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文句记-宋-知礼卷二

卷二 第 83b 页
卷二 第 96b 页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上(上)

宋四明沙门释知礼述

二复次下明五戒事理复简偏圆。上虽通六。
五戒之义该摄浅深。若不委论事理偏圆。何
能精识持犯之相。此自分五。初不杀戒二。
初委示二。初总示事理持犯。欲令行者用理
不杀持事不杀。方名初心持具足戒。今明体
法须别空中体法即空。乃属偏观望圆是杀。
须体诸法无非中道世相皆常。是今所论理
不杀戒。欲显此意故从人天辨至圆极。故云
因果种种不同。二若作下别明偏圆得失二。
初偏二。初人天但事二。初人持戒功浅须加
防护心。如牛马若非辔勒则见奔逸。若无
杖策则犯苗稼。喻不作意则于境成犯。报百
二十年是上方寿。人道诸根但明肉眼。馀根
可例。二若任下天持戒功成任运成性。心如
河水自然注入净戒海中。未论定共唯报六
天。以人岁数较第六天当尔许岁。唯得肉天
无慧法佛。馀根可知。若加下三乘加理二。
初二乘义摄藏通。涅槃经以外道先出喻以
卷二 第 96c 页 T39-0096.png
旧医。如来后现喻以客医。佛所制戒名客戒
也。事戒之外加修随道及无著戒。此戒位极
当教灰断不说有报。今据大乘生方便土受
变易寿。诸文不说此土寿限。但因移果易耳。
今云七百阿僧祇者。必取尔许劫数之后方
入实报也。若在此土破尘沙惑亦得法眼。今
论二乘初生之者但得慧眼。二若下菩萨二。
初正示。义当别教次第修于三谛道共等。常
即假观。是智所赞及自在戒。无常即空慧。即
是随道及无著戒。前空次假今从语便空慧
居次。言等慧者。即中慧也。乃是随定及具足
戒分。得此二当于初地。生实报土名华藏海。
佛眼分显四眼乃融。是故名为分得五眼。诸
根亦然。寿是慧命。已属意根。经云。诸根复云
寿命。故须并说。二比下结况。此教比佛有于
二意。若当教者以因比果分满不同。二比圆
教别教始终是菩萨法。望圆始终皆是佛法。
故称不具及损减也。二若下圆二。初示相
二。初明得意持二。初略示。事持即不伤杀
众生身命。此同偏小轮王之戒。但不杀所以
与之永异。次文所明理观是也。二又持下广
明理持三。初约体明持。此理不杀若其不解
性具九界。但云体达诸法即理。全波是水。
犹滥通别未显圆修。故荆溪云。若不谈具乃
属别教。故须体达假合之身三惑痴爱。三科
实法皆性本具性无差别。故名一相。性非暗
缚称为明脱。既即性具何可毁伤。痴爱是
子假实是果。全体即性。性岂生灭。如斯妙
观即障是德。不待转除方是持于理不杀戒。
卷二 第 97a 页 T39-0097.png
二成下称性得报。初住已上至于妙觉。皆得
名为成就智慧居常寂光。此乃分满依正二
报也。无生后报但现报。故名常寿湛然无损
减也。五眼具足。诸根亦然。离不具也。若论外
用六根互通。略举眼耳根自在也。现十界寿
或脩或短寿自在也。三是下结示因果二。又
圆下明得意犯二。初总示二犯。此事理犯若
其不解性具违用及杀法门。但以慈悯能现
逆相而解释。此岂前三教菩萨之行不能作
耶。故普门疏明嗔法门为成就。故常念观音。
是知须得性杀之意。慈方无缘。故云唯杀唯
慈。名得意犯。二如仙下别示二相二。初引人
明事杀。大经圣行品。佛说本生。曾为国王。名
曰仙豫。爱念大乘。时世无佛。十二年事婆罗
门为师。后遂劝彼发菩提心。而婆罗门不信
谤法。王乃杀之。而王不堕狱以无杀罪故。至
梵行品佛说慈心之果住一子地。迦叶难言。
若菩萨住一子地。云何佛昔为王断婆罗门
命耶。佛言。我以爱念故断非恶心也。诸婆
罗门命终生阿鼻狱。即有三念。一自知从人
道来。二知是地狱。三自知谤法为王所杀。念
是事已即信大乘。寻时命终生甘露鼓王世
界。于彼寿命十劫。我于住昔乃与是十劫
寿命。云何名杀。然须明于得杀法门。令其爱
念成无缘慈。方合疏文唯杀唯慈也。二又作
下据经明理杀二。初正释。前就不断名持不
杀。今明有断故云犯杀。圆教自论断与不断
二义同时。既明六即。六故有断。即故不断。
亦可秖就即之一字明于二义。障体即德。无
卷二 第 97b 页 T39-0097.png
障可论。斯为断义。障既即德。障何尝断。斯不
断义。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断与不断
妙在其中。诸大乘经说圆顿观有此两门。今
就有断名为理杀。故云析荡累著。是业及诸
烦恼以为所断。树神谕于修观之人。劫火谕
于能断之智。故大论三十云。譬如空泽大树
众鸟集宿。一鸽后至住一枝上。其枝即折。
泽神问其故。树神答曰。此鸟从我怨家树来。
食彼尼俱类子。或当放粪子堕地者。恶树
复生为害必大。是故宁舍一枝所全者大。菩
萨亦尔。于魔外惑业无如是畏。而畏二乘。二
乘于菩萨边亦如彼鸟。坏彼大乘心永灭佛
乘心。今文但以怨鸟通累著等也。劫火等者。
亦大论文。论第二云。二乘虽破三毒气分不
尽。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
佛三毒永尽无馀。譬如劫火烧须弥山一切
地都尽无烟无灰。今谓佛智即圆智也。断阴
入界生死即涅槃也。约即论断名得意犯。理
观断破名不持戒。此为诚證。下诸理犯其义
皆成。一切尘劳是如来种。此是性种亦敌对
种。惑非性染安名佛种。以知即性修染本虚。
本虚名灭。即理杀也。二成下得报。事理二
犯既顺性德杀害法门。故杀法成就乃得法
身。垂应九界示命长短现根缺具。此自在
用真因分得极果究竟。二前下结胜。先且斥
劣。人天近事藏通浅理别教次第是故隘塞。
此等皆非修性不二通达之途。唯圆实戒一
摄一切宏广无边。即事而中深远莫测。凡
小之径必会逆顺之异。能同十戒之中名毕
卷二 第 97c 页 T39-0097.png
竟戒。二不下结责。先结该收后责局小。二
复次下明不盗戒二。初总明事理持。犯事盗
可见。就理论盗。据阿含经。演小成大。人天取
有。藏通取空。别取但中。皆他物也。非盗是
何。净名云。无取是菩提舍攀缘故。二若下别
明偏圆得失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斥事持
成犯。人天妄乐为可意也。欲成理持乃斥事
戒。故就所求果报而责有漏之乐。犹如粪中
有庵罗果有智童子不应求食。乐杂见思如
世美食。杂以毒药食则害命。有观智人所不
应求。设得华报心不甘嗜而生欢乐。云何
凡夫为欲持戒。二贫下约经文明报。四姓者。
毗舍首陀婆罗门刹利。人中虽谓二贱二贵。
既乏圣财。四姓三界俱属贫穷。洄转水也。澓
深水也。漏心持戒求可意果正为有流洄澓
所困三有流转。故曰有流。非四流中一有漏
因果具足三障能障见佛天中天也。亦是障
于第一义天。以障隔故义言舍离。此乃事持
成于理犯。据经招报贫穷困苦诸天舍离也。
二又二下二乘二。初斥理持成犯二。初约
有求斥。智举四谛。境唯在苦。于身等四观苦
等四。流厌生死苦忻涅槃乐。在小名持。
于大名盗。为于涅槃生忻求心。介尔者微
弱也。微有心生即堕四性。既有性过乃属生
死。无所得中而生得想成不与取。岂非盗
耶。二即非下引诸经斥。烦恼为薪智慧为
火成涅槃食。不非时證。此斥二乘匆匆取證
是非时證。不待法华说于所因。于小涅槃思
惟取證。大根不发如焦败种。以见苦果故断
卷二 第 98a 页 T39-0098.png
除集因。以修道品故造趣灭尽。则非大乘即
惑成智无断无修。即生成灭无苦无尽。故
云非求法也。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度著
有者。若有著空者。诸佛所不度。身长三百下
引金翅鸟雏以为喻也。二乘但念空无相无
愿三种三昧。如身长三百。无中假二智如无
两翅。堕三无为坑如鸟堕地。若死等苦成罗
汉果也。若死苦成辟支果也。苦等于死名死
等苦而实未死也。或云。二乘方便是死等苦
圣位是死苦。又学人是死等苦无学是死苦。
三无为者。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通举言
三。二乘所證。盖择灭也。然此谕本出大品而
大论释之。谓金翅身长三百由旬。能从一须
弥至一须弥。是鸟初出两翅未成。意欲飞去
堕阎浮提。受若死若死等苦。中道生悔我欲
还天不能自举。本谕菩萨堕二乘地。今借谕
二乘耳。二法下引经明盗报。不得大乘法食
为饥饿。无大力用为羸。无太功德为瘦
有无善上起见思如疮癣。不见三身一体之
佛。不闻圆顿之法。不入三贤十圣众数。三若
下菩萨二。初斥次第成犯。行学道三对戒定
慧。言次第者。此三皆随空假中转。三谛纵故
从浅至深。是故逐一而论取舍。生死为来。空
中为去。本沦生死已名为来。去已载来建立
生死。故成两来。破有出界已名为去。舍边趣
中名为更去。故成两去。如此来去岂非屈辱。
谛观不殊离二取相。今既别修以观缘谛。名
不与取。二取已下据经明盗报。取舍既数即
此名为贫穷困苦盗业之报。以别圆教诠变
卷二 第 98b 页 T39-0098.png
易报不就改生。念动是业。迁变是苦。故起信
论云。动即有苦果不离因。不能初心顿绝思
议。故使义天虽近而远即舍离也。二圆二。
初示相二。初明得意持二。初赞理持相。唯
有圆观乃能究竟离不与取。绝取之观谓五
不受。即不受四边及不受不受。此五不受
若其不以妙理甄之。恐滥偏教。是故先云
圆人观诸法实相。诸法不出佛及众生依报
正报。此乃逆顺二修之法。全修即性一一
无非中道实相。中实之相非待对相。圆人观
此故无四受。不独境绝四句之待。亦绝境
观能所之待。故不受之观亦不受也。既于
初心即依中实修五不受。则唯属圆也。五
不受故名为不取。是大菩提。能障一切有
缘之愿。法法皆中。高外无下下外无高。何
法可取何法可舍。二如是下约经明报。即以
理富显不贫穷。富故不取宁有困苦。以不取
故思议即绝。第一义天不相违背。乃应经文
诸天不离。二圆人下明得意犯。盗法门者。
所谓性恶。佛所师故名之为法。智由兹入故
名为门。圆人得门逆顺自在。能作理盗亦作
事盗。今文略事。例杀例淫合有其相。若理盗
义文出鸯掘。彼经偈云。不与者菩提。无有授
与者。不与而自取。故我不与取。此意乃明
究竟不取。是究竟取此取得名如海吞流。四
重担者。鸯掘经云。譬如大地荷负重担。一者
大水。二者大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菩萨亦
尔。正法住世馀八十年。为一切众生说如来
藏是名初担。重于大山。恶人毁骂闻悉能忍。
卷二 第 98c 页 T39-0098.png
是第二担。重于大水。无缘得为国王大臣说
如来藏。唯为下劣堪忍演说。是第三担。重于
众生穷守边地恶处丰乐之处不得止住。是
第四担。重于草木。彼经四担谕于四事。观今
文意似喻四弘。二前下结胜。浅而且塞者且
兼也。三不淫戒二。初示事理持犯。示事理
者。意在兼持。以事扶理以理导事。既居末代
功在事持。乃是涅槃扶律之意。理持论于染
不染者。心观他境名为染法。既境为观方名
不染。言种种者。事随理观小大偏圆具如下
辨。二若关下明偏圆得失二。初偏三。初人天
二。初人持心未淳如猴著锁。擎一油钵者。大
经譬如大众满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擎一油
钵经由中过勿令倾覆。若弃一滴当断汝命。
复遣一人拔刀随之。臣受王敕尽心持行。虽
见五欲心不贪著。彼经以二十五谕二十五
有。拔刀谕无常。今文谕凡夫持戒。拔刀
可谕三涂罪也。割舍现粗求未来细。如以
贱易贵也。二若为下天二。初六欲。文举帝释
意遍六天。二若断下八地。以数息法摄五欲
心。意生四禅受枝林乐。极至有顶如冰鱼等。
岂知长寿八难中一。摄在味禅非不染欲。
二若憎下二乘二。初于小名持。知苦断集如
怨如蛇。修道證灭如亲如宝。但自调故直去。
无悲济故不回。四方四维谓八方风。谕于
人天四违四顺。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须
弥谕二乘心也。二若闻下于大名犯。随岚此
云迅猛。坏劫中此风起时能破须弥。以界外
二土五尘能动二乘也。大论中迦叶闻甄迦罗
卷二 第 99a 页 T39-0099.png
琴不能自安。即云。八方风不能动须弥。随岚
风至破如腐草。三界五欲我已断竟。不能动
心。此是菩萨净妙五欲。吾于此事不能自安。
三菩萨。此别菩萨望圆成犯。缘但中道而生
顺爱。若入十行退不取小不进求圆。如堕山
顶故名顶堕。旃陀罗者。此云严帜。乃是西
土屠杀之辈。以恶业自严。行时摇铪持竹
以为标帜。故以为名。今斥但中解者。于圆菩
萨。犹如人中屠脍恶类也。既无即中二观方
便。乃被教道中慧所缚。既与无明怨雠其
住。何能胜之。别修之慧无无作利。望毕竟净
是染欲法。凡斥别教多是住行及十信人。以
回向位能圆修故。二圆二。初示相二。初明得
意持二。初约义示三。初示能净谛观。一心者。
见思心也。观此染心即是净性。性非浅狭极
三谛源。全谛发观即空假中。即空故不染于
染。即假故不染于净。即双遮故不染二边。即
双照故不染中道。三谛三观秖一刹那。能所
不殊中边俱净。二即空故下示所净爱见上
之谛观俱为能净。今明见爱方是所净。须
知所净该于通别。佛菩提等是顺道爱。深观
即中其爱自泯。三三下示三谛名净。净是空
义。毕竟空者。须空三谛。以验能空不少三观。
能空亦空故是净亦净。于通不塞也。二经下
引经證二。初引经文。二圆下会经意经就位
论持唯在果。今约圆观初心即能顿持佛戒。
以观实相因果无殊。若不尔者。云何能以如
来庄严而自庄严。二圆下明得意犯二。初引
诸经事。既得本性染爱法门。故能行于事染
卷二 第 99b 页 T39-0099.png
之行。亦能示于理染之观。染观可例取菩提
义。故今略之。但依华严出事染相。行不污戒
者。菩萨名也。先以欲钩牵者。爱欲如钩能牵
于人。然后令彼达欲法界。名入佛道。二斯乃
下明用犯意。指上三人久住性染无染法门
能现修染。故得名为非欲之欲。而令众生即
欲悟性。故得名为以欲止欲。谕以屑者。字
应作榍。又作楔同。说文云。楔櫼也。櫼子林
切。出前櫼者。必假后櫼。故云以楔出楔也。将
声止声者。大论第七云。譬如执事比丘举手
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二
前下结胜。四复次下明不妄语戒二。初示事
理。问事中妄语重者。乃是未得圣法言知言
见。今法门解于未證得谓已證得。与事何别。
答盖第四戒自知未得上人之法。诳他言得。
故此妄语除增上慢。若理妄语内心实谓已
得已證。此心增上而慢于他。是增上慢。故法
华云。比丘比丘尼自谓究竟。便不志求无上
菩提。当知此是增上慢人。今未解圆理于人
天三教各自谓实。名为妄语亦是上慢。二诸
下明偏圆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人二。初
妄语相二。初爱。下苦者。轻苦也。三涂苦重
人间苦轻。凡夫不觉计之为乐。以苦为乐故
曰横生乐想也。犹如世人罪合当死。而以千
罚放命。罚实是苦。以得全命罚罚之下皆生
乐想。又如病者恐死加之针灸。针灸实苦。
言除病故皆生乐想。八苦交煎妄谓为乐。事
亦如是。二竖下见。广如大经。凡夫外道慢心
自高。谕之竖幢。口宣慢言。谕之打鼓。于五
卷二 第 99c 页 T39-0099.png
阴上各起四见。文中略示色阴。馀之四阴可
以例作。次句应云离色是我。今云我即是色
者。文之误也。色中。有我即色大我小也。我中
有色即我大色小也。起六十二者。五阴各起
四见共成二十。历三世成六十。而其所计不
出断常二见。故有六十二也。所说无实其犹
谐谑。故云戏论。由斯戏论不见真空故破慧
眼。二备口下。结示口过。见是妄情须生转计
即两舌也。宣邪恶理即恶口也。巧饰邪言即
绮语也。诸见本邪。以邪为正而诳于人。故
标妄语。其实备四。二三十下天。大经婴儿行
品云。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
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
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木
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复生于男女
等想。即止不啼。如来亦尔。众生造恶为说三
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于妙宫殿受五
欲乐。众生闻已心生贪乐。止不作恶勤作善
业。三十三天实是生死无常乐我净。为度众
生方便说有。章安释云。此合天上四德。杨叶
谕妄。净色鲜明故。杨树谕妄。常体柔软故。
木牛木马谕妄。乐可戏故。木男木女谕妄。
我似人故。非想细烦恼者。彼有十种细心数
法。一受。谓识受。二想谓识想三行。谓法行。
四触。谓意触。五思。谓法思。六欲。谓欲入出
定。七解脱。谓行法解。八念。谓念于三昧。九
定。谓心如法住。十慧。谓慧根慧力。二二乘
二。初出行相。竞执瓦砾者。用大经春池失
珠谕也。春池譬众生尘欲耽湎之境。失珠
卷二 第 100a 页 T39-0100.png
譬圆解潜昏。信小乘教如入水。修观如求珠。
但见偏真谓为究竟。如得瓦砾便谓真珠。生
灭度安隐之想。犹如欢喜持出也。生实未尽
者。犹受变易故。所作未办者。佛道未修故。离
毒说脱乃一小脱。即毒明脱名一切脱大涅
槃也。佛为上慢执著三毒便为解脱。是故说
离。声闻住此谓究竟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此以净名对法华文出妄语相也。二未得下
结成妄语。三佛下菩萨二。初示其行相。佛说
四门意诠一实。别人根钝各执一门彼此隔
碍。二夫下结为妄语。诸法实相离言说相离
心缘相。以法法体遍多少性融。岂可定以空
有等言一二等数。此教言思既乖实理非妄是
何。二圆二。初示相二。初明得意持二。初总标
心口。圆人根利闻空有等皆知性具。性具四
门岂有隔碍。一门具三。三门皆尔。称性而观。
称性而说。既皆称性。性绝言思。故观即无观
说即无说。是故观说皆云如实。二如下别释
心口二。初明心离诸相而观。所非内外。或约
自他或约根尘。或约心法或约法性对于无
明。此等内外双亦双非皆成四相。妙观得脱
皆离此四。亦不以无四相观而得解脱。性空
非四相空非无。此之二空名滥通教。须就圆
理拣彼遍空。圆理者何。谓诸四相不出本
觉。全本为始即境是观。岂更偏著四种之性
及无四之相。非此二空下名解脱。二如实下
口称四实而说二。初约法示。实等四句亦乃
不出本觉之性。以此觉性真空毕竟故名为
实。具足缘起故名不实。二不相碍故成双亦。
卷二 第 100b 页 T39-0100.png
二无二相故即双非。觉性无偏四皆全分。实
摄三句乃一实一切实。不实摄三。馀二亦尔。
是故四句皆云一切。其圆解者虽谈一句一
外无馀。何有一言不称本觉真实之性。是故
四句皆得名为如实说也。二经下引经證初
心圆说与果无殊。故引法华本佛。作證。佛施
权迹及开实本。皆称真如。有何一句而非实
耶。似位妙音髣髴同佛口密之相。开小成
大能以佛声如实而说。令诸众生闻皆入实。
二圆下明得意犯二。初约果人示。虽就果
示意显始行故云圆人。妄语法门者。乃是性
德权巧妙门也。称妄语者。无而说有也。谓十
界冥合本是一乘。无有三乘差别之相。佛为
机故分别说三。令诸众生各为究竟。自求趣
證速出生死。如无三车说有三车。令诸乐著
嬉戏之子争出火宅。天无常乐说有常乐。如
以黄叶止彼啼儿。此皆巧用妄语法门而为
利益也。二经下引经證。诸法无行经中。文殊
说不动相法门已。空中万天子赞言。世尊。
文殊名为无碍尸利不二尸利等。文殊语天
子言。止止。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别。我不见
诸法是上中下。我是贪欲尸利等。具如今疏。
天子唯以性善法门而赞文殊。且别教但中
岂非性善。须断九界然后證得。斯乃于法见
上中下。文殊欲显圆顿之理。具足善恶无非
法界。特以三毒而自立称。然三毒等虽俱性
具不异而异。是即实之权。皆是秘妙方便之
法。故一一句望实言非成妄语义。虽是妄语
而皆是性本具法门。今宗讲者才闻权假便
卷二 第 100c 页 T39-0100.png
谓非性。吾知其人未生圆解。二将下明犯
意。同于前文以楔出楔也。二前下结胜。五复
次下明不饮酒戒二。初示事理。二夫下明偏
圆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人中事酒二。初据
教明过。三十六失出沙弥戒经。大论唯三十
五失。结为颂曰。

「 财虚招病诤(三)
 裸露丑名彰(二)
 无智得者失(二)
 说匿废事业(二)
 醒愁身少力(二)
 色坏慢父母(二)
 沙门婆罗门(二)
 及伯叔尊长(二)
 不敬佛法僧(三)
 党恶远贤善(二)
 破戒无惭愧(二)
 不守情纵色(二)
 人憎亲属弃(二)
 行恶舍善法(二)
 智人所不信(一)
 远涅槃狂痴(二)
 命终堕恶道(一)
 若得人常騃(一)
 酒失三十五
 大论之所明」


五百世无手者。梵网经云。若佛子若自身手
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
伏匿皆隐也。自说私隐故云发出也。二过下
斥人好尚。引满者。晋左思蜀都赋云。合樽促
席。引满相罚。乐饮今夕。一醉累月。注云。酒
将阑故合并其樽促近其席。引持也。持满以
相罚。酒厚乐极故醉累月。三国志。魏尚书郎
徐邈私饮至沈醉。时科禁酒。校尉赵达问以
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
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醉客谓酒。清者为圣
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免刑。
晋毕卓为吏部郎。比舍酿酒熟卓醉后夜而
瓮下盗饮之。掌酒者缚之。明旦乃毕吏部也。
卷二 第 101a 页 T39-0101.png
自署为酒徒者。以酒徒自号也。如唐元结自
号酒徒。皮日休自号醉士之类也。三国志。吴
太中大夫郑泉字文渊。陈郡人。博学有奇志。
性嗜酒。临卒谓同类曰。必葬我于陶家侧。庶
百年后化成土。卒见取为酒壶。竹帛载之者。
谓史志皆书其事也。古皆记言事于竹简缯
帛。以未有纸也。后代称其故实。故谓史籍为
竹帛也。古今歌之者。古今之人不斥其失。往
往为歌诗以称美之也。不应作而作者。引满
中圣。酒徒酒壶之事。皆耽湎荒恣其失大矣。
尚书酒诰诫之甚明。而四贤反为之。是君子
所不应作之事而作之也。不应歌而歌者。古
今之贤当贬其失。而反作歌诗以美之也。若
作若歌非酒之过失而是何耶。二释下三界
惑酒二。初别示二。初引论明见醉。释论第
八文也。王即南天竺王也。侜张。尔雅云。侜张
狂也。侜字张由切。二又下约谕明爱醉。
二三下总结。二二乘二。初断通从别以明能
醉。九十八使者。见惑有八十八。思惑有十
也。四住者。三界见合为见住地。三界思分为
三住地。无明未吐者。以酒谕惑也。半疟人
者。四住已除无明尚在。半安半病其犹疟
疾。此亦大经中谕。二兼凡斥小以明所迷。
引醉归之者。谓佛引醉谕归还二乘也。按
哀叹品中。诸比丘说醉谕以谕凡夫流转
无常见常如醉。小乘修无常想故如醒。佛即
引醉谕于二乘。谓于真常而见无常是醉义
也。故云。引醉归之文。人合作文。世间下文辞
从省。四倒四德各举其二。影互相显三菩萨
卷二 第 101b 页 T39-0101.png
二。初约教道观中皆名不了三。初法。别教至
极但破无明一十二品。故于佛性见不了了。
又从初心不知五住即是法界不名佛法。是
菩萨行。故于佛性见不了了。二如下谕。凡
举五事悉谕见性不得了了。舶者大船也。
谕出大经。然彼十谕并谕于圆。以分拣极
故云见不了了。今谕别者有二意。一者别教
极果秪齐圆教第二行。故见不了了。二者二
教理同得意其德失意但中。今就失意故以
谕别。如来藏经十谕亦尔。止观在别十六
观疏而显于圆。三如下合。二故下明自圆
解外皆名邪见。未得圆中正见故也。二圆二。
初示相二。初明示行相二。初得意持二。初
称性观故得名醒悟此段文意乃将果德顿为
始行。苟不了知第六识心是性恶者。何能初
心修如来行即观秘藏。肉眼即佛永不改观。
而见牟尼与妙德等。荆溪的示须闻性恶方
修性行。不可欺也。二是下以圆伏故名除酒
法。五住正习同居一念。即惑为观观外无境。
如翻大地草木宁存。亦如日光不与暗共。有
何酒法而不除耶。此人事戒轻重等持。与
上理戒念念兼行。方名究竟。二圆下得意犯
二。初明具大智故能理醉。何名大智。谓了
性具九界因果。是故名为饮酒法门。真空实
相如起信论。一真如性有二种德。一如实空
与过河沙烦恼不相应故。二如实不空体具
河沙功德无有所少故。护一切失故空如瓶。
德用无碍故不空如酒。然河沙性德即十法
界圆融法门。九界即佛成前持相。佛界即九
卷二 第 101c 页 T39-0101.png
成今犯相。故犯相云。变化五道宣扬哮吼。
其犹酗酒之用也。二波下明具大悲故能事
醉。波斯匿此云和悦。若饮酒后应死判生故
曰多恩。末利即匿王正后也。王尝嗔怒欲杀
厨人。诸臣共议国中唯有此人。杀已无人知
厨称王意者。时末利后即办好酒美肉。沐浴
名香庄严身体。将诸妓女来至王所。王见后
已嗔心乃息。后即遣人诈传王敕勿杀厨人。
匿王后以此事问佛。后持五戒月行六斋。
一日之中犯酒妄二戒。八戒之中则犯其五。
谓过中食服香花作倡妓高广床饮酒妄语
也。破戒之罪轻耶重耶。佛言如是犯者得
大功德。何以故。为利益故。出未曾有经下
卷。入于酒肆。即净名居士。此上三人皆是高
位。皆住性恶权巧法门。故于持犯得大自在。
不可秪将慈念而解。若无性染慈岂无缘。二
夫下结得斥失。若得性具善恶之门则逆顺
俱当。失兹要柄则持犯俱非。如把刃自害。得
失之要不可不穷。二前下结胜。若善恶分岐
岂醉醒不二。诸佛究尽宁有所偏。二上观
下观心释。圆论理戒岂不观心。但为前文是
约教释正为开解。今撮五戒人一念心成于
圆观。正为立行即闻而修。修发之门说者应
授。若不尔者。数宝何为。分二。初附上谛智
问。上观四谛各发觉智。乃言四佛。今明五戒
亦可观之成五佛不。问意如此。二观五下
据今戒体答。若观五戒是实相者。所发觉智
岂非五佛。然五实相是所观境。五境发智名
为五佛。实相无相尚叵言一。岂定五耶。由附
卷二 第 102a 页 T39-0102.png
五戒各见实。理故似分五。实理者何。所谓本
觉。此之觉体是无缘慈故名不杀。无取故不
盗。无染故不淫。真实故不妄。明了故不饮。
今圆行人以妙三观顺性修慈。乃至三观顺
性修智。说之如此修乃同时。故得名为观五
实相。观之不已。本觉全体发成始觉。名为五
佛。名字观五观行已去皆得称发。二次下释烦恼障。三初节示经文。二上下对上下
辨二。初对上下定体二。初对上报论义便。报
多约色。惑唯在心。故云义便。二报下与下业
论体别二。初问起。以十恶中贪嗔痴业名同
烦恼。如何分别。二数下释通二。初引数人释。
二俱数起但以轻重分于惑业。二今师释二。
初约心剋示。贪等决定发动身口招报名业。
以异烦恼非决定故。二若下因示生疑二。初
疑。若决定心发动身口名为业者。下恶星等
自是外境。何名业障。二此下释。星等乃是
业之前相。表于责报故属业障。今示作业体。
下明宿业相。若论作起时岂非心色。二若下
对上下论转。二障在因是故易转。报障已
受是故难传。难者若转易者必去。三通下约
文示相二。初通别。通论可见。若别论者。见惑
执我爱但著事。此之二惑皆具三毒。执我三
毒若其不遂则多愁忧。著事三毒既不执我。
但恐不遂必无愁忧。二今下指广。章安记录
不能广陈见思之相。令后说者委而示之。故
注云云。三三破下释业障。二初节经。二释
义三。初定文是业。已作之业将感恶报。故
有异相表发其事。验知此句明于业障。二恶
卷二 第 102b 页 T39-0102.png
下略释经文。别有客星者。以五星二十八宿
常现则非恶星。亦是下约常星。失其行度躔
次。亦名恶星。一方有七者。角亢氐房心尾箕
东方苍龙七宿。南斗牵牛须女虚危营室壁
北方玄武七星。奎娄胃昴毕嘴参西方白虎
七宿。东井鬼柳七星。张翼轸南方朱鸟七宿。
凡四方之宿皆逆数。宿音秀。失其分野者。
周官云。天星皆有州国分野。角亢氏兖州。
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牵牛婺女杨州。虚
危青州。营室。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
州。嘴觿参益州。东井与鬼。雍州柳七星张。
三河翼轸荆州。荣惑火星也汉书音义云。妖
星曰孛星彗星长星。亦曰搀抢。释名云。星光
稍稍似彗。言其孛孛然似扫彗也。又类散麻。
故云麻彗。左传。凡人火白火。天水曰灾。今
但取风雨雪霜乖候者。皆名灾。法邪谓外道
经书。蛊道者。事释乃是仙鬼毒害于人。蛊
工户切。声类作弋者切。蛊物害人也。说文
蛊腹中蛊也。楞严云。贪恨为罪。是人罪毕
遇虫戒形名蛊毒鬼。理解乃是自心三毒名
之为蛊。此蛊能害百千万身。法身慧命永为
所害。比夫毒鬼为害至微矣。丑恶形声见闻
为怪。不适意者适悦也。三夫下劝令正信二。
初明相见表五罪二。初约现文表示。亲离即
亲厚斗讼。幽厄即王法所加。幽谓幽境。二
其下例馀相亦然。二行下诫行者问邪师。
礼记曰。龟谓之卜。蓍谓之筮。卜筮者所以
决嫌疑定犹豫也。今云折篾。篾谓竹篾。谓揲
蓍取卦折竹篾为文也。管公明者槐人也。
卷二 第 102c 页 T39-0102.png
名辂字公明。善卜筮。所向皆验。应知恶报由
罪结罪由心。苟正于心罪报自荡。不修内德
卜筮何为。吴氏春秋云。宋景公时荧惑在心。
公召子韦问焉。子韦曰。祸当君。虽然可移于
宰相。公曰。宰相所以与理国家。可移于民。
公曰。民死寡人将谁言君。可移于岁。公曰。岁
饥民饿死。为民后而杀其民。谁以我为君乎。
子韦曰。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祐君。荧惑必
三徙舍。舍行七里。一里当一年。君延年二十
一矣。荧惑果徙三舍。况能内观法性达罪本
空。均生佛于自心。起慈悲于法界。恶星之变
何虑乎不灭耶。故于次文明其方法。二从下
举方法。若依初开章为四。此当第三能破方
法。今依重科。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上)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下)

宋四明沙门释知礼述

从诸根不具下叙空品文为二。初三行半
明所破之恶。即三障文也。次二行半明能破
之方。即今文也。而释一行半讫。复依初开章
以后一行为四结成。然取义成分章从便分
三。初节经立意。以顺重科云能空也。二前下
据意释经三。初立意。禳谢也。又除殃祭也。
二洗下释经二。初释前三句。欲知智在说。
故以听经而为般若。又听经发智慧故。心有
染故用不自在。今既清净能成解脱。二前
卷二 第 103a 页 T39-0103.png
令下释后三句。至心之境即甚深行处。不念
此处安名至心。三夫下劝信二。初约身陈类。
今之三业表法之身。本是血肉不净之物。次
举二喻。栴檀香木。伊兰臭树。大经明。阇王造
逆。后既见佛罪除。乃自叙云。我见世间从伊
兰子生伊兰树。不见伊兰生栴檀树。我今始
见从伊兰子生栴檀树。伊兰子者我身是也。
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二今下约行
可期。三业虽近三德虽远。修得规矩即近成
远。规圆矩方。孟子曰。大匠训人必以规矩。三
洗下行成破障。若于浴等无三德观。如何能
禳三障恶罪。四从是下结成。三初节示经
文。二能下正释经义。三寂下深明经意四。初
据今文示法。寂灭华音。涅槃梵语。涅槃之名
召三德体。故知寂灭是三德成。二前下约行
成德显。三业既修金光明行。成则契于三德
之理。修在名字观行相似。至分真位皆得。
名为转障成德。不尔。岂曰行方等经。三报下
明转障成德。四前寄下明经巧难知。五叙
流通明教相。疏略指上。三明疑念序二。初
释寿量品题。二初正释二。初约三佛难思以
释二。初佛本无三。不唯法佛无身寿量。报应
亦乃不可说三。以一切法离于名字言说相
故。二随顺下随世俱立。众生若有得益因缘。
即须随世立诸名相。非唯应佛立身寿量。法
报亦乃可论此三。须知无三不减一法。虽立
三三不增一法。良以有无皆法界故。故真无
俗有真有俗无皆是悉檀。令于三身得四益
也。此文分二。初列三身各三。二释三佛三义
卷二 第 103b 页 T39-0103.png
二。初约义分别二。据理融即。分别且从修二
性一令义易明。法是本觉。报是始觉。始本一
合方有应用。一往似纵。说者应以次融即文
非纵非横。妙会此义。令其闻者识圆三身。
文分三。初法身下法佛二。初别释三。初身。
始觉报智依本觉成。故以法性而为师轨。究
论始本唯是一觉。故云还以法性为身。是
故马鸣归命三宝。即以佛身及体相等而为
法宝。此身等者。非分段变易色质心智三
科所摄。乃是常住五阴等法聚以为身。此法
无相不可说示。为众生故彊名法身。二法性
下明寿。色心。和合乃有报得连持寿命。身既
非阴岂有命根。为物彊指不迁为寿。三此寿下
明量。量依身寿故同彊指。二此即下总释。身
寿量上言非无不者。若据次文义当双非。以
其法体离于二边及超报应。彊于此理立身
寿量三种名字。令物忘情也。二报身下明报
佛二。初称法有报二。初引经。此从顺修称理
事说。修行所感释报义也。法华文證智德之
报。以彼经云。慧光照无量。故涅槃文證断德
之报。以云大般涅槃故。二如如下释义。修行
所感二种之报。乃是始觉与本觉合。即以始
本而为境智。此二不异故名曰如。各二如者。
智如如境境如如智故也。复以菩提名如如
智为能应冥。法性名于如如之境为所应冥。
以函盖合先喻应义。函盖虽合犹存际畔。复
以水乳喻其相冥。此乃泯然而成一相。始
觉本觉义二体一正同于此。二法身下明就
报立三。即身寿量也。三中一一言法身者。
卷二 第 103c 页 T39-0103.png
报智所冥离法无报故初身。言非身者。非应
佛有分齐身。非不身者。非报佛无分齐身。
又非身则非有。非不身则非空。中道法身乃
本觉体。始觉冥此能冥亦忘。为成观故彊名
报智。二寿。三量。称本双非为物彊指。义皆同
身三应身下明应佛三。初明应物有三。初
身。二寿。三量。皆如谷响大小随声。是故此
三悉云应同。二智与下明依二有应三。初法。
不觉忘处始本一如。故云智与体冥。觉体自
在。故云能起大用。二如水下喻真金上色。
须水银和方能涂(去声)物。阙此一缘金无涂用。
三功德下合报智功德以合水银。法身合金。
处处应现合涂色像。三能为下明应遍三土
二。初双明报应。二有量下单示应身。初义者上所说报但论冥法。即自受用也。金明垂
应以他受用常住之应。对于生身无常之应。
示二迹用。是故双明身非身等。身即生身。
有分齐相。故名为身。非身是报。无分齐相。故
曰非身。小般若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大身
者。乃他受用身也。无分齐身其寿则常故无
量也。有分齐身寿则无常故有量也。此二应
用乃依真中二理而住。机依事业二识而见。
住理广如序品疏文辨之。二识委在起信论
明。论意要在事识见则取色分齐。故名应佛。
业识见则离分齐相。故是报身。行者应知常
身无量通应三土。无常有量但应同居。所
以者何。盖实报机分證论见他受用身。方
便土人唯禀别圆。所见佛相虽小优降。然匪
生身悉是报佛。若同居土具四教机。禀别圆
卷二 第 104a 页 T39-0104.png
者能睹报佛。故法华明常在灵山。华严说法
尽未来际。及诸大乘即于应相见是法性尊
特之身。故知常身遍应三土。若无常身唯应
同居。逗藏通机及凡夫众也。次义分二。初
明有量二义。上之所说自受用外垂三土身。
皆名为应。其他受用虽就对机名之为应。而
是实因之所感剋复名为报。非是差别逗机
之用。若论逐物随缘参差长短身寿量者。须
就同居无常用说。故今别示应身之相。但于
有量开出两量。而此两量依于事识但空见
故。唯属无常。若依业识不空见者。即此无常
全体是常。则常无常二用相即二鸟双游也。
若上二土机息应转。亦是无常。以非八相故
且言常。七百等者。首楞严三昧经云。坚首菩
萨问佛寿几何。佛令往东方过三万二千佛
土。于庄严国问照明庄严自在王佛。彼佛答
云。如释迦寿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寿七
百阿僧祇劫。坚首回此白佛。阿难云。彼佛乃
是释迦异名。虽机胜见长。而七百犹可数。
故亦是有量之量。若阿弥陀人天莫数。故是
有量之无量也。二应佛下结应佛皆然。佛佛
既皆三身圆證。应身彼物物寿长短。岂不随
顺各示两量。故弥陀现长亦能现短。释迦现
短亦能现长。故大论第三十六云。当知释迦
文佛更有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阿弥陀
佛亦有不严净国。如释迦文佛国。又三十八
云。此间阎浮恶故释迦寿应短。馀处好故佛
寿应长。故涅槃二十二云。西方去此三十二
河沙有无胜国。所有庄严如安乐世界。我于
卷二 第 104b 页 T39-0104.png
彼土出现于世。斯皆随逐物机也。二然此下
据理融即二。初约理融。上之三身三皆在性
则并。二从修有则别。不分修性即一。三不互
融则异。别异故纵。并一故横。是则乖于所诠
法体若能妙达秪一法性。而能成就一性二
修。名即一而三也。修性而成而其三身一
性本具。名即三而一也。此乃得云全性成修
全修在性。性无所移修常宛尔。方合能诠玄
妙之文矣。二故下下引文證。经文具云若入
是经即入法性。如深法性即于是典金光明
中。而得见我释迦牟尼。此乃以理而为经也。
金等三字即法报应三身异名。与一法性即
一而三即三而一。若知此理即是三身。三不
纵横名为得见释迦牟尼。故大经中明于三
德不纵不横。名大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
为众生故言入涅槃。故知不达三身三一融
妙。不名见佛。今解三佛既此融即。方会此典
玄妙文也。二但信下明二字标题之巧二。初
委明其意二。初从应佛融三释二。初明因偏
疑见圆体。偏疑八十是应有量。四佛举喻明
应无量。无量既破有量之疑。即达法报非量
非无量。此因偏疑见于圆体。二若从下明从
圆体不偏题二。初指偏题相。二而今下示圆
论意。以不偏题故三寿量二字能诠。二取意
下就报佛融三释三。初明报佛体圆。上约品
题寿量二字不偏有无。则收二应能显法报。
就文便也。若义便者。今经既以果德为宗。
合以报身释于品目。以报身上冥下应。则三
身义任运成就。是故二字正在报身。二量疑
卷二 第 104c 页 T39-0104.png
下明因疑达圆。报身义显。良由四佛以长寿
应释短寿疑。故使信相达于报智圆具三身。
三经家下明从圆题品。题称寿量正在报身。
此从信相圆解所见。蔽犹当也。举报身一当
三身诸也。二从此下结示立题。二又一下明
重解三。初示异解时。大师非止一回讲说。故
于一时别立名义。章安既闻是故兼录。二
亦作下明异解相二。初标列章门。玄义者。文
选云。睿哲玄览。注云。玄通也。谓离文通示其
义故曰玄义。引證者。义虽妙悟而与经曾。
故引文證令人生信。还源者。品题是派经目
为源。所约三身明于寿量。不离法性金光明
源。摄还此源令义究竟。二玄义下依章解释
三。初玄义二。初直示三身寿量三。初应身三。
初寿。二延促下量。三此释下结。因缘者。感应
更互而为因缘。二又寿下报身三。初寿。智外
无境境外无智。名相盛受。既绝能所故无分
别函盖绝待当体名大。二量者下释量。境智
俱遍名为相应。此之相应实无际畔。义言于
量。三此释下结。三又寿下法身三。初寿。法
性不变无去来今。是真久义。约此久义释法
身寿。二量者下量。铨犹度也。常叉之寿实叵
度量。彊以双非而度量也。非多等者。出度量
相。初非多少数。次非知不知。三非说不说。此
显法寿是不思议境。故大论云。不思议者。不
决定也。若离可说而谓法寿定不可说。是名
决定非不思议。上二双非其意亦尔。如此铨
量是常久量。又多少数铨量法寿。非长短用。
尽知不尽知铨量法寿。非分满报。可说不可说
卷二 第 105a 页 T39-0105.png
铨量法寿体非说默。三此释下结。二初番下
更作三双显示。盖前直以延促境智及双非
义。示三寿量。恐犹难解。故今各以二义铨
量。欲令行人识三佛相。文分为三。初番应佛
二义。第二番报佛二义。境无分别。非谓顽境
全无觉知。乃指心体本来离念。名境无分别。
此离念心全体觉悟。名智有分别。此之境智
究竟相称。智外无境境有分别。境外无智智
无分别。是则境照于境智寂于智。以此二义
显报身相。第三番法佛二义。体本无相故不
可说。依言显德是故可说。二引證二。初引今
文三。初引二文證应身二义。二引三文證报
身二义。虚空喻通前取不坏喻无量应。今取
无相證境无念。三引三文證法身二义。问前
云四喻皆喻应寿能为无量。今何引之證报
證法。答非全法报为应身者。应必断灭安能
延促不曾休废。今欲显示三身融妙。故即以
应而證法报。若昧此意诸大乘对机之身莫
能深识。二引新本二。初别證应身二义彼憍
陈。如婆罗门欲得如来舍利如芥粟许。此乃
知佛九旬当灭。故愿求之。可證应为八十有
量也。王子下即栗毗王子答婆罗门也。虽即
法报且从福报以證胜应。二总證法报四义。
智即报身境即法身。具知不知说不说四。但
略举一以等馀三。四皆绝虑故可总用难思
难解而證之也。令述此意故注云云。三还源
三。初总明意。然法报应与金光明皆是法性
当体之名。本无优劣。以此经正用金等显于
法性。故佛首唱而为经目。故金光明得为宗
卷二 第 105b 页 T39-0105.png
源。一切三法便成流派。金解寿量须约三身。
恐作别解故示复宗。二初番下示还相三。初
应还明。胜劣二应全是法性能多利益也。二第
二下报还光。报必冥法。故于句句法报双陈。
此举所冥智。全是法性。寂而常照也。三第三
下法还金。说时常默默时常说。圆妙四德有
何损益。全是法性可尊可重也。合论融即例
前故略。三夫解下例一切。若解体金光明
义岂止三身义归三字。一切法相皆还此源。
故竟千从不即万惑。三既是下明兼录意。
二时之说俱彰妙理。后之学人随何闻悟。
欲示此意故注云云。二此品下正明疑念二。
初序入正品指上说。二从王下还从序意。释
此文二。初节经文。二随文释二。初出人四。初
出处。事释如通序观解见出名。二菩萨下明
位。翻名道心。复能化人故道心大。此行虽
该前之三教。今位在圆。三信相下出名。二
初约教释名三。初直就相似释二。初约名释。
信通真似。既言信相信则非真。以其似信是
其真證前相故也。别教三贤是似信位。初地
已上方得真信。圆教登住便得真信。即以十
信名为似信。言铁轮者。本业璎珞经。以六种
轮譬六因位。铁轮十信。铜轮十住。银轮十行。
金轮十向。琉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信断见
思得是铁轮。二下文下以相验。枹鼓杖也。或
作桴。二又真下明似通上位二。初明位位有
似。已證名真未證名似。普贤等觉望极名似。
故立贤名。二信相下明高下难测。三难者下
设难覈实二。初高位无疑难二。初难二。此亦
卷二 第 105c 页 T39-0105.png
下释二。初约权实释。为他发起是权示疑。未
了佛地是实行疑。二法华下引二经證。法华本
迹皆是弥勒怀疑起问。大集菩萨菩提未极。
故云未了。本性菩提熏心起疑。疑故求了。故
云菩提为我作名。二难者下断见无疑难二。初
难二答通疑障真。别疑障中。中道未极安得不
疑。二观解下就处辨观。今出人名观那就处。
良由观法皆从阴起。以王舍城约阴便故。故
就处明。以善恶王观无记舍。能所不二人法俱
空。二空所显即大涅槃。防五住非禦二死敌。
城岂过此。名字初心观阴涅槃。妙觉后心涅
槃究竟。今意正辨初心住处。明后心者示此
妙观同果智也四叹德二。初科判二。初正科
经。二重判位。植种也。愧惭也。云云者令准叹
德判同普贤。二供养下随释二。初外供养
佛二。初约财法释。大经云。诸供养中法供
养最为第一。财供养则有穷尽。法供养者则
无穷尽。二约观行释。无明一念全体觉了。此
之觉心名之为佛。缘因资了是供佛义。三喻
可见。二种善下内种善根。四初直明种善义。
体本觉心名法性地。观性始觉名为种子。下
种种久其义可知。五善根者。于本法性生不
动信进念定慧。五皆不动名为五根。此根生
者相似位高故名增长。二增长下以。值佛释
成二。初举三事譬。二风譬下以三轮合。身轮
现通骇动其心。意轮鉴机智光照也。口轮演
教法水润也。三楞严下明三因增长。楞严
是定缘因也。般若是慧了因也。法性是理正
因也。二修一性照发互资。由修照性由性
卷二 第 106a 页 T39-0106.png
发修。此三增长转似入真于真增道。并得名
为倍明转显四植种下结二成德。三从是下
正明疑念序二。初节经。二由有下随释二。初
生疑之由三。初正出疑由。远则由于九十日
前告魔期灭也。此经乃是方等后分也。近则
由在灵山闻佛定中唱序。既起思。惟故生疑
念。虽有二由无本誓击此疑不生。二何因下
释何因缘二。初约三性分因缘。通论三种即
正缘了。名为三因。同在理性以修缘了各三
为缘。今文略云何因。何缘。须合性三但名为
正以当于因。修中缘了合六为二。以对因故
合二为缘以当于缘。就此因缘而生疑念。二
正因下约因缘疑寿命。正因常久为所显理。
理境既常全境发智以为能显。岂可无常。能
显兼福而智为正。故但云智。此境此智俱感
常寿。故疑八十是何因缘。三方八下释方八
十三。初通示世寿三。方二。下方下特示中方
为表。应化之事皆依理现。是故外事悉内表
理岂中方寿不表四德。佛意虽密。今智者师
据后四佛约应显常。故以所显验其能表。则
知佛意。三信相下不知表意故疑。信相若达
上之表意。即见三身是圆四德岂疑应迹定
是短促。而反疑云何因何缘耶。二正生疑
二。初约理教互疑二。初执教疑理。二执理
惑教。佛之所说是能诠教。长寿因果是所诠
理。即道理也。互执成疑文义可见。二有二下
约经文广示二。初释有二因缘二。初对前办
异。前即经云。何因何缘也。前释既以正性
为因。乃以修中缘了为缘。今云长寿有二因
卷二 第 106b 页 T39-0106.png
缘。既是佛修止行二善各具缘了。即是前文
能显之缘。今于前缘自作因缘。是故与前因
缘异也。二十善下就今解释二。初约十善略
释二。初正示因缘三。初于十善各论止行二。
初标示。二不杀下释相二。初约杀盗释二。初
约行相合具。二今经下明今经互举。二若备
下例八各论。止行二善有三差别。谓自他共。
一自行者。如文云。不杀是止放生是行。不盗
是止施食是行。二化他止行。如文云。若不
遮夺名止。方便劝修名行。若备论十种止行
者。不杀不盗如疏已明。其八种即不淫梵行。
不妄言诚实语。不绮语质直语。不两舌和合
诤讼。不恶口常行软语。不贪不净观。不嗔慈
心观。不痴因缘观。皆自修止行也。自他共明
者。自不作十恶名止。劝他不作十恶名行。二
今就下于止行各论因缘二。初标。二夫命下
释二。初就不杀示四二。初止善因缘。因是善
本缘是资助。为成慈心故除杀具。二夫食下
行善因缘。准止可知。二不杀下例九善皆尔。
三总有下结示止行因缘数。二此等下结成
疑念。二此约下就五乘广释二。初结上起今。
若其但说十善因果。斯乃浅近一涂之说。于
方等经未为允惬。此结上也。今当更约世出
世间渐顿止行。方是佛因。此起今也。二人天
下明今广示二。初明教义二。初不杀二。初明
行相二。初示相二。初正示二。初总示五乘
命杀。若但不杀报得命根。斯善甚浅。今辨
五乘修因之命。义乃该深。梵云魔罗。此
云杀者。以能害人世出世善故。断下诸命皆
卷二 第 106c 页 T39-0106.png
是魔业也。二若遮下别明修者止行七。初人
天。此事即戒善也二三藏二乘。三事度菩萨。
以不能达三轮体空。故行六度皆名事也。四
通教二乘。五通教菩萨。说法之过名非。废令
勿学曰拨。体空字下应云六度。方异二乘。或
脱或略。六别教菩萨。七圆教菩萨二。初顺
行。亦断佛命者。此教初心即佛界故。二圆人
下逆行二。初明二逆。了顺逆修即逆顺性。性
非差别故名一相。故仙豫事杀果佛理杀。以
即性故皆长寿因。仙豫缘如前释五戒中。二
此皆下明顺理。前三教人皆小行者。以别初
心行亦同小。故皆不能即逆而顺。二如上下
结广。始从人天终至圆教。所有止行若无因
缘善不成就。然且约不杀须历馀九及一切
法。皆须论于止行因缘。故云若海。二故大下
引證。不作上说。岂一一度能施众生无量寿
命邪。二而我下成疑念。二明施食二。初明行
相二。初明事法权实二。二明事法食体二。初
明事食轻重。依报食轻正报食重。二经言下
明法食权实。经是此经。流水品云。未来当
施法食也。世间人天也。出世三教也。上上圆
融也。二菩萨下明菩萨施相三。初总明。回邪
入正者。令正信因果也。萌始也。种子之始剖
也。卉草之都名也。鞠养也。大论二十二云。
如国王子在高危处立。不可救护欲自投地。
王乃使人敷厚缯褥。堕地不死。二授以下别
示四。初授人天食。二已持下授三藏食。三已
入下施通别食。四设饥下施圆教食。无大乘
法食故名饥国。圆顿之法如王者之膳非众
卷二 第 107a 页 T39-0107.png
人之食也。膳善也。谓美食也。烦恼下观惑
即智如薪助火。智因惑缘故能成于四德之
食。令四十一位弟子皆悉分得甘嗜。三如是
下结示。二一一法下结止行因缘。二此诸下
成疑念。二示观行。的明己心无明贪爱能生
一切烦恼子孙。故名父母。若不能体二是性
恶。则须断破乃名教逆。若观即性则不离痴
爱全体明净。能观所观皆不可得。既如虚空
痴爱则寂故名止善。以即寂观历诸心数。皆
令明净复名行善。此乃观心见一切法常。岂
得不感三身常果。二己身下释己身骨髓二。
初明行根二。初简事从法二。初所简事身。
事论己身人谁不解。故今简之。智推九界皆
非己身。况人报质。二己身下所取法身。所取
既深。验前所简非独人报。然若能解色心法
界而舍事身。乃今所取也。今简不能解法界
舍名非己身。须知实相为己身者。且是总说。
若依释论。于实相身论戒定慧及妙善心。为
皮血骨髓。虽分戒等一一皆是实相全分。二
为他下就法明施二。初施实身五初施皮。为
他宣说实相之戒。遮二边罪修中道福。此戒
无相持尚叵得。岂存于犯。体既双忘名尸彼
岸。如此说戒方名布施法身之皮。血等例尔。
二说诸下施血。诸禅定者。九种禅也。亦是有
漏无漏一切禅定皆达实相。皆成无记化化
神通。故于灭定现十界身。名诸威仪。例前合
云非定非乱。三说无下施骨。能照功忘故云
非智。全惑成智故曰非愚。此智起说无说可
得。能说既妙。故使所说皆到智地。智地者。智
卷二 第 107b 页 T39-0107.png
即是地本觉智也。智所依地始觉智也。修
性合一二义俱成。四檀忍下例应施肉。论但
三学及所显理。大师义加檀忍进三。成六度
义。以消今经骨髓血肉。义方整足。说者应例
前之三学明双非相。五说甚下施髓。前说戒
等既皆双非。岂不断于言思之道。然是谈行
今是说理。虽皆实相而须分别能契所契。六
度乃是全湿之波。微妙善心是波中湿也。二
将此下明施权身三。初结实标权。以圆法食
充七方便饥饿众生。圆顿之外所有法门皆
悉名为馀饮食。以胜况劣也。二即是下正明
施相。文略不语。三教菩萨别教六度可为馀
食。髓是中道必在己身。是故馀髓但在真谛。
三引法华正示教利喜者。大论五十九云。示
者。示人生死涅槃三乘六度教者。教言汝应
舍恶行善。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则退没。为
说法利引导令出。喜者。随其所行而赞叹之。
令其心喜。以此四事庄严说法。二如来下成
疑念。随他意语施权饮食。随自施实。二从
大下明现瑞序二。初结前开后二。初节经。
二至心下释意二。初结前二。初明至心。至犹
极也。心佛同源。今欲念佛故须彻至己心实
际。二观心下明念佛。观心既极。故能尽念佛
不杀等种种功德。皆等虚空。以深观故乃成
疑念。二明开后。妙机关应瑞相乃兴。二正明
现瑞二。初叙意分文三。初叙意二。初正叙。为
尔者。尔汝也。表发信相增分真因感究竟果。
二问下料简作者二。初问。二答。二拣感者
二。初问。二答二。初简通从别。二虽然下益本
卷二 第 107c 页 T39-0107.png
在他。信相既为发起之人。乃同诸佛而为。
能应故知能感本在众机。故应一人是应众
多也。二分文。三别相下判相二。初正判二。初
约十因一果判。二又别下约十地一地判。二
问下料简二。初约经宗简二。初问。二答。二约
似位简二。初问。前判似位有二种意。一约十
信似于分真。二例普贤似于妙觉。若今瑞相
定表十地。岂令十信便登法云。岂使普贤倒
入初地。二答。须知二往一一地中具诸地功
德。十信发真获十功德。等觉亦进后心十德。
此则前后皆沾十益。故约横竖从容而判。二
别相下随文释相二。初节文示十相。二约表
发释相二。初牒示诫劝。亹尾音。斐亹者。文
藐。意谓止可以经十段文彩。准拟评议仿似
之耳。不可备具论其行相。故云不可责其备
悉。二其室下约相表德二。初竖表十地功德。
十初此地初开者。大凡小圣无明所覆境界
局狭。今破此惑故以广博表之。二此对戒者。
准于华严十度对地。则初地当檀。文略不言。
既诸地互具则十度皆融。三唯辱而忍增者。
不逢屈辱宁彰忍力。四督出众行者。督率也。
众行诸度也。率诸行至于极果。故以高座表
精进也。五六七八九皆可见。十随阶而圆者。
行以智导故随阶位。诸行分圆其犹根具。注
云云者。应明六度十度开合之相。然六通大
小十唯在大。十度者。于禅中有愿智力。故开
愿度。有禅通力开出力度。根本定禅守本禅
度。般若有道种智开出方便度。有一切种智
开出智度。一切智守本受般若名。二复次下
卷二 第 108a 页 T39-0108.png
横表一地功德二。初总表一地功德二。初约
初地三。初通示。二其下别表十。初室净表智
二。初明了阴功能。室能覆盖故表五阴。欲彰
智相须明了阴。于阴达中故双非二边。不为
下释自然。中智不被二边所作。良由此智不
作二边。故本来觉性任运现前。不得下释广
博。微有所得即当局狭。非直下释严事。小智
无常离过而已终归灰灭。大觉本有过河沙
德自然庄严。二严事即下明三智体相。其室
表一心。自然广博严事六字表三智。始行圆
修今日顿发。二天绀下宝间表境二。初直表
三谛。二一地下兼表融即。室中一地有此三
相。可表妙境三一相即。行者应知。谛智名别
其体不殊。欲彰修證彊立能所。三有妙下妙
香表慈悲。一心境智普能与拔即名慈悲。境
智高广与拔称之。故使慈悲竖高横阔。三无
差别。故能遍满一切众生三科之内。四其室
下高座表四德。常我是法身。乐即解脱。净即
般若。三德互具故一一具四不可思议。名秘
密藏。是佛究竟栖依之处故以座表。五有四
下佛坐。表觉智。本有四德即是三谛以为所
坐。修得四德即是三智以为能坐。故用佛表。
六放大下放光表自他。以照此土光即能照
他土。可表以自行而化诸众生。七雨诸下雨
华表四辩。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用法义
辞及乐说辩。一多融谈慈注无尽闻无不喜。
以华表之。文字性离故雨于空。此辩方能诠
示妙理。八作天下天乐表四摄。布施爱语利
行同事。此四摄物其犹雅乐悦乐于人。九受
卷二 第 108b 页 T39-0108.png
天下受乐表法喜。一心三智即寂而照无法
不知。此曰澄神受义天乐。十根缺下根具表
互具用。业转现识已分破故。见闻觉知根根
皆具。三初地下总叹。法性功德不可穷尽。此
地能称法性显德。故使诸佛不能尽说。止十
相者。经家略举也。梗介者。介应作概。声之误
也。云梗概粗略也。二初地下例馀地。此去九
地地地皆然。将横入竖无竖不横。二复次下
别表一地自他二。初约初地二。初略示。自行
功德即自行因果。化他功德即。化他能所。此
与法华十妙意同。二其室下正表二。初前五
表自行。若以此文配十妙者。法身境妙。般
若智妙。解脱行妙。因成位妙成佛三法妙。此
自行因果也。若境智行对理性等住前三即。
此乃从彊约修别对。若论法体真位无缺。二
后五表化他。意轮鉴机即感应妙。口轮说法
妙身轮神通妙。又表下以受天乐根缺具足。
既皆转障可通对于眷属利益二种妙也。此
即化他能所。二初地下例馀地。二从一下总
现相二。初迷意总表。言意略者。止在十义
故。意广者。以一切之言无所不该故。二一切
下依文别表。该包也。十法界者。心佛众生三
人皆具。具虽不异迷悟且殊。佛已證悟心生
在迷。全迷则曰理性十界。信说则曰名字十
界。念念体达名观行十。六根遍照名相似十。
證十起应名非真十。今表极果乃究竟十。己
心合佛十界体用。亦见众生十界同佛。是今
表果十界之义。不作此解徒云一切该十法
界。三世间者。假实依报也。揽实成假名字不
卷二 第 108c 页 T39-0108.png
同即众生世间。所揽实法色心间隔即五阴
世间。正报所依依报差别即国土世间。未曾
有者。分證十本分垂十迹。虽得圆融若望极
果明昧尤别。如华严说灌顶菩萨所得功德
如一块土。妙觉功德如四洲土。故因圆理显。
若自若他三十世间一一究竟清净自在未曾
有也。国土下以三世间配三德。且从义便
也。国土等者。迷时假实既依国土。果上智断
全依法身。故于国土明实相满。众生等者。
释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佛翻为觉。始觉
人空终觉法空。故于众生世间明般若满。五
阴等者。释论云。法无上者涅槃是。因灭是色
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二执既尽五
阴自在。故于五阴世间明解脱满。以三对三
须知其意。良以三德举一即三。显三世间一
一圆遍互融互摄。新伊天目类之可知。实相
是要者。实相无相极果俱是究竟忘相。故称
实相自他圆满也。五从信下默念腾疑序
二。初分文。二欢喜下随释二。初见相欢喜。
二从至下默念陈疑三。初明腾疑意。积疑
不腾恐成疑盖。二念释下正腾所疑。一切功
德依寿得住。其寿既促众德奚为。故皆不疑
但念寿短。此覆不腾莫能决了。三而不下明
默念意。威尊故默。求决故念。承前可见。六从
尔下止疑序二。初分文。二疑盖下随释二。
初正止疑三。初止疑意。疑盖覆心者。五盖
中疑能覆禅慧。须预止者何哉。若未解理心
合致疑。既睹威尊是决疑地。傥坚执疑念则
观慧莫开。故须止之令谛心受法。例如等者。
卷二 第 109a 页 T39-0109.png
疑是见惑能障真谛。断疑见道方进真修。信
相腾疑或权或实。佛止则令自他获益。二从
汝下正止疑三。初大用不应。八十之寿是法
界全体起应物大用。故不应以定短致疑。二
法性不应。释尊所證性海渊深。岂以长短心
虑测度。三智度不应。真信真智二皆具足能
知能證。汝今未具不应度量。此三不应是约
三身而成止意。亦可前二约所思止。后一约
能思止。三释论下引證结。佛所有法皆悉无
量。若以有量心虑量之。必当覆溺于疑惑海。
是故四佛以三不应止其疑念。二何以下释
止疑三。初释法性不应二。初明八众摄菩
萨。经列八众虽已分明。但阙菩萨故约生法
权实示之。法性土者。方便实报也。既不居此
故不在言。二若凡下明皆不应测性。如来所
游深广法性。尚过菩萨所行清净。况复凡小
而能思算。二唯除下释智度不应二。初正释
降佛难测。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因智那知。二
旧用下兼示佛所知法二。初古释可知故无
常。言此语者。唯除如来句也。寿量既为智之
所知是可思法。验是无常。二天台下明今释
常智知常。无量常智者。究竟无知方具足知。
此知称性。以全本智成佛智故。既知本性性
岂无常。古师不解故以有知而为佛智。乃以
所知是无常法。三智性下令比知大用。无知
之智既冥法性。法性本用具足发现。现长现
短皆名常寿。以全性故。经释智性。略大用者。
以可解故。七从时下集众序二。初正释经
文二。初对他经前后。二时者下约今经解释
卷二 第 109b 页 T39-0109.png
三。初正明此室众二。初略释时众。二信相下
明集众意。即八十寿显三身常。岂益信相一
人而已。故以神力摄诸有缘。令闻圆常得四
悉益。言益处多者。岂止一室。此众闻后在处
宣布耳。二众有下兼明一经众。正明此室具
四种众。傍兼诸品皆有四众。句三。初明此经
具四众。影响众者。古往诸佛法身大士。隐其
圆极助佛扬化。为伴奉主。如影随质似响答
声。四众名义具法华疏。二此经下明众与诸
经同。此中集天龙与华严何异。此品新本既
云无量婆罗门众。又忏悔品信相出城。与无
量无边百千众生俱往灵鹫。岂皆鬼神。验知
集众与诸经同。三相承下止常情偏局解。岂
以此品旧译文略。便云止集天龙众耶。三总
瑞下明经部法益二初异法华属方等。一切
世间合该十界。未曾有事悉具出现。合于十
界皆显三德。而且未授二乘佛记。验知未可
同法华部。但就通教对利根者。明三身常辨
圆法性。与其二酥谈圆不异。既其首题不标
般若。部内二处称方等名。故今判教属于方
等。而此部中得圆益者。自于十界妙證新伊。
亦得称为未曾有事。悉具出现。二此中下须
乘戒显众益乘戒四句者。一乘戒俱急。二乘
戒俱缓。三乘急戒缓。四乘缓戒急。先须了
知乘戒体相。且戒论十种。唯取不缺不破不
穿不杂。此之四戒虽分定散皆人天因。是今
戒也。不取随道无著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
以此六种虽名为戒体是三观。自属乘耳。乘
论五乘不取人天。以其二种虽名为乘不动
卷二 第 109c 页 T39-0109.png
不出体是漏善事戒所摄。唯取三乘。以此三
乘。该于四教。是入理智虽分深浅。皆动烦恼
出生死故得名乘也。今以四戒而对三乘。
论于缓急以成四句。乘戒俱急者。今之人天
来闻法者是。其俱缓者。恶道苦缚莫预此会。
乘急戒缓者。今诸龙鬼同集者是。乘缓戒急。
著乐诸天嗜欲人等。不预此者皆是其类。
复须了知。集今会者虽云乘急。乘有权实。
宿世修习藏通急者。今在室中睹于四佛佛
身不同。但见应化。纵闻长寿须归灰灭。灭已
不生。若其宿修别圆急者。今睹四佛同尊特
身一身一智。闻山斤等虽是应寿知即法报。
三一难思名见常身。权实等者。此四缓急众
生之中。有实行者。有权示者。权能引实作
种熟脱久近因缘。故云等事。别记者。即法华
净名疏及止观也。今依彼说故注云云。三齐
此下判属序段。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下)