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1a 页 WYG0203-089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经疑贯通卷一 元 王充耘 撰
大学一书言明明德新民经曰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一是皆以脩身为本先儒谓正心以上皆所以
脩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尔然考之传文
意既诚矣犹不能无欲动情胜之失心既正矣犹
不能无五者之偏身既脩家既齐国既治又不能
无务财用任小人之害何欤
卷一 第 1b 页 WYG0203-0892d.png
以脩身治人对言则脩身以上皆所以脩己齐家以下
皆所以治人未有治人不本乎脩己者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凡有国家天下者一切皆以脩身为本然身之所
以脩由于诚意正心身既脩然后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故经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
国治天下平者亦曰意既诚矣然后可以正其心心既
正矣然后可以脩其身此身既脩然后可以渐而推之
以及国家天下初非谓意诚则心不待存养而自正心
卷一 第 2a 页 WYG0203-0893a.png
正则身不待检束而自脩身脩则家不待教而自齐国
不待治而自治天下不待平而自平也使脩其一其馀
不必用力焉则一格物而脩己治人之事毕矣又何待
节目之详有八耶
大学曰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曰脩身而后天下
平又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后天下平中庸言
笃恭而后天下平天下平一也其致之之功不同
何欤
卷一 第 2b 页 WYG0203-0893b.png
语其序则始于治国论其本则在于脩身论其道则在
于爱亲敬长语其要则笃恭足以尽之盖君子脩己以
敬脩己以安人安百姓脩己以敬所谓笃恭也安人安
百姓所谓天下平也
大学齐家治国章言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
而后非诸人与夫子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攻
其恶无攻人之恶同否
大学为治人者言之故不能不求诸人而非诸人夫子
卷一 第 3a 页 WYG0203-0893c.png
为脩己者言则宁不薄责于人无攻人之恶然大学亦
言有诸己而后求无诸己而后非则亦未尝不以自治
为急也
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论语之博文约礼孟
子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中庸言月日善诚身其旨同
欤
圣贤之学惟致知存养二者兼致其力而已盖物理有
所未明则存养之功固无所施践履有所不力则所明
卷一 第 3b 页 WYG0203-0893d.png
又非己有故圣贤设教于知行不可以偏废焉论语之
博文约礼即大学之格致诚正中庸之明善诚身即孟
子之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也
大学齐家一章以孝弟慈为脩身立教之本下文
引康诰如保赤子以慈爱之义而不及乎孝弟何
欤
自事君事长使众言之则三者不可偏废引书以明慈
爱之义则举一足以见其馀
卷一 第 4a 页 WYG0203-0894a.png
大学释明明德章引书曰顾諟天之明命新民章
引诗曰其命维新平天下章引诗曰峻命不易书
曰惟命不于常明德新民皆以命言之何欤
释明德而引天命盖得天之赋予以为德也于新民而
言天命盖受天命以有天下也一以天理言一以天眷
言其言天命则同其所指则不无少异也
大学末言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又言善则得
之不善则失之末言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卷一 第 4b 页 WYG0203-0894b.png
骄泰以失之章内三言得失所指固不同矣先儒
乃谓之语益加切何欤
首言得众得国失众失国而未尝言何谓而得何谓而失
也次言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已切于前矣而未尝言
何者为善何者为不善也末言忠信以得骄泰以失则
所谓善不善者岂不昭然而可见哉谓之语益加切信
矣
大学九章言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慈者
卷一 第 5a 页 WYG0203-0894c.png
所以使众而终之曰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
者未之有也十章犹言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
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而继之曰是以君子
有絜矩之道其旨果有异欤
国家天下虽有大小之不同其治之之道则一而已故
孝弟慈所以脩于身而教于家者也而施之国与天下
亦同此道焉上章终之以恕是以责人之恕言后章继
之以絜矩之道是以爱人之恕言
卷一 第 5b 页 WYG0203-0894d.png
大学诚意一章两言慎独中庸首末两章亦两言
慎独一主诚而言一主隐微而言其旨同欤程子
于论语子在川上章言其要只在慎独仲弓问仁
章言慎独便是守之之法洒扫应对章言君子只
在慎独程子之言于二书本旨将奚取欤
圣贤之言慎独虽各有为而言然其欲学者致谨于閒
居独处之地则一也是故大学于诚意章两言慎独而
中庸首末二章亦于慎独而言之皆以致其丁宁之意
卷一 第 6a 页 WYG0203-0895a.png
耳盖閒居为不善则意不可得而诚于隐微处而纵恣
焉则体道之工亦为间断人欲肆而天理灭矣道之在
天地间如川流之运乎昼夜何常有毫发之间学者能
脩身慎行勉强于人之所见而不免纵弛怠惰于人之
所不见则与天地不相似矣故其要只在慎独为仁者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执事之敬如此私意
固无所容矣然使其居处而不恭恪焉则天理安能以
常存故曰唯谨独便是守之之法惟其于閒居独处而
卷一 第 6b 页 WYG0203-0895b.png
恭谨焉故其出门使民之时自不至于懈怠也洒扫应
对事之粗而小人之所昜忽者也脩身治平事之大人
之所致意者也然事有小大而理无精粗于小者而不
加谨焉则大者亦有时而亏废矣故君子只在慎独要
不可以为近且小而忽之也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则可矣抑
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曰君子之道焉可诬
卷一 第 7a 页 WYG0203-0895c.png
也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有始
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所谓本末始终先后同欤异
欤
本末始终先后其名义无不同而大学论语所指则异
物有本末指明德新民事有终始指知止能得而谓本
始在所当先末终在所当后子游以洒扫应对为末以
穷理尽性正心诚意为本而所谓先后所谓始卒不出
此二者而已矣此其所以有不同
卷一 第 7b 页 WYG0203-0895d.png
大学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
而其事有不终者也与孟子曰未有仁而遗其亲
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之旨同否
孟子所言固本诸大学然大学以好仁属之君而好义
属之臣民故以下好义为上好仁之效孟子以仁义望
梁惠王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故言仁义各有其效
此为小不同耳然孟子之言亦大学之馀意也
大学曰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孟子言自得之
卷一 第 8a 页 WYG0203-0896a.png
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或先言得而后言安
或先言安而后言得其言不同何欤
大学之知止与孟子之自得为对能得与孟子之左右
逢其原为对故大学之知止而后至于能安即孟子自
得而后居安也孟子居安而后取之左右逢其原即大
学之安而后能虑以至于能得也其言若先后而不相
对值而其意则未始不同
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先儒何以
卷一 第 8b 页 WYG0203-0896b.png
曰但立诚意以格之
以大学之序言之则先格物致知然后能诚意盖用意
有不实者皆由所知有未透彻故也先知后行理固如
此然以用工言之凡有动作未有不关于心者意固心
之所发也使格物而用意不专一则卤莽灭裂岂能反
覆究极使事物之精粗表里无所不到乎此欲格物者
所以亦必立诚意以格之而后可也
大学三章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
卷一 第 9a 页 WYG0203-0896c.png
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仁敬
孝慈信五者为人当俱有之缺一不可为君臣父
子国人所指何为只指于斯耶
此因言文王缉熙敬止而历数其行事以实之言文王
兼备此五者之德可见其所止无非至善而非谓人各
止于一事也文王之为君也发政先穷民可见其止于
仁其为人臣也三分天下有二而能服事殷可见其止
于敬其为世子也朝于王季日三可见其止于孝百龄
卷一 第 9b 页 WYG0203-0896d.png
而以其三与子推此可见其止于慈故此五者皆所以
释敬止之目而赞文王非泛言人当如此也
大学言物有本末固以本末相对为言矣章末言
一是皆以脩身为本而不及末何欤四章释本末
又专言听讼无讼末章又专以德才言之又何欤
大学首章言本末以明德新民对言明德为本新民为
末所以结上文也章末一是皆以脩身为本脩身以上
皆所以明德也举脩身为本则所谓末者不言可知矣
卷一 第 10a 页 WYG0203-0897a.png
四章以听讼释本末依旧是以明德为本盖必已德既
明自有以大畏民志讼不待听而自无则治其本而末
自举矣末章以德为本依旧指明德言但所谓末则以
财用对言耳
大学言明德新民固以内外相对为言矣至言明
明德于天下又若指新民言之引汤盘日新之铭
又若指明明德言之何欤且经言明德而传释之
以明命经言新民而传释之以其命维新又何欤
卷一 第 10b 页 WYG0203-0897b.png
大学纲领有三总而言之不过明德新民二者而已又
总其要则明德足以该之盖明明德固所以脩己至于
新民亦不过使人各明其明德而已是新民亦明德也
故不曰平天下而曰明明德于天下引盘铭以释新民
盖自新者新民之首也释明德而先之以明命所以推
此德之原释新民而终之以其命维新所以著新民之
效
大学经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言本乱末治不言
卷一 第 11a 页 WYG0203-0897c.png
终始至平天下之传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其旨
同欤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承上文而总
结两段故以本末始终并言章末承上文备列八条目
而总结之故以身为本而在所当脩家为要而在所当
厚盖脩身为明明德之终而齐家乃脩身之首也故于
八者之中摘取二者而以本末厚薄反复论之其不及
于终始宜矣德者本也德即所谓明德但以与理财对
卷一 第 11b 页 WYG0203-0897d.png
言则德又为本而财为末耳大抵其言本末虽各有所
指然其为本则一而已
大学条目有八以脩身为明明德之终而中庸九
经以脩身为首论语克己复礼之目有四而中庸
止言非礼勿动者何欤
大学论语正言之故语其详中庸后出故摘其要
大学致知工夫在诚意正心之先中庸尊德性道
问学一节朱子又以致知居存心之后何言之不
卷一 第 12a 页 WYG0203-0898a.png
同欤
以知行分先后则格物致知在先而诚意正心之功在
后以大小分先后则先存心尽乎道体之大然后致知
以尽乎道体之细
卷一 第 12b 页 WYG0203-0898b.png
四书经疑贯通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