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宋-金总持卷一

卷一 第 654a 页

No. 763 [No. 762]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上

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济法师
金总持等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在舍卫国祇园精舍,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有一比丘,
名曰甚深勇猛,美妙音声,善问法要,初中
后善,利益自他,能修梵行,清净圆满,敬礼合
掌,前白佛言:「世尊!如来往昔鹿野苑中,所说
法乘决定之义,是事云何?唯愿世尊!敷演分
明,开示众生,皆令悟入。」

世尊叹言:「善哉比
丘!汝如是问甚深法要,最胜利益不可思议,
汝应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我
于尔时,说四谛法,义无穷尽。所谓:五蕴、五取
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支、四圣谛法、
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禅天定、四无色定、
四三摩地、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七
觉支、八圣道、十六心念、声闻四果、如来十
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三十二
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相好。」佛言:「比丘!如
上所说,是名法乘决定之义。」

比丘复白佛言:
「世尊!云何五蕴?」

世尊答言:「所谓色蕴、受蕴、想
蕴、行蕴、识蕴。比丘!是名五蕴。」

「云何五取蕴?」


言:「所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
蕴。比丘!是名五取蕴。」

「云何十二处?」

佛言:「所
谓眼为内处、色为外处;耳为内处、声为外
处;鼻为内处、香为外处;舌为内处、味为外
卷一 第 654b 页 T17-0654.png
处;身为内处、触为外处;意为内处、法为外
处。比丘!是名十二处。」

「云何十八界?」

佛言:「所
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
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
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比丘!是名十八界。」

「云
何十二缘生支?」

佛言:「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
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尽、忧悲、
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
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
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
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尽、忧悲、苦恼灭。
比丘!是名十二缘生支。」

比丘复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无明?」

世尊答言:「所谓痴惑暗蔽,无
他明慧故。前际无智、后际无智、现在际无智;
内无智、外无智、内外无智;业无智、果无智、业
果无智;善作业无智、恶作业无智;因无智、
果无智、因果法无智;缘无智、缘生无智、缘生
法无智;无佛智、无法智、无僧智;苦无智、集无
智、灭无智、道无智;有耻无智、无耻无智、有耻
无耻无智、有耻无耻法无智,乃至爱支有
耻无耻法无智;世无智、出世无智、世出世法
无智;依止无智、非依止无智、依止非依止法
无智;有为无智、无为无智、有为无为法无智;
过去无智、现在无智、未来无智、过去现在未来
法无智。比丘!是名无明。」

「云何无明缘行?」


言:「所谓身行、语行、意行。是名无明缘行。」

「云
何身行?」

「动转所作,身为济渡,任持诸法,为依
止处。是名身行。」

「云何语行?」

「能诠能显,分别校
卷一 第 654c 页 T17-0654.png
量,诸法实性。是名语行。」

「云何意行?」

「心所爱乐、
心所思惟、心所摄受、心所依止。是名意行。」

「云
何行缘识?」

佛言:「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
识、意识。比丘!是名行缘识。」

「云何识缘名色?」

佛言:「名谓非色四蕴(受、想、行、识);色谓形质,
体即四大。是名识缘名色。」

「云何四大?」

佛言:
「所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云何四大体相差
别?」

「所谓: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湿润为性,火
以温热为性,风以轻动为性。比丘!是名四
大体相差别。」

「云何名色缘六入?」

佛言:「所谓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
处。比丘!是名名色缘六入。」

「云何六入缘触?」

佛言:「所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比
丘!是名六入缘触。」

「云何触缘受?」

佛言:「所谓:
眼触生受,谓生苦受、乐受、非苦非乐受。耳、鼻、
舌、身、意生受,亦复如是。比丘!是名触缘受。」


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受缘爱?」

佛言:「所谓:色
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云何色爱?」

「所谓:
一切有色,可爱可乐,深心恋著,无有厌离。
是名色爱。声、香、味、触、法爱,亦复如是。比丘!
是名受缘爱。」

「云何爱缘取?」

佛言:「所谓:欲取、见
取、戒禁取、我语取。比丘!是名爱缘取。」

「云何
取缘有?」

佛言:「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

「云何欲
有?」

「谓:欲界五趣及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
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是名欲有。」

「云何
色有?」

佛言:「所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
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
极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
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比丘!是
卷一 第 655a 页 T17-0655.png
名色有。」

「云何无色有?」

佛言:「所谓:空无边处、识
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是名无色
有。比丘!如是三种,是谓取缘有。」

「云何有缘
生?」

佛言:「所谓:一切众生,以爱取为缘,润生五
蕴,住世动作,随顺流转,种种差别所与及取,
皆从蕴起,身之所生,以命为本。比丘!是名有
缘生。」

「云何生缘老尽?」

佛言:「所谓:四大迁变,诸
根衰朽,身体羸弱,动辄疲苶,博识多知,智已
昧劣。一切众生,身识欲离,诸根欲灭,性境冥
昧,无所觉知。比丘!是名生缘老尽。」

比丘复白
佛言:「世尊!云何四圣谛法?」

佛言:「所谓:苦圣谛
法、集圣谛法、真圣谛法、道圣谛法。」

「云何苦圣
谛法?」

「所谓:生苦、老苦、病苦、坏苦、爱别离苦、
冤憎会苦、求不得见、五盛阴苦。比丘!是名苦
圣谛法。」

「云何苦集谛法?」

佛言:「所谓:众生爱著
世间一切有及有具,随顺贪欲。比丘!是名苦
集谛法。」

「云何苦真谛法?」

佛言:「所谓:以智慧
刀,断除爱著世间一切有及有具,随顺贪欲
永尽无馀,入胜义谛,證寂灭理。是名苦真谛
法。」

「云何苦道谛法?」

佛言:「所谓:八圣道支。正见、
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是
名苦道谛法。」

「云何二十二根?」

佛言:「所谓:眼等
五根,谓:眼、耳、鼻、舌、身。信等五根,谓:信、进、念、定、
慧。五受根,谓:苦、乐、忧、喜、舍。三无漏根,谓:未知
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及意、命、男、女。比丘!
是名二十二根。」

「云何五三摩地?」

佛言:「所谓
身支五体,可喜可乐,无毁无损,深生恋著,于
一切身,皆生爱乐。由如是心,随顺染欲,种种
爱著,不了虚幻,妄执为实。是故应当如实观
卷一 第 655b 页 T17-0655.png
察,如是五体,皆从四大缘会而生,一心思惟,
安住悟入妙三摩地,名身定智。譬如山上散
水于下,流布四方,如是散已,不见其水,地
复乾涸。时有天人,空中告言:『汝若须水,我
有天水大泉,自然涌出,洁净清凉,甚可爱乐,
济渡润益,无有穷尽。』身生定智,利益无穷,亦
复如是!」

复告比丘:「当审思惟观察筹量,此
身不实,勿应爱著。譬如优昙钵罗华、钵头摩
华、俱勿陀华、奔茶利迦华。如是青黄赤白四
种莲华,众色殊好,甚可爱乐,皆生于水而
坏于水。此身变异,虚幻不实,亦复如是!」


告比丘:「身语意业,圆满清净,获得胜解,如实
安住三摩地门,以清净心,观一切身,皆非坚
固。譬如长者及长者子,以众珍宝新净妙
衣,严饰其身,色相虽好,体非坚固;能以清净
身语意业,而为庄严,是名坚固。」

复告比丘:「如
是观察,善思念之!此身五体,有为无常,应行
住坐卧四威仪中,系念思惟,清净定智,坚
固摄受。比丘!是名五三摩地。」

比丘复白佛言:
「世尊!云何四禅定地?」

佛言:「所谓:离生喜乐地:
离诸欲染一切烦恼故。定生喜乐地:已离寻
伺降伏障染故。离喜妙乐地:安住方便作利
乐行故。舍念清净地:苦乐已离,善恶心伏,非
苦非乐,念已离故,方便修习圆满清净。比丘!
是名四禅定地。」

「云何四无色定。」

佛言:「所谓
空无边处定:一切色想俱已远离,平等持
心,如实安住故。识无边处定:内识无边,如实
安住故。无所有处定:于一切法,皆无所有故。
非想非非想处定:粗想非有,细想非无故。
卷一 第 655c 页 T17-0655.png
比丘!是名四无色定。」

尔时比丘复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为四无量心?」

佛言:「所谓:慈无
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云何名
为慈无量心?」

「谓:一切时处,慈心随顺,利益众
生,不损害他,离诸冤结,以广大心等示众
生,悯念救护犹如赤子,于冤亲所而无差别,
令断缠盖皆得解脱,如是名为慈无量心。悲
心随顺、喜心随顺、舍心随顺,亦复如是。比
丘!如是名为四无量心。

「复有四种苦乐,皆
应了知。所谓:了知众苦、了知有苦、了知众乐、
了知有乐。」

「云何名为了知众苦?谓:观一种补
特伽罗,所著者贪、所著者瞋、所著者痴。于
贪不怖,因贪故生苦忧悲随顺;于瞋不怖,因
瞋故生苦忧悲随顺;于痴不怖,因痴故生
苦忧悲随顺,皆悉了知。于出世间五种善根,
精勤修习。所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次
第获得三摩地门,名曰漏尽比丘!此则名
为了知众苦。

「云何名为了知有苦?谓:观一种
补特伽罗,少贪少瞋少痴,虽少分贪不惧
贪过,故生苦忧悲随顺;虽少分瞋不惧瞋
过,故生苦忧悲随顺;虽少分痴不惧痴过,故
生苦忧悲随顺,皆悉了知。于出世间五种
善根,精勤修习,次第获得三摩地门,名曰漏
尽比丘!此则名为了知有苦。

「云何名为了知
众乐?所谓:一种补特伽罗,皆悉了达此贪、瞋、
痴三不善根为生苦本,能永除断,于出世间
信等五种无漏善根,精勤修习,次第获得
三摩地门,名曰漏尽比丘!此则名为了知众
乐。了知有乐,精勤修习,次第获得三摩地
卷一 第 656a 页 T17-0656.png
门,亦如上说。比丘!如是四种苦乐,皆应了
知。」

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四三摩
地?」

佛言:「所谓:信解受持,如法修行,能断贪
欲故;信解受持,如法修行,通达一切诸妙法
门故;信解受持,如法修行,获得一切甚深智
见故;信解受持,如法修行,获得一切清净妙
慧故。」

「云何能断贪欲?」

佛言:「比丘!汝等应当于
显露处,或林间、或树下、或空寂处,常坐不卧,
安住禅定。应观此身,三十六物和合而成,
体非清净,虚幻不实,不应妄生爱念恋著,
如是思惟,深生厌离。比丘!如是名为能断贪
欲。」

「云何三十六物?」

佛言:「所谓外相十二:发、毛、
爪、齿、眵、泪、耵聍、涕、唾、垢汗、大小便溺。中相十
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内相十
二:脾、肾、心、肺、肝、胆、脏、胃、赤白二痰、生熟二
脏。比丘!是名三十六物。」

复告比丘:「又诸世
间,地中所生,百谷苗稼,须假耕种,亦非清
净自然而生,是故汝应于显露处,或林树下,
一心安住,如实观察,此身不净,虚假浮脆;
眼耳等处,常行垢浊,而不坚固,极可厌离。
如是安住三摩地门,信解受持,如法修行,
永断贪欲。」

「云何通达一切诸妙法门?」

佛言:「比
丘!汝等应当于显露处,或林树下、或空寂
处,常坐不卧,修习禅定,护念怜悯一切众生,
而为引导,皆令了悟。一切有为,虚幻不实,譬
如优昙钵罗华,颜色殊好,既开敷已,非能
坚固。此身非坚,亦复如是!是故汝应于显露
处,或林树下,寂静之处,安住禅定,观一切
身,有为不实,如梦如幻,方便开示,引导众
卷一 第 656b 页 T17-0656.png
生,皆令信受爱乐禅定。比丘!是名于三摩
地信解受持如法修行,通达一切诸妙法门。」

「云何获得一切甚深智见?」

佛言比丘:「安住禅
定,悟此甚深微妙法已,深心爱乐,决定坚固,
昼夜系念,精进无懈,智光遍照,无明暗蔽,永
尽无馀。譬如虚空密云暗蔽,于日中时云忽
退散得见日光,普照一切无有障碍。三摩地
门一切智光,除其烦恼无明暗蔽,亦复如是!
是故汝应善思念之,如实安住,昼夜无懈,
于一切智,坚固摄受。比丘!是名于三摩地门
信解受持如法修行,获得一切甚深智见。」

「云
何获得一切清净妙慧?」

佛言比丘:「汝等应当
于显露处,或林树下、或空寂处,常坐不卧,
正念安住三摩地门。苦受、乐受、忧受、喜受及
与舍受,皆已离故,胜定熏修,圆满清净,则
为安住四三摩地,悉能了知四种信解,摄受
通达作大导师。若摄受者、若通达者,则为
安住善平等地,观察度量,一切智智,如是如
是!」

复告比丘:「汝应于显露处,或林树下、或空
寂处,苦已离故、乐已离故、忧已离故、喜已
离故、舍已离故,胜定解脱,圆满清净,如
实安住四三摩地。比丘!是名于三摩地门信
解受持如法修行,获得一切清净妙慧。比丘!
如是名为四三摩地。」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上
卷一 第 656c 页 T17-065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