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27c 页
*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 卷第一
* 密严会品第一
* 卷第二
* 妙身生品第二
* 卷第三
* 妙身生品之馀
* 胎生品第三
* 显示自作品第四
* 分别观行品第五
* 阿赖耶建立品第六
* 卷第四
* 自识境界品第七
* 阿赖耶微密品第八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28a 页 X21-0128.png
大乘密严经疏第二
沙门 法藏 撰
* 释妙身生品
何故此品来。谓前品中广明密严净佛国土中具修
净业诸大菩萨乃得生彼。是故说言妙身生品也。妙
身生者。汎释三义。一十地中所受变易。舍分段死粗
重身故。名为妙身。故经言法性生身。二密严中所受
身者。殊胜微妙。故名妙生。三者如来所变化身说名
妙身。此品广明妙身生义。从所明事得品名故。妙身
生品也。
就释此品。大分为四。一如实见。对金刚藏。问答辨释。
二普贤众色菩萨等。对金刚藏。问答明之。三净居诸
天诸大菩萨等。金刚藏前。问答释之。四会中大众
闻所说法。作礼修行。就初文中。有二问答。初一问答
释修因所成德。后一问答明所依修。初文复二。一如
实见问。二金刚藏答。就问文中。复有三节。一叹问人
德。二者欲问修礼仪则。三从而作是言下。发言请问。
叹问人德中。如实见者。叹内有德。谓于真俗无错谬
故。名实见也。菩萨标位。然此菩萨在家菩萨。所有百
姓悉率伏靡。是故说言有大威力。于百姓中能为主
故。世中自在。内身端正。以名为其身妙好。其王身服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28b 页 X21-0128.png
七宝所庄。以是说名上服庄严。叹问人讫。下释修礼。
对佛欲请。故言在于佛前乃至一心恭敬。准文可见。
向金刚藏下发言正请。于中先叹所请人德。后是故
我今下。请决所疑。初叹德中。善能通达自智之境者。
叹智德也。不共二乘名为自智。次叹證理离乱之德。
谓现法乐住文是。次叹化他德。谓于三乘世间心得
无违是也。为大定师于定自在者。叹其所作自在之
义也。能随顺说诸地之相者。叹说法德。常在一切佛
国土中者。叹净业成德。为诸上首演深妙法者。叹持
深法德也。下请所修法。初请所行法。后安乐修行下。
请所得利也。是故我今等者。结前生后。次说诸圣人
下。明所请法。后令我及馀下。结请为说。初文可解。次
所请法有其二种。一教道行。二證道行。诸圣人者。初
地巳上。众圣非一。故言诸圣也。不随他行者。出教道
体。不随小乘狭劣自益。常行平等无缘大悲。以此故
言不随他行。言證道者。无分别智。现證不遥。说言现
法。离散动故。名为乐住。此能住行也。内證之境者。是
所住理。今如实见所请如是。下结请文。准即可知。自
下请法。所请利益。略有四种。一离怨。谓安乐修行趣
于佛地文是也。二获所依身。谓意生身言说身是也。
意生身者。證行之果。但由意生。离言说故。则报身是
也。言说身者。是教行果应化身是也。三现别德。谓力
通自在是也。力者十力。通者六通。自在有八。离言如
是。意欲求愿一百四十不共佛法。故结说言皆得具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28c 页 X21-0128.png
足。四不住道。转所依止者。不住生死。不住实际者。不
住涅槃。下引喻况。如众彩摩尼现众色像。由不住涅
槃故。常在一切佛国土中。为诸菩萨说密严行。上来
问讫。
自下答问。于中两节。初以长行略答前问。后以偈颂
广答所问。就长行中。先叹问人。后先应觉了下。示道
理答。叹问人中。善哉仁主者。叹其人好。能请我说等
者。叹请事好。密严国人通达人法二无我理。今此仁
王正问是事。是故叹之。下答前问。先应觉了下标宗
答。次一切世间释所以答。后我今下许说敕听。初文
可见。次第二文诸分别境是心之相者。此举大乘唯
识道理法无我宗。诸分别境者。六尘非一。故说为诸。
分齐各别。名为分别。以上声唱。是心相者。心有三种。
一本觉真心。如是六尘。真心缘起。似有显现。究寻唯
心。心外无法。二妄识心。谓从无明乃至显识心中。分
出见相二分。故言唯识。三者分别事识之心。谓显识
心所现相分。妄执为实。所执实无。故云唯识。是即答
前问不随他行等文也。若能通达人法无我唯识理
者。弃舍妄执分别心故。以是故说于境界中舍诸分
别。上来表宗答讫。次释所以答。一切世间是分别见
者。谓世间体则是如如。但以无明妄执心故。见有差
别。故楞伽云。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见世间体者。
见者明白通达名见。可谓达世间体是唯如。如是之
人。即于所缘六尘之中。得如三昧。释所以讫。下即许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29a 页 X21-0129.png
说。我今为汝开示。上说大乘道理。故云彼法也。下即
敕听。准文可知。上来长行表宗答讫。
自下偈答。就中三节。初四行。广释长行中诸分别境
是心之相。次七行。释长行中于境界中于诸分别文。
后有七行。释长行中一切世间是分别见等下文也。
初文复二。初一行文。释长行中诸分别境。后有三行。
释长行中是心之相。初一行中。上两句出分别境。一
切凡夫乱识所缘。名一切世间。如是世间。无而似有
现。如热时焰。下之两句释所以。如是不实相云何而
得有。故今释通云无而妄分别生。释初文讫。下释长
行是心之相。就中。初一行半。明境与心相依而立。后
一行半文。释相依所以。初言觉者。是能缘心。所觉是
所缘。谓身生时。依所缘生。故言觉因所觉生。所缘境
界不可自现。依心得现。故言所觉依能现。如是两句。
释相依立。下释不相离。离一则无二者。离一显识自
体分者。即无见相。更有一释。若无见分。则无相分。是
故说言离一则无二。次喻现示。故言如光共影。显识
如光。见相如影。下明法说。若无见分心。则无相分。故
言无心亦无境也。量及所量者。释差别相。谓见分中
多种行解。若善恶无记。漏无漏等。所量境界。亦复如
是。违顺舍等。准即可知。自下一行半。结通所以。上之
两句。顺相结所以。谓见相二分。但依于一心。如是假
分别。无有自性。次有两句。结过所以。谓能所知法各
各别者。唯依一心中妄计著有。后有两句。结通解所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29b 页 X21-0129.png
以。准文可见。初文释讫。
自下七行。释长行中于境界中于诸分别。就中两节。
初有四行。法说辨释。后有三行。引喻显示。初文复三。
初之二句。心从缘起作法为本。次一行半。反流归本。
后有二行。明所得果也。心为法自性者。心者真心。从
缘起作一切诸法。然诸所作法。不离真心。以心为体。
是故说言心为法自性。及人之所浊者。从真心起无
明等法。反迷于心。执为诸法。故言及人之所浊。释初
文讫。下释反流归本真心。就中一行明反流位。后有
二句。明皈本也。八地菩萨。得双照观。方得永舍诸分
别心。以是故言入于八地中而彼得清净。彼者则是
所舍分别名为彼也。九地菩萨。依前八地所得双行。
行禅定故。不起分别。虽无分别。行因未满。是故中位。
十地菩萨。所修穷满。于一切法。觉悟如佛。故言大开
觉也。下明归本。金刚心中。微细过永尽无馀。修行德
圆。受法王位。转依归本。是故说言法水灌其顶而成
世所尊。上来辨释于境界中舍诸分别讫。自下两行
释所得果。果有二种。一始有果。二本有果。初三句。释
始有果。始有报身。名为法身。与所證理无二无别。故
无有尽。下之两句。准即可知。下释本有果。就中二句。
释本有果无尽无坏。下有三句。为德所依。心识即是
本有法身如来藏心。亦如是者。准上例释。始有报身
与證同一味故。尚得常住。况乎本有如来藏心可非
常也。是故例言亦如是也。无尽者无灭也。无坏者无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29c 页 X21-0129.png
变也。亦可上二句明空如来藏。下三句释不空如来
藏。馀文可解。不顺繁释。今逐难释。密严诸佛土者。言
密严者。是纯净土。诸佛土者。杂秽等土。名诸佛净土。
良以真心遍一切处。无不在处。而不可知有无之相。
是故说言住不思议。释法说文讫。自下引喻。喻有两
节。先瓶破喻喻于所治。后火烧喻喻于能治。所治喻
中。先一行喻。后半行合。言瓶破者。喻于分别事识心
灭。谓观行者。先舍事识。犹如瓶破。瓶虽破尽。瓦犹现
在。犹如粗现意识心亡四惑末那及相续犹在未灭。
如瓦现显。又修行者。进断相续。不断等犹在显识乃
至无明。如瓦破坏尘在未亡。又进断尽无明业识等。
唯有真心如来藏性。如尘柝巳唯有极微。下之两句。
合所引喻。如是结合也。因有漏者。斫摧有漏。到究竟
处。唯是如如无漏法在。更无生死而可断除。有漏之
中所有如如。是无漏故。如是喻显法尽理在也。下喻
能治。上之两句。引喻况示。下一行文。以法结喻。就初
文中。如火烧木等者。谓地前中分别无漏除却分别
事识心故。如火烧尽木。又修行者进断后后微细馀
障。是故喻言复于馀处然。下法合中。外有疑如是能
治为当缘修智为用真修。是故通言唯用缘修。非是
真修。以是言于味不动智。味者味著。谓缘修智。以无
明为体。仰求味著不动真。今欲简却真不动智。但取
缘修。若通论之。两智皆得。不灭分齐。转依离分别。转
者灭也。转灭所依无明体故。能依缘修亦不得立。故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0a 页 X21-0130.png
云转依。离分别者是真修智。若缘修在。与缘修智。共
同一处。不可言离。今缘修尽。真智独存。说言离分别。
下有二句。结示处所。准文可知。释喻文讫。
自下第三。有七行偈。释长行中一切世间是分别见
等。于中三节。初有三行。释长行中一切世间是分别
见。次有二行。释长行中见世间体。后有二行。释长行
中即于所缘而得三昧。初三行中。亦有三节。初之一
行。约分别世间。明分别见。次有一行。约变易烦恼业
因。明分别见。后有一行。就变易果。释分别见。不生众
品类。示正道理。谓世间法。虚妄分别。妄计为有。本无
有。犹如梦境梦心妄有本来不生。分别世间。亦复如
是。分别事识妄计故有。是故说言不生众品类。莫住
于世间等二句者。诫敕凡夫。莫著世间。劝舍虚妄分
别诸见。住者著也。下句示归宗。言无我者。如来藏性
无住无得。遍充法界。无有一相。故言无我。若欲舍诸
见者。须皈无我宗。此则初地所證真如为无我。下释
变易烦恼业因。分别故世间得成。若断无明乃至相
续不断识等诸分别时。不见世间故。言断诸相续流
无生亦无坏。相续流者。初从无明乃至第六相续识
心名相续流。次第流连不断绝故。名相续流。下之二
句示正道理。谓若尽于变易死因一切见者皈无我
宗。皈者證也。此即八地无功用行所證真如名为无
我。后有一行。释变易果。言诸患者。变易果报。名之为
患。金刚心中末后一念。变易报尽。故言诸患皆巳息。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0b 页 X21-0130.png
第二刹那解脱道中證本如满。故言寂住不思议。由
来见等一切诸法如圆时唯净如如。无有一切可断
除故。净于一切见中。下句准上。此乃金刚乃至佛果
所證真如名无我也。释初文讫。自下第二释长行中
见世间体。就中两节。初之一行。明世间体。后有二行。
却释见字。就初行中。上半释体。下半释所以。世间种
种法者。牒世间相。如是诸相唯如无别法。故出体言
本来无我性。无我者如也。下释所以。有人疑云。现见
世间诸法差别。然今释言唯如无我者。应当诸法断
灭始无。及诸言说能显真如。故今通言非由击坏无
及喻之所显。喻者言说之异名。出世间体讫。自下第
二。却释见字。见者推求名见。以缘修智推求世间体
是如。故名之为见。于中先喻。后以法合。火无别体。以
木为体。焚薪尽巳。自体随灭。故言自于是中灭。下两
句合。准即可见。释第二文讫。自下二行。释长行中即
于所缘而得三昧。就中三节。初两句出三昧体。次有
三句。依定进修。后三句。明所得益也。是名现法乐者。
出三昧体。圣人自智境者。叹三昧深。谓如来藏相应
定者非是凡夫小乘所入。是故叹言圣人自智境。次
有三句。明进修行。依初地三昧。进入后地。言依此入
诸地。下二句。明所离过。过有二种。一者因过。谓净除
无始恶是也。二者果。谓舍离世依是也。下有三句。所
得益。出世而安住者。出世有三处。一出分段世。谓初
地中。二出功用世。谓八地中。三出变易世。谓佛果位。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0c 页 X21-0130.png
如是三处。得安住益。其心转清净者。如是藏心名为
其心。谓前三位中。随渐除障。渐显清净。既心得净。恒
居佛土。是名所得益也。上来一重问答讫。
自下一重问答。明皈依处。于中先问后答。既就问文
中。金刚自在者。叹所问人。馀文相现。准即可知。于是
以下。答其前问。就中两节。初以偈颂表宗略答。后长
行巳去广释所以。初表宗中。有四行偈。判为四节。初
两行偈。释佛为皈处。次一句者。法为皈处。次有三句。
僧为皈处。后有一行。国为皈处。就佛宝中。初一行偈。
明佛出过百非之外。后有一行。明佛殊胜故可皈依。
初文复二。上两句。明佛体妙离有无相。下两句。明所
离过。言佛体者。即真如法身。离有无相。妙出百非。契
会中道。故名为佛也。下释离过。蕴树巳焚烧者。离内
身过也。魔军咸退殄者。离外怨也。前蕴魔。后即天魔。
下释如来殊胜可依。上两句释所到处胜故可皈。次
有一句。所觉清净无垢。如是如故可依。下句结皈可
知也。释佛宝讫。远离诸分别者。明法宝为依处。离者
无也。分别妄想所不及处。名为法故。无诸分别也。下
明僧。證于无处所者。初地巳上。證无中边真如理故。
名为圣僧。如是僧中。简取胜者。不取下地故。下句言
密严诸定者。八地巳上。名为胜者。结句可知。皈依有
二种。一修行时所皈依处。所谓三宝。如上所说。二安
身时境界依处。如下所说密严胜妙刹是也。良以密
严。八地巳上菩萨所生。故言胜净。馀文相现。准即可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1a 页 X21-0131.png
知。上来表宗略答讫。
自下第二。广释所以。于中三节。初长行释。次偈颂释
后以长行释。就初文中。表五章故。文有五节。一巳得
住地下。释诸世间虚妄无实。二世间众生下至恒无
断绝者。释世间法唯心所造。三是八种心中至或有
一时顿取之者者。释心起时顿之义。四心性本净下
至而为差别者。释心常净不改之义。五阿赖耶识虽
与能熏下至而得明现者。释阿赖耶识虽与诸法同
一处在而非一非异。
就初文中。复有三段。一说是语巳者。结前生后。次巳
得诸地等下。法说现示。后如缋像中。广引喻释。初文
可解。巳得住地者。如实见菩萨得初地故也。诸观行
者者。十地非一。非名诸观行。馀文可见。下引喻释。喻
有十。一大为四。第一喻者。喻于如上妄计诸法差别
之相。二有两喻。喻诸外道妄计身中有我我所。有四
喻。喻因缘生法但虚相立无有实性。四皆是虚伪下。
结前所说。释通疑难。此即初喻。如缋像中而有高下
者。壁上画像。实无高下。然凡小儿。见于壁上大小高
下差别相貌。然手摩时。平无高下。真如如壁。诸法如
像也。如梦所见下二喻者。喻于外道所计之我。梦中
所见端正女色。石女人等。梦巳身怀任子。毕竟无法。
唯梦乱计。外道所计。我亦如是。次有四喻。喻于诸法
虚相似有。无有实性。非但无实。就近寻相亦叵得。文
现可解。次有二喻。喻于诸法无常速灭。不过刹那。如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1b 页 X21-0131.png
浮云影。如奔电光。速灭不住也。下结前所说。释通疑
难。皆是虚伪非实有者。结前所说也。分别所成犹如
工造器者。是通疑难文。外有疑。若诸法相非实有者。
何故现见各有自性。萨婆多师计如是执。今则通言。
汝所见者。分别所成。非自有之。故下喻言犹工造器。
工巧之人。依一泥团。造诸器皿。相各不同。寻其别相。
唯有一泥。无有别法。上来诸法虚不实讫。
自下第二。寻推妄法唯心所作。于中有二。初法说。后
引喻况。就说中复有四节。一释八识相依而起。二释
五法。三释三性。四无我。然经文中。束为两段。初释八
识相起之义。二释五法等不离成义。就初文中。世间
众生下至相续而转者。八识之心相依而起。世间众
生者。简却外物。但取情道。此即总句。习气覆心者释
所以。心者本识。虽言诸法皆心所作。心不自作。要待
因缘。谓无始习气。迷覆真心。心随缘故。生一切法。心
识既生。计著种种戏论执著。因兹诸法差别而转。自
下依心生七识也。初言意者。从无明识至相续识。总
名为意。能生分别六识心故。意识者。分别意识。馀诸
识者五识心也。相续而转者。转者起也。如是从细相
续立末。中间不绝。是故说言相续而转。释初文讫。自
下第二。释法等不相舍离。一处一释。何故此文来。良
以真心不可自变作生死法。要得无明妄想习。始作
诸法。诸法亦尔。要依真心。方立自体。欲显如是。故此
文来。言五法者。一名。二相。三分别。亦名妄想。四者正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1c 页 X21-0131.png
智。五如如。如是五法。与三性法。相摄分齐。诸教不同。
若依中边分别论等。名相二法。遍计性摄。分别依他
摄。正智如如圆成性摄。佛性论者。初分别性五法不
收。毕竟无故。如是说者。但从他闻三性名字。不识体
性及得名所以。若分别性非圣境者。圣必不说。若圣
不说三性道理。谁说而有三性道理。又依他者。依谁
何他。名依他。性若依依可言自依。何论依他。然汝说
言遍计性者是无法故。五法不收者。依他起性。更无
所依。依何他名为依他。准此明知不识释名。若依解
深密经。有二复次。释三性义。初复次云。由遍计性依
他始有。故经说云眼翳眩如遍计性。所见毛轮如依
他性。准知依他。依遍计性。方得立之。后复次云。由依
他性。方有遍计。故经说云。颇胝伽珠。由近青色。似青
色现。凡愚不识。执为实青。珠上似青。喻依他性。所执
实者。喻分别性。准初复次。分别性者。还收分别。依他
性者。名相所收。准后复次。翻前可知。楞伽经中。亦如
是说。故彼经云。名相二法。缘起性收。妄想自性。妄想
收也。言三性者二门分别。一释名字。二出体性。言释
名者。一分别性。亦名遍计所执性也。言分别性者。谓
虚妄心。搆画计度。不称境故。名为分别。就能为名。又
此妄心。于所执境。遍计著故。名遍计所执性。非遍计心
所执存境名遍计性。此约能所合为名也。有人宣说。所
遍计境名遍计。不取能执为遍计性。若如是者。即违道
理。良以三性诸圣境界。遍计所执毕竟无法圣。人不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2a 页 X21-0132.png
见。既不见故。不可宣说三性道理。三性道理诸佛境
界。非凡夫境。如何说言毕竟无法为圣境也。佛性论
师过在此矣。依他性者。亦名缘起性。亦名依他起性。
皆得无伤。依分别他始得有故。名依他性。良以大乘。
一切诸法。以心所作。所作诸法。不离于心。以心为体。
若无妄心。生死之中。依他起性。不能自起。故诸经中。
说十二缘。为依他性。十二因缘。无明为初。故知依他
依遍计他。又经说言梦等八喻。喻依他性。若无梦心。
梦境不现。依梦有境。明知依他分别有。又人说言。清
净依他。此净依他。与其正智。为同为异。若言同者。即
圆成收。非是依他。若言异者。即从无明。方有馀反。即
知不清。若不从无明故言净者。何处经云十二缘法
明为缘有。故知清净依他性者。浪言无理。出其体者。
分别性者。但用分别妄心画度行解为体。又复人说。
妄心所执妄境为体者。此言大谬。过如前述。依他起
体。义有两重。一者从本建立诸法。谓从无明乃至显
识。显识心中。见相二分。一时分出。所见相。依无明等
遍计性故。名依他性。于此义中。见相二分。皆是依他。
二者观行除障入理建立三性。于此义中。但立所取
相分为体。良以能取见分心者。不知自共相分尘故。
执为心外实有诸法。然意识心所执本质尘者。是显
识作。非意作故。观行者达无实时。似有相分。犹有非
无。据此行义。世间迷徒。说依他起是有不无。圆成实
体。准即如常。二无我者。谓蕴中无主宰者。名人无我。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2b 页 X21-0132.png
于诸法中。无性实义。名法无我。如上所说八识五法
三性二无我。一一之法。不能独立。如水波浪。若无水
处波浪不起。有波浪处。必有其水。诸法亦尔。若有法
处。必有真如。无有一法独妄无如。是故说言恒相应。
释法说讫。自下引喻。就中。初喻。后阿赖耶下。合所引
喻。如是二文相现可知。
自下第三。释八识心起时顿渐。就中两节。初释识生
顿渐差别。后若于屋宅下。释顿渐。所以虽无如是若
干体异者。明八识同体。同体有二。一如来藏缘起法
门。变作诸法。法虽万差。体唯真心。故言同体。二妄心
中显识巳前无差别相。流至显识。忽现见相。以后渐
现种种诸法。如是诸法。以显识为体。故言同体也。而
随缘下。释识起时有顿渐义。随缘渐起释渐起也。或
一时生者。是顿起义。如是顿渐识体生起也。心生之
时下。释所取中。亦有顿渐。文现可知。下释所以。于屋
宅等聚集物所。若无偏现者。多分一时顿分别所。若
有偏现者。次第而取。是故说言多是一时或次第取。
上释取。若在眠梦下。释次第取。法若散离不聚集者。
多分次第取。于中细论。亦有顿取。是故宣说或有一
时顿取之者。如吃热蜜。若无偏强。身舌二识一时取。
若有偏者。先取强者。如是诸文相现可知。上来释所
取中顿渐讫。
自下第四。如来藏性常不改。一释真心性常不改。二
者随缘能生法义。又说。前说者释依持门。后释缘起。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2c 页 X21-0132.png
就性常中。先法。后前如来藏心恒在生死而性常净。
凡夫二乘初业菩萨所不了知。是故宣说心性本净
不可思议。此即显示空如来藏。故胜鬘经云。自性清
净心。烦恼不能染。智慧不能净也。是诸如来微妙之
藏者。释不空藏。谓如来藏中。本来具足过恒沙等性
功德法。而无一法别守自性。如镜中像。故言微妙也。
法说文讫。下别喻引释。如金在矿。性常清净真心亦
尔下释缘起。意从心生者。意者。无明乃至相续不断
之识。如是六重总名意。心者。即是如来藏心。亦名真
心。亦名梨耶。良以七识。皆心所作。故文说言馀六亦
然。如是巳下结释应知。上来释第四段讫。
自下赖耶虽与诸法同一处在而性不一不异之义。
就中有三。一者法说。显示道理。次引喻况。后合喻法。
初文复二。一释赖耶不一不异。后释佛性不一不异。
初从赖耶下至而同止住者。明不异义。后性恒明洁
者。释不一义。言能熏者有二义。一义释者。从无明识
乃至显识。名为能熏。熏发真心作生死故。诸心法者。
谓从智识及六识等。皆有心王心数相应。是故宣说
诸心数法。更有一释。言能熏者。前心数中。简取强者。
除却微劣无记心法名能。熏就功能故说为熏。诸心
法者。就体而言。馀文相现。下释佛性与诸烦恼不一
不异。准上例同。故云亦然。定不定别者有二种。一者
正定。谓种性上。二者邪定。谓阐提人。三者不定。准即
应知。虽有如是定不定人别。佛性体常清净无垢。法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3a 页 X21-0133.png
说文讫。次引喻显。文可见也。下合喻。先结合喻。后举
法示。如是等文。并现可知。上来长行释讫。
自下颂偈广释前义。就中总有一百二十六行半文。
判为两节。初四十六行半。答品初头如实见问。后七
十九行。广释偈前长行所说。就初文中。复有九节。一
者八行半。叹如实见问。二者十三行半。答长行中不
随他行。三者一行半。答长行中现法乐住问。四者一
行。答长行中转所依止不住实际问。五有一行。释获
意生身等。六有三行。答长行中内證之境。七有四行。
牒前颂文逐难重释。八有三行。以大乘理示诸外道。
九十一行半。答长行中安乐修行趣于佛地。
初文复三。初有一行。叹问如理。次有一行。劝王为他
传说所闻。后六行半。明闻法所得益。前两节文相现
可见。第三节中。初之二句。表宗略示益。后或作下。
依宗广示益也。若人闻法巳者。谓十信中创闻此法
也。渐净阿赖耶者。种姓以上。解一切法无我之理。渐
伏法执。法执伏故。阿赖耶渐现。故言渐净。谓从种姓
乃至金刚。始得究竟。故言渐也。下别解释。就中三节。
初二行半。释由闻法故于三界中受胜果报。次有一
行。由闻法故得不住道。虽在生死恒乐相应。后二行
半。由闻法故成无上果。初文复三。初之半行。人中作
王。次有一行。作欲天王。后有一行。色无色界定处为
王。或为人中王。诸粟散王。转轮王者。有四轮王。一领
阎浮提。二领二天下。三领三天下。四领四天下。如仁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3b 页 X21-0133.png
王说。下释欲天。欲天有四。此唯举四。就胜说故不举
四天。超越说故不说化乐。馀文可见。下释上二界。上
两句准即可知。无想众生者。谓无想天也。受诸禅定
乐者。大乘法中。无想天中亦有心识。但微细故。凡天
二乘不知有之。以有识故。受禅定乐也。次释不住平
等之道。初之句表不住宗。后有三句。释不住所以。初
表宗句。准即可知。如师子吼者。以不住道为众说法。
如师子王吼无所畏。众定皆自在者。虽在生死为众
说法。而不染著生死之过。于禅定中自在无碍。若在
地狱。如三禅乐。以是故言喜乐相应。下释成胜果。初
之一行方法。后一行半释所得果。密严纯净土。难行
不可得。故言一心求密严。净土三界之外。要发菩提
心尔乃得往生。故言不染著三界。释行方法讫。下有
两句。释行方便果。文相可见。下显正果。上之二句。示
得果相。言转依者。转者灭也。转灭变易依故言转依。
获安乐者。转所成果无馀涅槃变易苦。名为安乐。离
喧动过。说为寂静。超四相故。名为安住。次有两句。天
人所敬。下有二句。表位殊胜。文相可见。上来叹王问
讫。
自下答前长行问中不随他行问。就中两节。初有三
行。略表外宗过。略示正理。后有十行半。广破外所执。
就三行中。初之一行。表外道宗有过不中。后有二行。
略示正理。非如外道等二句表宗。此云外道。亦取二
乘。总名外道。故总非言非如外道说。坏灭为涅槃。外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3c 页 X21-0133.png
道二乘。皆住此说诸法皆有。以修行力灭却始无。法
尽无处名为涅槃。故示过。同有为死有复生过。外人
难言。有为之法未被对治。死有复生过。我修对治力。
死而不还生。以是义故。所难非我故。故复难言。诸法
本来无。非灭始无有。然汝妄想故。灭却始无有。法无
妄计有。即成一重过。无法计灭无。亦成二重过。计有
计无。两俱过故。言同有为死有复生过。释初文讫。下
有二行。略示正理。于中一行半。示正道理。后有二句。
结示前过。言十业者。十善业道。诸行体故。说为十善。
体虽十业。随心强弱。三品不等。三乘差别。就三乘中。
菩萨最胜。胜者方修十地行满得三沾果。是故说言
得解脱智慧如来微妙身。下即结过。文现可知。初文
释讫。自下第二。牒宗广破。于中三节。初有五行。牒外
人宗。广破邪执。次有二行半。示正道理。后三行文。逐
难重破。就初文中。有三过失。一有一行。释众生有始
有终过。次有二行。释通外救亦言与过。后有二行。于
解脱乐永失不證过。初文复二。初一行设诸众生有
始有终难。一行释通外救。初一行中。上二句。牒宗设
难。难众生尽。下两句。有始终难。难佛地论师特违此
文不可依行。牒宗设难讫。下有二行。释通外救。外人
救云。我计众生有尽有始。更有何过失。故经释通。若
汝救云众生有终有初际者。与汝二过。一与非众生
而作众过失。与后欲夺故云应有非生法而始作众
生。此即纵与。下即夺取。佛法道理。无有非众生而生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4a 页 X21-0134.png
众生界。初过如是。更与一过。汝若救言。众生界尽。尽
得解脱。有何过失。此即牒过。下即与过。是故说言佛
无尔焰法。尔焰者梵音。此云如幻虚伪之法。又外人
救云。佛无尔炎。有何过失。故即通言。则无能觉。若有
尔焰。则有能觉智慧之心。既无尔炎。对何所觉。而有
能觉。既无能觉。觉所得果。涅槃亦无。通难与过讫。下
即释通于解脱乐永失不證过。初一行半牒彼宗。后
二句与过。初文复三。上二句法说表宗。次二句引喻
示现。后二句结合所以。就喻文中。种巳燋者。喻于有
馀涅槃之界。萨婆多云。入有馀时。烦恼业等。体性犹
在。治道力故。不能生后。同类法故名断除之。非体成
无如种巳燋。体虽有在。不能生后也。灯灭等喻。入无
馀涅槃之时。能治所治一切皆尽。如灯油尽灯亦随
灭。馀文相现。准即可知。下有二行半正道理。就中三
节。初有一行半。出定行体性。次有半行。释智慧行。后
有半行。释所得益。初文上半出定行体性。次半行定
用自在。复有半行。不著二边中道之相。言遍处者十
遍也。言诸禅者。根本四禅未来中间名为诸禅无色
者。四无色定。无想定者。亦名灭尽定。如是诸定。释名
出体诸义分别。如常可知。逆顺入定者。义门有五。一
者顺入。从初禅入至非想出。二者逆入。从非想入至
初禅出。三者顺起。入初禅定。超越二禅入第三禅。超
越第四禅入空处定。超越识处入无所有。如是超入
乃至非想。是名顺超。言逆超者。从非想入。超下而入。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4b 页 X21-0134.png
从上向下。有此别耳。顺逆超者。从初禅入。超入三禅
却入二禅。超入四禅却入三。如是顺而却入下地至
非想故。名顺逆超。如是顺逆时。不作功用。名定自在。
定自在故。十力六通皆得自在。如是名为定用自在。
次释中道。于彼不退还者。彼者指前所说定也。不退
还者。菩萨在有而不失定。名不退还。恒不沉没者。菩
萨在定。起大悲心。化众生故。恒行不住中道行者。乃
得涅槃。非是灭法名为涅槃。下释智慧。审知诸法相
者。知法达底。故云审知。诸法但是妄分别计。寻即叵
有。如幻如化。离有无相。名诸法相。菩萨十地。名为诸
地。于中出入及住自在。为善巧。下二句者。释门得益。
文现可见。如是行者。始得密严成佛涅槃。非外道计
坏灭法巳始有涅槃。示正理讫。自下第三。逐难重破
示过失。就中有三。初之一行。示彼生死不出过。次有
一行。三和四缘所生之果不成过。后有一行。内外诸
法相生因义不成过。就初行中。上句牒外道计。下两
句示过失。文现可知。第二行中。三和合者。一根二尘
三者触也。因等者四缘也。眼者眼根。色者色尘。馀根
名内。馀尘名外。如是众缘和合所生六种识等。亦灭
无去。即成邪见也。故言亦坏也。第三行中。内外法者。
内谓内身。外谓木草。其内身者。从少至大。从大至老。
于其中间。念念相生。物者从种生芽。从芽生茎。乃至
华果。若汝说言坏有成无者。如是世间现见诸物。皆
悉相违。与过文讫。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4c 页 X21-0134.png
自下第四。答前品显现法乐住问。就中两节。初一行
释定方便行。后有两句。正明现法乐住体。定方便中。
离于心所得者。所缘境界名为所得。此所取无也。分
别不现前者。能取亦无。亦不住其性者。不住能取。所
取无理。若得如是行中道者。乃名成就定前方便也。
下出定体。若得成就方便行时。无有分别执著之心。
故言是时攀缘离。离者无也。寂然心正受者。现法乐
住也。
自下一行。答前长行转所依止不住实际问。菩萨舍
离分别执著妄想心故。说言舍于世间中所取能取
见。见者执之。言转依者。如来藏心依无明等妄想法
故。在于生死。由修行力。灭无明等妄想法故。不在生
死。故名转依。转依菩提离粗重者。无明尽故。能依种
子亦不得住。故言离粗重。粗重者种子之异名也。智
慧不思议者。答上问中不住实际。菩萨智慧。断无明
等诸虚妄法。證法实际。而不住理。常化众生。下地人
等不可测量。故言不思议也。
自下第五。答前问中获意生身问。言十种者。十地之
中。各有一身。故言十种。然一一地二种身。一者如来
他受用身。名意生身。二者菩萨所受变易之身。名为
生身。馀文相现也。
自下第六。答前问中内證之境问。就中有二。初一行
半。小乘所执法明内證。后一行半。大乘法中所说五
法中明内所證也。小乘所计中。色谓色聚法。心及心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5a 页 X21-0135.png
法心聚法也。不相应者。非色非心十四法也。言无为
者。谓三无为。如是等法。唯有真心如如法故。云谛观
无别意也。无别异者。如之异名。准即可知。下就大乘
差别法中如如所證。列五法名。义如常辨。如是五法。
但一如上假施设故。推即唯如故。言皆平等。
自下第七。有四行偈。逐难重破。亦可当来过。就中四
节。初一行偈。舍正取邪过。次一行偈。竖义不成过。次
有一行。诸法失相过。后有一行。恶见剩生过。就初文
中。上二句。牒前外计。下之二句。显所致过。固者言守
也。自宗。即是大乘唯识名自宗也。不守大乘甚深义
趣。此即舍正也。同诸妄分别者。皈邪过也。若不固守
大乘正宗。趣逐小乘及外道宗者。仍致诽谤方之罪。
是故宣说同诸妄分别也。就第二行竖义不成中。上
两句。牒所破法。下二句。示其过失。言恶习者。违理名
恶。习者学习。谓诸外道背正理故。历代习学终坠泥
梨。故言恶习。恶习人等所有痴立。名为分别。五种论
者。汎立论者。要具五分。一宗。二因。三者譬喻。四合。五
结。是名五论。此即牒举所破法也。下示过失。譬喻不
成立者。于五论中。但举中间譬喻不成。馀四论者。皆
亦不成。喻不成故。一切所立诸义门等。悉相违背。故
言诸义皆相违。此即示其竖义不成过讫。次下一行。
示一切法断灭之过。下二句。示断灭过。五种悉成过
者。示他宗过。惑乱于智眼者。诸外道等。以有过宗。于
大众中。欲求名闻。欲求胜他。自是非他所有之义。皆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5b 页 X21-0135.png
名惑乱于智人眼也。下示过失。翻境违理。名为颠倒。
当法顺理。名不颠倒。同者共相。异者别相。亦名自相。
谓诸有漏皆是苦性有为无常诸法无我。如是等法。
说名共相。一切诸法。各不杂乱。名为自相亦别相。如
上所说。惑乱智眼故。如是等法。皆失其相。五相杂乱。
故名斯坏也。下一行偈。恶见剩生。就中上半示见所
依。下有半行。示其过失。如是等见。因何而生。谓舍大
乘。依他外道小乘人法。故生诸见。言初际者。计本劫
本见等。诸见者。计末见。如是诸见。总有六十二见。谓
本劫本见有十八。末劫末见四十四。如是诸见。由舍
自宗依他邪宗。而得生起。是故宣说皆从灭坏生。上
来逐难重破。遮当来过讫。
自下三行。示正道理。就中。初劝知众生无初际义。次
有一行半。如来能化所设各殊。后有半行。牒彼外计。
反显有失。如是三文。相现可知。上来示正讫。
自下第八。答长行中安乐修行趣于佛地。有十一行
半。判为五节。初二行半。释诸人法皆不离识。二二行
半显所行法。三二行半。释能行人。四一行半。于修行
人中。取胜却劣。五有三行半。释行所得益。初中五句。
初有二句。因果一对。次二句境行一对。次三句能所
一对。次有二句。人法一对。后有一句。总结释也。因中
强要。故言增上。增上有三。一戒增上。二定增上。三慧
增上。如是三学。行中之要。故言增上。解脱亦然者。对
因辨果。果亦有三。故言亦然。一者解脱。二者般若。三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5c 页 X21-0135.png
者法身。就初为名。合为解脱。因果对竟。言四谛者。行
所缘境。言神足者。若约因说。四如意足。若就果说。名
为神足通。亦名神通。言念处者。因中四念。果中三念。
无碍解者。四无碍解。如是诸行。托四谛境而得成故。
相对辨之。四缘无色住者。行所依处。然此缘字。欲似
错误。应注禅字。合应说言四禅无色住。住者八禅是
行依处。故名为住。根力等下。辨能依行。根者能生诸
圣道故。力者五力。不退名力。不随缘退。能入圣道。故
名为力。言觉支者。七觉分也。如是七觉。在修道位。炎
观心中。容有为他宣说法故。名为诸地。等者等取八
圣道分。下辨人法。有为无为者。此即法也。众圣者人
也。如是上辨一切诸法皆识所作依识而住。是故结
言皆依识而有。自下第二。辨所行法。言苦法者。谓苦
法忍。苦观智谓苦法智。苦随生智者。谓比智品。于一
苦下。具有三智。馀集灭道下。各有三智。故结释言亦
如是也。下之二句结法释名可知也。自下二行半。释
能行者。初一句总举。次一行三句列数名字。后二句
结。言第八者。道比智心名为第八。七返生者。得须陀
后不起无漏道。七生后末身中乃起无漏。斯三界惑。
得罗汉者。各为七生须陀洹也。言家家者。得须陀后。
进断三四品。馀二三身受名为家家。故毗昙云。断三
四品惑。成就彼对治。馀三生二生。是名为家家。须陀
果中有是三种。一往来者。名斯陀含。天上人中一往
一来。一间灭度者。现般那含离欲果巳。未至初禅。两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6a 页 X21-0136.png
界中间得涅槃者。名为中般。言生般者。受初禅报。即
得涅槃。名为生般。言有行者。生初禅巳。以钝根故。勤
精修行。乃得涅槃。名有行般。无行般者。此人利根。生
初禅巳。不起无漏。言命终时忽起无漏。断馀障尽而
般涅槃。言上流者。以那含身。于上二界。处处受生。名
为上流。上流二种。一者乐定。此人流无色界中。二者
乐慧。此人流至第四禅时。生五那含。不入无色。是故
结言上流于处处然后般涅槃也。下二句结文现可
知。自下一行半。取胜却劣。就中一行简劣取胜。下二
句者。示所修法。于诸事中。勤而不息。名为修行。于谛
理中。练心务达。名为观行。观行有三。下者声闻。中者
缘觉。上者菩萨。是故结言菩萨增上修。功业最殊胜。
下示所修法。法有三重。一十一智。谓四谛。法智。比智。
等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言十二者。前四谛
中。各有三智。准前可知。言十六者。四谛各四。亦可知
也。自下第五。辨修行得益。益有二种。一因修行灭妄
心益。二者禅心不退转益。初文复三。初有二句。标宗
略示。次有二句。释通疑难。后有一行。释所以也。此诸
修定者者。总举三乘故说诸言。良以二乘渐灭粗心。
而不识知能灭所灭唯是一心。不以知故说言渐灭
也。次通疑难外文。疑若言三乘渐灭心者。所灭之心。
为真灭耶。为是妄心。是故通言。渐灭心者。但灭粗起
分别之心。非是真心。有生灭故。欲灭真心而起修行。
是故通言所尽非是心。下通转执。转执复云。其所灭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6b 页 X21-0136.png
心。但是妄心。非真心者。所灭妄心。与真心共同一处
耶。是故通言亦非心共住。良以真心与诸妄法不一
不异。释通疑讫。下释所以。谓妄心本来自无。非灭始
无。但以妄心横计为有。如梦所见。非有为有。且约二
乘。其所以先就未来。未来心未至。未至故自空。以自
空故不可与真心一处共住。若现在心。假托众缘。说
为现在。所托众缘。推即本无。如梦所见。缘尚如是。何
况所生。故言心缘不和合。言非此者。根名为此。尘名
为彼。释初文讫。下释第二禅心不动益。就中三节。初
二句表宗。次二句释所以。后二句结示道理。第四禅
无心者。第四禅上。唯有微细舍受之心。更无粗显苦
乐等心。以无粗显分别心故。名为无心。有因不能害
者。下地虽有苦乐等心。而不能动舍受静心。故言不
能害。次两句文相现可知。下结释之。妄想不自觉者。
良以诸法唯一心作。离心叵得。然妄想心。不自知觉
唯识道理。妄计诸法离心有性。故言不自觉。喻文可
见。上来答前长行问讫。
自下第二广释偈前长行略表。就中七节。一者十三
行释八识门。二者七行释五法门。三者六行释三性
门。四者六行释二无我门。五者十五行逐难重释。六
者十一行半叹密严土。七有二十一行释佛如来所
现色相。
初文复四。一者八行半释阿赖耶。二者一行半释第
七意。三者一行释第七意与六识俱。四者二行释赖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6c 页 X21-0136.png
耶识持诸种子而不失体。初中五节。一者一行半出
赖耶体。二有二行举果劝修定。三有一行半于三界
中受生死报为主摄化。四有一行半劝修方便因。五
有二行见退更令进。初言定者。八地巳上无功用定。
观赖耶者。观者观达。證之异名。如来藏心名阿赖耶。
此即出体。下释义门。离能所分别者。无取舍相。微妙
无所有者。不守自性。转依而不坏者。性无改转。在于
密严中如月恒明显者。体圆净义。出体性讫。次有二
行举果劝修。就中。初行举密严果。后行劝修。密严诸
智者者。密严纯净土。不杂凡小乘。唯有大菩萨。通达
法空者。故言诸智者也。与佛常共俱者。有师可凭。下
有二句。所行可叹也。举果胜讫。下劝令修定。于中。上
半叹处殊胜。下半劝修。密严定者处者。八地巳上菩
萨始生故。无出入不定之过。是故说言定者处也。下
劝中。言相应妙定者。真俗二智不相妨碍。故言相应。
离偏著过。故名妙定。馀文相现也。自下第三。于三界
中受生死报为主摄化。就中。一行示所生处。后半行
文举能生人。何故不说五那含天者。自有两释。一义
者。五那含者唯是小乘。难可化故。菩萨不生。所以不
举。更有一释。菩萨遍出一切生处。然不论者。影略互
论。馀文相现也。下一行半。释密严家方便助因。初有
二句总举劝。后有一行。别列所修法。问。何故不说如
实耶。答。如实是总。十智是别。于如实智中。分出十智。
以别折总。总体叵得。所以不论。馀文可知。自下二行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7a 页 X21-0137.png
劝退令进。就中。初行叹王种姓贵。后行劝退令进修。
舍君罗帝者。昔日轮王是如实见祖。又甘遮月王者。
甘遮是姓。月王是名。亦昔日时转轮圣王。馀文可见。
下劝退令修。上二句法说令修。下二句引喻显示。谓
我为汝说密严国中胜妙深行。汝应当求。然汝闻巳。
勿怀疑退。如羊被拽。拽退推进。如是等文。准即可知。
上来释赖耶讫。自下第二。释第七意。意者妄意违理
能生生死妄法。故名为意。初句法说。次一行喻。后句
合喻。谓众生身。进退动作。一切事业。及自性住。皆由
意力。是故说言意在于身中。下引喻示。引四种喻。各
喻一义。初一喻者。喻五蕴身由意力住。言幻兽者。不
可自住。由幻力故得住之。此喻蕴体得住之义。亦如
幻为树者。夏热之时。幻作树荫。就下[鸟*占]息。如是五蕴。
依意而住。藏护妄意。亦复如是。河者。即是六道为河。
言苇荻者。喻于妄意。意随诸业。六道流河。恒流不息。
犹如草木随流上下。王喻六识。园喻妄意。意识执著
忘意为我。又一义释。王喻妄意。园喻五蕴。准即可知。
下结文可知。释妄想讫。自下第三。意与意识俱起之
义。先法。后喻。意者妄意。初从无明乃至相续不断识
来。皆名为第六意识名为识。然通取彼五识心法。然
心心法。两义释之。若以别相论。但六识中心法共相
应起。妄意中无心心法俱相应起义。若就通相。至细
论之。从无明下乃至显识。定无心所。智识相续不断
识中。亦有心法。细不现故。且不论之。下引喻况。如是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7b 页 X21-0137.png
心法。从妄因缘。聚集似有。推无自性。故喻言道譬如
空中云共聚而无实。意与意识俱起义讫。自下第四。
释赖耶识持诸种子而体不失恒清净义。于中。初行
明能为生死因。后一行体性不失能为涅槃因。初文
复二。先法。后喻。又现可见。后一行中。上二句明体不
改。下二句为涅槃因果。决定种性者。但有赖耶决定
成佛。据此明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然有迷者。作如
是说。一分众生无佛性者。应与此难。汝若说言一分
众生无佛性者。我亦难汝一分众生应无赖耶。经中
既说赖耶体决定种性。如是广破。准义应知。如是经
文。与摄论中此界无始时等。意同不异。上来释八识
门讫。
自下第二。释五法门。就中三节。初有三行。释前三法。
次有二行。释其正智。后有二行。明如色。初文复二。初
之一行。略释前三相因起义。后之二行。应明分别差
别之相。名因于相生者。名不自有。依相故立。如无火
者火名叵有。相从因缘起者。令应说言相从于名生。
以火名故。招唤火来。然经文中因缘起者。由名数数
薰习力故成名言种子为因能生相等。以是故言从
因缘生。问曰。若言名能薰成种子因者。相亦应熏成
种子。答曰。非例。名言种子与一切法为正因缘。故能
生相。相不能薰成种子故不能生名。名相互为因者。
相对相现互为为因说。若为因缘相起义者。名者能
为因生诸相。相不能因而生于名。然名二种。一表义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7c 页 X21-0137.png
名。所谓音声名味句。但表前法。不能熏成诸法种子。
二现境名。谓心心法。缘境执著。薰成种子。为因生相。
经家欲简如是义。故但相从因生。下二句明分别心
所缘起处。良以所缘形相别故。能缘之心种种而起。
故名分别。谓因明因分别得起。总相如是。下别广释
七识总名为分别故。于此文中。具明七识。先总。后别。
分别从二因者。此即总表。下示二因体。言外相者。是
所缘缘。心习气者。谓因缘法分别心生。非但此二具
足四缘乃至分别。然今文中。取胜却劣。故但说二也。
下别广释。从细分末乃有七识。故言第七末那识。例
上可知。故言应知亦然。然末那识有其二种。一法执
末那。谓从无明乃至相续。总言妄意末那识心。二者
人执。从相续去未倒事识四惑末那起执相续等微
细诸法。以为我故。亦名末那也。下释六识。诸根者。眼
等五根。意者意根。缘者六尘。如是诸缘。和合之时。能
生五识。就实而言。意识亦生。略不说耳。馀文可见。释
前三法讫。下释正智。就中。先行释照俗正智。后行释
照真正智。初文中。言从于如是因而生彼诸果者。因
有二义。一者圣人见生死者但从无明妄想故有。有
即虚伪。实不可得。知有非有。二知因果亦不违失。谓
善生天堂。恶生苦处。故言从如是因而生彼生诸果。
下真證。上二句与理不违。下三句了达道理。能證所
證平等一味。是故说言真如非异。此者即正智名此。
诸理相应生者。真俗境界非一名诸。生者成也。馀文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8a 页 X21-0138.png
相现。下释如如。就中。初行释如如理。后一行者释所
以。此即是诸法究竟真实性者。推诸法相。到究竟处。
唯有如如。是故说言究竟真实性。下有二句。释所离
相。一切诸法。如梦所见悟本无。以不生亦不灭故言
不生。下释所以。上二句表宗法说。下二句引喻况示。
准文可见。上来释五法讫。
自下六行。释其三性。就中。初一行释遍计性。次一行
半。释依他性。次一行半。释圆成。后有二行。释所得益。
初中。上半遍计起时所迷所执。下二句示遍计体。种
种诸形相者。谓色心等。各有多种。差别不同名种种。
如是诸法。但像似有。而无自性。遍计性。不达虚妄。执
为实有。种种诸形相者。此即所计色心诸法也。名句
文身者。此即非色非心也。下释遍计所执自性。如是
妄计执著而生。是名遍计所执性也。释遍计性讫。次
释依他性。上二句释所依因。次二句所成因。后二句
释得名所以。根境意和合者。正现起时也。意者意识。
谓现境名言现在前时。于虚妄法。横计为实。熏成种
子。此即遍计为能熏法。依他起性。从此因生。是故说
言熏习成于种。次释所成因。此所熏种与所熏心。同
一无记。然缘和合能生诸识。故知此种与所依心不
一异。下释得名所以。资于互因力者。取彼根境意和
时横计实有遍计执心。为资因力。不取所成种子为
因故。解深密经云。如翳眩人所见毛轮。为依他性。释
依他讫。自下第三。释圆成实性。就中。二句出圆成体。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8b 页 X21-0138.png
次二句属当名字。后二句释圆成性非讫。下释所得
益。益有三种。一上二句释通达益。次一行得四智益。
后半行释离苦益。若小乘所说。我生巳尽等四智。对
分段粗相而说。今此乘所说四智。对变易生尽道理
说。二种生死并尽故。说言解脱一切苦也。众怖畏者。
畏有五种。一者不活畏。资财难得供身不足故。二者
死畏。纯作恶故畏死后苦。三畏三涂。四者恶名畏。畏
失利养故。五大众威力畏。在大众中讲说法时。身心
不安。如是五畏。初地中离。馀文可见。上来三性义门
讫。
自下第四。释二无我。就中三节。初二行法。次一行半
引喻示现。后二行半赞叹土胜劝令修因。就初文中。
上之二句。示无我理。下一行半。释所得益。生法二无
我者。表宗示理观境。善能明了知者。释能證智。善者
顺理。能者巧便。顺理巧便。达二无我理。下释所得益。
益有二种。一者能断烦恼因盖除灭生死苦报。普烧
诸习气者。断成就种粗细皆尽故言普烧。永断分别
者。现行烦恼复不现行。故言永断。下有一行。释离苦
报。文相可见。法说文讫。下引喻示。上二句引喻示现。
下一行合所引喻。如是诸文相现可知。下叹土胜。劝
令修因。初一行半。叹土殊胜。后有一行。劝令修因初
中。上二句直叹土胜。次二句叹居人胜。后二句叹资
具胜。文相并现。下劝令修因。因有二种。一自利因。如
上二句。二者利他。如下二句。言真实观者。八地巳上。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8c 页 X21-0138.png
无功用位。真俗双照。名真实观。文现可知。
自下第五。逐难重释。就中三节。初十行半。法说逐难
释。次三行半。引喻示显。后有一行。结劝令知。初文复
二。初五行半。释前五法中第三分别。后有五行。释八
识中意。初文复五节。初一行释名相为因分别得立。
次有一行。明分别所缘。次有一行。出分别因体。次有
二行。智识境别。后有半。举过结示宗。初中。上半释名
所依相。下半依名相故分别得立。若无相处。名即不
生。以有相故。名乃得生。是故宣说名生本于相。问曰。
若言名生必依相者。兔角之名。因何相生。答曰。兔角
名对牛角相。兔角名生。有无相对。而假立故。相非自
然有。必托众缘而生。从缘生故无自性。然分别心不
知空。翻执为实。故言种种诸分别皆因相而有也。次
有一行。释分别心所缘境界。上半出所缘。下半能缘
心。根谓六根。境者六尘。瓶衣等者。现所受用物。蕴者
积集义。谓四尘法。名为蕴法。非是五蕴。如是四尘。所
合成法。与分别心。为所缘故。分别从此生。生巳却了
知所缘之境。是故说言了知而简异。异者分别之异
名。此即能缘。下出体因。上二句出能依法。下二句立
因与体。若动若非动者。自有两释。一义释云。动者欲
界散业。若非动者。上界定业也。更有一义。加行无漏。
名为动业。动出三界故。有漏之业。名为非动。不出三
界。恒在生死。故分段世间三界差别。变易世间具四
生死。是故宣说一切诸世间。如是世间。皆因痴生。以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9a 页 X21-0139.png
痴为体。况乎分别有非痴生不以痴为体耶。下明识
智所缘不同长短等。初行明识所缘善不善。一行明
智所缘。善者随顺大乘唯识说名为善。言不善者。翻
上应知。有为无为乃至涅槃。如是等法。依大乘教修
习所生。正智所知。非乱意识之所能知。是故结言斯
为智之境。下结过表。宗如是上所明皆是无常。是故
结言念念常迁转。如是诸法皆不离识。识所作。是故
示言皆依识以生。释分别讫。自下释意。文有二节。初
一行三句。标意体性。后三行一句释其业用。就体性
意有二。一者妄意。谓从无明至相续识。二者染意。谓
相续识后未至事识四惑末那忽起执我。妄意是法
执。染意是人执。以是分文。亦有二段。初有一行。释其
妄意。后有三句。释染末那。初文。上半引喻显示。下半
合喻。良以末那迷于藏识。藏识随迷。恒在生死。如迷
于绳。绳似蛇现。若不迷时。绳无似蛇。故下合言当知
亦复然。文现可知。下有三句。释染末那。上二句喻。下
一句合。准下业用。其义可知。下有三行一句业用。先
释染意所有业用。后二行释妄意业用。初中复二。三
句释执赖耶为我我所。下有二句。与意识心同时染
根。初文中。言增益我事者。染末那心。但执赖耶。以为
我体。不计我所。然言增益于我所者。与意识中计我
我所。作根本依。是故宣说增益我所。与意识俱者。同
一刹那。故名为俱。与意识心。作染污根。故说为依。刹
那量同。故名而转谢。馀文相现。下有二行。释妄意业。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9b 页 X21-0139.png
文有五节。初有两句。释内身中能作事业。次有二句。
释外资具中有摄受用。次有二句。由外资用。所生乐
中。摄受不失。次有一句。能持内外。不烂坏失。末后一
句。总结示现。如是诸文。并现可知。自下引喻。喻有三
喻。梦医喻。喻妄意心。在空喻者。喻于染意并分别意
识。镜中像喻。喻所取境唯心无境。于中三行广引喻
相。后二句者。结前所说。初文中。言如梦翳等一切境
界者。谓妄意中第四显识中所出相分。名一切境。如
是境界。由无明等渐粗力故。故至显识时忽然显现
相分之境。此明所迷。起种种分别者。智相识后。不知
此境自显识现。相牵于心。心执为外。故起分别。不知
唯自心。第二喻中。上三句喻。下一句合。此喻染意并
分别事识。无我所处。执计有我。如似空中。脚无蹈处。
手无攀著。于中走索游戏极难。分别之心无我计我。
亦复如是。不可安固。是故结合分别亦如是。第三喻
中。无法后喻。分别无所依者。分别所计我毕竟无故。
言无所依。但行于自境者。自所计我无所有故。无境
可行。然言但行自境者。但计息为所行境。计心以外。
无境可行。下以喻现。准即可知。下有一行。劝知结示。
初二句劝知。下二句结示。言此三者。次前三喻。说为
此三。皆识现者。如是三法。于显识中所出见相。更无
馀法。是故宣说皆识现也。此即劝知。下即结示。于斯
远离处者。三处名远离处。名真实者。法之穷处。即是
如如。不可破坏。故名真实。上来逐难重释讫。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39c 页 X21-0139.png
自下第六。叹密严国。就中三节。初有七行。叹密严国。
次有二行。叹能教。后二行半。叹居人胜所居亦胜。初
中两节。初一行半。弟子叹胜。后五行半。诸佛叹胜。特
进菩萨等者。菩萨众中神通胜者。名为特进。此即八
地巳上菩萨也。及圣目乾者。取小乘中神通第一。如
是二人。佛弟子中。无能加者。遍观十方刹。无过密严
国。弟子叹讫。自下诸佛自赞叹故。明知最胜。文分为
二。初一行一句。十方佛等真出言叹。后四行一句。举
德赞叹。初言极乐。无量寿国。及现喜亦名妙喜。此即
东方妙喜世界。越取下方。故说乃至。如是国中。恒沙
诸佛。皆自出言。密严国胜。下举德叹。自有两节。初有
二行。约自利德。后欲中下。就利他德。外仪严切所率
伏为威德化。如是威。非修始有。本来自成。故言自然。
无始无终。如是净土。从本以来。唯法身佛所居净土。
未曾凡夫生在彼土。故言本昔如来地以来。诸文相
现可知。释自利讫。欲中施佛事下。释利他德。谓欲界
中诸佛出世。皆从密严而来化之。化虽无量。不离密
严本正定。故说言常依于正定。馀文可知。上来叹土
讫。自下第二。叹能说教。就中。先叹此教胜馀教。后仁
王下。劝令供养。初文复二。初有一行。叹此经典诸经
之母。后有二句。诸经莫及。可见。下劝令供养。文亦可
知。叹能说教讫。自下第三。居人胜故土亦殊胜。就中。
初行出三界巳而依密严住。故知殊胜处。后一行半。
此土宫殿胜过馀处。诸佛如来常在此中。故知胜处。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40a 页 X21-0140.png
文相显然。不须繁述。
自下第七。二十一行。如来所现种种身。此即答前及
言说身问。大分为三。初一行半。如来所现色相无边。
次十七行半。别明所现种种差别。后有二行。劝令修
因往生彼土。初中。上半在定最胜。住定之中。无出入
异。故言无上。次有二句。在定起用。难思定者。恒在俗
事。而不失定。故维摩言。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是名宴
坐。下二句所现色等。凡小之人。所不能了。文现可见。
自下第二。十七行半。别明所现。就中七节。一者五行
半示众色相。二者一行示不思议力。三者一行为主
摄化。四者三行半示现说法。五者一行半示修诸度
行。六者二行极乐国人身相圆满。七者三行示所受
用资生自在。初文复二。初有一行。就实解释极乐国
中佛及菩萨色相皆同。后四行半。随机深浅。各见不
同。何故不举馀方净土。但举西方。有何所以。答曰。举
馀净土。亦得无伤。但依影略互论门故。且举极乐。又
问。何故不叹密严。但叹极乐。此有何意。答曰。密严净
土。是根本土。诸方净土。皆依密严。叹如上释。今此文
中。但叹所现始末诸土。以是义故。不叹密严。诸修观
行者。谓观世音大势至等。名修观行者也。色相皆亦
然者同也。谓弥陀佛及诸菩萨。悉皆具足三十二相。
故云皆亦然。下别释中。初二行半。释一佛种种异见。
后有二行。于菩萨身各见不同。就见佛中。或见佛身
诸相具足。是故宣说或见天中天赫弈含众彩。于中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40b 页 X21-0140.png
或有见一色者。或见二色。谓但见诃利色者。或见诃
利占波二色。如是乃至具见诸色。或有一类。见苦行
身著破衣卧寝草上。或有一类。见如千日光坐莲华
上。于一佛身。如是异见。自下二行。于菩萨身种种异
见。言帝青者。帝者帝释。忉利天王所有青珠。名为帝
青。下有一行。见菩萨身。于中一类。见身如轮。或有一
类。见身如幢。或见如书文。或有一类。见鱼螺等。或有
一类。见菩萨光丽色如虹而拖空中。菩萨一身。见有
不同。释所现色讫。自下一行不思议力。文现可见。下
一行作人中王治化之仪。准即可知。自下三行半。见
说法度人亦不同义。就中三节。初一行说曰境界。白
者净色。白者明白分明之义。先佛所知二谛之境名
白境。次有一行。说转所依身得如幻通身。后一行半。
说断烦恼證涅槃行。如是诸文。文相并现。不须繁释。
自下一行半。示修诸行。一切波罗蜜者。略有三种。一
六波罗蜜。二十波罗蜜。三八万四千波罗蜜门。如贤
劫经说。言衍那者。此云无遮。无所简择。来者皆供。名
无遮。此是檀行。苦行持戒下。明修杂行。文亦可知。自
下两行。极乐国人所受正执。就中。初行释极乐人报
殊胜。后有一行。馀世界人所不能及。初文可解。言瑜
伽者。此翻相应。亦云观行。观行自在。如目犍连等所
不能及。又他方界安乐世界光明世界。如是国人所
有通境。比极乐人所知境界。百分不及一。如是校量。
文亦可知。自下三行。释极乐人所受用具。就中初行。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40c 页 X21-0140.png
资身食具。次有一行。宝珠如意受乐无穷。后有一行。
池中莲华庄严无比。馀文并现。准即可知。言牟尼者。
此言寂静。胜自在者。观世音等诸菩萨众。名胜自在。
自下二行。劝令众人。于中。初行劝示所修行。示其所
得之益。就初文中。上句劝信行。次一句劝修禅定。次
一句劝修欲乐。次一句劝修回向。如上所说。四修因
者乃得往生极乐国土。其所得益。文相可见。上来以
偈结释讫。
自下长行。金刚藏菩萨。自现其身。为众说法。上来为
众说种种法。然所对人。恐畏不信。不信疑言。如是所
说。但有言词。不见事实。实尔以不有。如是疑故。金刚
藏自现其身。为众说法。令决定信受所说法。故此文
来。就中二段。初从尔时至而说于法者。表宗略示。后
或说菩萨下。依宗广释。初文复三。一者现示微细小
身。次或现佛身下。现示大身。后而说于法者为众说
法。如是诸文。相可现知。释初文讫。
自下依宗广分别说。就中六节。一从或说菩萨下至
常无变易者。说入證行。二或说菩萨下至所共围绕
者。说随有行。三或说菩萨下至非观行者不能得见
者。说诸菩萨现种种身历事诸佛。四或说菩萨下至
及般涅槃者。说诸菩萨于十方国现受生身取般涅
槃。或说菩萨下至如日如月者。说诸菩萨不住道行。
五或说菩萨下至刹那不住者。说诸菩萨以大悲心
悯众生故。在生死苦。无有退还。为众说法。六或说诸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41a 页 X21-0141.png
佛下。说诸菩萨为说颠倒心乱众生。随其所应。说退
治法。初文复三。初从入于诸地下至二无我者。释所
观法。次从得如幻下至皆不退转者。释所成德。后净
所依止下至常无变易者。说转依义也。如幻三昧者。
变现自在。犹如幻化。随意受身者。是意生身。八种自
在。名为自在。以外诸文。并现可知。自下第二。说随有
行。亦有三节。初从善能下至所行之道者。说所观境。
二得首楞下至莫不成满者。依行所成德。三逮于正
觉下至所共围绕者。成大菩提果也。首楞严者。此云
健行定。十幻喻身者。如上所说。十意生身。究竟愿者。
略有三种。一断一切恶。二修一切善。三度一切众生。
广则无量。如华严说。馀文可解。自下第三。现种种形
历事诸佛。复有二节。一以愿力故下至历事诸佛者。
说诸菩萨现身自在供养诸佛。后是诸菩萨下至不
能得见者。说所现身离有无相。以愿力者。愿波罗蜜
名为愿也。菩萨以此愿波罗蜜。现种种形。往十方供
养诸佛。下所现身。离有无相。初法。后喻。法说文现。喻
中有二。初喻。后合。文相可见。自下第四。说诸菩萨不
住道行。于中有二。初得禅三昧下至般涅槃者。说不
住生死。或说菩萨下至如月者。不住涅槃者行。文相
可知。自下第五。说诸菩萨在生死苦而无厌退。就中。
先法。后喻。并准可知。自下第六。说诸颠倒心乱众生
随其所应说对治法。文复二节。初即法说。后引喻况。
言渴爱者。欲贪烦恼不可满足。如渴乏人无有知足。
大乘密严经疏目次¶ 第 141b 页 X21-0141.png
分别苦者。散心飘荡。难可制禁。以是名为分别苦也。
以外诸文。相现可见。不须繁述也。
大乘密严经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