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经疏新记-唐-宗密卷二

卷二 第 467c 页

盂兰盆经疏新记卷下


【【疏】四正解经文于中复二。

【疏】初释题目。】

「佛说盂兰盆经」

【【疏】述曰此经总有三译一晋武帝时刹法师翻云
盂兰盆经二惠帝时法矩法师译云灌腊经应以
文云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烛等故三
旧本别录又有一师翻云报恩经约所行之行而
立名故今所释者即初译也。

【记】初译晋武即西晋第四帝刹法师具云竺昙摩
罗刹竺字是姓下翻法护言翻云者谓翻经置题
次译惠帝武帝子即第五帝法矩字误合作炬(准开
元录亦法护翻疏中应误)具云般泥洹后灌腊经灌谓浴佛腊
即夏满经明佛灭后二时供养之法故以为名经
云佛泥洹后四辈弟子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灌
腊等是也(疏作汲灌挺烛解者失校本经)藏录又云古录皆谓重
译云与兰盆经同本异译者误也今寻文殊异故
为单译则知今疏犹循古耳(孤山循疏释灌字而言腊者以七月十六
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岁首则以七月十五为岁除者非以七月十六方始入腊八月十六是岁首十五
为岁除耳学者宜知)三中旧本别录即古藏录开元录云附
卷二 第 468a 页 X21-0468.png
东晋录是也又失译主故但云一师准经具云报
恩奉盆经上文通列今下别指。

【疏】义净三藏云倾自我口畅之彼心以教合机故
称佛说。

【记】以教对上倾我口合机对上畅彼心。

【疏】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
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

【记】倒悬者状其极苦也孟子云当今之时万乘之
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孟子之时诸国多行虐政民受困苦
故如倒悬)今用彼语以译此名盆是华言未见梵语且
依疏释馀广如前。

【疏】斯由尊者之亲魂沉闇道载饥且渴命似倒悬
纵圣子之威灵无以极其涂炭佛令盆罗百味式
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即从此义
以制经名。

【记】载则也且兼也涂炭喻其苦迫如泥涂火炭尚
书云有夏昏德(夏桀为君不明)民坠涂炭(言苦民也)窘穷也。

【疏】经者正名为线义曰契经线能贯华经能持纬
谓所诠之义似纬似华能诠之文能持能贯今顺
此方典诘是以目之为经借义助名仍加契字。

【记】初依西土翻释西天风俗以线贯华带于顶上
经即纵经能持横纬今下次取此方俗典则训法
训常法则尊卑共遵常乃古今不易。

【疏】此释扶佛地论二义中贯穿之义(如上释)杂心论
卷二 第 468b 页 X21-0468.png
五义中结鬘之义也(馀四者涌泉出生绳墨显示)

【记】佛地论贯摄二义贯义同此或可线同贯义经
同摄义杂心结鬘即同贯华注涌泉取无尽义出
生取生善义绳墨取楷定义显示取明了义。

【疏】次解本文分三第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

【记】初分三分以下示本缘弥天即东晋道安法师
襄阳习凿齿初访安云四海习凿齿安对曰弥天
释道安因是人以弥天为称安始以三分判经后
佛地论至果分三分与彼暗合故云冥符。

【疏】初序分中诸经多有二序一證信序谓如是之
法我从佛闻标记说处分明大众同闻非谬以为
證据令物信受经无丰约非信不阶由是经初必
须證信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生信故二发起序
发明生起正宗之法如净名宝盖法华毫光之类。

【记】初总标一下别释初證信序丰约犹广略阶犹
入也智论问曰何以不直说般若而说住王舍城
答如疏引方即是处人即是众论中略标三种馀
三亦然发起中净名因五百长者献五百宝盖如
来合之为一法华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
八千世界等。

【疏】然證信亦云通序诸经皆同故亦云经后序佛
说法时未有故发起亦云别序诸经各别故亦云
经前序佛先自发起方说正宗故。
卷二 第 468c 页 X21-0468.png

【记】通别前后名义可解。

【疏】初證信者。】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疏】述曰则佛临灭度阿难请佛令置此言也所问
四事佛一一答谓一令依四念处住(谓观身不净受是苦心无
常法无我)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
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人等。

【记】初文阿难问四事一问依何修道二问以谁为
师三问恶性比丘以何摈治四问一切经首当安
何语疏引佛答注中四法破众生四倒由诸众生
谓身为净以苦为乐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故以四
法反而破之一观身不净(头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名身智慧明见内身
五种不净一种子二受生三住处四举体五究竟也)二观受是苦(六触生六受六受生
三受对违顺中庸生苦乐舍智慧明达三受皆苦)
三观心无常(六识能生诸识分别
攀缘谓之为心智慧了知心从缘生刹那不住念念生灭)
四观法无我(想行二阴及馀
一切世出世法智慧达通诸法无我我所毕竟不可得即得我空)是中四智为念
见正破倒即是其处初观色阴二观受阴三观识
阴四观想行二阴及馀诸法此乃一切大小圣贤
卷二 第 469a 页 X21-0469.png
入道初门佛令依住当自留心。

【疏】诸经多具六种成就文或阙略义必具之谓一
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
必须具六故云成就今经阙于列众也。

【记】初文二初通列六种通名成就者由假彼六缘
成此一经故今下别点。

【疏】又闻成就为初异馀经者各是译人之意谓或
云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或云我于佛边闻如是法
皆是指法之辞也。

【记】初示异谓下出译人意皆下会同指法之辞法
即所集之经。

【疏】又无我者意彰圣人皆證无我馀经有者即阿
难自指五蕴假者不同情计之我亦无过也。

【记】初释今无之意馀下次通馀有所以五蕴假者
智论云凡夫三种我(见慢名字)学人二种(思惑未尽犹有慢我)
学一种(但有名字)阿难结集时巳證无学但有名字故
上文云皆證无我(孤山云阿难学人能伏慢我云證无我者非)

【疏】闻谓耳根发识听彼外声。

【记】根境识三和合成闻缺一不成智论云耳根不
(根也)声在可闻处(境也)作心欲闻即闻也(作心即识)

【疏】次云如是者信成就也夫信者言是事如是不
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信顺之辞。

【记】初标示夫下释相故下引證肇公即秦时僧肇
法师注净名经释如是文。
卷二 第 469b 页 X21-0469.png

【疏】一时者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名一时拣异馀
时谓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
但云一诸方时分延促不定故言一也。

【记】初通示一切经文不问广略但取说经始终究
竟皆名一时拣馀时者非说他经之时谓下别释
有二初约说经不一释次约方土不定释西竺或
有国土一年三时十二月十六去为春分四月十
六去为夏分八月十六去为冬分或立四时更加
秋分如光明中三月是夏等同此土也相传或立
六时(两月一时)正月十六去渐热时三月十六去盛热
时五月十六去雨时七月十六去茂时九月十六
去渐寒时十一月十六去盛寒时又每一日或立
十二时或十八时春秋二分昼夜各九时夏至昼
十二时夜六时冬至反之或三十须臾等故云延
促不定也。

【疏】然诸经皆不指定时而必指定处者(有说展转招难故不用之)

【记】举处徵时欲申教意注中标示他解但未尽理
故云招难示今删去故云不用(孤山强作展转难词甚失文意然彼
文巳亡不须忆度)。

【疏】今详其意以处则不过十六国中游化住止之
处而有其数易为标指时则年月春秋寒热昼夜
寅卯须臾等时变易迅速积数无量不可说录难
为标指故也。

【记】初示处定十六国出长阿含一央伽二摩竭提
卷二 第 469c 页 X21-0469.png
三迦尸四拘萨罗五跋祗六末罗七支提八跋沙
九尼楼十盘阇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
罗十四乾陀罗十五剑浮沙十六阿盘提游化是
国土住止即伽蓝时下次明时不定寒热即冬夏。

【疏】佛者梵云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
者觉有三义一自觉我空拣异凡夫二觉佗法空
拣异二乘三觉满俱空合于本觉名究竟觉或名
大觉妙觉拣异菩萨。

【记】初翻名谓下释义真妄真即所證涅槃妄即所
除惑业性相者谓了性如实了相如幻此之四字
须约大小教门以释不可笼通凡夫都不觉二乘
不觉法空菩萨未能究竟故并为所拣觉满非菩
萨俱空非二乘众生本性名本觉从迷获悟名始
觉万行熏修究竟果满即合本觉言究竟对菩萨
大则对二乘妙则对三乘。

【疏】在舍卫等者处成就也真谛记云住处有二一
境界处(游历之境)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为统出家
之众初即舍卫后即祇园又婆沙论云举舍衡令
远人知(国是总也)举祇园令近人知(园是别也)

【记】初文真谛记中初引示境界是国土依止即寺
舍婆沙令远人知拣他国故令近人知拣别寺故。

【疏】舍卫此云闻物谓具足欲尘财宝之物多闻解
脱之人远闻诸国故也义净三藏译金刚经云名
称大城。
卷二 第 470a 页 X21-0470.png

【记】初翻名次引證闻物言本国之美名称谓他国
所称。

【疏】祇树等者即祇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
买之园。

【疏】祇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也生时王与外
国战胜因以为名给孤独者是臣之号本名须达
多此云善施谓给孤(孤者少而无父也)给独(独者老而无子也)
是善施又常行施故名善施乡人美之号给孤独。

【记】列名为二初太子名波斯匿此翻和悦次长者
名翻释可解。

【疏】然园是须达所买树是祇陀所施园总树别先
合标园今以礼别尊卑故树先园后。

【记】约总别则宜先园后树据君臣则先树后园礼
别尊卑语出曲礼。

【疏】西国呼寺为僧伽蓝此云众园以佛教东流初
至中国止鸿胪寺宾异域僧僧既渐多散置别馆
存其本号皆曰寺焉。

【记】初示西土以下次示此方寺即国家司存之名
鸿胪寺本礼四夷远国之舍腾兰初至即止其中
因以为名。

【疏】其买园施树者涅槃经说须达长者为儿娉妇
诣王舍城因见佛发心请入舍卫说法佛令舍利
弗随归先拣住处拣得祇陀太子之园长者问买
太子戏云侧布黄金满即卖之长者便欲交付太
卷二 第 470b 页 X21-0470.png
子云是戏言共请断事之人被断令依先语长者
载金侧布唯馀一隅太子见其不惜财宝知佛殊
胜遂施所馀之地置立门屋施园中树以为林荫
二人共成精舍请佛居之故云祇树等也。

【记】初买园缘初须达虔请娉娶也此时佛在王舍
城往彼因见佛下二遣人择处长下三布金买园
共请断事者彼方俗法令依先语太子君上理无
戏言故太子见其下次施树缘二人下总结可知。

【疏】阙众成就者但文略也如无常经等然有其时
必具徒众故经末云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记】初示文略无常经亦名三启经亦不列众馀应
更有故云等也然下明义具师资说听故名一时
则知有时其必有众仍引末文可验前略。

【疏】二发起者此经既以孝顺拔苦为宗故托救母
之缘而为发起文分为六第一知道巳證第二知
恩欲酬第三攀慕遍寻第四得见所在第五恸哭
往救第六恶习现前。

【记】初叙意二分文。

【疏】今初。】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疏】述曰此人姓大目犍连唐言釆菽氏彼国上古
有仙常食菉豆尊者是彼种族故也名尼拘律陀
即树名也尊者二亲因祭此树神而生尊者故名
此也是王舍城中辅相之子时人贵其种所以称
卷二 第 470c 页 X21-0470.png
其氏也。

【记】若据姓氏本无大字以同名者多故加标简馀
处或加摩诃者即翻大也尼拘律陀此翻杨柳。

【疏】始得六通者。

【疏】始即是初初得圣道便度二亲者本因亲而修
道故也道虽无异本愿各殊故诸圣者不必皆尔。

【记】初示目连本因道下明诸圣各异道无异者断
證同故本愿殊者发心不一故。

【疏】六通者一神境通知證神境故亦名如意通身
如其意欲往即到故二天眼通三天耳通谓能见
能闻若近若远障内障外色声等故四宿命通能
知宿世本生本事故五佗心通谓于定散漏无漏
心一切能知故六漏尽通谓身中漏尽而能知故
六皆无壅故总名通。

【记】神境亦名如意此摄二种一能转变自身佗身
世间所有随心自在即神境也于深禅中发智證
得故云智證二能飞行速到山障无碍即如意也
天眼天耳谓于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
眼耳根中即能见闻六道众生及一切世间形色
音声近远对声障内外对色宿命者谓于定中发
智能知自佗过去一世二世百千万世乃至八万
大劫宿命(即本生也)及所行之事(即本事也)佗心者谓定中
发智能知六道众生心种种缘念事即定散等定
散摄三界漏无漏总世出世漏尽者谓于定中发
卷二 第 471a 页 X21-0471.png
无漏真智断尽三界漏结即身中漏尽也六皆圣
人修得前五亦通业报得。

【疏】第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疏】述曰度谓度脱然报恩两字但是通标虚位度
脱正是其报乳谓母乳哺是嚼哺(乳哺如齐食是恩之实事度脱
如扶轮是报之实事)。

【记】初释上句然下报恩二字未见定实故云通标
虚位欲显度字是的指报恩之实耳乳下次释。

下句注中举事类显如前巳引。

【疏】然父母有远近恩有轻重报有分全。

【记】通标可解。

【疏】远者七世乃至多世近者即生此身。

【记】初文且一往粗分若以七世展转相望乃至多
世一一皆有远近。

【疏】七世者外教所宗人以形质为本传体相续以
父母巳上为七世故偏尊于父佛教所宗人以灵
识为本四大形质为灵识所依世世生生皆是父
母生养此身巳去乃至七生所生父母为七世寄
托之处唯在母胎生来乳哺怀抱亦皆是母故偏
重母是以经中但云乳哺之恩也。

【记】初儒教尚形不知灵识故父祖为七世不知三
世故次明佛教反上二义寻文可知。

【疏】乃至多世者于中偏取归依佛巳来所生身之
卷二 第 471b 页 X21-0471.png
父母以能生我修道之器故诸佛成道之时多生
父母皆相会遇闻法获益。

【记】未归三宝虽有劬劳未为至重故取归佛以为
分齐若准梵网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则其多世通
于无始也。

【疏】恩轻重者此生父母最重馀渐轻也。

【记】前生巳上转转相远七世至于多世展转相望
故云渐轻。

【疏】报有分全者侍养一生为分度脱多生为全。

【记】侍养一生通二教度脱多生局佛教。

【疏】经云左肩担父右肩担母遍行大地亦不能报
恩故知此生所报设同孟宗董黯董永之类亦为
分也今经云欲度者明其全也若总不报便是不
孝罪人况加逆事。

【记】初明分报俗以左为上故父在左右为下故母
在右(有云写讹西土以东为尊左北右南北方是阴故母左南方是阳故父右然遍行大地岂专东
向耶依经为正)此盖经家特举劳苦以彰难报未必担也
孟宗等事并如前引今下次明全报。

【疏】且汎论一切人恩华严经云不知恩者多遭横
死观佛相海经云是阿鼻因诸恩尚然况于父母
之恩无可校量。

【记】华严示现报观佛相海明生报横死谓不能尽
寿夭殇而死。

【疏】故诗云(第十三周幽王好征伐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耳)蓼蓼者莪匪
卷二 第 471c 页 X21-0471.png
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乃至无父何怙无母
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
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
罔极。

【记】注第十三卷(幽王又是第十三主)诗有六章四章章四句
(前二章后二章)二章章八句(中间二章)第一章四句(如疏引)蓼蓼
长大貌莪字书云草名似斜蒿匪非也伊是也莪
巳长大视之反谓之蒿喻在忧思心不精别其物
哀哀者恨不得终养报其生巳之苦第二章四句
(疏中不引)蓼蓼者莪匪莪伊蔚(蔚音尉尔雅云蒿[薮-娄+((即-ㄗ)-日+口)]注云青蒿谓有子者蔚牡
[薮-娄+((即-ㄗ)-日+口)]注云即无子者[薮-娄+((即-ㄗ)-日+口)]去刃反)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瘁病也)第三章
八句(疏引后四句故云乃至)瓶之罄矣维垒之耻(瓶小而尽垒大而盈
故为垒耻刺王不使贫富圴也)鲜民之生不知死之久矣(鲜寡也生不如
死恨之深矣)即接疏中无父下四句怙恃并依赖也出
门则思而忧故云衔恤(衔含恤忧)入门未见则心无所
诣故云靡至(靡无)第四章八句(如疏备引)父生我者本其
气也鞠养也拊拍也畜藏也长谓长大育谓覆育
顾回视也复反覆也腹怀抱也之犹是也罔无也
卷二 第 472a 页 X21-0472.png
第五章四句南山烈烈(民人苦役视南山烈烈然言其高峻难至也)
风发发(发发疾貌言寒且疾飘音瓢疾风也)民莫不谷(谷养也言他皆得养其亲)
我独何害(我独何故睹此寒苦之寒害音曷)第六章四句南山律
律(同上烈烈)飘风弗弗(同上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卒终也言
我独不得终养父母)旧记误云前四章章四句后二章章八
句故具引正之想无惑矣。

【疏】故三藏云父母义高天地恩深巨海是以系仰
顾腹之恩思答劬劳之德。

【记】系犹系也顾腹见前诗中。

【疏】父母恩重云父母怀抱和和弄声含笑未语饥
时须食非母不哺渴时须饮非母不乳(云云)十指甲
中食子不净(云云)计论母恩昊天罔极呜呼慈母云
何可报(云云)至于行来东西邻里井灶碓磨不时还
家母忽心惊两乳流出即知我儿家中忆我即便
还家(反如啮指心痛)

【记】从初至不净叙恩深和和学语之声指甲受秽
食之不恶计下叹难报至于下乃至后段莫复过
是来并彰爱重此叙寒贱之家为人佣作故云井
灶等不时谓不及时注中即曾子出外人传曾参
杀人母啮指念之参即心痛此即母感于子经中
子感于母复云反如。

【疏】问详此经文浅朴偏诫贫贱之流何也答君子
自孝故偏诫小人又君子有箪瓢之贫何妨碓磨
等事偏叙艰勤之语始彰鞠养之劳耳。
卷二 第 472b 页 X21-0472.png

【记】问词浅朴二字宜乎删之由是佛言深所不便
答中初约小人答又下次通君子答君子小人约
行分异不取贫富簟瓢即颜子论语云子曰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以竹盛饭用瓢贮水)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人不能堪其忧而回自乐)贤哉回也。

【疏】又云其儿遥见母来或在阑车摇头弄脑或复
曳腹随行呜呼向母母为其子曲身下就长舒两
手靡拂尘土鸣和其口开怀出乳用以与之母见
儿欢儿见母喜二情相交恩爱慈重莫复过是(云云)
既至长大朋友相随梳头摩发欲得好衣覆盖其
身弊衣故破父母自著新好绵帛先与其子至于行
来官私急疾倾心南北逐子东西横簪头上既与
索妇得佗女子父母转疏私房屋室共妻语乐父
母年高气力衰老终朝至暮不来借问或复父孤
母寡独守空房犹如客人寄止佗舍常无恩爱或
无襦被寒冻苦辛厄难遭之太甚年老色衰多铙
蚤虱夙夜不卧长吟叹息何罪宿𠍴生此不孝之
子或时呼唤瞋目惊怒妇儿骂言低头含笑(乃至云云)
帝释梵王诸天人民一切众会闻经欢喜发菩提
心号哭动地泪下如雨。

【记】即接上文曳腹俗谓匍匐鸣和即口相接至于
等者谓行往出外忽有公私急疾之事既与下明
悖逆父孤无妻母寡无夫或无襦被下传文脱误
正本云单寒苦辛饥羸之甚夙早也帝释下示听
卷二 第 472c 页 X21-0472.png
众得益文中发菩提心可例今经非人天明矣。

【疏】评曰细思其事诚哉是言或有母不如此儿不
如彼者百中之一也良由众生无始无明迷真执
妄既根本颠倒故枝末一一皆然祸哉凡愚云何
可度。

【记】初叹事实母不爱子儿不悖逆百中之一言其
少也良下推所以妄起无端故云无始懵然不觉
故曰无明不达自心常住寂灭故曰迷真反认四
大六情为巳身心计我我所故云执妄上二句明
惑故云根本从惑起业故云枝末且约上经于亲
反疏于疏却亲等非唯背亲一切颠倒故云一一
皆然末后二句伤其痴暗教所不被。

【疏】三攀慕遍寻。】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疏】述曰观求生处是天眼通由證道而得故云道
眼也。

【记】或可显示修得简非业报故加道字。

【疏】世间有二谓三界是器世间六道是有情世间。

【记】亦名无情有情二种世间。

【疏】然尊者丧亲之日犹是凡夫不知父母生于何
道今成圣果力可追求故以天眼上下观视于三
界处寻六道身得通便观故云即也。

【记】可解。

【疏】四得见所在。】
卷二 第 473a 页 X21-0473.png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疏】述曰本观世间俱寻父母父生乐处不假施劳
既非经宗故此不述母生鬼道巳属三涂复在饿
中是鬼之极苦拔济苦者唯盂兰盆发起正宗意
在斯也。

【记】施劳犹用功也。

【疏】生饿鬼中是异热果酬引业故不见饮食是等
流果酬满业故是悭食之业也皮骨连立是增上
果。

【记】所明三果二业理趣深微故当委示义门分三
初释名异类而熟故名异熟以因通善恶(善恶有记造成
因种)果唯无记故(至果成熟报法〔非〕因果性别故云异类或约异趣或云异时记今并
不取)等流者与因同类故增上者更甚于因故二明
体者异熟有二一真异熟即第八识最初结生展
转相续至舍寿时亦最在后为总报主名真异熟
(此局大教下通大小)二异熟生之异熟谓从真异熟中种子
发现今即今无记报得色心名生之异热今此具
兼二种不可偏判等流增上并依生之异熟而分
异耳(上三种果并通六趣不唯在鬼)三明因中又三初云二业名
引业谓有胜力牵引趣生满业谓于总报之上庄
严圆满因唯有二果则有三增上无因即上二业
馀势所成二辨二业体凡善恶业皆有三品三位
明之一约境于劣不杀为上如蚊蚁等于胜不杀
为下如父母等馀者为中(不善反之)二约心猛利心作
卷二 第 473b 页 X21-0473.png
为上泛尔心作为下馀则为中善恶业皆尔三
约时若善若恶但三时无悔为上二时无悔为中
一时无悔为下今并取上品为引业下皆满业三
明二义相大约三归五戒生人八戒十善四禅四
定生欲色无色天强胜多疑者生修罗嗔心造十
恶业引生地狱贪心造者生饿鬼愚痴心造生畜
生引业所感名总报满业所感名别报由此互作
四句一总善别不善(人受贫穷疾病)二别善总不善(畜有肥好庄严
等)三总别俱善(人道受富贵等)四俱不善(畜类有盲跛等)俱舍云
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是也(今目连母当第四句)问此二
种业何识所造答通大小乘并第六识造以强胜
故前五识亦能造满不能造引以力微故第七识
但与前六为染污第八止能含藏巳成业种并不
能造(七八二识小教不谈)文中三果二业分对可知是悭食
业者即青提缘也皮骨连立言其枯瘁唯皮连骨
而住耳。

【疏】准正理论中说鬼本住在于此下五百由旬纵
广亦尔有琰魔罗界(一云此瞻部四边直下等)从此展转散趣
馀方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积月积年寿五百
岁。

【记】此下即指南州琰魔罗亦云阎罗具云阎魔罗
社此翻双王兄及妹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治
女事故曰双王或云苦乐并受故云双也(狱报是苦居尊
故乐)馀方山林树庙等注中示异不同上论限数量
卷二 第 473c 页 X21-0473.png
故日月岁数且据一相不必一定。

【疏】然鬼有三种一无财鬼亦无福德不得食故二
少财鬼少得净妙饮食故三多财鬼多得净妙饮
食故。

【记】财即饮食净妙食者虽是秽物饿鬼难得自谓
净妙。

【疏】此三种中复各有三。

【疏】初无财三者一炬口鬼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由
前生烧坏村栅焚炙贤良以此求财堕于地狱从
地狱出堕此鬼中故正法念经云若人贪嫉枉夺
人财破人城郭杀害抄掠得财奉王大臣转增凶
慕堕炽然饿鬼中二针咽鬼谓腹大如山咽如针
孔谓破斋夜食盗窃众僧之食故故斋法清净经
说目连路逢数百万人头如太山等三臭口鬼谓
口中腐臭自恶受苦以多贪名利自是非佗赞叹
恶人毁谤贤善故据此三种宁吞铁丸不食信施。

【记】初炬口者即行军劫盗多受此报先出报相后
云业因馀八皆尔临文自点贤良谓善人馀二可
解据下申诫。

【疏】小财三者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为贪
利故妄行针炙及刺畜生但为求财不能愈疾故
二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以贩卖猪羊烹宰
鹅鸭汤烂刀剥痛楚难堪地狱罪终堕斯鬼趣三
大瘿鬼咽垂大瘿自决啖脓由嫉妒于人常怀瞋
卷二 第 474a 页 X21-0474.png
恨故。

【记】愈音雨病差曰愈瘿于郢反瘤也决音穴下流
也。

【疏】多财三者一得弃鬼谓常得祭祀所弃食故以
罪多福少少施多悭弃掷之物方能惠施故二得
失鬼谓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以于现财常生悭著
拟欲失者方起舍心故三势力鬼谓夜叉罗刹毗
舍阇等所受富乐类于天人或依树林或住山谷
或居灵庙或处空宫形竖而行属于鬼趣此等变
化多端者以因地罪福不精故惑乐相杂故付法
藏传中说僧伽耶舍比丘游大海边见妙宫殿其
家锁二鬼等(云云)

【记】夜叉此云轻捷罗刹此云可畏毗舍阇此云啖
精气形竖行者异于畜趣皆旁行故惑乐者惑谓
多疑乐谓不受饥渴等苦今时作福不识因果互
用三宝强胜过人虽徒役力多堕斯类故下引證
见宫殿等者彼云见一宫殿七宝庄严食时巳至
即往乞食是时舍主出迎请入就座耶舍见其家
内有二鬼裸黑饥瘦锁其身首各著一床耶舍悭
问舍主答曰斯鬼过去一是吾息一是儿妇我昔
布施而彼夫妻常恚恼我因立誓曰如此罪业必
受恶报若受罪时我当看汝由是因缘得斯苦恼
所锁二鬼自属无财今引舍主是势力鬼。

【疏】今尊者之亲是无财鬼中(不见饮食故)炬口鬼也(食未
卷二 第 474b 页 X21-0474.png
入口化为火故)。

【记】然今目连之母临食变火口无火炬据相非类
且从疏解。

【疏】又有处说饿鬼有三种一外障以得遇水时即
见人执刀杖等障故二内障口有火炬或咽如针
故三无障见河是猛火或食粪秽或自拔自啖等。

【记】初二即无财鬼三即少财鬼。

【疏】今尊者之亲当内障也。

【疏】上来诸鬼等皆出自心因行既招果报必应譬
如影响由于形声虽父母至亲不相替代。

【记】初二句推能造次二句示所造即因果也譬下
引喻影响如果形声似因虽下彰自受。

【疏】故诸智者宜各励心傥遇善缘不应空过一朝
去世谁为修崇纵托子孙七分获一况无孝子悔
恨何追。

【记】励谓勉励七分获一者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
萨白佛若有父母亲族命终堕三途八难受诸苦
恼得为修福否佛言七分之中唯获一也何故尔
缘去世不信道德故若以亡者严身具以施三宝
此福最多可拔地狱之殃往生净土有子修崇尚
获少分子孙不孝则冥路茫茫孤魂独游三途受
苦悔不可及故云况无等追及也。

【疏】具浊世凡流鲜怀仁孝唯忧妻子岂念幽灵贫
贱者迫以饥寒富贵者荒于财色设能追福厌课
卷二 第 474c 页 X21-0474.png
者多竭力罄心万中无一世途目击岂不昭然。

【记】鲜少也迫谓逼迫荒迷也厌课谓事不得巳而
为之竭罄皆训尽击犹对也。

【疏】故恩重经云夫妻和合同作五逆或时呼唤急
速走使十度九违不相从顺骂詈瞋毒生存尚尔
没后可知身既不仁儿岂能孝故昔有送祖林野
乃持舆回归以古观今虽迹异而心同也。

【记】初引经急速走使谓父母有急切之事欲使其
子十度经作十唤毒字写错经作瞋恚(孤山云走使下依经
有父母之语四字检经并无又云瞋毒字误合作嗔目皆非)生下举存况没身
下推巳所致送祖林野者孝德传云元启年十岁
其祖年老父母令启舆送深山启苦谏不从既而
送往乃收舆而返父曰此何用耶启曰复当送父
父遂感之方复收养然启本欲感动其父而非不
孝今且取子孙仿上之义耳迹异谓古今事别心
同谓相承不孝。

【疏】五恸哭往救。】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疏】述曰悲哀者生育恩重如上所陈死别隔生忽
然再见纵使颜容仍旧亦可涕泣悲伤况睹鬼形
皮骨连立喉中烟𦦨腹里空虚苦似倒悬命唯喘
息岂不能碎身擗踊竭气号咷恨罪逆之偷安痛
慈亲之受苦经标总意但曰悲哀细察当时疑不
尔。
卷二 第 475a 页 X21-0475.png

【记】拊心曰擗跳身曰踊号跳大呼也父母在难子
不能救谓之偷安经标下示经略意。

【疏】故三藏科云摧恸释云感激彻于骨髓号叫动
于天地。

【记】三藏即慧净三藏旧疏科为摧恸往救所以今
疏不依用者以经文语简但曰悲哀科须贴经故
易之耳然犹可證碎身等义故复引之恸音洞哀
过也。

【疏】钵饭往饷(下同三藏)母既气绵夕漏厄在朝饥饥而
且渴理须救济济此之急饭食为先故以钵盛饭
持饷于母。

【记】下并旧疏故注示之绵微也谓微微喘息以过
长夜漏即更漏厄苦也谓苦在终朝之饥。

【疏】六恶习现前。】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
火炭遂不得食。」

【【疏】述曰境随心变果藉业成饿因未除饱缘宁致
鬼是炬口食近口而炽然水作坚冰冰近汤而确
尔即知神力不禁业力除饥要且除悭故六通往
饷而招殃百味盆罗而拔苦大哉业熟可思者焉。

【记】初叙恶习初句明食化次句推宿因饿下二句
明不得食鬼下四句举喻对显水喻宿因冰喻今
果近汤确尔喻圣力不能救确坚也即下次彰业
重初二句标示禁字平呼胜也故下二句配释对
卷二 第 475b 页 X21-0475.png
上二句文义可见即知盆供为除悭习悭即鬼业
业尽果亡是以目连奉教以追严慈母应时而解
脱大慈救济要在于慈大下二句伤叹业果成熟
圣力莫加理越凡情故非思及(孤山云宿善业熟得子度脱者甚非文意)

【疏】今左手障钵悭恐馀侵右手抟食贪于自给悭
贪猛盛如此现行饭食劣缘若何充济故化为火
不得食也。

【记】可解。

【疏】上来序分竟。

【疏】自下正宗文分为二初目连悲陈苦危后如来
广示因缘。

【疏】今初。】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疏】述曰子急告父臣急告君自力不如理宜投佛
弟子勤观四谛巳證三明可以反覆山河回转日
月岂料母萦极苦命若倒悬竭其孝诚尽其神变
竟不能令除恶报暂济饥肠所以叫泣奔还备申
哀恳。

【记】初明告上之意上二句引况下二句正明即资
急告师也弟子下次明陈告之辞为三初叙巳功
力初句叙因次句示果三明者谓过去宿命明二
现在漏尽明三未来天眼明即六通中三馀三但
有通义故不称明岂下次明母业重力不能加所
下三明投佛据此经文合在序分彼宗判教大途
卷二 第 475c 页 X21-0475.png
皆尔意欲发后佛言故节序文在正宗耳。

【疏】后如来广示因缘中且依三藏大分八段第一
彰母罪深第二明子德薄第三斥邪无力第四显
正有能第五许以救方第六示其正法第七孝子
领悟第八慈母获益。

【疏】今初彰母罪深。】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疏】述曰有经说定光佛时目连名罗卜母字青提
罗卜欲行嘱其母曰若有客来娘当具膳去后客
至母乃不供仍更诈为设食之筵儿归问曰昨日
客来若为备拟母曰汝岂不见设食处耶从尔巳
来五百生中悭悭相续故云罪根深结。

【记】八段始终次第可解初段引缘中未定所出故
标有经(世有目连经与此不同乃人造伪经耳)定光远古佛也未见
解释今以意求寂而常照故曰定光(旧记云即是然灯定合作
锭有足曰锭无足曰镫今详锭字自音为碇或音定曰乃锡之属又[饥-几+定]与镫自是食器亦非灯也)。

【疏】罪谓身口之业根谓悭贪之心多生相续为深
交固难解为结从悭所起皆是罪业非唯彼时一
卷二 第 476a 页 X21-0476.png
度妄语。

【记】身口是业道悭贪是烦恼道相续难解是苦道
从下转释深结之义五百生悭造业无量故云从
悭起等。

【疏】谓悭贪是苦根所作是苦业饿鬼是苦果为三
道也若准十重戒中悭亦是业唯贪为惑。

【记】初示三道苦根即烦恼业果由生故云根也若
下辨异十重即菩萨戒十波罗夷所制彼云若佛
子自悭教人悭等戒所制者即属业非而不制贪
故知属惑。

【疏】问五百生悭为人为鬼答人鬼相间造受相资
若唯人身不名恶报若唯鬼身不应造业或亦为
畜于理无妨但悭习不除即名相续。

【记】初二句正答若下四句互显以人是善道故不
常为人鬼不能造业故不常为鬼或下示馀趣文
出畜生义该地狱。

【疏】问目连自定光佛世巳来所生之母不一如何
偏救彼之青提答青提与目连缘深今生复为其
母但救此身所生之母非谓救彼远世青提馀论
云云皆为未达。

【记】准上经文今生之母即远世青提故须问释答
文可解馀下斥非即应古疏别有解释彼文巳亡
未知所说。

【疏】第二明子德薄。】
卷二 第 476b 页 X21-0476.png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疏】述曰汝母悭心悭于一切时经多世事历多人
岂汝一人力可济拔。

【记】悭一切者谓所悭物非唯食也。

【疏】第三斥邪无力。】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
王神亦不能奈何。」

【【疏】述曰三藏云纵汝感天灵于上界激地祇于下
方纵摄邪魔横罗外道统六合以同家总八部为
一众并其神力亦不奈何。

【记】激动也纵竖也罗谓包罗四方上下为六合八
部者四天王下各有二部鬼神或可天龙夜叉等
并合也。

【疏】外道道士者外道中之道士也拣内道中之道
士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故也。

【记】道士者本释子之美称晋宋巳前多呼僧为道
士故翻译之家特须标简。

【疏】四天王者毗沙门等护持世界者也。

【记】毗沙门即北方天王等取东方提头赖吒南方
毗留勤叉西方毗留博叉。

【疏】第四显正有能。】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疏】述曰三藏云一缕不能制象必假多丝一人不
能除业必资众德。
卷二 第 476c 页 X21-0476.png

【记】喻法相对可解。

【疏】今详前后解文以邪正一多相对乃有四句一
正而非多此不能救故前非汝一人奈何二多而
非正亦不能救即前神祇邪魔外道等也三亦多
亦正方可救拔即十方僧也四不多不正居然不
可故经无文。

【记】前后经文者初二两句是前文第三一句是当
科望前为后居犹必也。

【疏】第五许以救方。】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疏】述曰今当说者正是许辞救济法者是所许事
令一切等者千钧之弩不独为鼷鼠发机三界之
尊岂偏令汝母离苦。

【记】第五所许事即次科示正法也三十斤为一钧
鼷鼠说文云小鼠也机即弩牙法合可解。

【疏】第六示其正法于中分二初教孝子献供之法
后教众僧受供之仪。

【疏】初中复有五段一定胜时二发胜意三设胜供
卷二 第 477a 页 X21-0477.png
四赞胜田五获胜益谓自恣日为胜时如春阳之
月孝心为胜意如精新种子百味百果等为胜供
具如好牛犁以之供养如能耕垦贤圣为胜田如
膏腴之地存亡父母六亲眷属乃至七代离苦生
天为胜益如千厢万斛秋收冬藏经文意势岂不
然乎智者详之如指其掌。

【记】开章五段次第有序膏腴肥地也厢合作箱车
也如指掌者言其易见也。

【疏】今初第一定胜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疏】述曰梵语僧伽此云众和合谓若众而不和如
群商群吏及军众等不名僧宝若和而不众如二
人同心之类亦非僧宝众而和合为福之因方名
僧宝。

【记】初翻名僧伽止翻为众复加和合乃是义用非
对翻也谓下释义群吏即公吏二人同心者此周
易系辞明同人卦彼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
或语(此言迹异下明心同)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谓人心同则裁断成决如
刃之利金性坚刚而能断之喻利之甚)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心同言合如兰
之香言其可爱臭谓兰之气也)。

【疏】和合者有六种谓身和同事语和同默意和同
忍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也。

【记】六和上三是相和下三即体和此六并号事和
均等也。
卷二 第 477b 页 X21-0477.png

【疏】儒说小人君子或和或同今释子比丘和而同
也。

【记】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谦光守正)小人同而不和(群党
私巳)释子和而又同则与儒中君子优劣可见矣。

【疏】今云十方者法无限局岂隔亲疏众僧者唐梵
重标译人之拙。

【记】法无限局谓该一化据通馀法且指自恣众僧
之言联绵成句未必为拙如似忏悔可以例之。

【疏】七月十五日前三月夏安居竟故可自恣自恣
有三日或十四或十五十六今举中间也。

【记】初正释安居通三位四月十六为前五月十六
为后中间二十九日为中前安居七月十五夏满
后安居八月十五夏满中安居随日不定今云七
月十五即当前安居也自恣三日出四分律增三
中文准南山事钞定须十六自恣非谓前二不通
恐谓解制向前出界成破夏故安居自恣律部广
之非学不知故不繁引。

【疏】此剩僧字去之又句阙亦是译之失也何不云
共自恣时。

【记】剩僧字者今谓不然上僧字通标一化下僧字
局在一集疏指译失考文不细。

【疏】自恣者自巳之过恣他所举谓一夏安居九旬
加行不阶四果亦得四禅佛设教门本意如此正
法像法僧等阶然虽后五百岁亦有持戒修福(福是
卷二 第 477c 页 X21-0477.png
定也)然将超苦海谨护浮囊犹恐当局者迷必藉旁
观得失纵不断惑證果还希罪灭福生故偏袒于
众中白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我犯
恣任所举哀悯语我我当忏悔如此则身心清净
犹如琉璃况禅定解脱或有之矣。

【记】初略示谓下广释又三初叙佛教意正法下二
显被三时正像各一千年末法万年后五百岁即
金刚般若经语大集经中明五五百岁第一五百
解脱坚固第二五百禅定坚固第三五百持戒坚
固第四五百多闻坚固第五五百斗诤坚固今指
第五为后五百即末法之初也然将下三明自恣
功益初叙制意三界苦逼无有边底故喻如海浮
囊谓熟皮为囊以鸟毛实之或以气吹用此度海
无虑没溺即喻菩萨所受戒体出涅槃经彼云罗
刹乞浮囊(罗刹喻三毒欲犯戒)初全乞喻犯四重二乞半喻
犯十三三乞三分之一喻犯偷兰四乞手许喻犯
舍堕单提五乞微尘许喻犯吉罗(经阙提舍义同吉罗)菩萨
皆不与喻谨护遮性故也当局谓临境旁观谓他
人故下明行相偏袒示有罪也白大德者求他證
也见闻疑者举过根也过罪犯者语之变也如下
显益戒定慧学随人有所得也。

【疏】供养此者力用可知岂不拔济先亡资熏现在
故三藏云比丘受岁之日大众自恣之时僧多获
道于四果故能济厄于七代。
卷二 第 478a 页 X21-0478.png

【记】初正示故下引證夏竟入腊故云受岁。

【疏】二发胜意。】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疏】述曰当为者能救之心七世下所救之境约境
明心故云胜也。

【记】约境明心者境是父母异馀人故。

【疏】七世者所生父母不同儒教取上代祖宗厄难
中者通于存没没则地狱鬼畜存则病痛枷禁皆
名厄难。

【记】前释七世简异儒宗如上巳示次释厄难通存
没者没即七世存即现在若作现世生身释者则
通存没。

【疏】七世生身虽似转疏皆是生我修道之器既蒙
鞠育岂负深恩故三藏云天地覆载既无惮于劬
劳幽显沉沦理合答于罔极。

【记】经文且举七世准上归佛巳来则通多世矣天
地即父母惮犹厌也幽显即存没沉沦即厄难。

【疏】三设胜供。】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烛床敷卧具尽世
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疏】述曰具饭百味者总标也如人盛馔盘筵邀命
宾客唯云吃饭故饭为总统于百味百者大数非
定一百五果者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
爪梨奈椹等三[声-耳+邪]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苏
卷二 第 478b 页 X21-0478.png
荏等五角果如菱豆等上皆舌所尝也汲灌盆器
者沐浴等所用并下床敷卧具皆身所觉也香者
鼻所嗅也油挺烛者照燎等用即眼所见者亦可
香油涂身亦属身摄西域如此尽世甘美者亦属
舌也上来于五欲境中唯阙声也。

【记】初至舌尝味尘也汲下触尘香即香尘油下即
色尘挺谓挺直今之蜡烛香油涂身西域虽然而
非经意不须此释上下示阙今时或以音乐螺钹
歌赞等则五尘备矣而言五欲语似非便思之。

【疏】尽世之言详其意趣有二种尽谓富贵则尽世
所有有即须求贫贱则尽力所及及则须觅即知
不定少多之物但在竭尽其心亦类彼享于克诚
馨于明德也。

【记】初约贫富两释即下示其要义尚书云鬼神无
常享享于克诚(谓不常受享唯亨能诚信者)馨于明德如前所
引。

【疏】著盆中者译经讹错如何床等可置盆中应云
著盂兰盆供会之中也。

【记】初牒示如下斥非应下改正今详疏家未善经
意今为科释经文从初至盆中示能供之物末后
二句明所供之境初中又二初通列四尘尽世下
别点味尘虽通众物正在盆供恐其轻略特举嘱
之智者无党勿谓讹错。

【疏】供养二句者正明行也。
卷二 第 478c 页 X21-0478.png

【记】正明行者设盆正意为供圣故救亲拔苦由此
力故经云众僧三乘总摄如下列故。

【疏】据经本意但可以受用物供艰大德之僧不必
彫镂金玉剪割缯䌽高耸阑架等也故三藏云汝
须物华四事(房舍衣服饭食汤药)盆美八珍(食之米面味之𪉩醋果之李奈
菜之芥姜)历十方而运想澄一心而供养。

【记】初示经意不下斥滥行在古尚然今时罔冒无
足怪矣故下引證四事是通举八珍是别标。

【疏】四赞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
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
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
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疏】述曰初二句约人赞时而总标末二句以威仪
赞人总结。

【记】经标当此之日故云赞时后云其德汪洋即是
威仪人下脱而字。

【疏】中间人法有其五对但文不次谓处有山间树
卷二 第 479a 页 X21-0479.png
下对證有四果六通对行有自利利佗对(经行自利教化
利他)学有戒定对(各有其文)人有大小对亦名权实对(声闻
缘觉为实为小十地菩萨为权为大)。

【记】初总示谓下别列自佗对中准知二乘非不化
佗但不如菩萨弘誓深广所以佗文但云自利耳
戒定对中注各有其文前云山间禅定后云具清
净戒大小对中注二乘为实谓是实行非权现也
据论受供须通大小贤圣及与凡夫经举三乘且
从胜说。

【疏】又总束之不出人法为三学三乘对也从初至
四果禅定也次从或在下至自在教化智慧也皆
同下三句净戒也三乘者即声闻缘觉十地大人
也。

【记】人法者法即三学人即三乘言十地者初欢喜
(亦名入宝所)二离垢三明(亦名发光)四炎(亦名燄慧)五难胜六现
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依天台戒疏出)今详分
对前后参乱文相难晓更为科释大分为三初二
句总标或在下别列皆同下通结就别列中又二
初至声闻缘觉是二乘僧或十地下至在大众中
即大乘菩萨僧就二乘中又二前四句叹德末一
句指人又四句中上三自行下句化佗又自行中
禅定可解得果断惑即慧学经行调身义属戒学
又禅定经行必须托处得道教化不局方所通结
中上二句明受供下三句叹道德上句叹行下二
卷二 第 479b 页 X21-0479.png
句叹所證汪洋水深广之貌如此析文方见经旨
孤山云十地权现即同法华内秘菩萨行外现是
声闻又自难曰此经与法华何异答此但密云权
现不显其人故知大异有人破曰虽不指人而明
云权现岂是密耶识者试为评之。

【疏】皆同一心者是意和合谓受供时皆同运惭愧
殷重心慈悲报因救济心人虽位有凡圣德有优
劣而所运心一而无异故云同也。

【记】据律意和同忍乃约法事为言今此一往且取
同义惭愧是自利慈悲等即利他。

【疏】受钵和罗饭者钵中饭也梵云钵多罗此云应
器和字讹也今时但云钵者略也。

【记】钵和罗疏作应器解之若准应法师经音义云
钵和兰此翻自恣食颇合文意。

【疏】经题云盆即是钵也译时随俗题之云盆盆之
与钵皆器故也三藏释题翻为救器。

【记】下引三藏者彼释题云倒悬救器。

【疏】此一句经正明自恣大德受盂兰盆供也。

【记】圣众受饭即是设盆故。

【疏】五获胜益。】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
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
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疏】述曰此一唱经有两节意初一半者蒙悲愿之
卷二 第 479c 页 X21-0479.png
力而离苦后一半者蒙慈愿之力而得乐乐中有
存亡之异。

【疏】初云此等自恣僧者指前五对所说也。

【记】初文指前五对不出三乘。

【疏】现世父母者生此身之父母也非谓未亡名为
现世故指得益云出三涂其现在未亡之父母下
自有文云福乐百年是也不应重举三藏错会故
作异释甚非文意。

【记】次科初示今释非谓下遮滥三藏下斥谬解彼
疏问曰何故现在能出三涂答验因之果所谓异
释也。

【疏】六亲者父母兄弟夫妻(或云男女不取兄弟)眷属者一切
姻戚通于表里。

【记】六亲依老子注出之注中或云未详何典若准
汉书注云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盖随人所立故
有不同姻戚皆亲也表即母族里即父族。

【疏】出三涂解脱者总明离苦也衣食自然者且翻
三涂生于人道故属拔苦之文亦可便得乐属于
后也。

【记】衣食自然文有两释前义为正后释据文在前
约义兼后。

【疏】若父母下明存亡得乐文相可知天华光者天
上妙华光明也略指快乐之相矣。

【记】妙华光明即上界依报庄严之事非唯此二故
卷二 第 480a 页 X21-0480.png
云略指。

【疏】自上第二教众僧受供之仪。】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
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
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疏】述曰此中前半净三业后半具三宝。

【记】从初至然后受食为前半初受巳下即后半据
此科分文意未显今详前半敕令运意后半正教
受仪寻之可见。

【疏】前中咒愿口业禅定意业受食身业。

【疏】后中塔前是佛咒愿是法受食是僧从佗受而
后食法律如此即受字亦属法也。

【记】律制比丘凡食必从净人受不受自捉犯波逸
提故云法律如此经云先安佛前据俗舍也塔寺
佛前约伽蓝也(孤山约在世灭后分)

【疏】塔者边国讹语正云窣堵波此云高显处此中
意通殿塔塔安舍利殿安佛像。

【记】合云塔婆单云塔者讹而复略此下示通意。

【疏】自下大文第七孝子领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
释然除灭。」

【【疏】述曰净业既成必知离苦观因验果声响不差
故喜而止啼也如处世刑狱嘱大力人财贿既行
其心巳喜。
卷二 第 480b 页 X21-0480.png

【记】言既成者从佛受教审后所修必无疑故观因
验果配上二句声响不差喻上因果谓如声答响
决定相应故经云释然谓消散也下引世事以显
经意贿呼罪反亦财也。

【疏】第八慈母获益。】

「是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疏】述曰目连闻经且是受教施设盆供合在馀时
今说经次便云脱饿鬼者译经阙略也应于正宗
终处叙结集家文云尔时目连闻是法巳至七月
十五日施设盆供自恣僧巳其母即于是日得脱
一劫饿鬼之苦则文义俱显矣。

【记】初叙阙应下义补或恐说经正当夏满即时营
设故云是时等又前示正法中五科委示盆供之
法故此但云是时是日义含设供则非阙矣。

【疏】故三藏云孝子既献供于此辰慈母乃除殃于
是日大哉圣力速疾如斯。

【疏】其饿鬼受苦年劫时分待捡叙之。

【记】器界一增减为一劫目连亡母合堕一劫鬼趣
岁月与人不同劫数长短未见所出故云待捡也。

【疏】自下大文第三流通分也文中有三。

【记】谓此教法被及无穷有同江河流而无雍故曰
流通。

【疏】一申请。】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
卷二 第 480c 页 X21-0480.png
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应亦奉盂兰
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否。」

【【疏】述曰详此语时亦是设供之后非一场之事至
毕钵罗窟方始总集为经也。

【记】设盆巳后方复申请故非一场之事诸经多然
毕钵罗窟阿难结集之所在王舍城灵鹫山中。

【疏】目连爱其亲而及佗人如颖考叔谏庄公云云。

【记】下引考叔以况目连注云云者左传云郑武公
娶于申曰武姜(申即国各)生庄公及共叔段(共音恭)庄公
寤生(寤寐中生)惊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为太子)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姜氏与叔段谋
篡庄公公闻师兵伐之叔段奔共(共国名因号共叔段)遂寘
姜氏于城颖(寘音至置也城颖即郑地)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
相见也(地中之泉故曰黄泉)既而悔之考叔为颖国封人(典彊
封者)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
(遗字去呼)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繄语助也)考叔曰敢
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
卷二 第 481a 页 X21-0481.png
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若今之埏道)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赋诗也融融和乐貌)姜氏
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泄泄舒散貌泄音曳)遂为母
子如初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纯笃也施音异)然考叔止及于一人尊者广被于群有应
知大士现作声闻方便度生故为发起人到于今
咸受其赐疏举故事且欲通文细校行功实非伦
匹。

【疏】二赞请。】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疏】述曰初句标赞大善快者深契圣心后二句释
所以以正欲说即遇问辞机感相投潜通密应故
言快也。

【记】大善谓其理当快问谓适我心潜通谓机投于
佛密应谓感赴于机不谋而自合故云潜密也。

【疏】佛意本者欲说孝道最大故拔苦事重故盂兰
法胜故众睹尊者胜缘机熟可教化故。

【记】四义以求佛意总括所归无非利物权巧方便
何止于数端拯济慈悲岂专于一类孝道最大者
道德本故拔苦重者大士行故兰盆法胜者心境
异故众睹胜缘者应验速故。

【疏】三答请于中有五。

【疏】一教起行。】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
卷二 第 481b 页 X21-0481.png
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
去七代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
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疏】述曰虽贵贱品隔僧俗道殊自非化生湿生无
不有父有母慈鸟鹦鹉尚解思恩岂况人伦而不
济拔孝之利害巳具悬谈既识是非须依正道故
云应先为所生等也。

【记】贵即国王宰相贱即万民庶人僧即局在僧尼
俗即通收贵贱六道不出四生谓胎卵湿化若胎
卵二生定有父母慈鸟者说文云孝鸟也以能反
哺于母故鹦鹉者杂宝藏经说佛过去世于雪山
中曾为鹦鹉父母俱盲常釆华果稻穗以奉养之
其盲父母即净饭及摩耶也然慈鸟是现事鹦鹉
乃昔缘今之鹦鹉则非其类利害具悬谈者即彰
孝道中罪福同也未入经文义章先说故曰悬谈
悬即先也经云三公者周官立大师太傅太保也。

【疏】据制令必为不为即是违制故亦当于制教是
以前亦属律藏。

【记】经曰皆应非制必为不为无犯复非违制前文
据此故复重明上巳指非不可承用。

【疏】然佛无悲喜今于此日示现欢喜者应机缘也
以佛本出世祗为劝人修行见人造业则悲见人
修道则喜今比丘九旬加行日满倍更恳诚三千
界中皆同如此称佛本意宁不欣欢此日设盆其
卷二 第 481c 页 X21-0481.png
福甚也。

【记】佛无悲喜者据自行也示欢喜者约化他也三
千界者一化境也。

【疏】二教发愿。】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
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疏】述曰所修必假行门所获必由心愿愿者心之
乐欲欲得存没咸安存者保寿于人间常无病恼
没者迁神于天上永绝冥涂行愿相资无所不利。

【记】经文愿使二字是能愿现在七世等即所愿初
释能愿上可蹑前段次句即当科乐字去呼存者
下次释所愿存即现在没即七世一一配经可见
后二句总结无不利者言必有所获人有目足所
往必至事有愿行所未必遂故。

【疏】三教常作。】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
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
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卷二 第 482a 页 X21-0482.png

【【疏】述曰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反明非佛弟子及不
孝者即任不设盆也念念常忆者无终始也长养
是事慈爱是心故前起行及发心愿以报之也馀
文可解三藏云父母结爱既念念不离心孝子报
恩须年年不绝供。

【记】初释所教人佛弟子者禀师教故修孝顺者知
恩重故念念下次释所教法父母长养慈爱既无
终始孝子起行发愿故须尽世以行报事以愿报
心对待法尔不可阙一下文引證可解。

【疏】四劝受持。】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疏】述曰智度论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今云奉者
即受之义皆应者勖此二力。

【记】非信不能受非念不能持勖谓诫勖。

【疏】五喜而奉命。】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疏】述曰四辈者僧尼士女或云人天龙鬼疑故两
存。

【记】言两存者各有所出故。

【疏】然凡厥生灵皆依恃怙故父母恩均于天地此
虽至孝不得其门今受神方兼睹灵验必能除七
世之厄难报二亲之劬劳自知心有所之是以欢
喜承命。

【记】初叙恩深厥其也生灵语通且目四辈恃怙即
卷二 第 482b 页 X21-0482.png
父母向引诗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是也此下次
释众喜初二句叙群机无法此之一字指上生灵
不得门者若非佛说馀无知故今下明得法欢喜
神谓神妙方即是法序云得此法门实为妙行与
此颇同睹灵验者即目连现事之犹诣也命谓教
命。】

盂兰盆经疏新记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