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犹未了了闭目则见开目则失妙玄判云普贤
观明无生忍前有十境界即十信也无生忍位乃
指经云六根净巳诸如来摩顶授记授记即是入
于初住故初住前有十境界而闭目则见开目则
失正是住前十境界中七信所收故今相似闭目
即见开目则失正与普贤观经意同(以十境界对十信位具如
补注)孤山乃据十六观疏观行即云开眼闭目若明
若闇常得不离见佛世尊以斥今文相似即云闭
见开失然则孤山尝撰疏解普贤观经全迷住前
有十境界属十信位致兹妄斥耳若斥今文违观
经疏何不斥于观经疏违普贤观经况诸文中准
普贤观以五品位在十信中何不疑之而独惑此
四明谓彼十六观疏开闭俱见乃是想彼色身事
境而修三观故观行即开闭常见今论理性金光
明显在初住故相似即闭见开失四明此说非无
其致但观经疏观行即中亦乃观于一体三身然
虽如此其如开闭常得见佛按文次第正属色身
应佛相好故彼疏云心缘妙色与眼作对开眼闭
目常得不离见佛世尊。
○次观三识释名文为二
初标次释文为二初正明观法文为三初总示。】
「次观心明三识论金光明者谛观一念心即空即假
即中即是观心识于三识。」
【○次何者下别释文为二初正释文为三初释空
观。】
为妙用故属即假净名疏云八万四千烦恼凡夫
为之疲劳佛菩萨以为佛事即其例也。
○次从一
切心一心下斥二乘沈没空边。】
「一切心一心者若能知过生厌皆自持出如小火烧
大𧂐薪置一小珠澄清巨海能观心空从心所生一
切诸心无不即空故言一切心一心如此一心乃是
二乘所迷没处非究竟道。」
【皆自持出者此用大经春池之喻故大经中斥三
修云汝先修习无常苦等非是真实譬如春时
有诸人等(放逸者)在大池浴(池喻生死浴喻恚慢)乘船游戏(乘船
诸业也游戏爱果也)失琉璃宝没深水中(失宝无解也入水初教也)是时
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执瓦砾草木各各自
谓得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求觅如劣三修瓦石如證劣三修各生灭
度之想故云欢喜向佛称叹故云持出乃知非真巳去喻其常解意也)巳上注文并
涅槃疏意小火小珠皆喻二乘空观之智也烧
大𧂐薪澄清巨海并喻二乘知
过生厌出三界也二乘没处非究竟者二乘滞空
既是断无故非究竟若能知此其犹镜明即妙空
也。
○三双亡下显于中道三一融妙文为三初正
明。】
「双亡二边故烦恼非一非一切大经言依智不依识
识但求乐凡夫识妄求乐二乘识求涅槃乐是故双
亡不可依止智则求理如是观者即是一心三智。」
【有无叵得故云双亡二边望中皆是烦恼亦如止
应身复在何处。」
【三事反难者他人既以法身报身应身三事不成
为难而执平等三身皆成故今亦以三事反诘有
敬不敬平等不成文皆可解言七庙者礼记王制
云天子七庙三昭(常遥切)三穆与太祖之庙七(此周制七
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殷则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太祖禹与二
昭二穆而巳)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
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太祖别子始爵者太傅云
别子为祖谓此虽非别子始爵者亦然)士一庙
「胡本尚多何必止四卷七轴或其文未度尔。」
【且从前代所称故云胡本耳应云梵本具如大部
补注四卷者今经也七轴者新本也未度者未
至也至唐义净重译十卷果有列众何必疑也。
○
如此下三结示。】
「如此斟酌五味明义则第三生酥摄。」
【斟者计也取也酌者挹也益也五味者大经云譬
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
酥从熟酥出醍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
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从方等出
般若从般若出涅槃以生酥味喻方等宛符经旨。
○若四藏下次约藏教判文为二初约杂藏判。】
「若四藏明义则杂藏摄。」
【妙玄第十章安杂录云摩得勤伽(此云智母菩萨入此智母三昧
作论申经令法久住)有二藏一声闻二菩萨又诸经有三藏
二如上更加杂藏分十一部经是声闻藏方广部
是菩萨藏合十二部是杂藏又有四藏三如上更
加佛藏释签云即以一教各对一藏声闻杂菩萨
佛等次第以对四教其意可见故以杂藏对于通
教既通三乘则是杂也。
○四教明义下次约通教
判。】
「四教明义则通教摄通教之中即得论带别明圆也。」
【准前即是通别通圆仍加中道含真入通是故乃
有三种中道而四明云就圆释体判教属通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