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受名或云佛乘约果标号悲以下化智以上求六
度法门谓布施等总超三界三乘之境即出分段变
易生死菩提涅槃即指佛果以为彼岸对乎生死此
岸为名菩提翻觉超过三乘故云无上涅槃云圆寂
拣异小乘故云大也舶者埤仓云大船也长二十丈
载六七百人是也。
二别判今经是人天乘摄者此约当机禀造受盖而
论经云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
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
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又云是时目连母即于是日
得脱一劫饿鬼之苦又云愿使
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
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此则流通分答请中二教发愿
之文)此上所引三段经文中间即是当时所为初后乃
被一切未来始终益相尽于此矣在小乘藏中者智
升目录列此经在大乘藏中疏主亦即暗弹彼误自
古目录列此经在小乘藏故问圭峰禅师康居法裔
何不承用五教判摄耶答此经所崇在乎孝行拔苦报
亲享于福乐但觉业苦不明断證约乘明摄理固当
然问阐扬圣教宜从增胜五乘之内摄属人天足显
此经最居其劣云何激劝当机禀行耶答古德有云
以浅为深虚其功故必须称实然一经胜益虽但齐
人天而孝行之功莫斯为最故如来诫诸道俗皆可
遵行其孰闻诸人天而不信受耶又复前明田种固
巳显胜今辨摄属且免虚功若此释经特由善巧垂
诸末学以为良轨耳历观诸师申明此段虽石壁旧
记稍符于本疏然而引文示义尤未详悉
其馀不足观之矣如广演證义孝衡记曰法非大小
随机以判随所对机有兼有正判入五乘今依正义
不依于兼佛为目连而说此经兼化馀人声闻乘性
正是当机不被独觉经会无故于五乘中声闻乘摄大
小乘中小乘所摄非菩萨乘经中不显法空义故然
下文云佛说经时大菩萨众皆欢喜者闻盂兰盆利
益之相助赞小机故生欢喜也愚详彼说但
据闻教不论受益若谓此经正被声闻属小乘者小
乘声闻断證安在又谓非菩萨乘经中不显法空义
者经中何处显我空耶违经背疏固难闻命芝园律
师广有破立先叙彼破后叙彼立(彼师破立既有多段余亦逐节试为
评之)今初彼云圭峰判释依贤首宗所立小乘有二一
者人天二者二乘此经犹非小乘但摄属小乘耳今
应问曰如此判经为从何义若谓目连母
脱苦生天而云人天者且目连母亦止生天那得兼
人又上所明人天两乘行果全别如何一混而云人
天既云摄教须定所归毕竟此经为归何摄评曰人
天之语本出经文良由所救之有重轻是则受益不
无优劣或且翻三涂生于人道或自在化生入天华
光以其人天皆有漏故经疏所以合而示之上所引
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今以为孝
者以日用三牲非不尽养但骄乱争故不能修巳以
顺父母也第二句须忌即供为恶不谏故是顺也而
非爱其亲故非孝也孝经云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
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第
三句有隐故孝无犯故顺檀弓云事亲有隐而无犯
(有隐谓不称扬其过无犯谓不犯颜而谏)左右就养无方(左右扶持之方犹常也子则然
无常人)服勤至死致丧三年(勤即劳辱之事致谓戚容称其服也凡此以恩为制)
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
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
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心丧谓戚
容如文而无服也凡此以思义之间为制)三谏而随者礼云子之事亲也
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顺色即论语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包注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观志等
文亦论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
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第四句水葬世传昆子不孝多
违于父父令弃水意使葬土而子特顺之葬在昆明
地中反是不顺二对设供四句中第一句事出孝德
传董黯会稽人少孤养母承颜致乐虽贫而充邻有
恶人令母常忧虽富而悴因相问之邻人遂怒候黯
不在入击其母母告黯黯恨之至母终葬讫即杀邻
人将头就坟以献之曰娘知此昔在侍养今养终雠
讫自投官声罪会赦免之王祥母嗜鱼严凝冰冻祥
二意一即指上延促故云不定二谓四洲昼夜不同
故云不定谓北洲夜半南洲日午东洲日没西洲日
出等如来说经被于上界诸方流通若说四时等即
诸方不遍故不别说如西竺以正月十六日为岁首
则延之在后此方以正月朔日为岁首则促之于前
又此分四时则延(春夏秋冬)彼分六时故促(正月十六日去渐热时三
月十六去盛热时五月十六去雨时七月十六去茂时九月十六去渐寒时十一月十六去盛寒时)又彼
俗中或分四时佛教但分三时(正月十六去热时五月十六去尔时九月
十六去寒时)又彼则日夜分为八时(昼四夜四于一一时各有四分如西域记)
此则子丑等分十二既随界土制时不定故今但言
一时而巳。
二释妨二初牒妨。
二答释二初注述他解有说等者前既正解但云一
时疏主又复先用他说出其经家不必指定时之所
以释彼妨难谓若指定其时则展转招难恐有难云
佛有报化故说有远近机有利钝故时有长短据长
为言则于短为妨约短为语则于长为妨既展转有
妨所以经家不用指定但云一时夫如是则报化远
近利钝长短美在其中矣芝园律师妄谓注中标示
他解但未尽理故云招难示今删去故云不用反斥
摭华失于文意而强作此展转难词然兹有说盖指
慈恩斯文乃出上生经疏彼宗教法京国盛行惜夫
芝园犹未尝见。
二正示今释十六国名出长阿含一央伽二摩摱三
二委释二初分全中初明分报二初引经左为上故
父在左右为下故母在右摭华云西土之礼以东向
为尊则左北右南北方是阴故母居左南方是阳故
父居右遂谓左父右母是传写之讹然偏行大地岂
专东向耶此盖经家特举劳苦以彰难报未必担也
次故知下举事如向巳引次明全报下经虽云现世
七世今言欲度必具多生故云全也。
二彰恩重二初举况二初明不报况逆事若夫不报
巳是罪人加之逆恶何可云喻。
二举馀恩况父母华严经云多遭横死是顺现报不
能尽寿夭[子*昜]而死故名为横相海经说是阿鼻因即
顺生报。
二引成二初引儒诗注第十三者示其卷次令知所
出幽王谥法曰动静乱常曰幽栖遏不达曰幽不得
终养者以其二亲病亡之时在于役所不及见也诗
有六章四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第一
章四句蓼蓼长大貌莪即草名似其蒿也匪非
也伊是也莪巳蓼蓼视之反谓之蒿喻在忧思心不
精别其物哀哀等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巳
之苦也第二章四句(疏中不引)蓼蓼者莪匪莪伊蔚(蔚音尉尔
雅云蒿[薮-娄+((即-ㄗ)-日+口)]注云青蒿谓有子者蔚牡[薮-娄+((即-ㄗ)-日+口)]注云即无子者[薮-娄+((即-ㄗ)-日+口)]去刃反)哀哀父母生我劳
瘁第三章八句上四句云瓶之罄矣
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
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等即下四句
谓孝子之心怙恃父母依依然以为不可斯须无也
怙赖恃负也出则思之而忧旋入门不见如入无所
至衔含也恤忧也靡无也第四章八句父生
我者本其气也鞠养也拊拍也畜谓藏畜长谓长大
音谓覆音顾谓旋观复反覆也腹怀抱也我欲报父
母是德昊天乎我心无极第五章四句南山烈烈(民人
苦役观南山烈烈然言其高峻而难至也)飘风发发(发发疾貌言寒且疾)民莫不谷
我独何害第六章
四句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
不卒以摭华中误其章次今具引之
固无惑矣。
二引释典二初引三藏疏系犹系也。
二引恩重经二初正引经文二初引前段二初引文
中初叙恩深和和弄声谓学语也疏主撮略大要而
引委具如彼故于还段注曰云云说文云云者云也
言之在口如云润物文下尚有如云之义次计论下
叹难报后至于下并后段经文皆彰爱重两乳流出
者如宋书朱循之守滑壹为虏所围累日粮尽外援
不至遂陷没初母闻循之被围常悲忧一旦乳汁惊
出母号恸告家人以我年老非复有乳今如此儿必
没矣后问至循之果此日城陷斯盖天性感召事实
然也注反如等者即曾参在外慈母齧指念之参即
心痛然彼是母感于子例今子感于母故曰反如又
宗镜录五十四云周畅躬耕在田母欲其归遂齧指
彻示无挂碍故名天眼通次由證下转释亦即通妨
谓有问云既是天眼何故经中云道眼耶故此通云
由證道等或可拣非业报生得故云證得次释世间
后总示文皆可见。
四得见所在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通示经宗施劳犹用功也鬼道是
三涂中一鬼畏也自多怖畏复令人畏涂道也按四
解脱经地狱名火涂道(日夜烧然)饿鬼名刀涂道(折草为刀更相
杀害)畜生名血涂道(杀戮屠剥)。
二别释文义二初略示果相此中具有三果二业行
相难明今当委示初释三果二初释名异类而熟故
名异熟以因通善恶(善恶有记造成因种)果唯无记故(至果成熟报法
非记因果性别故云异类)有云异处而熟故名异熟者若于人中
造业馀趣受生则可尔如人中造业还于人中受生
岂是异处而熟耶有云异时而熟故云异熟如今生
造业来生受者此又与等流相滥是故虽有三说初
义为正与因同类故曰等流更甚于因故言增上二
辨体异熟有二一真异熟即第八识最初结生展转
相续至舍寿时亦最在后为总报主故名真异熟(此即
大乘下通大小)二异熟生之异熟谓从真异熟中种子生现
即今无记报得色心故名异熟生之异熟此但前六
一分即三性中异熟无记除善不善及三无记(无记有四
一异熟无记二威仪无记三工巧无记四变化无记谓后三也)然今所说是异熟果
理应具兼真生之二旧师指为真异熟者盖约推本
而为言耳等流增上并依生之异熟而分异也上三
种果并通六趣不唯在鬼二明二业三初释名中初
正释名引业者谓有胜力牵引趣生故满业者谓无
胜力引生诸趣但于总报之上别别庄严圆满故此
引满业亦名总别因唯有二果则有三增上无因即
上二业馀势所成次示通局谓引业有力亦兼为满
满业无力但能为满不能为引若约助引其义则通
二辨体凡善不善业皆有三品三位明之一约境善
则于劣不杀为上谓蚊蚋等于胜不杀为下谓父母
等馀者为中不善反此二约心若善不善但猛利心
作为上泛尔心作为下馀者为中三约时若善不善
但三时无悔为上二时无悔为中一时无悔为下此
善不善皆取上品为引业中下皆满业三示相谓人
天等有差别者大约而论善中三归五戒引生人道
八戒十善四禅四定引生六天及上二界强胜多疑
者引生修罗不善中瞋心造十恶业引生地狱食心
引生饿鬼痴心引生畜生引业所感名总报满业所
感名别报由此交络有其四句一总善别不善(人受贫穷
疾病等)二别善总不善(畜有肥好庄严等)三总别俱善(人受富贵等)
四总别俱不善俱舍颂曰一业引一生多业
能圆满是也今目连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
立即当第四句悭食业者正出目连母之本因因中
悭食未必令他唯皮与骨连持而住今受此报乃为
增上问此二种业何识所造答通大小乘并第六识
郑氏笺云求千仓以处之万车以载之如指诸掌者
掌中之物指以示之言其易见也。
二依章正解五初定胜时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三初释十方众僧中初通释二初翻释
名义僧伽正翻云众复云和合乃约义用非对翻也
二人同心文出周易系辞明同人卦彼云君子之道
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谓人心同则裁断成
决如刃之利金性坚刚而能断之喻利之甚)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二释经文中初正释二初释七世异儒宗谓孝至高
祖为上代祖宗次释厄难通存没没通过现存局现
在次七世下重示准上所说归佛巳来则通远世经
且举七后故三下引證天地父母也惮方言云恶也
三设胜供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约义正释中初释供物三物通指
四尘中初正释挺烛孤山作锭韵集云有足
曰锭无足曰镫即灯属耳应法师经音破挺字之讹
次亦可下别指西域有以香油涂身故亦属身摄则
是兼触尘疏释香者鼻所嗅也正属香尘油以照燎
等用是眼所见者正属色尘孤山不观此中亦字故
于前序遂致乖疏上来等者示缺声尘今时有以歌
呗等供则五尘备矣二别释尽世享于克诚文出尚
书太甲曰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谓不常受享唯能诚信者则享其祀
也)馨于明德如前所引三指斥著盆中疏家指彼译
人讹错文初牒示如何下斥非应云下改正愚详经
意著盆中语既连上文尽世甘美盖是重示具饭百
味等著盆中谓虽通众物正在盆供恐其轻略特举
嘱之如上疏指尽世甘美亦属味尘何错之有今疏
为遮疑彼床等非是著盆中物从其易晓故复加改
正耳后供养下示供行以上饭食等为能供十方众
僧为所供则供养二字正属行也。
二准经斥非中初示经意以受用物即饭食等次不
心下斥滥行按唐书高宗则天本纪中说当时官中
尽好为盆供以至用金宝华朵䌽帛为栏架等极于
奢侈时杨烟等作诗赋以讥刺之(杨烟乃高宗时王杨卢骆四才子中
一也)烟作盂兰盆赋云铜铁铅锡璆琳琅玕映以甘泉
之玉树冠以承露之金盘迄至玄宗德宗等皆为此
会王臣士庶无不崇之当时疏主贵其如法杜彼议
谤岁岁可以不辍行之故云不必彫镂等也后故三
下引文證意云三藏但令以受用物四事八珍虔诚
供养彫镂金玉等将奚为。
四赞胜由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约义总释二初点示初后当此之
日即其时也其德汪洋即威仪也左传云有威而可
畏有仪而可象汪洋水深广貌楚词曰临渊兮汪洋
二辨释中间二初约五种各对中初标次谓处下释
注各有其文者谓山间禅定具清净戒也声闻缘觉
是实行小乘故云为实为小十地菩萨乃权现比丘
故云为权为大。
二约人法相对三学是法三乘约人三人虽殊同遵
三学虽曰同遵大小自异十地大人即欢喜等。
二按文别释二初释皆同一心中初总释次谓受下
别示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名惭愧心殷勤郑重性离
憍慢名殷重心此自行也悯覆众生拔苦与乐名慈
悲心念答施主与诸福利名报恩心愿拔施主父母
等苦名救济心此利他也疏明受供则通凡夫经举
三乘且从胜说。
二释钵和罗饭中初释义准经音义据自誓经云钵
和兰亦即梵音轻重小异翻自恣食颇符今意次经
题下会题后此一下示意。
五获胜益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总分。
二别释二初释蒙悲离苦四初释此等自恣僧五对
所说即三乘等。
二释现世父母中初正释次非谓下遮滥后三藏下
斥非准孝衡记引三藏解问云何现在言出三涂答
验因知果故此不应理故云异释。
三释六亲眷属准唐玄宗注孝经云六亲父母夫妇
兄弟与今疏同注中或云未详何典应劭注汉书以
奉六亲谓父母兄弟妻子六皆言亲者苍颉篇云亲
爱也释名云亲[打-丁+亲]也言相隐[打-丁+亲]也眷顾也属续也谓
恩相连续姻戚者尔雅云婿之父母曰姻白虎通云
妇人因夫而成曰姻广雅云戚近也诗云戚戚兄弟
传曰相亲也表即母族里即父族。
四释出苦解脱文有二释前义为正后义是兼故云
亦可据文在前约义兼后。
二释蒙慈得乐妙华光明即指上界庄严之相非唯
此二故云略指。
二教众僧受供仪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总分。
二别释二初释前半咒愿经文影略以显其所愿事
苦以为正宗施及一切传芳万古以为流通故自目
连复白巳下属流通分。
二随释三初申请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点示经文设盆巳后方复申请非
是当时一席之事然于诸经多有此例毕钵罗窟乃
是阿难结集之所在王舍城灵鹫山中。
二申明请意中初正示次如颖下引况注云云者左
传云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生共
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姜氏
与叔段谋篡庄公公闻师兵伐之叔段出奔共(共国名因
号共叔段)遂寘姜氏于城颖(寘置也城颖即郑地)而誓之曰不及黄
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考叔为颖国封人
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
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
之中其乐也融融姜氏出而赋大隧之外
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颖考
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然考叔止及于
一人尊者广被于群有虽非伦匹且欲通文也。
二赞请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总释经文潜通谓机投于佛密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