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宋-从义卷一

卷一 第 300a 页
No. 359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卷上(并序)

或问曰此经玄义自昔以来述记者多矣而钱唐诸
师皆谓观心一科是后人擅加耳唯四明法智力救
以为吾祖亲说人到于今莫不传习子今何故复更
改作窃恐众人之不取而见弃于当途也答今所记
奚尝废于观心但患四明分科释义颇有疏失又复
克定金光明三字是单法为名既乖利钝之机仍戾
两存之说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今
欲顺其言正其名以申祖语发明经旨岂青眼之人
舍而不用邪。

时皇宋元丰七年岁次甲子暮春月上
巳日于安固宝积教院方丈序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初总为二初所说题目。】

「金光明经玄义」

【言玄义者释签云五义释经统收五味故名为玄
今此应云统收一部名为玄也文句记云略举经
题玄收一部斯之谓矣又文选东京赋云睿哲玄
览注云睿圣哲智玄通今亦例然玄者通也即统
卷一 第 300b 页 X20-0300.png
收也又辅行中引广雅云玄者黑色谓幽寂也玉
篇云妙也法华文句云遥观玄览文句记云非局
一方故云玄览非局即通此可證于玄者通也又
云察深理为玄览深理即妙此可證于玄者妙也
义者涅槃疏云名之所以也。
○次能说师。】

「天台智者大师说」

【号天台是所居之山名智者乃隋帝所召大是有
大德行师乃人之模范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
资悦怿纵无碍辨乐说不穷异乎诸师握笔撰述
勾足改治轧轧如抽也。
○次别文为二初叙致次
正释初文为二初明理本说默俱亡次明随缘教
法斯立初文为二初明法体横竖深广又为二初
举名叹德上句举其经题之名下句叹于题名之
德。】

「此金光明甚深无量。」

【所言此者指定之辞也准下附文乃是指事而立
名耳故经文云此金光明经文又云是金光明是
字亦指金光明事耳然首题三字孤山谓之单譬
四明谓之单法又解经文是金光明乃将是字直
指法性仍示所以云佛游无量甚深法性乃住此
定即便唱云是金光明不云法性如金光明所以
题名是单法耳不从譬也(云云)今谓四明所立是义
不然何者佛游法性即便唱云是金光明而所游
法性是法金光明是譬若钝根人以譬拟法若利
卷一 第 300c 页 X20-0300.png
根人即法作譬何得定云是法非譬邪故知经文
是字此字不可直指所游法性若乃直指所游法
性非但不顺首题之名亦乃乖于利钝之机是故
应知此金光明既乃譬于法性又复全法而作故
举其名仍叹其德所以谓之此金光明甚深无量
也文句云体包法界故言无量彻到三谛故言甚
深非是二乘下地菩萨之所逮及也。
○大虚空下
次明世喻莫穷。】

「大虚空界尚不喻其高广况山斤海滴宁得尽其边
崖。」

【经文四佛举四种喻一者一切诸水可知几渧二
者诸须弥山可知斤两三者大地微尘亦可知数
四者虚空分界亦可知边然四喻中虚空周遍尚
乃不能喻其高广岂况山斤海渧之数宁得穷尽
其边崖邪高之与崖喻甚深也广之与边喻无量
也崖(五佳切)高崖也宁者辅行云愿辞也亦岂也应
知经中四佛喻乃是举量以况无量量物尚非思
算所知无量之法安可图度无量既然甚深亦尔
故金光明甚深无量虚空等喻皆不及也。
○日轮
下次明极圣能游非下位所及文为二初喻。】

「日轮赫弈非婴儿之所瞻仰大舶楼橹岂新产者之
所执持。」

【意者日体周圆故云轮也赫弈者明之盛也婴儿
者仓颉篇云女曰婴男曰儿说文云颈饰也释名
卷一 第 301a 页 X20-0301.png
云人之始生曰婴儿者以胸前曰婴故抱之婴前
而乳养之也妙玄引大品云大人蒙其光用婴儿
丧其晴明释签云菩萨大人蒙般若光诸法之用
二乘之人既无此用是故譬如七日婴儿若视日
轮令眼失光故名为丧以一切智明于般若光无
明全在义之如丧故也舶(傍百切)海中大船也楼者
重屋也橹(郎古切)城上守禦望楼也释名云橹露也
上无覆屋也说文云大盾也产者生也喻文出在
真谛所译新金光明彼经偈云如海大船舶具足
诸财宝新生女人力执持无是处应知今文日轮
赫弈喻佛智穷高甚深也大舶楼橹喻佛智极广
无量也婴儿喻声闻也新产喻缘觉此从别说若
从通者婴儿新产通皆喻于声闻缘觉若将婴儿
以喻菩萨一则贬之太甚二乃违于大品故知但
喻二乘人耳以佛行处尚乃过于诸大菩萨所行
清净岂是二乘心之所思是故喻云日轮赫弈非
婴儿之所瞻仰复非二乘口之所说故再喻云大
舶楼橹非新产者之所执持请观合文其意自显
不须别作异涂消之。
○诸佛下次合文为二初正
合。】

「诸佛行处。」

【文句云诸佛行处者正显佛智无量甚深佛智无
量甚深故行处亦无量甚深行处无量甚深故佛
智亦无量甚深举函显盖举盖显函正在此也。

卷一 第 301b 页 X20-0301.png
过诸菩萨所行清净者正简也。】

「过诸菩萨所行清净况二乘心口安可思说。」

【菩萨居未及之地智之所行未能深广故地持菩
萨得九种禅初名自性若入此禅即入法性清净
之境二乘不闻其名况有其行若入第九清净净
禅通别惑累正习俱尽故云清净佛住此禅过诸
菩萨尚过菩萨况二乘乎故云况二乘心口安可
思说也。
○凡夫下次斥凡文为二初正斥。】

「凡夫徒欲言之言则伤其实徒欲不言默则致其失
二俱不可欲以言之言亦不可欲以默之默亦不
可。」

【凡谓凡常博地未见道者也徒者空也言之者作
单复具足等言说之也伤者损也实者性理无虚
假也不言者于单复具足等四句外各一无言即
默也致者玉篇云至也失者过也错也伤实必致
失致失必伤实绮文互现耳二俱不可者说之与
默俱不当也纵引经论说之与默而为證据亦是
助执增见长非耳欲以言之至默亦不可者列示
二俱不可也又未达者于四教四门皆生四见于
四门外各有无言见亦是伤实致失也故第一义
中一法不可得而凡夫达便作说默等而取著之
所以伤其真实致其过失也。
○故大品下次引證
文为二初引大品。】

「故大品中梵志云非内观故得是菩提非外观故得
卷一 第 301c 页 X20-0301.png
是菩提非亦内亦外观故得是菩提。」

【言梵志者文句记云在家事梵名为梵志出家外
道通名尼乾非内观等者非内色中见是智慧四
阴亦然非外色中见是智慧四阴亦然非内外亦
然内谓六根外谓六尘又自五阴名内他五阴名
外根尘自他合故名亦内亦外准经第三句云非
内非外即是非唯内非专外是内外合也正当两
亦句耳彼经第四句云亦不以无智慧观故得是
智慧即双非句也菩提是智德故不乖也应知若
有内外等见即有住著若有住著则非诸佛所行
之处故止观云有住著先尼梵志小信尚不可得
况舍邪入正辅行引大论云若佛法中有微法而
可得者先尼于一切法中终不生信云何生信信
般若波罗蜜不以有相不以无相不取相故住信
行中论问此中何故引先尼邪答此经种种因缘
说法空乃至无有微相可得人心疑怪不信此理
难见是故须菩提引小乘中尚有法空况大乘法
论文引意先尼有著信小乘法空尚难况信大乘
法空邪先尼者大论云有外道梵志名长爪亦名
先尼(云云)
○经言下次引大经。】

「经言皆不可思说。」

【皆不可思说者经文虽云皆不可说准例应云皆
不可思故今谓之皆不可思说也以内外等思自
他等说并皆伤实致失所以俱不可也。
○又生生
卷一 第 302a 页 X20-0302.png
下次明随缘教法斯立文为二初结前生后。】

「又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
不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者。」

【生生不可说等四句是结前文理本说默俱亡也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两句是生后随缘教法斯立
也生生等者辅行云大生生小生故名生生又因
缘是生成所生法又名为生故名生生又因生果
生故名生生设于中道而起性过亦属生死况复
馀邪若起四执尚无初观故属生死名为生生即
三藏教也破此等生入于涅槃名为不生此之不
生待生得名名生不生即通教也待真不生说于
俗生名不生生即别教也待边说中二边俱生破
此二生不生不生即圆教也理非四教偏圆之殊
故生生等皆不可说尚乃不可作圆而说岂可作
于偏教说邪说既不可默亦不可说默俱亡良由
于此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者辅行云凡诸文中不
可说后必明可说者先自證巳必化他故又云若
圣若凡凡欲利他皆须四句横竖破执乃可四句
慈悲为他今经正明极果自證不可说理有因缘
故亦可作于生生等说盖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
耳因缘者妙玄止观皆云十因缘也始从无明终
至有支故云十也此有三义一立众生二立根机
三立声教立众生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更互因
缘而立五阴假名众生也立根机者过去或修析
卷一 第 302b 页 X20-0302.png
体别圆四行为业无明润之致今五果于此阴果
更起本习或起析体别圆爱取有等也立声教者
析爱取有起故感三藏教是为生生不可说十因
缘法为生生作因亦可得说生生也体及别圆生
不生等十因缘法准此可知辅行云十二因缘中
不云生死者此属未来今明从过至现以成机缘
故不取也故大经中续前不可说文后即云十因
缘法为生作因所言十因缘法为生作因者以宿
种子在无明行中来至今世复依本习起爱取有
复由现闻法发习此中因缘且语众生十因缘边
亦应义兼感应因缘谓感谓感佛四说即因缘义
(云云)今经既属方等故通生生等四故文句释如是
等文皆约四教(云云)
○以金为名下次正明立法即
是从缘说于五章也文为二初总明所立之法不
出五重大义又为二初正示五章。】

「以金为名名盖众宝之上以法性为体义则如来所
游庄严菩萨深妙功德以为宗照曜诸天心生欢喜
以为用故文号经王教摄众典。」

【金为名者以者用也佛说此经用金光明而为别
号文中虽标金之一字然必约金以论光明名盖
众宝之上者盖者语助也又发语之端也众宝者
宝虽众多不出七种一金二银三琉璃四颇梨五
砗磲六赤珠七码碯(七宝之名经论不同今且引此)上者以七宝
中金最第一故诸经论皆列在初故云以金为名
卷一 第 302c 页 X20-0302.png
名盖众宝之上也若被钝根以譬拟法乃将此金
比况法性若被利根即法作譬乃金法性而作此
金若不尔者如何消于以金为名名盖众宝之上
邪故此亦是创首标名弥为可信明识者审之无
俟多云仍患后昆为他所惑更须辨之四明云别
题三字是法非譬又云以金光明为名以金光明
为体以金光明为宗以金光明为用以金光明为
教相今谓不然何者此文明示以金为名法性为
体以至文号经王教摄众典何曾一槩以金光明
为体宗用教相邪若谓别题是法非譬则今文中
应须改云以法性为名义则如来所游颠之倒之
何其甚欤问若尔何故不云以譬为名而特标云
以金为名答斯问甚善能破群迷何者若如法华
别题四字妙法是法莲华是譬文既分明是故乃
云法譬为名而今经者经文虽云甚深法性是金
光明然别题中但云三字金光明耳不云无量甚
深法性故特标云以金为名非但显于别题三字
是单譬摄亦乃彰于利钝亲疏一不可废何者若
钝根人以譬拟法乃知别题三字之譬拟于经文
无量甚深法性之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乃知经
文无量甚深法性之法而作别题三字之譬但以
譬拟法是今家义推名为疏远即法作譬是经正
意名为亲近亲疏虽异若将今家七种立题而往
收之既非复具又非单法及以单人何者若云单
卷一 第 303a 页 X20-0303.png
法则同经文甚深法性何不题云法性经乎而必
题云金光明邪又与妙法大般若等如何异邪既
非单法又非单人若不约单譬收之于单三中如
何摄属人不见之闻金光明是单譬收辄便难云
何异古师呜呼哀哉胶手易著寱梦难醒一至于
此应知今立三字别题以金为名是单譬摄傍通
钝根以譬拟法乃收下文第三譬喻正属利根即
法作譬乃收下文第四第五附文当体如何谬听
望文斥同古师之说古师尚于以譬拟法而不周
足岂能解于即法作譬下文既云即法作譬四明
何得谓之单法今问四明指何为法指何为譬如
何即法而作譬邪任彼答之自然矛盾何者若指
经文法性为法未审指何而为作譬若指经文是
金光明而为作譬且金光明三别题为是法为是
譬邪若云法者经文法性既乃是法别题三字又
复是法若全法性作金光明却成即法作法何名
即法作譬由是观之经文法性名之为法别题三
字名之为譬若全法性作金光明正符即法作譬
之说兼与以譬拟法不违何者以金光明之譬拟
法性之法又全法性之法作金光明之譬佛言善
巧经旨幽深若非吾祖智者妙悟发明其孰能臻
立题所以故但云以金为名与夫下文第三譬喻
第四附文第五当体其义泯合以法性为体义则
如来所游者四明云义者即是究竟第一义也今
卷一 第 303b 页 X20-0303.png
谓不然何者义者所以也所以者何以法性语通
因通果今以佛游法性为体则简因中所观法性
故云义则如来所游何得滥用第一义消今义字
邪庄严菩萨深妙功德以为宗者下文明宗专取
于果今云菩萨乃是于因如何会通文句释云此
因乃是果家之因因必成果不乖宗也不二门云
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晓果从因因方克果四王
品云庄严菩萨深妙功德文句释云约体修行能
令菩萨具二庄严成于极果既言庄严知是叹宗
也照耀诸天心生欢喜以为用者四王品云常为
诸天之所恭敬能令天王心生欢喜亦为护世之
所赞叹此经能照诸天宫殿是经能与众生快乐
是经能令地狱饿鬼畜生诸河焦乾枯竭乃至云
举要言之是经能灭一切众生无量百千苦恼文
句释云世天净天义天(大经德王品说四种天一世间天如诸国王二生天
即四王巳上是也三净天即初果巳去是也四义天即十住菩萨见法空义是也而今但三者恐脱生天
耳)皆宗仰极地绝三业供养又下从地狱上至菩
萨无明未尽通有热恼此经能除如月清凉知是
叹用下文谓之诸有悉乾枯三涂除热恼准此知
之故文号经王教摄众典者故之一字属在经文
也文号经王虽通诸品今正指于四王品初以前
宗用之文皆是约四王品初故也故四王品云是
金光明微妙经典众经之王诸佛世尊之所护念
文句释云法性之理佛所护念文诠此理故言经
卷一 第 303c 页 X20-0303.png
王既言经王知是叹体又序品云诸经之王文句
释之乃云叙体而今谓之文号经王教摄众典是
教相者若约所诠即属叙体若约能诠乃是教相
今从能诠故云教相若不尔者如何消于文号教
摄是故须知文即教也所诠之理王既统摄能必
称所是以文教乃摄众典况复教相只是分别前
之四章而前四章通于事理故文号经王教摄众
典能所无妨今且从能诠故属于教耳言众典者
此经教相乃是第三方等生酥四教明义正当通
教即得带别明圆又朱雀门不妨民庶故大亦摄
小众典之言良由于此是知诸部小乘文既不号
经王教则不摄众典也。
○故唯名下次结示。】

「故唯贵为名唯极为体唯深为宗唯大为用唯王为
教。」

【以金为名既是众宝之上故知唯贵为名以金宝
最上独贵故也唯者独也法性为体既是如来所
游故唯极为体此体乃是极果所游故也庄严菩
萨深妙功德以为宗故唯深为宗此因成于极果
最高非浅故也照耀诸天心生欢喜以为用故唯
大为用以灭恶生善力用广大故也文号经王教
摄众典故唯王为教以能诠之教称所诠之理故
亦统摄无遗也五重大义骨目在兹识今大旨下
文可知。
○所以下次明不二之体常为众圣所叹
文为二初正明文为五初明诸佛护持。】
卷一 第 304a 页 X20-0304.png

「所以不二之体常为四佛世尊之所护持三世十方
亦复如是。」

【前云法性为体义则如来所游今云所以不二之
体常为四佛之所护持故知今云所以即是前云
义也盖言性体非但义则如来所游亦乃常为四
佛护持所以之言良由于此故文句云释迦觉智
与四佛同法性四德即是体义果智显体即是宗
义护倒断疑复是用义虽叙宗为正而不妨于体
盖取所护所持法性四德故也言不二者二即高
广甚深无量不二即是非高非广法性之理故法
性双照即不二而二法性双遮即二而不二也言
护持者护倒不起持理不失也释迦四佛觉智既
同三世十方亦复如是佛佛道同不其然乎故下
经云欲知三世诸佛行处应当听受是妙经典又
云十方诸佛常念是经释迦四佛既是现在又兼
四方以例过未四维上下莫不皆然故云三世十
方亦复如是也。
○一切下次明菩萨遥礼。】

「一切菩萨遍他方以遥礼。」

【赞佛品云无量百千诸菩萨众从此世界至金宝
盖山王如来国土到彼土巳为佛作礼文句释云
陈列赞众从此至彼金宝盖刹是故今云遍他方
也所以菩萨遍于他方遥礼释迦者良由序中叙
述大体如来游于深广法性从始至终利益出现
皆是如来大体智用故诸菩萨以赞赞佛称扬此
卷一 第 304b 页 X20-0304.png
教及教主也。
○树神下三明树神称扬。】

「树神善女亲雨泪以称扬。」

【赞佛品中树神赞云我常修行最上大悲哀泣雨
泪欲见于佛善哉如来入于诸佛所行之处善寂
大城无垢清净甚深三昧。
○诸天下四明诸天覆
益文为二初正明。】

「诸天覆之以天威地神润之以地肥大辨加之以辨
道功德益之以财宝。」

【诸天覆之以天威者四王品云金光明微妙经典
常为诸天威神势力之所护持覆即护也地祇润
之以地肥者地祇即地神也天神曰灵地神曰祇
人神曰鬼地神品云是金光明微妙经典所流布
处我当在中常作宿卫于法座下顶戴其足我闻
法巳增益身力而此大地悉得众味增长具足丰
壤肥脓过于今日大辨加之以辨道者大辨天品
云是说法者我当益其乐说辨才乃至云能出生
死得三菩提者道也又辨才大智即辨道也功德
益之以财宝者功德天品云若有人能称金光明
微妙经典为我供养诸佛世尊当知是人即能聚
集资财宝物又云是说法者我当随其所须之物
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馀资产无所乏少当知天
神地祇等为流通法故有兹覆益于人耳若不弘
法但以贪婪仰于诸圣欲求益者恐徒为耳。
○诸
有下次兼示宗用文为二初举灭恶之文以明用。】
卷一 第 304c 页 X20-0304.png

「诸有悉乾枯三涂除热恼。」

【诸有者二十五有也三涂但是二十五中之三耳
又忏悔品云悉能灭除地狱饿鬼畜生等若及诸
有苦诸恼热等。
○举要下次举总瑞之文以显宗。】

「举要言之一切世间未曾有事悉皆出现。」

【此文出自寿量品中经中初从其室自然广博巳
下即是别瑞别瑞有十表十地因成也总瑞有一
表一果究竟也实相是要果佛实相既圆一切诸
法皆满一切者十法界也世间者三种世间也未
曾有者因中所无也悉具出现者因圆理显也。

是以下五明龙尊地神赞护。】

「是以金龙尊王三世赞叹地神发愿以护说者。」

【言是以者仍前之辞也前文明于诸天覆益仍兼
示于宗用之文故今续前乃云是以也赞叹品云
过去有王名金龙尊常以赞叹赞叹去来现在诸
佛又云信相当知尔时国王金龙尊者则汝身是
信相菩萨即于此会合掌向佛而说赞言即是现
在又云来世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在在生处常于
梦中见妙金鼓得闻忏悔深奥之声今所赞叹面
貌清净愿我来世亦得如是即未来也地神发愿
等者地神品中文有三段初誓涌地味利益行者
次如来述成三地神发誓护经文又有三初发誓
护说法者次誓护化道不绝三誓护听法比丘坐
法座时我常昼夜卫护隐蔽其形在法座下顶戴
卷一 第 305a 页 X20-0305.png
其足。
○上圣既尔下次明今家兴致文为二初以
圣况凡。】

「上圣既尔岂况人乎。」

【诸佛菩萨天地神明大权众圣钦慕于法用心既
尔岂况下凡之人而欲弃于道乎。
○敢托下次正
明今家兴致文为二初托义兴言。】

「敢托斯义辄欲兴言。」

【敢者果也说文云进取也托者依也凭也斯者此
也此谓前来所叙上圣宗奉于法之义也辄者专
辄也欲者意之所须也兴者举也起也言者直言
曰言论难曰语释名云言者宣也宣述经意也谓
敢托上圣奉法之义辄欲兴于宣述经意之言也
宣述经意者即解释此经题目说于五重大义也。

○冀涓露下次藉缘求益。】

「冀涓露入海禽鸟向山实藉片缘同均咸色。」

【冀者庶也望也涓(古玄切)小流也露润泽也片半也
喻少分也均平也今欲兴言宣述此经微妙大义
冀望犹如涓露入海禽鸟向山耳山海喻于法性
高深广大无量也是故实欲假藉兴言解释片少
之缘同法性海一真咸味均法性山四德之色耳
山谓妙高四宝所成出七金表东黄金西白银南
琉璃北水精禽鸟向于妙高宝山随其四方皆均
一色故也故大论云如大海水百川归之皆为一
味所谓毕竟空味色等诸法亦复如是凡夫心中
卷一 第 305b 页 X20-0305.png
各各别异入般若中皆为一味又众鸟至妙高山
边皆同一色般若亦然诸法入中皆同一相所谓
无相。
○将释下次正释文为二初标列。】

「将释此经大分为二初释题二释文释题为五一释
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教相就此五章大分为
二初总释二别释总释又二初生起二简别。」

【将者发语之助辞也又将者欲也释者解也散也
左传序云涣然冰释怡然理顺也盖言欲释此经
之义先须大科分判释题释文以为二也释题即
玄义释文即文句今虽释题何妨对于释文为二
乎生起下次解释文为二初总释次别释若准妙
玄解释五章有通有别通则七番共解五章别则
五章各释不滥然彼通别即今总别总即通也彼
通有七一标章二引證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
观心七会异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引證据佛
语起信心故生起便不杂乱起定心故开合等三
起慧心故观心为令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五心
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于三解脱门今
存略望彼七番但有第三第四第五何者今此简
者即彼料简也今此别者即彼开合也以由分别
只是开合不同故也并生起第三共有三番也四
明云今文从略但作两番者误也。
○今初总释文
自为二初释生起。】

「生起者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或初从善知识所
卷一 第 305c 页 X20-0305.png
闻名或从经卷中闻名故名在初以闻名故次识法
体体显次行行即是宗宗成则有力力即是用用能
益物益物故教他闻名是自行之始施教是化他之
初有始有终其唯圣人乎五章生起次第如此。」

【言生起者能生为生所生为起前后有次第粗细
不相违凡言生起或从粗至细或从细至粗但使
不乱皆名生起今之五章是约行次第故从粗至
细何者能诠之名于中最粗是故居首所诠之体
次细于名是故居次体但是理取理之行莫过因
果是益他逗会根因果之宗虽细于理自行因果
犹是总略用是益他逗会根性故细于宗教相既
是分别前四故细于四所以最后故知生起只是
次第然于次第复含通别通则章章皆具生起别
则生在于前谓能生于后也起在于后谓后从前
起也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者虽有灭后色经乃
至名句行蕴所收净名香饭及以法行思惟悟等
并以金口音声为本故云娑婆声为佛事不同馀
土嗅香觉触瞪视得悟者也或初从善知识等者
明闻法所从也若从佛所闻则唯佛在世若从善
知识所闻则通现在未来若从经卷中闻则唯属
灭后也闻名故名在初者问名既在初名从何出
答名从理出问理复从何答理无所在全指无明
无明无体全指法性理遍一切而无所依(云云)闻名
是自行之始者则显宗成證果为自行之末也自
卷一 第 306a 页 X20-0306.png
行因果斯之谓矣施教是化他之初者则显群机
获益为化他之后也(孤山改初字为终字)化他能所不其然
哉初则对后始必有终是则自行化他皆有始终
义故云有始有终其唯圣人乎则凡夫之人靡不
有初鲜克有终矣五章生起次第如此者若约教
五章则先名次用次体次宗后教若止观中约行
五章则以教相列在宗前彼为成观此为释经是
故不同具如辅行(云云)
○次释简别文为三初正释
文为二初释简次释别初又为二。】

「简别者简是料简也问若略则唯一若广则无量今
此五章进不是广退不成略何故五耶答非略非广
非略故不一非广故不多广则令智退略则义不周
我今处中说令义易明了五章中当其义如此。」

【初问中云料者理也量也料理简示也亦简择也
简字与拣字通用次答者中当两字并去声呼不
多不少即是中当妙玄料简亦乃问云何故五章
不四不六答设作四六亦复生疑堕无穷过尔问
非也以彼例此岂不然乎。
○别者下次释别中言
分别者妙玄七番第四开合云五章共释一经种
种分别令易解故今亦例然于中为六初约总别
释。】

「别者分别也前一章总三字共为名次三章派三字
以为别后一章兼于总别而明教相也。」

【前一章总三字共为名者前释名一章总以金光
卷一 第 306b 页 X20-0306.png
明三字共为题名也次三章派三字以为别者派
者分开也若以譬拟法乃以金光明比无量甚深
法性若即法作譬乃以无量甚深法性为金光明
法性体也甚深宗也无量用也后一章兼于总别
而明教相者教相既是分别前之四章故知即是
兼于总别也。
○又显下次约理事释。】

「又显体一章明理馀四章明事。」

【良以体是法性之理故云显体一章明理也馀四
章明事者若准妙玄云释名通论事理宗用但论
事教相分别事理今文且从能诠之名及以施教
化他边说故并宗用四皆属事其实名教通于事
理也。
○又前三下三约因果释。】

「又前三章是因后二章是果。」

【若准妙玄云释名通说因果显体非因非果今云
前三章是因者此约行人闻名属于自行之始以
闻名故推理显体是故名体约人在因也然今经
宗自属于果而言因者四明改云前二属因后三
属果今谓前文叙宗既云庄严菩萨深妙功德此
因乃是果家之因因必克果不乖果也后二章是
果者用是果成力用教是果后所施故皆属果也。

○又前四下四约教行释。】

「又前四章是行后一章是教。」

【准妙玄云释名通说教行显体非教非行宗用但
行教相但教今文意者亦约行人闻名推理依体
卷一 第 306c 页 X20-0306.png
立宗宗成有用故前四章皆是行也故释签云虽
谈经玄义而前四章属行是故从行说耳后一是
教其意可知。
○又前四下五约自他释。】

「又前四章是自利行后一章是利他行。」

【若准妙玄云释名通说自他显体非自非他宗是
自行用是化他教相分别自他今亦从于行人而
说故以前四为自利行以前四章既是从因至果
有用故知即是自利之行耳后一既是施教化他
所以名为化他之行也。
○又前四下六约说默释。】

「又前四章是圣默然后一章是圣说法。」

【若准妙玄云释名通论说默显体非说非默宗默
用说教相分别说默今亦约于行人而论以前四
章既是自行因果取体方有胜用是故乃属圣默
然也所言圣者以此因果取理胜用乃是上圣轨
范故也后一章是圣人说法意亦可解。
○如此下
例广总结。】

「如此等种种分别料简。」

【准妙玄中第五料简第四开合乃有多番今但略
示故更例广而总结之故云如此等种种分别料
简也。
○今显下三举譬文为三初正举譬。】

「今显譬中当分明包富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无知
者。」

【言显譬者显法由譬也显者彰也譬称于法亦非
多少故云中当分明包富如囊有宝等者辅行引
卷一 第 307a 页 X20-0307.png
大论云若不取相以无著心说有九种令他读诵
能正忆念一者照了不知令知故二者开出如开
宝藏随意取用三者指示如视不明指示好丑小
乘眼智不明指示道及非道四者分别谓世出世
五者显现或时毁善以助不善贵令众生得开解
故六者说法说佛意趣七者解释如囊有宝系口
人则不知应为解佛经囊释其道理八者析重令
轻种种喻令易解故九者浅易如水难渡派令易
渡般若水深派令浅易今文虽引探囊一文意尽
含于馀之八义说者应须具释八意(云云)囊者袋也
故字统云有底曰囊无底曰橐(音托)(他含切)取也。

次此皆下摄属分别。】

「此皆为分别中作譬也。」

【举此囊中有宝等喻皆为向来分别之中六种作
譬耳故止观中亦以此譬分别十章也。
○囊中有
宝下三合法文为二初合前二释即第一总别第
二理事也。】

「囊中有宝为总三字作譬探以示人为别三字作譬
囊中有宝为理一章作譬探以示人为明事章作譬
其馀例皆可知也。」

【囊中有宝为总三字作譬者取囊袋能盛种种珍
宝之义也探以示人为别三字作譬者示人即示
人珍宝不同也次云囊中有宝为理一章作譬者
取所盛但是珍宝之义也又闻名识理此理未显
卷一 第 307b 页 X20-0307.png
在于因中是故喻如囊中有宝也次其馀下例后
四释者总别理事二种既然因果教行自他说默
例之可解何者应云因行自默四种犹如囊中有
宝果教他说四种即是探以示人也。
○次别释文
为五初释名文为二初释别题次释通名初又为
二初叙意分章。】

「二别释者别释五章也今先解释名章若依四卷题
但作三字无帝王两字若依经文有经王之义若说
若不说俱亦无妨今释名为五一通别二翻译三譬
喻四附文释五当体释。」

【若依北凉谶译四卷别题但立三字则无帝王两
字依者立也然则别题虽无两字而经文有经王
之义故今释名帝王两字若说不说并无所妨何
者若说则是揽下经文以验别题合有两字但是
谶公省略之耳是则别题若无两字则成题目与
下经文两不相关将何以申揽别为总符文可知
故今下文更释两字良由于此若不说者则是但
依四卷别题唯有三字无两字也今释名为五者
然今虽是释于别题而五科中初二兼通然虽兼
通但是翻名判属通耳未是解释也四明云释名
五段前二兼通号后三唯别名于后三中初一顺
古后二唯今以由古师解金光明为世物象用譬
如来所得深法随名局解不能遍譬一切诸法大
师欲示金光明海无法不备故顺古师具足比况
卷一 第 307c 页 X20-0307.png
十种三法无量三法此乃格他譬法不周因此广
显法性圆具然虽顺他显法其如经题是法非譬
故后自立附文当体二种解释(云云)今谓前二兼通
后三唯别文自分明于后三中初一顺古是义不
然何者文自标云今释名五请观今字那将第三
属于顺古若是顺古何得谓之大师欲示金光明
海无法不备应知今文第三譬喻乃是下文以譬
拟法第四附文但是示于此经别题名之与事所
出之文耳附文既是附于经文当体岂非附文之
兼故附文后又立当体是故附文当体二释乃是
下文即法作譬义有二途应须两存虽复两存仍
有亲疏以譬拟法名为疏远即法作譬名为亲近
亲疏虽异题目但是金光明耳以金为名斯之谓
矣何得定云是法非譬乎况下文云非今就文而
害于譬那不思之又今文中列于五章先列通别
次翻译者翻译属他通别在今既云今释名为五
不可以翻译居初故妙玄中释名为四亦以通别
列在于初良由此也。
○言通别者下次依章解释
文为二初正释金光明三字次更释帝王二字初
文又二初约教义释次约观心释若准妙玄释十
妙文乃先标列初正释二判粗妙三开粗显妙四
观心今经部属方等则无判开科故今释名应先
标列初约教次观心然今但列通别等五而不先
标观心释者是则下文观心一科似如后人擅加
卷一 第 308a 页 X20-0308.png
添入然彼妙玄巳具标列约教观心故此玄义准
例可知故不烦耳何以知之如法华文句释如是
等文文之下则先标列约教观心而今经文句约
教释后便示观心亦不预先标列约教观心科目
岂非准例可知更不烦文邪初约教义释中文自
为五初释通别文为二初具列三种。】

「言通别者夫教有通别依教明行行有通别从行显
理理有通别。」

【妙玄云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从能契故行别
从所契故行通理从名故别名从理故通释签云
一代圣教诸名之下无不具此教行理三无不以
别而契于通无不以通而应于别故此三中通摄
佛法故教则机应相对行则因果相对理则名实
相对亦是事理相对若无此三双则通别虚设孤
山滥用他宗能诠所诠灼然迷于三双通别矣。

次且置下别明于教文为二初标。】

「且置行理但明教通别者。」

【教行理三展转互通教既居初故但明教馀之二
种凭教自显故云且置行理但明教通别也又观
经疏及妙玄中委示三种通别之义故今但明于
教则行理可知也若欲释于今经行理通别义者
庄严菩萨深妙功德现瑞表因此因成果行通别
也或言法性或言法身理通别也是故应知教通
别者金光明别异诸经故经字是通同名经故是
卷一 第 308b 页 X20-0308.png
则今经始从序品终至赞佛莫非佛说俱是金宝
岂非始终咸别并通是故于此教通别中复论行
理故知一经无非机应因果名实不可委引故略
示方隅耳。
○夫理无下次解释文为二初总释。】

「夫理无名字名字名理如虚空无丈尺丈尺约虚空
天王般若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若从能显之
文字是名则通若从能显之所以此名则别。」

【夫理无名字名字名理者问既置行理但明教乃
云理无名字名字名理此与约理名实相对论于
通别如何辨之答理虽同实名字属教且置理实
但从名字能显而说故属于教亦如前文叙教相
云文号经王教摄众典岂可以经王属体而致妨
难乎虚空无丈尺者喻理无名字也丈尺约虚空
者喻名字名理也又举胜天王般若总持无文字
文字显总持以合虚空无丈尺丈尺约虚空耳问
文字名字如何分别答名诠自性字即是文金口
梵声句诠差别思之可见故能诠教若别若通必
具声名句文四法以无此四能显不周故也若从
能显文字是名则通以由文字同诸经故若从文
字能显所以此名则别以金为名异诸经故问当
体章云俗谛无名真谛有名今文那云理无名字
名字名理答文句记云性本无名具足诸名无说
而说说必成教故下当体释金光明俗本无名随
真而立方有俗谛首题三字金光明号即今教别
卷一 第 308c 页 X20-0308.png
以无说而说说必成教故也故下真俗成今理教
也但须了知性本无名乃是真谛之本体也具足
诸名即是真谛之体德耳今文明于理体无差是
故乃云理无名字当体章明并由理具方有事用
故云俗本无名随真立名耳四明不晓理具是假
便将理具作理体说遂立理体有差别义乃云有
无义不相反岂非迷于地具桃李实中有权具如
金錍寓言记等委明其义(云云)净名玄问二谛为定
是教答有人云并是理有人云并是教有人云俗
谛是教真谛是理今评三家皆有得夫应作四句
分别若约随情明二谛者并皆是教所以二谛皆
可说之若约随情智明二谛者则俗谛是教可说
真谛是理不可说也若约随智明二谛者并皆是
理俱不可说也若约随智世谛随情真谛则俗谛
是不可说也故当体章所明真俗及今文中所明
理教须以净名玄义四句简辨摄属方知乃是约
随情智明于二谛以成理教耳。
○次云何下别释
文为三初正释文为二初释通。】

「云何为通如圣所说一经一时一处一部一偈一句
一言皆是文字从此文字通称为经。」

【上文总释既云能显文字是名则通故今别释乃
云如圣所说乃至通称为经以由今经文字与诸
经文字是同故云皆是文字也。
○次云何下释别。】

「云何为别别则有四一令世谛不乱欢心悦耳二逗
卷一 第 309a 页 X20-0309.png
化所宜开发宿善三对其业障令恶灭罪除四点示
道理霍然妙悟悦宜对悟各各所以其致不同称之
为别。」

【言别则有四者四悉檀也释签既云教则机应相
对今亦例之何者上文既云如圣所说通称为经
岂非从说名为教通今文明别有四悉檀岂非从
缘名为教别以四悉檀乃是从于机缘不同故成
别耳世谛不乱欢心悦耳世界悉檀欢喜益也逗
化所宜开发宿善为人悉檀生善益也对其业障
恶灭罪除对治悉檀破恶益也点示道理霍然妙
悟第一义悉檀悟理益也故结示云悦宜对悟各
各所以其致不同称之为别霍然者犹忽然也霍
谓挥霍速疾之貌。
○次举譬。】

「譬如盐梅相和成种种滋味组织交横成种种文绣。」

【盐咸也梅醋也尚书说(音悦)命篇殷高宗梦得说使
百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第三篇云若
作和(去声)羹尔惟盐梅孔氏传云盐梅咸醋羹须咸
醋以和之组(子古切)(之力切)说文云作布帛之总名
也组织交横盐梅相和喻于显文字则通也种种
滋味种种文绣喻于能显所以则别也何者盐梅
虽通滋味则别组织文绣例之亦然既云种种岂
非别邪。
○从别所以下三结示。】

「从别所以故有金光明三字标今教异于诸教从通
文言故有经之一字众经通称也。」
卷一 第 309b 页 X20-0309.png

【既从缘异名为教别故从缘别乃以金光明三字
为名是标今教异于诸教名为教别也从通文言
故有经字名通可知故今题目四字乃是通别共
标谓之金光明经也。
○次翻译。】

「二翻译者真谛三藏云具存外国音应言修跋拿婆
颇婆郁多摩因陀罗遮阅那修多罗修跋拿此言金
婆颇婆此言光郁多摩此言明因陀罗此言帝遮阅
那此言王修多罗此言经外国又称佛陀罗此间所
无又略帝王两字但存三字者汉人好略译者省之
但翻为金光明经也馀师翻不及此委悉也。」

【译者传言也又易也变易梵语使同华音也周礼
有象胥传言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
方曰译佛教元出西域而言译者或云汉世多事
北方又恐初从北印度来故使传言谓之译也翻
者如翻锦绮背面虽异其华是一以况华梵虽殊
佛意无别也真谛三藏者开皇三宝录云西天竺
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波罗末陀梁言真谛翻金光
明帝王经七卷出疏十三卷解之外国又称佛陀
罗等者谓外国梵文于修多罗下又称佛陀罗而
此间删除故云所无也言佛陀罗者即佛经也又
略帝王两字但存三字者此辨谶师所译四卷总
题非但无于佛陀罗三字又乃略其帝王二字但
存金光明三字也谶师者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昙
无罗谶凉言法丰也汉人好略者此从佛教初来
卷一 第 309c 页 X20-0309.png
始于东汉而说若历代不同应云凉人即北凉也
馀师翻不及此委悉者金光明经前后多本最初
乃是昙无谶翻第二真谛翻为七卷第三又有优
婆国耶舍崛多周言称藏翻为五卷第四复有北
天竺国阇那崛多随言至德又翻两品嘱累银王
合为一卷今言馀师不及此委悉者不及真谛最
委悉也至唐义净翻金光明最胜王经颇符真谛
翻金光明帝王经也大师既许真谛委悉是故下
文重更释于帝王两字亦无妨也。
○三譬喻释者
四明云若准第四附文释中明斥譬喻义推疏远
非是佛语验知附文及当体释是今正意故至当
体章中但定金光明三字是法非譬若譬喻释文
相虽广盖见古师譬法不周因兹大师同他用譬
遍譬一切圆融法门耳今谓不然第四附文但斥
第三以譬拟法名为疏远附文当体即法作譬名
为亲近亲疏虽异应须两存虽复两存别题但是
以金为名若钝根人以譬拟法乃谓此金譬于法
性何得判云是顺古邪古师但是譬法不周乃被
今家之所破耳非谓破其不得以譬而譬法也今
家譬法横竖遍收既称法性经王之旨何得谓之
同他同譬邪若利根人乃即法性而作此金是故
名为即法作譬何得断云当体章中但定三字是
法非譬耶今解譬喻于中为二初举他解次明今
意初文为三初旧师释文为二初叙旧师譬三德。】
卷一 第 310a 页 X20-0310.png

「三譬喻者旧经师以三字譬三德金譬法身光譬般
若明譬解脱。」

【旧经师者准次文破即数人也正弘数论兼讲此
经仍对真谛新经而说名旧经师彼以别题金等
三字譬于三德。
○次章安举大师破。】

「若大师云数论但明真应二身若以二释三于论不
便若取经文经文无一处明三德若别作义解何义
不通而独譬三德既违巳论又不会经非今所用。」

【初破弘数论但明真应二身若以二释三者孤山
云二字误也应作三字所谓若以金光明三字之
譬释于三德则违所弘数论二身二三相反故云
不便此则以彼所弘之论破释今三字之譬也若
不惬破经论相乖但取经文譬三德者经文之中
无有一处明譬三德若不依文别作义解何义解
不通而但局狭譬于三德既违数论真应二身又
不会于今经之譬义推遍通一切诸法此于钝根
以譬拟法尚自不周宁知利根附文当体即法作
譬是故旧说非今所用。
○次地人释文亦为二初
叙。】

「地人云金质之上自有光明之能譬于法性从体起
用自有般若解脱之力但作体用二义不须分光明
异也。」

【地人譬体用地人即是弘地论人也质者体也金
质单譬法性之体光明合譬般若解脱二德之用
卷一 第 310b 页 X20-0310.png
故不须分光明为二对体为三也。
○次章安举大
师破。】

「若大师云地论幸明三佛三佛释题于义自便而弃
三身从体用者则非论意若取经文新旧两本并说
三身不道体用亦违巳论复不会经进退何之今所
不用。」

【前斥旧师以三释三乖论违经今破地人弃本论
三佛从体用二法释今题三字则非地论意谶师
初翻名之为旧真谛近译名之为新亦无体用但
有三身以体用二释三字题退违巳论进不会经
义无归趣故云何之问前破旧师经无一处明于
三德今何故云三佛释题于义自便又云新旧并
说三身答破立之辞且从一往设使地人若言三
身亦须破云何义不通而但譬于三身邪况新旧
两经虽并说三身不以譬拟法故前云经文无一
处明三德与今文中云新旧说三身其义不相违。

○三真谛释文亦为二初叙真谛譬三种三法文
为三初标列次解释文为三初譬三身。】

「真谛三藏云三字譬三种三法一譬三身二譬三德
三譬三位譬三身者金体真实以譬法身光用能照
以譬应身明能遍益以譬化身。」

【譬三身中云光用能照以譬应(于陵切)身者真谛新
翻金光明经乃以报身名为应身即是报智与夫
法身相冥相应也故止观云又金光明称为应身
卷一 第 310c 页 X20-0310.png
境智相应就境为法身就智为报身辅行云准彼
经意应字平呼智应于境名为应身彼经即以报
身为应也明能遍益以譬化身者即应(于證切)身也
故止观引金光明云起用为应身辅行云起化用
者可去声呼即化身也故彼经中三身品云化身
应身法身也随诸众生种种示现名为化身相应
如如如如智愿力故得现具足相好名为应身断
一切烦恼具一切法唯有如如智也如如法身为
如如智所应依故译人用名随情各别亦如地论
以他受用报名为生身大乘同性经以净土成佛
名报秽土成佛名应今家但依旧译经论三身名
义一毗卢遮那法身也二卢舍那报身也三释迦
牟尼应身也具如法华文句(云云)
○次譬三德。】

「次譬三德者金有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
无碍四令人富金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光有二
义一能照了二能除闇以譬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
义一无闇二广远以譬解脱众累永尽溥益有缘。」

【次譬三德中云金有四义等者无变故常无染故
净转作故我富故即乐光有二义者照境自在即
我德也除惑无染即净德也智德能破名除闇耳
明有二义者无闇尽累离苦故乐溥益有缘自在
故我断德尽累名无闇耳。
○三譬三位。】

「次三位者金性先有如道前正因位光融体显如道
中了因位明无瑕垢如道后缘因位。」
卷一 第 311a 页 X20-0311.png

【如文可见。
○彼家下三料简者真谛约于三种释
巳乃更料简前三义也初料简三身。】

「彼家料简云法身是实二身不实法身具四德般若
解脱各具二德正因是本有了因是现有缘因是当
有。」

【法身是实二身不实者以谓金体真实故譬法身
亦然光明但是体上照益故譬应化亦然料简三
德云法身具四般若解脱各二者以谓金有四义
故譬法身亦具四德也光明各有二义故譬般若
解脱亦各有二义故譬般若解脱亦各具二也料
简三位者正因是本有故名道前位也了因是现
有故名道中位也缘因是当有故名道后位也。

次章安举大师破文为二初总破直谛三种三法
之释。】

「大师谓三三之释三义不了一因果不通二乖圆别
三不称法性。」

【乃有三义不明了也虽有三三闇昧不明是故斥
云因果不通等也。
○次云何下别破文为三初破
因果不通。】

「云何因果不通夫三身三德本是果上圆满之名而
今分置三德残缺不足何者若法身是道前为是果
上之法身为性德之法身若是果上之法身不应在
道前若是性德之法身性德何独有法身亦应有性
德之般若性德之解脱(云云)若言般若是道中为是何
卷一 第 311b 页 X20-0311.png
等之般若若是果上之般若不应在道中若是分得
之般若何意无分得之法身解脱(云云)若解脱在道后
道后众善溥会何独有解脱以是观之因果不通。」

【三身三德元是所證举一即三具足无减故云本
是果上圆满之名故诸文引像法决疑云或见释
迦为毗卢遮那或为卢舍那三佛不二不异又大
经云法身亦非般若亦非解脱亦非三法具足名
秘密藏即此义也而今分置三德残阙不足者即
是分割安置在于道前道中道后也以三身三德
三因名异理同故今破其三身三德即是破其分
置对当三因之位也从何者下即是一一难破分
置对当不通之失也性德之解脱下注云云者未
尽之貌云者言也说文云象云气在天回转之形
言之在口如云润物广雅云云者有也下文尚有
云之言今此性德般若解脱具如下文不称法性
中说故注云云耳又维摩经云烦恼之俦为如来
种岂非亦有性德般若乎五无间业皆解脱相岂
非亦有性德解脱乎何意无分得之法身解脱下
注云云者亦如下文不称法性中说故注云云耳
何独有解脱下次而无般若法身一句又亦合注
云云两字但是阙略耳故义例云有阙须填也道
后三德亦如下文指前因果不通中云三身三德
本是果上圆满之名故真谛分割对当因果不通
其失大矣。
○次破乖于圆别者。】
卷一 第 311c 页 X20-0311.png

「乖圆别者若作圆说法身常乐我净此自可知(云云)
若与法身相冥法身既具四德般若宁无四德耶解
脱脱果缚故乐脱因缚故净无因果缚故我非因非
果故常圆说圆满无有缺减真谛若作别说应依此
经经云法身是常是实实即我德也应身智慧清净
即净德也化身三昧清净即乐德也三藏说法身独
具四德二身各具二德故皆乖圆别也。」

【乖者背也异也非圆非别故乖背也法身常乐我
净此自可知下注云云者以由真谛亦说法身常
乐我净彼说尚然今意可见更不烦示故自可知
若欲示于今家所明法身及以般若解脱皆具四
德者如止观云通论三德一一皆具常乐我净大
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法
即法身佛即般若解脱又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则法身皆常乐我净般若解
脱亦然也般若宁无二德者难于真谛般若但有
二德也般若亦有四德具如下文十种三法中说
次明解脱圆具四德以难真谛但有二德如文可
解故止观云三德通具四德依圆是顿义依别是
顿义依别是渐义今从圆顿初后不二以破真谛
法身有四馀二各二则乖于圆也止观又别约五
阴四念处明三德四德云转色成法身法身常乐
转识想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行成解脱解脱则
我又转识成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转色成净
卷一 第 312a 页 X20-0312.png
此二别解依圆是顿依别是渐今从渐别初后两
殊故判经云法身常我应身之净化身之乐名之
为别而真谛云法身具四馀二各二故亦乖别也
言此经者即指真谛新翻此经也此经四德别对
三身大同止观转于五阴以成三德四德之义但
止观云法身常乐此经谓之法身常我而为异耳。

○三破不称法性者。】

「不称法性者且引一经如净名众生如弥勒如一如
无二心此性德法身也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
得此性德般若也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此
性德解脱也如此三义岂非本有道前之位岂独有
金而无光明耶。」

【法性之理融通无碍位位具三始终无二故妙玄
云从性德之三法起名字之三法修观行之三法
发相似之三法至分證之三法终究竟之三法而
真谛不达遂分割对当故今破云不称法性即是
不与法性相称不相称者不符合也于中为二初
正破文为三初破道前众生弥勒如理既同是故
乃当性德法身菩提乃是證得之道既即众生故
无所得所以名为性德般若以由菩提乃是智德
般若故也涅槃即是寂灭之果既即众生亦无别
灭是故名为性德解脱以由涅槃乃是断德解脱
故也。
○又华严下次破道中。】

「又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卷一 第 312b 页 X20-0312.png
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妙法身是法身德慧身是
般若德应一切即应身是解脱德此之三身地地转
增如月渐满岂非道始因中之位那得因中祇有般
若耶。」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是初住八相分果初住既
乃分證三德二住巳去乃至等觉节节转明是故
谓之地地转增如初一日至十四日所以谓之如
月渐满此喻智德分分开明岂非道中始开佛知
见耶若望前后即是道中也。
○三破道后。】

「道后具三德如上说此事可知。」

【应知今文道后即是妙觉究竟果證之后道中即
是初住巳上乃至等觉道前即是无始性德本有
法华文句又分二义若方便品乃以十地而为道
前妙觉究竟而为道中究竟證后而为道后若药
草品乃以博地凡夫无戒善者名为道前以五乘
为道中是则道前道后之名有通有别道后定在
果后道前通至凡夫故也。
○次当知下结斥文为
二初正结斥。】

「当知道前圆性德道中圆分德道后圆究竟德那忽
分割一处唯一耶。」

【金刚錍云凡有性名多在因理故道前是圆性德
(云云)
○次岂非下引喻又为二初正引喻。】

「岂非蹙灵凤于鸠巢回神龙于兔窟辱鳞羽之壮势
非法性之圆谈。」
卷一 第 312c 页 X20-0312.png

【蹙(子六切)迫也促也灵凤者玉篇云雄曰凤雌曰凰
有五采栖梧桐食竹实灵鸟也鸠(九牛切)巢者说文
云鸟在木上谓之巢在穴谓之窠诗云维鹊有巢
维鸠居之注云鸤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鹊之
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回者转也神龙者龙能
变化谓之神也管子云欲小如蚕子欲大满天地
说文云能幽能明能大能小春分登天秋分潜渊
灵凤神龙喻于法性势分甚深力用广大也蹙迫
回转在于巢窟喻于分割局狭不周也辱鳞羽下
次提譬帖合辱者耻也抑也鳞谓龙鳞羽谓凤羽
家语云鳞虫三百有六十龙为之长羽虫三百有
六十凤为之长壮势者凤之飞腾自在龙之变化
无方皆壮势也此喻法性圆妙自在举一具三横
竖高深广大无量也若以圆妙三德法性分割但
对三种三法其犹蹙灵凤于鸠巢回神龙于兔窟
耳岂非辱鳞羽之壮势乎故真谛之说非是今经
之法性融妙之圆谈矣。
○天台下次明今意文为
二初重斥真谛又为二初总斥次何者下别斥对
真谛故别举拣异也所以重斥。】

「天台师寻其经意义则不然何者经言无量甚深理
无不统文称经王何所不摄岂止于三三九法耶。」

【言天台者章安但破真谛者以诸师所释而真谛
最优亦如妙玄但破光宅馀者望风耳既云天台
师寻其经意义则不然何得谓之今文譬喻是顺
卷一 第 313a 页 X20-0313.png
古邪。
○次当知下正明今意文为二初明所譬横
竖遍收。】

「当知三字遍譬一切横法门乃称法性无量之说遍
譬一切竖法门乃称法性甚深之旨方合经王一切
遍收。」

【法性之理虽非横竖而高广宛然是故横则无量
竖则甚深既以法性为体亦以法性为王体既无
量甚深王亦该收遍摄若不尔者华严那云一中
无量无量中一邪。
○次若长下略明十法文为三
初叙意。】

「若长若广教无不统此义渊博不可以言想且寄十
种三法以为初门。」

【长即是竖广即是横教无不统即前所谓文号经
王教摄众典渊者甚深也博者无量也不可以言
想者不可以言而说以心而想也故前文云诸佛
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况二乘心口安可思说
凡夫徒欲言之等且寄十法为初门者初必中后
且以十法为初门通入法性经王其次百法千法
乃至恒沙一切三法类之可见难以言具也。
○复
为下次列章。】

「复为三意一标十数二释十相三简十法。」

【○言标下三随释文为三初标十数文为二初正
标十数。】

「言标十数者谓三德三法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菩
卷一 第 313b 页 X20-0313.png
提三般若三佛性三识三道也。」

【辅行第四略为颂曰道识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
槃三宝德一一皆三法辅行约顺生起故先列三
道今文约逆生起故先列三德故今下文逆顺备
矣。
○诸三法下次明十数所以文为二初徵难。】

「诸三法无量止取此十法其意云何。」

【○此之下次出意文为二初明十法逆顺生起文
为三初总示。】

「此之十法该括始终今作逆顺两番生起。」

【该括始终者该收统括始终因果也逆则先果次
因是故初从三德乃至三道良以果必由因故也
顺则先因次果所以初从三道乃至三德良以因
必至果故也。
○初从下次别释文为二初约法性
为本逆立一切法。】

「初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夫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
显由于三宝三宝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
三大乘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
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识三识由三道此从法性立
一切法也。」

【○若从下次约无明为本顺立一切法。】

「若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者一切众生无不具于十
二因缘三道迷惑翻惑生解即成三识从识立因即
成三佛性从因起智即成三般若从智起行即成三
菩提从行进趣即成三大乘乘辨智德即成三身身
卷一 第 313c 页 X20-0313.png
辨断德即成三涅槃涅槃辨恩德利物即成三宝究
竟寂灭入于三德即成秘密藏也。」

【辅行云无始流转不出三道流转由识识内具性
照性由智智满成道道由乘至至故身显显必涅
槃涅槃具故称为三宝宝必具德是故始终且列
此十又释签云此之十条散在他部诸大乘经今
经始终无不具足三法无量且用十者举其大要
以明始终耳又从因至果亦名为逆乃是逆于生
死之流故也。
○是为下三总结。】

「是为逆顺次第。」

【应知一家明无住本不出法性及以无明但有或
单或离之不同耳所立之法不出迷悟染净二缘
耳言无住本者霅川云无住是无依义引净名疏
云无明依法性法性即无明无二无别岂得性还
依性当知无明无本(云云)今谓彼疏自是解释无明
住地则无有本故作此说耳以彼经中六番问答
穷众生源初文殊问善不善孰为本(善谓四正勤中未生善巳
生善也不善例之)净名答以身为本(见一处住地也)又问身孰为
本答曰欲贪为本(欲爱住地)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
妄分别为本(色爱住地)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
倒想为本(无色爱住地)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无住为
本(无明住地)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解释之文
具如向引)以前身见等惑皆有所依起则有始则有其
本此无明无所依起亦无始故无明外无复烦恼
卷一 第 314a 页 X20-0314.png
为无明本故言无住则无本耳何得认为无住本
是无依义邪今谓若释无住本名须准释签云从
无住本立一切法者无明为一切法作本无明即
法性无明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
本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即无明
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
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为本故云从无住本立
一切法故净名疏云若依法性立一切法者无明
不出法性法性即为无明之本此则以法性为本
即此义也是则无明法性非但更互相即为本亦
乃而为一切法本文句记云无明实相俱名无住
今以无相对于差别专指实相名无住本无住即
本名无住本立一切法者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
德三因迷则三道流转悟则果中胜用如是四重
并由迷中实相而立此无住本具如释签第七巳
释明文若此可不信乎且法性为本既乃立于四
重之法无明为本岂不然乎又无明法性既各立
于四重之法若共若离岂不然乎第一义中虽一
法叵得而世谛中四说宛然若定性四句则是戏
论若假名四句并得为门今从假名而说故作逆
顺两番故前文云且寄十法以为初门即此意也
然文句记乃以迷中实相法性为无住本立一切
法今文则以果上法性为无住本立一切法据事
虽分因果之异约理亦何始终之别若以今文所
卷一 第 314b 页 X20-0314.png
立之法配彼四重应须先了下文所明十种三法
对于三位及以六即何者三道三识是本有位属
于理即岂非迷则三道流转三宝三德是当有位
属究竟即岂非悟则果中胜用其馀六种是现有
位乃是中间四即具如十不二门圆通记说(云云)
明云今文法性为本立法即是彼文果中胜用无
明为本立法即是彼文修德三因今问法性为本
立法既推果由因至于三道何必一向属于果用
又无明为本立法既从因至果何必一向属修因
邪霅川云十种三法中三因佛性即初二两句也
正因一性本具二修即性德缘了缘了二修共发
一性即修得三因逆顺两番生起诸法即三四两
句也无明为本立三道流转法性为本立十种三
法即果中胜用又以迷中实相所收岂非事则修
德三因事虽有六三因在初是故修德且以三因
而为始耳理则性德缘了但是性中之所具即前
所谓性德般若性德解脱也是则迷中实相性德
正因为无住本既以性德缘了为所立之法当知
果上中道法性为无住本亦以般若解脱为所立
之法是以今文法性为本准文句记既乃立于四
重之法无明为本岂不然乎故无明体空亦乃本
具又复力弱顺修三因从因至果力强逆修三道
流转无明强弱既尔法性强弱可知此义即是无
明为本又有人以法性为本立一切法即文句记
卷一 第 314c 页 X20-0314.png
三道流转今并不然意如向说(云云)
○次明十法甚
深无量文为二初徵起。】

「甚深无量义复云何。」

【甚深无量只是十法非横非竖而横而竖耳。

○次解释文为二初正释又为二初释无量文为
五初明一种三法具九种三法。】

「无量义者一法门具九法门三德尊重即是三宝三
德不生不灭即是三涅槃三德具足诸法聚集名为
三身运载荷负即是三大乘不可异趣名三菩提觉
了清净名三般若是如来种名三佛性分别不谬是
名三识即事通理故名三道是为一三法门具九三
法门亦具一切三法门悉例可知。」

【尊重名宝涅槃即是不生不灭身是聚义乘是运
载菩提名道正道非曲名无异趣般若智慧只是
觉了一往分别种者能生性者不改今取理同性
即是种种即佛性是故三德俱性并种故净名疏
云种是种性义性名不改此之三法从初至后不
断不灭必致三佛三德之果是故种性乃是眼目
之异名耳分别名识能通名道是故三德自具馀
九也。
○亦具下次明例具一切三法。】

「亦具一切三法门悉例可知。」

【○又皆下三明具一切增数法。】

「又皆具一切一法门一切二法门一切三法门四法
门五法门六法门七法门八法门九法门十法门百
卷一 第 315a 页 X20-0315.png
法门千法门万法门亿法门一恒沙二恒沙百千万
亿恒沙法门亦应可知。」

【即是从一增至万亿恒沙法门。
○经云下四引證。】

「经云一法门无量法门以为眷属一中解无量。」

【即华严等诸大乘经皆作此说。
○是为下五结示。】

「是为法性横广无量之义也。」

【又复应知三德一法具馀九法及一切法既乃如
此馀九三法及一切法具法亦然即是一法一切
法一切法一法又亦应云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
切也。
○次释甚深文为二初正释文为三初寄三
位显之。】

「甚深义者寄三位显之如十法门共论者三道三识
是本有位三德三宝是当有位其馀是现有位是名
法性甚深竖高之义亦成。」

【本有者道前也当有者道后也现有者道中也此
道中位非独真因亦兼住前三即之位甚深乃是
彻到渊底既彻渊底必极竖高故云竖高义亦成
也。
○次约一法具于九法。】

「又一法门具九法门取其三道三识是本有位取三
德三宝是当有位取其馀者为现有位甚深义亦成。」

【○三约一一法具六即位。】

「又一一法门具六即位理即是本有位究竟即是当
有位其馀即是现有位甚深义亦成。」

【○次是为下结示。】
卷一 第 315b 页 X20-0315.png

「是为法性竖高甚深之义也。」

【○次当知下结示。】

「当知金光明三字遍譬一切横法门故言无量遍譬
一切竖法门故言甚深乃称法性之文方合经王之
旨。」

【皆可见。
○次释十种三法之相文为四初标。】

「次释十种三法相者。」

【○次十名下结前生后。】

「十名如前巳列十相今当分别。」

【○三若分别下简示。】

「若分别色相青黄同异者应用肉眼若分别法相深
浅同异者应用智眼今时行者既无智眼应用信解
分别同异之相。」

【所用肉眼即是博地凡夫智眼乃是初住所證故
止观云圣师有慧眼力明于法药有法眼力识于
病障有化导力应病授药令得服行凡师虽无三
力亦得施化故义例云今家辨师先分凡圣六根
净位尚曰凡流五品弟子理非真应问他设教依
病立方四悉便宜二行互益今约五品施化是故
阙于智眼今时之言在于灭后行者之言信解之
语正属五品亦兼六根况复五品亦是十信故法
华云信力坚固文句但约十信释之妙玄乃约五
品六根故云信力是假名位坚固是铁轮位故内
外凡仰信佛教而生智解分别浅深同异之相如
卷一 第 315c 页 X20-0315.png
下文中正释十法相状各别岂非异乎十法互融
无二无别岂非同乎料简文中简前三教岂非浅
邪唯取圆教岂非深邪又复别教亦浅亦深(云云)
非五品信解圆明何能分别十种三法浅深同异
四明记中不见此意学者知之。
○四正释十相文
为二初正释又为二初释三德又为二初总示。】

「初明三德相者云何三云何德法身般若解脱是为
三常乐我常是为德。」

【○次法者下别释又为二初释三次释德。】

「法者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
师所谓法也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无有缺减故
名为身经言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当知身
者聚也般若者觉了诸法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觉了
三谛之法解脱者于诸法无染无住名为解脱是名
为三。」

【初文意者诸佛顺法轨成正觉众生违法轨成邪
迷故经言者即大经也聚者众也共也会也一法
具一切法无有缺减者即涅槃玄义所谓法身摄
一切法不纵不横以当其体也举能具所融摄虽
尔克论法身唯是中道实相法性例如妙玄云三
德大乘不纵不横于大乘不纵不横于大乘中别
指真性以为经体也又引经言我身即是一切众
生真善知识以證法身一法具一切法无有缺减
若非法身具一切法何得经云我身即是众生知
卷一 第 316a 页 X20-0316.png
识故大经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又云即是一切
众生真善知识一切众生闻法身名见法身体方
乃名为真善知识身者聚义斯之谓也集谓聚集
即是俗谛散谓分散即是真谛双非集散即是中
道第一义谛法身既乃摄一切法是故般若亦照
三谛能照即是三般若也法身般若既乃如此以
例解脱岂不然乎但今文中且通释于解脱之名
未别分于三种之相故于诸法无染名解无住名
脱具三解脱名为解脱三解脱者一方便净调伏
众生二者圆净不见众生三者性净双照二边此
三皆悉无染无住俱名解脱故下文释解脱四德
方乃明于一必具三耳。
○云何下次释德文为三
初释法身四德初是总标。】

「云何为德一一法皆具常乐我净名之为德。」

【是故谓之一一法具常乐我净名之为德。
○法身
下方是别释法身四德。】

「法身无二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自在为我身
业净口业净意业净为净无以为类疆寄世金以喻
之世金不变不染转变富贵譬法身四德也。」

【无二死为常者离分段变易所迁故法身无二死
为常二边皆苦中道法身既乃不受故名为乐法
身又具八种自在故名为我三业清净故名为净
是故法身四德无缺所以谓之法身德也八自在
者名出大经若大论中名八神变言神变者无而
卷一 第 316b 页 X20-0316.png
歘有有而欻无言自在者不谋而运一切无碍故
与大论义同而名小异今具出之八神变者一能
小二能大三能轻四能自在五能有主六能远至
七能动地八能随意所作八自在者一者能示一
身多身数如微尘二者以一尘身满大千界三者
以大千身轻举远到四者现无量类常居一国五
者诸根互用六者得一切法而无法想七者说于
一偈经无量劫八者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中道法
身本具此八法身方乃名为德耳类者比也强者
犹假也寄者托也世金者世中之金也譬者比况
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深也如动树训
风举扇喻月耳故世中金其色不变其体无染转
变无碍令人富贵次第对喻法身四德常乐我净
以譬喻彰法既乃如此即法作譬翻此可知。
○次
释般若四德。】

「般若任运具四德如智冥如境故大品云色净故般
若净例此即得色常色乐色我诸义皆成又云色大
故般若大色无边故般若无边此是法性广大般若
亦广大例此应云色深奥故般若亦深奥此是法性
竖高般若亦竖高。」

【如智冥如境者智即般若境即法身智与境合故
云冥也能所相称是故境智皆谓之故引大品文
别證净德经文既有般若净德岂可阙于常乐我
三故云例此即得色常等诸义皆成也是故应云
卷一 第 316c 页 X20-0316.png
色常故般若常乃至色我故般若我也又云色大
等者此引经文法性色广大故般若亦广大以明
今经法性广大无量故般若亦广大无量也无边
者广也例此等者例此广大无量以明高深渊奥
也亦是例横明竖也。
○当知等者结示也。】

「当知般若亦具四德明矣。」

【般若非但具四德亦乃具于无量甚深诸义皆成
斯之谓也。
○三释解脱四德。】

「解脱亦具四德夫解脱者诸恶永尽即无常无乐无
我无净皆巳尽也亦是众善溥会即常乐我净溥会
也。」

【无常等四即是小乘所行之法若望大乘犹名颠
倒还属诸恶若无此四乃名解脱故云解脱诸恶
永尽无常等四皆巳尽也解脱若尽无常等四必
与常乐我净溥会说有前后理无异时溥者广也
会者合也次引大经明真解脱即如来者此明解
脱具三德也以由前文释三之中但明法身具一
切法及以般若觉了三谛故今乃明解脱具三耳
初明解脱具于法身是故谓之真解脱者即是如
来。
○次引大经。】

「大经云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身当知解
脱同如来常乐我净也又大经云三点具足名大涅
槃点是文字当知法身般若解脱皆文字也故知三
点悉备四德故言具足三因即是三智三智各具四
卷一 第 317a 页 X20-0317.png
德三德具足名秘密藏具足之文必具四德也当知
四德具足即是其相。」

【三点具足即是解脱圆具三德又云三因即是三
智者次明解脱亦具三智也般若是智故以三因
即是三智是则今文解脱四德非但具于三德亦
乃具于三智以验前文法身般若亦合如然但是
前后绮文互彰耳如是方见三法具九法九法即
三法也所言三点三德具足名秘密藏者大经哀
叹品云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
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
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
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
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
故而入涅槃如世伊字章安云释秘密藏其文为
三一譬三点二譬三目三合以三德从我今安住
下第四结秘密藏也安住三法结三德也而入涅
槃结秘密藏也如世伊字结三点也文略不结天
(云云)今文虽引三点秘藏义必该于第二三目
第三三德第四结成。
○次若得下释馀九法文为
二初结前生后。】

「若得此一章意馀九可解不能默巳更复略言。」

【举一例诸故云可解为未了者故更略言巳者止
也不能寂默而止故也。
○次云何下正释馀九文
为九初释三宝文为三初正释。】
卷一 第 317b 页 X20-0317.png

「云何三云何宝佛法僧是为三可尊可重名为宝至
理可尊名为法宝觉理之智可尊名佛宝毗卢遮那
遍一切处即事而理此和可尊名僧宝。」

【毗卢遮那此翻遍一切处然理无所存遍在于事
故即事而理此和可尊名僧宝也。
○次此之下与
前融通。】

「此之三宝皆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故乃可尊可重当
知三德与三宝无二无别。」

【融今三宝通前三德宝可尊重良由有德有德可
尊岂非是宝是故当知三德三宝无二无别言无
二无别者例如法华文句云无二无异文句记云
重以不异复于不二以无异故方名不二今亦例
然重以无别复于无二以无别故方名无二言无
二者体同一也以无别故方显同一耳。
○三既以
下准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喻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宝也。」

【三宝三德无二无别上文既以别题三字喻于三
德是故准例还以三字譬于三宝以譬拟法既乃
如此即法作譬翻此可知下去诸文并皆准此。

次释三涅槃文为三初正释。】

「云何三云何涅槃性净圆净方便净是为三不生不
灭名涅槃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
净即不灭名性净涅槃修因契理惑毕竟不生智毕
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寂而常照机感即生
卷一 第 317c 页 X20-0317.png
此生非生缘谢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
涅槃。」

【不生不灭名涅槃具云摩诃般涅槃那古来翻译
多说不同一家诸文多取翻为大灭度今文乃取
翻为不生不灭者净名疏引大经云涅言不生槃
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即此意也然今文中
明三涅槃皆悉谓之不生不灭诸法实相者诸法
权也实相实也若约事理明之诸法之事即俗谛
也实相之理即空中也若约中边明之诸法即二
边也实相即中道也今取诸法即实相二边即中
道以明性净涅槃耳故法华文句云实相者无相
也无生死相无涅槃相唯有中道如实之相故名
实相中道性净无生死相故不可染即不生也中
道性净无涅槃相故不可净即不灭也言圆净者
修因所成智慧满足圆者满也言方便者随机生
灭不定生灭故名方便也。
○次当知下与前融通。】

「当知此三涅槃不生不灭即是常常故名乐乐故名
我我故名净涅槃既即常乐我净即是三德可尊可
重故即是三宝无二无别。」

【○三既以下准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喻三德三宝还以金光明喻三涅槃也。」

【○三释三身文为三初正释。】

「云何三云何身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
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
卷一 第 318a 页 X20-0318.png
然理无聚散义言聚散始从初心显出正理乃至究
竟理聚方圆始从初心终至究竟显理之智智聚方
圆始从初心至究竟功德之聚方圆故以三法聚为
三身。」

【轨则名法法理不变酬因曰报智如如赴物曰应
益物功用积功成德故云功德故禅波罗蜜云果
上有神通变化益物之用故名为功即以万德名
为德也三种法聚皆云始从初心终至究竟者始
从发心终至妙觉也然妙玄中释三身云深达罪
福相遍照于十方即报身也微妙法身即法身也
具相三十二即应身也法华文句科此偈云三行
半偈文为三初半行明持经得解次二行明成就
二身后一行是引佛为證应知持经得解解即是
智智即是报次二行明成就二身者准妙玄意则
可知矣又二身者亦名生法亦名真应真即法也
应即生也文句云深得法身之理即备相好如如
意珠二乘但空空无相好故知具相但是应身耳
而言深得法身之理备相好者如镜体发明万像
皆现亦如如意珠雨宝无尽现像雨宝并喻生身
应身即假也镜体及明珠体及光并喻法报即空
即中也如意珠中论光论宝不一不异镜体明像
厥意咸然四明不晓便将具相三十二为法身之
相亦名尊特报身不亦误哉。
○次当知下与前融
通。】
卷一 第 318b 页 X20-0318.png

「当知三身皆常乐我净即是三德可尊可重即是三
宝不生不灭即是涅槃无二无别。」

【○三既以下准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等还以金光明譬三身也。」

【○四释三大乘文为三初正释。】

「云何三菩提一真性菩提亦名无上菩提此菩提以
理为道二实智菩提亦名清净菩提此菩提以智慧
为道三方便菩提亦名究竟菩提此菩提以善巧逗
会为道。」

【菩提此翻为道是故此三皆云道也。
○次当知下
与前融通。】

「当知三菩提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

【○三既以下准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菩提也。」

【○六释三般若文为三初正释。】

「云何三般若般若名智慧实相般若非寂非照即一
切种智观照般若非照而照即一切智方便般若非
寂而寂即道种智。」

【般若名智慧者般若此翻智慧也通途而说智即
是慧若大论云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及以修习
智慧等此即智慧俱在于因若云止观为因眼智
为果及以如来智慧等此则智慧俱在于果今且
从因而说故云般若名智慧也非寂者非假也非
照者非空也一切种者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
卷一 第 318c 页 X20-0318.png
种行类相貌皆识也观照者观智照明即非照而
照一切智者知一切法一相寂灭也方便善巧即
非寂而寂道种智者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
相也实相既是非寂非照当知观照方便乃是而
寂而照也。
○次当知下与前融通。】

「当知三般若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

【○三既以下准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般若也。」

【○七释三佛性文为三初正释。】

「云何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
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坏名正因佛性
了因佛性者觉智非常非无常智与理相应如人善
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者一
切非常非无常功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如耘
除草秽掘出金藏名缘因佛性。」

【佛名为觉具含三觉性名不改亦具三性正因不
可变坏既名非常非无常了因觉智相应亦名非
常非无常了因既尔缘因资助了因显正岂不然
乎前释三般若举体明用故云非寂非照而寂而
照今释三佛性举用明体故得缘了皆云非常非
无常也如土内金藏乃至掘出金藏等者此用大
经如来性品贫女舍内金藏之喻也故辅行引大
经云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
我义也从无始来烦恼所覆不能得见譬如贫女
卷一 第 319a 页 X20-0319.png
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都无知者时有异
人善知方便语贫女言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耘除
众秽女人答言我今不能若示我子真金藏者然
后乃当速为汝作是人答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
女人复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汝能知是人复
言我今审知女人答言我亦欲见并可示我是人
即于其家掘出金藏女人见巳起奇特想今家诸
文多引此喻明于六即故止观云贫家有宝藏而
无知者知识示之即得知之耘除草秽而掘出之
渐渐得近近巳藏开尽取用之辅行云家有宝藏
理即也知识示之名字即也耘除草秽观行即也
渐渐得近相似即也近巳藏开分真即也尽取用
之究竟即也今文正因引土内金藏者理即也了
因觉智者名字即也缘因耘除草秽掘出金藏兼
于渐渐得近乃当观行相似即也故玄签以性三
为理即智三为名字即行三为观行相似即义与
今会也若至初住境智行等三因开发乃至妙觉
藏开尽用非今正意故且置之故今文中不云近
巳藏开及尽取用之等也。
○次当知下与前融通。】

「当知三佛性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

【○三既以下准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三字譬三佛性也。」

【○八释三识文为三初正释。】

「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庵摩罗识
卷一 第 319b 页 X20-0319.png
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第
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
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
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
二乘识于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识无俟
复言。」

【初正释中云识名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者释签
云若唯识论转于八识以成四智又束四智以成
三身则转第八为大圆镜智转第七为平等性智
转第六为妙观察智转五识为成所作智大圆镜
智成法身平等性智成报身成所作智成化身妙
观察智遍于三身辅行云论家虽云翻识为智而
不即照三识一心即此一心三智具足今明三识
本在一心即此一心而具三智故云识名为觉了
是智慧异名也庵摩罗等者辅行引真谛三藏云
阿陀那七识此云执我识此即惑性体是缘因阿
赖邪八识此名藏识以能盛持智种不失体是无
没无明无明之性性是了因庵摩罗九识名清净
识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许此识乃云第九是第八
异名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地论文中亦无第九
但以第八对于正因第七对于了因第七对于缘
因今依真谛仍合六七共为缘因以第六中有事
善恶亦是惑性委明识义非今所论但以三识体
性对于三德等法于理即足又释签云不取第九
卷一 第 319c 页 X20-0319.png
乃是教道一途属对不与今同何者彼居果位三
身仍别此在因位三身互融即此三身只是三德
三德据内三身约外今从初心常观三德故与彼
义不可雷同又云三识同在理心教门权说且立
远近故知今文以庵摩罗等对佛菩萨等亦附教
门权对之耳以次文融通方明三识皆具四德又
与三德无二无别故也若妙玄中不论第六今文
虽举第六仍云无俟复言以由第六但能分别诸
法故与第七同为缘因也庵摩罗识名不动者本
理清净不可变动也阿梨邪者名阿赖邪言无没
者无始时有未曾断绝恒不失没故云无没非善
恶性故云无记含藏种子出生一切言随眠烦恼
与无明合者瑜伽论云复次烦恼所有粗重随附
依身说名随眠能为种子生起一切烦恼缠故又
显宗论云谓随流者相续中眠故名随眠即顺流
者身中安住增[冰-水+(民/日)]滞义或随胜者相续中眠故名
随眠故止观明界内界外相应无明云见思诸使
与无明合名为相应不相应者名为独头耳又显
识论云阿梨邪即果报识为烦恼所引亦名本识
一切有为种子所依故亦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
栖故亦名藏识一切种子隐伏处故此识但是自
性无记故释签云无明之性即是智性对般若故
今乃引大论文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二乘之人
厌弃三界故名诃恶喜慕空寂故云欣羡故以七
卷一 第 320a 页 X20-0320.png
识别对二乘所以云二乘识于佛即是方便权智
之所摄也陀那七识此云执我何故欲将别对二
乘应知二乘诃恶生死欣羡涅槃正使虽忘习气
犹在故楞严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故知波
浪亦通第七是故习气乃当执我如云我衣及我
钵等既以六识喻如波浪验知七识喻之如风八
识含藏犹如大海也俟者待也不待言者此有二
义一以六合七同为缘因故不待言二以六识现
行可解故不待言也。
○次当知下与前融通。】

「当知三识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

【○三既以下准例用譬。】

「既以三德譬金光明还以金光明譬三识也。」

【○九释三道文为三初正释。】

「云何三道过去无明现在爱取三支是烦恼道过去
行现在有二支是业道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未来
生老死七支是苦道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从烦
恼通业从业通苦从苦复通烦恼故名三道苦道者
谓识名色六入触受大经云无明与受是二中间名
为佛性中间即是苦道名为佛性者名生死身为法
身如指冰为水尔烦恼道者谓无明爱取名此为般
若者如指薪为火尔业道者谓行有乃至五无间皆
解脱相者如指缚为脱尔。」

【文中初以十二因缘对于三道故云过去无明现
在爱取三支是烦恼道乃至七支是苦道也次释
卷一 第 320b 页 X20-0320.png
三道之名故云道名能通也无明通行故云从烦
恼通业行通识等五支故云从业通苦识等五支
通爱取二支故云从苦复通烦恼若从爱取通有
又从有通生死例无明通行等可知故不烦文也
苦道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三道即三
德如义例云问十二因缘束为三道以对三德苦
身质碍那对法身答此约理说的相翻对以身对
身故作此说实论三体更无前后且论无始苦轮
无际与业烦恼不并不别况今文中约于一念以
论因缘约此因缘以论三道约此三道以论三德
是故三道及以三德并无前后性德三因无时不
具岂更问云苦身质碍邪得此意巳于下融通文
则可解指薪为火者若望指冰为水指缚为脱此
喻似疏今以义求火必依薪以况智慧必依烦恼
故指烦恼名为般若如指薪为火以无薪则无火
无烦恼则无般若故也五无间者若从无间业因
而说即五逆是若从果说如南山戒疏引成论云
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
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
间如阿鼻相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
三道文中皆言两者说文云词之必然也。
○次当
知下与前融通。】

「当知三道体之即真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

【体之即真者如肇论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
卷一 第 320c 页 X20-0320.png
乎哉体之即神。
○三既以下准例用譬。】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道也。」

【○次若见下结例融摄文为三初正明。】

「若见此十法门若同若异亦是一法门作一切法门
相若同若异相相明了即百法千法万法恒沙尘数
亦如是。」

【孤山云三德望三宝是同以俱是果故望三道是
异以彼是因故馀三法等准此说之今谓不然应
知上文十法各别名之为异无二无别名之为同
例如释签十妙十门一理虽同十门事别不思议
一十妙恒殊差而不差斯之谓矣是则即同而异
虽同虽异而非同异其旨照然何须曲辨。
○华严
下次引證。】

「华严云一法门无量法门而为眷属首楞严和香丸
大品里珠法华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义。」

【一法门无量法门为眷属者一法无量法證于同
则俱同无二无别异则俱异名义各殊是故一法
及无量法亦同亦异所以名为若同若异总而言
之不出体同名异也首楞严和香丸者经云捣万
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此亦證于若同若
异也理性如丸此證同也即异而同即同而异观
行如烧诸法顿发名具足众气此證异也大品裹
珠者经云以众色裹摩尼珠置之水中随物变色
此亦證于若同若异也真性如珠体习性如物裹
卷一 第 321a 页 X20-0321.png
闻教如置水习发如现色理性不殊此證同也而
能现于诸法之色此證异也即异而同即同而异
法华一地所生者一地无差别此證同也所生三
草二木此證异也即同而异即异而同涅槃大海
水浴者经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当知是人巳用
诸河之水理具诸法犹如海水修观如浴行摄一
切名之为用此亦證于即同而异等并由理具方
有事用如地具桃李喻实中有权无差即差准上
思之。
○次料简文为二初问。】

「问若一法即是诸法者唯说一法何用馀法耶。」

【三德一法既即九法及一切法佛但应说三德一
法何用说于馀九法等。
○次答。】

「答佛为悦一切人宜一切人对一切人悟一切人若
遍说之多有利益一说尚令生种种解遍读诸异论
即知智者意故种种说令得一切解粗言及软语皆
归第一义皆是示人无违诤法即其义也。」

【答意者一说尚令生于四悉种种之解何况遍说
是故遍读诸异论种种说之令得一切解也粗言
等者此引大经世王得悟说偈之文以明虽异而
同也且约十法明粗软者三道三识为粗馀八法
为软粗软虽异第一义理则无差别示人无诤者
此亦明于即异而同故无违诤然大论中本斥三
藏以为诤法即以衍门名为无诤今则但以十法
不同恐人生诤故示十法无二无别名为无诤但
卷一 第 321b 页 X20-0321.png
在于圆耳。
○三料简十种三法者上文正释即是
十法同异之相今文料简料简乃是十法浅深之
相若不辨于十法浅深将何以简大小偏圆故前
谓之分别深浅意在于此又辅行云欲释新伊应
须先了他人异释方免旧伊纵横等过乃至邪宗
横计等失故涂灰外道亦计大自在天具足三德
云法身充满法界报身居自在天化身随形六道
况大小诸师释义为是义故须拣浅深于中为二
初标。】

「三料简者初料简三德。」

【○次正料简文为十初简三德文为三初简偏又
为三初简三藏教。】

「若指太子相好体为法身法身在前树王下时明无
漏慧三十四心为般若般若在中八十灭度烧身不
受后身为解脱解脱在后异而且纵法身时无般若
般若时无解脱解脱时无般若法身此即三法各异
斯乃阿含三藏数家所用此之三意悉不得称常乐
我净也。」

【若指太子至法身在前者此因中悉达太子之体
丈六之质而为法身故此法身则在于前诸树之
中菩提之树最为第一故名树王明无漏慧三十
四心等者此依大论云下地诸惑因时未断至树
下时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故云三藏菩
萨位同凡夫以九无碍及九解脱合为十八并见
卷一 第 321c 页 X20-0321.png
道中八忍八智合十六心总前乃成三十四心若
准俱舍婆沙之意下八地惑初修禅时先巳断竟
唯非想地九品见思全在是故但以三十四心断
于非想见思之惑以根胜故不复更修下八地定
然虽巳断下八地惑未断非想但是有漏故大论
中没有漏名至树王下方云用于三十四心断于
三界见修之惑是故此时方得无漏名为般若耳
不受后身者今此即是最后之身既乃灭度灰断
无馀是故更不受于后身何者若受后身则有生
死今既永尽故无后身此之三德既有三时初中
后殊是故名为异而且纵文中从于法身时无般
若巳去即是释于纵异之相解脱时无般若法身
者灰身故无法身灭智故无般若止观中引小乘
三师说三德义今此即彼所引小乘第二师也故
止观云先有相好之身次得种智般若后灭身智
方具解脱既有前后上下之义譬之纵三点水也
辅行云先得好者谓百劫巳满也次得种智者谓
三十四心也后灭身智者谓八十入灭也此既即
是阿含三藏小乘数论之意是故不得称此以为
今经圆妙三德故须简之。
○若指空境下次简通
教。】

「若指空境为法身是本有照真之慧为般若般若是
今有子果两缚尽为解脱解脱是当有异而且纵斯
乃三乘通教中所说前代探明大乘人所用亦不得
卷一 第 322a 页 X20-0322.png
称常乐我净。」

【此指空境名为法身异前三藏相好之体丈六之
质然三藏中亦有指于空理法身如须菩提在石
室中观诸法空得见法身又前三藏指于因中相
好之体法身在前若至成佛乃名五分法身无作
戒为戒身无漏禅为定身无漏慧身二种解脱为
解脱身一有为解脱谓无漏智相应二无为解脱
谓一切烦恼无馀又尽智为解脱身无生智为解
脱知见身须知五分法身之中慧身即是三十四
心般若之义故但指前相好之体为法身耳照真
之慧者无生之慧也子果两缚尽为解脱者前三
藏中八十灭度为解脱者此语无馀涅槃为解脱
耳以三十四心断于见思即子缚巳尽故也故大
经云众生系缚名色名色系缚众生师子吼难云
若有名色是系缚者诸阿罗汉未离名色亦应系
缚佛言善男子解脱二种一者子断二者果断言
子断者诸阿罗汉巳断烦恼诸结烂坏未断果故
名果系缚不得说言名色系缚虽未断果必定断
故烦恼即是果家之子阴果即是子家之果故子
缚尽名有馀涅槃果缚尽名无馀涅槃涅槃亦名
解脱故也三乘通教者三乘共行十地通当教之
义也前代探明大乘人所用者妙玄云旧云成论
探明大乘解菩萨义此则不然论主自云今正明
三藏中实义实义者空是人师岂可诬论主邪然
卷一 第 322b 页 X20-0322.png
止观云成论所明我人本无虽有法浮虚非有论
师不知三藏小乘成论空门实法浮虚便谓浮虚
同于般若如幻如化遂引大品共般若义以解成
论浮虚非有而不知观幻有与浮虚不同由是相
承皆云成论分通大乘南山亦谓四分成论分通
大乘今家诸文并皆不许(云云)是故前代探明大乘
成实论人所用三乘共般若意亦不得称三德圆
妙何者纵如论人谓成实论探明大乘亦乃只是
共般若耳且非不共般若之意况不共般若义通
别圆今经三德尚非别教不共般若岂是通教共
般若邪。
○若如真谛下三简别教。】

「若如真谛师明法身具四德般若解脱各二。」

【真谛所明如前巳引彼料简文。
○从此乃下今家
破也。】

「此乃横而且异乃别教一途所明而真谛师偏用当
知法身可称为德般若解脱无德可称不会无量甚
深之高广亦不得称为经王。」

【横而且异者异即纵也法身般若解脱具德多少
不同故名为横又谓法身是本有般若是现有解
脱是当有复名为纵前文既斥乖于圆别故非别
教通方之义但是一途耳言一途者即一往也以
别教中三德纵横义趣非一法华文句云性德三
如来名横修德三如来名纵前法次报后应亦是
纵义而真谛之说虽乖圆别之旨亦是别教一途
卷一 第 322c 页 X20-0322.png
之所收故真谛偏用深乖圆意当知法身可称四
德而般若解脱无四德可称故知真谛不会今经
法性深广经王圆妙矣。
○今所明下次显圆。】

「今所明三德如上说一一皆具常乐我净论广则无
量论高则甚深。」

【即指如上正释中说法身般若解脱一一皆具四
德又复论于深广等义故止观云今明三德皆不
可思议那忽纵横一异此约理藏释也身常智圆
断具一切皆是佛法无有优劣故不纵三德相冥
同一法界故不横种种建立故不一同归第一义
故不异此约行因释也即一而三故不横即三而
一故不纵不三而三故不一而一故不异此约宗
用释也。
○若诸学人下三斥迷。】

「若诸学人闻诸经之王四佛所护不解此意如牛羊
心眼不足论道也。」

【不达今经法性深广诸经之王圆妙之意但作小
乘偏渐之解喻如牛羊心眼不足以论圆常妙道
也以无信解智眼分别浅深犹如牛羊心眼不辨
方隅故也简下九法一一皆须作此斥文但是文
略耳。
○次料简三宝者准前亦应合有显圆亦是
文略耳下去准知于中为二初简藏教。】

「料简三宝者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转生灭四谛法
轮为法宝度陈如等五人先得智眼明觉者为僧宝
由是三宝故到于今即有相从三宝者此乃阿含中
卷一 第 323a 页 X20-0323.png
所明阶梯三宝亦是数论宗用也。」

【生灭四谛者止观云苦集是世间因果道灭是出
世间因果苦则三相迁移集则四心流动道则对
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虽世出世皆是变异故名
生灭转者度也转度此法入于他心令彼得悟轮
具二义一转义二摧碾义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
彼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法轮亦尔坏烦恼怨
安住谛理陈如等五人者一陈如二頞鞞三跋提
四十力迦叶五拘利太子眼智明觉者苦法忍为
眼苦法智为智苦比忍为明苦比智为觉馀三谛
亦尔由是三宝者法华云即趣波罗奈为五比丘
说是名转法轮便有阿罗汉法僧差别名故到于
今者始自佛日故到于今雕檀泥塑贝叶黄卷染
衣剃发以像末住持三宝从于佛三宝而立故名
相从既次第不同故喻阶梯耳。
○次简通教。】

「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所说无生四谛为法宝二乘
菩萨脩真无漏断结成圣理和为僧宝者此亦三乘
通教中所说探明大乘人所用此两种三宝并无常
乐我净。」

【通教中树王得道为佛宝者初成正觉大见寂场
别圆之佛小见鹿苑三藏之佛今通佛者即二酥
中所见之相故不须以两处初成而为妨也无生
四谛者止观云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
相法本不然今则无灭一切皆空故名无生二乘
卷一 第 323b 页 X20-0323.png
菩萨修真无漏者三乘同以无言说道断惑成圣
也言理和者通教无生迷真轻故从理受名耳言
此两者总结藏通也。
○若指华王下次简别教。】

「若指华王世界坐莲华台成道为佛宝所说恒沙佛
法无量四谛为法宝四十一贤圣为僧宝此则异前
虽非阶梯未是同体亦非金光明所譬三宝也。」

【华王世界亦言华藏世界具如华严华藏世界品
中所说宝华王座亦如华严又梵网云于寂灭道
场坐金刚华王座旧摄论云大莲华王清净世界
新摄论云大宝华王清净佛土坐莲华台亦如华
严又梵网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成道为佛
宝者即舍那报佛也恒沙佛法无量四谛者止观
云分别校计苦集道灭一一皆有无量之相四十
一贤圣者三贤十圣及等觉也此则异前者报佛
异前胜劣两应法僧准知虽非前两阶梯次第未
是同体还成别相何者以别教中三宝条然亦非
今经圆妙三字之所譬也准前显圆此亦应云今
所明三宝如上说一一皆具常乐我净等亦应斥
云若诸学人不解此意如牛羊心眼等是故圆顿
三宝融妙佛宝如云虚空为座一成一切成毗卢
遮那舍那释迦皆遍一切无一异相法宝即是无
作四谛僧宝即是始初发心终讫补处故此三宝
名为同体何者法名不觉佛名为觉佛即是法法
即是僧岂可条然下八三法准此思之。】
卷一 第 323c 页 X20-0323.png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