆觉经备前诸
说谓文殊一章是顿解悟普眼观成是顿證悟三
观本末是渐證悟又普眼观通于解證
又三观一一首标悟净圆觉次明行相后显成功
初中为对是顿悟渐修中后为对是渐修顿悟(又普
眼观示渐修顿悟)三期道场是渐修渐悟普贤后段是顿
悟顿修更有馀文不能繁述此等顿
渐皆语用心不同前门但是判教苟得其意皆成
定慧如其失旨不成妄想即堕无记冀诸学者审
243-A¶ 第 335a 页 X09-0335.png
而修之。
九叙昔翻传者开元释教目录云沙门佛陀多罗
唐言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不
载年月续古今译经图记亦同此文北都藏海寺
道诠法师疏又云羯湿弥罗三藏法师佛陀多罗
长寿二年龙集癸巳持于梵本方至神都于白马
寺翻译四月八日毕其度语笔受證义诸德具如
别录不知此说本约何文素承此人学广道高不
合孟浪或应国名无别但梵音之殊待更根寻续
当记载然入藏诸经或失译主或无年代者亦多
古来诸德皆但以所诠义宗定其真伪矣前后造
疏解者京报国寺惟悫法师先天寺悟实禅师荐
福寺坚志法师并北京诠法师总有其四皆曾备
计各有其长悫邈经文简而可览实述理性显而
有宗诠多专于佗词志可利于群俗然圆顿经宗
未见开析性相诸论迢然不阙故今所为俱不依
也其所依者巳伸于序末。
十随文解释于中二初解题目后释本文题中文
三一总辨名二配法义三具解释初中三一叙立
名二显得名三明取舍初者。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然诸经教或佛说时便自立名如法华金刚之类
或佛灭后结集者立如阿弥陀入楞伽之类今此
经目是佛自立五种名也流通分中文云此经名
243-A¶ 第 335b 页 X09-0335.png
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
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
别二者诸经得名有其多种或以人为目或以法
为名人有请说等殊法有法喻等别或体或用或
果或因或能诠所诠或真妄境智乍单乍复其类
不同今经五名巳含多种大者是体方广是用圆
觉是果秘密王三昧是因又王是喻三昧是法修
多罗了义是叹能诠馀皆所诠如来是能證人即
当其智决定境界是境兼馀皆法如来藏是在缠
之名即真妄和合斯则人法总彰法喻皆举具体
具用有果有因诠旨双题真妄俱显方诸经目莫
备于斯了义之名照然义现其每字别释得名如
下所辨三明取舍者文中虽五首题唯二良以宗
本体用是法义之宏纲诠旨功能是言象之皎镜
事周理尽须建五名简要标题且存两号。
二配法义者凡欲解了义经论先须明识法义依
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故论中欲
显大乘深隐性相道理先开此二论云摩诃衍者
略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法指一心义开三大正
同此也心是如来藏心即圆觉在缠之名义谓体
相用即如次是大方广论文为欲发起众生大乘
信根故就凡夫位中目此圆觉为众生心也今经
题目十一字中圆觉两字正是其法大方广三字
是圆觉体用之义经之一字正是能诠教法修多
243-A¶ 第 335c 页 X09-0335.png
罗了义五字叹教法胜能之义故正宗之初佛自
标本唯立圆觉中间处处牒前起后标结指陈一
一只言圆觉不言大方广也或唯觉之一字是法
馀四皆义故文中或但云觉或净觉大觉妙觉觉
性觉心觉相等能诠法义配此可知是则上五字
总属所诠下六字总属能诠矣。
三具解释者于中分二初释所诠后释能诠且初
所诠五字略为二释一以三字对两字二以四字
对一字前对中三字者如次是圆觉体性德相业
用然各二义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当体者
不同法相宗拣小之大大外有小可拣犹是分限
岂为至大今以圆觉体无边涯绝诸分量强名大
也常遍者常则竖通三世遍则横该
十方竖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
此先于诸法故名大也涅槃经云所言大者名之
为常横者十方穷之无有涯畔涅槃又云所言大
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方者就法得名轨持
为义轨生物解在持自性持自性者一切众生皆
有本觉虽流浪六道受种种身而此觉性不曾失
灭生解者众生悟入知见虽因善友开示然其智
解从觉性生如水土之润生谷等芽芽从种生不
从水土故文云圆觉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
授菩萨广者从用得名广多广博为义广多者此
圆觉性本有过尘沙之妙用潜兴密应无有休息
243-A¶ 第 336a 页 X09-0336.png
无有穷尽广博者此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无
有边际无有分限故文云觉性遍满圆无际故当
知六根遍满法界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
遍满法界问华严经题亦云大方广与此同异答
配属三大则同释义随宗则异华严疏释大云一
切相用皆同真性而常遍故持则双持性相具十
玄门轨则一切诸法一一皆能生解如观一切见
百门义等广则能包能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一
一对此同异可知圆觉者直指法体若不尅体标
指则不知向来说何法大说何法广圆者满足周
备此外更无一法觉者虚明灵照无诸分别念想
故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
空界等此是释如来藏心生灭门中本觉之文故
知此觉非离凡局圣非离境局心心境凡圣本空
唯是灵觉故言圆也故下文说涅槃昨梦世界空
华众生本成佛道又云一切觉故又云幻灭觉圆
满然此圆觉于诸经中随宗名别涅槃经但约凡
夫身中本有此性悟之决定成佛故名佛性法华
约称赞唯此一法运载众生至于宝所馀乘不能
馀法皆劣故名一乘妙法净名但约住此性者神
变难量非口可议非心可思故名不可思议解脱
金刚但约此性显发能破烦恼故名般若馀类可
知皆是圆觉门中差别之义良由未决定的显无
明本无众生本佛故虽神用繁广胜德无边不得
243-A¶ 第 336b 页 X09-0336.png
标题直名圆觉禅门离念无念亦是此中拂迹遮
过之意然以心传心密意指授非今简牍所论且
约形言对此辨矣后四字对一字释者唯觉之一
字指法馀四尽是释义意言此觉有广大义有方
圆义以广对大以方对圆谓体大而用广理方而
义圆方是正直不遍不邪圆是满足无亏无
缺(拣诸菩萨)亦可大方是体(大方无隅)广圆是用(悫云广越尘沙圆无
间缺)谓体大而方正不偏用广而圆满无缺故复以
方连大以圆连广又四字中上三字是别圆字是
总意明此觉具足三大之德故名圆也是则总别
之德具彰法义之门双指故名大方广圆觉后能
诠六字者于中先配后释配者修多罗三字总指
诸经了义两字叹此一卷此一卷是诸经决了之
义也故下文云是十二部经清净眼目经之一字
正是此圆觉能诠之体后释者修多罗之义巳如
前释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
隐之谈然诸经中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清凉答
顺宗皇帝所问诸经了义云佛一代教若约本为
一事则八万度门莫非了义若圆器受法无法不
圆得之由人亦皆了义此二不足拣别今约开方
便门示真实相则有了不了故净名涅槃宝积等
经皆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
小乘教了义经者谓大乘教大乘教复有了不了
谓有大乘虽六度悲智兼修而定说三乘不一亦
243-A¶ 第 336c 页 X09-0336.png
非了义若有会归一极以玄炉陶于群像智海总
乎万流无二无三无不成佛中道理观不共二乘
方为了义又大宝积经云舍利弗问佛何等经中
名为了义何等经中名不了义佛告舍利弗若诸
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小乘一藏唯说俗谛虽云四真谛望于真如还
成世俗法相一宗经论亦多说世俗少说胜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
243-A¶ 第 337a 页 X09-0337.png
以叹其经耶又如法华叹云诸经之王若存梵语
兼称叹之文标题目者应云妙法莲华诸修多罗
王经即与此无异彼不兼之此乃兼者各是译人
之意耳上来总释首题中二名竟馀秘密王等三
号住流通分中至文当解。】
【二释本文者一卷总分三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
分第三流通分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
今古同遵所以三者夫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示
微言先叙由致故初有序分由致既彰当根受法
故次演正宗正宗既陈务于展转利济非但益于
当会复令末世流传永曜法灯明明无尽故结以
流通今初序分中诸经多有二序一證信序如是
之法我从佛闻标记说时说处分明大众同闻非
谬以为證据令物信受经无丰约非信不阶由是
经初必须證信故智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二
发起序发明生起正宗之法如净名宝盖法华毫
光之类然證信亦云通序诸经皆同故亦云经后
序佛说法时未有故发起亦云别序诸经各别故
亦云经前序佛光自发起方说正宗故今此经文
即前序中便是发起谓佛入大光明藏与一切佛
同住众生清净觉地现诸净土菩萨主伴皆入三
昧同一佛境以表因果无异凡圣同源显发此经
旨趣如是故无别发起序也将解證信总序三门
一述建立之由二明建立之意三则正释经文初
243-A¶ 第 337b 页 X09-0337.png
者则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我灭度
后汝等当依四念处住一以戒为师默摈恶性
比丘一切经初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
某众若干人等(四)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有五一种子二
住处三自体四自相五究竟)二观受是苦
243-A¶ 第 337c 页 X09-0337.png
者以佛地经在净土说故论释结集者云是菩萨
不指声闻今圆觉经亦净土说正同彼论矣华严
疏引纂灵记云摩诃衍藏是文殊师利与阿难海
于铁围山间结集故与毕钵罗窟不同集法传云
阿难有三一阿难此云欢喜持声闻藏二阿难跋
陀此云喜贤持独觉藏三阿难伽罗此云喜海持
菩萨藏但是一人随德名别大法念经亦说三种
但喜贤却是其初第二复云喜持三则同也上合
释竟此下离释。
如是者信成就也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
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故肇公云信顺之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
资之道成又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称
如是又真不违俗故名如俗顺于真
为是又如者当理之言
是者无非之称
又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为是若唯
就当经释者凡圣因果不异圆觉名如唯此因果
方离过非为是(华严疏云无障无碍法界曰如唯此无非为是应随教门深浅以显
如是不同)。
我闻者闻成就也我即文殊及阿难海五蕴假者
云何称我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
诸圣随世假分宾主四法身真我今是
后二非那慢心而有所说故无过也闻谓耳根发
243-A¶ 第 338a 页 X09-0338.png
识大小乘宗各有三说或耳或识或俱俱者为正
然或具四缘八缘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
若无相宗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空故不坏假
名即不闻闻耳若约法性此经旨趣传法菩萨以
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真俗
无碍之法门也然阿难所不闻之经有云如来重
说有云得深三昧自通若推本而言即阿难是大
权菩萨何所不了如不思议境界经说况同文殊
结集何滞迹而疑焉。
一时者时成就也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言一时
拣异馀时也谓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别举一
言略周故但云一时如涅槃云一时佛在恒河岸
等又诸方时分延促不定故但言一时若约当宗
即说听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本始会此诸
二法皆一之时然一与时皆无自体但随世假立
婆伽婆者主成就也涅槃云能破烦恼名婆伽婆
三德之中即当断德断德即显法身也此宗法报
不分净土说经非应化矣故佛地经云是薄伽梵
最清净觉极于法界尽虚空穷未来际彼论云
次显诸佛异馀大师故说世尊功德又为
其馀生净信故况弥勒般若颂云应化非真佛亦
非说法者耶若约诸经多是佛字具云佛陀此云
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据大云金刚疏引论
中心体离念以释佛字则知有念终不能觉故论
243-A¶ 第 338b 页 X09-0338.png
又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无始来念念相续
未曾离念故又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
佛智故然觉有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
二觉佗觉一切法无
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若约佛地论
即具十义(智障谛觉喻各二)若依华严即说十佛(成正觉愿业报
住持涅槃法界心三昧本性随乐)若出其体即圆觉也(四成就竟)。
二说处依真者处成就也谓佛入法性源现无边
无碍刹土亦不定分自佗受用故曰依真亦如华
严云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释此一
门疏文有二初通疑难后正释文初中或问曰外
道言教首建阿优孔老篇章不标处所佛经异此
故必以序分为初彰说处则山城有依明说人则
主伴无杂六种成就千代楷模邪正区分实由斯
矣今云入光明藏三昧正受现诸净土与诸菩萨
同入等者但是真智所造之境非化身形相之依
既不言佛在何山城国邑则说经主处文不显彰
幸为释通觊无所惑答曰夫三身一体四土一性
圣言三四者立教有权实对机有隐显(劣机隐净现秽胜机
隐秽现净)若拣邪教定释宗则唯标变化身土
243-A¶ 第 338c 页 X09-0338.png
说圆觉经然诸大乘经同是净土说者即深密解
脱经(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法界殿如来境界放大光明普照之处)法集经(婆伽
婆在虚空法界无差别住处)称赞大乘经密严经诸佛心印经兴显经大毗卢经入印法门经方等王虚空藏经佛地经
243-A¶ 第 339a 页 X09-0339.png
及诸菩萨胜欢喜故结集流布又是胜法
于此宜闻然处若非胜化身相粗不可宣说故
受用身居受用土为初地上诸菩萨说令传法者
结集流通若尔何故不但说彼
所说法耶(何不但以化身标住山城等处然后但就经内赞说真身净土胜妙等法如无
量寿观经等耶下又出不标说处之过云)若不说处及能说者
243-A¶ 第 339b 页 X09-0339.png
毗卢遮那尚标秽境之中人天七处(初会摩竭提国二及七八
普光明殿三忉利天四夜摩五兜率六佗化九祇园并不离欲界故)佛地经等何不
然耶答大圣设教权实多门总一切经不出三意
谓诸馀经等欲令随识者趣入故唯举化身秽土
佛地等经欲令随智者领受故偏举真身净土华
严则识智融通净秽交彻法界圆摄称性而谈(不逐
机宜屈曲)故释迦全是毗卢不坏娑婆而见华藏是以
标举则给孤(九会摩竭初会同于浊世四处在欲天皆是五浊境)阎浮(三处在天
竺)释相则金地莲台一一普周法界
243-A¶ 第 339c 页 X09-0339.png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上卷之三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此下正释本文文分两段初摄相归真后称真现
土初中三一标入智用之源二明与凡圣同体三
总彰称体圆遍今初。】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解曰藏即宝性法界藏起信心真如是诸佛众生
之本源神通光明之性体尘沙德用并
蕴其中百千通光皆从斯起故云藏也亦名法性
土亦名常寂光土息诸分别智与理冥名为入矣
然诸佛有常光放光若约常光光即是藏谓心性
本明迷之似暗妄想既尽显焕无涯故论云心性
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若约所放光及
所起通即神通光明之藏然通与光数
皆无量若取类说者通即或六或十光则身光智
光三昧正受者唐梵双彰安住藏中不受诸受名
为正受
二明与凡圣同体者既入其源即同其体故论云
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华严亦云如
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又月上经云我亦当知十方佛皆悉同体觉一法
243-A¶ 第 340a 页 X09-0340.png
真如体性无有二无量众生同实际文中二初明
圣同。】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解曰一切即十方三世故华严云十方诸如来同
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本觉真理名
如能證始觉之智名来始本不二名曰如来是则
众生有本无始是如不来光严者重重交光照曜
炳著住谓安住永绝攀缘持谓任持不失不坏后
明凡同。】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解曰迷真起妄妄见众生妄体元空全是本觉心
地(论云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妄不能染故云清净(胜鬘经云染而
不染)然圣證此境直曰住持凡不知同但指觉地三
总明称体圆遍。】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
【解曰凡圣身心取相似异相皆虚妄当体寂灭寂
灭故平等皆同一际即圆觉本际也既与觉体无
异故随体圆满周遍法界悫云首楞叹虚空之小
圆觉嗟法性之宽比之常谈海形牛迹不二随顺
者随顺不二也西国语倒译者回文不尽故也生
死涅槃为二凡夫顺生死二乘趣涅槃今皆不住
故云随顺又依报则净秽不二正报则生佛不二
尅体则身心不二通该则自佗不二与此相应是
随顺矣然凡圣平等复有多义且依佛说佛佛平
243-A¶ 第 340b 页 X09-0340.png
等法身智身无增减故若依众生生生平等烦恼
业苦有支皆等若生佛相望者凡夫现在等佛过
去进修得果等佛现在成佛究竟等佛常住此约
三世互望烦恼佛即本有今无众生即本无今有
菩提即众生本有今无诸佛即本无今有约迷悟
异则说今本涅槃之性非三世摄故知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若以性净而说则佛与众生现今平等
不妨迷悟之殊是故三乘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众
生寂灭即是法身法身随缘即是众生故寂灭非
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随缘非有之法身恒
不异事而显现又如前引华严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亦是平等是故染净三世一切诸法无不平等
况称性互收如是解者名为善住平等心地二称
真现土。】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解曰先释义后锁文初中净土之义四门分别一
释其义相二出其体性三严之方便四身土一异
初中然土虽多种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
三变化土若开受用有自有佗则成四土统唯二
种谓净及秽或性及相融而为一有异馀宗又一
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成一理齐平有质不成
搜源则冥无质不成缘起万形故形夺圆融无有
障碍次出体者小乘八微权教唯心实教法性又
四土各别出体分性相者为权融摄者为实三方
243-A¶ 第 340c 页 X09-0340.png
便者若经本起皆如来神力故法性如是故众生
行业故此通净秽然随宜摄物佛应统之故皆称
佛土若就行则唯净非秽然净有二种一世间净
离欲秽故以六行为方便上二界为净土二出世
间净此复二种一者出世所谓二乘以缘谛为方
便权教说之无别净土约实言者出三界外别有
净土二乘所居智论有文二出世间上上净此谓
菩萨即以胜解万行而为方便以实报七珍无量
庄严而为其土此复有二一者真极佛自受用相
异兼忘为方便二者未极等觉巳还故仁王云三
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未极之中复有
二种一八地巳上一向清净以永绝色累照体独
立神无方所故其净土色相难明二七地巳还未
出三界无漏观智有间断故非一向净若依瑜伽
入初地去方为净土三贤所居皆称非净此分受
用变化别故然约圆教十信菩萨即有净土后身
土一异者又二初且约权教略配后据实义广释
初中谓自性身依法性土馀之三身皆依自土镜
智净识由昔所修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
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
身常依而住平智慈力由昔所修随十地菩萨变
为净土小大劣胜前后改转佗受用身依之而住
成智慈力由昔所修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
土净秽小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后广
243-A¶ 第 341a 页 X09-0341.png
释者问法性身土为别不别别则不名法性性无
二故不别则无能依所依答经论异说统收法身
略有十种土随身显乃有五重一依佛地论唯以
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
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别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
佛性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假说能所而实无差
唯识亦云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
故谓法性属佛为法性身法性属法为法性土性
随相异故云尔也又云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
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
一切处故华严云普贤依真住等一切如来皆同
所證故上文云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身心寂灭平
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二唯以大智而为法
身所證真如为法性土故无性摄论云无垢无挂
碍智为法身故三亦智亦如而为法身梁摄论中
及金光明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
此则身含如智土则唯如四境智双泯而为法身
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土亦随尔依于此义诸
契经中皆说如来身土无二五此上四句合为一
无碍法身随说皆得土亦如之六此上总别五句
相融形夺泯兹五说迥然无寄以为法身土亦如
也此上单就境智以辨七通摄五分及悲愿等所
修恒沙功德无不皆是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證
理故融摄无碍即此所證真如体大为法性土依
243-A¶ 第 341b 页 X09-0341.png
于此义身土迥异八通报化色相功德无不皆是
此法身收故摄论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摄然有
三义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二智所现故属智法
身三智相并是功德法故名为法身其所依土则
通性相净秽无碍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众生见烧
净土不毁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依
持通有四句谓色身法身各依色相土及法性土
故此上通诸大乘教九通摄三种世间皆为
一大法身如华严说具十佛故其三身等并是此
中智正觉摄故土亦如之十上分权实唯以第九
属于圆教若据融摄总前九义为一总句是谓如
来无碍身土义随隐显不可垒安是故此经即于
不二之境现诸净土达者寻文无生局见上言土
有五重者一唯法性属前三身二者双泯属于第
四三具性相五六七八之所依故四融三世间属
于第九五总前诸义即第十依释义门竟。
次销本文言于不二境者佛无现土之念如明镜
无心现诸净土者无念而应缘如镜无心而现像
故肇公云净土秽土盖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
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
定之土乃名净土随类普应故云诸也前凡圣一
体即从自受用入法性土也此应诸菩萨即从法
性现他受用故次云与大菩萨乃至同住如来平
等法会第三同体法众文三一总标。】
243-A¶ 第 341c 页 X09-0341.png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解曰先标类具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此翻菩提
云觉则所求佛果萨埵云有情则所化众生此约
境释又此人有了悟之觉馀缘虑之情此约心释
又此是求菩提之有情此约能所释摩诃大也信
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證大道行大行赴大果故故
华严地前即云摩诃萨也然今列者但是地上后
十万人标数也二别列。】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
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
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
等而为上首。」
【解曰夫圣人无名为物立称多依行德随宜别标
标立千差皆有所表此等是十万中标领表十二
段法门如次各于一门而为请问之主良以初心
识昧未解咨求故菩萨慈悲腾疑为请今各以所
诠法义对释其名文理昭然非强穿凿智者详焉
文殊师利者梵语讹也正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
即智德深妙谓道成先劫巳称龙种尊王现證菩
提复曰摩尼宝积实为三世佛母岂独释迦之师
影响华严一切咸见是以礼妙慧而不忘敬本劝
善财而增长发心印无言于不二之门答光明于
三点之会谈般若玄致屡质本师说权实双行频
惊小圣至德若此非妙云何普贤者略有三释一
243-A¶ 第 342a 页 X09-0342.png
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
曲[冰-水+齐]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
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准华严三圣圆融观文
殊表解普贤表行行解同体即是毗罗遮那是为
三圣故此菩萨常为一对今第一究真妄以成正
解故当文殊第二徵幻法而明正行故当普贤良
由此经是称性真身说圆满觉性故人法仪式悬
符华严三普眼者由此法门令观身心无体根识
尘境世及出世自身佗身一切清净遍满法界一
切众生普同诸佛观行成就顿见如此境界是真
普眼也此含悲智谓普见诸法清净是大智普眼
普见众生成佛是大悲普眼四金刚藏者从喻为
名金刚坚而复利坚则无物可坏利则能坏一切
此菩萨智亦尔烦恼不能侵外魔不能动坚也能
破诸障断人疑惑利也故起三重甚深之难以消
末世之疑疑心既无即具无尽功德故复云藏五
弥勒者此云慈氏慈是其姓过去遇大慈如来愿
得斯号由此得慈心三昧又由母怀时便有慈心
故以慈为氏族字阿逸多此云无胜胜德过人故
今以姓而呼但云弥勒由此门深究爱根荡除细
惑所以五性修證皆属轮回弥勒是等觉菩萨一
生补处表除微细惑习即得正觉圆明也六清净
慧者表在此门修證地位因果相中而智慧不住
不著虚心忘相不为行位差别之相所染(若慧不清净即
243-A¶ 第 342b 页 X09-0342.png
落地位滞因果乖觉性)七威德自在者三观成就功用猛利
邪魔不能娆妄惑不能侵或八辨音者佛以一音
逗于万类虽此门统明三观而随机单复不同故
二十五轮各皆證入此菩萨善能辨别随类圆音
故当其问九净诸业障者一切业障尽依四相而
生此门问答除之诸业自然清净十普觉者从前
诸过巳离四相又除然于用意行心仍馀作止任
灭之病觉犹未普至此决择四病觉性无瑕普觉
诸病故当此矣若具指者普觉本末普觉粗细普
觉深浅十一圆觉者然此正宗中诸菩萨等与佛
问答发扬本意欲显圆觉但缘节节过患未尽义
意未圆收机未普故表法菩萨未标圆觉之名今
有三意得名圆觉一前虽病尽理圆仍恐下根难
入又此曲开方便三期道场即上中下普归圆觉
二由前节级行解巳圆至此名为證极證极之境
更无别体唯是圆觉三最初标指圆觉为陀罗尼
门者从本起末今显义巳周还至圆觉者摄末归
本表此三意故当此门十二贤善首者调柔善顺
曰贤贤之与善义意无别贤谓亚圣善则顺理首
是头首欲使万善齐兴俱顺真理成正因位亚次
圣果者必藉经教经教流通是贤善之首故流通
分中当此菩萨三总叹。】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解曰然夫大士必崇德广业虚心外身崇德故进
243-A¶ 第 342c 页 X09-0342.png
齐佛果广业故行弥法界虚心故智周万物而不
为外身故功流来际而非巳今此但叹主伴入定
同佛会之德者发扬正宗融摄一切为圆满觉之
由致也诸经叹德皆亦各随所宜言与眷属者称
性之众必具主伴(如华严经)故此十万各有眷属(外徒众内
法行)由入定故同住佛境(不同前之诸佛但云住持不云入定)当尔之
时凡圣体同因果一相故云平等法性之会名法
会也上来三段不同总明證信六成就竟然此序
既含发起此经又越馀诠欲显迥超应云六
种殊胜谓所闻圆觉是性相源能闻结集是文
殊等说经之主是佛法身说听会时心境
融合说经之处净土真源听众同体皆入三昧
故也序分竟。
自下大文第二正宗分中有十一菩萨相次请问
法门节节佛答总十一段束之为二初一问答令
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后十问答令依解修行随根
證入此乃前顿信解后渐修證也亦可初一信次
五解次四行后一證。
夫欲运心修行先须信解真正以为其本若不正
所修一切皆邪纵使精勤徒为劳苦权宗多云先
且渐修功成后自顿悟若华严此经教相仪式皆
先顿同佛解方能修證故彼经十信位满便成正
觉然说三贤十圣历位修行故此文殊段中
顿彰信解之境后普贤等十菩萨节级显示总别
243-A¶ 第 343a 页 X09-0343.png
观行。
今初言信解真正者华严三圣观云有信无解增
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信解圆通方为行本
今则顿信本有圆觉本无无明顿出生死名为真
正真者拣妄则不同迷倒凡夫但将妄念修行正
者拣邪则不同执见异宗及诸外道三圣观又云
信若不信法界信则是邪复云成本起因者著初
发起之因也然此经说因意深文略若不会通诸
教管窥者信解难生今于文前悬为开示根寻本
末总有三重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后修菩萨
行了觉性者四大非我五蕴皆空空病亦空了然
自觉圣凡相异异则不真生佛体同同岂增减依
此悟解终始无殊然堪发心学菩萨行见闻影响
何实何虚虽应形声谁主谁宰不依此悟所作非
真自谓修行元是结业故华严云不能了自心云
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又云设有菩
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佗劫具行六波罗蜜修习种
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闻
不信顺悟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若闻此法信解
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离世间法深
入如来境界故论中亦先开示二觉次令发三心
后方修五行显著若
是幸不踟蹰。
二发菩提心者既悟圆觉则堪发大心为万行本
243-A¶ 第 343b 页 X09-0343.png
故华严二千行法最初以菩提心为所依然有心
体心相心德言心体者大悲大智大愿三种心是
大愿是总悲智是别愿者乐欲乐欲何事唯发心
愿乐通达诸法救度众生故成悲智是故论云信
成就发心者略说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即是大智无所执著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
故即是大愿谓四弘等三者大悲心救护一
切苦众生故心相者所发之心要无分齐谓约悲
愿则大悲尽度众生大愿尽修诸行约大智念真
如则上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万行可
修故净名云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皆为无分齐也心功德者若依上发心一念之德
过于虚空诸佛同赞多劫不尽故善友翻礼童子
罗汉推敬沙弥虽始终不殊而先心难矣是以弥
勒二百二十二喻广显功能。
「 种子生佛法
良田长白法
大地持世间
净水洗烦恼
大风吹无碍
盛火烧见薪
净日照世间
盛月法圆满
明灯放法光
净目见安危
大道入智城
慈父训菩萨
慈母生菩萨
导师知要道
帝王愿自在
钳拔身见剌
命持大悲身
甘露不死界
净琉性明洁
鼓觉烦恼睡
无畏毗笈珊陀
无生
念力
住水
日精
璃宝宅迦王子」
恳劝善财再亲妙德此上二门正是本起因也至
文当配。
三修菩萨行者既巳发心当修诸行故善财所见
243-A¶ 第 343c 页 X09-0343.png
诸善知识一一云我巳先发阿耨菩提心未知云
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然对上了悟即是依理而
修对上发心即是以行酬愿难思佛法即之于心
非向外求非数佗宝广有万行统之三学要唯定
慧车轮鸟翼互阙无能以是菩萨所依赖故天台
宗于止观意在斯焉此第三门即普眼章巳下皆
是上三重因兼果成四故我清凉大师答顺宗皇
帝所问诸经了义纶贯始终亦如次全同此四谓
一明识不思议境使信解居怀二真正发菩提心
令栖志高尚三巧安止观万行助修四回向菩提
因果圆满今本起因即彼一二随根修證即彼三
四是知显示从凡至圣始终炳著者莫尚斯焉若
约从本起末摄末归本论因果者复成四句一所
从之本是因因二起末正是其因三摄
末正是其果(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四所归之本是果果(生佛同成
正觉)然一与四但是觉性故华严所宗性因性果是以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初心即得菩提果后犹称。
菩萨善财初后俱托文殊智身位地始终同会普
光明殿皆斯义矣
然本起之义泛释难明故此一章拔茅连茹实藉
因果相照教理相符文虽稍繁为后纲领傍论巳
竟。
次释本文文中有四一伸请二赞许三伫听四正
说初中三初进问威仪次正陈词句后
243-A¶ 第 344a 页 X09-0344.png
三展虔诚今初。】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曰文殊表法巳具上文馀皆咨求法要恭敬之
仪也在大众中从座起者亦表与一切凡圣同住
法性从法空之体起悲济之用顶礼佛足者以巳
最尊之顶礼佛最卑之足敬之至矣敬是意业意
业无状但以身口表之下标叹大悲世尊在发问
之首即口业矣由随文便故科之在后然汎论三
业归敬者欲显诸圣有天眼天耳佗心故净三业
故成就三轮因故或在明而远在闇而近在闇而
复远故身语意如次伸敬今文殊等但是请问之
轨俱非上说右绕者随顺之义表顺觉性三匝者
显佛一体三宝三身三德表自愿灭三道等故诸
有三数表义例知长跪者表安危不易叉手者表
信解合体心境交参理智冥符定慧无二次正陈
词句文三初问本起之心。】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
因地法行。」
【解曰即前第一重也详佛答处文相皎然咨求法
要本为众生故偏举大悲之德又阿含经说六种
力中如来唯以大悲为力六波罗蜜经云云何大
悲能除重檐示胜义故成就有情住法性故诸来
法众者从法性起皆称法性之众也说于者但是
243-A¶ 第 344b 页 X09-0344.png
请说而非问也如来下正是所请请意云夫求果
者必观于因因若非真果还是妄如造真金佛像
先须辨得真金成像之时体无增减故首楞严经
云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欲求如来不生灭果无
有是处又云汝观因地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同
则尅證异则不成言如来本起者佛昔本因所起
最初之心也如上广释清净者圆照本体元无烦
想因地者因行所依之地法行者称法性之行下
文佛答圆照净觉本无无明等为因体也大集经
憍陈如问佛云何名为法行法行比丘佛言若有
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思
惟其义是名乐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
比丘能观身心心不贪著外一切相谦虚下意不
生憍慢不以爱水溉灌业田亦不于中植诸种子
灭觉观心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如是比
丘我则说之名为法行如是比丘若愿获声闻菩
提缘觉菩提如来菩提即能得之憍陈如如工陶
师埏埴调泥置之轮上随意成器法行比丘亦复
如是下文佛答圆照净觉本无无明等为本起初
因也占察经亦云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
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最初根本业者所
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由信解力增长故疾
入菩萨种性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
心体从本巳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平
243-A¶ 第 344c 页 X09-0344.png
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以一切众
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
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所以者何
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定实释曰以
信解一实为最初业全同今经也配释可知佛顶
经亦然二问发心离病。】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解曰即前第二发菩提心也故偈直云菩提心矣
华严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根魔所摄持既为
魔摄即过患众多故请说发心因缘令得永离且
中间忘失善根犹被摄持况都未发心修行岂离
魔业言及说者拣此非前大乘中者拣宗非小清
净心者菩提心中大智心也直心正念真如故清
净矣离诸病者一发之后永无忘失无忘失故魔
惑不娆下佛答有无俱离觉照亦泯能所绝等此
即不发一切心名真发清净心也若远而论之至
于轮回根本四相四病亦答此意虽下文节节自
有别问然此一段之问是诸问根本后为欲备收
中下之机故诸门展转问答以尽此中之理亦如
华严初会发四十问近则当会答尽远则九会方
终三远被当来。】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解曰末世者佛灭度后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
一万年末法即为末世去圣遥远深可悬忧故显
243-A¶ 第 345a 页 X09-0345.png
益中偏垂结指又初标此会后结当来影略而言
现未俱益金刚三昧经中解脱菩萨亦为末劫中
五浊众生请宣一味决定真实令等同解脱(晓公因此
四句判教)求大乘者不堕邪见者谓末法中正解难得
其有或纵心五欲或宗习异道或执滞二乘者置
之言外纵有发意唯求大乘若不闻此法门亦堕
邪见离本心外别有所求见妄见真并为邪见不
必六师故华严云一切众生皆堕邪见后三
展虔诚。】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解曰五体者四肢及头三请者若唯一二未展虔
诚若过于三礼烦则乱故三周终始显示真心佛
虽巳知垂范应尔若约所表如三匝说二赞许。】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
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
为汝说。」
【解曰先赞后许善哉善哉者智论释云再言之者
善之至也大乘了义理合宣扬针芥未投久默斯
要既当嘉会根熟咸臻将演妙门必资发问今之
所请实谓起予利乐实多再三叹善善男子者顺
理刚断乃能下牒所问词正述善之所以得住持
者安心觉海永绝攀缘住持万行无漏无失汝今
下许也诫令审谛勿杂馀缘无以生灭心行听实
243-A¶ 第 345b 页 X09-0345.png
相法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
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三伫听。】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解曰欢喜者默听也即是愿乐欲闻十地经云如
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四正说文二初长行后
偈颂初中四一标示真宗二推穷妄宰三释
成因地四结牒问词一中复二初明本有觉心后
明悟则成佛初中又二一示本体。】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解曰无上法王即是佛也于法自在更无有上然
虽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圆觉且尘经未出宝藏犹
埋既不自知宛受贫苦唯佛全得其用故但标大
觉有之。
大陀罗尼者此云总持圆觉体中尘沙德用从本
巳来持之不失故然陀罗尼有三
谓多字一字无字今即无字无字即无边际故言
大也故大宝积经陀罗尼品云如来之智摄诸善
巧所有宣说无不清净无有少法所得皆归于空
乃至此是诸菩萨等入陀罗尼门问文字既非真
实何用传经答大品般若云总持非文字文字显
总持由般若大悲离言以言说若据智论即云陀
邻尼梵音小异耳论自翻为能持亦云能遮谓种
种善法持令不失恶不善心遮令不生既言持善
243-A¶ 第 345c 页 X09-0345.png
遮恶即是万行之本故此标之矣。
门者是出入义出者一切染净诸法皆从圆觉流
出入者若悟圆觉则百千万法悉皆
悟入故下文云圆觉明故显心清净乃至遍满等
是知欲了万法须从圆觉中入又从本起末为出
摄末归本为入迷之则出悟之则入有出入义故
名为门此中门者是根本义不同世法门浅室深
故宝积经连次前云由是门故出生广大差别觉
慧此则无门之门门清净故形相门者则为非门
所言门者犹如虚空一切诸法依于虚空而有生
灭又荷泽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皆说根本矣名
为圆觉者正指其所属当本体也义具题中二彰
德用。】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解曰流出者非别有法从中流出于外但依觉性
显示诸门功德无有穷尽应用无有疲厌名为流
出故论云若心有动则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
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
示现言一切者总标清净者拣诸有漏有漏之法
背真理故性本无故真如等者略举其四以例百
千将欲释之二门分别初开章解义后依义释经
初中四法各为四别一释名二出体三辨种类四
明业用。
初真如中一释名者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
243-A¶ 第 346a 页 X09-0346.png
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又
真者体非伪妄如者性无改异伪是诈伪鍮如真
金妄是虚妄影如本质异就横说多物同时而各
殊改约竖论一体前后而变易今皆离此故曰真
如谓此实体于未来际常如过去于色中常如
受中真实相如非为妄似二出体者若约法数
即真如无为今依起信以一心为体论云心真如
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
灭乃至竟无变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等三辨种
类者或唯一如体中说或二安立非安立故依言
离言故或说有七显于染净中常如其性故或立
十种对十重障辨其德故四明业用者论云真如
用者诸佛因地摄化众生不取相者以如实知众
生及兴巳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
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
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释曰依真如故发
智断惑證体起用若不依之则取我我所相无由
修證故知万德万行皆是真如用也。
菩提四者一中梵语菩提此翻云觉义
见题中二中约心数即别境中慧若取圆备即摄
论云二智二断为菩提体智论云菩提菩提断俱
名为菩提依今经者即是始觉合本三中或说唯
一理智合故即寂之照故或开为二大品明有性
净菩提修成菩提或分为三约三乘故如十地论
243-A¶ 第 346b 页 X09-0346.png
又起信本觉始觉究竟觉或开为四涅槃经说四
品智慧观十二缘得声闻缘觉菩萨佛等菩提又
大圆等四智菩提或分为五如大品智论说发心
等四中谓缘二谛断二障證二空现万
像印群机该动寂通因果因圆果满无不由之业
用无边不可具载。
涅槃者盖众圣归宗冥会之所寂寥无为而广大
悉备形名绝朕识智难收今以无名之名亦为四
别一中涅槃正名寂灭取其义类乃有多名总以
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
真性妙绝相累为寂二中据六无为即真如择灭
论其圆寂即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为体所以三者
翻三杂染故能證大智冥所證理相累永寂故然
此三德不离一如如一明净圆珠明即般若净即
解脱圆体法身故此三法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如
天之目如世之伊名秘密藏为大涅槃三中或说
唯一即大涅槃或二性净方便净或三谓自性真
应或四一自性清净二有馀依三无馀依
四无住处四中囊包终古导达群方靡不
度生靡不成就故彼经云能建大义又华严云不
为菩萨示现涅槃欲令常见佛圆满故但为令众
生生欣乐恋慕故现出现没佛日常现净心器中
心浊器破则不得见。
波罗蜜四者一中复二初通后别通者具云波罗
243-A¶ 第 346c 页 X09-0346.png
蜜多波罗此云彼岸蜜多云到回文顺此应云到
彼岸也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
然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但以迷倒妄见
生死名为此岸若悟生死本来空寂名到彼岸若
就修习分位说者要七最胜之所摄授诸有所修
名波罗蜜七谓安住依止意乐事
业巧便回向清净若七随缺
非波罗蜜故诸度等名具四句然五位通
修佛方究竟别者又二初举数谓对六蔽渐修佛
法成熟有情故但说六止观相由定慧相即故唯
说五对治十障證十真如故有其十若总翻诸染
即有八万四千后正释但释十名巳兼六矣
谓辍巳惠人名施防非止恶为戒堪受诸法未能
忘怀为忍鍊心于法为精精心务达为进心虑寂
静为禅推求拣择为慧方法便宜故名方便希求
乐欲为愿不可屈伏名力如实决断为智二中亦
有通别通则大菩提心而为体性别者复有相性
二宗相者施戒忍进如次以无贪受学无瞋勤等
各及所起三业为体禅则等持馀五择法性者皆
从真如性功德起三中通则如释名中举数别则
有三一者前六各三后四各二一施三者财法无
畏二律仪摄善饶益三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四
被甲摄善利乐五安住引发辨事六生法俱空无
分别慧七回向拔济八求菩提利乐佗九思择修
243-A¶ 第 347a 页 X09-0347.png
习十受用法乐成熟有情二
者观心三者空心四中相无相别
相宗者谓六中前三增上生道感大财体及眷属
故后三决定胜道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佛法故
其后四者助六令圆满故谓七助前三馀八九十
次助后三如深密说又由前前引发后后复由后
后持净前前又此十中一一相摄互相顺故若但
说六六摄后四若开为十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
四皆是后得智摄无相宗者准菩提资粮论以般
若为初馀五依次般若成五五助般若论偈云既
为菩萨母亦为诸佛母般若波罗蜜是觉初资粮
施戒忍进定及此五之馀皆由智度故波罗蜜
所摄。
上来解义竟从此依义释文谓圆觉自性本无伪
妄变异即是真如无法不知本无烦恼无法不寂
本无生死即是菩提涅槃无悭贪毁禁嗔恚懈怠
动乱愚痴即是六波罗蜜馀诸无量无漏等法皆
例此知问云准此菩提涅槃各唯一义如何上说
无边德耶答全体即圆觉故别中皆具总故拣之
则幻化昨梦收之则一一圆通思之中间云及者
有其二义一拣前义显因果义别二合集义非但
流出理果亦及因也教授菩萨者显上所流真如
等法之业用也谓约其情执即似都无妄尽功圆
元非新得顿悟理者依之修行能生物解名为教
243-A¶ 第 347b 页 X09-0347.png
授故论云顺本性故修檀波罗蜜等涅槃亦云诸
佛师法后明悟则成佛。】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
【解曰上且标指宗源未曰酬其问目今显悟之成
佛方名本起之因一切等者叙其所问皆依者无
佛不然圆照者显能悟之心圆通照了离于偏局
清净觉相者明所悟也寂寥虚廓了无情尘此中
相即是性非为相貌但以初悟之时见有所悟之
觉能所未忘故云相也此正同善财初遇文殊表
信智见其身相后遇文殊表證智不见身相永断
等者本觉既显无明本无毕竟不生名为永断(涅槃
云云)尘沙诸佛以此为因如是用心方成佛道必若
心存妄念带此妄念修行多劫虚事劬劳毕竟不
成佛果。】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上卷之三
*** 音释
娆
。
埏值
。
243-A¶ 第 347c 页 X09-0347.png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上卷之四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大文第二推穷妄宰于中二先示其相后显本空
智论云佛有二种说法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
正是此也初中三谓徵释结今初。】
「云何无明。」
【解曰徵此无明作何行相从何表显知是无明然
此徵释无明者有其二意一由前云永断无明恐
谓定有可断欲待断尽方成佛道故今徵释显其
本空二谓此无明是八万尘劳之根十二因缘之
首河沙烦恼由此而生尘劫轮回以之不绝非相
定后还作狸身无为坑中犹名病行今欲明清净
觉性显示圆顿妙门不先推破无明所作尽扶颠
倒故决真心本有便推妄性元无依此了悟分明
始得名为因地。
二释者释此无明五门分别一显得名二释体相
三辨种类四明业用五正释文初中明者择法无
彼明故名为无明又虽有本觉之明而无始觉之
照论名不觉不者是无觉者是明但文异耳亦名
为痴迷亦名为颠倒二出体相者华严
云于第一义谛不了名曰无明者此明迷自此经
云认四大等者即明认佗理实而言但迷自必认
佗认佗必迷自二文互举也论云不觉者谓不如
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
243-A¶ 第 348a 页 X09-0348.png
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众生亦尔依觉故
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释曰此虽出体便显体空
正当此经两段文矣俱舍中说明所治者是无明
体唯识中说覆蔽真实迷于理事然有共不共若
取发业即行蕴中迷理起者此等出体比起信论
未彻其源何者起信依无明为因方生赖耶识此
等所说乃是六七心所况迷自认佗之行相似有
本空之根源既无的示之文岂尽无明体性三种
类者谓根本枝末共与不共相应不相应迷理迷
事独头行俱覆业发业种现宿惑四业用者准论
所说能生三细依华严即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
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今经云由此故有轮转生
死统而言之一切有漏之法无不皆是无明之所
住持无有不是无明发起故论云当知世间一切
境界皆依无明而得住持又下文云身心等相皆
是无明馀如徵中五释文者文分为三一[怡-台+安]定其
非二正释其相三出其过患今初。】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
方易处。」
【解曰谓此但标众生云皆颠倒未显颠倒之相如
泛指甲乙云是罪人未出罪名所作何事故言按
定其非文中先法后喻法中一切众生者除圆了
觉性其馀悉该言种种颠倒者心识狂乱为颠背
觉合尘为倒倒有所执颠但荒狂其
243-A¶ 第 348b 页 X09-0348.png
相不一故云种种种种之相如下所明喻中如人
乍至川原或入聚落忽然心惑以东为西既一方
迷馀三俱转故云易处此喻四倒及下四双然正迷
之时方亦不转忽然醒悟还是旧方反推此迷了无
踪迹无本来处无今去处第二正释其相文二一法。】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解曰正释颠倒之相也如述某甲有如是过作如
是事今则迷自法身认佗四大迷自真智认佗缘
念是其相也故肇公云法身影于形㲉之中真智隐
于缘虑之内正当此段文中先明认身后明认心
所言认者执为我也认身者然四大从缘假和合
有无我无主毕竟是空故净名云是身如影从业
缘现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如空离我我所又
如下文皮肉筋骨皆归于地等然凡夫种种造业
长劫轮回只由迷自法身执此四大为我认心者
略为二释一者六尘是境识体是心心对根尘有
缘虑相虑相如影举体全无自心灵明本非缘虑
今认缘虑谓是自心念念随之飘沈苦海如珠明
彻本非青黄对青等时即有影像愚执其色谓是
其珠如迷自心认缘影也故唯识云诸心心所依
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乃至亦是法执首楞
严云若分别心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
非常住若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其谁修證
无生法忍故知缘影决定是空若清净真心本无
243-A¶ 第 348c 页 X09-0348.png
缘虑灵知不昧无住无依今认缘心诚为妄矣二
者此一句经译者回文不尽应云缘六尘影六尘
影是所缘妄识是能缘六尘无实犹如影像从识
所变举体即空故此缘心亦无体也馀同前解前
标颠倒云种种者通论即我法二执于中各有种
种相缚及凡夫二乘同有三倒各有四
倒若尅就此文即上迷身迷心总有四
对颠倒谓四大非我认为我法身真我而不认是
第一对四大如幻本无而见有法身真实本有而
见无是第二对缘念生灭非心认为心真心了然
而不自认是第三对缘念如珠中黑色全空而执
有真心如珠中明相实有而见无是第四对一三
我执二四法执如斯等见不因师宗但是凡愚任
运如此既四对八只不同故云种种二喻文二初
直喻前文。】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
者妄执。」
【解曰瞖眼观空里无华妄见华捏目望月轮月边
别见月空华幻月皆喻妄见众生一念迷心瞖自
圆明觉性而于圆明体上妄见生灭身心故云空
实无华病者妄执妄执之言正对前妄认之语若
悟真如无相但是一心如空本无华天唯一月故
首楞云见闻如幻瞖三界若空华闻复瞖根除尘
销觉圆净又云汝身汝心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
243-A¶ 第 349a 页 X09-0349.png
是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亦可别配二喻谓华喻认
身月喻认心身则但因心迷当体妄认如空华但
因目瞖外无别依心则内根外尘相依而起如幻
月下因捏目上因本月相依而生故配身心照然
义现然月喻例华亦应云月实无二捏者妄执经
文影略故不具之又为一解瞖捏皆喻见分空华
二月皆喻相分眼喻智慧空及本月喻真理世亲
般若论以瞖喻相分者据释处之意取所见之华
也后展转倒见。】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解曰由妄执故牒前生起转计所以非唯下帖义
牒前成其转倒惑空性者虚空自性清净无物今
执华生空处即似空变成华妄见虚空无生而生
无物成物是迷惑虚空之性也亦复迷彼等者既
执华从空而生即不知从瞖而起瞖则实是华之
生处非谓真实之华若具法合应云非唯惑此真
空自性亦复迷彼身心生处此乃但怪空里有华
不觉眼中有瞖外嫌身心苦恼不知内畜迷情三
出其过患。】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
【解曰妄执身心若无过患任其固执不必化之既
由此执尘数劫中轮回不绝地狱鬼畜八苦五衰
为害之深故须开示由此者因前妄认身心相也
生死不实故称妄有三结。】
243-A¶ 第 349b 页 X09-0349.png
「故名无明。」
【第二显本空文三初标定。】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解曰言无体等者但是假名内外求之了不可得
推其本际元是妙明故论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又云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了斯无体诸
行不生不生故无灭生灭灭巳寂灭为乐是知十
一支法皆有所因惟此无明横从空起今悟无明
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灭也次喻释。】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
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解曰前说种种过患皆归无明今云无体道理难
见言语路绝故约喻释谓睡时梦物直见是有故
前种种说其行相寤欲求之终不可得故此显示
云无体也问求不得者何处灭去故经答云如众
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有定灭处问若无灭处
即应还在以何义故言空无也经又答云无生处
故见幻华时若实是有今不见时即说灭处见时
本无生处不见何寻灭处问前云实华生处此复
何通答约前妄执之时而言有也悟了始知有时
元无以法合之昭然可见故首楞云此迷无本性
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此正是无生之理若决定忍可于心名无生忍华
严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
243-A¶ 第 349c 页 X09-0349.png
常现前后断疑。】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解曰恐有疑云前说生死轮回只由无明妄执无
明既若无体生死复何所依必若生死亦无云何
前说生死故此释云无明及与生死本末一切俱
无但以众生于此无中迷情横见生死故云于无
生中妄见生灭前就横见故说有此就实论故说
无言是故等者指前文说处也。
大文第三释成因地上来所说妄空真有者有佛
无佛性相本然今明依此通达心意冥符方成本
起因地故此释成正答所问文中三初依真悟妄
顿出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
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解曰如来等者牒前所标即依真也知空华下正
释即悟妄等也既知万法如空华岂更见有轮转
还丹一粒点铁成金真理一言点凡成圣亦释因
不异果如斯因地方为真修上皆悟妄此下顿出
生死也亦无等者非唯无轮转之法亦无受轮转
之人我我所亡方成解脱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
一切苦厄意令修道者外遗世界内脱身心不计
身身同虚空不起心心同法界非作等者非我造
作观行故使身心空无本性空寂元来无故故金
刚三昧经云若化众生不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
243-A¶ 第 350a 页 X09-0350.png
大焉次展转拂迹释成正因。】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
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解曰于中初拂迹拂有四重一拂觉妄之智二又
泯其拂心三遮其断灭但不起心分别空有不是
无心四总结离过是真无念后成因是
则等者有无既不当情斯即心言路绝清净觉体
从此显彰但不背之合尘即名随顺亦非别有能
顺故罗什云无心于合合者合焉随顺净觉故言
净觉随顺如是执尽病除然后兴心运行则聚沙
画地合掌低头皆成佛道如斯修习可谓正因后
徵拂所由释归圆实。】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
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解曰先徵意云身心幻妄许可全空知觉称理因
何又拂有无俱绝约何修行释意云相因相待皆
是从缘从缘之法岂实有体生心动念即乖本性
失正念故圆觉性体俱无如是等故于中曲分两
节初明诸法后显一心。
虚空性者一切法空不生灭也谓如上相因诸相
犹若虚空本自不生今无可灭非谓拂之方令空
也故佛藏经云一切法空无毫末相等常
不动者一切法如不来去也为非巳去非未来
非现起故故法句云诸法从本来寂灭无所动法
243-A¶ 第 350b 页 X09-0350.png
华亦云常自寂灭相又华严有大自在天王得知
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
解脱门。
次如来藏下显一心也略启二门初唯释如来藏
后总释经意初中六门分别一释
名二出体三种类四行相五业用六劝信今初由
三义故得名为藏一隐覆义二含摄义三出生义
隐覆者复有
二义一者藏如来故名如来藏谓众生心具诸佛
德但以迷倒都不觉故名藏也理趣
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胜鬘云生死二法是
如来藏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
经云一切众生贪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乃至
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便以九喻喻之一
萎华佛身二岩蜂淳蜜三糠糟
粳米四粪秽真金五贫家宝
藏六庵罗内实七弊衣金像八
贫女轮王九燋模铸像二者佛性
论如来藏品云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含
摄者有其三一体含用谓如来法身含摄身相国
土神通大用无量功德而为彼等之所依止故名
为藏二圣含凡佛性论云一切众生皆在如来
智内故名如来藏三因含果谓因地
巳摄果地一切功德亦如佛性论说出生者
243-A¶ 第 350c 页 X09-0350.png
谓此法身既含众德了达證入即能出生
故十地證真能成佛果是以十地论释地义云能
生能持又释金刚藏云藏即名坚其犹树藏谓如
树心坚密能生长枝叶华实地智亦尔能生无漏
因果亦能生成人天道行此三义
者初约迷时后约悟时中间尅体二出体者即论
中一心也论又依此显二门故楞伽云寂灭者名
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胜鬘名为自性
清净心此下经云如来圆觉妙心涅槃即名佛性
唯识但就染相名为藏识故密严云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等楞伽亦云如来藏藏识三种类者
佛性论云如来藏有五种一如来藏二正法藏
三法身藏四出世藏五自性清净
藏(秘密)胜鬘经云如来藏者是法界藏(论中初二华严亦云入法
界藏智无差别也)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
之四名初总相次尅体三巳證四约迷时客尘不
染故次文云此自性清净如来藏纵为客尘烦恼
所染犹是不思议如来境界
四行相者然此如来藏心约真妄和合总有二种
行相谓此经下云如来藏自性差别论云真如生
灭然真妄各有二义真谓不变随缘妄谓体空成
事真中不变妄中体空即真如自性也(胜鬘云如来藏离有
为相常住不变)真中随缘妄中成事即生灭差别也真如
性中复有二种胜鬘云有二种如来藏空智所谓
243-A¶ 第 351a 页 X09-0351.png
空如来藏若脱若离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具
过河沙不思议佛法论中亦云如实空如实不空
义全同此后释生灭亦有二相谓漏无漏无漏复
二有为无为有漏亦二谓善不
善五业用者前二行相皆有业用之义初真性者
有其二业一能持自体河沙功德从本巳来不失
不坏二能禦客尘河沙烦恼无始时来不染不污
后生灭亦有二业一能起惑造业旷劫长受六趣
生死故楞伽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
一切趣生乃至若生若灭二能知真达妄发心修
行證三乘果如前所引十地论等由后二业故宝
性论引经偈云无始时来性作诸法依止依性有
诸道及證涅槃果长行引胜鬘释云性者如来藏
依止者如来藏是依是止是建
立诸道者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證涅槃
者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六劝信者
既诸佛因果终始依之故入道行人先须信解(宝性
云是一切智者境界何故乃为愚倒凡夫说耶偈答以有怯弱心等云云)离此别信信
则堕邪故密严经呵为恶慧必须了之方知正道
故胜鬘云若于无量烦恼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
于出缠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华严初会普
贤即入如来藏身三昧意在此也然虽此心凡圣
等有但果显易信因隐难明故浅识之流轻因重
果愿诸道者深信自心应舍难舍之妄缘求见难
243-A¶ 第 351b 页 X09-0351.png
见之妙理妙理者即自心也故胜鬘经云有二法
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彼心为烦恼所染
若料拣信解之器者是非各三非器三者一身见
二四倒三失空
具如宝性论说是器三者一自成就甚深法智二
成就随顺法智三于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
非我境界如胜鬘说又反三非三是复成三是三
非可以意得上来释义竟。
释经意者今此文中约藏自性离有为相常住不
变以释上拂迹之由即二种行相中真如门也言
如来藏者总标次二句空藏后三句不空藏无起
灭者释上所知生死等无知见者释上彼知觉等
谓对生死起者即云执情见生死灭者即云知觉
今以如来藏中既无可起可灭何有能执能知又
迷时生死非起净心非灭故无迷也悟时净心非
起生死非灭故无悟也无悟故无知见矣此乃非
唯不可识识抑亦不可智知识智俱如方为自体
真实识知光明遍照为下三句不空藏矣如法界
性者界性与藏心体同义别别有其二一者在有
情数中名如来藏在非情数中名法界性如智论
明佛性法性之异二者谓法界则情器交彻心境
不分如来藏则但语诸佛众生清净本源心体如
云能造善恶能起厌求就法界言则无斯义据此
则藏心尅就根源界性混其本末混则普该之义
243-A¶ 第 351c 页 X09-0351.png
易信尅则遍周之理难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
乃摄其二义之别归于一体之同方显觉妄因依
诚非究竟圆实究竟者竖穷三际始终常然圆者
体遍十方满者众德具足良由如来藏性本自如
斯岂须减旧添新灭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绝冥合
觉心将此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第四结牒问
词。】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
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解曰但结前文更无别义此下大文第二偈颂文
二一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解曰汎论偈颂总有四种一名阿耨窣都婆颂此
不问长行与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二名
伽陀颂此云讽颂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非颂长
行三名祇夜颂此云应颂四名蕴驮南颂此云集
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佗诵持故为何意故
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诸赞叹
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重说故四为后来之徒
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说故八长
行未说故今此经十一段偈于前四中皆是祇夜于
后八中正唯三七义兼一五六全非二四八又慈
恩说十谓利钝前后曲直难易真俗取舍标释智
辨解持说行对会可知然长行偈颂相望有五对
243-A¶ 第 352a 页 X09-0352.png
之例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隐显今经问目皆长
有偈无答皆长广偈略馀随相当对文当指今此
段中五偈重讽长行更无别义故如次依前四段
科之但经文有少增减故科段名亦少殊二正陈
文四初一偈讽了悟本觉。】
「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二五句讽推破无明。】
「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上二段皆长离偈合三七句讽拂迹成因。】
「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幻灭无处及成佛道等言长先偈后四一偈讽结
牒问目。】
「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菩提心者长隐偈显下诸偈颂例此唱经。
自下大段第二令依解修行随根證入谓创因法
镜照心顿能信解至于长久修證则节级不同良
以障有浅深根有利钝习气厚薄心行依违故须
处处随根引令得出然其修證阶降虽殊必藉本
因故云依解前则信解此则行證故华严八十卷
243-A¶ 第 352b 页 X09-0352.png
文亦唯四字摄尽所谓信(初会)解(其次六会)行(第八一会)證(第九
一会)此乃文虽广略妙轨攸同纶绪始终唯斯二典
文中二初徵释用心后广明行相所以然者以悟
修之理一异难明意实相符言而似反故须徵释
令解用心然后随住随缘广为明其行相初徵释
文中大科四段不异初门伸请中三亦同前例今
初进问威仪。】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
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曰普贤是行中之体故标居首为下所依总别
观门不离此故二圣表法巳具前文次正陈中文
四一就当根徵起。】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
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解曰信解圆觉即是当根虽达天真未明缘起(下云
曾不了知如幻境界)大士悲悯接下垂方反覆徵问用心解
行如何契合二问解行相违于中复二一幻幻何
修问。】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
于幻。」
【解曰初二句解后二句行谓一切如幻正解方成幻
法非真复何修习故解与行进退相违徵释用心实
由斯矣此问从前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等文而来
意云身心既如幻能知亦是幻将幻还除幻幻幻
243-A¶ 第 352c 页 X09-0352.png
何穷尽幻者谓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
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然诸经教
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术颇众见闻既审法理易
明及传此方翻成难晓今依古师解华严如幻之
文法喻各开五法喻中五者如结一巾幻作一马
一所依巾二幻师术法三所幻马四马有即无五
痴执为马法中五者一真性二心识三依佗起法
四我法即空五迷执我法下诸幻喻皆仿此知二
断灭谁修问。】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
修行如幻。」
【解曰此问亦从前拂迹中来谓若以幻故一切皆
空能所总无遣谁修习云何复说修行如幻金刚
三昧经亦云众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体无
色相云何修习得本空心三遮不修之失。】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
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解曰意恐惑者又云一切如幻无不是觉觉性无
生本来清净知之即巳何有修行故此遮云本空
本不修多生生死苦今空今不修云何得脱苦不
了如幻境界者未达缘起事相也从来不达事妄
想不解脱今还不了知如何得解脱溺斯意者近
代尤多但恃真如不观力用四请修之方便。】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
243-A¶ 第 353a 页 X09-0353.png
永离诸幻。」
【解曰上遮不修之失巳知决定应修故问对治之
门如何永离诸幻论云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方便
种种熏修终无得净首楞云理则顿悟乘悟并消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对于暂离故言永离谓初观
一体虽觉全真后遇八风纷然起妄行如穷子解
似电光何法修治永除病本然经云一切众生作
何方便两句之间文意断绝译之太略应添分别
演说等言意则连续达者详焉后亦频尔正陈词
句竟后三展虔诚。】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
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解曰如幻三昧者由达身心如幻则冥本觉真如
如镜受影非受非拒故名正受三伫听。】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正说二初长行四一标幻从觉生以为义本二
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三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
四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今初。】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解曰云义本者以普贤但徵修幻不问幻之所生
佛说生于觉心未为正答所问且要标之为本凭
243-A¶ 第 353b 页 X09-0353.png
之显幻尽觉圆故得修幻义成幻尽元非断灭故
论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乃至无明灭智性
不坏如风止动灭湿性不坏等。
文中言种种幻化者有漏心心所法蕴处界等故
偈云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如来
圆觉妙心者即性净真心离相故圆非空故觉染
而不染故妙中实名心或名一心汎
言心者总有四种梵语各异翻译亦殊一纥栗陀
谓肉团心二缘虑名心谓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
故三质多谓集起心即第八
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四乾栗驮谓
坚实心坚实心者即此所辨虽凡圣同依唯佛圆
證故标如来皆生者谓本觉心体为因根本不觉
为缘生三细业识为因境界为缘生六粗故楞伽
云大慧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
种尘及无明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是知此无明
等皆无自体无自体故必假所依依圆觉心而生
起也如幻马无体必依于巾巾喻真心马即蕴界
配前五法本末应知问真能生妄真是妄源何故
云无明无体答妄托真起说真为源现且迷真真
本无妄如第二月托本月而起说本月为起二之
依本月实无二轮即是二无其体故经说种种生
于觉心不是心生种种然诸经论俱说万法一心
三界唯识宗途有异学者罕知违于巳解则拒而
243-A¶ 第 353c 页 X09-0353.png
不受若无备述曷究指归今约五教对彰权实皎
然斯得第一愚法声闻教假说一心谓实有外境
但由心造诸业之所感招故曰唯心不即是心此
即有宗依十二处教执心境俱有故唯识破云复
有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非无第二大乘
权教明异熟赖耶名为一心(拣无外境故唯心心所别相见不同但皆
是心即名一义)于中曲分三门一相见俱存以说一心此
通八识及诸心所并所变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
等熏习力故变起三界依正等报如成唯识说二
摄相归见故说一心亦通王所但所变相
无别种生能见识生带彼影起故二十唯识论云
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
事三摄所归王故说一心唯通八识以
彼心所依王无体亦心变故大乘庄严论云能取
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法第
三大乘实教明如来藏藏识唯是一心
于中二门一摄前七识归于藏识故说一心谓七
转识皆是本识差别功能无有别体故楞伽云藏
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文云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异亦
不可得(然此上二门既是经文及无著论虽义当护法所破岂遵枝末而背本耶故列为其
次转深也)二总摄染净归如来藏故说一心谓如来藏
举体随缘成办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灭是故一
心二门皆无障碍故密严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
243-A¶ 第 354a 页 X09-0354.png
赖耶此明性净随染举体成俗即生灭门染性常
净即真如门二门唯一心也第四大乘顿教泯绝
染净故说一心谓清净本心元无染净对妄想垢
假说名净妄既本空净亦相尽唯本觉心清净显
现为破诸数假言一也故此文云种种生于圆觉
妙心楞伽亦云不坏相有八识无相亦无相其文
非一第五一乘圆教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谓未知
心绝诸相令悟相尽唯心然见触事皆心方了究
竟心性如华严说良由皆即真心故成三义一融
事相入义谓一切事法既全是真心而现故全心
之一事随心遍一切中全心之一切随心入一事
中随心回转相入无碍二融事相即义谓以一事
即真心故心即一切时此一事随心亦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亦然三重重无尽义谓一切全是心故
能含一切所含一切亦唯心故复含一切无尽无
尽也皆由一一全具真心随心无碍故此上五教
总有八门后后转深门门义别前不摄后后必收
前览者细详令分菽麦然皆说一心有斯异者盖
以经随机说论逐经通人随论执致令末代固守
浅权今本末会通令八门皆显诠旨相对复为三
门初约所诠逆次顺法从七至一展转起末谓本
唯非染非净一法界心由不觉之名如来藏
与生灭合成阿黎耶识复由执此为我法故转
起馀七成八种识各由识体起能见分由能
243-A¶ 第 354b 页 X09-0354.png
见故似外境现执取此境为定实故造种种别
业共业故内感自身外感器界一切诸法二约
能诠顺文逆法从一至七展转穷本谓佛对下劣
根性未能顿达所起根本者且言从业所感此则
初声闻教次为机稍胜者说能所感一切唯识
展转乃至唯一真心名顿教等皆
由根有胜劣故令说有浅深若执前前即迷后后
始终通会方尽其源三能诠所诠逆顺本末皆无
障碍由称法性直谈不逐机宜异说故唯
心之义经论所宗迷之则触向面墙解之则万法
临镜况此标为义本如何不尽源流达者审之勿
嫌繁广。
此下第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然上说
幻从觉生染缘起也此明幻尽觉满净缘起也故
论云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
净法起不断绝染法者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
明无明熏习真如故则有妄心妄心熏习无明不
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妄境界染法缘
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能造有三谓身口意所造
亦三善恶不动)受于一切身心等苦(谓三途四洲六欲三界也)故胜鬘
云不染而染法身不增不减经云法身流转五道
名曰众生华严云心如工画师等净缘起者论云
以有真如法故熏习无明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
求涅槃以厌求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巳性知心妄
243-A¶ 第 354c 页 X09-0354.png
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种种方便起随顺行(顺本性故
修檀度等)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力故无明即灭无明
灭故心无有起境界随灭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
自然业然净缘起据诸教
说有分有圆分净者谓二乘教于二执等名唯说
一权教大乘则竖论往昔横说馀凡及娑婆等皆
云非净故名分也言圆净者谓有宿机闻佛圆教
悟自身心本来常乐我净故不执有五蕴之我贪
瞋渐息业报随亡称性修行显发性上过于河沙
功德妙用尽未来际无有断尽不同染法成佛则
断以真如法常熏习故成唯识论能所熏中皆拣
真如者约一类教且说一分可思议义今此论者
约楞伽等实教具不变随缘二义如前所引不思
议熏变等然净缘起翻前染缘缘无自性染净俱
融合法界性起唯性起故无断尽如华严说依此
方名幻尽觉满文中分三一举喻该释
前文二法合唯谈本义三兼拂同
幻之觉今初。】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解曰前两句喻前义本谓空中毕竟实无起灭但
以眼翳空里见华既翳时华依空现故言从空而
有如圆觉妙性毕竟无生但以心迷性中现妄既
迷时妄依觉现故言生于觉也后两句正喻此段
释疑之文谓翳差则见华灭于空中华虽灭而空
243-A¶ 第 355a 页 X09-0355.png
常在然华生时不生灭时不灭有翳有差见生见
灭二法合唯谈本义。】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解曰幻心因幻灭者谓此幻心由智了达方得除
灭所了是幻能了亦幻则前疑云幻幻何修今答
意云不妨以幻除幻前疑幻尽断灭今答意云能
所双亡即契圆觉故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其犹
波因水起波灭水存幻从觉生幻灭觉满三兼拂
同幻之觉。】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
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解曰有三重拂一拂觉妄之觉对缘而起故亦是
幻二恐云对妄之觉是幻不对妄者本有之觉即
应非幻若起此心起即如幻三若云觉妄之觉本
有之觉总无即名为真者此意亦如幻也举要而
言起心动念云妄云真无非幻也相蹑起念势极
三重矣幻灭名不动者若依泯绝无寄分别不生
圆觉真心自然显现元无幻化故言不动三令离
幻显觉正示用心即正答前请问修习之意也前
不疑合修不修但于修中疑用心违妨一向但请
如何修行离幻兼巳自遮不修之失故前段释疑
了此段正示用心后段即会通方便渐次之语既
令离幻修行便巳通得不修之失疑也故无别答
之文文中三谓法喻合法中二初展转离幻。】
243-A¶ 第 355b 页 X09-0355.png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
虚妄境界犹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解曰此之展转有其四重一离诸幻境二离离幻
之心言如幻者拣非幻心三遣离幻之离四遣离
离之离亦可一离妄二离觉三遣离四遣遣皆言
远离者有二一止二观止离者休心息意永不追
攀如人遇怨不应共处观离者虚妄之法体性皆
空如梦枷锁寤则巳离故下文云知幻即离又入
佛境界经云诸法犹如幻如幻不可得离诸幻法
故略而言之不系之为止不计之为观俱以止观
离之则定慧平等后密显真觉。】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解曰梦中见梦转转觉于前非直到寤时所见方
实故云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无所离者有其二意
一则冥于真觉真觉则不可离二则到真觉之中
自然无如上节节之幻可离故故荷泽云妄起即
觉妄灭觉灭觉妄俱灭即是真如二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解曰如有一段乾本以一木燧钻之火出还将却
烧二木木火既尽烟自然灭既成灰烬任运飞散
不同二木形质为碍如次四节以配于法本段喻
所修幻妄木燧喻能修幻智烟喻离灰喻遣经文
先云灰飞译之倒也定合是烟先灭馀灰飞散喻
243-A¶ 第 355c 页 X09-0355.png
中缺于显觉盖文略也前法后合悉皆具有若欲
具之应以地喻圆觉由前木等本从地出烧灭总
尽唯有地存如种种幻化生于圆觉妙心幻化数
重遣尽圆觉元来不动三合。】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解曰上三句正合喻之现文下一句兼前密显真
觉第四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
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解曰前云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
幻故佛示用心竟结答不作方便亦无渐次如是
乃能永离诸幻会通间中之文也但能知之是幻
巳名为离段得离幻即元是觉更无阶级渐变为
觉如人梦见身病问医求药寤来既知是梦更欲
作何方便若待方便修之渐离即是实法何名幻
化若执实有还是偏计何名修行故云尔也一切
菩萨下结真成离亦是通结前用心之文第二偈
讽亦为四段初五句讽幻从觉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标指生无明之言长无偈有次七句讽幻尽觉满。】
「 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243-A¶ 第 356a 页 X09-0356.png
觉心不动故」
【展转拂迹长有偈无次一偈半讽展转离幻。】
「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当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长离偈合又法及密显真觉长有偈无后半偈讽
幻觉不俱。】
「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其结酬之文长有偈无徵释用心竟。】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上卷之四
*** 音释
㲉
。
糩
。
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