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 700b 页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三
清 浙水慈云灌顶沙门 续法 述
【△二明世间果三初善不可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
来恶者而自恶之。福德之气。常自在此也。」
【【疏】存心不善曰恶人。志仁无恶曰善人。
身口辱曰
挠。意来辱曰乱。有意非无心曰故。禁息。意忍也。无
瞋责。身口忍也。
依华严明。忍具八心。一忍辱心。如
司空图之耐辱。耐人之所不耐。二柔和心。如老子
柔弱胜刚强。三谐顺心。如娄师德之唾面自乾。四
悦美心。如孙登之投水嬉笑。五不瞋心。如孟子之
横逆自反。六不动心。如帝释之诃其愚痴。七不浊
卷三 第 700c 页 X37-0700.png
心。如黄宪之汪洋万顷。挠之不浊。八不报心。如陈
骞之含隐怨害。置之不报。若配此文。身加辱而忍
耐不瞋。口毁骂而美顺不责。意嫉害而柔和不报。
不动不浊。此其所以为善人也。善人若还对彼此
无智慧。
不对心清凉。骂者口热沸。故云而自恶也。
经言。彼重以恶来。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气。常在此
间。害气重殃。反在于彼。此明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故云福气常自在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
不善之家。必有馀殃。不其然乎。
【钞】初二句所对境。次二句能治心。末四句出罪福。
司空图者唐人。居中条山。作休休亭。自号耐辱居
士。柔胜刚者。德经云。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
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又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今谓他人
陵我以刚强。我则骋之以柔和也。娄师德者。唐人
有弟。出守代州。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者。拭之而
巳。师德曰。拭之是违其怒也。使自乾尔。投水笑者。
普孙登。为人绝无恚怒。人或投其水中戏之。既出
嬉笑自如。横逆自反者。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
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
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
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
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巳矣。如此。
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诃愚痴者。
卷三 第 701a 页 X37-0701.png
杂阿含云。有阿修罗。与帝释战不如。遭五系缚。将
还天宫。辄瞋骂詈。御者白帝释曰。释今为畏彼。为
力不足耶。能忍阿修罗面前而骂辱。帝曰。不以畏
故忍。亦非力不足。何有黠慧人。而与愚夫对。御者
又曰。若但行忍者。于事则有阙。愚痴者当言。畏怖
故行忍。是故当苦治。以智制愚痴。帝曰。我常观察
彼。制彼愚夫者。见愚者瞋盛。智以静默伏。非力而
为力。是彼愚痴力。愚痴违远法。于道则无有。若使
有大力。能忍于劣者。是则为上忍。无力有何忍。于
他极骂辱。大力者能忍。黄宪者。汉时人。郭林宗
曰。黄叔度汪洋若万顷之波。澄之既不清。挠之亦
不浊。未可量也。
陈骞者。晋传云。骞沉厚。有大度量。
虽加怨害恼怒。并皆含隐不报。此则含人之所不
含者也。
△二圣不可诃。】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
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
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
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疏】先引明骂佛自祸二。初默然不对。有人指六师
外道诸恶人也。守道。以理存心也。仁者爱人。慈者
怜人。施于身曰行。遍法界曰大。有本云。愚人以吾
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济之。彼以恶来。吾以善往。
释曰。四等四无量心也。故云行大仁慈。骂有二种。
一作色。二戏笑。于中或带宗亲。或但自身。复有十
卷三 第 701b 页 X37-0701.png
相。一种族。二形貌。三称名。四据齿。五家业。六品位。
七威仪。八事迹。九罪过。十善道。致骂亦二义。一爱
人者人恒爱之。则佛有弟子。而外道无眷属。故致
骂也。二下土闻道则大笑之。此乃不得绝圣绝仁
之意。是故不但背后笑毁。而且致面骂也。默者笑
其狂。悯其痴。忍其怒。治其骂也。内含四悉。默具事
理。见者适悦。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单为彼默。旧
善心生。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不对骂止。新恶除
遣。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悟入圣道。永不为恶。是
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下问答中。亦具四悉。例此
可知。问下。二举事况显。子者。虽无伏断。亦住正因。
故有外子之名字也。迎送拜揖谓之礼。以礼待人。
人受礼尚归于自。况于不受礼乎。则知受骂不受
骂。亦皆归自身矣。所以然者。盖受礼则生自福。如
育王之礼僧。不受礼则自有礼。如不轻之深敬。受
骂则自招殃。如歌利罽宾国王。不受骂则诃骂自。
如鞠多叔孙武叔。
今来骂佛。是自求祸。祸岂不随
其身者哉。故法华明获重罪。楞严示堕无间。孟子
贬为亡者。老子斥名死徒也。宜矣。
【钞】诸恶人者。法华谓诸外道梵志尼犍
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
耶陀(此云善论。亦名师破弟子。是顺世外道。计顺世情故)。逆路伽耶陀(此云恶论。
亦名弟子破师。是不顺世外道。以逆君父之论故)也。以理守心者。拣彼邪
师心游道外也。
仁慈。拣彼恶人无仁慈也。孔子曰。
卷三 第 701c 页 X37-0701.png
道二。仁与不仁而巳矣。
遍法界者。佛之同体大
慈。拣乎菩萨未遍。二乘人天。梵王大千世界。帝释
六欲四洲之仁慈也。爱人句。出孟子。具云。君子所
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
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者人恒敬之。
下士句。出老子。德经云。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得绝仁意者。老子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
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解
曰。绝圣。令还天理也。弃智。令反无为也。绝仁。令复
真心也。弃义。令归本源也。绝巧。令抱朴。素也。弃利。
令守公正也。不得其意。遂以弃绝为是。仁智为非。
而来呵佛骂祖。毁圣诋贤。此则名为迷中倍人可
怜悯者。默者下。有本云。佛默不答者。悯之。痴冥狂
愚使然。默具事理下。大通佛之默然受诸梵请。老
子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世界也。楞伽四答中(一向反诘
分别置止也)。止论以制外道。世论婆罗门默然不辞而
退。为人也。如来教令密摈恶比丘。公主说偈。密默
治王子瞋(昔有一微贱人。从此国逃彼国。讹称王子。彼国以公主妻之。多瞋难事。有一明
人。从其国来。主往说之。其人语曰。再若瞋时。当说偈云。无亲游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事。何劳复作
瞋。说巳默然瞋歇。后不复瞋。是主及馀诸人。但闻偈不知意也)。对治也。净名默住
不二。智积默然信受。第一义也。梵语悉檀。此翻遍
施。佛以四法遍施众生也。问中具四悉者。问明善
卷三 第 702a 页 X37-0702.png
恶欢喜不瞋。世界也。为说善法。生彼善心。为人也。
以今善教。破除恶骂。对治也。得悟其理。非善非恶。
第一义也。
子者下。博地凡夫。称名字子。具正因。住
自性佛性。而未有观行。故小乘七方便。大乘三贤。
称相似子。具缘因。引出性佛性。缘理伏惑故。小乘
四果辟支。大乘十圣。称真实子。具了因。至得果佛
性。断惑證真故。外子者。一凡外。外子也。未入佛家
故。二二乘。庶子也。未付家业故。三菩萨。真子也。绍
隆佛位故。今于二种三子中。皆初子义。故称子也。
育王礼僧者。阿育王经云。王见福田僧。不问大小。
悉皆礼拜。耶奢大臣。怪而谏曰。应当自重。何轻作
礼。王集群臣。不听杀生。仰敕各得一头。若牛若马
之类。唯敕耶奢。得死人头。既皆得巳。使货于市。馀
头卖尽。人头独存。王问众臣。一切物中何者为贵。
答曰。唯人最贵。王言人贵应得多价。何以不售。答
言。人生虽贵。死乃最贱。头尚可恶。况有价乎。王问。
一切人头皆贱否耶。答言皆尔。王言。今我头亦贱
耶。尔时耶奢。惧不敢对。王言。若不异者。汝何遮我
不使礼拜。汝若是我善知识者。应当劝我礼拜。使
我将来得诸天身。贤圣胜头。头有所直。何故我自
作礼。汝尚嗤笑。
不轻深敬者。法华云。常不轻菩
萨见诸四众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行菩
萨道。当得作佛。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四
众之中。有生瞋者。恶口骂詈。或以杖木瓦石而打
卷三 第 702b 页 X37-0702.png
掷之。不轻菩萨。能忍受之。其罪毕巳。六根清净。增
益寿命得无量福。渐具功德。疾成佛道。彼时四众
轻贱我故。二百亿劫。不值三宝。千劫于阿鼻狱。受
大苦恼。歌利者。此云极恶。金刚疏云。佛昔作忍
辱仙人。山中修道。王猎疲寝。妃共礼仙。王问得四
果否。皆答不得。王怒。割截身体。天怒。飞砂雨石。王
惧求忏。仙言无瞋。誓后身复如故。罽宾王者。传
灯录云。师子尊者。因罽宾国王秉剑于前云。师得
蕴空不。曰巳得。问。离生死不。曰巳离。问。既离生死。
就师乞头得不。曰。身非我有。岂况于头。王便斩之。
白乳涌高数尺。王臂自堕。鞠多者。魔王名。庄严
经论云。尸利鞠多。因设火坑并诸毒食。害佛不得。
悔过号泣。世尊告言。汝勿忧怖。即说偈言。害我我
无瞋。久舍怨亲心。右以旃檀涂。左以利刀割。于此
二人中。其心等无异。
武叔者。鲁论云。叔孙武叔
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
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自求祸者。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造也。孟子曰。
般乐怠傲。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巳求之者。诗
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
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获重罪者。法华四卷云。
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作色而骂佛。获无量重
罪。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须臾加恶言。其罪复
卷三 第 702c 页 X37-0702.png
过彼。
堕无间者。楞严八卷云。毁佛法僧。五逆十
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梵语阿鼻。此云无间。谓
受苦无间刻也。
贬为亡者。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
四海。诸候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
恶醉而强酒。强酒而欲无醉。既不可得。乐不仁
而欲无死亡。又岂可得哉。斥名死徒者。德经云。人
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
曰。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
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仁慈则用力救助)。俭故能广(节俭日用自宽
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
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
将救之。以慈卫之。
今则不仁不慈而恃强横。死
亡也可知。
【疏】犹下。次结诫止恶行善。初二句喻也。次一句合
也。后一句诫也。恶因恶果。既如形声影响。则善因
果亦尔。是故应当止恶行善。转祸为福也。
【钞】善恶能感因。如形声。祸福所报应。如影响。此感
彼应。毫发不爽。故云随无离也。而曰终者。纵经多
劫。因果亦不亡也。经中说言。有三业报。一现报业
者。现作善恶。现受苦乐。二生报业者。此生作善作
恶。来生受苦乐报。三后报业者。此生作善作恶。直
至未来无量生中。受苦乐报。若见恶人好者。此是
卷三 第 703a 页 X37-0703.png
过去生报后报善业熟故。所以有此乐果。岂关现
作恶业而得好报。若见善人苦者。此是过去生报
后报恶业熟故。现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所以有
此苦果。岂关现作善业而招恶报。中竺大士名
阇夜多。问鸠摩罗多尊者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
而常萦疾瘵。凡所谋为。皆不如意。邻家一人久为
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
辜耶。尊者答曰。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
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
响相随。毫釐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原
人论云。杀盗等心神。乘此恶业。生三途中。施戒等
心神。乘此善业。生于人天。然虽因引业。受得此身。
复由满业。故有贵贱贫富寿夭病健盛衰苦乐。若
前生敬慢为因。今感贵贱之报。乃至仁寿杀夭。施
富悭贫种种别报。不可具述。是以此身。或有无恶
自祸。无善自福。不仁而寿。不杀而夭等者。皆是前
生满业巳定。故今世不同。所作自然如然。愚者不
知前世。但据目睹。唯执自然。复有前生少者修善。
老而造恶。或少恶老善。故今世少年富贵而乐。老
大贫贱而苦。或少贫苦老富贵等。俗人不知。唯执
否泰由于时运。此皆不明三世轮回者也。则知
善恶之报。有大小迟速矣。即影响之喻。乃言其必
然。非谓其速也。影之随形。亦有远近。影远则大。影
近则小。报之迟速。亦犹是也。速则报轻。迟则报重。
卷三 第 703b 页 X37-0703.png
又或恶业多而先受恶报。善业多而先受善报。抑
或善心退转。则又因福而得祸。恶心改悔。则又因
祸而得福。虽有种种差殊。总之一定不移。故曰应
随终无离也。书云。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正此意
耳。
△三贤不可毁。】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从巳堕。
逆风飏尘。尘不至彼。还坌巳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巳。」
【【疏】初标举。神明不测谓之圣。才德出众谓之贤。又
圣者正也。舍凡性入正性故。四果十地等。贤者良
也。背恶心向良心故。三资四加等。心无悲悯。损恼
于他。名之为害。犹下。次喻明。初喻毁斥上等圣贤。
次喻逼恼同学良善。含血喷天。还污巳身。如方士
之诃责贤祖。身自疮疱。把尘扬风。反坌自体。如蔡
京之贬剥司马。自取戮辱也。杂阿含云。健骂婆罗
门。遥见世尊。作粗恶语。瞋骂诃责。把土坌佛。时有
逆风。还吹其土。反自坌身。世尊说曰。若人无瞋恨。
骂辱以加者。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巳。犹如土坌
彼。逆风还自污时婆罗门。忏过而去。贤下。后合示。
譬喻经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
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饮。田家事忙。不暇
看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鬼。敕曰。
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之。往田家语言。汝
今夜早然灯。勤三自归。可得安隐。主人如教。通晓
念佛诵戒。鬼莫能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
卷三 第 703c 页 X37-0703.png
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反杀其使鬼者。其鬼
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
志得活。法华云。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
音力。还著于本人。皆是毁贤祸巳之明證也。
【钞】又下。比證曰贤。亲證曰圣。资粮加行位名。通大
小乘。方士诃贤祖者。天授二年。曾州牧宰。迎请三
祖藏和尚讲华严。因论邪正。时有方士。在会嫉恨。
面兴愠色。口出恶言。谓三祖曰。但自讲经。何起诽
毁。祖曰。今讲经旨。无他论议。问。一切诸法。悉平等
耶。祖曰。诸法亦平等亦不平等。又问。何法平等。何
法不平等。答。诸法不出二种。一者真谛。二者俗谛。
若约真谛。无此无彼。无自无他。无净无秽。一切皆
离。故平等也。若约俗谛。有善有恶。有尊有卑。有邪
有正。岂得平等。方士词穷无对。犹瞋不解。但加骂
詈毁辱而巳。归去经宿。明朝洗面。眉发俱落。通身
疮疱。方生悔心。敬信三宝。求哀三祖。祖令持华严
经百遍。以赎前𠍴。诵至八十遍。忽感眉发重生。身
疮顿愈。又如四禅无闻比丘。谤阿罗汉身遭后有。
堕阿鼻狱。皆是唾天自污也。
蔡京者。宋徽宗时。蔡
京为相用事。排陷元祐诸臣。目曰奸党。首列司马
光。刻石殿门。又自书大碑。颁布州县。长安中无敢
议者。惟石工安民辞曰。司马相公。海内称其正直。
今谓之奸邪。我不忍刻也。官欲加罪。民泣曰。乞免
镌安民二字于石末。恐得罪后世。闻者愧之。靖康
卷三 第 704a 页 X37-0704.png
中京既正罪。安民亦得褒赠。
后合下。毁贤合唾天
飏风。祸巳合堕巳坌身。三业之中。口业实重。好言
是口。莠言是口。赞则靡德不归。犹如寒谷生春。毁
则何恶不往。宛似炎天飞雪。关系既大。招致不轻。
报恩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
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
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圣七财。口
中之舌。凿身之斧。灭身之祸。庄子曰。为不善于显
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于幽者。鬼得而诛之。则知
毁圣害贤者。必有灭巳之大祸。不可作也。
法华下。
圆通解曰。毒药交兼相咒诅。恶心仍更祷神祗。彼
来于我起侵伤。还著本人招横害。岂是等慈成过
失。自然黑业果相随。则还著者。还是自害自也。
△
三明上上果二。初道果显胜二。初奉道得大智果。】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疏】博学多闻。则涉于名言。爱道广远。则高于门境。
那知道不远人。徒增悭慢。法本离言。何劳强记。犹
如阿难徒闻。未全道。力。故云难会。
心之所至谓之
志。理之所诣谓之道。持守其志。则无如外智。体奉
其道。则无智外如。心境相契。如盖合底。体包太虚。
用周沙界。故云甚大。三乘菩提。皆在自心得矣。岂
远乎哉。
【钞】上二句。明不善学之失。执著法相曰悭。自恃其
道曰慢。本离言者。起信云。是法从本巳来。离言说
卷三 第 704b 页 X37-0704.png
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唯是一心。故名
真如。
阿难證也。楞严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
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颂曰。阿难纵强记。不
免落邪思。
守志下二句。明善学之益。
志。能也。心
也。智也。道。所也。境也。如也。三乘二句。上智契心得
佛菩提。中智契心得辟支菩提。下志契心得声闻
菩提。心赋注云。天有道以轻清。地有道以宁静。山
谷有道以盈满。草木有道以生长。鬼神有道以灵
圣。君王有道执王天下。道即灵知心也。故曰在自
心得。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岂不可
惜。若夫达磨西来。不立语言。直指人心。贤首顿教
不说法相。唯辨真性。可谓得斯意矣。
△二助道得
大福果。】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
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
火去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疏】初直明随喜福大。施道。是法施。拣非财施。助欢。
是随喜。拣非自作。见作曰睹。人通五乘。福甚大者。
大品明不可知数。法华谓无量无边。以随喜施道。
拣非随喜施财也。沙门下。次问答福报无尽。先问。
上大且约横遍法界。此尽乃对竖穷时世。故疑难
云。此福虽大亦有尽耶。佛下次答。先喻。一炬之火
本。喻初闻随喜者福。千百炬来分取。喻百千人展
转闻而随喜得福。熟食喻得定身福。禅悦食也。除
卷三 第 704c 页 X37-0704.png
冥喻得慧身福。生空慧除界内无明也。亦可熟食
喻涅槃法性身福。法喜食也。除冥喻得智身福。法
空智除界外无明也。如故。谓本有之火不减。喻不
因展转分取其福。而致初闻随喜之福有减损也。
末一句合法。转闻分取。福尚无减。况自行持。福岂
尽乎。经云。财施有尽。法施无尽。则随喜福。亦无尽
也。
【钞】法施以五教乘。施众生也。财施内则身命。外则
宝物。净名云。当为法施。何用是财施为。华严云。诸
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者。随则顺事顺理无有差
别。喜是庆巳庆人。闻微妙法。顺理有实德。顺事有
权功。庆巳有智慧。庆人有慈悲。别行疏云。由昔不
喜他善。故今随喜。为庆悦彼除嫉妒障。起平等善
。通五乘者。行愿品云。诸佛从初发心。乃至菩提。
所有善根。六趣四生声闻辟支所有功德。一切菩
萨难行苦行。我皆随喜。婆沙云。所有布施福。持戒
修禅慧。从身口意生。去来今所有。习学三乘人。具
足一乘者。无量人天福。皆随而欢喜。
大品者。彼
经随喜品中。明大千海水。一毛破为百分。滴取海
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可知数。法华者。六卷
随喜品云。如是展转至第五十人。闻经随喜功德。
尚无量无边。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
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先喻下。炬喻
随喜。火喻福报。人喻行者。分取喻转教他人作随
卷三 第 705a 页 X37-0705.png
喜福。拣上自行随喜也。冥。黑暗也。有室内室外之
别。
△二圣果显胜二。初备显饭善令得无漏。】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
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
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
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
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
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
无證之者。」
【【疏】先凡位中较田胜。非善非恶谓之凡。贫病等也。
仁慈无害谓之善。忠恕等也。归信佛律。名持五戒。
兼摄馀戒定慧人天。及小教中七方便也。饭百下。
次圣位中较田胜。初四果中较也。
饭十下。次三乘
中较也。别行钞云。辟支佛者。此云独觉。独一觉故。
亦名缘觉。从缘生觉故。饭一三世诸佛者。谓于三
世诸佛中。随饭一佛也。声闻断使。如烧木成炭。支
佛侵习。如烧炭成灰。佛则正习俱除。如灰炭俱尽。
而又说法利生。故增胜耳。饭千下。后有无乘较也。
千亿诸佛者。谓诸佛中。饭至千亿尊佛也。念心住
境修因。證果也。无念。拣凡夫善人之有念。无住。拣
持戒之有住。无修。拣三果之有修。无證。拣罗汉辟
支诸佛之有證。
前九较中。后后胜前。虽有福报。犹
住于相。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故。今则无心。不取
于相。所获福报。亦如虚空不可思量。以取舍情亡
卷三 第 705b 页 X37-0705.png
等于真空故。指要录云。佛为须达。说布施果报。谓
多施少报。少施多报。供养百千白衣。不如供养一
净行人。乃至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
人。问。施食有何功德。答。食施获五福报。一曰施命。
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辨。亦云无
尽功德。犹彼尼拘类树种如纤芥。生长高四十里。
岁下数万斛实。是故婢舍一文。得公主之贵。女施
二钱。感正后之荣。文荼举家皆福。那律多劫无贫。
德胜献[麸-夫+少]为人王。使女施潘成支佛。问。贫者将何
作施。答。优婆塞戒经云。贫者说无财施。是义不然。
何以故。贫贱之人。亦有食分。食巳洗器。弃荡涤汁。
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麸-夫+少]。施于蚁子。亦得无
量果报。天下极贫谁无尘许[麸-夫+少]耶。谁有三日食三
揣[麸-夫+少]。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
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
无一线可以施人。天下之人谁贫无身。如其有身。
见他作福身应往助。亦名行施。亦得福德。如迦
旃延教一老婢取水以施。是也。问。若施圣人得福
多者。云何经说智人行施。不简福田。答。释有多意。
明能施人有愚智之别。所施境有悲敬之殊。悲是
贫苦。敬是三宝。悲是田劣而心胜。敬是田胜而心
劣。若取心胜。施佛则不如施贫。如经说言。供养诸
佛菩萨声闻。不如施畜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
万亿。故舍利弗一饭上佛。佛回施狗。此明悲田最
卷三 第 705c 页 X37-0705.png
胜也。若据敬法重人。敬田即胜。如经说言。若施畜
生得百倍报。乃至须陀洹得无量报。罗汉辟支尚
不如佛。况馀类耶。若据平等而行施者。无问悲敬。
等心而施。得福弘广。故维摩云。分作二分。一施难
胜如来。一与城中乞人。福田无二也。
【钞】贫病等人者。田有三。一苦田。悲心悯之。贫病人
也。二德田。敬心奉之。三宝等也。三恩田。孝心事之。
父母师长等也。忠恕等者。德田中人也。皈信佛律
者。善而兼戒者也。五戒后有八戒十戒等。戒学后
有定学慧学等。近而人乘天乘。远而三资四加。今
皆超略。故云兼摄馀也。三乘者。声闻小乘。辟支中
乘。佛大乘也。
独一觉者。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
无生故。从缘生觉者。由观因缘觉真谛理故。别行
钞云。此有二种。一麟喻。二部行。谓观外物。因生觉
解。自得道果。犹如麒麟独一角故。故名麟喻。出无
佛世。以神通化物者也。若部行者。即因闻解生。悟
解无性。或观因缘而得菩提。或观老死而得菩提。
名为缘觉。唯一果向。名为有学。辟支佛果。名为无
学。有无乘者。诸佛唯有一佛乘也。无證无有一
佛乘也。楞伽云。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第一义
法门。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诸禅无量等。又云。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
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
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
卷三 第 706a 页 X37-0706.png
说诸乘。
后后胜前前者。盖人有优劣。德有大小。
位有高下。断有深浅。故饭之者。福报亦有不同耳。
少报多报者。菩萨本行经云。何谓施多报少。虽多
布施。无欢敬心。贡高自大。所施之人。信邪倒见。不
得快士。犹如耕田。下种虽多。收实甚少。何谓施少
福大。所施虽少。清净心与。而不望报。所施之人。复
得快士。佛及辟支。犹如良田。种子虽少。收实甚多。
般若经云。若恒舍无量财。而不回向菩提。愿与有
情同證一切智智。如是多行布施。摄受少福。若施
少分财物。而能回向菩提有情。如是行少布施摄
受多福。一曰下。经云。人若不食。则七日寿终。颜
色憔悴。身羸力弱。心愁体危。困不能言。若能施与。
世世获报。财富长寿。端正人喜。多力无耗。安隐无
患。人采法言。无尽德者。尊那经云。无尽功德。乃
有七种。一园林池沼。二建立精舍。三床衣卧具。四
财谷等物。五往来僧物。六病苦僧物。七饮食汤药。
尼拘类树者。譬喻经云。佛至舍卫城外乞食。有女
作礼饭著钵中。佛为咒愿。种一生百。种百生亿。得
见道谛。其夫不信佛言。卿见尼拘类树。种如纤芥。
生长高四十里。岁下数万斛子。钵饭种福亦然。夫
妇心开得初果道。公主贵者。育王一婢。偶因扫
地。得一铜钱。即施僧中。命终为育王女。右手出一
金钱而无穷尽。往问夜奢罗汉。始知前因。
正后荣
者。灵山有一贫女。于粪壤中。拾得两钱。即施众僧。
卷三 第 706b 页 X37-0706.png
当用买食。上座咒愿。女大欢喜。出到树下。黄云覆
之。时王相师。见此贫女。福堪为王夫人。更衣迎至
王所。王喜甚重。文荼者。王城有一织师。因辟支乞
食。夫妇儿媳奴仆。各减分与。后生跋提城。皆有大
福。文荼长者。入仓雨谷。妇饭随满。儿囊泻金。媳斛
分米。仆耕七垄。奴香遍涂。那律者。阿那律陀。昔于
饥世。以稗饭施辟支佛。获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
如意乐。绝无贫乏。
献[麸-夫+少]者。阿育王经云。佛入王城
乞食。德胜小儿。弄土而戏。作舍宅仓库。以土为[麸-夫+少]。
著仓库中。见佛欢喜。掬仓土[麸-夫+少]。奉上世尊。愿我当
来。盖于天地广设供养。后为育王。王阎浮提。施潘
者。普曜经云。佛入城乞食。人皆闭门。有一使女。见
佛空钵。欲以瓦器潘淀弊食供之。佛即受取。咒言
十五劫中。天人中乐。最后出家成辟支佛。取水
施者。贤愚经云。迦旃延尊者。在阿槃提国。时有一
老婢。大家走使。受苦无诉。昼夜求死。尊者语言。贫
何不卖。婢言。云何卖贫。尊者教施。婢言贫穷。尊者
与钵。教取水施授为咒愿。次与皈戒。教勤念佛。日
日当谨走便。伺大家卧竟。即于自居止处。敷坐观
佛。后命终时。生忉利天。还诣迦旃延所闻法證初
果道。问下。详在诸经要集。若以心田相对。有四
料拣。一心胜田劣。如悲悯贫病等。二田胜心劣。如
慢心饭僧等。三心田俱胜。如恭敬斋佛等。四心田
俱劣。如悭惜济贫等。
△二别显孝德令成正觉。】
卷三 第 706c 页 X37-0706.png
「佛言。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
【【疏】天通三界。地摄四居。鬼尽疫厉蛊毒。神该水火
昼夜。事者。如涂灰外道。事自在天。安荼论师。事大
梵天。围陀论师。事那罗延天。方论师。计地方。路迦
耶。计微尘。诸迦叶波。勤役四大。复有梵志尼犍子
等。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
药叉罗刹婆等。
孝者。竭力事奉。尽心供养也。二亲
父母也。不如者。天唯覆。地唯载。神能福。鬼作威。父
母于我福威覆载。无不施设。故事天地鬼神。不如
孝二亲也。心地观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母。若详说
之。有十种德。则长养恩。弥于普天。怜悯之德过于
大地。假使有人为福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
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大智师长善友。不如一念
住孝顺心。以微少物供养父母。又彼父母能生我
身修道器故。若孝养之。即为供佛。令得速成无上
菩提。拣非敬事天地鬼神但成世间有漏福也。大
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
父母于我为先觉故。心地观云。若人至心供养佛。
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
无穷。报恩经云。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令我速
成阿耨菩提。如释尊目连道纪鉴宗。故云二亲最
神也。
【钞】四居者。海居洲居山居林居也。如楞严明。鬼者
归也。魂魄归于地也。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神
卷三 第 707a 页 X37-0707.png
者申也。精气申于天也。又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
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也。
尸子曰。在天曰灵。在地
曰祗。郑玄曰。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
之鬼。长阿含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一切街巷四
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
凡有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
村。乃至依河名河。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
鬼神依止。广列三财九类。如兰盆疏。事者下。出华
严玄谈。
孝者下。有二。一世间孝。奉养甘旨。二出世
孝。教亲佛法。经云。饭罗汉辟支。不如以三尊之教
度其一世二亲。孝子经云。子之养亲。百味恣口。众
音娱耳。名衣耀体。肩荷周流。未为孝矣。若亲顽暗。
不奉三尊。子当极谏以启悟之。心崇正道。奉佛五
戒。于是二亲。处世常安。寿终生天。诸佛共会得闻
法言。长与苦别。唯此为孝耳。十种德者。一名大地。
母胎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苦而能生故。三名能
正。恒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时长养故。五名智者。
能以方便令生智慧故。六名庄严。妙衣严饰故。七
名安隐。母怀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导引故。九名
教诫。善言令离恶故。十名与业。付嘱家业故。
则长
下。经云。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悯之德广大无比。
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
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今略引也。又
彼下。释最神。谓无父母生长色身。法身慧命无所
卷三 第 707b 页 X37-0707.png
依故。事佛闻法。亦无据故。大集下。引證。如释下。举
事。谓释尊行孝成佛。目连尽孝證果。道纪至孝明
经。鉴宗笃孝悟道。杂宝藏经云。雪山有一鹦鹉。常
取好果。奉盲父母。后因田主发施愿心。即取其谷
供亲。田主见虫鸟作践生瞋。便设罗网捕得鹦鹉。
鹦鹉语言。见施心故。乃敢来取。供盲父母。又何见
捕。田主咨嗟。禽兽尚能孝养父母。岂况于人。汝从
今后应常此取。田主者舍利弗是。鹦鹉者我身是。
盲父母者净饭摩那是。由昔孝养。今得成佛。心地
观云。佛昔修行为慈母。感得相好金色身。名闻广
大遍十方。一切人天咸稽首。人与非人皆恭敬。自
缘往昔报慈恩。我升三十三天宫。三月为母说真
法。令母听问归正道。悟无生忍常不退。如是皆为
报悲恩。虽报恩深犹未足。此是如来孝亲得成
佛也。崇行录云。佛世目连事母至孝。生则养。导其
正信。死则葬。又荐其灵。心犹未安。故出家修行。欲
度母亲报乳哺恩。因此精进。得六神通成罗汉果。
心地观云。神通第一目犍连。巳断三界诸烦恼。以
神通力观慈母。见在受苦饿鬼中。目连自往报母
恩。救免慈亲所受苦。上生他化诸天众。共为游乐
处天宫。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咸报德。此
是目连孝亲成罗汉也。
齐道纪。性诚孝。劳于色养。
语人曰。母必亲供者。以福与登地菩萨等也。衣著
食饮。大小便利。躬自经理。不烦他人。习成实及馀
卷三 第 707c 页 X37-0707.png
经论。后忽豁然悟通。造金藏论七卷。于邺城东郊
讲演。道俗感化者甚众。唐鉴宗。湖州长城人。姓钱。
父晟有疾。宗割股肉馈之曰。他畜之肉。能治疾者
也。父病因愈。乃求出家。后谒盐官悟空禅师。顿彻
心源。住径山为二祖。此明纪宗孝亲得道者也。
阴
阳不测之谓神。弥勒劝孝偈云。堂上有佛二尊。懊
恼世人不识。不用金彩妆成。亦非旃檀雕刻。只今
现在爷娘。便是释迦弥勒。若能供养得他。何须别
作功德。是故尽力孝养。则世出世间善果。无不
能得。犹如天地造化。人莫能知。故曰神。妙万物而
为言者也。
上鬼神约人言。此最神约法言。
△二十
四章分别因功起行分二。初总明世出世行。】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
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离欲难。见好不
求难。有势不临难。被辱不瞋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
究难。不轻未学难。除灭我慢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
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对境不
动难。善解方便难。」
【【疏】先总标。贫下。次别列中。先世间行难。贫者无福。
穷者无慧。又贫无财产。穷无衣食。施有三。一者财。
二者法。三者无畏。贫贱施财。岂不为难。道则戒善
禅定等法。然饥寒困苦。道心易发。富贵尊荣。学道
则难。色心连持为命。物物贪生。人人怕死。故弃命
为难。然难与易。俱出于心。若心生疑。非难成难。心
卷三 第 708a 页 X37-0708.png
若无疑。是难非难。
贫者肯施。如卖薪三钱。纺绩一
缕。磨镜手指。牧羊草盖。设不信施。虽富贵亦难。如
摩诃南长者。又肯学道何拘豪贵。波琉璃王持名
见佛。祇陀太子。因酒念戒。
又顺情而背理。虽临终
而谋活。如大舜出于浚井。西伯释于羑里。若顺理
而逆情。纵杀身而不顾。如孔圣甘于夕死。初果愿
于刀亡。萨埵投身饿虎。达王割肉饥鹰。
【钞】施有下。先直释其难。然难下。次双出所以。三钱
者。杂宝藏云。昔有一卖薪人。得三文钱。舍于毗婆
尸佛钵中。回家五里。步步欢愿。时卖薪者。今汝恶
生王是。缘施三钱于佛。五里欣庆。世世尊贵。常得
五里三重钱藏。
一缕者。宝积经云。旁耆
罗私佛时。有纺线者名绩。日施一缕。满千五百。愿
成佛道摄受一切。由此福故。□五拘胝。为转轮王
作天帝释。成佛号善摄受如来。手指者。昔有长者
鸠留。不信佛法。与五百远行。饥渴甚。见一丛林。到
彼唯一树神。礼巳求食。神于手指。出诸饮食。甘美
难言。五百伴亦皆得食。问曰。何福所致。答曰。我于
迦叶佛时极贫。为磨镜业。每有沙门乞食。常以此
指。示斋主家及接众处。如是非一。寿终生此。长者
大悟。日饭八千僧。入于佛道。
草盖者。菩萨本行经
云。佛行村落间。一牧羊儿念言。暑天盛热。路无荫
凉。编草作盖。用覆佛上。捉随佛行。佛告阿难。此人
心敬。当在人天得七宝盖。竟十三劫成辟支佛。摩
卷三 第 708b 页 X37-0708.png
诃南者。杂阿含云。舍卫城长者名摩诃南。家财亿
万。以悭贪故。惜不衣食。父母妻奴不能供给。贫穷
乞儿诃责不与。无有子胤。遇患命终。家业入官。佛
言。曩施支佛一饭。不至心与。后复生悔。故今虽富。
不为享用。又为财故杀异母弟。今受福尽。入于地
狱。波璃王者。木槵子经云。波琉璃王白言。国多灾
患。使我忧劳。愿求易修要法。佛言。欲灭三障。当贯
槵子百八记数。称三宝名。二十万遍。生𦦨摩天。满
百万遍。断百八结。获无上果。王即当念。军旅不废。
后饿三日。佛即应形而告王曰。莎斗比丘。念经十
岁得成初果。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祇陀者。此
云战胜。未曾有经云。祇陀太子白言。向受五戒。酒
戒难持。畏恐得罪。今欲舍戒受十善法。佛言。饮时
有恶不耶。答曰。国中豪族。虽时时相率。赍持酒食。
共相娱乐而巳。馀外无恶。得酒念戒。恶亦止也。佛
言若如是者。终身饮酒有何患哉。大舜者。昔瞽瞍
使舜完廪。捐阶焚之。舜不就死。将两斗笠。自捍其
身而下。又使浚井。从而掩之。舜又旁凿一穴。暗地
走出。故孔子曰。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
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
暴怒也。立而不去。杀身陷父以不义。不孝孰是大
乎。西伯者。纣杀九侯。鄂侯争之。并杀鄂侯。周侯昌
开之叹息。崇侯虎以告于纣。乃囚昌于羑里。昌之
臣散宜生闳夭等。求得有莘氏之美女及馀珍宝。
卷三 第 708c 页 X37-0708.png
使嬖臣费昌以献纣。因释昌。赐以弓矢铁钺。称为
西伯。孔圣者。论语。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初果
者智度论云。一初果人。生屠杀家。父母与刀。并羊
一口。闭著屋中。语言。若不杀羊。无求见日。其儿思
惟。若一杀者。终为是业。岂以身口作此大罪。即便
以刀自殒。父母开户。见羊活儿死。彼儿殒时即生
天上。
萨埵者。金光明云。摩诃罗陀王。有太子摩诃
萨埵。出游林野。见一母虎。产生七子。饥饿欲绝。当
必啖子。念从昔来。多弃是身。曾无利益。今舍幻身
济众生命。求于法身。即投身虎前。虎食其肉。唯留
馀骨。时萨埵者今我身是。虎瞿夷是。七子舍利目
连五比丘是。
达王者。度无极经云菩萨婆达王。行
大布施。天帝试之。敕命边王作鸽。自化为鹰。鸽趣
达王足下。鹰寻后至。王割髀肉。乃至尽身称髓。令
与鸽等。鹰复本身。问曰何志。答曰。吾愿成佛。救度
彼众。帝释惊叹。以天药傅之。疮痍顿愈。乃至比干
剖心。夷齐饿死。皆是致命成仁者焉。
【疏】得下。次出世行难三。初依教起行难。教典积如
山岳。尽是甘露醍醐。八苦交煎。何能得睹。佛在世
时我沉沦。我出头时佛灭度。故佛前佛后。是名为
难。
美色。人所欲也。珍好。众贪求者。不欲不求。可谓
难矣。
富贵逼人。以直报怨。临事而惧。是常情也。今
欲无心而不瞋临。岂不难哉。
若能舍全躯而求半
偈。造佛像而受记音。夫妇一床而分寝𥧌。见妙五
卷三 第 709a 页 X37-0709.png
欲而无欢乐。临骂而佯为不闻。被射而慈悯无怨。
无心行欲。类木人之看华鸟。不意斩杀。犹伎见之
听讼狱。则此诸难。亦不难矣。
【钞】教下。先明难。
佛前后为难者。经云。八难。一者地
狱。二者饿鬼。三者畜生。四者边地。五者长寿天。六
者虽得人身癃残百疾。七者生邪见家。八者生于
佛前。或生佛后。
以直二句。出鲁论。彼具云。以直报
怨。以德报德。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此则有瞋有心
者也。要如夷齐不念旧恶。老庄恬淡无为。始名为
无瞋无心也。若能下。次不难。
半偈者。涅槃经云。佛
昔作婆罗门。雪山坐禅。求法修道。天帝往试。化为
罗刹。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求说后
半。答曰。腹饥难说。问欲何食。答曰人血。请曰。愿说
我当身施。即说偈曰。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菩萨以
偈遍书木石。即上树舍身。罗刹手接之。还复本形。
作礼而去。受记者。造像功德经云。帝释请佛。升忉
利天。度夏三月。为母说法。时优填王。渴思不见。欲
造木像。毗首羯磨天。化为匠者。操斧斫香木声。上
彻诸天。至佛会所。如来遥叹。授菩提记。则知别相
同相。不离住持三宝。报身法身。不离应现影像。是
以一见尊容。一闻经声。即为睹佛听法。当自生大
庆幸。而城东老母。与佛同生。俱在一处。共经一世。
曾不见佛。不蒙法音。以故心疑是难。未必异时亦
为难也。分寝𥧌者。佛本行经云。毕钵罗耶童子。与
卷三 第 709b 页 X37-0709.png
跋陀罗女为夫妇。同愿修行。不相染触。子若眠时。
女起经行。女若睡时。子复经行。周历十二年。同在
一室而不同寝。后女睡时。一手垂地。忽一蛇来。夫
恐螫女。擎于妇臂。安置床上。时妇责曰。今乃何故
起如是心。夫以实情告之。后投佛出家。皆得成道。
夫即摩诃迦叶。妇即紫金光比丘尼。是也。无欢乐
者。行愿钞云。佛灭百年。波吒梨城王。名阿输何(亦名
阿育。此云无忧)。因弟毗多输(此云除忧)。敬信外道。疑僧不能离
欲。假设方便。令入佛法。语大臣言。我今洗浴。汝当
将我所脱衣服天冠与弟。令登王座。谓言。王乃无
后。汝当即位。今者试之。有何不可。王出见怒。敕令
杀之。诸臣谏劝。王言。暂延七日。即以种种妓乐婇
女。供给侍卫。一切臣民。皆往问讯。更有青衣。披发
摇铃。行杀之者。执刀门立。至七日满。将诣王所。王
问弟言。作王七日。妓乐恣意。婇女问讯。汝贪爱不。
王弟答言。我于七日中。妓女歌舞声。宫殿及卧具。
名衣诸珍宝。思惟惧死故。不知如此事。以见行杀
者。执刀门外立。又闻摇铃声。死镢钉我心。不知妙
五欲。不得安隐眠。王语弟言。汝于七日中。思惟生
死畏。而无有欢乐。不起贪爱心。佛诸弟子等。日日
观生死。云何有欢乐。而起烦恼心。观身如怨家。三
有如火宅。深乐解脱法。不贪于五欲。其心如莲华。
处水而不著。弟因回心。归信三宝。后即出家。成罗
汉果。不闻者。富弼少时。常有诟詈之者。富如不闻。
卷三 第 709c 页 X37-0709.png
或以告之。富曰。恐是骂他人耳。又曰。明呼公名。答
曰。天下多有同姓名者。非骂我也。吕蒙正相参政。
正入朝堂。朝士指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伴为不
闻。同列欲请其名。正坚止曰。一知姓名。终身不忘。
不如无闻也。慈悯者。优填王正后。皈佛受戒。得须
陀洹。王听𧮂言。挽弓射后。后见不惧不怒。一心念
佛。慈悯于王。箭绕三匝。还住王前。百箭皆尔。王大
恐怖。诣佛忏悔。无心下。释触事句。无心欲者。净诸
业障经云。无垢光比丘。持钵乞食。遇淫女咒术。因
共行欲。归以自责。投佛忏罪。佛问。汝有心耶。曰。无
心也。佛云。汝既无心。云何言犯。楞严化乐天云。我
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
不意杀者。
梁武帝断重罪。则终日不怿。或谋反事觉。亦泣而
宥之。唐太宗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临刑三
覆奏。然后行刑。此是不获巳杀。非故意也。善见律
云。育王太子帝须。出家兴隆佛法。时有一臣。僻取
王意。杀诸比丘。帝须遮护。臣即置刀。往白王言。令
僧说戒。僧不顺敕。依罪斩杀。帝须禁止。王闻闷绝。
苏后责言。我令说戒。何以杀耶。王往白僧众言。不
审此事。谁获罪耶。有僧问王。有杀心不。王言。我本
以功德意遣来。无杀心也。僧曰。王若如此。王自无
罪。杀者得罪。上證自杀无意。此證教杀无意。故喻
木人看花。伎儿处斩。皆无贪瞋烦恼心也。
【疏】广下。二学道證果难。
一句难了。况欲穷通三藏。
卷三 第 710a 页 X37-0710.png
上座尚讥。岂能逊让初学。空腹高心。有恃者可知。
胜负气厚。齐物也难论。是非情浓。隐恶扬善者少。
入耳出口。道听途说者多。稍有觉悟。便言见性明
心。道理未穷。焉能该因彻果。必也如阿难之多闻。
不轻之礼敬。难陀稽首波离。帝释请问野干。受苦
辱而无诤。顺师教而遍参。女子深观。见谛得果。老
僧系念。断惑證真。是则触向成易。又何难成。
【钞】一句下。初明难。三藏。通大小乘。
讥上座者。毗婆
尸佛灭后。有一年少比丘。通达三藏。多人供养。复
有一摩诃罗老比丘。声形丑恶。年少詈言。如是音
声。不如狗吠。老比丘言。汝何毁也。我得四果。即举
右手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汝何不识。作是恶业。三
藏心惊。礼足忏悔。以呵骂上座故。五百身中。常作
狗身。
有恃者。或以多闻识达陵人。或以篇章技艺
傲物。或辨口利辞。或华门望族。或年寿。或福德。起
诸贡高。生大憍慢。慢虽多相。我慢为本。
齐物者。庄
子有齐物论。谓方生方死。无成无毁。天下莫大于
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般若云。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圆觉云。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
不轻初学。今既人我见存。自他心立。何能齐长短
而一荣枯也。入句。见善知识。彻法底源。道听途说。
德之弃也。今人不参善友。唯功口耳。故于知识无
缘。
稍有下。释见性句。道通教行理果。上豪贵道。且
卷三 第 710b 页 X37-0710.png
属教行。此见性道。属理果也。必下。次不难。
阿难不
轻可知。难陀者。普曜经云。佛弟难陀。初落发时。次
第作礼。到优波离。止而不礼。是我家仆。世尊告言。
据戒前后。不在贵贱。当思圣法。勿生憍慢。尔时难
陀。去自贡高。礼优波离。大地震动。请问者。未曾有
经云。帝释问野干曰。施贪施法有何功德。答曰。布
施饮食济一日之命。布施财宝济一世之乏。增益
系缚。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超出世间。解
曰。天帝下心于野干。则无自他高下之见识矣。如
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于狗。问曰。汝以
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答曰。佛施狗得福
多。何者。福从心生。不因田出。心为内主。田是外事。
舍利弗千万亿倍。不及佛心。佛以平等心故福胜。
舍利弗以取舍心故福微。明知胜劣由心。不在田
也。无诤者。昔一比丘。乞食至珠师门。珠师为王穿
大摩尼之珠。进去取食。有鹅见珠。映比丘衣而作
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吞之。珠师持食出来。觅珠不
知所在。语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害鹅命而不
敢告。珠师即加棒打绞缚。眼耳鼻口。尽皆出血。鹅
来饮血。鹅亦打死。比丘即说其因。殊师剖鹅得珠。
即号哭哀忏而说偈言。南无坚持戒。为鹅身受苦。
不作毁缺行。此事实难有。为畜受苦。尚不分辨。岂
于人中起两舌耶。遍参者。即善财遍参五十三员
善知识也。女子者。杂宝藏云。昔有女子。深信三宝。
卷三 第 710c 页 X37-0710.png
请僧斋供。至心求法。比丘不解。潜身归寺。然此女
人。念有为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获须
陀洹果。此證见性不难也。
老僧者。彼经又云。昔
有比丘。年老昏塞。见诸年少比丘说四果法。心生
羡慕。语言。愿以四果。见受于我。诸少嗤言须得好
食。老者大喜。即待肴膳。诸少戏弄之曰。汝在此舍
一角头坐。当与汝果。老者欢喜如教。诸少即以皮
鞠打其头上。语言。此是须陀洹果。老者闻巳系念
不散。即获初果。诸少复戏弄言。汝今虽得初果。犹
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诸少复以鞠打语言。与汝
斯陀含果。老者益加专念。即證二果。诸少复言。虽
得二果。然有往来生死之难。汝更移坐。诸少复以
鞠打。语言。与汝阿那含果。老者倍加至心。复證三
果。诸少又弄之言。虽得三果。犹于色无色界。受有
漏身。无常迁变。念念是苦。汝更移坐。诸少复以鞠
打。语言。与汝阿罗汉果。老者倍加至心。复證四果。
即大欢喜。设斋报谢。与少共论道品。诸少滞塞。老
者语言。我实巳得罗汉道果。诸少咸皆求忏戏弄
之罪。是故至心。求无不获。此證学道不难也。是
下。结成。
【疏】随下。三广化众生难。众生无边。心行无尽。云何
可度。令出生死。如沙弥退心。学人不愿故难也。眼
贪爱色。耳分别声。鼻嗅诸香。舌嗜于味。欲逆流根
至不生灭。岂易得耶。众生病根既广。如来法药亦
卷三 第 711a 页 X37-0711.png
多。感有刚柔邪正机宜。应有慈威逆顺教门。不能
一一善解。奚使人人入道。
岂如迦旃延之善教归
戒。舍利弗之巧化浣金。
力蓝不觉车声。空生不闻
鼓响。
末利假酒而救厨官。大悲用杀而活贾客。
审
尔。难亦非难矣。故知难之为语。罪在于人。人有心
愿者。入劫烧。升梵天。把虚空。掷大千。未足为难。人
无心愿者。得睹佛经尚难。况能上弘下化者乎。今
佛举言难者。正欲吾人发猛勇心。立坚固愿。能行
其难行。常人而为难得人也。
【钞】众下。先明难。
退心者。智度论云。昔有罗汉。领一
沙弥。携持衣钵。沙弥忽发大菩提心。罗汉知之。便
取衣钵。令其前行。行到前途。遇一水潭。多诸细虫。
思众生多。难可化度。便退大心。罗汉原令持衣后
行。沙弥问。答云。汝发大心。应前罗汉。既退道意乃
是凡夫。不合居我圣人之前。
不愿者。法华持品云。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作是誓言。我等亦当于它国
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
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流根者。六
根流转于六尘也。逆者。返流旋一。六用不行也。不
生灭者。如如不动也。问。此对境不动。与上触事无
心。有何义别。答。上约三业作事。不起善恶心。此约
六根缘境。不动染净念。众生二句。楞伽云。如医疗
众病。以病不同故。方药种种殊。我为诸众生。灭除
烦恼病。知其根胜劣。演说诸法门。感有二句。刚强
卷三 第 711b 页 X37-0711.png
众生以威折之。柔软众生。以慈摄之。邪见众生。以
逆而同其事。正知众生。以顺而进其道。若欲尽解。
实为难也。是故二乘。不能破所知障。大乘亦有尘
沙烦恼。岂如下。次不难。先度人不难。善教者。律中
云。迦旃延善能教化归戒。令屠者受夜戒。淫者受
昼戒。后受报时。各于昼夜见前乐相。长阿含云。有
外道执断见。谓无他世。破言。若无他世。则有今日
而无明日。一问。我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受苦。故
无他世。答。如罪人被驻。宁得归不。问。若生天。何
不归。答。如人堕厕得出。宁肯更入厕不。又天上一
日。当此百年。生彼三五日。未遑归心。设有归者。而
汝巳化。宁得知之。问。我镬煮罪人。密盖其上。伺
之不见神出。故无他世。答。汝昼眠时。傍人在边。见
汝神出不。问。我剥死人皮。脔肉碎骨。求神不得。
知无他世。答。如小儿析薪。寸寸分裂求火。宁有可
得不。问。我秤死人更重。若神去应轻。既无神去。
则无他世。答。如火与铁合。铁则轻。铁失火则重。人
生有神则轻。人死失神则重。问。我见临死人。反
转求神不得。故知无他世。答。如人反转求于贝声。
宁得声耶。外道赞伏。又世典婆罗门语五百释。
能与我论不。五百释言。出家下者。周利槃特。汝与
论胜。我与汝名。世典便屈。后时于路遇槃特伽。问
何名。答。当问义。何问名。问。汝能与我论义耶。答。我
能与梵王论。况汝盲无目乎。问。盲即无目。无目即
卷三 第 711c 页 X37-0711.png
盲。岂非烦重。周利作十八变。即云。此僧但能飞变。
更不解义。迦旃延天耳遥闻。即隐槃特。示身如彼。
从空而下。问。汝字何等。答。字男丈夫。问。男即丈夫。
丈夫即男。岂非烦重。世典答。止止。置此杂论。可论
深义。即问曰。颇不依法得涅槃耶。答。不依五阴法。
能得涅槃。问。五阴依何生。答。因爱生。问。云何
断爱。答。依八正道。即能断爱。世典闻此。远尘离
垢。巧化者。庄严论说。目连教二弟子。久无所證。问
舍利弗。舍利弗言。以何法教。答。金师之子。教不净
观。浣衣之子。教数息观。舍利弗言。错矣。锻金之子。
应教数息。浣衣之子。应教不净。日连依教。即得罗
汉。叹身子曰。我常在河边。习浣衣自净。安心于白
骨。相类易开解。不大加功力。速疾入我意。金师常
吹囊。出入息是风。以其相类故。易乐入安般。众生
所玩习。各自有胜劣。行自境界中。获得所应得。行
他境界中。如鱼堕陆地。第二转法轮。佛法之大将。
于诸声闻中。得于最上智。
力蓝下。次对境不难。泥
洹经云。大臣福罽。欢喜前礼。佛问。得何法喜。对曰。
比丘力蓝。坐于树下。时有五百车过。继次人至。问
曰。见车过不。答曰不见。又曰。还闻车声。答曰不闻。
曰卧耶。答不卧。在观道耳。因赞叹曰。车声㕳㕳。觉
而不闻。用心何专。难有乃尔。遂得法喜。佛言。我亦
如是。昔游阿沉。暴雷霹雳。连煞四牛。耕者二人。同
时怖死。我亦不闻。定觉经行。一人作礼。随我而步。
卷三 第 712a 页 X37-0712.png
吾问。何匆匆耳。答言。向者霹煞四牛二人。世尊独
不闻乎。我言不闻。曰卧耶。我曰不卧。自三昧耳。其
人亦叹。亦得法喜。
空生者。如幻三昧经云。假使以
大地为鼓。须弥为槌。于须菩提耳边打。不能令其
微念心动。何以故。入空定故。
末利下。后方便不难。
未曾有经云。波斯匿王。游猎饥甚。敕斩厨官修迦
罗。唯此一人。称王意者。时夫人末利闻之。即具
酒馔。将诸妓女。来至王所。共饮相乐。王嗔乃歇。后
即诈传王命。莫杀厨官。王至明旦。颜色憔悴。夫人
问。何患耶。王言。昨晚饥火所逼。怒杀厨官。悔恨愁
耳。夫人笑曰。其人犹在。王大欢喜。即同夫人。诣佛
忏罪。谓持五戒。犯此饮酒妄语二戒。其事云何。世
尊答言。似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过。何以故。为
利益故。大悲者。宝积经云。然灯佛时。有五百贾人。
入海采宝。内有一盗。欲杀诸人谋取其宝。时有导
师。名曰大悲。夜梦神报。盗若杀此五百菩萨。当堕
地狱。可作方便各全其命。大悲思惟。杀此一人。五
百全命。我受狱苦。彼离恶道。生哀悯巳。即以䂎矛。
剌杀恶贼。令诸商人安隐得还。时大悲者即我身
是。五百贾者。即贤劫中五百菩萨。由我行方便故。
得超亿劫生死之难。
故知下。后结示。入劫等者。法
华云。假使劫烧。担负乾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若
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为难。假使有人。
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
卷三 第 712b 页 X37-0712.png
界。远掷它国。亦未为难。又云。我灭度后。谁能护持
广说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诸佛子等。谁
能护法。当发大愿。令得久住。诸善男子。各谛
思惟。此为难事。宜发大愿。诸馀经典。数如恒
沙。虽说此等。未足为难。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
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虽有是益。亦
未为难。准知有心。难亦不难也。人无等者。法华
云。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于我
灭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此
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准知无愿。非难成
难也。上弘等者。得睹经等七难。中修自身也。广学
七难。上引佛道也。随化三难。下化众生也。自尚不
修。岂能弘化。今佛下。通妨。妨云。若尔云何独言难
耶。故今通云。若不举难。心愿不发。是以法华三唱。
惟愿弘持也。】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