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文句记-宋-知礼卷三

卷三 第 83b 页
卷三 第 109c 页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三(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二从尔时下大段正宗分二。初总示文义
二。初示经文起尽。忏悔赞叹空品三品全。及
此寿量半品。同是正说。二凡三下辨三章大
义二。初叙他师二。初正明他义三。初叙初
师。二二云下叙次师二。初叙。二次乃下章安
破。以今不云师及天台。知是私破。空虽是
卷三 第 110a 页 T39-0110.png
中乃是因位用中破执。且非果上所显中体。
法虽不异用显义殊。古既昧此故今不用。三
三藏下叙真谛二。初叙。虚空等者。新经三身
分别品云。虚空藏菩萨白佛。云何菩萨于诸
如来甚深秘密如法修行。指此为叙也。二直
是下章安破。诸经节节皆有发问。岂尽称
叙。故云义弱。二师云下今师去取。彼虚空
藏虽约因问。佛答乃云一切如来等有三身。
岂非果义。故去三藏取初家。次师可知。二新
旧下明今意三。初就新经明宗体三。初四佛
说迹以显本。拂八十之短疑。明海滴之长应。
既闻应化能长能短。则达法报非灭非生。本
迹既融思议乃绝。上根之者秖闻其迹亦悟
本源。当第一周也。二若未下王子示本令悟
迹。新经寿量品。四佛说寿益物事讫。有憍陈
如婆罗门欲生天故。求佛舍利如芥粟许。犁
车毗王子说偈答云。假使蚊蚋脚。可以作城
楼。如来寂静身。无有舍利事。兔角为梯隥。
从地得升天。邪思佛舍利。功德无是处。鼠登
兔角梯。食月除修罗。依舍利尽惑。解脱无
是处。中根直闻法身理本不生灭。乃悟报应
能常无常。理事既融思议即绝。当第二周也。
三若未下释迦双论令俱解。下根既钝。偏谈
本迹不能悬解互融之意。是故释迦具演三
身。所谓法身应身化身。如依空有电依电有
光。法身是理应身是智。智既应理即起化身。
三身冥一一不定一。三身宛然。是故品题三
身分别。法应是本化身是迹。一时俱说则生
妙解思议乃绝。当第三周。此之三番皆说如
卷三 第 110b 页 T39-0110.png
来常宗显体。意令闻者发智證理。二忏品下
判三品俱明用。佛智之宗显法性体。此即名
为经宗经体。一切众生以此宗体而为本心
若能忏叹及修二空。故佛妙用全体而起。令
此众生灭恶生善。及发空用导成二用。故
云三品俱是经用。三今之下明此本略二番。
以其二番皆显三身。今此一番所显不别。
是故谶师顺好略机不翻后二。二文为下分
文解释四。初文二。初分文。二解释四。初四
佛说偈二。初经家叙。二四佛说喻二。初料简
身说二。初问。二答二。初明说。本称机宜共别
无在。二见亦下明身。释题判教此经属通。此
教明佛丈六尊特一身异见。故名合身。今此
室中有三乘众。三中菩萨利根之者能深观
空见不空理。不空理者。乃是生佛同一觉性。
故虽见佛佛非外来。随大随小皆无边际。故
云四佛同尊特身身智应用是一是常。岂唯
诸佛无二无别。与其弟子亦复不异。故云众
一。虽未开废利人见同。若钝菩萨及二乘人
既但见空。乃睹四佛自外而来。取色分齐但
是应化。佛尚各异弟子岂同。三乘差别故云
众多。二分八下分文解义二。初叙二家分文。
二旧云下从初师释义四。初四偈立譬二。
初斥古二。初叙。二是义下斥。诸佛说法三时
不谬。故上中下善。能诠有法故其言巧妙。所
诠离情故其义深远。若齐无意宁悟常宗。故
知古师全迷经旨。二且作下今释二。初开章
叙意二。初开章。大师所解其义无穷。称机释
文且示三意。二四谛下叙意二。初明三因果。
卷三 第 110c 页 T39-0110.png
四谛是理。因果通依。四念是行。修之在因。四
德本有。證之在果。非此三义莫显常宗。二若
论下明三相由。讨果由因因果由谛。欲成因
果解谛居先。二上以下依章释义三。初约四
谛释二。初用四谛释偈二。初悬说谛义二。
初明四谛义三。初对上明境智。上明能说人
宜对于智。今明所说法合对于理。二旧读下
斥古唯齐事。言读文者。大论第三解十号正
遍知文也。故论问云。云何正遍知。答知苦
如苦相等。旧读此文虽以如字为不异解。而
昧三藏以知事称理为不异。摩诃衍中以知
事即理为不异。致使解义唯齐于事全不显
理。又复此文解正遍知。正知于真遍知于俗。
三今明下明今师正义二。初约二谛。二约
三谛二。解意者。以苦等四是世出世因果
之境。于此四境若其不了。即真即俗及空假
中。则不名谛。仍了二谛以中为真。三论空
假意在谛中。欲于迷悟十界因果。一一见
中法法无作。方得名为世相常住。其理不尔。
将何以拂信相之疑。二句皆初约苦谛释。二
例馀谛结。二明识下明对谛意。二一切下
以谛释文四。约因前果后以水山地空。对集
苦道灭例皆分三。初牒示二引證。三释结。
苦谛中引小般若者。金刚般若也。对大
品等称之为小。以文为小理同大部。彼以须
弥喻于佛身。今證苦者积聚义同。非集所感。
然用佛报證生报者。彰苦无作阴入皆如。
无苦可舍即生成灭故。盘峙盘回。峙立也。
或作磐字误也。道谛中引法华智地者。
卷三 第 111a 页 T39-0111.png
以地喻地。既到智地道之中也。水陆两途
者。陆途但到海之此岸。可喻三乘通修道品。
未度变易犹在此岸。水途能到海之彼岸。可
喻一乘别修道品。能即二死到三德岸。灭
谛中引法华者。以空喻空。此空毕竟故曰
终归。五翳者。烟云尘雾修罗手也。三光者。
日月星也。常住灭理本来不翳今亦非净。问
若以山喻佛身。道以地喻智地。灭以空喻
妙空。此三既有即理之教。则可论于所證法
身。若初集谛引證释结。但论烦恼岂可亦得
名法身耶。答无作四谛一一皆中。若非一切
咸趣烦恼。那名即中。以即中故苦名法身。道
是智地。灭名妙空。故知直以烦恼释集示于
法身。其意最妙。行者知之。二明四谛释疑
二。初示理明疑断二。初示理明相。上释总瑞
一切世间末曾有事悉具出现。以表十界假
实依报皆显三德。今明十界假实依报一一
四谛谛谛三德。是理遍相名为法身。知此名
报。起用名应应有长短。二信相下示断疑相
三。初所断疑。二四佛下能断法。四种之喻本
晓应长。大师特以四谛解之。若非应寿全是
法身。三身一体何以妙会疏之两说。故先示
云。其言巧妙其义深远。若定喻一身言岂巧
耶。三若并别义岂深耶。三举应下叹意巧。文
喻应长意彰报法。信相得意疑暗豁明。二释
此下叹释妙劝思。四佛巧喻断信相疑。智者
妙释发行人解。今既得遇岂不审思。二四偈
下约四念释。念者即空假中三妙观也。处者
身受心法四妙境也。非此观境三身不显。岂
卷三 第 111b 页 T39-0111.png
曰谈常。此释分三。初以偈对法三。初舍别
从通。身受心法但是五阴。故知四念本在苦
谛。然念处观修通四教。今唯约圆。谓观身净
不净非净非不净。乃至观法我经我非我非
无我。皆成三谛。二一切下从通对释。想行念
处者。秖是法念合此二阴。今欲配地故存阴
名。想取行行者。想取相貌。行乃迁流。故云
行行。下行字平声。三若观下对偈所以。常寿
因果非圆念处无由得成。故用对偈。二若观
下以法疑释二。初明念处因果二。初修因
相。四枯即空。四荣即假。双非即中。说有次第
修无前后。乃一心三观也。故佛于其四枯四
荣双树中间般涅槃者。正表于此。二成五下
得果相三。初明三德融即相。即枯即荣即非
枯荣一刹那修。刹那刹那圆念不息。历于五
品发似證真。至果位时三惑尽净。百界五阴
自在无碍。名五解脱。百界五阴清净如空。
名五般若。百界五阴究竟难思。名五法身。
智冥五阴理是所冥故。称之为理。体虽是一
不分而分。般若能冥法身所冥。以相冥故起
解脱用。虽三下明秘藏义。如常所说。二仁王
下明五阴常住相。性名不改。即百界五阴八
相莫迁十方周遍然非事底别有性阴。秖善
恶阴秽污阴等。当体常住名法性阴。慎勿别
求。三阴之下明三身体用相。法报双非全体
起用能常无常。常用则长等者。长则四喻短
则八十。既皆应寿悉是无常。今以长短分常
无常者。由山斤等能显于常。若非体常。安
令应用人天莫数。是故信相闻八十灭疑寿
卷三 第 111c 页 T39-0111.png
无常。闻四喻长悟常住体。故云常用则长无
常用则短。二信相下将果用释疑三。初所破
之疑。二四佛下能破之法。三信相下得解之
相。此三兴向四谛释疑其意不别。然须深
究。三四偈下约四德释二。初以偈对德。碎
地为尘尚无净相。岂存于秽。故对净德。喻于
理净净于净秽也。二四德下以德释疑二。初
显德用。常等四德学者须拣。名同体别。一
凡夫所著常乐我净体是见思。二菩萨建立
常乐我净体是无明。三佛之所證常乐我净
体是中道。今四皆中。是故皆以双非显之。
理须非于十二倒也。今此常等与其非常非
无常等名异体同。四德双非即法身也。四
能冥智即报身也。法报既冥则能应物起常
无常至净不净自在应用。二信相下除疑念
三。初所破之疑。二四佛下能破之法。三信相
下得解之相。若知四谛断疑之意。此三可见。
二亿百下一偈合譬二。初标古解二失。二旧
云下明今意破古二。初破僻取文二。初出古
解。古秖齐文不知四佛巧示之意。二示今意
二。初示经深意。四喻有量百千是数谁不知
之。须达举量举数况于无量无数。二汝既下
斥古诬经。言有纵夺。纵知应化。夺迷报法。报
法乃是应化体本。深文浅解自毁毁他。自
既招愆令他谤教也。二破偏执义。义是所诠
化身应身法身。此之三身皆具四句。谓常无
常双亦双非。显乎三一不可一异而思说之。
古人迷此化定无常。或闻化身即法故常。犹
谓法常化是无常。良由不了即字义故。故起
卷三 第 112a 页 T39-0112.png
信论云。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此显
化身二义具足。三以是下二偈断疑二。初
牒因释义二。初以事行消文二。初约因缘释。
因亲缘疏。不杀存命为长寿因。此因亲义也。
施食助命为长寿缘。此缘疏义也。二若作下
约二缘释。不杀有二。不杀是止善。放生是行
善。不盗有二。不盗是止善。施食是行善。是故
十善各有止行悉名二缘。经于二善互举止
行。一一皆是长寿二缘。发菩提心方名为因。
言法性者。无作四誓全法性起是长寿因。
种种二缘既能资助真正道心。乃会法报非
常非无常。能起应化常与无常。三身一体斯
为妙常。二法食下明法门指上。若就法门明
于施食及不杀等。如疑念序疏中具说。二修
因下据果断疑。以长释短无常疑断常住寿
明经。是故大士。即指如来。如言无上士也。故
义净。新译此句云是故大觉尊。四是故汝今
下一偈结成。二尔时下信相欢喜二。初据
所闻释信相解。言本迹者。体本用迹也。闻寿
无量解迹用能常非长之长也。乃知迹用能
短非短而短。定八十之疑自兹而去也。深心
者。悟于报法高深之体也。此之本体妙绝于
量及以无量。二踊跃下约入位释欢喜。真信
解发入欢喜位。别在初地圆在初住。并破无
明名疑惑。去此皆内凡而释似。位十地顶。
者若不立等。觉即第十地破上品无明之。惑
升于后。心此位名为众伏。之顶金刚喻定。
既为最后无明所动。故生欢喜及踊跃也。三
从说下当机得道。上根初悟者。即用新经三
卷三 第 112b 页 T39-0112.png
周意也。陈如求舍利为中根。三身分别为下
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无上正等觉。即
一切众生本来觉性。非登极果方名无上及
此正等。此觉心发通于五即今是分真。四从
时下四佛还本。二初因缘释。此信相等一
类机缘觉性合兴。乃感四佛不现而现。现
为发心。心既已发故不还而还也。二观行释。
谛境者。三谛一境本觉也。觉慧者。三智一
心始觉也。全本起始名之为发。始合于本名
曰相应。善相应者。必双忘也。不忘乃是通中
起塞。为表俱寂故不现也。二释忏悔品二。
初释题二初明忏悔义二。初正明大义四。
初释忏悔名三。初对他经。方等陀罗尼经明
四众忏法。普贤观法经明六根忏法。大经阇
王忏逆。请观音经销伏三障。诸经观门皆能
灭罪。何法非忏。然菩萨行为转先业。作利他
缘。乃论无生等三种忏法。声闻自度纵明忏
悔。多在作法求免三途。故今但对大乘诸经
明散明专。二正释名五。初约伏首释。然忏
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荜言悔过。以
由悔过是首伏等五种之义。今既华梵二音
并列。是故大师以首释忏以伏释悔。乃至惭
愧对释忏悔。欲令禀者即于二字修首伏行
及惭愧等。斯是善巧说法之相。故不可以华
梵诂训而为责也。初约首伏释。首音兽。自
陈罪也。款诚也。二约黑白释。企望也。尚犹尊
尚也。三约弃求释。鄙耻也。恶乌路切。嫌也。
四约露断释。发露过现断未来续。五约惭愧
释二。初总释。直以惭愧释于忏悔。未分五种
卷三 第 112c 页 T39-0112.png
人天之义。故名总释。二惭则下别释。乃分人
天及以四教事理之别也。二初约人天释。人
是肉眼但见其显。诸天则有报得天眼故见
冥密。此人惭耻愧𧹞。名为忏悔。二又人下
约四教释。良以此经通三乘忏。三乘乃摄四
教故也。既惭愧义该于四教。首伏等四岂不
然耶。说者据义应细作之。又四教贤位皆要
加功。圣则任运可类三界人天果报作意自
然。又四教贤圣有修有證。四教之理本非造
作。是故复得名为人天四。初三藏二。初贤圣。
贤则七贤。圣则四圣。逮及也。二又贤下事
理。二又惭下通教二。初贤圣。此教菩萨同二
乘断惑故三乘皆圣。二又三下事理。三又三
下别教二。初贤圣。通教圣位止断见思。别
教三贤能断尘沙又伏无明。故云尚非。二
总此下事理。此以但中为第一义。四又三下
圆教二。初贤圣。三十心去皆證法身皆垂八
相。故判为圣。十信长别苦轮海故。故得名贤。
二总此下事理。以具德中为第一义。三合十
下合十数。以惭愧中分于总别。总一别五并
首伏等四。故成十番释忏悔名。二明忏悔处
四。初明忏须得处。忏之所依如器淳朴非砧
不成。以何为砧。谓一实相无别实相。即罪相
是。得此处者。罪无不灭德无不显。此自分二。
初引经明处二。初引诸经二。初引大经二文。
粗言软语等者。七方便教三障须灭众行须
修。能所不泯名曰粗言。若圆教者一切修恶
皆即性恶。所破既寂能破自忘。无言之言名
为软语。于此粗软当处寂然思议道绝。故
卷三 第 113a 页 T39-0113.png
曰皆归第一义也。四真谛者。二死之苦五住
之集。以即性故无一可舍。万行之道三德之
灭。以即性故无修无證。而言断生死者。就即
论断。无断之断断无不尽。亦口断于性德之
苦。此四绝思皆第一义。能如是知名为得处。
二引法华二文。履历名行亲习名近。此二皆
须依一实处。欲忍众辱要住理地。此地是心
更何所行及以分别。亦不谓我行不分别。若
不尔者。何名得处。宝处在近等者。指障即
德近岂过此。然须观照故云前进。废执权情
名即灭化城。体权是实名即至宝所。二引此
经二。初引。我即真我离人无法。法即所揽
常住五阴。此阴为舍普覆众生。阇王说偈解
第一义。名归世尊。令此经云。我作归处。彼
感此应其义泯然。二归依处者下释。经云。
我作归处我体如何。故以法性谛理妙境佛
师秘藏。而證释之。十方等者。若分若满圣皆
住中。即以此处令众生住。初心能住名为得
处。二若得下结示须处。实相本立则能生于
无生妙忏清信之道。若其不体诸法即性。乃
于中道平坦之地。而起八倒名为颠坠。如
盲等者。四眼无明盲于佛眼。入于偏教诸见
棘林触途成碍。皆由失处。二故普下明得处
忏妙二。初约妙明忏三。初引经示妙。端坐
者。身仪也。禅波罗蜜具出坐法。须者宜检。念
实相者。忏罪观也。实相无相当云何念。必以
无念之念念无相之相。以无相相相无念念。
若于念外别有实相。实相之外别有于念。则
非此经念实相也。众罪等者。灭罪所以也。
卷三 第 113b 页 T39-0113.png
前念实相盖体修恶即是性恶。性恶照明斯
为慧日。修恶本虚如锁霜露。我心等者。
亦出此经。心性本来即空假中离三惑染。名
曰自空。十界罪福二我叵得。谁为主宰。如此
体达是无生忏。故使如来立三种名。二无罪
下约义明妙。以三种名对于三谛其义可知。
若于三谛历别而解。乃次第观非今妙义。其
义妙者。空即三谛假中亦然。名即一而三三
谛俱空假中亦然。即三而一。行者应知。三
一相即为彰忏处绝乎思议。若以此语增于
言想。则永不识忏悔处也。三诸大下约人显
妙。大人所学其法岂粗。二若识下结名妙忏。
解见思心即三德藏。罪根既寂忏法自忘。能
所泯然。何以名状。强称此处为妙上也。三大
经下明忏妙人尊二。初引经书示。当念深广
其犹大海。就此忏悔名之为浴。万行皆摄名
用诸水。此喻忏得般若。无始恶业系属行人
犹如债主。见业实相名依投王。业随观转名
返供养。此喻忏得解脱。心性无上犹如墙头。
初心达性如草依高。行位虽卑已能超过七
方便顶。此喻忏得法身也。书云。即刘子也。
二行人下举行人结。四行人下劝先求忏悔
处。然忏悔处谁人不具。何法暂非。但为本迷
满目不见全心不知。故下文云。于十力前不
识诸佛。劝求觅者。须亲善师须凭妙教。勤听
勤问审读审思。若其然者必于能诠识所诠
体。翛然虑外无以状名。斯乃所求法性道理。
此理至妙为忏法所依。故名为处。若依此处
而立行门。方得名为大乘忏也。三次明下明
卷三 第 113c 页 T39-0113.png
忏悔法。此乃示于能忏之法也。三初开章。
此之正助亦名慧行及行行也。大约即是缘
了二因修德之法也。二正法下示相二。初正
法二。初略示。上办处中虽语能观。意乃以
观显所依处。今说能观意乃以处显能观观。
法不孤立故须相带。解之不滥方可用心。二
法性下广示二。初明修观相二。初就内心修
观二。初明观随于境。法性者诸法实相也。
名如来藏何德不具。虽具此德而本离念。今
乃称本绝念而观。是故此观亦具本性一切
功德。是故结云观慧亦尔。二境智下明境观
不二二。初融境观二。初示相。境是本觉智
是始觉。虽分本始而是一觉。境智既尔。方曰
相冥无二之法。故举此经如如不。异如名不
异即境不异智智不异。境。亦云一合。其体一
故方能冥合。二经言下引證。经即仁王般若
也。智是般若处是实相。能观之智与所观处。
同是般若智外无境也。二皆实相境外无智
也。境智相冥其状如是。二说如下会说默。
复由说默二相不异。显于境智一体相冥。非
由无相境智焉发即默之说。非由性离之说。
莫彰不二境智。故境智后须论说默。是以
止观义例云。故不思议境即是观。是故得云
境照境境照智。智照智智照境。照者方照非
说可穷。照者应说非照可了。说者方说非照
可穷。说者应照非说可了。故知彼义与此无
殊。二以此下用净心历法二。初例内心泯净。
上论妙观且就内心研于妙境摄一切法。观
境若成可以此观遍历三科及以业惑。自然
卷三 第 114a 页 T39-0114.png
皆见不思议境。故义例云。修观次第必先内
心。内心若净。将此净心遍历诸法任运冥
合。二故云下引教示融相二。初约法示。毗
虑遮那此方翻为遍一切处。乃以华音彰法
体遍。髓虽本遍迷时不知。今以内心妙观遍
历于一切处。皆见遮那。此犹总历。复更别历
六作六受。行住二作必兼坐卧语默作作。
是名六作。明暗略举眼受于色。合例取声乃
至意法。是名六受。故总结云六根所对。虽结
六受身必六作。于此作受常得见佛。佛必三
身。斯由内心成妙三观。故于作受常见如来
三德三谛。是故结云无非佛法。二者婆下引
事喻三。初以耆婆喻任运破障。二以摩男喻
法尔生善。三以那律喻自然显理。此三乃是
别示三观遍历一切。任运能契微妙三法。说
有前后照不纵横。二若如下明灭罪相。既于
内心复历缘境谛观冥契。乃达十界罪福无
主。修恶修善全体即是性恶性善。斯乃名
见罪福实相。故法华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
十方。十方即是十界。十界皆实相。相相宛然
一收一切。一切皆各收于一切。此等一切无
非实相。妄想皆实实亦自忘。此为大忏。二助
道下助法三。初明用助意。正助二忏修逐根
缘。自有一向修于正道直登圆住。或内外凡。
自有一向修于助道。如南岳立有相安乐行。
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亦能得见上妙色。像此
二随根修入。不同若悟理时必。两舍也。自
有正助相兼而修。或先正后助。或先助后正。
或同时而修。今之所立意在同修耳。若于三
卷三 第 114b 页 T39-0114.png
句都不摄者。则人身牛也。二所谓下明助道
法二。初喻用助意。清水喻正灰等喻助。以垢
难去独水不能。灰皂助之水方有用。二略言
下示助道法。助本助正。正观不开盖理惑覆。
故修助行治于事蔽。事蔽若息不实理惑。
故令正观开入理门。具论六度略举三业。其
策观者。或以五法策于正观。亦助开门或
策事观。谓五门禅各有对治助开正观。三如
顺下明用助功。正解如顺水。正观如顺风。
可喻正道能趣妙理。篙棹可喻施礼等善。
助于风水船岂不疾。三如是下总结。四明忏
悔位三。初他释局浅二。初叙他。二此下略斥。
二故新下今释通深二。初正释二。初明六凡
合忏二。初四趣二。初明地狱二。初造逆。鞠亦
养也。抚拍也。惟惟。怜子之貌也。内则六年教
之数与方名。注云。方名东西。杀逆。杀或作
弑。同音试。下杀于上也。易曰。臣弑君子弑父
也。天虽下明天地之不能客其受生。故须入
地狱也。以五逆罪。感五无间二。佛为下二
明破戒初篇四重也。后聚吉罗也。若论五篇
则初后俱篇。六聚则始终俱聚。绮文互现。
故云初篇后聚也。三师谓和尚及羯磨教授
二阇黎也。七僧印證戒者。此据中国十人也。
佛海者。佛法如海犯重如尸。花园可解。言犯
重者。须出净众。二多嗔下明三趣。心既多嗔
等身口动作成于嗔业。故堕蛇虺。举本摄末
故云多嗔。下多欲等悉可为例。蛇虺者。尔
雅云。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郭𤩶云。身广三
寸。头如大擘指。此自一称蛇名蝮虺。谄者。
卷三 第 114c 页 T39-0114.png
庄子云。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谄。饿鬼当饥等
者。举果难当须明忏悔。二人中下人天二。
初人。八苦者。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
得五阴盛。二天五衰者。衣裳垢腻。头上花萎。
身体臭秽。腋下污出。不乐本座。四心者。受想
行识也。笼樊者。樊藩也。诗云。营营青蝇止于
樊。今众生处三界中如在笼藩篱之内。不能
自出也。二苦出下明四教皆忏四。初三藏二。
初声闻二。初七贤。初五停心谓不净停贪。
兹悲停嗔。因缘停痴。数息停觉观。界方便停
著我。若贪等五烦恼障心不得停。应须忏悔。
停下剩心字。次四念处去。用对位道品。四
颠倒者。执身净受乐心常法我。四念冶此
四例。四正勤者。二恶者。已起令灭。未起令不
起二善者。已生令增长。未生令发生。四如
是足者。谓欲精进心思惟。五根者。谓信进
念定慧。五力者。名同于根。以不动排障而分
两科。法华文句以正勤如意根力四科。对煖
顶忍世第一位。煖顶与此有不同者。或是文
误或别有意。二苦忍下四果。苦忍明发者。
见道有十六心。谓于下欲界四谛。各起法忍
法智。上色无色二界四谛。各起类忍类智。
此上下八谛共十六心。断八十八使见惑也。
今云苦忍即欲界苦谛下苦法忍也。明发得
苦法智也。观欲界苦谛已。即观上界苦谛得
类忍智。馀三谛例说。虽不下以无见惑横起。
故不堕恶道。欲界七生者。欲界九品思惑共
润七生。谓上上品润二生。上中上下中上各
润一生。中中中下共润一生。下三品共润一
卷三 第 115a 页 T39-0115.png
生。此言初果也。虽断欲下明二果。五下分者
身见戒取疑贪嗔。贪虽通上不是唯上。嗔一
唯下不通于上。馀三遍摄一切见惑。虽复通
上而能牵下。纵断贪等至无所有处。由身见
等还来欲界。是故此五名为下分。馀三品在
受一生名一往来也。虽断五下名三果向人
也。馀一品即第九品也。亦名一种子那含。虽
断色下正明三果人也。九品已尽不来欲界。
而进断上惑。虽入下无学二支佛。侵习未能
全尽故须忏悔。言亦尔者。例上罗汉忏习气
也。菩萨未断且在人天二若乾下通教。教诠
体空异前析灭。空含中道是大乘门。利根方
见属后二教。今就二乘及钝菩萨论忏悔也。
支佛不达文字者。不能说法化他也。然支佛
有部行麟喻之别。部行者。或能说法。今约麟
喻为言也。独悟孤行喻麟头之一角。故名麟
喻。三十信下别教。十信但信者。信能造心
是佛性故。未能称理者。以佛性心别修空故。
故使十住偏證空理。十行但出建立之事。既
其二观互破互立。未能入中。十向不偏但
修未證。然由渐修登地顿證。前前虽显后后
犹障。是故名为地地有障。至等觉尚有未得
无学。故此凡圣皆须忏悔。四又十下圆教。
此机初解中具二边空假即中。故能三智一
心修證。不言名字及五品者。以高况下也。
十信尚忏况尔前耶。但是等者。法华中说三
陀罗尼。虽通初后似位得之。其相最显。一
旋旋罗尼旋假入空。此齐七信。二百千万
亿旋陀罗尼旋空出假。此当八信已上。三法
卷三 第 115b 页 T39-0115.png
音方便陀罗尼。以二观为方。便转入中道法
音。当第十信也。匡郭等者。此三喻于法身智
断。俱未究尽俱须忏也。二齐此下斥局。下从
造无间业者上至圆教等觉。故云位长。位位
横论。各有三障烦恼头数结业流类苦报等
差。故云义广。古人何为但在凡夫。三是故下
引经證结。大师本以三昧总持说忏悔位该
亘凡圣。自然与彼校计经合。寔匪寻经作
此安布。行者知之。三若人下举利勤修四。
初明闻者宿殖。二语其下明闻者得报。果
报者。此忏诣理功至极果。乃与诸佛互相恭
敬。三直闻下以闻况修。解既称理修之成行。
则分满之果證之匪遥。四已闻下。结示归敬。
佛恩若此。欲报之者唯当而说而修行之。归
命礼佛五悔中一。其四悔法安得不修。二
正释品题二。初释二字义二。初依字训释二。
初释忏二。初明求鉴。恧奴六切。惭也。二身
被下明被鉴。二释悔二。初明能废。二明所废。
意云十废者。意如君主。身口如臣。君既克己
臣息暴虐。故意总十。二又法下约法门释种
种。二忏悔下明三种忏三。初明三种相貌二。
初列名示。列三种名示事通大小。二小乘下
约相释二。初明小三初作法。毗尼此云律。二
十僧者。此约忏僧残罪也。然对治有四法。一
治覆藏情过。谓行波利婆沙。此云覆藏。或云
别住。谓别住一房不得与僧同处。设入众中
不得谈论亦不得答。行此法者须满一百日。
不忆元覆藏日数故。乃以百日为限。二治
覆藏罪谓犯已覆藏得吉罪。不覆藏得残罪。
卷三 第 115c 页 T39-0115.png
若覆藏者先忏吉罪后与别住。三治僧残情
过罪。谓六夜行摩那埵。此云意喜。前虽自意
欢喜亦使众僧欢喜。由前喜故与其少日即
六夜也。故名意喜。僧众欢云。此人改悔成清
净。故云众僧喜也。四治僧残。谓二十僧中以
白四羯磨出罪。然覆藏不经明相直行摩那
埵。然后入众出罪。或半月作法者。谓行别
住。时每至半月说戒。须白众僧云我犯僧残。
对首作法者。忏重吉也。责心。忏轻吉也。摩夷
论云。故作者对首一说。误作者责心而悔。
小乘犯夷亦有忏法。而疏文不引者。以忏已
既为学悔沙弥仍障圣果。故非此中复本清
净义也。故荆溪云。小学悔已障果仍成重罪
未忘。二阿含下取相。上明作法但令三业顺
于佛制法成罪灭。尚是散心罪灭犹浅。今论
取相属于定心。想成相起灭罪则深。故蛇口
想成岂唯淫。罪得除。亦乃欲心不起。三亦
有下无生。言观空者。析法明空也。观造罪
心本无主宰。念念无常无谁能作无是业报。
我见若亡诸使永寂。此观若成四趣则除三
界须出。小乘三忏其相略然。二明大三。初
作法。二取相。三无生。行者应知三种忏法。无
生是主二为助缘。故前疏云。灰汁皂荚助于
清水。若阙妙观不名大乘。便同外道无益苦
行。须近善师学忏悔处及忏悔法。方可行于
道场事仪。故于诸事皆用妙观照而导之。
使作法等皆顺实理悉为佛因。有谓道场所
修行法而而事治。须于十乘先修六法后方
助开。而不思前六在道场中用。如今明忏
卷三 第 116a 页 T39-0116.png
具谈三种岂舍事行。又有一卷法华三昧别
行于世。大师制立正为初心忏障道罪。方可
造修诸禅三昧。又诸苦行精进之门。各随宜
乐初心可修。但须皆用圆无生观为主为导。
使一一行即修是性无修无得。则成圆行也。
岂诸事行妙观妙境妙修。发大心安心等法
皆妙修耶。若其然者。随自意中历彼三性
全无十乘。何名三昧。若自未谙当依善友开
导策修。乃成深益。又须了知。大乘三忏。
后一虽可独修不进则须假前二。前二不可
暂离无生。得此意已方可说行三种忏法。初
作法。八百等者。虚空藏经云。知法者复教八
百日涂厕。日日告言。汝作不净事。一心涂治
一切厕勿令人知。涂已洗浴礼三十五佛称
虚空藏名。向十二部经五体投地。自说罪咎
等。九十日等者。般舟经云。有四事疾得是三
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
二者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三者经行
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饭食左右。四者
为人说经不得望人衣服饮食。是为四。般舟
此云佛立。三昧成时见十方佛在虚空中立。
故名佛立也。灰汤下明上诸行法各净三业
也。旋诵下诸法各有制度旋诵之度方等最
切。旋一百二十匝诵袒持咒一百二十遍。
一旋一咒不徐不疾。旋讫却坐思惟中道正
空。导此轨仪故名作法。二取相十二梦王者。
方等陀罗尼经云。先求好梦凡十二种。随
得一相则许忏悔。梵网经云。若犯十戒者
应教忏悔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
卷三 第 116b 页 T39-0116.png
见华等便得罪灭。唱声下彼经明行者梦中
若坐禅中现此菩萨。以摩尼珠印印行者臂。
作罪灭字。或闻罪灭声。得此相起知罪必灭。
虽不下以在道场非不作法。俱从胜立名为
取相。言事用者。作法也。三无生。以无念
念念罪实相。念与实相能所名别其体不二。
如是念之罪相既忘实相亦泯。此慧如日销
罪霜露。无缘缘毕竟空无中边相。此理无过
故名最上。虽不下此三种忏同时而修。无
生是正二为助缘故云兼两。斯乃正助一合
而行。如膏益明證理弥速也。二作法下明三
种功能二。初正示功能二。初明灭恶二。初四
番通小释。言通小者。以此四番释三种忏。意
虽在大而且未彰异小之相。故使灭恶于大
小说皆无妨故。故云通小。四中初约遮性释
三。初作法。无作罪者。昔受佛戒由作法故发
无作体。若毁犯者得违逆罪。今由作法翻破
此罪。言性罪者即十恶也。不论受与不受犯
之性自是罪。如犯下论云。斩大草杀畜二罪
同忏。二种违制之罪俱除而杀畜偿命犹存。
二取相。由以定心想成胜相。熏修力强能转
恶业。是故能灭性遮二罪。如代下枝叶喻
性遮罪。根本喻无明也。心惑既存罪可重作。
如枝叶续生也。既对遮性辨于无明。故此无
明通界内外。此即通小之相也。三无生。二又
下约三学释。作法防非故灭戒罪。取相专意
故灭定罪。无生观照故灭慧罪。事非是戒家
罪。散乱是定家罪。惑暗是慧家罪。三又作下
除三报释。虽俱报障而有苦乐。三恶唯苦违
卷三 第 116c 页 T39-0116.png
法而得故作法能除。人道之报半苦半乐。散
善所招故取相能灭。三界天报望人皆定。无
苦惟乐。三漏所感故无生能灭。四又下除
三业释。例报可知。能感所感而分两释也。二
又作下二番惟大释。前之四释通大小乘。无
生灭惑未简通别。作法或取毗尼之制。今之
二释无生的破障中无明。通惑不生为今取
相。验知此去惟就大释二。初别烦恼释。怖畏
属思忧愁属见。今作法成位在五品。能伏此
惑。指伏为破故云亦是。取相忏成在七信位。
故灭四住。既见真谛望中名相故名取相。无
生观成位登初住。所除的在根本无明。故知
此释别就大乘明三种忏。二又三下通三障
释。共除报者。此乃现报。父母生身得六根净。
转报实在正助合行。若但理观虽入真似。亦
有不得六根净者。故云三忏共除报障。取相
除业者。约出假说。能挟宿世无量业种作度
生缘。业不能障于业自在名除业障。以其未
是真出假位。故见俗谛犹名取相。无生除惑
其义可知。二又作下明生善。仍约喻显五石
者。谓白瑛紫瑛石膏钟乳石脂。五芝者谓五
色令芝也。姜桂且喻小乘作法故未生善。
若大作法生善非少。五石五芝通。喻小大生
事理。善二如是下劝人修。学言须知者谓须
知小大皆能灭恶生。善须知此三修方有。益
说而不行为罪所得也。三今文下明经具三
忏二。初示经有三文。二结忏为经用。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三(上)
卷三 第 117a 页 T39-0117.png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三(下)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二从此下释文二。初对判分文二。初对判。
明经力用通指三品也。今品下乃以此品对
赞叹品论于傍正耳。二此品下分文。二梦者
下依文释义二。初明梦中见闻二。初梦见金
鼓三。初正见金鼓。二初释梦。疏中前释信
相菩萨在其似位。或是邻极之似。或是邻
极之似。于此位中梦见金鼓。岂是博地昏
惑之梦。故以二义释于梦字。初谓三昧名为
如梦。由达性具修德无功因办果事。如梦勤
加。是故名为如梦三昧。次又入下乃以凡人
有梦有觉。喻法性观有入有出。此以说默而
为出入。二释皆示梦是观智。初释稍亲。问
梦是颠倒迷真之法。观是觉智悟理之法。经
文云梦。疏中那以观智释之。迷解天殊。如何
融会耶。答佛地迷尽凡夫未解皆不论观。于
迷能解得言观智。故起信论云。依业识故故
说见佛。若离业识则无所见。今明似解照法
性故。名为入观。依业识故名之为梦。智解
未极安得非梦。照法性梦岂非观智。不得此
意此文莫销。二法性即下释鼓二。初正释二。
初直表三德。能观之智既以梦示梦必见相。
故以金鼓表于所观。即法性也。盖由鼓体具
圆空鸣可表三德。其状姝大复彰三德无量
甚深。二姝大下三皆深广。以此三德一一皆
是法性全体。趣举一德皆能具二。得名三身三
卷三 第 117b 页 T39-0117.png
智三脱。若不尔者。那得三种皆无量甚深耶。
二此下结示。即鼓之三德对光秖是所照法
身。即此法身摄报摄应为上三德。故云观一
而见三佛也。二从其下见鼓光。全所照理起
能照智。故法性德皆成智德。鼓圆空鸣光岂
不尔。鼓三姝大光亦合然。须知法性体是本
觉智是始觉。秖是一觉由不觉故分本始殊。
既成大果已离不觉。故始冥本称法报合。
岂始觉得异于本耶。所引新本同体同意同
事者。既法报合故与诸佛无二无别。此即
下此见鼓光正表报智。此智冥法法具三故
故报亦三。亦是此报上能冥法下能垂应。故
云具三。三复于下见光中佛二。初约文
表义。言光从等者。对上二身。此总表应故
云同事。应不孤立必具三身。琉璃下法。佛
坐下报。大众下应。二此即下结义归圆二。
初别结此三。以全法报为应身故。是故经
文具表三佛。二睹此下通结上义。言三佛
者。即鼓表法佛。光表报佛。明表应佛。既
其三佛皆具三义。乃显法法具三。略则十
种三法。广则一切皆三。此诸三法顺譬释。则
世金光明所譬三法也。若就附文当体释。皆
是法金光明。以一一具三可贵可重义。寂
而常照义。能多利益义故其义既尔。是故此
经名金光明也。此所表义乃由大师得旋总
持。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故释题消文圆
融若此。见闻之者当去情著而思修之。二从
见有下梦见击鼓二。初分文。二见有下释义
三。初见击鼓。二出大音声。三其声下声所诠
卷三 第 117c 页 T39-0117.png
辨。二初鼓是下明似智会法起用。上鼓表
三光三佛三秖是一。三今对信相机智所观
合三为一。但名法身婆罗门表真似净行。既
是邻真故经称似。圆似能伏同体惑染故名
净智。以此净智会本常理。乃以甘露相似
相应。能以妙音遍三千界。灭苦生乐。故使经
文复以击鼓表似位三身。若不尔者。则信相
本性与佛天殊。佛之应用非信相感也。行者
应了释迦信相同兴此梦。故有忏法利益众
生耳。二鼓是下明枹鼓合成三身。二从时下
觉已说见闻二。初分文。二时信相下随释四。
初往佛所。二初释梦且二。初约教释。疏存
二释。初约入观出观。此乃就法横释。次约伏
惑断惑。此乃就位竖释。入观本期登地断惑。
故知二释其意相须也。言三十心者。借别显
圆也。二观解。言观行位者。既对分真即五
品十信俱名观行。以未證真似受观名。内外
凡位无明眠法全未破故。故观三身如梦所
见。真位分破于理明了。故观三身犹如已旦。
出王舍等者。变易五阴因位未离如居王舍。
今出此舍表至于果。既论观法有入分真及
极果分。故预表之。二往耆下释出往。王城灵
鹫虽俱是地。山为佛居故表果地。信相在城
合表因地。今以出往表因趣果。二尔时下与
缘俱。三伸敬。信首为贵者。佛法大海以信得
入。信是因人。以上求故如首为贵。慈悲为贱
者。拔苦与乐乃果人下化。故如足为贱。以贵
敬贱者。以信扣慈也。经礼毕右绕表恋慕。
四从以下述梦二。初分文。皆言行者。古以
卷三 第 118a 页 T39-0118.png
散说一十七字为行。偈颂二等。四五言则四
句为行。七言偈则二句为行。所以古师分经悉
以行数为准。迩世变乱制度增减字数。致损
元规。岂但使古疏分经参差。亦令目录纸数
无准。寄语有识当依古制。二以其下释义二。
初总明梦二。初明见金鼓三。初见鼓形状。二
其光下见鼓光明。三又因下见光中佛。此三
共是长行所表三身之意。鼓虽具三是所證
故合为法身。光具鼓三全理是智。故合为报
身。诸佛境智及以摄机。亦具三身对上名应。
此合九三。乃如梦三昧所观之境。三昧是观。
二见婆下明见击鼓。上文所表合九之三虽
是佛法。既与心法及众生法无差别故。为信
相心性之境。今于梦中见已似智会性法身。
起应机用说忏悔偈。斯乃信相同于如来起
经力用。二从是下别明梦二。初分文。二释义
二。初明金鼓有灭恶生善之力二。初别分经
六。初灭世间因果苦。前二行灭果。诸有者。
三有也。后一行灭因。诸恼三惑也。二断众下
生出世间因果乐。前二行出世间果。断众怖
者。离五怖。谓恶道怖恶名怖死怖不活怖大
众威德怖。得无所畏者有四。一一切智无所
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
苦道无所畏。离二死此岸到三智彼岸。后一
行出世间因。定谓楞严此定具慧。即观不思
议境等正道行也。助道即事度等对治行也。
三是鼓下能令众生自他俱备。前一行半自
行备。后二行半化他备。害烦恼是破因。除苦
是破果。下二句释上。贪瞋痴释上烦恼等之
卷三 第 118b 页 T39-0118.png
一字。等取诸苦悉令寂灭。是正释上能害消
除义也。四若有下能灭报障兼得宿命。以戒
缓故处于地狱。以乘急故闻金鼓声。不独出
狱兼知宿命。千万亿生善知此事。故正念诸
佛复闻诸佛圆妙法音。五是金下能令众生
得诸法门。先少得者。且约一种远恶修善之
法也。后多得者。随思随愿皆悉令成就也。六
若有下能破众生八难流转。即经云诸难也。
八难者。三涂为三。人中有四。一盲聋瘖哑。二
世智辩聪。三佛前佛后。四北州。天上一谓无
想。或长寿天。二释此下总示义。经示六文。该
益虽遍语犹总略。备解或难。是故大师令讲
解者就此六文一一委明。从苦得乐漏得无漏。
舍小入大自权至实。从因至果。节节皆论破
恶生善。具辩应如二十五有。皆得果报因花。
小草中草上草小树大树一实事方便实报十
番利益。方尽金鼓所出妙音被物之相。具如
妙玄及请观音疏也。二从一下明教诏忏悔之
法二。初分文二。初正分经文。二叙意生起。
邪倒障理者。于苦果身起八颠倒障四德。此
言报障也。下二可知。圣人下据上释迦自作
叙云。我今当说忏悔等法。今云圣人即本师
也。令达三障即三德也。示其忏悔总示也。
下三句别。示也。示道理报障即法身也。示因
果烦恼即般若三观为因三智为果也。示善
行结业即解脱也。须愿指归者。以愿导之令
至究竟也。二自忏下释义五。初教自说罪过
忏悔二。初分文。二夫法下释义三。初明法身
是依凭。对修合故但名法身。而性常离故具
卷三 第 118c 页 T39-0118.png
三德。此三尊重复名三宝。法名不觉。佛名为
觉。此寂照性本具诸法。故遍一切修德之处。
以此和义名之为僧。凡小虽迷而全体即是。
是故圆教初中后心一切菩萨无不以此为归
为本。此本若立则三智三行三身三脱一切道
法任运而生。经言。我为等者。众生性德全是
果佛真如我也。二内本下请佛覆护。经两足
之尊者。大经明十号中两释。一约人天善趣
两足为贵于佛天人中尊。二约福慧俱备名
为两足。斯须犹顷刻也。扶疏盛也。丰郁茂也。
说文云。扶疏枝叶四布也。二正明忏悔二。
初分文。二释义二。初总明忏悔二。别忏下
别明忏悔二。初分文。二释义三。初忏烦恼障
二。初释文三。初释。不识诸佛十力者。一是
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
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
漏尽力。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
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
力也。大菩萨亦分得比力。但比佛小劣故没
不受名故。直名佛为十力也。此之十力法佛
本具。报佛證之应佛用之。众生色心依正因
果举体即是三佛十力。但以迷故全智为惑名
烦恼障。而独头无明为烦恼种。盖由触处不
了法身故。喻牛羊鸟雀之眼不识天子及以
檠像。以不了故三细六粗炽然而起。言檠
像者。累土木为佛像也。人知畏敬鸟雀不然。
或引周礼正弓之檠者。非此中意。二释及
父母恩净名云。善权方便父智度菩萨母。一
切诸导师无不由之生。以其不了独头相应
卷三 第 119a 页 T39-0119.png
全是二智。是故法身隐灭不生。三释不解善
法。助道众善能办应身既其不解。是故不修。
二三佛下结示。举不识解显今识解是妙忏
也。二自恃下忏报障三。初约事释以姓。傲
他者。以贵傲贱也。西土刹利婆罗门姓贵。毗
舍首陀姓贱。馀二可解。此二善报。若纵恣者。
为修道障。若不纵者。堪能助道。二今更约法
释二。初约三学。乃以事三表于三学。由慧得
道故如姓贵。定能资慧故如财宝。戒能制
犯故如盛年。染此下示为障相。大论云。自法
爱染故毁訾他人法。虽持禁戒人不脱地狱
苦。非求法者。法过涅槃尚了如幻。岂染自法。
以慢他人。不见己他方名求法也。二法华下
约三教。三中且取盛年一种该于三教。穷子
除粪至知库藏。历渐三昧。二边心强皆名
少壮。佛居道后究竟无为方名衰迈。凡人下
欲明法壮更举事壮。藏教二乘通教三乘。析
体虽殊皆以空强者陵有弱。别虽三观共缘
无量。故恃法眼陵于慧眼。此等皆名盛年放
逸。种姓财宝历教亦然。三著此下结须忏。
三学三教名报障者。此心成就由宿熏感望。
后在因望前为果。故得名为于报起障。障故
须忏。三从心下忏业障三。初节经示义。二初
一下随文略释十二段。如疏列。亦是教他
者。指口作恶业也。即自造四过。复教他人行
一切恶。既随痴心岂能反照。经心生忿恚
者。求五欲则忿他不与。有五欲则忿他见侵。
忿怒也。经云。亲近非圣谓外道也。外道
自以为圣。故佛弟子指为非圣。悭吝财也。
卷三 第 119b 页 T39-0119.png
疾妒贤也。私诈曰奸曲媚曰谄由贫穷故。而
行诈媚。言无佛世敬田者。以辟支佛出无佛
世故。菩萨历劫形服不拘故。无佛世随机化
物。恩田者。田有三种。三宝曰敬田。父母曰
恩田。贫穷曰悲田。通名田者。皆堪种福故。
经憍慢者。俱舍云。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
法。三造业下示解释法。约今禀教且人为始。
若所忏多属四趣。通惑所造名有漏业。别惑
所造名无漏业。大悲不思议等种种之业。故
等觉来皆须忏也。二从我下明供养诸佛。
二初立意分文。二依文释义二。初明财供养。
经我今等者。此乃即法以明财供。何者。以
一大千界中自有千百亿佛。况无量无边大
千诸佛。财若有限何能遍供。良由了达所奉
之供体是法界。出世无尽一一周遍故一切
刹一切佛前。皆有六尘妙供养事。不独广遍
亦乃常存。尽未来时施作佛事。为彰次段修
行法门。故此别名财供养矣。须知二供其体
相即。为门不同故分为二。二法供养二。初
分文立意。化他用慈是无缘慈不离三智。自
行顺智既是佛智岂离三慈。为令易解相对
说耳。法供养第一者。能令佛寿常住不断
妙化无穷故也。又有法则二供俱成。无法
则财供亦废。是故法供得称为最。二依文释
义二。初明化他法供养二。初化他令修行二。
初分文。二释义四。初我当下明化始以大悲
拔苦。二我当安下劝真因十地之行。三已得
下劝真果菩提大觉。四为一下劝精进督使
成行。二夫众下初教义。二观行。一念心者。
卷三 第 119c 页 T39-0119.png
趣举一念也。以妙三观调妄即真名真明发。
或至初住。或至六根。或成五品。皆得名为成
真果也。故止观义例道树之喻。观阴等境成
不思议。名为生芽。初品已上皆名生果。彼修
止观生芽生果。与今观心真明真果法喻相
当。调一切等者。乃一心观成历彼彼心。无
不成观。与彼义例净心遍历任运泯合。其意
亦同。二次四下化他令忏悔二。初立意分文。
二依文释义三。初欲说忏。二千释下正为说。
涉时既多造罪复重。若了逆罪即金光明。
全所具理为能观观。由此显出法性金等。名
拔王难。障转成德何罪能缚。故五无间皆解
脱相。此乃名为正为说忏三我今下说忏已。
二从我下明自行法供养二。初分文立意。前
自下问。譬如下答。以譬带法兼而答之。金师
譬金鼓释迦化主也。初习譬始发僧那时。皓
首譬今果后示现。从始至今何尝暂废说行
说忏。互烧譬即忏说行。互打譬即行说忏。智
断亦然。器成譬一番之机。自因得果。故未得
果。须数烧打何嫌重说。今是下辨异。虽数
烧打各有其门。二我当下依文释义二。初自
修行三。初标章。二珍宝下修因。脚足者。疏存
二解。初以十地为果脚足。二以十度为十地
脚足。言十度者。六外更加方便愿力智也。
于馀下释出十度为地足意。华严十地品广
明其相。三果中下明成果。指经初句为总。馀
三行三句为别。功德是福严。光明是智严。
不离色光而论智光。以其色心不二究竟也。
三行之中疏不释者。今略列之。冀免检寻法
卷三 第 120a 页 T39-0120.png
藏。须论八万四千皆秘密。故名为甚深功德。
乃是六度万行所成就者。略言万德广则无
量。一切种智即中道智。中必双照今三圆极。
禅谓达禅。达根本等皆法界故。定谓楞严。本
性健相二是大乘事理二定。于一切法皆明
静故泛举百千。根谓五根。力谓五力。即信
进念定慧。此五能生一切善法。名之为根。
力排五障。乃以疑怠邪乱痴遮此五故。名之
为力。与上五根名同用别。觉谓七觉分。一择
法觉分。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
此七能令定慧均平。通名觉分者。有到极果
觉知之分也。道谓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
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
八正定。八离偏邪通至涅槃。故名正道。根等
道品修虽在因。證皆果德。陀罗尼者。翻为遮
持。遮一切恶持一切善。数或五百八万四千
表破烦恼。且言其实数一切法能遮能持。十
力如向记中已列。此乃自行始终之相。二从
诸下自修忏二。初分文。二释义二。初请佛。二
后十下明忏二。初分文二。百劫下释义五。初
忏报障二。初出报障相。百劫受身身作众恶。
恶为因缘。即生忧苦。能生所生皆是报障。良
由报得恶五阴故。故疏与经对于五阴。既知
皆阴非报是何。须了五阴造作众恶。方名报
障。若作众善岂名障耶。二十方下请恶除灭。
愿佛受忏即是除灭。若不助正资导成忏。佛
虽有力何能除障。意可见故疏更不释。二忏
烦恼障二。初分文二。二释义二。初出相。经业
垢者业名动作。烦恼心动成于垢染。亦可烦
卷三 第 120b 页 T39-0120.png
恼从宿业生。故名业垢。二唯愿下乞清净。经
大悲水者。同体之悲方称为大。此悲为水洗
无不净。悲虽同体非缘不兴。三忏为缘不洗
而洗也。三忏业障二。初分文。二随释三。初竖
论三世造业。二初对报示。现前色心名正
受者。未成报者。有系属能。若修善禅诸无漏
道。则来责报现诸业相。或密为障。不依大
乘三种忏法此障不灭。二设问释二。初设未
有问。二明遮起答三。初引经论證。数家是
婆沙论家是成实。遮未来者。断相续心。若
不遮断(音短)未来必起。故新经净除业障品忏
罪文中。依三世菩萨皆云。已作之罪愿得除
灭。未来之恶更不敢作。并遮未来也。二今更
下引现事例。在家例造罪时。舍家例修忏时。
若不遮断必须更改未有之事。至于正有。三
未来下据义结答。索然犹解散也。二横明现
起十恶。三远离下求忏过去业。若十恶十
善止就三涂人天解释。岂安十住逮十力耶。
得前五戒持犯之意。则今义可解。十住十
力别圆二教皆可明之。持犯之意今义易明。
故须因位至于后果。节节论于十恶十善。四
明回向。此忏爱著因果之罪。他以此国及馀
世界是五乘人修善法处。约处明人故云随
喜。今明我在此土他界所修之善。今悉摄取
回向众生證无上道。声喻诸善。角喻回向。
近远可知。方便力大者。若善回向成大方便。
功等太虚。然若不了善即法界。不名回向也。
五释八下忏善恶二难二。初拣示分文。次一
行半疏释正取善遮道义。二初四下释二。随
卷三 第 120c 页 T39-0120.png
文释义二。初指恶为难。六初释诸有险难。
二十五有者。四趣并四洲六欲大梵天四禅
无想报那含四空处。未绝漏业故同名有。释
报障义具于前疏。二释生死险难。业为险
难至非非想定。报为险难。至有顶天。郁头蓝
弗是其例也。下之业报险难可知。三释淫欲
难。四释轻躁难二。初正示轻躁相。谓初心在
缘名觉。细心分别名观。亦寻伺心也。此之
阴心故属报法。二如罗下引圣凡例二。初圣。
出观者。出定也。就无学释无惑业故。验是报
法也。二更举下凡。回转易辙者。如学经未成
复欲学律。学律未成复欲学论。此轻躁人终
不成功业也。不成业障者。障应作者。字之误
也。五释近恶友难。如移厩者。厩音救马舍
也。马之所聚也。付法藏传云。亲近贤善听闻
正法。如昔华氏国有一白象。气力勇健若有
罪人令象蹋杀。后时象厩为火所烧。移近精
舍。有一比丘诵法句。偈曰。为善生天为恶入
渊。白象闻之心便柔和。后付罪人不害嗅舐
而已。王召智臣共谋此事。一臣白王。此象系
近精舍。必闻妙法。是故尔耳。今可系近屠坊。
彼睹杀害恶心当盛。王令系象屠所象见杀
戮。恶心猛盛残害弥甚。邻于哭货者。谓墓
学哭邻市学货。葵氏货清经曰。货化也。变
化易之也。故字有化。又财也。史记曰。孟轲
考母偏孤居近墓。轲乃常戏于墓。母曰。此非
所居去居市傍。轲复戏为商贾。母又曰。不
可居。又居学馆之傍。乃为揖让进退有礼。
母曰。此真可以居。轲后遂为大儒。著书七
卷三 第 121a 页 T39-0121.png
篇。六释三毒难。疏分科云。善恶八难。善论四
难。经疏可了。今之恶难经似列七。约何云四。
盖就三障义有兼独。一兼三独。乃成四难。何
者。六趣险难三有险难及轻躁难。此虽三
难独在报障。淫欲愚痴及三毒难独属烦恼。
近恶友难独属业障。若生死险难疏有两解。
体兼业报。故三障恶义当四难。然须了知恶
是性恶。是故此恶即无生观。如此忏之顿消
诸难。二遇无下指善为难。二初明善恶俱
能为难二。初双明二义。二遇无下依善释文
四。初释遇无难难。二乘出宅到无畏处。无难
相显故举为例。暂乐人天自谓无难。皆当此
难。二释修功德难。如一等者大论第八云。迦
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诵
经坐禅。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至释迦佛
出世。一人生长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
贼。长者子出家学道得六通罗汉。而以薄福
乞食难得。他日持钵入城乞食。遍不能得。
到白象厩见王供养象种种丰足。语此象言。
我之与汝俱有罪过。象即感结三日不食。守
象人怖求觅道人。见而问曰。汝作何术令王
白象病而不食。答此象是我先身时弟。共于
迦叶佛时出家学道。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
行布施。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故饮食备
具种种丰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虽得
道乞食不得。妙庄严王者。法华疏云。昔佛末
法有四比丘。于法华经极生殷重。如甘露未
沾。于是结契入山修道。居山日久衣粮殚罄。
一人云。君三人但以命奉道莫虑朝中。我舍
卷三 第 121b 页 T39-0121.png
身力誓给所须。三人功圆事办。一人数涉人
间偶逢王出。爱彼光荣。功德熏修报生人天
常得为王。三人议云。我免笼樊功由于王。王
耽果报增长有为。方沈火坑宜早开化。一人
云。此王著欲而复邪见。若非爱钩无由可拔。
一人为端正妇。二作聪明儿。儿妇之言必当
从顺。如宜设化果获改邪。妇即妙音菩萨也。
二子即药王药上也。王即花德也。三释值好
时难。如劫初阎浮人寿八万岁。北洲寿定一
千岁。俱以寿长受乐不乐修道。郁单越此云
殊胜。胜馀三洲故。四释值佛亦难。兴起行经
云。多舌童女舞杅起腹。至我前曰。沙门何
不自说家事。乃说他事。汝今自乐不知我苦
耶。汝先共我通使我有娠。今当临月。事须酥
油养于小儿。尽常给我。天帝化作一鼠。入
其衣里啮杅忽然落地。是时地裂旃遮现身
堕阿鼻狱。涅槃迦叶品。善星是佛菩萨时子。
出家之后受持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
得四禅。而亲近恶友退失四禅。生恶邪见。
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遥见佛来生恶邪心。
入阿鼻狱。调达是佛堂弟而自造三逆。谓出
佛身血破转法轮僧杀阿罗汉。教阿阇世杀
父成就害母加行。复以恶心十爪甲下藏于
毒药。欲呜佛足刺足害佛。将往耆山。出城地
裂生入泥犁。此等值佛而成大难。然上三句
体是漏善。障修无漏故名为难。此句造逆似
不类上。以值三宝最名为善。逆故成难。亦可
例上于善障道。二若读下明平去二声读文
二。初明读字通平。二又依下据经属去。三从
卷三 第 121c 页 T39-0121.png
诸下明称叹二。初立意分文。二种供养可对
身意。既不兴言是故未泄。三业不足是故未
备。今加口业显而复具。故成次第。前虽自他
修行修忏。而能资益佛之寿命。名供养门。
今虽称叹佛之三身。而能成就行人观法。名
念佛门。法虽互具从增胜故。立二法门。二标
诸下随文释义三。初标叹。报应二修全理之
事也。法身一性全事之理也。十方三世佛佛
三身。如此标章何所不摄。我依止者。既云法
性一体三佛。验知他佛为心性佛。此依本觉
起于始觉。亦是三谛发于三智。非此依止不
成妙忏。故圆初心名修佛行。四眼入佛眼等。
大论文也。十智与如实智总十一智。十智与
二乘共。如实独在佛。十智者。一法智。二比
智。三他智。四世智。五苦智。六集智。七灭智。
八道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如物投等者。石蜜
至甘。海水至咸。物投水会皆失本味。体法即
性无不妙也。此之佛海宁不归敬。二就正下
正叹二。初分文。二略叹下随释二。初寄言欢
二。初略叹略况二。初释略叹二。初金色相
貌二。初以他金比色。阎浮金者。此是西域
河名。近阎浮树。其金出彼河中。此河因树立
称。金由河得名。二又佛下以照物显光。二
然金下赞金色所以二。初明是众相所依。二
金有下明为四德之譬。二犹如下释略况。二
广叹广况二。初广叹二。初分文。二从其下随
释。言赞应色意彰法报。色相是表智證是里。
虽分表里岂是异体。故新本中所明四德别
属三身。谓法具常我。应身具净。化身具乐。
卷三 第 122a 页 T39-0122.png
分圆为别融别为圆。故圆三身身身四德。其
得意者。了今应四即法报四。当以此意寻乎
经疏。文四。初叹我德。二从善下叹净德。三从
功下叹常德。经巍巍者。高大貌也。玻󰃠[王*梨]此
云水王也。四从三下叹乐德。潦音老行水也。
稽首者。说文云。下首也首头也。孔安国云。稽
首谓首至地。二从如下广况二。初分丈。二
佛功下随释二。初广况。此之四句喻前四佛
举。大师释之。或喻应身有量无量。或喻法
报四谛四德。玄文序中显金光明佛不能喻。
良以三身三一自在。是故四喻或别在一。
或总显三。此文正同前对四德。海无增减故
常。地体是净。山形高出如我。虚空无碍故
乐。二合喻。二从一下绝言叹二。初分文。二一
切下随释二。初正绝言。二更牒下牒喻帖
合。问疏释寄言及以绝言皆离思说。同耶异
耶。答四德秘密本离心缘。今之称叹为令众
生入秘藏故。故寄言绝言皆彰离念。寄言用
四喻于四德。喻既莫数显德忘缘。绝言中四
不可为喻。亦显四德忘于缘虑。大师深达经
文妙旨。故解二文皆绝思说也。三从相下总
结。四从我下明发愿二。初立意分文。如牛无
御者。谓牧竖也。夫立愿者。若多若少皆须不
失四弘之意。而此四弘须依四谛。愿不依谛
名为狂愿。今就圆论。依无作谛虽世出世二
种因果。皆了即性。无苦可度。无集可断。无道
可修。无灭可證。如是则能遍度尽断圆修妙
證。比前三教愿未免狂。销今诸愿。若失此
意非圆行人。二随文释义二。初正明发愿
卷三 第 122b 页 T39-0122.png
二。初自发愿二。初愿果满四。初我以下愿意
轮满。大觉圆明故属意业。二讲宣下愿口轮
满。三摧伏下愿身轮满。阴死天子多约于身。
烦恼属意。今从多分。四住寿下愿慈悲满。
非无缘慈住寿不尔。二愿因圆二。初分文。二
释义四。初我当下愿有为功德满。六度成就
此约真因破于六蔽。从断正论。是智德故故
名有为。二断诸下愿无为功德满。此约真位
垂形九道调伏众生。任运不与惑苦相应。是
断德故故名无为。故海东法师云。始觉断障
是实断断。本觉断障是不断断。正与今家智
觉二德。其义齐也。三我下愿宿命念佛满。忆
宿命教。见过去佛。亦忆诸佛所说正法。四我
因下愿值佛满。因过去善见未来佛。远恶修
善成智断因。二为他发愿二。初分文。二一切
下释义二。初愿作药王拔苦。二愿作珠王与
乐。此能拔能与是无缘慈悲。所拔所与须论
十番。所谓果报修因声闻支佛四教菩萨方
便实报。今药树王拔此十种行人之苦。珠
王合与十种人乐。当以此意销与拔文。初自
分四。初总拔众苦。二若有下拔根缺苦。三
十方下拔病苦。四若犯下拔王难苦。次与
乐二。初分文。二上文下随释三。初与世间乐
果。经鼓吹古今注云。短箫也。经优钵罗此云
黛色。即青莲华也。常于三时者。昼三时也。二
从愿下与出世乐因二。初分文。二人缘下随
释二。初令修行外缘具二。初值三宝。二离八
难。二令修行内因具二。初分文。二人因下
随释二。初生尊贵。二饶财宝。五碍者。一不作
卷三 第 122c 页 T39-0122.png
梵王。二不作帝释。三不作轮王。四不作魔王。
五不得作佛。三从若下结成二。初分文。二
释经二。初结自。二结他。二从若此下约愿随
喜二。初分文。二释经二。初随喜他。二随喜
自。五从若有下结成二。初分文。二释经三。初
结成断恶。二诸善下结成生善。三非于下结
值佛多。三释赞叹品二。初释题。二初约
义通释二。初示四悉意二。初列。二释四。初世
界。思疑佛寿者。即前经云。作是思惟心生疑
惑也。一心信解者。开悟也。即经云。信相闻
是四佛宣说寿命深心信解也。斯人者。相信也。本事者。今之所为皆由昔愿。令众欢喜
故属世界。二从下为人。三从灭下对治。罪之
尤者。尤甚也。以德胜恩重毁之罪甚。口毁曰
呰。亦诃也。四从所下第一义。言诸佛极
尊甚深无量者。圆初住去分以法性为身体
相。妙觉尽以深广法性为身体相。故起信论
云。诸佛如来皆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
离于施作。今称赞此令人入理。二若欲下释
赞叹名二。初分字释义。亦更互分别者。以
述德为赞。褒喻为叹。但使叙述褓称义成。
对字无在。二引论證成。彼之称扬可證褒喻
也。二此品下结示别显二。初约三业别显。
虽具三业口业为正。故是别显。二结此下约
四悉别显。四义指向能赞人等也。此品下别
显也。于四悉中正在生善。对前忏品正灭恶
故。二释文二。初分文。二随释二。初长行
二。初释对告人二。初约对治释。瑞应云。
佛告魔王。我积功累德今得作佛。魔云。积
卷三 第 123a 页 T39-0123.png
功累德谁为證。佛时以手指地云。是知我。是
者谓指地神。干时地神涌现为證。二又对
下约为人释。半空已上皆是男天。半空已下
皆是女天。是鬼神报称为天者。有天然力用
故褒之以天。召诸鬼神皆以天名不唯此也。
实智乃是善法之本。今赞觉者生人实智。宜
告善女。又别名坚牢宜證往事。称理不怀
云云之意也。二释金龙尊。金光明法门所依
法也。金龙尊能契行也。若法若行皆性一修
二。故金为理能赞为龙。能益故尊。斯以證
理起用二修对于一性。当体名为金龙尊也。
二偈颂二。初分文。二随释三。初赞三世佛五。
初总赞三。初约事理明总三世。十方心意
识境名之为事。何有一事不从理现。经云。寂
灭是涅槃义。既称微妙是大灭度。则彰三德
非纵非横名秘密藏。密藏圆遍无别世方。世
方宛然无非三德。不以二相见诸佛土。斯之
谓欤。以此总赞为妙何极。二总理下约三法
明总。法身者。明性一也。报应者。明修二也。
全修在性合三为法。名总法身。全性成修合
三为报。合三为应。是故名为总报应也。一切
三法莫不然耳。又法身总三土。以实报等皆
寂光故。报身总二土。方便同居睹尊特故。应
身总同居净秽两处。凡夫二乘见生身故。分
别则三身三土胜劣不滥。融即则三身三土
局偏相收。以此赞佛佛德无遗矣。三如是下
约四德明总。经云。诸佛清净。剋果明德也。
果中众德更无不会。举一净德必常乐我。四
德圆妙。举一全牧。是故此四乃是三身之德。
卷三 第 123b 页 T39-0123.png
三身融故四德遍严。是故三身无非四德。总
此为赞极佛体用也。今此点示故注云云。二
从色下别赞二。初分文立义二。初分文。大相
谓三十二相。小相谓八十种好。皆称海者。若
大若小悉无有边故。皆是法界全体显现。故
一一相无非法海。据其总赞诸佛清净微妙
寂灭。以总显别。一一相好皆秘密藏。大师见
彼得意处故。故释相好皆立海名。二所以下
立义二。初明能赞智巧。二夫下明所赞德深
二。初历教分别。二据圆融即。此之二意学者
应知。括经论之幽文。立教观之深趣彰化迹
之不滥。显圆机之顿照。何者。以分别故从胜
别示。以融即故触境遍收。得后后者必得前
前。得前前者不得后后。不知后故当分义成。
能知前故跨节义显。若能了知真中感应二
识见佛。则今二意收拣无遗矣。二识者。起信
论云。佛用有二种。一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
心所见者说名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
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
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
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
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复无量。种种庄严随所
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
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皆因诸波罗蜜无漏
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是受乐相说名
报身(文毕)斯乃如来以法界用。随顺众生事业
二识。现报应身。应身是今生身。报身是今尊
特及法性身。依事识者。但见应身不能睹报。
以其粗浅不穷深故。依业识者。既睹报身亦
卷三 第 123c 页 T39-0123.png
能见应。以知真如起二用故。行者应知。真如
之用现佛身相大有三品。一如华严谈相好
数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二如观无量寿佛
经。明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三如此经及法华
般舟等。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三品相既
是真如全体之用。若多若少皆无边际。故悉
称海无非尊特。然有通局。以藏尘八万局业
识见。其三十二通事识见名生名应。若业识
见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名为尊特。
属于报身。此如今经别所叹相在三十二。以
金龙尊就佛四德微妙寂灭。而为总赞。以总
显别故三十二无非秘藏。故一一相离于分
齐。如空无边常住不毁。疏据此释三身融即
正赞尊特。若其不知龙尊总赞是依业识见
应即报。岂三十二圆光一寻名尊特耶。言真
中感应者。良以如来现应化身示住遍真。
说于生灭及无生法。被藏通机。现尊特身住
于中道。宣说无量及无作法被别圆机。故文
句云。丈六身佛住真谛。丈六尊特合身佛双
住真中。尊特身佛双住俗中。法身佛住中道。
疏有六处明应化尊特。皆约真中感应而辨。
如法华叹佛。经文显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法身具故严法身故。是尊特相。是故荆溪类
同华严一一相好与虚空等。又云。一一相皆
法界海。一一好无非名海。疏释今文大相小
相皆称为海。此大小相全异华严九十七名。
一一皆与法界次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名
目无差。又忏悔品赞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岂龙尊昔赞与今金鼓所赞优劣。故知秖就
卷三 第 124a 页 T39-0124.png
中道感应称为尊特。非是加添相好之数。方
名尊特。故华严中业报众生等十种之身。皆
卢舍那。舍那非报报非尊特耶。失此意者勿
议今宗也。父母生身丈六身也。三藏及通钝
根所感尊特。即是他受用报。通教利根及别
所感法性是法身。圆人所感此乃如来法界
大用。对三类机现三种身。故能严相亦分三
种。三身力用优劣有殊。不唯示果身相不同。
亦示行因三种差别。以今见佛皆是曩世结
缘机也。如示迹因论四修相行六度等。或示
事修。或即空修。或次第修。或圆顿修。示修不
等致令众机结缘有异。今日感见三身不同。
二三身下别释二。初释三身相三。初释生身
相。林微尼此云解脱处。举手攀树者。即摩耶
夫人攀无忧树。而太子自右胁而生也。阿
夷亦阿私陀此云无比。仙人名也。披开也。太
子既生三日遂裹以白氎。王召仙人相之。
于是开氎相其形也。相相炳明者。谓三十二
相皆明显也。决定成佛者。即仙人奏王之语。
谓轮王虽有三十二相。相不明了。今观太子
相相炳明。决定作佛不为轮王也。悲不能声
者。即仙人自嗟年老不见太子成佛故泣也。
无声自出泪曰泣。今云悲不能声是泣也。此
是生身也者。疏虽标云父母生身须解其意。
岂后二身全无父母。今特云者。彰藏通佛住
偏真也。以偏真理不具五阴故。使佛身从正
习造。机缘若尽灰灭沦空永无示现。故以父
母显其有生。机尽归空显其有灭。通虽幻有
亦须永无。依教分别相状如是。二如释下释
卷三 第 124b 页 T39-0124.png
尊特相。巍巍高也。堂堂明也。言尊崇奇特
者。此别圆机所见身也。常身常光者。即凡夫
二乘所见身也。然高明身相应知两意。有须
现起。有不须现。皆是如来鉴机进不中道之
力。于须现者即为现之。如梵网经云。方坐
莲华台。华严藏尘相。维摩所说身如须弥映
于大海。观无量寿相好八万身量无边。此等
皆是现起尊特相也。有不须现者。但以力加。
令于劣身见无分齐。作巍巍堂堂而解。以不
可思议而观。此如今经赞三十二为尊特法
性之身。法华以三十二相庄严法身。相相皆
与虚空等量。此等机缘悉以业识而见。以中
智而观。劣即无边色即智性。故不须现起而
称尊特。若不尔者。龙尊所赞三十二相。疏云
融三正赞尊特。如何和会。学人于此当善了
之。三释法性相。此乃诸佛第一义谛智相之
身。凡夫二乘尚不知名。岂能睹见。若论极證
等觉罔穷。又复初地不知二地。是故树神哀
泣雨泪请佛现身即此身也。皆得名为非下
地见。唯应度等者。斯是大乘第一义悉檀。
机扣佛者。乃以此身应之令见。即前疏解一
时之义。一切种智与中谛一时也。无身等者。
非质碍身是微妙身。非差别相是智净相。一
切智是万行首故以为头。第一义谛诸法中
最故以为髻。八万尘劳转为法门多数名发。
大悲为眼见苦即拔。中道白毫不偏无染。
无漏为鼻嗅功德者。十八味舌遍尝理空。
不共为齿四十数齐。大论以十八不共法十
力四无畏大慈大悲三念处等为四十。皆不
卷三 第 124c 页 T39-0124.png
与下地共故。四弘为肩荷负不息。三三昧止
散如腰束衣。圆三三昧秪是三观。空即空观。
无相即假观。不得空相故。无愿即中观。于
二边不作愿求故。如来藏腹舍三千故。权
实智手遍拔众生。定慧等足究践理地。今
第三身与馀处列不无少异。如观无量寿佛
经疏云。色相身义当生身及他受用同为应
身。次法门身。即今所列种种法门义当报
身。乃自受用也。三实相身。即以法门所严
之理为第三身。今则合彼理智二身为法性
身。开彼应身为生身尊特。互有开合三身不
亏。又复应知今法性身头等法门。即是龙尊
所赞之相心即色故名前二身。色即心故名
为法门。但今历教就分别门随机所见。前不
见后是故后后从胜立名。故使三身有优劣
相。又复尊特及法性身皆业识见。以尊特相
兼于别修。故就身相高广而示。今法性佛即
修明性。故隐色相从法门说。讲者学者宜
在精详。二种相下释三相业。此从如来净
佛土时。随彼机缘示修不等。故分三种。初
释生身业。虽通通教今且在藏。以其通教
是大乘门。利人能见后二佛故。今就三藏修
行事度。为相好因。言修百福成一相者。论存
多解今明一种。大千众生遇缘当死。一一救
之皆得寿命。是为一福。此福至百方成一相。
此指伏惑事度所成。令彼众生效此修之。今
见生身。二若以空下释尊特业。言空慧者。
良以体法即空之慧三教共修。钝根之者但
能空有。利人知空非但空有。亦能空空。今
卷三 第 125a 页 T39-0125.png
分别门论尊特业。虽能双空。且在别教但中
之慧。导诸相业。诸业不出前之六度。以知中
故非庄严庄严。乃能庄严第一义体。令彼众
生效此修种。今见尊特无分齐身。三若以实
下释法性业。实相者。中道理也。全中实理为
能观慧。名实相慧。实相即慧也。非别有慧。从
其所照得实相名。导成诸业者。诸业岂离前
之六度。以圆修故。一一即性故。无非实相。一
摄一切故。无非法界。故散脂云。安住一切法
如性。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如是修之绝三
教之情。名不思议业。令彼众生效此修之。今
见法佛同虚空相。二三身下据圆融即三。初
正融即。圆佛顿證三身三相。亦能顿示三种
修相。若其圆机能于一念。修三相业。能于一
身见三身三相。以了三身是秘藏。故生身必
具尊特法性。尊特必具法性生身。法性必具
生身尊特。见身既尔修业亦然。如是方祛纵
横一异之情想也。常乐我净微妙寂灭此义
方成。金龙尊王昔是圆人顿修顿见。故于一
身赞三身相。欲彰三相是秘藏。故寄言赞后
绝言赞之。欲令众生圆见圆修故也。二今经
下明巧赞。经之赞辞就三十二即示绝言。乃
显能严即非庄严。严第一体。尊特身相岂不
然乎。亦可得云非生非法而生而法。上兼法
性下摄生身。其意在此。斯乃龙尊巧赞之意
也。三一一下明妙用。三相三业。据圆虽即。
被物成差。历教分之即融而别。初安平相。生
身则表魔邪不动。魔谓爱惑。邪是见惑。既
往偏真此二莫动。若尊特佛双住俗中。即无
卷三 第 125b 页 T39-0125.png
量四谛。故凡夫有二乘无。此二莫动。若法性
佛唯住中道。邪外三教一切二边。当处皆中
何边能动。最后肉髻兼无见顶。故以不礼而
为所表。言法不礼者。谓法尔也。生身出离爱
见一故。法尔不礼凡夫之人。尊特出离界内
界外二种尘沙。法尔不礼藏通之圣。法性身
佛究竟圆中。法尔不礼分證中道。初后既尔。
中三十相。论用可知。然不礼凡圣兼因而说。
非专果也。别有所出。及注云云者。指诸广文
解相好处也。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