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第 83b 页
卷六 第 149c 页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六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释授记品二。初解题二。初正解五初明。
今是二种四种记者。首楞严三昧经。佛告坚
意。记有四种。一者未发心记。或有流转六道
生于人间。好乐佛法过百千万亿劫当发心。
过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行菩萨道。乃至供养
佛化众生。皆经若干劫当得菩提。二适发心
与记者。是人久劫种诸善根。好乐大法有慈
悲心。发心即住不退地故。故发心与记三密
记者。有菩萨未得记而行六度功德满足。天
龙八部皆作是念。此菩萨几时当得菩提劫
国弟子众数。如何佛断此疑即与授记。举
众皆知。此菩萨独不知。四无生忍记者。于
卷六 第 150a 页 T39-0150.png
大众中显露与记也。今是二种者。即适发心
记及无生记也。二授者下约训释二字。三此
中下明所记之人。四亦名下释记异名。五从
佛下明授非受。二此是下来意。昔行经者。金
龙尊王赞佛发愿而为行。经十千枯鱼闻法
熏修而为行。经以为因方犹将也。今得记莂
将来作佛證验。今日若亲弘经。若为外护不
久得记成佛下虚。二释文二。初分文。二释
义二。初与记二。初与三大士记二。初同缘者。
集过去同缘此经不说。或见彼经二正与记。
世界转名净幢者。应论四句者。一名转土不
转转名净幢是也。二土转名不转。如往古释
迦取土名娑婆。今释迦亦名娑婆。三名土俱
转。如观音补弥陀处。四名土俱不转。如今银
光补金幢光照佛处。世界名字如本不异。此
中是一者。恐误合云二也。二与十千天子记
二。初分科。二释义二。初闻经生解。或相似
解或分真解。经无定判故须从容。经心无垢
累等如下释疑疏中明。二正与记。既云于是
世界而无别名。即是还名娑婆。此乃土转名
不转。一句注云云者。令如向释也。二疑记二。
初分文。二释义二。初疑问三。初行浅记深。
二如馀下约权疑实。引锥指地者。谓无有容
锥之地。不是舍身命之处也。从假入空非止
一世者。菩萨性地经于三祇修六度故。直行
等者。历别渐次其相如是。三为众发问。大
权解顿自必无疑为他故问。二佛答二。初分
文。二释义二。初举现行四。初明三事和合。
二證听经功德。顺前三教上求下化。亦得名
卷六 第 150b 页 T39-0150.png
为修法供养。但以偏渐故经多劫。一听此经
顿达妙性。一摄一切名真法供。既生圆觉。即
三世佛皆受供养。能知诸佛甚深行处。三身
顿显。今万天子来此听经。若不能满四种愿
欲。安得受于成佛记莂。验知前品所说不虚。
三闻记下明称经悟人。无有成佛。不具三身。
三身之果由于今日。闻金光明以为妙因。从
法性明生慇重心。应身因也。从法性光起无
垢心。报身因也。从法性金起虚空心。法身
因也。此金光明与其三德无二无别。三德
为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或似或真显此三
德。是故如来授与果记。听经之益其相如是。
四以随下指今昔因缘。经皆因缘者一闻得
记岂无因缘。此乃总标有妙善根。别标远
因缘。以随相修别标现因缘。言因缘者。感
应也。或内心外教而为因缘。何以故下释出
现因缘行。随实相而修者。以十乘观而为行
也。不思议境名实相也。即境为观此观顺境。
名随相修。非今宗意。此句莫销。然此十观
修有三根。上根一观。中根二至七。下根具用
十。今万天子一坐闻经。或但用一或在二
三。是信行根。依言而修入似真位。有妙善根。
下释出远因缘。善既云妙。乃昔闻圆而为根
种。故云缘实相而种善根也。二从亦下举远
缘。经誓愿因缘者。流水品云。未来之世当施
法食也。乃以此文对下二品而为略广五释。
除病流水二。初释除病品二。初解题二。
初来意即广答远缘四字是也。意通流水文
在此中。二由医下释题方等。经王标除病目
卷六 第 150c 页 T39-0150.png
不止除于果报病苦。义合该收恶业烦恼十
种之病。故下文云。治诸众生所有病苦。悉令
除差。文意含摄十种行人。故上正论品疏云。
半名世论半名出世论。今岂不尔。又荆溪云。
上根即于境种而生于果。故文云。直闻是言
病即除愈。为中下根更须后法。是故文云。
至长者所为合众药。故知不独除果报病。二
释文二。初通后品分文。二就二品释义五。
初缘本。二从像下远缘二。初分文。二释义
六。初明父。二善女下生子。经受性聪敏。敏达
也。孝经云。参不敏何足以知之。三是时下国
人遇病。四善女下其子请。三初见人遇病。
二作是下思惟。经衰迈。说文衰减也。损也。
广雅迈归往也。谓壮力已往也。礼记八十曰
髦。注云髦惛忘亦乱也。颤四支动也。掉振
也。机杖者。坐则凭机行则执杖。三即至下正
问四。初问四大增损。二问饮食犯触。三问
治病医方。四问病动时节。五父为说二。初
分文。释经二。初分文。二随释四。初答四大
增损二。初佛叙父医欲答。二正答时节五。
初释时节二。初依俗法。谓孟仲季者。孟始
也。仲中也。季末也。二依佛法一岁三时以四
月为一时也。何故没秋时耶。为破下凡有二。
一为破常计。二为开迦提。以秋是收成物皆
结实。易起保著故不言秋。为开安居者。为
后安居人续结。令成为前安居人。开迦提月
也。律中有三种安居。谓前中后也。四月十六
日是前安居。十七以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
安居。五月十六是后安居。若四月十六日
卷六 第 151a 页 T39-0151.png
结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名夏竟。至明相
出十六日后。至八月十五日以来。名迦提月。
明了论云。本言迦絺罗为存略故。但云迦提。
此翻功德衣。以前安居人坐夏有功。五利赏
德。律中受此衣故。一畜长财。二离衣宿。三
背请。四别众食。五食前后至他家。西域记以
迦提翻昴星以昴星直此月故。于昴星月中
得受功德衣故。是知若不没秋中后安居。不
名坐夏。以后安居人至八月十五方解故。二
释若二二说三。初依俗法土寄四季者。三六
九十二月也。各十八日者。四季共七十二日
也。秖是阴阳二月者。皆以奇数为阳偶数为
阴也。阳土阴土者。从冬至一阳生为阳遁故。
十二月三月是阳土。从夏至一阴生为阴遁
故。六月九月是阴土。若论下二阳土二阴土
亦是二二故。加本月足满六时。二依佛法
皆起于十六日者。彼以十六日为朔也。三又
云下复依俗法。皆以奇偶之数分阴阳也。三
释三三本摄二。初正释二。初依俗法二。初
以孟为本。二又云下约五行说。二依佛法
三时三月以为其本。各摄一月故云三三本
摄。二释妨既三为一数。是故俗法及以佛法。
皆约三论。但以俗法本之与摄。秖在三中故
名三三本摄。若佛法者。即以三三为能摄本。
乃以三一为所摄月。亦得名为三三本摄。四
释随时消息二。初依俗法。二依佛法。夏之
后分冬之初分。随俗名秋。随此两间消息斟
酌。五释代谢增损二。初通内外释。春动肝病
等者。肝藏属木。木春王则可治。脾属土。木剋
卷六 第 151b 页 T39-0151.png
土故脾难治。心藏属火。火夏王则可治。肺属
金。火剋金故肺难治。肺属金。金秋王则可治。
金剋于木故肝难治。肾属水。水冬王则可治。
水剋于火故心难治。二约佛法料简二。初问。
二答意者。佛所制法非为养身。但为修心及
以禁足分二。初约破常。答凡夫四倒常乐我
净颠倒之计。托缘而成故废秋时。令诸弟子
不保常乐。二约坐夏答既开后安居免于坐
秋。则前安居人得立迦提月废秋之意。为
此二缘。二从有下答犯触二。初正明犯触。
其中先论六事犯触。多行倚者。倚立也。次
若火下四大动病火少。痰多者火减故水增
也。饮食下通明六种犯触。过量等者。封君达
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虚。
常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
房室。苦菜别示妨食。二略明六大。白虎通曰。
府者。何谓也。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
府者。为藏宫府也。胃者。脾之府也。膀胱者。
肺之府也。三焦者。肾之府也。胆者。肝之府
也。大肠小肠心之府也。疏中两膀胱唯一藏。
黄帝脉经云。上焦自头已下至心。中焦自心
已下至脐。下焦自脐已下至足。广雅云。膀胱
脬也脬字匹交切。腹中水府。三苍云。盛尿处
曰脬。三从多下答病起。时节生与起时相不
同者。微发为生动用为起。微著不同也。夏
日等者。四病四时生起所以也。四从有下答
治病方法二。初分文。二风病下随释三。初未
病药防。二饱食下正以药治也。但举病发
者。以病显药。当用对病妙药治也。三风疏
卷六 第 151c 页 T39-0151.png
下病退药补。二此中下示销文所出。良以真
谛善闲世术兼有神通故销此文全凭彼疏。
六善女下知已遍治二。初分文。事释二。初分
文。二释义二。初病轻闻说即差。二经善女下
病重服药方除。此品事医意含法药。除病不
一非可卒陈。次示观心略申其意。其文在即
故注云云。二观释者。此品所诠是佛自叙宿
命所作净佛国因。文中虽说除果报病。意乃
通结四教机缘。是故大师事解之后。示观心
法。明彼流水结缘之意。如观音疏释。于七难
帖文。但在事中。火等至观行释方明三障四
教。今岂不然。问既结四教生土之机。何故但
约停心方便。而论观心。答语似三藏停心之
法。意则不然。何者。以四分名通界内外数
息等四。四教行人无不修證。今之观解约此
而论。弥显除病结缘之意分三。初明观之药
病。三毒者。谓贪嗔痴偏起也。言等分者。谓
三毒等起也。然贪嗔痴性本相反终非三心。
一时并作。但是不定杂杂而生。故云等分。
一分乃有二万一千四分。共成八万四千尘
劳之门。此则十界众生心病对前果报身病。
是外故。今四分名为内病。数息等四对前甜
辛种种之药皆是事治故。今四观名为法药。
二宜闻下示行之根性。自有众生闻说四观
四病得差。属信行人。自有研心修此四观四
病方差。名法行人。信行则是学读之人。法行
则是坐禅人也。今明二人皆通四教三眼。是
下明对病用药二。初明四分起相。二明四观
治相。初四。初约五根对时。此就五行对于五
卷六 第 152a 页 T39-0152.png
藏。藏主五根根属四时。眼耳鼻舌偏属一时。
身通四时。如常所说。二妙好下明五欲致病。
以其五欲粗妙偏总对根不同。致令四分增
损有异。须知五欲遍界内外。故使四分通别
天殊。迦叶断通故称少欲。未断别故闻琴起
舞。请观音云。断除三毒根成佛道无疑。既论
三毒宁无等分。此四亦由实报五欲粗妙偏
总对根而起也。三明三受犯触。违情苦受。顺
情乐受。不违不顺平平受。此三偏起也。总
三起等分名觉观。缘虑纷纭也。四慢时下明
四分病因。五欲三受既从外境。盖是四分
助发之缘。今举慢等内心恶习。乃是四分
亲发之因。慢心发嗔乃至放逸发于觉观。并
前犯触通界内外。例五欲说。二慈心下明四
观治相。前说外缘及以内因起四分心。皆所
观境即是病相。今明四观。正明能观四种法
药。慈心治嗔者。嗔既通于界内界外。能治慈
观不独观于众生作父母想与世间乐。观一
切法无性无相。能与众生涅槃之乐。观一切
法无非法界。能与众生究竟之乐。以此治于
三种嗔心。是故释论明三种慈也。不净治
贪者。不独修于实想假想。破于凡夫依正之
染。亦能破于二乘涅槃之染。亦破菩萨执于
次第三谛之染。故起信论云。始觉能破六种
之染。因缘治痴者。不独观于三世无常因果。
破于凡夫断常之痴。亦能次第观于三谛十
二因缘。破于二乘有无之痴。又能一心观于
四种十二因缘。破于菩萨纵横之痴。是故大
经观十二因缘具四种智也。数息治觉观者。
卷六 第 152b 页 T39-0152.png
不独数息观于生灭。而破凡夫有者散乱。
亦能数息修俗谛三昧。深入缘起破于二乘
偏空乱意。又体数息息息皆中诸法趣息。破
于菩萨二边乱意。故请观音于数息法得三
乘道。住首楞严身。如琉璃毛孔见佛。然此
四治或可四人各修一法。以其四法各含三
观人人自可依次不次而治三惑。或可四治
秖对三观。慈心即假观。不净即空观。因缘
即双照中观。数息双遮中观。此三自可约
次不次次。复不定或可三人各一。或一人
前后。若不次者。唯是一人一念而进。观音
疏中尚以三毒直对三观而论次第及不次
第。况慈等四非三观耶。若其圆人四分偏总
而发起者。即于一心融妙三观。对病用之。
即止观中胜别意也。二流水品二。初解
题二。初兼除病释名二。初释流水二。初引
文标二名。二接经释二义二。初释二义二。
初别释二义二。初释与水。二释流水。初则大
慈与乐次则大悲拔苦。初又二。初列二水二
释二水。今此一类世乐且在果报之益。出世
唯明一实之益。若论此时结净国缘。合遍人
天及以四教。二释流水二。初列二水。流除
者。流去其水即是除义。二流除下释二水。言
业因者。于果报外九益皆能除于业因。今十
号等乃以能除显于所除。十二因缘经称甚
深验。三归十号皆是圆说谶。本虽无三归之
文。最胜经有真谛所译。必亦有之授法之仪
阙之不可。二请父下双成二义。二既有下单
示题二。初问。二文中下答。经文与题二名互
卷六 第 152c 页 T39-0152.png
显。巧不过此也。二释长者子。法华疏中具十
种德。名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
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
十下归。子者下亦如王子公子也。故经云。持
水大长者家中后生一子。名曰流水。二此文
下取授记出意。二释文三。初明第三结缘
近由二。初分文。二释义二。初弄引二。初行恩
布德。二国人称美。二善女下正近由三。初
明眷属。二时长者子将下见鱼之缘。即禽兽
驰奔也。三时长者子遂下正救鱼。私开为二。
初明因缘二。初因流水兴悲。二时有下缘树
神示数。二善女下与水食二。初与水四。初取
树枝覆日恃依也。二作阴凉已下知水源决
绝捕捉也。决弃其水。决音穴。广雅云穿也。说
文云。下流也。周易藩决不羸亦音穴也。三时
长下就大王借象。厩马舍也。释名云。厩聚也。
马之所聚也。二时长下施食二。初察鱼饥
恼。徬徉上扶方切。下以章切。广雅徙倚
也。又徘徊也。二善女天下取食施与。二从未
下明第四结缘二。初分文。二释义四。初发誓
愿。二复更下思惟说法。三作如下正说法。先
称十号次说因缘。十号在悟在果因缘。在迷
在因。迷悟因果其名虽殊而体不异。
以十号果是究尽三德。十二因缘是本来三
德。三德不改因果宁殊。故普贤观云。大乘因
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诸法是
修二实相是一性。此三圆融不纵不横。全体
为因全体为果。众生虽迷十号无减。诸佛悟
极十二不亏。以世间相皆常住。故今先唱果
卷六 第 153a 页 T39-0153.png
果理已显。令其解生。初称宝胜者乃是别名。
名于一佛如来等十乃是通名。三世十方佛
佛皆具。若以通从别合得名为宝胜如来宝
胜佛宝胜世尊。此三既然。例此合云宝胜应
供宝胜正遍知乃至宝胜天人师也。此十通
号大经大论出其名。天台慈恩出其义。相状
已显。今傍诸释更约三。三及一总结以销十
号。令知一一无非秘藏。此义若明则不辱于
果人名字。初三既以如来为首。即法身中三
也。如来是真如属法身。应供利生是解脱。正
遍知具一智是般若。以其法身必具二德故
也。次三既以明行足为首。即解脱中三也。三
明之行是解脱。善逝能趣极是般若。解三世
间一一常住是法身。以其解脱必具二德故
也。后三既以无上士调御丈夫为首。即般若
中三也。见性名丈夫故当般若。天人师轨训
众机是解脱。佛是复本大觉是法身。以其般
若必具二德故也。此九即三此三即一。一无
一相三九宛然三千世间九世刹那。一多延
促究竟自在。故言世尊。十二因缘束为三道。
无明爱取三支属烦恼道。行有二支属业道。
识名色六入触受及生老死属苦道。此虽昏
迷系缚轮转。而全体即是三因佛性。皆不可
思议。随人观察显发不同。故大经说下。中
上智观。此乃得三乘菩提。若上上智观得佛
菩提。以前三教智有思议。故观十二止得三
乘。唯有圆教不思议智体无明等。即是性染
非佛天人修罗所造。一一常住当处圆融。方
曰因中具于果性。又玄文中三道三识虽本
卷六 第 153b 页 T39-0153.png
有位。与果后三德无二无别。得此意已方可
分别十二别名。无明谓不了六受即空假中。
行谓依不了心动作业行。识谓业牵中阴识托
母胎。名色谓二滴为色心但有名。六入谓名
色增长成六入根。触谓六根对外为尘所触。
受谓触生三受苦乐平平。爱谓迷三受故于
乐染著。取谓爱染缠绵四方求索。有谓由取
造业须有来报。生谓有业既熟未来阴兴。老
死等谓生须变灭悲恼萦缠。此十二支或约三
世。或约二世。或约一念。虽三不同。皆以十二
而对三道。即事而理。一一究竟清净自在。不
纵不横而高而广。如是观者得佛菩提。略三
归者。义已具也。盖三宝三德体本不异。既称
南无宝胜。十号岂非归命果上三德。复说甚
深十二因缘。乃是心依因中三德。迷悟极际
三德无差。一体义备。三皆具足。常乐我净真
是归依三宝义究竟成。当知谶师意趣深妙。
四鱼生天报恩四。初鱼报生天。凡初生天
以自业力有三种念。一自知从其处死。二自
知今此处生。三自知先作何业得来生天。
既知曩事故下酬恩。二天酬恩下地经楼屋
者。重屋曰楼。或作楼台者误也。释此为二。初
事因缘十号。且就能诠属言教故。同于水食。
名为事也。二理秖于四事而解四德。故成理
益。以十千鱼由戒缓故。受鳞介身。由乘急故。
今遇大乘真善知识。故能于事深解妙理。受
食得命即表真常。受水得乐表涅槃乐。于十
二棘林解自在我。依十号法获天报财。于世
净命解性净德。此四法益因流水得故。持四
卷六 第 153c 页 T39-0153.png
万真珠璎珞报恩供养食等四事。既表理益。
四万珠璎岂但事供。盖表千界万如。是法一
一皆具常乐我净。即四十千真珠璎珞非严
而严。严于法身。此乃财供而成法供若不尔
者。岂得名为有妙善根得记缘耶。三时阎下
王见光瑞。四长者据教定答。三明第五结会
古今。经罗睺罗此云覆障。以六年在胎因立
斯号。新云罗怙罗。此云障月。然本迹事不
可审知。傍文思之。十千今昔必是所化馀皆
能化。此之能化据华严等诸经所说。皆是劫
海修其实因。熟其十千令今得脱。若取法华
久成之意。皆是迹中接此等机令今得记。此
宗讲者内心合知。六释舍身品二。初释题
二。初问舍多题少。二此从下答从要立题。
受者须身。虎饥所逼正须身肉。寿命财位非
彼所求。夫行门无量。根由宿熏。四种三昧
逐人所尚。于随自意善行六度。乐行檀者。
于身命财无所吝惜。自行教他随喜赞叹。皆
在于施。若于善师及依实教。修檀行者体能
施心及受施境。所施身等即空假中。事行理
观合一而修助道。正修相资而进。既称本习
故忻然而为。或因事卒行宿缘会故。或积
年要誓令观成故。或显陈所愿令物效故。或
密遂其心息他谤故。悲重故。密慈重故。显心
若真实四悉俱成。心若诈欺二利皆失。然佛
谈本事令人效行。故疏云。引昔捐躯诫今师
弟。勿吝法财。问大论云。舍身易舍心难。论
欲行者舍执著心故以难叹。欲息事施故以
易斥。何不依论远离执心。今人为何好舍
卷六 第 154a 页 T39-0154.png
身命。答抑扬取舍皆遵佛教。悉赴人心。佛谈
正助不同。人乐理事不等。今品特示舍于身
命。安得以论难易为讥。又复空说舍心而执
己见。胶固自体一毛不拔。毁他舍命为非。既
乖随喜之心。宁逃嫉善之咎。愿闻佛说随力
奉行。二释文二。初分文。二释义四。初问。
小人即国病者。小虫一万枯鱼。鱼关未来法
食之誓。获成佛记例。病差者定于后世为解
脱机。是故皆蒙二世之益。感深契极者以不
二解导难行行。此感至深。舍身命财与后际
等。此契唯极。众闻获益正当此时。是故树神
乘机发问。二答二。初分科。二释义十段悉
如科列。二就本下正明舍身二。初分文。二
释义二。初长行四。初明本眷属二。初分科。二
释义五段如分科列。二从作下舍身方便二。
初分科。二释义二。初述观解。二起誓愿愿行
相扶者。行即观解。非此观解莫成其愿。非乎
誓愿行则有退。疏适产七日至树神数鱼等
者。此文追解前第四见产虎文也。疏可见。
经从作是念言下述观解。观有二种。一助
观。二正观。从初至甚可患厌是助道观也。
以三藏教假想。对治恋著依正之心。从是故
我今下正观也。至无诸尘累等。即空观也。无
量禅定至诸佛所赞。即假观也。从證成如是
至法乐。即中观也。说乃前后修必一心。二从
是王子下述誓愿。先作方便。次作誓言下正
起誓。六句不出四弘。初二依灭谛发成佛愿。
三四依道谛发悲智愿。第五依苦谛发度生
愿。第六依集谛发断惑愿。此依界外灭谛为
卷六 第 154b 页 T39-0154.png
首。验发圆心也。三正舍身二。初科。二释。经
六种震动者。谓动起涌三种是形。震吼击三
种是声。今于形声略言其二。故言震动。四舍
身后悲恋二。初科。二释如文。二偈颂二。初
分文。二释义三。初通明昔行。二我念下别颂
长行二。初分文。二释义五。初颂上本眷属。二
颂上舍身方便。三颂上正舍身。四颂上眷
属愁苦。五颂上父母愁苦私开二。初经。是
时王子当舍下颂见相时愁忧二。初王妃忧
恼二。初见相。二于是下述相六。初正述恶
相。二是时下述已迷闷。三王闻下王臣忧恼。
四尔时下国人惊愕。五尔时下王妃叙德。六
我所下验相失子。二尔时下大王求觅二。
初慰谕其妃。二大王下求觅其子。二先所下
颂知终后悲苦三。初使者回白二。初前使慰
王二。须臾下后使告实。二是时下大王闷绝。
三复有下王迎二子三。初臣述失志。二是
时下王并思惟。一亡二存对并思忖。亡者叵
寻存者宜取。三尔时下迎子慰母。三从佛下
结会二。初科。二释三。初结会人。经输头檀
或阅头檀。此云净饭。摩耶此云天后。调达亦
提婆达多。此云天授。父母从天乞子。天授与
之。是佛堂弟。瞿夷此云明女。悉达有三夫人。
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各有二万婇女。五
比丘者。憍陈如。頞鞞跋提。十力迦叶。拘利太
子。陈如十力迦叶。二是母亲。馀三是父亲。舍
利弗此云身子。母好身形故母名身。是彼之
子故名身子。目犍连此云胡豆姓也。上古有
仙居山。常采菉豆而食因以命族。尊者是彼
卷六 第 154c 页 T39-0154.png
之后也。二经尔时下结会塔。具云塔婆。义翻
方坟。或云聚相。谓累木石。及宝高以为相。茶
毗后分云。佛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支佛塔
十一层。罗汉四层。轮王塔无复层级。以未脱
三界故。十二因缘经八种塔并有露盘。佛塔
八重。菩萨七重。支佛六重。四果五重。三果
四。二果三。初果二。轮王一。凡僧但蕉叶火珠
而已。虽两经异说。而凡僧并无层级。迩世所
立虽无露盘。既出四檐犹滥初果。傥循蕉叶
火珠之制。则免僣上圣识者宜效之。舍利此
云身骨。三经是时下结会誓愿。三说是下大
众所益。四树神下结问意。经怖懅其据切。
广雅云。畏惧也。瘭必遥切。疽疾也。奄忽。忽
谓倏忽也。雏士虞切。鸟子也膶如轮切。目
动也。抆武粉切。拭也。躄旁益切。倒也。恸
哀过也。惙陟劣切。疲也。七赞佛品初解题。
二初明赞之能所二。初大师约因人赞果释。
能赞是三番菩萨者。一是经初陈列之众。二
是信相发起之人。三是树神善女。此虽众兼
道俗。形混人天。既发大心咸名菩萨。所赞是
一佛世尊者。即释迦教主一佛也。斯欲异前
赞品能赞是往世金龙一人。所赞是三世极
果诸佛也。然准前释题品目。具含四悉。今
文略示。欲明其相者应云。题标赞佛义含
能所。即世界欢喜也。二能赞善生必托缘
起。缘中最胜莫过赞佛。故三菩萨能赞。即
为人生善也。三所赞为能赞。乃印成三菩
萨说无虚谬。即破恶对治也。四如来赞树
神快说果地大体大智大用。即入理第一义
卷六 第 155a 页 T39-0155.png
也题含四义文理一如。今疏存略不无其以。
盖题赞佛实通能所以。所赞果佛反赞因人。
生善破恶二俱不便。然或以所赞为能赞。生
他善业破他事恶。斯何不可故知略也。二
私谓下章安约因果互赞释。言一佛是能赞
者。经云。善哉善哉。树神善女。汝于今日快说
是言。经虽独赞树神意兼前二。故云三番是
所赞。言三番是当佛等者。释疑也。恐人疑云。
既赞兼能所。何以独题赞佛。故释云。佛通现
未皆是赞佛尔。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六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六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二次第下明品之次第二。初明诸品所归
亦是今品之来意也。何者下释诸品次第。序
品叙大体等者。向疏释经叙乎五章。今唯叙
体者。盖指极果所游所契。而高而广。法性是
佛地之所證。为今经之大体也。下寿量洎诸
品功德皆不出大智大用。言穷源等者。妙
觉中理之源已穷。边际之事亦极。故种智
泯照万行休息。是唯一性更无异途。故曰经
之大体也。寿量果地二智已圆。故冥深广之
体起长短之用。忏赞空导岂越大用。诸品功
德无违应体。故下云皆金光明之力也。如是
下二示今文赞意。明由上一十七品之利益。
故有下六十二行之叹辞也。善始令终者。序
卷六 第 155b 页 T39-0155.png
等三分既皆获利。故三菩萨荷佛深恩而兴
赞叹。故有赞佛品也。令亦善也。三释文二。
初标科。二释义二。初经家叙。疏文可见。经
云。从此至金宝盖国者。欲张大其众满中菩
萨。皆赞释迦教主也。比见有人不晓斯旨。
谓赞彼佛。经疏非闇。一何昧哉。或恐后学随
他所解。谬释经文。今略引疏示之。原乎赞品
之来者。盖三番菩萨。并由上闻经得利故。
赞佛及教。岂关他佛。况疏云。一佛是能赞。若
谓赞彼佛者。能赞一佛何指释迦定起耶。经
疏冷然故不繁引。二正说偈二。初分文别释
二。初分文即智者就题分偈。故合六十五行
半文为三。即以如来定起三行经文。合在树
神段中。故云二十八行半树神说。分文可见。
疏不委释。故注云云。应云六十五行半文为
二。初六十二行半三番菩萨说。二后三行如
来定起说。故下章安总释。乃云其文有四。即
斯义也。具如下释二释义三。然此三番菩萨
赞辞疏不分释。达者必辞意俱明。恐新学者
不晓。今粗科释。初诸菩萨赞三。初寄言赞
三。初赞能说教主自行功德三。初赞大小相
海二。初如来下一行赞金色光一大相。经云
如来之身者。标起也。金色微妙等三句者。
赞第十四金色光微妙一大相也。二身净下
二行半赞身清洁等三小相。经云身净者。即
赞第十一身清洁一小相也。柔软者。赞第十
二身柔软小相也。圆足无垢二句赞第二十
身满足小相。亦是赞容仪满足。三其音下二
行重赞梵音。一大相也。亦是兼赞言音深
卷六 第 155c 页 T39-0155.png
远小相海也。梵声者。譬佛音深远故。师子
吼声者。譬佛音无畏也。大雷震声者。譬佛音
破迷也。云六种声者。诸文皆云八音。一极
好。二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误。
七深远。八不竭。译人增减不须和会。亦可先
举妙如梵声者。即八音中深远音也。师子吼
大雷震即举不女音也。以佛住首楞严定常
有世雄之德。久离雌耎之心。故所出音声能
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也。上
既已列二种声。下但云六种声者。即举迦陵
频伽孔雀等六种声也。以迦陵频伽翻极好
声也。二清净下一行半赞尊特。上以大小相
间而赞。盖显身相大小咸遍。辞意虽含尊特
未彰。故今复赞身相光明俱无限齐。经云威
德者。巍巍堂堂之相也。二智慧下二句赞智
断功德。上句赞智德。下句赞断德。三世尊
下总结尊特。大论云。尊特身佛者。巍巍堂
堂。譬如须弥映临大海。所有大小相好亦巍
巍堂堂。然如来自行具足三身功德。诸菩萨
唯赞尊特者。上冥下应已摄三身。斯乃赞智
之巧。学者思之。二为诸下六行半赞所说教
法化他利益二。初叙说教因由。在文可见。
新经云。欲利益诸众生故。常行法施。乃至令
得大果證常乐故。二赞所说教法二。初如来
下二句赞经宗体。体指序品如来所游深广
无界。超诸因理故称第一深义。举深该广即
甚深无量也。宗指寿量极果所得。过诸菩萨
亦称第一也。法报体一深义可知。二赞经力
用三。初能令下二句赞上忏品灭恶。寂灭
卷六 第 156a 页 T39-0156.png
者。寂诸业行之恶。灭于果报之苦。二能与下
二句赞上赞品生善。上是如来叙昔龙尊赞
佛。意生今日当机之善。故能与无量快乐。三
赞空品双导二。初能演下一行赞能导空法
妙。经云甘露者。即长生不死之药也。文诠中
道妙空实相真谛。能过二死迷变可生四德
常身。故斯理空即名甘露。仍由染体本净空
名妙法。从此而入复名法门。二能入下二行
赞灭恶生善深。忏得斯空二死恶患之报即
谢。三德涅槃之宅可入。言解脱者。有二意。
若就解脱惑业之缚。即破恶也。若取无染自
在之净。即生善也。度三有等。破恶生善可知。
三结赞人法者。功德智慧结上赞能说教主
尊妙人也。慈悲精进。结上赞所说教法宏深
也。法之宗用如是者。皆慈悲精进所致也。
二绝言赞三。初如是无量下一行绝言赞。故
不能称计说喻。二诸天世人下二行绝心赞。
故尽思度量。不能得知大海一滴少分也。三
我今略赞下一行指广结赞。可见。三若我功
德下一行赞已回向。回向有三义。现文有二。
理含其三在文可见。二信相说二。初经家叙。
二正说偈二。初世尊下一行总赞相好功德。
千数者。举大数也。二别赞大小相海五。初
别赞二种光相二。初色净下。四行赞色具光
相。色净远照下。即第十四金色光相。光明炽
盛下。即第十五身光相。然二种光相若据生
身。皆有齐限。如云身光面各一丈。今云如日
千光。乃至悉能远照无量佛土。故知信相昔
为龙尊赞佛尊特。发愿未来得值释迦。今日
卷六 第 156b 页 T39-0156.png
赞佛。岂忘其本。是则大相小相皆寄尊特而
赞也。二能灭下一行明光具与拔。昔为龙尊
赞佛身放大光。灭尽三界一切诸苦。令诸众
生悉受快乐。今日赞佛。还赞光明灭苦与乐。
在文可见。二诸根下一行总赞诸根相好。如
大相中有身端直。皮肤薄细。舌大覆面。齿白。
齐密。眼如金精。睫如牛王。小相中有鼻高好
孔不现。耳轮辐相埵成。身清洁柔软等诸根
皆见者无有厌足。三又比赞一小相二。初发
绀下一行赞发相。孔雀项蜂王等皆比发有
绀色。如八十好中有发色青珠好等。二清净
下一行半具功德。清净慈悲无量禅定。久皆
庄严。故发好柔软。四复明相好功德二。初明
相好具功德二。初相好下一行明严身克果
之用。可见。二如来下二行明摄生感赞之功。
若相若好随大随小。悉能调伏令心柔软受
诸快乐。故为诸佛所赞。二其光下二行明功
德具光明。功德高广犹如须弥显出大海。五
齿白下二行半又比赞齿毫二大相。三树神
说二。初经家叙。言道场菩提树神者。即如来
得道之场在此树下。然树本名毕钵罗。佛坐
其下得菩提智果。立此为名。故今女天依此
树住亦以为名也。西域记云。昔佛在世。高数
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茎干黄白枝叶
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
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此在中印度摩竭陀
国大城西南四百馀里。修苦行处不远。有此
树也。二正说偈四初二句总赞。南无者。归命
之辞也。清净者。佛性论有二种。一性净本无
卷六 第 156c 页 T39-0156.png
惑染故。二相净对治离障故。今总赞如来中
边智满法报应圆。故谓无上正觉也。二别赞
二。初广赞能说教主三。初甚深下一行半就
所觉显明赞佛法身。甚深妙法者。法性高广
诸法融妙。圆智圆觉遍一切处。众邪染障本
自离故。如来随顺斯理觉了其性。一切魔外
涅槃非法。禅戒非道。犹如大树盘根厚地。唯
佛金刚大智独拔而出。成佛正觉者。所谓出
缠大法身也。然准圆佛大智觉了本性非法
非道。应离三乘七方便涅槃非法戒定非道。
方曰远离一切。法者。即所生果法也。道者。即
能生因道也。苟未离无明相分。皆曰其非
也。二知有下二行半就能觉智行赞佛报身
三。初约法。知有下二句赞报智也。知者照也。
有即俗非有即真。本性清净即中。以一切种
智知照三谛。则冥深契广事理周极。名佛无
上报智也。希有下二句赞佛助行功德。重言
希有者。叹美之郑重也。下皆例然。因中戒
定万行有排障敌恶之力名功。助发大智成
佛大果名德法华云。久修业所得即无上报。
故谓如来功德也。二希有下一行约喻。即喻
上报身智行也。大海喻智也。须弥喻行也。
其智冥理穷实相底故。方之大海。释论谓智
度。大海佛穷其底。因中万行积功累德。喻彼
须弥如华严涅槃。皆云析骨书经如彼妙高。
三希有下二句总合。智行契理三法一如。故
曰无边行也。三希有下一行半。就垂世形益
赞佛应身。优昙花者。具足云优昙钵罗。此
言瑞应。亦云灵瑞。轮王出世时感此华。泥洹
卷六 第 157a 页 T39-0157.png
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罗。有实
无华。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故云时
一现耳。无量大悲者。垂应本也。以大悲故不
住涅槃。二释迦下一行半。略赞所说教法。如
来将欲口轮说法。必须意业鉴机。如日照物
无所不遍。为欲利益者。准金光明之力用。须
明十种利益。方尽垂世说法之意也。三请佛
出定二。初赞今所入定为请见由。三初善哉
下二行就果佛赞所游定。诸根寂灭者。以了
眼等性常具无减修。诸惑死生悉已寂灭。故
常居寂定。而复游入者。将轸法轮表不妄说。
又三世佛说必须入定。故首楞严经云。虽知
诸法常是定相。而示众生诸禅差别。言善寂
大城者。正赞所入定也。即向经初法性三昧。
若入此定即能善了诸法。寂灭无非法性故。
防生死之非禦涅槃之敌。即中道善寂而名
大城也。亦名无垢清净三昧等。既是佛之境
界故。受无垢清净之名。为诸佛行处也。
二明三昧能空行相。此经虽则结归方等。说
在般若时后。忏赞善恶皆推空导。故空品谓
无量馀经已广说空。故此经中亦谭其空。为
入理门也。佛游三昧亦从空入。声闻之人虽
从空入。犹为身果所缠。如来空智明见声闻
身果性相皆空。诸佛境界亦空。如是一切无
量诸法者。指上自他依果国土净秽。推性推
相不见差品。一切众生依正境界。推求性相
皆同真净。无复其异。然推乎性相者。即空
观遣情显理之要门也。一家明观诸处共论。
其如讲学之人亦多昧之。今家承用则依中
卷六 第 157b 页 T39-0157.png
论智论。准理准义开拓观门。故于权教实教
事观理观。悉已明之。学者须知。且如性相
二空本是一空观法。备遣情计故有两番行
相。是知若善修一空观者。必遣二种执性。如
法华止云。知法常无性。荆溪谓应无性性无
相性。诸文为辨性相。寄前后说。故以二谛
分之。乃云。四句推性不见性。是世谛破性。四
句推名不见名。是真谛破相。相破即相空也。
荆溪释云。若有性执世而非谛。破性执已世
乃名谛。是以名为世谛破性。性执破已但有
名字。名之为假。假即是相为空相。故观理證
真是名真谛破相。空非前后二谛同时。故知
性执破已。虽名世谛。初轸其观即须观真。四
句推性虽不执性。其如惑存转计其名。既不
见理但名世谛。仍观法性真理破名字相。相
执破已方證其真。故名真谛破相。或初观真
谛四句推性。便了阴界色心名字无四句相。
即名真谛破性破相。岂待转观破相。方用真
谛耶。若尔。推性何故云不自他共等。推相自
谓不内外中间等。句法既别显理用观自异。
何谓祇一四句空观破二种执耶。答向谓寄
前后说。对所破执相。故推性则谓不自他等。
推相乃言不内外等。考乎观门岂有异途。故
荆溪云。内秖是因外秖是缘等。况止观明性
空观毕。乃引中论诸法不自生等四句为證。
洎明相空观毕。亦引斯论诸法不自生等四
句。以斯照之。应无别观。又止观但名一总空
观者。即二空观也。问法华疏约真俗假实。
明生法二空。荆溪释云。真谛即法空。俗谛即
卷六 第 157c 页 T39-0157.png
生空。俗假真实。乃引玄文世谛破性。真谛破
假。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为證。若以性相
二空秖一空观。何引人法二空对显二谛耶。
以人空时亦未法空。故性相二空。若例人法
空者。应二空须异。何谓性空未显于理。相
空无别观耶。答小乘得人空时容有未得法
空。如云见惑若破得须陀洹果。名得生空。
此则少显真理。进破思惑方得法空。其理究
显。大乘人法境融。观道不异。如大品云。色
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四阴如我用观亦然。
纵有惑分粗细执破前后。用观必无异时。而
法华疏约人法空名二谛者。为对所破寄分
真俗。故引世谛破性名性空。真谛破相名相
空为證。其如用观委明行相。须于我人生境
破性破相。方得生空。复于阴界入法寄俗
寄真。推此二空穷斯真理。名为法空。方是
用观行相委悉故止观云。于性相中求我人
知见不可得。是生空。于性相中求阴界入不
可得。是法空。而疏以俗谛对生空者。盖此
生空体是法执。故以俗谛显此空相。故云俗
假。假即虚妄也。法执若破妄染究尽。方名真
谛。故云真实。实即究竟也。荆溪体斯疏意。复
以玄文寄世谛显性空等义。而为證也。故云
真俗不二二空俱时。问既云二谛不二二空
俱时。显是一理一空。又何分二谛。及明二空
耶。答其实所显理是一。能观观亦一。为对
所破执故。而分二空。显空浅深故。而寄二
谛。是故性相空中性空约理。理既未显但名
世谛明空。空犹未尽但名性空。仍于世法。
卷六 第 158a 页 T39-0158.png
又观真谛破此执名之相。相若破已理显。方
名真谛。观成方名相空。故寄二谛显二空相。
故知若晓性相二空。对所破而分真俗者。则
寄二谛明人法二空。准理亦然。是则人空空
未实故。乃寄俗显。故云俗谛即生空也。法空
空既已净而寄真显。故云真谛即法空也。矧
又虽用生法互融之观。而照真俗不二之境。
其如众生无始多于生境计我起执。不二之
观亦于生境。先当其用。故破人执时且名生
空。既法执在复观其法本无其执。离四句相
方名法空。故大师谓始觉人空终觉法空。然
此二谛显二空相。通圆之教行相亦同。但通
用其观止照真理。故寄俗寄真显性显相。明
斯二空唯在真理。而圆实之教体生体法推
性推相。唯是中道法性。法性无生无性。名世
谛破生破性。此生此性即法。法体本空名真
谛破法破相。虽寄二谛。悉用中道而显二空。
通无此观。学者思之。然委明二空推所执能。
人执随法执亡者。具如前疏空品记文。三狂
愚下二句指。凡愚不了请现。上赞佛所游
三昧空智。遍了诸有差异。悉皆泯亡。唯真智
独存更无染异。树神分晓悲悯凡迷狂乱愚
痴。不了性相俱空。故请佛出定。二腾昔常愿
见正请出定四。初我常下五行。正叙昔愿行
请现。我常念佛者。念即观照之异名也。心
游法界常照三身。叙昔观力未充。欲求深證。
故助之以誓愿。跪之以合掌。加乎恋慕。哀
泣雨泪修行大悲等。并助常念之观也。言最
上大悲者。即无缘悲也。正助合修故曰最上。
卷六 第 158b 页 T39-0158.png
问树神在会明见如来入定说经。何故今方
频言欲见于佛耶。答今有二意。一者如来入
定本为说经。说经既毕。要须出定。欲出其定
须得其请。故佛出定能印三番所说皆实。既
一期事毕。乃树神致请殷勤。故叙昔常愿见
复加愿行。欲使未来亦得见佛。故云愿使我
身常得见佛。二者树神久已分见如来真身。
欲增念佛之观。更求上證。故寄请佛出定。
频陈欲见。苟得如来酬请现身。即己心中真
佛显发更明。故下结云。唯愿慈悲为我现身。
二约定具慈悲请现三。初世尊下二行。明慈
悲能护迷暗。树神自昧如来上位真身。故请
佛加愿。使我身常得见佛。复悯于他迷瞽所
及。不见佛之真体故。叙世尊常护一切。是
故渴仰欲见者。即引己及他请佛现身。二声
闻下一行半。约圣凡未发性明。即树神击
请今佛出定也。佛虽在定明了性净。犹如琉
璃表里通彻。照机起应皆不动于寂定。如来
虽久已明了。其如众生未发上定。故树神频
请出现发悟斯机。乃举六喻显乎声闻色体
非性明体。所證真理阒寂无知。如空之虚无
亦灯之烟焰。术之所幻声之谷响。神通之化
水中之月。皆非实性。不能即寂即现也。众生
之性虚妄现在。如梦所见都无实相。三就佛
行处明见请现。正明佛所入定具慈悯照。故
请如来出定。令我及众得安乐故。三一切下
一行半。悯凡圣不知请现。树神以凡夫小圣
共迷佛所游境界。故请佛现身。即令明见唯
心佛现。经五通神仙者。别举人趣中有术成
卷六 第 158c 页 T39-0158.png
仙者。发得五通。虽有他心宿命。而不知佛所
游定。照理起应不离众生心体。无漏二乘虽
有三明六通。亦昧佛境唯心故曰亦不能知
也。四我今下一行。指已信不疑请现。树神
述已于佛行处明了无滞。虽知本无隐现。上
举他众共迷佛境实有动静。故敦请出定云。
惟愿慈悲为我现身。问今佛入定说法对告。
起礼舍利。既有往来时会共见。树神焉知
如来在定未出。而致请殷勤耶。答树神大权
久与佛同事。昔为流水救鱼。树神现半身示
数。长者既已成佛。树神岂犹滞凡。故今一动
一静皆扶佛化。何不知之有。矧凡出定入定
皆有其仪。佛虽起坐往来。其如未示出定之
相。树神敦请至勤。方现出相。其相者。必须
先示微微动摇其身。次乃黈气嚬呻徐缓而
起。方知如来示出定相。故法华谓安详而起。
此经云。出微妙音。故知定起皆有其相也。
问新经自云。尔时薄伽梵于日晡时。从三昧
起。观察大众而说颂曰。金光明妙法最胜诸
经王。今之谶本何故至三番赞毕。方云从三
昧起耶。苟译者所见不同。其如集经者梵
本编文。安次如何耶。答梵本不同岂须和会。
其如学者无由晓经。今略试评之。在理或
当冀无私隐。且夫此经古师谓是偏方之教。
即一时赴机之说也。故天台结归方等部摄。
斯由机分大小应赴权实。赴权小者。令见
佛从定起说法。应实大者。则知佛在定而告。
亦如华严中。令见女子身中入正受。男子
身中起出说等。当时应物既殊。故集经者
卷六 第 159a 页 T39-0159.png
或言定起方说。或云说毕定起。然佛灭度后
集经者。又匪一途。亦有窟内窟外所集。亦
云。梵语有赊有切等。致译经者。所睹梵本不
同。如谶师曾游五天必睹梵文正本。见云佛
在定而说必须信受敬译。净师本弘小典晚
接梵文。或见云佛从定起方说。正符所宗。
故编译无改。至列声闻菩萨等众。皆云于日
晡时从定而起。到佛会所。古师尝推译者。未
为雅当信亦有之。然圣师所为必非徒然。凡
流肤学莫尽考乎厥由也。求过得过。附赘之
尤亦已甚矣。学者体而思之。问大师既依谶
本释经。何故云入游法性出叙经王耶。答如
来常在法性上定。应机顺物示入定相。虽心
游寂理口出其言。故谓出叙经王。盖寂不阻
照说无妨定。非谓身出其定也。四酬请起定
二。初尔时下一行。明经家叙起定。尔时者。即
当树神请毕之时。佛示出定之相。乃云以微
妙音而赞叹言。即微细妙好之音。而悦豫四
众也。二善哉下二行。明佛定起能赞。佛赞树
神意合前二。以诸菩萨及妙幢。能赞佛所说
教。皆是快言。如来序品已来明大体大宗
大用。是金光明妙三法也。故云快说是言。
若众生闻此三法。即能发解證悟。明了常住。
故云入甘露无生法门耳。二章安总释二。初
约义释二。初约佛赞义二。初约定果赞因二。
初正明赞因义二。初示义。私谓下总释也。其
文有四者。前大师分科止为三段。以如来定
起三行之文。合为树神段中。故注云云。
今章安开释方为尽理。文现可见。二引證。
卷六 第 159b 页 T39-0159.png
二示印成赞教。三番菩萨皆先赞佛次赞说
教。即赞如来。从序品已来。是说一经大体大
智大用菩萨修因也。何者序品明游法性。佛
指所游是诸经王等。三番谓佛是说一经之
大体也。寿量明佛常果。三番为佛是说一
经之大智智即宗也。忏赞空品。谓佛是说一
经之大用也。四王至舍身品。皆是说菩萨修
因也。三番赞教。既称佛所说。故如来定起
印成。即赞树神等快说是言也二赞通三业。
章安因明今品果佛定起。能赞因人快说。复
考经之上文。亦有果身礼舍利之义。舍利者。
翻骨分也。即因身尔。上忏品佛赞大忏。赞品
佛赞龙尊。是大赞。皆言大者。一忏一赞等法
性大体。知罪福性空也。四王品能请。善集
品能说。鬼神品等能听。舍身品能行。皆是快
说者。共能了金光明教。能诠所诠是体宗用
三。即一切三法。故皆名快说也。信相龙尊四
王等。并是因人。故谓因口所说。孱字
现也。身口非意不行。故云任运例成也。二约
出定义二。初据起问入。二答始末在定二。初
明住法性定。问诸经先须入定定起方说今
经何故一向在定。而有所说耶。答若论法性
上定。岂有出入说默之异。既示其定盖顺物
机。物机所宜适乐不同。诸经示同往佛皆先
入定。履历法缘对治散心。妄有所说。故须入
定定起方说。此经首尾在定而能说者。意同
向理。又示金光明无量甚深自在无碍。寂照
融遍。故说毕定起印成三番快领如来所说
法也。二彰法性圆融。言若作入法性者。显
卷六 第 159c 页 T39-0159.png
理含容不阻出入。上唱法性无量甚深。一出
一入有说有默。岂逾法性。故云法性自在。言
四佛者。即四方佛也。五佛者。并释迦耳。同处
各处等者。信相室与灵鹫山虽异。若了唯心
者。见唯妙土则弟子众一。故五佛同处共一
身一智也。是则四无来去一无住在。其执权
教者弟子众异。谓妙幢所居共佛耆山。夐隔
多里。故四佛五佛匪唯各处。亦见异身异智
实来实去定住定在。虽此殊别无离法性。故
云随人所睹皆无障碍也。二约观释二。初明
事三业境。言观心者。标明观释也。先明诸菩
萨赞具三业。为妙观境。然赞虽在口。身须恭
谨。心仍尊重。三业齐运赞义方成。二明理三
观成二。初明于事观理。言三观心者。寄身等
境示空假中能观三观心也。近有讲人不知便
谓。后人妄加心字。亦由向迷心为所观。致有
舛駮。斯之疏谬不可云也。止如十六观经本
明佛观。疏云。心观为宗。或不见斯意。乃妄
有穿凿。今之学者切宜思之。观身不得身者。
先明身观。推检四大本无实性。名身性空。但
有名字即身相也。名字多种。且举六度十度
等。如身行布施名檀。身离诸非名戒。身受所
辱名忍。身勤前行名进。身能安静名禅。身
了体空名慧。身行其巧名方便。身立盟誓名
愿。身利及于他名力。身出生死名智。身乃至
身行八万尘沙法门。行者随受名字。达名无
名名身相空。推检性相虽空。而色心诸法宛
然。故空不定空。假不定假。非空非假皆真实
妙性。名显中道也。观身既然口意例解。二明
卷六 第 160a 页 T39-0160.png
事得理成三。初明无观俱失。身等为境能
发其观。观成境现事理双明猪揩金山。方之
可解。二以衣物为例。三衣者。僧伽梨郁多罗
僧安陀会也。六物者。兼尼师坛钵多罗漉水
囊也。是知六外无三。亦如四禅八定定外无
禅。盖衣名则局物名稍通。衣者遮覆之义也。
钵多罗等且非遮覆。故通名物也。亦如无色
四处受想虑亡。则无支林喜乐之名。故通受
定名也。色界四处虽通静虑。受想尚行则别
受禅名。故知解之则事三理六俱明。昧之则
三六四八俱暗。三得理俱成。境由观显。理观
若成身口意三。名妙色心。故亦名六观亦名
事理成也。无六亦无三者。牒上例中若不解
之文也。可见。
维昔先禀法智大师。尝讲次撰记解释经
疏。方终一十七品会乃归寂。其最后赞佛
一品。经旨幽邈疏科尚简。而钩索深隐固
亦难矣。予虽不敏。忝久亲讲授。遂纂集
旧闻系诸卷末。亦冀览者岂贻续貂之讥
云。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