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隋-智顗音释¶

音释¶ 第 219a 页

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卷第五
北凉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经
天台智者大师说文句门人灌顶录
四明沙门 知礼 述文句记
双径沙门明得会句并记入于经文

【【记】二经文二初分文。

【文句】此品有四十五行偈分为二初四行半叙欲说
空次四十行半正说空。

【记】二随释二初欲说空。】

「无量馀经巳广说空是故此中略而解说众生根钝
鲜于智慧不能广知无量空义故此尊经略而说之
异妙方便种种因缘为钝根故起大悲心我今演说
此妙经典如我所解知众生意。」

【【记】文二初释八初释馀经广说二初总示相显意。

【文句】无量馀经者指广而明略亦是标略以显广。

【记】二别明指前义二初约部次相违问。

【文句】若指般若则此经非方等摄若不指般若诸经
不广明空义此复云何。

【记】大经云从生酥出熟酥譬从方等出摩诃般若
故知般若在方等后此经既属方等岂得指般若
为巳说耶。
二约后分至终答二初正答通二初
音释¶ 第 219b 页 X20-0219.png
引教答通二初总立意。

【文句】答诸经前分结集人应作次第而其后分皆摄
入前例。

【记】以此经是方等后分故信相闻佛入灭唯三月
在所以怀疑故指般若名为巳说。
二引三经三
初引阿含二初正引。

【文句】具举一以类诸如阿含经云佛将涅槃舍利弗
不忍见佛灭前佛而去均头头擎衣钵来至佛所。

【记】前佛而去者七日前入灭也均头沙弥是身子
弟子。
二结示。

【文句】此是穷后之事而在十二年前阿含中集当知
阿含后分至涅槃也。

【记】二引方等二初正引。

【文句】又方等次第在法华前而云先于灵山巳为声
闻授记。

【记】即方等陀罗尼经先于灵山唯法华授声闻佛
记。
二结示。

【文句】岂非方等至于涅槃。

【记】三引大品二初正引。

【文句】又大品次第在法华前释论云须菩提于法华
中授记故而诸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

【记】二结示。

【文句】当知般若亦至涅槃。

【记】二详定结斥。
音释¶ 第 219c 页 X20-0219.png

【文句】以此推之言次第者是前分也互相指者是后
分也结集者以后分明义气类若同向前集之或
者不知言乖次第实不乖也。

【记】二示非妨。

【文句】此经属方等后分指般若为广说于义无妨。

【记】二释略而解说二初示教门名义广略二初示
二门。

【文句】略而解说者佛有略广二门。

【记】二明四句二初直示三句。

【文句】应作四句分别或名义俱广如十八空二十空
二十四空是也或名义俱略如一独空是也或名
广义略如法性实相实际如如法界等众多名共
名一义是也。

【记】十八空等者空体唯一遍荡诸境随境立名如
火是一随所烧物乃有异名名下之义不得不异
是故因亡内法乃名内空因亡外法乃名外空亡
十八境名十八空二十空二十四空亦复如是故
名义俱广立一空名唯诠泯荡故名义俱略若法
性等立名众多但诠本性之义耳。
二委示第四
二初标示。

【文句】或名略义广如生法二空之名而义太广。

【记】二證释。

【文句】迄从凡地至于极佛皆名众生释论云众生无
上者佛是从凡夫之五阴极至佛地亦称色解脱
音释¶ 第 220a 页 X20-0220.png
受想行识解脱释论云法无上者涅槃是。

【记】秪立二空是名略也此名召义遍乎十界从凡
至佛皆有众生及五阴故问位至声闻生法巳空
因何释论至佛犹有众生及法岂独不无又称无
上其义何耶答小乘谈空终归灰断故入无馀生
法永绝大乘谈空其体常住又非独一觉性常住
须知生法一切皆常故生法未空则凡鄙微劣生
法若空则高胜广大是以极果生法无上斯乃空
之究竟也故荆溪云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阙
何生法依报耶。
二明今品名略义广。

【文句】今言略说生法二空下文云五阴舍宅观悉空
寂善女当观何处有人及以众生即其义也。

【记】三释众生根钝二初定广略利钝二初约闻持
立。

【文句】众生根钝者根缘不同或广说得悟名利根或
略说得悟名钝根。

【记】宜广为利宜略为钝。
二约义持翻。

【文句】此语似倒身子一闻得悟是略是利目连再闻
得悟是广是钝。

【记】身子初遇阿鞞说偈诠三谛义谓苦集灭令速
證故不言道谛身子一闻即悟初果及其转为目
连说之再闻方悟一说是略再说是广岂非义持
略利广钝耶。
二示今机利钝二初明经意。

【文句】此经意不就得悟边明利钝乃是闻持边论利
音释¶ 第 220b 页 X20-0220.png
钝利人广闻则能持钝人略闻方能持。

【记】自就不能广持诠空名数故曰钝根。
二示今
机。

【文句】今机但有得悟之机无有广持之机故言不能
广知也。

【记】若论义持闻略能悟乃称根利无见经云众生
根钝便谓今机不能悟于无量空义鲜于智慧亦
约闻持智也此同起信论说寻于广论文多为烦
但乐少文而摄多义者故造此论又末为诸佛甚
深广大义我巳随顺总持说此品略说无量空义
同彼总持说深广义也。
四释无量空义二初约
真中拣。

【文句】无量空义者二乘真谛是有量空义菩萨中道
是无量空义。

【记】偏真断灭不具色心是有量空义中道具足妙
色妙心出生不竭融摄无遗是无量空义。
二就
此经示。

【文句】此经明法性实相即是无量空义也。

【记】既谈法性性则不改此乃常德实相者中实之
相此品云求于如来真实法身新本云法身是常
是实实是我德自在何穷既具常我岂亏乐净四
德弥彰无量空义也。
五释异妙方便。

【文句】异妙方便者即是悉檀方便巧作上来辨果明
因灭恶生善种种分别等是也。
音释¶ 第 220c 页 X20-0220.png

【记】六释起大悲心。

【文句】起大悲心者一段众生著有病重故大悲亦重
也。

【记】七释我今演说。

【文句】我今演说者演名为广与略相违上论生法二
空是名略今论生法二义故言演尔。

【记】八释知众生意。

【文句】知众生意者知此一机乐略宜略对略悟略故
言知意也。

【记】皆可见耳。
二结。

【文句】叙欲说空意竟。

【记】二正说空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文。

【文句】从是身虚伪下四十行半偈是第二正明于空
又为二初从身伪下十九行半明生法二空境二
从善女当观下二十一行明生法二空观。

【记】二立意二初直示。

【文句】无境观不正无观境不显。

【记】无境等者生法之境皆妙三谛故曰二空境生
法之观皆妙三观故曰二空观妙境发观其观方
正妙观照境其境方显具明境观令正令显。

引證。

【文句】应引止观中十番检境智明不可思议下文云
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新本云如如法如
如智即其义也。
音释¶ 第 221a 页 X20-0221.png

【记】十番检境智者境谓十境智谓十乘言十境者
一阴入境二烦恼境三病患境四业相境五魔事
境六禅定境七诸见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
菩萨境阴乃现前九则待发若现若发一一境界
皆须脩于十乘观智言十乘者一观不思议境二
依境发菩提心三巧安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
六调道品七对治助开八知次位九安忍十无法
爱此十都为十种境绝于思议是故五品得观行
绝十信乃得相似论绝四十一位分證论绝妙觉
乃能究论绝也下文即是散脂自说名密之义乃
名境智俱不思议新本言法即是境也如者不异
也皆重言者盖以境智本来不异以情异故今复
不异故东阳大士云一是本性如二是灭结如智
不异境故曰如如法境不异智故曰如如智斯皆
明于不思议意也。
二随文释义二初明生法二
空境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文。

【文句】明空境又二初从是身虚伪下十七行半明实
法境二从水火风种下二行明假想境。

【记】二立意五初直示二相。

【文句】实法者观五阴无法观十六无人空观诣理故
名实法身虽未死虚假臭秽故名假想。

【记】言实法者对下假想净为不净乃是事观今于
五阴及以假人皆直观理故名实法身虽下出假
想义。
二示二异名。
音释¶ 第 221b 页 X20-0221.png

【文句】亦名慧行行行缘空直入名为慧行带事兼脩
名为行行亦名正道助道空观顺理名为正道不
净破贪名为助道。

【记】行行者慧行之上加脩事行故名行行助道者
以不净想破事中贪资于正观破障理惑故名助
道。
三明大小皆脩二初明小。

【文句】小乘脩正道断结名慧解脱人脩助道断结名
俱解脱人。

【记】三种解脱不言无疑解脱以俱脱人达内外典
籍得无疑名今论正助故且明二。
二明大。

【文句】大品明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应者是脩正道
游戏神通净佛国土者是脩助道法华名为大车
傧从即此意也涅槃明正慧远离远离十相住大
涅槃又谛观白骨破二十五有成王三昧。

【记】萨婆若大论翻一切智游戏神通以于三界得
自在故名游戏以脩得通多于九想背舍等起故
以假想为助道也法华大车具度白牛名为正道
傧从为助涅槃正慧远离十相即色声香味触生
住坏男相女相能离深故所离非轻又谛下明助
道也想白骨等观等事禅即用三观于事禅境破
三惑障显出我性成王三昧正助合脩名为达禅
见禅法界也。
四明经论有广略。

【文句】众经同论此二义而互有广略。

【记】五明今品二义。
音释¶ 第 221c 页 X20-0221.png

【文句】今经略明正助意也。

【记】即俱略也。
二随释二初明实法境二初分文。

【文句】实法境又二初从身伪下十行半约苦果论境
二从从诸因缘下七行偈约集因论境观此苦集
而起道灭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有既尽巳
更不受诸有云云苦境又三从身伪下两句明生
空境次从六入村落下九行偈明法空境次从身
空虚伪下一行结上生法二空境。

【记】二随释二初明苦果境三初生空境。】

「是身虚伪犹如空聚。」

【【记】文二初释是身虚伪二初体妄计故虚二初计
揽阴有身。

【文句】是身虚伪为生空境者揽阴成身计有我人众
生寿命身见得生。

【记】揽阴成身者五阴和合假名为身如揽五指故
有拳名凡夫不了执此假名而为我等广有十六
一我二众生三寿者四命者五生者六养者七众
数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
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见者今略
云五我者于阴等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
人者于阴中妄计我人众生者则于阴五众妄计
我生寿者则阴等法中妄计我受一期报寿命者
则于阴等法中妄计我命根连持不断以执此故
计有我身名身见得起。
二体本虚叵得。
音释¶ 第 222a 页 X20-0222.png

【文句】若体其生名虚伪则求身叵得身见不起馀知
见亦寂故约假身为生空之境。

【记】妄执有生生实不生故生名虚伪既本不生故
见身寂灭叵犹不可也。
二检原由了伪二初正
检二初检假名由。

【文句】又检此身原由一念妄想托父母遗体假名之
始也。

【记】一念妄想者谓男托胎时见母为所取境见父
是所竞境于母起贪于父起瞋父流谓是巳有乘
兹妄念故得托胎女人反是委如大经假名始者
男女之名由此妄想而为始也。
二检实法由二
初五阴。

【文句】此赤白二渧色阴也觉苦乐受阴也想此苦乐
想阴也具三性行阴也识于中住识阴也。

【记】赤白即遗体也三性者谓善恶无记也。
二六
大。

【文句】又精血是地大湿是水大煖是火大气命是风
大四大围空是空种心依此住是识种此实法之
始也。

【记】五阴六大是所依实法原由若是。
二结示。

【文句】观此身与名依妄伪法岂可为真故言虚伪。

【记】身是幻质名是假名既由妄想及从精血以验
所成身名虚伪。
二释犹如空聚。

【文句】空聚者身名积聚如水上泡围空而起泡名亦
音释¶ 第 222b 页 X20-0222.png
起起即有灭泡名亦灭无明业力托父母体即阴
泡起阴泡起即身名起阴泡灭则身名灭故言空
聚也。

【记】无明业力业即是行乃无明缘行也或初作业
时或托胎时如向所明男女之识于父母起贪瞋
以父母流谓是巳有乘兹妄念故得托胎体即遗
体谓赤白也。
二体法空境二初立意分文二初
立意。

【文句】从六入村落下明法空境何以知之此文但细
检根尘不论人我故知是法空境。

【记】二分文。

【文句】文为三初一行明六根次三行明十二入次五
行明十八界。

【记】二随释三初明六根。】

「六入村落结贼所止一切自住各不相知。」

【【记】文四初释六入三初释二名。

【文句】六入者六根也能生于识名之为根尘之所趣
名之为入亦为识之所入故名六入也。

【记】二检三事。

【文句】检其元初但有三事谓命煖识如凝酥薄酪七
日一变巧风所吹开张五胞揽四大净色结成眼
耳鼻舌身等。

【记】命煖识者大集云歌罗逻时即有三事出入息
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为煖即是业持火大
音释¶ 第 222c 页 X20-0222.png
故地水等色不臭烂也此中心意名之为识即是
刹那觉知心也三法和合从生至长无增无减七
日一变者谓在胎也一七名杂秽状如凝酥二七
名疱状如疮疱三七日名凝结状如就血四七名
凝厚渐坚硬故五七名形位四支差别故六七名
毛发爪齿位七七名具根位五根圆满故今云五
疱即形位也。
三明六数。

【文句】诸根若立则有生识之用是为开色为五心但
为一。

【记】五根并前识是意根则六根具足。
二释村落。

【文句】识依根住故名为村。

【记】三释结贼所止。

【文句】尘从此入故言结贼所止。

【记】由尘起结能害慧命故云结贼。
四释不相知。

【文句】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缘各有所伺不得
相滥故言各不相知也。

【记】伺候也。
二明十二入。】

「眼根受色耳分别声鼻嗅诸香舌嗜于味所有身根
贪受诸触意根分别一切诸法六情诸根各各自缘
诸尘境界不行他缘。」

【【记】文四初约开辩数。

【文句】从眼根受色下明十二入更开色为十并一入
少分开心为二成十二入也。

【记】开色为十者五根五尘也少分者法入摄二种
音释¶ 第 223a 页 X20-0223.png
法一者心法除心王但取相应诸心数也二者非
心法即过去未来色法及心不相应诸行及三无
为法也今云少分即非心法中过未色也开心为
二者谓意入也及法入也然于法入亦秪少分谓
于法入二种中但摄心法耳今云二者且举全数。

二明通别名。

【文句】尘入于根根亦入尘互相涉入通名为入根生
识强别名为根尘污义强别名为尘。

【记】三释各各自缘。

【文句】当一根尘互相涉入故言各各自缘。

【记】四释不行他缘。

【文句】他根不入此尘此尘不入他根故言不行他缘
也。

【记】三明十八界二初辨数释名。

【文句】从心如幻化下明十八界更开心为八色为十
界者隔别不滥名之为界。

【记】二随文释义三初明识遍诸根。】

「心如幻化驰骋六情而常妄想分别诸法犹如世人
驰走空聚六贼所害愚不知避。」

【【文句】文为三一心如幻化下明识遍诸根假令眼耳
不对于尘心亦追缘预念故言驰骋如人坐驰天
下以愚痴故不知根尘空险故为贼害如大经云
云。

【记】追缘过去预念未来驰骋犹奔走也如人下举
音释¶ 第 223b 页 X20-0223.png
例也端坐一室而心思天下爱染尘缘名曰坐驰
自非妙空莫息驰想以愚下释六贼所害也如大
经者德王品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
人瞻养若令一蛇生瞋恚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其
人怖畏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后
一人藏刀诈为亲害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
匿既入聚中不见人物即便坐地闻空中声云今
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恐怖复舍而去路值一河
其水漂急即取草木为筏截流而去既达彼岸安
隐无患菩萨亦尔闻涅槃经观身如箧四大如蛇
五旃陀罗即是五阴诈亲即贪爱空聚即六入六
贼即外六尘河即烦恼筏即道品到于常乐涅槃
彼岸。
二明识常在根尘。】

「心常依止六根境界各各自知所伺之处随行色声
香味触法。」

【【文句】二心常依止下明识常在根故言六根识常在
尘故言境界若谓识不在根尘那忽即对即觉以
即觉故故常在根尘释论云根不坏心欲闻复有
声众缘和合故得闻即此义也。

【记】即对即觉者对尘便觉也引释论證即觉义既
云心欲闻则知识在根经随行平声。
三明识常
去还。】

「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其心在在常处诸根随逐诸尘
无有暂舍。」
音释¶ 第 223c 页 X20-0223.png

【【文句】三心处六情下明识之于根乍出乍入如鸟在
网出入间关啄一舍一周而复始无暂休息识在
根网亦复如是或在于耳或在于眼去还无定虽
复无定而得论常在云云。

【记】乍出乍入者对尘故乍出不对即乍入出入间
关者应法师云谓出入也亦设置之貌庄子云小
智间间隔碍也啄一舍一者舍一网目复啄一网
目隔碍难出得论常在者以尘对即觉故。
三结
二境二初标示。

【文句】从身空虚伪下一行是第三结上生法二空境
也。

【记】二牒释二初结生空境。】

「身空虚伪不可长养。」

【【文句】身空不可长养结上生空境长养是十六之一
长养既空十五六空即是结成生空境也。

【记】长养即十六中养育见也妄计我能养育于他
又是计我为父母养育。
二结法空境。】

「无有诤讼亦无正主。」

【【记】文二初超释无主二初别检心。

【文句】亦无正主者结上法空境遗教云此五根者心
为其主此明托胎之始心在诸根之初名之为主
其实不能控制诸根根大相违心为受恼身病时
心亦随病宁得是主邪。

【记】主必能制及得自在既为他恼二义不成知心
音释¶ 第 224a 页 X20-0224.png
非主。
二互推主。

【文句】或时更互论主如地具四微则钝为水所制水
但三微为火所制火但二微为风所制风有一微
为心所制心无有微故得为主复为四大所恼主
义不成故言无正主也。

【记】四微色香味触也大论云地有色香味触重故
自无所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次少香味故势胜
于水风少色香味故动作胜火心无等者心望四
大以不藉微胜故为主若论被恼复不成主。

追释无诤。

【文句】无有诤讼者若计有四大则有相违如四蛇相
陵四国相拒可有诤讼今观四大空不能得空便
故言无有诤讼也此是结上法空之意也。

【记】因缘和合虽成诸法本无思念有何诤讼皆由
情计故四大如蛇六尘如贼若观本空则诸法寂
尔有谁诤讼故以无诤结法空境。
二明集因境
二初分文对辨二初分文。

【文句】从诸因缘和合而有下七行偈约集因明境即
是集谛文为三初两行明集起相次三行半明集
相吞噬次一行半明集善恶境。

【记】二对辨二初对假想辨。

【文句】前三是慧行后一是行行前三是正观境后一
是助道观境前一从无明生后一从无明灭。

【记】前三者即此集境自立三科谓集起相等是慧
音释¶ 第 224b 页 X20-0224.png
行正观之境后一即假想是行行助道观境此九
行经文既相连又俱言四大似难分别故以前三
对于后一而论正助以区别之又前一者即以集
境三中初一对后假想而论生灭以前一云从诸
因缘和合而有及云地水火风合集成立后一乃
云水火风种散灭坏时岂非四大生灭相耶而言
生灭皆从无明者彰此生灭不离迷妄也故前生
云妄想故起至后灭云散灭坏时此乃死支合云
忧悲苦恼斯是无明之果复是无明之因故论云
老死有果所谓无明无明有因乃指老死是故生
灭皆从无明。
二对小乘辨。

【文句】若直论生灭者未异小乘无明本不生而生不
灭而灭生灭不二而二尔。

【记】如上所论无明生灭何教不然若欲了知须论
小衍小明四大实从无明生实从无明灭衍明四
大而有三教通教四大体自本空故本不生灭由
无明故见有生灭如幻之生如幻之灭别教四大
体是佛性由无明故四大生灭性无生灭相有生
灭圆教四大体亦佛性而性本具九界四大故九
四大若生若灭皆是法界是故性相俱不生灭乃
不思议论生灭也故法华明世间相常其义既尔
则衍三教皆得明于本不生而生本不灭而灭生
灭不二而二今非通别的就圆论。
二随文释义
三初明集起相二初通约生法释三初拣苦从集。
音释¶ 第 224c 页 X20-0224.png

【文句】从诸因缘者苦集通从因缘欲明集义须作集
之因缘释也。

【记】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因此之因果皆因缘生
今之所辨虽然涉苦果其意乃明集之因缘。

分句对义。

【文句】前三句假名起之因缘后五句实法起之因缘。

【记】三破小因缘二初叙小。

【文句】小乘破四大至邻虚细尘从细尘则有粗尘用
此为起假实之因缘。

【记】俱舍云极微微金木兔羊牛隙尘等小乘有门
谓极微始有十方分故不破邻虚以此为因缘也。

二斥非。

【文句】今明粗可析尽细尘亦尽粗细俱尽将何物作
因缘。

【记】细尘亦尽者邻虚亦破二尘既破因缘不成。

二别约生法释二初假名因缘。】

「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无有坚实。」

【【记】文三初释从诸因缘。

【文句】言因缘者无明内惑为因不了生法二空故染
爱于外为缘触处染著故无明润爱集业得起故
言从诸因缘和合故起。

【记】此中宜用起信论说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
缘生六粗方尽疏意言三细者业相转相现相即
根本不觉熏习真如生三种相故云无明内惑为
音释¶ 第 225a 页 X20-0225.png
因也言六粗者谓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
起业相业系苦相即枝末不觉于外境界起智相
等生法二执名为染爱于外触处染著以二不觉
熏二执心成起业相故云无明润爱集业得起忽
都不辨迷一法界为无明内惑等者岂能显今中
道空慧耶。
二释和合而有。

【文句】以业起故则有一念托胎招于苦果。

【记】以业起者即起业相也则有下即业系苦相也
此云苦果即是揽阴成假名人也。
三释无有坚
实。

【文句】此一念托胎由无明爱能生之心既是虚妄所
生之心亦是虚妄讨其本末能所都虚故言无有
坚实也。

【记】由无明爱者二不觉为因即能生心也一念托
胎是不觉果名所生心计此因果名为本末既皆
不觉岂是真实故云都虚无坚实也。
二实法因
缘。】

「妄想故起业力机关假伪空聚地水火风合集成立。」

【【文句】妄想故起五句明实法起之因缘由妄想不了
一念托胎五阴得起也业力机关者善恶业是机
关主色阴是机关具受想行阴于中动作去来进
止以自娱乐识阴依六入住故言空聚四大所造
故言成立也。

【记】亦是妄想一念托胎与前不异但前成于假人
音释¶ 第 225b 页 X20-0225.png
今则成于实法假实和合成一报身脩二空故破
于二执故分二境机关主者如机关木偶假人转
动主即弄机关人也故以业因喻所弄木偶以阴
果喻之色阴如木偶形质故云机关具三阴如木
偶动作去来识阴如看人故云以自娱乐也。

明集相吞噬。】

「随时增减共相残害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四大蚖蛇
其性各异二上二下诸方亦二如是蛇大悉灭无馀
地水二蛇其性沈下风火二蛇性轻上升。」

【【记】文二初因果对释四初释增减残害。

【文句】随时增减共相残害者竖论增减者如涅槃十
时别异从歌罗逻时名增壮时名盛老时名减横
论增减者火增水减水增火减风地亦尔又念念
生灭生是增灭是减又新诸根生故增故诸根灭
法减又下文云随其时节共相残害春风夏火秋
地冬水增减云云。

【记】竖约十时者大经云一歌罗逻时异二阿浮陀
时异二闭手时异四疱时异五初生时异六婴孩
时异七童子时异八年少时异九壮盛时异十老
死时异又念念生灭虽在于心须知四大亦随增
减又新诸根谓生时故诸根谓死时又饮食资益
血肉为新目泪耳聍等为故。
二释四蛇同箧二
初明四蛇二初约蛇报明四相。

【文句】譬如四蛇初在箧时名生四蛇力敌名壮互相
音释¶ 第 225c 页 X20-0225.png
彊弱名病蛇斗困暂息不动谓为调适息巳复斗
蛇羸如老蛇绝为死如是增减此是果身。

【记】蛇有力敌羸绝等报可譬身有生老病死增减
四相。
二约蛇因明四分四分烦恼皆有毒害即
是蛇因此因能感四大四相二初别示四分感报
二初明生四大。

【文句】如此由乎集业四分等如地瞋如火欲如水痴
如风此四分互相违。

【记】二明致四相。

【文句】端应云贪欲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例云等
分致生。

【记】经出三相疏等分例致生相。
二总结集业致
苦。

【文句】集业相噬致令四大增损云云。

【记】上释四蛇虽言苦报意明集因缘故总结云集
业相噬令大增损推功归集是经正意。
二明同
箧二初约身为箧。

【文句】同处一箧者此明箧同性异蛇有螫毒四大有
八万四千烦恼为害义同大经以假身为箧身持
四大如箧贮蛇箧坏则蛇去身灭则大亡如鸟在
笼云云。

【记】螫知列反又音释音郝谓行毒也经举四蛇以
喻四大意彰四分有毒害义一分具足二万一千
四分共具八万四千无量劫来法身慧命丧坏由
音释¶ 第 226a 页 X20-0226.png
此大经所明身持四大大不起集蛇无毒义如鸟
在笼者次文再举疏粗释之故注云云。
二约业
为箧。

【文句】又用业力为箧业持四大业谢则大散如鸟住
笼处处求出心鸟亦然未曾一念系在身箧恒常
外驰此则念念求死非安身道也。

【记】宿业尚存故四大未散重举笼鸟以明业箧须
知今疏举业持大意显集因故云心鸟鸟喻四分
外驰六尘常求生死非安法身若人念念思破戒
事乃求地狱永灭五分宿人业谢泥犁长往。

释其性各异二初约一身释。

【文句】其性各异者二上升是阳二下沈是阴何故相
违犹其性别性别那能和合成身诸方亦二者四
大对四方风东火南地西水北又对四时风春火
夏地秋水冬东与南属阳而上升西与北属阴而
下沈故言二上二下诸方亦二若相对论者东上
西沈南升北降若论四维者东方带两维一维阳
上一维阴下馀三方亦如是。

【记】性别等者虽云四大和合成身大性既异那可
合成此显成中当处即坏妄情不了于坏执成保
著生集四大对四方者显内四大有四方性四方
升降验大相违对时对维其意皆尔良由内体与
外时方其性本一故依正色心感召义成是故今
经特以四大明乎集业也。
二约六根释。
音释¶ 第 226b 页 X20-0226.png

【文句】或言一根中具四大二上二下云云。

【记】以其六根俱是四大造色故也。
四释悉灭无
馀。

【文句】悉灭无馀者初见散灭谓言风火向上地水向
下比至上推不得于风火下检不见于地水故言
悉灭无馀也。

【记】比必利反及也见人死灭四大分散便谓息风
煖气巳归于上骨肉血汗必归于下及至推寻都
无去处以本不来故若有来去非今教境。
二结
由集业。

【文句】苦果升沈硕异由于集业善恶天乖云云。

【记】经举四大升沈尤甚正明集境善恶殊涂以其
四大不独是恶亦通漏善也。
三明集善恶境。】

「心识二性躁动不停随业受报人天诸趣随所作业
而堕诸有。」

【【记】文三初释心识。

【文句】心识二性躁动不停者释论云心意识一法异
名对数名为心能生名为意分别名为识又言有
异前起为心次起为意后了别为识例如意识不
得为一。

【记】学斯宗者要知境观若论观者须明三识谓第
九庵摩罗是不动识当正因佛性可为中观第八
阿赖耶是无记无明识无明之性即了因佛性可
为空观第七阿陀那是分别识是惑性故当缘因
音释¶ 第 226c 页 X20-0226.png
佛性可为假观此之三识既与三德无二无别是
秘密藏何法不收何处不遍脩圆观者必能了知
一心一尘无上三识即是所显妙理复是能观妙
观若论境者唯尚近要秪以第六见思之识而为
境界知妙三识未始暂离一见一思故即此心为
妙三观显妙三谛虽唯一识未尝不用三识为观
未尝不以三识为境若谓今宗不明三识但于第
六显三谛理今之释题及彼妙玄示其三识为妙
三法将何用耶于一识心以何而为三谛三观故
无通见难议圆宗今明集境故引论文通小之说
但于第六辨心意识一法三能立三名字对数名
心者对通大地等一切数故名曰心王也能生名
意者意是依义依之能起一切因果以具三性故
也分别名识者以能了别所缘之境故名识也又
言下虽秪一识约三时异而立三名不同前释秪
约一时有对如能生分别之义也前是横释此乃
竖释初起极微次起渐著后起弥显岂非竖耶。

二释二性。

【文句】二性者心有善恶性异意之与识亦有善恶性
异故言二性也。

【记】夫性有二义一真理不变名性二随缘染习名
性此言性异约染习性也此之二性遍心意识一
一皆二也。
三释躁动二初正释躁动二初约王
数释。
音释¶ 第 227a 页 X20-0227.png

【文句】躁动者心前起时亦与数俱意识后起亦与数
俱故言躁动。

【记】二约业牵释二初明业牵。

【文句】又如四大坏时善恶业争牵不知从谁故言躁
动但此业未谢心常觉观况复业牵宁不躁动。

【记】二明两牵。

【文句】有熟牵彊牵此世虽行善先世恶业熟既与时
合即受恶报故言熟牵彊牵者人虽行恶临终之
时善心猛盛即随善上升熟牵彊牵弥显躁动。

【记】二例释随业。

【文句】亦是随业所作而堕诸有云云。

【记】即当四句也若了两牵即知受报。
二明假想
境。】

「水火风种散灭坏时大小不净盈流于外体生诸虫
无可爱乐捐弃冢间如朽败木。」

【【记】文二初正释相二初释散灭坏时。

【文句】水火风种散灭坏时下二行明业谢弃苦器也
气命尽是风去故言散煖尽是火去故言灭水尽
则身烂故言大小不净盈流于外地散灭是骨肉
离解故言如朽败木。

【记】二释大小不净。

【文句】大小不净者身为大四支为小足支为大手支
为小手为大指为小如是转转作大小皆悉臭秽
不净盈流此名助道。
音释¶ 第 227b 页 X20-0227.png

【记】能破欲情令正观立故名助道。
二明功能二
初明破欲助正二初略示。

【文句】若正观降伏烦烦恼恼不伏当脩不净助破欲
心。

【记】二广示三初引释论明助正。

【文句】释论云三解脱是涅槃门道品是开门法不净
九想等是助开门法不净是破欲初门。

【记】三解脱者谓空无相无作从三證果名解脱门
解脱涅槃二名一体道品是开门法者小乘则以
十六行观为三脱门今品则以即空假中为三脱
门欲此门开须以道品调试脩之如以念处四种
脩于即空假中正勤四种乃至八正调试脩之亦
复如是小乘三脱十利调试其义亦然俱以道品
为开门法九想者一胀想二坏想三血涂漫四脓
烂五青瘀六啖七散八骨九烧若约小乘有二种
人一坏法人但求断苦即至烧想成慧解脱人二
不坏法人来住骨想不进烧想得有流光等功德
具足成俱解脱人今明菩萨见禅实相名脩达禅
永异于小大小虽异俱以不净助开三解脱于助
开中不净九想破欲先锋故名初门。
二示进脩
明力大。

【文句】若进脩背舍及大不净巳身他身一身多身一
国多国山林石壁一切依正皆悉不净即虽未尔
想力若成怖畏心起能大助道开发正慧。
音释¶ 第 227c 页 X20-0227.png

【记】初脩不净进入八背及大不净所言大者但观
自他正报名小不净即九想观若兼观依报名大
不净所谓舍如丘墓钱如死蛇羹如屎汁饭如白
虫衣如臭皮山如肉聚池如脓河园林如枯骨江
海如汪秽名大不净亦名大背舍背谓背是净洁
五欲舍谓舍是著心。
三引大经显治欲。

【文句】大经云不净观亦实亦虚能破烦恼故名为实
净言不净是故为虚。

【记】明得解观对治力强速发无漏。
二明二空助
正三初据义总示。

【文句】此不净观亦具生法二空。

【记】二引经别示。

【文句】大经云谛观白骨一一支节何者是我八色流
光亦复无我我不可得即是生空鍊骨人八色不
见四大无有于实即是法空。

【记】八色流光者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八种色也
法界次第云见地色如黄白净洁之地见水色如
深润澄清之水见火色如无烟清净之火见风色
如无尘迥净之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
菊华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贝雪。
三结
成助正。

【文句】此就助道明于生法终成正道尔。

【记】为治欲故脩于事禅而以二空正观了达不净
境是法界故于骨于光不见假人及以实法此正
音释¶ 第 228a 页 X20-0228.png
助合而脩之方是大乘助开之法。
二明生法二
空观二初分文立义二初分文。

【文句】从善女当观下二十一行是第二明生法二空
观文为二初八行半明脩因生法二空观次十二
行半明果成起用因中又二初三行半约苦集明
生法二空观次从无明体相下五行约十二因缘
明生法二空观约苦集又二初从善女下一行半
明众生空次从如是诸大下二行明法空。

【记】二立义三初明谛缘本大二初明通大四初约
专小问。

【文句】问四谛十二缘是二乘法云何是菩萨观门。

【记】今说圆空那得却用声闻四谛支佛因缘。

约通大答。

【文句】答四谛十二缘通是三乘观境譬如大道贵贱
同游不可群小行之而判属民庶。

【记】佛说谛缘通被大小二乘菩萨通四教故如世
大道群小同游不定属小。
三重问即通意云何
四字也。

【文句】通意云何。

【记】四广释二初明四谛通。

【文句】涅槃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云云又云凡
夫有苦无谛声闻有苦有苦谛菩萨解苦无苦而
有真谛诸佛如来有真有实所以然者二乘观有
量四谛菩萨观有量无量四谛。
音释¶ 第 228b 页 X20-0228.png

【记】我昔等者佛与三乘昔在凡时不见四种四谛
真理故久流转分段生死偈文未毕令具引之故
注云云凡夫有苦无谛者虽遭大苦不以为患以
不审谛知是苦故声闻有苦有苦谛此当三藏不
了无生故云有苦能审知故名有苦谛菩萨等者
通等三教俱达如幻俱能解苦当处无苦而有真
谛者章安疏云真是真实故知即是次第不次第
二种真实也诸佛等者佛果圆极究竟实也是知
四教智虽浅深皆依四谛所以下更引胜鬘两种
四谛释成前意二乘有量者藏通不知如来藏故
所观四谛终成有量别圆菩萨了藏性故所观四
谛皆无限量而兼有量者深必知浅故别人次第
观量无量圆人一念观四四谛。
二明缘通。

【文句】大经云十二因缘凡有四种下智观故得声闻
中智观故得支佛上智观故得菩萨上上智观故
得佛菩提。

【记】四谛皆观十二因缘智浅深故得菩提道四种
高下彼经四智意彰四教故知因缘不局在小。

二明唯大二初明独菩萨法二初引经。

【文句】复有别意大品云十二因缘独菩萨法如佛昔
为儒童虽行众行非波罗蜜见然灯佛得无生法
忍一念相应习应苦空乃至习应灭空习应无明
空乃至老死空诸相应中空相应最为第一以空
导行皆名波罗蜜以得无生法忍故佛即与记。
音释¶ 第 228c 页 X20-0228.png

【记】儒童者儒仁也谓仁贤童子也习应者谓脩习
与空相应也四谛因缘各举初后并略中间故俱
云乃至谛缘既是法忍菩萨相应之法验知理深
二乘不及彼通衍三今取圆教谛缘相应成今空
慧。
二结示。

【文句】当知菩萨岂不观于四谛十二缘邪。

【记】二明二乘见浅三初明声闻。

【文句】二乘虽复同观观法有异声闻观诸果总作一
苦谛观观诸烦恼及业总作一集谛观又苦之与
集总是现在所以名总相观也。

【记】若望因缘乃以七支总为一苦仍以五支总为
一集又复苦集不分过未总是现在以根钝故法
相总略。
二明支佛。

【文句】缘觉观苦为七现在五未来二观集为五过去
二现在三别观三世别开苦集故言缘觉别相观
也。

【记】开声闻总成别相现在五者谓生名色六入触
受未来二者谓生老死别相苦也过去二者谓无
明行现在三者谓爱取有别相集也又开三世不
唯现在故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三是则三世
皆有十二以福资智故能别观。
三斥浅二初正
斥二乘。

【文句】虽复总别有殊同是自调自度同是析生法二
空观尔。
音释¶ 第 229a 页 X20-0229.png

【记】所脩三学不为众生不成佛法是故名为自调
自度大论云二乘戒名自调定名自度慧名自净
缘觉虽有少分慈悲不能广益故同名自。
二对
彰菩萨。

【文句】与菩萨有异菩萨与众生脩四等六度观四谛
十二缘作生法二空。

【记】未分权实但是菩萨俱异二乘。
二明析体有
殊二初约共三乘明析观二约不共菩萨明体观
诸文所明实有灭空为折幻有即空明体今明幻
有即中为体乃以实灭及以幻空俱名为析以其
未达诸法实体体义不成由谓诸法终归无常秪
是析义今明诸法一一常住既见法实名为妙体
初义分二初别释二初约二乘明观二初生空观
二初举譬推。

【文句】今举譬喻之如握五指成拳若一指一拳应有
五拳若一指无拳五何得有。

【记】二就法检。

【文句】我人亦尔揽五阴成众生一阴有众生应有五
众生一阴无众生虽五亦无即阴求众生不得离
阴求众生亦不得。

【记】各推无故合之亦无以聚虚空不成色故即阴
下更于即离检令叵得。
二法空观二初明法存。

【文句】虽求拳不得拳不妨有皮骨之指存虽求人不
得人不妨有五阴之法在二乘人得生空时未能
音释¶ 第 229b 页 X20-0229.png
知法空。

【记】牒前譬显人亡法存。
二用观相二初正明推
法空。

【文句】更须析指皮肉骨髓分分推求亦不得指地水
火风穷逐邻虚亦不得色前念后念亦无想受求
指不得指始知指无求法不得法方知法虚。

【记】正检法空先析色阴次前念下析四阴无想受
略于行识。
二双结二空。

【文句】既不得生法二空境亦不得生法二空智。

【记】智虽空境智须自亡是故境智俱云不得。

以菩萨例结。

【文句】通菩萨观亦然。

【记】前论析观乃三藏法以对今品体观属圆故以
通教钝根菩萨不能体中亦属析观故云通菩萨
亦然。
二总结。

【文句】是为菩萨二乘析生法二空相如此但有自行
为他之异云云。

【记】言自行为他异者以通教菩萨对两二乘分别
二行也。
二约不共菩萨明体观三初总示异前。

【文句】若论别菩萨体空与其永异。

【记】言别菩萨者非是别教乃是圆人异偏小故称
为别也故云永异。
二深明观相四初明妙空体
法二初立喻显。

【文句】如见镜拳悬体既虚不劳寻检镜拳既虚镜指
音释¶ 第 229c 页 X20-0229.png
非实镜内拳指既是虚镜外拳指亦非实。

【记】然镜像喻文乍滥通须知圆意通但六界而为
镜像别圆十界而为镜像别虽十界九是脩成脩
成不实故如镜像圆知十界性德本具以本具故
夺脩无功故如镜像不二门云幻因既满镜像果
圆如此解之故云悬体体秪是解镜内镜外者解
因缘所成即镜内拳指不实亦解能成因缘即镜
外拳指不实。
二就法观二初生法双空二初明观。

【文句】众生亦尔但有名字名为众生此之名字本来
自空非检后空名既假名法亦非法体名即体法。

【记】若假若实皆本不空则俱空。
二引證。

【文句】如大品云我性如色性色性如我性。

【记】我是假人色是实法二性俱空人法不异是故
名如。
二因果俱寂二初明观。

【文句】今世生法由无明行五果既虚二因宁实。

【记】五果既是因缘所生可合镜内拳指不实二因
既是能生因缘可合镜外拳指不实。
二引證。

【文句】下文云本性空寂无明故有无明既寂从无明
生宁得不寂。

【记】假实当体即空假中名本性空寂无始强执谓
假实生名无明故有既了因寂果那不寂。
二示
妙三谛智。

【文句】虽不得生法二境而能了了通达二境不为境
所染虽不得生法二空智而能了了通达二空智
音释¶ 第 230a 页 X20-0230.png
不为智所净非染非净双亡二边正入中道第一
义谛而能双照二谛。

【记】即空假中而为空观以即空故不得六界生法
以即假故不得二乘生法以即中故不得菩萨佛
生法荡十界惑是故境智俱名不得而能审谛十
界生法故二境二智皆名了了通达境是妙俗以
无相故故无所染智是妙空以无缘故故无所净
非染非净称本离念故双亡二边正入中道任运
双照。
三结三谛圆显。

【文句】三谛朗然非前非后一时大觉。

【记】三德三谛即念开明举一即三体非次第显无
前后无觉而觉称为大觉。
四与经体相应。

【文句】与此甚深法性相应金刚宝藏具足而得。

【记】佛示二空显法性体不照三谛岂称法性无量
甚深故知今解与性相应此性名为金刚宝藏若
偏照之德非具足。
三约人结示。

【文句】是为菩萨体生法二空观。

【记】故知今体非独是体空须体三谛方得名为别
体。
三斥诸师失意三初正斥失二初斥小乘师。

【文句】诸小乘师虽说析空同外道义何者析色极至
邻虚或存尘不破或破尘令尽若存不破秪是常
见若破尘尽秪是断见断常宛然非邪何谓。

【记】毗昙有门说存邻虚成实空门说破邻虚若存
若破皆为析灭见爱二惑弘者失意各生定计起
音释¶ 第 230b 页 X20-0230.png
见起思故属断常同彼外人全非正析。
二斥大
乘师。

【文句】诸大乘师虽说体空同于小道何者单用体慧
不能一念空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具足解释佛
之知见何能三智一心中得五眼具足而成菩提
耶似小乘坏法人无三明六通愿智顶等秪是慧
解脱人而巳非小何谓。

【记】般若等经谈一切法如幻即空此空毕竟三谛
宛然诸师罔穷作但空解不即假故不能游戏神
通不即中故不能解释佛之知见非佛知故不得
三智一心非佛见故不能五眼具足虽依大教理
齐小乘于小乘中同坏法人进脩烧想坏灭骨人
既其不脩观练熏脩无由成就三明六通三明者
天眼宿命漏尽也更加天耳他心身如意则成六
通愿智顶禅以超越禅最高上故故名为顶愿欲
知三世事随愿则知故名愿智顶也。
二引经示。

【文句】今经首轴穷深极广序品云游于无量甚深法
性空品云求于如来真实法身舍身品云求于寂
灭无上涅槃。

【记】首即经初轴即经末如来法身谓果上法身智
断必具今用二空当念求之无上涅槃体具三德
皆与无量甚深法性无二无别故首轴所诠穷深
极广。
三结不用。

【文句】岂可用世人邪见岂可用小人之析岂可用大
音释¶ 第 230c 页 X20-0230.png
乘师之体解此空义邪。

【记】世人邪见即是痴空外道断见也小乘之析虽
是正教以无般若方便故堕断常中大乘之体法
虽圆备诸师但作偏空之体同彼小乘慧解脱观
安能解此即边之空耶。
二依义释文二初明脩
因二空观二初约苦集明二空观二初生空二初
分文。

【文句】善女当观下一行半明生空观初一句对告劝
发次一句指上境次四句正作观。

【记】二释义三初对告劝发。】

「善女当观。」

【【记】文二初释善女二初约四悉释四初世界。

【文句】善女者菩提树神也诸佛说法必有对扬寄一
以酬众故告其人也。

【记】二为人。

【文句】又时众机缘宜在善女若闻对告宿善发生。

【记】三对治。

【文句】又男天表方便女天表智度欲说智度破于愚
著故告女天也。

【记】四第一义。

【文句】又佛在道树得道欲说此道故对告树神也。

【记】二结成因缘。

【文句】此是表四悉檀对告非无因缘也。

【记】二释当观。
音释¶ 第 231a 页 X20-0231.png

【文句】当观者劝一人以例诸一切菩萨必须脩于智
度无有菩萨不由此者故言当观也。

【记】二脩上境。】

「诸法如是。」

【【记】文二初释诸法。

【文句】诸法者指上四谛十二因缘若假若实二空境
也名目虽略摄法则遍故言诸法也。

【记】名目虽略者秪云诸法则能摄上所说诸境无
不遍也。
二释如是二初标列三义。

【文句】如是者正明总观也如是有三义谓如事如理
如非事非理。

【记】正明总观者下二空观历谛缘境别别明脩空
假中观此之三观尽称谛境今一如是总示三观
如是三观如三谛是有三义者列于三法即当三
观所如之义也。
二指释三义二初指释谓指经
文中上下释三法相。

【文句】如事者如助道假想不净流溢也如理者如生
法二空无法也如非事非理者如法性法身也。

【记】假想指上馀二指下上下皆是不思议境故皆
指为所如之法。
二融即。

【文句】又事即如理如非事非理非事非理亦即如理
亦即如事理即如事亦即如非事非理三法不一
异故言如是三法亦一异故言诸法。

【记】初乃俗即真中次乃中即真俗后乃真即俗中
音释¶ 第 231b 页 X20-0231.png
以妙三德为三谛故所以此三不一不异如是之
言是故得名为正明总观也以亦一异为诸法既
以不一不异为能观观乃以亦一亦异为所观境
境观不二卷舒无妨。
三正作观。】

「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本性空寂无明故有。」

【【记】文二初通释四句三初约初二句明空观二初
释初句二初就五阴观。

【文句】何处有人者点出理观也何处者若色处有人
则不须四阴若色处无人四处亦无人五处都无
人故言何处有人。

【记】言点出者巳用如是总示三观今以四句明示
三观故皆言点出今检无人义当理观。
二就因
果观。

【文句】又果处既无人无明行因处亦无人因果合亦
无人离因离果亦无人故言何处有人也。

【记】二例次句。

【文句】人既无众生十六知见等皆无故言及以众生
也。

【记】二约第三句明中观。

【文句】本性空寂者点出非事非理观也本性无事亦
复无空空本空事既其无事空何所空无事故事
寂无空故空寂本性如此非今始然故言本性空
寂也。

【记】不以本性为能观者非中观也即一切法非理
音释¶ 第 231c 页 X20-0231.png
非事名为本性非别有也故法华云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般若赞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以本无无明岂有众生本无空慧岂有于佛既无
生佛何度之有非破非立双非亦忘名本空寂。

三约第四句明假观二初由迷俱立二初正释二
初直约事理释。

【文句】无明故有者点出事观也若其空而复空那得
此事既有事即有空既有空即有非事非理此之
三种悉由无明故有。

【记】诸法虽即本性空寂由具性染故起事染由破
事染故立空慧欲忘染净故立即中此之药病悉
由无明。
二委就迷悟释。

【文句】以有无明痴故有行有行即有生法既有生法
即有助事之观助来助正即有空理之观正助显
本即有非事非理之观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记】生法是果成由惑业故云以有无明等也既有
下欲空生法须论三观助事观者助道事想观也
即不净流溢等是所助正道即二空契理之观正
助二脩为显一性故立非事非理之观也是事下
以今知三验其无明是事不知三皆事者以在脩
故不二门云脩虽具九也。
二引證。

【文句】净名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病生故则有药起
即此义也。

【记】以众生实病生菩萨权病示病意者为明法药
音释¶ 第 232a 页 X20-0232.png
也。
二由悟俱忘。

【文句】若知无明本性空寂尚无无明那得事理非事
非理毕竟清净故称空慧也。

【记】若知无病用三药为此之泯忘空品意也。

别释初句二初明所破人执二初总示我相。

【文句】但我见深重为觉道大障凡夫所作恒与我俱
我行我住坐卧言语无离于我我行施戒乃至我
行智慧。

【记】五住之初三界之主若破我者纵起结使不生
四趣故云深重小乘大乘俱贵无我我不复断四
教贤圣入之无路故云大障凡夫下明起我处初
遍六作次遍六度。
二别示利钝二初钝。

【文句】若揽他遗体而计我者此我疏钝。

【记】揽他遗体而起者是俱生惑与身俱生名俱生
惑如诸蠕动实不推理而举𧑃张。
怒目自大底
小凡劣何尝执见行住坐卧常起我心常时自起
故名疏钝。
二利二初明密利。

【文句】若执法尘而计我者此我密利。

【记】执法尘起者是分别惑以对意根故曰法尘因
分别生迷理之惑此名利使藏之初果通之见地
别之初住圆之初信皆断此惑。
二明相状二初
略论十使二初正明使相二初明十为枝叶。

【文句】如执一法谓我知我解于法起我随执一句是
实馀皆妄语即是边见非道谓道即是戒取非理
音释¶ 第 232b 页 X20-0232.png
谓理即是见取不当谓当即是邪见自是陵他即
慢拨之即瞋誉之即爱破之即疑不了即痴。

【记】执一法者不问邪正大小偏圆随执一句即生
十使前五是利后五是钝乃利中钝也。
二明我
为根本。

【文句】十使烦恼以我为根本不自觉知日夜增长。

【记】二兼示其人二初明具邪禅慧。

【文句】纵令世智辩聪如长爪鍱腹难石石裂难树树
折难水水竭难火火灭去道弥远假令随禅梵世
极至非想我心常在将出复还。

【记】长爪即拘絺罗身子舅也勤学不暇剪爪时人
呼为长爪梵志根性最利是外道中高著者故举
之鍱腹者金七十论云优楼僧伽外道中有一众
首至金地国头戴火盆铁鍱其腹与僧论义难石
等者大论二十六云萨遮尼乾子难人乃至树木
瓦石流汗至非想者如郁头蓝弗巳至有顶故云
将出却堕飞狸故云复还。
二明不能破我。

【文句】如此凡邪尚无煖法那能破我。

【记】尚非小乘内凡岂同初果破我。
二重广我见。

【文句】广说此我即二十种身见谓即阴计五离阴计
五我中有五阴阴中有五我是为二十。

【记】谓即色是我离色有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色
大我小我在色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阴各四
即有二十。
二明能破空慧二初通明空慧二初
音释¶ 第 232c 页 X20-0232.png
就境智明生空二初别示二初于阴境推。

【文句】若一阴是我馀阴无我若并是我即有五我是
义不然若离阴有我既离于阴我是谁我是义不
然若阴中有我是则阴盛于我如器盛果如屋贮
人是义不然若我中有阴则阴在我内是义不然
是为破二十种身见此约外境作如此说。

【记】还就即阴离阴阴中有我我中有阴四句推之
是义不然者能破之观也据义合须二十遍言以
破二十种身见也约外境者望能观智是其内心
故所观阴得名外境非他身也。
二明观智检。

【文句】而其内心犹计有我复当反观即智有我离智
有我我中有智智中有我是义皆不然复破二十
种身见。

【记】所观五阴既立于五能观之智任运成五五阴
一一皆有四智悉应计我故须亦破二十身见。

二总总。

【文句】内外合数即四十种身见是名生空。

【记】以数显观令智不漏。
二约大小观人法三初
毗昙。

【文句】毗昙云我见是共等因我见起时未动身口因
我见后生思惟时方动身口断我见巳悟众生空。

【记】我见是共等因者即共业别业合有四句略言
共等此有门论阴中求我我空阴有我法两分故
我见思惟前后而起我即众生思是实法故悟生
音释¶ 第 233a 页 X20-0233.png
空未得法空。
二成实。

【文句】成论明我见心即思惟能动身口断我见巳即
悟众生空亦悟法空。

【记】此空门论揽阴成我故我见思惟起不异时是
故生法二空同悟。
三大乘。

【文句】大乘明我见即具诸法可不具于思惟悟众生
空即是悟实法空。

【记】我见即具诸法者俗即真中何法不具我性如
色性生空即法空。
二别明三观既云我见即具
诸法合于三谛而破我见是故用上三句破之二
初正破人我三初约理观检。

【文句】破二十种身见通上三句皆通用之若即事而
理何处有人即阴离阴阴中无人人中无阴二十
种见破故言何处有人能观之智智即是人离智
有人人中有智智中有人此计亦破故言何处有
人。

【记】二约非事非理检。

【文句】若作非事非理本性空寂观者本性空寂本无
即阴离阴阴人人阴既无如此计破故言何处有
人能观之智本性亦寂故言何处有人。

【记】我见即中岂存境智四十种执。
三约事观检。

【文句】若作助道不净观时若观恶心取境即是污秽
五阴若善心惭愧即是方便隐没五阴是见皆依
色色即不净以不净故无人无我故言何处有人
音释¶ 第 233b 页 X20-0233.png
能观观智亦复如是故言何处有人。

【记】经文既云无明故有爱取心强须作不净助道
之观观邪见恶心是秽恶阴若善直心惭于义天
愧于圣人入方便位真理未明是隐没阴善恶虽
异皆未破见岂有见心不依于色色须败坏故云
不净不净之境何处有人今方便位义当五品也。

二更推法我二初明得悟推法破思。

【文句】若得悟为论破二十种身见是得众生空无复
见惑而作二十种观者除于实惑实惑若除即入
脩道即应言何处有法。

【记】观虽圆脩而其粗惑有除不除若以三观检我
叵得见惑断者得入初信更于三谛脩二十观者
乃破法执即思惑也从二信位进至六信也。

明未悟推法破见二初转计实法二初正明度入。

【文句】若未悟为论者虽作二十种观见惑未除而于
假名上伏爱度入实法计我。

【记】妙观破见见惑未除见虽未除观巳有力能于
假名柔伏爱惑若其我执度入实法。
二引经及
事。

【文句】故法华云众生处处著舍一取一如屈步虫。

【记】屈步虫者要因前脚得移后足方于假名伏惑
又于实法起见如彼虫也。
二劝更脩观。

【文句】须实法上更作二十种观使空慧分明处处作
无咎。
音释¶ 第 233c 页 X20-0233.png

【记】宜于五阴作二十观显我本性使空慧明随度
入处以观逐之名处处作。
二明法空二初约经
文释成三观二初正释二初立意分文。

【文句】从如是诸大下两行明实法观上生空得悟即
解于法为未悟故更说尔文亦为三初两句即法
而空次一行一句即法本性非空非假次一句即
法而假例如生空三意也。

【记】我见即具一切诸法岂观生空不空实法钝根
未了故今重说。
二随文释义三初明即法而空。】

「如是诸大一一不实。」

【【记】文二初示境观。

【文句】如是诸大者标四大法也一一不实者正明空
观也。

【记】二明脩观二初就法明空二初正明空。

【文句】若四大各守其性者地守坚性不应动不应煖
水守湿性不应冰不应波火守热性不应贞不应
𦦨风守动性不应持不应触壁而止一大既有三
性非都坚非都湿非都热非都动失本性故则是
不实不实故空。

【记】逐一推检不应动等者地动则成风性煖则成
火性史记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
有地震注云蒸升也冬则地中煖故礼云古者夏
则橧巢冬则营窟水坚故成地性波动故成风性
贞坚也炭火贞则成地性火𦦨动则成风性风能
音释¶ 第 234a 页 X20-0234.png
持物则成地性触壁止则成水性。
二引经證。

【文句】请观音云地无坚性水性不住火从缘生风性
无碍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即其义也。

【记】水性不住者不守于湿火从缘生者既赖缘而
生则不能守其热性风性无碍者以无碍故不能
守其动一一下四大俱无性故皆入如实之际前
之二教以空为如实后之二教以中为如实今取
圆中实际为正。
二对生辨观。

【文句】上检生空故言何处有人今检法空故言一一
不实不实者即空也。

【记】二明即法而中。】

「本自不生性无和合以是因缘我说诸大从本不实。」

【【记】文二初二句法本自中二初明性非生灭。

【文句】本自不生者即法本性不生不灭非空非假观
也体其元不生中无和合末亦不空元无四大四
大何得而生元既不生中那和合四大既不和合
宁得五阴和合大阴既不和合那得法空。

【记】以元中末三节显于性是中道元无四大者非
谓独一全无四大以其大阴皆如来藏性体常住
本无生相故曰元无既无法生与谁相会而为和
合无和合故无可散灭故不论空如此谈中之义
显矣。
二明非观使尔。

【文句】本自不生不灭非是观智令其不生不灭即事
而理此之谓也。
音释¶ 第 234b 页 X20-0234.png

【记】世间之相本来常住岂以观智息乎生灭然后
不生灭耶此名即事而理亦曰即边而中也。

三句显由观解二初正示。

【文句】以是因缘者观与理冥达即空即假即中。

【记】性虽本然遣迷由观言因缘性欲为因师教为
缘因缘成观达本三谛诸大即是空假中故从本
不生。
二引證。

【文句】大经云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即得炽然三菩提
灯即因缘义也。

【记】无明转即变为明名菩提灯若非感应因缘之
力岂灭无明故知成佛全假因缘。
三明即法而
假。】

「和合而有。」

【【记】文二初成违理之事。

【文句】和合而有者即法而假也既本体不实那得大
阴此由无明业因托今世遗体果故有四大五阴
即是迷惑因果和合而有。

【记】二成照性之脩。

【文句】此法有故体有非有亦非有非非有即空即假
即非空非假。

【记】此法有故者即迷惑因果也体有下三谛也即
空下三观也境观悉由迷惑因果和合而有也。

二结观。

【文句】三观明文在经宁不信邪。
音释¶ 第 234c 页 X20-0234.png

【记】三段经文与三观合知今宗旨契会佛心岂可
不信。
二为钝根重破法执前释生空巳明度入
实法或利根虽晓恐钝者犹迷是故大师以无缘
慈更说其相二初明法执二初依报起见爱心四
初依大阴起四执。

【文句】更为钝根人作实法惑相或谓四大五阴是有
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

【记】一切外道四教行人若未伏断见惑巳来皆有
此执。
二因四执生我见。

【文句】四执既生生名为有是见依色依色起我。

【记】四中虽云无及双非既是执生四皆属有见既
依色合当即离色我我色见依四阴即离亦然。

三依我见生十使。

【文句】我生五利为法恚怒复起五钝十使是集。

【记】如生空中说。
四因十使招生死。

【文句】方招来苦来世不了展转无穷生死大海潦水
波涛世世常为大阴所惑。

【记】纵依圆教性具大阴开于四门随执一门生我
见者起惑造业招致来苦与彼外人生死不别大
师正为即时行人陈四执过。
二指见心名污秽
阴。

【文句】惑此色法即色阴忧喜是受阴取相是想阴起
善恶是行阴分别是识阴阴心起故名为有法非
法空也。
音释¶ 第 235a 页 X20-0235.png

【记】此之五阴皆成执见故悉污秽襵亵归有岂名
法空。
二明空观三初明不依是忘四执。

【文句】心不依色亦复不依受想行识。

【记】心不依阴四教皆然今明圆宗论不依者即秽
污阴为能观智何阴可依何执可破谁为能观亦
无所显心不依阴今意略言。
二明契理则备众
德。

【文句】寂然灭众恶无量众罪除如是尊妙人则能见
般若亦是甚深法性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牟
尼。

【记】三种般若与金光明牟尼三身无二无别若不
以此为三观者见之无由。
三明此观速能复本。

【文句】行人若能如此观生法二空则是怀璧向本一
世两世能有所办保不孤然矣。

【记】观生观法皆以三观一念而观犹如怀璧复金
光明法性之理如向本国二三世中可登圆主可
以保任。
二明十二因缘生法二空观二初分文
立意二初分文。

【文句】从无明体相下五行明十二因缘生法二空观
文为二初三行出境相后二行出观相初又二初
二行明生空境故文云名曰无明释论云谁老死
故知是生空境也后一行出法空境文云老死愁
恼释论云是老死故知是法空境也。

【记】此十二支而分生法者顺此经文初支既名曰
音释¶ 第 235b 页 X20-0235.png
无明名即假名故属生境无明者我执也起信论
云计名字相也向下诸文但言行识等既不云名
乃是直指色心也以行至老死不出五阴色心故
义虽炳然犹恐不信故引释论逐段證成谁老死
者如问云谁则答言我故知谁我悉假名也经云
名曰与论冥符论号生空经岂不尔是老死者则
直指色心是老死法经不云名与论亦合。
二立
意二初通辨因缘相貌二初标列。

【文句】然十二因缘经论不同或三世或果报或一念
或十种。

【记】二解释三初三世。

【文句】三世者过去二因破神常之见现在五果破神
我之见现在三因未来二果破神断之见常途所
用。

【记】过去破神常者过去巳灭故非常也现在破神
我者五果皆五阴和合故无我也未来破神断者
未来有果故非断灭皆言神者外执身神有断常
等也此三世义世共传之故云常涂所用。
二果
报。

【文句】果报者初托胎歌罗逻时为无明一期始终论
十二支也。

【记】以前十因缘属现在后二因缘属未来二世合
为十二而文云一期始终且据无明行在一期之
始相带而言遂云始终非谓秪在一世此果报因
音释¶ 第 235c 页 X20-0235.png
缘出大集经以在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为无
明出入息风为行自识支巳去义同三世。
三一
念二初所凭教。

【文句】一念者华严云十二因缘在一念心中大集云
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

【记】二明行相二初正释相二初对尘直释。

【文句】如眼见色不了名无明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
名识色共识行名名色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
作对名触领纳名受于色缠绵名爱想色相巳名
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灭名死乃至意思
法亦复如是一日一夜凡识几许十二因缘轮网
以自缠回。

【记】六处生贪者眼识染故潜牵诸识各有贪情故
普贤观云以贪香故分别诸识处处染著一日等
者一根对尘即起十二六根昼夜数数对尘何念
不起十二因缘一一成因皆须感果回转如轮缠
转如网。
二更推因起因缘之观通三世者意推
过去无明为因生于现果现果之上复起惑因本
欲即今无明不起是故今推过现二处起无明相
文二初逆推过因。

【文句】今更说其因起之相若观名色由行行由无明
于无明不了或谓有谓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作
四句取者皆是无明是事实是行是中心意名为
识识共色行名名色一一如前说。
音释¶ 第 236a 页 X20-0236.png

【记】从名色起者五果之初故五阴巳具故识支未
具五阴故不言也过去之因极于无明今观无明
意欲令观成觉了智而谓无明定是有等则能破
知翻为无明药乃成病故云四句取者皆是无明
无明为缘岂不生行生识等耶如前说者六入至
老死皆如前文直示中明。
二顺推现果。

【文句】又观一念托胎是名色五胞开张名六入六入
对尘名为触领纳为受于此受中作四句分别或
有受无受亦有亦无受非有非无受如眼受色于
色不了是无明爱恶之心名为行识共色行名名
色六处生贪名六入馀如上说乃至意思法不了
是无明爱恶是诸行馀如上说。

【记】于此受中等者以受支是五果之终故观至此
若生计著还成一念十二因缘或有受等者即是
无明不了之心行识等支一念成就。
二叹难知。

【文句】如此推十二因缘大树枝条布濩遍覆三界谁
能识邪谁推伐邪。

【记】逆顺推检虽在一念其十二支宛然具足所以
枝条遍满诸有其犹大树尚无能识况能伐耶言
大树者婆沙云过去二支为根现在五支为质现
在三支为华未来二支为果布濩者文选注云布
濩长多貌从言从水并通汉书云布濩犹布露谓
于阙露处皆布也。
二略示今经观境二初明经
意。
音释¶ 第 236b 页 X20-0236.png

【文句】今经既是略说不论三世一念等但举生法为
三观之境。

【记】但举生法为境者以假名无明为生空境以行
识色心等为法空境此因缘二境通四教观今意
有圆。
二示境观二初示境二初立喻。

【文句】宜以譬显如捉火烬闇中舞之圆轮相续团团
不断。

【记】二法合。

【文句】火者实法也轮者假名也众生长夜著于假名
舞烬不息迷于阴入薪火不息十二因缘何由可
尽。

【记】著于假名者不达三谛而妄起我见犹如舞烬
成论故云不息轮依火有而假名因实法而有也
迷故不达色心即空假中名迷阴入言薪火者即
炉也。
二示观二初立喻。

【文句】若知轮依于火止手则无轮火赖于薪除薪则
无火。

【记】二法合。

【文句】轮火双无生法二空也。

【记】观生观法皆即空假中乃轮火双无二空观也。

二依义释文二初出境相二初生空境二初分
文。

【文句】生空境文例于三无明体相两句明本性不有
不无是中观境妄想因缘和合而有此两句是假
音释¶ 第 236c 页 X20-0236.png
观境无所有故两句是空观境是故我说两句结
成尔。

【记】二释义四以前生空三观释之故疏无文初中
观境。】

「无明体相本自不有。」

【【记】二假观境。】

「妄想因缘和合而有。」

【【记】三空观境。】

「无所有故假名无明。」

【【记】四结成。】

「是故我说名曰无明。」

【【记】二法空境。】

「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恼。」

【【文句】行识名色一行明法空境例应有三特是文略
得意可知。

【记】例应有三者行即空假中乃至老死即空假中
佛言巧略比前可知故。
二出观相二初据经文
示观二初正示二初指文。

【文句】众苦行业下明生法二空观文亦三意。

【记】二释义三初明中观。】

「众苦行业不可思议生死无际轮转不息。」

【【文句】众苦行业不可思议一行明非空非有观。

【记】众苦行业指上生法当体妙故不可思议若生
若法皆非空有如是体达名为中观此观不见生
音释¶ 第 237a 页 X20-0237.png
死轮转有际有息即法界故无际皆常住故不息。

二明空观。】

「本无有生亦无和合。」

【【文句】本无有生亦无和合两句明空观上句本无有
生是生空下句亦无和合是法空也。

【记】三明假观。】

「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文句】不善思惟两句明假观前不善思惟致今名色
今不善思惟复有未来老死云云。

【记】前不善思惟即过去二支今不善思惟即现在
三支经心行者即上思惟也斯乃举病必对于药
假观彰矣。
二结劝。

【文句】虽名生法二空观即空即假即中其文炳然明
与义会何所疑哉。

【记】名偏义圆名但云空而义乃是即空假中义既
必当故明与经任运符契生空法空名义皆尔故
劝脩者息乎疑情仍须了知全秘密藏为生为法
是故生法无非三德故观生法能所皆三境观名
别其体不殊是故能所二即非二此乃今经二空
观也。
二为钝人更说二初特示空观二别指假
中良以初心于假名实法起见爱增强障道事重
是故大师特陈空观不说假中此同释题观解三
道三道正观举名而巳但于假实三毒六作委破
四性频示二空盖为始行我见弥隆故示真空以
音释¶ 第 237b 页 X20-0237.png
为要术初文二初示二初推人法二初推人。

【文句】更为钝人说空观相若假名自生不须实法若
由法生非假名生若假实合生应有二假若离假
实则无是处今之假名但有名字名不在内外两
中间亦不常自有以不可得故是名观假名空。

【记】若假名下对于实法推无四性今之下四性被
推执情稍薄但谓有名还须四性检令叵得所召
之人既无生相能召名字四性亦忘略示八空其
观如是。
二观法二初横推。

【文句】观实法空者若名色自生不应待业若业能生
罗汉有业何故不生若业果共生各有名共各无
宁共若无因缘生则无是处。

【记】以现名色对过去业推无四性罗汉有业者无
始所造诸有业因其数何限无惑润故不受后身
故曰不生各有等者如合两空岂成一色。
二竖
推。

【文句】既不得生亦不得不生亦不得亦生亦不生亦
不得非生非不生亦不得灭亦不得不灭亦不得
亦灭亦不灭亦不得非灭非不灭无灭无生名为
无生。

【记】计法之执如屈步虫舍一取一生被破故便计
无生还是性执双亦双非计皆依生既悉无理复
计于灭亦成四执八句之上皆云不得即是空观
无灭无生者检灭检生俱不可得方乃得名实法
音释¶ 第 237c 页 X20-0237.png
无生。
二明观成二初明二执忘。

【文句】无生故假名坏假坏故则六十二见坏见坏故
实亦坏。

【记】揽阴成人实无生故假名则坏于假无我诸见
俱亡实既无因安得不坏。
二举二喻示。

【文句】既不然火是则无烟日中舞烬是亦无轮。

【记】不然火喻不执法无烟喻实法不生日中舞烬
喻空心秉法是亦无轮喻不生我见。
二结。

【文句】是略示空观相。

【记】二别指中假。

【文句】中观假观在别记云云。

【记】言别记云云者具如止观假中破法行者应知
今明三观圆脩二空但为钝根见惑偏重故别指
空对治此惑此惑若忘二谛自显故中假别指而
巳。
二明果上二空用二初分文。

【文句】我断一切诸见缠等下十二行半偈是第二果
上生法二空用明观成證果文为二初三行半自
行成后九行化他成自行文又二初两行智德满
次一行半断德满。

【记】二释义二初明自行成二初明智德满。】

「我断一切诸见缠等以智慧刀裂烦恼网五阴舍宅
观悉空寂證无上道微妙功德。」

【【记】文二初明人法二观成二初约人法销文二初
明人空观成。
音释¶ 第 238a 页 X20-0238.png

【文句】一切诸见者六十二见八十八使等故言一切
此是生空观成也。

【记】二明法空观成。

【文句】以智慧刀者譬智慧利用上譬断见下譬断烦
恼缠者别明十缠烦恼网者通明十使网有罗笼
之失舍有覆闇之过达阴空寂闇障不能盖裂网
破坏罗罥不能碍此是法空观成也。

【记】别明十缠者瞋覆睡眠戏掉无惭无愧悭嫉忿
恚曰瞋隐藏自罪曰覆意识昏熟曰睡五情暗冥
曰眠嬉游曰戏三业躁动曰掉屏处起过不自羞
曰无惭露处为非不羞他曰无愧财法不能惠施
曰悭他荣心热恼曰嫉烦恼即思惑也虽见思通
名烦恼今别以思惑当之罥系也。
二约大小释
断二初论大小断尽不尽二初明二乘断通馀别。

【文句】二乘所断是通见缠菩萨所断是别见缠净名
云结习未尽华即著身未断别见为华所著也。

【记】界内一切烦恼名数皆通界外但以所障空中
分之则知通别净名室中天女散华声闻著身菩
萨不著故被诃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斯乃断通
未能断别也。
二明佛地通别都忘二初正示。

【文句】而言佛断见缠者若通若别究竟尽在于佛也。

【记】虽云菩萨能断别见而断未尽究竟在佛若至
佛地不唯别尽通亦穷边何者盖由见思遍十方
界六道众生差别种习之所成就因地乃断未尽
音释¶ 第 238b 页 X20-0238.png
边涯唯佛究竟故云若通若别究竟在佛。
二引
證。

【文句】释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法无上者涅槃是无
上假实佛地所不惑故言断尔。

【记】性德生法体本无上通别二执染故成卑妙觉
执尽二俱无上故云无上假实佛地所不惑也。

二明佛地有断不断二初明经论异说二初明有
断。

【文句】经论不同或言佛上上智断下下惑无明力大
佛智能断一念相应慧正习俱尽无有馀。

【记】智以悟极而为上上惑以迷极而为上上今迷
将尽唯馀微细故名下下故起信论云觉心初起
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心即常住惑微细故难
别难除故上上智方能断尽下下之惑无明力大
者惑虽微细能障妙觉故华严明灌顶菩萨所有
功德如一块土妙觉功德如四天下土最后无明
所障若斯力岂不大非佛智发此惑不忘一念相
应慧者究竟觉也正习俱尽者该于通别也。

明无断。

【文句】或言有上士者名之为断无上士者名无所断。

【记】有上士者等觉也此位须脩清净净禅断微细
念故名之为断无上士者是妙觉位脩證既忘更
何所断。
二用悉檀和会。

【文句】斯乃随国随时随人随悟皆有利益云云。
音释¶ 第 238c 页 X20-0238.png

【记】此断不断各见教文人师执之诤计莫止今以
四悉逗机之意而和会之诤无由起国是境域即
当世界机所居处随处乐闻佛智有断不断而欢
喜者时即对治随时当有断不断义而破恶者人
即为人随人宜以断不断而生善者悟即第一义
随悟断不断而入理者为此四机说有二义究论
佛智不可言思。
二明正助二道满。

【文句】證无上道者生法二空正道满也微妙功德者
生法二空助道满也。

【记】无上生法證由二空名无上道事助之行与正
合脩故得称为微妙功德。
二明断德满。】

「开甘露门示甘露器入甘露城处甘露室令诸众生
食甘露味。」

【【记】文二初略释甘露。

【文句】开甘露门下一行半明断德满甘露是诸天不
死之神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譬诸佛断德
住大涅槃真常乐我净用知是断德满也。

【记】以命等四如次对于常乐我净。
二广释诸句
四初对华严四位二初正对。

【文句】然此义意复欲通对华严诸位开甘露门对十
住位初开圣道遮二边故故言开也示对十行历
别显示也入对十回向回事入理也处对十地处
法性室也食味对妙觉自食斯味兼以被人。

【记】彼虽兼别今取其圆别三十位未得甘露故。
音释¶ 第 239a 页 X20-0239.png

二释疑。

【文句】下地非不化他自行未圆化亦不广佛地果圆
断德巳满慈悲力大能为众生开于十住示十行
入十向处十地食甘露味功用具足断德化他两
义皆成也。

【记】恐后人疑故释也化他令同我之所得。
二对
般若四智。

【文句】又通对般若四智开对道慧示对道种慧入对
一切智处对一切种智食味对佛住大涅槃以大
悲令众生得此四智于果地断德义亦无妨云云。

【记】论虽多释犹通三教今四皆从甘露而说故的
在圆以一心三智荡一切相名道慧开门一心三
智立一切法名道种慧示器一心三智双遮荡立
名一切智入城一心三智双照荡立名一切种智
处室由此四智住大涅槃令诸众生得此四智名
食味也。
三对法华大事。

【文句】又对法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良由佛德圆满
能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众生佛知见也于
断德义亦显。

【记】彼佛知见是今甘露彼之开等对今四句唯有
悟入与入处少殊其义不别。
四对涅槃四德。

【文句】又涅槃云常乐我净于果断最便如前释云云。

【记】前以四德释甘露义今用四德对开等文有此
异也。
二明化他成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文。
音释¶ 第 239b 页 X20-0239.png

【文句】吹大法螺下九行明果地化他满文为二初两
行转法轮化他次七行四弘誓愿化他说法又二
初一行说法次一行神通。

【记】二意意二初明智定相成。

【文句】馀经前神通骇物开后说法今经后神通成前
说法尔。

【记】前现通者令重法乐闻后现通者令依法脩證
故前云开后后云成前。
二明因果同类。

【文句】脩因时生法二空之正慧得果时智德满故能
说法化他脩因时生法二空之助道得果时断德
满故能神通化他。

【记】二空正道为智德类二空助道为断德类即缘
了二因非此二因安剋二果。
二依义释文二初
明转法轮化他二初明说法。】

「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然大法炬雨胜法雨。」

【【记】文二初总示。

【文句】说法举四譬者闻法之益实自无量略举四譬
别有所拟。

【记】二别释二初别明螺等二初约教位释二初释
四句四初明吹螺。

【文句】吹螺是改号譬佛说小乘法改凡夫苦忍之凡
性入圣人之正性说大乘法改凡圣之偏性入中
道之圆性通教七地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皆是改
号之位从偏以入中也。
音释¶ 第 239c 页 X20-0239.png

【记】是改号者大经云吹贝知时是也苦忍凡性者
即内凡上忍位中于苦谛下留一行一缘是凡性
也圣人正性谓初果也说大乘法者唯以圆教为
大乘也改凡圣偏性通教六地是圣别教十向圆
教十信是内凡以中理未显悉名偏性通教七地
者至此得知圆者皆是改号之位者三人俱破无
明见中道圆性也。
二明击鼓。

【文句】击大法鼓者击鼓诫进肃众前驱此譬佛说法
督进深行小乘位在脩道通教在八地别教在十
行圆教在初住此诸位以闻法力咸进真脩道也。

【记】诫进者军阵之法也兵权曰开鼓则进闻金则
止鼓则严肃军众使前驱也督率也率导引也位
在脩道者令初果进二果也通教位在八地者前
释改号是七地破无明今进入八地是增道损生
别教应言二地圆教应言二住方名进入脩道今
言十行初住者恐误也或别有意真脩道者即通
八地别二地圆二住故云咸进地论以初地为见
道二地至七地名脩道八九十地为无学道彼虽
别位例圆可知。
三释然炬。

【文句】然大法炬者炬能自照亦能照他譬佛说法令
自他双益如千年闇室一灯能了又如一灯然百
千灯闻法之力自他俱益亦复如是通教八地别
教十回向圆教亦在初住皆是道观双流自他俱
益之位也。
音释¶ 第 240a 页 X20-0240.png

【记】通教下皆取当教化他位也此言八地不取受
接但约当教出假道观双流耳别约十向其意亦
尔以内脩中观外亦出假故圆在初住者以百界
作佛普门示现故圆从胜说乃取分真止观名真
出假位也皆是下结示三位道谓外化观谓内行
此该三教不同馀文唯就通说。
四释雨雨。

【文句】雨胜法雨者雨能成熟农夫加功扶疏益寡时
泽一降华果敷荣喻如众行虽复勤脩发趣事弱
闻佛说法增道损生任运成熟自然流入萨婆若
海如大恒中船不劳筋力疾有所到此并在双流
位中义如上说。

【记】扶疏盛茂也时泽时雨也大恒者殑伽河也。

二例上四经。

【文句】若得此意例华严之四位般若之四智法华之
四知见涅槃之四德皆可解。

【记】二以横竖结。

【文句】此一法竖拟诸经之位横论一切诸位一闻法
音随类各解云云。

【记】竖拟诸经之位者即向四经名字虽殊但是住
行向地圆位耳故名为竖横论一切诸位者即摄
四教凡圣诸位如向消文是也云云者部在方等
故此化他必兼四益横摄诸位旨在其中。
二通
释大义。

【文句】此中四譬皆言大者说大法也通涂解释明大
音释¶ 第 240b 页 X20-0240.png
非小位尔。

【记】前三云大后一云胜胜亦大也故云皆言大也
通涂下若取通名唯在大法义并归圆对于四经
其义弥顺。
二明神通。】

「我今摧伏一切怨结竖立第一微妙法幢。」

【【记】文二初明摧怨二初明烦恼为怨。

【文句】我今摧伏下是神通化他也怨结者四住是二
乘怨结五住是菩萨怨结。

【记】二明天魔是主。

【文句】魔为烦恼主伐树去根化物须降主若不降魔
化道不畅降魔之法须用神通譬如胜怨乃可为
勇非法王不坏法王胜者是时化道得立尔。

【记】二明竖幢。

【文句】竖法幢者法幢三昧也高出众行为众行之望
如兵望麾也三德不纵不横故言微妙。

【记】高出众行者即法幢三昧也万行功德皆为眷
属莫不归宗此之三昧故为众行之望兵望麾者
手指曰麾尚书云左仗黄钺右秉白旄而麾之兵
权曰将军乃秉旄麾众而誓之又云闻鼓则进闻
金乃止随其指麾五[目*怀]乃理三德下出三昧体其
体若非不纵不横岂出众行岂摧五住岂坏天魔
无记神通体用如是。
二明四弘誓化他二初除
文示义。

【文句】从度诸众生下七行是四弘誓愿化他虽复成
音释¶ 第 240c 页 X20-0240.png
果本愿未休故言四弘益物亦名四谛益物四弘
是誓愿之心四谛是所缘之境也。

【记】虽复等者既依四谛而运四弘四谛既常誓岂
休息因人求佛意在利生今遂所求岂忘与拔四
弘是下示誓有依誓即无缘慈悲境乃无作四谛
无缘无作行相如何众生誓度生死即涅槃故烦
恼誓断烦恼即菩提故法门誓学即惑成智故佛
道誓成即生成灭故不尔岂能广度永度。
二随
义释文四初令度苦谛。】

「度诸众生于生死海永断三恶无量苦恼。」

【【文句】度诸众生是初弘誓亦是未度苦谛令度苦谛
也。

【记】经永断三恶即三恶道也须约十番论度论断。

二令断集谛。】

「烦恼炽然烧诸众生无有救护无所依止。」

【【文句】从烦恼炽然一行是第二弘誓亦是未断集谛
令断集谛也。

【记】须明五住烧十界生。
三令證灭谛。】

「我以甘露清凉美味充足是辈令离焦热。」

【【文句】从我以甘露下一行是第三弘誓亦是未證灭
谛令證灭谛也。

【记】当分而论四种甘露跨节而辩唯一圆常。

令安道谛。】

「于无量劫遵脩诸行供养恭敬诸佛世尊坚固脩习
音释¶ 第 241a 页 X20-0241.png
菩提之道求于如来真实法身舍诸所重肢节手足
头目髓脑所爱妻子钱财珍宝真珠璎珞金银琉璃
种种异物。」

【【记】文四初约檀明谛。

【文句】从于无量劫下四行是第四弘誓亦是未安道
谛令安道谛也此中指檀为四谛檀对于悭悭贪
自蔽是集集业招果是苦檀能破悭是道悭灭是
灭谛。

【记】不独行檀具于四谛五度皆然五不依谛则不
动不出何度之有复须知今依无作谛。
二略释
经文。

【文句】无量劫者积功高也遵脩诸行者摄法广也。

【记】三檀摄六度。

【文句】论云檀义摄于六云云。

【记】大论十二解檀度云若菩萨行檀度能生六度
是时名檀度满云何布施生檀度有下中上若以
饮食粗物软心布施名下能以衣服宝物布施名
中檀能以头目血肉国财妻子布施名上云何施
生尸度菩萨思惟众生不知布施后世贫穷故行
恶若行布施后世有福无所乏短则能持戒云何
生忍度菩萨施时受者恶骂若大求索若不时索
或不应索而索是时菩萨思惟我今布施欲求佛
道亦无有人使我布施我自为故云何生瞋如是
思惟巳而行忍辱云何生进度菩萨布施时常行
音释¶ 第 241b 页 X20-0241.png
精进欲行二施勤求财法以求足之云何生禅度
菩萨施时能除悭贪而行一心惭除五盖是名禅
度又心依布施入于初禅乃至灭定云何生智度
菩萨施时知有果报而不疑惑能破邪见无明又
分别净不净施得报不同是名生智故云檀义摄
六也馀之五度亦互相摄非今文意故且论檀六
之首故摄生便故。
四以彼岸结。

【文句】舍身命财与后际等得不坏常住名波罗蜜竖
高横广故言遵脩诸行也。

【记】生死为前际涅槃为后际身命及财此三属事
以观此三及能施心所施之境三轮当处即空假
中是故能等三德涅槃此以常因而剋常果不然
岂得不坏常住如是行檀名波罗蜜三德甚深故
檀竖高三德无量故檀横广此机乐略是以如来
妙说一檀遵脩诸行仍须了知既谈果后行檀利
物行人岂不即闻而脩耶。】

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卷第五


** 音释

*** 【经】

(音鲜鲜少也)

(音趁骋奔驰也)

(音怯箧笥也)

(音胝体四肢手足也)

*** 【文句】

(音叶铁鍱)

(胡郭切)

(音信烬燄馀也)

(音绢罥挂也系取也)

(音斤肉之
力也)。

(音挥以旌旗示之曰麾)

(音毛)

*** 【记】

(音报疱面皮生气也)

(音宁聍止吉)

(音障膨胀也)

(音豫瘀积血也)

音释¶ 第 241c 页 X20-0241.png

(音使)

(音软蠕虫动也)
𧑃
(音𧑃蟹𧑃)

(音其马项上鬐也)

(音情豕所寝圈)
襵亵

(襵音折亵音牒亵重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