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87a 页
No. 329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经
支那沙门藕益释智旭 疏义
*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一切者。通指十方三世也。佛者。觉也。佛说无量法。
唯明一心义。故云佛语心为宗也。迷心逐语。则语
成糟粕。离语觅心。则心若龟毛。今以心契语。以语
印心。故名佛语心品。然兹一经。共有三译。此名宋
译。最居其先。文有四卷。品题唯一。次元魏菩提留
支所译。文有十卷。品有十八。次唐朝实叉难陀所
译。文有七卷。品题有十。必须三译并参。方知此经
脉络旨趣。而今译序分甚略。流通未传。故亦旁引
二译。方成三分。初序分。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
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魏云。诸佛品第一。○唐
云。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初中二。初标闻法时处。
二引闻持之伴。
△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
为庄严(魏云。婆伽婆住大海畔摩罗耶山顶上楞伽城
中。彼山种种宝性所成。诸宝间错。光明赫燄。如百千日。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87b 页 X17-0487.png
照耀金山。复有无量华园香树。皆宝香林。微风吹击。摇
枝动叶。百千妙香。一时流布。百千妙音。一时俱发。重岩
屈曲。处处皆有。仙堂灵室。龛窟无数。众宝所成。内外明
彻。日月光辉。不能复现。皆是古昔诸仙圣贤思如实法
得道之处。○唐云。佛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
【疏曰。此即五事證信之四也。如是者。举所闻之法。
我闻者。明能持之人。一时者。明闻持和合。佛者。明
时从佛闻。南海滨等者。明闻持之所也。据魏唐二
译。并云山顶楞伽城中。此云楞伽山顶。盖影略也。
观心释者。海。是八识境界。山。是法性。城。是大般涅
槃。种种宝华。即是性具智慧妙宝功德妙华。从法
性生。还以庄严法性也。佛住其中者。即是自觉圣
智。不离自心现量第一义境。
△二引闻持之伴。】
「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
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
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
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
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魏云与大
比丘僧。及大菩萨众。皆从种种他方佛土。俱来集会。是
诸菩萨。具足无量自在三昧神通之力。奋迅游化。善知
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大慧菩萨摩诃萨而
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而授佛位。自心为境。善解
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随种种心。种种异念。无量度
门。随所应度。随所应见。而为普现。○唐云。与大比丘众。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87c 页 X17-0487.png
及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巳通达五法。三性。
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
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一切诸佛手灌
其顶。皆从种种诸佛国土而来此会。大慧菩萨摩诃萨
为其上首)。」
【疏曰。准今本及魏译。则比丘菩萨两众。皆从他土
来集。据唐译。则比丘似是常随众。菩萨乃从他土
来也。若常随比丘。则有应化实行二种。若来集比
丘。则是应化者多。或彼应化以神通力。兼携实行
者来。要必堪闻大乘法者。乃获与嘉会耳。列名以
比丘居前者。出世相故。有定踪故。叹德唯在菩萨
者。显大乘故。绍佛业故。馀对二译可解。起序竟。
二别序。
疏曰。准魏唐本。佛先于龙王宫中。说法七日。向海
南岸遥望山城。微笑而说过去诸佛因缘。彼王闻
巳。迎佛入城。现诸神变。问答二法。须者寻之。序分
竟(二法者。因如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乃问何者
名法。何名非法。何得有二也)。
二正宗分。大科为二。初总明一百八句。二别明三
十九门。初总明一百八句。(魏云。问答品第二。○唐
云。集一切法品第二)文分为三。初说偈赞佛。二请
佛垂许。三正申问答。初中二。初经家叙仪。二大慧
偈赞。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88a 页 X17-0488.png
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
偈赞佛(魏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与诸一切大慧菩萨。
俱游一切诸佛国土云云)。」
【疏曰。摩帝。亦云末底。此翻为慧。欲达自心现量第
一义境。必藉自觉圣智大慧故也。慧为法界。一切
法趣慧。了知诸佛刹土。皆是自心所现境界。故能
俱游。而能游所游。并依本觉佛性。故云承佛神力。
知诸法空而不取證。故云从座而起。显出度生方
便。故云偏袒右肩。方便不离实际。故云右膝著地。
权实不二。随顺法性。故云合掌恭敬。由始觉智。显
本觉理。故云以偈赞佛也。
○二大慧偈赞二。初正
赞佛德。二结劝修观。
△今初。】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魏云。佛慧大悲观。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有无不可
得。下三偈例同。○唐译今本大同)。」
【疏曰。此赞佛究竟通达五法也。世间名相。唯从妄
想建立。性本如如。离于生灭。了此非有非无。名为
正智也。智不得有无。故非生法二缘之悲。名为大
悲。而起大悲心。故非二边之智。名为不得有无之
智。】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疏曰。此赞佛究竟通达三自性也。一切诸法。缘起
如幻。心识执之而为妄想。远离心识妄想。则显成
自性矣。】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88b 页 X17-0488.png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疏曰。此赞佛究竟通达八识也。八识互为因果。展
转相续。故非断常。变现世间。一切如梦。】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𦦨。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疏曰。此赞佛究竟通达二无我也。烦恼。谓分别俱
生种种诸惑。性是烦恼。扰乱行人。即人我执也。尔
𦦨。此翻所知。亦翻境界。即三界内外种种诸法。智
苟有障。不能了知。故云。所知不是障。是障障所知。
即法我执也。今知烦恼常清净无相。是究竟通达
人无我。知尔𦦨常清净无相。是究竟通达法无我。】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魏云。佛不入不灭。涅槃亦
不住。离觉所觉法。有无二俱离。○唐云。佛不住涅槃。涅
槃不住佛。远离觉所觉。若有若非有。法身如幻梦。云何
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佛无根境相。不见名
见佛。云何于牟尼。而能有赞毁)。」
【疏曰。此赞佛虽究竟通达五法三性八识无我。而
实无有能通达及所通达之二相也。一切者。即指
五法自性诸识无我也。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不复更灭。故云一切无涅槃也。无有入于涅槃之
佛。亦无有佛能入涅槃。以佛是能觉之智。涅槃是
所觉之理。理智不二。实无能所。故云远离觉所觉
也。若定云佛及涅槃是有。则有能所。堕建立过。若
定云佛及涅槃无有。则成断灭。堕诽谤过。故云若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88c 页 X17-0488.png
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也。初正赞佛德竟。
△二结
劝修观。】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魏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彼人今后世。离垢无染
取。○唐云。若见于牟尼。寂静远离生。是人今后世。离著
无所取)。」
【疏曰。此劝行人于牟尼世尊。当以此寂静之理而
观察之。是则远离二种生死。是名为不取诸法。而
今世后世悉皆清净也。初说偈赞佛竟。
○二请佛
垂许二。初说名启请。二佛许恣问。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巳。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
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魏云。仰咨无上
尊)。」
【△二佛许咨问。】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二请佛垂许竟。
○三正申问答二。初问。二答。
△今
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
敬。以偈问曰。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
云何惑增长(魏云。云何净诸觉。何因而有觉。何因见迷
惑。何因有迷惑。○唐云。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云何
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疏曰。此总问迷悟之源也。言云何净其妄念。云何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89a 页 X17-0489.png
妄增长。云何照见此痴惑。云何痴惑增长耶。】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魏云。何因有国土。化相诸
外道)。」
【疏曰。此问何故而有刹土。何故而有变化六道等
相。何故复有诸外道法耶。】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魏云。云何名佛子。寂静及次第。解脱至何
所。谁缚何因脱。○唐云。云何名佛子。及无影次第。解脱
至何所。谁缚谁能解)。」
【疏曰。无受。即魏译所云寂静。唐译所云无影也。以
不受一切诸受。故名正受。亦名无受。乃根本智正
證真如。不变相故。离分别故。故云无影。亦云寂静。
此真如境。虽无次第。由断障次第而立多名。具如
唯识论十地广明。】
「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魏云。禅者观
何法。何因有三乘。○唐云。云何禅境界。何故有三乘)缘
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魏云。何因缘生法。次句同。○
唐云。彼以何缘生。何作何能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
增长。(魏云。何因俱异说。何因无而现。唐云。谁说二俱异。
云何诸有起)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89b 页 X17-0489.png
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魏云。破三有者谁。何身
至何所。云何处而住。云何诸佛子。○唐云。云何有佛子。
谁能破三有。何处身云何。生复住何处)何因得神通。
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魏第三句云。
何因得定心。馀同宋。○唐云。云何得神通。自在及三昧。
三昧心何相。愿佛为我说)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巳还。(魏云。何因为藏识。何因意
及识。何因见诸法。何因断所见。○唐云。云何名藏识。云
何名意识。云何起诸见。云何退诸见)云何为种性。非
种及心量。(魏云。云何性非性。云何心无法。○唐云。云何
性非性。云何唯是心)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
无众生。云何世俗说。(魏云。何因说法相。云何名无我。
何因无众生。何因有世谛。○唐云。何因建立相。云何成
无我。云何无众生。云何随俗说)云何为断见。及常见
不生。(魏云。何因不见常。何因不见断。○唐云。云何得不
起。常见及断见)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魏其。作二)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魏云。云何名为空。何因念
不住。○唐云。云何为性空。云何刹那灭)云何胎藏生。云
何世不动。(魏云。何因有胎藏。何因世不动。唐云。胎藏云
何起。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犍闼婆城。世间热
时𦦨。及与水月光。(魏云。云何如幻梦。说如犍闼婆。阳
燄水中月。世尊为我说。○唐云。云何诸世间。如幻亦如
梦。乾城及阳燄乃至水中月)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89c 页 X17-0489.png
分。(魏云。云何说觉支。何因菩提分。○唐云。云何菩提分。
觉分从何起)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何等二无我。云何尔𦦨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0a 页 X17-0490.png
○唐云。云何转轮王。及以诸小王。云何王守护)诸天有
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魏云。诸天有几种。何
因而有地。何因星日月。○唐云。天众几种别。地日月星
辰。斯等并是何)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六节摄。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0b 页 X17-0490.png
伽师有几。令人住其中)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0c 页 X17-0490.png
中得道。○唐云。离染得菩提)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
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魏云。如来般涅槃。何人
持正法。世尊住几时。正法几时住。○唐云。如来灭度后。
谁当〔时〕正法。后二句。同魏)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魏云。如来立几法。各见有
几种。毗尼及比丘。世尊为我说。○唐云。悉檀有几种。诸
见复有几。何故立毗尼。及以诸比丘)彼诸最胜子。缘
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魏云。何因百变
易。何因百寂静。声闻辟支佛。世尊为我说。○唐云。一切
诸佛子。独觉及声闻。云何转所依。云何得无相)云何世
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魏云。何
因世间通。何因出世通。何因七地心。世尊为我说。○唐
云。云何得世通。云何得出世。复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
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云何医方论。
是复何因缘。何故大
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魏云。迦
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常为诸佛子。何故如是说)何故
说断常。及与我无我。
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魏云。何故不但说。唯有于一心。○唐云。何不恒说实。一
切唯造心)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鸡罗及铁围。金
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魏前四句同。续
云。次及无量山。种种宝庄严。仙乐人充满。世尊为我说。
○唐云。云何男女林。诃梨庵摩罗。鸡罗婆轮围。及以金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1a 页 X17-0491.png
刚山。如是处中间。无量宝庄严。仙人乾闼婆。一切皆充
满。此皆何因缘。愿尊为我说)。」
【疏曰。自何故刹土化至此。皆遍问世出世间一切
诸法。意显并由迷悟之所幻现。一一推简。决无实
性。总不出于自心现量也。但将二译对读。其旨自
明。不烦别释。一二名相。考附卷末。初问竟。
○二答
为二。初偈牒。二正答。初为五。初总赞许。二领所问。
三责所未问。四复领所问。五结赞诫听。
△今初。】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闻说
(唐云。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
门。即告之言。善哉大慧。谛听谛听。如汝所问。当次第说。
即说颂曰)。」
【○二领所问二。初略示宗旨。二广述前问。
△今初。】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魏作无自体。
○唐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
【疏曰。此总明彼之所问。不出有为生法。无为不生
法。而涅槃空相。刹那流转相。皆无自体性也。何者。
不生不灭。名为涅槃。初生即灭。各为刹那。刹那似
有流转。如医故见华。华本无体性也。涅槃虽无流
转。如空不拒华。空亦无自性也。此则生死涅槃。皆
是自心现量。如冰与水。同一湿性。岂各有自性哉。
△二广述前问。】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1b 页 X17-0491.png
如是种种事。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
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魏云。力思惟
寂定)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唐云。菩提分及道)诸
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
定。三昧起心说。(魏云。四空定灭尽。发起心而说。○唐
云。乃至灭尽定。心生起言说)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
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魏后二句云。自性相所
想。所见能见二。○唐云。心意识无我。五法及自性。分别
所分别。能所二种性)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
提大种。荒乱及一佛。」
【疏曰。乘谓三乘。诸种性。谓五种性。荒乱。谓国土乱。
一佛。谓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也。】
「智尔𦦨得向。众
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
与作所作。(魏云。譬喻因相应。力说法云何。何因有因果。
○唐云。云何因譬喻。相应成悉檀。所作及能作)丛林迷
惑通。心量不现有。(魏云。相迷惑如实。但心无境界。○
唐云。众林与迷惑。如是真实理。唯心无境界)诸他不相
至。(二皆云。诸地无次第)百变百无受。(魏云。百变及无
相。○唐云。无相转所依)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1c 页 X17-0491.png
未问。】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
楼含。(唐云。几弓俱卢舍)半由延由延。(魏云。二十四及
十。○唐作由旬)兔毫窗尘虮。羊毛[麸-夫+广]麦尘。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2a 页 X17-0492.png
计邪因无因所生。或计能成所成假实有异。或弃
境而偏守枯心。或比知而莫测涯际。总不能圆极
一照。性相毕知也。接响云。世尊诘责大慧所问不
周。正欲穷出无性。令人脱然。即可推古不至今。今
非昔人。万法由来无性不迁。即诸心境。当处冥会。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从何建立。是不遣而俱
遣。不空而俱空。乃悟缘会性空之要门也。
△四复
领所问。】
「护财自在王。(魏云。何由财自在)转轮圣帝王。(唐云。云
何得财富。云何转轮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
说及句说。(魏云。解脱广略说。○唐云。云何得解脱。云何
长行句)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2b 页 X17-0492.png
支分)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唐云。心一境)言说及
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论。(魏作勘解。○唐云。云
何称理释)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
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
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云
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唐云。云何欲界
中。修行不成佛)阿迦腻吒成。(魏云。色究竟成道)云何
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
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
腰鼓华。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魏云。云何为心地。
○唐云。云何使其心。得住七地中)所问皆如实。」
【疏曰。此复领前所问。亦皆错综不拘次第。并显诸
法无性。不离自心现量故也。
△五结赞诫听。】
「此及馀众多。佛子所应问。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
悉檀离言说。我今当
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
所说。」
【疏曰。言此汝之所问。及馀众多汝所未问。皆是佛
子之所应问。以一一相。皆与自心现量第一义境
相应。远离种种四句见过。乃是如来普遍法施。离
于世俗言语所成。唯自證法及本住法。故今当显
示也。此上所问世出世法。随迷一法。皆能起百八
见百八烦恼。随悟一法。皆能破百八见而成百八
三昧法门。故于无句之中。方便次第建立百八句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2c 页 X17-0492.png
义。乃三世诸佛所说。不容于中增损分毫者也。非
善谛听。何由成就闻思修慧也哉。初偈牒竟。
△二
正答。此约一心真如门说。故百八句总云非也。破
情不破法。以法体全妄即真。如全华即空。全冰水
即湿性。无可破故。故魏译句字。皆作见字。句。是名
句。从意言分别而有。遣句。正遣见耳。】
「不生句生句。常
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
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
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
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
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
巧句。非功句。净句。非净句。成句。
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
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
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
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
品句。非有品句。(魏云。有无立见。非有无立见。○唐云。
有句。非有句。无句。非无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3a 页 X17-0493.png
(唐作算数)数句。非数句。(二皆无此句。或云。宜上声呼
之)明句。非明句。(魏作通。唐作神通)虚空句。非虚空句。
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
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
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
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
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
𦦨句。非尔𦦨句。外道句。非外道
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𦦨句。
非𦦨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
轮句。犍闼婆句。非犍闼婆句。天句。非天句。
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
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
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二皆有灭句。非
灭句)灭起句。非灭起句。(魏作起灭尽定)治句。非治句。
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
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
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魏作族姓。唐作
种族)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3b 页 X17-0493.png
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
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
句。非杂句。(二作种种)说句。非说句。(唐作演说。更有决
定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
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
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疏曰。此百八句。准今译。止有一百四句。准魏唐二
译。各有一百六句。而皆出没离合小殊。意显随拈
一句。皆有百八见网。亦皆有百八三昧。所谓一句
一切句。一切句一句。非一句非一切句。而一句而
一切句。自心现量第一义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法尔如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劝令修学也。初
总明一百八句竟。
○二别明三十九门。即为三十
九段。第一诸识生住异门。(魏云。集一切佛法品第
三)文为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
生住灭。」
【疏曰。别明之中。先问诸识生住灭者。以众生无始
时来。如来藏心不变随缘。法尔有八种识。依之建
立五位百法染净因果。乃有流转还灭种种法门。
乃可辨于五法三性二无我等故也。生住灭者。有
为虚妄相也。然一切经论或明四相。或明三相。或
但明生灭二相。当知若二若三若四。平等平等。非
有增减。何以言之。且四相者。即是生住异灭。唯识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3c 页 X17-0493.png
论云。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
三无为。假立四相。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
即说为住。住别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时名
灭。前三有故。同在现在。后一是无。故在过去。又云。
生表有法先非有。灭表有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
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此依刹那。假立四相。一期
分位。亦得假立。初有名生。后无名灭。生巳相似相
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名异。是故四相。皆是假立。
今按此文。则有二种四相。一是刹那四相。二是
一期四相也。就一期中。若约根身。则是生老病死。
若约器界。则是成住坏空。次明三相者。此经云生
住灭。或有云生异灭。以异而不异。故假名为住。以
住而不住。故假名为异。如老病皆是异相。亦皆是
住相也。次明二相者。生住异三。既同属有。故但名
生。灭既属无。故仍名灭。又住为生之成。故可属生。
异为灭之渐。或可属灭也。夫众生迷本藏心。妄有
八识幻相。则妄见四相三相二相还流。生巳随灭。
灭巳还生。从劫至劫。流转不巳。若达生灭无相当
体即第一义。则生本不生。灭何所灭。自觉圣智。应
念圆成矣。迷悟关头。皆由于此。所以先问之也。
○
二答中二。初正答生住灭。二申明邪正门。初又二。
初直答其相。二广辨其因。
△今初。】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魏云。诸识各有二种
生住灭)非思量所知。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4a 页 X17-0494.png
非臆度者之所能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4b 页 X17-0494.png
少。前五须藉九八七缘乃生。故生时少。不生时多
也。前七识相住者。第七与第八同一期住。前六则
随缘长短。住无定限也。前七识相灭者。第七虽同
第八生灭。而第八缘身界时。舍命暂灭。第七缘第
八时。虽复舍命。相亦不灭。以我执不间断故。唯入
生空观时。或入灭尽定时。则我执相暂灭。若入法
空观时。则法执相暂灭耳。前六。所缘境灭即灭。易
可知也。次云诸识有三种相者。宗镜录云。起心名
转。八俱起故。皆有生灭。故名转相。动则是业。八识
皆动。尽名业相。八之真性。尽名真相。当知八识
相生住灭。皆转相也。八识流注生住灭。皆业相也。
二种生住灭。无体无性。如波与流。唯一湿性。即真
相也。魏云智相识者。唯有自觉圣智。乃能了妄即
真故也。
○二广辨其因三。初正明。二喻显。三简非。
△今初。】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
现识。及分别事识(魏云。大慧有八种识。略说有二种。
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唐云大慧。识
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疏曰。此应依二译。为是。盖此所谓现识。魏名了别
识者。独指第八识言。谓能顿现根身器界及诸种
子。任运能了别此三性境故。此所谓分别事识者。
通指前七识言。谓第七识。虚妄分别我法假事。第
六意识。分别一切假实诸事。前五根识。分别五尘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4c 页 X17-0494.png
现量实事也。故今译复加真识而云三种。恐非梵
文本旨。设欲消释。应云。秪一如来藏心真识。举体
而为现识及分别事识。如举湿性。而为海水及波
浪也。若以真识对前真相。而以现识对前业相。分
别事识对前转相。则如来有重言之过矣。】
「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大慧。
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魏云。彼二
种识。无差别相。递共为因。○唐云。此二识。无异相。互为
因)。」
【疏曰。此正明第八能现诸法。故名现识。兼明与前
七互为因也。夫一切色像。皆是明镜所持。不在镜
外。则知一切根身器界种子。皆是藏识所持。亦不
在藏识外矣。然明镜之外。犹有所对本质。而藏识
之外。并无所对本质。以藏识本无形质。亦无方隅
分剂。不同明镜之有形质方隅分剂。故知但是片
喻。非全喻也。坏不坏相者。据魏唐译。止云无差别
相。无异相。夫无异无差别者。所谓真故相无别。即
是坏相。亦前文所谓真相也。今又云不坏相者。即
下文所谓不坏相有八。亦前文所谓转相业相也。
除却真相。即无八识差别之相。如湿性之外无水
波。除却八识。亦无真相。如水波之外无湿性。故云
坏不坏相展转因也。又就八识而论。若无第八所
持种子。则不能生前七现行。并第八现行。亦复不
能独存。若无前七现行。则不能熏第八所持种子。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5a 页 X17-0495.png
并第八种子。亦复不能自有。故云此二互为因也。
夫第八为所熏。前七为能熏。前七为所生。第八为
能生。此约不坏相有八而言之也。能亦藏性。能即
非能。所亦藏性。所即非所。此约真故相无别而言
之也。真外无俗。俗外无真。能外无所。所外无能。而
真俗能所。亦复宛然不乱。故云展转因也。】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魏云。了别识。
不可思议熏变因。○唐云。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大
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魏云。分
别事识。分别取境界。因无始来戏论熏习。○唐云。分别
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疏曰。此正辨八识之生因也。夫如来藏第一义心。
举体而为前七转识。乃前七转识。念念还熏如来
藏心。令持一切诸法种子。名为阿赖耶识。故名不
思议熏。夫如来藏第一义心。举体而。为阿赖耶识。
乃阿赖耶识。念念变现根身器界。及起诸心心数
现行。名为三界万法。故名不思议变。除此熏变二
法。更无现识可得。故云是现识因也。夫色声香味
触法。名为外尘。妄执第八见分以为自内我法。名
为内尘。而所以取此尘者。并由无始妄习所熏种
子之力。设无妄想种子。纵有尘境。不生分别。设无
尘境。纵有妄种。亦复不生分别。由自心所现妄尘。
还与妄想为缘。由自心所具妄种。还与妄想为因。
故有前七分别事识。此外更无他因也。】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5b 页 X17-0495.png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识虚妄灭。则一切根识
灭。是名相灭(魏云。阿梨耶识虚妄分别种种熏灭。诸
根亦灭。大慧。是名相灭。○唐云。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
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疏曰。此先释八识相灭之因也。言覆彼真识种种
不实诸虚妄者。即指阿赖耶识受虚妄熏。持虚妄
种。虽即全体真识。而能覆彼真识。如全水起波。波
能覆彼澄清水体也。诸虚妄灭。谓第八因相灭。一
切根识灭。谓前七果相灭。皆约现行言之。故名相
灭。然巳约还灭言之。不指寻常乍灭也。】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
缘灭。则相续灭。(魏云。相续灭者相续因灭。则相续灭。
因灭缘灭。则相续灭。○唐云。相续灭者。谓所依因灭。及
所缘灭。即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5c 页 X17-0495.png
同。以所依依字。通指所从所缘二因故也。初正明
竟。
○二喻显又二。初立喻。二法合。
△今初。】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
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
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疏曰。此以微尘譬藏识。以泥团譬分别事识。而以
微尘泥团所依四微。譬八识之真相。又以金譬藏
识。以庄严具譬分别事识。而以金庄严具所依四
微。亦譬八识之真相也。大凡立譬。皆是曲顺世间
情谓所知。以易例难。令其得解。而真法者。实非譬
喻所及。且如微尘泥团。金庄严具。并彼所依色香
味触四微。以理言之。并是自心所现相分。因心成
体。心外无法。本无能依所依能成所成差别之相
可得。而据世间情谓。则四微为所依。泥团微尘金
庄严具皆为能依。可譬真识为所依。八识皆为能
依也。又据世间情谓。则微尘与金为能成。泥团与
庄严具为所成。可譬现识为能成。分别事识为所
成也。夫既是所依所成。则非定异。既分能所。则非
定一。是故真如与一切识非异非不异。八识展转
相望。亦非异非不异也。文中彼字。意指四微。
△二
法合。】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
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
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6a 页 X17-0496.png
【疏曰。转识。合前泥团及庄严具。藏识。合前微尘及
金。真相二字。正合前彼字所指四微也。若约譬喻。
则应云。泥团微尘四微若异者。微尘非因。若不异
者。泥团灭。微尘亦应灭。而微尘四微实不灭也。盖
泥同微尘。虽同以四微为体。皆无自体。而泥团易
坏。微尘不可更坏。可譬转识藏识。虽同以真识为
体。皆无自体。而转识易灭。藏识不复更灭也。结云
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者。意显前文所谓诸识
有三种相。唯转相业相可灭。而真相不可灭也。夫
八识皆有相生住灭。皆名转相。八识皆有流转生
住灭。皆名业相。灭此二种生住灭巳。当处即是不
生不灭。乃名真相。是则不唯藏识真相不灭。即转
识真相。亦不灭也。以真故相无别故。所以如来位
中。得有四智相应心品。四非定四。亦非定一。约真。
则相所相无。尚不名一。云何名四名八。约俗。则不
坏相有八。说八说四说一。皆无碍故。二喻显竟。
△
三简非。】
「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
断见论议。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
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
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
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疏曰。外道心昏智闇。妄计摄受境界现行若灭。则
识流注种子亦灭。而不知诸法种子。从无始际展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6b 页 X17-0496.png
转传来。终不断也。唯其不知自心所具种子。为一
切法亲因。但藉众缘得起。故遂别计胜妙士夫等
异因也。言眼识色明集会而生者。且据眼识言之。
虽有种子亲因。仍藉九缘集会乃生。眼即根缘。识
即第八。第七第六。并作意心数。前念眼识现行。色。
即境界并空。明。即日月灯光也。眼为增上不共亲
依。第八为根本依。第七为染净依。第六为分别依。
作意能引种起现。又能引心趣境。巳上五缘。并名
为增长缘。前念眼识现行。为开导依。名为等无间
缘。境界。即亲疏相分。名所缘缘。空明二种。亦属增
上缘摄。若耳识。则不藉明缘。鼻舌身识。则并不藉
空缘。故云。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也。胜妙。亦云
胜性。即是冥谛。士夫。即神我。或胜论大有句。自在。
即大自在天。馀可知。初正答生住灭竟。
○二申明
邪正门二。初破自性。二辨迷悟。初中二。初叙所执。
二约第一义破。
△今初。】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
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
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疏曰。众缘和合。名之为集。法法自尔。名之为性。各
有形状。名之为相。地水火风。名为大种。亲能生起。
名之为因。疏能助起。名之为缘。因缘生果。名之为
成。凡此皆是自心所现境界。心外无性。而外道妄
计各有自性也。
○二约第一义破二。初叙义。二正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6c 页 X17-0496.png
破。
△今初。】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
谓心境界。(唐云。心所行)慧境界。(二皆作智)智境界。(魏
作慧。唐无)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7a 页 X17-0497.png
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
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
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疏曰。此明外道妄计七种自性本皆无性。故三世
诸佛照之。皆即第一义心也。达此第一义心。则能
成就世出世间种种诸法。而诸法之自相共相。并
皆无性。一一皆由第一义心建立。真俗不二。不可
思议。不同外道于俗妄作有见。于真妄作无见也。
世间法者。指六凡法。出世间法者。指三乘法。出世
间上上法者。指诸佛法。以要言之。即是十界百界
千如法也。圣慧眼者。了法无性。不生有无二执也。
入自共相建立者。随情随智。假说种种自相共相
也。如世间法。以蕴处界等。名为自相。以苦空等。名
为共相。如出世法。以戒定慧等。名为自相。以无漏
等。名为共相。如出世上上法。以十力无畏功德智
慧等。名为自相。以真如纯善不思议等。名为共相。
又凡一切现量之所亲證。皆名自相。一切比量之
所诠显。皆名共相。如所建立。皆依第一义心方便
施设。不拨为无。不执为实。于第一义建立诸法。则
空即不空。不共断灭恶见。了知诸法皆第一义。则
有即非有。不共邪常恶见也。】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
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魏云。大慧。云何不与外道邪
见共同。所谓分别自心境界妄想见。而不觉知自心想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7b 页 X17-0497.png
见。○唐云。云何为外道恶见。谓不知境界自分别现)大
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魏云。大
慈诸愚痴凡夫。无有实体。以为第一义。说二见论。○唐
云。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疏曰。此申明外道恶见之可破也。谓一切境。界皆
是自心境界。皆从妄想所见。总不出于自心所现
分齐。但由外道不觉识故。不能通达也。夫七种自
性。皆以无性而为其性。所以皆即是第一义。而愚
痴凡夫。或不知性无性故。作有见论。或不知无性
之性乃是第一义故。作无见论。有无二见。皆由不
达自心现量。所以皆可破也。初破自性竟。
○二辨
迷悟二。初总许说。二正别辨。
△今初。】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
幻境随见。今当说(唐云。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
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
【疏曰。此文唐译为顺。若依今文释者。谓若欲妄想
三有苦灭。先须无知爱业缘灭。又须先于自心所
现幻境随即觉见。此迷悟关头。今当说也。盖于自
心所现幻境若不随见。则名为惑。有惑。则必起于
无知爱业之缘。有爱业缘。则必感于三有苦果。而
此三有苦果。唯是妄想。别无实体。如空中华相。唯
是瞖眼所见。非实有华也。
○二正别辨二。初明迷
者之失。二明悟者之得。初中二。初叙执。二破斥。
△
今初。】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7c 页 X17-0497.png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
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巳灭(唐云。有诸沙门婆
罗门妄计有及非有。于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
计蕴界处依缘生住。有巳即灭)。」
【疏曰。迷唯心者。必计有无及以断常。故今先叙其
所执也。无种者。不知第八识能藏一切诸法种子。
妄计无因生果。即所谓自然外道也。有种者。不知
一切诸法种子。皆唯藏识所具。妄计胜性士夫自
在时方微尘等异因生果。即所谓邪因缘外道也。
谓设有沙门婆罗门等。迷于自心现量。欲令无种
因果显现。或欲令异种因果显现。及计一切所生
之事。依时而住。不知但是唯心所现。或言依于诸
缘而阴界入得生得住。堕于常见。不知心外无阴
界入。或言阴界入等生巳必灭。堕于断见。不知藏
识所具种子不断也。沙门。此云勤息。出家学道之
都名。婆罗门。此云净裔。在家学道之都名。
○二破
斥二。初直破。二释成。
△今初。】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
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
灭论。」
【疏曰。佛教所明一切诸法。皆以自心所具色心种
子而为其因。自心所现色心境界而为其缘。种能
引种。现能引现。故有相续。种能生现。现能熏种。故
有作用。因缘和合。故有生。因缘别离。故有灭。因果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8a 页 X17-0498.png
不亡。故有诸有。生灭情尽。故有涅槃。返迷归悟。故
有道。依理成行。故有出世正业。依行證理。故有出
世正果。世出世间因果并成。故有四谛。今外道或
计无因。或计异因。则不知有自心种现各引之义。
是破坏相续也。亦不知有自心种现互为因义。是
破坏作用也。亦不知有正因缘合。是破坏生也。亦
不知有正因缘离。是破坏灭也。亦不知有因果感
应如影随形。是故坏诸有也。亦不知有有为尽处
真如理显。是破坏涅槃也。亦决不能从迷得悟。是
破坏道也。亦决不能依理成行。是破坏出世业也。
亦决不能依行證理。是破坏出世果也。亦决不能
方便安立世出世间因果之法。是破坏谛也。既一
切皆悉破坏。则虽有断常空有种种二论。究竟皆
成断灭论矣。
○二释成。又二。初正释。二喻释。
△今
初。】
「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魏云。何
以故。以现法不可得故。不见根本故。○唐云。何以故。不
得现法故。不见根本故)。」
【疏曰。现前诸法。的是唯心所现。而彼妄计无种有
种。则现前法之实义。彼决不可得而知也。唯此如
来藏心。乃是一切法之元始根本。彼方妄计无种
有种。则欲见法之本始。决非其分所能及也。
○二
喻释。又二。初正约喻破。二转约喻破。
△今初。】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8b 页 X17-0498.png
大慧。若阴界入性。巳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
故。彼无次第生(唐云。此亦如是。若蕴界处法巳现当
灭。应知此则无相续生。以无因故。但是自心虚妄所见)。」
【疏曰。佛正教中。以前七为能熏。以第八为所熏。所
以前七现行虽念念灭。而所熏种子不灭。如不破
瓶。能作瓶事。若外道妄计无种有种。则皆不知现
熏种义。彼现行灭。譬如瓶破。应不招感未来异熟
等流诸果。故云不作瓶事也。佛正教中。以第八所
持种子如谷麦种。以种子所发前七现行如种生
芽。若外道不知第八自所持种。别计无种有种。此
有无种。既非第八所持。则如焦种。如何能生现行
芽哉。故法合云。如是大慧。若使五阴十八界十二
入等诸法。不熏成种。不从自识种生。则过去巳灭。
现在今灭。未来当灭。无有展转互为因果义故。何
能次第相续生起。岂非但是自心妄想所见。安得
妄谓无种有种。能令因果现耶。
○二转约喻破。又
二。初正破。二结斥。
△今初。】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
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
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疏曰。此破转计也。外转计云。一切诸法。虽本无种。
但由识根境三缘和合。则便得生。或转计云。一切
诸法。虽有胜妙士夫自在时方微尘以为其种。仍
须识根境三缘和合。方乃得生。故今破无种云。若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8c 页 X17-0498.png
本无种。三缘合生者。则龟本无毛。三缘合时。亦应
生毛。沙本无油。三缘合时。亦应出油。既违决定得
生之义。汝无种宗岂不坏乎。次又破有种云。若先
有胜妙士夫等为诸法种。更俟三缘合生者。则胜
妙等既有毛种。三缘合时。龟亦应生于毛。胜妙等
既有油种。三缘合时。沙亦应出于油。亦违决定得
生之义。汝有种宗岂不坏乎。故结责云。有种无种
说。有如是过。不知自心种现互为因果正义。遂使
世间所作事业。悉同龟毛沙油空无实义也。
△二
结斥。】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
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以来成事。相承
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如是大慧。愚痴凡
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疏曰。此结斥外道既说无种有种。仍说有三缘合
生者。彼亦自谓有所作事业。有方便教法。有因果
自相。妄谓过去未来现在诸法。皆由有种无种相
从本以来成事。执此为实。谓馀妄语。此其师弟相
承。不过皆是觉想地转。乃自巳恶见过习气。作如
是说耳。无有正见。故名为邪。不能唯心直进。故名
为曲。堕黑暗境。故名为迷。略不省悟。故名为醉。本
无实智妄称一切智说。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
诛灭。诚可哀矣。初明迷者之失竟。
○二明悟者之
得二。初正明。二结劝。
△今初。】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9a 页 X17-0499.png
「大慧。若复诸馀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魏云。见诸法
离自性故。○唐云。观一切法皆无自性)浮云。火轮。犍闼婆城。无生。幻。𦦨。水月。及梦。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9b 页 X17-0499.png
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唐云。游众佛国。离诸外道。及
心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499c 页 X17-0499.png
入等。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
悟生死。了不可得。而妄见有因缘所作生住灭者。
皆是戏论分别虚伪妄想而巳。故当直观诸法皆
唯心量。以此唯心妙观。直趣无上菩提。了知三有
因于妄想习气。则三有皆唯心也。思惟佛地无相
无生。则佛地亦唯心也。唯心具十法界。十界无不
唯心。心空。故十界俱空。心有。故十界俱有。心非空
有。故十界俱非空有。心即空有。故十界俱即空有。
此是至圆至顿法门。乃如来自行权实。故名为自
悉檀也。第一诸识生住灭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上
** 名相考
世不动
。
犍闼婆城
(即海
上所见蜃楼。望之似有。即之则不可得也)。
五明处
(一内明。为求自解。二因明。为伏外执。
三声明。为令他信。四医明。为所治方。五巧明。为摄一切众生)。
阿阇梨
。
六节
。
一阐提
。
不
男
(律明五种。谓一生不男。二犍不男。三变不男。四妒不男。五半不男也。后世又言五种不女。律中不载。
经文亦无)。
甘蔗种
(本行经云。王仙被猎师所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而开。一出童
男。一出童女。占相师立男名善生。为灌顶王。女名善贤。为妃。生释种)。
胜相
(即佛胸前卐字
德相)。
因陀罗网
。
离日月光
(谓不假日月。自
有光明)。
化佛
。
报生佛
。
如如佛
。
智慧佛
。
悉檀
(悉是华言。谓普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0a 页 X17-0500.png
遍也。檀是梵语。谓法施也。佛说法时。意令众生入理。为第一义悉檀。令其灭恶。名对治悉檀。令其生善。名
为人悉檀。令其欢喜。名世界悉檀。若无四益因缘。佛则不说法也。众生闻法。未种善根者。今即得种。是世
界益。巳种善根。今得增长成熟。是为人对治二益。巳成熟者。今得度脱。是第一义益。故约众生获益为次
第也)。
毗尼
。
男女林
(西域有树林。生果似男女形。美丽殊绝。遇
风堕落。众鸟啄残。臭不可闻。欲心炽盛者。见之生厌)。
诃梨
。
阿
摩勒
。
闼婆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中
【○第二藏识境界门。为二。初正明境界。二问答释
疑。初中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
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魏云。世尊。唯愿为说心
意意识五法自体相等法门。诸佛菩萨修行之处。○唐
云。世尊。惟愿为我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众妙法门。
此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自心见等所缘境界
不和合。(魏云。远离自心邪见境界和合故。○唐云。离
所行相)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0b 页 X17-0500.png
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疏曰。前巳发明八识种现互为因义。非是无因及
与邪因。今故请问种子起现行义也。如来常叹藏
识境界。非外道二乘所知。夫藏识既具生灭。何故
即是法身。又藏识既即法身。何故犹如海浪耶。
○
二答。为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二。初明转识因缘。
二明藏识境界。初文二。初明眼识。二例馀法。
△今
初。】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
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魏云。一者不觉自内身取境
界故。○唐云。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虚伪
过色习气计著。(魏云。二者无始世来虚妄分别色境
界熏习执著戏论故。○唐云。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
习气故)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0c 页 X17-0500.png
是无流。故随四缘风击。便生转识波浪矣。
○二例
馀法。又二。初正例。二喻明。
△今初。】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
亦复如是。(唐云。如眼识。馀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
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云云。或渐生云云)。」
【疏曰。眼识者。能缘之见分也。一切诸根微尘毛孔
者。所缘之相分也。俱生者。顿生也。随次境界生者。
渐生也。此顿渐一生。共有二义。一者但约一识。或
顿缘多境。境即顿生。或渐缘诸境。境即渐生。然皆
识外无境。譬如镜外无像。海外无波。此则以镜海
譬能缘。像波譬所缘也。二者通约诸识。或诸缘顿
具。识即顿生。或缘有具缺。识即渐生。然皆藏识之
外。无诸转识。亦如镜外无像。海外无波。此则以镜
海譬藏识。像波譬转识也。故云亦复如是。
△二喻
明。】
「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唐云。
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
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1a 页 X17-0501.png
相因。
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
分段差别。谓彼转。(唐云。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
著。俱时而起。无差别相。各了自境)。」
【疏曰。此既譬明前五转识。或俱生。或随次境界生。
而又兼明第六转识。必与前五俱转也。坏相。魏作
不异相。唐作无差别相。意指转识全妄即真。无有
实体。故名坏相。而又全真起妄。故各各俱转。分别
境界分段差别也。初明转识因缘竟。
○二明藏识
境界。又二。初正明境界甚深。二略示悟入方便。
△
今初。】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
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
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唐云。但
不取诸境。名为识灭)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
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
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
测量决了。」
【疏曰。禅者。四禅。三昧者。四空及灭尽定等也。入初
禅时。不缘五尘。则五识暂灭。入二禅时。不起觉观。
则寻伺暂灭。入三禅时。纯受无分别乐。则喜受暂
灭。入四禅时。舍念清净。则乐受暂灭。入无想定。则
六识暂灭。入四空定。则色想暂灭。入灭尽定。则第
七一分我执暂灭。而诸种子。实皆不灭。又四禅四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1b 页 X17-0501.png
空。则第六微细现行。亦未全灭。无想定中。第七我
执现行不灭。灭尽定中。第七法执现行不灭。但以
不取外六尘境。妄计为识灭耳。是故藏识微细行
相。惟如来究竟了之。住地菩萨。分證了之。二乘外
道所得定慧。一切不能测量决了也。
△二略示悟
入方便。】
「馀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
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唐云。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
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
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
自心妄想流注。(唐云。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上中
下修。能。见自心分别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
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唐云。得诸三昧
自在力通诸佛灌顶。菩萨围桡)彼心意意识自心所
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
因。悉巳超度。(唐云。知心意意识所行境界。超爱业无
明生死大海)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
识。」
【疏曰。馀之一字。指地前行入。即唐译所谓修行如
实行者也。夫藏识微细行相。既非二乘外道所能
测量。惟有如来住地菩萨。能决了之。且菩萨地。如
何可登。必须开圆顿解。修如实行。以了诸地相之
智慧巧便。善能分别决断句义。所谓当依于义。莫
著言说。譬如因指见物。不视指端。而又于最胜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1c 页 X17-0501.png
广能积集无边善根。令其成熟。远离自心所现妄
想虚伪。宴坐山林。次第增修。乃能得见自心妄想
流注。见自心巳。乃得诸佛灌顶。佛子围绕。得诸三
昧自在神通。超度妄想惑业苦海也。结劝亲近最
胜知识者。若不亲近诸佛菩萨。则不能得智慧巧
便。不能成熟无边善根故也。此中略具二十五前
方便。亲近知识。宴坐山林。即具五缘。离自心现妄
想虚伪。即诃五欲。及弃五盖。既云宴坐。必调五事。
下中上修。即行五法。又复略具圆观十乘。智慧巧
便。即观不思议境。无边善根。即发真正菩提之心。
能见自心妄想流注。即巧安止观。离自心现妄想
虚伪。即破法遍。分别决断。即识通塞。下中上修。即
调适道品。亲近知识。即对治助开。了诸地相。即知
次位。超度妄想有海业爱。即能安忍。诸佛灌顶。得
自在力等。即离法爱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但颂
转识因缘。藏识境界。略不颂悟入方便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
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
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疏曰。此总颂转识因缘也。前一偈。是立喻。后一偈。
是法合。海水为因。猛风为缘。则波浪得起。藏识所
持种子为因。现行种种境界为缘。则转识得生也。】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魏云。青赤盐珂乳。味及于石蜜。众华与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2a 页 X17-0502.png
果实如日月光明。非异非不异。○唐云。青赤等诸色。盐
贝乳石蜜。华果日月光。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
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魏同。○唐云。意等七种识。应
知亦如是。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
【疏曰。此颂意明相见二分。非异非不异。藏识转识。
亦非异非不异也。青赤诸色。眼识所缘境也。珂贝
等声。耳识所缘境也。乳蜜盐淡诸味。舌识所缘境
也。华有色香。果有香味触用。鼻舌身识等所缘境
也。日月光明。亦眼识所缘境也。此等六尘。皆是唯
识所现。故非异。而复各有差别。故非不异也。又即
以此喻藏识转识者。如青赤不同。而同是色。乳蜜
不同。而同是味。华果不同。而同在树。光明日月不
同。而不相离。可譬诸识不同。而同由藏识起也。由
藏识起。故非异。如种种波浪。皆是海水也。眼识非
耳识等。故非不异。如海水波浪。此波非彼波也。又
波浪必与水俱。不能离水。转识必与藏识心俱。不
能离心。亦如光明必与日俱。或与月俱。不能离于
日月。故云亦如是也。】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魏云。譬如海水动。种种波
浪转。梨耶识亦尔。种种诸识生唐第三句云。藏识亦如
是。馀三句并同魏)。」
【疏曰。此亦先喻。后法。意显藏识处有七识转。不一
不异。不可思议也。准二译。则中两句乃重出耳。】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2b 页 X17-0502.png
「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魏云。心意及
意识。为诸相故说。○唐云。心意及意识。为识相故说)无
相亦无相。(魏云。诸识无别相。非见所见相。○唐云。八
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
【疏曰。此偈明即俗恒真。乃不思议二谛也。前三句。
即唯识所谓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也。后一句。
即唯识所谓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也。但观二
译。其旨自明。若依今文释者。于八识中。唯第六意
识最为猛利。能思惟种种诸相。而此种种诸相。若
约不坏假名。则第八以集起为相。第七以染净为
相。第六以遍能分别为相。前五以各尘了境为相。
故有八也。若其体。则秪是识性。所谓第一义心。如
水与波。同一湿性。如金与器。同一实性。故无八识
差别之相。亦无能缘所缘相见二分之相也。然此
真俗二谛。本唯一性。宛转相即。不可思议。如摩尼
珠。普雨众宝。即体而用。即用而体。无一用而非全
体。无一体而无全用。但随情随智种种取之。则有
七种二谛不同。一者愚法二乘。谓六识是俗。灭六
识巳。方證无相。名之为真。二者。利根三乘。谓六识
虚幻是俗。虚幻则当体无相。即名为真。三者。利根
菩萨。谓六识虚幻。是俗。而于意地。兼含七八两识。
此无始来恒转不灭。为诸幻本。是故六识当体无
相。故空。七八两识恒转不灭。故不空。则以幻有即
空不空共。名为真。四者。利利根菩萨。谓六识虚幻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2c 页 X17-0502.png
是俗。虚幻则当体无相。八识并皆无相。唯其无相。
则无所不相。故不惟第八无相。体是法界。一切法
皆趣第八。而前七无相。体亦法界。一切法皆趣前
七。则以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乃名为
真。五者。界外钝根。谓八识种现。并名为俗。转舍种
现。證唯识性。乃名为真。六者界外利根。谓八识种
现。并名为俗。舍种现巳。證唯识性。此性具足一切
诸法。乃名为真。七者界外利利根。谓若种若现。若
相若性。一切施设。并名为俗。种即非种。现即非现。
相即非相。性即非性。种为法界。一切法趣种。是趣
不过。种尚不可得。云何更有趣与非趣。乃至性为
法界。一切法趣性。是趣不过。性尚不可得。云何更
有趣与非趣。是名为真也。此七意中。初一惟随情
说。非此经旨。后一惟随智说。正此经旨。中五名为
随情智说。惟第四第六。今经亦兼用之。若第二第
三第五。并非今经旨也。】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疏曰。此重颂即俗之真也。海喻第八。波浪喻前七。
以其同一湿性。故无差别。以喻八识之性。惟一真
如也。唯识颂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
性故。即唯识实性。】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魏云。心能集诸业。意能观集境。识能了所识。五识现分
别。○唐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3a 页 X17-0503.png
境说五)。」
【疏曰。此重颂即真之俗也。秪此如来藏第一义心。
举体而为藏识转识。譬如秪此湿性。举体而为海
为波浪也。第八名心者。采集为义。以其无覆无记。
能受熏习。能藏种子。故从采集业以得名也。第七
名意者。以其有覆无记。恒审思量自内我法。令第
八识恒受生死。第八如库藏。第七如守库人。非我
计我。非法计法。熏此我法二执种子于藏识中。令
彼藏识不得清净。若由二空观力。令第七识转成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乃能令彼藏识。转成大圆镜
智相应心品。当知第七为染净依。故名广采集也。
诸识。若准二译。当指第六意识。此识遍缘三世三
境。通于三量。故名为诸。遍能识其所识之境。所以
流转还灭。无不由之也。对现五尘。说名五识。以众
生迷闷。背觉合尘。眼识不能闻声。耳识不能见色
等故。若得自在。诸根互用。则一识缘一切境。全妄
即真矣。初正明境界竟。
○二问答释疑二。初正释
疑。二劝修学。初中三。初释真俗疑。二释法喻疑。三
释权实疑。初又二。初疑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
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疏曰。此以俗疑真也。谓若因青赤诸色像等。众生
发诸转识。犹如海浪种种诸法。是则能发所发。分
明各异。今言非异非不异。无相亦无相。其义云何。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3b 页 X17-0503.png
△二答释。】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
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唐云。
而彼本无起。自心所取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3c 页 X17-0503.png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
犹波浪。依彼譬类通(唐云。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
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疏曰。此正显法难觉知。故借喻以通之也。二释法
喻疑竟。
○三释权实疑二。初疑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
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巳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唐云。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
实。巳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
【疏曰。此疑佛说法不平等也。如来既如日照世间。
应为愚夫说真实法。何故分部三乘诸法。而不但
说一乘真实法耶。
△二答释。】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
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
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
者识所识。(唐云。识以能了知)意者意谓然。(者。唐作复。
○魏云。意者然不然)五则以显现。(唐云。五识了现境)
无有定次第。」
【疏曰。此先明众生心中。具足如此虚妄种现。不见
真实。故未可为说实也。如来藏心。譬如大海。镜。与
睡眠。藏心顿现根身器界及诸种子。譬如海中顿
有一切波浪。镜中顿现一切影像。眠中顿见一切
梦境。故曰心境界亦然也。至于前六转识。须藉境
界为缘。或时境界不现前。诸缘不具足故。则次第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4a 页 X17-0504.png
而转生。盖第六识。则识其所识六尘诸境。故起时
多。不起时少。第七识。则妄意第八识之见分为实
我法。名之为然。若转依位。知我法空。则名不然。故
与第八无始恒转。无不起时。若前五识。唯缘显现
五尘境界。故起时少。不起时多。而或起一识。或起
多识。或同时起。或先后起。总无有定次第也。众生
心识纷杂如此。如何可为说真实乎。】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疏曰。此喻如来分部三乘法也。】
「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疏曰。此喻三乘本非实法。但是随顺众生说也。】
「言说别施行。真
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
行示真实。真实自悟
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唐云。真实自證处。能所
分别离云云)。」
【疏曰。此明修大乘行佛子。乃可为说实也。】
「愚者广分别。种
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魏云。惟见非真实。唐云所见
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4b 页 X17-0504.png
闻亦非分。哀悯者所说。自觉之境界(唐云。世间依怙
者。證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疏曰。此申明说权说实之所以不同也。夫真实自
悟处。惟可为佛子说耳。至为愚者。安得不分别开
演以逗其机宜哉。此为实施权之意也。然虽权说
三乘五乘种种诸法。而皆如幻。故虽随情显现。皆
无真实。此废权立实之意也。如是为实施权。废权
立实。种种诸说。皆是随事别别施设。理则非权非
实故也。理既非权非实。何故乃作种种权实之说。
以如来说法。必须应机。譬如良医方药。必须应病。
倘所说非其所应。则于彼便为非说。譬如用药非
病所应。则于彼便为非药故也。是故如来为众生
说法。必随顺众生之心。应其所知之量。或权或实。
初无一定。譬如雨润草木。称其种子而得生长。不
令有过与不及之患也。至于自觉境界。外道声闻
所不能测。佛于真法。虽无吝心。岂容机未熟而强
为之说哉。初正释疑竟。
○二劝修学。又二。初示方
便。二示正修。
△今初。】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
受者妄想境界。(唐云。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
皆是自心之所现者)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
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
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疏曰。当离群聚习俗睡眠者。具五缘。诃五欲。弃五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4c 页 X17-0504.png
盖也。常自觉悟修行方便者。调五事。行五法也。当
离恶见经论言说者。防堕外道邪见我执也。当离
声闻缘觉乘相者。防堕无为深坑法执也。当通达
自心现妄想之相者。依大乘闻思修慧。学习唯心
识观。以阶真如实观也。
△二示正修。】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巳。(唐云。住智
慧心所住相巳)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
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
切诸佛自愿处相。(魏云。一切诸佛自愿住持相。○唐
云。一切诸佛愿持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5a 页 X17-0505.png
中本具此三相也。能舍跛驴智慧者。谓超通教二
乘所有空慧也。二乘体空智慧。但行于空。不能双
行空有。故名为跛。得最胜子第八地者。三乘共十
地中。菩萨所證八地。虽名辟支佛地。由见不空。正
受圆接而入一乘。不与辟支取證者同也。则于彼
上三相修生者。既接入圆。故于圆智修行不舍也。】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
【疏曰。声闻缘觉。證于偏空。一切外道。执著断空。皆
非一切智相。今于彼空。能以正智修习。了达空为
法界。一空一切空。生死涅槃。皆是无所有相也。】
「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魏云。谓诸
佛本自作愿住持诸法。○唐云。谓由诸佛自本愿力所
加持故而得生起)。」
【疏曰。诸佛本修行时。皆有无作四弘誓愿。所谓众
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
知。佛道无上誓愿成。故能生道种智。遍知法界佛
法。无不尽也。】
「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
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疏曰。一切法相。若空。若有。若生死。若涅槃。乃至五
位百法百界千如。了知皆是自心现量。故皆无所
计著。不计著故。则得如幻三昧。普现色身。从此进
趣修行。直阶妙觉。四十二位。无非佛地。故名一切
种智也。】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5b 页 X17-0505.png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
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疏曰。此结明通教菩萨。若勤修学圆教圣智三相
得成就者。即證圆教初发心住。三智圆发。乃至能
到圆妙觉位究竟境界也。第二藏识境界门竟。
○
第三圣智事分别自性门。大文为三。初请问。二正
说。三结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
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
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
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唐云。唯愿为说百八句
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
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魏云。依
此百八句。为诸菩萨摩诃萨。分别说自相同相妄想分
别体。修行差别法。○唐云。一切如来。为诸菩萨堕自共
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
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
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
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
法身智慧。善自庄严。(唐云。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
庄严)起幻境界。(唐云。入如幻境)升一切佛刹兜率天
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疏曰。圣智事分别自性经者。谓圣人智慧之事。分
别诸法之自性也。百八句分别所依者。谓此诸法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5c 页 X17-0505.png
自性。乃是百八句之所依。若以邪智分别。妄计自
性有性。所谓或邪因性。或无因性。则一一法能成
百八见网。百八烦恼。若以正智分别。了达自性无
性。所谓自心现量。心外非有。则一一法能成百八
三昧。百八义门也。毕竟舍离五法自性者。既离名
相妄想。必不别计正智如如。既离分别缘起。必不
别计成自性也。法身智慧自庄严者。同诸佛理智
之体也。起幻境界者。同诸佛应化之用也。升一切
刹兜率天宫者。示同三藏教一生补处也。升一切
刹色究竟宫者。示同通教带劣胜应世间最高大
身也。逮得如来常住法身者。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说此法门。有此大益。所以
诸大菩萨。皆心念请。大慧菩萨复发言请也。
○二
正说八。初破有无妄计。二明净除顿渐。三辨声闻
通相。四简常不思议。五明种性差别。六明三自性
相。七明二无我相。八破建立诽谤。初中二。初长文。
二偈颂。初又二。初正破有无妄计。二转破妄想言
无。初又二。初叙。二破。
△今初。】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
尽。兔无角想。(唐云。有一类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尽。
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如兔无角。一切法亦
复如是。大慧。复有馀外道。
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魏云。见
四大功德实有物。见各各有差别相。○唐云。见大种求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6a 页 X17-0506.png
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巳)见巳。计著无兔角。
横法作牛有角想(魏云实无兔角虚执著。妄想分
别实有牛角。○唐云执兔无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
【疏曰。一切诸法。皆是自识所现相分。无即非无。有
即非有。如梦中物。不离梦心。如何可计实无实有。
而有诸外道。不达惟识。妄见诸法随因而尽。遂作
无所有妄想计著。起于兔无角想。则谓诸法皆无
同于兔角成断灭见。不知自心所现诸法。非断无
也。复有馀外道。妄见心外有四大种。依于极微诸
尘。而形量分位各各差别。执兔无角。对彼无之分
位。安立有之分位。而作牛有角想。成邪常见。不知
诸法唯心所现。非实有也。求那。此翻为依。陀罗骠。
此翻为尘。横法。即唐译所谓分位。杂言纵横交错
陈之法也。
△二破。】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魏云。不知唯心。○唐云。不
了唯心)自心境界妄想增长。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6b 页 X17-0506.png
智所行。远离彼见。故是于此不应分别)。」
【疏曰。此正破外道不悟唯心。所以堕在有无二见。
乃于自心境界之中。增长有无二种妄想分别也。
殊不知现在根身。及所受用之资财。所建立安住
之器界。一切皆是妄想根量。唯分别现。乃至一切
法性。亦复如是。心外无法。故离有。唯心所现。故离
无。譬如镜像水月。梦境空华。不可谓无。不可谓有。
是则一切诸法。皆离有无。即兔与牛。亦是自心分
别所见。性离有无者矣。奈何于此离有离无之牛
兔。而更妄想分别一有角一无角耶。夫待有言无。
待无言有。则不知有无皆是自心分别。然离却自
心分别。安有有无二法可得哉。又必对牛角有而
观兔角无者。试析牛角至微尘时。牛角安在。牛角
既尚非有。云何对之而计兔角无耶。夫牛角本惟
心现。非极微成。但众生妄计为有。故令析之。则不
可得。当知但是析其计有之心。非谓心外果有牛
角。可析为心外之极微也。故唯识云。为执粗色有
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其除析。非谓诸色实有极微。
由此应知诸有对色。皆识变现。非极微成。若达
诸法皆识变现。即名圣智所行境界。自能远离有
无二种妄想也。初正破有无妄计竟。
○二转破妄
想言无。又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
不生想巳。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魏云。愚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6c 页 X17-0506.png
痴凡夫。不见分别相。而比智分别。彼人见无。○唐云。彼
岂不以妄见起相。比度观待。妄计无耶)。」
【疏曰。此因佛言不应作牛有角想。恐人不达唯心。
转作牛无角之妄想。故问之也。得无。即唐译所谓
岂不也。谓彼妄想之人。岂不以见有牛角。析至微
尘。不生牛角想巳。随即比度观察以为不生。而妄
想言无耶。是则谓牛有角。固所不应。谓牛无角。岂
非妄想。
○二答三。初正破有无二俱不成。二例明
色空分齐非二。三结劝思惟自心现量。
△今初。】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唐云不以分别起
相。待以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7a 页 X17-0507.png
因角生。今既因角而生。不可言异。若不异者。妄想
即角。不可云因彼所生。今则因彼生故。又不可言
不异。此约牛角而明离异不异也。二就唐译释者。
谓妄想若异兔角。则非兔角之因。今既因妄想而
说无兔角。不可言异。若不异者。无兔角即是妄想。
不可云因妄想起。今则因于妄想而起无兔角戏
论。又不可言不异。此约兔角而明离异不异也。】
「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
(唐云。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异于有角言无角
者。如是分别。决定非理)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
无耶。」
【疏曰。此正斥析至极微而言牛角无者。定非理也。
夫分析牛角至极微时。则牛角固不可得。若更分
析极微。则极微又岂可得。是则极微非性。不异角
之非性也。既二俱无性。安得以极微为有。而待牛
角为无耶。】
「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角
无者。(唐云。待于有故言兔角无)不应作想(唐云。不应
分别)。」
【疏曰。此结斥待极微而计牛角是无。或观牛角是
有而言兔无角者。皆为非理。不应作想也。】
「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唐云。不正因故。
有无论者。执有执无。二俱不成)。」
【疏曰。此结斥不达唯心之过也。夫一切诸法。皆唯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7b 页 X17-0507.png
心现。故非邪因。亦非无因。外道不达唯心。或计无
种生一切法。或计有种生一切法。皆非正因。既不
能达诸法正因。则说有说无。二俱不成矣。现见世
间种种诸法。安得说无。研穷法体皆无自性。安得
说有。若达惟心。则说有亦得。说无亦得。有非实有。
不背真空。无非断无。不碍幻有。乃为自觉圣智之
境界也。初正破有无二俱不成竟。
○二例明色空
分齐非二。又二。初叙。二破。
△今初。】
「大慧。复有馀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
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魏云。复有
馀外道。见色有因。妄想执著形相长短。见虚空无形相
分齐。见诸色相异于虚空。有其分齐。○唐云。复有外道。
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著。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
【疏曰。色及虚空。皆是自心所现相分。不离自心。非
有二也。外道计著分位差别。故云不能善知。
○二
破又二。初正明不二。二破其妄执。
△今初。】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魏云。虚空即是色。以色大
入虚空故)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色空事分别当知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7c 页 X17-0507.png
者。以虚空为能持。色为所持。相依不相离故。是故
依色分别虚空。则虚空但是分别所知。断不在色
外也。依虚空分别色。则色亦但分别所知。断不在
虚空外也。安得妄计各有分齐哉。】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
空。」
【疏曰。此明唯心所现四大。虽不住空。亦不外空也。
后文云。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
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
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此则举性觉真空之体。
而为坚湿煖动之相。不变随缘。故虚妄自相各别。
亦不住于虚空。然性空真觉。随缘不变。故四大中。
非无虚空。斯则四大不在空外。空亦不在四大外
矣。并是唯心。安有分齐。初正明不二竟。
△二破其
妄执。】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魏云。兔角亦如是。因
牛有角。言兔无角。○唐云。兔角亦尔。观待牛角。言彼角
无)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
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魏云。又彼牛角。析为微尘。分
别微尘相不可得见。彼何等何等法有。何等何等法无。
而言有耶无耶)若言观馀物者。后法亦然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8a 页 X17-0508.png
有。微尘刹那不住。不可得见。则微尘非有。微尘不
有。安可待之说牛角无。牛角不有。安可待之说兔
角无。以例四大非有。安可待之说虚空无哉。二例
明色空分齐非二竟。
△三结劝思惟自心现量。】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
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
现妄想。(魏云。汝应当知自心所见虚妄分别之相。○唐
云。应常观察自心所见分别之相)随入为一切刹土
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唐云。于一切国土。
为诸佛子。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
【疏曰。若牛若兔。有角无角。四大虚空。皆是自心所
现妄想分别。若不起分别妄想。则一切有无对待。
当体皆不可得。故云离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二。
初颂正法。二颂破执。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
长养心。(魏云。色于心中无。心依境见有。○唐云。心所见
无有。唯依心故起)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8b 页 X17-0508.png
也。次四句。明八识三自性五法二无我。唯如来能
广说也。
△二颂破执。】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
(魏云。但心安住处。恶见不能净。○唐云。唯心所安立。恶
见者不信)觉想非境界。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8c 页 X17-0508.png
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疏曰。此即大佛顶经所谓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乃
顿家之渐也。夫庵罗树初生果时。即庵罗果。必非
他果。可喻初发心时。便成正觉。非权果也。而一切
种智之果。必以渐熟。智果渐熟。则妄想现流自渐
净矣。夫陶家作器。如作瓶时。初作即瓶。非待后时
方改为瓶。可喻初修行时。便作无上佛器。非小器
也。而一切佛器。渐次精好。毕竟坚固。譬如瓶坏。先
粗。次细。后乃烧成。佛器精坚。则现流自除净矣。夫
大地生物。如生稻时。初生即稻。非以稗等而改为
稻。可喻初发菩提芽时。即由大菩提种。非他种也。
而菩提茎叶华果。必以渐次增长。菩提增长。则现
流自消灭矣。夫人学诸技术。如学书必宗钟王。学
射必宗于羿。可喻初发意时。便学如来十力无畏
不共法等。非学作意神通道术也。而如来力无畏
等。必以渐成。力无畏等既成。则现流自永净矣。
△
二约能净明顿义。】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魏云。譬如明镜。无分
别心。一时俱现一切色像。○唐云。譬如明镜。顿现众像
而无分别)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
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魏云。如来亦复如是。
无有分别。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一时清净。非渐次净。令
住寂静无分别处。○唐云。诸佛净除众生自心现流。亦
复如是。顿现一切无相境界。而无分别)如日月轮。顿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9a 页 X17-0509.png
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
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
最胜境界。(魏云。为令众生远离自心烦恼见熏习气
过患。一时示现云云。○唐云。如来净诸众生自心过习。
亦复如是。顿为示现不可思议诸佛如来智慧境界)譬
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魏云。
譬如阿梨耶识。分别现境自身资生器世间等。一时而
知。非是前后。○唐云。譬如藏识。顿现于身及资生国土
一切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
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魏云。报佛如来。亦复
如是。一时成熟诸众生界。置究竟天净妙宫殿修行清
净之处。○唐云。报佛亦尔。于色究竟天。顿能成熟一切
众生〔念〕修诸行)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9b 页 X17-0509.png
如来平等性智也。净诸众生习气过患者。破其我
法二执也。显示不思议智者。令诸众生顿阶圆成
实正智也。藏识者。譬如来妙观察智也。众生藏识。
虽在迷时。亦惟现量。能于根身器界种子三类性
境。一时觉了。如来妙观察智。亦复如是。顿分别知
法界众生所有根性。方便令其从因尅果也。安处
于彼色究竟天者。令诸众生顿舍染分缘起。顿證
净分缘起也。法佛所作依佛光明者。譬如来成所
作智也。照耀世间者。譬报化佛说法开示众生也。
自觉圣智者。指众生闻法所获始觉智也。照除恶
见妄想者。顿破分别我法二执也。然此渐顿二义。
虽约能所。实不相离。是故所净虽渐。而未尝无顿
也。能净虽顿。而未尝无渐也。且如庵罗虽以渐熟。
而一树非不顿生多果。诸器虽以渐成。而陶家非
不顿作诸器。万物虽渐生长。而大地非不顿生万
物。技术虽以渐成。而巧人非不顿学众技。此即渐
中有顿也。如明镜虽顿现像。而胡来则胡现。汉来
则汉现。次第来则仍次第现也。日月虽顿照显。而
先照高山。次照幽谷等。亦可说次第也。藏识虽顿
觉了三类性境。而因缘变力。一任先业种子次第
生果。亦未尝无先后也。法佛所作报化。虽遍法界。
而有缘者见。无缘者不见。缘熟者先见。缘生者后
见。亦未尝无次第也。此即顿中有渐也。至于众生
禀顿渐教。起顿渐行。获顿渐益。一往虽以一乘为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09c 页 X17-0509.png
顿。三乘为渐。而于四教之中。细论各有顿渐。亦可
各作四句料简。末世学人。不依于义。但著言说。闻
顿即喜。闻渐即怒。谁知偏小虽有顿名。亦何足重。
圆实虽有渐义。亦安可轻。故不避繁。聊为拈出。用
破随悟生解之迷情。用显顿渐圆融之妙理。言四
句料简者。一渐渐。二渐顿。三顿渐。四顿顿也。三藏
教四句者。如钝根声闻。先以五停渐调烦恼而阶
见道。后复遍历诸禅空处而出三界。是渐渐也。先
历诸见而后见谛。即于此生得爱尽者。是渐顿也。
闻法即證须陀洹果。或经七返。或一往来。或历诸
禅。而漏尽者。是顿渐也。善来得戒。即成无学者。是
顿顿也。通教四句者。先析后体而登见地。更历多
时而尅上地者。是渐渐也。先观生灭而悟无生。既
悟无生。便尽馀惑者。是渐顿也。创观四性。即悟无
生。以无生觉。渐断馀惑者。是顿渐也。一念不生即
如如佛。不历阶位而自崇最者。是顿顿也。别教四
句者。先从藏通转入。或从通教按位接者。是渐渐
也。若从通教胜进接者。是渐顿也。先信中道。乃修
次第三观者。是顿渐也。登地以后。證道同圆。是顿
顿也。圆教四句者。从前三教方便转入。或通别教
按位接入。是渐渐也。从通别教胜进接入。或从法
华开显会入。是渐顿也。具缚即知秘密之藏。历劫
修行华严海空。是顿渐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如
是乃超信住行向加行地等。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0a 页 X17-0510.png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顿渐也。又藏通虽各四句。
束之皆名为渐。但诠真故。别圆虽各四句。束之皆
名为顿。正诠中故。又藏教拙门。是界内渐。通教巧
门。是界内顿。别教历别。是界外渐。圆教圆融。是界
外顿。又藏教近通化城。其路屈曲。虽有四句。总为
渐渐。通教直通化城。遥通宝所。虽有四句。总为渐
顿。别教虽通宝所。其路迂回。虽有四句。总为顿渐。
圆教直通宝所。无委曲相。虽有四句。总为顿顿。又
藏教析观拙。开会难。则先后皆渐。应名渐渐。通教
体观巧。而利受接。钝不受接。则先顿后渐。应名顿
渐。别教历别修观。而證道同圆则。先渐后顿。应名
渐顿。圆教六而常即。则始终皆顿。应名顿顿。又藏
通之顿顿。犹故不如圆家之渐渐。当知以名定义。
万无一得。以义定名。万无一失。后世徒骛圆顿之
名。安知顿渐皆不思议乎。初正答渐顿二义竟。
△
二兼辨三佛法相。】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
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
幻。种种计著不可得(唐云。法性所流佛。说一切法自
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更相系属。种种幻事。皆无自
性。而诸众生。种种执著。取以为实。悉不可得)复次大
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
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唐云。幻
作众生若干色像)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0b 页 X17-0510.png
如是大慧。依缘
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
相。计著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唐云。此亦如
是。于缘起性中。有妄计性。种种相现。是名妄计性相)大
慧。是名依佛说法(魏云。是名报佛说法之相。○唐云
是名法性所流佛说法相)。」
【疏曰。此先明报佛说法相也。然才论三佛。不一不
异。言不一者。约自所證名为法佛。约自能證。名为
报佛。依性起修。还證于性。又名依佛。既依性起。又
名法性所流佛。而此报佛。复分为二。若自受用报。
则非等觉以下之所能见。若他受用报。则别地圆
住。乃能随力随分见之。约随群机。普现其影。如月
印千江。名为化佛。则若凡若圣。但有缘者。皆得见
之。故不一也。言不异者。法是法身。报是般若。化是
解脱。三法不可纵横并别。那得言异。又法是本性
三德。报是修生三德。此即是体。化是利他三德。此
即是用。性修不二。体用不二。又那得言异。又经云。
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
往。水银。譬报身功德。真金。譬法身理性。色像。譬化
身普应。有色像处。即有真金水银。有应化处。即有
法身功德。故荆溪云。泥木之像。性遍虚空。三身宛
然。四德无减。况复化身。那得与法报异耶。知此不
一不异意巳。方可辨于三佛之相。何以言之。只今
娑婆所见释迦。本是化佛。而此化佛。即报即法。故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0c 页 X17-0510.png
诸经中。或名为卢舍那。或名毗卢遮那。此不异也。
众生若堪闻真实法。闻巳信解。能證自心本具法
身理体。于其化身。即见法身。即名法佛。众生若堪
闻缘生无性之法。通达藏识染净因缘。能生自心
本具功德智慧。于其化身。即见报身。即名报佛。众
生若仅堪闻善恶因果生灭对待之法。闻巳受持。
断恶修善。舍离生死。取證涅槃。于其化身。不见即
报即法之理。止名化佛也。今先明报佛所说。说一
切法自相共相。皆因自心习气所现。皆如幻事。正
所谓依他无性也。相续妄想计著。而计著实不可
得。正所谓遍计本空也。言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
自性相者。如唯识云。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
能遍计。依他起性。是所遍计。以是遍计心等所缘
缘故。如依于绳。而起蛇想。其所缘缘。但是绳故。本
无蛇故。故云彼诸妄想亦无真实也。馀文可知。】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
作(唐云。法性佛者。建立自〔性〕智所行。离心自性相。○魏
云。法佛说法者。离心相应体故。内證圣行境界故。是名
法佛说法之相)。」
【疏曰。所證真如。名为法佛。以离能取所取相故。名
为离心自性相。以无分别智体会真如故。名为自
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行也。夫离心自性相者。
唯识所谓真如无相可取。正智不取于相也。自觉
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者。唯识所谓虽有见分。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1a 页 X17-0511.png
而无分别。虽无相分。而可执此带如相起。不离如
故。不变而缘也。既以根本正智亲證真如。则自分
證法佛。乃名得闻法佛所说法耳。】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
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唐云。
化佛说施戒忍进禅定智慧。蕴处界法。及诸解脱。诸识
行相建说差别。越外道见。超无色行)。」
【疏曰。对治六蔽。说事六度。即道谛也。说阴界入。即
苦谛也。说离解脱。即灭谛也。识相分别观察建立。
即集谛也。又即十二因缘流转还灭门也。总依生
灭四谛。说三乘法。仅超外道及无色见。出分段生
死而巳。二兼辨三佛法相竟。
△三结劝修学除灭。】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
(魏云。法佛说法者。离攀缘故。离能观所观故。离所作根
量相故。○唐云。法性佛。非所攀缘。一切所缘。一切所作
根量等相。悉皆远离)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著
我相所著境界。(唐云。非凡夫二乘及诸外道执著我
相所取境界。○魏云。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境界故。
以诸外道。执著虚妄我相故)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
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
见。应当除灭。」
【疏曰。上文分辨三佛说法之相。正欲令人荐取法
身本性。故结难非诸凡外二乘境也。凡外具有我
法二执。二乘虽断我执。尚有法执。不达心外无法。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1b 页 X17-0511.png
安能證会自觉圣境界哉。欲證自觉圣智。须净自
心现流。欲净自心现流。须修自觉圣趣。前文所谓
唯心直进。即是修学除灭总诀。愿诸同志。相与勉
之。言自觉圣究竟差别相者。一与凡外二乘究竟
不同。二于真如究竟性中。尚有十地断障所显差
别。犹金刚经所谓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二明净
除顿渐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中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下
【前来第三圣智事分别。自性门。二正说八段中。二
明净除顿渐竟。
○三辨声闻通相二。初标。二释。
△
今初。】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二并云。声闻乘
有二种差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1c 页 X17-0511.png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
真谛离欲寂
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
实知。
心得寂止。心寂止巳。禅定。解脱三昧
道果正受解脱。(唐云。住一境巳。获禅解脱三昧道果
而得出离)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
声闻(唐云。住自證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
易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2a 页 X17-0512.png
「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
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證。(唐云。菩萨虽亦得此
圣智境界。以怜悯众生故。本愿所持故。不證寂灭门及
三昧乐)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
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唐云。诸菩
萨于此自證圣智乐中。不应修学)。」
【疏曰。通教菩萨。与二乘人同观于空。别教菩萨历
别三观。亦先观空。故皆得此自觉圣乐。暂自安住。
而由顾悯众生。及本四弘誓愿力。故不于灭门乐
三昧乐而作證也。结云不应修学者。应修圆妙一
心三观。不应偏修此空观也。初释自觉圣相竟。
○
二释性妄想相二。初正释相。二劝知舍。
△今初。】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
赤白坚湿煖动。非作生。(唐云。如坚湿煖动青黄赤白
如是等法。非作者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巳。于彼
起自性妄想(唐云。然依教理。见自共相。分别执著。是
名声闻乘分别执著相)。」
【疏曰。大种。即地水火风四大之种类也。外道计此
四大。或从时生。或从方生。或从自在天生。或从冥
谛生。或从极微生。或从神我生。或从大有句生。或
自自然生。此则阿含经中巳曾广破。彼所习闻。故
云非作生也。然佛于阿含中。为破凡外我执。故说
士夫六界。谓此身中坚相为地。湿相为水。煖相为
火。动相为风。无窒碍相为空。妄分别相为识。于中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2b 页 X17-0512.png
实无我及我所。而彼愚法声闻。随语生解。便谓实
有地水火风以坚湿煖动而为自相。以无常苦无
我不净而为共相。不知心外实无四大自性。四大。
秪是识所变相也。
△二劝知舍。】
「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
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
性计著相(唐云。菩萨于此法中。应知应舍。离人无我
见。入法无我相。渐住诸地)。」
【疏曰。应知者。须善他宗。知彼执著差别相也。应舍
者。须善自宗。用真能破。破彼执也。入法无我相者。
知一切法皆唯心现。无自性也。灭人无我相见者。
破彼法有我无之计著也。渐次诸地相续建立者。
由破分别法执。建立初地真见道位。由破俱生法
执。建立十地诸修习位。乃至法执种子永不生巳。
建立究竟妙觉位也。菩萨于此自性计著。云何知。
云何舍耶。夫外道或计四大从作者生。如前所列。
或计四大以为能生。一切诸法皆其所生。阿含经
中亦巳破斥。皆不更述。今明声闻计著相者。自有
二种。一计地水火风四大为能成。色香味触四微
为所成。谓地有坚性。是故目得之而为色。鼻得之
而为香。舌得之而为味。身得之而为触。水有湿性。
故成色味触三微。火有煖性。故成色触二微。风有
动性。故成触微。此则四大为实。四微为假也。二计
四微为能成。四大为所成。谓地大由色香味触四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2c 页 X17-0512.png
微所成。所以坚碍。水大由色味触三微所成。所以
流润。火大由色触二微所成。所以寄于草木。风大
唯一触微所成。所以并无形质。此则四微为实。四
大为假也。知此二种计著相巳。方可破舍。初破四
大为实有者。地坚若是实有。不应遇风可散。遇水
可杂。又金石最坚若是实有。不应遇火可镕可烬。
水湿若是实有。不应遇土留滞。遇火乾竭。火煖若
是实有。不应遇水可灭。风动若是实有。不应遇塞
可障。次破四微为实有者。色微若非眼识所变自
实有者。应非眼识所缘。若许眼识虽不变色。能缘
色者。耳鼻等识亦不变色。何不缘色。又眼识既不
变色。而能缘色。不变声等。何不能缘声等。香味触
三。例此广破。故知四大四微。皆非心外实有法也。
而诸经论。或称为能所八法者。正显离能无所。离
所无能。能所并是假施设有。并非实法故也。然约
本质起相分义。则假说四大为能。四微为所。若约
现行熏种子义。则假说四微为能。四大为所。实有
八识之所变现。能本非能。所亦非所。是名法无我
相也。三辨声闻通相竟。
○四简常不思议二。初疑
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
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
所说常不思议因果耶(魏云。外道亦说常不可思议
因果。此义云何。○唐云。将无同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3a 页 X17-0513.png
作者耶)。」
【疏曰。佛未出时。外道或计神我是常。或计冥谛是
常。或计自在天常。或计四大是常。或计极微是常。
或计声性是常。或计虚空是常。或计是能作者。故
常。故佛广说因缘生法以破斥之。今经乃说七种
第一义。及说藏识海常住。又说自觉圣究竟境界
等。恐其滥同外道。故问之也。
○二答释三。初简异
外道。二简异声闻。三正明不生。
△今初。】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魏云。诸外道
说常不可思议因果不成。○唐云。非诸外道作者得常
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3b 页 X17-0513.png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
得自觉相。故有
相。第一义智因。故有
因。离性非性故。譬如
无作。(唐云。离有无故。非作者)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唐
云。如虚空涅槃寂灭法故常不思议)如是大慧。不同
外道常不思议论。(唐云。是故我说常不思议。不同外
道有所诤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
智所得如是。(唐云。此常不思议。是诸如来自觉圣智
所行真理)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3c 页 X17-0513.png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
因。相力故常。(唐云。以无常异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
故常)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
常。见巳思量计常(唐云。外道常不思议。以见所作法
有巳还无。无常巳。比知是常)。」
【疏曰。此更申明外道所计神我冥谛等法。彼实未
尝亲见。但因既见所作无常。妄想思量能作者必
应常耳。是用无常异相。而为常不思议因也。】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巳。自
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唐云。我亦见所作法有巳还
无。无常巳。不因此说为常)。」
【疏曰。此正显示佛所自證常不思议。不同外道但
因无常而比知也。谓我了知正因缘所生诸法。初
生即灭。性皆非性。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其生
也无来处。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其灭也无去处。譬
如梦境空华。心外无法。乃證自觉圣智境界。岂因
所作无常。妄计能作是常哉。彼既因于无常。比知
计常。则常乃无因矣。】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
同于兔角。(唐云。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议因。此
相非有。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
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
因相。非分(唐云。故常不思议。唯是分别。但有言说。何
故。彼因同于兔角。无自相因故)。」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4a 页 X17-0514.png
【疏曰。此正譬显外道说常。无自因相也。夫因所作
无常。妄计能作是常。何异见牛角可析是无常。计
兔角不可析是常耶。以所作诸法无常。乃举世之
所同见。譬如牛角。而能作之神我冥谛等是常。乃
举世之所不见。譬如兔角故也。】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
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
大慧。若复外性
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
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唐云。
外道反此。曾不能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而恒在于自
證圣智所行相外。此不应说)。」
【疏曰。此结示如来所證常不思议。正与外道相反
也。如来了知心外无法本无能作所作。所以因缘
和合。虚妄名生。而非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而
无可灭。非有生。故离性。无可灭。故离非性。乃能證
得不生不灭常住佛性。非谓心外有法。见其生巳
还灭。比量计度。更有一法不生不灭也。外道则妄
计心外有所生法。相是无常。遂更妄计心外有能
生法。必应是常。颠倒昏迷。莫此为甚。可云常不思
议乎哉。初简异外道竟。
△二简异声闻。】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若而求涅槃。不知生
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魏云。不知世间涅槃
无差别故。○唐云。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4b 页 X17-0514.png
妄分别有。无所有故)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
非自觉圣智趣。
藏识转。(唐云。不知證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
槃)是故凡愚说有三乘。(唐云。彼愚痴人。说有三乘)说
心量趣无所有。(魏云。而不能知惟心相灭。得寂静法。
○唐云。不说惟心无有境界)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
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唐云。彼人不知去来
现在诸佛所说自心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
常转。」
【疏曰。声闻禀佛权教。知一切法皆从正因缘生。不
计冥谛自在等以为作者。亦不于根境中计我我
所。而不知诸法无性。故于无性之生死。则畏之。于
无性之涅槃。则求之。由此一畏一求。不造招后有
业。但祈分段根境不生。以为灭度。殊不知现前一
念如来藏心。当体绝待。生死涅槃。皆如梦境。心外
更无一法可得。苟虚妄法执不破。纵出同居三界。
而第八识未转所依。恒为变易生死之所漂溺。不
證如来自觉圣智境界也。
△三正明不生。】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
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唐云。
何以故。自心所见非有性故。离有无生故)大慧。一切
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
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
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4c 页 X17-0514.png
彼愚夫妄想二境界。(唐云。唯自證圣智所〔作〕之处。非
诸愚夫二分别境)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
识摄所摄相转。(魏云。是阿梨耶识。身资生器世间去
来自体相故。见能取可取转故。○唐云。大慧。身及资生
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愚
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
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唐云。彼诸愚夫。堕生住
灭二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大慧。汝于此义。当勤
修学)。」
【疏曰。外道不知心外无法。法本不生。故计所生无
常。待之转计能生是常。前巳破竟。今乃正明一切
诸法。皆唯心现。如梦境空华。有即非有。不从邪因
有种而生。亦不从自然无种而生。故不生也。然所
谓不生者。非同凡愚所计如兔马角之不生也。以
自觉圣智趣境界。知一切性自性相不生。所谓诸
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岂彼愚夫妄想二境界。有生有不生哉。只今自巳
根身。资生财物。器界建立。若去若来趣自体相。皆
是阿梨耶识所变相分。似有能摄所摄转现。大似
翳目所睹空华。生即非生。灭即非灭。能即非能。所
即非所。而愚夫不了。堕在生住灭二见中故自生
妄想。分别有无。非圣贤也。四简常不思议竟。
○五
明种性差别三。初标名。二释相。三会通。
△今初。】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魏云。我说五种众性證法。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5a 页 X17-0515.png
○唐云。有五种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
缘觉乘无间
种性。如
来乘无间种性。(魏云。如来乘性證法。○唐云。如来乘
种性)不定种性。(唐同。○魏云。不定乘性證法)各别种
性。。」
【疏曰。此约无始染净熏习力故。于一如来藏心无
差别性之中。妄有五性差别也。言无间者。即魏所
称證法。谓既成就此种性巳。无间必得證此乘法。
不为他法之所间隔间杂也。
○二释相五。初释声
闻乘性。二释各别种性。三释缘觉乘性。四释如来
乘性。五释不定性。
△今初。】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
断知时。
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唐云。举身毛竖。心
乐修习)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5b 页 X17-0515.png
至生于得涅槃觉)。」
【疏曰。乐修相智者。谓观阴界入自相共相。是实有
苦谛。见思烦恼及所起善恶不动诸有漏业。是实
有集谛。因果俱灭。乃得会真。是实有灭谛。灭苦之
道。须戒定慧。更无异道。是实有道谛。信四谛巳。修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故云修相智也。不修缘起发悟之相者。若观十二
因缘流转还灭之相。则能悟入缘起无生。今根钝
故。不能修也。然统论四谛。则有生灭无生无量无
作四解不同。统论缘起。亦有思议不思议生灭不
生灭四句料简。今且以四谛相智。摄属声闻。缘起
发悟。摄属缘觉。当知藏教虽有三乘。同名声闻。通
教虽有三乘。同名缘觉。具如他经所明九乘也。第
八地起烦恼断等者。三译不同。各有旨趣。当为三
释以会通之。今经之意。谓此声闻。既證四向四果。
亦得名第八地。若对通教第八辟支佛地。彼辟支
地。既断正使。兼侵习气。今此声闻。但断正使。不断
习也。魏译之意。谓如华严及与地论。以菩萨十地
寄位明相。谓初二三地。施戒禅定。相同世间。四地
以上。相同出世。四地道品慧。寄须陀洹。五地四谛
慧。寄阿罗汉。六地缘起慧。寄同缘觉。七地无相慧。
寄同菩萨。八地以上。无功用慧。方明一乘佛地。此
则但是寄浅明深。非谓菩萨五地六地。果与罗汉
辟支同也。今彼声闻。见巳身所證断烦恼相。妄谓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5c 页 X17-0515.png
与六地同。此则不知佛法差别因缘。所以熏习无
明烦恼。堕不思议变易死也。唐译意者。谓彼于自
乘。先断分别烦恼。见所證巳。次于第五薄地。六离
欲地。方便修习。断俱生烦恼结。乃證阿罗汉果。同
巳办地。而不断烦恼习。犹住不思议死也。正师子
吼者。巳得證四谛之圣智。故于三界无畏。如师子
也。我生巳尽者。苦谛智也。梵行巳立者。道谛智也。
所作巳办者。灭谛智也。不受后有者。集谛智也。修
习人无我者。声闻因也。得般涅槃觉者。声闻果也。
○二释各别种性二。初叙计。二结斥。
△今初。】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
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魏云。复有馀外道。求證涅槃。
而作是言。觉知我人众生寿命作者受者丈夫。以为涅
槃。○唐云。复有众生。求證涅槃。言说觉知我人众生养
者取者。此是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
性巳。言此是般涅槃(魏云。复有馀外道。见一切诸法。
依因而有。生涅槃心故。○唐云。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
作者有。此是涅槃)。」
【疏曰。此明凡外我法二执。于非涅槃法中妄计涅
槃也。然标名中。列在第五。今第二先释之者。一正
是藏教所对治故。二欲与三藏同弹斥故。文有二
段。初即我执。具有十六知见。此经略列其六。魏加
作者受者。唐加取者。广如大般若经所列。究竟不
过一我执耳。夫佛法中。以破除虚妄我执。为最初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6a 页 X17-0516.png
入道要门。是故古来宗匠接人。或云。将心来与汝
安。或云。谁与你拖者死尸来。或云。不思善不思恶
时。阿那个是你本来面目。或云。念佛的是谁。或云。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或云。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
云。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来面目。或云。死了烧了
时如何。或云。正睡著。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在甚么
处。凡此皆所以夺破我执。欲令顿悟生空法空故
也。而后世乘言滞句之流。反欲寻得一物。以为是
心。是本来面目。是能念的。乃至是主人公。岂不堕
外道我执耶。次即法执。谓一切法。悉出作者。或冥
谛作。或神我作。或虚空作。或四大作。或极微作。或
自在天作。或云时作。或云方作。或云声作。所作无
常。有生有灭。能作是常。不生不灭。名为涅槃。如近
世天主邪教。计有天主无始无终。能生万物。若奉
天主。则能生天永受天乐。亦其类也。
○二结斥又
二。初正斥外道。二兼斥声闻。
△今初。】
「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魏云。彼诸外道
无涅槃解脱。以不见法无我故。○唐云。彼无解脱。以未
能见法无我故)。」
【疏曰。外道并不见人无我。而但斥云不见法无我
者。以彼既发求證涅槃之心。或时遇佛。亦得引入
三藏析法拙度故也。然此凡外我法二执不断。则
声闻所證解脱。彼亦非分矣。又据二译。则第五各
别种性。名无种性。自于一阐提中释之。今文仍是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6b 页 X17-0516.png
释声闻乘。所谓附佛法之外道耳。
△二兼斥声闻。】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
恶见故。应当修学(魏云。是名声闻乘外道性。于非离
处而生离想。汝应转此邪见。修行如实行故。○唐云。此
是声闻乘及外道种性。于未出中。生出离想。应勤修学。
舍此恶见)。」
【疏曰。外道不出分段生死。声闻不出变易生死。皆
自妄作出生死觉。菩萨所应转舍也。二释各别种
性竟。
△三释缘觉乘性。】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魏云。
谓闻说缘觉證法。○唐云。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
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魏云。不乐愦闹故。○唐云。
离愦闹缘)所有不著。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6c 页 X17-0516.png
乘性。】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唐云。如来乘种性
所證法有三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7a 页 X17-0517.png
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
尘里。转大法轮。解脱德也。闻此三德。不惊怖畏。及
闻根身资具器界不思议境。皆自心识所现。亦不
惊怖畏者。则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为如来乘
种性也。
△五释不定性。】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
成(魏云。若人闻说此三种法。于一一中有所乐者随顺
为说。○唐云。谓闻说彼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
【疏曰。三种法。即声闻乘法。缘觉乘法。如来乘法也。
夫声闻无间种性。止喜闻声闻法。不乐缘觉及如
来法。缘觉无间种性。止喜闻缘觉法。于声闻法必
所不屑。于如来法必未能信。如来乘无间种性。既
于不思议境不惊怖畏。必不志求二乘之法。今云
随闻随生信解。故知非彼三无间种。但名为不定
也。然声闻法。堪拟藏教。缘觉法。堪拟通教。如来法。
堪拟圆教。则此不定种性。堪拟通入别。通入圆。及
别教也。他经明九乘中。有菩萨声闻。菩萨缘觉。菩
萨菩萨。智者大师判为别教。亦同此意。二释相竟。
○三会通又二。初会三乘。二会阐提。初中二。初长
文。二偈颂。初又二。初为实施权。二开权显实。
△今
初。】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
故。作是建立(魏云。说三乘者。为发起修行地故。说诸
性差别。非究竟地。为欲建立毕竟能取寂静之地故。○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7b 页 X17-0517.png
唐云。为初治地人而说种性。欲令其入无影像地。作此
建立)。」
【疏曰。初治地人。未證真实平等法性。故为建立种
性差别。令其耻小慕大。舍权趣实。正欲令其趣入
无所有地而施三权。不可执权而昧实也。
△二开
权显实。】
「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
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魏云。彼三种人。离烦恼障重
习。得清净故。见法无我。得三昧乐行故。声闻缘觉毕竟
證得如来法身故。○唐云。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證知
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
【疏曰。自觉藏者。以自觉圣智。證知藏识不思议境
界也。声闻尚得佛身。况缘觉及不定性乎。故魏译
云彼三种人也。问。开权显实。功在法华。此经乃方
等摄。何得有此开显。答。钝根声闻。须至法华开显。
此经自为菩萨广说大乘法要。岂容拘拘于别五
时之一途。欲使如来说法不自在耶。初长文竟。
△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须陀槃那果。往来
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魏云。逆流修无〔为〕
往来及不还。应供阿罗汉。是等心惑乱。○唐云。预流一
来果。不还阿罗汉。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三乘与
一乘。非乘我所说。(魏云。我说于三乘。一乘及非乘。○
唐云。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愚夫少智慧。诸圣远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7c 页 X17-0517.png
离寂。第一义法门。远
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
立三乘。诸禅无量等。
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魏云。无想定灭尽。唐云。乃
至灭受想)亦无有心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8a 页 X17-0518.png
提以化度之。还能成佛。不同权说阐提无佛性也。
故云。彼断善根阐提。设非发大愿之阐提。则世间
何由转而为解脱哉。馀对二译可知。
○二别释二。
初释舍善根。二释发大愿。
△今初。】
「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
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疏曰。世间恶人。虽具十恶五逆。若不谤法。则善根
犹未断尽。堪修取相无生二忏。不名为一阐提。今
既谤菩萨藏。则一切出世善根悉断。纵不具足五
逆十恶。兼有世间微善。亦必常在生死。不能入涅
槃也。
△二释发大愿。】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
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
一阐提趣(魏云。怜悯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
萨。大慧。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
入涅槃。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槃。是名二种一阐提。
无涅槃性。以是义故。决定取一阐提行。○唐云。云何为
无始众生起愿。谓诸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
入涅槃。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我终不入。此亦住一阐提
趣。此是无涅槃种性相)。」
【疏曰。众生度尽。方入涅槃。以众生界不可尽故。永
不自入涅槃。是故名为菩萨阐提也。初正明二种
阐提竟。
○二问答会通二。初问。二答。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魏云。此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8b 页 X17-0518.png
二种一阐提。何等一阐提。常不入涅槃)。」
【△二答。】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巳。
毕竟不般涅槃。(魏云。菩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何以
故。以能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涅槃。是故不入涅槃)而
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
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魏云。彼舍一切善
根阐提。若值诸佛善知识等。发菩提心。生诸善根。便證
涅槃)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
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疏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如空本无华。不俟
更灭。故菩萨阐提。毕竟不复入涅槃也。断善根阐
提。但断修善。而性善不断。故不觉不知。受佛菩萨
善知识等之所熏发。还生善根。證涅槃性也。然此
五性差别。若据瑜伽唯识等论。则决定是有。若据
法王等经。则决定是无。若得今经。及圆觉意。则无
不碍有。有不碍无。何以言之。如来藏心。生佛平等。
本无差别。而无始熏习。万有不齐。所以现见诸机
不同。安得一向执无。此瑜伽唯识所以明其有也。
众生种性虽各不同。而法性平等。诸佛大愿。亦复
平等。所以毕竟终令成佛。安得一向执有。此法王
等经所以明其无也。为实施权。故无不碍有。开权
显实。故有不碍无。约无始本有种子。则一心必具
十界。安得不具佛界种子。约无始新熏种子。则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8c 页 X17-0518.png
缘生长不同。安得不分五性差别。如一地所生。必
有三草二木。则无差别不碍差别。如三草二木。毕
竟还归于地。则有差别不碍无差。此一代时教之
脉络。法华三昧之旨归也。五明种性差别竟。
○六
明三自性相三。初标。二释。三结。
△今初。】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魏云。三法自体
相。○唐云。三自性相)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9a 页 X17-0519.png
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
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唐云。谓即彼内外法中计著
自共相)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
【疏曰。妄想自性从相生者。谓从缘起相而起妄想
分别。如从绳杌。起蛇鬼妄分别也。缘起自性事相
相者。指五法中之名也。行显现事相相者。指五法
中之相也。计著于名。妄想分别内外诸法。是名相
计著相也。计著于相。妄想分别内外法中自共相
等。是事相计著相也。故唯识云。次所遍计。自性云
何。摄大乘说。是依他起。遍计心等所缘缘故。此之
谓也。
△二释缘起自性。】
「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唐云。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
性)。」
【疏曰。一切色心诸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故名缘
起。言所依者。第八现行。为根本依。第七现行。为染
净依。第六现行。为分别依。第八所藏种子。为种子
依。前五识。以五净色根为不共亲依。第六。以第七
为不共亲依。第七第八。更互为依。诸心所法各依
心王而得同起。故名依也。言所缘者。第八以三类
性境为所缘。第七以第八见分为所缘。第六以一
切诸法为所缘。前五以现在五尘为所缘。心所所
缘。同于心王。故名缘也。又诸色法。各依种子为所
依因。各以心心所之见分为增上缘。故云若依若
缘生也。
△三释成自性。】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9b 页 X17-0519.png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
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魏云。谓诸
佛如来离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圣智修行境界行处。
是名第一义谛相。诸佛如来藏心。○唐云。谓离名相事
相一切分别。自證圣智所行真如。此是圆成自性如来
藏心)。」
【疏曰。若离名相事相二种妄想。即名正智。正智所
證真如理性。本来不动。名为如如。理外无智。智外
无理。理智不二。即如来藏心也。二释竟。
△三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相觉想(二作分
别)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疏曰。此以五法摄三性也。谓一名。二相。三觉想。即
是妄想缘起二种自性之相。四正智。五如如。即是
成自性相也。然此三性五法。诸圣教说相摄不定。
具如唯识广明。今以名相为所妄想。觉想为能妄
想。同是妄想自性。依于觉想而有名相。缘于名相
而有觉想。同是缘起自性。正智如如。无颠倒故。名
为成自性也。】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正智趣所行
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疏曰。正智如如。是成自性。可称自觉圣智趣所行
境界。名相觉想。乃妄想缘起自性。何得是自觉圣
智趣所行耶。当知此有二义。一者正智如如体外。
别无名相及觉想故。能了名相觉想无性。即是正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19c 页 X17-0519.png
智及如如故。二者众生没于名相觉想。所以不达
正智如如。圣人既證正智如如。即能善知众生名
相觉想种种差别稠林。应病与药。令得破除故。所
谓了俗由證真。故说为后得也。六明三自性相竟。
○七明二无我相二。初标。二释。
△今初。】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
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魏云。人无我智。法无我
智。○唐云。人无我相。法无我相)。」
【疏曰。二无我。亦名二空。谓人空法空也。人者。假名
众生也。无我者。假名众生。无实主宰体性也。法者。
蕴处界等色心诸法也。无我者。色心诸法。亦无实
主宰体性也。魏云智者。约能观言之也。唐云相者。
约所观言之也。人执唯局凡夫外道。法执通于凡
外及三乘人。
○二释为二。初释人无我。二释法无
我。
△今初。】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唐
云。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
眼色等
摄受计著生识。
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唐云
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
如河流。
如种子。如灯(燄。)如(迅)风。如(浮)云。刹那展转坏。(唐云。刹
那相续。变坏不停)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
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
水轮。生死趣有轮。(唐云。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0a 页 X17-0520.png
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是凡夫生。非圣贤也。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0b 页 X17-0520.png
别非诸圣者)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0c 页 X17-0520.png
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
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
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唐云。一切佛刹所有
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
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
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
诃萨。应当修学。」
【疏曰。当得初地。别教菩萨见道位也。而云不久当
得。又云渐进超九地相等。则是借别明圆。不同历
别权行。定经尔所劫数也。大宝莲华王宫殿。具如
华严所明。不同色究竟天带劣胜应而巳。七明二
无我相竟。
○八破建立诽谤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
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
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巳。离常建立断
诽谤见。不谤正法(唐云。得菩提巳。破建立常诽谤断
见。令于正法不生毁谤)。」
【○二答二。初偈略答。二长文广答。
△今初。】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巳。而说偈言。建立及诽谤。
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
建立及诽谤(魏云。心中无断常。身资生住处。惟心愚
无智。无物而见有。○唐云。身资财所住。皆唯心影像。凡
愚不能了。起建立诽谤。所起但是心。离心不可得)。」
【疏曰。此明不达唯心。故有建立常见。诽谤断见。而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1a 页 X17-0521.png
究竟常本非常。断亦非断。无彼常之与断。但是自
心现量也。盖彼二见。不过依于现在之根身。及所
受用之资财。所建立住处之器界。妄想计度为常
为断。而不知身受用建立。一切唯心。由其愚痴无
有智慧。乃成建立及诽谤耳。及心及字。应作唯字。
○二长文广答三。初标四种建立及释诽谤。二重
释四种建立。三结劝应离。
△今初。】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
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魏云。建立非有
相。○唐云。无有相建立相)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1b 页 X17-0521.png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
相。而起计著。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
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著生。」
【疏曰。迷于自心现量。妄见有阴界入。譬如翳目所
见空华。岂有自相共相可得。而妄计云。此自相如
是。此共相不异。但是无始虚伪习气所生耳。】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
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疏曰。阴界入虚妄和合。假名为我为人为众生为
寿命。乃至为士夫。即阴界入。求我等不可得。离阴
界入。求我等亦不可得也。乃于此妄立十六知见。
何异计绳为蛇。疑杌为鬼哉。】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
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巳实巳。还坏。是名非有
因建立相(魏云。谓初识不从因生。本不生。后时生。如
幻本无。因物而有。因眼色明念故识生。生巳还灭。是名
建立非有因相。○唐云。谓初识前无因不生。其初识本
无。后眼色明念等为因。如幻生。生巳有。有还灭。是名无
有因建立因)。」
【疏曰。如来藏心。不变随缘。是故众生无始以来。法
尔有八种识。及诸心所。体及相见。一切种子。能起
现行。现行法尔复熏种子。互为因果。展转不绝。又
第八识与诸种子。无始时来俱灭俱生。恒转如流。
恒故非断。转故非常。念念望前。皆名为果。念念望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1c 页 X17-0521.png
后。皆名为因。因果宛然。二皆无性。由彼不知心性
无始终义。妄谓最初识心。设无他因。则本不生。必
以眼色明念等为因。识乃得生。生巳虽是实有。有
还灭坏。故后不实如幻。是谓非有他因而妄建立
因相也。盖彼计眼色明念为因生识。则不知种子
生现行义。彼计生巳还坏而名如幻。则不知现行
熏种子义。不知种子现行皆是唯心。更计异因。所
以妄谓前本不生。后还坏灭。中间生处。名为实有。
而不知心性无前无后。三世一际。一切诸法。当体
如幻。非待坏巳。方名如幻也。】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著
性建立。(魏云。谓虚空。灭。涅槃。无作无物。建立执著。○
唐云。谓于虚空。涅槃。非数灭。无作性。执著建立)此离性
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
垂发现。离有非有。(魏云。一切诸法。如兔马驴驼角毛
轮等故。离有无建立相故。○唐云。一切诸法。离于有无。
犹如毛轮兔马等角)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疏曰。离诸障碍。故名虚空无为。不由择力。本性清
净。或缘阙所显。故名为灭。即非择灭无为。唐译所
谓非数灭也。由简择力。灭诸杂染。究竟證会。名般
涅槃。即择灭无为也。此三无为。本皆非作。但依法
性假施设有。而诸凡外及与愚小。计著无为是实
有性。不知心外无法故离性。唯心施设故离非性
也。且凡一切有为诸法。皆生于妄想戏论。本无实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2a 页 X17-0522.png
体。如兔马等角。但有名字。如青翳眼。妄见空中有
垂发毛轮。亦无实事。以无实故。离有。以有言说及
妄现故。离于非有。夫有为诸法。尚自离有非有。则
待有为所明无为。亦安得不离有非有哉。乃计此
三是实有性。是名非有性建立相也。二重释四种
建立竟。
△三结劝应离。】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
也。是
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疏曰。不了唯心。妄计心外有阴界入自相共相。是
建立也。推求阴界入等自相共相不得实义。便拨
唯心阴界入等一总都无。是诽谤也。妄计阴界入
中实有我人或大或小或即或离。是建立也。推求
我人等相实不可得。便拨圣凡因果十界假名一
总都无。是诽谤也。不知心性无生无灭。谓识因于
外法得生。是建立也。推求因相不得实义。便拨唯
识十因四缘等法一总都无。是诽谤也。妄计心外
有三无为凝然不变。名为常法。是建立也。推求无
为体性不可见闻。便拨圣智所證离戏论法一总
都无。是诽谤也。皆由不善观察自心现量故也。八
破建立诽谤竟。巳上第三圣智事分别自性门二
正说竟。
△三结益。】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
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2b 页 X17-0522.png
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
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
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唐云
如影)影。(唐云。如镜中像)水月。(唐云。如水中月)于一切
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唐云。远离生灭
及以断常。不住声闻辟支佛道)得百千三昧。乃至百
千亿那由他三昧。(唐云。闻巳成就无量亿那由他百
千三昧)得三昧巳。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
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
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尔时
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
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唐云。佛子能
观见。世间唯是心。示现种种身。所作无障碍。神通力自
在。一切言成就)。」
【疏曰。善知心意等趣究竟。證净分真实性也。为安
众生。乃本愿所熏。即净分依他性也。作种种像类。
普现佛土。即净分分别性也。或示听法而得三昧。
或示佛身而说唯心。尽未来际。利乐有情。皆由观
察唯心而得自在成就。是故唯心直进名为至圆
至顿法门也。第三圣智事。分别自性门竟。
○第四
空无生无二离自性门三。初问。二许。三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唯愿世尊。为我等
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馀诸菩萨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2c 页 X17-0522.png
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巳。离有无妄想。疾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曰。既知诸法唯心。则一切非空非不空。非生非
不生。非二非不二。非离自性非不离自性。言语道
断。心行处灭矣。何故世尊又说一切法空。一切法
无生。一切法无二。一切法离自性耶。故问之也。
△
二许。】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
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
受教。」
【○三答二。初别答。二总答。初中四。初答空。二答无
生。三超答离自性相。四追答无二。初又二。初总明
说空等意。二别说七种空。
△今初。】
「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魏云。空者即是
妄想法体句。○唐云。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大慧。妄
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魏云。依执
著妄想法体。说空无生无体相不二。○唐云。为执著妄
计自性故。说空无生无二无自性)。」
【疏曰。一切唯心。本无实我实法。而凡外愚小。妄想
分别。周遍计度。执有我法。故言空者。正是明其遍
计本空。空则无生无二离自性也。
△二别说七种
空。】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魏云。一切法
有物无物空。○唐云。自性空)行空无行空。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3a 页 X17-0523.png
空)一切法离言说空。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3b 页 X17-0523.png
所。是名行空)。」
【疏曰。迁流造作。名之为行。种子为因。作业为缘。乃
有五阴生灭妄行。于中实无我及我所。故名行空。】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
空。」
【疏曰。有为诸行。不惟离我我所。而初生即灭。无容
从此转至馀方。是故性空寂灭。自性无性。名无行
空。】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
法离言说。是名
一切法离言说空。」
【疏曰。一切诸法。皆唯妄想。只此妄想。亦非言说。所
谓名无得实之功。物无当名之实。故名离言说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
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
第一义圣智大空。」
【疏曰。一切诸法。缘生无性。本如来藏第一义心。由
无始来邪见熏习。妄作自相共相若大若小若内
若外若染若净有漏无漏诸差别解。今由唯心直
进。永断邪见分别。则见过习气不熏。自觉圣智开
发。亲證真如绝待境界。故名大空也。】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魏云。彼法无。此法有。彼
法有。此法无。○唐云。谓于此无彼)是名彼彼空。大慧。
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3c 页 X17-0523.png
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
丘性空。非馀处无象马。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
彼无彼。是名彼彼空(唐云。一切诸法自共相。彼彼求
不可得。是故说名彼彼空)。」
【疏曰。此约诸法互有互无。就互无处。即名为空。如
毗舍祛优婆夷所造精舍。不畜象马等。名精舍空。
非无比丘。非无精舍。亦非谓他处无象马也。】
「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疏曰。此结成七种空。兼诫远离彼彼空见也。既诫
远离是空。即劝修前六空。于前六中。初之二种。总
治法执习气。行空。为治我执习气。无行空。为治有
支习气。离言说空。为治名言习气。第一义大空。正
显自觉圣智境界也。初答空竟。
△二答无生。】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唐云。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
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4a 页 X17-0524.png
故一切性离自性。」
【疏曰。譬如空华无生。故离自性。以空华无自性故。
刹那流注。变异不常。一切诸法。无不皆尔也。
△四
追答无二。】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魏云。日光影。唐云。如光
影)如长短。如黑白。(唐更有云。皆相待立。独则不成)大
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
异相因
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
生死。一切法亦如是(唐云。如生死涅槃。一切法亦如
是。是名无二相)。」
【疏曰。阴热者。日光所照则热。有影之处则阴。故二
译皆云光影也。夫有光方得有影。有影方显有光。
有长方显于短。有短方显于长。黑白互显。亦复如
是。此皆是二而云无二者。由相待互显。独则不成
故也。独既不成。待岂有实。设生死外有涅槃。则涅
槃便有方隅处所。体非遍常。设涅槃外有生死。则
生死便有决定体性。应不可脱。譬如水之成冰。不
可谓水外有冰。冰还成水。不可谓冰外有水。夫所
谓异相者。必因于有性故。今涅槃生死。既如水之
与冰。唯一湿性非别有性。又岂有异相哉。涅槃生
死。尚自无二。一切诸法。例皆可知。故名无二相也。
初别答竟。
○二总答又二。初劝修重颂。二诫令依
义。
△今初。】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4b 页 X17-0524.png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
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
如幻梦。而彼业不坏。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
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疏曰。生死如幻梦。远离常也。彼业不坏。远离断也。
灭二亦如是者。亦灭断常之二也。唯心诸有为法。
非断非常。唯心之无为法。亦非断常。有为无为。同
皆幻梦。同皆不坏。如湿性之冰水。不可谓有无也。
△二诫令依义。】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
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
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
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唐云。
譬如阳燄。诳惑诸兽)鹿于彼相。计著水性。而彼无水。
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
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
依于义。莫著言说。」
【疏曰。此明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虽是诸佛诸经
所说。须得其义。莫但著言说也。盖如来藏第一义
心。本自非空非有。乃至离性非性。但有众生。妄执
一切法有。故为说空以破其执。而非令著空也。妄
执一切法空。故说无生以破其执。而非令著无生
也。妄执一切法二。故说无二以破其执。而非令著
无二也。妄执一切法自性。故说离自性相以破其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第 524c 页 X17-0524.png
执。而非令著离自性也。倘即以空无生无二离自
性之言说为真实义。何异痴鹿渴想。妄以阳𦦨为
水哉。第四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