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第 712b 页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四
清 浙水慈云灌顶沙门 续法 述
【△二别明世出世行二。先明修出世得净之行三。
初明对治法门令悟俗谛五。初净心断欲。】
卷四 第 712c 页 X37-0712.png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佛言。净心
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当得
宿命。」
【【疏】亲生为因。助长为缘。宿命。六通中一。至道。即谛
理也。此是真如性。亦即诸法胜义。
佛言下。答也。先
道。真如道理。遍一切处。既无形相非作意得。伹依
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光色不
现。心若有垢。道理不现。要当守志行。净心性。即见
道真。如镜之垢去。即现形像也。断下。次命。断欲。则
人我自空。无求。则受想灭尽。一切蕴处不能为碍。
如是过去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现在前。故宿命
通。亦备于我。非外得也。设谓求外。是邪说矣。
【钞】问有二。先命。后道。所以然者。意谓命道。皆无形
影可以拟议。设有缘法。得知宿命。道或因之亦可
会矣。因缘有多义。一约三世间释。谓种子为因。水
土人时等为缘。而芽得生。又泥团为因。轮绳陶师
等为缘。而器得成。此约外之器世间也。染则无明
因。业行缘。而生识等。净则发心因。佛教缘。而得道
果。此约内之情世间也。大悲为因。众生为缘。而应
化得兴。此约智正觉世间也。二约五教乘释。人天
小教。则以众生机感为因。诸佛应化为缘。而善果
得成。始教种性因。闻熏缘。而成菩提。终顿本觉内
熏因。师教外熏缘。而得究竟觉。圆教一真法界心
性因。遍参知识起普贤行愿等缘。而佛果得成。今
卷四 第 713a 页 X37-0713.png
是情世间。小始教中义也。答中先道后命者。道为
本。命为末。道尚可会。宿命岂有不可得哉。故经云。
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
道中前二句法。后
二句喻。守志。止定也。如用手把定。净心。观慧也。如
水等磨荡。
求外是邪说者。诸外道师。谓求梵天自
在天等。即得宿命。或谓别有法术。可致神通。此皆
邪说诬民。亦属鬼神有漏五通。非是佛说无漏通
也。
△二守真合道。】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
志与道合者大。」
【【疏】问中二。初善。世间有戒善禅定。出世有谛缘度
行。不知何者一法为至善也。次大。世间有五大。出
世有七大。未审何法为最大也。佛下答。先善守性
真。自利行也。拣非世禅等比。行觉道。利他教也。拣
非权教等比。性修兼具。故为至善。
志句。后大。志。愿
也。心志期求意。又誓也。心志必固意。
隐居以求其
志。行义以达其道。志因道显。道因志弘。故云合。居
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上符诸佛传心之妙。
下契众生明心之宜。域中有四。道理最胜。故云大。
此之大善。唯人道为能耳。人而不为。吾末如之何
也巳矣。
【钞】五大。地水火风空也。
七大。瑜伽论云。一法。二发
心。三信解。四增上意乐。五资粮。六时。七果圆證。般
若无著论中。亦同此说。杂集论云。一境。二
卷四 第 713b 页 X37-0713.png
行(二利行大)。三智。四精进。五方便。六證得(果德大也)。七业(建立
大佛事也)也。守性。定也。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行者
背尘合真。名为禅定。圭山云。本源心地。是禅定理。
忘情契之。是禅定行。非世禅者。涅槃云。定有三
种。上者佛性。中者初禅等。下者定心数。圭山云。真
如三昧。达磨所传者。四禅八定。诸家所解者。今
是真性禅。拣馀功用禅也。清凉云。定有二种。一制
之一处。无事不办。事定门也。二能观心性。契理不
动。理定门也。今属理定。非事定矣。行觉。慧也。有
本有末。实相本。文字末。观照般若。本末双通。明达
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观照实相无生。起
诸文字法相。使先知。觉后知也。非权教者。以斯道
觉斯民。非馀人天小教而为化也。性下。总结。守则
独善其身。行则兼善天下。故曰善。而云至者。一切
法中。有性善。有性不善。有修善。有修不善。性修不
善。贪嗔等也。修善非性善。无贪等也。性修俱善。真
如道。法性理也。故曰至。今云守真。守之至善也。金
刚三昧云。守一者。守一心如。行道。行之至善也。金
刚三昧云。常以一觉。觉诸众生。大学止至善。孟子
道性善。义亦大同。心志下。又愿为志中克遂意。誓
为愿中勇烈意。云栖云。期其志而必到者。愿为之
先导也。坚其愿而不退者。誓为之后驱也。求志。
依道起志也。达道。依志行道也。孟子曰。得志。与民
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卷四 第 713c 页 X37-0713.png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域中四者。老子曰。有
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
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曰。物者。道为物之本故。字曰道者。以通生
表其德也。名曰大者。以包含目其体也。道大者。能
包罗天地人也。天大。无不覆帱也。地大。无不持载
也。王大者。能法地则天行道也。人即王也。人为万
物之灵。王为万人之主。先当法地安静柔和。次当
法天运用生成。又当法道清净无为。令物自化。若
尔。即合道法自然之性也。前则道大居先后则道
为法本。是知天地间。道理最大矣。至于五大七大
皆有为相。非如道理无相无为之大。故不称最。若
志与其合者。亦复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故能弥纶
天地之道。岂不大哉。
唯人能者。裴序云。生灵之所
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狨
之悲。修罗方瞋。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
唯人道为能耳。此四句。勉励也。
△三忍恶灭
垢。】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
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
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
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卷四 第 714a 页 X37-0714.png
【【疏】问中。先力。次明。堪能而不怯弱谓之力。洞彻而
不昏昧谓之明。
【疏】佛言下。次答。亦二。初忍为多力二。
先标。百行之
本。忍之为上。不忍则感七损三苦。忍则七益四乐。
是故多力。阿含云。力有六种。孩子以啼。女人以瞋。
国王以憍慢。沙门以忍辱。罗汉以精进。诸佛以慈
悲。此之谓也。
不下。次释。忍有二。一生忍。有逆有顺。
逆者。谓于瞋骂打害境中。而不生于忿恨怨恼。顺
者。谓于恭敬供养境中。而不生于贪爱憍逸。二法
忍。有心法非心法。心法者。谓淫欲瞋恚忧疑邪见
慢等。非心法者。谓寒热饥渴风雨老病死等。今不
怀恶。即生中忍逆境也。安健。即法中忍非心也。又
初名他不饶益忍。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
亦名耐怨忍。忍彼怨家恼害。是忍外障也。次名安
然受苦忍。所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亦
名安受忍。忍彼贫病等苦。是忍内鄣也。
忍无恶者。
唯识云。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
忍。释曰。后一是前二忍所依止处。堪忍甚深广大
法故。又般若云。忍有二种。一安受忍。谓于刀杖加
害毁骂凌辱而不起加报心。蚊虻蚤虱寒热苦恼
而不生忿恨心。二观察忍。思惟诸行。如幻不实。谁
呵毁我。谁加害我。谁受凌辱。谁受苦恼。唯是自心
虚妄分别。我今不应横起执著。今是后一谛观察
也。又不怀安健。有相事忍也。此之无恶。无生理忍
卷四 第 714b 页 X37-0714.png
也。谓以正慧观察生法性空。辱不可得。苦空无我。
谁为忍者。辱忍既空。无生现前。便證寂灭。又何恶
哉。
戒经云。忍辱第一道。阿含云。是法可尊贵。故住
三忍者。为人世第一尊矣。
【钞】内心安耐。忍外所辱之境。名为忍辱。七损七益
者。子张欲行。辞于夫子。愿赐一言。为修身之本。夫
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子张曰。何如忍之。夫子
曰。天子忍之国无害。诸侯忍之成其大。官吏忍之
进其位。兄弟忍之家富贵。夫妇忍之终其世。朋友
忍之名不废。自身忍之无祸患。子张曰。不忍如何。
夫子曰。天子不忍国空虚。诸侯不忍丧其躯。官吏
不忍刑法诛。兄弟不忍各分居。夫妻不忍令子孤。
朋友不忍情意疏。自身不忍患不除。子张曰。善哉。
非人不忍。不忍非人。此明世忍得失也。三苦者。
无著论云。不忍因缘。有三种苦。谓流转生死苦。众
生相违苦。缺乏受用苦。四乐者。刊定记云。一忍熟
故乐。行忍纯熟。如役力之人。久得其志也。二正定
故乐。常踞大定。寂灭不动也。三悯他故乐。如孩子
杖父。父即生乐也。四自利故乐。以此幻形。易得坚
质也。此明出世忍苦乐如此。又法集经云。何者
是菩萨忍辱力。为他所骂而不加报。以得如响平
等智力故。为他所打而不加报。以得镜像平等智
力。故为他所恼而不加报。以得如幻平等智力故。
为他所瞋而不加报。以得内清净平等智力故。世
卷四 第 714c 页 X37-0714.png
间八法所不能染。以得世法清净平等时力故。一
切烦恼不能染。不能胜。以得集因缘平等智力故
。故云忍于一切法中有多力也。安健者。谓安然
忍受苦法。强健有力。不动不坏也。语云。忍是身之
宝。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齿折只为刚。正斯意
耳。
利衰等者。起信疏云。利则财荣润巳。衰则损耗
侵陵。毁则越过以谤。誉则踰德而叹。称则依实德
赞。讥则准实过论。苦则逼迫侵形。乐则心神适悦
。忍此八者。则八风不能动也。忍有三下。自考云。
耐怨。即生忍。是成熟有情因。安受。即法忍。是成就
佛果因。笔削记云。耐怨不报。有二意。一为解怨
结故。如律中长生王偈云。以怨报怨。怨终不止。唯
有无怨。怨自息耳。二为證佛果故。以有正智。知彼
此境空无所有。不忍沉坠生死。忍则疾成佛道。安
受八境。不出违顺。违则易忍。顺则难忍。天台说为
强软二贼。谛察法者。但于忍境。体法无生。唯心所
现。三轮空寂。唯一真实也。
谓以正慧下。般若云。无
生法忍者。谓令烦恼毕竟不生。及观诸法毕竟不
起。微妙如智。常无间断。
戒经下。释人尊句。四分
云。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
沙门。如释云。忍辱无为是出世善因乐果。恼他不
名。是生死恶因苦果。出家不行忍辱。而反怨报他
人。则违无诤之道。岂成勤息之行。阿含下。中阿含
云。时诸比丘。数共𩰖诤。佛说偈曰。若以诤止诤。究
卷四 第 715a 页 X37-0715.png
竟不能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又尊有多意。
老子曰。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
后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
能与之争。清凉疏云。仁王经。伏忍下品当住。中品
行上品向。信忍下中上。初二三地。柔顺忍下中上。
四五六地。无生忍下中上。七八九地。寂灭忍下中
上。十地等妙觉也。此约人约位称尊。老子曰。兵
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弱柔处上。刊定记
云。忍之为义。本末五重。一是本源之心。非动非静。
二不忍。以怨报怨。三忍。虽不加报。未能忘怀。即未
至彼岸忍也。四忘情绝虑。寂然不动。即至彼岸忍
也。五非动非静。即超彼岸忍也。为治动心。且居静
境。动既非实。静岂是真。若明五门。方为究竟。此
约法约行称尊。兼上三忍成四力矣(不怀力。安健力。无恶力。人
尊力)。故云忍者多力。是则修罗以嫉恚为力。比丘以
忍戒为力。岂不诚然乎哉。
【疏】心下。二心为最明三。初离垢明。三鄣断。二执空。
名垢灭尽。现行秽种习瑕。悉净无馀。净极光通。寂
照含空矣。未下。二性觉明。自性本来灵知灵觉不
昧不昏。推之无始。引之无终。先天地而不灭。后天
地而不生。迎之不来。纵之不去。云有则空虚无相。
云无则神解不测。耀古今。透金石。日月虽遍。不照
覆盆。今此灵明彻而又彻。大地虽坚。难逃劫坏。今
此真寂恒而又恒。故云自未有天地巳来。无法不
卷四 第 715b 页 X37-0715.png
达。未有甚于心明者也。起信云。从本巳来。自性满
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
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楞严云。性觉妙明。本觉
明妙。得下。三究竟明。智者。无不知也。以远离微细
念故。得见心性。一见性时。则众物之表里精粗。靡
所不彻。到此始名为圆满觉。得一切智也。唯心具
三。故为最明。佛具三明。名明行足。
【钞】初离垢下。依起信义。离明即始觉。性明即本觉。
究明即究竟觉也。三障。烦恼业报也。二执。我法也。
二执中复各有三。一现行。粗中之粗。如泥露秽。二
种子。粗中之细。细中之粗。三习气。细中之细。如玉
含瑕。心垢不灭。瑕秽不净。虽有灵明。亦昏昧矣。今
则内障外鄣以全消。粗惑细惑而永离。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故最明也。二性下。未有天地者。谓元气
混沌。天地未分也。逮于今日者。谓两仪巳判。三才
悉备也。所有。六尘等法也。眼观色曰见。耳听声曰
闻。鼻舌身意。觉香味触法曰知。根性虽六。唯一藏
心。此心从来惺惺不昧。了了常知。仰观天文。俯察
地理。幽明之故。鬼神之状。始终之数。死生之说。无
不洞然而照彻也。三究下。离细念者。起信云。一切
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
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皆
无自立。同一觉故。
得见心者。论又云。
觉心源故。
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靡不彻者。起
卷四 第 715c 页 X37-0715.png
信问。虚空世界。众生心行。皆悉无边。云何能了。名
一切智。答。一切境界。本来一心。众生妄见境界。故
不能了。诸佛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体显照一切
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故得名一切智。唯心
下。总结也。三明。指上离性究也。亦可初即正知智。
次即遍知智。后即正遍知智。故智为最明。佛具三
智。名正遍知。则前忍力。是约境言。此之智明。是约
心说。
△四澄浊见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
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
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疏】人下。初标起。爱心炽盛。道心隐微。人若怀欲。岂
能见道。譬下。次举喻。水有三缘。不能现影。一者浊。
楞严云。譬如清水。清洁木然。有世间人。取彼土尘。
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二者
动。或以五彩投中搅之。或以手指挑拨。或以风拈
起诸波浪。三者盖。有本云。猛火著釜下。中水踊跃。
以布覆上。众生照临。亦无睹其影者。人下。三合
法。心如水。贪爱烦恼如浊。欣厌五欲如手五指搅
动。或五尘欲境生灭于心。如五彩投中。风起波浪。
又有本云。心中向有三毒。涌沸在内。五盖覆外。终
不见道。则以三毒合火。五盖合布。道理合影。汝
下。四结劝。当舍者。有本云。若人渐解忏悔。来迎知
识。水澄秽除。清净无垢。即自见形。舍法有二。一
卷四 第 716a 页 X37-0716.png
忏。则内之因行胜也。垢秽除矣。自见道之影用。二
近则外之教缘胜也。心水净矣。自见道之形体。
爱
欲下。爱尽则心自澄清。欲尽则心自不动。垢尽则
心自开显。道欲不现其形影。亦不可得也。经云。众
生心水净。如来影现中。有本云。恶心垢尽。乃知
魂灵所从来。生死所趣向。诸佛国土道德所在耳
。从来。宿命明也。趣向。天眼明也。佛国性德。漏尽
明也。三明具时。道用彰矣。
【钞】爱盛道微者。圭山钞云。所爱之境。有顺道乖道。
如闻善净真法。流注于心得其滋润。爱之不巳。是
顺道也。爱父母伯叔兄弟亦然。若爱名利
女色等。是乖道也。今属乖违。故不见道。水有下。
水以湿为体。八功德为相。润物鉴像为用。喻道心
以知为体。恒河沙性功德为相。能生一切因果为
用。若遇障缘。用相不现矣。有本者。流通本中。二三
差别。彼有理在。亦为引證(若具文云。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浊水。
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搅之。众人共临水上。无能睹其影。爱欲交错。心中为浊。故不见道。若人渐解忏悔。来
近知识。水澄秽除。清净无垢。即自见形。又猛火著釜下。中水踊跃。以布覆上。众生照临。亦无睹其影者。心
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内。五盖覆外。终不见道。恶心垢尽。乃知魂灵所从来。生死所趣向。诸佛国土。道德所
在耳。释曰。人下。初一节。法喻。合。结也。又猛下。次一节。喻。合。结也。会通配对。如上疏列)。心如下。
经云。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疏以爱浊合浊。五欲
错兴合手彩风。圆觉疏云。爱有三种。一恶爱。谓禽
荒色荒。及名利等。二善爱。谓贪来报。行施戒等。三
法爱。谓乐著名义。及贪圣果而修行等。今是初
卷四 第 716b 页 X37-0716.png
一爱也。又有种种恩爱贪欲。或天属恩爱。如父母
等。或感事恩爱。如得惠赉等。或任运欲爱。即名利
色味。六亲自身等。或因敬成爱。如敬三宝。亲近师
长诸知识等。本因敬法。渐成情爱。请益虽足亦不
忍去。圭山钞云。恩之与爱。应成四句。一恩非爱。如
名位人。得他种种重恩。彼施恩人。亦是机心结托
不因情爱。后时穷乏远不相投。此受恩人。亦失权
势。贫苦之甚。见其人来。心生大恼。将何以报。岂有
爱耶。二爱非恩。如多欲人。遇一美女怜爱虽甚。何
有恩耶。三亦恩亦爱。如得朋友情人重恩。或得情
深女人重恩。每相聚会。难忍别离。四非恩非爱。即
是寻常外人。乃至怨家也。由有种种爱心。贪著
于欲。故造业受报。生死不断。肇论云。众生所以久
流转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则无复生死。
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槃而见道矣。五
盖者。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也。以此五事。覆盖
于心。如烟尘云雾阿修罗手。障蔽日月。不能明照
故。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
于行人故。二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三
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今
是后一知识也。
垢尽者。即弃除五盖也。
诸佛。佛也。
国土。生也。依必有正故。道德。心也。性具谓之德。缘
起谓之道。證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云在耳。实
则归无所得。安有所在哉。
△五灭暗存明。】
卷四 第 716c 页 X37-0716.png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
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疏】佛下。法也。譬下。喻也。
持炬喻修学观道。冥室喻
有漏阴处。冥喻无明烦恼。明喻觉智菩提。灭存者。
大集经云。譬如百年暗室。一灯能破。明来暗去。不
容两立。如风火水。动显静隐也。
学下。合也。小乘但
修无我观智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證我空真如。得
须陀洹果乃至灭尽患累。得罗汉果。成无生智。大
乘依于二空之智。修唯识观及六度四摄等行。渐
渐伏断二障。證二空所显真如。十地圆满。转八识
成四智菩提也。
【疏】灭存下。又正法念经云。佛告迦叶。譬如空舍。无
有户牗。经百千年。亦无人物。是室冥暗。忽有天人。
于彼舍中。然其灯明。迦叶。于意云何。如是黑暗念
言。我经百年住此。故今不去。有此事不。迦叶答言。
不也世尊。彼暗无力。灯光若生。决定须去。佛言。迦
叶。彼业烦恼亦复如是。经百千劫。住彼识中。行人
于一昼夜。正观相应。生彼慧灯。此业烦恼。定无所
有。合也者。无我唯识观道。合炬。我空二空真如。合
谛。息业灭患断障转识。合无明灭。后四果道转成
四智。合明常存。小乘下。修无我观。修道谛也。以断
贪等。證灭谛也。
无生智者。小乘智有二。一断见思
尽。得尽智。二證无生理。得无生智。所谓我生巳尽。
梵行巳立。所作巳办。不受后有也。二空者非唯无
卷四 第 717a 页 X37-0717.png
我。亦复无法也。二障者。烦恼所知也。显真如者。真
如障尽。成法性身。大涅槃也。八识四智者。转第八
识而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而成平等性智。转第
六识而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而成成所作智。唯
识云。有漏位中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
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识得此四智。
△二明
无相法门令悟真谛。】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𨤲。
失之须臾。」
【【疏】佛下。一住无相乃会。法。谓法性觉道也。而云吾
者。众生在迷。不能證知。佛得大觉。法唯佛有也。此
二字贯下四法。含众妙而有馀。故可念行言修。相
用纷然故。超言思而迥出。故无念之可念。乃至无
修可修。真体空寂故。念约理。修约果。教行可知。法
相虽多。不出此四。若忘情绝虑而体会之。道不远
人我欲仁。斯仁至矣。但众生迷自本心。道在迩而
求诸远。虽终日行而不自觉。哀哉。言下。二涉拟议
则堕。口欲辨而词丧。故云道断。心欲缘而虑忘。故
云非拘。理圆言偏。言生理丧。故云差之毫釐。经云。
凡有言说。皆成戏论。是也。法无相想。思则乱生。故
云失之须臾。经云。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是也。
【钞】贯下四者。吾何行。行道法也。实无行行。乃至吾
何修。修道法也。实无修修。修约果者。小乘二三果
卷四 第 717b 页 X37-0717.png
等。大乘十地等觉。皆属修也。不出四者。难云。何唯
无此四相。故此答曰。法相虽众。若总括之。不出教
行理果四也。
忘情绝虑。无分别智也。体会。观照也。
不远者。在自心故。仁者。自仁也。自心性中具恒沙
德。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故欲之即至。是以云近。肇
论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日
行不觉者。众生日用不离心性。由迷本心。用诸妄
想。楞严云。迷巳为物。认贼为子。则道远矣。然此远
近。犹罗刹与诸佛。只在当人一丝念之隔耳。毫𨤲
约处。须臾约时。差失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故。
△三明总相法门令悟第一义谛。】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
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疏】上而三界之天。下而四洲之地。横则十方之界。
竖则三际之世。皆有为法。终归败坏也。经云。汝当
照明诸器世界可作之法。皆从变灭。灵觉。即当人
本具灵知之心也。在有情名佛性。兼无情名法性。
复有多名。谓本心。本觉。真如。真性。法界。实际。如来
藏等。六道凡夫。迷此而起烦恼。三乘圣人。悟此而
得菩提。法尔如然。非作得故。是一切法胜义谛也。
识无常之法相不有。知灵觉之真性不无。非空非
有而性而相。双融无碍。具在一时。故是中道第一
义谛观也。三谛观中。独此为胜。如是修者。得道甚
疾。
卷四 第 717c 页 X37-0717.png
【钞】科云总相者。前之对治。则偏于有。无相则偏于
空。今则双观。成总相矣。经云。天地世界者。天则摄
于虚空。界则摄于情器。败坏者。无常有二。一败坏
无常。二念念无常。今则双通。然人觉前而不觉后。
故佛说云念非常也。前念巳故后念又新。终日相
见恒是新人。故曰交臂巳谢。岂待白首然后变乎。
亦可释作忆念之念。
问。楞严云。不闻虚空被汝隳
裂。何以故。空无形相。又云。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
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
是始终无坏灭故。准知虚空是常。何亦非常耶。答
若对世界。世界无常。虚空是常。若对真性。真性是
常。空亦无常。楞严云。由汝妄想迷理为咎。故有空
性。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汝等
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颂云。迷妄有
虚空。依空立世界。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
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则
知虚空粉碎。天何常哉。有情名佛性者。知觉乃众
生故。无情名法性者。想澄成国土故。佛法虽异。性
体同一。犹如真如法界。名义虽殊。体性无二。是故
灵觉。在六道名六道性。在三乘名三乘性。在生死
烦恼为生死烦恼性。在涅槃菩提为涅槃菩提性。
至于色心染净亦然。人不之察。苦苦争辨无情有
佛性。佛性在法性外有。起诸法执。成所知障。是则
名为迷中倍人。可
卷四 第 718a 页 X37-0718.png
怜悯者。岂不见。藏和尚疏云。法性者。明真如体普
遍之义。非直与前佛宝为体。亦乃通与一切法为
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故智
论云。在众生数中。名为佛性。在非众生数中。名为
法性。又言真如者。此明法性遍染净时。无变异义。
真者。体非伪妄。如者。性无改异。如海因风起于波
浪。波虽起尽。湿性无变。是则随缘义边名法性
佛性。不变义边。即名为真如矣。六道迷三乘悟者。
笔削记云。依觉有不觉。不觉是惑。不觉与觉。是正
敌对。转依不觉之惑。方始造业。业与觉义。犹隔一
重。故非敌对。其犹尘镜在匣。匣与镜非敌对。尘与
镜是正对。故云迷起烦恼悟得菩提也。
识无常下。
有本云。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万物形
体丰炽念非常。执心如此。得道疾矣。一日常当念
道行道。遂得性根。其福无量。释曰。前明观俗。后明
观真。真俗融通。故是中也。
△后明修世间离染之
行二。初离染自能得果。二初明离染功二。先推我
本空。】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
其如幻耳。」
【【疏】名者。地水火风。是四物名。坚湿煖动。是四物体
也。
身中四大者。是内四大。拣非外四大也。楞严云。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煖触为火。动摇为
风。
都无我者。四大相违。各各差别。未审我身属于
卷四 第 718b 页 X37-0718.png
何大。若总相属。即是四我。若总不属。即应离四别
有我身。今推我体。但由假立。非实有性。其如幻者。
圆觉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
当在何处。即如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
化。当念者。行住坐卧一切时处。常当如是念身无
我。如幻观也。
【钞】是内非外者。楞伽云。虚妄分别津润大种。成内
外水界。炎盛大种。成内外火界。飘动大种。成内外
风界。分段大种。成内外地界。今成根身之大。非
器界之大也。
相违者。地有形碍而沉滞。风无形碍
而轻举。敌体相违。水火亦互相陵夺也。未审下。原
人论云。众生五蕴。都无我主。但是形骸之色。思虑
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
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
执之为我。保此我故。即起贪等三毒。三毒击于意
识发动身口。造一切业。业成难逃。故受五道苦乐
等身。三界胜劣等处。于所受身。还
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受报。身则生老病死。死而
复生。界则成住坏空。空而复成。劫劫生生。轮回不
绝。无终无始。如汲井轮。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
不是我者。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今推寻分析。
色有地水火风之四类。心有受想行识之四种。若
皆是我。即成八我。况色中复有三百六十段骨。段
段各别。皮毛筋肉。肝心脾肾。各不相是。诸
卷四 第 718c 页 X37-0718.png
心数等。亦各不同。见不是闻。喜不是怒。既有此众
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
一身之中。多主纷乱。离此之外。复无别法。翻覆推
我。皆不可得。便悟此身心等。但是众缘。似和合相。
元非一体。似我人相。元无我人。四大和合者。宝
积经云。此身生时。与其父母四大种性一类。歌罗
逻身。若唯地大无水界者。譬如有人。握乾[麸-夫+少]灰。终
不和合。若唯水界无地界者。譬如油水无有坚实。
即便流散。若唯地水无火界者。譬如夏月阴处肉
团。无日光照即便烂坏。若唯地水火三无风界者。
则不增长。楞严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汝身现抟
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
知。相织妄成。四大各离者。圆觉云。发毛爪齿。皮
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浓血。津液涎沫。
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煖气归火。动转归
风。今者下。圆觉疏云。净名云。四大合故。假名为身。
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定知四大非我。但约和合。假
名为身。亦如幻化。无实体也。智论问。若自身无我
而计我者。他身无我。亦应计我。答。亦有人于他物
中计我。如外道坐禅。入地观时。见地即是我。水火
风空识亦如是。又如有人。见鬼擎一尸来。复有一
鬼来争。此皆缘他计为我也。由此愚夫所执实
我。但随妄情而施设矣。当念下。楞伽云。观蕴界处。
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是名人无我智。又
卷四 第 719a 页 X37-0719.png
云。应如是观。大种造色。悉皆性离。无我我所。住如
实处。成无生相。智论云。离婆多尊者。在家时。远
行。独宿空亭。见有二鬼争尸。皆言我先持来。取其
分判。即自思惟。我随说一持来。彼不得者。必当见
害。宁实语死。不诳妄终。遂如实答。小者持来。大鬼
嗔怒。被拔手足。随而食之。小鬼得尸。便取尸上手
足补之。彼鬼食竟。拭口而去。及明忧恼。常疑此事。
若是我身。眼见拔去。若是他身。何随我动。犹豫不
决。逢人便问。众僧见云。此人易度。而语之曰。汝身
本是他人遗体。非巳有也。何以疑为。因悟假合。即
成道果。人如尊者疑念若此。自能见谛成无我
矣。作观者。可不当心也欤。
△次明业不失二。初习
染即危身火宅二。初声名丧身。】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巳故矣。贪世
名常而不学道。抂功劳形。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
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疏】先法。德者名之实。名者德之标。则有实德于巳。
而其名誉自彰。如儿童之诵司马。苟无其德。但随
情欲好求声名。有意驰求。名成身丧矣。何者。贪流
俗之华名。不守道真。枉功劳形故。
譬下。次喻。栴檀
等香木喻人。随情喻遇火。求名喻烧香起烟。显著
喻人闻香烟。香木烬喻人身故。不自静守喻不学
道。危火在后喻业报流转。炮制喻枉功。薰炙喻劳
形。问。孔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恶四十五十之无闻。
卷四 第 719b 页 X37-0719.png
何云枉功劳形耶。答。此是勉人进德修业。当在少
壮之时。德建名立。如佛十号。非教如王蟒谦恭下
士。沽名吊誉者也。是故三代巳上。唯恐好名。老子
亦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观文殊
责弥勒。意可知矣。
况名实无当。贪求何为。
【钞】见童诵者。宋司马光为相。田夫野老皆号相公。
妇人孺子。知为君实。东坡云。儿童诵君实。走卒知
司马。随情欲者。但随习俗。要求华名沽买虚誉。不
以道德。名称普闻也。经云。名常者。名利虚假。道德
真常。凡愚不揣。舍本逐末。谓此声名。垂于竹帛而
无穷。勒于彝彝而不朽也。
抂功者。行术招致。诡辞
动人也。
劳形者。有动乎中。
必摇其精也。危火后者。香木虽灭于前。而炭火犹
存在后。喻如欺世盗名者。非但劳形丧命而巳。还
有身后之祸也。
问下。通妨也。如王蟒者。白乐天诗
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蟒谦恭下士时。若使当年
身便死。两人真伪有谁知。则三代巳下惟恐不好
名者。是亦勉励以善闻人。非要誉于乡党也。责弥
勒者。法华文殊颂曰。最后然灯佛。时有一弟子。心
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
名。亦行众善业。具六波罗蜜。其后当作佛。号名曰
弥勒。楞严弥勒亦云。我从灯明佛时而得出家。心
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
卷四 第 719c 页 X37-0719.png
历劫巳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
有。至然灯佛。得成无上。
名实无当者。肇论云。物
无当名之实。名无得物之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
当名。名既虚假。贪求无益也。
△二财色招苦。】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
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疏】佛下。先法。财色。五欲中二。常能诳惑一切凡愚。
令生爱著。至死不舍也。譬下。次喻。刀刃。喻三界火
宅生死世间。蜜喻财色。不足一餐。喻财不能称一
生。色不能至一时。小儿。喻凡愚。舐。喻贪爱不舍。割
舌。喻丧身亡家。坠入三途。果常此观。自能疏财远
色矣。
【钞】大论诃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求之不巳。此五
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𦦨转炽。五欲无乐。如
狗啮骨。五欲增诤。如乌竞肉。五欲害人。如践毒蛇。
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
火。世人愚惑。贪著五欲。后受三途无量苦恼。
又杂
阿含经云。佛告比丘。世间美色。在于一处。作种种
歌舞伎乐戏笑。有人语士夫言。汝当持满钵油。于
诸伎女中过。使一杀者拔刀随后。若失一滴油。即
断其命。而彼士夫。自见其后有拔刀者。常作是念。
我若落油一滴。常截我头。唯一心系念油钵。虽于
种种美色众中。徐步而过。不敢顾盻。若有沙门。一
其心念。不顾声色。真吾弟子。随顺教者。此皆诃
卷四 第 720a 页 X37-0720.png
欲避色法也。
△二离染即出尘罗汉。】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
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
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
汉。」
【【疏】佛下。先正明其过。人喻罪者。妻室喻牢狱。系缚
喻禁闭。远离喻散释。爱色喻作恶。驱驰喻役使。虎
口喻杀身。心地观云。在家逼迫如牢狱。欲求解脱
甚为难。今云甚于牢狱者。盖狱有出日。畏牢狱苦。
不随恶使。恐杀身故。妻无离意。爱著美色。随妄情
驱。甘虎口故。投下。次总出得失。爱如水。欲如泥。润
湿不升。自然从坠。故云溺也。汝爱我心。我怜汝色。
以是因缘。常在缚缠。故贪欲即为凡夫。经云。一切
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初
果不入色声。四果离欲无诤。故透此即成罗汉。经
云。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即能悟入声闻
境界。则在尘出尘。秪唯一欲关耳。圣凡得失。岂可
不知。
【钞】爱如下。楞严云。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
能生胜气。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
越。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诸爱
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想。净善想
也。情。染恶情也。想则轻清而上升。情则重浊而下
坠。汝下四句。亦楞严文。开有八句。汝爱我心。我怜
卷四 第 720b 页 X37-0720.png
汝色。我爱汝心。汝怜我色。汝爱我色。我怜汝心。我
爱汝色。汝怜我心也。经云下。长行云。卵生胎生湿
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
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
乐善。复现天人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此明四生
五道。皆以爱欲为生死因也。初果二句。义出金刚。
经云下。圆觉云。若诸众生。永舍贪欲。未断理障。但
能悟入声闻缘觉。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若事理障。巳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此明
五性三乘。皆以断欲为得道因也。则下。贪欲则在
尘为凡夫。失也。离欲则出尘为圣人。得也。知之者
可谛审矣。
△二示近染过。】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
赖有一矣。
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疏】先示色欲甚大。毗昙云。眼触色尘生爱。乃至意
触法尘生爱。是为六爱也。欲略开十。谓女色。财宝。
声名。饮食。睡眠。家宅。田园。衣服。眷属。官贵也。于诸
爱欲境中。唯有女色甚大。良以身生于欲。欲成于
女。浚恩爱海。牢生死根。无过于女色矣。是故儒有
亡家败国之训。佛有失通入狱之徵。故云无外。
赖
下。次明障碍深重。长无明。坠三途。碍菩提。障涅槃。
唯色欲一法。假有二法同在世间。则出了地网。又
八天罗。东缠西缚。何能解脱。道虽现前。亦无可为。
卷四 第 720c 页 X37-0720.png
今止一端。断犹易矣。不净等观。正为对治。思益云。
贪欲之人。以净观得脱。不以不净。
【钞】眼爱色者。眼触色时。贪爱男女形貌姿态。朱唇
皓齿。修目长眉。及诸世间玄黄红绿珍玩宝物。乃
至者。超略之词。具云。耳爱声者。耳触声时。贪爱男
女歌咏语笑及宫商弦管金石等声。鼻爱香者。鼻
触香时。贪爱男女身肉薰香。世间饮食沉麝名香。
舌爱味者。舌触味时。贪爱众生血肉。鲜美肴膳饮
食。及诸甘辛咸淡酸苦种种滋味。身爱触者。身触
触时。贪爱男女手足柔软。身分细滑。锦绣缯縠。华
冠丽服。意爱法者。意触法时。贪爱男女色貌语言
姿态仪容。及诸世间五尘法相缘念不舍。
欲略下。
就女色中。复有六种贪欲。一颜色。长短黑白等。二
形容。巧笑美目等。三威仪。进止窈窕等。四语言。低
声顺应等。五细滑。肤腠润泽等。六人相。美貌妖态
等。如大论说。
败国训者。夏以妹喜。商以姐巳
。周以褒姒。而亡其国。酒味色论云。晋文
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
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
失通者。如一角仙。因触
欲故。为淫女骑颈。遂失神通。又如五百仙人。于雪
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
入狱
者。宝莲香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
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巳。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
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不净观者。一外贪。男
卷四 第 721a 页 X37-0721.png
女身分。互相贪著。用九想观治(一峰胀。二青瘀。三坏。四血涂漫。五脓
烂。六啖。七散。八白骨。九烧)。二内外贪。于他巳身而起贪爱。用八
背舍治(一内有色相外。观色背舍。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背舍。三净背舍身作證背舍。四空处
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非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三遍一切处
贪。资生五尘等物。用八胜处治(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胜处。二内有
色相外观色多胜处。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胜处。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胜处。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
胜处。八白胜处)。又可四种想治贪欲。一显色。谓赤白等。作
青瘀想。二形色。谓长短等。作烂坏想。三妙触。自他
身分。细软光泽。作虫蛆想。四供奉。祗承适意。用死
想治。故云等也。思益下。證等字。净观。实相止观也。
观照般若。能治众病。犹如阿竭陀药。非惟不净除
贪欲也。问。世间美色。与胀烂死尸。宛然二相。何得
视同一体。答。假如夏月猝死。即便胀烂可畏。岂是
二物。则现前身。虚假不实。又如粪囊。行厕。脓血袋。
蛆虫窟。种种不净。大可厌患。观行纯熟。对境生憎。
与死尸无异矣。史载。萧察恶见妇人。近数步许。便
闻其臭。察是许玄度后身也。是故女色。坏人障道。
如截多罗树头。芽永不生。女刀截故。智种不发。如
蛇华所覆。如灰土覆火。犹如见毒树。智者应舍离。
△二离染令他得果二。初直明欲患。】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疏】人若爱欲。淫火炽然。况逆圆觉解脱境界之风
而行。法性身中母陀罗臂。岂不烧害。犹如黑夜行
险道中。虽遇逆风。贪火炬故。执持不释。必有烧手
卷四 第 721b 页 X37-0721.png
患也。古云。人呼为牡丹。佛说是花箭。射人入骨髓。
死而不知怨。是故如来色目行淫。名为欲火。菩萨
见欲。如避坑火。若能如火头金刚。遍观百骸诸煖
触气。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设入大火。火亦不能烧
矣。又何手患之有。
【钞】母陀罗。此云印。火遇风则炽。媱遇痴愈盛。现则
焚烧五脏。死则抱于铜柱。全身尚灭。况手臂耶。经
云。媱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大猛火光。于中
发动。如是故有铁床等事。
花箭者。唐玄宗自武慧
妃薨后。后宫无当意者。乃制香箭列宫女而射之。
中者即幸焉。宫中歌曰风流箭。中者人人愿。不知
香箭才发。火箭立至。香箭因也。火箭果也。因亡果
丧。则火箭不足畏。可畏者香箭而巳。又火箭径直
而害浅。人远而避之。死者万不得一。香箭隐伏而
害深。人狎而玩之。死者十有八九。人不畏香箭而
畏火箭。岂非是颠倒乎。若能如下。经云。乌刍瑟摩
白言。我多贪欲。时佛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
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
成智慧火。从是诸佛名我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
故成阿罗汉。又观音菩萨。知见旋复远离贪欲。令
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故知离欲。为出尘第
一法也。有本云。人执火炬。逆风而行。愚者不释。必
有烧手之患。贪淫恚怒愚痴之毒。处在人身。不早
以道除斯祸者。必有危殃。犹愚贪炬。自烧其手也。
卷四 第 721c 页 X37-0721.png
释曰。此本单喻贪毒。彼本通喻三毒矣。学道者。又
不可不知。
△二即境證益。】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
为。去吾不用。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
陀洹果。」
【【疏】天神。欲顶魔王天也。佛意。正觉心也。问道。灭苦
道也。解说。苦空法也。天神所以献者。一以试佛意。
二以观佛道。不知玉女。秖可诳俗。难动六通。况大
觉尊岂受魔耶。观佛三昧经云。菩萨将成道时。魔
遣三女。庄饰妖冶。来至白言。我是天女。盛美无比。
今以微身供给左右。可备洒扫。次以宝器天味上
献。恭敬礼拜。尔时菩萨。身心寂然。以白毫拟之。令
三天女。自见身内。脓囊涕唾九孔不净。八万户虫。
唼食诸藏。滓尽汁出。入眼为泪。入鼻为涕。聚口成
睡。放口成涎。筋髓诸脉悉生诸虫。细于毫末。不可
具陈。其女见此即便呕吐。从口而出。无有穷尽。由
是惊号。匍匐而去。昔有慧嵬禅师。云林修定。魔化
美女。谓云。天帝令我以备扫洒。师曰。我心如地。难
可倾动。无以革囊见试于我。女又说偈诱惑。答曰。
无羞敝恶人。说此不净语。水漂火焚之。不欲见闻
汝。魔乃赞曰。海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
坚贞。
又持世菩萨。住于静室。魔从万二千女。状如
帝释。鼓乐弦歌。语言。正士。受是天女。可备扫洒。菩
萨曰。憍尸迦。无以非法之物要我。非我所宜。时维
卷四 第 722a 页 X37-0722.png
摩言。非帝释也。魔来娆耳。即语魔言。女可与我。如
我应受。魔即惊惧。不能隐去。语诸女言。魔以汝等
与我。今汝皆当发菩提心。此有法乐。可以自娱。不
应复乐五欲乐也。何谓法乐。乐供三宝。乐离五欲。
观五阴如怨贼。观四大如毒蛇。乐六度业。乐三脱
门。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法乐。波旬告女。汝还
天宫。女言。此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还乐五欲乐
也。魔言。居士。可舍此女。维摩诘言。我巳舍矣。汝便
将去。诸女问言。我等云何止于魔宫。答言。有法门
名无尽灯。汝等当学。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
明。明终不尽。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三菩
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汝住魔宫。以是无尽灯。
令无数天子天女。发菩提心者。为报佛恩。尔时天
女。礼维摩足。随魔还宫。是则维摩诘于毗耶离城。
现大神力。令魔未发道心者。发起道心。世尊于鹿
野苑中。作师子吼。令魔未成圣果者。得成圣果。则
降魔制外。唯以断欲为善本矣。
馀如因果月藏等
说。
【钞】天下。初觉悟无惑。天下。二令成圣果。革囊众秽
者。臭皮袋中惟盛脓血。粪秽充满。流液涕唾。蛲蛔
盘聚。故一切身。皆从不净。智论明五。一种子不净
谓揽父母精血。及自业因识种。以成身分。二住处
不净。住母胎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不净流溢。污
秽充满。三自体不净。三十六物。秽物生长。譬如死
卷四 第 722b 页 X37-0722.png
狗。尽海水洗。不令香洁。四自相不净。前约内体。此
约外相。谓九孔常流诸不净物。耳出结聍。脐出泥
垢。大小便利。手足臭秽。五究竟不净。气绝命终。捐
弃冢间。[月*逄]胀臭烂。不净流溢。蛆虫蝇蚋。唼集其上。
秽气遍满。人皆掩鼻。昔有国王。耽荒五欲。比丘谏
曰。眼为眵泪窟。鼻为秽涕囊。口为涎唾器。腹是屎
尿仓。但王无慧目。为色所耽荒。贫道见之恶。出欲
入道场。慧嵬者。高僧传云。师入定时。有一恶鬼而
现其前。有身无首。令禅师惧。师慰之曰。喜汝无头
痛之患。次现无腹之鬼。复云。喜汝无五脏之忧。如
是随来随遣。竟不能惑。
因果月藏者。因果经云。如
来成道。魔王恐诸众生皈依。持箭以射。箭化成花。
复令三女供给以乱定意。三女忽然变为陋形。魔
王白言。汝若不乐人间欲乐。我舍天位及五欲具。
悉持与汝。答言。汝于先世。修少施因。今得为自在
天。此福有期。尽即下坠。非我所须。我昔曾以头目
髓脑国城妻子而用布施。求无上道。汝今不应恼
乱于我。魔王惭怖还宫。月藏经云。佛在大集会上
说法。魔王波旬。亦作神变。复无能为。即说偈曰。我
今归依佛世尊。从是终不起恶心。瞿昙心定容恕
我。我当守护佛正法。
△三十六章详明修断證果
分三。初略显能修證人。】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
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
卷四 第 722c 页 X37-0722.png
此木决定入海。
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
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疏】天下。先举喻。木喻学者。水喻法性。寻流喻顺界
外无为。两岸喻生死涅槃。人取喻人天有漏善业
乐果。鬼遮喻外道恶见天魔欲爱恶业苦报。洄流
喻回入三界作有为法。腐败喻阐提拨无二乘灭
尽。海喻萨婆若智。学下。次合法。人学道。合木在水。
精无为。合寻流行。不为情欲惑。合不为两岸人取。
不为众邪娆。合不为鬼神洄败。得道。合入海。有大
智故了众生非有。则不触生死此岸。有大悲故。不
舍众生界。则不触涅槃彼岸。有大智故。虽行四无
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有大悲故。虽观佛国如
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有大智故。虽行三界而不
坏法性。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有大悲故。虽乐
远离而不依身心尽。虽行于空而植德本。
如是智
悲并运。真俗融通。第一之道自会入矣。梵网云。如
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钞】鬼遮下。鬼喻外道。神喻天魔。
次合下。道即法性
中道。情即生死。欲即涅槃。人取通二。有下。三段。初
释两岸。华严云。此菩萨虽了众生非有。而不舍一
切众生界。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何以故。
了一切法法界无二故。净名亦云。在于生死不为
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次释人取鬼
遮。后释洄住腐败。义如维摩。如是下。总结也。
梵网
卷四 第 723a 页 X37-0723.png
下引證。具云。智者善思量。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
法。灭寿取證者。亦非下种处。欲长菩提苗。应当静
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
亦不异。不求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
萨所应作。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
出。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则法性道中。绝于有
无一异边矣。
△二广明所修断法二。先断妄五。一
摄意。】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
祸生。得阿罗汉巳。乃可信汝意。」
【【疏】先诚劝。意乃动身发语之元。色是四重十恶之
首。若不信意。身三口四一切枝叶。自不能生。若不
会色。五欲六尘一切情境。自不染著。是故离欲。先
当远色。远色先当舍意。舍意先当观心。能修九想
即除六欲渊矣。信意惑业起。会色祸患生。不其然
哉。
得下。次结显。罗汉即离欲。会色无碍。四果成无
诤。信意何伤。不言乃可与色会者。欲生于意。意尚
可信。况会色耶。楞伽云。大慧白言。众多贪欲。彼何
者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
口恶业。种未来苦。彼须陀洹。则不生起所以者何。
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初异尚断三结况四
果耶。
【钞】九想除六欲者死想破威仪言语两欲。
卷四 第 723b 页 X37-0723.png
胀坏啖想破形貌欲。血涂青瘀脓烂破色欲。骨烧
破细滑欲。九想通除所著人欲。又啖散想。除著意
人。将上九想。观所爱人。乃知言笑欢娱。尽属假合。
凉温细软。究竟归空。即我自身。后亦当尔。有何可
爱而贪著哉。九想纯熟。与定相应。破欲除意。莫此
为尚。又永明云。断想薪乾爱油。止念风。息欲火。防
制意地。恒顺真如。德山云。毫𨤲系念。三涂业因。瞥
尔情生。万劫羁锁。则知色心才动。骸骨如山。欲外
安和。但内宁静。此形湾影曲。声和响顺之理。再言
慎勿。劝诫深矣。
祸患。业苦境也。智度论云。于世间
中。五欲第一。若受馀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
心慌迷。深著自没。如人堕在深泥。难以拯济。优填
王经云。女人最为恶。难与为因缘。恩爱一缚著。牵
人入罪门。正法念处经云。天中大系缚。无过于女
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如术婆伽。欲心内发。
欲火烧身等。
不言下。通妨也。难云。上诫因时慎意
慎色。今显果位。何无色会。故此释云。意想是好色
之本。好色是意想之末。本既会妄归真。末岂有不
融耶。
缠绵女人者。经律异相云。有优婆塞。持戒精
严。因疾困甚。妇大悲苦。我何所依。子何所怙。夫闻
爱恋。大命终后。魂神即还。在妇鼻中。化作一虫。妇
哭不止。时一罗汉。往化其妇。虫从鼻出。妇将脚踏
罗汉告曰。莫杀。是卿夫婿化作此虫。妇曰。吾夫奉
经持戒。何缘作此。罗汉曰过起爱恋。今生为虫。即
卷四 第 723c 页 X37-0723.png
为说法。卿既持戒福应生天。伹坐恩爱。堕此虫中。
虫闻意解。命终生天。可见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其
心不淫。不随生死。今须陀洹。不入色声。预圣流也
宜矣。三昧乐者。即四谛观灭尽定等。
三结。谓身见
戒取疑也。楞伽云。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
△二
正想。】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
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污。想其老者
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
应当谛观彼身
何有。唯露秽恶。盛诸不净。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疏】先诫莫亲近。视听言动。当出于正。犹如伯夷拘
罗者然。视女色。非礼也。与女言。非义也。才动口眼。
淫念即生。淫念一生。诸念尽起。法华云。不应于女
人身。取生欲想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
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若下。次示观想法二。初
总。心。王也。思念。所也。心王无邪。思念自正。律云。观
心初置名念。徘徊观处名思。长阿含云。阿难问佛。
如来灭后。女人见云何。佛言。勿相见。设相见莫共
语。设与语当自检心。法华云。莫独屏处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不独入他家。若有
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上则视善语善。此则
心善。日有三善。名为吉人。吉神拥护。福禄来集。心
念一邪。例李退夫不见二神。五百仙被杀身矣。我
下。二别。先观自。浊世。五浊恶世也。所谓劫浊。见浊。
卷四 第 724a 页 X37-0724.png
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事交扰。浑浊世界。故名浊
世。今则性本渊澄。道行高洁。外则不为时势逼恼。
欲尘染著。内则不为见爱萦缠。贪恋迷惑。如彼莲
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天。华严云。于诸惑
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
如日月不住空。四分律云。比丘入聚落。不违戾他
事。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想下。次想他二。先亲
属观。梵网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礼记云。年长以倍。则父事
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昔有
患色者。问于王龙豁。先生曰。有人设帷帐一所。指
谓此中有一名娼。可就之。入视。乃汝母妹女也。一
片淫心。此时顿息否耶。对曰。息矣。则此对治观想。
岂非法门之妙哉。应下。次不净观。经律异相云。世
尊曰。虽睹女人。长大者如母。中如姊妹。少者如子
女。敬之以礼义。当内观身。自头至足皆露秽恶。无
可爱者。外如画瓶。中满不净。则知淡妆浓抹不异
眵面髼头。明眸素齿。不异鹤发鸡皮。轻脚软手。不
异毒体疮身。螓首蛾眉。不异死尸腐骨。观智一起。
邪念冰消矣。
生下。后双观。先他也。既如亲属。岂不
应度。如持世语魔女。当观五欲无常而修坚法。维
摩入诸淫舍示欲之过。若在内宫。化正宫女。息句。
次自也。既唯不净。淫念何生。老子曰。不见可欲。使
心不乱。此之谓也。
卷四 第 724b 页 X37-0724.png
【钞】伯夷者。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拘罗者。阿含云。有一异学。问薄拘罗。汝于正法中。
曾行欲事否。答云。莫作是语。我八十年来。未曾起
欲想。未曾视女人面。未曾与尼相问讯。乃至道路
中。亦不与共语。诸念起者。邪缘未凑。生痴想心。方
便勾引。生奸诈心。稍有阻碍。生瞋恨心。爱恋不巳。
生贪著心。夺人所好。生毒害心。取为巳有。生邪见
心。反恶夫等。生仇怨心。
处女。居处在家未嫁之女
也。寡女即无夫者。
律云下。善见云。念思者何。于观
处初置心。是名念。以心置观处中心。徘徊观处是
名思。譬如钟声初大如念。后微如思。如鸟翔空。初
动如念。后定如思。如蜂采花。初至如念后选择如
思。上则下。反之。视女。身恶也。共语。口恶也。邪思。
意恶也。日有三恶。名为凶人。凶神随之。祸殃来矣。
李退夫者。退夫隐居南岳求师不得。忽闻空中弹
棋。举头视之。见二神仙奕于树抄。退夫亟往致敬。
方问道间。俄有田妇出傍。不觉反顾。则二奕者巳
失所在。
五百仙者。婆沙论云。优陀延王。将诸宫人。
诣郁毒波陀山林。五欲自娱。时五百仙。以神足力。
飞过彼处。见色闻声嗅香想念。便失神通。堕彼林
中。王问之曰。汝得初禅耶。答曰。曾得而今巳失。或
有住眼识退者。或有住耳识退者。或有住鼻识退
者。或有住意识退者。王即瞋恚。有欲之人见我宫
女。非其所以。便拔利剑。断仙手足。劫浊者。梵语劫
卷四 第 724c 页 X37-0724.png
波。此云时分。四浊交凑。因之得名。悲华云。人寿减
至二万岁时。即入劫浊。见浊者。五利使为体(身见边见
戒取见取邪见也)。诸见炽盛故。烦恼者。五钝使为体断五欲而成五果
卷四 第 725a 页 X37-0725.png
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
苦为恼。众病所集。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虚伪。
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生
等。此皆度他法也。不见可欲者。可欲有二。一貌美。
二行端。玉耶经云。何者端正。除去邪态八十四垢。
定意一心。是为端正。不以颜色为端正也。今明不
见可欲亦开二义。一见一切女人。皆作不净观。如
上诸说经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
净。如漏囊盛物。二见一切女人。皆作不好观。女人
恶态。大义有八。慧人所恶。一者嫉妒。二者妄嗔。三
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压。六者悭贪。七者好饰。
八者含毒。是为八大邪态。譬喻经云。昔婆罗门。两
女端正。悬金期募。有能诃女丑者便输与金。十日
竟无有应募者。将至佛所。佛便诃言。此女皆丑。无
有一好。阿难白佛。此女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视
色。是为好眼。耳鼻及口亦尔。身不著细滑。是为好
身。手不盗他财。是为好手。今眼枳爱色。乃至身喜
细滑。手喜盗财。如此等者。皆不好也。七女经云。长
者有其七女。端正无比。国人无敢说其不好。将至
佛所。佛言。不贪世间色声香味触法为好。此女何
所好也。迦叶佛时。国王七女。不著欢娱。入尸陀林。
观见死尸各说所以。如此者好。汝女何者好也。
体既不净。行又不端。有何可爱而生欲耶。此二为
离欲定心之本。】
卷四 第 725b 页 X37-0725.png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